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2024-05-11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共12篇)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1

2007年以来, 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高速成长期, 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7年, 我国网络购物的用户急剧增加, 达到4 310万人, 交易额300多亿元。在未来, 很多传统行业, 特别是专业市场中,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增长, 垂直B2C、B2B网站将迅速崛起。专业市场是商品流通的重要交易场所, 也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场所。对于专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来说, 要回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弥补专业市场传统功能的缺陷。实现专业市场经营体制的创新, 现实路径之一就是加快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步伐, 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的信息功能, 实现电子商务与传统专业市场的相互融合, 把有形市场的发展与无形市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着力形成一种集产品信息交换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产品交货中心于一体的新型专业市场。

一、平台规划与设计背景分析

(一) 国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内专业市场已经开始了电子商务的建设, 完成了第一阶段——信息提供服务模式的建设,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1.顺应现代流通国际化趋势, 加快专业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网络化建设,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2.顺应现代流通形式多元化趋势, 依托专业市场办好交易会, 实现日常性交易与间歇性交易的有机结合。

3.顺应现代流通信息化趋势, 积极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 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专业市场成为集产品信息交换、产品研发、产品展示和产品交货、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心。

4.顺应现代流通渠道网络化趋势, 以连锁经营为突破口, 构建蛛网式连锁配销网络, 实现专业市场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

(二) 湖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

浙江湖州有数十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批发市场, 如南浔建材市场、织里童装市场、安吉转椅市场等, 目前都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 虽然部分专业市场已建有了自己的网站, 但网站的功能仍不健全 (据调查, 湖州至今没有一家专业市场网站上开有网络商铺, 都是简单的公司介绍) , 专业批发市场经营户与供应商、企业及最终用户之间基本还是相互独立的, 经营户与市场外部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缺乏效率。几家专业市场的供应链较短, 主要依靠经营户个人的商业渠道组织货源和联系客商, 不能与全国乃至国际厂商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关系。这种模式已开始阻碍市场的发展。为了实现专业市场商家或经营户与外部上下游客户实行网络化供应和采购, 拓展湖州市专业市场的经营空间、经营范围和实现24小时交易, 必须通过现有有形专业市场与企业信息化的结合, 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市场及为商户、供应商、客户、消费者互动提供服务的网络商铺交易平台。

二、湖州专业市场的平台功能设计

本文在对湖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调研及对国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以湖州市专业市场为研究对象, 结合湖州市的专业市场发展的特点, 构建一个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 充分展示湖州市专业市场的功能和特色的“专业市场+网络商铺”形式的新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平台的框架与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1.专业市场。

主要以动态图片或新闻的方式链接湖州各专业市场网站。如中华童装网、安吉土特产网、南浔木地板市场网等。

2.网络商铺。

主要是为各个有形专业市场或无形市场上的经营者提供商铺。包括:商铺申请入驻, 商铺后台管理 (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 , 商铺入驻, 管理指南等。

3.供求信息。

为供应商 (公司、商铺) 提供供应信息发布, 主要包括最新供应信息, 供应信息搜索, 十强供应商等;为采购商 (公司、商铺、客户等) 提供求购信息发布, 主要包括最新求购信息, 求购信息搜索等。

4.物流配送。

为专业市场物流商提供物流配送、出入库、车辆调度与管理、仓库管理等功能。

5.交易大厅。

为供应商、采购商、商铺用户搭建的交易平台, 含B2C和B2B两个平台。B2C主要开展消费者在专业市场上的零售及批发业务, 能实现网上支付功能、网上消费者会员申请与管理功能。B2B主要为供应商及采购商 (专业市场经营户、网上商铺用户等) 提供网上交易, 支持网上支付与网上洽谈。

6.公司库。

与专业市场相关的供应商、采购商。提供采购商公司基本信息介绍与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网上采购、网上询价、网上合同等。提供供应商公司信息与后台管理。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网上订单、网上报价、网上合同、应收应付款管理等功能。

7.网上支付。

提供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口。

8.产品展销会。

为各专业市场提供产品展销平台, 含各专业市场展销会活动安排、网上展销会 (支持双向交流、多媒体展示)

9.商业资讯。

为各专业市场、商铺、企业等提供各种与专业市场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商业信息、会计知识、电子合同、网上交易、网络营销、国内外专业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

10.商友社区。

为平台上的商友提供生活、娱乐、交流、咨询、论坛等服务功能。

三、基于ASP.NET的平台技术设计

(一) ASP.NET技术

Microsoft.NET是微软公司全新的可创建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平台, 客户端和服务器间能够自由地用HTTP进行通信。不论两个程序采用何种平台和编程语言, 应用程序间通信都不受现有Proxy和防火墙的限制, 真正实现跨平台跨语言运行。.NET平台内建立了对WebService的支持。Web Service与现在的组件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普遍存在的、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 (如HTTP和XML进行通信) , 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NET技术的实质是建构在.NET CLR (Common Language Run-time, 通用语言运行库) 和Assembly (装配) 技术上。

.NET框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通用语言运行库 (CLR) 、统一类库 (Class Library) 和ASP.NET。运用ASP.NET可以开发基于.NET框架的3层结构的Web应用, 其体系结构有表示层、应用逻辑层以及数据层3个逻辑层。这3层结构将分布式应用程序的不同方面清楚地分开。业务逻辑被封装到一个.NET部件内 (实现为一个VB.NET类库) 。数据库访问通过一个处理所有和SQL Server管理的提供者交互的类实现。该类采用ADO.NET提供的对象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通过存储过程访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

其中, 表示层使用ASP.NET Web Form结合用户控件写成。由于使用Visual Studio.NET创建该站点, 因此使用Code-behind的方式, 每个.aspx页面的代码封装在一个单独的文件内, 并调用XML Web Service提供的服务, 完成页面加载的功能。Library.NET中间应用层逻辑封装到名为Library.components的命名空间中。数据层使用存储过程来进行数据操作。它不仅提供了与中间层更为清楚的分离, 还有助于阐明事务上下文和范围。在存储过程中只封装了基本的查询, 业务逻辑放在中间层类以及.NET XML Web Service中。

(二) 基于ASP.NET平台的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Web动态交互式的“专业市场+网络商铺”平台, 采用3层逻辑性体系结构, 以使平台具备广泛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开发环境是Visual Studio 2005和SQL Server 2005。页面和表单采用ASP.NET技术通过一系列.aspx页面来完成, ASP.NET使用事件驱动与数据绑定的开发方式, 将程序代码与用户界面接口彻底分开, 程序代码是编译过的, 能大大缩短服务器的应答时间。ASP.NET的结构模型见图2。

网页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 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

商务逻辑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 同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

数据访问层是通过ADO.NET操纵数据为商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ADO.NET对数据库的访问主要包括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及DataAdapter等4个对象。ADO.NET使用DataAdapter对象为发送到和来自DataSet及底层数据源的数据建立通道。DataSet数据集就是用户使用的数据在内存中的副本, 可视为一个虚拟关系数据库, 由于DataSet与原始数据源完全无关, 因而可以实现断开连接的数据访问。

(三) 基于ASP.NET平台数据库管理

利用ASP.NET技术构建网络商铺、交易大厅、供应信息、求购信息等模块, 实现网络交互式服务和在线交易。平台数据库通过后台管理实现商户管理、企业管理、公司管理、权限管理、商品管理。

四、平台实施的意义

湖州市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是必然趋势, 建立一个“专业市场+网络商铺”的新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创新湖州传统专业市场的商务模式, 对于顺应湖州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实现专业市场经营体制的新一轮创新与转型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1.平台的建立不仅能体现专业市场的众多优势, 如商品品种齐全, 数量无限制, 双向信息交流及时等, 而且能与供货企业、下游客商建立信息化的供应网络, 这样, 市场的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上游供应商, 下游供应商的商品信息也能及时提供给市场, 使网络中的各成员的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平台的建立能为湖州有形市场经营者、无形市场经营者在网站上提供网上商铺;为湖州市专业市场提供了专业网上交易市场, 避免目前独立专业网站市场无人管理、无人维护或维护不及时, 网站推广力度不够, 地方专业市场不明晰等问题, 使专业市场真正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

3.平台的建立为市场经营者通过网上商铺发布信息、展示商品、洽谈商务搭建了桥梁, 为经营户提供更为方便的电子商务服务, 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

4.平台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单家独户的中小企业无法解决的产销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为湖州中小企业及时了解信息、开拓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专业市场的货源渠道, 增强专业市场的物流配送功能, 从而催生了第三方物流, 使专业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基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五、平台规划与设计的创新点

1.强化平台的应用性与用户的需求性, 平台构建采用ASP.NET技术, 在使其具备强大功能的基础上, 保证了平台的安全性、可伸缩性和稳定性, 使平台内容修改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创新了传统网上专业市场 (如阿里巴巴、中华童装网) 单一的B2B的模式, 将“网络商铺“ (垂直B2C模式) 引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的建设中, 更能体现平台在专业市场的优势, 令人更形象地认识到电子商务。

3.强化了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性,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的。

4.注重了各专业市场的合作性, 利用平台将湖州各专业市场紧密联合起来, 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专业市场的辐射功能, 从而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浙江湖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规划了基于湖州区域的“专业市场+网络商铺”平台的功能, 在分析ASP.NET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平台的系统结构与数据库实现技术, 最后归纳了平台规划与设计的创新点。

关键词:专业市场,ASP.NET,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王志晓, 张景, 李军怀, 等.ASP.NET技术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3, 29 (8) .

[2]林穗, 李振坤.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模式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13 (7) .

[3]马斌, 徐越倩.论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3) .

[4]缪来顺.温州专业市场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2) .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2

找到引爆市场的按钮--如何规划区域市场拓展策略

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没有策略的销售人员则是可悲的。

笔者曾经面试过众多销售人员,当问到如何制定区域市场的拓展策略,十有八九的答案都是:找个好的经销商,把货铺满渠道,做好产品陈列,在终端开展导购,再进行消费者促销。各位请想一想,这种说法能成其为策略吗?那么这其中有没有点策略呢?没有,这只是步骤而已,是无论哪个销售人员都必须经历的工作步骤,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招商、铺货、陈列、买堆、导购、试用、特价,这就是众多销售人员所熟知的工作步骤,但是当销售人员把步骤当成策略来思考,就陷入了一种误区。他们自以为有策略,其实只是在按固定的步骤行事,所谓的策略始终都是模模糊糊的,正因如此,他们最终发现,好像该做的事都做了,可业绩就是完不成,也找不到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改进。这就是众多销售人员的困惑。追根溯源,他们其实并没有策略,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是有思想的人,他要能够真正用策略来开展工作。其实,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并不难,只要按顺序回答好几个“为什么”,一套区域市场拓展的策略就将自然生成,这无异于找到了引爆市场的按钮,成功自会事半功倍!本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阐述区域市场拓展策略的规划思路,来引导销售人员掌握策略性拓展区域市场的方法。

你对市场了解多少

区域市场拓展的策略本质上是一个规划问题,而规划,则取决于对市场了解的深度,取决于对市场的洞察力。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少有销售人员能够清晰地将区域市场的消费特性、行业趋势、竞争态势、渠道结构系统地描述出来,正因如此,销售人员往往对于整个市场的机会点和增长点把握不清,那么自然难以作出一份客观、可行的整体市场拓展策略规划。如何才能充分了解区域市场呢?至少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区域GDP增长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区域特性、流通结构、行业趋势、竞争态势、主流产品、渠道构成、价格水平、促销方式、拓展方式等。对于这些重要的信息,有的可以通过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获得,比如对区域GDP增长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水平;有的则可以通过业内人士获得,比如对于行业趋势、竞争态势等;而有的可以通过亲身观察获得,如产品结构、价格水平、铺货率等;还有的可以通过消费者访谈获得,比如消费结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等。这些方式其实并不复杂,只是需要用心、用脚而已,销售人员一定要养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同时要舍得下功夫沉入市场,如此方能获得大量充分的信息和数据,自然对区域市场也就了解了。当年毛泽东就是通过亲身的实地访谈调查,写出了《中国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敏锐地察觉到当时革命斗争的关键之处和发展趋势,从而准确作出了判断,并得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经典理念。当今做市场同样如此。

你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是一种人人都懂得讲但却很难做到的东西。现在,不少企业中所谓的目标,其实都是“假目标”,是一种数字游戏而已。这些目标并非自下而上所得,它们的形成缺乏充分、客观、具体的依据,到最后仅仅是企业高层人士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而当区域销售人员面对总部下达的销售目标,已经失去了发言权,只能按照要求执行,但他们又并不了解目标制定的依据,事实上,这种没有得到认同的目标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在制定目标上还犯有一种错误就是:走极端!有的企业是一个月一个月地向区域销售人员下达销售目标,其后果就是销售人员的眼光顶多只能看到下个月那么远,而且会形成过于追逐短期效果的心态,市场拓展容易陷入浮躁的局面;另外有一些企业则只确定一个年度目标,中间过程如何任由销售人员发挥,由于目标拖的时间过长,其后果是销售人员往往淡忘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此时目标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而最终一旦未达成目标,那么企业连及时调整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区域市场的销售目标而言,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不管总部下达的销售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个区域销售人员,必须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市场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市场态势的把握和对自身能力的判断,确定出最真实的区域销售目标,至于其和总部下达的销售目标有多大的差距,则是另外一回事情。同时,销售人员还必须形成一套阶段性的目标体系,通过较长期的目标来明确方向,通过较短期的目标来指导行动,从而能够既有远见又兼顾眼前。

实质上,目标只是一种工具,企业不能将其作为目的,否则反而会失去制定目标的意义。你的机会点(增长点)在哪里

说起来,明确区域市场的机会点(增长点)在哪里好像应该很容易,事实上不然。其中的关键在于销售人员能否具有足够的洞察力,也就是说,这要建立在深入调查了解区域市场的基础上,对机会点(增长点)的确定要有具体的依据,包括数据或信息,而不能只是感性地判断。总体而言,对机会(增长)点的分析可以采取一种矩阵式的组合方式,比如产品和渠道的组合,销售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现有产品在现有渠道有哪些机会,在新渠道又有哪些机会,新产品在现有渠道有哪些机会,在新渠道又有哪些机会,从而挖掘出区域市场中潜在的机会(增长)点。

在这里,销售人员所熟知的分析工具就是SWOT,但在应用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化,那些通过几句话描述出来的所谓机会点(增长点),其实无非只是一些安慰自己的话语而已,一放到实践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要求销售人员对于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点(增长点),都要在消费结构、区域特性、流通结构、行业趋势、竞争态势、主流产品、渠道构成、价格水平、促销方式、拓展方式等方面拿出具体的依据,这样才是真正的机会,千万不要自己忽悠自己。

这些机会点可以为你带来多大的贡献

其后的难点是,销售人员还必须清晰地判断出每一个机会(增长)点到底可以为销售业绩带来多大的贡献?换句话说,也就是只要抓住了某个机会,销售业绩就可以增长多少比例或者额度。这对销售人员是个相当的考验。为什么要这样?其一,必须要让销售人员对每一个机会都言之有据,唯如此,才有可能挖掘出真正的机会(增长)点,凡是不能测算出一个具体数值的机会,往往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其二,一旦有了经过具体分析而来的数据,就可以清晰地进行判断,这个机会值不值得去做,投入的资源是否有效;其三,这些机会点

可以明确进行分解,也可以据此有效地配置相应的资源。这样,销售人员的每一个行动都有足够的支持点,无疑,这将大大提升区域市场拓展的成效。

因此,这就要求销售人员要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要能够判断出铺货率提高多少就可以带来多大的销售增长,掌控多少个特殊陈列位置就能够带来多大的销售增长,增加多少个条码就可以带来多大的销售增长,进入新渠道又可以带来多大的销售增长,这些机会最终都要用数字来表示,越确切,就越可能实现。

你有多少途径来抓住机会点

在确定了机会点所能带来的贡献额度后,并不意味着这些机会就能够抓住,销售人员还必须确定,要抓住这些机会(增长)点,到底有哪些可行的途径?否则,再好的机会也只是空想。所谓的途径,在这里指的是方式,还并非是具体的行动方案,销售人员必须要明确自己到底可以运用那些方式来达成目的。

在这个环节,要求销售人员要具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对每条可能抓住机会点的途径都要了如指掌,比如要提高终端铺货率有哪些途径,开发新渠道有哪些途径,进入新区域有哪些途径,提高单店销量有哪些途径,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明确各条途径之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每一条途径都要是可做到的,如果某条途径很难做到,那么它就不能作为抓住机会的有效途径。因此,销售人员必须对内外部各种因素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提炼出真正可行的途径。

你有多少资源可以使用

前面的分析暂时都没有考虑资源的限制,主要还是从市场本身的角度出发,其目的在于避免让销售人员在前期受到较大的思维局限,先敞开了思路去想,然后再考虑有多大的资源可以使用。所以,当可行的途径都已明确之后,就到了必须考虑资源条件的时候了,如果资源不允许,那么再回头重新修正途径。

一般而言,销售人员在确定区域市场的资源额度时,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核定费用率,另一种则是费用审批。前一种方式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挣饭吃,后一种方式则相当于要饭吃,但不管哪一种吃法,都必须要有充足的依据。对于前者,销售人员要根据自己对区域市场的销售目标规划来测算出可能的回款,然后再乘以总部规定的费用率,就可以得出自己可以使用的资源额度了,另外,对于不适合纳入费用率的一次性固定费用投入(比如进入KA的条码费),可以另行向总部申请预算;而对于后者,销售人员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把具体的资源额度放到整个行动方案出来后再予以确定,到时只要方案的依据充分且目标合理,销售人员就可以全力争取总部的审批,当然在实际过程中,每个企业对资源额度都

有一个比例的限制,最终能否得以审批就要看哪个区域销售人员的方案更加有说服力了。你打算采取什么行动方案

好了,当资源额度基本明确后,销售人员就该把实现机会的各条可行途径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了,此时,行动方案将作为最终的执行标准和衡量依据。作为一个行动方案,其特点就是必须要具体,要把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做什么、谁来做、对谁做、何时做、何地做、如何做、达成何种目的等,只有如此的行动方案才具有实战意义。

特别在如何做这个环节,销售人员一定要交代清楚做一件事所必须遵循的职责、步骤/程序、要求、标准、规范、制度、流程、方法、技巧、重点及难点等,这才是行动成功的保障。现实中难得有销售人员作出非常细致的行动方案,往往只是一些粗略的条条框框而已,这对行动的执行效果有很大影响;要使方案最终落实执行到位,就必须确保每个销售人员都能准确理解行动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行动方案的价值所在,如果方案做得不细致,实际的执行必将大打折扣。

需要强调的是,现实中常常见到销售人员的行动方案要么就是临时应急,要么就是零敲碎打,短视而浮躁,完全没有体现出策略性和整体性,实际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因此,行动方案的制订必须要有阶段性和整体性,要和市场拓展的周期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放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来综合考虑。

你将如何分配资源

行动方案在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来提供保障,因此,销售人员在方案确定后,还必须对可支配的整体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其实资源分配并不复杂,只需要遵循20/80原则就行了,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销售人员只需要将行动方案中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源核算清楚就行了;其实,在行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都应该考虑了每一项行动的轻重缓急,所以最终的资源分配其实都有据可循。当然,为了便于分析,销售人员应该按不同的类别对所有的资源项目进行归纳,把固定费用、变动费用都分析清楚,从而可以方便地衡量每一项费用的实际效用如何。

你将如何保障方案实施的成效

销售的关键就在于细节,为了确保行动成功,销售人员还必须为行动方案的执行设定保障措施,以清晰地对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动态掌控,一方面及时了解信息以评估成效,另一方面则及时进行调整。为此,销售人员必须把握好几条事项:

1、为行动的每一件事项设定责任人,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将整个行动方案转化为一张进度表(即甘特图),动态反映每件事项的完成状况;

3、建立定期的信息反馈制度,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穿插大量频繁的沟通,确保信息通畅;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3

区域教育特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灵魂,以创新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合理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成果为标志。

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从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而来。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是建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根据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造新的教育经验,形成区域教育的传统。例如,最近温州市提出要在教育中倡导“温州精神”,使年轻一代能够永远继承老一代“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艰苦创业精神。这就是温州市区域教育的特色。青岛市市南区以教师发展带动优质教育的发展,又是一种区域教育的特色。近几年来各地都创建了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教育,值得互相交流和借鉴。

区域教育特色不是只靠规划就能形成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地区教育部门要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统筹安排区域内各学校的改革实验,办好每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办有特色;要组织教师在规划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广大教师是创建区域教育特色的主力军,区域教育规划设计时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实践中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需要创新。当前基础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校办学体制上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这种创新只有教育实践中,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才能做到。

区域教育特色要靠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区域教育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各学校的教育行为。要把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给各学校自主办学提供灵活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持学校教育,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统筹起来。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制度,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会达到教育的最好境界,就会创造出独特的教育风格,就能使区域教育办出特色。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学习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教育尤其如此。

区域教育特色要体现在教育成果上。教育成果又集中表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区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成果也表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有区域特色的、有风格的教育经验。教师的科学研究不在于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再研究,上升为教育理论,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

各地区域教育都办出特色,我国教育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区域教育特色也为区域间的教育交流提供了条件。有了特色,有了不同,才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促进发展,共同进步。如果全国都是一个样,也就没有必要交流,也就不会促进发展和进步。因此,区域教育特色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怎样办出区域教育特色,需要大家来讨论。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4

产品区域市场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市场容量、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竞争程度、盈利水平和经销商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往企业在制定区域市场规划时,决策者主要根据个人经验或其主观认定,按照行政区、经济圈或运输覆盖和成本等来划分,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影响决策的质量。为了提高农机产品区域市场规划的科学性,在农机产品市场规划布局上引入了基于定量分析的预测技术,譬如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包络分析等,这些技术主要应用在产品的销量预测、需求预测、产量预测、拥有量预测和占有率预测等上[1,2,3,4,5,6]。这些预测数据能更明确地反映市场的潜能,为建立区域市场后制定营销计划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但这些只能表现在某个方面或局部区域的潜能,不能为企业决策人员特别是非专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直观的帮助。为此,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技术和GIS建立农机产品区域市场规划决策模型,该模型能为农机企业销售区域布局决策提供直观的科学依据,并以联合收获机为例探讨了该模型的具体应用,验证了其有效性。

1 基本理论

1.1 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基本原理

灰色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地质和石油等众多科学领域[7],成功地解决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它通过灰色模型GM(n,h)(n表示微分方程的阶数,h表示变量的个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对未来状态做出科学的定量预测。灰色预测具有以下特点:①预测需要的数据量较少;②计算简单;③需要太多的关联因素,容易取得资料;④既可用于近期、短期,也可用于中长期预测。GM(1,1)预测方法如下:

X(0) = [X(0)(1), X(0)(2),… , X(0)(n)]为系统输出的非负原始数据序列,对序列X(0)进行一阶累加生成,得生成序列X(1),即

X(1)(k)=i=1kx(0)(i)k=1,2,,n

GM(1,1)预测模型是一阶单变量的灰色微分方程动态模型,即

x(0)(k) + az(1)(k) = b k = 1, 2, …, n (1)

其中,z(1)(k)为x(1)(k)的紧邻均值生成,即z(1)(k)= 0.5[x(1)(k)-x(1)(k-1)],式(1)白化方程形式为dx(1)dt+ax(1)=b

其中,a,b为待定系数,分别称之为发展系数和灰色作用量,a的有效区间是(-2, 2)。

应用最小二乘法可经下式求得,即

a^= (a,b)T= (BTB)-1×BT×Yn (2)

B =

(-1/2(x(1)(1)+x(1)(2)),-1/2(x(1)(2)+x(1)(3)),-1/2(x(1)(n-1)+x(1)(n)),111)

Yn= [x(0)(2), x(0)(3), …, x(0)(n)]

方程的解,即时间响应函数为

{x^(1)(k+1)=[x(0)(1)-ba]×e-ak+bax^(0)(k+1)=x^(1)(k+1)-x^(1)(k)

(3)

根据式(2)得到的参数ab,利用式(3)即可对未来数据做出预测。

1.2 GIS专题地图

GIS在农业和商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8,9]。专题地图(thematic map),又称特种地图,可以非常直观地进行时间和空间序列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从而得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专题地图分析将传统的数据分析引入到可视化空间中,使数据以直观的形式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弥补了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它根据数据库表中特定的值来赋给地图对象颜色、图案或符号,使得专题地图可以清楚地表现出在数据记录中难以发现的模式和趋势,为用户的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在企业产品营销规划中,利用GIS图形直观地显示产品区域布局优势,可以方便地进行营销规划,设立营销区域,进行区域人力资源分配;能根据预测结果不断调整,便于决策人员的直观调节与控制,进行方案比选和论证。

2 农机区域市场布局决策模型及讨论

2.1 全国各省市收获机拥有量发展变化预测

对于农机产品的预测主要是动力预测和拥有量预测[10,11,12],本文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08)的联合收获机拥有量数据,建立联合收获机拥有量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2009-2013年每年的拥有量数据。以四川省为例,根据前述预测方法进行预测。该模型相对残差序列为{1.425%,2.685%,1.439%,0.644%,0.184%},相对残差不超过2.685%,模型精确度高,适于四川省联合收获机动力预测与分析,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同样,利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08)的数据和GM(1,1)模型,并对不同省市数据模型进行残差修正预测,可得到各省市联合收获机拥有量2009-2013各年预测数据。

2.2 专题地图的生成

将各省市联合收获机拥有量预测结果输入GIS 软件MapInfo,以2013年预测量为例生成联合收获机各省市拥有量面积布局专题地图,以2009-2013年的预测结果生成未来5年各省市拥有量发展变化趋势直方图,最后将两图叠加组合,形成全国各省市联合收获机拥有量区域分布及发展趋势专题地图,如图1所示,图2为专题地图的图例。

2.3 讨论

1)通过预测分析发现,北京、上海拥有量呈下降趋势,这与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和西藏拥有量出现突变,主要与农机补贴政策相适应。

2)通过图1可以直观地表明,联合收获机拥有量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其次在黑龙江、河北、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其它省市相应拥有量较少。按照图1所示,联合收获机企业在销售战略规划制订时可以在山东省、黑龙江、河北省、湖北省、江西省、四川省等为设立区域销售中心,建立相应营销和服务机构,并辐射周边领域。

同时,应特别重视山东、黑龙江、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销售服务。如果新生产产品,应特别重视在这些区域的推广。

3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稳健发展,必须建立明确而稳定的区域市场。农机产品的销售决定了农机企业的未来发展,针对联合收获机产品的拥有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引入GIS专题地图进行直观地分析,可使联合收获机企业对销售区域的布局和设立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销售成功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海云.农机总动力的预测及多种数学方法的应用比较[J].中国农机化,2006(2):50-51,90.

[2]修妍,马军海.基于遗传对角回归神经网络的农机总动力预测[J].中国农机化,2007(5):16-19.

[3]崔庆安,何桢.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农机需求预测[J].中国农机化,2006(3):52-55.

[4]朱登胜,陆江锋.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预测[J].农机化研究,2007(11):32-34,37.

[5]鞠金艳,王金武.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机总动力组合预测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6):87-92.

[6]洪一前,张光明,金定.基于GM(1,1)模型的浙江省农机总动力预测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8(1):42-44.

[7]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8]何勇,谈黎虹,葛晓锋,等.基于GIS的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系统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85-89.

[9]郑文钟,何勇.基于GIS的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6):668-672.

[10]李晓勤,王福林.农机产品市场容量的预测模型及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4(1):198-199.

[11]陈丽能,谢永良,陈秉钧.农机产品拥有量的非线性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2):96-10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篇5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10年),有24个民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平均气温13.4℃,交通便利,登封已成为中州大地上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景致怡人的现代旅游名城。

登封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该市已探明的矿产品种达37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优点。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1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铝钒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30亿吨。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硅矿储量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长期以来,登封市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煤、电、铝、水泥等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推动登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衰减趋势,综合分析登封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放在全国比较,优势不突出;而登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蕴藏着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良好业绩,登封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条件培育成全市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

目前登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登封市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

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刚刚结束的中央和河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登封市作为河南省十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特别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普遍遭受重大影响,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立足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封市旅游资源价值高、转化潜力大。一个地区最有效的发展模式、最合理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由他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境优美,矿产丰富,最主要的资源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矿藏。现已探明的矿产多达41种,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2个铝钒土基地之一。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登封地处山区,石厚土薄,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但山区特有的森林资源,使登

封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登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殊荣,为发展生态性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岳嵩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奇观世界独有;嵩山三皇寨风景区,山壁陡峭,岩层竖立,自然风光奇特秀丽。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倚市境的中岳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每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登封市在适当开采矿资源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

2.以平顶山为例谈谈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再度繁荣的城市。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平顶山因煤而兴,从1957年建市以来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像老天给与平顶山人的特殊礼物一样,惠及几百万平顶山人。中国煤炭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这些名片全是平顶山的。平顶山原煤总埋藏量103亿吨,保有储量80多亿吨,占河南省总储量的51%,素有中原煤仓之称。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已知矿产57种。位于市区和宝丰县、郏县、襄城县交界地带的平顶山煤田,新中国建立后在此开发建设的大型矿区,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7958.6万吨,保有储量202542.9万吨。多为肥煤、气煤、焦煤。煤炭工业是平顶山重要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平顶山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但现在,“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性,使得资源型城市都会出现至少是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经济衰退现象,如果再加上资源使用不合理、大量的浪费、管理不善等其他原因,又会加速这一过程。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现象发生,必须及早规划,实施积极转型战略,以保证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及早发现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这是确保平顶山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刻不容缓。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其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

以平顶山为例,长期的煤炭开采带动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形成了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典型“嵌入式”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二.资源枯竭问题凸显。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大,长时间、大规

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

三.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大部分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更低。由于其它产业发展不足,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由此可见,平顶山市资源型城市是因煤而兴,而一旦煤炭产业拉动弱化,必然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回落,这方面不乏前车之鉴。面对比较严峻的形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产业转型是突破点,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归结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两个方面。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城市功能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前提,没有城市功能转型,产业转型就会失去基础,难以成功。

因此,平顶山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的互动中,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城市转型的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突破点,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替产业为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技术改造与创新;强化开放引资,不断推进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形势,为处理好平顶山市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设园区、搭建平台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其他省市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

2.项目带动、产业延伸推进转型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3.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5.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

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转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资源政策、国企改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的对口争取工作,给予资源型城市积极的支持。资源型城市也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重点,把转型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转产项目,资源型城市转型建立产业园区,解决煤炭职工生活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一方面要靠国家及地方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筹融资能力。如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嫁接合作,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学会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积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区域市场 首战必胜 篇6

业绩出色的区域经理刘天华,奉命前往毗邻的A地拓展市场,A地的资源与刘天华原来的市场不相上下,这次,老总志在必得,特派了最优秀的经理前往。有了在自己任所的业绩,再加上两地市场消费基础不相上下,刘天华信心十足。

不料,甫一出手,就大败而归,这让自信十足的刘天华一下子乱了阵脚。为了不重蹈覆辙,“丢人现眼”,他变得小心翼翼,结果,A市场不但不因他的谨慎起色,反倒一路走低……

刘天华引咎换岗,后任经理“有鉴往事”,亦不敢轻率,但也一个个败走麦城。A地成了公司市场中的“沼泽地”,谁也不愿前往。

区域市场为何要首战必胜

首战失利对开拓新市场影响非常大,上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极为重要。

什么是首战必胜

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是一种战略战术的完美体现,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指一个新的区域市场首次开发便旗开得胜;同时也指原有的区域市场通过新产品的再次上市后的大获成功。首战必胜不仅是一种勇气与魄力,更是一种果断与果敢。

现在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年代,在这个速度决定成败的今天,谁能抢得市场的先机,谁就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主动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征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区域市场首战必胜,讲求的就是这种效率和速度。

首战必胜之利

建立自己的强势区域市场是很多厂商梦寐以求的事情,在这个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争做和勇做区域强势品牌,便也成为了一些厂商现实的迫切追求,而区域市场首战必胜,便是厂商实现自己这种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销售团队,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能够鼓舞经销商和营销人员的信心和勇气。首战必胜,能极大地调动市场人员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鼓励经销商、营销员一鼓作气地将市场做深做透,直至做成重点市场、样板市场、成熟市场。

2.快速在终端形成高覆盖、高占有率,形成在终端的绝对竞争优势。借助首战必胜,可以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起到势如破竹的推进作用,进而将产品快速覆盖渠道各环节,提高市场的铺货率,最终提升市场的占有率。

3.可以迅速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影响力。借助首战必胜,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区域市场的“渗透行动”,可以步步为营,不断对市场进行深度“蚕食”,从而促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快速提升。

4.可以使市场快速进入高速发展期。借势首战必胜,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导入期,促使产品快速进入成长、成熟期,推动厂商共同迅速进入高盈利、高回报阶段,进而使厂商关系更加稳固和紧密。

5.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首战必胜能够有力地在终端和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市场进入壁垒,进而更好地打击竞品,与其进行有效区隔,同时将竞争对手快速逼向一隅,构建难以逾越的市场防护壁垒。

区域市场首战必胜代表着一种气势或者说是声势,它的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先发制人,能够夺得先机,能够先人为主,能够对竞争对手予以快速打击,从而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取得市场角逐中的第一轮胜利。

首战不胜之弊

首战不胜,必将打击经销商和营销人员的信心和士气,也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品牌形象和商誉将会受到损害,市场做成夹生饭,市场重新启动的成本更大。

刘天华事例充分体现了首战不胜的大弊,反衬了首战必胜的重要性。因此,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是一次没有复赛的角逐机会,它的最大特点是与竞争对手的短兵相接以及贴身肉搏,对于市场的胜负、成败意义深远。

如何保证区域市场首战必胜

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将有助于顺利达成目标。

1.市场调研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研内容包括:当地的经济环境、市场容量、消费潜力、消费偏好、竞争格局、竞品厂家、竞品规格、竞品价位、竞品的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有了第一手的市场调研资料,厂家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切入市场,进而面对市场的激烈鏖战而稳坐钓鱼台了。

案例 某方便面厂家在启动河南永城市场时,经过深入调研,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县北喜食红烧口味,但县南却偏好麻辣。获此信息后,该厂家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了区别铺货,即往县南铺货时多装麻辣口味的产品,往县北铺货时,多装红烧口味的产品,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该厂家的产品一炮走红,畅销了好多年。

2.市场细分

区域市场要想首战必胜,就必须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达到方向精准,不放空炮之目标。这里所说的市场细分,就是指要对自己的目标消费群有一个科学而准确的选择,比如他的年龄、性别、喜好、购买产品的频次与习惯等,厂商只有有了准确的市场细分,才能为自己找到主攻的目标,从而确保首战必胜。

案例 国内某大型饼干厂在切入南方市场时,经过多次论证,把自己的市场进行了细分,将它新推出的带有卡通标志的饼干锁定在年龄为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这些卡通造型别致而可爱,因此,深得这些小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一经推出,即掀起抢购风潮,该厂家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3.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的选择关系到首战能否必胜,一般情况下,目标市场的确定要参考如下核心要素:(1)是否具有辐射力,有辐射力才有首战必胜的必要,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影响和带动效果。(2)该区域市场资源是否遭到过破坏,首战市场的选择最好是没有被破坏的“处女地”市场。(3)该区域市场一定要有足够的购买力,具有较大的市场操作空间,未来厂商盈利的潜力大。

案例 某调味品厂家在开发皖北市场时,将目标市场锁定在有煤炭资源而又消费水平较高的淮北市场,然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铺市和拉动等促销工作。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该厂家很快就在该市场的流通渠道以及餐饮终端等打开局面,销量成倍增长,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品牌。尤其可圈可点的是,淮北市场独特的区位优势,辐射了周边的宿州、淮南等区域市场,从而起到了一个样板市场带动一大片市场的联动效果。

4.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对于区域市场首战必胜意义重大,因为产品是切入市场的利器,没有合理的产品定位,就不能准确地切入市场,产品定位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产品的档次。即产品切入要

遵照区域市场特性,符合当地的消费层次。按照当地的消费水平,选择合适档次的产品。(2)产品的系列化。百货对百客,首战必胜就要讲求产品的系列化、多元性,通过产品的集群化,发挥产品合力,从而让竞品或地产品牌无从下手。(3)产品的渠道匹配程度。即不同的渠道要切人不同的产品。比如,城市市场要切入档次和包装都要好的产品,农村流通市场要切人经济实惠的产品等。

5.区域市场营销策略制订

区域市场首战必胜,要综合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善于打营销组合拳。它包括如下内容:

(1)产品策略。这里包括两点:一是产品要符合当地消费习惯,产品具有针对性;二是产品要有差异化,或者说要有创新。有卖点的产品才具有爆发力、震撼力。

(2)价格策略。在产品坚持差异化的基础上,采取“高价位,高促销”的策略,通过高质高价,增大产品盈利操作空间,充分保障渠道各环节的利润,促使市场快速成长。

(3)渠道策略。首战必胜,在渠道策略上就必须多管齐下,讲究渠道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一些核心渠道,一竿子插到底,做深做透;二是实施深度分销,实现通路的产品无积压,促使产品流的畅通。

(4)促销策略。在促销策略方面,要实施资源聚焦,通过“高质量、高价位、高促销”之原则,不断用促销激活通路;同时,促销要坚持“新、奇、异”,通过与众不同、差异化,让促销带动销售。

(5)传播策略。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播手法,比如,针对一、二级市场,采用电视和报媒等进行广告覆盖,对于三、四级市场,选择适合区域的实用的传播方式,比如在一些农村市场,通过电视传播就不如墙体广告、地方戏曲或放映电影等效果来得快。

(6)公关策略。区域市场首战必胜,就必须保证在进行市场推进时没有较大阻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运用一些公关手段,将一些行政方面的关系协调好,从而在运作市场时能够一路绿灯,旗开得胜。当然,公关也要针对消费者,广告是让消费者知晓,促销是让消费者喜欢,而公关则是让消费者爱恋。

(7)团队策略。首战必胜离不开铁的团队,在团队策略上,要充分兼顾两个因素:一是成员的互补性。既要有敢闯敢干善于开发市场的勇士,又要有擅长操作市场的谋士。二是团队要有一位指挥若定的“领头雁”,通过“领头雁”的领导和管理才能,激发团队智慧。

首战必胜两项注意

1.PDCA管理循环

在开发和运作市场过程中,要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项管理循环手段,及时纠偏,快速完善。

计划:凡事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执行:确定下来的事情就要毫不犹豫地执行,并要充分保证执行质量和效果。个人要坚决服从团队和组织。检查:对市场推进中的各项工作及时进行检查,善于发现问题、发掘问题。改进:根据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偏,使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提升操作水平和技能。通过PDCA管理循环,可以使首战的工作有条不紊,从而步入一个良性的运作状态。

2.首战必胜,胜在持久

首战必胜,不是短暂的胜利,是一个一胜再胜,一胜到底的全程获胜。因此,要达到如上目标,要做好如下工作:

(1)严格市场管理。对市场窜货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要严管重罚,决不姑息。通过“硬起手腕”,保护厂商利益,促使市场长治久安。

(2)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价值或延伸价值,通过强化服务管理等手段,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对手望尘莫及。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7

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向来比较模糊, 因为区域的规模大小无法界定, 其概念取决于研究问题的范围和问题类型。一般来讲, 经济区域是指人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位置上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差异是比较经济想象或事物的工具, 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在质和上面的不同。把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差异的概念联合起来, 我们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即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即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区域平衡发展是指政府同时推进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 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平衡, 各个区域同时发展, 从而实现国家和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的发展; 区域不平衡发展, 是指与一些优势产业政策倾斜, 首先发展这些产业部门, 使其成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并优先发展优势地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平衡与不平衡两者是不可分割, 相互促进的。

2 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2. 1 生产要素角度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支持, 不同地区具备不同情况的资本、人力和技术优势, 就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差异。早期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要素投入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各个要素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累计的差异更加扩大, 直接导致了各个地区的人才结构的不同, 致使经济差异扩大。从要素流动的角度讲, 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和流动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差距, 致使我国区域差距扩大。

2. 2 经济结构角度

经济结构一般会随着产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重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产业结构的差异成为区域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对外开放以及国际贸易对开放经济体的增长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对外开放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对于所有制结构, 非国有化的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有着重要贡献。所以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程度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2. 3 制度因素角度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 改革进入了深水期, 不可否认, 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有制度因素中, 经济政策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具有地区倾斜性的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政策, 给沿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另外, 由于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 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

3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影响

3. 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 各个区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区域间的人力和物力依靠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企业缺乏自主性, 区域优势并不足以成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依据, 中央掌握着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权, 区域产业趋同的问题并不严重。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 中央向地方分权, 地方政府成为了区域利益的代表, 其发布政策的目的就是维护和扩大区域利益。利用差异化的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方法。而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力量介入, 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盲目投资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 导致低水平重复引进、重复建设, 使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趋同化, 区域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3. 2 地方保护和区域市场分割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省际市场分割的现象, 其存在的条件就是地方政府获得经济主体的身份。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经济事务的管理权限不断扩大, 具备行政审批、土地资源使用、经营许可证发放等权利,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大的角色。而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体现在其收入最大化和官员的政治诉求, 在区域经济差异的背景下, 财政分权的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地方保护和分割市场的动力。为了扩大本区域的利益, 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 往往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构建贸易壁垒, 对外来商品加以限制, 人为地将市场分割, 阻碍了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地区发展的差距是阻碍市场整合的决定性力量, 而区域经济差异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3. 3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同时并存着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 二元经济结构会长期存在。工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进行, 而农业经济活动主要在乡村, 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城市工业经济与小生产的农村经济共存的结构。数据表明, 城乡差距对区域总体差距有很大影响, 户籍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城乡分割局面的形成, 建国初期为了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国家通过价格剪刀的方式把农业经济资源转向了工业, 改革开放后在分权体制的作用下, 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工业, 也忽视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更加严重。

4 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区域产业规划思路

4. 1 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增长机制中, 产业要素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产出效率的大小,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结构要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区域发展, 尤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差异从产业维度的角度来说分为产业内差异和产业间的差异, 这些问题都是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不均衡造成的。因此, 在指定区域产业规划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 也包括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的空间形态等。

4. 2 兼顾不同尺度的多层次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妥善处理经济地带、省级行政单元以辖区三者之间的经济差距关系。区域产业规划要与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总体战略布局保持一致, 坚持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局部还要注重各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考虑到地区协调发展, 特别是城乡的协调发展,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共存。

4. 3 强调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耦合

所谓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不是一味地追求地区经济的绝对平均, 而是将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使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产业分工关系是其核心内容。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这要求区域产业规划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理分工, 促进生产要素的转移, 使产业结构优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

5 结 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区域产业规划, 以保证中国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产业规划理论发展的滞后, 在区域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盲目性和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基本理论指出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不能够从其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影响出发, 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区域产业规划思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产产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培阳, 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 2012, 67 (8) :1085-1097.

[2]吴爱芝, 杨开忠, 李国平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 2011, 31 (5) :705-711.

[3]朱文奇.区域产业规划的新思维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7) :104-109.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8

一、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 为全国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是商品粮生产大省, 更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多及世界粮食生产的形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就落到了黑龙江, 特别是农垦。因此, 农垦现在成为了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区, 近几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在农垦已经基本实现, 正在向农村推进。看到这一点, 积极支持场县共建和土地的规模化以现在的土地的整村推进, 一定是一种方向。以农垦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在政策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会快速实现。现在, 黑龙江省正在努力争取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符合中央对黑龙江省的功能定位, 会得到政策支持。这样, 黑龙江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政策基础, 新农村建设就会在全国走在前列。现在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之类的东西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和民众的不安。食品安全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奠基者和先行者之一。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发展战略, 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 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黑龙江省对绿色和有机食品十分重视, 坚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 黑龙江地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在全国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中, 黑龙江省都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 通过绿色食品开发, 黑龙江省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 合理开发,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绿色食品开发主产区土壤环境指标、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产区域杜绝了污染企业入驻,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绿色和有机食品则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最重要条件。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虽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但是如果黑龙江省在整体上提高全民对绿色食品开发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 强化环境、资源特别是耕地、森林、草原、水面 (江湖海) 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与绿色食品开发相适应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黑龙江省就会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地区。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只要进入黑龙江, 食品安全有保障。黑龙江就会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最好的地区之一。这对推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就业率和农产品出口创汇, 增加农民收入, 对提升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发挥黑龙江省八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并打造特色经济

黑龙江省八大区域经济板块由于各自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1.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高新

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三大任务, 采取新举措、建立新机制, 全力开创新局面。突出抓好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 集中建设好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安达、肇东五个重点园区, 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思路, 创新方式, 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新科技项目,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寻找合作伙伴。抓紧完善工业走廊建设规划, 开发建设出高质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现代化城市新区。

2. 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

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牡丹江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的92%, 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原料、生物工程等产业优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落实重点项目, 全面规划建设电网、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高新技术为引领, 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 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建设步伐。

3.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黑龙江省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经济贸易开发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发展战略互动对接, 以绥芬河、黑河、东宁、同江、抚远等重点边境口岸为节点, 建设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跨国物流网络、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到我省重点边境口岸投资创业, 兴办市场, 努力形成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辐射欧亚、通往世界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4.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

到2010年, 功能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基本得到控制;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等替代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初步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继续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提高补助标准。坚决杜绝超计划、超限额采伐, 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 加强对珍贵树种和草原、湿地的保护, 加快推进生物多样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林下种植业、特色养殖业, 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林工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5. 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要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重点, 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 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突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着力打造销售收入千亿元以上龙头企业集群, 围绕水稻、大豆、肉类、渔业、乳品、禽蛋加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创出一批知名品牌。

6.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

围绕实施精品旅游战略, 集中力量建设好“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凤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等龙头旅游景区, 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性、地域性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精品和品牌, 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 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过渡。

7.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

以牡丹江为核心, 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 以滨绥铁路、绥满公路为轴线, 以周边内陆县 (市) 为依托, 呈带状分布的经济区域, 要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战略机遇, 把这一区域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 形成口岸、临岸地区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成为带动、支撑全省沿边开放的先导区。

8. 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以培育和发展特色骨干企业为主要任务, 努力整合各种科技资源, 鼓励和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 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核心技术领先、服务平台完善、管理模式先进、基础功能完备、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科技产业园区, 发挥高新技术集聚效应, 带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八大区域经济板块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 确定本区域经济的主体功能, 并将这种科学分类运用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上, 把发挥比较优势, 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 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打造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色经济。当然在某一个区域经济板块内部, 并不是所有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都和这一区域的比较优势是一样的, 在具体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由于比较优势是动态的, 当旧的比较优势退出, 新的比较优势出现时, 要把握好机会, 打造新的特色经济。

三、黑龙江省政府应该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

一个地方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 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工作。要有观念上的比较优势。现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观念上的差距。很明显, 一个地方有没有观念上的优势与这一地方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所有创新当中, 观念创新应该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因为观念是指导人们行动最重要的基础。因此, 政府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 通过思想解放, 形成观念上的优势, 进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关注开放、参与开放、服务开放的浓厚氛围。形成合理、公开、公平的税费环境。对于投资者提出的要求, 政府要慎重对待。要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满足其要求, 而不能向投资者开“空头支票”, 轻易许诺无法兑现的诺言, 否则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政策问题上, 主要是做到公开、平等、公正与合理, 给予投资者实实在在的支持。是强化规划布局, 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是招商引资的落脚点。因此, 政府必须完善区内的水电路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保持全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摘要:围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黑龙江省实施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战略, 编制实施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 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区域规划

参考文献

区域物流规划模式研究 篇9

区域物流日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全国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的省市上百个,主要区域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目前上海、深圳、大连、天津、合肥、郑州、西安、成都等地均已完成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有效付诸实施。2007年,以支撑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发展的区域物流规划项目相继出台,诸如东部沿海港口群规划、天津滨海新区等一批规划项目已实施,并初见成效。

从各地出台的现代物流(业)规划方案和相关研究文献来看[1,2,3,4,5,6,7,8,9,10,11,12,13],现代物流(业)规划研究的理论及内容体系逐渐形成。总体而言,近年的规划方案与前几年相比,许多内涵的界定更加明确了[6,8,9,10],比如解决了物流产业政府管理机制[11],基本的规划内涵等[12]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缺乏区域物流规划的系统性。

根据区域物流规划的内涵及国内外实践,规划机理一般从区域物流规划的总体规划模式出发,并细分成理论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技术路线等,由此结合实践资料展开完整的区域物流规划系统。

1 区域物流规划模式的“盆式”结构

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规划理论体系、区域物流规划内容体系和区域物流规划方法体系为内涵的区域物流规划模式,以寻求一种较通用的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在此构成图中,区域物流规划理论体系是整个区域规划的基础,内容体系是区域规划的具体内涵,而方法体系则是解决问题和具体实现规划内容的关键所在。

2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体系构造

研究区域现代物流(业)规划方案,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 [2,3,4,5,6,7],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理论框架。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体系[10]第一层为核心概念层,包括区域、物流、规划、区域物流、区域规划、物流系统等基本概念;第二层为基础理论层,包括:系统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物流理论、区域规划理论、设施布局理论、物流结点形成机理等内容,其中系统理论对其他理论具有指导统领作用;第三层为规划实现层,包括:规划思路、规划内容以及规划中应用的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等。

3 区域物流规划内容体系

根据上述区域物流规划总体模式及理论体系,得出区域物流规划研究的内容体系及逻辑关系,具体如图3所示[11]。

图3中轴为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内容的逻辑主线,箭头所指为每一环节需重点研究的内容。具体方案的选择方法与评价参见“区域物流规划方法体系”图示。另需说明的是方案选择可以在规划后直接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实施措施设计出来后再进行评价。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小循环或大循环进行系统评价,均视具体的实施情况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4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体系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实践[12],图4即为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中,中轴由发展分析→网络布局→结点规划→系统仿真→方案评价构成。左侧模型方法栏从上到下分布了对应每一阶段常用的分析模型与方法,右侧栏对应着相关模型、需采集的数据及其流向。

5 区域物流规划参考技术路线

图5所示的是区域物流规划研究的参考技术路线。该图包含了基础研究层、研究内容层、理论指导层、方法技术层、措施研究层和系统评价层。其中理论指导层和方法技术层具有统领作用,而基础研究层

包括: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特征,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现状,交通、空间、行业(交通以外的生产、商贸等行业)、国际、区域间、区域内城市间的物流状况等。根据现状分析,通过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态势研究,解决区域物流规划与既有或研究中的区域经济规划协调发展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对研究内容层进行选择与研究,研究层主要包括:物流线路发展规划、综合物流结点布局、专业商贸流通结点布局、物流平台规划、经营主体规划等内容。结合研究内容和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同时参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措施与规划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基础设施规划情况和区域物流产出等情况,对区域物流发展规划进行系统评价。

6 结语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一般意义上研究提出的区域物流规划模式可有效指导项目的有效进行。文中区域物流规划各分支构成了完整的规划模式,能够从理论上有效指导各地区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域物流规划。文末的区域物流规划参考技术路线是某省区域物流规划项目实践提升而成,作为一般技术路线,可指导区域物流规划项目的有效开展。

区域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10

1.1 区域资本市场的概念

区域资本市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融资期限在一年 (不包括一年) 以上的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区域资本市场的期限长、借贷量大、风险高、收益高。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资本支持、品牌提升、战略并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区域资本市场的共同特征

首先, 在区域资本市场中,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旗鼓相当, 有明显的区别特征表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其次, 在区域资本市场范围内, 出发点要主要以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贸易的全局背景主, 具有明确的区域战略主导产业、产品链, 对于本地区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依靠主导产业来进行带动。同时,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对相关产业及产品进行发展, 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连锁效应得以实现。此时, 区域资本市场起着资金融通、资本运营、产权流动的关键作用;第三, 在统一资本市场中, 区域资本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推动的同时也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推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加快;第四, 对于促进地区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首先, 我国国情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 区域内活动的资本资源流量越来越大, 且区域特色也比较明显, 从而使需要通过区域资本市场来引导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也逐渐地从产业推动型转化为资本推动型, 而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也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活力, 当然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其次, 社会进步、社会分工需要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在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或者在经济社会中我国各地区的差异都较大, 那么要以相同的模式进行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 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 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换可以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而快速、有效的完成, 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级能够迅速的形成, 并且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共同高速发展得到了加速;其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区域资本市场在自己的分工体系、完成市场定位形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内的合理利用资金、有效避免重复投资, 区域资本市场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够促进合理分工协作, 从而使得那些低级别的竞争性内耗能够得以防止;再次, 区域资本市场的成熟运作, 不仅会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它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主要途径;最后, 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 从而使得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得以提高。

4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

4.1 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4.1.1 开放性发展的原则

区域资本市场的运行首先要对区域内外的联系有利, 要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开放和区域内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并且还要对区域资本市场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促进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限制和束缚受到了全球化商品生产的影响。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对不能超过市场容量的限制给予考虑, 从而在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时把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

4.1.2 总体最优原则

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受到宏观高层政策法律法规和低层次经济发展区域状况的限制, 同时还要受到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区域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 需要与其他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与磨合, 因此, 在空间上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资本市场与全国资本市场最大限度相适应, 在时间上, 区域资本市场的优化表现为一个整体。因此, 对区域资本市场优化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某一时点或者某一阶段进行。而是对其分析需要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来进行, 那么这就需要区域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总体最优。

4.1.3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原则

对于商品经济来说,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是客观要求, 区域资本市场要想发展就不能脱离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区域内发展何种产业、形成怎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区域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就是区域内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把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体现出来。

4.1.4 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效率和公平原则是一对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就可能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而人为的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又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效率。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是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首要目的, 进而使得全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得以提高。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首先要服从区域内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其次对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能够承认并最终, 再次对于效率和地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4.2 完善区域资本市场的建议

4.2.1 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精神

首先, 要树立大市场观念。一般来说, 极强的流动性和地域的淡化性这两者特性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所具有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全球一体化, 在国际资本方面, 已经具有了以下特点:流动领域拓宽、流动速度快、规模扩大;在国内资本方面, 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对更大范围的资金进行运作, 已经没有了边界和地缘的限制。其次, 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4.2.2 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

第一,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主要就是把改革速度的快与慢的关系、改革的点与面的关系、改革质量、内容和数量、形式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就行。第二, 加快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第三, 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宏观体制环境建设。第四, 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促进体制改革创新。第五, 加快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在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中, 对区域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设的改进以及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4.2.3 增强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政策推动力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必然会框定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创新等行为。区域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就是要根据本地区以及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 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考虑, 从而对有限的政策、条例和法规进行实施。

4.2.4 在竞争中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各区域资本市场都应该能够适应, 各地域资本市场都应该培育、并购与重组以及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企业主体, 都应该对资本市场的至高点进行抢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竞争中, 各国资本市场都在互相交流和作用。对于这个大的体系, 区域资本市场应该积极地参与, 然后把先进的资本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学到手, 这对于区域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5 结语

总而言之, 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有利于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能够把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很好地解决, 从而使得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还能够拓宽区域内各类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调节和改善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而能够很好的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 对于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能够得到协调和平衡, 进而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 我国有些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现存的区域资本市场进行完善。本文主要对区域资本市场、我国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区域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完善我国区域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资本,区域资本市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杨晓丽, 孙云辉.经济增长与区域资金流动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 2009, (02) .

[2]胡明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辽宁经济, 2010, (08) .

区域经济规划的合理编制 篇11

[关键词] 区域经济区域经济规划合理编制

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

1.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优势

首先是区域的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资源系统,“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等五大资源”;“社会资源系统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劳力、智力三大资源以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基础设施”。

其次是区域的产业优势,是指该区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以及对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产生巨大影响的主导产业。对区域的产业优势即主导产业的调查研究是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中心环节。

此外,还要对区域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等重要的经济发展优势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不仅要调查经济发展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劣势,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要有清楚的了解。使优势与劣势相互比照,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规划的合理编制

1.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环境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度和运行机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行,“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编制合理的区域经济规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来看,“十一·五规划”把我国分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中部四大板块,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以配合国家对经济划地域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应该从较大范围和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出发,使资源合理配置,在不平衡中求平稳发展。

2.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针对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的,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如果国家政策做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那么该区域就要认真解读,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积极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需求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不断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新资源的发现。如果区域内发现了大量新资源,就可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区域经济规划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某一阶段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这一部署往往期限较长,具有长远战略性,最终是要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战略定位,“所谓战略定位,就是规定本区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总体定位即定性分析,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定位即定量分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4.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1)出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出台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2)对区域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对区域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要明确总体上的调整方式、思路,只有方式得当、思路明确的结构调整才是科学有效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把那些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确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以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3)加强市场开拓。商品的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实现的,商品只有在实现了交换以后才能真正变成社会财富,所以积极开拓商品市场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时候行政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抑制市场的作用。在编制区域经济规划时一定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完善用人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要靠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要通过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手段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姜爱林:论区域经济资源分析的几个问题[J].经济经纬,2000年第三期

[2]齐新安:区域经济规划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10卷第3期

[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区域市场规划论文 篇12

本文中, 笔者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如何在现有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 并探讨了该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一、新区域主义

1. 区域规划与区域主义。

区域规划 (Region Planning) 是指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 有效利用资源, 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 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顺利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布局的战略决策, 是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 是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区域主义或称地区主义 (The Regionalism) ,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称。它是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国家为维护本国与本区域的利益而进行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总和。

2. 新区域主义特征分析。

“新区域主义”是区域主义实践的“新浪潮”, 是在信息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及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广泛推进的形势下产生的, 从表现上看, “新区域主义”具有综合性、区间性、开放性、主体化、趋同化等特征。它采用实地考察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区域,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关注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新区域主义尝试将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与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空间规划结合起来, 坚持综合平衡区域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新区域主义特别强调区域研究者应重视区域空间规划的实践, 强调将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他们通过广泛吸纳各种利益集团的参与, 制定公平、公开的规划准则, 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各方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 有效提高了区域规划在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3. 以新区域主义为主题的区域治理。

在欧美发达国家, 关于区域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都市区的治理。力图建立区域治理制度来满足城市区域发展的新需要。研究主要有三个共同的目的: (1) 在大都市区建立一种方法以提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2) 区域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大都市区碎片化的政府组织结构; (3) 提供一种财政和减税办法来促进城市中心的发展, 以便于其更好地为整个区域发展作贡献。主导着大都市区治理的主要有两种思路:巨人政府论主张政府合并, 即制度性边界应该与大都市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多中心治理论, 即大都市区治理的公共选择视角, 它坚持认为, 地方政府间吸引居民的竞争不但导致区域性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 而且在筹集公共资源以用于生产这些服务上也是有效的。

二、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合作制度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泛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 南抵杭州湾, 西至镇江, 东到海边,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 600km2, 人口约7 500万。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 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还提出了“一核六带”的概念: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 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 (杭州) 湾发展带, 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 培育宁湖 (湖州) 杭发展带, 引导发展沿湖 (太湖) 生态服务带。

2008年初,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的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之后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7月底由苏浙沪相关方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 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 即以上海为龙头, 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 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 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2. 长江三角洲及泛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制度。

从国家层面来看, 尽管市场机制是当前中国区域合作的基础性力量, 但是在当前中国区域合作的整个进程中, 政府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对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投资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发展规划等诸多区域性公共问题, 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单一地方政府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双边或多边的政府合作就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泛长三角的合作宗旨是强调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合作,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以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提高整体竞争力;合作原则是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要求是各方政府着重在市场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的协调、区域品牌的构筑、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推进合作发展;合作的主要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方面。其次,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政府间合作制度。具体包括:论坛和合作洽谈会、高层联席会议制度、日常办公制度、部门衔接落实制度。

三、新区域主义对 (泛)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协调的启示

1. 研究方法。

关注区域特性, 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研究和区域规划工作, 借助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手段和方法取得了有效成果, 但同时, “新区域主义”提醒我们, 注重计量方法决不能忽视定性的研究, 关注空间一般规律也不能丢掉对区域特性的把握。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型城市较多, 人口压力大, 城市交通不畅, 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社会分化, 农民工进城工业化扩张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资源不足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是单纯依靠“模型”和系统分析能够解释和解答的, 实地调研和全面定性地分析对整体把握当前的区域格局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

2. 研究对象。

结合我国国情和长三角地区现状, 面对长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就业、城市空间“摊大饼”式的迅速蔓延,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 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以及社会分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以上海为中心的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大敌。受“新区域主义”的启发,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必须直面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 结合各地现状, 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创造性的探讨适合国情的区域协作的管治机制, 是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应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3. 发展目标。

以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增长的综合平衡为发展目标。我国的区域发展研究和区域规划较为偏重于区域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及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方面。基本没有涉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区域发展目标常常局限在区域经济增长上。“新区域主义”强调发展目标必须定位于综合平衡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增长的整体系统之间均衡协调的演进。为此, 需要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尽快建立我国现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 并且加强发展阶段、发展时序、动力机制的研究。

4. 区域规划。

清晰界定不同层面空间规划的范围、对象及任务, 建立彼此协作的机制, 同时加强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密切配合。“新区域主义”首先提示我们, 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面物质规划的结合。我国历来重视区域物质 (空间) 规划, 但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划明显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各类规划之间, 任务不明、对象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 彼此不协调, 指导实践的能力有限。泛长三角地区在现有的区域规划大纲下, 现阶段关于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科学地研究、界定各类规划的具体范围、具体任务, 理清彼此的关系, 深入探讨彼此协调的机制。“新区域主义”还提示我们加强区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结合, 即由单纯物质性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 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的规划, 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的规划。

四、结论

上一篇:工作原理及维护保养下一篇:六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