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

2024-08-15

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精选8篇)

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 篇1

1、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的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区域的基本特征: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5、区域的本质特征: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1、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2、辅助产业的概念:辅助产业:又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及网络结构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的内容:1,需电量预测2,电源建设规划3,区域电网规划4,高压线走向 管治: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管制:管制者基于公共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依据既有的规则对被管制者的活动进行限制。以支配和控制为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2)如何进行战略选择:(1)知己: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

①评估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②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③评估区域容量(即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规划原则:(1)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在那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5)国防安全原则

7、区域规划的内容: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⑺区域空间管治 ⑻区域发展政策

8、区域规划主要任务: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及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发展方向(2)区域合理布局(3)人口居住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生态良性循环(6)社会经济协调

1、区域发展要考虑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综合比较优势

2、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3、区域优势的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竞争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优势与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2、区域规划指标(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效益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3)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利用开发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3、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产业结构的内涵:地区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5、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原料因素,动力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间因素

6、产业从哪些角度有哪些划分方法:(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工农业分类法,工业和农业(3)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其他各业(5)霍夫曼分类法,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其他工业(6)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7)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8)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

7、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单中心到多中心演化,趋于网络化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首位度:城市首位度就是用首位城市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城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关系的指标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区别和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他们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规划者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区域管制内容:1,制定发展规划管制政策2,划定各种用途管制区域3,制定相应空间使用要求和管制实施措施。区域管制作用:1.积极作用:①提出合理发展导向和对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引导性措施。②抑制市场垄断力量,有效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④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⑤完善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⑥建立区域系统运行的有效组织体制,优化政府管理效率。⑦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共同繁荣。2.负面效应:垄断权力滥用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准备起飞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大众消费阶段6.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3)我国处在增长极的极化阶段: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极化阶段由于经济集聚,增长极相对地压抑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与周围地区差异扩大。极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长,期间,贫困地区仍然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对于城乡统筹问题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其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尤其是乡村地区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其发展机会,使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4)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①农村户籍问题 ②土地产权问题③土地制度问题④“重工轻农”,人为制造“剪刀差”。⑤社会保障的覆盖问题。(5)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出路:①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促进城乡统筹;②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a、针对农村产权问题,产权需明晰。b、土地综合整理的实行③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指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④评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2)知彼: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总体环境:总体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都会影响区域发展。应该把握世界、全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②产业环境:包括a产业结构分析 b生产状况分析 c产品状况分析 d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e产品生产环境

③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多从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3)提出战略构想: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通过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较合适的方案。

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 篇2

一、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区域分析是指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 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 区域之间的联系, 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区域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包括区际和区内) [1]。简单讲,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利用地理学相关理论, 综合、系统地分析不同类型和尺度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课程。一方面, 其充分体现了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 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论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很有意义;另一方面, 其制定的区域规划是能够有效指导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性,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作用很大。

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久以来得到了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者们的一致认可。1977年恢复招生以来, 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经济地理专业、同济大学等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相继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2], 将地理科学类原有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了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4个, 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名称也改为了城乡规划。其为各个专业提供参考的三种核心课程示例方案中 (见下页表1) , 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例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实例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全部三种方案, 以及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示例二和三中, 都涉及到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 虽名称略有不同, 但实质都是一样的。

随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开设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2008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开始招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作为专业方向课程被列入了培养方案, 其包括理论38个学时, 课内实践12个学时。紧接着, 在2009级的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专业方向课程被安排了42个学时。2013年,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开始招生, 该课程也被列入了培养方案。至此, 我院的3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 但由于本科总体学时的减少, 以及试图打通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 目前该课程统一开设32个学时, 且都属于专业模块课程。

资料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

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材的选用

随着各高校相继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 1989年和1991年西北大学陈宗兴教授等先后编写和翻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科学导论》, 填补了国内区域分析研究与教学的空白。之后, 中山大学魏清泉、同济大学彭震伟等也先后出版了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1999年以后, 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材, 影响最大的是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其是199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内容之一, 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 由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编写, 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 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殿廷等也相继出版了面向本科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以及面向研究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

近年来国内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崔功豪等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吴殿廷等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同济大学彭震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最近又增加了杨培峰等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见表2) 。其中, 前两者由地理学家编写且首要专业对象面向的是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 后两者主要由城乡规划学者编写且首要对象面向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 同时各高校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但在地理类专业中, 大家普遍选择的还是前两者, 特别是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为主导。我院也一直选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作为教材。

注:《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的专业对象和内容简介缺失, 但其属于地理科学系列教材.

三、优化后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内容更为系统和全面, 因此我们主要是在其基础上讨论我们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教学内容的优化将本着以下原则: (1) 在32学时前提下优化原则, 即要求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大幅精简; (2) 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不重复原则; (3)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要求错位教学原则; (4) 与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匹配原则, 很多教学内容只讲结果, 不讲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 (5) 过于细化或者说与地理相距较远的规划不讲原则; (6) 充分借鉴其他教材精华原则。

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见表3) : (1) “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和“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属于第五条原则涉及内容, 其规划很多是由专门的经济、电力、交通等方面专家来参与完成, 因此仅提供案例供学生课下参考与学习, 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 (2) 《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课程涉及了很多经济理论, 因此与之重复的内容“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和“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不讲。 (3) 《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类课程涉及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因此“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不讲。 (4) 地理科学专业一方面课程中有《旅游地理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域土地规划》, 因此与旅游规划、环境规划和土地规划方面的内容不需要讲;另一方面其主要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 不强调对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 只需要了解规划并具备解读能力即可。 (5)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方面课程中有《旅游规划与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 相关内容不用讲;另一方面其主要培养规划设计类应用人才, 因此至少应该安排1次模拟区域规划训练。 (6)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方面课程中设有《生态环境规划》, “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不需要讲;另一方面其更强调对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人才的培养, 对其他类型的规划强调认知而非实际操作。 (7) 对各章中内容进行提炼、精简、补充和完善, 特别是先修课程中已涉及内容少讲甚至是不讲, 同时注意将最新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和规划文本引入课堂。

经过上面的优化措施以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教材仅剩下了8章内容, 即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在这8章内容中, 实际缺少了区域规划案例部分, 即没有专门的章节给学生展示具体的规划样貌, 需要补充完整。优化以后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由9章内容构成, 各章的名称、学时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相应调整 (见表4) 。最终形成的教学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即区域分析部分, 包括第一~四章, 共14个学时;区域评价、分工和战略部分, 包括第五、六和七章, 共10个学时;区域规划部分, 包括第九和第十章, 共8个学时。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保障措施

1.《区域分析与规划》主讲教师加强交流。

我院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由孙中伟和王佳两位教师主讲, 其中前者负责地理科学专业, 后者负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由于该课程都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半学期即第六学期开设, 而我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才开始招生, 因此目前还只在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两位主讲教师应该继续加强交流和研讨, 以便进一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并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2. 与其他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加强交流。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容非常系统与完整, 这既是其优点, 也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之处。由于各院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先期开设课程门类及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 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所具有的地理理论基础和整体地理素养存在很大差异, 而该教材的许多内容是和其他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课程重复的, 因此就需要和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加强交流, 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错开, 同时又需要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3. 认真听取学习过该课程学生的意见。

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教学又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目的的, 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 应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的意见, 并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吸收其合理成分并加以改正。

4. 适当调整该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优势, 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也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缺点是学生的能动性较差, 教学效果打了一定折扣。今后将在教学方法中适当增加学生讨论和实践环节, 特别是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同时, 考虑到学时减少的情况, 相关环节需要增加学生课外准备与工作的时间, 课堂之上以学生汇报和讲评为主。

5. 有效保证教学内容调整的动态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会一直保持其动态性。因为其会受到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特别是课程设置和学时变化, 教材的改动, 最新研究和规划成果出现, 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需要在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区域分析与规划素养的目标下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摘要:在学校两次关键转型和学院专业调整背景下, 本文具体探讨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优化及其保障措施等问题。研究表明: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差别;应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2版) 》教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组、补充与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应保持其动态性。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内容,优化

参考文献

[1]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5, 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崔功豪, 魏清泉, 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吴殿廷, 乔家君, 曹康, 等.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杨培峰, 甄峰, 王兴平, 等.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实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运用与创新实践,体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论和繁杂的知识点上,严重脱离了实践性、应用性、技能型的课程设置初衷,背离了高校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12年秋季启动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希望以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改革切入点,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理论为主,而且这些理论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之中,重复率高且引用的数据和实例缺乏时代特色,在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价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标是突出四个特色。

时代性。尽可能缩小基础理论的篇幅和内容,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作为教材的支撑,对于规划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从网络资源库、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规划部门中进行遴选,将最近3年内的规划案例或5年内的经典案例纳入新编教材,并且逐年更新,从而提高教材可读性、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亦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区别于原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实践素质培养。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社区、产业集聚、交通网络、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野外调研的目标、方法、信息采集与室内作图等实践性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均在本学院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与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结成实践小组,完成相关的区域规划设计任务。

应用性。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软件课程的学习,但区域规划课程很少用到这些地理空间分析软件。为满足规划课题的实践需要,从开课伊始就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为重点技能培养点,以便学生较快融入实践性课题的开发与设计,进而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

地方性。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以便学生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地域鲜明、展示现代、接地气、衔人脉的规划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落脚点是区域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所以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分散开来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构思方案的创新能力、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实践教学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贯穿的惟一主线。首先,任课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自然布局、艺术特色、人文内涵、社会效益、可借鉴性等特点,向学生阐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综合后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大多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创新相关。然后让学生对同一课题进行构思性设计,通过讨论得出几个代表性方案,并进行评价性比较,让学生获取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并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途径是参与具体的规划项目。本学院长期与本市的三个市政园林规划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安排两轮学生到公司实践学习,为期三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实训经历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本学院在长三角、嵩山旅游区和本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野外勘查、实地调研、景观综合、信息采集等学习目标。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实习

1、课堂教学的组织

突出项目引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具体的规划项目引出问题、围绕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和目标、围绕项目学习区域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能、在项目目标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论证和制图。总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围绕完成具体项目而展开。项目教学的课堂组织需要教师对“项目”有深度理解,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科学的任务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细化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学生会对分配的学习任务产生心理压力,但随着对具体任务认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储备的积累,能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所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其教学效果的优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只能通过自身能动的努力实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将全班学生分组,并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困难,然后开展周期性学习帮扶活动。通过日常教学对比发现,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远好于教师统一组织下的课题教学。鉴于学习小组可以引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可以充分释放,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研讨,效果都比较理想;不仅如此,通过课堂成果对比和教师评价还能形成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态势。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的建模能力和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院内开设三项技能的专题讲座,请同行专家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进行技能实训;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基本技能竞赛活动,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和名誉奖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三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良好等级的达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学生在三项技能竞赛中获奖。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大三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技能热”的学习氛围,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实习的组织

教学实习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过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电气谷和长三角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结束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获得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忽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难以反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目前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实践规划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顶岗轮训,安排学生参与具体规划项目,使其熟悉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与软件制图技能。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综合评价的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学习效果突出技能性评价。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试卷成绩评判学习效果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自2012年秋季以来采用项目考查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评价。该技能性评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项目的基本参数和规划目标,让学生书面给出项目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实现途径和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依据自己的书面方案上机绘制项目的规划图。第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进行展示答辩,由评委组进行打分评判。

对教师课堂组织突出引导力评价。项目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对案例的全面解析,而在于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以及目标任务的细化与科学分配,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标。教研室定期对开展项目教学的教师进行课堂组织评价,其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是核心指标,其次是考查学生对项目的完成质量与效率间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复习提纲 篇4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包括其相关的教育或培训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在于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

2、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职业规划这门课,具有哪些意义?

3、系统职业规划包括那几个环节?个性特征2 职业价值观3 职业兴趣4 职业能力5 自我认知小结二“知彼”— 环境评估1 行业分析3 职业分析3 职业环境分析4 SWOT分析5 最终目标路线敲定三“计划”— 分期计划1职业预备期2职业初期3职业中期4职业远期5职业后期四“修正”— 评估调整1 风险预测与应对2 目标管理与修正3 计划实施评估

4、兴趣是什么?怎样理解兴趣与工作的关系?

5、霍兰德职业兴趣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实用型喜欢具体的任务工具使用、动手能力强喜欢做体力工作、户外活动更喜欢与物打交道技术性行业工作人员工程师、木匠、外科医生 研究型 喜欢探索和理解事物平静、深邃、内敛有智慧的独立的实验室研究员科学家、禅师、智者 艺术型喜欢自我表达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追求美、自由、变化 喜欢多样性与展示艺术家、诗人、自由职业者 社会型对人感兴趣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敏感的关系体验服务他人、微笑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 企业型向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观点追寻领导力与社会影响有抱负责任感强烈勇于承担压力言语说服能力强销售、管理人员、政治家、律师、思想领袖 事务型喜欢有条理、程序化的工作忠诚、乐于执行与服务有组织有计划细致、准确会计、文秘、档案管理、信息整理

6、性格是什么?对性格的探索具有哪些意义?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的总和表现为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每种性格类型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促进我们更好的达成一致 你可以通过性格类型来理解和原谅自己但是不能以此做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对你性格类型的最终判定者就是你自己性格中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可以发生改变但那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

成熟的标志不是会说大道理,而是开始去理解身边的小事情

7、MBTI性格理论分为哪几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为哪些极?

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方式(e)外向------内向(i)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s)感觉------直觉(n)我们的决策方式(t)思考------情感(f)我们的做事方式(j)判断------知觉(p

8、“成就故事”应该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9、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10、怎样做到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工作价值观?

11、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有哪些?这是一个过程:

1、非正式评估

2、正式评估

3、印刷和影视媒体

4、网络资讯

5、人物访谈

6、父母角色示范

7、生涯影子

8、暑期打工

9、专业实习

10、实际接触

12、全面了解工作职位的信息都包括哪些方面?答:

了解职位时可能关注的信息:这份工作的内容,对人的能力要求;公司发展历史和发展潜力; 产品和服务; 地点;与行业趋势相比,过去几年的年销 售额; 主要竞争者 ; 组织的所有权,家族所有权对潜在进步的影响 ; 管理风格、组织文化;员工数量 ;组 织结构、工作氛围、工作量; 培训和发展计划 的职业发展路径;技术使用,仪器的数量和类型;如果是一个非赢利组织,它的 目的、资金来源、客户和功能是什么

13、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2、访谈中要注意着装和仪表,态度和蔼、大方;要文明礼貌,措辞得体。

3、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确保万无一失。

4、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5、认真对待,不走过场,真正通过访谈达到探索职业的目的,为个人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做准备

14、理性决策包括哪些环节?理性决策程序有六大步骤:1.确定需要

2.决定决策准则(需要的动机)3.赋予决策准则权变(重要性)4.发展可能方案5.评估可能方案6.选定最佳方案

15、科学的目标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16、求职前需要做那些准备?心理准备,求职简历,外貌仪表,谈话礼仪:注视对方,主动倾听 形体语言 走出时的自信

17、求职信包括哪些内容?

1.对自己整体的内容,包括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做一个总结。

2.对自己的性格,长处做一个深度总结。

3.对自己对企业或职位的向往之情做一个深情表述。4.最好是再请朋友或老师或同事或领导给你再写几句话。

18、初入职场,需要做好那些准备?

19、对于大学生将来要面对的职场人际关系,您有哪些建议? 20、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职业规划的概念和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有同名书籍对职业规划做了一个比较好归纳总结。

21、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谈一谈对你的启发,并结合所学内容制定自己职业生涯

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篇5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620)

【摘要】界定了区域和区域规划,景观和景观规划以及区域景观规划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区域景观规划基于的生态学、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及实现。

【关键词】区域 区域规划 景观 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

“看城市和乡村相互依赖的关系,„„领悟一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能力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我看来,在我们能够以任何尺度去建造以

前,我们必须发展将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的区域规划艺术„„”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绝不受产权边界或行政边界限制的,因为河流是流动的,交通道路是连通,被污染的大气也在随风任意飘散。每块土地和每一片水体都与其他的土地和水体相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居住点、社区和城市都与周围的社

会、经济、政治、自然区域的条件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关系。

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界定

区域和区域规划

区域(region)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由无数区域组成。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

性、内聚力的区域。

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包括:(a)区域的客观性和物质性,即区域是客观实在的一种物质实体;(b)区域的地域性和可度量性,即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是可以度量的;(c)区域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即区域是有系统的,是可以划分层次的;(d)区域的开放性和耗散性,即区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的系统;(e)区域的不重复性和不遗漏性,即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

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及各分区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更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认为“区域规划

是对那些依靠土地、资源、构筑物等活动的有意识的导引和整合。”

景观和景观规划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其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景观又具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a)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b)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c)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d)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

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2003)。

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俞孔坚,2003)。景观规划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利用景观学原理来指导景观建设。其内容包括视觉景现(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内容。但现阶段景观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景观规划师往往借鉴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目前,生态规划的思想,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等被广泛应用在景观规划领域。

区域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力补充,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和尺度的景观规划,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应该从对人类的需求和景观的理解开始。因此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不同层次上的规划。现阶段,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从大的尺度、自然

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区域景观特征和特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有力的规划及保护。“新的区域模式将取决于景观的特征:它的地理和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取决于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方式、以及它们的分散与整合;取决于人类活动,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社会活动”(Ludwing K.Hilberseimer)。

区域景观规划的原理

2.1 生态学原理

生态自然条件是区域景观规划的基础,笔者认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是一切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源泉。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此,笔者借鉴边缘效应和食物链

等生态学原理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论述。

2.1.1 边缘效应与区域景观规划

1942年地理植物学家Beecher发现,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然而Beecher的概念侧重边缘效应现象和边缘效应结果的叙述;而王如松、马世骏提出了边缘效应的一般概念: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种、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耦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被称为

边缘效应。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行政区划的交界,即所谓的边缘区(edge region)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往往是流域的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割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接带,等等。边缘区在自然景观、交通、经济、人文等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贯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各种用地、空间与活动连为一体,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我们应当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景观规划,把城市溶入到更大面积的郊野基质中,把农田溶入到城市公园系统中,使城市景观规划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充分结合边缘区的自然景观特色,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建立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

2.2.2 食物链原理与区域景观规划

生态学上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关系。而能量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联系,使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形成食物网(food web)。我们知道,区域内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牵一

发而动全身”,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正如前所述,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景观结构和格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内在联系正如食物链一样,是不能破坏、割裂开的。在区域景观规划的环境规划中,我们更因该注重这种关系,不要只重视城市本身的环境规划与整治,而疏于对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整治;只重视城市中心区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而疏于城市郊野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绿化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只重视本地区的河段的污染整治,而疏于从源头以及整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因此,应该把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如长江流域的景观系统中,由于上游地区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造成土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致造成1998年大洪水对中下游的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

2.2 区域规划原理

2.2.1 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这是最早以地租形式而形成的对农业景观的规划。Burgess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构成城市空间地域的同心圆结构。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最早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为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

据。

2.2.2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Ö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 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深入研究中心地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精髓和思想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城市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其特殊的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与中心地理论中均一的交通面的假定,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区顺着交通线延伸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克氏六边形最优原则和廖士景观放射形式也是城市

景观规划中对城市形态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向和启发。

2.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是(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

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化方案和对策及建议。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

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班块-廊道-基质”模式

班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等景观(Forman and Godorn,1995),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班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班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

而更好地把“班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

2.3.2 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with 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班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McHarg, 1969;Forman and Godron 1986;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是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这应该是区域景观规划理论的重要依托和源泉。

2.4 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指出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基础,应当保护好后人的自然资源。认为应该将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早在100年前,当工业化引起城市环境恶化,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以及其后人们不断对理想城市的模式的探讨,都显示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今天,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1992年,M.Breheny编著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1996年M.Jenks等合写的《集约型城市:一种可持续的都是形式?》(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一书,提出了城

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的基于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集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的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晰、逻辑的城市系统。(3)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区域景观规划必然带给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不断的运用的基础上,区域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如何借此机遇发展与区域规划相关领域的区域景观规划也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笔者在此也只是基于所学所思和所想,而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初步的探讨。其间的有关概念和提法限于篇幅和才疏学浅,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但笔者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和地理信息

系统技术的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迎来其研究和实践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重建工,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傅伯杰,陈立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应用生态学报,1999.6月第3期

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1 篇6

1.试联系你选择的课程实践区域阐述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在该区域内优先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其次加强规模经济效应;还应大力打造适宜经济和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2.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答: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鞭长莫及”。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3.在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轴和发展点?

答:重点发展轴的选择,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区域发展轴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经济发展轴线。它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或走廊。因此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级、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结线路,对于它们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铁路、高等级的公路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这些便利的交通沿线地带,它们也是轴线选择的对象。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极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发展的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4:简要说明圈层结构理论的特征?

答:(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效农业;

区域规划课程复习资料 篇7

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个是零售地产区域化与城市区域规划的结合。第三个是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引导城市区域规划。第四个是结合我们自己做的两个项目对上年的一个阐述和概括。第五个是我们的体会。

零售地产的概念, 目前我们认为国内没有明确的零售地产的定义, 零售地产实际上也是商业地产, 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 零售地产就是用于区别于住宅和商业地产。零售地产只是众多地产中的一种, 只是为提供商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地产的尝试。其代表的业态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 以及集上述为一体的大型的商业中心或者是购物中心。

零售地产的规划的概念, 我们认为就是对零售地产区位、规模、业态组合和功能配置等方面的选择设计, 实现长期发展的良好的运营。我们做出的预判是做出准确的定位, 成功建设, 并能够长期良好的经营。

城市的区域规划的概念, 我们认为是为实现一定城市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规划, 广义上是指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总体部署, 在一定的区域内与国土开发城市有关的建设布局的总体规划。

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的观点是零售地产规划的目的是充分发挥零售地产自身的商业价值, 而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是满足城市区域的发展需求, 提升宜居的生活环境。

我们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求, 使城市的规划内容得以实施。零售地产的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前提, 零售地产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从而会修正、调整, 甚至是引导城市区域的规划。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

零售地产的规划的内容, 我们认为按空间地域的不同, 零售地产的规划可以分为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

因此宏观层面上城市零售地产规划是城市区域规划的重要的模块, 在零售地产的区块要对城市规划有充分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想和策划, 这样城市规划才有推进。

中观层面主要是考虑社会环境、城市结构、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的研究, 中观层面我们认为规划的内容应该是考虑城市一定的区域和范围, 主要考虑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的经济环境、区域的结构和区域的发展规划。

微观层面主要是零售地产项目本身, 考虑的出发点是区域、地理特点、商圈的分析及界定, 市场环境的分析和市场需求与业态的组合。这个是微观层面要考虑的规划和内容。

城市区域规划的内容就比较大, 我们认为主要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战略, 空间的结构规划、产业布局的规划、商业网点的规划, 结合综合交通的规划, 市政工程的规划, 人口生态的规划。在这两个之间, 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的, 我们主要是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三方面。

我们认为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和零售地产规划的三个圈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主要的结合的内容就是区域的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的规划, 空间结构的规划, 商业网点的规划和综合交通的规划, 这三个方面我们认为是零售地产与城市区域规划结合的地方。

考虑到零售地产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在规划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和方向, 结合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 这个是我们在商战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经验, 因为在现有商业比较旺的地方, 往往是成本比较高的, 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 可能会在和现在相距比较偏远的地方, 但是如果与城市发展的规划所背道而驰, 选址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选址的过程中, 城市的规划是我们考虑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商业零售地产的一个商业规划的网点, 零售地产规划的第一步是我们项目的选址与规划, 只要找准了商圈的位置, 与城市的规划合拍我们才能顺势而为。2005年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的内容, 在一个城市中逐渐地确立跨区域中心, 区域中心, 设计中心, 以及邻里中心结合, 并且有侧重的网络。我们商城的定位就是区域型的中心, 还有社区型的购物中心。

交通规划的分析是决定了商业地产建成后的人流流量和区域的便利程度, 影响项目未来的生存空间。

综合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具体规划, 年限一般在20年到50年, 选址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综合的交通规划, 但在建成之后, 交通的规划为我们商业地产未来的升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在深圳做的深国投的广场, 我们当时做的时候那个地方比较偏僻, 我们认为交通可能会非常好, 我们和深圳国土委就交通规划做了探讨, 但开业到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车的问题, 尽管停车位设置了2020个, 在一个购物中心里面也不算少, 但是由于外部交通的环境, 进出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购物的旺季, 往往市民打电话投诉, 经常在我们的购物中心4个小时出不来, 所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深圳市的高度重视, 把这个问题提上了议程, 要解决我们的交通规划。如果在开业之前把问题很好地解决, 可能这3年我们的收入又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零售地产的规划是在结合城市区域规划的同时修正、引导城市的区域规划, 我们认为零售地产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将带动一个商圈, 乃至整个片区的发展, 弥补原有的城市功能、区域的不足。科学合理的零售地产的规划, 通过对项目相关的人流、交通、功能等方面的规划, 直接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修正影响、甚至引导所在城市的区域规划。

以两个项目作为案例来阐述我们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城市商业地产规划的关系。

我们在杭州的西溪印象城是基于城市框架的过程来做的项目, 我们服从这个城市的区域规划。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非常好, 在全国的竞争力是排名在第八位, 人均GDP达到了8.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 人口密度也非常高, 总人口在1.66万平方公里之内, 超过了870万, 城居的人口690万。

我们这个项目的位置在城市的市中心, 从位置上来看, 它定位为国际城市综合体, 是杭州第三大城市中心, 城市综合体就是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休息等功能相互作用, 互为价值链的集约体。这个是杭州市对于西溪的定位。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重要的思想就是围绕西溪综合体“金镶玉”建设理念, 完成38平方公里的杭州西部的城市整体规划。

我们项目总面积21万平方米, 租赁面积1.5万平方米, 停车位有2000个。这个是我们的总的方案。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在下面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第一是融合了自然环境, 与印象城与西溪湿地结合, 融入了室内外的景观设计。第二个是弥补的区域功能规划, 提升了区域商业的配套, 实现了商业功能的互补。第三个是实现了多元化的业态组合, 打造休闲娱乐中心, 娱乐休闲餐饮业态的组合。满足旅游的同时, 涵盖周围区域居住的人群。

另一个案例是我们如何来影响城市的区域规划, 以我们的苏州印象城项目为例。

苏州的印象城于2009年的9月开业, 有4层楼高, 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道和苏家海高速路的交汇处。

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重要的合作项目, 行政区域面积是288平方公里, 下设3个镇, 户籍人口35万, 常住人口69万, 园区以占苏州3.4%的土地, 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

外围-核心模式, 近邻苏州市区, 依托城市发展的模式。我们的项目就在以苏州城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结合地。位于新加坡工业园区的中轴线上, 遵循了规划, 围绕着居住区, 居住区围绕着商业区, 这个原来园区的规划思想。

交通网络是东环路500米, 正好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我们引进了一个品牌是苏州第一家室内院线, 就是“嘉禾”, 我们把所有的时尚品都装到了这个购物中心区, 就在苏州的印象城。

苏州印象城对于区域发展产生了辐射的作用, 在一定的程度上, 促进了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作为苏州第三个开业的综合体项目, 印象城已经成为目前苏州地区经营最好, 业绩最佳, 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购物中心之一。

我们辐射的人群是附近3公里之内中高层的小区, 印象城实际上已经辐射了整个的苏州城区。

区域的影响, 能够拉动园区的贸易。随着周边学校的搬迁, 所在的区域已经变成了城内重要的商圈之一, 促使区域规划发展调整, 政府在园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加大了商圈的建设, 这个项目原来政府规划是学校, 通过2005年和2006年政府和我们公司反复的商讨, 把整个园区的规划进行了修订, 把学校搬迁, 把学校的原来的地址改为了苏州印象城的地址。

我们印象城开业之后产生的影响来看, 从和苏州各级政府的交流来看, 这个规划的改变比原来肯定要好, 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这就是我们说的零售地产可以修正、改变区域的地方。

我们认为通过项目的合理规划和经营, 可以使零售地产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得到了相互的促进和影响。我们是注重了联动的效应, 联动了老城区和新城区, 拉动了新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的规划, 通过弥补区域的不足, 拉动区域经济的方式, 影响并促进和城市区域的规划。

这是我们认为零售商业地产和城市区域规划可以较好结合的方面。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城市区域规划与零售地产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在城市的区域规划中的商业确实太密集, 应该是控制数量和规模, 不能盲目地支持和发展大型的地产, 应该根据空间来确定规模, 合理规划零售的业态, 根据区域流量和功能上的特点, 引导开发商发展不同业态的零售地产。

第二个问题是在城市的规划当中缺乏了相应的商业配套, 我们觉得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注重发展商业配套, 应该根据商业发展的需求完善和优化相关的商业规划, 推动软环境的建设, 主要是指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完善。我们认为目前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零售地产和城市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呼吁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零售地产的规划。

我们认为零售地产的规划必须要以城市区域规划为大框架, 与城市区域规划有机结合的零售地产规划和布局才最能体现其科学性和便利性。零售地产的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的, 在区域规划热点的同时要把握城市长远的发展和规划, 决定零售地产未来二三十年持续保持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

我们开发了两个项目, 杭州西溪印象城和苏州印象城, 在以区域规划的框架之下, 能够影响和修正城市区域的规划。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的商业网点过于密集, 或者是商业配套过于缺乏的现实, 零售地产规划作为城市区域规划重要的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伴随交通轨道的发展, 城市土地的空间更为有限, 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区域的规划配合将更加的密切, 并且相互影响和配合。

点亮区域振兴规划 篇8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证券市场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区域振兴概念和落实预期相对较强的区域热点。此前市场围绕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展开,在基本轮炒了一遍之后,市场需要新的主题和热点,而区域振兴作为经济复苏中的一个亮点,正是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很多证券公司都提醒投资者,股市从中期来看,除了要继续关注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出台外,更要考虑中央可能对区域发展规划做出的鼓励和引导,在产业振兴与区域振兴发生共振的领域将孕育出战略性的投资机遇

事实上,从去年末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出台后,各地方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地方投资建设,目前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指标已经先于全国,呈现出回暖迹象,区域振兴亮点已基本形成在中央明确出台区域振兴规划后,相关板块就能得到极大的提振:4月27日在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论坛上,苏、浙、沪、皖四地领导表示,将掀起泛长三角的总动员,共推上海建设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复苏。

一个点带动一个面,一个区域带动一整片

上一篇:毛毛虫图书租借管理系统v1.0使用说明下一篇:母校生活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