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2024-10-02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精选11篇)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篇1

摘要: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灰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 基于我国已有的实践先例, 对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的实施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三点建议

一、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激励机制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下, 大气环境污染已经突破了局部性污染阶段, 呈现出来的是污染蔓延快速、污染因素复杂、污染区域性等特点。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难以适应, 针对新的复杂的大气污染特征, 改进我国相关立法, 创新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所确立的防治制度便成为一个形势所需的重要步骤。

经济激励主要有正激励与负激励两种, 前者是给守法者以经济收益预期, 在不降低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给予企业更大的守法弹性, 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前提下, 节省企业的守法成本。后者给企业设置不守法的经济损失预期, 从而降低环境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的经济激励机制应该向该方向发展, 可以在重点发达工业城市试点相应的税收政策, 再在更广的范围内逐步普及。由于生产者的成本与其污染水平成比例, 特别是在市场因素的介入下能确保企业之间成本的降低, 从而促使生产者转变生产模式, 采取先进技术综合性地防治大气污染, 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提高。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政府及相关部门, 同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监督和管理、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在此基础上, 实施并建立一种长效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才能切实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实现该措施的真正目的及法律价值, 是为公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大气环境。

二、提高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公众参与度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大气环境的改善不是一两个部门或三五个文件可以解决的, 公众的参与在整个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认为, 社区参与 (公众介入) 是一个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的主要基石之一。e能够得到公众的响应不仅体现了公众主人翁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保障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超越预期。

公众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要真正科学有效地实施并发挥作用则需要一定的条件。注重善于利用新型媒体等传播渠道, 加大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状况报告、实施计划等的宣传、公开, 不断提高公众的知悉程度和环保意识, 为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 建立公众意见征求制度,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可以成立民间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团体, 由此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宣传、学术交流、环境资源保护科技成果推广活动, 将会避免公民个人能力和学识的局限性, 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环境资源意识, 并为政府在决策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例如, 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NRDC) 是美国最有影响力、最具成效的环保组织之一, 是在1970年由美国的几位环境律师建立的, 并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成功推动了美国的环境立法, 改善了政府的环境政策。目前对美国政府的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NRDC在改善中国环境立法和实施方面也做出了进步性的举措, 包括帮助污染受害者提起环境诉讼, 为广大法官、律师和记者提供环境法培训, 与环保部门展开合作并为我国几部重要的环境立法和修订提供专家意见, 以及推动环保行动的公众参与并为国内的NGO (非政府组织) 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等。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的有效实施不能脱离广大公众的参与, 为了更好地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改善区域大气质量、造福于公民,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公众参与的作用, 提高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程度。

三、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期性

针对目前区域大气污染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 我国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并在几个重大的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应对区域大气污染并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在活动期间能够较好地改善区域大气环境, 为活动的完美结束锦上添花。但是在此种情况下, 待活动期满结束后许多临时成立的工作组以及布置的计划方案便会归于初始, 以活动的成功举办作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完结的理由, 这往往会导致污染反弹, 很难保证真正改善空气质量, 也有悖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真正意义。应急式的实施是带有风险的, 也不能将环境风险降到最小。若要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真正达到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目的, 就要保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实施的长期性。不仅要让该措施在重大活动时发挥效用, 应对区域大气污染, 更要使其长期致力于区域大气污染的控制和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当面对重大活动而不需要突击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整改便可以顺利举办活动的时候,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的长期实施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 同时实现了其真正意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实施的长期性是一个较大时间范围内致力的结果, 不限于某项重大活动期间。

长期性不仅表现为时间上更为持久, 同时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范围上也应该更为广泛。我国《关于推进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希望在改革区取得突破, 然后总结有关的经验, 供其他地区参考。意见指出了在重点区域编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和欧盟相比, 我国的区域规划制度仅包括重点区域而非全局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总结

大气污染的流动性不同于固体污染, 如果能做到在更大范围内同步实施联防联控, 这样就会避免交叉污染而前功尽弃, 单纯的某一区域大气环境的控制和改善不能保证其不会受其他污染尚未得以控制地区的再次污染。时间上更持久和范围上更广泛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将会使我国逐步从大气污染控制阶段进入大气环境改善阶段。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篇2

采用密云水库15 km处WMO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上甸子站1990~降水化学资料,并结合~现场科学试验阶段获取的大气干沉降和湿沉降资料,从大气-土-水污染过程的`复合相关源角度,综合分析了大气干、湿沉降以及白河沿岸农田、矿区和城镇污染源对密云水库的水质综合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段密云水库区域大气降水中离子以SO2-4,NO3-,NH4+ 和Ca2+为主; 密云水库湿酸沉降量夏半年(4~9月)大于冬半年(10~3月),其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达1038.45 t,最高年份达1766.31 t,最低年份(1994)为604.02 t; 密云水库区域大气降水pH的多年平均值为5.20,降水呈弱酸性,pH值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密云水库水体不同深层的pH值均大于7.0.pH值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呈非均一性特征,同一区域pH值随水深呈下降趋势; 和20密云水库降尘量分别为13513.08 t和3577.64 t,春季降尘量为全年之首,分别占其全年的61.91%和44.56%.由于大气干、湿沉降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及有害元素,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库水富营养化、潜在重金属污染以及库水酸化起“加剧”作用.上述综合分析结果揭示出密云水库区域大气-土-水污染过程复合相关源特征及其多圈层相互作用效应.另外,夏季(雨季)是局地土壤污染源由于受暴雨或强降水冲刷后通过入库水系山谷坡地汇流,引起区域性大气-土-水连锁污染过程,导致水库或河流水质污染.统计分析亦发现密云水库水质污染可能与水库周边及上游局部区域降水冲刷和汇流因素相关.水库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水库上游局地区域降水量呈较显著的相关,这些相关特征揭示了水库水质污染过程大气-土-水多圈层相互作用效应.提出了水库污染复合相关源分析法观点及其追踪入库水系上游污染源空间分布技术途径.

作 者:杨东贞 徐祥德 刘晓端 丁国安 徐清 程兴宏 陈怀亮 周怀刚 王振发 王文彦  作者单位:杨东贞,丁国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徐祥德,程兴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刘晓端,徐清(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陈怀亮(河南省气象局,郑州,450000)

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篇3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对区域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进行评价,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区域地下水污染的评价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现如今区域地下水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研究内容

引言

地下水资源是宝贵的,地下水是循环的系统,也是我国的主要供水源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下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正在侵蚀着我国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对于部分一线城市而言,城市化和工业化废水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地下水的运用。有些工业地区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出,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这样就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很大的危害。久而久之,据有关部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污染程度正在逐年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侵蚀着我国的环境资源,如果不对其做出正确的处理,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未来环境的发展和建设[1]。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述。

1. 方法的构建

1.1 地下水污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我国地域辽阔,很多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中的工业化发展较为迅猛。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地下水污染风险的管理。在环境风险评价中,从评价范围划归等级,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属于系统风险评价。影响地下水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因素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在实际的生活中,地下水污染特殊脆弱性、区域污染源特性评价和区域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等,这些都是区域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中的主要内容,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地下水污染风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才会更好地对其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风险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地完善现有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文件,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为我国区域地下水的评价方法给予可靠的保障。

1.2 多因素耦合综合评价方法

多因素耦合评价法在对待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包气带中的水平扩散。在对地下水污染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分析地下水污染过程及其对人群健康风险的影响。在运用多因素耦合方法的时候,需要对污染源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健康风险和区域污染风险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区域地下水污染的情况,进而有助于相关部门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在实际的管理中,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空间图层,经过图层之间的叠加,进而更加清楚地表征区域地下水污染存在的风险[2]。

1.3 评价步骤

1.3.1 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区域地下水脆弱性主要是指地下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遭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在实际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中,人们经常运用DRASTIC指标法对其进行评价。在这些指标中,一般会包括地下水埋深、净补水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非饱和带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在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期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重要,才会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进而为推动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2 区域污染源特性评价

在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考虑,根据迁移性、毒性、讲解能力,并结合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和美国EPA重点控制的水环境污染物名单对其进行筛选。这样能够将区域污染物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筛选出来,进而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对于我国而言,区域污染源的特性评价会涉及很多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从根本上意识到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源,这样才会对区域地下水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正确的处理,为实现我国地下水污染环境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1.3.3 区域特征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在对污染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时候,通常会运用US EPA,运用其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能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区域特征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而为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健康风险评价而言,在自然环境中,区域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不仅仅与区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还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公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区域特征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方法的建设和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内涵和评价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内涵和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学者在研究地下水脆弱性的时候,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而是具有针对性地对其水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国有些地区的水污染风险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研究中被人们所忽视,笔者认为这种错误的研究方式将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建设和发展[4]。

2.2 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缺少验证

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评价中存在着评价结果主观性强,缺少验证等问题,这将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发展和建设。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对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只有不断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和管理,才会更好的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对区域地下水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其进行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才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能够符合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状况[5]。

2.3 数据储备较弱,尚未建立技术性文件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化时代,只有清楚的意识地到区域地下水污染数据储备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未来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的区域地下水仍然存在着数据不准确,资料管理不科学的情况,这样将会严重的阻碍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发展和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对地下水区域污染风险评价方法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研究,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现有的区域地下水建设,才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污染风险评价的长期发展。以便于协助和监督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更好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中,对数据进行储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保证区域地下水文件的完整性,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3. 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未来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区域地下水在污染风险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地下水的全方位发展,就应该从根本上落实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在设置具体评价体系的时候,需要从多方位进行考虑。只有清楚的意识到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实现创新式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现如今我国区域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就已经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区域地下水的处理过程和风险评价细节,这就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方法的重要性,为实现我国未来水环境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论述了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区域地下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将会严重的阻碍我国未来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只有现代开始逐渐的加强我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才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未来区域地下水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区域地下水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于云江,王宗庆,李鼎龙,孙宏伟.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 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2014(09):143—146.

[2] 滕彦国,邹瑞,苏小四,王金生.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 法[J].西部资源研究,2015(07):178—186.

[3] 王金生,王业耀,李明耀,王亚楠.我国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116— 118.

[4] 白丽萍,王业耀,郭永利.基于风险管理的区域(流域)地下水污 染预警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2014(05):105—108.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篇4

关键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市场机制,公众参与

当前,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能否有效治理区域大气污染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15 年,应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目前,珠三角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对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珠三角现有的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总结

(一)综合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强调要突出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联防联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提出珠三角地区要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域复合污染治理,并确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程,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的大气污染治理拟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规划。

2.《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决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主要是明确广东省应“完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两高一资’行业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试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综合运用环保、价格、信贷、土地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3.《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该办法明确,省人民政府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有计划地控制或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改善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4.《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该计划首次确立了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八大任务:(1)严格环境准入,有效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实施分区控制和总量控制。(2)大力改善能源结构,从源头削减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3)强化常规重点源污染减排,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并深化火电厂脱硫和脱硝工程。(4)以机动车污染控制为突破口,积极防治光化学烟雾污染:提高新车准入标准,力争提前实施“国Ⅳ”排放标准。(5)加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控制,认真应对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对石化、化工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的全过程控制。(6)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治理。(7)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的全过程控制。(8)控制其他大气污染源,努力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非道路移动源(船舶、建筑、园林及农用机械)的废气污染控制。

5.《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 年度实施方案》。该方案再次强调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确定的八大工作任务。

6.《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度实施方案》。该方案在《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为手段,以控制PM2.5 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形成为重点,以珠三角区域合作解决共同环境问题为范例,提升环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空气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专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占排放总量的32%,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因此,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项法规和规章主要针对的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主要有:

1.修订的《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确定了机动车污染监管体制,规制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使得黄标车限行有法可依,加强油气治理,年可节约5 亿元,严格排气污染检测。

2.《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该方案通过强化在用车污染控制,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实施高排放车辆逐步淘汰、全面供应清洁高品质车用成品油、完善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逐步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广东省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办法》。该办法确定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体制;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核发程序等。

4.《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 年)》。该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加快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应全面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注重重点行业减排向全面防控转变,从单因子治理向多污染因子综合控制转变,多手段联合推进,稳步提升脱硫成效,全面推进降氮脱硝,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大幅减少颗粒物,构建世界先进的典型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体系,逐步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

(三)各项地方性环境标准

主要有:《广东省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是广东省首次发布的广东省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比国标要严格得多;《机动车排气检测三项工况法标准》以及遥测法标准,这“三项工况法标准”主要指在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稳态工况法)》(DB44/592-2009)、《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加载减速工况法)》(DB44/593-2009)和《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DB44/T594-2009)等三项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地方标准。此外,还有《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广东省汽、柴油四项标准》(粤Ⅲ油、粤Ⅳ油)、《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印刷、表面涂装、家具、皮革制造四个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等14 项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政策标准体系。

二、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立法供给不足

珠三角的区域联防联控立法在全国应该是比较丰富的,但仍然缺乏对区域内各城市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约束,主要是“协同控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立法供给还不能满足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

(二)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行政执法

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缺乏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介入。除了行政部门,还应该增加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联系会议的成员单位,在三大国家权力中,立法权和司法权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权力,而大气污染治理远非仅仅依靠行政部门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保障和支持。

(三)尚未建立有效运行的区域联防联控市场激励机制

欧盟和美国的经验证明,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仅仅依靠命令—控制手段是无法实现达标的,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激发污染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促使污染者主动减排。但广东省目前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除此之外的环境经济政策,珠三角还很缺乏,比如环境金融机制等。

(四)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参与

主要是公众缺乏参与主体、参与能力和参与机会。当前,珠三角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在社会组织发展上并不相称,专门从事环保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就更加稀缺。由于缺乏制度支持、资金来源,公益性的民间社会组织很难生存和发展,使得参与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主体缺位。

三、完善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的若干建议

(一)健全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同性”立法

前已述及,珠三角虽然构建了一批区域大气污染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却缺乏针对区域内各城市协同行政执法标准、执法条件、处罚额度、处罚种类等方面的规定,导致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当前,首先是清理各城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凡是与区域联防联控有冲突的都应该按照区域联防联控的目的进行修改。其次,修改完善现有的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凡是涉及到需要各城市行政统一执行的规定必须同时规定对法规冲突的解决办法,规定要具有操作性,尽可能地详细一些。最后,可由各城市立法机构根据区域联防联控法规协作立法。

(二)发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所亟须的一体化市场机制

在区域联防联控运行机制中,命令—控制手段和市场机制手段缺一不可。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中,当前亟需构建和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纳入氮氧化物的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纳入CO2 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机制(采用拍卖还是政府无偿分配)、排污权信息发布平台、统一交易规则、排污权储备机制、引进大气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机制等。

(三)促进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公众通过环境决策、环境信访、环境诉讼等法律途径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我国环境法中对公众参与的规定多为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必须通过专门立法规定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主体、参与范围、实施程序、参与组织、参与形式等具体问题,并根据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实际情况、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执行情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不断修改完善。还应在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专门规定不履行公众参与义务的责任机制,详细规制不履行和不当履行公众参与义务的程序追究机制,使得公众参与成为一项可操作、可监督执行的法定义务。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可以把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程度确定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公众对当地环境的满意度作为考量因素。另外,还必须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的激励和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6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王金南,宁淼,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7).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篇5

典型农业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采用GC,HPLC和GC-MS等方法对河南省6种典型农业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以六六六和滴滴涕为主的有机氯农药浓度总体远低于GB15618-1995二级限值.污染水平总体上处于安全状态;多环芳烃普遍检出,检出率为100%.含量均值在50.6×10-7%~96.4×10-7%之间,远低于欧洲土壤质量标准,但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46%~100%,含量均值在1.24×10-7%~4.97×10-7%之间,已超出俄罗斯土壤质量标准,有潜在危害性.污水灌溉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总量和苯并(a)芘平均含量在6种区域中为最高,显示污水灌溉是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原因.

作 者:申进朝 王宣 多克辛  作者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郑州,450004 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4(4) 分类号:X833 关键词:土壤质量   有机污染   环境监测  

区域大气污染论文 篇6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强度;α收敛;β收敛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gression and convergence model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ollutant emiss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among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lutant emission intensity has declined in varying degrees in each region,with the largest decline in the eastern region, followed by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being the minimum; economic growth plays a positive role to reduce emissions intensity,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o GDP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to pollutants emission intensity;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do not exist absolute β convergence phenomenon, but the convergence condition has existed ,and the fastest convergence i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slowest convergence.

Key wordspollutant emission intensity; α convergence; β convergence

1引言

自20世纪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已经面临了一定威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在“十二五”提出的口号,它表明我国已经将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外,Grossman和Krueger(1992)运用Kuznets(1955)提出的倒“U”形假说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他们认为在一定情况下,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发展趋势1.而之后衍生了一批关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然而也有学者没有拘泥于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的问题,Dasgupta(2001)认为应该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以及污染物减排2.Magnus(2002)则表示提升技术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一个有效途径3.而在国内,在早期70年代的时候对于污染物排放的研究多集中在污染物的定义与介绍,或者是对环境污染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如金鉴明、周富祥(1974)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4.而后期对粗放经济的关注和绿色经济的提出,学者开始研究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80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污染物排放的度量问题,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如张云田(1982)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分析研究5,焦兆林(1982)对于地区的水污染排放标准问题进行的探讨6,王金彦(1998)提出了压缩排污量,完善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强化管理等方法对污水排放总量的控制进行了分析7.而之后随着对粗放经济的关注和绿色经济的提出,学者开始研究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李达、王春晓(2007)利用面板数据,研究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环境政策强度等变量对污染物的排放有显著的影响8.邓明、钱争鸣(2010)基于有向无环图,对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SVAR模型得出了响应关于其之间动态关系的结论9.牛海鹏、朱松等(2012)通过研究发现,EKC模型在经济机构,经济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的应用存在问题,且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体现出了倒U曲线10.赵红、彭磬(2013)通过面板数据SUR估计,对贸易环境效应,收入及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弹性分析,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污染物排放量11.

就目前来看,对于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研究的相对不多,大多是集中在研究特定情况下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等,对于整体考察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研究较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落后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都对整个经济体的发展非常重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陈东景(2008)通过计算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我国31个省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评价12,陈媛媛、李坤望(2010)在开放条件下针对工业污染物,分析了其影响因素13.另外对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的研究很少,大多都是集中在对经济增长性收敛性的研究,John a.List(1999)对收入收敛性理论的是否可以应用于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探讨且得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存在条件收敛性14.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尝试利用经典收敛模型来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进行研究.

nlc202309051527

2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2.1模型构建

在收敛理论中主要包括三种收敛形式:α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α收敛表示的是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区域一致,而β收敛理论则是最早由Baumol (1986)12; Barro,SalaiMartin (1992, 1997) 13,14 和Mankiw et al.(1992)15等在研究收入y收敛时提出,并且该理论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最初的实证检验式为:

1Tlog (yit+Tyit)=α+βlog (yit)+εit.(1)

式(1)中,如果参数β的估计值为负,则说明存在绝对(或无条件)收敛.β收敛说明穷国家在低于它的稳定增长路径时,往往表现为其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国家的增长速度,然后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富裕水平.

绝对收敛理论依托假设:所有国家具有相同的稳定增长路径.但由于不同国家存在技术、储蓄率或人口增长率上差异,实际上上述严格假设并不能够满足,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引入条件收敛的概念(Bruno, G., R. De Bonis, et al)16.条件收敛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收敛依技术和制度等的差异而存在.通常在式(1)引入刻画不同国家性质的关键变量来描述条件收敛:

1Tlog (yit+Tyit)=α+βlog (yit)+γxit+εit.(2)

其中xit为刻画不同国家性质差异的关键变量.若参数β的估计值为负,则说明存在条件收敛.本文拟运行收敛理论研究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议题.

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主要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期的静态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分为α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α收敛表示不同经济体的污染物排放指数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β绝对收敛不考虑不同经济体之间结构上的差异,意味着所有经济体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β条件收敛认为各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产出,还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资源、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β条件收敛意味着各个经济体依不同的路径收敛于各自不同的稳态.本文将逐一验证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

2.2数据说明

本文以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为基础考察单位,并依据地理分布,将其划为三个部分,依次是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部(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2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本文的GDP为经过平减之后的真实GDP,以2001年为基期,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3实证研究

3.1污染物排放强度计算

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测算,选定了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化物,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等七类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基础变量,标准化后通过熵值法确定各变量的权重,然后求出污染物水平,最后用污染物水平与GDP相除,得到污染物排放强度,表示各地区每生产一万元的产值而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具体步骤为:

依据上述污染物排放指数的实际测算,发现从2001~2011年,在绿色经济的倡导下,污染物排放强度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均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具体的省份来说,下降幅度排前十的省份是内蒙古,天津,重庆,四川,山东,广西,辽宁,吉林,江苏,陕西.其中,属于东部的有天津,山东,辽宁,江苏,属于西部的有内蒙古,重庆,四川,广西,陕西,中部地区的只有吉林.在前十的省份中多为西部和东部的省份,对于西部的几个省份,都属于在西部中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另外下降幅度最低的省份依次为甘肃,云南,新疆,都属于西部中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可以看出,对于西部来说,经济增长对于污染物减排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由表1各地区污染物排放指数的统计特征可知,东部的下降幅度为76.5%,中部为69.0%,西部为68.3%,其中以东部下降的幅度最大.从平均数可以看出,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分别为东部的4.6倍,中部的6倍.就全国而言,在2001-2011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平均值为4.589,下降的幅度为68.5%.

3.2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程度、工业技术、人员素质、产业结构等,本文着重研究的是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是对污染物排放影响较大的因素,同时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耗用资源最多,比重最大的产业,因此,选取GDP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这两个变量作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考察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三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消除异方差.

LNWRW,LNGDP,LNBZ分别表示污染物排放指数,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其做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知,不论是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经济发展水平都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两个因素都促进了污染物排放指数的下降.另外通过Hausman 检验,其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就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系数来看,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强度就降低0.996 5%,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强度就提高0.016 8%,GDP对于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要大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的影响.

nlc202309051527

3.3收敛分析

3.3.1α收敛.

α收敛是指污染物排放指数的分布分散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是针对存量水平而言的的,在讨论α收敛过程中,本文采用标准差α1分析α收敛.

从图1 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西部,其标准差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都是满足α收敛的,即全国以及东西中部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具体来说,西部下降的幅度最大,东部次之,中部的污染物排放指数标准差则是一直维持在0.05以下,全国整体的污染物排放指数的标准差也从0.39下降到了0.11.同时可以看到,西部的污染物排放指数的标准差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这说明西部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内部差距比其他两个地区要大很多,不过西部的α收敛速度最快,表明西部虽然是各地区内部差距最大的,但这个差距也在以三个地区间最快的速度缩小.事实上,2001~2010年恰值我国“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十五”期间国家提出要“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十一五”期间则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环境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一直是我国能源工作的重点,加上国家的其他政策的实施,在2001~2011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差异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17.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参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为10%的检验,而就β值而言,各地区均为正数,即不存在绝对收敛,污染物排放指数的增长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态水平,不过考虑到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值都比较低且均小于0.1,拟合程度相对不高,因此采用此模型判断绝对收敛并不稳健.

2)条件收敛

①分段条件收敛

条件收敛是在绝对收敛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条件因素之后,再考察其收敛性.本文首先考察时间周期波动对污染物排放指数的收敛性的影响,采取的办法是将样本时间段分成若干个小时间段,来消除周期波动的影响.具体操作将2001~2011年的数据分成2001~2003年,2003~2005年,2005~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对于每个小时间段取其平均值作为分析值.本文采取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来对污染物排放指数进行条件收敛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参数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同时β值都为正数,这些都和表3绝对收敛结果类似,不同的是,分段之后的模型的拟合优度值变大了,与之前的绝对收敛模型相比相对稳健一些,不过考虑到各地区的参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若直接做结论,可靠度会降低,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的讨论.

②加入变量的条件收敛

针对前面分段条件收敛模型,考虑到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可能会对对于污染物指数的收敛产生营销,现在模型中加入GDP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这两个控制变量,考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污染物排放指数收敛性的影响.具体的条件收敛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以看到,加入控制变量之后,整体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各参数的显著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说明控制变量的加入对污染物排放水平收敛的估计的是有较大影响的.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变量的参数基本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并且β值都小于0,表明不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西部,其污染物排放水平都是条件收敛的,具体来说,全国的收敛速度0.734 7%,东部的收敛速度是0.889 7%,中部是1.250%,西部是1.095 7%,中部收敛的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另外,变量GDP 系数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变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系数只有中部和西部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且都为负值,这说明经济水平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地区污染物排放都有明显的影响,有利于各地区污染物排放指数差异的收敛.

4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从2002~2012年,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同时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两个因素中经济发展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影响.

就α收敛来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都存在α收敛现象,即全国以及东西中部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而就β收敛而言,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在加入GDP和第二产占GDP比重这两个控制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呈现出收敛状态,收敛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中部,西部,东部,并且此时所用的模型较为稳健,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相对可靠.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要破解当前中国污染物排放问题以及地区间差异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污染物排放程度的下降都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减排的质量,减少粗排粗放的现象,因此应该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另外考虑到目前传统产业(钢铁,石化,水泥)等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大比重产业,因此,应加大对传统经济的“绿色化”改造.

2)优化产业结构.全国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有很大部分也是基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地区污染物减排.就目前而言,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降低重工业比重,发展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18.

3)提高工业素质. 工业素质的提高对于污染物的减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要加快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于优势骨干企业,可以采取政府支持等措施.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落实好政策,优化工业结构.

nlc202309051527

参考文献

1.G M GROSSMAN, A B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M..Princeton,NT:Woodrow Wilson School,1992.

2.S DASGUPTA, A MODY, S ROY, et a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1b,29(2):173-187.

3.L MAGNUS.An EKCpatter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technololgy,fuel price and growth in Sweden(1980-1997)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2):333-347.

4.金鉴明,周富祥.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学研究的探讨J..科学通报,1974,19(12): 542-546.

5.张云田.环境资源与经济效益浅谈J..环境保护科学,1982,18(4): 69-71.

6.焦兆林.对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问题的探讨J..环境工程,1982,1(2): 48-53.

7.王金彦.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探讨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8,20(1): 21-23.

8.李达,王春晓.我国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科学,2007(2): 43-50.

9.邓明,钱争鸣. 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动态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42-28.

10.牛海鹏,朱松,尹训国,等.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4):160-164.

11.赵红,彭磬. 对外贸易,相对收入与污染物排放——基于我国省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3 (1):103-105.

12.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17(1): 133-137.

13.陈媛媛,李坤望. 开放条件下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4):90-95.

14.A L JOHN Have.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converged among U S regions? evidence from unit root test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99, 66(1):144-55.

15.W J BAUMOL.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5):1072-85.

16.R BARRO, X S I MARTIN.Converg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 (2): 223-51.

17.刘亦文,胡宗义,戴钰.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51-56.

18.戴钰,刘亦文.中国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 经济数学,2013,30(1):54-59.

浅析区域污染达标排放控制对策 篇7

一、加强区域污染控制, 必须重视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

1、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任务

纳入环保目标责任状, 将达标排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 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 层层签订达标排放责任状, 保证达标排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定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

和落实措施, 限期完成治理任务, 如期完不成任务或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应停产治理或整改, 限期不能完成治理任务, 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 将予以关闭。对长期停产、自然停产的企业提出明确要求, 今后如具备生产条件, 在恢复生产前, 必须全面完成污染治理工程, 同时向环保部门申请调试, 经批准后方可调试生产, 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运行稳定后要及时申请监测验收。

二、强化措施、切实将达标排放工作落到实处

为实现区域污染控制, 结合各单位的治理内容、要求,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按照抓重点带一般、促全面的原则, 制定相应措施, 抓落实。

1、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工艺

设备, 关停治理无望企业, 推行清洁生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对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难以治理的企业或生产设备, 制订淘汰计划。同时突出重点, 限期治理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

2、积极发展集中供热, 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锅炉的小、多、散是大气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虽然许多锅炉在出厂时均已配置了旋风除尘器, 但由于设备老化、不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大气污染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积极发展集中供热, 上马热电厂、集中锅炉房能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污染治理, 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治理效果。

针对治理难度较大的造纸、酿造、电石、水泥等行业, 组织计经委、环保、科技等部门开展治理技术攻关,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办法, 为治理单位落实工艺先进可靠、治理技术成熟的治理方案, 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增强企业的治污能力。对施工的环保厂家, 按照环保产业管理办法, 审查其资格, 进行登记注册, 并对其提出的治理方案, 进行论证, 以确保治理工程工艺先进可靠, 治理效果明显, 操作管理方便, 运行稳定正常, 达标排放。

三、加强管理, 强化督查, 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

1、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调度工程进度。

以环保部门监督检查为主, 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监督机构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督促工业污染源未治理单位加快工程进度, 确保按时完成限期达标排放任务。同时, 加强对已达标排放企业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 对重点污染治理设施, 环保部门明确专人负责, 加强监控检查。对擅自停运治理设施的企业, 及时做出处罚, 责令其限期整改, 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稳定达标排放。

2、加强对达标排放的治理的管理,

巩固达标排放成果, 积极推行环保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 对缺乏环保专业技术人员企业, 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环保治理厂家等具有环保治理设施运营资格的单位联系, 签订委托运营合同, 从而确保做到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同时要加大现场监督执法力度, 对那些不能做到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要责令其停产治理, 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3、实施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完善排污总量的考核体系, 促进排污总量控制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对区域内水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部分固体废物产生量占85%以上的企业及重点固定噪声源, 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并逐步扩大发证范围。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 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场化轨道, 并加强监督管理, 打击无证排污。

4、严格执法, 防止关停、取缔治理企业死灰复燃。

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现场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监察队伍的现场监督管理能力, 扎扎实实地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和“十五小”关停、取缔企业的现场监督检查, 加大现场监察的频次和效力, 巩固关停和达标排放成果, 督查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严防关停、取缔企业死灰复燃, 并做好新上“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的关停取缔工作。

四、结语

区域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研究 篇8

随着全球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 区域合作成为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我国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采用由美国、欧洲引进的区域防联控机制。但在我国的实践中面临信息运转不畅、缺乏长效联动机制和多元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 导致区域间并未达到真正的联合, 治理效果受限。

1 网格化治理区域空气污染的优势所在

网格化管理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 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 使其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 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可以利用网格技术促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3], 实现区域空气污染动态化、制度化、数字化治理。相比区域联防联控, 网格化治理的优势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 全方位的网格布局能随时捕获信息, 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网格化治理如同在区域范围内铺设巨型的虚拟网, 对区域内的污染程度、污染源性质和污染空气走向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定位;同时利用分析模型和智能软件采集整合信息, 成为治理依据。

第二, 网格化治理无缝隙运作可以达成长效治理。虚拟的网格化治理平台能够将多元化的部门机构囊括到治理之中, 依据治理流程规制各层级、各部门的运作, 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职能的界限, 充分增强区域的治理合力。在网格化协同机制的牵引下, 各方治理主体形成有机整体, 区域污染的防控有序进行, 以此形成了可维持的稳固的长效治理关系。

第三, 网格化治理能将政府机构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4], 充分吸纳利益集团的参与。网格化治理平台面向公众提供开放的信息门户, 直接联结企业、NGO和公民, 为各方利益集团的参与预留治理空间。同时, 信息平台还公布大气治理的相关信息, 互动的网格化治理能保障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功能发挥, 从而调动整个社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2 区域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的设计

网格化治理空气污染, 首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治理范围进行限定, 其次要依据治理路径网聚各类信息、资源, 并按照不同层次的维度设置网格, 最后依赖网格的运行机理对空气污染实行治理。

2.1 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区域的选定

空气污染受到自然和人为双重方面的影响, 治理区域的选定要考虑地形、气候带、风向等方面的因素, 还应考虑城市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建设以及地区之间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程度。因此可以以行政区划和现有网格为基础, 充分综合自然条件、社会关系、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影响因素划分区域。

2.2 网格化治理区域的维格划分

选定治理范围后要进行区域的维格划分, 维格划分首先应确认需要网聚哪些资源和信息。大气治理需要掌控包括大气质量、污染特征、污染行为、污染形成机理等方面的信息, 并实行差异化治理。本文将大气治理分为四个步骤, 每一环节中的网格细化、定位和整合了各项不同类别的资源。

2.2.1 大气环境监测网格

大气治理的前提是对大气质量和污染状态有全面、明晰的掌握, 监测网格主要实现上述目的。大气质量监测网格用于定位和监控污染状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污染状况网格从污染类型、污染物时空分布、危害程度、演化特征和扩散趋势等维度进行设定。气候变化网格从天气状况、风向走势、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维度进行设定。人类活动网格从行政区划、产业布局、人口密度、污染源分布、排污行为等维度进行设定。

2.2.2 空气污染预警网格

大气质量预警是预防和降低空气污染危害的必要措施, 空气污染预警网格用于确立污染评估指标、分析污染等级和出台预警布告。污染评估指标网格涵盖污染因子、污染物浓度标准值等维度。污染等级网格囊括污染风险、数值预报、数据解读等维度。污染预警布告包括预警等级标准、预警层次类型等维度。

2.2.3 空气污染处理网格

空气污染处理是治理的中心环节, 涉及到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行动主体的互动合作, 关系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空气污染处理网格用于细化治污责任、制定行动决策。治污责任网格包括治理主体、权力划分、责任分配、利益协调等维度。治理决策网格包括决策模型、污染源控制措施、防控政策等维度。

2.2.4 治污效果维持网格

空气污染治理追求的不是短期效应, 而是为了改善大气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治污效果的维持是确保治理成果的关键。治污效果维持网格用于分配环境利益、促进长效治理。利益分配网格分为利益补偿、体制改革、产业布局等维度。长效治理网格分为成果推广、研究应用等维度。

综上所述, 应按照大气治理的逻辑路径, 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多环节、多层次的,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衔接的网格,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编码技术, 对每个单元格的污染源、治污资源等进行分类和编码, 存储完备、精确的分布和属性信息。

2.3 区域空气污染网格化治理流程

2.3.1 区域大气质量的网格化监测

治理信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机器监测到的信息, 二是人为监测得到的信息。在每一个单元格内都对公众设有开放的监测平台, 使得每一方利益集团都能无门槛地发挥自身的监督权。监测信息录入网格化治理的信息处理中心后, 经过科学的模型分析, 能够输出为污染走向、污染等级、治污措施等信息, 并在区域内实现共享。

2.3.2 区域空气污染的网格化预警

网格能够充分聚集分散在各处的零散信息, 将其加工为高性能、可共享的有效信息。网格化监测得到的数据输入数据库, 其后台的分析模型对监测数值和污染评估指标进行比对和整合, 量化地区之间的污染物传输量, 判定污染等级。一旦空气污染出现重度恶化的趋势, 区域网络治理中心或分属职能机构第一时间启动特定级别的高污染预警。

2.3.3 区域空气污染的网格化处理

网格化治理能全局联动、及时响应。在应急处理的情境下, 所辖单元格内的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应急联动减排, 并提供污染防范建议和资源。非紧急情况下的治理, 则要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基础、层级部门之间相互联合协作为保障进行处理, 使得监督者有一个有效监督的空间。任何情况下, 网格都能将多元化治理主体充分吸纳到治理过程之中, 并实现各地区、各层级、各方之见的协同, 确保污染处理充分均衡各方利益和高效运转。

2.3.4 区域治污效果网格化维持

在大气环境维持的过程中, 需要多方利益不断协调, 各方行动不断协同。其中就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 可以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空气污染环境税费制度, 规制企业的排污行为;还可以改善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将环境效益纳入考核范围, 促使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发挥。以上制度的调整都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进行更智能化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柴发合, 云雅如, 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 (04) .

[2]FOSTER I, KESSELMAN C, NICK J.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IEEE Computer, 2002, 35 (06) :37-46.

[3]方裕.GIS软件技术发展与研究探讨[C].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2001.

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篇9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问题,评价方法

引言

地下水是当前各区域用水的主要来源, 其优势在于水质优秀, 供应量充足, 对于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均具有明显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地下水开采量已经翻了一倍, 同时工业和农业用水也越来越趋向于地下水, 这不仅使地下水的高效开采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也提升了其污染几率, 给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障碍。

1 区域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

地下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城市供水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而地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研究区不同区域地下水空间分布、补径排特征、运移、动态特征以及水化学性质差异较大。随着地下水资源的日益开发, 其污染日益严峻。如遭到农业面源和城市雨污水径流的污染;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垃圾的直接排放污染;采矿和废气矿坑污染;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咸水入侵和自然有害物质的溶解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等。据对我国195个城市检测结果表明, 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其中40%污染不断加剧。由于地下水交替程度较弱, 自净能力较低, 对其污染风险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

2 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内容

目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工作, 该项工作具体包含了四个内容, 分别是地下水的本质脆弱性评价、特殊脆弱性评价、污染物种、地下水价值。其中的本质脆弱性指的就是地下水环境在应对外界因素干扰时的抗性, 也可以称为“适应能力”。该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例如地下水位、水体传导能力、低下渗流的介质等, 其在评价时可用公式:Vi=DwDr+RwRr+AwAr+SwSr+TwTr+IwIr+CwCr来表示, 公式当中的w代表影响因素权重;r代表影响因素评级;D为深度;R为净补给量;A为介质;S为土壤种类;T为地下水道坡度;I为包气带;C为水的传导系数[1]。特殊脆弱性指的是当人类活动参与到地下水污染时, 地下水对综合因素的抵抗能力, 这其中的人为因素具有可控性。污染物种类的评价指的是对地下水的污染源进行定性分析, 可分为自然、农业、工业、城市等七种不同的主要污染源, 并根据既往研究数据对其污染等级进行评估, 也可以直接以污染物对地下水自净能力产生的负荷为标准进行分级, 并且我国在2011年时正式颁布了污染物种类分级标准, 为水污染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法律基础。其中高锰酸钾指数应低于2.0mg/L;氨氮指数在0.02~0.1mg/L之间;汞元素含量低于0.001mg/L;铅含量低于0.01mg/L;氰化物低于0.05mg/L;六价铬含量低于0.05mg/L。地下水的价值评价主要是指其脆弱性和灾害性的关联度, 该评价内容不仅对区域内地下水污染发生几率进行研究, 而且还能够预估因地下水污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 使得水污染风险评价工作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

3 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

3.1 指数叠加算法

指数叠加评价算法是应用时间较早的水污染评价方式, 其在使用前需要先建立准确的指标数据群, 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或等级核算风险数据, 最终通过对风险数据的进一步评估, 从而确定水污染风险的等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该评价方式的主要指标包括地下水的本质脆弱性、污染物种类、外界影响度等, 利用加权叠加的方式进行评估, 所得的结果再与该区域内的地下水功能价值进行加权叠加, 从而进一步确定风险指数。目前国内使用这种评价方式时需要借助Arc GIS软件, 这一评价方法的优势在于对操作技术要求较低, 而且所需要的指标均为直接指标, 容易获得, 也使得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整体评价工作的成本偏低。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的基础是线性曲线, 因此不论数据采集如何准确、等级评价如何精准, 所获得的评价等级数据均偏向于主观性, 在评价时虽然借助了污染物种类的指标, 但是未考虑污染物随地下水环境变迁或自净的具体情况, 仅适用于综合性的风险评价, 而不适合针对特定污染点进行评价[2]。

3.2 污染物模拟评价方式

污染物模拟评价方式是基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知识, 对污染物的实际变迁情况进行研究, 从而弥补指数叠加评价方式的缺陷。该评价方法主要是先对区域地下水的风险表征进行假设, 并以模拟的方式反推风险的发生几率。其模拟的过程就是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当中随水流移动、深入下层水的整个过程, 可以有效地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对地下水体的影响情况, 最终利用污染物变化时的污染浓度、分布区域等指标进行加权叠加评价, 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 同时还可以分析出污染物对水体产生的毒性影响, 对周围其他环境因素构成的影响。该方式的有点在于利用科学严谨的仿真模型作为评价依据, 通过数学公式对风险指标进行计算, 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均处于定量分析状态下。国际上通常采用Modflow作为模拟软件, 虽然之后又出现了其它的软件, 但这一软件的应用范围最广, 我国也在尝试将其应用于国内地下水污染评估工作当中。但这种评价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展工作。

3.3 不确定评价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 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就是对不确定因素的评价, 一旦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均不出现, 则说明不会发生任何风险。因此, 在污染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并依据其表现的风险情况设定等级。从地下水自身的性质角度来看, 其属于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然环境, 并且状态也在随时变化, 这就反映了地下水本身的不确定性。我国研究者认为可以将地下水的不确定性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指标、模型以及资料的不确定, 可以依据这些不确定数据进行评估。

在实际风险评价时可以选择随机模型评价, 同样需要对地下水环境进行模拟, 然后根据模型当中的各种变量确定评价时的参数, 在此过程中参数的确定可以借助高斯随机模型来完成, 如随机因素的种类较多, 还可以采用贝叶斯定律对随机模型进行推导。风险评价时还需要将随机模型与普通模型数据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随机模型的优势收敛速度[3]。同时,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当中的模糊分析技术, 将地下水模型先进行模糊化处理, 然后对其中的规律性进行逐步研究, 从而确定整体随机性的变化情况, 我国该种方法多采用多属性决策分析模型。

4 结语

区域内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其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 同时对人体的健康也会构成明显的影响。在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时, 主要包括本质脆弱性、特殊脆弱性、污染物种类、地下水价值等多个因素。在评价时可采取指数叠加、污染物模拟以及随机变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滕彦国, 左锐, 苏小四, 等.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 2014, 27 (12) :1532~1539.

[2]方良, 周书葵, 刘迎九, 等.铀尾矿库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 2016, 34 (01) :100~102.

济源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研究 篇10

根据国家总站 《关于报送国家背景站和国家农村站点位选址原则的函》[1]中规定的选址原则,所选站址位于坡头大庄杨楼岭村,该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北纬N 34°57'21. 5″,东经E 112°25'10. 3″,海拔: 239 m。该站北面距离济源市区20 kg,南距黄河10 kg,东面20 kg处为吉利炼油厂,东南为孟津华阳电厂( 该厂位于黄河对岸) ,西面为田地。可较好的代表中原地区农村空气环境。杨楼岭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四面是低山、丘陵,南约10 kg为黄河,西南一山丘麦田中,位置相对开阔,东、东南、南部无树林和高大摭当物; 北、东北部60 ~ 100 m处的杨楼岭居民组仅有60 余名常住人口,且较分散,建筑为一至二层民房,空气质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010 年2 月完成站房主体工程建设,2010 年8 月投入试运行,12 月经过省环保专家组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

济源市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ENE。济源地形三面环山,西、南、北为山区丘陵,春季多风少雨,冬季风速较小,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气象条件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1 自动监测系统方法介绍

1. 1 监测项目、方法[2]及设备主要参数

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主要针对济源市农村区域的SO2、NOx、PM10进行监测,监测原理及主要参数如表1。

1. 2 监测频次

每天连续24 小时监测,每小时连续60 min,软件取5 mi采集一个数据。

1. 3 监测质控标准

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3]、《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农村站运行技术规定( 暂行) 》[4],《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质控手册- 国家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5]执行。

1. 4 数据统计

1. 4. 1 1 小时平均

指任何时刻前1 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如15 点小时均值指14∶00 - 15∶00 数据。

1. 4. 2 24 小时平均

指一个自然日24 个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时段为当日零点前24 小时。

1. 4. 3 月平均

指一个日历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 4. 4 年平均

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 监测结果与讨论

2. 1 年均值监测结果

农村环境监测站2011 年全年运行良好,除个别时间段停电以外,共进行SO2和NO2有效监测天数343 天,PM10有效监测天数360 天。

监测发现: 农村站环境空气二氧化硫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2 -1996) 二级标准0. 42 倍,年达标天数占有效监测天数的92. 1%; 可吸入颗粒物超过二级标准0. 49 倍,年达标天数占有效监测天数的60. 8%; 二氧化氮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达标率为98. 4% 。由此表明,我市农村地区PM10 污染高于SO2。

2. 2 月均值趋势图( 1 - 12 月)

将数据采集仪采集到的SO2/ NO2/ PM10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得出每个月的月均值,对时间和月均浓度值做相关性分析。

2. 3 日均值趋势图( 1 - 24 时)

将每天SO2/ NO2/ PM10三种污染物的24 个小时的有效小时均值进行统计,得到日均值,对全年365 天以时间和日均值作曲线分析。

2. 4 小时均值分布

全年365 天中,所有监测日中每天1 点、2 点……24 点小时值作算术平均值,做出全天24 个小时的时间段与时均值的相关性分析。

3 原因分析

该站位于丘陵地区,地多水少,有些地方根本无法浇水,加上冬春季节少雨,地面裸露较严重,易受到沙和地面扬尘的影响。

城市燃气普及率逐年提高,但农村地区仍以燃煤为主; 济源地形三面环山,西、南、北为山区丘陵,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随着 “项目出城”、“项目上山”的影响,农村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将会加大。该站建成后,洛阳市在黄河对岸约20 公里处建设华阳工业园区,还有华阳孟津电厂,生产规模为一期建设2 × 600 MW,二期建设2 × 1000 MW,一期于2011 年3 月正式投用。洛阳石化公司位于站址的东面约20 公里处,按照选址要求,站址与重大污染源相距需有20 公里,这些都符合选址要求,但是是否会对济源市农村站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4. 1 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从日均值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二氧化硫年达标天数为316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92. 1% ,可吸入颗粒物年达标天数为219 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60. 8% ,二氧化氮年达标天数为359 天,达标率为98. 4% 。年均值统计结果表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 085 mg/m3、0. 030 mg / m3、0. 149 mg/m3,除二氧化氮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2 - 1996) 二级标准外,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分别超标0. 42、0. 49 倍。PM10为首要污染物。

4. 2 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从月均值谱线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硫7 月份浓度最低,12 月份最高; 可吸入颗粒物9 月份最低,2 月份最高; 二氧化氮8 月份最低,12 月份最高; 由此表明济源市农村地区空气污染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这与冬季气温低静风频率高,易形成逆温天气,以及采暖期燃煤用量较大密切相关。从小时均值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二氧化硫高浓度时间段出现在10 - 12点之间,低浓度时间段出现在15 - 17 点之间; 可吸入颗粒物高浓度时间段出现在0 - 2 点之间,低浓度时间段出现在13 -15 点之间。

摘要:利用济源市坡头农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从月均值、日均值、时均值不同时间段对污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摸清了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及分布规律,对现阶段的农村地区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家庄区域颗粒物污染控制研究 篇11

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石家庄市主城区环境空气“复合型”污染越来越凸现, 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级的天数为64天, 占总天数的17.5%, 二级的天数为258天, 占总天数的70.5%, 三级天数为43天, 占总天数的11.7%, 四级天数为1天, 占总天数的0.3%、无五级天。

在全国重点城市中, 石家庄市仍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城市, 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 以2012年统计数据石家庄市优良天数排在第35位, 按照国家有关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指标采用自动监测方式, 硫酸盐化速率、降尘和降水等指标采用手工监测方式。

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统计结果见表1-1。石家庄市主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98毫克/标立方米, 各监测点的日均值范围为0.007~0.606毫克/标立方米, 全年日均值超标率10.7%, 最大值超标倍数为1.51。可见, 四季度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最重。

2012年石家庄市主城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58毫克/标立方米, 各监测点日均值范围为0.001~0.402毫克/标立方米, 全年日均值超标率为6.60%, 最大日均值超标倍数为0.96倍。一至四季度的季日均值分别为0.096毫克/标立方米、0.030毫克/标立方米、0.027毫克/标立方米、0.078毫克/标立方米, 全年四个季度中一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有日均值超标现象, 二季度没有出现日均值超标。2012年二氧化硫监测统计结果见表1-2。

单位:mg/Nm3

2013年1月1日, 我市开始向社会全面发布城市8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 (内含封龙山背景点) 的细颗粒物 (PM2.5) 实时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结果, 2013年1月1日-4月23日, 我市细颗粒物 (PM2.5) 24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27μg/m3-771μg/m3, 超标率82.9%。日均浓度平均值为203.86μg/m3, 是新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二级标准值的5.8倍, 占同时期同点位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浓度的54.5%。见表1-2及图1-1。

μg/m3

2 污染成因分析

2.1 硫化物在环境空气中的转化

二氧化硫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由于石家庄市冬季要采暖, 增加了部分采暖用煤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使冬季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经常超标。而在夏季二氧化硫一般不超标。其实, 石家庄市夏季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并未明显减少。只是由于石家庄市夏季湿度较大、空气中的臭氧含量较大, 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提高, 变成了颗粒物。所以, 在夏季经常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高, 而二氧化硫污染指数偏低。

2.2 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

根据石家庄市总悬浮颗粒物源解析结果, 环境空气中TSP的首要污染源为扬尘 (42%) , 其次为燃煤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和机动车尾气尘。

根据石家庄市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结果, 环境空气中TSP的首要污染源为扬尘 (43%) , 其次为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

2.3 细颗粒物

研究表明, 细颗粒物成因复杂, 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约50%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气态污染物, 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细颗粒物来源十分广泛, 既有火电、钢铁、水泥、燃煤锅炉等工业源的排放, 又有机动车、工程机械、农机等移动源的排放, 还有、裸露地面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装修装潢等量大面广的面源排放。因此控制细颗粒物污染, 必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政策, 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 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3 对策与措施

3.1 明确区域控制重点, 实施分区分类管理

石家庄市主城区和周围四县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 应重点针对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大气环境问题进行控制。其它县市应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同时注重细颗粒物、臭氧等复合污染的控制。

对重点控制区, 实施更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 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采取更有力的污染治理措施。

3.2 加强园区规划环评管理

通过积极推进规划环评, 促进各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建设项目向园区集中。对未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 未开展规划环评的电镀、染料、农药、酿造、印染、制革、化工及化工医药等项目一律不予受理, 对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工业园区, 暂缓审批其入区项目。

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相关部门提前介入, 集中协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因子, 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 确保建设项目的实施做到达标排放。

3.3 提高环境标准, 倒逼企业减排

对位于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新建项目在审批中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进行管理, 确保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现有火电、钢铁企业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的, 应根据超标情况制订限期治理措施,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 应限产、限排或关停, 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3.4 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

优化能源结构, 加快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 实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结合《石家庄市锅炉烟尘减排实施方案》尽快落实石家庄市主城区域内385台燃煤锅炉进行天然气、煤气、电等清洁能源的替代工作。

3.5 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3.5.1加强燃煤电厂污染控制, 严格控制煤炭灰分和煤炭含硫量, 加强除尘设施的运行管理。对燃煤电厂煤炭、粉煤灰等料堆, 应利用仓库、立体库、防风网等形式, 避免作业起尘和风蚀起尘。电厂应严格执行石家庄市燃煤煤质管理的有关要求, 燃用低硫低灰煤。

3.5.2根据钢铁企业工艺特点控制二氧化硫及烟粉尘确保稳定达标。针对钢铁污染较重的情况, 要求企业进行焦炉煤气及烧结工序脱硫;必要情况下, 环保部门可向企业派驻环保监督员, 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3.5.3建材、水泥企业污染控制。按照国家水泥行业产业政策要求, 控制总量, 淘汰机立窑。对石家庄市存在大量的规模小、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限期停产, 并拆除所有生产设施, 避免其复产。

3.5.4石油炼制企业污染控制。石油炼制行业的SO2减排的重点是重油催化裂化过程催化剂再生烟气中的SO2。

3.5.5焦化企业污染控制。一是结构减排, 淘汰土法炼焦、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机焦。二是SO2治理工程, 炼焦炉煤气脱硫使脱除效率达到95%以上。

3.6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有效控制移动源排放

目前虽然石家庄市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仍为主要污染物, 但NO2的污染负荷逐年升高, 因此必须加强对机动车这一重要氮氧化物污染源的排放控制。

3.7 加强扬尘控制, 深化面源污染管理

强化施工扬尘监管, 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推进堆场扬尘和裸露地面扬尘综合治理, 加强秸秆焚烧环境监管, 推进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

3.8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 提升环境管理能力

上一篇: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一篇:分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