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2024-05-26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共8篇)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篇1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浩保

摘要: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只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酸甜苦辣。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来,把几千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

思妇

弃妇

勇妇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她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夏行》等。

人们都知道,唐代国势强盛,经济发达,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确是“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是以争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的文治武功,自然要归功于“英主”和“贤相”们的励精图治,要归功于“凌烟阁”上的英雄,但归根结底应归功于“男耕女织”的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作基础,根本谈不上任何文治武功。而在创造有唐代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中,广大的妇女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多少妇女贡献了辛勤的劳动?多少妇女牺牲了她们的青春?多少妇女洒尽了痛苦的眼泪?这就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知道了。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地被忽略了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出来,把几干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看《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再看《子夜吴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还有《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

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寒,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几首诗中的“思妇”,都是征人之妻,她们或从事农业劳动,或从事家务劳动;有的经历的是生离,有的经历的是死别。虽然她们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盛唐”一代的丰功伟绩中也有她们的劳动和血泪。当我们缅怀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这一黄金时代,也看看这些织机上的秦川女、絮征袍的长安人,和泪尽空闺的“幽州思妇”吧!

《长干行》和《江夏行》中的“思妇”都是商人之妻。两诗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都是写商人之妻想念远别的丈夫。所不同的是:《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是长干(今南京)人,想念的是她在四川经商的丈夫;《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是江夏(今武汉)人,想念的是她在杨州一带经商的丈夫。而且人物性格各有特点,前者夫妻感情深厚,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后者则丈夫一去没有消息,女主人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都写得真实动人。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长干到长风沙有七百里路,女主人公准备到七百里外去迎接她丈夫,还说不远,其情之深,其心之苦,就可以想见了。《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的痴情,固然令人感动。而《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更是令人同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作个”(即今四川话“作个(怎样)”。“作个音书能断绝!”写女主人公焦急、担心、怀疑、恐惧之情,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只有真正关心妇女命运,同情人民疾苦,而又善于向民歌学习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动人的诗篇。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的还有“弃妇”。如《白头吟》、《寒女吟》、《妾薄命》、《长门怨》、《悲歌行》等,都是被遗弃的妇女舒幽愤鸣不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弃妇”,有被遗弃后却无路可归的妇女,有始乱终弃的富家妇女,还有“以色他人,难得几日好”的贵族妇女,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卑贱被遗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写人不如禽。

“兔丝因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写人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复水再收岂满杯,弃妇已去难重回„„”“弃妇”幻想丈夫能够和她重温旧梦的深情密意,可谓入木三分。这种幻想越写得深刻细致,它的难以实现的悲哀也就越强烈感人。

假如被遗弃的是贫寒之家的妇女,那“弃妇”的情景就更难堪了。请读〈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一拜五宫郎,便索邯郸女。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妾读靡芜书,悲歌泪如雨。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靡芜书”,即古诗“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亦弃妇诗也。诗中有“新人不如故”之句,此诗亦有“纵好君嫌恶”之句。反映出妇女之被弃,并不是她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由于丈夫从“布衣”变成了“五官郎”,责任在“多异心“的男性,责任在造成男性“多异心”的社会。因此,要改变妇女这种悲惨命运,只有改变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才有可能。李白关于“弃妇”的诗篇,使人最后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这些诗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高度的思想性又是和高度艺术性——女主人公的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内心刻划分不开的。

李白关于妇女诗歌中,不仅有对“思妇”的深刻同情,有为“弃妇”的强烈不平,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侠女”与“勇妇”的大胆歌颂。

如《秦女休行》。《秦女休行》原是古“乐府”民歌。李白根据它写出了自己的《秦女休行》。篇幅短于原作,而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却比原作更鲜明:“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扬刃,清昼杀仇家。罗袖赤血,英气凌紫霞„„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秦氏休行》写的是古“侠女”为父报仇。还有一篇,《东海有勇妇》,则写的是“勇妇”为夫报仇: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来卿。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女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可谓跃然纸上。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妇女的描写。他把她们的劳动生活、声音笑貌、思想感情都写得很美。

古代诗歌中写妇女美貌的并不稀奇。一部《玉台新咏》,大量篇幅写美人,但所写的多半是贵族妇女的病态美。和梁陈的“艳辞”比较起来,李白笔下的劳动妇女的美,就显得健康多了,清新多了。

试读几首《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其二)“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其五)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在江山如画的背景中描写妇女的天然的美。因此常有“光景两奇绝”的镜界。

再读一首《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诗中的“采莲女”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清清的溪水映着明亮的月光,月光下飞着一行行白鹭,这一片美丽的夜景自然使人想见歌声之美,想见歌者之美,想见采莲女及其歌声也象这一片夜景一样的美。采莲女就象映在清溪中的素月,采莲女的歌声就象月光下的白鹭在飞。

还有一首《采莲曲》也值得一读:“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重阳。紫骝斯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见此”者,岸上“游冶郎”“见此”“采莲女”也;“踟蹰”者,徘徊不能去也;“空断肠”者,可望而不可即也。诗中的女主人公属于古“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一流的人物。艳若桃花,冷若冰霜。美妙动人而又不可侵犯。因此,岸上三三五五的“游冶郎”,都只有“空断肠”了。

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李白诗中的妇女亦如“清水出芙蓉”。李白笔下的妇女之美,其境界之高,在三干年来的诗歌中是少有的。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甚至不被当人看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女子”也总与“小人”(奴隶)相提并论的。唐代政

治开明,文化发达,妇女也比较自由解放一点,但是距离男女平等还远着呢!毕竟还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白能够在他的创作中大量地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把他们写得这样美丽,这样纯洁,这样聪明,这样善良,这样有胆有识,这样可亲可敬,这就等于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她们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因此,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李白正是从这种先进的思想出发,才能如此关心妇女的命运,写出大量的反映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篇。

参考文献: 《李太白全集》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篇2

一、人物解读

白居易(772-846)正处于中唐社会,也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经历了由衰到兴后再衰亡的时期。历史以来唐代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兼容并包的时代,而当时,儒教、释教、道教“三家的思想教义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可能,因此当时的士人文化格局便呈现出了立足于儒学而兼取道、释的局面。《醉吟先生墓志铭》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经历与思想.在他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人治”思想、又有道家追求现世享乐之趣,更有佛家的超越世俗之意。诗人白居易在对待女性乐人,他不仅注意到了女性乐人的情感生活等问题,更以无限深厚的同情,为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提出了呐喊与控诉。这也早已远远地超越了同时期乃至前人们传统的偏见以及狭隘的观念,本文从白居易叙妓诗来窥探“三教”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唐太宗在《封孔德纶为褒圣侯诏》中记录:“宣尼以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用存祀。”通过这一段话可以明显看出儒学在唐代时期的君主心目中的所占有的崇高地位,历来唐代的所有君主,始终崇尚儒学。因此,在这个大环境下虽然三教并行,但实际上是以儒学为首,进而对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及地位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三教得以平等与均衡。

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理想以及对下层老百姓疾苦的关心是其儒家思想的体现之一。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思想文化的全面高涨与开放,男女两性间的关系空前解放。唐代文人与女性乐人有着非常广泛的接触,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白居易在与女性乐人的交往中,无不体现着对女性乐人技艺的赞美与社会地位的同情。如他在《听崔七妓人筝》所表现的哀愁中,体会出了妓人深刻痛楚的内心世界,使得他自己感触颇深,头发都要白了,不忍再听下去了。

又于《鹦鹉》中,由鹦鹉被禁于竹笼之中而不得自由,进一步联想到了身处豪门中的歌妓的悲惨境遇,由此在该诗的末尾写道:“应似朱门歌舞伎,深藏牢闭后房中”。其中对女性乐人不幸遭遇描写最为逼真的,理所当然要算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所作《琵琶行》,在这首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描述了一位处于封建社会有着不幸遭遇的长安歌妓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同情。通过这位早年才色双绝到悲惨可怜的琵琶女,昔盛今衰可悲身世的自白,白居易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哀伤与共鸣。这也印证了“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对白居易人生态度以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

三、佛教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提到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不得不提及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因其与佛寺的渊源关系,对佛教及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自此佛教思想开始在唐代的文人阶层中播散开来。

白居易与佛教的接触,在其《醉吟先生传》中也有记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白居易佛教思想对其叙妓诗的辐射几乎可以否定,但是在描写琴曲的诗歌中不难发现有佛教思想的融入。如《清夜琴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韵清”和“淡”的运用。“禅即主张自在任运......才能直戳本来面目。”在他的琴诗中正能反映出来这种本色天然、不假雕饰的佛教理念。

四、道教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新唐书》中记载:“高宗(李治)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以调和三教。”《新唐书》中还有记载:“玄宗(李隆基)开元之初......颇以无为请见。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帝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由此可见,唐代统治者对于道家思想也是十分推崇。自古以来,“上有说好,下必甚焉”。道教的信仰核心是一方面表示对生命的肯定,另一方面则表达对永生的一种追求,然而事实上道教从根本上肯定了对现实的认识,不但如此,还形成了“贵生”的哲学。结语:“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在几乎是无妓不成席、无妓不欢宴的唐时期,白居易与同一个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来说,其中女性题材在他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儒家“兼济天下”以及道教“贵生”与“乐生”的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都有反映,然而佛教思想在白居易音乐诗中的反映,笔者认为其集中体现在白居易琴诗当中的禅悦思想,而在叙妓诗当中笔者并未发现。

摘要:不一样的视角,可以书写出不一样的生命长卷。白居易以他锋利的笔触,影响了整个时代。白居易的叙妓诗中展现了他与这些乐妓坦诚率真的交往态度、对其才情的欣赏以及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笔者力求通过白居易所创作的叙妓诗歌来反思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对作者白居易他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他人生态度的形成也造成了重要的改变。

关键词:白居易,儒,佛教,道教,女性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3]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李白及其诗歌分析 篇3

【作者】:吴雪燕,郧阳师专中文系学生,湖北黄冈人,邮编442000 【摘要】: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他的魅力就是唐朝的魅力,在李白的乐府诗和绝句中将唐朝诗歌的气,情,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李白、诗歌及其影响三方面着手来展现李白的魅力。

【关键词】:生平,乐府诗,绝句,艺术特色,诗歌影响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不知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何以要隐瞒名姓,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其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可知他受过良好的教育。①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李白大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长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他一生仕途命运多舛,这也决定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创作的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的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打破了初唐整齐骗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句法,善用豪放纵逸气势,驾驽瞬息万变的感情,用仙境和梦幻构成壮丽奇异的艺术境界。尤其是他那些借山水宣泄豪兴的名篇,大都将是人胸中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中。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推向艺术继承汉魏乐府感于的顶峰。他常根据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乐府诗歌代表作及其创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有的用其本意,有的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他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古题写己怀,由旧题或其内容引发的感慨和思考,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一方面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如《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抒情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因而其情调总的看来都是壮美昂扬而不低沉萎靡。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于诗中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功业难成的悲愤,又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隐喻着正因人生易老就更应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意气凌云的形象。此类诗歌,李白常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另一方面,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的。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创作的诗歌不如杜甫多,但他善于用形象画面代替续写。如《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这首诗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创造了新的意境,改变或发展了古乐府的社会内容,突出了人民性。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李白乐府诗在文坛上有很高的价值。“李白乐府本晋三调杂曲,其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望庐山瀑布》其二,横江恶浪排空之险峻奇伟神貌,庐山飞瀑白天而下之雄奇壮美气势只三语两言,便写得灵活毕现。它们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之自然美的影响,却又有诗人自己浪漫豪放的风格。李白乐府诗的艺术美,表现在富有浪漫味清新豪放的太白语,李白兼收杂取各代乐府语言之长,而形成清新、豪放、俊逸、率直的独特的太白语。具有完美形象的比兴,李白的比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高昂的热情、奇异的想象,具有完美的艺术形象。激情磅礴的夸张。奇特怪异的想象,纵横恣肆的体式。

李白的绝句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他擅长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中主要体现出了雄豪奔放的风格。然而在五七言绝句中则体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这些都使短小精悍的绝句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他的绝句中有表现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如《玉阶怨》、《越女词无首》、《巴女词》、《襄阳曲四首》等等。有美化神仙仙境,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也有表现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静的心境,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山中答书》……

李白的绝句有很高的价值。郑庆君《李白五绝的话语模式与认知结构》(《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李白83首五绝的话语结构做了综合考察,指出李白五绝的语篇模式以“单焦式”和“双焦式”为多,其叙述的方式则以“时序型”为主。在意象的选择与组合中,诗人对“月、水、花、酒、山”等给予特别的钟爱。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指出,清真自然是李白七绝的主导风格。在具体作品中又分为刚健豪放、飘逸旷达、俊爽明朗、含蓄蕴藉、清空邈远五种风格形态。有时并不能严格区分,因为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种风格,这也说明了李白七绝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马承五《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论析了其诗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②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对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的主要特征,我认为比较贴切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风格评价。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问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这“清雄奔放”,就是指李白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李白对于这个评价,看来是同意的。③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他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阔大的胸襟,也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不仅表现出他对权贵们的极端蔑视与抗争,更在于与黑暗朝政的彻底决绝。

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真实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瑞瀑流争喧豗,石水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橘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都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④

超凡脱俗的意象,神奇瑰丽的的意识境界。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有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也有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构成的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画面,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

变化无常的章法,清新豪放的语言。李白诗的语言,首先是带有极大性的夸张,而且飞动有力。例如他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仅当时为众口所传诵,直到今天,还往往被人们引用,它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语言。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的开头几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秦地雷”,生动形象,气势磅礴,音韵铿锵;黄河的形象、气势、声音一一涌现在读者眼前和耳边⑤《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清新自然,全无拘束

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那天马行空、不可拘勒的浪漫主义精神、对雄伟、高大、神奇、瑰丽、悲壮的意象追求、以文为诗、诗句散文化、李白最擅长的诗体七古与五古等。阮庭瑜文从结句、起结句、层次清晰、作意相同、用事、联中无动词、联中著色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之影响。

对后世诗人之影响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日〗佐藤一郎的《李白对李攀龙、王世贞及荻生徂徕的影响》、葛景春的《文坛千古两谪仙――李白苏东坡比较研究》、金振华的《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王晋光的《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赵维江的《毛泽东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等。

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研究李白诗歌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或者将李白与外国诗人作比较研究的成果也很多。

涉及李白诗歌在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张振国等《东瀛儿女爱李白》、王丽娜的《李白诗在日本》、〖日〗山下一海《李白对松尾芭蕉的影响》、朴忠禄、紫荆的《李白对朝鲜诗歌的影响》、吴绍鐖、宁海的《李白对高丽时期汉诗发展的影响》等。

介绍日本、韩国的李白研究情况的文章则有:张采民的《现代日本李白研究综述》、邝健行的《韩国诗话中论李白诗新义举隅评析》、郁贤皓的《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评》等。

介绍李白诗歌在西方国家的流传和影响的文章则有:王丽娜的《李白诗歌在西方(上)(中)(下)》、王丽娜的《美国对李白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詹锳的《评英人阿瑟·韦里著〈李白之生平及其诗〉》。⑥ 注释

①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7月第2版第2卷,第216页

② 傅旋琮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07页

③ 罗宗强主编的《李杜论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4页

④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7页

⑤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事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⑥ 杜晓勤主编的《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64页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7月第2版第2卷 2. 傅旋琮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3. 罗宗强主编的《李杜论略》,人民出版社,1982年 4.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5. 杜晓勤主编的《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诗歌《李白》 篇4

什么为高度

你的名字就是

最好的解释

正如皇冠

有多少脑袋拿性命

去试

只有你的清奇骨格

最为合适

你大笔挥洒

如水

淹没人间的山河腹地

用思维的网

淘出你的最中意

借古老的象形文字

和你的最丰富

流泻出美丽的不羁

什么是不羁

你的内敛你的外套

全都是

偏安过的`故地

野性的大江小溪

天上的月

地上的死亡故事

去你的帝都宠

别了史书里的孤独

多情的山们

误我的枭雄一世

醉里

狂尽小儿轻薄

明白时

涂抹一地的惊世骇俗

何为惊骇

临末了了还留下玷污

我为君哭

哀鸣的峽谷今在否

床前的霜花太俗

知音的桃花恋着深潭

磨合的铁杵敲定今人一误再误

秦皇扫尽天下奴颜

风景在遥远的夜郎西伫立

仰天笑傲肉食辈

醉酒我是天人语

花间酣畅

不欺我自己

我为兄台再哭

哭古今多少儒冠士子

多了无限才藻

无了男儿气数

将尊严贱卖

用友人垫足

恬然在泱泱人众里炫技

什么东西

——————————————————————————

桃红李白诗歌 篇5

一领桃红,

引领一度春风。

温润的--

将春天挂在枝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引领春风、占断春风。

谁解谁的风情?

春风解花语,

弄花香满衿。

轻轻的一个吻,

春天便姹紫嫣红。

桃花雨、桃花汛,

桃花枝头春意浓。

陶醉红尘。

问世间:

那个女儿不怀春,

那个男儿不多情?

命犯桃红。

触动桃花梦,

撞了桃花运。

不经意--

俘虏了爱情。

李白

一袭李白,

早春二月初开。

倒春寒的雪花,

慵懒在身上哭泣;

一滴、两滴....

滴滴的`一穷二白。

一分花心随了素白。

李花飘雪的清白,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素雅傲然的情怀,

冷淡了色彩。

薄凉负了花期,

李白诗歌中的水 篇6

李白诗歌中的水, 不仅仅是用水的意象装饰自己的诗歌。水的清冽, 水的流动, 水的生命, 渗透到李白的灵魂之中。李白的诗里充盈着水, 水即是情, 情亦似水;水即是天, 亦是归处, 是李白灵感的源泉。在李白的诗里, 有如丝的黄河、奔涌的大江, 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的慨叹, 也有“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外” (《清溪行》) 的清冽与安静。

为什么说李白的诗中水即是情, 情亦似水?且看脍炙人口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为什么要“请君试问东流水”?流水可曾知道他的别意?这一刻不停的流水是他的知音。李白心中的那些惆怅, 吴姬不知, 金陵子弟亦不解, 即便花香满店也不曾稍减, 只有这东流水, 可与之诉衷肠。逝者如此水, 方可与别意相当, 都不曾停止, 都不会消亡, 绵延着不知流向何方。何者是水, 何者是情, 谁还分得清?此时李白眼中的水是活的, 是有情的, 与他相似甚至就是他自己。

李白直把流水与情相对举, 有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有时又将水拟作人, 有如“寄言向江水, 汝意忆侬不”“清溪非陇水, 翻作断肠流” (《秋浦歌》其一、其二) “秦水别陇首, 幽咽多悲声” (《古风》其二十二) 。有时他还会更加直白地吟道:“洞庭潇湘意渺绵, 三江七泽情洄沿。”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为什么说李白之水即是天?人间何物与天最相似?必然是水了。李白《送别》曰:

水色南天远, 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 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 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 应降紫泥书。

在李白的诗里, 水最有情, 爽朗时有水, 惆怅时有水, 寂寥时亦有水。现在李白在闲中, 不得意, 思念贾谊, 觉得只有贾谊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时候, 也有水。因为他不得意的时候, 老在途中, 老在船上, 于是四周一片皆水了。

水天一色, 天照着水, 水映着天, 如此便不知有天, 亦不知有水。一叶扁舟在至清至净的水波中划行, 让人误以为飘在空中。如“人游月边去, 舟在空中行”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远处水与天融为一体, 水从何处来?从天际来。水到何处去?流向另一处天际, 一如漂泊的人生。

为什么说李白之水即归处?《山中问答》曰: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宛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李白的心里, 伴着“桃花流水”, “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花源, 是他向往的地方。“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尤其在他失意的时候, 更是将水作为归隐之处。“俱飘零落叶, 各散洞庭流”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 “归去潇湘沚, 沉吟何足悲” (《古风》其四十九) , 无一不诉说着水对李白的意义。

水在诗仙李白笔下流淌着。李白不仅以水为题, 更写遍三江五湖, 名句迭出。诗题如《横江词》《夜泊牛渚怀古》, 诗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真是不胜枚举。

即便诗中没有提到水, 却依然有水的韵律。《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全诗无一“水”字, 却处处透着水, 与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白发三千丈”让人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的瀑布。“缘愁似个长”更与“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相似。三千丈的白发就像是流淌着的水, 不仅颜色相似、形状相似, 更是神似。《秋浦歌》其十五由“白发”至“愁”的联想中夹杂着水的成分, 虽然看似“白发”至“愁”无须任何中介, 然而白发似水, 水似愁, 故而才道愁长, 愁若不似水, 怎可长?白发若不似水, 怎可三千丈?不如说白发如水, 水有千丈, 千丈之水恰似愁。这首诗正是诗人在以水为镜, 看到水中自己白发的倒影, 感叹而发出的绝唱。故而下句才道“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明镜看似指镜子, 实则却是指秋浦之水。诗人最后问道秋霜何处来?是从李白的发鬓中来, 是从李白的心愁中来, 更是从李白所处的社会之悲中来。这是自问, 亦是问天, 问苍生。然而回答他的只有这平静的流水, 声音如此轻微, 以至于像一面不会作声的明镜。

李白诗中的水, 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是六朝的水, 是六朝文人诗歌里的水、六朝乐府民歌里的水, 同时是黄鹤楼下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 是奔流在他第二个故乡安陆河港里的水。

他诗中的力度得力于鲍照, 就像是由高处冲击而下的水, 奔腾豪迈, 千军万马也抵挡不住。然而“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 亦有雍容和缓者” (《朱子语类》) , 他的山水诗得力于二谢, 真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正如胡小石先生所言:“他的五古学刘桢, 往往阑入阮籍, 七古学鲍照与吴均, 五古山水诗又学谢朓, 以下便看不上了。”

李白对六朝的学习, 不仅是风格、手法上的, 还有对题材、诗句的直接借鉴。如《送储邕之武昌》:

黄鹤西楼月, 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 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 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 山逐泛舟行。

诺谓楚人重, 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 寄入棹歌声。

“湖连张乐地, 山逐泛舟行”, 即是由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中化来, 其诗曰:

洞庭张乐地, 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 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 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 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 江上徒离忧。

一样的江水, 相似的离情, 一个“衔杯惜未倾”, 一个“停骖我怅望”;一个“长江万里情”, 一个“江上徒离忧”。李白这首诗无疑有着谢朓诗的影子, 大约是相似的场景、相似的事件、相似的情思, 使得李白想起来了谢朓的这首诗吧, 因此他也直言“诺谓楚人重, 诗传谢朓清”。可见李白之才情亦非凭空而来, 若不是“始终学《选》诗” (《朱子语类》) , 哪得佳作?又如《古风》其二十二, 化用了陆机、吴均、江淹、沈约等多人的诗作, 故以“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形容李白, 实非虚言也。

六朝时, 长江汉水一代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 建康江宁一带又都是沿着长江的城镇, 是水滋养了那个时代, 而水也保存在了民歌中, 流传至今。因此, 六朝民歌对李白的影响, 甚至超过了六朝诗人, 那是双重的作用和影响。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是萧纲学习民歌的《乌栖曲》 (四首其一) :

芙蓉作船丝作竿, 北斗横天月将落。

采桑渡头碍黄河, 郎今欲渡畏风波。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长夜过去了, 但情“郎”始终没有来。在小船上等待了整整一个晚上的女子陷入了痛苦的思念之中。月亮就要下去了, 你为什么还不来?是不是黄河太宽?还是你怕风波太大?芙蓉花叶一般的小船和用一层层丝缠绕的竹篙, 都是痴情女子坚贞美好的心意;碍于黄河, 畏于风波的, 是“郎”的犹豫、害怕, 还是人言可畏?

诗歌语言清新, 风格优美, 感情朴实, 江南水一般的韵味, 始终在诗里流动飞扬。萧纲这首属于宫体诗的《乌栖曲》, 李白读了以后, 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于是他也用民歌体, 一连写了六首《横江词》, 其中三首, 就是对萧纲诗中人的回应、情的回应、水的回应: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二)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杨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三)

横江馆前津吏迎, 为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五)

李白的这几首诗, 都在解释萧纲诗里“情郎”没有来约会的原因。一说是“横江欲渡风波恶”;二说是“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三说是, 你有什么事那么着急?“如此风波不可行!”明代的胡应麟显然看到了萧纲诗中急欲渡河的“情郎”, 也看到了大呼“情郎”危险的李白如此激动。同时他在《诗薮》中客观地评判萧纲的《乌栖曲》:“奇丽精工, 齐梁短古, 当为绝唱。”又说:“太白《横江词》全出此。”篇篇是情, 篇篇是人, 篇篇是水。李白诗中水的源流、人的源流、情的源流, 可见一斑。

李白少时生活在青莲乡, 青年时曾在青城“养奇禽千计” (《上安州裴长史书》) , 至二十五岁初出蜀地, 经重庆三峡, 南游洞庭, 又上庐山, 东下金陵、扬州。二十七岁为观云梦泽来到安陆, 一路皆船, 一路皆水。“酒隐安陆, 蹉跎十年” (《赠钱征君少阳》) , 饮的也是长江水、安陆的水。由山水滋养的李白, 就像春雨中的植物, 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

李白诗中的水, 最后去了哪里?流向天际, 流入大荒?像他在《渡荆门送别》中说的:“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是的。但李白诗中的水, 更是流入后代无数诗人的诗集中。

流入大荒的水, 滋润着大荒的土地, 变成人和植物的养分。在李白走过的地方, 无论是牡丹国色, 还是空谷幽兰, 或是柳色青青, 那都是水的子女。李白诗歌的影响, 很重要的一部分, 是蕴含着六朝民歌之水的诗歌风格, 李白之水流经之处, 可谓处处开花。

有宋一代, 苏东坡的诗词中, 固然是“水光接天”, 到了明代, 高启学习李白, 也继承了诗中之水, 其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云:“大江来从万山中, 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 欲破巨浪乘长风。”其时更有李攀龙、王世贞扬其波, 明七子的文学思想又影响到日本的荻生徂徕及其弟子服部南郭。清代诗人黄景仁梦见了李白, 写词说:“更问后来谁似我, 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 寒郊瘦岛。”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事实上, 后代许许多多的诗人, 都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营养, 或多或少地得益于李白诗中的水。

李白若离开了水, 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水若缺少了李白, 后来诗词中的水性也当少却几分吧?水就像是诗人李白的脉动, 它总能有一种姿态符合诗人的情感, 静有静之美, 动有动之美, 故而水与情融合在一起, 进入到诗人的心中, 升华, 结晶, 最后凝练出一首首动人心魂的含水之诗。这水是真实的, 那是长江里流淌的水;这水又是虚无的, 那是六朝文人诗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中隐含的水, 是江南的一派烟云水气, 在李白诗歌的每一个细胞里。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篇7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著作。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今存近千首,其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了李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又表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特有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风貌,是一个天才诗人。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唐代社会表面繁荣然而却是危机四伏的时期。李白关怀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之心,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但是却处处碰壁,遭受嘲笑和打击,所以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又宣泄了理想破灭的痛苦;既为自己不幸命运而悲慨,也批判了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古风》其二十四等诗。

如《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当时,贵族中盛行斗鸡的游戏,唐玄宗酷爱此道,斗鸡人也因此成为特权阶层的人物。李白诗中所揭露的就是这样的现象。

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丁都护歌》中“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等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痛苦而悲愤地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对劳动人民给予热情地赞美,如《秋浦歌》、《越女词》中,都表达了他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各具形态的山水,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多么雄伟灵秀的山,多么矫健潇洒的帆,多么奔放活泼的水!青年李白饱蘸着青春的激情写下了这一首美妙的山水诗。

李白歌颂友谊、热爱生活。真挚的友情,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许多诗歌就是为友谊而作的。如《金陵酒肆送别》、《劳劳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他的《赠汪伦》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全诗写友情,朴素自然,“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情怀 篇8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李白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他的诗歌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种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山呼海啸的气势,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也使感情的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瑰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的风格多种多样,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既想象丰富,又语言轻快;且音律和谐多变。“气象雄浑,豪放飘逸”是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1. 豪放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用其与生俱来的炽热感情、强烈个性表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感情的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处处有豪放之感。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豪放性格。他以情抒豪,如江河入海,奔腾不羁:似野马脱缰,驰骋万里;若雷霆震怒,撼天动地;像银河落天,飞流直下。他以景兴豪,“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以酒助豪,“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他以月咏豪,“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以剑挥豪,“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甲”,“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商咏涕泗涟”;他以仙赋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2. 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有超凡脱俗的神仙面貌。也正因为如此,其飘逸、潇洒、富于想象成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又一大特点。李白诗歌中飘逸的风格是鲜明的、独特的、突出的。他以高歌祖国壮丽河山为主,从高耸云天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从天工之巧到幽景之媚、怪石之险、山水之秀,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写得那么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3. 离奇大胆的夸张。

夸张是李白浪漫圭义诗风最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感情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怪惊人的幻想。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4. 变化莫测的想象。

与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个想象与紧接着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性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而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气吞山河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情有独钟,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开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二、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

经过两次流放,屈原逐渐看清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执著地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了,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继承了屈原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气度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是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四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在李白的诗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高度成熟。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上一篇:初中散文:仰望星空下一篇: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