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2024-09-21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精选12篇)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1

2013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以“立足校本, 加强实践, 凸显特色”为目标, 积极探索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倡导“在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框架中,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落实多元人才培养”, 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外语界历来关注英语专业生能力的发展, 高度重视语言实践和实践教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 何其莘 (1999) 就提出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 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为此, 积极探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该文拟从课程论的视角探讨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教学平台, 实现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化, 从而推进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1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化研究现状

英语专业以其较强的实践性, 使得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环节。目前高校出现了英语专业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不足 (何其莘等1999) 和高校英语专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固定, 能力训练有限, 缺乏新意, 且随意性大, 缺乏过程监督与考核等现象。究其原因, 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 但从深层面来看, 是因为对英语专业生的“能力”界定不清, 对能力的训练与实践教学还缺乏普遍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正如王家义、张建明等 (2010) 所分析的, 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 特别是“动手能力”缺乏明确界定;对“能力”训练的开展还在探索, 创建有别于工科的实践模式还有待探寻;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方法、过程控制和学生学习成果检验还需进一步摸索与规范。

为此, 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 各高校纷纷针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 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展开了专门研究, 提出了相应对策。其中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构建的主要有 (肖肃等2007;王先荣等2009;王家义等2010;魏晓红2010;赵永平2012) ;在众多研究中, 尤以学科竞赛为视角的实践教学载体研究成为另一个突破口 (商应美, 仇云龙等2011) 。

值得指出, 当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 关于平台、模块等系统研究较多, 但以现代课程论为视角, 通过建立专门课程开展针对语言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 探索实践教学课程化的研究不多 (文秋芳等1999;肖肃等2007) 。其中, 文秋芳等 (1999) 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综合素质实践课”的系统介绍, 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校本化、课程化开启了新思路。

2 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英语专业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在前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目前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何其莘等1999;文秋芳1999, 2002, 2009;井卫华、李文萍2009;王家义等2010;陈新仁, 许钧2003) , 但目前研究中对多维能力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关注还不够, 尤其是关于实践模式的校本探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英语专业生“综合能力”的提出, 符合新《教学大纲》中关于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规定, “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4], 因而受到英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兼顾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教育,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丰富和创新实践手段来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语言实践效果和水平。正如叶苗 (2009) 强调的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贯穿课程设置全过程, 弱化“语言技能”单项训练, 强化“综合性”, 通过减少技能课的学分和学时, 开设更多专业和相关知识选修课, 将听、说、读、写、译一体化, 并引入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目前对英语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描述, 我们发现既有基于理论层面的语言能力的理论建构 (文秋芳等2009) , 也有基于语言使用层面的语用能力的培养, 即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叶苗2009) ;还有基于社会环境层面的包含语言技能、语言使用在内, 涉及知识、技能、文化、认知、情感和策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即“综合能力” (王家义等2010) 。无论是基于语言本身, 还是基于语言使用, 亦或是基于真实社会环境下人运用语言交往处事, 都反映出真实语言环境下, 人对语言及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求和外在表现。

为此, 该文将英语专业生语言实践中的“综合能力”界定为:“综合能力”涵盖语言能力, 专业倾向能力, 其他通用能力。其中,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文化知识、语用能力 (指语言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运用能力, 与语言使用中的语言表达、语言交际、语言鉴赏) 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倾向能力指专门业务能力, 包括语言教学、商务谈判、口笔译、涉外导游、播音主持等;其他通用能力指语言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 具体指: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 (如图1)

3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得知,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已呈现出系统化、模块化、课程化、平台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校本研究”盛行的当下, 各学校受现代课程论的深入影响, 逐步致力于对学校教育实际问题的系统与规范性研究, 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 纷纷探索符合实际的语言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校本实践教学平台。

所谓“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 “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16]。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化, 就是在现代课程论的指导下, 把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活动在内的课外专业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 搭建系统平台, 设置专门课程, 制定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内容及评价措施, 规定学时学分, 对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均提出任务和要求, 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计划的专门性课程建设活动。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化符合目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求, 按照现代课程论的相关理念, 课程设计应重点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构建理据与基础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平台构建是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要求, 在现代课程论所倡导的多元智能观、人本主义课程观和后现代课程观的指导下, 基于校本课程设计思路开展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化尝试。

现代课程论者承认“智能的多元性”, 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 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倡“开设包含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在内的三类课程, 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 (钟启泉1989:145) ;同时, 关注课程的后现代取向, 着眼于课程的文化性诉求, 多元化体现和动态性变化 (沈骑2008) 。这便是课程构建理据和基础。

3.2 构建目标与原则

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 (以下简称“该课程”) , 将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内与计划外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课程的方式予以整合, 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实施对象、实施载体, 科学设计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评估标准, 为稳步推进课程实施、学生评价、质量保障和效果检测做好规划。课程以构建一门系统的符合校本特点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 成为与课堂教学互动、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照、与技能模拟实践相结合的课外“并行课程” (Parallel curriculum) (钟启泉1989) 为最终目标。

该课程构建必须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特色性、综合性的原则, 即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课内课外相融合;以实践性为准则, 选择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的实践项目, 始终体现实践性;必须因地制宜, 考虑学校层次、地域差异、学生水平的不同, 构建适合特定群体, 突显校本特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始终坚持实践课程的校本特色;必须在模块和实践内容中始终体现综合性, 兼顾各方面能力训练。

3.3 课程模块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该课程平台以提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 、专业倾向技能 (教学, 口、笔译, 商务, 旅游) 以及其它通用能力的实践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 以组织学生参与各模块专业活动或竞赛为形式, 力求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所在学校实际, 结合不同学生群体需求, 设置不同模块, 其课程模块和内容体系构建如下:

课程性质:专业实践课;适用专业:英语类专业 (英语、商务英语、翻译)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该课程教学以课外参与为主,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通过规定必选、限选、任选模块, 引导学生在规定学期选择相应模块课程, 参与相关实践, 实践成绩评定可以作为认定的实践教学学分。

课程模块及内容体系:

该课程共分三大主题, 五大模块, 18项内容。 (见图2) 课程以平台形式展现, 以相应载体形式组织, 既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衔接, 又专门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各类课程以综合能力训练为核心目标, 以实现预期成果为考核依据, 使之成为英语专业课外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 (见表1)

3.4 构建策略与方法

该课程平台以活动为主要载体和运行模式, 其构建必须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因此, 课程模块和内容体系的选定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学校的实际特点, 思考内、外两个大的实施环境, 开展SWOT分析。内部环境, 即模块的制定是否科学, 载体的选择是否恰当, 训练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课程的实施操作性如何等;外部环境, 如教学条件、实施环境、教师角色、学生兴趣、配套制度、学校支持度等。文秋芳等强调“综合素质实践课”的项目选择应该具有四个特点, 即“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能够提供可视成果评估;必须能培养业务素质和其它多方面的素质;便于操作。” (文秋芳, 宋文伟1999:13)

课程平台构建在考虑可行性同时, 必须做好项目实施前期论证, 着重从实施对象选择、前期准备、实习过程监控设计、实习效果评估设计、实习成绩评定设计、学生评价设计等方面着手。通过论证, 反馈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5 课程评估体系的构建

该课程平台的课程评价从评价项目和指标、评价原则、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主体选择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其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刘志军 (2004) 提出的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与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开放的三螺旋结构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作为基本框架, 对课程目标、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同时, 课程的评价对象选择课程四要素, 即教师、学习者、教材和环境。据此, 我们设计了该课程的评估项目, 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见表2)

该课程评价原则:坚持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肯定性评价, 重视形成性评价。具体表现为采用多种考核办法;引入多类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能力发展状况, 对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力细微发展都给予肯定性评价, 关注其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对对课程自身效能和教师角色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课程的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以构建课程平台的形式探索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是现代课程理论对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的结果。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的构建从目标原则、模块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无不彰显出现代课程论对课程革命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探索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平台, 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打造特色实践课程, 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该课程依托校园英语活动为载体, 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确保活动的规范化组织, 充实和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学术水平, 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实现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明显效果。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3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4

一、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

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依托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 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主动建构的,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 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目前的英语教学重点依然在词语和句法结构的操练上, 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因此, 转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该成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综合英语实际教学情况分析

尽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制、生源质量、师资等要素与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 但这种区别往往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被无奈或无意地忽略了。认为专科英语教学与本科英语教学的区别只限于学习年限短一些, 学习内容少一些、简单一些, 从而忽略了由于本科与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 生源质量和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加之两类不同层次的院校师资力量的差异, 盲目地套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后果一, 是失去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类以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院校特色。后果二, 是套用和模仿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难度大、形式呆板, 教师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后果三, 是教学计划往往不能够按时完成, 带有随意性, 失去了教学计划应有的严肃性。

三、综合课程整合创新实践及成效

1. 教学内容整合

把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纳入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 以“说”为突破, 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扎实、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师专英语专业学生的最基本专业素质。整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文的难易度和题材相近程度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 循序渐进, 突出“师范性”和“专科性”。

一是在语音教学上,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英语语音基本知识, 了解英语发音的基本规律, 掌握英语各种语音现象的特点并能自觉指导自己的语音训练。在语流中语调自然。为此, 我们除开设专门的语音课外, 在综合英语课上, 我们将学生在语音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课文学习中,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所学习的课文的经典片段,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音基本功。

二是在语法教学上,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语法知识, 并能在综合运用中做到概念清楚, 形式正确”。语法教学采用的是依托语篇分析, “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以及“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这样能使学生在语篇的层面关照语法现象, 既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又做到不片面而孤立地讲解语法现象。

三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 我们梳理《综合教程》所选用的文章, 删除一部分难度较大、不适合专科学生学习的文章, 删除与师专学生关联度不高的文章。按照文章的难易程度、题材的相近性、文体的相同性等条件重新编排五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补充《综合教程》中没有涉及而对于师专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有帮助的内容。如从英美报刊、杂志以及维基百科等网络中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文章, 补充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四是在相关课程的整合上, 我们将英美文学、泛读以及英美影视赏析等课程涉及的内容, 有条件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联动机制。例如, 在综合英语中涉及到文学作品, 就有意识地提前在英美文学课上做系统介绍, 涉及到文化差异与比较的内容, 就在英美文化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对于综合英语要求学生更多地阅读相关文章, 则安排给泛读教师承担等。这样, 形成了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主、多课程联动的一体化的网络状教学机制。

2. 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综合英语课程运用了双向互动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 采取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等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活动的一个节点。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上课之前,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 基本完成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课文语篇的分析、语言难点的克服等。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将原本应该由教师讲解的内容,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全部由学生完成。在教学手段上, 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视听说材料、网络资源等运用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内容, 使学生的教师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将课堂教学定位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 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 开拓课外学习基地, 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组织各种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英语剧社、英语诗歌赏析和朗诵团等, 开展各种有专业特点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口语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英语教学技能大赛等。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缺点,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综合课程整合创新取得的成效

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现有的“综合英语”教材, 合理整合有关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内容与技能, 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二是过去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把听、说、读、写、译技能分解为离散的五门课程, 导致不少学生出现技能上的“偏科”, 并最终影响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 综合英语被简单地认为是这五种技能的相加。现在我们对课程的整合极大地增强了综合英语课程的联动效应, 将教学资源合理整合, 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倍增效应, 克服了将英语语言技能机械划分、分割的弊端, 使五种技能训练相加而得数大于“5”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是摆脱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束缚, 创建符合师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由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 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 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迅速成长。

五是在教材建设上,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所使用的教材并开发相关的辅助教材, 为自主编写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开发了一批对课堂教学有良好辅助作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深入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篇5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关注社会与人生,努力创造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一、课程目标

(1)学校概况

①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有学生550人左右,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分别升人普通高中、职校技校学习,还有直接走向社会。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好差不等,但探究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日常生活习惯于依赖家长。学生家长虽然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趋向于单一的升学目标,忽略对子女的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我校教师虽然大都是大学毕业,但专业性都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缺少基本的认识。

③我校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的问题,我校微机房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增长,劳技课教学器材尤为匮乏。

(2)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初步确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为 :

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鉴赏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心帮助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科学,能够操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能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搜索利用信息,能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程序。

4、使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对现存的东西思考质疑,提出改进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5、使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和健康的生活素质。

6、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思考自己成人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纲要》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纲要》认为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根据《纲要》的这些阐述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家务劳动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对小制作小发明有浓厚的兴趣。

2、学时安排:每周5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有一定的搜索、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和从事煮饭、烧菜、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学习花卉的栽培;学习处理自行车的简单故障。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定点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和打扫社区包干区。

研究性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的同时,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丰富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①参观附近乡镇,了解近几年农村的发展变化。

②参观龙湾双丰村,了解农业生产的生产过程,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2、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围绕下列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①交通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②本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③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④关于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⑤所居住的社区卫生现状及对策。

三、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决不能沿用通过量化手段来划等分类的评价方式,也不能沿用只有教师评价的单一途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因此,我校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进行以下评价和评价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①对每位学生发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记载卡,由学生自己填写。

②组织学生对自己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着重分析自己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③教师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作观察记录

2、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要求每位学生在下列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交老师评价或小组评议:

①对自己的课题总结或研究报告。

②主题演讲。

③自己设计的方案、模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提供的学习结果作出以肯定和建议为主的评语式评价。

四、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评价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情况,决不能沿用均分、优秀率等考核指标,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而应着重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观察记录等等,因此,我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情况进行以下评价;

1、评价的内容

教师所拟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情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记录观察。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语。

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结。

2、评价的重点

着重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着重评价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是否严密周到、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是否到位。着重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是否贯彻”综合”的原则,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3、评价的方式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一定阶段的指导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

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备课组互评:以备课组为主,以探讨改进综合实践课程为目的,相互评议。学校评价:学校由职能部门依据备课组的评议情况作出评价。

五、对综合实践课的管理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领导小组,该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该领导小组,并分工负责。

2、成立综合实践课对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学生外出调研、考察等工作。

3、落实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考察调研的定点单位。

4、制定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审批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应精心组织,落实好措施,各年级、各班级组织学生外出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6

一、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向其他学科渗透

学科课程把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小学语文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等;数学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强调了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把各学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采取以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思想、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某一门学科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以哪一门学科为主,都要求兼顾其他学科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的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整合和补充。

《漫话端午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为主要核心,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以及端午节的其他活动),举行了屈原故事会、图片展览、“端午节”作文大赛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此外,它又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端午节的有关资料,请美术老师指导画龙舟,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跟长辈学包粽子,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学科相结合。

二、以活动为载体,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统计、分析、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中的枯燥单调,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发展和锻炼了各种能力,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去建构知识,在学科课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让学生进行更改错别字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学生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学科相结合;学生懂得了应写规范字,少写错别字,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三、以合作探究为途径,在过程中整合各科知识

合作探究性学习渗透学生的所有的学科中,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它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并能与同伴互帮互助、交流沟通,从而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应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各科知识来研究与解决问题,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并学会将所学付诸于实际。

在进行新型课桌的研究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分工协作,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老师在活动中只是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四五人为一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找出制作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从网上查询知识,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相结合。

四、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尝试和体验中整合知识和能力

学生有组织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各方面能力,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区或地方的各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生活,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到社会中去,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亲身融入生活,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时代、生活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整合的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的整合,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势利导,实事求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才能把这种整合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7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8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9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一)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涵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模块: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即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技术,理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信息技术教育是连接其它三个模块的“桥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砝码。

(三)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1. 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 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使学生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师就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教师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一)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与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英语综合实践课程 篇10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课程 篇11

一、端正学习态度,适当延伸活动领域

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的效率,制约着学习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内因之一。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不仅爱学生,更理解他们,在平日学习中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健康,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中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 关注学生需求,合理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主题的提出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动手实践,以便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开展活动前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在班里提出几个热门话题,经大家讨论后确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一般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所见所闻,结合学校近期工作的部署来决定。例如,本学期为做好环保教育而开展的《保护环境 处理垃圾》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们结合学校的这一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我对环境的认识》《处理垃圾的方法》等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提炼研究主题,这样的活动主题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三、尊重学生体验,倡导自主开展活动

教学之快乐,应该是双向的。在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是快乐的、轻松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情趣相互感染,使教学气氛热烈而又理智。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例如,在开展《保护环境 处理垃圾》活动时,我们让学生透过自己和身边的现象“村头路旁、校园教室有垃圾,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来确定活动主题,主题确定之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摸索,力争从不同的方面来解决问题。 成立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讨论活动步骤,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体计划设计好后,我们再引导小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尽其责。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成果的交流,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四 、注重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不单纯是为了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学习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欲望,在活动评价中,采用同学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保护环境 处理垃圾》这个实践活动课题是同学们自己讨论决定的,所以同学们喜欢研究这个课题,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出现的困难,都迎难而上,很好地完成了课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 及时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研究者,要时刻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的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自己的改进策略,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上好每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真正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质量。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信心、有毅力,勇于实践,勇于思考,不懈努力。我们坚信,通过精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果!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起来 篇12

一、要改革评价机制这根指挥棒

评价机制就是指挥棒, 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晴雨表”。既然“分数还是硬道理”, 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是“阿拉伯数字”;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数据是“升学率”;家长选择学校的依据还是看其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多少, 所以没有多少学校愿意真心实意地搞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起来, 首先我们的上级领导要改变评价机制, 不能以分数定胜败, 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 而要制定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从“指挥棒”的高度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 使其强行入轨。

其次学校要重视,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操作者, 一旦校长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为此, 校长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 扭转“唯分是从”的思想, 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一切便利。

再次家长要配合。家长要放远眼光, 克服短视行为, 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取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离开了家长的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同盟军”, 失去了合力。

二、剪掉安全问题这条“高压线”

学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 涉及方方面面。安全问题无小事, 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 学校就成了“第一被告”, 校长也难逃责任, 麻烦接踵而来。为减少风险系数, 确保平安无事, 学校往往不愿让学生“走出去”冒风险。

安全问题固然不容忽视,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安全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长不能顾此失彼, 不能因为考虑安全问题而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只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加以重视, 劲往一处使, 心往一处想, 群策群力, 措施到位, 防范有力, 安全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三、搬走师资素质这块“绊脚石”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因为是全新的课程领域, 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 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 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 目前师资素质普遍偏低已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展。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要因才“设”教。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挖掘和利用好自己已有的教师资源, 一般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 也可以在资源的基础上, 选择在某个领域内具有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任。目前师资配备较为理想的组合是:专职与兼职并存, 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 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 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 以达到优势互补。

我们还要强化培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 它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 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因此校本培训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必须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论文下一篇:新农村新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