区域知识资本论文

2024-10-21

区域知识资本论文(精选7篇)

区域知识资本论文 篇1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 人类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全球化、知识共享全球化的时代。在当今世界,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 知识资本也就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近些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极其迅速, 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非常缓慢, 研究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的知识资本存量的差异。本文对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进行了以下研究。

1 区域知识资本的分类及计量

从研究知识资本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 按照知识资本结构中不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进行分类。综合前人对知识资本结构的划分, 我们将知识资本分为三类:区域人力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区域关系资本。

1.1 区域知识资本的分类

1.1.1 区域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HC) 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 为一个区域中对区域内人员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社会福利等价值的凝结, 它表现在蕴涵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区域人力资本是区域知识资本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联系其他资本的纽带, 是区域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重要基础。

1.1.2 区域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 (SC) 指的是一个区域蕴藏在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不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知识资本形式以及维持和实现这些知识资本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资本, 包括对一个区域中城镇居民的生产率有贡献作用的活动、过程, 以及能够实现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结构资本、技术结构资本、知识结构资本、制度结构资本。

1.1.3 区域关系资本

关系资本 (RC) 指的是一个区域为实现其价值目标而与其他区域、城市或组织等区域外相关利益体所建立的各种联系。包括外部关系资本和内部关系资本。外部关系资本指区域对区域外相关利益体的影响, 内部关系资本是指区域外相关利益体对区域的影响。

1.2 区域知识资本的定量计量

为了对区域知识资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我们构建了知识资本的函数模型。函数模型如下:

(1) 式就是我们知识资本的函数模型, 它是一个比较函数, 自变量xi, yj, zk分别表示某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资本存量、关系资本存量。f (xi, yj, zk) 最终的结果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坐标。 (2) 式中的f1 (xi) , f2 (yi) , f3 (zk) 是f (x, y, z) 的三个坐标表示函数, 它们是一元分段函数, 上面有具体的表达式。式中x0, y0, z0分别表示所选区域人力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区域关系资本的平均值。 (3) 式是函数f (xi, yj, zk) 的特例。

2 区域知识资本存量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由于知识资本按区域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种类, 所以一定的知识资本投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导致了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知识资本存量结构的差异。为了讨论知识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特别是不同的区域知识资本存量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我们简单介绍了不同知识资本的区域发展战略。

2.1 Hch Sch Rch战略

Hch Sch Rch战略是指某区域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都比平均资本水平高。但是这样的区域也需要更进一步发展。根据短板理论, 应该找出这三种资本最低的那个资本, 加大这个资本的存量, 让整个区域知识资本存量更大, 更好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美国的硅谷。

2.2 Hcl Sch Rch战略

Hcl Sch Rch战略是指某区域的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都比平均水平高, 是优势。而人力资本比平均水平低, 是劣势。很明显要把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 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多引进高端人才, 特别是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等。也可以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深造、进修,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进而向Hch Sch Rch战略转化。例如:浙江温州。

2.3 Hcl Scl Rch战略

Hcl Scl Rch战略是指某区域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都比平均水平低, 是劣势。而关系资本比平均水平高, 是优势。很明显要把提高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存量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正如我国的西部, 西部开发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区域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存量不够, 难以带动整个区域知识资本存量的提高。例如: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

2.4 Hch Scl Rch战略

Hch Scl Rch战略是指某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都比平均水平高, 而只有结构资本比平均水平低。因此, 应该加大结构资本存量为重点组成该区域的发展战略。加大结构资本存量应该从组织结构资本、技术结构资本、文化结构资本、制度结构资本四方面入手来提高区域的结构资本。例如:陕西西安。

2.5 Hch Sch Rcl战略

Hch Sch Rcl战略是指某区域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比平均水平都高, 而只有社会关系资本比平均水平低。因此, 应该增加社会关系资本存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区域中供应商, 销售商和企业之间的协作, 不能各自孤立, 一定要加强合作。例如:泛长三角地区。

2.6 Hcl Sch Rcl战略

Hcl Sch Rcl战略是指某区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都比平均水平低, 而只有结构资本比平均水平高。要提高人力资本就要加大人力资本经费的投入, 调整人力资本结构等方面入手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至于社会关系资本就要加强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提高社会关系资本的存量, 进而促进区域的经济更快的发展。例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就需要用这种战略来发展。

2.7 Hcl Scl Rcl战略

Hcl Scl Rcl战略是指某区域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社会关系资本都比平均水平低。例如: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 三种资本都低。通过转化的手段向其他战略转变, 进而按照其他战略的办法来提高区域的知识资本存量, 来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例如: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及非洲的一些地区都应该采取这种战略。

2.8 Hch Scl Rcl战略

Hch Scl Rcl战略是指某区域的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都比平均水平低, 而只有人力资本比平均水平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存量, 从各个方面考虑尽量提高区域知识资本的存量。例如:安徽省。

3 结论

本文对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进行了一些研究, 提出了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模型, 并运用定向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 最后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战略, 进而能更好地促进各区域的飞速发展。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川蕾.中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讨, 2008 (4) .

[2]李民.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型研究[J].科学与管理, 2006 (2) .

[3]赵申, 孙锐.从知识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3) .

[4]陈艳莹, 原毅军, 柏丹.企业价值导向的智力资本分类与管理[J].软科学, 2005 (3) .

[5]刘辉煌, 彭炜.中国区域知识型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J].求索, 2007 (7) .

[6]Nathan M (Ed) .the New Regionalism-Strategies and governance in the English regions[M].Manchester:Center for Local Economic Strategies, 2000:5-6.

[7]Nickerson.A1, Silverman.S.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Strategy.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ful New Business Generation[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 1 (4) :320-331.

区域知识资本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经济形态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在传统的物质型经济中, 有的只是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使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 资源环境问题逐步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提出了以创新为主导的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及其效益最大化问题, 知识创新引起的剧变, 正在显著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 一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知识资本存量和知识资本的增长、更新速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经济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生产力时代, 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 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逐步完成从传统的依靠物质资本投资向知识资本投资的转变。

二、区域知识资本内涵

知识资本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企业, 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 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质上是知识企业全部资本的总和。S t e w a r t揭示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他反复强调虽然知识资本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但却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产。区域知识资本是在知识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 将知识资本运用的领域由单一的组织拓展为一个区域, 这个区域可以为一个省或市, 乃至一个国家。由此, 我们定义区域知识资本为一个区域内的人员、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蕴藏的价值, 这些价值既体现在一些显而易见的资源上, 也蕴藏在一些潜在的资源上, 是一个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

三、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多种因素, 本文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 影响工业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因素主要有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单纯用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两个变量来解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不足, 很多情况下的经济发展不能够运用这两个变量来解释, 更多的需要考虑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相关的政策体质的创新等等, 本文将此类因素综合为知识资本存量, 构造包含知识资本综合指数的生产函数模型。

其中产出Y用G D P表示, 物质资本投入量K用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表示, I代表知识资本综合指数, 劳动力投入量L用全部就业人口数 (万人) 表示, A表示生产率。如果生产率A可以被知识存量和其他因素解释, 公式 (1) 可以转化为

其中, I表示知识资本存量, Z表示其他影响生产率测度的因素。

在实际问题中, 我们把Z对生产率的影响Zδ看作误差, 并从Zδ中分离出一个常数项A, 则公式 (2) 可以改写为

然后作对数化处理, 令, 则 (3) 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ε为统计误差, α、β、γ分别为劳动力、资本与知识对G D P增长的产出弹性。根据公式 (4) 和全国3 1个省市的G D P、L、K和I值对知识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我们选取2 0 0 8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K、L和Y可以从国家统计年鉴中获得, I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报告得到, 将2 0 0 8年的数据对数化后, 导入S P S S 1 6.0中,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整理得到如下表格。

从表1中可以得到2 0 0 8年的相关系数R=0.990, 拟合优度, 调整的判定系数, 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0.1 5 3 5, 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其中2008年的判定系数F=429.138, p<0.05, 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从表3中得到, 2 0 0 8年自变量L、K、I的p值 (表5的最后一列S i g值) 均小于0.0 5, 这说明L、K、I对Y都有显著的影响。由此得到2 0 0 8模型的确切表达式:

还原为原来的公式即为

从表3可以看出, 2 0 0 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6 6 3, 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1 6 9, 知识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4 8 8。

四、结论

全国各个省市,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 其次是知识资本, 劳动力投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小。表明各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但我们也要看到知识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度最低, 说明我们国家的劳动力水平还比较低, 基于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规模, 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企业要加大对基层员工的技术培训, 推动由简单的生产加工向技术型劳动力的过渡, 从而真正发挥出我们国家潜藏的人力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万君康, 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12.

[2]张福学, 董向荣.国外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 (1)

[3]张艳艳, 张炳发.城市知识资本评估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8 (1)

[4]王剑武.知识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9 (2)

区域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3

1.1 区域资本市场的概念

区域资本市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融资期限在一年 (不包括一年) 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区域资本市场的期限长、借贷量大、风险高、收益高。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资本支持、品牌提升、战略并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区域资本市场的共同特征

首先, 在区域资本市场中,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旗鼓相当, 有明显的区别特征表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其次, 在区域资本市场范围内, 出发点要主要以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贸易的全局背景主, 具有明确的区域战略主导产业、产品链, 对于本地区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依靠主导产业来进行带动。同时,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对相关产业及产品进行发展, 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连锁效应得以实现。此时, 区域资本市场起着资金融通、资本运营、产权流动的关键作用;第三, 在统一资本市场中, 区域资本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推动的同时也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推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加快;第四, 对于促进地区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首先, 我国国情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 区域内活动的资本资源流量越来越大, 且区域特色也比较明显, 从而使需要通过区域资本市场来引导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也逐渐地从产业推动型转化为资本推动型, 而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也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活力, 当然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其次, 社会进步、社会分工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或者在经济社会中我国各地区的差异都较大, 那么要以相同的模式进行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 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 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可以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而快速、有效的完成, 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级能够迅速的形成, 并且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共同高速发展得到了加速;其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区域资本市场在自己的分工体系、完成市场定位形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内的合理利用资金、有效避免重复投资, 区域资本市场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够促进合理分工协作, 从而使得那些低级别的竞争性内耗能够得以防止;再次, 区域资本市场的成熟运作, 不仅会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它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主要途径;最后, 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 从而使得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得以提高。

4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

4.1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4.1.1 开放性发展的原则

区域资本市场的运行首先要对区域内外的联系有利, 要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开放和区域内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并且还要对区域资本市场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促进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限制和束缚受到了全球化商品生产的影响。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对不能超过市场容量的限制给予考虑, 从而在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时把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

4.1.2 总体最优原则

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受到宏观高层政策法律法规和低层次经济发展区域状况的限制, 同时还要受到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区域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 需要与其他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与磨合, 因此, 在空间上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资本市场最大限度相适应, 在时间上, 区域资本市场的优化表现为一个整体。因此, 对区域资本市场优化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某一时点或者某一阶段进行。而是对其分析需要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来进行, 那么这就需要区域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总体最优。

4.1.3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原则

对于商品经济来说,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是客观要求, 区域资本市场要想发展就不能脱离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区域内发展何种产业、形成怎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区域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就是区域内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把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体现出来。

4.1.4 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效率和公平原则是一对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就可能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而人为的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又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效率。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是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首要目的, 进而使得全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得以提高。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首先要服从区域内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其次对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能够承认并最终, 再次对于效率和地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4.2 完善区域资本市场的建议

4.2.1 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精神

首先, 要树立大市场观念。一般来说, 极强的流动性和地域的淡化性这两者特性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所具有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全球一体化, 在国际资本方面, 已经具有了以下特点:流动领域拓宽、流动速度快、规模扩大;在国内资本方面, 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对更大范围的资金进行运作, 已经没有了边界和地缘的限制。其次, 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4.2.2 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

第一,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主要就是把改革速度的快与慢的关系、改革的点与面的关系、改革质量、内容和数量、形式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就行。第二, 加快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第三, 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宏观体制环境建设。第四, 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促进体制改革创新。第五, 加快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在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中, 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的改进以及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4.2.3 增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政策推动力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必然会框定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创新等行为。区域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就是要根据本地区以及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 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考虑, 从而对有限的政策、条例和法规进行实施。

4.2.4 在竞争中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各区域资本市场都应该能够适应, 各地域资本市场都应该培育、并购与重组以及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企业主体, 都应该对资本市场的至高点进行抢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竞争中, 各国资本市场都在互相交流和作用。对于这个大的体系, 区域资本市场应该积极地参与, 然后把先进的资本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学到手, 这对于区域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5 结语

总而言之, 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有利于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能够把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很好地解决, 从而使得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还能够拓宽区域内各类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调节和改善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而能够很好的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能够得到协调和平衡, 进而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 我国有些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现存的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完善。本文主要对区域资本市场、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资本,区域资本市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晓丽, 孙云辉.经济增长与区域资金流动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 2009, (02) .

[2]胡明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辽宁经济, 2010, (08) .

区域知识资本论文 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区域间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也不断得到增强。资本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之一,其在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势必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致力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缩小各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从理论和实证上考察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Feldstein和Hofioka的模型,先考察我国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资本流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考察资本流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地区间资本流动的方向;二是地区间资本流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若资本的流动性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则资本应该是从资本丰裕的地区流向资本短缺的地区,并有利于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我国区域资本流动性的变动趋势

早在1980年,Feldstein和Horioka从投资和储蓄相关性的角度对资本的流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该国投资率的相关程度较高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就较低;反之,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该国投资率的相关程度较低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就较高,因为较小的相关程度表明本国的储蓄被投资到其他国家了。他们通过构建一个度量资本流动程度的基本关系式:(I/Y)i=α+β(S/Y)i,其中(I/Y)i、(S/Y)i分别是i国的投资、储蓄与GDP的比值,系数β值的大小则描述了资本流动性的高低,β值越大(小)流动性越低(高)。他们利用该式对21个OECD国家1960~197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一国的投资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是显著相关的,亦即在这21个OECD国家之间,资本的流动性是比较低的。

此后,Feldstein和Horioka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Bayoumi(1990)运用同样的关系式估计了英国各区域资本流动的大小;Andrew(2003)等实证检验了运用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可靠性。Hong Kee Kim(2004)运用面板数据估计了OECD国家中拉丁美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性,认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1980年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显著增强的趋势。

在国内,已有学者运用Feldstein和Hofioka的模型来研究我国省区之间的资本流动性,豆建民(2005)采用该模型,利用1992~2002年我国的分省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研究了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麦勇和李勇(2006)也用该模型,运用我国各省份1982~2005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我国省际的资本流动程度。

在研究我国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外资流入对我国资本流动性的影响。从外商投资对我国储蓄的影响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存量、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体,作为一种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缓解国内储蓄的短缺,但其对我国国内储蓄的间接影响较小(魏后凯,2002)。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影响来看,自1980~2000年间,我国的国内投资而非外商直接投资是形成我国固定资产的主要原因(武剑,2002),且外商投资形成后在我国国内各省之间再次转移的数量十分有限(张倩肖,2004)。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我国省区间资本流动性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在以下的研究中,我们不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流动性的影响。

经典的Feldstein和Hofioka模型为:

其中,Iit和Sit分别为投资和储蓄,Yit为GDP,下标i代表第i个省区,t代表时期。εit为随机扰动项。如果各省区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本省的储蓄,则各省的投资率和储蓄率之间就存在高度的相关,此时在(1)中,β的值就比较高,且有β>0,较高的β值意味着较低的资本流动性。模型(1)涉及的变量仅包括各省每年的投资率和储蓄率指标。投资率在我国即为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率,储蓄率在我国没有现成的数据,根据GDP的支出法核算原理(GDP=C+S)可以知道储蓄率=1-消费率,利用1985~2006年各省区的投资率和储蓄率数据进行逐年估计,得到描述我国资本流动性的指标值时间序列{βt}(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我国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总的来说是比较高的,β值的最大值是1995年的0.67,远低于21个OECD国家间资本流动性的最小值0.871(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具体地,我国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5~1987年,β值较低,且不显著,说明该阶段各省的投资率与储蓄率的相关性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该阶段各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是比较高的;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9年,β值较高,且均显著,说明该阶段各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相对较低;在1995年以前,资本流动性逐渐降低,之后,又逐渐下降。第三个阶段是2000~2006年,β值较低甚至为负,且P值很高,说明在这一阶段,该阶段各省的投资率与储蓄率的相关性极低,亦即在该阶段各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是很高的。

三、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区域资本流向分析

在我国,各省区的利息率是一致的,所以导致资本自由流动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投资收益率。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资本短缺是一个主要原因,即人均资本要低于发达地区的人均资本。根据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在欠发达地区,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要素,其回报率应该要高于发达地区的。现实的资本流动是否流向资本相对稀缺的地区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回归模型来进行检验:

式中的Capit和kit分别代表各省区的资本流入量(负数则为流出)和劳均资本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t的含义与前面同。如果我国省区间资本流动的方向是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居多,应有α1<0。

各省的资本流入数据根据公式Capit=(Iit/Yit-Sit/Yit)GDPit来计算,各省的劳均资本存量=每年的资本存量总额/就业人口数。每年的资本存量总额数据来源于张军(2007)的估计数据,但张军的数据没有2006年的数据,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再估计了各省2006年的资本数据:Kit=Iit+(1-δ)Kit-1,其中I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δ为折旧率,取值0.096,与张军等(2004)的取值相同。GDP数据和资本存量数据均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来表示,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就业人口的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考虑到各省区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方法进行估计。下面的结果是采用Eviews5.1软件对大陆地区28个省区(不含海南和西藏,重庆并入四川)1985~2006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

回归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完全一致,解释变量的系数小于0,且为1%显著,即我国省区间资本流动的方向是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

2. 区域资本流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1)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

我们采用相对平均偏差(RW)方法来测算1985~2006年间我国省区间的经济差距:

式中的Rw为相对平均偏差,yi和y-分别是经济体i和所有经济体的人均GDP,p1和P分别是经济体i和所有经济体的总人口,n是经济体的个数,计算结果如表2,由表2观察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在1985~2006年间基本态势是上升的,与已有文献的结论基本一致。

2)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资本流动若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那么它应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为此,我们构造以下的模型来进行检验:

式中的Rw,t为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间序列,CVkw,t和CVwop,ten为各省区人均资本和对外开放度的加权变异系数,将CVkw,t和CVwop,ten作为解释变量,在于投资与对外开放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我们预期γ1和γ2的符号为正,βt是描述我国省区间资本流动性的时间序列,如果区域资本流动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则应有γ3>0。εt为随机扰动项。

对(5)式进行估计所需的βt和Rw,t的数据,前文中已经估计。计算CVkw,t需要各省区逐年的人均资本存量数据,各省区的人均资本存量ki,t=Ki,t/POPi,t,其中Ki,t和POPi,t分别是i省区t年的资本存量和总人口,各省区资本存量数据利用Zhang Jun(2007)的数据,但Zhang Jun的数据只到2005年,2006年的各省区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公式Kit=Iit+(1-δ)Kit-1来计算,其中I为资本形成,δ为折旧率,取值0.096,与Zhang Jun(2004)相同,各省区的总人口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7~2007。计算CVwop,ten需要各省区逐年的对外开放度数据,对外开放度采用各省区的进出口总额与省区GDP的比值来衡量,各省区进出口总额与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7~2007。为方便分析,我们利用大陆地区28省区(不含海南和西藏,重庆并入四川)1985~2006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解释变量系数的符号均与预期相同,CVkw,t和CVwop,ten的系数分别为0.411和0.061,且分别为1%和5%显著,表明人均资本的差距和开放度差距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而βt的系数为0.022,且为1%显著,这意味着较高的β值是与较大的区域经济差距相联系的,即资本流动性越低区域经济差距越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各省区间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对于缩小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本文利用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模型,考察了1985~2006年间我国各省区间的资本流动性,发现我国的省际资本流动趋势是不断增强的。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了区域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一是考察了我国区域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现我国的区域资本流动主要是从较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由于外省资本的流入,使得劳均资本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所导致的东部地区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有着密切系的关系。二是考察了资本的流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发现较低的资本流动性总是与较大的区域经济差距相联系的。所以,推进各省区间的经济一体化,消除省区间资本流动的障碍,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豆建民.国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5,(8):84-87.

[2]麦勇和李勇.1982-2005年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差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6,(l2):79-86.

[3]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

[4]武剑.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7-35.

[5]张倩肖.外资流入与国内储蓄、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107-115.

[6]杨国忠.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数学,2009,(3):70-75.

[7]Andrew J.Abbott,Glauco De Vita.Another Piece in the Feldsten-Horioka Puzzle.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50:69-89.

[8]Bayoumi T.Saving-investment Correlations:Immobile Cap-ital,Government Policy,or Endogenous Behavior IMF Staf Papers.1990,37:360387.

[9]Hongkee Kim.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Using Panel Cointegration Estimators.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7(2):255.

区域知识资本论文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区域经济增长

面对新的知识经济世纪, 劳动力的资本化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的主要趋势之一。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当前, 人力资本地位日渐凸显,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增长尤其需要人力资本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以往观念认为, 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与实践证明即使不依靠人口增长, 区域经济也能实现增长。如此, 研究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 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 并随后得以快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最重要的开创者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 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资本。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 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 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 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 消除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随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补充并发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将人力资本因素进一步与经济增长理论融合。卢卡斯认为, 只有依靠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通常将伴随经济学研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视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实际上并不合理, 因为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分析框架。综合以往相关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首先,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最具研究价值的理论之一。其次, 在经济增长中, 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 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再次,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 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 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后, 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 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 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区域间经济增长参差不齐, 除了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外, 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导致这种现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人力及人力投资长期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青睐, 研究者开始达成一致观念, 即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 区域经济的增长需要各种资源作为支撑, 尤其是知识和信息。而人力资本正是这些亟需的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携带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的人力资本集中和积累, 使得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也会在区域内大量汇集。人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 在区域内, 人力资本的积累带来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同时, 这些人才往往处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中, 与区域外部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如技术协作者、师生、挚友、客户等, 这些错综复杂的网络疏通了知识与信息流入的渠道。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 舒尔茨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劳动力的数量增加重要得多。随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森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他的研究进一步解开了以往对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产生的无法解释的部分的谜团。丹尼森的实证分析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一些专门化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促进作用;正规教育开发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内在推动效应。总之, 人力资本积累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该理论甚至认为抛开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将会无法解释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同时, 这一理论的兴起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合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 人力资本积累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的人格化, 一个区域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质量越高, 越有利于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继而提高区域内经济增长效率。目前, 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 由于区域发展条件的局限, 一些区域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远远落后于发展相对较快的区域。各个区域对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识有限,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不足, 导致了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三、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力

综合以上分析, 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且各区域劳动力素质水平不尽相同, 导致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最大化地凸显。一些区域受资源禀赋等条件的限制, 在吸引和发展人才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局限。因此, 一个区域要想实现较快、较好的经济增长, 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此, 笔者从政府及企业协同角度出发, 提出增加区域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关建议,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1、转变传统观念,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点, 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产业不管在物力资本方面投资多大, 如果在人力资本上不投入, 那它的发展效率一定很低。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是途径教育和培训。我国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直困扰着各个区域经济的平稳增长。要想加快区域人力资本积累, 除了中央财政对各地教育的投资外, 地方政府也应提高对本经济区域的教育投资。例如发展高等教育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实现教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另外, 诸多实践证明, 快速积累人力资本且低成本的途径就是在职培训。把握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直接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完善各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应用型、专用型人才, 不断根据本区域需要调整专业, 缓解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 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动态需求。另一方面, 企业要积极对在职工人培训进行投入, 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以及质量, 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本积累环境。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 一直以来扮演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引导者。地方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创造有利于人才积累的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 使优秀且适合区域需要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政策、融资、投资环境为广大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提供契机。进一步采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的政策, 使区域的发展更具层次性, 这样有助于人才多样化的引进与积累。另外,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外资的引进, 适当提供宽松的政策给予支持。

3、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与体制。通常, 人的成产

能力、创造潜能以及经济价值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甚至根本无法展现,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与之相适应。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表现为, 人力资本无论是数量的增加还是质量的提高、配置效率的改善, 都离不开适当的激励制度。只有给予人力资本充足的激励, 人力资本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资本效能, 也就是实现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而不同的产权制度和企业的组织制度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因此, 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产权的特性,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合理分配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而且能有效地防止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同时, 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 完善或者制定宽松的政策条文, 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创造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方面有利于人才积累的条件, 消除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另外, 建立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同样值得关注。无论工资制度有多完善, 也无法实现建立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激励机制的目标, 而实行薪酬制度便可以为这一目标提供新的支撑力。薪酬制度把人力资本当成真正的资本看待, 能让各种人才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应的回报, 如此, 人才资本会更好的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我国经济总增长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无论是其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经济增长都极具影响。人力资本理论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应运而生, 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中。而后, 有关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并综合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分析了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进而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的相关措施。笔者发现, 拥有高水平人力资本且含量越大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人力资本匮乏的区域。所以, 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才能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保护伞, 为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中译本) [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中译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4]宫希魁:人力资本积累是争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N].科技日报, 2001.

[5]贺石中:论我国的人力资本与教育[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 (5) .

[6]万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及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 .

中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实证分析 篇6

关键词:区域资本市场,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所谓区域化资本市场是指与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对应的、为某一区域内部企业服务的地区性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至少应包括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中长期抵押贷款、中长期项目融资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等。其中在我国区域化的资本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 其他的资本市场限于规模和影响较小, 故本文只针对这三个市场做进一步的研究。

陈刚 (2003) 通过指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表明我国区域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孙小勇 (2004) 分析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发展, 认为受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和行政手段的影响, 加大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平衡。田霖 (2007) 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部地区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区域经济的崛起。焦晓莉 (2007) 认为落后西部地区可以利用麦金农·肖学派的理论, 积极实施金融深化政策, 推进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HuiBoonTan (2009) 利用协整检验发现香港证交所在亚洲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而通过欧式距离测量发现中国内部股票市场具备超越香港证交所成为新的领导者的潜力。TedBarnhill (2010) 通过研究韩国资本市场得出一个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改善金融体系的结论, 并针对当前金融危机提出了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反思。国内外的学者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量化区域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加大有利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市场投入。

二、指标选取

区域资本市场的构成要素由资本需求者、资本供给者、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组成, 从中国的大量研究数据来看一般按照中介服务机构即证券公司以及自律性组织证券交易所进行划分, 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家, 其他地区性的资本市场非常少, 发展较有规模的是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 而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由于交易品种少而不做研究, 因此在选择样本时以辽宁为东北地区的代表, 以河南为中部地区的代表将不失数据的客观有效性。上海作为东部的代表更能凸显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而选择四川地区是考虑到西部地区其建立地方性区域资本市场的条件较为成熟, 通过对比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希望可以得到发展西部地区区域资本市场的一些启示。

具体的指标体系包括中长期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额、期货市场交易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四组数据, 中长期贷款余额作为衡量以银行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市场规模, 但是未考虑部门短期贷款具有的长期贷款性质, 例如信用卡的信用额度。中长期贷款作为银行存贷款利差的重要来源将对银行的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股票交易额作为以股票交易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市场规模, 由于受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导向、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该指标的波动性较大, 数据呈现明显的非平稳, 但是能够有效的代表该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 由于期货交易的合约交易金额较大, 在选取数据时以成交量代替成交额可以发现数据存在的时间趋势, 较好的反映商品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将资本市场与地区经济结合起来, 地区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四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进行展示, 再通过模型的分析判断各个区域的资本市场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 判断四川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新的区域资本市场。

数据的选取时间自2000—2009, 选择该10年段数据一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为保证数据的尽可能平稳应该剔除该事件对数据的影响;二是我国1993-1999年对期货市场进行整顿, 清理了一批不合格的期货交易所, 最终只保留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 所以该时间段的期货数据统计难以代表各个区域资本市场的状况。

三、描述统计

(一)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从GDP的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由于人口数量的优势GDP的均值最大但是其相对差异系数显示该地区的GDP偏离程度较高, 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而选取的四个地区的GDP差异程度并不显著, 不同于考虑全国所有地区所显示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四川地区不仅具有发展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 更有着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经济基础。

(二) 地区股票交易额

股票市场交易额在四个地区的差异性较大, 上海地区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区位优势交易额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但相对差异系数表明上海地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可能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四川地区与中部和东北代表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能够较好的享受股票市场带来的各种收益, 但是亦存在股票市场波动性的问题。我国自1991年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来股票市场长期偏离国家经济的发展, 尚未发挥其市场晴雨表的作用, 股票交易额数据只能代表股票市场的发展, 而对经济发展的描述可信度不高。

(三) 地区中长期贷款

分析中长期贷款数据发现上海地区优势明显, 而其他地区差异性较小, 上海地区的投资渠道较广, 投资回报较高直接促使其中长期贷款的发展, 四川地区的数据与其他区域相比具有优势。我国地区发展曾经长期依赖于银行信贷, 而自加入WTO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面临崭新的局面, 但仍未改为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模式。

(四) 地区期货交易量

四川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的期货市场不做考虑, 而其他三个地区的数据充分的显示了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快速发展起来。而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逐渐占据期货交易的主导地位, 而且通过相对差异系数可以看到其数据随着时间稳定的增长, 与其他交易所的数据大幅波动情况不尽相同。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准备, 整顿两个阶段的经验积累后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量逐步的扩大, 期货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通过对上述四组变量的描述统计发现四川地区个别指标优于其他三个地区, 而且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省份和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覆盖省份, 具备了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缺乏对建立四川地区区域资本市场可行性的论证, 因此对建立何种金融工具的资本市场的判断本文不做具体的判断。

四、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 则这个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的一个必要过程。几乎所有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 (时间序列) 都是非平稳的, 具有时间趋势, 因此有必要先做单位根检验, 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协整检验。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存续时间较短, 取得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明显的非平稳特征, 对这两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 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所以对这两组数据取自然对数。

ADF检验的结果显示除上海股票交易额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外, 其他变量都可以转化为平稳的变量, 但是由于单整阶数的不同使部分数据无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数据时间序列过短, 无法消除短期波动的大幅冲击, 尤其是以2006—2008证券市场的暴涨暴跌使数据的非平稳性更加严重。通过单整关系可以判断地区经济增长与各资本市场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出现伪相关问题, 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用于检验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与地区经济是否存在先导或滞后关系, 从统计上分析判断这种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由于数据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检验时选取滞后1阶和2阶判断, 由于检验结果对滞后阶数十分敏感, 因此不同个滞后阶数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不排除与现实结论相反的检验结果。

由于股票交易额的2009-2010年度地区交易额数据无法取得, 只进行了gdp、中长期信贷市场和期货市场三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而四川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期货交易市场, 也不进行相关检验。观察数据发现辽宁地区中长期信贷市场与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与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河南地区的期货市场与国民生产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上海和河南地区存在个别单向关系。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豆类期货商品在国际拥有一定的定价权, 市场的影响逐渐扩大, 对地区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建议四川地区选择符合地区优势的金融产品建立区域资本市场, 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扩大信贷融资规模贡献力量。

五、结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程度加大, 而区域资本市场使这一趋势愈加明显。进而通过地区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成为地区金融中心, 在体制变革现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趋异”过程, 而不是抑制这一过程, 这也符合学者对于金融成长呈现长期非均衡发展的结论。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 在四川地区建立资本市场可以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政策, 为加快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提供金融支持, 通过盘活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地区经济能够有效的缩小我国中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从西部地区微观角度分析, 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建立, 解决西部地区信贷资金紧张, 投资力度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陈雁云, 罗贤栋, 区域化资本市场是中部崛起的新支点[J], 企业经济, 2005年07期.

[2]、陈刚, 詹正茂, 廉晓红, 中国区域资本市场的指标体系[J], 上海金融, 2004年第2期.

[3]、孙小勇, 我国欠发达区域资本市场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4]、田霖, 我国证券市场的区域差异研究[J], 价格月刊, 2007年第3期.

[5]、焦晓莉, 构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J], 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第2期.

[6]、Ted Barnhill , The Potential Role of a Robust Domestic CapitalMarket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Modern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J], 2010.

[7]、Hui-Boon Tan, Does size really matter across time?Financial inergration dynamics and stock market capitaliz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equity markets, [J], 2009:10-1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智力资本框架 篇7

1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人力资本视角

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 知识、技术的产生、创新与扩散都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结构、人力资本的流动、集聚与配置、制度因素等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过程中如何最有效地实现区域人力资本的效应和价值的最大化, 使区域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框架。

1.1 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制度、机制建设

西方一些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决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因素, 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的社会因素。人力资本相关的制度安排有产权制度、形成与投资制度、流动制度、合作制度、竞争制度等。产权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制度、处置权、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投资制度包括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包括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等。流动制度指人力资本的流动是政府行政控制还是市场契约限制。合作制度指促进人力资本的互补和合作、增进群体效益的制度安排。竞争制度指能力竞争还是关系本位竞争的制度安排。有研究表明, 各地区执行教育、文化卫生等人力资本公共投资政策, 维护人力资本的产权, 实行市场机制, 建设区域创新网络,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能明显提高区域创新的绩效。因此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 各地区应加强人力资本的制度因素分析、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产权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组织制度、科技奖励激励机制、职位晋升激励约束机制、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等;市场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加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建设;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进行法律制度创新, 加大R&D经费投入, 强化教育培训、财政税收、资金融通等政策激励措施, 进行市场制度创新, 构建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等。

1.2 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策略

1.2.1 加大教育投资。教育是增加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改善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方式, 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等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 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就来自于教育。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本主要依靠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来形成, 其中义务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重在培养知识创造能力, 职业培训重在增强知识持续获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基础教育由于涉及面广、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性大等特点, 适宜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投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适宜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投资;职业培训具有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强、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 适宜于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企业投资。多种教育体系、多种投资方式的结合才能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各种需要的人力资本。

1.2.2 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 (1)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主动配置与被动配置。人力资本的被动配置方式是指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体系之中, 由物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决定并反映物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配置方式。人力资本的主动配置方式是指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 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决于并反映人力资本优化配置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人力资本配置方式。一个区域究竟选择其中哪一种人力资本配置方式, 并非取决于主观愿望, 而是由人力资本在这个制度中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 还受到人们对人力资本配置的不同方式的认识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投入的强烈影响, 也受到人力资本形成状况的制约。 (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与政策配置。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定阶段市场发展的要求, 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来实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方式。政策配置实际上就是计划配置, 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通过政府行为将人力资本分配或安置在特定岗位上的人力资本配置方式。目前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殊人才以外, 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是,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人才, 在现有市场配置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还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进行配置。对于区域人才的配置, 应该以市场配置为主, 政策配置为辅。 (3)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中人力资本的本地配置与跨区配置。人力资本本地配置是指以本地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配置的基础和来源, 通过建立本地各层次的人才市场, 实现本地人力资本的配置, 一方面满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本地配置是当前我国区域人才市场政策的重点, 也是各级政府制定本地就业政策的基本着力点。跨区配置是指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人才 (如特殊的专业人才、企业家人才、国际化人才等) 采用到相关区域 (或国家) 招揽人才的方式实现跨区配置, 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和产业方式引进外地人才或国际化人才也是人才跨区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来说, 人才的本地配置和跨区配置互相补充, 片面地强调本地配置, 容易产生封闭思想, 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片面强调跨区配置则不利于解决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的安定。

1.2.3 构建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区域是指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 通过不断地学习、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学习型区域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创造了空间, 学习型区域的形成, 能够保障人们普遍并持续地学习, 掌握积极参加知识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包括信息科技能力、文化知识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社会技能等。学习型区域能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包括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等, 促进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学习型区域是由学习型组织构成的, 学习型组织通过加大对组织内人力资本的投资, 积累知识资本,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企业聚集形成的各种聚集区, 能够通过产业链的作用, 促进聚集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人员流动带来的外部效应, 改善组织的管理制度, 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 使区域内各组织竞争力提高的同时整体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2.4 加强区域人力资本合作。 (1) 建立长期长效的区域间人力资本合作机制。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 不仅要靠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签订相关协议来推动, 还需要构建一个规范化的合作环境。在区域范围内, 各地方政府的关系中, 只有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条款 (即游戏规则) , 才可能实现有效的区域合作。合作环境的规范化在横向上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区域之间订立协议等, 在纵向上可以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中央政府对区域合作机制的相关规定。 (2) 实现区域间人力资本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是实现从竞争性博弈走向合作性博弈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的普及, 空间对信息传送的阻隔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媒体、通讯等多个方面, 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区域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沟通上, 必须建立人力资本信息共享平台, 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高效配置, 才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 构建区域间的信任关系。构建区域人力资本信任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任务, 包括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政策兼容性, 各主体之间的资格认证统一性, 各主体之间的人力资源资源流通性等多个方面。总之, 从区域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区域人力资本的各个方面多管齐下, 需要区域内的所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需要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

2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关系资本视角

2.1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的形成与建立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的形成与建立的核心包括[7,8,9,10,11]: (1) 结构因素是基础。结构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关系资本的建立:资源组合、社会相容性和治理机制。创新网络成员识别了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战略资源互补性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的协调性以创造合作价值, 获取关系性租金, 这涉及到社会相容性问题。整合不同成员间的战略性资源以取得良好的创新绩效只有在相适应或相容的组织体系、战略和文化等协调行为下才能成为现实。 (2) 成员间频繁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关系资本的条件。一般而言, 网络成员的合作时间越长, 信任水平就越高, 关系资本就越容易建立。 (3) 信任是建立关系资本的起点。随着合作的加强, 创新网络成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达成了心理契约, 创新网络各方主动出示信任的信号越来越强, 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加强。 (4) 组织适应性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建立关系资本的组织要素。组织适应性包括两个维度:组织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一旦创新网络成员识别了合作伙伴的互补性战略资源, 就会努力探索如何实现组织的互补性以创造合作价值, 获取关系性租金。 (5) 专用性投资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建立关系资本的主要内容。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要形成关系资本还需要有专用资产的投资, 从交易成本角度看, 创新网络专用资产的成本在网络形成之前已发生, 而且转换价值非常低, 区域创新网络专有资产的投资因增强了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水平而使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绩效。 (6) 知识与信息的共享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资本长期维系的保障。从本质上讲, 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建立关系资本就在于通过整合网络各方的优势资源以产生协同效应, 创造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关系性租金、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为区域创新网络各方带来多赢的合作优势。创新网络成员的交互作用和信息知识共享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之一, 创新网络成员间知识与信息的共享能推动网络成员及整个网络的创新, 为创新网络各方带来关系性租金。

2.2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协同机制

2.2.1 区域创新网络中关系协同机制的构建框架。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协同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12]:一是从理性的角度, 围绕关系资本信任与承诺的理性范畴并以关系终止成本、关系的福利和机会主义行为为基点来构建, 本文将其称为区域创新网络理性关系协同机制;二是从感性的角度, 围绕关系资本的感性范畴并以沟通和共享的价值观为基点来构建, 本文将其称为区域创新网络感性关系协同机制, 如图2所示。

2.2.2 区域创新网络理性关系协同机制的建立。

(1) 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建立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 其载体可由设在某一区域创新网络成员中或独立于区域创新网络外的中央管理部门来承担, 其决策层由创新成员的决策机构共同组成, 他们负责区域创新网络的合作战略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处理。通过区域创新网络中央管理协同机制, 网络成员可享受到由关系协同所带来的福利及成本消耗的减少。 (2) 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协同机制。建立以组织模式为协同内容的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机制, 根据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对某种资源的需求程度选择实体组织、虚拟组织和虚拟平台等不同组织形式。如果合作组织模式选择不当, 易造成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信任的消失。

2.2.3 区域创新网络感性关系协同机制的建立。

(1) 基于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区域创新网络沟通机制。对于资产专用性较低的区域创新网络, 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协调与谈判, 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各方专用资产的投资。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创新网络, 沉没成本的存在使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必须寻求某种更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道德风险。区域创新网络要建立专项沟通机制, 并借助声誉的网络传播等协同手段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强化区域创新网络成员间的信任, 从而积累关系资本。 (2) 基于共享价值观的区域创新网络文化协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指区域创新网络成员在保留自身价值观差异的前提下, 将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基于共享价值观, 实行区域创新网络文化协同重在建立共同的创新文化、缩小文化差距和适应价值观差异等方面。

3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结构资本视角

3.1 区域创新系统中结构资本的形成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活性社会经济系统, 其运作模式如同蓄水池, 既有输入端 (Input) , 也有产出端 (Output) , 并且只有当产出大于输入, 即不断产生创新绩效和创新效益时, 区域创新系统这个蓄水池才能保持新鲜活力, 具备支撑区域持续发展的条件。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这个蓄水池而言, 输入端是各种资源, 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本, 如资金、土地、厂房等, 也包括各类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这些资源只有被最恰当地运用, 并通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有效的整合机制才能转化为创新产出和绩效, 实现投入资本的增值效应 (见图3) 。[13,14]

从图3可以看出, 结构资本并不是区域创新过程中的直接投入要素, 但结构资本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由于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 没有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协作就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人力资本不与物质资本结合就不能发挥作用;由于关系资本对组织和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 没有组织和人力资本的存在, 关系资本也无法建立;而结构资本为人力资本与组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关系资本与组织的结合搭起了桥梁。区域结构资本对区域内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的组织力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物质资本三者之间的结合, 例如区域是否能够吸引并保留适合的人力资本去掌控、运作区域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区域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但一定是最适合区域发展并在区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 也就是说, 区域中的结构资本应该形成良好的平台, 达到“事得其人, 人尽其用”的状态;其二,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及物质资本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区域通过结构资本使区域内每一创新主体形成共同的协作意愿, 统一于共同的目标和结构框架, 协调地发挥作用, 以达到“互补凝聚, 共赴事功”的状态。有效的区域创新管理体制、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文化以及先进的知识资产等都有助于激发创新人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从而有利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关系资本存量的提高及其价值的实现, 为人力资本创造知识、发挥知识增值作用提供环境支持, 为关系资本的提升和增加提供优越的环境基础。

3.2 区域创新系统中结构资本的培育与运作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结构资本是一种协作机制、一种整合机制、一种协调机制, 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它都在发挥着作用。区域结构资本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可以使各类要素 (尤其是人力资本要素和关系资本要素) 迅速处于激活状态并持续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区域结构资本的表现形式多样, 它既可以蕴含在区域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区域文化之中, 也可以体现为区域的价值体系、创新机制、激励模式、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信息传递和相互沟通的方式来影响创新系统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继而在整体上影响整个区域的创新绩效。我们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资本运作模式[13,14,15]。

由图4可知, 区域结构资本在区域创新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下: (1) 每个区域在某个时点都有一定的结构资本存量, 它直接决定着对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的吸引力。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初期, 由于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 结构资本较低, 缺乏对优秀人才和关系资源的吸引力;但伴随着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成熟, 区域内部管理模式日益成熟, 组织系统效率不断提升, 积累了大量的结构资本, 对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 (2) 被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所吸纳的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如果不能被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机制有效管理和整合, 就不能变成区域的财富。因此, 必须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建立起权责界定清晰、流程运行顺畅、规范执行得力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和创新、合作机制, 使每个网络成员的行为都成为对整个系统、对其他成员有价值的社会性协作行为。 (3) 区域创新系统内的每个创新网络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网络文化和关系资本, 它们是由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员所创造的, 反过来又会极大地影响区域创新系统成员为创新系统做贡献的意愿, 并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是否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形成区域创新绩效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 伴随着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创新网络的目标的实现, 区域结构资本会在交互的作用中不断学习提升并形成结构资本增量, 区域结构资本增量则和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创新网络一起驱动着区域结构资本的增值。 (5) 区域结构资本的增值会带来区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共同构建起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资本平台, 发挥着整合资源、提升组织效率、实现价值增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不断地贡献, 结构资本本身也在不断地积累, 带来了区域结构资本的流量增加, 增加的结构资本流量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变成区域创新系统新的时点的结构资本存量, 从而实现了结构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值的闭环运作模式。

4 结语

上一篇:自适应梳状滤波下一篇:石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