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通用8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1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得生活融为一体。他得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得江水,陡峭得山峡,孤清得月色,凄历得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得反映。他得《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得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形象,诗里写到得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得酸辛与愤慨。这首诗得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得两句诗。诗里得那种雄浑苍劲得形象和跌宕顿挫得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得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得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得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得一组诗。它最大得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得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得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得。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得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得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得几个具体得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得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得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得事物,通过客观得描写,把复杂得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得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得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得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得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得政治局势。
杜甫得概括有得时候是通过人物得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得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得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得繁重、战争得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得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得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得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得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得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得典型而出现得。他得现实主义得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得事件,加以高度得概括得描写,通过这样得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得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得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得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得,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得。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得胸襟,博大精深得知识,以及丰富得生活经验,所以他得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得。可是这种雄浑壮阔得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得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得细微波动来达到得。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得山水画,说他得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得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得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得,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得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得手法来达到得,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得方法来实现得。
如果说李白得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得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得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得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得心灵。李白得诗让人惊叹,杜甫得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得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得《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得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得军,很多得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得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得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得角度、不同得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得灾难。杜甫笔下得安史军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得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得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得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得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得细微而见长得。再如他得《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得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得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得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得北面,“阳”是山得南面。山得北面和山得南面光线得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得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得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得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
上泰山得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得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得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得距离和不同得角度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可见杜甫得写法是很细致得。我们再看他得另外一首题为《羌村》得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得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得家后写得。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得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得“夜阑”是夜深得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得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得看一看,到底这是真得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得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得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得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得时分,一个日暮得黄昏得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得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得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得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得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得时候,是一种吃惊得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得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得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得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得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得刻画达到雄浑壮阔得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得地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2
李长祥曾说:“少陵诗, 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 得少陵诗吐气。”周珽说:“少陵入蜀诸篇, 绝脂粉以坚其骨, 贱丰神以实其髓, 破绳格以活其肢, 首首摛幽撷奥, 出鬼入神, 诗运之变, 至此极盛矣。”即是说, 草堂时期诗是杜甫诗作的重要代表, 而此期诗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正是清新与老成, 这也是杜甫的诗歌审美理想。
杜诗中显示其推崇清新的例子很多, 如: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
政简移风速, 诗清立意新。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清词丽句必为邻。 (《戏为六绝句》)
而杜诗中清新之句更是不胜枚举, 如《狂夫》“风含翠筱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两个叠词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一幅画面仿佛展现眼前, 风摇翠竹, 光洁柔美, 雨洗荷花, 袅袅吐香, 何等细致入微纤秾清丽;《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这种不避重字的民歌写法让人耳目一新, 倍增其潇洒流逸;《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加入口语, 缘情体物自然流畅, 有天然之妙。它如《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凡此种种, 无一不是清新可人。
诗为心声, 认为“遣兴莫过诗”的杜甫不仅在笔下描绘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 同时把自己悲天悯人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倾注其中, 于是形成了老成。
杜甫推崇老成可证于“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 “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 (《敬赠郑谏议十韵》) 等诗句。
而杜诗中显示其“老成”的诗句就更多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由一己的窘困联想到黎民苍生, 伟大的博爱情怀蕴藏其中;《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写出了战争使得万事皆非骨肉飘零亲朋难聚的丧乱之感;《苦战行》“苦战身死马将军, 自云伏波之子孙。干戈未定失壮士, 使我叹恨伤精魂……”这首为将领死事而作的诗, 先痛其阵殁复忆其生前, 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悲痛, 及渴望早日结束战乱的心情。
更重要的, 在杜诗中, 清新与老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者相互交织相反相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首诗里可能先清新后转老成或者清新为表老成为里。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里说:“至于子美, 盖所谓上薄风骚, 下该沈宋, 言夺苏李, 气吞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 杂徐庾之流丽, 尽得古今之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 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这里所说的“孤高”“流丽”“豪迈”“清深”等便是“清新”“老成”的注脚。秦观《韩愈论》也说:“于是杜子美者, 穷高妙之格, 极豪逸之气, 包冲淡之趣, 兼峻洁之姿, 备藻丽之态, 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这也是在称许杜诗清新兼老成的艺术特色。
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前面提到过的《狂夫》第二联“风含翠筱娟娟净, 雨浥红蕖冉冉香”, 何等明媚清新, 第三联却突转为“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又蕴含着怎样的沉痛悲凉。《江村》前六句“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恬静到最后“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之无奈下的自我安慰, 都是清新转老成的具体表现。
清新为表老成为里的如《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江边一树垂垂发”, 笔者认为这是最能表现清新老成二者完美融合的一句。初看“垂垂”, 自有一种清新雅致温婉可爱略带娇羞, 细读则仿佛时光的流逝也凝聚其中, 一种伤感无奈哀婉的忧愁便浸入字里行间挥之莫去。
我们可以说, 清新与老成有时便类似于孔子所说的“文”与“质”。“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杜甫正是作到了清新老成二者的均衡融合, 遂成大家。《原诗》有言:“遭颠沛而不苟, 处穷约而不滥, 崎岖兵戈盗贼之地, 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 抒愤陶情, 此杜诗之面目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甚或有些相反的特色呢?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 春来花鸟莫深愁。”我想这便是原因。所谓“漫与”即无所用心地信手拈来随手而出, 桃栽松栽竹栽等一切均可入诗现于笔端, 且诗句清新雅致朴素自然宛如白话, 而“深愁”便是杜甫对家国人民的关心对自己遭遇的悲叹时刻萦于内而现于外的执着愁苦。花鸟莫深愁是一种移情入景的写法, 说“莫深愁”者实则深愁, 且是诗人自己的深愁。正是这“漫与”与“深愁”的交织构成了杜诗清新与老成的艺术特色, 二者共同展现了诗人在草堂时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此外,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明确提出了“清新”与“老成”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第一首开篇即借为庾信辩护提出“老成”, 他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由南入北后诗风变清绮为刚劲, 多“激楚之音, 悲凉之调”, 充满深沉的乡关之思。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说“庾信生平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第二首是为王杨卢骆辩护, 紧接着第三首, 指出四杰“汉魏近风骚”的特点。“汉魏”古朴郁勃, “风骚”雅正清丽, 二者正是杜甫诗歌的追求及特色。王世贞《艺苑卮言》赞四杰“词旨华靡, 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 老境超然胜之。”“词旨华靡”是受齐梁辞采影响, 有清新于其中, 而“翩翩意象”则是宗尚汉魏而来的老成。在第四首中杜甫用“翡翠兰苕”“鲸鱼碧海”两个意象来形象说明清新与老成二者要相济为用的道理。“翡翠兰苕”即指清新, 是一种纤小娟媚文采鲜妍, “鲸鱼碧海”乃指老成, 是一种雄概万方深心大力。若能二者得兼, 所谓“出群雄”者也。第五首讲的也是要二者兼济,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古人”乃老成之传统, “今人”是清丽之新风, 糅合二者, 见老成于清新, 取清新于老成。而将二者纳于一体的不二法门则是第六首“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伪体则不会务华弃实甘作齐梁后尘, 也不会空言复古而质木无文;转益多师则是以风骚汉魏为本兼取齐梁, 杜甫正是如此。他学习建安, 得其老成, 学习六朝, 得其清新, 博采众家之长而兼之以己之才力, 于是得以集大成。
后世学杜甫者颇多, 唯李商隐最为得之。《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善学少陵七言律者, 终唐之世, 惟李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 不在形貌。”《岘傭说诗》也说:“义山七律, 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 时带沉郁。”《原诗》评李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故李商隐实为深得杜甫清新兼老成者。
杜甫在草堂时期的诗篇兼得清新老成于一体, 于清新中见老成, 于老成中见清新。正是这样的艺术特色让杜诗得以充满魅力经久不衰而为大家所称道不休。
摘要:清新与老成是杜诗显著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以草堂时期诗歌为主要对象, 简要分析此种特色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 并略探其成因。
关键词:清新,老成
参考文献
[1]、《杜诗详注》, (清) 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 1979年 (文中所引诗句均出自此书, 页数不赘列)
[2]、《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 郭绍虞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3]、《“漫与”“深愁”总关情——杜甫草堂诗歌的两维世界》, 钟继刚、姚小波, 西昌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周成华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3
诗歌作为文学的母语,是语言的炼金术,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谈论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时,把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标尺,并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语言的大师,一个作家的才气也首先反映在语言独特运用上。成华的诗歌语言是朴素、简洁、准确的。如果说用“羊羔体”、“丽华体”可以命名诗体和诗歌语言特征的话,我可以用“成华体”来命名他诗歌的迥异、“电报体”来命名他语言的特点。他的诗歌语言是如此的简明扼要,娴熟老辣。简洁到不能再减的地步,诗句像一份份电报如:
眼睛/拍照 虫在网上游着《红绿 灯》一首诗只有两行,十个字。他给我们一幅十字街头红绿灯下车辆川流不息的场景和幕后的暗箱操作。使我们对先进设备下人为操作产生了疑惑。
刀锋/ 浪尖 /小草 我/ 和酒瓶站在一起《漫步》
只用了十四个子,就写出了日常生活朴素浪漫背后暗藏的恐惧。
成华语言的第二个特点很是少甚至不用形容词和介词,只用名词和动词如:
太阳 月亮/光辉 月亮在天空孤寂/光辉山川河流。月亮在水的蓝天/月是月的朋友《灵魂》
诗歌只用名词,写出了月亮的明亮和孤独。
白色香烟/如雪/蒂吮吸 生命燃烧/灵魂如烟 《烟》
用吮吸和燃烧两个动词,写出灵魂对于肉体的自由和高贵。
成华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诗句中主谓宾成分的故意残缺,这种缺憾正如维纳斯的手臂,给人以想象空间。不仅如此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单句中运用对比、同感、虚实转换等多种修辞手法,加强诗句的弹力和张力,这种单句制造空间的方法权且叫做单句留白吧。
雨/伞/撑起/在寺山行走 《清晨雨 寺山和我》
只用九个字,没有一句是符合汉语语法要求的,写出了雨中寺山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令人心向往之。
日潭 月潭/堤/日月潭 台湾 大陆/岸/两岸三地筑起心灵之堤/让大中国的浪花欢唱 《日月潭》
没有宾语,暗喻和象征干净利落,写出了台湾和大陆的血脉联系。
对字、词的重新思考,把带有通常意义的字词,拆装碾碎再重新组合,是字词富有新的意义和另类感受,丰富传统语言的表现力创新语言。也是成华诗歌遣词造句的一个语言特征。这种打破常规的对字词的认识,常常使我们产生破译和再认识再感知的欲望。
我。门/旗帜。猎猎/站立地球/我们走动的树 人/国家机器者/操控暗箱 一滴墨/跃入宣纸的河流/山水游走 世界/我们/海豚舞动的球 《世界》
对“我们”“世界”的重新认识,使现在汉语意义固定的词回到古汉语中,字成为语言,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渺小和无奈。
战。争/光/目光/阶。级/向上 地。主/民。主/光/光芒/石块站立/文字向上气息/向上/溶于天空/躯体向下/喂养土地? 《谁与。争锋》
“战争”“阶级”“地主”“民主”在成华诗里不再是一个词而是灌注了饱满感情,成了活生生的新的语言。使语言陌生而又亲切自然,古色古香。
2、凝练的表达
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在接受记采访中,当问及诗歌的特点的时候,这位中风的80高龄老人毫不犹豫回答:凝练。凝练即既言简意繁,写少留多。成华的诗完全砍掉了叙述和议论,只写画面,是一种视觉艺术
白昼明亮/夜色黑暗? 雪/一片/一片/跌落? 坟茔/白纱 雪/一片/一片/渗入/夜色《集结者》
山道/坟茔/冰凌/薄雪藤蔓/盈满碎金那是/坟茔/春的/语言《语言》
雷鸣点燃闪电 撕裂/撕裂 双瞳盈满/远山的那片蓝《相见欢》
我们作诗一般在整诗后留白,只写七分留下三分给读者再创造。而成华写诗只写三分,留下七分给读者,使成华的诗和其他诗人的诗比起来多了一些纯粹和隽永。也是成华诗高出其他诗人的地方,当然这种阳春白雪式的曲高和寡也是成华的诗远离了一般读者,显得费解和朦胧。这种费解和朦胧也正是成华对生存的独特体悟,一种抵达感觉深处的无法言说的美。倘若心情烦躁读成华的诗味同嚼蜡,倘若心情平静下来,他的诗才能勾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幻想,使我们从中享受到美来。他的诗完全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和启迪人再创造的艺术。我和成华经常谈诗,谈他的诗,我多次惊奇地发现我体会到的美和他要传达的美竟然天壤之别,一首好诗一旦诞生他不仅是成华自己的也是读者的、社会的。成华的诗从不显摆学问和观点,就像大地上生长的植物,自自然然,是鲜活的美的,更是我们平素想象所忽视或无法发现抵达的。
苍穹如盖/金色的光/银色的亮 用力拉闸/一下/两下 世界如墨《——岸》
刺、刺入 事物 玫瑰盛放《诗》
冬季的沉默/倾吐/春天的花朵/白云小鸟/在天空飘逸/落叶朗诵/掷地有声/此时/有风走过《时间的寂寞》
诗人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我们只能看到诗的芽蕾,诗歌的大树需要我们想象的天空,我们想象的天空有多大,树就能长多高。
成华诗歌的凝练不仅表现在用简洁、精准的单句制造空间和整体诗制造余味,还表现在句与句之间制造空间,他写起诗来如孙悟空驾筋斗云,尽显腾挪跌宕之能事,如果我们不是如来佛,根本达不到他想象的边界。他用唐诗中的对仗,对立句法从不同的方面用语言的撞击来制造空间,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张力。
野人的前趾走出山谷/人类的左脚迈进森林 四目对峙/初恋的萌动返青 核辐在林森之外徘徊 《野人谷》
太阳/在家乡的山脉宿住/在迪拜漠烟/潜行? 《迪拜写意》
在段与段之间,成华惯用律诗、绝句和日本俳句的写法,用蒙太奇的手法变换思维角度、变换场景,把镜头的远、近、高、低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体诗显得曲折、立体,丰满多姿。成华的诗是精悍的但又是不缺少传统诗歌起、承、转、合的成分,在形式上更自由活泼更现代化,把外在的韵律转化成语言内部的音韵,造成一种强势夺人的气势和气场,是朗斯特罗姆的更是时尚的。
nlc202309082311
十字架/插在迪拜/沙漠 海/热浪 帆/帆船酒店/在地球上航行 《帆船酒店》
一组组强悍的场景,铿锵的音符,宏大的韵律,博大的画面,一组动感镜头。
雨/一滴/一滴/落在宣纸上/ 伞 /开始飘动 女儿/ 拿好你的伞/在雨中行走/让雨水韵泽/你的秀发。枝芽 《在雨中行走——致女儿》。
随镜头的推移,曲折生动,虚实相生,如梦如幻,雨滴、宣纸、伞、秀发、枝芽,女儿雨中行走如诗如画。
3、遏止的情感
美国诗人艾略特说:诗人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遏止情感。特朗斯特罗姆也说诗歌是禁欲的,要做一个诗歌的禁欲主义者,诗歌要放弃雄辩。博尔赫斯也强调,诗歌的情感不是诗人宣泄说出的而是读者细心体会得到的。成华在诗里从没有直白的表述总是以冷画面示人,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看似感情淡漠的博大的立体画面,启而不发,诱而不述,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不同的读者得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审美美享受。对情感的遏止和禁欲,是成华的诗歌有了含蓄的品质,像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醒着的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一种自然赋予人类的神秘等待读者去解读、感悟和破译。这种含蓄是单靠简洁的语言无法表现的。
酒杯接吻/撞响KTV的音乐 一杯白酒/在星海漫游 方向/撞碎一地月光 桂花跌落/白兔疾走/一双柔手/朗诵李白 《伤口》
诗人如何受伤,伤到什么程度,诗人只作客观素描,启而不发。
姑娘的双乳/挣脱束缚 如莲花跃动/荷塘月色《水上乐园》
女人在水面上的纯洁,活泼和优雅的放浪,一种优美的向往,用荷塘月色戛然而止,诱而不述,余味袅袅。
在林中的石凳上小坐/燃烧的烟蒂与我对话?清风拂过双臂/烟蒂灼伤了风的羽翼 鸟儿和晨练的人走去/登山的脚只剩下一只 寺山 我把自己丢了《端阳节 寺山 我把自己丢了》
在清晨的寺山静坐,享受着清风鸟语,诗人随晨练的人一起遁去,成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你一旦走入寺山也会忘掉自己,成为一只鸟,一阵风,甚至身边的喜爱的任何事物。用融入代替抒情。
4、博大的意象
开黄金书社起家,博览群书的成华,注重吸收中西文化中大的部分,注重对知识行而上的思考,不太注重细小的部分。在他的诗歌里,意象稀疏却博大、饱满,给人的想象空间辽阔而高远,展现给我们的是红日初升的白昼和浩月当空的夜晚,他诗歌的天空没有微雨霏霏和群星闪烁。在他看来有了太阳和月亮,天空一切都有了。意象的博大、饱满填补了意象稀疏的不足,使他的诗歌有了宏阔的气势,开阖气象。增添了男性诗人的特有坚实和硬朗,像挺拔的老界岭,巍巍峨蛾,雄浑的伏牛山,苍苍茫茫。
一枝三棱钢枪/行走在现代的枪管/ 七十万战者/三年时间千里之外/和被战者/在历史的空寂河流/培植一株溢血的玫瑰/长城:一根金线/装帧《史记》/走遗的史迹/地球上的/一根腰带太阳系舞/李斯/厕中硕鼠/蚕食嬴政的锦文/绝句/斜插历史缝隙/闪光 一把钥匙/秦陵/一把匙室走动簧的寂静/秦军自咸阳驱步/向历史的四界刺杀《大秦帝国》。
5、深度的思考
成华在写诗的时候,很少用A像B再像C之类的明喻,他总是隐藏本体,直接用喻体本身来展现自己对事物的形象感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在对事物客观描述中。它体现了庞德对中国古诗“意象主义”和日本俳句的精义。这种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来自成华对自然的深度思考,完全摒弃了叙述和议论,追求意象的精准和精炼。把自己的感受形象化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灌注于形象,成功地塑造意象使诗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一种深度的思考使诗具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深度和浪漫主义的高度。
让子弹撤退返回枪膛/让城墙撤退返回土壤/让枪械撤退返回熔炉/让鱼类撤退返回海洋/让霓虹灯撤退返回月光/让皮鞋撤退返回木屐/让污染撤退返回清澈/让添加剂撤退返回自然/让事故撤退返回萌芽之前/让军政强权撤退返回生命/让时间撤退返回事情的原委/让我撤退返回母亲的腹部/让五谷欠收的种子撤退返回土地/让熔炉的钢铁撤退返回铁矿/让城市撤退返回故乡/让脚步撤退返回村庄《撤退》。
屈湾组隶属古垛村/古垛村隶属丹水镇/丹水镇隶属西峡县/西峡县隶属南阳市/南阳市隶属河南省/河南省隶属中国香港隶属中国 澳门隶属中国/台湾隶属中国 我——/一个正在写下上述文字的人隶属于谁 《隶属》。
6、时空的跨越
诗即是空间艺术,更是一种时空艺术,制造空间供读者想象是相对好办的,但一首短诗要想表现一个大的时间段,写出“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相对难的。欧洲一个小说大师后来感觉写小说太累了开始写诗歌,想用一首诗表现一部小说的情感,就是巧妙的运用时空穿梭艺术。成华的诗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大跨度的。他用高远的出乎常人的想象,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无遮无拦跳跃翻腾,我们生存的环境好像只是提供给他一个起跳的支点,这个支点既是诗的支点,情感的支点也是他提供给读者的一个想象的原点和基础。读成华的诗我们能感受到这个诗的支撑点但我们达不到他跳跃后的落点,即使读者能感受到这个落点也很难把落点和原点联系起来,感受美的想象。他在诗歌里反复地起跳,读者又很难把他所塑造的每个意象也即所有的原点和落点用通感联系起来,产生美的共鸣,破译他心灵的密码。一个好的歌唱家在演唱时据说是七窍共鸣的,成华写诗也是用七窍共鸣的通感体贴物象制造意象。他提供给读者的意象也是需要打通七窍才能领会到这种无法言说超然物外的美,一种浑身颤颤栗栗的美。这种时空的大跨越大有“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纵横辟阖,游刃有余。
项羽的剑悬在天空/乌江的水清澈两千年/楚河 汉界/厮杀的战争不断/ 大汉两百年的碑文/刻着:剑/亭前 院后/现在未来/ 楚河 汉界/由谁定言/某某胜负/ 一把剑悬在天空/河水缓缓流淌《棋局》。
端阳流浪/首尔阴阳鱼在游着/ 艾离开了根/在门口站着/屈原左手念子归/在干涸的汨罗江躺着/ 孩子胸佩香囊 手戴五色线/ 双眼站着奥特曼 在读着祖国。长江。黄河/ 艾离开了根/双眼噙着泪珠/【注韩国抢注了端阳节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继而抢注汉字没成】《端阳节》。
苏轼论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说王维的诗是充满佛味的素描,那么成华的诗应当是粗线条的勾勒,他稀稀疏疏、朦朦胧胧的线条是那么的淡雅和辽远,给予读者涂抹再创造的空间更大,他诗歌的天空只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辽阔无垠的隐隐约约的太阳和月亮,至于雾雨雷电、山川湖泊、花鸟草树是成华留给读者再创造的想象。成华的诗妙就妙在诗能生画,画又能生诗,成华又生之诗永远是空灵的、丰满的,经得起细心的读者时空穿梭而越发显得生动亮丽,因而也是“丹青贵穷尽形象”的。
杜甫写雨诗的艺术特色 篇4
1.体物工细
杜甫在表现小雨、细雨的形态上常常采用细笔工描,突出刻画雨的细微特征。如最著名的《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闻风声不闻雨声,春雨如丝,借着夜幕暗暗随风而来,可见其轻巧,滋润万物,却悄然无声,毫不张扬,将春夜丝雨的轻柔可爱用一个“潜”字刻画出来了,形神毕肖。《杜诗详注》:“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见造物主发生之妙。” [1]p799《晨雨》一首也写得曼妙无比。“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这首诗写清晨微雨,突出表现晨雨至细小。晨光熹微中的小雨,丝丝泛光,落在木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颔联写晨雨动态,极言雨丝轻细,借着雾的湿气才能落地,一有风便旋即飘向空中。颈联写晨雨润物之景,“暂”、“轻”二字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由近及远,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突出晨雨之小。《杜臆》:“小雨晨光映之,最为分明,初来时木叶上即闻其声,必雾交才能洒地,风一逆而旋以随云,皆状小雨之景象也。” [2]P332又如《醉时歌赠郑广文》中的“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两句,细雨之中,屋檐落水,灯光映之犹如银花闪闪烁烁,春夜的细雨,在杜甫笔下是如此的有声有色。王嗣奭亦赞曰:“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余亲视之,始知其妙。” [2]p23《雨不绝》中“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小雨如同细丝一般,被风轻轻地舞弄着,如此轻柔。后面“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两句,用“石燕将子”“仙女湿衣”两个典故引发读者对细雨绵绵密密,轻柔纷飞景象的联想。此诗对细雨的之细、之轻、之不绝,不但正面描绘,更充分调动读者联想,让读者对细雨有一个更为真切的感受。杜甫表现细雨的诗句还有“野云低渡水,檐雨细随风。”(《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随风”两字,不仅使雨动态化,更突出的雨之轻细。“入空才漠漠,迥洒已纷纷。”(《喜雨》)两句更是巧妙,来不及思考,就感觉雨已经漫无边际的扑面而来了。
另外,杜甫的体物工细还表现在写雨时能够注意到常人不太注意的景致,使其写雨诗别有情致。如《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中的“骤雨落河鱼”句,下雨了,连鱼儿都潜入了深水去躲雨,可见这骤雨来势凶猛,王阮亭云:“骤雨落河鱼,亦是即目妙境。” [3]p5恐怕这种妙境也只有杜甫才能捕捉得到。还有《水槛遣心二首》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诗详注》:“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微风’之句。” [1]p812杜甫对客观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不易被人发觉的却最为自然的现象,再用精妙细致的语言将各种合乎逻辑、基于情理的意象组合起来,表现在诗中,让我们恍然领悟出自然之曼妙。
2.雨景宏阔
除了对雨的形态作极致的细巧描绘之外,杜甫还善于大笔渲染,烘托出宏阔的雨景图,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宏大的气势。如《村雨》:“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不从正面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夸张的渲染雨声盈耳两夜不绝,烘托出雨之大之久,次句点出雨寒。这两句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寒冷、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雨景犹在读者眼前,王嗣奭亦云:“‘声传两夜’,咏雨亦奇。” [2]p203《种莴苣》也是大笔描绘,“云雷欻奔命,师伯集所使。指麾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已风,散足尽西靡。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诗歌极力表现风雨来得急促,气势汹涌,云、雷、闪电搅和在一起,奔命一样滚滚而来,雨师竭尽力量来指挥这大自然的运转,瞬间乌云就遮天蔽日,紧接着狂风大作,雨声滂沱,大雨一泻如注。雨势凶猛,让人心惊,直至雨停,那炸耳的雷声似乎还萦绕在空气中。大笔渲染风、云、雷、日的变化和人的感受,侧面突出暴雨的宏大声势。《白帝》诗中描写的雨更是滂沱,“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高江急峡,云雨翻腾,江因骤雨而暴涨,水流更加湍急,发出雷霆一般的声响,雨借水声轰鸣而气势更盛,这翻盆大雨使日月无光,天地混沌。整个雨景场面非常壮阔,但色彩阴翳,让人悚惧。
3.工细与宏阔完美结合,意境优美。
杜甫根据不同雨的特点,有时将工细的笔法与大笔的渲染完美结合,展现给我们最自然最美妙的雨景图。如《梅雨》,“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描写蜀中四月的梅雨,长江的壮美与梅雨的纤丽形成对比,细雨濛濛,湿雾弥漫,江上空中,一片浩渺,意境非常壮阔优美。再如《雨》:“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首联从大处落笔,极言云厚,绵延不绝,山都被这云粘连在一处,可见这雨势头之大。颔联从细处着手写风,通过“扉”和“水鸟”的动态表现狂风,为雨助势,颈联更是细致地从侧面刻画雨势,《杜诗镜诠》:“鸣杼,伐牧,皆,形容雨声,以极写雨势之猛。” [3]p782大笔渲染,为雨铺垫气势,细笔工描,突出雨势猛烈,整个境界细致生动又气势不凡。
4.语言曼妙,擅传雨“神”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5
1、强烈的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清新俊逸的语言
3、多种体裁的.运用
强烈的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
2,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
神话、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
《梁甫吟》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天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
3,感情瞬息万变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代表作:《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多种体裁的运用
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古、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6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出生成长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家庭环境和社会的强烈反差,以及他自身的境遇使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宗师。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主要在诗歌,其作品今存诗125首,赋、文、赞、述等12篇。诗歌当中又以五言诗最为出色,计五言诗116首,四言诗9首。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自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第一人,陶渊明开创的国园诗最为集中的体现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用最简单、最鲜明的词来概括,就是:平淡自然。这也是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歌铬在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记,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渊明的诗喜用简朴、自然的叙说和议论入诗,表现朴质无华的真挚情感,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饮酒序》中写道:“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看视随意,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很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用细微的内心,平常的生活让人觉得就像和他一样走在阳光里,活在绿意中,“旧林”、“故渊”、“南山”、“东篱”,恬淡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心中。
当然要理解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还得从他的内容和思想说起。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著名的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另外,陶渊明也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陶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生气盎然。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便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进一步的展开分析,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诗常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使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悦人耳目,诗人往往将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陶渊明最为经典的那首《饮酒》其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陶诗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叙事,都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诗平淡艺术的浑然一体还体现在一种意境的创造。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桃花源诗并记》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三两简单明白的词语写桃花源中人的安逸生活,这些和陶诗中大量的描写对象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等一样,都是平常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桃源人的恬静、自得、超然世外何尝不是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陶诗词藻并不华丽,朴朴素素,却又在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苏轼《评韩柳诗》中说“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陶诗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又说:“渊明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又如《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另外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另外,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前引《归园田居》其三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三)、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
陶诗的语言看起来似乎是很平淡,但并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而已,陶诗中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如:“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命..子》其十)“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虚”、“易”、“掩”等字都是很常用的词,看似平淡却很精采,易则不佳。元好问《论诗绝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花流水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就是对陶诗语言的极度赞赏和确当评价。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从上简而论之,陶渊明的诗歌艺术可见一斑,他的平淡自然的诗歌艺术可谓登峰造极,陶渊明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同为“自然艺术”,《诗经》可谓“原始的自然艺术”,汉乐府可谓“自然艺术的流变”,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爱到他的艺术熏陶。隔着千百年的历史,我们读他的诗,仍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自然的气息,春天和秋天的气息,原始森林的气息,氧气很纯洁很饱满的气息,菊花在初冬的薄霜里散逸出的淡淡的清香气息。
浅析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7
一、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
1、色彩美
顾城的诗颜色是不断变幻的, 自由的变幻, 可以是浓重的, 如《倾听时间》里:“我有房子了/我有黑油毡的板棚/我想它如果注满海水/纯蓝纯蓝的汁液/会不会微微摇荡”。也可以是明亮如“只看见烟/白的/只看见鸟群升起/白的”, 还可以是暗淡的, 如《感觉》里:“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更可以整首诗不出现一个颜色的字眼就可以看到一幅幅有色的画面, 如《雪的微笑》里“雪的土地/纯洁的土地/静静的, 临近幸福的土地, 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纯白的世界”。
2、节奏美
他的诗就是这样飞扬的色彩, 但思绪却是超然的, 节奏则是轻缓的, 没有急促感, 如《祭》:“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这首诗在“把爱”和“看它怎样”两处巧妙的停顿, 引出下句, 百转千回, 余音袅袅, 而节奏的重量又全部压在尾处, 倾之不尽, 又诉之完全。
3、线条美
再看他诗中的线条美, 线条是简洁的, 没有多余的勾画, 寥寥几笔, 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弧线》, 整首诗没有提到一个弧线, 然而又无一不是弧线。有人说, 《弧线》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 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彻的悔悟。也有人说, 这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某些现象的见解和评价, 启发人们的审美力, 在他眼里单调的弧线变得多姿。说法不一, 但我否定第一种说法, 更倾向于第二种, 弧线的美更在于它的线条, 一种流动的线条, 简洁明朗暗藏其中, 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是他在某一个时刻的灵感, 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弧线, 他只想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纯净美、忧郁美、生命之美
顾城的诗, 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只是形式的, 而是完全柔和在字里行间的, 从而融和成了纯净美、忧郁美、生命之美。
1、纯净美
没有过多的沉重, 沉静却不寂寞, 甚至感不到悲伤, 有的只是淡淡的怜悯与谦卑。“我知道了, 什么是眼泪, 雨水, 在荷叶的掌心滑动, 浸湿了小手帕”。对于从前的记忆, 对于时间的逝去, 清晰中带点恍惚, 这种纯净中又有些谦卑, 让人怜悯, 如最能体现他是个特色的《无名的小花》:“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的开放在/寂寞的人间。”而“我是一个王子, 心就是我的王国”, “我是鱼也是鸟, 长满了纯银的鳞片和羽毛”, 这些看似幼稚的丰富的想象, 多彩的童年, 就像一个少年守着他记忆中的城, 却极易打动人, 让人忘记愁苦。
2、忧郁美
也许纯美的浪漫, 自然的旋律并不够, 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点沉淀, 那么孤城的诗还有一种, 这种忧郁美没有故弄玄虚, 也不是无病呻吟, 而是凝结了时间, 淡淡的哀伤夹杂在其中, 美的让人叹息。“你的名字, 像一只被森林遗忘的鸟, 始终在这片房顶上飞翔”。“我在时间上徘徊, 既不能前进, 也不想后退”“不要想了好吗?把你的手给我, 让它在温暖的海上飘荡”。有一些忧郁, 有一些坚持, 缠成一丝忧愁, 让人怜爱却不鄙视, 在尘世中的忧郁的情思, 这是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生命美
简单源于爱, 厚重源于生命, 于是又有了生命美。顾城诗歌的生命美是激昂的, 如《生命幻想曲》、《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又是新鲜的充满爱的, 《来临》、《我赞美世界》, 还是执着的, 如《小花的信念》、《幼芽》。是高傲的, 如《自信》:“眯着眼睛/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让那些悠闲的风/在身后吃惊。”最后这许多的美又回归到了自然的色彩、节奏、线条, 不可分裂, 就如《我会疲倦》中:“当你对我说/唯一, 永远/当香蕉和桔子睡熟了/当玻璃爱上了蓝天/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当我失明了/看着你的灵魂/看着没有闪电的夜晚。”这首诗较长, 里面包含了色彩的鲜明和暗淡, 有节奏的缓和, 安静的纯净, 更有童话般的想象, 又有些忧郁美的气质, 这所有的结合, 就是顾城那个自我的小小的世界和充满爱的广阔的世界。
三、结语
顾城作为这些艺术品的主人是自由的, 他总是在世人面前变得沉默, 在诗歌面前变得生动。他说“我从不说话, 风在我的耳边一直吹, 再风停止的时候, 草就吐出了香气, 每种草都用自己的气味和我说话”、“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顾城和他的诗就是一座城, 一朵无名的小花, 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所写的诗歌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摘要:纵观顾城的诗歌, 有着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 而这些美不只是形式, 而是完全柔和在字里行间的, 从而融和成了纯净美, 这种纯净美不带任何杂质, 但却不是不成熟, 因为又加入了忧郁美, 淡淡的哀伤夹杂在其中, 美的让人叹息, 总之, 顾城诗歌的特点就是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是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和纯净美、忧郁美、生命美的结合。
关键词: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纯净美,忧郁美,生命美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3) 。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8) 。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8
关键词:韦应物;自成一家;韦柳
中图分类号:I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7-01
一
韦应物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在大历时期显得尤为特殊。大历年间,盛唐时候的壮阔气象已不复存在,因此题材多为风花雪月,乡情羁旅等,诗风也趋向于王、孟的清淡。韦应物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工于近体尤其是五言律诗不同,他对各种诗体均有涉猎,尤其擅古体。大历时期诗人非常注重詞句的雕琢,并且大力追求对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谐,韦应物的诗歌古朴、自然,一语天然万古新之感。经历了战乱以后,受时代的影响,大历诗歌的整体风格呈现一种凄清、寂冷的基调,而韦应物的诗歌读来平和恬静。此外,韦应物诗歌气韵悠长,清韵秀朗,而大历诗歌往往凄苦萧飒。总体说来,韦应物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时候,苏轼将“韦柳”二人并称。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韦苏州体”单独列为一体,也可见其影响之大。从诗史的角度上来看,韦应物的创作不同于以大历年代“十才子”为代表的主流诗派,也不同元结一样完全追求崇尚简古朴拙的风格,可以说韦应物成就超越了这两派诗人,在诗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在读韦应物的作品时,不难品味到他这种“自成一家”的风格。例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在开头由于天气变冷,想起山中的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却又因为找不到而感到落寞与惆怅。起句“郡斋冷”三个字便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颔联描写道士在山中的活动,“束荆薪”,“煮白石”。颔联写诗人的心理活动,结尾的“落叶满空山”,将诗的意境拉开,群山连绵,唯有满山的落叶将友人的行迹都掩盖了,寂寥之感顿生。整首诗展现在在人眼前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色,语言平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其中所蕴育的感情却深挚恳切。《容斋随笔》评价这首诗说道: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二
首先:韦应物以闲淡冲远为主的诗风不仅在当时被其他诗人所称颂推崇,而且也为后人所称赞,并引得众多诗人学习师法。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道: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韦应物的田园山水诗是继陶渊明及王、孟之后,有着独特个人色彩的杰出作品。
北宋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道:“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应物诗既能“自成一家之体”,在风格上有其专诣独到之处,则自可为诗学领域树一典范,成为后来学诗者取法师习的楷模。宋代时候朱熹说:“《国史补》称韦为人高洁,鲜食寡欲,所至之处,扫地焚香,闭阁而坐,其诗无一定造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韦诗不假修饰,闲逸的风格,也为朱熹所喜。例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鸥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完全白描式的手法,写景清切,情韵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闲淡心胸可见一斑。
其次,虽然韦应物在一些诗歌中很明显地表达出自己遁世避俗的思想,追求一种超脱的心境,但他并没有抛弃自己身为文人的一种责任,在地方做官吏的时候,关心民生疾苦,体察民瘼,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一些作品中。韦应物在《寄李儋元锡》中所写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可谓是他为官时的心情写照。感于这种心境,韦应物的乐府歌行近杜甫、元结,正如白居易所说“才丽之外,颇近兴讽”。韦诗这种感讽时事的思想,无疑影响了白居易关于“讽谕诗”的创作,而且对白居易领导的中唐新乐府运动也有所影响。诗歌的感事功能在韦应物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其所作的《杂体》诗: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首《杂体》以织罗女为描写对象,用惨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与荒淫的权贵作为对比,展现了当时百姓苦难的人生。而这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来白居易所作的《缭绫》一诗,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主题。由此也不难看出韦应物对白居易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韦柳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诗风存在,还与绘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清人汪琬在其《吴道贤诗小序》中说道:“李思训、王摩诘犹诗之正宗也;荆浩、关仝、董源、李成,犹李、杜诸大家也,范宽、郭熙犹唐大历以后诸接武者也;郭恕先、米元章之流,往往于绳墨之外,自出胸臆,是为逸品,其在韦、柳之间乎!”关于“逸品”一词的解释,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画一》说:“世之评画者,立三品之目: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能品。又有立逸品之目於神品之上者。汪琬将韦柳比类绘画中的逸品,这也体现了韦柳在艺术审美中得到的肯定。韦诗散淡,不事雕琢,诸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立马欲从何处别,都门杨柳正蚝耗”等句,古雅淡泊。而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意远冲和的情韵,既需要空灵的美感,又要物我两忘的禅意。韦柳并称出入诗论与画论的的领域,这在诗歌史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吴宏一,叶庆炳.清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M].成大出版社,1973.
[2]韦江州集[A].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东方出版中心,1988.
[4]蒋寅.大历诗风[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10-17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05-12
杜甫诗歌风格的嬗变12-06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09-06
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09-20
李白杜甫诗歌07-30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05-14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12-19
诗歌鉴赏李白杜甫08-27
李白杜甫诗歌异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