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2024-05-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共12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2

结合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学特点, 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能把学生的热情点燃起来, 那么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培养少数学生的特长培训课,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活动。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有的想法和个性, 给他们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去参与活动, 最好能让他们选择自己有疑问并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 并在其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帮助,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成就感。例如, 在学习选修3-1电学部分时, 我先用多媒体影片讲述当今电学的发展, 列举身边各种各样的电器,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 我鼓励每位学生对身边感兴趣的电器或者电路进行观察研究, 看电器的铭牌、说明书等, 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可以组队也可以单独完成, 之后在班上发表成果。师生共建和谐的物理课堂气氛, 在学生发表成果时, 我饱含期盼的目光, 面带微笑的点头,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体贴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幸福与愉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这样轻松的情景中学习, 然后在实践中运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积极专注地进行知识的实践运用, 同时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领略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使学生获得了自信。

二、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渴望求知的学习意愿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应在结合物理书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活动的完美融合, 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体验与创造中进步。按照以上方法, 在“电路”的教学中, 学生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就能轻易地改造并设计出一些生活小制作。

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教学课堂,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更注重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另外, 与知识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对比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调查研究、实验论证与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教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被教育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这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去达成个人的求知意愿, 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去获取知识了。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和增强自我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题的必经途径,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过程中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进而养成一种积极的及探究合作的主动学习方式的习惯, 这将进一步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三、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平时的一般教学活动, 应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的引导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淡化指导作用, 去协助学生自主发现与创新。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生自主, 并不是要教师完全不管, 任学生无的放矢, 我们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做到有效管控课堂, “放而不烂”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自觉去发现与创新。如在“电路”的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方面地去进行探索, 有不懂或不会的, 可让他们自行讨论实践去解决,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无需太多的干预与指导, 只需注意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即可, 这样, 学生才能在自主创新的活动环境中, 探求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还自主学会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我曾在自己营造的这样的课堂里发现, 整节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 连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兴奋地讨论、分析, 简直就像是一个个设计师在讨论研发新产品。学生想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问教师的情况少了, 自主查找资料相互帮助解决的现象多了, 比平时被动学习的课堂效果好多了。

总之, 物理综合实践把高中物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 拓展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 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学会了更理性的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他们的物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鹏、孟进, 《物理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3

一、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向其他学科渗透

学科课程把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小学语文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等;数学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强调了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把各学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采取以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思想、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某一门学科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以哪一门学科为主,都要求兼顾其他学科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的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整合和补充。

《漫话端午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为主要核心,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以及端午节的其他活动),举行了屈原故事会、图片展览、“端午节”作文大赛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此外,它又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端午节的有关资料,请美术老师指导画龙舟,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跟长辈学包粽子,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学科相结合。

二、以活动为载体,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统计、分析、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中的枯燥单调,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发展和锻炼了各种能力,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去建构知识,在学科课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让学生进行更改错别字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学生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学科相结合;学生懂得了应写规范字,少写错别字,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三、以合作探究为途径,在过程中整合各科知识

合作探究性学习渗透学生的所有的学科中,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它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并能与同伴互帮互助、交流沟通,从而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应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各科知识来研究与解决问题,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并学会将所学付诸于实际。

在进行新型课桌的研究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分工协作,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老师在活动中只是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四五人为一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找出制作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从网上查询知识,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相结合。

四、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尝试和体验中整合知识和能力

学生有组织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各方面能力,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区或地方的各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生活,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到社会中去,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亲身融入生活,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时代、生活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整合的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的整合,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势利导,实事求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才能把这种整合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与价值 篇4

人民小学校:

张玉梅

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是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可以说,在实践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

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或教室里的活动,那么实际上与学科的活动教学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应包含着不同活动情境下的实践。

第三,一方面,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如“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依然在“学习”上,而不在于“研究”上,它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或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各种观念的反思和能力的建构;另一方面,实践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主题来开展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四,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负有不同的管理责任。即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照顾了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从而也强化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基本责任和权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宽松的课程管理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由于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有一下几个特征

1、综合性(基本特征)。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二)什么样的课程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

1、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封闭在教室空间内,往往会使学生远离实际的自然情景、社区背景和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课堂活动。

2、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综合实践不是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它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为目的。

3、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4、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

(一)丰富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现的获得上,这种经验的体现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二)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级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5

乔卫民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草碾总校

电话:

邮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生活实际

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教材已把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1、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选题很有实效性,贴近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都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了教学策略上应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风物经过自主选择,结合自己的知识程度实行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安排调查计划、学生自我活动、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七(1)班开展的《寻找蕨类植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很大反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身边的植物密集区进行探寻和评价,找到了多片蕨菜生长地等,学生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探寻自然奥秘的信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利用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5、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基地。我校有很好的周边资源对面是学校实验田,东面邻近村庄。这类地区优势对初次步入研究之门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对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课题的学生显得非常有效。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大型活动的气氛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学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师资、设施、升学压力、家长支持力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无教材、无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下,开展难度更大,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2、《初中教材生物》

河北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6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生物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生物课程标准,将实践教学置于突出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推进上述理念的贯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可采用比较、分类、类比等推理方法,使他们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新的概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完成的、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再逐渐加大探究的难度,使他们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探究能力。又如,学生在实验室观看昆虫标本、腊叶标本和叶的构造后深受启发,回去后就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形态逼真、绚丽多彩的叶画书签,相互赠送给同学。还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的趣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然界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这些趣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尝试发现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现象,养成观察探究的习惯。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探索性实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植物兴趣的稳定性。

(二)充分利用资源

首先可利用校园资源进行实践教育,校园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充分利用校园、营造实践氛围是搞好环境实践的重要环节。学校校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进行科学分类,并将该植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经济价值都写在标牌上,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其次,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物种丰富,环境优美,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要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归纳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和实践。现行的初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学习、动手制作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如在上“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节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光照或水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来上这节课,学生就有了较深的印象,就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的表皮细胞的观察,在实验台上摆放诸如杨树叶、蒜、洋葱、向日葵种皮、菠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自然总结出表皮细胞排列的共同特点,教师则趁热打铁讲解表皮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教材的实验材料选用洋葱。还有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根据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想出方法。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阳光,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增加CO2浓度,即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点。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测评方法严把章节检测关,采取多种测评形式。可以书面考试,也可以口头测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互阅互改。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考试。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识图或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等等。对每次测评结果,都要认真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更好地做到查漏补缺、培优补差,对学生进行多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7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一特点, 我区成立了以教育主管局长为组长、以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以基层学校校长和教研员为组员的课程领导小组, 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 我区搭建了阶梯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平台。 首先, 对全体领导及教师进行大规模通识培训; 其次, 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再次, 定期开办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建立名师工作室、确立实验基地校, 并在基地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课堂教学观摩、优秀案例分享等培训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 教师们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立足区域各校实际,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世界有多大内容就有多广的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途径。

1. 开发家乡社区文化资源

我们区地处吉林市核心区域, 同时又涵盖5 个乡镇,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文化资源。 如地处回民区的回族小学开展“ 回族文化直通车”主题活动, 地处北山脚下的25 小学开展“ 北山的研究” 主题活动, 地处乡镇的大绥河中心校开展“ 小小柞蚕终化蝶”的主题活动, 还有的学校开展“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松花湖” 主题活动。 总之, 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挖掘校内校外人力资源

校内的教师、学生, 校外的专家、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人员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 如17 小学把授课教师按特长分成几个组, 成立兼职教师指导组, 学生在活动中有问题可随时找对口的老师帮助解决。 25 小学在开展“ 我身边的交通标志”主题活动时, 请交警大队的民警作指导教师; 11 小学在“ 野鸭子的研究”主题活动中, 邀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 9 小学在“ 珍爱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中请来了医院的眼科医生, 为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及保护眼睛的知识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全员的配合, 做到了校内校外资源综合利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编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 教师感觉无米做炊, 因此,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 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这些案例的选题体现了学校和区域特色, 突显了社会及自然问题。 活动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活动方案涵盖了活动分工、设计、探究方法、预期解决问题等内容。 活动实施的操作过程具体, 活动结果展示丰富, 教师评价客观公正。 案例集的编写, 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热情,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典型范例。

4. 编写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为了使这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能够有效、规范的实施, 我们还编写了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这本手册分别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为活动主题, 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的编写,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材料和探究方法, 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成长记录袋。

四、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主题式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这几个阶段。在各阶段中, 我们还探索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阶段探索出了《开题课》《主题筛选课》《方案制定课》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实施阶段探索出了《方法指导课》和《实践操作课》 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示交流阶段总结出了《成果展示课》《交流汇报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评价阶段总结出了《展示评价课》、《交流反思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

总之, 我区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 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汇编优秀案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习手册等手段, 实现了专业引领,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已经形成区域特色, 成为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 在探索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永远在路上。

摘要:通过对吉林市船营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回顾, 认为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区域学校实际, 开发课程资源;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策略, 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8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将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从而更清楚地了解科学知识。甚至可服务社会,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先让学生了解人们通常从运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再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天气,并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还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收获。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充分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为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美的整合。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课一般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整个探究活动中还渗透着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有: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观考察、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制定考察表、设计开题报告、分工合作、调查访问、采访、递交调查表、写反思、写总结、写信、写倡议书、设计制作、表现创作、辩论、答疑、宣传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其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显而易见,科学课程不仅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科学课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将科学课中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五年级《光》这一单元,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了光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光和热的关系,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首先要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树立了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成长。

三、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主要提倡学生应在探究中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科学探究过程分六步进行教学:

(一)提出问题。在提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

问题,共同探究。

(二)猜想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

(三)制定方案。本步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第二是选择探究的材料和用具;第三是拟定实施的方法或步骤。

(四)实施探究。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探究,可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搜集信息包括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二是数据的整理,对以上信息进行整理;三是与假设的对比;四是得出结论。

(五)展示交流与评价。此过程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是组内展示与交流评价;第二是全班交流评价。

(六)拓展创新。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而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分“四段五步”进行的组织教学。“四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研究的四个阶段:课题确定阶段、行动指导阶段、汇报交流阶段、总结反思阶段;每个阶段的指导又分为“五个步骤”,统称为“四段五步”教学方式。

(一)课题确定阶段:创设情境——指导选题——确立小组——论证方案——总结评价。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指导学生选题;2. 确立活动小组;3. 制订活动方案。

(二)行动指导阶段:方案预设——合作探究——问题反思——矫正指引——研究实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

(三) 汇报交流阶段:汇报交流——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介绍提纲;2.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3. 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4. 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四)总结反思阶段:畅谈感受——活动总结——疏导反思——汇报交流——经验生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 引导学生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2. 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式反思;3. 生成新的课题并制订方案。

可见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具有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两门课的教学方式有机地整合,相互补充,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加爱学、乐学。

例如在六年级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一课中,要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先让学生从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和进行浪费水的现象开始,再深入社区、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宣传节约用水。同时结合广州河涌治理的方案及效果,让学生进行河涌的水质检测实验,调查河涌周边的规划、绿化、设施配套等,并提出河涌污染的防治与整顿的意见以及进行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在指导学生调查、科学探究、实践、汇报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增加了他们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9

环保宣教也可以很文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为环保鼓与呼》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环保宣传五要素: 知晓十大环保问题;熟记环保方法;领会环保宣传作用;全身心投入环保宣传;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推广环保宣传作品 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深谙环保话题,编排了<敬畏自然>等宣传环保的`课文,老师有责任利用它们宣传环保,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课堂是宣传的主阵地,综合实践课程也正配合展开.作 者:阳雄波 作者单位:广州天荣中学期 刊:环境教育 Journal:ENVIRONMENTAL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10

浅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互补

提要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要在保证学科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活动课的长处, 并积极进行研究探索,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使两种课程反映出教学方法的融合和互补的一种课程体系。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优势互补 融合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弊端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1、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从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这三种学科课程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科课程的三个优点:(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科课程难免会暴露出本身的弊端。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学科课程把儿童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数学部分”、“化学部分”、“语文部分”

密 封 线

等,这就是儿童的整体生活分解(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其他的课程体系(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单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4)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忽视了其他课程方法的实施。(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意经验课程论、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这三种经验课程理论形式可以分析出活动课程的优点(1)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课程材料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2)活动课程强调材料的心里组织,儿童在与文化、学科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3)活动课程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改造。但不容否认,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限制(1)活动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3)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教师很难适应这种教育方式。(钟启泉,现代教学论,1989)自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以来,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一起成为课程结构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我国现状而言,活动课程任然没有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的教学主要是为应试服务的,考试内容来源于教材,密 封 线

活动课程常常被忽视。二是人们对活动课程的功能作用认识不清乃至产生很多误解,认为活动课程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而对它不能真正重视起来。三是根本认识不到活动课程对掌握学科课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认为活动课程会冲击学科课程。这些观点往往使课堂上片面地导入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势互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任何一类课程功能发挥得好,都有利于学校课程整体的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另一个课程功能的发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目标既体现了课程所规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作为学校课程的两个主要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通过课程活动树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类课程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密 封 线

学习活动方式是指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经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的教学。学科课程的接受学习方式适合于学生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的活动提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从做中学”的方式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也有助于学科教学的学习。

3、两类课程在评价上具有配合性

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学科课程注重结构性评价,其评价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标准是统一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活动课程侧重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变化,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从个体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两种课程相互配合,就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

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的功能,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优势互补

在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体系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优势互补。结合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我国不少地区实施新课程计划的经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优势互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

密 封 线

程目标的一致性。在总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二者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以学科课程为主, 活动课程为辅, 不重视活动课程, 甚至占用活动课程的时间来上学科课程的做法,或过分强调活动课程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2、构建合理的活动课程结构, 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内容上优势互补。我国学科课程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活动课程则处于开发阶段, 活动课程的开设应利用其优势, 使其贴近社会和儿童的需求与发展, 并注意与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开设活动课程能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学生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等。通过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优势互补, 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知行统一, 成为社会所需合格人才。

3、抓好两类课程实施中教学活动方式的相互渗透, 优势互补。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只有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地结合,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学科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师生共同参与,以克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常需要学生将综合性、多类别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在做中学” , 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 使学生避免走弯路, 更好地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

四、结束语

密 封 线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竞争性加剧, 信息大量增加, 人际关系日益多元化, 旨在教给学生片面、局限的以应付考试要求的知识, 并通过选拔少数淘汰多数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社会严重不适,所以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 在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前提下, 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所以, 学校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筹安排, 所占比例的适度也是使两类课程达到优势互补必须探讨的实践问题, 应予以应有的重视.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传统的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据此可见,这门课程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使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还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求加强与地方和校本课程等课程的有机整合,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对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以主题为单位,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我校通常是以“主题”为单位,围绕主题,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分科的界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设计活动主题。例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校先制定主题以后,各中队根据不同孩子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的系列主题活动内容。

案例:

爱生活 爱分类 垃圾分类 我能行

——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响应东阳市关于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号召,配合我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践行我校“传承绿色文化,培育绿色公民”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环保、节约的意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标准,以点带面,从校园辐射家庭、社区,宣传和带动垃圾分类行动,引导学生重视和保护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校本课程。

【活动主题】

爱生活 爱分类 垃圾分类 我能行

【活动内容及安排】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二、结合校情与地域特色,发展校本课程

我校是浙江省第一批排球特色学校之一。我校从2009年下期就提出创建特色学校规划。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于2010年6月,首次参加了“东阳市中小学排球赛”,取得了女子第二名,男子第五名的好成绩。2011、2012、2013年我校均获东阳市男、女排球队第一名,2014年女队第一名,男队第二名,2015年男队第一,女队第三名。在特色发展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提炼“乐学、乐教、进取、创新”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结合中国女排精神,加以提炼、升华为学校排球精神,努力探索排球活动的良好运行机制,以排球为载体,我们学校创建成东阳市有相当知名度的排球特色学校。

我们画水本土特色是中国结和牛系列。特别是中国结,我们画水是中国结之乡。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一根根五彩的丝线,悬垂在居室四周,古朴而风情流转。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国结,既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同时也体现着主人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观念。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可是近年来国际时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了。所以,我们准备开发中国结的校本课程。

三、尊重个性差异,开展拓展性课程

学校以“尊重差异、赏识个性、开放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重视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做一个健康、明理、豁达、雅致的阳光少年。

我校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科目(社团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团活动安排在每周四下午,由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部分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校级提高班社团活动,校级社团主要有快乐排球、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电脑绘画、电子百拼、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创意美术、剪纸、舞蹈、十字绣、法律讲坛等社团活动。剩余的学生参加年级社团活动,主要有趣味作文、趣味数学、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快乐阅读、口琴等社团活动。

这是一朵幸福花,花蕊上的“幸福”二字意指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幸福成长;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舒心,快乐工作。四片小花瓣则表示我校的四个培养目标:“做一个健康、明理、豁达、雅致的阳光少年。”外面的四片大花瓣是围绕四个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一系列的拓展课程,有琴棋书画、少先队活动、法律讲坛……

基于我校在现阶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完善所谓的课程理论,而应是尽快地让新课程发挥效益,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也许是现实的要求,提升是未来追求的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角度出发,不能简单地推进课改,整合也许更能体现新课程人本化的倾向,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规范和精细化。避免多而杂的课程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篇12

从2005年进入新课程以来, 我们学校就在七、八年级按省颁课程标准要求, 每周开设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从那时起, 笔者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组织者, 就一直在进行课程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开始两三年, 我们学习、模仿, 像其他地方那样采用“研学导师+学科导师”形式, 进行了多种课程组织管理探索, 比如说, 任命几位骨干教师兼任全校“研学导师”, 全体教师任各课题小组“学科导师”。又如, 将原一周两节的计算机课转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上机课, 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研学导师”;另一节则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 学生按主导学科“走班”, “学科导师”轮流到班指导或组织外出活动;等等。

我们也开发了大量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 如活动电子管理平台、《方法篇》、《活动设计篇》、《活动案例篇》……花了大量时间、精力, 课程组织上似乎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全员参与的理念, 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有形式但没什么实效, 而且还没什么特色。细究之下, 还发现, 在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这两部分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包括“四大指令性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和“非指令性领域” (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及班、团队等学校传统活动) , 而且各大领域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 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2007年, 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 在网上搜索时, 发现近年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五部委每年都会联合组织全国性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当年的活动主题是“节水在我身边”, 细研其活动手册, 发现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活动目标完全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于是就确定了将此主题活动作为当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这几年, 年年跟着全国主题活动走, 根据活动手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进行校本二次开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将此主题活动组织定位从“社会实践”扩展到“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实施体系。

一、课程资源: (上什么?)

一个课程的实施首先应该有课程资源, 也就是先要解决“上什么”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课程体系中, 我们利用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资源,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结合学校现有各种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会提供哪些资源?去哪里获得?

(1) 活动手册

(1) 电子版: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每年4月份会在网上公布。每年5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中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各地科协会免费提供一部分。几年来, 我们与市科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每年都争取一部分, 至少给每班提供一本纸质活动手册供组织活动使用。

(2) 实验手册

(1) 电子版:每年9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科协会免费提供部分手册。另外会免费提供几套配套的实验器材 (箱装, 一般每个设区市1-2套) , 我们积极向市科协争取, 如果实在没有免费的了, 我们可以请他们代购。

(3) 网上体验

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 每年一般还会设一个网上体验活动, 如2008年“节粮在我身边”的“网游农庄”、2009年“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网游节纸乐园”、2010年“我的低碳生活”的“低碳宝典”等, 以青少年喜欢的游戏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体验。

(4) 相关资源

“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个品牌活动, 在其主网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http://www.xiaoxiaotong.org/上有很多相关的活动资源, 如:

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http://casvf.xiaoxiaotong.org/———2010年正式立项, 每年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都会要求向其提供活动成果, 而且在其网上, 我们可以免费下载有关DV制作的“活动指导”———《青少年科学DV活动资源包》, 内有《学生手册》、《教师手册》、《选题参考》、《DV技术100问》、《样片赏析》等, 特别是其《学生手册》、《教师手册》中有非常严谨而又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导, 是非常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资源。此外, 其网上, 还有大量作品展示、活动方案等可供模仿。

科普资源 (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 http://www.kepu365.org/———有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源, 比如今年的“科学饮食, 健康生活”, 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相关的资源几十项, 这就非常有利于我们对主题活动项目的二次开发。

2. 利用全国主题活动资源,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 进行校本开发, 开发哪些课程资源?

(1) 活动方案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结合主题活动内容, 我们开发全校实施的“活动方案”, 从活动准备、实施到展示、交流、评价, 都制定了相应规范, 现在基本定型, 每年我们只要将其中有关具体主题的内容替换就可以了, 可以说形成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2) 活动项目

我们将整个主题活动设计成“学习活动”、“体验活动”、“宣传活动”、“研究活动”四类活动, 在各类活动下又设计了若干项子活动,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要求每个学生活动小组至少完成各类活动各一项。

(1) 学习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手册、上网搜索等方式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目标的实践。

我们在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上出一些题, 来检测他们的这类活动状况。

(2) 体验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制作体验等, 这践行着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内容。

(3) 研究活动:本类活动主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

(4) 宣传活动:本类活动既是前几类成果的展示形式, 又是“社区服务”的体现。

这样, 我们在这一个主题活动中, 通过这几类活动就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令性领域都体现出来了, 并融为一体。

此外, 我们还结合学校传统活动, 开发与主题相关的非指令性领域活动项目, 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科技节等活动。

我们每年利用主题活动的实验资源, 开发“XX年科技节暨XX科普实验展”活动项目。

(3) 活动指导

目前, 各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是极少的, 更不要说专业教师。这门课程又没有教材, 要让每个兼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都去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无论从精力还是能力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一个学校要想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有一个骨干开发团队, 做基础开发, 让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就如其他学科教师一样, 拿着这些活动指导 (相当于学科教案) 去上课就行了。

经过课题小组骨干开发团队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针对活动项目一一开发了相应的活动指导, 使承担课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比如:班主任怎样指导学生分组、班主任怎样指导班干部整理材料、研究性学习各阶段如何组织、主题PPT制作一般程序、主题网站规划与设计……

(4) 活动报告单

为了让活动参与者、组织者明确活动任务, 也为了监控、管理活动, 促进活动有效实施, 我们开发设计了“小组-班级-年级”系列活动报告单。

(1) 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在这个活动报告单中, 我们按活动项目, 一一列出各类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做的结果。要求以文字简述或粘贴活动照片的形式展示。

换句话说, 我们开发的这个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时, 是他们的任务表及活动指导, 简洁明了地提示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结束时, 又是他们活动成果的报告和展示。

(2) 班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活动成果登记表、学生成绩评定表等。

(3) 年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年级活动完成情况记录表、优秀活动成果登记表、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览表等。

二、课程设置: (由谁上?怎么上?)

有了课程资源, 解决了“上什么”的问题, 那么“由谁上”、“怎么上”, 这就是课程设置的问题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实施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室里、课堂上,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课程实施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原则, 我们将课程实施分为“教学期”、“暑期实践期”两大板块。

1. 教学期

每周三节, 由课程管理部门———教务处组织落实。主要完成方法指导、展示、汇报、交流等教学。

(1) 上机课 (2节, 综1、综2)

分散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 也就是说原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这个角色转化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新课程中已没有计算机课的设置, 而“信息技术教育”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令性领域之一。这样安排, 就让原信息技术教师有生存空间。但是让他们成为完全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又实在太为难他们。经过实践, 效果很不好。所以, 我们就换了个方法, 迁就他们,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教学。

(2) 常规课 (综3)

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 由班主任承担。

为什么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呢?最初考虑是这样能集中组织外出实践———周五还是工作日, 各单位还要上班, 放在最后一节课又不影响其他学科正常教学, 那就可以常态实施了。全校有统一的这么一节课, 多数年级性、学校性活动就可利用这节课来组织, 长点的可延用到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 而不要专门停课来活动。这样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令性领域的还是那些非指令性领域的传统活动, 都能有个相对有保障的活动时间。

又为什么由班主任承担呢?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需要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班级其他科任教师来兼任的话, 基本是难以实实在在得以实施的。而班主任是学生心目的权威, 而且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熟悉, 能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组织、落实活动任务效果会比较实在。

总的说, 每周这样统一安排的一节课, 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安排、基本方法指导, 如活动动员、分组、选题开题指导等;二是用于展示、汇报、交流;三是用于年级、学校性活动, 如活动启动仪式、年级汇报、科技节等。

2. 暑期———实践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体验, 而在目前这种社会教育氛围中, 频频组织实践性活动是很难的, 特别是走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强调的是全体学生参与, 而因“安全”是条高压线, 每每组织一次外出, 人力投入无数———每个小组一个带队老师保证安全, 组织工作强度大、难度大, 学校难以承受。

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不能没有实践, 因此, 我们除了教学期的一些校内实践活动外, 将暑期设为主要的实践期, 由德育处负责组织落实。

为什么实践期放在暑期?我们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主要是安排在暑期, 其成果在暑期就要向组委会提交;二是, 暑期时间长, 可以充分实践;三是, 在家中, 实践时由家长负责, 家校合作, 又减少了学校安全责任的重压。放假时, 由学校德育处发一封致家长的信, 向家长说明学校有这么一项活动, 请家长做哪些配合。

又为什么由德育处负责?我们也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在学校传统工作中, 德育处就负责“社会实践”这块工作;二是, 德育处负责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评价, 班级评比是与班主任利益紧密相连的, 班主任又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者, 由德育处负责,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实践的有效性;三是, 德育处下有强大的学生干部团队和社团, 可以组织起来, 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作用。

这个时期的活动, 在教研部门协助指导下, 德育处督促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暑期进行主题活动的“学习活动”、“体验活动”、“研究活动”、“宣传活动”等实践。并在新学年初, 组织对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在此期间, 德育处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团队、学生会等部门的作用。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行分管教学副校长挂帅, 教研、教务、德育众部门分工协作, 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

1. 教研部门

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开发、活动指导、活动总结与提升等。具体是:每年四、五月份, 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人员, 从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网站, 了解当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收集有关活动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活动子项目、子课题, 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总方案及各类活动表格 (如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评价表、暑期学生活动反馈表等) , 编写有关活动指导, 指导相关部门结合传统活动项目开发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进行相关活动操作的具体指导, 如暑期活动前开设针对师生的活动讲座, 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利用计算机课引导学生认识活动、传授相关技能, 在科普实验展中进行实验操作指导……

每年10~11月, 对活动进行总结, 将活动材料整理归档, 备各类检查。可能的话送去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 我们学校这几年每年的主题活动成果都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 2011年, 我校组织的“珍爱生命之水”活动, 还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2. 教务部门

(1) 教学期间的课程教学管理与落实。

(2) 每年9~10月在德育处学生干部团队协助下, 组织“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汇报会。

(3) 组织学生课程的学业评定: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为载体, 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于其中, 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作为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的依据, 记入学籍档案, 这样通过课程管理的评价机制, 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德育部门

德育部门是以德育处为首, 团 (队) , 学生组织———学生会。具体负责落实主题活动的实践组织。但不是德育部门领导、教师全包, 而是在他们指导下, 由学生会学生干部及班、团、队学生干部具体落实。德育各部门根据其传统的部门分工职责负责相应活动项目的组织, 在具体组织中既分工又合作。

具体如下:

(1) 活动启动

由团委 (少先队) 负责, 指导学生团队组织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 在每年五月下旬六月初举行, 根据情况, 可结合“六一”活动举行。

(2) 暑期实践

由德育处负责, 在每年暑期前召开班主任会议, 布置安排, 指导班主任组织活动。指导学生会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团队———每班一个负责班干部, 在班主任指导下组织活动小组、督促小组活动、收集活动材料、组织班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每年级一个学生会负责干部, 负责年级活动材料的收集、组织年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

期间, 团委组织指导有关社团活动, 比如, 小记者团进行活动的相关跟踪报道, 科技创新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 等等。

(3) 展示交流

由德育处负责, 团委 (少先队) 协助, 指导学生干部团队完成。

首先, 进行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评奖。每学年开学第一周, 各班负责班干部在班主任指导下, 收齐材料并按类整理 (每类依质量排好序) ;第二周周二主题班会后, 将整理好的材料汇总交给负责本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负责年级的学生会干部按类整理后, 上交学生会, 在德育处组织下对成果进行评奖, 将结果交德育处和教研室。德育处将完成情况纳入班级德育评分, 并对优秀活动班级、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其次, 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 一是与教务部门一起组织进行“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成果汇报会;二是在校展厅内进行布展展示优秀成果;三是, 结合每年九月中旬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进行学年科技节暨主题科普实验展、成果展活动。

四、体系优点

作为一门没有中、高考的新课程, 作为一门至今实际身份还没得到广泛认可的新课程, 要想在学校中得以认可并能长期生存, 必须对学校多方面工作有利。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说是“一个活动, 多个赢面, 领导乐成, 常态实施”。

首先,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是非学科性、综合性的,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 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能较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常态化实施, 解决了学校课程中的这个难点, 上级部门有关课程的检查也能顺利通过。换句话说,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的组织, 从课程上看, 是综合实践活动。

其次,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的主题有思想性、教育性, 而且多为当年的热点, 因此也可把它当作是德育活动。这样, 这个主题活动还能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并且还可成为有特色的德育工作, 在上级有关德育方面的检查中, 是响当当的得分、加分项目。

第三,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本身就是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所以它的实施也落实了学校科技教育目标, 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特色。

可以这么说, 这个主题活动的实施, 就像学校工作的“万金油”, 让学校多个方面的工作都有成果、有成绩, 领导自然乐成, 也就会更支持, 课程也就能常态实施了。

上一篇:颠覆性思维读后感下一篇:参观企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