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风格的嬗变(共3篇)
杜甫诗歌风格的嬗变 篇1
摘要: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 他的风格是多样性的, 有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有时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他还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 创作出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 晚年惟好静”, 但他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 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 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 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 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 恰当的用典, 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 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 巧拙新陈, 险易浅深, 浓淡肥瘦, 靡不毕具” (《唐音癸签》卷六) 。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 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 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使意与境浑, 心与物共, 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 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 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 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 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 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 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接触外界的物镜,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 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 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 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 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 开元元年他才两岁, 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 嫉恶怀刚肠” (《壮游》) 。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 过了八九年的豪爽生活, 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 诗人借景抒情,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 塑造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诗风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 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 诗歌的意境开阔深远, 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 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 如万斛泉源, 出自胸臆, 奔腾直泻, 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 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 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 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 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 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 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 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 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 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 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鸂鶒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 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 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 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 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 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 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 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 适时而来, 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 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 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 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 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江亭》) 。“仰面贪看鸟, 回头错应人” (《漫成二首》其一) 。“野船明细火, 宿鹭起圆沙” (《遣意二首》其二) 。“芹泥随燕嘴, 花蕊上蜂须” (《徐步》) 。“仰蜂粘落絮, 行蚁上枯梨” (《独酌》) 。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 晚年惟好静”, 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 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 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诗人描写了一个静谧的月夜之境, 写出了江水的清明, 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 表达了诗人寂静幽独时的孤独寂寞。诗人采用一动一静的对比写法, 抓住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 写的空旷寂寥, 耐人寻味。其他此类作品散见于零星的章句之间, 如“四更山吐月, 残夜水明楼。尘匣开元镜, 风帘自上钩” (《月》) , 描写月夜的绮丽景色;“露下天高秋气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夜》) , 描写诗人独处秋夜凄凉之空山, 表达诗人恬静的心情。
杜甫诗歌风格的嬗变 篇2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篇3
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有什么特点呢?关于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
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李白生于公元7,杜甫生于公元7。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
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毕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却另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嫩绿的杨柳,碧瓦客舍,被晨雨清洗得一尘不染,在此圣洁之地,诗人为友把盏,尽离别之情。心意,情意,景意都在酒中,都在画中。既在凡世,又超越凡世,诗人的高贵气质溢于诗中。
杜甫也有送别友人的诗作,风格与王,李完全不同,他的《奉济驛重送严公四韵》是这样写的: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盏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与友人的离别是满目伤情,别,空,惜,独,寂寞,残生,表现的都是悲伤,别后的空虚,残生的无奈。这也是杜甫一生的缩影,心境如此,诗亦如此。
我们再比较三人写景诗作。长江冲出三峡,洒向荆楚大地,接三湘,衔洞庭,烟波浩渺,诗人无不有感而发。杜甫有《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睇泗流。
诗的起始很有气魄,感今追昔,观烟波浩渺,叹乾坤沉浮,表现了作者豪情壮志的`胸怀和一展宏图大业的抱复。可笔锋一转,接下来的却是老病孤舟,流离异乡的愁怅,满目泪水与悲凉。这是诗人,尤其是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可是,李白的作品完全不同,在《渡荆门送别》中,作者傲立船头,仗剑远行,望山川大江,观明月星飞,豪情壮志,万里奔腾。没有伤感悲凉,虽离别故乡之水,仍然豪情万丈。作品让我们感到的永远是逍遥浪漫,大气磅薄。诗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即使在晚年,李白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幸之后,当他从流放途中大赦获释,仍然是欣喜若狂,没有一丝颓废。那是一首多么美丽的诗作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维对湘楚大地也有一首作品——《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这首诗显然不如李,杜之大气,虽然也有“天地外”,接着却是“有无中”,这透露出诗人的禅佛心结,对人生理解于有,无,空,远之中。
王维和李白各有一首对终南山的描写。王维的作品名《终南山》,诗云: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仍然反应了王维心境的空灵与禅意,诗中的:天,无,变,殊,都以看破凡尘的视觉来观察,想象和描写山,云,雾,景。最后,作者又从世外回到人间,问路樵夫,归于凡人。
而李白描写的终南山虽然也有脱世之感,却另有一番仙气。先欣尝诗作《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是典行的李白风格,月与酒是李白最喜爱的题材,是他最多选取的吟颂对象。诗中的山月,美酒,我醉,陶然,开篇是诗人仿佛仙风道骨,飘然下山,来自仙境,虽然到了人间田舍,仍然是曲径通幽,青绿藤萝的世外桃园。再与田舍翁对酒当歌,与月同醉,清风拂面,晃佛又回到仙境。
……
欣赏了三位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只有唐代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的顶峰呢? 为什么最伟大的诗人出自唐朝,而且是盛唐呢?
问题又回到是历史创造英雄,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我认为:是历史催生了英雄,而不是创造了英雄!
无论任何时代都不乏杰出人才。然而,只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而且那样的环境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所以英雄倍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争霸的格局,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诞生了刘帮,项羽,张良,韩信等英雄人物;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一大批英雄才俊登台亮相;同样,在今天高科技舞台,在激烈的商战中,有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精英崭露锋芒。
唐代开放,包容,自信的气魄,社会崇尚诗歌的氛围,孕育了诗仙,诗圣,诗佛。而晚唐只能产生李商隐这样的悲情诗人。
【杜甫诗歌风格的嬗变】推荐阅读: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10-17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05-11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09-06
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09-20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05-12
李白杜甫诗歌07-30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05-14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12-19
诗歌鉴赏李白杜甫08-27
李白杜甫诗歌异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