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2024-09-18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共5篇)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篇1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

号称“诗仙”的李白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唯独对月情有独钟。其诗中月的意象丰富多彩,意蕴深厚,喻美人,思故乡,表理想,示品质,表现突出,手法奇特,既有对前朝月的意象的继承,也有自己推陈出新的新果,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意象

前言

从母梦长庚而生到醉酒捞月而亡,李白的一生与明月结下了不解情缘。在李白近千首诗中涉月诗达四百多首,而有月意象的诗歌也高达三百三十六例。他诗中得月是其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从少年时渴望报效国家为国出力到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外出干谒,从中年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得志到老年时的四处流走最后醉酒捞月而亡的伤怀,明月见证了其辛酸的一生,而其诗中月所表达的意象也千变万化。

1.李白诗中月的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一种以诗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被其赋予了特殊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 1.1以明月比喻美人和恋情

古代常用“闭月羞花”、“花容月貌”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眉如远黛、目若星辰,鼻小而挺、嘴红而润,顾盼之间,熠熠生辉,此等容貌令花也羞愧,月也躲闪。可见古人常用月来比喻女子的清纯美丽。而李白的诗中月的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笔者认为,在他心目中自是认为恋人应比月美,恋情应比月纯。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又如“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即以月比人,又以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再如“翠娥 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的美丽,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结行云飞。”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1.2以明月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怀着满腔激情离开自己的故乡、亲人外出寻找报效祖国的门路,可事不随人愿,接连的四处碰壁,人心的奸诈更是使其心境凄寒,思念故乡、亲人。那首语浅意深,千古绝唱的《静夜思》就是诗人在金陵病中时所作。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万里外的游子,在这月白风清之夜,向你一吐心曲,一诉衷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腰间“万贯”已散尽,一场大病更使其体悟了人情的冷暖。夜深人静之时,诗人从梦中醒来,看见地下好像洒满了繁霜,再一看,原来是明月当空,照到窗前,抬头望向空中的明月,还似故乡那样亲切,好像是峨眉山月特地赶到这东海之滨来看他,又好像是蜀中亲人的眼睛在向他注视。抬头望月间不禁心生愧疚,两年的金陵和扬州除了散尽他手中的钱财外什么功业也没有开始,如今要靠友人帮助才度过病期,所处环境及心境的寒冷,不由得使他以及其沉重和难抑的酸楚“低头”思念故乡和亲人。那一幅人立前,抬首望月思乡的画面现于眼前更显意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一“望”一“思”,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表露于一俯一仰之间,情真意切,将对故乡都寄托在这朴质无华,淡如素月的文字上,寄托在那夜空之中的皎洁明月上。1.3用明月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纵观诗人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心系朝廷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一生,他拥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雄心壮志和“解世纷”、“收奇勋”、“扬清芬”的理想抱负。并多次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他把取得功名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如《上李邕》中所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漠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我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知年少。”可见在作者心中一个人的能力与年龄无关,只要有治国安邦之能,无论其年纪老少,都可以报效国家。

再如在其诗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中诗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慷慨激昂之音。在他与朋友饮酒尽兴之时,想要登上青天去揽下那一轮明月,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他将现实中的烦恼都抛之脑后,他希望借月来抒发自己想要实现的远大抱负,为国尽忠,为民效力的情怀。但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 的平交王侯的张狂个性导致了其“赐金放还”,虽遭到重大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的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表现出对统治者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1.4用明月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

月亮皎洁、纯净、玉洁冰清,与李白的先天秉性,对光辉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契合,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诗人的雄心与斗志,表现诗人或他笔下人物的高洁品质。如《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诗人把玉女峰当做自己的豪宅,要长住于此,而眼前永是月挂松头的美景。“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他手中那杯飘逸而放达的清清美酒,眼底那轮高洁而清逸的盈盈满月,其实也是诗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生命之轻盈洒脱,生活之美满酣畅的象征。

此外“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人格追求。而诗人“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非常自信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无论是以醉为名不能御前侍诏的李白,还是让力士脱靴时的李白,在其心中始终保有一份高贵、纯洁的品质,犹如青莲,出入朝廷尔虞我诈的污泥中而不沾一丝。至此,使他的诗意升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1.5用月食来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

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们却把它作为一种灾祸的征兆。“蟾蜍蚀国影,大明月已残”《古朗月行》,诗人借古代“癞蛤蟆吃月亮非好兆”的说法,比喻和暗示唐王朝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腐朽木质和寓含**之因的深刻危机,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深沉的忧患意识。“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月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此诗与上一首可谓异曲同工,都是象征皇帝喂一些奸臣所蒙蔽,或象征国家的衰败。后来的安史之乱则实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诗人“昔是今已非”、“天霜下严威”的另一种表达„„

从今天来看,若非奸臣当道,开元盛世想必会长久一些,想那姚崇、宋璟的谏言并 非无用,而诗人的仕途想必也会通顺一些,至少不会因为有才干,不愿巴结迎合一些官吏而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如果名相那么多,想必也不会有李白诗歌的情感变化了。

1.6以明月意象象征人生的思考、哲理的启迪

诗人有一首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如下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境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全诗意绪万端,随意挥洒,处处脉络贯通,精气回转。“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以自我的有限生命形式和月所代表的无限的生命源流的对照方式,写尽了人世的短暂及宇宙之无穷,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又穿插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神秘、奇幻的“月”形象,已展示诗人孤高出尘的心灵。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是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对月之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辨,不是游离或外加于诗篇的,而是通过对月的观察、认识、理解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和升华,是一种渗透在全诗中的内在精神与意蕴,尤其是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容描绘有机的结合并高度地统一、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的主题发轫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思,构成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2.李白诗中月意象的开创

古人写月多是对其清冷孤傲的描写,或抒写其请高品质,或借其喻女子容貌,而其他方面的写照或是写对家乡的思念或是伤感之情,都是单方面的月象描写,而李白的月则是其融入了自身真情实感,或跨越时间、空间,或形态各异成群体,亦或以动态形式展现月之形态,赋予了月新的生命。2.1月意象的跨越

在李白的诗中,或是同一首诗中古月与今月的巨大时空跨越,或是古人感情与今人感情的巨大情感跨越。诗人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写道: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鏖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土游丹关。一撮高名满帝都,归来还弄峨眉月。

诗中六次写到月亮,诗人有意地将自己推入追忆的时空跨越之中,这种追忆中的跨越,以主观浪漫的基本格调和色彩,塑造出一种诗人意念中的月意象:“月出峨眉照沧海,”“黄鹤楼前月华白,”“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跨越的追忆中,又越回现实“归时还弄峨眉月。”诗人有意的将自我置身于情感的时空跨越,这在李白的写月诗中表露的非常明显。

诗人月意象的跨越是很独特的,他不仅把自己置于意象之中,而且还借助诗中的人物来巧妙地完成他月意象中的情感跨越。“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塞下曲六曲》其四)边关万里,闺阁遥忆;萤飞秋窗,月度霜阁。冷落清秋节,何堪以愁。诗人把女子闺阁思夫的那份情感以月度之,而在这千里的跨越的情感传递中,使那本来无心的明月,也不禁暗暗生出一丝莫名的惆怅。2.2不同形态的月意象展现出的整体组合型的完美

古人写月多以单种形式为主,很少有成组出现的现象,然而诗人却从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来描写月的各种形态。就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形态而言有圆月、弯月、半月;就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就地点而言则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节洲月,其他的月有孤月、新月、高月、旧月、薄月、禅月、梦月等。诗人月之描写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并且从描写中可以感觉到诗人月意象整体组合性的完美。更为可贵的是,这多形态的月亮在诗人笔下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而是被赋予生命、情感和灵性,成了诗人“著我之色彩”的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用“白玉盘”比喻满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用“玉钩”形容缺月等,李白用敏锐的心灵去感知和捕捉月亮的特性,月亮在诗人的点染下变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2.3以“沙月”“石上月”的创新写法描写月的景境

月华如水。前人在描写月是都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刻画。诗人在写月时则打破了前人的观点规范,刻画了前任从未描写过的月的景境。诗人对月的描写,有两种是前人所没有过的,一个是“沙月”一个是“石上月”。这两种月的物象给人的感觉是凝固性多余流动性。“沙树成阳春,江沙皓明月。”《淮海对雪赠傅霭》“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南兰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对此石上月,长醉芳芳菲”《春日独酌二首》从诗人沙月、石上月的诗句本意来看,诗人是通过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皎洁。这中间不仅有光的色彩,还有心境糅合于其中。心如止水,投照在沙和石上的月光反映的心境已经不再是流动的了,而是流动后的凝固。沙月和石上月谣皎是大自然身付于人们的感应。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却没有认真注意和发掘。只有诗人,才把这千百年来湮没于尘世中的瑰景,从人们遗忘的角落里掘了出来。以沙和石做月的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这就是诗人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

结论

面对月,李白有着特殊而执着的情感,或感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恩之,或忆之。沐一身之光辉,纳一空之明月,旨趣益远,抒发着胸中的浊气,释放着对天地人生的愁绪,寄托着对人情世故的眷恋。月是李白在郁郁不得志的社会环境外觉得没有俗世烦恼的理想空间,把月当做自己的人生知己,世外桃源和理想的精神家园。其人生百态都融入了他笔下那阴晴圆缺亦各具风韵的冷月清辉中。

参考文献:

李白·李白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安旗.李白传.文化艺术出版社.李白·李白集(卷2).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篇2

一、渲染了诗人无以言说的愁思

多愁善感似乎是古代文人们共同的特征,他们常常借助梧桐来抒发心中的愁情,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性格豪放、潇洒、个性、磊落不羁。但在他内心世界中又无不潜藏着浓浓的忧愁。例如《秋浦歌》中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由此可见,其愁之深之长,无不令人悲叹。但他在宣泄心中愁苦时却又不仅仅是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也常采用委婉含蓄、细腻、深厚的笔触去抒发其无以言说的愁思,即借助客观物象来渲染。李白一生积极入世,渴望功名,力求“济苍生”“安社稷”,但却仕途坎坷,使得他不得不愁,就像他在《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他临风怀念与自己有过相似经历的前代诗人谢眺,虽古今世隔,但他们的精神却又是瑶瑶相接的。他那渺茫,惆怅的心情,传达了他政治上的苦闷和彷徨。

二、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

“孤独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文人表现自身或是或是个体生命因遭受政治打击、命运挫折抱负无由施展,难遇志同道合者的孤独体验;一是文人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无法克制的矛盾这一哲学层面上,来揭示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生命意识”。[2]李白的孤独感也可以以此来解释。

李白诗中的孤独渗入了“孤桐”这一意象,《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李白借助梧桐来与古人遥遥相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而“梧桐生蒺藜,绿竹乏佳宾。凤凰宿谁家?遂与群鸡匹。”(《送薛九被馋去鲁》)有才之士不被重用而被轻贱,自己犹如凤凰一般无处托身,一种无人帮助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因此,他们对孤独的体验是最为深刻,对孤独的抗争尤为执著。日益深化,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重要心里机制之一。”[3]正是这种孤独李白不吐不快,骨鲠在喉,于是奋笔疾书。从古至今的诗人们,由于现实生活的孤独与尴尬,他们无法宣泄,于是便选择了梧桐作为自己情感交流的对象,并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如方蔚林所说:“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情感赋予客观的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了主体意识情思而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4]李白和古人们一样,将自己的孤独情绪寄托在梧桐身上。

三、体现诗人的高尚人格

李白终生志在“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王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襟怀坦荡,心直口快,表里如一,蔑视权贵。虽积极入世,却屡遭贬谪。即使如此,彷徨苦闷的他依然表现出高标独立,贞洁不渝的高尚人格。“妾本秦罗敷”一句是自矜身份如罗敷之贞洁耳。[5]“凤凰不与鸱枭同枝而应栖息于梧桐枝上,关于这一点在《庄子·秋水篇》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其所言:“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梧桐是高贵的象征,这也折射了他自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李白诗作中,他又好将梧桐与杨柳、金井、银床等意象相融合。在古代,“金井”多指有金饰的宫廷园林之井,古人筑井多用辘轳汲水,较讲究的井上辘轳架一般饰以银色,因此多称“银床”。金井、银床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李白借此以显示身份的高贵,体现在他的诗中则有:“入门紫色鸳鸯,金井双梧桐”(《效古二首》)。杨柳又常是高洁人格的代名词,李白在诗中也多次写杨柳,而与梧桐相映。

生活中的李白感物而生情,他把书写人生的目的投向了梧桐,使得这一物象打上了自己人格魅力与情感体验的烙印。他那高尚的人格美,他的悲愁情绪与孤独感都在梧桐身上得以生动而又深刻的体现。同时他又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说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也如胡应麟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李白诗中的“梧桐”意象既是他对古人们思想智慧的高度继承,也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意念与人格魅力的载体。同时,他将梧桐的审美意蕴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从而表达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

摘要:“梧桐”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李白对古人思想的高度集成,也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与人格魅力的载体。研读这一意象,对我们了解李白及其的诗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白,梧桐,意象

参考文献

[1]谭德晶.《唐宋诗词的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2][3]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4]方蔚林.《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移情观》.1996年,第1期.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篇3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7-02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华美的篇章,而李白可以说是我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与李白相匹敌。在唐朝群星灿烂的诗歌天空中李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在我国整部文学史中,李白也是当之无愧的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以其放荡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丰富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独属于他的雄起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是他成为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达到了一种前无古人并且难以为继的高度、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意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我国诗歌园地中永放光芒的瑰宝。

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创造并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诗歌创作通常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主观的意识与情感。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类型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数还是和我国古代传统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相一致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草木类。

草木是我国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梅、兰、竹、菊、松柏、杨柳、梧桐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这些草木类意象主要经常来表现人物的品格与志向,比如松柏代表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白在这里就是借用桃花象征春天,是理想的桃花源的象征。

(二)动物类。

动物类的代表意象有大鹏、大雁、杜鹃等。李白诗中动物的典型的意象则是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天台晓望》)这些诗句中的“大鹏”则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诗人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寓于其中,赋予了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爱慕自由、恣意洒脱的表现。

(三)器物类。

器物也是诗歌中常常会用到的意象,最为常见的有酒、酒杯、刀剑、船、铜镜、蜡烛等。酒和剑是我国豪放派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也是李白最为钟情的两个意象。李白有太多关于酒和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等等,这些诗句无不彰显了诗人豪迈的情感与磅礴的气势。

(四)气象类。

我国古往今来的诗篇中常常用气象类意象来烘托意境,常见的有:雨雪、青天、夕阳、流云等。这类意象的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之中尤其常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中的“孤云”把把作者当时的失意落魄变现地含蓄又生动,而“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云”又是作者个性自由的真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意象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个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幻多端。

李白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诗人将他们并列在一起,两个意象相互照应,揭示了刚正之士的坎坷仕途,不由得让人心生悲凉和感慨。

其次,李白善于赋予意象象征性。

这种象征性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和侠士风采。例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尽管我们都知道黄河之水不是从天而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汪洋恣肆地手法让我们接受并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营造奇异磅礴之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固定的模式的,一般诗歌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却与其他诗人不同,处处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一般用来变现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却借用潭水之深代指情谊之深,不仅新鲜并且很容易让人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他最喜欢也最擅长使用的意象是浊酒、长剑和皓月。李白诗中的酒、剑、月意象,不仅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更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饮酒是情绪的涤荡,挥剑是豪情的催发,望月是静穆的沉思。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似西方哲学中的日神与酒神的融会,使得李白诗中既有了生命力的张扬又有了哲学般的沉思。

在李白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酒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生向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现实中的李白没能完成自己“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但李白借助酒神的狂放完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最恣意的遨游。没有酒的李白是残缺的,没有酒的李白会少了几份飘逸,没有酒的李诗会少了几份灵性。

在李白诗中,豪放情怀常注其间,虽然怀才不遇和人生如梦充斥其内心,但从其处世态度仍然是豪放的,仍然以一种乐观的笔触写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写出诗人在对待现实和理想产生的矛盾时以酒表达出自己百折不挠的追求。“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这种形象,是诗人最向往的豪侠形象,也是诗人笔下最豪放最自由的象征。“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柔,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这种游侠的英姿,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豪杰,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将满腹韬略和武艺尽情展示,大济天下苍生,在这种豪迈的气势中体现了出来。“长风破浪会有时”,诗人的自信,使诗中处处都显示出豪放的气势。“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何等洒脱,何等潇洒。正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言出天地外,诗出鬼神哀。”。其在《醉后醉从甥高镇》诗中说:“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写其惨状,然而在末尾又要将宝剑“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即使在频遭丧乱,困顿流离中,其豪放之情仍未曾稍减,在这豪放、疏狂的后面,其愤怒、抑郁仍深深根植于诗人骨髓中。诗人在豪放的深处,实是对社会的一种失望与抗争。清汪琬就说:“先生本非狂,古之天人也”。要不,谪仙怎么又会醉生梦死,天天沉浸于酒缸之中呢?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也许是由于诗人易于走向极端的情绪和张扬、不受羁绊的天性不适合当一个政治家;也许是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真如诗人所愤慨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也许是由于有人谗谤,“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之中,诗歌是最能表情达意的文体,我国是诗歌大国,唐朝又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诗歌传唱千古,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总之,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最为杰出的代表将永远悬挂在我国璀璨的文坛长空,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李白.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97.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9).

[4]萧涤非.唐诗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篇4

梁圣柏

所谓意象,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发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诗歌的内涵也因意象而丰富,因意象而深刻。

在李白存世的990余首诗歌中,水的意象是最多的。据长江大学孟修祥先生的统计,百川11次,江60次,河41次,浪74次,海64次,溟、溟海等20次,总计有270次之多(孟修祥《谪仙诗魂》234页)水在李白的诗歌中形态万千,或汪洋恣肆,豪放雄健;或缠绵悱恻,脉脉含情。

一、情思之水

水是轻柔的,人们常说:柔情似水。另外,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津口渡头常常是友人、情人、游子劳劳相别的场所。所以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用水意象来表现种种情思。

1、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已乘着一叶扁舟消失在视线的尽头,水天相接处,只有长江在无声的流淌。水天茫茫,友人离去的失落感从心头油然而生。唐汝询《唐诗解》云:“帆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人极写水天空阔之状,以暗示自己送别友人之后的惆怅心情,将无限别情含蓄的传达给了读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远去,心逐江水流。”(《江夏行》)眼看友人离去,诗人的心也随江水追随友人而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寄情与流水,但愿长相思”(《 泾川送族弟淳》)这些流水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深情厚谊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水意象有机的融入送别主题,与相伴相随的归棹、征帆、蓬舟一道承载起诗人淳厚的人伦情味与生命意蕴,水在诗人笔下成了一种有感情的生命体”(孟修祥《谪仙诗魂》第170页)

2、乡情

“凉风渡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秋风吹海让人感到时节的变化,离乡的久远;山水迢递又让人感到空间的距离,更添几分乡愁。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乡思如水,悠长无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公元726年,李白出蜀至荆门。看到江水就像故乡的亲人一样,不远万里相送,依依难舍,更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3、恋情

“宝刀裁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自代内赠》)诗人从妻子的角度着笔,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缠绵不断。

“相思苦循环,枕席生流泉”(《去妇词》)泪如泉涌,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仍可灭”(《远离别》)突出表现娥皇、女英与舜的生离死别,感人至深。

二、忧思之水

面对茫茫大海和浩瀚江河,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以及人类的渺小无助。在李白的诗歌中,水意象常用来表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心愿难遂的的忧思。

1、理想与现实的阻隔

李白25岁出蜀,胸怀“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然而却无门入仕,壮志难酬,直到42岁,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应诏入京,也只混了个待诏翰林的差事。不到三年的长安生活,又使他看到了朝廷内部的虚伪、奸诈与罪恶。他愤懑不平,诤谏不果,便以狂放抗争。最终被赐金放还。公元758年春(一说757年冬),李白又因李磷事件,以“附逆作乱”的罪名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仕途的坎坷,使他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正如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所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以黄河天堑喻横亘仕途的障碍,表现了作者在求仕不得,功名难遂的处境下,所产生的愤懑不平和无限忧思。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渡,冰龙鳞兮难容舠。”(《鸣皋歌送岑征君》)委婉曲折的表达了对友人壮志未酬的无限同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表面上以水之不可断,写缠绵之离愁,实际上表现的是他仕途的失意和人生的无奈,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叙写愁情的千古绝唱。

2、人与人的阻隔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万重”(《箜篌谣》)人心仅方寸之大,却如隔山海,难以沟通,知人知面不知心。非常深刻的抒发了作者晚年对人生世态炎凉的感慨。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长相思》)以波澜形容海天茫茫,关山重重的阻隔。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州”(《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风帆茫茫,水急浪险,不知此去有千万里,从此与族弟海天相隔,满怀对族弟李襄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感人肺腑。

三、壮思之水

水的浩瀚无边,水的磅礴气势,水的灵动绝俗,常被李白借以表现其万丈豪情和吐纳天地的胸襟。

1、以水之宏阔写博大胸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以海之辽阔喻人之胸怀,赞扬裴十四胸襟博大,能纳万里之黄河。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些壮阔的山水意象,苍茫雄浑的意境,大可以作为吞吐日月,气壮山河的盛唐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坦荡胸襟的写照。

2、以水之磅礴写生命激情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恶风助威,巨浪破壁,狂涛连山,势如雪崩。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站在华山峰顶遥望,黄河如一缕游丝从天际而来。近看,滚滚洪流似一头巨灵,张牙舞爪撕开巨岩,咆哮而去。地动山摇,声闻如雷。极力形容华山的高峻、雄壮和黄河的澎湃气势。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望庐山瀑布》其一)以挂流之宽,喷射之远,极写其气势,以银河喻飞瀑,极写其壮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通过这些极具生命活力的意象,我们不难捕捉到李白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生命豪情。“他的这类山水诗,与其说是写山川风物,毋宁说是以山川风物宣泄自己内在的生命激情,表现不屈的桀骜之情。”(孟修祥《谪仙诗魂》第240页)

3、以水之深淼写高远之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沧海虽大,云帆可济,以长风破浪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春,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引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

4、以水之奇幻写人生快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奔腾咆哮的长江冲破天门,一往无前,汹涌的江水受天门山的阻滞而形成回旋,更为壮美。诗人行舟江上,顺流而下,眼前青山夹岸,扑面而来;身后,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天地生辉。不难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踌躇满志的人生快意。

四、哲思之水

水,自古以来,就富有诸多的哲学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之喻,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载舟覆舟”的成语。李白继承和发展了水意象的哲学意义,李诗中的水意象也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1、以水之长流,喻时空的永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短暂。

2、以覆水难收、水不西流喻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薄命》)前两句就事设喻,化虚为实,以雨往下落,覆水难收比喻汉武帝刘彻对陈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转意。后两句以东西分流的水比喻情感彻底断绝,含义深远。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以水不西流为喻,表示功名富贵绝不可能永在。

李白诗歌的水意象寓意深广,丰富多彩,笔者蜻蜓点水,权作盲人摸象之言。

参考文献:《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谪仙诗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篇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32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34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36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39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4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42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3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44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 47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 50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51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5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5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54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55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57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58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5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61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62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63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64 从美国州名看美国文化多样性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6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69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70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中的后现代特征分析 72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 73 东西方人名文化与翻译—以英汉人名为例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77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7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79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8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82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84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85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86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88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89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90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9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9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9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95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96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9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9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10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 104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5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7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108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 110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11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112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14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16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118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20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122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123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12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12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2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128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130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 131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33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35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3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 13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139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140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141 英语委婉语浅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143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144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47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 148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49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15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52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 153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15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5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56 浅析英语委婉语

157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58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5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60 从文化语境分析习语翻译 16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162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63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164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 165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66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167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168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16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 170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7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72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173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 174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7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76 维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17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9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 180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181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

18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83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84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85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

18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87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88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

18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190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91(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92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193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

194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19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

196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197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98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上一篇:补贴资金的申请报告下一篇:自考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