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2024-10-20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共8篇)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1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学号:***49 姓名:王一键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的非凡和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基础 飘逸风格 浪漫主义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其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李白出蜀前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请新根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以内行的直感,用诗的语言,对李白诗歌风格做出了简单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其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飘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以一般诗人有别,能够超拔流俗。“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逸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1】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一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所谓天仙之辞,恍无定处、不主故常,等等都是描绘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于写诗时

能够离方遁圆,挥洒自如,若神仙乘祥云来往于宇宙之间,自由自在而无拘检。兴会属辞,则是指其兴致到来时脱口而出,而不是苦思冥索而得的写诗情景。不墨守成规,天才的大胆的创造,是李白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的特点,但却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一、思想基础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我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究其思想应该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1、侠士的影响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 结发未识亊,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玉泉。”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2、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3、道家思想的影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出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放、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胜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李白秉承老庄的生命哲学,在审美上摆脱功利,笔下的自然风物或宁静淡雅、曲径通幽,或飞动飘洒、舒卷自如,或豪迈雄奇、崔嵬惊人,都是诗人把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执著追求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他的许多诗篇飘飞超凡,内含哲理。如《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汉代乐府中的《日出入》篇,咏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升天。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首先否认羲和驱日的神话。接着说草木“不谢春,不怨秋”。郭象《庄子注》说:“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 怨”。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李白则以反问的形式发问,嘲笑羲和﹑鲁阳公,认为既然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万物生息都有自己的规律,人就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天时,同自然(所谓“元 气”、“溟涬”)融为一体,在精神上才能“囊括”天地宇宙, 与宇宙“齐死生”,终至超尘脱俗。

二、飘逸风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是李白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李白写诗时情绪变化之迅敏,思路之流畅,行为之洒脱都是惊人的。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挥翰雾散”失近乎实录的。这种飘逸的创作风格生动的体现在他的绝句、乐府和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的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县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浩荡放逸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创作中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显示了诗人以恍惚变幻和积极夸张的语言,表现豪迈的、杳远的理想,显示了诗人飞跃的精神状态与落魄不羁的情怀。

三、浪漫主义者

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者。李白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全诗不仅感情充沛,而且主人公的情绪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就是以感情的变化来贯策始终,甚至韵律的缓急,句型的变化,都与李白的情感相联系。全诗都随着这种感情的变化而奔腾向前,给人一泻千里的感觉。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李白就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抒发强烈主观感受的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也有江河般的激情豪迈,这无疑是给李白的诗增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的想象是离奇的。他往往发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了神仙境界,处处是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诗中,李白充分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在孤独寂寞的“独酌”时,与“月”、“影”相亲的情景。他不仅把明月、身影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和炽热的情感,还把明月、身影“人”化了。整首诗李白想像着与月影的交谈,把他们当作朋友,彼此的感情很合拍,这样的描写李白是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2

1 文献回顾

1.1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美国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为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现代翻译学之父”。在翻译领域, 他曾提出一系列的翻译理论, 然而被大家广为知晓的还属动态对等理论。此理论将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放在中心地位, 强调目的语读者在读完译本后的反应要与源语读者读完原文本后产生的反应基本保持一致 (Nida, 1969) 。动态对等理论是读者反应论的一部分, 即“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叶子南, 2001) 。

1.2 李白诗歌英译本的相关研究

20世纪以前对李白诗歌翻译的人并不多, 译本也很少。而第一个翻译李白诗歌的人当属Soame Jennyns, 他首先对唐代诗歌进行翻译, 其中就包括李白的诗歌。

20世纪是对李白诗歌翻译的鼎盛时期。先后有Pound、Waley、Ayscough、Lowell、Bynner、Obata等人先后对李白的诗歌做出了翻译, 他们主张对李白诗歌自由体式的翻译。

20世纪后半叶, 翁显良、许渊冲、徐仲杰、孙大雨是李白诗作翻译的代表人物。而最为著名和具代表性的译者当属许渊冲, 他认为在翻译李白诗歌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原诗的韵 (周蓉, 2012) 。他在1987年出版了《李白诗选》, 这本著作在西方被誉为“古代中国诗歌最优美的翻译” (2007:214) 。

2 李白诗歌的英译本赏析

2.1 音韵层面

吴钧陶曾说:“原著是诗, 最好不要将其译成散文, 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 最好不要把它译成现代自由诗。” (周维新, 1987:6) 。语音和韵律上的美学享受是李白诗为大家追捧的一大亮点。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将诗的意义翻译出来以外, 诗的音韵和形式的美感也不能忽视。如果翻译后的诗失去了音韵的美感, 那个这首诗也将黯然失色。然而即使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 但是译作仍旧可以在音韵上实现与原诗的对等。如 (1) 、 (2) :

(1) 床前明月光a, 疑是地上霜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a。 (李白《静夜思》)

徐渊冲译)

(2) 故人西辞黄鹤楼a, 烟花三月下扬州a。

孤帆远影碧空尽b, 唯见长江天际流a。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从韵律层面上来看, 这两首诗的原诗都采用了“aaba”式的尾韵结构形式。为了重现原诗的音韵美, 许采用了英语格律诗的形式进行翻译:将汉语的“停顿”以英语的“音步”代替, 从而再现原诗的节奏;同时, 许译对原诗的韵式也进行了模拟。这两首诗, 为四行诗, 每一诗行基本上遵循了抑扬格五音步的节奏, 并采用英语格律诗中最常见的“abab”和“aabb”音韵。许的这两首译作在照顾到意义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地将原作中音韵美体现出来, 这不仅向译文读者传达了原作的意境, 而且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 实现文体风格上的对等。

2.2 词汇层面

在词汇方面, 对于李白诗歌的翻译也体现着功能对等, 再现原文文体风格, 以诗歌中数词、名词的翻译为例, 本文作者搜索了相关许渊冲的相关译本加以分析。

2.2.1 数词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有数词的使用, 数词经常与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来表现出诗歌恢弘的气势, 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了数词的翻译, 竭力实现译文与原文文体上的风格对等。如 (3) :

(3)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I’ve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 (许渊冲译)

《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千”与“一”两个距离与时间数字的对比使用, 夸张地表达出了距离之远, 而速度之快。许渊冲的翻译是用到“thousand miles”和“in a day”, 保留了原诗中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从而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意蕴。再如 (4) :

(4)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 (李白《长干行》)

I was fourteen when I became bride.I was fifteen when I com-posed my brows.I was sixteen when you went far away. (许渊冲译)

《长干行》中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多次用到了数字, “十四”、“十五”、“十六”数字为读者呈现出主人公在不同时期里的生活片段, 表现了主人公生活阅历。许译遵守原诗, 实现了文体上的对等。

2.2.2 名词

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中国古代特有的名词术语,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特色。为了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能理解与欣赏, 译文尽量能保留中国唐代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实现文体上的对等。如 (5) :

(5)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许渊冲译)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的是送别友人, 抒发了依依不舍之情。本文所选取的这两句诗千古流传, 诗中“烟花”一词生动传神, 然而并非是字面所体现的“烟火”的意思, 而是指柳絮, 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firework”, 便会脱离了原作者表达的宗旨。许在这里将烟花译作“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符合了诗的意境, 体现出了诗的意蕴, 实现了文体的对等。再如 (6) :

(6) 美人卷珠帘。 (李白《怨情》)

A lady fair uprolls the screen. (许渊冲译)

此两句诗出自李白的《怨情》, 诗句中“珠帘”一词的翻译需要斟酌, 如果真的是字面所表现出的意思, 珠子做的帘子, 那么肯定是卷不起来的。所以很可能是竹帘上嵌有珍珠。许渊冲在这里翻译成了screen, 意思是帘子。用词考量, 其语义清晰, 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2.3 句法层面

2.3.1 省略译法

省略法指的是原诗的某词语或信息没必要表现出来, 从而省略 (邹锦红, 刘祥清, 2011:345)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人名、地名, 有时候这些人名、地名所传达出来的意象对于欣赏和理解诗歌很关键, 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保留其概念义;但是如果不重要, 就可以加以省略, 因为如果保留太多的概念义, 会破坏诗歌的美观与诗歌形式完整。翻译的时候在不影响诗的意义与形式完整的情况下, 可以运用省略的翻译策略。如 (7) :

(7)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Mine is in Junior Xie’s clear and spirited style. (许渊冲译)

“蓬莱文章”出自于东汉时期, 当时的学者称皇室著述和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 形容藏书之多。“建安风骨”出自于建安时期, 指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小谢”指南朝齐诗人谢脁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并称, 这里李白用以自喻。这两句诗包含了地名人名并不是很重要, 在翻译中, 许省略了“蓬莱”、“建安”的概念义, 概括为“ancient poem”, “小谢”译作“Junior Xie”。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 这种省略翻译策略来处理人名、地名, 易于目标语读者对于原诗的理解。

2.3.2 添加译法

通常来说,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是不能随便添加意象的。然而从接受论的角度出发, 以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作为衡量译作的成功与否的话, 译者可以根据原作意象与目标语文化, 添加新意象, 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如 (8) :

(8)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Yet could not fathom all my depth of woe. (许渊冲译)

尽管译本的意境与原诗有一些不同, 但是译作所达到的意境效果却与原作非常相近。原作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译作却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译作中添加了“rope”, 在目标语文化中, 用绳子的意象来描述忧愁, 将原作中暗含的抽象的意象显露出来, 产生了相似的审美效果, 并且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在诗歌翻译中, 如果从接受论的角度来看, 添加目标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3 结论

谭载喜 (1999) 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 (读者对译文好坏的反应) 好比进行市场调查, 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 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 如果公众反应不好, 那就不会被接受。”谭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对于指导翻译的必要性, 以及在翻译时目的语读者反应的重要性。本文从读者接受论的角度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 发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仅实现译作与原作意义上的对等, 更是注重文体风格上的对等。

摘要:李白诗歌从古至今广为流传, 因语言精练、旋律优美, 深受读者喜爱。其诗歌也被多个学者翻译, 译本众多, 然而以许渊冲的译本广为人知, 受到目标语读者的青睐。该文以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 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 探讨诗歌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再现。

关键词:文体,李白诗歌英译本,动态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11, 1969.

[2]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74.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许渊冲.李自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214.

[5]叶子南.高级英语翻译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邹锦红, 刘祥清.李白诗歌中的数词及其翻译的影响因素[M].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345.

[7]张篷舟.薛涛诗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4.

[8]周蓉.李白诗歌英译历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 .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篇3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篇4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 个人境遇对诗人的影响。个人境遇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的思想与追求,情感价值取向也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所以在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人魅力,也出现的其创作风格的截然不同的景象。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对任侠精神的赞美与向往。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所以在遭遇了所有打击之后,他不再相信现实,他企图在寻仙觅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表现了他的求仙思想。正是个人的如此遭遇,才让李白的诗歌折射出如此奇幻,璀璨的光芒。

社会背景尤其对伟大的诗人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李白当时有报效国家,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导致了他理想的破灭。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蜺。”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2]。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3]”。“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政治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一点理解。

参考文献: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篇5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6

本单元源自苏教版第三单元《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本单元由《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四首诗组成。体现了李白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角度研读这四首诗,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貌,借一苇而渡大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李白豪放飘逸预期成果:理解李白诗情,撰写李诗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近酒》,通过整合教学,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3.能够辩证地认识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生出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并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在品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李白在“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1. 李白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 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复杂的思想和多变的情

3. 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飘逸诗风

专题一: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2 课时)专题划分

专题二: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月亮情结(1课时

其中,专题一中的“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专题一 所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走进诗仙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

2课时 1.诵读李白的四首诗,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2.了解李白诗歌常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体会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思想和多变情感。

4.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诵读心得。

5.让学生在朗诵自评、互评,个人品味,小组展示,师生对话,并借助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 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

1.阅读四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初读每首诗的感受吗专题问题设计

2.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其多变的情感

3.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2、常规资源: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课本。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学习活动设计

走进李白,走进其豪迈诗风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李白四首诗。描绘初读每首诗的感受。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活动二:再读四首诗,画出四首诗中,李白常借助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有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斑马、奔腾的黄河、甘醇的美酒。品味活动三:李白借助这些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诗,细细品味,说一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活动四:四首诗中,李白诗歌常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其豪迈飘逸诗风?四首诗其共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各小组自读交流收获,组员互谈诗风感受;概括出李诗诗风特点。活动五:,重读四首诗,分析四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布置作业: 1.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2.背诵六首词。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评价要点 探究李白“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写成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篇7

据《全唐诗》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 在他的笔下, 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 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在李白的咏月诗中, 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 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 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 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 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但是他那种“不屈己, 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 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 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 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 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 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 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 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 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了见水中月, 青莲出尘埃”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写水中月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 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人格追求。“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明月” (《行路难》其三) , 劝人淡泊名利, 要善待他人和自身, 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他在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的同时, 追求的是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

二.“月”渲泄了诗人无限的心悲情愁

李白生性洒脱不羁, 潇洒飘逸,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 却潜藏着一股浓烈的心悲情愁。其实。自古以来, 多才、多情、多愁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 而李白式的情愁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式的渲泄愁情不是直露的, 而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 对一些客观事象来进行渲染的, 月亮这一意象, 渲泄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这首诗借月下赋诗抒发内心的苦闷情绪。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 本是寂寞的, 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 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从“花”想到“春”, 从“酌”到“歌”、“舞”, 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不仅笔墨传神,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于自己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 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 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 可是还不止于此, 甚至连今后的岁月, 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 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 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 以乐映衬孤独之苦, 使其苦更甚。他先以“我”的孤独来写月, 再以月的孤独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之月独酌, 在这欲有人却无人相亲之际, 他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轻巧地把月亮人格化了, 使本不与他相亲之月成为与他相亲之月。然而, 月的不知饮酒, 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 尽管李白表示“行乐须及春”, 透露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消息, 但在他与月的欢乐之中, 总让人感到有一些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李白的人生孤独感是相当强烈的, 月的孤独, 让李白深悟了自我的孤独。

三.“月”折射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

全诗意绪万端, 随意挥洒, 处处脉络贯通, 精气回转。“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以自我的有限生命形式和月所代表的无限生命源流的对照的方式, 写尽了人世的短暂及宇宙之无穷, 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 将人与月反复对照, 又穿插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 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神秘、奇妙的“月”形象, 以展示诗人孤高出尘的心灵。深奥的哲理, 化成了美好生动的形象意境。

月是美好的、永恒的, 人的生命同样美好, 然而生命的美却是短暂的、无常的。从短暂的、无常的生命中, 诗人领悟到了永恒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表明诗人已经能从个体生命的窠臼中摆脱出来, 放眼无穷的宇宙长河, 从中体验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 所以李白说“人攀明月不可得”。诗人又由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无常联想到历史的兴亡, 上升为一种历史哲学。“梁王已去明月在, 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各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 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 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 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明月, 已成为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 朝代更迭, 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 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 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

四.“月”突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

在诗歌中, 诗人用不同的笔触, 塑造了不同的月的特点,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抱琴时弄月, 取意任无弦。” (《赠崔秋浦三首》其二) “抱琴”在月下弹奏本身就非常淡雅, 然而这些弹奏却是“取意任无弦”, 没有定型的曲调, 只是随意的弹拨, 这种宁静可以说是已经静到空明的境界了。“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流露出的是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乡的那份深情。诗中以霜来形容月, 通过举头望月, 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 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清泉映疏松, 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 流光入朱户。对此空长吟, 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宏道, 兴尽愁人心。” (《望月有怀》)

月色欲尽花含烟, 月色如素愁不眠。 (《长相思》)

在诗中, 李白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的塑造和渲染, 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 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觉醒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作为咏月的集大成者, 对其后的苏轼、辛弃疾、李商隐等人的咏月诗词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李商隐的《代赠三首》 (其一) 。总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的创作艺术表现了巨大的魅力, 在李白之后的中国历史上, 月亮与思乡情结、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对于千万游子来说仍忘不了仔细品尝那月夜宁静下的思乡愁情, 只是没有李白那么细腻那么清彻罢了。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8

关键词:李白;诗化激情人生;成因;诗歌意象

其实无论是对一个人研究还是对他作品的研究,都应该深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这样的分析才能具有历史性。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是有着两方面主要原因的,一方面就是那个时代的造就,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性格的展现。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他生长的地域以及所交往的人群。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反映到诗歌内更多体现为他诗歌意象的丰富,李白的诗歌意象主要有酒、剑、明月。应该说就是这些意象造就了李白的伟大诗歌成就。

一、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对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造就

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年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都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这一时期的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尤其当时的长安是全国文化的中心。全国大量的文人墨客都聚集在长安城内,这个时候文人聚集在酒肆内饮酒作诗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并且这一时期全国的交通特别的发达,很多人开始在全国进行游历。飞钱等经济形式的出现,给人们的外出游历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李白就在这一时期出生、成长以及游走全国各地,可以说时代发展给李白的全国游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知道李白的人生是浪漫的是富有激情的,这一点和他多年的在外游历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游历多的人往往视野比较开阔,看待人生看待事物能够不为现实所拘束,更多富裕激情。

其实一个人成长时期所在的环境往往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李白在2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四川,因此四川的地域环境对李白的人生必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四川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汉代的司马相如、杨雄,唐代的李白以及宋代的苏轼、苏辙、苏洵还有吕陶都出生于四川,可以说这些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此四川这个地区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并且唐代以前四川一直都相对的安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这里生活二十多年的李白必然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是以“雄、秀、险、神奇”等特点而闻名,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多是浪漫飘逸。

总的来看,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是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重要成因,应该说这两部分原因是诗化激情人生造就的重要基础。

二、个人性格以及交游对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造就

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性格中保持了一份天真[1],但是笔者认为李白的性格更有魏晋风骨的延续,就是在李白性格的内部有着更多对君主专制时代礼教约束的一种叛逆与冲破。其实唐朝本身就是一个胡汉混合的政权,因此这个时代的人更好具有奔放的特点,而李白多年的阅历使他将这种奔放演绎成了放荡不羁。我们都知道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典故,其实从一定角度来看,李白这种做法并不太明智,因为这一做法不是一个成熟仕途人物之举。但是李白往往能够摆脱现实的限制,这就是他性格中的过人之处。我们说李白的人生诗化且具有激情,其实这种激情之所以让我们佩服,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像他那样能够活的潇洒、活的自如,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性格中少了一丝像他那样的放荡不羁。

我们知道李白所交游人物是极其广泛的,其中多是一些盛唐的诗人,例如孟浩然、杜甫、贺知章等人,当然也不乏当时的一些政治人物。[2]可以说与李白交流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等级,尤其社会上层的人物较多。这样的交游情况对李白的视野开拓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视野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与其交际人物的社会地位,李白长期接触社会的上层人物,自然其视野不会被一般的现实障碍所羁绊因此其人生更多展现出诗化与激情。

三、李白的诗歌意象分析

我们知道李白有三个称号“诗仙”、“酒仙”、“剑仙”,可以说这三个称号和他诗歌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读一读李白的诗歌,不难发现有三种意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那就是“酒”、“剑”、“明月”。

诗歌意象中的“酒”和李白的生活以及他的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李白很多写诗的灵感都来源于饮酒,甚至说李白的生活就不能没有酒。[3]我们从《全唐诗》中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什么这里会出现“酒”的形象?因为这一形象是和李白激情的人生联系在一起的,表达了李白对于现实的不在乎。

李白诗歌中“剑”的形象是和他的侠义精神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唐代的一些笔记小说来看,李白更多以一个侠客的想象出现,自然不免有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壮举。但是从史料上来看更多展现的是李白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感情,《塞下曲》中的“解姐腰下剑,只为斩楼兰”就能很好地将这一情况表现出来。

“明月”的形象其实是唐代诗人通用的一个意象,但是在李白的诗歌中更赋予了自由的象征,当然很多诗歌中明月也作为故乡象征,例如我们小学就背诵的《静夜思》。当然对于“明月”这一意象的解释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语

在笔者看来,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成因中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交游经历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李白的人生,造就了李白的伟大诗歌成就。李白诗歌意象总体来看主要是“酒”“剑”“明月”等三种意象。

参考文献:

[1]杨俊华.论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成因及其诗歌意象[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03:120-122.

[2]张天来.试论李白诗歌的崇高美[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11.

[3]白云慧.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白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捐衣物倡议书下一篇: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