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精选12篇)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1
当今社会, “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社会对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为此, 我院培养模式已由传统的“化学-药物”向“生物-医学-药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转变。有机化学课程为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 通过药学类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实践, 实现了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为本专业获得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提供了重要支撑[2]。
药学类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有机化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张扬个性、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创新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按此要求, 以培养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为基本点, 对有机化学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 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验教学的改革及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1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设置以有机化学为核心, 其他学科知识为重要补充, 强化实践, 增加对理论知识应用过程的讲解和实践。采取专业不同特色化上课, 教学内容上贯彻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相结合, 教学方式上贯彻能力提高和创新意识相结合, 教学体系上贯彻本科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衔接, 师资安排上贯彻应用研究水平高和教学效果优秀相结合。
如为了强化学生对化合物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一有机化学精髓的理解, 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红外光谱, 对实验室学生制备的实验样品进行定性的仪器分析:了解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深入理解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别。
2 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积极探索能够体现药学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的建立、问答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抛锚式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肯定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药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通过学生备课、讲课的过程, 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大纲, 学会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把握, 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扩大了知识面, 并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指导学生正确的词语表达、语速语调的控制、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
新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多种学习软件, 丰富了教学模式, 设立BBS, 应用网络进行理论课程答疑。同时设立公共邮箱, 对学生感兴趣的有关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问题进行网上解答。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考核形式的改革, 该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以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形式记分, 占课程总成绩的70%;实践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形式为实验课制度管理分、实验过程管理分、实验报告分和实验考核分。整个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理论考核+实践考核) , 60分为及格。
3 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科研作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历来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课比例占到总课时的40%以上, 并努力把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50%。
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 自编了《药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讲义, 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满足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行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实验研究三层次的一体化教学, 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期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 实验内容则要压缩验证性实验, 保留部分能反映学科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紧随基础训练实验之后, 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锻炼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后期, 安排综合性强的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主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 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当前药学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 迫切需要药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综合化改革。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 将相互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改革重点, 打破过去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独立, 缺乏联系的局面, 整合原有课程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间的融合, 开设了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该课程在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前统一开设。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制剂学等实验贯通于若干个实验中,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药学基本操作技能, 又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设计实验, 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经过四年多的实践, 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课已逐渐成熟,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好评。
增加开放性实验, 以教师科研促进教学, 产学研结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行教师科研实验室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 坚持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自选课题研究, 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研室于2007年建成“化学与生物工程制药校企合作实验室”, 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研究单位, 直接针对市场需求选题, 同时为药学专业学生开放,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有针对性的培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药物合成、新药筛选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基础研究性课题, 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为日后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5 人文素质的培养
积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工作, 利用教学和科研资源, 积极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好这一活动, 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能巩固和消化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且还能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本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中, 侧重于人文素质中的学术民主与自由的人文精神培养, 以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为中心,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绝对的权威, 相反要鼓励学生敢于置疑, 大胆发表意见, 自由进行争辩, 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 在这样的反复思维碰撞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态度, 严谨的作风, 并树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养成谦虚谨慎、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交流合作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只有加强交流、咨询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完成科研任务,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展望
在药学专业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 特别是我院药学专业在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过程中, 有机化学也聚集了一批从事有机化学教育的专业教师, 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在药学人才培养上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与思想, 根据现代药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按照“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 充分利用我校医学教育的优势, 突出“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药学教育理念, 明确有机化学在培养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方面所担负的工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经实践验证, 该模式符合药学学科性质, 对加强药学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
摘要:为达到培养实践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目的, 以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为先导, 构建药学类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努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性实验
参考文献
[1]印晓星.培养临床药学人才应分两步走[N].健康报, 2007-12-06 (6) .
[2]刘毅, 安琳, 张玲, 等.复合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6) :1086-1087.
[3]邓卫平, 杜文婷, 钱旭红.浅析有机化学在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核心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6) :33-35.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2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课程考核
1引言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77-05
引言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和教学特点建设相对应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可以较为全面地带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手段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这些教学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英语师资,我们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广西小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为依托,探索建设以“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http://pett.gxtc.edu.cn)为中轴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小学英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通盘考虑各门课程在学习目标、内容拓展、教学组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加强、循序渐进,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和系统性支持。
一、理论依据
在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颇具影响的有两个理论,一是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舒尔曼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分为七类:教育目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学内容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这些“教学内容知识”被称为“教师独有的知识领域”;二是格鲁斯曼(Grossman)提出的教学实践的三个核心概念:教与学的展示、教与学过程的分解、接近实情的教与学。[1] 教师知识分类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却是他们经过高度综合各类知识并赋予个人理解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开发和建设有助于师范生获取和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信念等四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等特征。教师实践性知识还具有行动性、身体化、默会性的特征,必须被“做出来”。实践性知识隐藏在教师的整体经验之中,它能够被提炼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将受到教师后续行动的检验,并指导他们的后续行动。[2]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来看,建设基于实践情境且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让师范生在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实践性知识,缩短师范生适应教师职业的过程。
斯皮若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充分理解概念的丰富内涵并相对完整地阐释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情境,“所谓认知弹性,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方式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3]由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在观察、探究、交流和实践反思中培养起来的,而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过程,教师教育课程应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有机整合和管理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师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提供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和知识表征方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支持教师以多种方式建构和重构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教学实践情境,保证职前职后专业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层次上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开发最高效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经过慎重设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4]在研究教师有效学习之初,我们从小学英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的学习需要和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总结提炼出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主张,小学英语教学法类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主题的教学应该按照“体验/经验(Experience)→探究(Exploration)→交流(Exchange)→拓展(Extension)→评价(Evaluation)” 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因为,基于“体验/经验”的学习活动能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时创造真实而具体的情境;基于“探究”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基于“交流”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互动交流和教师知识的建构、重构;基于“拓展”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和灵活性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评价”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主专业发展。符合教师知识建构规律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知识呈现方式的整合,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改革实践
1.建设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 课程
通过声音去感觉语言、通过模仿去学习语言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特点,小学英语教师不但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还需要纯正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来感化和吸引学生,更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和维持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由于高等教育面向所有英语专业建设的英语语音教材难以满足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尝试建设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http://pett.gxtc.edu.cn/yy/)。[5]在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多纬度整合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在保证英语语音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的“课程网页”根据英语语音学习特点和课程层次性学习目标,按照 “观察模仿 →观察研究 → 归纳领会 →跟读单词 →跟读课文→学说歌谣→学唱歌曲→模仿朗读故事 →课堂用语模仿”的顺序编辑呈现各单元的学习内容,以此为框架整合现有的优质英语语音教学资源和富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的语音技能训练内容,使语音课程教学资源、语音学习方式、语音教学策略和语音技能提升过程得到有效整合。
课程教学按照单元网页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活动,让师范生在“观察模仿”授课教师录像过程中体验和模仿正确的发音并掌握方法;在“观察研究”动画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中找出自身发音存在的问题并从发音口型和舌位变化等角度进行纠音正音;通过“归纳领会”学习英语语音知识;在 “跟读单词”中通过一词一个动画文件的方式练习读准小学英语最常用的英语单词;通过“跟读课文”学习语音模仿地道、语调变化富有感情色彩的小学英语动画教材;在“学说歌谣”、“学唱歌曲”中配合动作表情说唱小学英语教材和其他儿童英语歌谣、歌曲;在“模仿朗读故事”中体验和探究如何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表达故事的思想感情;在“课堂用语模仿”中初步感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语音教学方式不但能帮助师范生学习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技能,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自然会成为他们的一种教学信念,影响着他们后续的小学英语教学行动。
“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http://pett.gxtc.edu.cn/yy/)的课程评价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保持一致,考核内容包括小学英语教材朗读录音作业、小学英语对话课文表演、儿童英语故事表演、英语歌曲歌谣演唱、给英语卡通电影配音等。课程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的细化,以此引领和促进师范生在准备课程考核过程中自主强化练习实践,掌握正确标准的英语发音、节奏规律和语调,学会使用自然得体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思想,同时训练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听、做、说、唱、玩、演等技能。为了保证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拓展性,在后续的其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中,语音技能都纳入其中,促进师范生自觉增强英语语音、语调的感情色彩和交际功能,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歌曲歌谣说唱技能,积累相关实践性知识。
2.建设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
以观察和研究动态多变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专业学习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由于以纸质为媒介的或缺乏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英语方向课程和广西地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建设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http://pett.gxtc.edu.cn/jy/ ),[6]该课程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网页”以模块和单元网页的形式设计,整合了小学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各模块内容根据其在小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分为若干单元,单元内容则根据师范生获取教师知识的规律,按照“案例观摩研读 →交流研讨→自主拓展学习→技能训练”的程序编辑和添加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有录像、文本、PowerPoint和Flash。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有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国各地小学英语教师优秀教研成果、师范生优秀学习成果以及广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生成资源等,同时通过“教学技能训练”指导师范生如何利用资源进行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引领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学会不断接受外界输入的知识并建构和重构知识。
第二,课程教学过程具有教师知识建构过程的动态性。“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结合“课程网页”教学资源,采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组织实施,通过设计和组织基于“体验/经验”的学习活动让师范生感知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性知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引领师范生学会在反思和阐释中对教与学过程的分解形成个人理解,在“交流”活动中帮助师范生通过教与学的分解建构专业的、多维度的理解,通过 “拓展”学习活动让师范生获取灵活性知识并为知识迁移创造条件,通过课堂“评价”获得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指导师范生课后自主学习。
第三,课程评价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和动态生成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考核以教学技能展示为主,通过“教小学歌曲歌谣、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课件制作、观课和评课、微格教学”等考核项目促进师范生在“接近实情的教与学”中生成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另外还设计有“文献阅读交流和教学反思”考核项目,促进师范生分享和梳理教师知识。这种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养成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很好地与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情境建立联系,有利于师范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入职时尽快适应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情境,在考核中形成的实践、反思、学习借鉴、再实践、再反思的学习习惯会引导教师职后自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小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深入思考,提高教师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学习借鉴理论知识和他人实践经验的意识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新知识愈加合理有效。
3.建设基于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英语不但具有目的语的示范和语言输入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载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观察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和教学实习时发现,由于他们所学的英语口语课程是面向所有英语专业设计的,所学内容难以直接迁移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从而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为了帮助师范生提高课堂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我们探索建设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http://pett.gxtc.edu.cn/ky/ )。
在特定情境中知道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话语的有效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网络课程内容结构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基本环节设计教学模块,各模块再根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教学活动形式设计单元网页,单元网页按照“课堂观察→话语分析→练习实践”的程序呈现课程内容,以帮助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对特定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建构一个清晰的图式。
基于情境并通过行动和反思学习使用恰当的话语、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色。该课程资源“课堂观察”里的视频从全国各地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录像中剪辑,侧重从教师课堂话语使用视角观察优秀教师“教与学的展示”;“话语分析”以国内外教师话语分析研究成果为基础,指导学习者如何从教师话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教与学过程的分解”,分享优秀教师在特定情境中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知识和经验,在“话语分析”中领会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有效使用和自觉完善课堂教学语言的意识;“练习实践”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录像片段配音、设计和展示微格教学、分析同伴话语等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师范生在“接近实情的教与学”中学习运用地道且丰富多样的教学语言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行动和反思中学会如何有效发挥教师话语的不同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效果。
4.建设有助于教师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为教师建构和发展系统的专业知识提供帮助,有技术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方便教师分享具有传承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的各门课程除了主体内容结构的“课程网页”外,都设计有子栏目管理各种拓展性和生成性资源,另外还建设有“小学英语教师成长记录和优秀教师风采”(http://pett.gxtc.edu.cn/jf/)等5个支持性、拓展性网站,学习论坛。这些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不但记录着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展现自我、分享知识等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足迹,还延伸至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教师培训和小学生英语学习实验等动态发展内容。为了方便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访问学习,网站设计有“站内链接”和“站内搜索”功能,在“站内搜索”栏输入某一关键词,搜索结果可以一次性列出课程群所有相关资源及链接,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师知识传播、分享和增值的效能。
三、改革成效
自2008年开始,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小教大专英语班、小教本科英语方向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培养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师范生自我完善意识较强,小学英语听、做、说、唱、演、玩等基本教学技能掌握得较好,在教育实习中,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实践,善于反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能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深受小学生欢迎,优秀实习生上的汇报课能在广大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中发挥同伴专业引领的作用。进入小学英语教学岗位的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各种小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需要,部分毕业生能在入职第一、第二年就在广西地方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很快发展成为地方小学英语教学骨干教师。
四、推广应用
基于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向所有访问者开放,在小学英语教师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辐射和专业引领作用。渗透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引领的课程资源能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广大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广西“国培计划”(2010-2011年) 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本精品课程群资源为小学英语教师在线拓展学习和主题研修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持。[7][8]截止到2012年7月,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访问量达27万多人次,具有传承价值的教师知识和实践经验得到广泛传播和分享,课程群的专业引领效能得到同行专家和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高度评价。
结束语
以 “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http://pett.gxtc.edu.cn) 为中轴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及其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各自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具有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的语音技能训练是“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学习的基础,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口语课程是“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学习的提升,支持性和拓展性平台记录着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教研成果,这些连贯性和动态发展性构成了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整体性,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学习提高英语语音技能、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供系统支持,解决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开创了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然而,教育的发展性和教学的独特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将深入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互动提升中不断建设和发展精品课程群,提升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卢乃桂.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的重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69-73.
[2]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3]Spiro, R.J., Feltovich, P. J., Jacobson M. J., & Coulson,R. 1991.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EB/OL]. http://tip.
psychology.org/spiro.html, 2012-7-18.
[4]蓝卫红.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运用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14-118.
[5]蓝卫红,农民强,麦雪. “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设计特色和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
112-115.
[6]蓝卫红,农民强,欧黄海.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建设特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0-23.
[7]学科主页:小学英语. “国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DB/OL].http://guangxi.
guopei.teacher.com.cn/IndexPage/subjectindex.aspx?subjectID=23,2010.
[8]学科主页:小学英语.“国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DB/OL].http://guangxi.
gp2011.teacher.com.cn/IndexPage/subjectindex.aspx?subjectID=19, 2011.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4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 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观、教学观、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配置与合格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1]。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很长时间以来, 实验室往往是按课程设置的, 依附于某个专业或教研室, 实验教学仅仅从属于理论教学, 机械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 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又缺乏创新精神,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信息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和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是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核心, 掌握信号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信号处理器的设计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黑龙江大学通信工程系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按照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对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 包括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内容的整体优化及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建设课程体系实验综合平台, 以求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2]。
二、建设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的意义
(一) 有利于相关课程的优化融合
信息类系列课程之间关系密切, 在充分区分各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 找到信息类课程之间彼此内在的联系, 妥善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教学内容的主次安排及增删、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统筹等。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融合, 打破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处理及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 形成在信息类课程大概念下的教学模式[3]。
(二) 有助于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
信息类相关课程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是, 课程内容抽象, 很多重要公式、定理和性质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 由于内容抽象深奥, 易使学生在这类课程学习中陷入厌学甚至不学的恶性循环。同时, 基础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内容侧重理论, 疏于实践, 验证性实验较多,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偏少, 致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信息类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 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抽象、刻板的公式中走出来, 使学生能够全新地去理解和认识信号的综合处理过程。同时, 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实验经费, 去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实验室集中管理的优越性已显现出来[4]。
(三) 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类系列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 使得原有的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基础的实验室分配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是信息类各门课程的实验室层次低并且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 同时占用的实验室房间也较多, 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率高, 这样造成了投资分散, 无法集中有限的经费去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影响了实验室的健康发展。二是实验室大多没有专门的责任人, 多数由理论课授课教师兼职管理, 这样造成责任不够清晰, 管理不规范, 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仪器设备和房屋的利用率较低, 实验室只有在理论课上课的学期才进行实验, 一般也就一两个月的使用期, 每年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 合理配置实验教学仪器、实验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
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的整合可以充分保证该体系课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消化理解, 反过来, 也有利于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 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中除了对信息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外,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通信电子类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激发他们对追求先进科学知识的渴望。同时, 该平台给予学生一个“自作主张”的机会, 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创意都可以来尝试。各种激励方式, 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个性化的平台,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不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构建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的有效路径
(一) 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对信息类系列课程内的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 坚持综合性、系统性和共享性原则。对过时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仪器设备一律淘汰, 集中资金更新一批理念先进、性能优良的设备, 并对所有实验室设备按照功能、种类和用途进行分类编码, 建立设备文件档案和计算机数据库, 调配使用统一由课程组实验室主任安排, 做到集中管理、统筹规划。通过更新房间和人员职能, 每一个实验室房间都有专人管理, 每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尽可能做到人尽其用, 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房间的利用率, 实验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在信息类课程综合实验室的大平台下, 实验室等级和实验教学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以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二)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并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信息类系列课程实现了从连续信号与系统分析到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 从确定信号分析到随机信号分析的跨越, 从一维分析到二维分析的过渡, 从理论及算法分析到硬件平台实现的学用结合, 最后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实现对整个信息类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多年以来,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都给予这些课程高度重视, 但也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为此, 在重新修订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 对目前的信息类五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 对其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 遵循“整合优化、集成系统”的原则, 构建递进式、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特别强调将数学工具MATLAB引入到这些课程的教学与实验中, 开发了基于MATLAB的综合实验环节, 该环节对学生学好信息类课程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些实验通过MATLAB实现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时性,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可自行修改参数并可独立对系统进行设计, 这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热情,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6,7]。
(三) 建立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通信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特点, 建立由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书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方法来完成, 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基础。这类主要包括演示性和验证性等一些比较简单和并不十分复杂的实验, 该类实验与理论课一一对应, 紧密结合, 是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8]。
2. 提高型实验。
主要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以信息类课程为基础, 有明确的实验指标要求, 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几门课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型实验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和编程能力外, 还要求他们运用多元思维方式、多种实验方法以及不同的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创新研究型实验。
主要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探索, 加强自身的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该类型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 针对某一研究目标,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开展。要求学生针对相应选题, 至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0篇以上, 写出文献综述, 并根据所获取的知识来确定实验待研究内容, 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实验方案。创新研究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如果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可申报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课题并获得创新学分[9]。
(四) 实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教学既包括时间开放也包括内容开放。实验平台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实验的前提下面向整个电子工程学院和部分其他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每学期开始时, 将所有开放性实验项目通过校园网向学生公布, 学生可以网上预约、具体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等相关信息查询以及实验教学资源下载等, 实验室根据报名情况和实验条件将报名学生进行分组。同时,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还可以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自主选题或者自行进行项目开发。通过这种相对比较灵活实验室开放体系,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他们勇于创新、热于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10) .
[2]王益, 黄文, 陈吉忠等.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1) .
[3]方益明.电子专业信号处理类课程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 .
[4]钟杰, 孙建迎, 仇念文等.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5) .
[5]张莉, 陈振峰, 牛丽红等.药学相关实验课程整合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
[6]曾庆军, 徐绍芬, 韦中利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5) .
[7]韩萍, 倪育德, 苏志刚等.信号类课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1) .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对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完善。下面介绍了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
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环节都是单独设课。为了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内容,需要有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动手实践的目的,实验时,需要将操作过程中的进行情况、实验成绩划入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实验教学的最终成绩里,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在相关的实验器材方面,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现代化的新型设备,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提升。学校可以自己开发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的装置,根据现有的教育经费,收集一些不用的产品作为学生控制的对象,比如废弃的挖掘机、遥控汽车等。开发面向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对象装置,使这种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用目前的教学模式二次开发,针对以前建立的实验室,还需购进先进的实验模型,比如四层电梯模型、立体仓储模型、八层变频电梯模型、机械手控模型等。它们通过单机控制。为了避免教学实验模型的闲置,可以利用这些教学模型研发物流控制系统和基于总线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试验室。由于这些二次开发的教学模型和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控制差不多,使学生更好的面向企业实践,使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教学质量上升。
二、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整合
通过数据分析,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可以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上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这样一来也优化了电气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进行重点、难点的圈注,选出适合学生实际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
三、开发相应多媒体课件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影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选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各类电器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各种复杂指令的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好实际的案例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发展状况,充实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动画、图片、视频等网络元素,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课件变得生动形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低压电器的特点结构讲解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略去不必要的系统原理图,使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讲解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的应用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强化教工教育意识
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专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要求老师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培养出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类的技能知识,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技术讨论不但要注重结果,也有可能讨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老师的总结评价是使技术讨论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重新构建。老师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问题付诸笔端,让学生描绘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讨论中获得的思想成果,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在实践教学时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知识点,突出实践性、专业性的原则,重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的试验室实践教学,整合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实践内容,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实践课程讲解,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具有综合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盈.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J].中国科技信息,(20)
[2]王利平.关于大学电气自动化控制类教学改革的几点构想[J].电气自动化的实践与认识,2008(05)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6
一、课程特征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社会体验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理解社会的活动性课程。
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过程的体验,在各种体验中内化知识,学会合作与交往、建立个人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这一课程与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最鲜明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真实性。课程是紧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真实的活动场景与真正的活动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突出培养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成性。所有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活动中生成的。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升华,创造性的火花随时迸发。
综合性。课程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和重整,是一个知识、经验与方法内化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综合,要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
二、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调查探究活动,主要指学科以外的调查探究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主要指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等。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校园值日)、团队活动(学生业余党校、五四节等各类节日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专家学者讲座、各类学生论坛、成人宣誓仪式、春游、跨县市省乃至国界的结对学校的互访交流活动等。
学生社团活动,主要指天文社、动漫社、航模社、文学社、校广播站、校电视台、专项体育运动队、合唱团、舞蹈队、记者团、摄影社、集邮社、趣味实验社等。
通过这些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交往能力,这也是与兴趣类选修课程的区别点。
三、课程目标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设置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一句话,这一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开发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包括不同行业联合开发,可以引进国内外精品课程,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但从目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看应该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学校自主开发要紧紧抓住“六个关注”。
一是关注时政,也即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大变革中,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大转折。大到世界、国家,小到社区、乡村,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不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可谓应接不暇,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与繁殖状况及防治方法的探究、吊兰在净化家居甲醛污染中的作用研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调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素质与心理状况的调查、计算机周围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护调查研究、钱江跨海大桥的经济学思考、电子垃圾——人类的又一杀手、养猪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绿色农药”杀死松毛虫的实验探索等,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做过的调查探究课题。
二是关注地方的国有巨型企业。因为是国有巨型企业,人才多、技术强、人脉广、资源丰;因为是建在地方,他们也要依赖地方的支持,所以便于联系沟通,赢得他们的帮助,课程开发容易成功。如我们海盐,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所在地,一期工程正常发电后,续建了二期、三期,现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核电基地。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国有巨型企业,组织建立了核电科技活动基地,请专家介绍核电知识,讲解核电站工作原理,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访问,并成立了秦山核电站环境污染调查研究兴趣小组,对秦山核电站及周围地区的核污染展开了全面调查,用具体数据证实了核电站对周围地区核污染的程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缓解了周围地区人民群众的担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奖。
三是关注地方的特色产业。凡是地方的特色产业,往往形成一定的规模,且一定有为这一特色产业服务的管理部门与技术队伍。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践场所容易找,外聘辅导教师容易请,新的技术信息也容易得到,因此也容易成功。我们海盐县圩城、富亭、武原等乡镇的葡萄种植非常发达,远近闻名,农业经济局与乡镇有专门的技术指导站与技术指导员。我们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就与这一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每个学期都成立了许多主攻方向不同的调查探究兴趣小组,聘请了有关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一个学期下来,各小组均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探究效果,有的研究报告还在省及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与研究性作文大赛中获奖。
四是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拿我们海盐县说吧。海盐县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一年(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命名而设立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32年的历史了,且一直保留着古名。省级风景名胜区——融山、湖、海为一体的南北湖,不仅景色秀丽,风光迷人,而且孕育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省级保护文物——钱塘江海塘,巍然矗立近千年,闻名遐迩。自然山水的神韵和历史文化的遗存形成了海盐独特的人文文化。笔者以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发社会实践类课程。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乡土名人贤士,这些乡土名人贤士同样能成为课程资源。在假期中引导组织学生前往名人故居参观,并通过现场采访、资料查找、书信联络等手段,收集名人故事和名人作品,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深受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是关注地方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突飞猛进,变化日新月异,每个地方都有她发展与变化的原因、特色与前景,这些同样是我们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资源。
六是关注校园。校园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通过校园生活获得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能力。校园是值得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大大开发的一块宝地。如口香糖对生活环境污染的调查、对冬天教室空气污染程度的测试、课本中的菌落研究、草坪对静化校园空气的作用研究、学生课桌的最佳设计、校园饮用水二次污染的调查、电脑桌的改进设想、学校课外教育互动管理系统、多功能课桌椅、高中生肥胖原因的调查分析、一诺千金何处寻——中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校园纸张浪费情况调查报告、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与改进构想等课题,都是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校园这块肥沃土地里培育出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艳丽花朵。
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长,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充分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
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足,那么这方面的知识也多,在活动中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容易成功。如来自农村的学生,车模、航模、无线电遥控、电脑等,他们接触不多,但他们对农业、林业、渔业、家畜饲养、特种养殖业却十分熟悉,甚至有的人还非常精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没有理由抱怨课程资源贫乏,只要善于开发,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远比城市学校丰富。
三是力求规范。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开发了多少门课程,而要认真审核已经开发的课程是否规范。只有规范的课程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专业理解课程,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内在一致性的要求:明确的目标,即把学生引导到哪里(目的)。适切的内容,即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到那里(目的)。有序的实施,即怎样带领学生到那里(目的)。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了那里(目的)。因此,学校要制定出规范的课程开发与编写要求。
四是要打造精品课程。开发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要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和填满课表,开发一门扔一门,要珍惜已经开发出来的每一门课程,开发前仔细论证,反复审核,开发后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力求开发一门成功一门,打造出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因此,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管理机构。
五、课程实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课外实施的,从我校的教学实践看,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所以,学校要强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
首先要配足配全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有利于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学校要建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教研组,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组合而成。依据我们学校的实践经验,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专任指导教师,一般在班主任、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中挑选。学校要统筹规划,发现人才,培养骨干,聘请称职能干的教师担任。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己选聘。
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专任教师的责任: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调查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指导工作。
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的责任:帮助学生论证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范围、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活动实施方案,指导学生探究实践过程和撰写研究报告,帮助学生联系、协调外出调查活动的单位与场地等。每个指导教师以指导2~3个课题为宜,最多不超过4个。
另外还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六、课程评价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评价内容。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与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他人积极合作,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如感想、体会、总结等。三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情况,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四是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情况,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善于合作共事、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比较宽阔的视野等。五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如善于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大胆又合情合理地想象,勤于动手尝试实践等。
评价方式。评价的方式很多,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看,“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比较实用,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学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档案,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进行反思。也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关注身边的同伴。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应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养成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以及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之间开展评价互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精心观察并留意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通过一定形式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记载下来,使评价更准确、更全面,令人信服。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7
一、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沿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 《行政法学》就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 至今已经开设有十三年时间。2010年该课程列为上海海洋大学“085”重点建设课程项目, 并于2011年顺利结项。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一览》 (2012年版) 规定, 《行政法学》课程学生修学情况分为三种: (1) 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学习, 课程代码8203010, 每年修学学生人数100+; (2) 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选修课程学习, 课程代码8203010, 每年修学人数50+; (3) 作为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 合班授课, 课程代码8203028, 每年修学人数20+。自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 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设立和海洋管理专业开设以来, 约有近2 000名学生修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毕业去向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读研和留学。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 该门课程在其就业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海洋类高校法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形成具有海洋管理特色的行政法学优质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 特别是海洋行政执法现状, 掌握基本的行政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 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增加对学生海洋行政执法基本知识的传授。师资建设目标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 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 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是,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目标是, 不断创新, 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加强课堂 (小组) 讨论的比重, 将“微课”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 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 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遵守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维护合法权利, 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课程一共分为5编, 48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第一编导论 (4学时) 、第二编主体论 (4学时) 、第三编行为论 (24学时) 、第四编程序论 (4学时) 、第五编监督与救济论 (12学时) 。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 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 应作为解决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 讲授与讨论并进, 辅之以辩论和模拟法庭, 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微课”录制, 读物选择, 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 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 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
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基本概念、程序过程和经典案例。其中, 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 课堂上用抽查、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 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 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 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 则需进一步讲解。经典案例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辩论做准备。
2. 课堂上采取模块化、问题化教学方式。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 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 要求学生课前观看, 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 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 可以分成10组, 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 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 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 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 但是教师随即选取2~4个组别的方法, 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 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否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 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 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 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 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 6名助理, 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 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 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 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 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 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第4、第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 具有较高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 让学生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 抽签决定正反两方, 课堂上进行辩论, 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 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 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而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 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网上建设与课外培养模式
课程资源网上建设应充分运用URP、EOL系统, 特别是EOL系统提供的多模块, 丰富资源的平台, 建设该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其中不仅包括讲授课件, 还将包括课外作业任务布置的方案描述、辅助文档和微课视频、资料搜索方法等内容。适当增加趣味性短片、电影和电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行政法学的兴趣。
课外培养环节要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行业资源非常丰富, 充分运用校外实习基地 (如东海分局) 的资源, 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以学生观摩或短期实习的方式, 对其进行本课程的课外辅助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很多, 在海洋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骆肇荛基金项目等学生项目。具本课程组观察, 学生申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本课程组的课外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项目的“课外指导模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题、申报和实施的指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思考
对于本门课程, 过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但如果设计不当会导致主观评分色彩过重的问题。因此, 课程设计了以下的评分模块, 试图做到相对合理、科学、公平———基本概念抽查随堂考、小组报告发言、开放式问题讨论观察、出勤率、辩论表现、模拟法庭参与表现、期末闭卷考试7大部分, 做到主客观评分标准相结合。具体方案如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60%) +期末考核 (40%) 。平时成绩60分=随堂抽查10分+小组发言10分+开放讨论10分+出勤率10分+辩论表现10分+模拟法庭表现10分。
从以往修学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知道, 本课程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升学考研和公司入职考试中都有较大比例的涉及,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学校会适当涉猎以上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1]金龙.论公共管理视角的行政法学课程知识体系[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3) .
[2]龚向田.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叹息——给予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教论坛, 2012, (3) .
[3]许玉镇, 赵晨.公共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以公共管理硕士 (MPA) 教育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4, (2) .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8
1 青海大学结晶过程原理课程建设背景
结晶过程原理是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及应用化学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讲授结晶过程原理、结晶设备及其操作和优化,要求研究生深入理解结晶过程原理,掌握结晶过程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本学位点的众位导师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领域涵盖:具有地域资源特色的盐湖卤水和一般化工产品自然结晶、有机、无机、天然植物产品的特效结晶及晶体产品的制备、表征、结构与性能分析等。而本课程所涉及的结晶过程基础理论和原理等主要知识点正好可以满足研究生拓宽结晶学、晶体学和工业结晶等方面视野的需求,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另外,由于作为研究生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本课程更名为“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被推荐为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程,纳入到青海大学2014、2016本科培养方案和2013年教育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盐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即本课程今后面向的学生群体会更宽。在此背景下,为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促进拔尖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开展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有课程内容和框架基础上,采用结晶学、材料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精心挑选结晶领域典型或前沿的新颖案例进行研讨分析,希望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组织模式,建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的“结晶过程原理”研究生示范性课程教学体系。
2 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
从学术角度来看,结晶过程是化工及其它工业部门的重要操作单元,不仅在早期的盐湖水结晶制盐,还在近年发展迅速的有机、高分子、油脂、轻工、医药、水处理等前沿领域应用广泛。20世纪50年代结晶过程的理论研究再次引起高度关注,进而逐渐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技术,且在工业结晶理论、生产工艺及装置研究方面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结晶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结晶过程理论仍需继续完善。
基于结晶领域学科发展现状,我们在原有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位点研究生的知识需求,跟踪结晶领域发展动态,引进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纵深拓宽结晶过程,更新了课程内容。并注重处理好结晶过程基本理论与新知识的关系,旨在以改革后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托,使研究生灵活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并引导其运用于科研实际,建立有利于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专业结晶领域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采用叶铁林主编的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3],选增课程内容来源于结晶学方面国内外权威著作和精品课程教案,并辅以期刊上的有益文献。课程原有内容仅涉及溶液结晶过程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有:结晶体系的形成;结晶热力学;晶体在溶液体系中的结晶过程描述;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特征;结晶产物的特性、结晶分离原理及应用;结晶过程普适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放大等。通过建设后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如表1所示),包括更新后的结晶过程基础理论(第一部分)和基础理论在实际科研中应用(第二部分)。
紧密跟踪世界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助力研究生以国际学术视野提升科研综合素养,是开拓研究生课程内容建设的新方向[4]。理论部分讲授完毕后,采用Seminar模式师生共同了解和学习结晶领域新近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研究生联想和思考本课题组相关研究问题,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分析和解决结晶理论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问题。7个案例的研讨学习过程,使得研究生对于第一部分的结晶热力学、动力学等多方面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促进了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同时也让研究生了解这些基础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达到引导工科研究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综合科研能力和实力的培养目的。
3 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可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5],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如Seminar[6]和案例[7]教学。课程建设中我们不仅增加课堂讨论学时权重,还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提高研究生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和Seminar教学的优点,在课程第二部分采用教师以案例为核心提出问题、研究生围绕核心问题参与教师组织的Seminar研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的课堂组织模式。研究生参加一次研讨,需完成文献调研、信息整合、制作PPT、观点表述、提出质疑和解答等多方面工作。以教学大纲的研讨案例3为例[8],教师给出案例讨论要点:多温溶解度及介稳区宽度测定方法、均相成核和诱导期测定、杂质对溶解度、介稳区宽度和成核动力学的影响以及结晶理论在盐湖卤水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研究生查阅文献,认真精读筛选到的符合讨论要点的资料,制作PPT讲稿,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点及其应用的理解,提出该方向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及获得的启示。最后,师生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探讨,深入剖析形成最后结论。本课程共设7个讨论案例,基本涵盖理论部分核心知识点。改革后的教学组织模式,不仅将结晶学科基础理论传授给研究生,还激发了研究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培养了研究生查阅文献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助力研究生以国际学术前沿视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4 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由结晶过程原理课程的前沿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特点出发,引入学科领域经典和前沿研究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际科研案例,更新和完善了课程内容。同时,采用“教师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注重启发和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综合科研能力和实力,实施效果良好。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和Seminar的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只有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促进这些方法的有机融合,方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全面建设将是今后持续努力的方向。
摘要:结晶过程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化工、结晶、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以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入学科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科研案例,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采用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教学组织模式,形成化学化工类结晶领域研究生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体系,提升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效果良好。
关键词:结晶过程原理,示范性课程,Seminar,案例教学,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林露.教育部:探索研究生综合考核制度,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工作[J].陕西教育(高教),2015(3):30.
[2]肖竹平,冯秋菊,欧阳玉祝.提高欠发达地区理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广州化工,2014,42(9):205-207.
[3]叶铁林.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2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69.
[4]靳蕃.紧密跟踪世界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开拓研究生课程建设新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25-26.
[5]邓跃全,霍冀川,刘才林,等.“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化学建材》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40(1):137-138.
[6]葛伊莉,廖业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Seminar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4):5-8,43.
[7]康晓红,程志明,李智,等.案例教学模式在工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6,37(2):47-5.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9
将剧场观剧的观感体验和课堂传授的知识相互融合, 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充实, 从教师角度可以高质量地传授学科知识, 而从学生的角度则能在感性认知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 为相关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打下基础。因此, 剧场观剧是戏曲类教学任务完成和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剧场观剧剧目花鼓戏《齐白石》
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性剧种, 在两湖一带尤为盛行。原本是以短小精悍、活泼风趣、擅于表现普通民众生活的艺术特色见长, 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熟知的《补锅》和《打铜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在国家自上而下开展的“非遺”保护活动中, 花鼓戏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开始兴盛和发展。仅以2015 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巡回展演的12 个剧目为例, 其中《齐白石》《我叫马翠花》《月塘村的菁妹子》三个花鼓戏占去总数的1/4, 成为获奖数目最多的剧种。
由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编排演出的花鼓戏《齐白石》是2015 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同时也是第五届湖南艺术节获奖优秀剧目之一。此次本地演出既是作为艺术基金项目的汇报演出, 也是艺术节期间获奖优秀剧目的巡演, 更成为当地高校师生剧场观剧的一个重要实践。
舞台上悠扬的背景音乐伴着婴儿咯咯笑声将人们带回到1864 年湘潭星斗塘一户农人家“抓周”的现场, 这里阖家上下正为一个新生儿——齐白石的将来运势翘首期待着……他首先抓了把锄头, 祖母开心道:“锄头抓的稳, 活命是根本。”再抓了毛笔, 旁人祝贺, 但祖母却道:“三月风、四月雨, 哪见文章锅里煮。”齐白石就是在祖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知教育下长大成人的, 这为他以后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淳厚质朴的艺术追求奠定了一生的底色。全剧选取齐白石抓周、成婚、拜师、游学、衰年变法、知己早亡、新中国成立艺术成就达到辉煌等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为线索, 在长达2 小时10 分的演出过程中, 台上演员化身鲜活的人物引领台下观众在时光隧道中穿梭, 俨然就是我们自己从清末湘潭的一个农户家庭一路走来, 经历民国, 军阀混战, 日本鬼子入侵, 在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岁月里终于熬到了新中国的太平世界。剧场观众一反往常说话唠嗑的嘈杂状态, 被剧情深深地打动和吸引, 沉浸其中, 感同身受。
二、剧场观剧后的实践讨论与总结
观剧之后和学生首先围绕花鼓戏这一剧种进行了教学讨论。花鼓戏曾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呈式微的走势, 观众群体以老年人居多, 中青年屈指可数。前些年省花鼓戏剧团到本地演出, 剧场内济济一堂, 人数不少但大多是鹤发童颜的老人家, 几乎不见年轻人的身影, 而这次的观众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庞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我的学生一致认为, 他们之前对花鼓戏的了解太少, 从而导致认识片面;再者, 传统花鼓戏不受年轻人待见有一定时代原因, 但戏曲剧种自身的提高也是关键问题。花鼓戏《齐白石》之所以能让剧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为之痴迷, 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题材的选取很重要。齐白石是一个从封建清王朝一步步走到新中国的跨世纪高寿老人, 自身经历本就充满了故事性, 加上他从乡村木匠成为国画泰斗的名人经历对现代人具有较强的励志作用, 更加上他从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走来, 身上凝聚的民族气节让人敬佩, 以上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有故事的齐白石。
其次演出的编排上采取了最平素、朴实的叙事手法。按照常理这种编剧手法缺乏戏剧冲突, 不容易引领观众入戏, 也不易体会到剧中人物因情感纠结而带来的紧迫感和矛盾化解时的轻松愉悦感。但戏剧的编剧原则也只是相对而言, 以花鼓戏《齐白石》为例, 齐白石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 所以要想在2 小时10 分中内将其一生加以展现, 可圈可点的太多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平铺直叙, 而是采取重要节点做足文章, 其他部分作为承前启后的环节, 以衔接的方式展现。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独幕剧的表演方式了。
独幕剧一般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 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 形成高潮, 戛然而止, 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 这也是花鼓戏传统的演出方式。按照常规, 像花鼓戏《齐白石》这样大的剧容量采用独幕剧是有一定难度的, 易给观众造成缺乏重点、剧情拖沓冗长之感, 但实际演出效果却出人意料, 不仅无有冗长之嫌, 反而给人一种完整的一气呵成的观剧感受, 便于人们沉浸其中和台上演员同呼吸共命运。这当然离不开舞台灯光的调度和布景的运用, 这种演出方式可以说是将花鼓戏原有形式紧凑的优点和现代化灯光、舞美技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除了选题、编剧和演出形式以外, 还有一点就是音乐唱腔的设计, 这是花鼓戏作为戏曲本身的灵魂所在。众所周知, 同一题材、同样的编剧和演出形式, 若是音乐唱腔换成京剧或者豫剧唱腔, 谁也不可能承认它还是花鼓戏。面对当下地方戏曲为求新求变, 盲目将其改编, 倾向歌剧化、话剧化抑或是多种元素拼凑而成的四不像的现象, 花鼓戏《齐白石》轻松地避免了此类尴尬。花鼓戏的唱腔既有板腔体、又有曲牌体还有诸多的杂腔小调, 自身的音乐资源可谓丰富至极, 《齐白石》唱腔设计者将花鼓戏的传统唱腔精髓揉化打碎在全剧中, 无论是嘹亮的高腔还是带有戏歌性质的抒情唱段, 都统一贯穿着花鼓戏音乐特有的韵味, 让你听起来是那样熟悉又不乏新鲜之感, 这不正是齐白石所主张的艺术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吗?它的唱腔设计既不是将传统唱腔直接拿来套用, 更不是重开炉灶另开张, 而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借鉴现代手法的结果, “似与不似”的效果的确妙不可言, 唯有慢慢听来仔细品味了。
以上只是针对学生提出的戏曲表演要素的几点问题进行的讨论, 除此之外, 舞台美术、人物服饰、现实和理想场景的转换等等都有感人之处。当然该剧也不是没有任何瑕疵, 最明显的就是演员演唱多次出现荒腔走板的现象。我们知道一位好的戏曲演员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尤其是“唱、念、做、打”中的“唱功”最考验演员的实力, 在长达2 个多小时的演出中, 个别不重要的词唱错尚可一带而过, 而跟不上板鼓和胡琴那可是说不过去的。
通过这次剧场观剧实践, 学生们从编剧、演出方式和音乐唱腔设计上对花鼓戏《齐白石》做出了整体评价:该剧采取最自然的平铺直叙手法娓娓道来, 采用花鼓戏最传统的独幕剧表现方式慢慢展现, 运用最具地方韵味的花鼓唱腔浑然唱出齐白石的一生, 也唱出二十一世纪花鼓戏新的发展前景。一场愉悦的观剧体验胜过无数的照本宣科, 通过剧场观剧这一途径, 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直觉观感的同时, 也引发了他们对诸多问题的思考, 不仅有围绕花鼓戏剧种本身的文学创作、唱腔设计、舞台表演等问题, 还引发了学生有关花鼓戏的社会生存环境、剧场表演模式、演出价值取向和未来传播发展等社会、文化问题多维度的思考。
摘要:地方高校的戏曲类课程教学和资源建设要依托本地区常演剧种和剧目, 剧场观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实践途径, 本文以花鼓戏《齐白石》的观剧体验为例阐述剧场观剧的实践效果。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10
一、对MOOC的一些实践性认识
在未参与MOOC建设之前, 笔者对MOOC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 知道MOOC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教师制作好讲课视频, 然后按周上传讲课内容, 挂在平台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但通过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的制作与建设, 笔者对MOOC有了进一步的实践性认识。
(一) MOOC必须具备的一些元素
一门MOOC课程必须具备的元素有以下这些: (1) 课件。课件是MOOC的主要元素, 是讲课视频或操作视频。一门MOOC课程的主体就是由一系列的讲课视频, 即课件组成。 (2) 证书。学习者学完一门MOOC课程后, 只要成绩达到要求, 就可以获得由中国的大学MOOC颁发的、主讲教师签名的中国的大学MOOC认证证书。 (3) 时间周期。MOOC的学习内容是以周为单位上传的。 (4) 时间段。一门MOOC课程的开设是有时间段的, 从第一周的内容上传开始至最后一周内容上传完毕后, 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完了就结束。 (5) 有讨论。在MOOC学习平台上设有专门的讨论区, 讨论区中, 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 也可以随时帮其他学习者解答, 学习者和教师团队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6) 有随堂练习、单元测验和考试。每一讲内容学完后, 都会有一些随堂练习供学习者练习;每一单元内容学完后会有单元测验供学习者测验, 以评价学得怎么样;整门课程学完后, 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些内容在最后的成绩计算中都占一定的比例。
(二) MOOC需要有一定的平台支撑
MOOC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支撑平台。目前, 中国综合性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爱课程网等。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网站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 以及“中国职教MOOC”,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运行、更新、维护和管理。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由职教建设委员会支持建设的职教MOOC都放在爱课程网的平台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于2015年11月24日至2016年2月6日在爱课程网站的中国职教MOOC频道上第一次开课, 目前第一次开课已结束, 选课人数多达7000多人。
从选课的人数和对象来看, 有在校学生、企业工作人员, 有年轻的、相对年长的, 选课的对象趋于多元化。爱课程网站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是一个很不错的MOOC平台。
(三) MOOC有一个宣传课程特色的窗口
如图1所示, 每一门MOOC都有一个介绍其特色和内容的宣传窗口, 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先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宣传窗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概述、证书要求、预备知识、授课大纲、参考资料、宣传片、开课信息、课程信息、授课教师团队以及进入学习窗口。
(四) MOOC学习窗口相当于一个超大课堂
如图2所示, 学习者一旦进入学习后, 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超大课堂的学习区, 因为有些MOOC的学习者多达几十万人。学习区中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团队和学习者群体, 授课教师团队会及时发布公告、课件、测验与作业以及讨论题, 并解答学习者提出或讨论的各种问题;学习者群体阅读和学习相关公告、课件, 进行测验和作业, 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也可解答其他学习者的提问。这些提问和解答具有非即时性的特点。学习者群体和授课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个学习共同体在相当于超大课堂的学习区中共同学习和讨论。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与实施策略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 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 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应当属讲课短视频。要使这些讲课短视频既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又让学习者感兴趣、学得有效果,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中, 我们从团队合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视频制作四个方面做了重点思考和深入的实践。
(一) 团队合作——“技术”+“沟通”
要制作一门MOOC, 除了授课教师团队外, 还需要一个能够完成视频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的技术团队。该技术团队应具备与授课教师充分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拍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之前, 授课教师先把团队对这门MOOC希望呈现的方式、需要达到的要求与技术团队做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拍摄样例之前, 授课教师先指导技术团队进行学习, 挑选一些自认为相对比较好的MOOC给技术团队观看, 让他们了解MOOC拍摄的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 由授课教师团队提出视频拍摄和呈现的方案, 技术团队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开始进行样例的拍摄。我们是以“电流及其测量”这一相对比较典型的内容为例进行拍摄的, 因为, 这一讲内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验和实践操作, 能够代表整门课程的特色。
样例的制作以及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沟通, 为后续整门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技术团队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 其策划能力以及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课程设计——“实用”+“碎片”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电类专业平台课, 既有理论知识, 又涉及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技能, 内容多而基础。因此, 整个课程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课程的认真梳理和分析, 最后, 我们采用“实用”+“碎片”的理念加以设计,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 课程结构基本完整。整门课程设计为8周内容, 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大模块, 其中, 直流电路4周, 交流电路4周。每周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安排为4—6讲, 约3—4学时。这样保证了课程结构的基本完整性。
第二, 教学内容实用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产生活, 并增加电工技术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能。如讲到交流电时, 主要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用电器, 学习时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讲到电阻器的识别时, 会增加贴片元件的识别等新的技术。
第三,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讲课视频分主讲视频和操作视频。理论知识以主讲视频为主, 适当穿插一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实践操作技能以操作视频为主, 拍摄具体的操作过程, 加一定配音。如电流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 包括1个主讲视频和4个操作视频。主讲视频以理论性知识为主, 操作视频以实践性知识为主。
第四, 视频内容长短合适。把每一周、每一讲内容做碎片化处理, 每个视频既要讲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 又要尽量控制在6—8分钟。让学习者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看完一个视频, 尽可能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 教学设计——“兴趣”+“方法”
课程设计完成之后,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每一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是每一讲内容设计之前我们授课教师需要拷问自己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始终遵循“兴趣”+“方法”的理念, 既要让学习者感兴趣, 又要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具体采用的策略如下。
第一, 巧导入, 吸眼球。在每一讲内容的导入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讲电压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时, 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从小黄在玩赛车时, 不小心把新旧电池给混淆了, 不知怎样区分这一生活情景入手, 引出电压及其测量这一内容。又如讲电阻与电阻器这一内容时, 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从电子维修人员在维修电器设备时, 需要快速识别出电阻器的标称阻值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电阻器如何快速识读这一内容。
第二, 借动画, 助理解。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 尽可能使用动画, 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安全用电这一讲内容时, 使用了模拟触电、急救的一些动画。又如讲到电流的方向时, 使用了自由电子流动形成电流的动画等。
第三, 活课件, 引注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多, 很多内容讲解时都是以PPT课件的形式呈现的。为了在讲解的过程中, 始终能抓住学习者的眼球, 吸引其注意力, 在做PPT课件时, 尽可能讲到哪儿, 课件就移到哪儿, 用课件的动感去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因此, PPT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
第四, 用实验, 解现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课, 有些内容用实验的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如讲RL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分电压之间的关系时, 采用日光灯电路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三个万用表测出总电压 (223V) 及灯管两端的分电压 (57.2V) 和整流器两端的分电压 (202V) 。从测量结果就可以明显看出, 总电压并不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因此, 可以用实验说明问题的, 尽可能采用实验来加以说明。
(四) 视频制作——“真实”+“用心”
讲课视频是MOOC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学习者是通过看授课教师的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进行学习的。为使学习者在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 既要感觉到授课教师的亲切、随和, 又要感觉到教师对其一对一的讲课。为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再结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特点, 主讲视频采用的是“画中画”的形式, 操作视频采用的是“过程”+“特写”的形式。这种视频需要录屏加拍摄同时进行, 比较费时费力, 但为了追求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感, 我们是用心做了, 总体效果还不错。
三、对MOOC建设后的进一步思考
制作一门MOOC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那么一门MOOC建设完之后, 除了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外, 还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起码还有以下三点。
(一) 让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
MOOC是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 但它不同于微课和精品课程。MOOC中的教师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相当于一个个微课, 但比微课更进一步的是, MOOC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都有微课呈现, 课程资源按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课程本身的结构形成了序列化。不像之前教师们做的微课和精品课程, 更多的是为比赛而做, 挑最容易呈现的来做, 不成系列, 因此, 微课和精品课程的使用率不高。而MOOC将课程资源形成系列后, 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源, 把静态的课程变成了动态的课程, 便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使用。
(二) 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MOOC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理解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先在MOOC中学习, 也可以在MOOC中复习巩固。另外, 有了MOOC资源后, 可以方便教师做翻转课堂。课前, 让学生看视频、做练习;课中, 可以对知识点、练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提升。
(三) 是对课程的精细化设计
做好一门MOOC的关键在于课程的重新梳理和设计、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和重新排序、每一讲内容的重新构建和呈现方式, 这实际上对于授课教师团队来说, 是对课程的一次重新梳理。因为,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把每一讲内容都会当成公开课那样来对待, 上一讲内容与下一讲内容之间的衔接, 每一讲的导入以及内容的精练性、实用性、趣味性等都是授课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 这样做出来的MOOC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来说, 更加精细, 质量会更高。授课教师是在原课程或教材的基础上, 又做了一次深层次、精细化的梳理, 对教师来说, 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四、结语
MOOC建设虽然是一个比较综合和精细化的工程, 但更重要的还是MOOC建设完之后,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把它应用好、推广好和改进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是今后我们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英文“MOOC”作为一种术语使用已经有七八年了, 但正式流行起来是2012年, 对应的中文“慕课”词语是在2013年初逐渐被人们使用和认识的。现把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大学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实践 教学 语言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18-02
大学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法的讨论。语言类课程大多实用性比较差,课堂中涉及的问题若要照顾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就势必会削弱学生的社会实际需要性;《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服务的,而学生也大多认为只要学好这些课程,句子就能写通顺,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高,但实际教学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开展相应的研究性教学,真正做到课程所需的理论联系实际。另外,从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实际需要角度看,去思考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大学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大学课堂内,与文学课程相较而言,语言课较枯燥。同是语言课程,现代汉语又比古代汉语抽象、枯燥,因此,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改善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尤其是加强实践教学都是一个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高等学校,基本的办学宗旨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教师,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与中小学相关学科做到教学的接轨。众所周知,中学基本都是用“了解”来规定语言知识方面的目标,而大学校园中讲授语言类课程的老师经常谈论的就是对语言教学的困惑。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现实教学实际变成了“老师为考试而教,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缺少学习的内动力”,很多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首先关心的就是考试的内容。语言类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常常感觉到理论知识多,讲得多,用得少,静态语言分析的倾向比较明显。
从我校各院系招生情况来看,汉语言专业班级中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也要求我们认真考虑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我们认为,对大学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将各民族的语言接触及其特点的相关知识贯穿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化,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针对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学前教育和维吾尔、哈萨克语言、锡伯语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我校,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且基本都是语文教师,其中维语、哈语、锡伯语学生毕业后都是双语教师,因此,他们的汉语水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汉语水平,作为师范类院校,就更应该注重语言类课程的教授,通过课程讲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是系统地讲授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在实际讲授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欠缺。
2.语音基础知识薄弱,且学习成效不大。如:声母、韵母、声调、国际音标的相关知识。
3.文字作为书写符号的形、音、义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
4.词汇知识,尤其是语法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一个短板。学生对词类知识大多靠感觉猜测,短语、句子的分析则更多受自己的母语或英语知识的影响。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主要开设在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以及中语学院的部分专业,是讲授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相关知识的。教材大多是文选和理论相结合编排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字、词的形、音、义理解不到位,如:词的古今义、特殊句式等,这直接导致文章的句子翻译不出,以致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2.文选的背景知识比较弱,学生容易片面取义或理解不到位。
3.必要的语法知识欠缺导致翻译不通或翻译失误。
4.古代汉语知识和现代汉语知识的衔接和连贯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现代汉语知识是一脉相承的,与《现代汉语》相比,《语言学概论》更具理论高度。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知识把握不准,导致对一些相关的语言理论知识理解或把握不了,如:语言理论知识、国际音标等。
2.缺乏共时和历时的概念,对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语言的分类等理论知识把握不好。
3.学生对理论学习,尤其是语言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四)《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课程目前在我校主要是给语文教育和秘书专业以及少数民族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将普通话语音知识与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是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实践练习方面的。
1.课时有限,且课程只是开设给一些特殊专业。
2.学生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平时的说话训练偏少,学生中存在为过级而学习的思想。
4.一些汉语老师自身的汉语知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对策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技巧等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1.将各门大学语言类课程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专业的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重难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
2.不同专业、院系在教授语言类课程时应针对性地确定其教学目的。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能力,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能力,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
3.《现代汉语》课堂中可适当加强语音的基础训练,如加入一些国际音标的训练,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发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使之学习到正确的发音方法。同时,这种做法对学习《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课程能起到一定的打基础作用。当然,这要求教师对国际音标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4.将各门语言类课程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如:《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声调、轻声、语调等知识点可作为语音教学的基本问题逐渐解决。这样,《普通话》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会解决得比较顺利。
5.在《普通话》课堂中,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各门学科任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注重汉语教师的在岗培训,其中汉语教师的在岗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集中培训,网络课堂学习等。
6.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辩论赛、情景剧、朗诵、即兴演讲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
7.选用或编写适合不同层次人员学习的教材,将语言理论与文化结合进行讲授,开阔学生的视野。
8.在语言类课程讲授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加大学生实践或练习的力度,如:采用讨论、讲课、比赛、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学,真正做到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潘章仙.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研究,2003,12.
[2]吴兴东.高校“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通: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9.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篇12
关键词:日语实践教学,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日语单科竞赛,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一、关于加强日语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考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中, 明确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 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 着力优化专业结构,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 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教学科研结合, 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在上海海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将拓展教学平台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管理有序、运行规范的实验教学新型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建设, 拓展校外产学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构建校内外联动、教学实训一体化的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 我校投入巨资, 建成了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实训基地, 分日语实训室、韩语实训室和英语实训室。利用实物营造国外特色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如日语实训室, 地面全部由榻榻米铺设而成, 墙面用体现日本民族风情画装饰, 其中陈列有和服、日本人偶、日本茶具、日本香袋、日本乐器、日本画轴、日本灯笼、鲤鱼旗等, 为日语系师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日本文化氛围。在我校培养计划中, 明确了日语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 较强的语言运用技能, 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在政府涉外机构、对外经贸、新闻媒体、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涉外文秘、经营管理、职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在能力培养要求上,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 而这些技能的获得, 都与日语实践类课程密不可分。事实上, 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思维, 最主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我校日语系学生来说, 必须提高他们的日语口语、听力等语言实践能力。为此,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增加日语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新举措
在我校日语系的培养方案中, 明确了《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是日语专业集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之一, 是以交流实践为基本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其宗旨在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我校日语系的课程设置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三大类。而专业实践课程中包括专业调查、语言交流实践活动及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
实际上, 在教学计划中, 语言交流实践与综合语言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并不多, 总共才4周时间, 且集中在第4学期, 远远不能满足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实践课程的需求。另外,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日语基础很薄弱, 还未具备基本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 实践类课程很少。后来经过咨询其他兄弟院校日语系低年级课程设置情况, 我们对基础阶段课程进行了调整, 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课时量。为一、二年级增开了“基础日语演练”, 每周2个学时。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在本周所学到的日语基础知识进行会话练习、造句练习, 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外, 我们还加大了日语会话、日语听力等实践类课程的课时量。日语会话课程, 采用小班化教学, 将每个自然班分成两个小班, 每个小班人数在15人左右, 全部由外教承担, 这样的设置,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会话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而且, 小班化教学, 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话练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日语听力, 是日语实践类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最难的课程之一。在日语能力考试和专业四、八级考试中, 许多学生在听力上失分最多, 甚至于有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听力差而不能过关。在日语听力课教学中, 学生反映的问题也最多。集中在“课时量少、所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两方面。针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我们将日语听力课由原来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 对于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日语能力考试和专业考试的内容。从同学们反馈来的意见看, 他们对于这些新举措还是持赞成态度的。我们将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等实践类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课内外、国内外相结合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
除了加强学生在课堂内的语言实践能力之外, 我们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语言交流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通过以团队形式开展各项活动, 从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的目的。实现了课内到课外、国内到国外的跨越。2009年,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兴建了日本文化实训室。实训室中布置了代表日本文化特色的和服、榻榻米、人偶及日本茶道表演所使用的茶具。日语系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在实训室授课, 书本知识与亲眼所见紧密结合, 授课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另外, 实训室也是日语系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 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官员或外校来日语系作学术交流的专家都会到此参观。关于实训室的应用情况, 根据日语系制定的《日本文化实训室使用章程》, 每周都会有老师在此讲授日语实践类课程;每年的中日文化交流节, 参加表演的学生在此试穿和服;日本外教在实训室定期讲授日本茶道和关涉日本风俗民情的课程;实训室的使用纳入教务处统一管理;新学期开始前, 制定日语系老师专人负责, 统一安排实训室的使用, 制定实训室课程安排表。在校“十二五”规划中, 学校对日本文化实训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使之成为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乃至海洋大学对外交流的窗口。随着实训室的完善, 它在日语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此外, 以日语系樱学社为主体, 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与中日文化交流相关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每年的中日文化交流节, 内容异彩纷呈, 有日语歌曲大赛、日语声优大赛、日语朗读及演讲大赛。在中日文化交流节开闭幕式上,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都会莅临现场为文化节助威, 而来自日本的艺人则为文化节带来了精彩节目。通过比赛,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日语学习积极性, 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中日文化交流节也成为日语系“日语语言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与校内的日语语言实践活动相呼应, 通过对日交流, 选派优秀学生赴日语母语国进行实地学习与体验, 则是语言实践交流更加有效直接的途径。在对日交流中, 人的交流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日语系是我校最早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基层组织之一。2004年至2008年, 我们先后与九州女子大学、九州共立大学、活水女子大学签订了教育与学术交流协议。通过这样的方式, 每年有近20名同学赴日留学。另外, 我们每年还择优推荐数名学生作为交换生赴日本北海道大学、高知大学等名校学习。在日期间, 他们除了免缴学费外, 还接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赞助, 为他们在日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保障。这些留学生, 通过与日本人的实际交往, 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以各类日语单科竞赛推动实践教学
在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提出了“以单科性知识竞赛为抓手, 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创建优良学风”的方针。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单科大赛,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选手们为了准备参赛, 要进行严格训练, 不论对参赛学生还是对指导老师来说, 都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此外, 参加全国性的单科大赛, 前期进行校内预选,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能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对国内外和日语相关的重要赛事作了仔细梳理, 制定比赛日程表, 每项比赛指定专门老师负责。对于获奖学生, 在选派出国学习、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此类竞赛, 一批有才华、有能力、肯努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获奖同学不仅为个人争得了荣誉, 也扩大了海洋大学日语系在兄弟院校中的知名度。迄今为止, 我校日语系已举办了三届卡西欧?海星杯日语朗读比赛、日语演讲比赛, 还参加了国内较高级别的日语单项赛事, 取得不俗的成绩。通过比赛, 为大家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 也为广大喜爱日语的外系同学提供了一个与日语系师生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日语系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
五、今后五年日语系语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措施
我校日语系在日语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 以刘军老师为课题负责人的日语系团队, 以《日语听力》申请上海市重点课程项目获得批准, 为日语听力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 日语系团队申请的日语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批准, 获得10万元项目经费。我们将拿出其中大部分经费用于实践类课程建设上。最近, 从学院得知, 日语系于今年上半年申请的日语学科建设项目, 已获得上海市教委批准, 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项目经费。
通过实施日语学科建设项目, 不仅对于日语系现有的课程进行梳理, 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构成比例、增加选修课及实践类课程、日语听力课程和会话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合理规划各年级的日语实践课程时间。而且还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此外, 我们还制定日语系语言实践课程建设规划, 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语言实践课程的建设在于改变传统语言教学中的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语言课程类型单一等弊病。在语言实践教学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和体验, 增强对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了解;通过语言实践,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 通过实训室建设, 来营造异国文化氛围,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我们还将采取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措施,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能力。重视语言实践, 是我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在修订日语专业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 我们将原本由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作为语言交流实践课程, 正式纳入实践课程教学计划, 明确了专业教师指导语言交流实践活动的责任和义务, 进一步规范各项语言实践活动, 完善和强化语言交流实践教学, 也是我校2012年日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实践教学课程, 使专业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辅助者, 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及提高教学组织指导能力, 都提出了新要求。另外, 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功能, 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交流活动, 研究实践教学方法, 探讨实践教学方案。注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融于学生之中, 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我们还加强课内外、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语言实践教学, 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与延伸。较之课堂理论教学, 语言实践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和学生一起探讨, 精心制定既有明确教学预期目标又具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继续推进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定期举办诸如日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配音表演等活动。通过各种实战演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广告实践类课程05-27
应用实践类课程06-09
课程类实践教学06-22
计算机语言类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实践体会08-16
课程建设实践08-0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09-02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07-06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07-11
李集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10-20
课程综合实践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