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024-05-11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精选6篇)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篇1

--意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77f570100eenb.html--诗歌鉴赏的类型题

以(通过)意(意象)逆(推测)志(志向 情感), 知人论世

燕然勒石—建功立业 龟龄鹤寿—长寿 黄花=菊花(人比黄花瘦)南浦—南方送别的地方(江郎(江淹)才尽--《恨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如之何=如何,奈何=怎么样=多么)太山:很大很大的山——泰山-祥瑞-泰卦—反:否卦 杜牧:文章以意(内心)为统帅,以语言为兵卫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做此类型的题目必须先弄明白这类诗歌的题材(题材就是内容,素材和题材不一样,素材是我们大脑中的所有的材料,而题材是我们已经选择的在我们文章中的材料)题材=内容=/素材

立意=思想情感=中心=主题=主旨=思想内容=情绪

出题方式:1,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人生观,人生态度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或情绪 3.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A:送别诗

杨柳-留 送别-柳枝

此类诗主要是抒写离情别恨,还有别后的相思。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此外,还要表达是劝勉和鼓励的情感。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等。

送别意象:霸陵 灞陵(古长安城西)长亭(10里一长亭)

短亭(5里一短亭)

南浦 《折杨柳曲》 杨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人思念家乡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函谷关)山(崤山)月—度过关,越过山,到边疆打仗去 明月(思念)千里客相思

月:考上状元-月中折桂、蟾宫折桂 吴志(吴刚)不眠倚桂树

B:边塞诗,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西风-塞北 主要写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生活。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意象:北风 白茅草(狗尾巴草,秋天的)雪花 海风 大

漠 长河 孤城(唐边境—东北-渤辽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护城河、吊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坐北朝南)

一,对于边塞风光的赞美。大,壮美。二,战士们的生活是凄苦的。

C:战争诗:

战争诗表达两种情:一是表达英勇作战,保家为国,希望建功立业的战士形象。二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表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过安定的生活。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希望建功立业。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战争有关的意象是一定会有的边塞之景,天狼(櫆木狼-主管战争的一颗星)(缪斯-文学,阿波罗-太阳神=中国的伏羲)(桂冠诗人-最高奖项:华兹华斯)武器 铠甲 狼烟(市井信号)戍角(牛角,吹奏起来伤感)(北方少数民族-琵琶)等

D:故乡的代名词-桑梓(桑树梓树)(汗青:让青色的竹子

出汗)山居即事—表现闲适的心情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意象,比如山 泉水 月,炊烟,渡口 田园意象:房前屋后的景,柳树,鸡狗。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对社会和平安定的一种向往,描写田园恬淡闲适静美的风光,表达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为代表。

E:古代女子7岁以后分房、别居,15岁及笄、出嫁-归、适(恨嫁:没有出嫁的女子)(西席-坐在西边的席子:教师呆的地方)以东西分主宾,北南分君臣

闺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表达的是孤独落寞伤感。孤独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李清照的前期词基本都是闺怨。

例子:王昌龄《闺怨》(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的意象是: 西楼 西窗 小楼 大雁(信使,忠诚的象征 古代订婚结婚时要送2次大雁)雁字(雁阵)马蹄(北方)千帆

F:长信-宫名平明-天快亮了 团扇-美人失宠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妃的怨恨和孤独。元稹(玄宗后5、60年的人)《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

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容颜),犹待昭阳日影来(昭阳殿-汉代皇帝住的地方 大明宫-唐朝)

G:羁(马缰绳)旅行役(徭役、劳役、赋役、兵役)诗(常考)(思乡诗)

做客:到别人家做客 作客:漂泊在外地

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抒发漂泊在外的人客居愁思的情感,思念故乡的情感,客居他乡的惆怅,指乡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意象:鸿雁 鲤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鱼传尺素)青鸟 杨柳 杜鹃(蜀帝,子规,杜宇)碧血:忠诚

G:辛弃疾:功高震主

咏怀诗:包括两种,一种是咏物抒怀,(高洁 清流 石灰吟)(抒情方式)一种是咏古抒怀。(知人论世:了解是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六朝:代表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衰败零落-无尽的伤感.梁武帝时代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京的乌衣巷)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DA%D2%C2%CF%EF&in=15751&cl=2&cm=1&sc=0&lm=-1&pn=3&rn=1&di=3406450128&ln=2000&fr=&ic=0&s=0(北京的王府井-王府井大街和珅的庭院,天井就

是庭院)(“黍离”野麦子,荒草疯长: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借古讽今,“六国论” 城下之盟 澶渊之盟)

G1咏物抒怀诗又叫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观点和态度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G2咏古抒怀又叫怀古诗或咏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表达由盛而衰的伤感和人事的沧桑。咏古意象:六朝,乌鸦 燕子 黍离。“咏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咏古诗。二,表达借古讽今,如《六国论》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咏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H:咏史诗与咏古诗是不同的,咏古诗是必须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函谷关 黄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I:登临诗:古人登高望远,抒发怀抱。希望建功立业。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人登高望远(抒发理想 想家)(远望当归 长歌当哭),思远,思为远方的朝廷和皇帝效力。

伤春悲秋--------两种同学们很隔膜的诗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殊情感所决定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古人的伤春悲秋之情了,他们看见春天就是欣欣向荣的,看见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这样的情绪,当落花满地的时候,当秋叶瑟瑟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丝伤感,只不过这个伤感瞬间就被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所取代,古代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而且那个时代当官大多是举荐制和世袭制。因而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

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一个月:孟、仲、季(春:-深,冬:--隆)13岁—豆蔻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峨眉(山)娥眉(美娇娥)蛾眉(把眉毛画得像蛾子的肚子一样-卧蚕眉)--美女 春天-冬风 秋天-西风

伤春诗

一,解决概念

伤春诗:人类永恒的情感,生命是短暂的,人们总是为生命的老去而伤感,看到美好事物的消逝,就想到红颜的一天天衰老。过去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因而伤感。做诗歌的时候大家要知道的一点思路就是内容决定情感。那么首先就要界定这个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歌。(春天 :少女)(少女思春 美人迟暮 恨嫁)(诗经 ——摽有梅)二,意象界定:

伤春意象常见的有:落花 残花 落红 飞花 飞絮(柳絮)(杨花柳絮)东风 春雨 流水 夕阳 燕子 芳草

杜鹃 古人云: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三,伤春所表达的情感:

1、恋花惜时,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无奈之情 美人迟暮,英雄迟暮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

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晏殊〈〈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铺满鲜花的小路)独徘徊。

“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作者在此写出了自己对花落的伤感,对光阴的珍惜。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即为伤春词

1,伤春要表达忧愤幽思及爱国情怀。(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用法:我你 请见谅 府吏见叮咛,可爱 可人:适合)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雕梁画栋的屋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无端的没有来由的惆怅)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片伤春下片咏怀,词人借伤春怨春联系身世,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来表达爱国忧思的情怀。

3,抒发离愁归思之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比喻 白色的花)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珍惜春天即将逝去)例子试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一片飞花减却春,风絮万点正愁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悲秋:

一,解决概念:

落叶知秋,古人在秋风起时,落叶纷飞,心中无限悲凉伤感,尤其男士在30岁以后依然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见落叶纷飞,又是一年,而无限伤感。(天气变化)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悲秋的老祖宗)二,意象解读--悲秋常见的意象:

西风 秋风 梧桐(光棍:没有梧桐树 引不来金凤凰)夜雨 秋雨 秋蝉 寒鸦 枯藤 秋叶 落叶 秋霜 秋草 菊花酒 北风 归雁 白茅 秋月 三,悲秋要表达的情感:

1,30岁以后不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宋玉的〈〈九

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2,客居他乡的惆怅,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古代相当重视)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悲秋 客居),百年(老了)多病独(弧度)登台。艰难苦恨(生活无着 怀才不遇 想建功立业 忧国犹民)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张籍 〈〈秋思〉〉(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征人(戍人 在外打仗)的悲秋之情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痛苦的情绪,思念故乡的亲人。(沙场秋点兵—粮草肥美)

王昌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这首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例:秋风吹白茅 秋风吹白波 秋雨鸣败荷平明三十里

迁客(贬谪之人)感秋多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陆游)

蓬鬓(蓬头垢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篇2

该考点是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概括和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知识汇总】

1.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或所阐释道理和写作用意的总和。对内容主旨的评价既包括诗歌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也包括诗词中常识典故传说的评价、背景现实的评价和经历主张志向的评价。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按内容分类,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咏怀和羁旅行役等七类。

2. 思想情感的评价,就是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如政治、思想、人生等方面)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并能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表达积极情感的大致有:欢乐、恬淡、闲适、仰慕、迷恋、激愤、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坚守节操、登高览胜、蔑视权贵、忠于爱情、归隐田园等。表达消极情感的大致有:寂寞、伤感、忧愁、惆怅、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迟暮、羁旅乡愁、忆友怀旧、离愁别恨、相思相知、恋人情结、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等。

3.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景物风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诗人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考查方式】

考查题型均为简答题,属主观表述题,分别考查或综合考查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可和表达技巧等方式交叉融合考查。

“对内容主旨的概括和评价”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②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③这首诗(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结合诗(词)句,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②××句诗(词)蕴含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④作者为什么要写某物?作者借此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词)……,也有人评价这首诗(词)……,你同意哪种看法?

③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例题讲解】

例1 (2012·南京一模)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 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题目 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析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一句是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傷呢?”“能忘”句以问句形式将诗人内心的愤郁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面对“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许多同学答成:“表达了诗人虽感年老体弱,却感激朝廷恩德,以在边城作将为荣的心情。”属于答非所问,因为此句考查对“迟暮心”的理解。

答案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诗人因迟暮衰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例2 (2012·江苏卷)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题目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

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的悲戚和哀伤。解题时应结合诗句仔细品味。比较多的同学答成:“游子离家在外,有家不能归的惆怅怨恨之情。”属错误理解。“梦江南”属词牌,与内容无关,而许多同学把主人公当成游子,未能结合原诗仔细品读。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例3 (2012·南京市中华中学月考卷)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祖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祖: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pēng):摇船的用具。

题目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

分析 本题既考查了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也考查对别人观点态度的判断能力。

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自在,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强烈的忧愤孤寂。如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开头两句却从反面着笔,说自己久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贬谪南荒为“幸”。看似豁达开朗,实则暗含辛酸之意。“闲依”“偶似”相对,一则包含无所事事的寂寥,二则说明诗人并非真正淡泊、闲适的隐士。“来往不逢人”一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也含有孤独、寂寞的味道。典型错误答案:诗人对自己能来到边地,过着隐居生活感到非常幸运,所以“不怨”。但这种生活让自己产生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所以“怨”。答题未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浅显化,赏读不够,也未能结合诗句评析。

答案 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了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庆幸被贬谪,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贬居时的抑郁孤寂,故言“怨”。诗中字字句句都是写被贬谪之后的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暗含苦闷之情,所以是“不怨而怨”。

【方法归纳】

解读诗歌时,必须确立“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备考策略。

“宏观把握”,就是要做到:①知人论世,通解文字。“知人”也就是了解作者,掌握其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审美情趣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②投入情境,体物动情。要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察诗人所表现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把握哲思之趣,体味境界之妙。

“微观切入”,也就是掌握一些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技巧。具体来说,①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如杜甫《倦夜》中“倦”既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又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②关注注释。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注释中出现“隐居”,则可大致推测出“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③关注用典。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运用了“鸿雁传书”这个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忧愁。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 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 试分析诗中“松”的形象,并说说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②俭③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 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②时世:当代。③俭:通“险”,怪异。

(1) 本诗题为“贫女”,但有人说本诗写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贫女。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春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

陈涣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

【注】 ①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摈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1) 同样是咏梅诗,都抓住梅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王冕和陈涣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的各种概括的题型,掌握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运用答题技巧答题

一、概括文章的内容,汲取文章的精髓

1、常见的题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答题思路: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内容,弄清楚其主要讲的是什么,即本文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状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讲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事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概括时务必做到“简洁”“清楚”“准确”,不能把其变成简单的原文复述。在此采取相对应的句式概括,如记叙文:(什么时间+地点)+人+事或“什么+怎么样”

3、答题技巧:

(1)、追溯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已经交代了主要内容,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充,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并段意:文章都是由部落组成的,我们先概括出每段的大意,找出重点段和非重点段,运用恰当的过渡词,有删有减地将其综合概括,即成主要内容。

3、借助句段:寻找文章的重点句段总结内容。

4、串联“六要素”,用恰当的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清楚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知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灵魂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等。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分析文章的关键词语

4、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练习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

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阅读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2分)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阳光的香味》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篇4

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古人云:诗言志。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②陂(bēi):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是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7、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篇5

余立正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倾注作者深挚浓烈的感情,但比较起来,以诗歌为最。《虞书》中说:“诗言志”。《毛诗序》是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感情是诗歌的生命。然而诗歌在中考或高考都尤显重要,那么作为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赏析某一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十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一、有的诗歌可以从了解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时代孕育了诗人,诗人因生活而产生灵感。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写于他赴日本留学时期,当时祖国处于黑暗之中,作者盼望光明,渴望祖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写了这些诗。另外还有冰心的《纸船》,闻一多的《色彩》,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都可以从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出发,就不难把握其思想感情了。

二、有的诗歌可以从作者的生活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如众所周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生活的六十年中,已经历了三次改朝换代。他早年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黑暗现实使他多次碰壁,最终退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虽处尘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尘脱俗的情趣。正因如些,他爱好恬适、幽雅的田园生活。如他写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表现了他欣赏自然景物的情趣,又展现了他恬静、愉悦心情。另外还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瞑》等都可以从作者的热爱生活的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三、有的诗歌可以标题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题眼是反映内容的窗户,往往从题眼出发,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中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君”指的是谁呢?通过标题可知:“君”指的是入京使者。那么这首诗不难看出其感情是: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绪。

另外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令的《送春》臧克家的《老马》……等诗歌。都可以从标题着手,把握其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歌可以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着手(即借景物抒情)体会其思想感情。

很多诗歌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才能更好地达到抒发其感情的目的,如:冰心的《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头来感情谢春光的有---然而那浓厚的恩慈,反使它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吗?我就是那小不的花。”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花”、“春光”、“母亲---春光”、“我---小花”由此景物,我们可知“花儿想报答春光的爱,儿女盼望答父母的深恩。

另外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李靖照的《如梦令》;《已亥杂诗;沙欧的《新月》……等诗歌可从景物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五、有的诗歌可从借助想象(虑写、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一大物征,很多诗歌从想象内容出发就能把握其感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是环境描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想象,也是作者情之所在。“梦”字尽得风流,幻化出诗人魂牵梦萦的情景,深夜的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飞踏在北方的河上。由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处迈体衰仍然心系边疆的爱国情怀。

另外,还有李贺的《南园》;杜甫的《春夜喜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冰心的《成功的花》等都可借助诗歌中的想象体会其思想感情。

六、有的诗可从叙事的角度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即:托事寄情)往往作品中所描述的事是为抒发感情作基础的,我们只能把事与情联系起来体会,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感情。如《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悉也满。”这首诗通过三十前,三十年后的比较描述,将时空跨度很大的画面连接,以三十年前的乐景衬托三十年后的忧愁产生对比,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故乡的痛苦和无奈。

像这类诗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诗歌,通过诗歌中所叙之事,体裁会其感情。

七、有的诗歌可以根据具体人物于具体时期出现不同情况着手,体裁会其感情。如:《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藏。”这首诗里,诗人强调的对象是祖孙三代。内容是: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这正是旧中国家民的缩影。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家民的深切同情。

象这类诗还有《人生》:《还是你吗?老师》等诗歌根据具体人物具体时间的发展所出现不同情况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八、从诗歌的修辞(比喻、夸张……)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作喻,表达两人爱情坚贞,寄托至死不变的深情.现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像运用修辞的诗还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赠汪伦》等诗歌分别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从体会诗歌中的典故入手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由于典故能从少数文字表达丰富意思,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因此,我们从诗歌中的典故入手,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以吕尚在渭水垂钓被周文王重用,伊尹梦见经过日月旁边,后来爱受成汤重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也能七遇明主施展宏图,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另外还有苏轼的《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为朝庭重用,这国家杀敌的雄心壮志。别外还有完淳的《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等。

十、以赋予哲理的警句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以这赋予哲理的诗句,道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另外,还有苏轼的《明月儿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渴求和对弟弟苏轼及人世间的美好祝愿……

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 篇6

关键词 古典诗歌;思想感情;题目;作者;意象

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为: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见,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为高考扫除一个障碍呢?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第一步,读题目。诗歌的题目不可忽视,它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题目有时可能点出了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有可能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也有可能直接表明写作的目的或情感。引导学生先读题目,对于读懂诗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怎么读题目呢?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读。

一、看题眼

题眼是指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能揭示诗歌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无一“喜”字,但题目一个“喜”字早已流露出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之情。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有的诗歌,要理解其思想情感,离不开对题目的分析。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由诗中“荒居”、“业贫”、“白头”,可知诗人的悲苦心情,但这还不能完全揭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要理解其思想情感,还得联系标题,“外弟卢纶见宿”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喜”字表达了诗人因表弟来访而产生的惊喜之情。因此,结合题目和内容,就可概括出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二、辨题材

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内容,因此,明确诗歌的题材对于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也是有帮助的。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字表明了此诗是送别诗。明确了这一点,就不难归纳出诗歌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李白的《越中览古》和杜甫的《蜀相》,从题目就可看出,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结合诗歌内容,就很容易推知:《越中览古》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盛衰变化的感叹;《蜀相》表达了对雄才大略、济世扶危的诸葛亮的崇敬,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的伤感。

第二步,看作者。《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就是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只有知道了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了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在诗歌中倾吐的感情。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面比较窄,赏析诗歌的能力不强,掌握了作者的信息,能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诗歌。唐朝诗人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在熟悉这些情况后,来分析杜甫的《月》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较容易了。《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困于三峡瞿塘峡时。不难得知诗人抒发了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如,李煜有着特殊的身份,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个君王。他只知纵情享乐,荒废朝政,后来,他被俘,成为一个亡国之君。了解这些知识,就很容易理解李煜的词了。如《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结合李煜的生平和经历可知,词人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

第三步,抓意象。意象是指蕴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多指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很少直白地表达出来,它往往是含蓄的、隐蔽的,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抓住那些烙上作者情感的景与物的特征,就能看到诗人的心思。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的思想情感呢?诗中的“空林”、“烟火”、“白鹭”、“黄鹂”、“水田”、“夏木”等意象无一不展现了积雨之时辋川山野的诗情画意,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林风光,意境清幽空阔。抓住了这个特点,学生就容易理解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所寄托的情感了:诗人寄情于清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恬然自乐的农家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淡泊宁静的情怀。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疾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惨淡的意境,读起来让人心头涌上一阵悲凄之感,这极力渲染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时,心中无限的哀伤愁苦之情。

其实,古诗词中的意象,已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懂得了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较轻松地读懂诗歌。“月亮”“鸿雁”等代表的是思乡之情;“柳”、“长亭”代表离别;“梧桐”、“猿猴”、“杜鹃”等表达的是凄苦愁思;“羌笛”、“孤城”、“玉门关”等表达的是征夫离情。大量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读懂短小凝练的诗歌里蕴含的情感,就要先读懂这些意象。

以上就是三步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此方法比较简单,便于学生接受。学生长期坚持按此方法品析诗歌,积累得多了,就会提高鉴赏能力,慢慢学会自己去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邓冠杰.谈中学诗歌教学的意境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上一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下一篇:《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