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2024-05-1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共11篇)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历亲为,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有了如下感受: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地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富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2

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落实这门新课程, 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功效呢? 笔者就这方面内容谈谈看法。

1.面向学生生活 。

面向学生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 超越体系化的教材, 超越封闭的课堂,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 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 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 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地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提出,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 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摒弃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实践证明,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经验、贴近社会现实, 学生越能较好地操作, 积极性越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 应克服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做纯文化研究性的项目, 但一定要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

2.提 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教自己 ( 不提倡教师直接否定学生) 。

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 在教师的引导下, 老师退居二线学生互相质疑甚至否定, 既有利于促进反思与思辨, 又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机制, 活跃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向师性)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或否定与学生之间的质疑与否定性质是不一样的。

3.提 倡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感悟中形成概念 , 在理解内涵基础上生成概念, 不提倡传递、灌输概念。

比如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 教材有误导倾向, 特别是科学性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 但其实这是对教师如何看待教材的一种考验。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他背后的兴奋点, 除非这个问题是他为完成任务而提出的。既然是合理的就不能轻易否定, 可以说暂时放一放, 他不放弃的话, 还是要尊重他。对有没有能力、有没有科学性不能简单武断地下结论。确实, 真理有的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 在1966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 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 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 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 但高锟教授的理论于90年代被广泛利用, 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 被誉为“光纤之父”。

科学性实际上是成人化的语言, 因为科学原理对初中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对实用性、可行性不必通过给出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学科教学程式, 二者是可以变通的, 比如变成能不能够? 要不要? 理解内涵的教学, 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概念在最后变得自然而然。

4.开 发 “物 ”的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载体 。

4.1资源包。 “资源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资源,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 从而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但不能过于依赖“资源包”, 把它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材, 否则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出现学科化倾向, 失去应有价值。

4.2多媒体。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大领域之一, 已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我校在这方面已开展多年, 并取得很高成效。某些学生已掌握从互联网寻找资料、下载资料、打印资料的技术;在《我为母校设计校徽课题中, 学生更是利用电脑绘制出许多五彩缤纷的图案, 把奇思妙想通过鼠标展示;更有甚者自己录制节目, 并通过电脑展示, 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4.3书及刊物 。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 , 那么书籍就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正是有了“博览群书”, 才使孩子们知道了“含羞草‘害羞’的奥秘”、“艾滋病传染的途径”、“如何防治鸽子生病”……某些学生整理收集的资料, 制成了剪报或手抄报, 拓宽了知识面。

5.抓住地方特色 , 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整个生活的课程, 如果我们只注重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就会造成学生生活与自然、社会的分离, 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校外资源存在的形式极为广泛, 如博物馆气象台、福利院、加工厂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果以此为出发点, 联系地方特色寻找研究课题, 就会使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东山作为一个美丽的小岛有着自己的诸多特色, 如风景优美、渔业养殖业发达、芦笋远销国内外, 应抓住地方特色, 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6.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特 点 。

《纲要》 在规定新 课程的结 构时做出 了如下阐 述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使其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学科;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70-02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改进行到目前阶段,它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学科主义的根深蒂固,一线教育工作者们一时难以适应没有课标、没有教科书的课程,再加上没有任何经验基础,更是让许多学校和一线的任课老师无所适从。

总的说来,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鉴于操作层面的重重困难有待解决,笔者更有感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认识不够到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意义再认识的必要。防止出现由于实践工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定位不清楚,致使先进的理念不能在实践中很好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价值逐渐失去的悲剧!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

近期看到一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调研报告,其呈现的调研结果让我陷入了思考。教师的探讨停留在浅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无价值,甚至有40%的教师不清楚该课程是什么性质的课程,误以为是一门(国家/地方/学校)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参与。暴露出一线教师对其内涵价值知之甚少,現状十分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认识的必要。

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生成的”;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关注现在的”课程;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则是“基于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对应于分科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很容易与校本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混淆,有关专家学者已作过专门阐释和区分,这里就其鲜明特征作简要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学者们的成果,我认为他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是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课程,属于课程形态的范畴。…另外就是两门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校本课程是完全由学校开发的,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主体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来确定的,课程开发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的结果。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如前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平行的课程,然而,综合学科中的课程是相对于单学科的课程而言的。详见新课程的解释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与传统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有较大区别。从本质上讲,它属于活动课程范畴,但又与传统的活动课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鼓励学生走出课本世界,走进现实社会生活,建立于生活的广泛联系,开拓学习的空间。

二、为什么没有教材

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是教师素质提高和课程资源、教材的提供,一线教师迫切需求教材的指导。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于学科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综合实践活动混同于一门学科,想要使用编好的教材,整天想着如何“教”综合实践活动“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给出统一教科书的初衷和本义。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授行为中所运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其中教科书是最核心的教材。有学者提议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确立“教材系列”的观念!

可见,对教材中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心理导致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适应,显然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狭隘课程资源观的一种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旨在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其实施的空间。它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三、作为专门学科开设有什么意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带来的新的课程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一)新的课程观

在传统的课程观看来,课程就是一系列有组织的学习材料,材料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学生们只要能死记硬背出大量的客观事实知识;与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什么”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它的显著特征是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课程不再是学生既定的“跑道”,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部。

(二)新的学习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的信息化迅猛发展,我们都感受到了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重大变化。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

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再是一味的接受灌输的学习,而是通过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新的教学观

教学观即“怎么教”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教什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怎么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教授内容指向学生生动、复杂的整个生活,也决定了它的教授和以往学科的区别。在与同学探讨的过程中,对怎么理解怎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有不同看法。认为我们目前在观念上必须认识到,它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不能还用“上”课,而应该为怎去“组织”这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是如何获得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在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4

来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摘要】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曾在我国教育界风行一时,对我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在介绍设计教学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教学法对当时我国教育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当前时间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点滴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示

教学方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变革。20世纪上半叶,我国曾在美国进步卞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开展过一场以儿童为木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设计教学法影响甚远。在我国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反思设计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成败得失,对于推动我国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著名人物克伯屈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设计。克伯屈认为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方法中,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自我实施学习活动,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法主张摈弃以教科书为教材的传统做法,打破学科界限,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实行以问题为主的单元学习。

克伯屈认为,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性质的不同,设计教学法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生产者的设计,也称为建造设计,这种设计是以实现一个观念、思想或计划为主要目的,如建造房屋、制作工具等;一是消费者的设计,也称为欣赏性的设计,其中主要的目的是欣赏,例如听一段交响乐、欣赏芭蕾舞等;二是问题设计,主要是解决某种理智上的困难和障碍,例如思考人为什么不能飞上大;四是练习设计,目的是达到某项任务或获得某种程度的技能、知识,例如学习阅读、拼写等。克伯屈认为.这四种设计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在这四种类型的设计中,生产者的设计最为重要,因为它既能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又同成年人的实际生活相类似,因而既代表儿童的生活又是生活的最好准备。以上四种类型的设计有时是相互重叠的,例如生产者的设计就与问题设计相似。除上述四类外,还有按学生人数分类的个别设计和团体设计;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设计、分系设计以及棍合设计等。

作为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的形成,深受杜“思维五步法”的影响。杜威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步骤:发现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确定疑难之所在及其性质;提出假设;对假设进行推断;检验假设。克伯屈从杜威的嗯维五步法”中引出了他的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1)决定目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需要,提出学习目的;(2)拟订计划,即制定出实现这个目的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是设计教学法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3)实行计划,即学生运用材料,在实际活动中完成计划;(4)评定结果,即对该项工作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定。这四个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由此可见,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基木上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相一致。即两者都注重激发学生动机,明确目的,通过活动来验证假设。

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1.当时我国试验设计教学法的概况

设计教学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的。当时国内最早介绍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当属俞子夷先生。1914年,俞子夷先生在美国考察归国后,将当时美国盛行的进步主义的一些做法运用到我国学校,在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进行了“联络教材”的改革实验,打破了各科教材的界限,将音乐课教学与儿童游戏结合起来进行,手工课也“联络”其他课程展开,强调儿童自己动手,在校园里设置自然角,养一些虫、鱼、鳅蚌供儿童观察等等。i[i][1]这一变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参观者一时络绎不绝。1919年杜威来华,更加推动了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由此我国开始了正式研究和实验设计教学法的历程。1920年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一年级进行设计教学法实验。1921年一1923年是中国试行设计教学法的全盛时期。19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雏行小学校设计教学法案”,内称:“按近今教育先进国对于小学实施设计教学法,教材教法纯取活动的,准儿童心理发达之程序,取社会环境接触之事物,因势利导,以发展其固有之木能,学者既绕兴味,教者亦无扦格,法良意美,无逾于此;现在吾国试用其法者,浅见成绩,宜指定各省区师范学校将设计教学法加以研究,并由师范附属小学先行实施,作为模范,仿效,教学良法,可逐渐推及全国。”ii[ii][2]国内对设计教学法进行试验的同时,教育界也对设计教学法进行理论的探索,出现了大量介绍设计教学法的论文、专著等。据统计,仅从1921年到1924年,国人撰著的有关设计教学法的有关专著就有13种,论文达118篇。iii[iii][3]可以说,设计教学法在当时的中国风靡一时。但到了1924年后,由于设计教学法自身理论上的偏颇给中国教育带来的问题及其当时国内时事状况,设计教学法陷入了低潮。1927年,克伯屈来华演讲,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再度复兴。

2.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积极影响

设计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已经超越了教学方法的外显层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程理念的更新、一种教育思想的升华。设计教学法在当时中国的试行,是对当时影响中国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突破。设计教学法主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实际有用的知识的学习,冲

击了当时学校教育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这给当时僵化的学校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实际有用的知识引入课堂.引入教科书中。设计教学法卞张重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促使当时中国教育者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重视、把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儿童、改正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等方而开始进行探索。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当时我国教育界的一场改革,正如康绍言所说,“此法出后,教授上起一大变革:向之以教科为本位,化教科为动作矣;向之以编制三段、五段之教案,输入预备之材料为正规者,今改为以配置适当环境,唤起欲得反应为能事矣;向之以教师之机能为教授者,今乃教师之机能为指导矣。”iv[iv][4]

3.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消极影响

设计教学法给当时中国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当时中国的教育带来一定的负而影响。

设计教学法注重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然而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当时试验设计教学法的学校在教学中流于放任,作为一个试验设计教学法的直接参与者沈百英回忆说:役有上课、下课,也没有课内、课外,也不分科目。似乎很原始,像没有学校的样子。进入课堂,我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后你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v[v][5]这种当时一味地尊重儿童兴趣的做法,导致教学无目的性,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导致当时中国教学的盲目性、棍乱性。

设计教学法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然而当时该教学方法在中国试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天天在那开什么庆祝会、展览会、贺新年、做生日等等”vi[vi][6]的情况,导致学生读书不能成诵,别字太多,算法又缓慢又错误”等不良教学后果。在设计教学法中,这种忽视系统知识、只一味地重视活动的做法,致使当时学校的学生难以获得全而发展,在学习上缺乏基木功的训练,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三、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当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借鉴与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课改的难点。虽然在时间上迟于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但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张通过活动来教学,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等等。

设计教学法虽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然而关于设计教学法在当时我国试验的成败得失的反思,对于推动我国今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实施过程却出现在自主性、实践性等漂亮词藻的掩盖下放任自流,只重视学生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只为活动而

活动,而不是为学习而活动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一词的误解。没有学习目的的活动,无外乎是自由、散漫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是指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为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也不同于课外活动中的活动,更不同于那种玩玩跳跳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是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学习,活动只是学习的途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第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活动、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做好指导工作的能力。这种高要求对于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养成的。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导致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后来在当时中国难以试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而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有效培训成为推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当务之急。有关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支持,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培养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化的教师。这种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同时,应该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开展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从理论上讲,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面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课程实施方式等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第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当时中国试行时,卞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通过活动来进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处理好设计教学法主张的活动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目前为了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要正确处理好它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排斥学科课程,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学科课程来上,也不能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代替学科课程,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学科课程仍然是占卞导地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与价值 篇5

人民小学校:

张玉梅

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是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可以说,在实践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

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或教室里的活动,那么实际上与学科的活动教学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应包含着不同活动情境下的实践。

第三,一方面,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如“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依然在“学习”上,而不在于“研究”上,它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或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各种观念的反思和能力的建构;另一方面,实践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主题来开展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四,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负有不同的管理责任。即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照顾了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从而也强化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基本责任和权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宽松的课程管理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由于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有一下几个特征

1、综合性(基本特征)。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二)什么样的课程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

1、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封闭在教室空间内,往往会使学生远离实际的自然情景、社区背景和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课堂活动。

2、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综合实践不是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它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为目的。

3、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4、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

(一)丰富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现的获得上,这种经验的体现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二)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级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6

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课程实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新课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效。

二、课程的理念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一)课程理念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不仅是课程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变化。

1. 着眼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强调直接经验对个体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起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 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主体的有意识的辟新,与众不同,善于提问,发现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了思考的开始,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本能,才有了创新的可能。问题探究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它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3. 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崇尚生成,这是由其回归生活、师生共建的课程特征决定的。在生成的过程当中去促进学生实现新的意义建构,这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程特点是学生得以创新的基础。

1. 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创新思维。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打破了单一学科学习时知识内容的禁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寻求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角度的广范、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想象,敢于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自身创造思维的灵活性会在想象中得到发展,创造潜能得到发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入了创造的邻近发展区或创造的前沿,逐步创造出新事物来,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 实践性为学生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即为其提供了这一条件,大量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将创造性的思想付诸实践,提高创新的能力。

3. 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课程领域,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活动时空,抑或是评价标准的开放性,都能把学生引入到更多的未知领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强心、允许尝试,多元的评价则能保证追求发展的内在性,为学生的手脚松了绑,学生面对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4. 自主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宽松、愉快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这种“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必然又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

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态度,通过赏识学生来激发他们创新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并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相信,让他们在相信中增强自信;其次要以兴趣牵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活动,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大胆质疑,奇思异想。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处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之中,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进而促使自身创新潜能的逬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以大胆想象,独立思考为荣的良好环境。

(三)选择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的关键是创新想象的参与。想象、创造想象都是借助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而表象来自于对事物的感知。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开展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倾向和生活经验的活动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激发学生的活动主体性。

在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若没有自觉主动性,根本不会产生创新性,更不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自觉促进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一个形式多样化、项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敢于探索,在多个角度上追求成功体验,使创新有萌芽的可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使得各个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闪光点都会被凸现出来,使他们受到表扬、得到激励,从而树立创新信心,自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8, 9:45-47.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7

[摘要] 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存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课程意识不够成熟,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教师科研能力薄弱,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培养即高师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问题;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8-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价值和目标追求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然而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该门课程的实施者在高师专业设置中没有相对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至今为止没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大部分的学校该门课程教师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想通过对近15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做一分析,期望能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有所启示,从师资培养的源头开始,为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提供建议。

一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述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期刊年限定为2001年1月~2015年1月,内容检索条件采用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得到检索文献5359篇。其次,确定研究对象。在这5359篇文献中,除去重复发表文献、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1500篇。

首先确定关键词。采用Bicomb软件对15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抽取出关键词频大于20的44个关键词作为主要关键词。其次,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对于确定的44个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共词分析功能。产生出共词矩阵。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13.0中,采用样本聚类,得出44个关键词的聚类树图。第四,结合聚类结果对共词矩阵运用SPSS1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和四大领域展开研究。一条主线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四大领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本质问题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通过对多维尺度图和聚类分析图的进一步归纳分析,还可以归纳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总趋势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者多,对于课程的评价研究者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多,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描述的研究比较多,具体教学指导研究较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多,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较少;宏观常态化的研究较多,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中本地特色的微观研究较少;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层面的问题质疑者多,能给予操作性的建议较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较多,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知识图谱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资源相对贫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开发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资源感到十分困惑,很多教师对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2)课程意识不够成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由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更注重参与,重过程。在这个非常开放的实施空间中,没有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要转变学习方式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自身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指导力,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局限于停留在活动的表层,缺乏对该门课程的系统开发和建设。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从知识图谱中看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整体研究中处于边缘状态,目前学校的师资配备较为单一。有些学校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是单纯由班主任担任,就是单纯由某一门学科教师担任,任教的教师资源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活动教学的基本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加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整体不足且不稳定;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足[1]。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定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4)教师科研能力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研究或者案例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这就对教师活动设计和整体安排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中小学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而且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需要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能仅停留在方案设计的层面。

(5)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一直以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如何参与、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和进步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将是研究者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全面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必须从开设课程的种类到课程实施中教育科研意识与方法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做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1增设活动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综合教育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由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上教育实习组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看也是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多样的能力,如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传统的学科学习,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慢慢培养并形成。高师教育类课程应聚焦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增设活动类课程,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理论,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

课程政策的变化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定之下,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发设计课程,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职前培训的源头,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强化相关课程理论,增强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使学生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开发学习中对课程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内化的课程观和课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现实,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3重视教育科研课程,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题研究要求高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科研课程,强化教育科研类培养与训练;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教育调研活动的开展;教育类论文的撰写与指导。这就需要高师教育在培养师范生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课内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和方法,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利用各种实习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活动将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未来教学中做好铺垫。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高师教育类课程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学都强调开放性,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多渠道主动运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新的知识。这对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要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落实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愈来愈高,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考量教师职前教育的需求,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课程的设置、课程观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14(06).

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总结 篇8

在2008年中,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智能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我们立足优化课程改革,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与研究,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束,我们学校的领导小组也坐下来一起总结和反思一些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1、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

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

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心得 篇9

1005401001周蕾

对于我们这一届的学生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这些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新兴的综合型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听、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自主探究发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未来的人们教师,我们在蒋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这一门课程并且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程的实练。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我受益匪浅,也我以后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对课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这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发展的价值:满足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价值: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 由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学段目标是指某一学龄段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为: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

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其内容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课程学习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首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学生是这个这门课程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三、课程学习的评价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认真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且在积极地参与了班级组织的实践活动,到小学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填补了我的空缺,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没有任何的经验,通过这次课,我了解了这门课程的脉络。这次实践课分为三次完成,小组合作。我被分在怀化市东晟小学二年级一班,跟黄宇、周珊珊、陈惠惠、徐星、龚琳俏一组,我们这一组的默契很好,从题目的拟定,活动方案的设计,初次到课堂进行选题推荐,展开活动,第二次指导学生制作成果,第三次成果展示、总结,都分配合理,每个细节都是

浅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是一门新型课程,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大潮下新生的一门课程。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这就让很多教师感到无处着手。这一课程该如何教呢?

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是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进行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因此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我们有了更广阔的教材选择空间。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可以结合数学、语文、品社、科学等方面内容来进行综合实践教学。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结合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设计美丽的图案》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小剪子,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圆规、尺子、胶棒。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具有哪些特点,之后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图形都各有特点,也很漂亮,老师还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例如机器人、小房子、小熊猫等。我展出了我设计的几张图片,对孩子们说相信你们也是个伟大的发明家和创造者,你能用手中的工具剪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吗?

在制做之前我们应该注意:

1.使用剪刀和圆规的时候不要把尖端朝向人,不能拿着它们打闹。

2.剪出的图形符合图形的特点。

3.粘贴的时候要干净,色彩搭配合理美观。学生动手剪图形,粘贴,进行自由创作,最后展示作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学生安全教育,学生既巩固了图形的认识与測量,又获得了实践的活动经验,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学,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门学科。我把综合实践课和语文课相结合,综合实践课的宗旨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里,而是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基础,让他们了解生活。教师要把学生领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抓住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的组织学生的活动。例如:习作《秋天》一课,我们是乡村小学,我组织学生参观自己的家乡。听家乡小河水声潺潺,看田野庄稼丰收的景象,瞧树叶的色彩缤纷,闻果园瓜果飘香,望天空中白云朵朵。孩子们嬉戏游乐,尽情的领悟大自然的美,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组织学生拍照留念,留下美丽的景色。回到学校把拍的照片展示出来。学生们不再苦于没有素材可写,他们热情高涨,写出了家乡秋天的魅力。通过这类活动,学生接触了大自然,懂得了实践来源于生活,加强了综合实践课和语文课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来源于生活,文学又超越生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习作空间。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课程。在学习《关注家中老人》时,让学生调查老人居住的情况,再回忆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经历,想想他们为了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找一找老照片,对比他们与照片的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家中的老人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长大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通过这个调查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做为子女,应该懂得感恩,善待父母长辈。关爱老人,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的结合

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最大限度的将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在课程中。在学习《探索声音的秘密》时,先让学生说说听过哪些声音,之后动手操作使物体发出声音,如纸盒与橡皮筋,米粒和纸等。这些声音是刺耳的噪音,噪音是一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想一想为了减少噪音,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最后小组合作利用曲别针、纸杯、针线、毛笔等材料制简易电话科学小实验。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初步体验了探索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课与众多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的课程,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倡导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焕新.谈年级组的构建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3]周焕新.土壤中砷污染指示性动物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1(05).

[4]周焕新.重金属铅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0(06).

[5]周焕新,范眸天,舒群,仇明华,王鹏云.不同色袋对红梨果实品质的影响[J].山西果树.2007(02).

[6]周焕新,范眸天,舒群,仇明华,王鹏云.不同色袋对红梨果实品质的影响[J].烟台果树.2007(0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篇11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一特点, 我区成立了以教育主管局长为组长、以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以基层学校校长和教研员为组员的课程领导小组, 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 我区搭建了阶梯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平台。 首先, 对全体领导及教师进行大规模通识培训; 其次, 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再次, 定期开办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建立名师工作室、确立实验基地校, 并在基地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课堂教学观摩、优秀案例分享等培训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 教师们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立足区域各校实际,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世界有多大内容就有多广的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途径。

1. 开发家乡社区文化资源

我们区地处吉林市核心区域, 同时又涵盖5 个乡镇,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文化资源。 如地处回民区的回族小学开展“ 回族文化直通车”主题活动, 地处北山脚下的25 小学开展“ 北山的研究” 主题活动, 地处乡镇的大绥河中心校开展“ 小小柞蚕终化蝶”的主题活动, 还有的学校开展“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松花湖” 主题活动。 总之, 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挖掘校内校外人力资源

校内的教师、学生, 校外的专家、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人员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 如17 小学把授课教师按特长分成几个组, 成立兼职教师指导组, 学生在活动中有问题可随时找对口的老师帮助解决。 25 小学在开展“ 我身边的交通标志”主题活动时, 请交警大队的民警作指导教师; 11 小学在“ 野鸭子的研究”主题活动中, 邀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 9 小学在“ 珍爱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中请来了医院的眼科医生, 为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及保护眼睛的知识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全员的配合, 做到了校内校外资源综合利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编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 教师感觉无米做炊, 因此,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 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这些案例的选题体现了学校和区域特色, 突显了社会及自然问题。 活动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活动方案涵盖了活动分工、设计、探究方法、预期解决问题等内容。 活动实施的操作过程具体, 活动结果展示丰富, 教师评价客观公正。 案例集的编写, 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热情,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典型范例。

4. 编写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为了使这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能够有效、规范的实施, 我们还编写了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这本手册分别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为活动主题, 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的编写,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材料和探究方法, 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成长记录袋。

四、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主题式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这几个阶段。在各阶段中, 我们还探索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阶段探索出了《开题课》《主题筛选课》《方案制定课》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实施阶段探索出了《方法指导课》和《实践操作课》 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示交流阶段总结出了《成果展示课》《交流汇报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评价阶段总结出了《展示评价课》、《交流反思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

总之, 我区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 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汇编优秀案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习手册等手段, 实现了专业引领,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已经形成区域特色, 成为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 在探索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永远在路上。

摘要:通过对吉林市船营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回顾, 认为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区域学校实际, 开发课程资源;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策略, 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上一篇:一年级六班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