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2024-08-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共8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中,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 何进行访谈等方面。

2.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缺乏实施的充足条件支撑。

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盲点。从我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校长的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极大地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会有许多不利因素。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入中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这也困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突出问题。

学生发展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从理论上说,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机构不落实,那就难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我建议:

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如同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一样,在评价过程中,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指标根据不同学段(可分为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7-9年级三段),再具体化分出二级指标。美国应用学习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就包括“五个目标领域”、“九种基本能力”和“学段目标分解”等部分构成。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目标是由各县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根据课程总纲(即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具体设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主题,设计可观察、可测量的活具体活动目标。这些目标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的具体化与评价的实施,必须要有目标细化和明确化的再设计的过程。

2.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近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长沙开福区、广西柳州区、成都武侯区等实验区初步研制了学生发展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

克服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我觉得需要牢牢把握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自主地提出问题,明确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的合理性程度;参与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与交流。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问题解决基本方法(如探究、调查与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的体验与运用程度;基本技能(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规划与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性评价要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3.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特别是评价方式、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机构)。以教育部的《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思想,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以何种形式进入中考,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状况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论。建议各地以教研室为基础,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构成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以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结论为基础,通过对初中生和学校提供的学生活动过程的档案、活动报告等资料的分析,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初中生的升学依据包括学科考试的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4.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进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因通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促进中小学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的思路,切实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目标以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目标。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在其目标的设计上,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实践取向, 弥合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人与知识的断裂、人与能力的断裂、人与兴趣的断裂、人与现实生活的断裂,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享与合作精神, 以及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其具备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学生评价的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目标的制定上, 努力弥合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 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 作为一门新生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 其目标在层次上的缺乏以及学段性目标的笼统与模糊还是大大削弱了其现实的指导作用。

(1) 目标层次性的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建立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之上的, 因此就会使人产生错觉, 认为其目标的设计上存在着某种随意性, 甚至可以误解为在不同的年级以及学段上是完全可以重复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学生极有可能形成“兴趣衰减”, 也就是说对学生来说活动每年都在做, 只是课题在变, 而活动过程只是在简单重复, 很容易将此课程陷入一个形式化的过程。

(2) 学段性目标的笼统与含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虽然对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规定, 但从总体上来看, 目标还是过于笼统和含糊, 在实施过程中, 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的设置上中小学差异性并不明显, 只是进行研究侧重点的变化, 而缺乏程度的变化。事实上, 3~4年级与5~6年级再到7~9年级, 学生的能力和心理上的发展是急速而不平衡的, 因此在其目标的制定上应有发展程度的差异。同时教师在运用的过程缺乏直接的指导, 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观经验, 并不利于推广实施。

3. 对策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评价目标的设置上存在层次性的缺乏及其学段性目标的笼统与含糊的问题, 鉴于此, 就需要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比如:在主题所涉及的深度与广度, 其创新性程度, 实施的方法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制定不同的要求。当然, 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目标不可能在一两个活动中就完全达成, 需要在不同主题, 不同年级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因此, 学校在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时, 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预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以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内容以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评价内容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借助评价来诠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 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第一, 学生对客观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涉及到学生对已有信息的利用, 包括信息收集的多少、方法、途径、以及学生对收集到信息真实性的判断。第二, 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的结合。在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在集体活动中积极的承担个人的任务, 能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 能否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矛盾, 等等。第三, 学生对体验的整理和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不断主动建构其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过程, 将客观知识与动态知识进行整合, 共同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生成自我的知识, 达到反思自我、发现自我的目的。第四, 学生对活动成果的表达和展示。对活动成果的表达与展示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 能够更有效的对学生的诸多能力, 如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模式等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观察和专业判断。

2.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评价过程中节奏的失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的指导效力被大大的削弱, 很多时候一项任务布置下去, 学生无法完成, 但为了整个课题继续走下去, 却不得不简单化的处理之前的任务, 接着布置下一次任务, 这样下去, 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期间, 学生似乎被拉扯着向前走, 在中期结题时, 甚至有的小组根本没有准备。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而不是快乐的探索了。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随意性倾向和表层化体验。有些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过程中, 各种活动纷纷出台, 如:秋游、读书看报、拜访敬老院, 等等。因此, 有人说“综合实践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同一个形形色色的箩筐, 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其中很多活动形式化现象严重, 在实施过程中没有针对性, 目的性不强, 在活动过程中缺乏主题, 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不要说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 在其中获得成长和探索的快乐了。

3. 对策分析。

(1) 全校动员, 各科参与。事实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行在时间上必须有充足的保证, 除此之外, 还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任务, 也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门简单的课程, 需要全民的动员, 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配合。如果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的话,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展开了, 而且还能结合各门学科课程, 在学科的基础上展开, 也可以结合班会, 在班会上进行积极的引导, 增加活动的种类。因此, 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时, 应争取调动最大的人力资源, 多方面进行配合。与此同时, 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实施, 在学生评价方面更应该落在平时, 加大力度, 出具告知通知书, 取得最大的外力协助, 并达成督导的功能。

(2) 增强主题引导的作用。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还要特别注意防止综合实践活动的过分泛化, 主动改良各种活动, 以主题为引导, 明确活动的针对性, 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参与组织和策划, 与学生商定活动目标, 深度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评价的方式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突破了传统的领导评价, 采取多元的评价主体, 学生自评、伙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评价都纳入了评价主体的范畴。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过于追求评价的科学性, 多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 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主体在年龄特征、能力、兴趣方面是不同的, 想要参与的活动类型也不同, 因此, 应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包括成长记录袋、协商评定法以及观察评价法, 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 填补了活动过程当中指导的盲目性, 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更加具有条理性。

2. 学生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评价方式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已经融入到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 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 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调查过程中, 档案袋方法和观察评价法有明确的示范作用, 易于模仿和操作, 对于此方面的文章和论述也较多。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是其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协商评定法由于包括学生人数, 教学设施, 环境配置等诸多方面的局限, 教师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动干戈”, 结果却是教师的指导依然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 如流程化的展示作品过程, 学生无主题的讨论过程, 甚至进入教师指导的失语状态, 以至于造成其形式上具备, 但实质内容却无进展的状况。

(2) 评价结果采用机制的不完整。综合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保证。让家长以及学校尤其担心的是, 花费了这么多精力以及时间, 指导、陪伴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能力的增长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熟或许正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呈现, 但是这种呈现, 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 似乎被凸显的特别脆弱。与中高考这样在择校上能够非常清晰的呈现的学习成果不一样,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除了课堂以外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 这也就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中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这个元素就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高考之间的联系。

3. 对策分析。

(1) 分工明确, 主次分明。协商评定法的重心在于有效的交流, 但是这种交流必须是有主题的, 教师的指导用语也必须是明确的, 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必须知道自己当前呈现的重点是什么,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向其他同学翻看自己的记录袋, 与其他小组相似的格式化的内容可以省略掉, 重点呈现的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迷惑点。在同组的交流中更需要把握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 参考他组内容, 明确自身的不足。在评价过程中, 鼓励客观公正, 避免一味的夸奖及埋怨。

(2) 建立与中高考的紧密联系。在中高考指挥棒下, 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都与考试紧密相连, 服务于考试的机械作答与做题技巧策略, 综合实践课程在这双层阻碍之下, 受到家长与老师的不合作及抗拒, 无法从学生实际能力增长的角度进行合理分析, 事实上, 最好的方法是对考生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认证, 出台硬性规定, 如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高考加分制度以及中高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行审核资格制度等, 并且加强其监察力度, 主要由学校和教师评定, 然后由专门机构再不定期进驻学校抽查情况, 避免学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基础知识死记硬背, 背离原本目标。同时, 在试题的编制上, 也可结合各科教材以主题的形式出现, 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并非给学生贴标签、分等级, 它更加重视学生心灵在生活中展开的历程, 致力于探索新知的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 学生评价将学生与现实生活课堂看成一个整体, 在这里,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的参与者, 更是践行者, 促使其不断的反思、总结、回顾、不断地调整和修复, 促使其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展望, 2001, (8) .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10) .

[5]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评价[J].人民教育, 2004, (3)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3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需要灵活多样,具有开发性的评价方式,要关注学生活动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能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教学中的课程评价。我们平时在教学中的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对主题活动中学生的评价等,都很好的起到推动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这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就要让一线教师、一线学校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实践活动中做好课程评价。我们如何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评价?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新型评价观

把握课程特征,树立新型的评价观。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所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时就不能仿照其他学科,不能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内容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施情况,结合课程特征,构建有特色的评价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课程的计划制定、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具有一般学科课程的一般特点,但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它的课程评价具有自身的特殊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多途径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因此我们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应凸显并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体现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二、把握科学的评价原则

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科学的评价原则。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布鲁姆曾指出,如果我们的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地影响,或潜在地对学生存在危害的话,那么这样的评价宁可不要或者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等。在实践操作中,可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实施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它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评价中的激励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只有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结果才有可能获得评价主体的认可。

三、掌握多元的评价艺术

把握多元评价关注点,掌握多元的评价艺术。进行多元评价时关注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注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兴趣的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个体、不同的学习时间段,体现不同层次的,多元的评价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采用不同的评价角度,设计不同的评价维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关注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变化,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由相关活动涉及的主题、如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专业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从而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评价过程不再是教师发表专制的结论,学生和评价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一般包括:学生的评价、生生间的互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他人的点评等较规范的评价。在评价中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有时也包括一些随意性较强的评价,如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段肯定的评语、一张特殊的奖状、一份小小的奖品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普遍运用及时评价策略,看到一些现象及时进行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学有榜样,另一方面及时告诫违规者,对于一些能力不是很强的同学,如果发现闪光点就及时表扬,以示激励。才能使评价能够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使评价活动收到最佳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4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每学期每个学生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相互协调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务处职责:

1.成立课题甄选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指导。

2.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和教师选课、制定课题,安排课时和教学场所。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终认定。

(二)教研组职责: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教务处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与。

2.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教务处提供修正建议。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4.建立课程资源库,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年级组、班主任: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配合教务处做好协调教学的工作。

2.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评定。

(四)科任教师:

1.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3.编辑教学案例,提交给教导处,作为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课程实施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课题。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3、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答辩、交流——成果评定。

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

1、开学初,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项目研究组,经审核后开展活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积极参加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

3、教务处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四、活动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体现个人的研究思考,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在活动评比中受到好评。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16K纸为主。

6、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五、奖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

1、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过程扎实,能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工作,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成立研究性学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组。确定专门负责教师,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学校组织教师针对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5

滨城区旧镇办事处中心小学校长 贺树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滨州市教育局、滨城区教育局也及时下发了相应的规定。这就为这门课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特别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特别是乡镇小学,因种种原因,其开设情况和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本校自开学以来,也千方百计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正常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但认真对照有关标准要求,自我感觉很不理想,从开学到现在很长时间了,甚至很多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姓什么”还没有真正的弄懂。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的组织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几点共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者的意识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开好的前提和保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做了明确的规定,区教育局在全区学校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各单位组织认真学习并按时回报落实情况。新学期开学后,山东省教育厅厅、滨州市教育局又纷纷下发了有关的规定。可以说,有关《规定》非常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处罚也比较明确,并公布了学校违规行为的举报办法。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活动效果还是非常的不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有关管理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这次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正常开设且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在管理形式上,农村小学普遍采取的教师包班和兼课的现象,而包班或兼课的老师大多都兼任语文或数学这样的“主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难,且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勉强达到了“开全”的要求就很不错了,离“开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首先是任课教师意识的提高。可以说,从现在课程开设方案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一般数学课少一节,这样的课程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应付性”课程,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对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要有很大的影响,家长会不会接受,甚至认为这样做违

背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上”、“迎查式地上”等现象仍然存在。

小学英语课的开设为什么在短期内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认识提高”的重要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

一个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之,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研究方法和一些现代知识。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研究问题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

另一位老师的反思是这样写的:“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水平,但是老师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大主题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问题,学生有的说喜欢研究汽车、有的喜欢研究外星人、有的喜欢研究甲骨文,等等。他们所感兴趣的我感觉又研究不了,能研究的学生不感兴趣。”

是啊,“教书匠型”的教师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难度是可想而知。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上成了“xx教育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预设”的知识,受到了“预期”的教育,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现成答案,患上了“网络依赖证”,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反思,都无一不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东西,甚至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可见,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仍是当前培训的重点之一。

我校一位教师的博客中有这样段话:“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仔细分析这句话,虽然说明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不到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做‘蜡烛’、‘春蚕’,更要做‘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就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来说,如何实现教师通过“一杯水”而使学生(或师生)获得“一桶水”的效果,这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学生、家长的认识也亟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也普遍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课外活动或“双休日”活动,没有老师亲自组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

至出现“造假”应付老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也与教师硬性的帮助学生选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理解支持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没有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作为依托,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而当前,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氛围,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配合老师的工作就很不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我校三年级一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刚开始,我上网搜集了许多综合实践的资料,联系自己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共同确定了活动主题《我爱我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讨论活动内容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活动成果。有的小组计划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计划为父母洗脚。我自认为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一定会收获多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发现有些家长很支持孩子的活动。但农村大部分家长知识面较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不能很快转变过来,他们总把目光盯在考试科目上,计划为父母洗脚的,家长不让;想下厨为父母做菜,妈妈怕孩子烫着,爸爸说:‘孩子连刀都拿不动,不能切菜。’„„这说明这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课还不了解,他们认为这些事与学习无关,没什么意思。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农村小学刚起步,就连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奢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4、活动选题指导必须加强。

第一是活动主题太大。如:我校六年级老师学期初确定的活动主题“环境与生活”、五年级“饮食与健康”,这些课题就连老师自己都感到探索起来非常的吃力,何况学生!

第二是选题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就像一个老师在他的反思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但是有时由于有些问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但是农村大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因此要求学生汇报就有大部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非常无奈。所以,我认为在让学生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

第三是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选题,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不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宗旨,从而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选题不真正的感兴趣,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效果的低下。

第四是选题内容与学科教学拉不开距离。大多数老师走惯了学科教学的路子,选题总是为着学科教学内容转来转去,活动指导方案变成了学科教学“教案”,活动变了味,离学科教学距离太紧,综合程度低,常常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

此外,活动基地建设滞后,社区活动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发掘利用,也给活动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几点建议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是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通过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活动形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求。

1.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有关推行素质教育文件中关于考试评价的规定,把主动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还给学生。力争达到市教育局出台的推进素质教育六项措施中要求的“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给学校、老师松绑,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的氛围和有利的环境,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钻研,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改革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同时,避免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陷入无序的状态。

2.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要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轻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诊断和激励,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诊断,畅谈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鼓励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尝试和探索。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不与教师的奖惩或利益挂钩,意在使教师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校长评价和同事评价要密切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评课活动,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意在使教师能准确地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帮助被评价者正确的了解自己的现状,进一步拟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帮助其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评价的结果不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或名誉挂钩。

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其它形式作为补充,意在加强沟通,并从中获得家长、学生的有关需求及有益于教师活动指导的各种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指导策略和方式方法。

3.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逐步过渡到“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各科任课教师,形成灵活的教师指导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所以,尽量不设专职老师。在研讨的时候,任课老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难度太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建议下学期设专职老师,安排“象xx老师,脑子灵活,各个方面的能力强”的老师任专职老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求“整合各科教师资源”,“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连指导教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极少数的专职老师同时指导不同年龄段且兴趣爱好差异巨大多个班级的多个活动主题,恐怕是根本没有能力胜任的。

4.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每周各年级活动时间安排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质性评价、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

学生活动成果的体现:期望学生获得多么重大的活动成果是不现实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活动成果评价时,要重“过程”,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物制作、小论文、小总结、小发明、典型交流材料、创新性的观点、手抄报等都是成果的体现形式。

6.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培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真正搞清楚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人都有兴趣爱好,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课外自己做的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也肯定很多。老师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探究意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并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成绩。

不要认为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想问题太复杂,甚至离谱而造成教师没法进行指导。其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指导中,学生在很多方面强于老师恰恰是正常的现象,例如: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探究成果出乎教师的预料等,这恰恰是老师正确指导的成果。对学生中一些创造性成果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在此方面超过学生,只需要认可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就达到目的了。

(2)要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实际条件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还要指导学生分组、提供材料、创造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调控学习计划和进程。同时,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活动指导实践中逐步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要加强选题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

特长的发挥,就可以算是一个好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一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 的现象。二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得主题感到不适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学生确立新的主题,最终达到“学生人人有课题”的境界。可以说,选题权不交给学生,是不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的,因而,其活动结果也就很难符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的。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就象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提到的:“看看有经验的学校是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他们的主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学生的兴致怎样?如何对学生作好指导,如何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指导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便捷、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但要注意消除教师的“网络依赖症”,正确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鼓励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7.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篇6

一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传统教师评价以评定教师级别决定奖惩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评价手段、指标及反馈形式上更注重实效性。

二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与外在评价者相比,教师对自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与对象最清楚,最了解自己在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又最为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其教师评价是不能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来代替的,而课堂时空以外的教学信息的收集与提供是有赖于教师自己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作为被评价者,更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的营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平等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前提。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是实现教师自我评价的必经阶段。

具体而言,在评价前期,在与被评价的教师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个性化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收集评价信息,鼓励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提供评价依据,在评价中给教师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重新肯定自己的机会。同时,创设民主和谐的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同分析与探索。在分析评价资料和数据信息时,要注意与教师沟通,了解资料的背景和影响的因素,从而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在形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要与教师尽量达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要注重引导教师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总结的能力,并且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整个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被评教师全面的积极的参与、自我反思及相应的意见和观

点,这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有利于被评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被评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地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让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要实现教师主动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准确了解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整体的发展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反思,要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形式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让评价真正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互相脱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作为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们最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他们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由他们对自己的设计与实施的情况做出评价应作为对课程进一步修正的重要依据。当然不能把教师作为课程的惟一评价者,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科学的课程评价还有赖于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们的共同配合。

三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过程,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职能在于管理教师,所以实行的是一种 “以成败论英雄”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间过分集中,过分注重结论。按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观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师评价要贯穿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评价信息来源于教育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关被评价教师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这是教师评价的基础,这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收集信息是教师评价的关键,而信息的收集工作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其次,评价结果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随着教师不断专业成长有所变化,评价手段的设计应考虑到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在过程中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自己的优势、不足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激励教师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最后,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评价制度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断发展。教师评价使教师在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不断地生成新的评价内容,教师评价是一个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评价的多元化及评价的综合性首先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不仅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本人凭着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深刻的了解,对自身发展的高度关注,被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同事、学生及家长,他们直接、间接地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的意见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师评价中要创设积极的氛围,让同事、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多渠道地提供评价信息,使教师评价更有效。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工作环境、教学对象的相似性,同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同事的评价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对被评教师在工作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是非常有益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使被评教师与同事在评价中消除相互提防与磨擦,从而坦诚相见,做出客观、合理公正的判断,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被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他们对教学活动及师生交流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被评教师以及时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家长与教师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家校联系直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与家长参与评价时一定要有所引导,要让学生与家长了解评价的目标,哪些内容适合家长与学生参与评价,哪些评价结果仅供参考等,在评价中应有清晰的认识。

正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多主体参与评价,这就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时评价

主体的多元性。当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多样的评价信息收集的手段及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如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有对教师基本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评价,更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等等方面的评价。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五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人格、成长历程与背景、思维的方式、个性特长、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才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教师根据《纲要》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它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使教师能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个性特色。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不是要抹杀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全体教师整齐划一,这样我们将失去具有特色的教育“精华”,统得过死,教师没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其创造性就会大大减弱。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评价项目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产物。课堂教学对践行课程育人理念、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是倡导推广“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学理念,构建完善“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绿色健康”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合格 + 特长” 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定位旨在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1]。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诊断, 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2]。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效率、 教学基本功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体验和感悟思考等。评价要重视师生的自我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达标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重视实践与反思,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反馈评价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功能和目标定位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和实施评价工作的重要导向,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2.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并发挥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作用。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教学活动任务。

3.差异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风格特色和兴趣特长,引导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注重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差异化评价。

4.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整体性,重视对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兴趣等进行全面评价。

5.多元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多元性。广泛引入学科专家、教育同行、家长、学生等参与开展过程性评价、达标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等。

6.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对评价结果的发展性解释和运用,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纵向比较,以“入口”量“出口”,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三、评价项目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素质教育”、“以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因材施教”等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3]。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体现“热爱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准备、组织管理和评价反思”等教学态度。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应该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组成。教学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而科学设定,努力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定位和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时代性等特征,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研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化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展示、启发引导、 实践体验等方法,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启发教学、探究教学;要体现适切性原则,精选并灵活运用与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要体现时代性原则,创新传统教学手段,科学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要集中突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具有一定独创性[4];二是教学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教学环节和步骤衔接得当、紧致有序,教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恰当科学。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内化生成了多少东西,受到了哪些教育;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激励和满足。前者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 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上等。

8.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学质量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充分体现广博的综合知识技能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素养。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语言准确清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启发性强,板书布局科学、工整美观、 条理性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仪器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志等.普通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实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哲学定位与操作实施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性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S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111-02

生物类综合实践课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设置的必修课程,但随着综合实践课的推进,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如何制定综合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

1 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目前,档案袋评价和评价表评价是我国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的评价方式。档案袋也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档案袋评价优点是让学生拥有了自我评价、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档案袋评价符合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是它有2个主要的缺点,一是“档案袋”核心内容不一致,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二是档案袋评价要花费学生及家长大量的实践,评价面比较广,很难有效实施。评价表评价是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表进行评价。如大家常用《课堂教学评价表》来评价课堂教学。在听评课时,听课者每人拿着一张并没有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评分表:一、二、三、四,A、B、C、D,条条款款,分项打分,总分作为对教师这堂课的评价。而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很难拆分成一个个的评价表。

以上这2种评价方式均忽略了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念的一个核心点,即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融合为一体。如何在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课程的深入改革,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学生、教师素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 学习性评价的优势

评价不在教学过程之外,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效的教学依赖于高质量的评价[1]。如何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成为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习性评价是由形成性评价发展而来的。学习性评价的优势主要有:(1)学习性评价融评价于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性评价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并判断采取何种教学措施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的信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在对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反馈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并找到如何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的途径,主动自觉地去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2)其二,学习性评价是重要的反馈机制[2]。与教学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的学习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学习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教师、学生、知识等教学要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保证教学信息流的畅通无阻,实现信息的有效反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学习性评价并不排斥对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的关注,可有效地强化认知。通过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检查,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印象和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技巧的提高。另外,传统的带有等级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降低,等级和分数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很熟悉的评价代码,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则主要起到阻碍的作用。例如,引起学生放弃学习或产生绝望等不良后果的量化的考试分数就不能被认为是高质量评价,因为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大于积极影响。而学习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经常接受对自己积极、正向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也会趋于积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度就会相应提高。

3 学习性评价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接

从学习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可以看出,学习性评价是一种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的评价方式,它注重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它提倡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是不谋而合的[3-4]。以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校园植物检索及分类”为例,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学习性评价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合理的对接。我们将评价主题分为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2部分。

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的评价人包括学习小组、教师本人、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组和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组。其中:(1)学习小组为评价人的主要评价标准为:老师是否全程参与校园植物调查、检索及分类识别;是否积极与小组成员探讨遇到的植物检索及识别问题;是否积极与其他老师经常探讨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植物特征不全时的植物的检索方法;是否积极查找资料(如安徽植物志,植物检索表等)以解决遇到的问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对学生有评价;活动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否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制定的;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是否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间是否对同伴的观点有口头评价和争论;学生是否觉得活动很有意思并且很愿意参与类似的活动。(2)教师本人主要评价标准为:指导态度积极主动;善用启发式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遇到的问题;活动过程中自己有所收获;活动后积极主动改进方案。(3)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组主要评价标准为:积极与导师组成员探讨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热情;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4)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组主要评价标准为:活动设计、步骤;探讨问题记录;学生活动表现的观察记录;活动反思;活动成果。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确定了参与主动性(是否愿意承担不认识植物的检索识别)、方法掌握程度(是否熟练掌握植物的特征,是否熟练掌握检索表及检索工具)、实践程序(植物检索观察是否规范)、口头表达(遇到困难学生能否简洁清楚地表达)、学习效果(是否能快速检索常见的校园植物)、团队精神(遇到困难是否能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成果展示(编制的校园植物目录是否合理正确)、自我期待、教师期望等评价项目。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具体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协商制定。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2:1-6.

[2]孙玲.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33-35.

[3]杨承印,杨洁,张迎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性评价[J].课程教材改革,2009,10:17-19.

[4]奚玲玲.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与评价过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76-78.

上一篇:中秋节送月饼策划方案下一篇:大班社会教案《小小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