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精选6篇)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1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在,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十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究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出和高尚。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他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上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鸭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上日以广。常恐霜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归园田居》第二首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未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上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尘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诗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明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等!
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历,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诗人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思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不满黑暗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了限制,那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他在诗中流露“黄唐莫逮”的概叹。这样,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可是经过田园生活实践之后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对封建社会认识的加速,提出了上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原则。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流露。“穷通靡所虚,憔悴出化迁”,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的人生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显然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无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浓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肖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景象,生机盎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目,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闲,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常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入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檐,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来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参考文献:
1、陶渊明《归园田居》
2、陶渊明《读山海经》
3、陶渊明《桃花源并记》
4、陶渊明《诗史述屈贾》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2
一、平淡自然与豪放爽朗
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田园诗。陶渊明归隐以后,长期生活在民风淳厚的农村,所见的都是村落、山脉、溪水、飞鸟等一些自然景物,结交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平淡之景,平凡的人和平静的、平凡的生活都是他所描写的对象。他从平凡的景物、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及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草屋、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都是农村生活中极常见的,诗人用了平淡质朴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副宁静安详的农村生活图画,反映了他归隐之后的平静生活及愉悦的心情。
陶渊明写诗,常用白描手法,比如《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三十,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议论中有描写,以平淡的语言,刻画出儿子们的形象,带有口语化,生动传神。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管识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图画和勾勒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但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颇有阮籍、左思诗歌的特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抑扬爽朗”、“横素波”是说陶渊明诗歌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而提出陶诗“豪放”特征的则是宋代的朱熹,他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出来。”其实,细读陶渊明的诗,的确会给人有一种豪放爽朗的感觉,主要是咏怀诗。例如《咏荆轲》,诗人把荆轲出京、易水送别、英雄入秦等场面写得慷慨悲壮,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情,特别是最后两句,感情流露于外表。
体现陶诗豪放爽朗风格的诗还有其他,如《读〈山海经〉》、《咏贫士》等。陶诗的豪放、爽朗风格,实际上是陶渊明人格的反映。
二、陶渊明诗歌的写意传神
陶渊明的诗歌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性的自然美。以《饮酒(其二)》最能代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境”的关系,只要心远就能不受世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与山相会,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没有刻意地描写景物,而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一起表现了自然美,也表现了诗人的情趣。《古今千金谱》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无,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辩之。”
陶渊明的诗歌没有语言的雕饰,只是在写意传神而已。陶渊明诗歌的写意传神,往往诗通过写景表现出景物的情致。这是其一。如《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翼”字,生动地写出了新苗的情致,好像新苗也有了生命,在南风中欣喜地舞着,使人的心情也是欣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写的是去农田路上的景物,初春鸟儿欢唱,微风轻吹,好像鸟儿和风儿也因为春风的到来而欣喜无比,这就写出了春天,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二,陶诗都是通过写意来表现自身的情趣。如《归园田居(其五)》,诗人以酒、鸡来招待邻居,夜里以柴来代替蜡烛,欢欣到天明。平凡的描写,却表达了诗人极高的情趣。《读山海经》,情景交融,“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我庐。既耕亦有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古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夏天草木繁荣,鸟儿喜欢浓密的树荫,诗人也喜爱自己的草庐。这首诗反映了陶诗意与景的关系,景是为意作铺垫,意才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诗善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虽然平淡,但在平淡中见精粹,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描写的对象,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飞鸟、鸡犬、清溪、豆苗等,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而在诗人的笔下,所有的东西都仿佛有了生命。这说明了陶诗的语言不是没有经过锤炼,而是锤炼得不露任何痕迹。清人马位指出:“人知陶诗古淡,不言有诼句处,如‘微风洗高林,清飙矫云’,‘神渊泻时雨,晨色奏景风’,‘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诗固不于字句求工,即如此等句,后人极意做作,不及况大体乎?”(《球窗随笔》)清人赵文哲指出陶诗纯粹自然,又认为:“体物抒情,傅色结响,并非率意出之者。”(《雅堂诗话》)如“饥来驱我去”,“严霜结野草”,“中夏贮清阴”,“日月掷人去”中的“驱”、“结”、“贮”、“掷”等字,都是平常易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达到了高度凝练、准确,不可更易。因此,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诗善用叠字,叠字最早从《诗经》就开始了。陶渊明用叠字,显然是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陶诗的简练与高妙,与叠字的大量使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
“萧萧爱风逝,淡淡寒波生。”《咏荆轲》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拟挽歌辞》
以上的叠字都是自然贴切的,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景物。如“暧暧”把荫蔽的、若隐若现的村庄写得好像亲眼看见了一般。“依依”写出了烟的轻柔,袅袅上升。这两个词把整个村庄的恬静祥和都描绘了出来。《咏荆轲》两句中“萧萧”、“淡淡”,衬托了整个送别画面的凄凉,易水的萧瑟,英雄一去不归的悲壮。陶诗的善用叠字,体现了陶诗语言的高度成就。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鲁迅小说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引言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主要的作家,鲁迅的创作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最初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对后世现代白话小说影响深远。代表作《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鲁迅早期的短篇小说编入《呐喊》、《彷徨》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后期的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观其一生,鲁迅的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但是对于中国文坛来说却几乎篇篇堪称经典,意义十分重大。他站在思想家的高度,以革命者的身份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对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地同情。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20世界文坛上重要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其中的领导人。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症的狂人的所见所闻。狂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时常对社会充满恐惧。他所查看的中国历史,每一页上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研究,却看见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里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社会对其腐朽礼教的美化。鲁迅代表作《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之路。主人公孔乙己和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这个愿望落空之后,他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以外,一无所能,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不愿与“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最终因为小偷小摸的勾当,被人打断了腿,在无情的社会里默默死去。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源于封建制度的迫害,自己却无从知晓。从他身上,鲁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残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表现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对其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个铁屋子的理论,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进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其中那些“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指的就是处在灾难之中而不自觉的群众的冷漠与麻木,而尽管鲁迅说“大嚷起来”,叫醒几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依然在小说创作中真实书写了“下层人民的不幸”,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里的阿Q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典型形象。阿Q的身上集中了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善于遗忘、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一系列的弱点和缺陷。鲁迅经过几年的精心思考,营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将一些缺陷和弱点集中到他的身上,让读者看到阿Q不幸的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阿Q对自己的悲剧是没有自我察觉的,他的灵魂已经麻木,各种弱点已经深植在他的性格中;鲁迅对冷漠麻木的批判也体现在其他的作品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他作品中对“看客”心理的描述。他曾激愤地说:“群众,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孔乙己》里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字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在《祝福》中写祥林嫂一生悲苦堪怜,身边的人却抱着“咀嚼鉴赏”的眼光来看待她的故事。这些对人性自私、冷漠的揭露给鲁迅的小说蒙上了灰暗压抑的基调,表现了鲁迅对抱有冷漠麻木态度的人感到失望和激愤。
二 、鲁迅小说的文学特色
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之所以能够传递得如此准确,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以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以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以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是他最突出的三个艺术特色。
(一)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
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他不仅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多个深入人心的主人公,也塑造了《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众多生动形象的“配角”。他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注重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通过一个神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在《故乡》里,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捡贝壳、罩鸟、捕猹,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儿,与“迅哥儿”感情质朴笃厚,一个开朗有趣的少年形象摆在观众眼前。可是成年的闰土穿着“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见到“迅哥儿”后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尊敬地叫了一声“老爷”。仅仅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中年闰土的变化,描绘出一个为生活所迫,失去了光彩的神情麻木的乡人。
(二)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
鲁迅写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大段的讲道理和长篇的解释性文字,取而代之的都是经过高度锤炼的语言。《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众人的嘲笑,不慌不忙地“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就表现了孔乙己得意阔气的心理。被打残疾后的孔乙己再去喝酒就变成了“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又显示了孔乙己心态的窘迫;《药》里面华老栓拿着钱时,“抖抖”地接过来,还要对装着钱的衣袋反复地“按一按”,恰当地表现了华老栓对身上钱的重视;《理水》中写大禹“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半句话就刻画了大禹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形象。这些力求简练的文字表达,都使鲁迅用最少的语言获得了最大的表现力,形成了朴素深刻的行文风格。
(三)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
鲁迅是最善于使用讽刺艺术的作家之一。他在杂文《什么是“讽刺”?》中说讽刺是“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此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并且指出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行为就是经典的讽刺:他向吴妈滑稽地求爱,却被赶了出去,遭到毒打。他想象通过革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却被送入监狱遭到枪杀。这一系列的滑稽场面构成了鲜明的讽刺,带来一种让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但是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揭示着这些喜剧场面背后隐藏的深刻悲剧。这种通过深刻的讽刺形成的幽默感,让鲁迅的小说形喜实悲,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结语
毛泽东主席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造诣,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探讨,挖掘养料。语
参考文献
[1]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钱理群.钱理群中学鲁迅[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11.
[3]许钦文.漫谈鲁迅小说创作[J].鲁迅研究,1981(3).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篇4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2 《和郭主簿》其一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东晋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3 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其三:“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
4 《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另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贮。”(《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5
一、健康向上的思想
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内容向来是争议十分激烈的,不同的人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思想基调是健康向上的。许多篇章均或隐或现地反映和抒发了诗人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和一定程度的反抗,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受压迫女子的同情。
(一)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
在李商隐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的。他的初恋就发生在道观中,他与女道士发生了爱情。当时的李商隐既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又要冒着违反道教戒律的危险,这是超越时代的,具有现代自由恋爱色彩的爱情。这场付出了真爱的初恋,虽然陷他们于深深的痛苦之中,但他们仍然幽期密约,苦苦等待、期盼,直到他们的恋爱被人发现。李商隐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一诗中充分表现了对她们的倾心以及对封建宗法和礼教的反抗。他吟叹道:“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这诗是说求仙的自己(“偷桃”指男)和对方(“窃药”指女)不得和好相会,被水晶帘隔着,这是他当时的苦闷所在[1]289。
李商隐和女道士的恋爱没有获得成功,后来他又和洛阳17岁的商人女儿柳枝相爱。李商隐在《柳枝五首》的序文里说得很清楚。柳枝姑娘是一个喜欢自由、不受封建约束的纯真烂漫的女孩:“涂妆绾髻,未尝竞,已复起去”,她很喜欢音乐,“吹叶嚼蕊,调丝揠管,昨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1]291,但是,他们的恋爱同样受到了封建势力的破坏和阻挠,这段恋情很快便夭折了。《柳枝五首》的最后一首写道:“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及对封建势力的愤懑和反抗。尽管这反抗很无力,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在当时来说毕竟是难能可贵的,敢于在诗歌中表达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是一个颇有诗才的人,又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说他是一个“多情才子”毫不为过。在他的一生中,先后与女道士宋华阳、洛阳商人女儿柳枝、泾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及一些无法考查身份的女子发生过爱情。但这绝不能用现代的“一夫一妻”的观点来指责他的花心浅薄。李商隐与女道士、柳枝等的爱情均因种种社会原因不得成功,但自从他与王茂元之女王氏缔结了婚姻之后,他对待自己的爱人是一心一意、缠绵缱绻、忠贞不渝的。
李商隐与王氏婚后感情相当好,特别是虽然自己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这桩婚姻使他在政治上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潭之中,欲脱不能,仕途蹭蹬,因而内心十分苦闷、抑郁,处境非常窘迫、尴尬。因此,他在《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中吟咏道:“海燕参差沟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风前作楚囚。”[1]293但这也没有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后来他要出去宦游,也写了大量伤离别的诗。如“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临发崇让宅紫薇》)和“露发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岂到白头长只尔,篙阳松雪有心期”(《七月二十九日宗让宅宴作》)。还有《对雪二首》,这两首诗分别写了雪的气色、花样、性情,说它飞舞的姿态是轻盈如霜、如絮,与月色争光,像梅花一样美丽。“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雅送陆郎”,他在这里把他的妻子比作雪花,并安慰她说:“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说北地有龙山,风忽吹来,雪不觉远,况我东行更近,终当早归。在王氏死后,李商隐写了大量悼亡诗,追悼亡妻,缅怀爱人,格调十分悲伤、凄凉,表现了诗人对王氏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深切的怀念,如:“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竞床。”(《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寄》)《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说旧寓已为别人所住,雪絮相和飞不休,使他想起了当日和妻子共同联句的和悦情形;《房中曲》写他们昔日的相爱是“娇郎痴苦云,抱日西帘晓”,可是如今却“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人亡物在,使他感到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他也因相思和悲伤过度而抱病在床,久久不愈。他对王氏的钟情处处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待爱情是忠贞不渝的。
(三)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受压迫女子的同情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6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陶渊明诗歌中的思想08-27
论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05-21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05-11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08-29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05-11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10-17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05-12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10-13
陶渊明和玄言诗07-25
林清玄和陶渊明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