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2024-09-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共9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

活动主题:

重拾民俗民风,弘扬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活 动 主 题

重拾民俗民风,弘扬传统文化

一、课 题 产 生 的 背 景:

首先,现在的城市满街都是麦当劳、肯德基,我们大多数同学也是热衷于这些看似快捷方便的快餐。而伴随着快餐而起的的是当代社会相当流行的快餐文化,它包括网络文化、盲目旅游、带料的影视文化等等。这种快餐文化反映出的是国民在快捷的社会生活中的盲目和浮躁。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某个时间来沉静地思考,他们愿意接受的只是视觉等感觉上的冲击。与此同时,我们的民俗文化则成了快餐文化的牺牲品:除了卖粽子的人外,有多少人知道粽子应该如何包?有多少同学能讲出寒食节的来历?又有多少小学生懂得过年时自己放鞭炮看烟火的意义何在?

其次,我们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漠视的同时却渐渐吸引了众多来自于世界羡艳的目光——日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人礼”并沿用至今,韩国响应端午节弄出了端午祭,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大争诗仙李白的国籍。这种种各各真的代表的只是一个礼仪一个节日一个出名的人物吗?诚然不是,在这些东西的背后蕴藏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我们的民俗文化,值得欣慰的是,我国陆续在世界各国建立起了孔夫子学院。尽管如此,儿童仍是我们的未来,只有在他们的心底种下一颗重视民俗的种子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得到传承。于是,我们带着这个宗旨来展开关于民俗民风的主题活动。

二、课 题 目 标:

1.熟悉中国各地大多数的民俗,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2.通过调查、分析、学习实践能获得某些关于民俗文化的技能。

3.培养学生重视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的感情,并对身边的父母邻居产生影响。

4.对如何保护民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意见。

5.培养学生在发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善于研究、勤于分析动手、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课 题 活 动 的 对 象:

小学六年级某一班级学生

四、活 动 时 间:半学期

五、活 动 内 容:

本主题活动共设计了《谁是民俗“百晓生”?》、《人人都有民俗情》,《大家动手现民风》、《保护民俗民风,弘扬传统文化》这四个阶段。

《保护民俗民风,弘扬传统文化》是让学生通过这次的调查采访和动手实践等理解民俗民风背后的文化,不仅使学生自己能尊重民俗民风,也能辐射到身边的家长好友。

六、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活动一:课时(2)节

活动主题:谁是民俗“百晓生”

活动形式:自我收集信息,小组比赛

活动内容:是学生运用查阅资料、走访、问卷等研究方法搜集出世界各国的民俗民风,使学生对这个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调查、咨询、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民俗的收集提高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3.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过程: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工作。

2.老师组织各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观看幻灯片,位同学讲述民俗民风的定义。

3.老师布置任务,让各组同学同个调查、查阅、问卷等手段来收集民

俗民风。

4.以比赛的形式,各小组派代表来比比哪个小组收集到民风民俗的最

活动二:课时半个月

活动主题:人人都有民俗情

活动形式:进入社会,自我探究与调查

活动内容:1.是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端午节、清明节等日子中所体会到的民俗民风并能说出一两个自己与民俗民风间的故事,也可以通过

与老人交谈、查阅资料来比较古今的民俗民风的异同。

2.是让学生调查当今社会不注重民俗的种种现象。

活动目标:1.让学生对主题进行思考,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和总结,2.通过思考和倾听,理解民俗民风背后的含义

3.走进生活和社会细心观察,同差社会点滴,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活动过程:1.各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确立理出自己小组的活动主题,可以是自

己对的民俗民风的感受或者是经历过的和民俗有关的小故事,也可

以是历代的民度对比等等。

2.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讨论,可以做问卷,访谈等。

3.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民俗文化。

活动三:课时一个月

活动主题:大家动手现民风

活动形式:回归课堂,展开“主题PARTY”,总结主题

活动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式来演绎民俗民风,可以动手制作、团体表演

也可演奏、绘画等等。

活动目标:1.让学生再现民情民风,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内涵

2.用自己的形式表现主题,手、脑、口三者相结合,从多个角度锻炼

学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调查访问后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真正将民俗文化内化于心

活动过程:1.给一周时间大家准备排练

2.老师组织,选定教室,和同学一起进行相关的教室布置。

3.展开“主题PARTY”,同学们尽情表演

4.表演结束后,为如何重让视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引起世人的注意讨

论出几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5.由各小组为委派代表总结此次活动,并提出相关意见。

6.教师总结这场主题活动。

7.委派专员做记录。

8.布置任务:叫每个小组的调查报告和对此次活动的总结。

七、学 生 活 动 中 可 能 遇 到 的 困 难:

1.不能很清晰的明白民俗的概念。

2.不知道如何收集有用信息。

3.不会分析处理信息。

八、活 动 总 结:

本次活动主要围绕“重拾民俗民风,弘扬传统文化” 这一主题,以讨论—调查—再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宗旨展开的。

本主题活动共设计了《谁是民俗“百晓生”?》、《人人都有民俗情》,《大家动手现民风》三个阶段,分别为确定主题,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成果展示和最后的汇报总结。共历时半个学期。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被分为了几个小组,并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工作。首先,我们的老师为大家介绍我们的主题,让同学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主题并激发学生的一定的兴趣,初定是两节课的时间。然后,有为期两周的,是同学们收集信息进入社会的时间,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访谈或查阅道德别人的经历来为大家讲述的民俗民风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观察找出社会上不注重民俗民愤和传统文化的实例。再请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进一步了解节日与文化的关系。接着,通过一次“主题PARTY”,给同学们机会自行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各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如:包粽子,剪纸,写对联,民族乐器演奏,多人小话剧再现民情民风,一笔绘民俗等等。表演结束后,有同学将内化于心的民俗文化总结一下,并讨论出如何如何让大家重视民俗的建议。最后、由组长总结此次活动,老师加以点评。

这样一次历时半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自己动手能力,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作为指导,只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引导活动,一切都交给同学们自己完成。

活动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将民俗内化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时候,学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的。

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希望能真正的起到作用,达到当初制定的目的,令同学们明白中国民俗民风的博大精深,让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喜爱民俗,热爱中国的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篇2

从2005年进入新课程以来, 我们学校就在七、八年级按省颁课程标准要求, 每周开设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从那时起, 笔者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组织者, 就一直在进行课程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开始两三年, 我们学习、模仿, 像其他地方那样采用“研学导师+学科导师”形式, 进行了多种课程组织管理探索, 比如说, 任命几位骨干教师兼任全校“研学导师”, 全体教师任各课题小组“学科导师”。又如, 将原一周两节的计算机课转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上机课, 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研学导师”;另一节则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 学生按主导学科“走班”, “学科导师”轮流到班指导或组织外出活动;等等。

我们也开发了大量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 如活动电子管理平台、《方法篇》、《活动设计篇》、《活动案例篇》……花了大量时间、精力, 课程组织上似乎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全员参与的理念, 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有形式但没什么实效, 而且还没什么特色。细究之下, 还发现, 在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这两部分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包括“四大指令性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和“非指令性领域” (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及班、团队等学校传统活动) , 而且各大领域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 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2007年, 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 在网上搜索时, 发现近年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五部委每年都会联合组织全国性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当年的活动主题是“节水在我身边”, 细研其活动手册, 发现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活动目标完全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于是就确定了将此主题活动作为当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这几年, 年年跟着全国主题活动走, 根据活动手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进行校本二次开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将此主题活动组织定位从“社会实践”扩展到“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实施体系。

一、课程资源: (上什么?)

一个课程的实施首先应该有课程资源, 也就是先要解决“上什么”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课程体系中, 我们利用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资源,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结合学校现有各种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会提供哪些资源?去哪里获得?

(1) 活动手册

(1) 电子版: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每年4月份会在网上公布。每年5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中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各地科协会免费提供一部分。几年来, 我们与市科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每年都争取一部分, 至少给每班提供一本纸质活动手册供组织活动使用。

(2) 实验手册

(1) 电子版:每年9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科协会免费提供部分手册。另外会免费提供几套配套的实验器材 (箱装, 一般每个设区市1-2套) , 我们积极向市科协争取, 如果实在没有免费的了, 我们可以请他们代购。

(3) 网上体验

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 每年一般还会设一个网上体验活动, 如2008年“节粮在我身边”的“网游农庄”、2009年“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网游节纸乐园”、2010年“我的低碳生活”的“低碳宝典”等, 以青少年喜欢的游戏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体验。

(4) 相关资源

“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个品牌活动, 在其主网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http://www.xiaoxiaotong.org/上有很多相关的活动资源, 如:

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http://casvf.xiaoxiaotong.org/———2010年正式立项, 每年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都会要求向其提供活动成果, 而且在其网上, 我们可以免费下载有关DV制作的“活动指导”———《青少年科学DV活动资源包》, 内有《学生手册》、《教师手册》、《选题参考》、《DV技术100问》、《样片赏析》等, 特别是其《学生手册》、《教师手册》中有非常严谨而又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导, 是非常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资源。此外, 其网上, 还有大量作品展示、活动方案等可供模仿。

科普资源 (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 http://www.kepu365.org/———有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源, 比如今年的“科学饮食, 健康生活”, 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相关的资源几十项, 这就非常有利于我们对主题活动项目的二次开发。

2. 利用全国主题活动资源,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 进行校本开发, 开发哪些课程资源?

(1) 活动方案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结合主题活动内容, 我们开发全校实施的“活动方案”, 从活动准备、实施到展示、交流、评价, 都制定了相应规范, 现在基本定型, 每年我们只要将其中有关具体主题的内容替换就可以了, 可以说形成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2) 活动项目

我们将整个主题活动设计成“学习活动”、“体验活动”、“宣传活动”、“研究活动”四类活动, 在各类活动下又设计了若干项子活动,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要求每个学生活动小组至少完成各类活动各一项。

(1) 学习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手册、上网搜索等方式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目标的实践。

我们在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上出一些题, 来检测他们的这类活动状况。

(2) 体验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制作体验等, 这践行着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内容。

(3) 研究活动:本类活动主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

(4) 宣传活动:本类活动既是前几类成果的展示形式, 又是“社区服务”的体现。

这样, 我们在这一个主题活动中, 通过这几类活动就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令性领域都体现出来了, 并融为一体。

此外, 我们还结合学校传统活动, 开发与主题相关的非指令性领域活动项目, 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科技节等活动。

我们每年利用主题活动的实验资源, 开发“XX年科技节暨XX科普实验展”活动项目。

(3) 活动指导

目前, 各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是极少的, 更不要说专业教师。这门课程又没有教材, 要让每个兼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都去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无论从精力还是能力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一个学校要想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有一个骨干开发团队, 做基础开发, 让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就如其他学科教师一样, 拿着这些活动指导 (相当于学科教案) 去上课就行了。

经过课题小组骨干开发团队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针对活动项目一一开发了相应的活动指导, 使承担课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比如:班主任怎样指导学生分组、班主任怎样指导班干部整理材料、研究性学习各阶段如何组织、主题PPT制作一般程序、主题网站规划与设计……

(4) 活动报告单

为了让活动参与者、组织者明确活动任务, 也为了监控、管理活动, 促进活动有效实施, 我们开发设计了“小组-班级-年级”系列活动报告单。

(1) 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在这个活动报告单中, 我们按活动项目, 一一列出各类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做的结果。要求以文字简述或粘贴活动照片的形式展示。

换句话说, 我们开发的这个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时, 是他们的任务表及活动指导, 简洁明了地提示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结束时, 又是他们活动成果的报告和展示。

(2) 班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活动成果登记表、学生成绩评定表等。

(3) 年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年级活动完成情况记录表、优秀活动成果登记表、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览表等。

二、课程设置: (由谁上?怎么上?)

有了课程资源, 解决了“上什么”的问题, 那么“由谁上”、“怎么上”, 这就是课程设置的问题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实施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室里、课堂上,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课程实施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原则, 我们将课程实施分为“教学期”、“暑期实践期”两大板块。

1. 教学期

每周三节, 由课程管理部门———教务处组织落实。主要完成方法指导、展示、汇报、交流等教学。

(1) 上机课 (2节, 综1、综2)

分散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 也就是说原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这个角色转化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新课程中已没有计算机课的设置, 而“信息技术教育”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令性领域之一。这样安排, 就让原信息技术教师有生存空间。但是让他们成为完全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又实在太为难他们。经过实践, 效果很不好。所以, 我们就换了个方法, 迁就他们,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教学。

(2) 常规课 (综3)

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 由班主任承担。

为什么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呢?最初考虑是这样能集中组织外出实践———周五还是工作日, 各单位还要上班, 放在最后一节课又不影响其他学科正常教学, 那就可以常态实施了。全校有统一的这么一节课, 多数年级性、学校性活动就可利用这节课来组织, 长点的可延用到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 而不要专门停课来活动。这样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令性领域的还是那些非指令性领域的传统活动, 都能有个相对有保障的活动时间。

又为什么由班主任承担呢?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需要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班级其他科任教师来兼任的话, 基本是难以实实在在得以实施的。而班主任是学生心目的权威, 而且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熟悉, 能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组织、落实活动任务效果会比较实在。

总的说, 每周这样统一安排的一节课, 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安排、基本方法指导, 如活动动员、分组、选题开题指导等;二是用于展示、汇报、交流;三是用于年级、学校性活动, 如活动启动仪式、年级汇报、科技节等。

2. 暑期———实践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体验, 而在目前这种社会教育氛围中, 频频组织实践性活动是很难的, 特别是走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强调的是全体学生参与, 而因“安全”是条高压线, 每每组织一次外出, 人力投入无数———每个小组一个带队老师保证安全, 组织工作强度大、难度大, 学校难以承受。

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不能没有实践, 因此, 我们除了教学期的一些校内实践活动外, 将暑期设为主要的实践期, 由德育处负责组织落实。

为什么实践期放在暑期?我们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主要是安排在暑期, 其成果在暑期就要向组委会提交;二是, 暑期时间长, 可以充分实践;三是, 在家中, 实践时由家长负责, 家校合作, 又减少了学校安全责任的重压。放假时, 由学校德育处发一封致家长的信, 向家长说明学校有这么一项活动, 请家长做哪些配合。

又为什么由德育处负责?我们也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在学校传统工作中, 德育处就负责“社会实践”这块工作;二是, 德育处负责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评价, 班级评比是与班主任利益紧密相连的, 班主任又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者, 由德育处负责,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实践的有效性;三是, 德育处下有强大的学生干部团队和社团, 可以组织起来, 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作用。

这个时期的活动, 在教研部门协助指导下, 德育处督促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暑期进行主题活动的“学习活动”、“体验活动”、“研究活动”、“宣传活动”等实践。并在新学年初, 组织对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在此期间, 德育处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团队、学生会等部门的作用。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行分管教学副校长挂帅, 教研、教务、德育众部门分工协作, 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

1. 教研部门

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开发、活动指导、活动总结与提升等。具体是:每年四、五月份, 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人员, 从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网站, 了解当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收集有关活动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活动子项目、子课题, 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总方案及各类活动表格 (如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评价表、暑期学生活动反馈表等) , 编写有关活动指导, 指导相关部门结合传统活动项目开发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进行相关活动操作的具体指导, 如暑期活动前开设针对师生的活动讲座, 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利用计算机课引导学生认识活动、传授相关技能, 在科普实验展中进行实验操作指导……

每年10~11月, 对活动进行总结, 将活动材料整理归档, 备各类检查。可能的话送去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 我们学校这几年每年的主题活动成果都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 2011年, 我校组织的“珍爱生命之水”活动, 还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2. 教务部门

(1) 教学期间的课程教学管理与落实。

(2) 每年9~10月在德育处学生干部团队协助下, 组织“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汇报会。

(3) 组织学生课程的学业评定: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为载体, 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于其中, 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作为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的依据, 记入学籍档案, 这样通过课程管理的评价机制, 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德育部门

德育部门是以德育处为首, 团 (队) , 学生组织———学生会。具体负责落实主题活动的实践组织。但不是德育部门领导、教师全包, 而是在他们指导下, 由学生会学生干部及班、团、队学生干部具体落实。德育各部门根据其传统的部门分工职责负责相应活动项目的组织, 在具体组织中既分工又合作。

具体如下:

(1) 活动启动

由团委 (少先队) 负责, 指导学生团队组织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 在每年五月下旬六月初举行, 根据情况, 可结合“六一”活动举行。

(2) 暑期实践

由德育处负责, 在每年暑期前召开班主任会议, 布置安排, 指导班主任组织活动。指导学生会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团队———每班一个负责班干部, 在班主任指导下组织活动小组、督促小组活动、收集活动材料、组织班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每年级一个学生会负责干部, 负责年级活动材料的收集、组织年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

期间, 团委组织指导有关社团活动, 比如, 小记者团进行活动的相关跟踪报道, 科技创新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 等等。

(3) 展示交流

由德育处负责, 团委 (少先队) 协助, 指导学生干部团队完成。

首先, 进行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评奖。每学年开学第一周, 各班负责班干部在班主任指导下, 收齐材料并按类整理 (每类依质量排好序) ;第二周周二主题班会后, 将整理好的材料汇总交给负责本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负责年级的学生会干部按类整理后, 上交学生会, 在德育处组织下对成果进行评奖, 将结果交德育处和教研室。德育处将完成情况纳入班级德育评分, 并对优秀活动班级、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其次, 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 一是与教务部门一起组织进行“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成果汇报会;二是在校展厅内进行布展展示优秀成果;三是, 结合每年九月中旬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进行学年科技节暨主题科普实验展、成果展活动。

四、体系优点

作为一门没有中、高考的新课程, 作为一门至今实际身份还没得到广泛认可的新课程, 要想在学校中得以认可并能长期生存, 必须对学校多方面工作有利。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说是“一个活动, 多个赢面, 领导乐成, 常态实施”。

首先,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是非学科性、综合性的,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 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能较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常态化实施, 解决了学校课程中的这个难点, 上级部门有关课程的检查也能顺利通过。换句话说,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的组织, 从课程上看, 是综合实践活动。

其次,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的主题有思想性、教育性, 而且多为当年的热点, 因此也可把它当作是德育活动。这样, 这个主题活动还能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并且还可成为有特色的德育工作, 在上级有关德育方面的检查中, 是响当当的得分、加分项目。

第三,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本身就是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所以它的实施也落实了学校科技教育目标, 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特色。

可以这么说, 这个主题活动的实施, 就像学校工作的“万金油”, 让学校多个方面的工作都有成果、有成绩, 领导自然乐成, 也就会更支持, 课程也就能常态实施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我见 篇3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国外和我国台湾省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加以比较系统设计和实施。考察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状况,我们不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实践学习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4)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2.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或活动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质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的过程。如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

(1)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努力寻找相互的“交叉点”,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素,确保课程设计的整体性、阶段性以及连续性,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的配置。从理论上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

(2)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应包含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参观与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与生活等类型。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应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向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延伸,切实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交往性、探纪性等基本特征。在实践中,教师要整体规划每个学期的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自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能够尝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类型。

(3)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要想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并从中有所收获,我建议假期尝试给孩子找一份工作,主要是一些服务性行业的零工,如卖报纸、送报纸、当小保姆、售货员、售票员等,因为这种服务性行业的打工对体力要求不大,只是对孩子的工作态度有一定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可以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很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工作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这样不但可以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并由此对父母更加尊敬和爱戴,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改正乱花钱的坏习惯。从细小的工作中,还可以收获很多东西,可以体会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体会到为别人服务的乐趣,更能尊重和珍惜别人为自己服务所做的工作,还可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篇4

《妈妈的节日》

曹县第一实验小学 杨伟倩

活动目标:

1.布置学生观察母亲平日的工作与生活。

2.通过各种方法查询资料,了解母亲及母亲节的来历。3.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为妈妈庆祝母亲节。4.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关爱母亲。活动准备

1.查询资料,了解母亲节的来历。2.为庆祝妈妈的节日作准备。3.调查表。

4.音乐《天亮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活动过程

一、启发导入: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齐唱。

同学们,这首歌曲在好几年前开始风靡,可如今仍经久不衰,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什么呢?因为它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情意。

2.今天我们这节课的活动主题就是妈妈的节日。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了解自己的母亲

妈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从小就享受着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 们了解自己的妈妈吗?我们怎样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

1.根据自己对妈妈的了解,写一写有关妈妈的事情。妈妈的年龄: 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 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 妈妈最大的心愿:

2.根据自己的回忆,写一写妈妈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情。3.根据和妈妈谈心的细节进一步了解妈妈的生活与工作,把情况记录下来。

4.观察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工作和家务的的情况,并做好记录。5.现在你对自己的妈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在小组里交流。

(二)关于母亲节

1.五月份有一个最深情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又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

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你准备怎样庆祝妈妈的节日?在妈妈的节日中,你准备做些什么?(1)全班交流。

(2)小组研究:哪些事更有意义?为什么?(3)小组汇报。

3.在我们的心中,妈妈是最漂亮的人,用笔为妈妈画一张像,并送上一首《妈妈,感谢您》送给妈妈。

三、交流展示

1.把自己收集、调查的资料(诗词、成语等)展示出来,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尊敬。

2.怎样看待妈妈对自己的批评?在小组里讨论。

四、反思延伸

1、学习收获:

学完本课,你的收获怎样?给自己做个评定吧。自己评价(☆ ☆ ☆)同伴评价(☆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5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各年级、各班要按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学校环境与资源分析

南汶西联小现有教师19人,学生334人,学校面积1240平方米,虽然活动面积很小,但学校各种设施齐全,电教室有45台微机;美术室、音乐室设备齐全,可供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性学习。把天宝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

自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很感兴趣,热情较高,教师要作“有心人”,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2、学会对自然、社会、生活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3、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

4、学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和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5、在学习的群体间建立起相互真诚、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四、课时分配

全面开足综合实践课和地方、学校开的课,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3-6年级每周安排2-3节,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课程实施计划

(一)从三年级开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适当加入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从中探索以下问题:(子课题)

1.如何充分开发本校课程资源?

2.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内的四块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化特点?

3.如何在学科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和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8.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及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上四块指定领域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将四块内容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学生的交往活动等;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以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指导用书。

(三)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篇7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一特点, 我区成立了以教育主管局长为组长、以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以基层学校校长和教研员为组员的课程领导小组, 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 我区搭建了阶梯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平台。 首先, 对全体领导及教师进行大规模通识培训; 其次, 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再次, 定期开办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建立名师工作室、确立实验基地校, 并在基地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课堂教学观摩、优秀案例分享等培训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 教师们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立足区域各校实际,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世界有多大内容就有多广的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途径。

1. 开发家乡社区文化资源

我们区地处吉林市核心区域, 同时又涵盖5 个乡镇,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文化资源。 如地处回民区的回族小学开展“ 回族文化直通车”主题活动, 地处北山脚下的25 小学开展“ 北山的研究” 主题活动, 地处乡镇的大绥河中心校开展“ 小小柞蚕终化蝶”的主题活动, 还有的学校开展“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松花湖” 主题活动。 总之, 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挖掘校内校外人力资源

校内的教师、学生, 校外的专家、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人员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 如17 小学把授课教师按特长分成几个组, 成立兼职教师指导组, 学生在活动中有问题可随时找对口的老师帮助解决。 25 小学在开展“ 我身边的交通标志”主题活动时, 请交警大队的民警作指导教师; 11 小学在“ 野鸭子的研究”主题活动中, 邀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 9 小学在“ 珍爱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中请来了医院的眼科医生, 为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及保护眼睛的知识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全员的配合, 做到了校内校外资源综合利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编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 教师感觉无米做炊, 因此,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 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这些案例的选题体现了学校和区域特色, 突显了社会及自然问题。 活动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活动方案涵盖了活动分工、设计、探究方法、预期解决问题等内容。 活动实施的操作过程具体, 活动结果展示丰富, 教师评价客观公正。 案例集的编写, 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热情,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典型范例。

4. 编写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为了使这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能够有效、规范的实施, 我们还编写了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这本手册分别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为活动主题, 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的编写,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材料和探究方法, 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成长记录袋。

四、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主题式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这几个阶段。在各阶段中, 我们还探索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阶段探索出了《开题课》《主题筛选课》《方案制定课》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实施阶段探索出了《方法指导课》和《实践操作课》 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示交流阶段总结出了《成果展示课》《交流汇报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评价阶段总结出了《展示评价课》、《交流反思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

总之, 我区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 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汇编优秀案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习手册等手段, 实现了专业引领,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已经形成区域特色, 成为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 在探索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永远在路上。

摘要:通过对吉林市船营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回顾, 认为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区域学校实际, 开发课程资源;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策略, 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模式驱动,建构课程操作体系

1. 建模:建构课程实施“443模式”。具体内容:(1)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建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组织课程实施——共建课程资源。(2)课程结构的“四个单元”: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3)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地方“三抓”(一抓课程督导,规划课程建设;二抓现场交流会,推动课程实施;三抓指导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教师“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2. 用模:实施“三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推介一个镇(片)的经验,编印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丛书》。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各镇(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目前我区先后在沙湾镇、市桥城区、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岗镇、北片(原大石镇)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各镇(片)编印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丛书。

3. 创模:创建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建模是为了用模,用模是为了创模,在应用区“443模式”的基础上,各镇、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学校课程与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依托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评价拉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1.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分片教研活动、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形成课程化体系:主题活动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

2. 课程实施评价。(1)制定评价方案:《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价表》、《番禺区初中毕业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表》。(2)成立评估机构:区教育局成立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检查评估小组。每个检查评估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1人,中学副校长1人,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1人,科组长2人。(3)组织评价活动:学校自评——评估组复评——区教育局审核。

(三)典型带动,形成“二八效应”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培育区域典型(课改试验学校、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校要培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二八效用”(用20%单位或个人的经验去影响80%的单位或个人)。

二、活动课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围绕“课程目标”,通过“四动”(行政推动、模式驱动、评价拉动、典型带动),建构了“三个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操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二八效应”,初步实现了“五个发展”(课程区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一)课程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学期承担的“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工作,从工作目标到操作方法,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从学校行政到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精心策划。“交流展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课例观摩、成果展示”三个部分,通过活动过程提高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形成了一批《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443模式”实践丛书》。如市桥城区的《教育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让教育更精彩》,石楼镇的《回归生活世界,体验人生意义》等。

(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根据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区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施“四大工程”(628工程、示范工程、三个一工程、共建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着力推进“628工程”建设,即通过打造和培育“六支队伍”(名师队伍、特约教研员队伍、学科中心组队伍、小学新秀队伍、学科资源库项目团队、教育科研团队)产生“二八效应”(用20%教师的教学成果去影响80%教师的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科研“示范工程”的辐射作用,形成“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态势;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的“三个一工程”,整体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实施“共建工程”,推动互联学校共建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开发实施活动课程,教师开始由习惯于用教材来教学的“教书匠”,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实现了“教案——学案——讲学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三维课程目标”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与学习状态波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线与情感线的共振;通过反思提升,建构了“五维”教学行为时空观,即以“互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以“会学”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观,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的师生观,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研观,以“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观。

(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的“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xx——20xx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突破。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的课程。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他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课程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好奇性和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态度,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分析、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见解和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过程,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关怀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精神品质。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及地方资源,完善和丰富本校课程。

三、课程内容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七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电脑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

③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区内水污染进行调查。

八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简单的网页制作和网络访谈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等。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一二、九长跑比赛。

④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去白清、马耳山、可口可乐公司调查。

四、课程的管理与实施

1、课程的管理

①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室、团队、信息技术、总务后勤部门人员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小组各成员按照本校实验课题、项目适当分工,分别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使用、过程落实、实验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保证实验工作有效实施。

②课程的开发。根据本校所在新区的特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方案,每次实践活动必须要有详尽的计划、安排,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③课程资源。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江川等自然资源。

2、课程的实施

①准备阶段

a、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b、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c、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d、分析学情,设计教案;e、分班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②实施阶段

a、确立主题;b、制定学校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c、分班或年级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d、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e、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f、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五、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具体策略如下:

①整体观。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主题演讲表现、研究报告、模型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并实践于教学。

②多元化。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在共同评价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获得实验活动的乐趣。

③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作业评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只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对学生的评价

①作品评价式;②展示与交流式;③成果汇报式;④技能比赛式;⑤档案袋式;⑥协商研讨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上一篇:少年的担当主题班会下一篇:小沙子作文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