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内容的概括总结

2024-09-29

简历内容的概括总结(精选13篇)

简历内容的概括总结 篇1

一般地讲,如果简历中的其他内容,写的比较充实,“自我评价”可以省略,完全可以请阅读者去评价。

若一定要写,建议把这部分写成对简历其他部分所陈述的事实做一个抽象性的概括。并且紧密结合求职意向(应聘职位),再做一个最终的匹配和呼应。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每个概括(结论),最好可在简历中找到依据(必要时可增加简历内容项目),而不是干巴巴地使用概括词、形容词,这会使人感觉有点自吹自擂。

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地说什么“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给我一缕阳光,还你一个灿烂”,重要的是,你是否曾经创造过“惊喜”和“灿烂”;也没有必要说什么“也许有人会在乎我所读的学校,但……”,因为如果你自信,还怕别人不相信你吗?另外,应届毕业生不要总强调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要知道,用人单位只要招收应届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事实上,招聘单位需要的是应聘者的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潜能和经验。因此,没有工作经验不等于没有解决问题的经历。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2

孙老师:对,真的很重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你们又以形象思维见长,要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你们来说确实不易。

丁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多好,还是写少好?

孙老师:通过平时观察,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疑问。总结一下,你们常犯三种错误。第一,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不能简洁明了。第二,删留不当。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第三,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丁丁:孙老师,您说得太对了,确实符合我们的实际。那么,有什么诀窍吗?

孙老师:当然有了!任何学习都是有方法的。下面我就以几篇文章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六要素概括法”,这主要是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的,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种体裁的文章居多,所以我要重点介绍它。我们在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必须抓住“六要素”:即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事情发生的时间:一天午后;地点:柴进庄上;主人公:林冲、洪教头;起因:洪教头看不起林冲,以为他没有真本事,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经过:比武中,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结果: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把这六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午后,在柴进庄上,洪教头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比武时,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最后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

丁丁:太好了。以后遇到写人记事的文章,我就不怕了。不过,要遇到其他体裁的文章,比如说写景状物的文章,您一定也有“锦囊妙计”吧!

孙老师:也很简单。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称为“时空概括法”,因为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来介绍“景”或“物”的。因此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做到“三看”:看顺序;看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如《莫高窟》一课,主要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彩塑的个性和神态以及宏伟绚丽的壁画和藏经洞的珍贵文物。

丁丁:我听明白了。以后我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吧!

孙老师: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还想向你介绍一种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需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变色龙》,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第二大段主要写“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第三大段主要写“我们”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并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丁丁:这回我彻底明白了,以后再也不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了。谢谢您的“灵丹妙药”。

孙老师:以上是我给你介绍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挺实用的。不过,如果你不认真读课文,不仔细思考,恐怕任何“灵丹妙药”也不灵了!

丁丁:好的,孙老师,我记住了,谢谢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3

一、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合并段意法

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

3、课题扩充法

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再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4、问题牵线法

5、句子摘录法

二、写景文章段意串连法

具体做法:

(1)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状物的文章

具体做法:

(1)明确作者介绍的这个物是什么?

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篇4

班级:            姓名:

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朝•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不同文体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篇5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5、概括形式因文体不一,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简历内容的概括总结 篇6

例: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原语段]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犤注犦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淳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题源明确,就是散文第②段。题源写的是什么?也就是第②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第②段整体写建安雕版,从叙写对象或“我”的“猜想”(评价)内容看,分为两小层:前一层叙写了“建阳雕版”的历史意义(承担文明传播),或者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后一层叙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或者建安版图书具有民间感。指令笼统,因为第②段承接第①段而写,“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第②段的内容要点与下文内容的关系。这就需要分两步思考:一是“确定”下文写了什么,这就要划分层次,概括要点;二是分析第②段内容要点与下文各个内容要点的关系。分析散文下文内容,主要写“四堡雕版”,从叙写内容看,分两大层:一层写四堡雕版的衰落,一层写建安版图书的匮乏流失(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根据第②段与下文要点的关系,便可以明白②段的作用:

(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叙写建安雕版(建安版图书),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2)叙写建阳雕版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很高,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3)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感(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而现代却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4)表达作者对建安雕版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题目只是提示了题源是全文,写的是什么?正是指令所在。指令明确: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即结构层次。这里明显分两步“确定”:按一定依据划分层次;概括每一层的要点。层次结构与论述思路,略有区别。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层次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展开论述的,并以序词表达,则为全文论述思路。因为是论述文体,划分层次的依据可以根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来考虑。全文第1段,由《西游记》孙悟空成长过程(材料)引出一个人生哲理(观点)“成人不自在”,实际上揭示全文论述的观点。可为第一层。第2段依次讲了:孙悟空出生摆脱了社会关系;寻仙问道,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从生死符中勾去名字,拥有了绝对“自由”。概括起来:阐述孙悟空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对孙悟空的阐述当然不是目的。接着第3段以“但是”转折,阐述孙悟空的另一面,即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引出结论:“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这材料说孙悟空的目的,由材料到观点,明显为一层。接下来的第4、5段,阐述孙悟空真正长大是经历了两个过程:第4段阐述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社会规范,才真正长大成人;第5段,讲孙悟空西天取经是收心敛性的过程,从而引出观点“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什么“过程”,必须“确定”,显然,就是孙悟空长大的两个过程。最后第6段,是对上面5段论述的总结:人的成长面临“自在”(自由)与“成人”(约束)两难处境,人生在这种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归纳上面分析,便可得到如下答案: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划分层次依据:文体内容特点,表达标志。

文章总是由句以及由句形成的句群或板块按一定思路组成的,而每一个句群或板块内容相对集中,句群或板块之间的分界或关系存在明显的内容特征、关系特征或表达标志。一般来说,划分层次的依据如下:

记叙文与散文:内容表达(记叙或描写)对象转换;内容涉及的时空变化;内容的逻辑层次关系;

论述类文本:论述对象的变化;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的转化;论述对象或材料间关系;论述展开的逻辑关系。

表达标志:体现上述关系的语言及标点符号标志。

例1:2015江苏卷《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原文段]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阅读这段论述,明显发现论述对象在发生变化:雕刻一(雕刻家)的创作一雕刻作品中看到的日常生活描写。针对论述对象的主要观点分别是:“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概括句);“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重点在“但是”后);“日常生活的描写,……那是附带的配曲”(重点在“然而”后)。依据这些标志,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并对其进行举例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雕刻家)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是对上文两个观点的补充说明,使论述更严密。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

归纳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例2:阅读梭罗《神的一滴》节选。

概括这一段的主旨。

[相关语段]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阅读语段,“然而”转折标志语段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层次,表明内容的重点在后面,主旨概括也落在后一层内容。前一层次点出人类对瓦尔登湖的侵扰与污染,后一层次是对瓦尔登湖的赞美和高度评价。“然而”之后,以三个“还是”把内容分为三小层,分别赞美瓦尔登湖的顽强、年轻、充满神秘和活力、充满欢乐和喜悦。

这三小层是并列关系,整合其要点便是这一段主旨:高度赞美和评价瓦尔登湖仍然保持年轻、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感到喜悦。

概括内容要点:依据表达特点,针对指令“需要”

1.现代文内容表达有哪些特点

现代文内容表达常分为概括(面)与具体(点)两种。

记叙文与散文:概括,一是对部分或全部叙述描写内容的概括;一是作者对所描述的材料的感悟或评价。具体,一是对概括内容的具体叙述和描写;一是对概括内容的拓展、充实和丰富。

论述类文本:概括,一般指观点(论点)或结论;具体,一般指论据的表达与分析。

两种具体,都存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具体化的特点。

2.概括内容要点:依据表达特点,针对指令“需要”

①针对指令(设问),根据内容表达特点来概括每一层或每一段的内容要点。

记叙或描写:依据对象、时空,或者感受,抓住概括句(首尾概括句,承接与过渡句),明白叙述、描写或感受的对象,陈述表达的内容要点,明确类属,即哪一方面哪一角度。

议论或抒情:依据对象、观点态度、材料,抓住概括句(首尾概括句,承接与过渡句),明白议论或抒情的对象与要点。

例1: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

概括文中这一家的生活风格。

[原语段]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语段开头说明“我可以确定”“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可见“生活风格”是“气味”的象征意义,也是“我”的一种判断或感悟。整个语段明显分为两大层,开头一句话是概括,下面是具体的阐释表达。怎样的“生活风格”?需要通过语境中的信息不断“确定”。具体阐释部分,涉及“判断”“感悟的”语言标志有“觉得”“使人感到”“在我的印象中”等,据此可以分为三层:第1层,前面是“具体叙述”,“觉得”是概括,“风格”是“有一股子认真劲”;第二层,前面是“叙述”,“感到”后是概括,“风格”是“实打实,没有半点子虚头”;第三层,“这些”是指代前面的内容,“给人”“印象”是概括,“风格”是“富足而质朴”。

归纳答案:这一家人过日子有股“认真劲”“实打实的”“富足而质朴”。

②根据“需要”概括每一层或每一段的中心或主旨。所谓“需要”:根据题目指令,有时候,需要整合概括一段的主旨或某方面内容要点;有时候需要分层分条概括表达要点。

例2:阅读《淳朴的嗜血者》选段。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原语段]

我對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语段开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是概括句,但怎样的感情(态度)并不确定,需要依据语境“明确”。中间“可是”表示转折,但句子明显表达两层意思,是一个过渡句。前一分句承上,明确了对李逵的情感(态度):亲近。后一分句启下,但“理性选择”需要“明确”,读下文,“谁愿”句表明“选择否定、排斥”,后面是原因解释。根据指令“需要”作者对李逵的态度需要整个两个方面。

归纳答案: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例3:阅读《巴尔扎克葬词》选段。

作者从哪些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

[原语段]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从评价的对象看,语段明显分为两层:前一层评价巴尔扎克,后一层评价其作品。从题目指令看,概括的内容在后一层。其中的语言标志“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表明,评价作品分三层。而三层中的标点符号“。”“;”又暗示三层间结构为总分关系。“看见”“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表明评价的是“人间喜剧”的整部书;“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表明评价的是内容,是小说反映了社会现实;“既是观察又是想象”(创作中的虚构艺术),“有大量的真实”也有“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表明创作风格、文学功能。针对指令“需要”,“从哪些方面”,“需要”明确角度,也“需要”分条回答。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因此,提高复习课有效性应注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自我整理,强调知识网络的个体,启发学生自我质疑,激发自主学习的敏锐性。

复习课目的在于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试图找出解决疑问的途径、方法并力求其结果的独到创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归纳,整理小学常见文体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二、通过讨论、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规律、总结学习规律,运用学习规律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及复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并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通过讨论、归纳、练习复习小学阶段常见文体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难点: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与练习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力求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准备:

一、课前印发阅读材料《爱的纽带》;

二、准备阅读练习短文两篇:《那个落地的纸箱》《最亮的星星》;

三、制作相关演示文稿。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阅读材料《爱的纽带》,都读了吗?这是去年小学毕业会考时所考核过的一篇课外阅读。其中有一题要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看,老师摘录了其中两位同学的答案,(出示两个有不同存在问题的答案:一个概括得过于简单,另一个概括得过于罗嗦。指生读)假如你是评分老师,你会给他们打满分了吗?(指1名回答)为什么?那我们平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会出现类似这些或别的一些情况吗?(指2-3名说说自己遇到的困惑)[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诉说自己的困惑,引起共鸣!] 你们知道吗?去年考核这道题时,参加考试的同学10人中就有大约8人被扣分了。看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但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经过系统复习,反复训练,我们一定会掌握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更好,有信心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鼓劲,激发学习的热情,自然引出课题]

二、复习、归纳

1、现在看第三位同学的答案(示投影,指1生读)这位同学呢?能拿满分吗?为什么?(指名1-2生答)(据生答,板书:简洁、重点突出、完整)[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发现及判断的能力。复习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

2、同学们真棒!要使主要内容概括得简洁、重点突出就要找到简便可行的方法。其实啊,从中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老师教过的又或是自己常用的有哪些方法吗?{(生1答)真好!我们给你的这种方法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吧!就叫它:要素罗列。请你到黑板上把它写出来。(同法指3生答,引导出:句子摘录、段意合并、课题扩充等常用的概括方法)} 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概括方法,如概括要《凡卡》,它的内容有给写信爷爷写信的,也有插叙凡卡回忆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省去凡卡回忆的内容,抓住主要的写信内容概括,这就是取主舍次。它一般适用于比较长的文章。[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复习、归纳出常用的概括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与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上台板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把老师从繁琐的板书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聆听学生的意见,起到真正的主导及调控作用。]

3、方法归纳出来了,老师想检验、检验同学们的运用能力。看(出示四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詹天佑》《索溪峪的“野”》《各具特色的民居》你发现这些文章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吗?),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练习,全班分成四大组,每大组位负责完成其中一篇课文的讨论练习,请看讨论要求(出示小组讨论要求,指1生读)

[设计意图:要求小组讨论时,发言者站起来,其他组员认真聆听,使组内成员注意力集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4、小组汇报: 示表格: 写事类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写人类

《詹天佑》

写景类

《索溪峪的“野”》

介绍 说明类

《各具特色的民居》

要素罗列 段意合并 句子摘录 课题扩充

(1)指生1汇报《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请认真聆听,并来来评评他概括出来的主要内容的优缺点。(生1汇报,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②你觉得他概括得好吗?为什么?(师:你真会聆听!还能结合刚才的要求评价,学以致用。你有好的建议吗?谢谢你!)③哪位同学用了跟他不一样的方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呢?(指另一生用另一种方法概括,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你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

[设计意图:要学生养成认真聆听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2)生2汇报 ①生2汇报,师填表②你觉得这位同学概括的好在哪里?③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你为什么会选用这种方法?(指名分析课文特点)(3)生

3、生4汇报。(直接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采用此法的原因。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5总结提升:(1)示表格: 写事类

《十六年前的回忆》

要素罗列 段意合并 写人类

《詹天佑》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要素罗列 句子摘录 写景类

《索溪峪的“野”》

句子摘录 段意合并 课题扩充 介绍 说明类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请细心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了吗?(师示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出:①不同体裁的文章可用不同的概括方法。②有的概括方法可适用于不同体裁的文章。③叙事类、写人类的文章比较适合使用要素罗列法概括主要内容。④段意合并法比较好用,适用于各种体裁的文章。„„)

(2)师小结:是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多样,我们更要灵活运用。(板:方法多样 灵活应用)我们就是要在练习中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不断的发现与总结中逐步提高能力。

[设计意图:此处为本教学设计的亮点!通过及时的追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在讨论、练习、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能力,以达到突破难点的最好效果,实现复习的有效性。]

三、练习、拓展

1、刚才我们完成了课内课文的练习。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运用刚才发现、总结出的规律完成课外短文《那个落地的纸箱》主要内容的概括。请看合作要求:(示要求:

1、默读全文,各自选择方法口头概括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评议,修改,选出最好的答案。生小组练习师巡视指导说)

2、汇报:指1——2小组长汇报,其他同学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运用学习收获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解答又降低了练习难度,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练习设计难易的梯度性。]

3、“众人拾柴火焰高”刚才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然而,考场上毕竟只能依靠自己单打独斗。现在让我们拿出另外一篇课外短文《最亮的星星》,提起笔,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灵活用方法,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生个人练习,师巡视,挑选应用不同方法概括的两个优秀答案。)

4、展示优秀答案,表扬先进。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检验独立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提高本复习课的效率。]

四、总结、提高

1、谁来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指名2-3生谈感受。)

2、师总结:真好!一课一收获,一步一个脚印。是啊!今天,我们只是通过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这么多的发现,那么,以后在复习别的内容时,同样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我们的复习一定会更有效!

五、作业:

请在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综合复习的几篇课文中选择2-3篇课文,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并试试把它们的主要内容写下来。板书设计: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洁 重点突出

要素罗列

句子摘录 方法多样

段意合并 灵活运用

课题扩充

童年各章内容概括 篇8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

第三章分四大块,分别为:

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

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

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

四、“小茨冈的惨死”。

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善良、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

第五章可分上、下两篇:

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

二、主要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理念和生活哲理。

第六章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

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 “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

第八章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啊”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

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

 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检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篇9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这一考点主要考查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是考查对某段落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是考查就某一具体材料下定义的归纳概括能力;四是考查结合文章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论述内容,即文章所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二是作者在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即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

高考就该考点中对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分析主旨与时代的关系,了解文章的深刻性;分析主旨與社会现实的关系,了解文章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分析主旨与世界观的关系,了解作者所体现思想的深刻性。

一、通览全文,寻找中心句

中心句是领挈全文的句子,是理解、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服务于主体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二、精研脉理,把握思路

线索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意,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文章的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只有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三、层层概括,综合归纳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深入挖掘,彰显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在文章语境中表达出来的,而一些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文章;全面领悟作品的含意,才能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借助这些信息来正确地归纳概括。

五、结合文体,掌握规律

考生可以运用文体知识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论述类文章一般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传播新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因此考生应抓住文中阐明中心观点的语句。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篇10

就叙述视角而言,小说在叙事学上属于内聚焦叙述,即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明白的事,也就是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来讲述故事。就小说而言,“狂人”在小说中,既担任了叙述者的身份又成为了主角之一,他既参加了讲述“吃人”的社会这一事件过程,又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狂人”作为整篇小说的主人公实则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小说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狂人的大哥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能够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期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在文中是一个象征好处,他象征着身处封建社会,坐看封建的吃人礼教却又着一颗反抗封建的心的进步青年。当然,这也有必须的局限性。叙述者只是主角之一,这就限制了叙述的主观性,小说中的狂人便是这样,《狂人日记》相当于狂人的自传,叙述资料就只能够以狂人的角度来叙述。所以狂人看到赵贵翁的颜色才会觉得怪,

看到一伙小孩也觉得他们在议论自己。

小说是日记体形式,序言为文言文,正文为白话文。序言中的叙述主体为“余”,是讲述“余”听说其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叙述者为“余”,故事主人翁则为昆仲之弟。而正文中,故事主人公为作者虚构的“我”,由“我”来为读者讲述一个“吃人”的社会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为“狂人”,叙述者为作者。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是“余”的故事,不是鲁迅的故事,也不是狂人的故事,而是三者的交错。这种选取三个角度来叙述的方式,能够使作者自由灵活出此刻文本中。“余”作为叙述主体时,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也将故事框定在某个特定的背景里。在序言中,有具体的名字,身份,(“某君昆仲”)而正文中只以“我”狂人这个形象为代号,有了名字,身份,就说明了这个故事的必须的社会真实性。这使得小说具有必须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主体,“我”既是狂人,主人公“狂人”以叙事者“我”的身份在文本中出现,用狂人的内心独白表现叙事资料,应对读者,向内了解自己,向外了解周围人,在狂人眼中自己是正常的,受迫害的,而周围人都“想要吃我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实发生在狂人身上的事,便于生动的,形象的,有条理的叙述故事,但是狂人这一形象是具有迫害狂病症的人,是虚构的,因此他的一些言语又不利于读者理解。如:“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就文本而言,是讲狂人发现他哥哥也是会吃人的,而且还是想吃自己的人。但是,狂人的迫害狂病症决定了他的言语是混乱的,不可信的。然而,“余”“我”这些对象又都是作者鲁迅创造出来的,这就弥补了作为叙述主体的“余“我”的缺陷。使得故事既有必须的真实感又不受文本环境限制。

简历内容的概括总结 篇11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5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

6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

(二)别踩疼了雪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

(三)最美善举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2)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笑了:“买得太多了„„” ..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浅探文言文阅读之内容概括与分析 篇12

一、 考纲解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将其归类于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C级。本考点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层面,细化为三个方面:(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内容概括与分析”今后仍是高考热点之一。自2014年首次将该主观题型引入高考试卷开始,江苏《考试说明》一直将归纳内容要点作为考点,所以“内容概括与分析”仍应该加以关注,考生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切不可大意。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必须对所考查的文言文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点考查内容要点的筛选、分析和归纳。从考查题型来看,都是以主观题为主。赋值4分。

【学法导航】

了解该题型的常见命题角度:(1)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2)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3)某个论点及其论据;(4)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一、 审明题意,确定范围

(一) 找准区域,画明出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问题] 文中说“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韦使君之“志”。

[解析]

1. 根据题意,发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源自第四段,可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区域)

2. 从第四段可画出各答案要点出处:“因俗以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画明出处)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顺应民俗而教化百姓、铲除恶徒保护良民、除却贪污而提倡廉洁(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使百姓富饶。

(二) 联系全文,概括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樂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问题]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

1. 审明题意可知,文中人物的特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考生只需要找出人物某一方面即治学方面的特点即可。

2. 通读全文,发现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并未集中在某一区域,需要联系全文,从而找明出处: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1段)

“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第2段)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第2段)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二、 审透题目,答准所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问题]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解析]

1. 该题是表面上要大家思考:为什么尹师鲁、石曼卿要竭力推荐李挺之?

2. 透过题表,抓住隐含信息,实际上是让考生分析李挺之这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的特点。因此,思维转换一下,该题实际就是在问: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李挺之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 如此一来,就可以化繁为简,答准所问,从文中第四节找准所要归纳的要点的出处:“安于卑位”“人罕能知之”“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其才又达世务”“且不张”。

[参考答案]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扬);人罕能知之。

三、 迁移运用,准确作答

除了常考的角度——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外,平时训练还需兼顾其他出题角度——某个论点及其论据和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问题] 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扬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1. 审清题意后发现,该题是从论述类文章的角度来出题的。

2. 理解了题意,就需要迁移运用论述类相关知识来答题。

3. 分析所举事例的特点,可以看出是从正反对比的角度举例的。

4. 根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可以从文中画出所要证明的观点的出处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口语考试内容概括 篇13

教师口语的基本特征:

1.可接受性 2.规范性 3.教育性 4.科学性 5.儿童性 6.生动性 7.鼓励性 口语交际的三个原则:合作原则

得体原则

角色原则

合作原则所要遵循的四项准则: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质量准则包括的两个方面:要说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话,要说至少自己认为是有根据的话 方式准则所包含的四个具体的要求:1.避免晦涩

2.避免歧义

3.简明扼要

4.条理清晰 得体原则的含义:

“得体原则”应该是一个更具有涵盖力的,对于合作原则起到援救作用的原则。

所谓“得体”是指用于交际的言语材料与言语环境之间最为适切的一种境界,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最佳组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恰如其分” 得体原则包含三个准则:礼貌准则

幽默准则

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的要求:1.赞誉,适当赞誉,不过分

2.谦虚,适当谦虚,不过分

3.一致,减少分歧,力求一致

4.同情,减少反感,增进谅解

5.宽宏,得理让人,给人面子

6.恰当的称呼,尊重文化习俗,体现民族特色

幽默原则作用:1是增加情趣,活跃气氛2是缓解矛盾,避免冲突3是回击无理,机智作答 克制准则要求:1含蓄,不直截了当表达意思2分寸,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3制怒,不用训斥甚至谩骂的方式

角色原则包括以下的准则:1.角色条件准则

2.角色风格准准则 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有很多,这里着中介绍四种:

1.语音技巧

2表达技巧

3修辞技巧

4.态势技巧

语音技巧:1.发音:发音要力求准确,掌握发音原理,美化音质

2.语调:重音,停顿,升降,节奏

表达技巧:1.准确与模糊 2.简洁与反复

3.直述与委婉

4.平实与幽默

5.先说与后说 修辞技巧: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对偶 5.排比 6.仿拟 7.回环 8.闪避

态势语作用:1.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

2.能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3.有时可替代有声语言,向学生独立发送信息。

4.可以增强所讲内容的形象性,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看到生动的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5.可以调节课堂学习气氛。

教师运用态势语的原则:1.辅助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稳定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美感性原则

教学口语的含义:教学口语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

教学口语的特征:1.规范性

2.启发性

3.形象性

教学口语的重要含义:教学口语是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学口语的重要作用:1.教学口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2.教学口语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口语按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不同方式可分:导入语 讲授语 提向语

应变语

结束语 导入语的含义: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它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导入语的作用:

1.激发兴趣,因发动机

2.一起关注,导入情境

3.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4.承上启下,明确目标 导入语的要求:

1.要新颖活泼,忌平淡刻板 2.要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 3.要短小精悍,忌冗长拖沓

导入语的类型:

1.故障导入

2.情景导入

3.教具导入

4知识导入

5.谈话导入

6.游戏导入 讲授语的含义:讲授语是指导教师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解材料、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语言形式。他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学语言的主体。讲授语的功能:1传授知识解疑释难2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传道育人培养习惯 讲授语的要求:1要深浅适度2要重在点拨3要连贯畅达 讲授语的种类:1讲析语2归纳语3点拨语

提问语的含义:提问语是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钻研以加深理解的教学语言形式。提问语的功能:1训练思维2集中注意3反馈调控

提问语的要求:1要适时2要适度(难度,深度)3要适量4要讲究策略(面向全班、因人而问、不可逼问、适时的语速等)5要启思

提问语的种类:强调性提问语、矫正性提问语、发展性提问语 提问语的类型:判断型“是什么”、论证型“为什么”、说明型“怎么样”、想像型“会怎样” 提问语的技巧:1巧设矛盾激疑设问2由易到难连环设问3故布迷津迂回设问4叩其两端正反设问 应变语含义:应变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解师生关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所应用的语言 应变语的功能:吸引学生注意、调控教学过程、应变语的要求:1针对性2分寸性3自然性

应变语的种类:1教师自身的失误2来自学生的偶发事件3来自外界的偶然事件

结束语的含义:结束语又叫断课语、结尾语。他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

结束语的功能:1整理概括巩固记忆2启发思维开阔视野3加深印象巩固记忆4指导实践培养能力5承前启后过渡自然6质疑问难发展智力 结束语的要求:忌拖沓、忌仓促、忌平淡

结束语的种类:1归纳总结式2拓展延伸式3练习巩固式4活动游戏式5探讨式 教学口语综合运用应遵循的原则:计划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表扬语的定义:

表扬语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品质,言语行为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表扬语的意义:

首先,通过表扬帮助小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事实中,明白哪些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是正确的,从而培养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其次,表扬作为一种肯定的评价,满足了小学生被尊重,被肯定,被赞赏的需要,激起了小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要求,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再次,通过表扬可以培当众表扬养小学生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良好心态,从而使他们在家庭,集体,社会生活中,能够赞赏别人,并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表扬语的要求:

1.真实性原则

2.公正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表扬类型:

1.当众表扬

2.个别表扬

3.随时夸奖

4.迂回夸奖

5.赠言暗示

鼓动语的定义:鼓动语是教师在学生有畏难情绪,信息不足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推动他们前进的教育语言,也是在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教育语言。表扬语与鼓动语的区别:

表扬语着眼于评价学生以往或当下的言行,鼓动语着眼于对学生未来言行的期望;表扬语重在肯定,鼓动语重在激励。鼓动语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常常与别的教育语言结合使用,在表扬,批评,启迪后,用鼓动语激发学生的信心,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动语的类型:

1.夸奖式

2.启发式

3.激将式

4.号召式

批评语的定义:批评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群体或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否定,以使被批评者改正,也使全体同学受到教育,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批评语的意义: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予以指出,并指出改正的途径,由此提高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辩别,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批评的原则:尊重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

批评的类型:1榜样法

2.肯定法

3.暗示法

4.幽默法

5.宽容法

家访的类型:沟通型、教育型、探视型 家庭访问的交际特点:1.交际对象的多样性

2.交际地点的特殊性

上一篇: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调研报告下一篇:告诉你优美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