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4-11-11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共8篇)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1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诗歌表现特色如下: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

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相见”时难是诗人长久的匪徒和铭心的思念,惟其相见不易,才便见出分手时的万般留恋。但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在他内心的深处那种绵邈深挚的感情起了作用,使他对爱情充满了期冀憧憬,于是用“东风”一词过渡到了颔联,吟咏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比,用谐音方法生动活泼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到死才能停止,像烛泪一样在燃尽之后,才能流干。这是一个爱情的盟誓,写得缠绵悱恻,凄凉伤感。作者在颈联中拟想对方也被真挚的爱情所缠绕、折磨,痛苦得从早到晚辗转反侧,并且相爱而不能厮守,年华流逝,云鬓渐改,对月空吟,寒冷悲凉。尾联借用神话传说寄托诗人对所爱之人劝慰,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自我安慰呢?诗人请求可以通往仙山的神鸟云探看所爱之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眷恋。全诗抒写了相爱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断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着的追求。意境优美,婉曲多情,体现了李诗的感情细腻深刻。

从整体上看,他的诗选材广泛,常用的诗构成一幅画而看成统一的整体,或是用组诗的形式来表达到抒情写实的目的。例如他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就巧妙的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写景等方法的运用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同时,诗人还采用组诗形式,集中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讽刺。如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事迹的《马崽二首》《龙池》等诗。唐代诗人咏明皇、杨妃事迹的诗篇颇多,大多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而李商隐却能采取批判态度,特别是对明皇“贵为天子不能保其妻子”这点给予揶揄,这种见解是对“不彰君过”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并且扩大了咏史诗的构思领域,对后世起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

李商隐的诗歌的美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1、辞采华丽,色彩鲜明

义山的词给人以绮丽典雅的感觉,诗人在诗中运用成语典故,丽词逸句、淡言浅语,以至在语言民谚口语,莫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的诗的内容含蓄形式优美,给人以回味想象的余地,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如:诗人这样描绘美女“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描写月的诗句:“昨夜月轮明”,“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月带楚域积”。又如诗句“欲为东下更西游”“我欲西征君又乐”“碧云东去丽云西”等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徘徊低回,有着无限情趣,让平凡的**显得五彩缤纷,灿烂夺目。请看如下诗句月榭故乡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即日》

风女癫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

上述诗句,形象生动、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

2、善于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意象的虚幻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则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一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即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善于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则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敏感、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很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常常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情绪互相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    5  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发现,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也许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具体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不管是比甲物还是比乙物,亦或是比具体事物、抽象道理,还是以客观景物比主观感触,都是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由甲物联想到乙物,看到外界景物出发内心感慨。也就是触景生情。[7]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使他的比兴、象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含义。他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诗具有深情绵邈、余味曲包的优点。

他的诗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运用象征、比兴、拟人、拟物等多种手法,来借以抒发主观感受,影射现实生活,或是诗人对生活上的评价,亦或是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例如《独居有怀》意识,表面上指少女失恋后独居还念旧欢,实际上是暗喻诗人在政治失意后希望改善和令狐绹的关系。

又如在《鸳鸯》《石城》等诗中,诗人以鸳鸯来象征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七夕》中又通过乌鹊填河的神话,向青年恋人们传达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祝愿。        此外,诗人在《赋得鸡》《晓起》《柳》等一些诗歌中巧妙的把拟人、拟物、双关语等修辞完美结合。这也是诗人的诗写得意境深远、委婉曲折的重要原因。

4、善于使用对比和史实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用了对比手法,“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还有就是“在同一时空向度内展开矛盾对立着的人、事、景、情、境之间的多样对比”,如凄冷的环境、处境与强烈的用世热情和生活热情的对比,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实现其艺术价值,“有助于表达李商隐复杂微妙的心态和形成其诗歌回环复沓、层层翻进的结构特点,以及形成诗歌沉博绝丽的风格”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同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因春雨怀人而作的,前两句写所爱者分离的失意惆怅,红楼二句描写怅卧时回想自己寻访所爱者不遇而独自归来的情景,颈尾两联既写出了相爱人之间的互相思念,也写出了相爱无累的苦闷。全诗借助飘雨迷蒙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创造出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一联不用典故,不靠涂饰,只用清新明丽的语言把色彩与感觉相对照(红与冷)和雨帘珠箔的自然融会,细致入微地写出抒情主人公寂寥怅惘的心理状态,极富抒情气氛。

三、无题诗的创作

无题诗是李商隐所独创。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所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渺的独特风格。[8] 无题诗的创写无疑是李商隐在唐代诗歌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无题诗扩大了抒情诗的领域,发展了抒情诗的技巧。除李商隐之外,历代诗人中都有写无题诗的作者。如晚唐的韩偓就有《无题》四章,唐彦谦的《无题》诗更是多达十三首之多,可都没能赶上李商隐的无题诗。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去绝无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体者‘万里**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比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和本旨。”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寄托为主,但每个人的读解不一,很难确定诗歌的本意。

另外,从他的《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新颖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结合构成了李商隐诗的隐晦深奥、沉博艳丽的特点。

综上所述,李商隐这位在中国诗坛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他的创作    7  证明了诗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而近体诗尤其七律,在他手中也更成熟了。但由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激烈的特殊情境下,“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他对现实的评判和真情实感都不能一吐为快,而只能用隐曲晦涩的语言来表达,致使其诗作确实有费解之处。但暇不掩玉,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诗作多以比兴寄托手法,大量的典故,细腻的感情,清丽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典雅瑰丽,含意隽永,至今仍有许多诗篇为人们所乐道,所欣赏,这在我国文坛确实是不多见的。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2

传统的文人观念可以用两条人生道路来概括:一种是以屈原、杜甫为代表的仕途道路:忠君爱民, 甚至以身殉国, 儒家思想为其哲学基础;另一条道路以陶渊明为鼻祖, 归隐田园, 忘情山水, 采取与统治者不合作的隐退式的人生道路, 道家思想为其哲学基础。这样儒道互补, 进退结合就构成了传统封建士大夫的基本人生模式。

在李商隐的人生中, 他走的是一条“独善”与“兼济”结合的道路, 他的思想中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并存, 他的文学创作艺术风格是婉约与风骨相结合, 对崇高美理想的追求及对崇高美消逝的一种感伤。于是他诗中便出现了幽思婉转、如泣如诉, 显现出了一种“沉博绝丽”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一生是力求有为的一生, 却又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古来才命两相妨”。生不逢时、仕途的不幸遭遇、爱情婚姻的挫折不但使他感到现实世界中的残酷无情, 更感觉到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中消沉、幻灭。这些引起了诗人的彷徨与探索, 也构成了诗中悲剧感伤气氛笼罩的特点。

一、对时代的感伤

晚唐时期已经是唐王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王朝, 诗人在《乐游园》中感叹到:“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是一个兼出世与入世思想的人, 在不同的时期, 两种思想也占据着不同的成份。他一生写了不少的政治诗, 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感伤, 对朝政的讽喻。他效仿杜甫诗的“沉郁”及“诗史”精神, 对民生疾苦的现状抒发了感伤与忧愤, 对“只是近黄昏”的唐帝国而忧愁, 为长安西郊农村的“十室无一存”而愤切。李商隐政治诗的另一内容便是对理想人物的赞美、同情和悼念, 通过这些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及对美的坚贞不渝的信念的渴望和追求。在《赠刘司户萱》一诗中, 诗人表明了他们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却又难以实现的忧伤。李商隐《锦瑟》是诗人平生回顾的小结, 他用艺术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寄情锦瑟, 用一个凄怨的、美丽的古乐器为自己塑造形象。诗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话在隐约暗示追忆年华时的无奈与感伤。“思华年”是诗人生平的回顾, 也是古瑟的悲哀在诗人笔下的倾诉。紧承首联的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月暖玉生烟。”用了一连串的特殊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虽有些朦胧, 但却让人感觉到“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究竟是为什么而感伤、而向往?我觉得诗人借往梦成空, 抒发毕生理想成尘的理想。理想已经不复存在了, 诗人的感伤之情自然由此而生。“沧海”一联紧承上联, 用带有典故的象征意象, 传奇色彩的悲剧就强烈地烘托出诗人的沉痛。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诗人如此生平, 在当时已觉得惘然, 今天就更难以回想了。“惘然”一词更加重了诗人对家国和身世之感伤的色彩。中唐时期韦应物所吟叹的“世事茫茫难自料”的诗句不也是此同样的感触么?全诗在流美之中不失厚重, 凄丽之中流露沉郁, 把自己对时代、对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感伤表述的淋漓尽致, 不失为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对人生的感伤

诗人经历了朝代的由兴至衰, 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幻莫测, 尤其是现实中美的消沉, 引起了他深深的感伤。“人间沧桑朝朝变, 莫遣佳期更后期”。由于人生道路的坎坷, 诗人对生活所表示的倾向、态度和感情都流露出一种隐隐的感伤。仕途的坎坷与失意更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悲伤。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感叹是狂放不羁的“欲度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内心深处仍坚信“天生我才毕有用”。在苏轼的诗中对人生的感叹是豪放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然而, 李商隐看到的人生是无论如画的江山, 还是使“墙虏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 都无法摆脱“人生如梦”的结局, 更无法控制住美好事物的消沉与幻灭, 于是他的诗中便时有时无地笼罩这些对人生的悲剧特点。他的诗《蝉》虽然不是一首单纯的对人生感叹的诗, 却很大地体现了这种哀伤情绪。首句“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以闻蝉鸣起兴, 蝉在高处吸风饮露, 所以“难饱”, 这与作者的身世暗合。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 用“一树碧无情”来做衬托, 虽然是仕途不得志, 更含有世态炎凉的感伤之味。接下句由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由“故园芜以平”想到自己一无所有,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加悲切, 思家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田园将芜胡不归?”末句回到咏蝉上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起来, 呼应开头, 蝉的难饱与“我”举家清贫相对应, 一个落魄的文人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生的一切都像树一样与“我”来讲是“碧无情”了, 这样的人生还有何欢乐而言, 只能如梦般逝去。

《蝉》中注重对字句的锤炼, 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乱的思想。这种咏物诗的特殊写法也给人一种回环宛转的感觉。回环宛转是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也是他“沉博”风格的一个鲜明标志。

三、对爱情的感伤

凡是读过李商隐诗的人都知道, 他的爱情诗更为著名, 也是他整个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他的一部分写爱情的无题诗意旨深远, 历来为传诵千古的佳作。前面提到过诗人对美的追求及对善的坚贞, 而对于人生的三大感情之一的爱情, 诗人更是推崇它的坚贞不渝。所以,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 一部分写对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另一部分则写这种美好爱情消逝的一种无奈与感伤。以他的一首《无题》为例,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描写离别时季节的景象和彼此内心的痛苦。“东风”即“春风”, 古代士人皆有伤春悲秋的感叹, 此诗亦然。面对别离, 即使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也会因此而变得萧瑟。接下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情人间的那种坚贞、执着、缠绵、沉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而成了描写爱情的千古名句。那种“流泪至死”的对爱的感伤让人为之动容, 一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顿时显现。结尾处意致婉曲, “蓬山此去多无路, 青鸟般勤为探看”, 诗人曾自己说过“刘郎已恨蓬山远”, 而此处偏偏是“多无路”, 真的吗?下面借青鸟———王母跟前的“信使”为他鸿雁传书。但现实如果真的那样就好了, 诗人只不过是表达一种祝福和希望罢了, 但这种希望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 所以宛转地表达了他的感伤之意。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佳句很多:“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 但这些诗句都不是绮靡繁艳之音, 皆为了表达作者对这种至纯至美爱情的向往。人世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是无处不在的, 但却不属于婚姻不幸的作者, 于是他把感伤的情绪融进了诗作中, 以此来悼念自己远逝的幸福。

四、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艺术特点

李商隐的诗中有杜甫的沉郁、李贺的幽奥、李白的构思想象奇特, 向前追溯更是吸收《楚辞》特别是离骚的绵藐风格, 形成了“沉博绝丽”的风格特点。诗人更多地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 描写整个心境。对于李商隐的许多诗歌历来争议都很大, 但如果从诗人的整个心境来关照, 就会明显发觉诗的本意及这种感伤的艺术风格。我们不能忽略其诗的脉络细密、诗律畅适、镂物精细、用典工切等艺术特点, 但感伤色彩却是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艺术特点不但能表达出作者对待人生、事业的态度和观点, 也大大提升了诗的意境和回环宛转的风格, 达到了一种独特的感情境界。间隔感、孤寂感、虚渺感浑然一体, 使人读诗生情。

李商隐作为传统文人, 继承了千年来古老的文化积淀, 类似的个性和独特的遭遇乱世的背景使他的诗中所塑造的氛围带有对于个体的悲叹、对人生的关注、对美的追求。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篇3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再看尾句“枯荷”,“雨声”。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苦吟》)可见当时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李商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篇4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 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如《锦瑟》、《嫦娥》、《柳》、《昨夜》等诗篇。李商隐有意识地以此为一些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的爱情诗作命名。用“无题”的方式来摆脱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如《锦瑟》,历来是被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作品虽题目为《锦瑟》,但仅以诗中首二字为题,实际等同“无题”。诗的额、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迷蝴蝶”,当回想青年时代的壮志雄心,但又无法伸展,故曰“迷”。“望帝春心托杜鹃”,当为壮志难酬,致一片雄心,惟有付之吟咏,有如望帝之化为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与“蓝田日暖玉生烟”,则以珠玉自喻。珠有与月盈虚的传说,今沧海月明而珠不能自盈,是以有泪;玉韫山中,终不为人所采,则蓝田日暖,亦徒见宝玉生烟罢了。这四句可以说,如实地概括了诗人的一生,似乎都蕴涵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但诗的最后二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提携全篇,对以上所用的典故加以总结,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感触。这首诗是以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通过含蓄、暗示来表达诗人的人生哲理,展示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诗是写于李商隐在世的最后一年,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诗人五十年的经验总结。所以历代诗评家结合他的身世,得出如此多的考证。

《圣女祠》之二,是描写诗人与女道士恋爱的一首作品,几乎句句都有典故。“三里雾”、“五铢衣”、“刘式威”、“衩头燕”,通过层层隐喻,描写了女道士的居所和服饰,透露出作者与她的恋爱关系。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这段恋情既留恋不已又极力掩饰的矛盾心里,从而体味到其中的暧昧情趣。这首诗也通过各种典故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中“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采用了宋玉《高堂赋》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和南朝《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旧语,既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又传递了女子的凄苦孤独、寂寞冷清之感,诗的感情基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还有像“刘郎只恨蓬山远”,“蓬山此去无多路”,都表现出对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哀怨情绪。总观李商隐诗的用典方式,他屏弃了简单的词语替代,而更注意词汇的内涵和张力;更多的运用有强烈情感的故事,使内容更具感染力。有些诗使用了重叠渲染的典故,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氛围与意境。因此,李商隐诗中的典故能幻化出一种奇妙、朦胧、艳丽的色彩,传达极为浓烈的感情。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表达了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锈芙蓉。”描写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惟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使作品中的意境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切。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首联两句的不同诠释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成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子深夜赶缝罗帐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息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由此,我们既可以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看成是痴情女子期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借着西南好风来与她相见。

这首诗正如钱谦益所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仿佛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情节,不同人物的爱情故事,在体味了爱情的甘苦的同时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在感情上的遭遇。在骈俪文体盛行的晚唐,李商隐喜欢在诗文中使用众多的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二、李商隐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艳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诗不太注意意象的外部联系,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同时又善用美丽的辞藻与事典,给人造成镶金嵌玉的感觉。再加上爱情与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成为表感凄艳之美。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对,造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诗颈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成相互映照,在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籍。“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描写了两个场景,一个繁华一个冷清。可想诗人在灯红酒绿的晚宴上,也许是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因为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深人静之时又感到惆怅。总之,应官鼓声,一夜风流随风而逝。坐在马上心绪迷乱,失魂落魄,像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一天庸常琐事中去。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同时又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著追求相沟通。

《无题》(飒飒东风细语来)描写的是一位贵族少女失恋的苦衷,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其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体现了这位少女的春心荡漾,情焰热烈,却又相思无望,终归无心。这两句诗虽然是女主人公自劝不再相思,却使人愈加感到她相思的痛苦。透出了爱情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再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抒发一位痴情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达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还有《日高》抒写的是诗人对一位水晶帘中眠梦的女子的强烈渴望与无望的相思之情。诗人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来铺张叙述,而是用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热烈的渴望,执著的追求和无望的相思。用“粉蛾”来象征满怀春心的主人公的追求,再在诗句中加入“屏风”,象征着阻隔,用“粉蛾帖死屏风”象征着一种执著而无望的追求。李商隐的这类爱情诗悲剧色彩浓厚,爱情虽间阻但又不作绝望之辞,大都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所以愈加显得凄美。 再如《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这首诗,这是一首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的执著追求的爱情诗。其中额联句“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从自身着笔,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别后缠绵执著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忠贞。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用“春蚕”,“蜡炬”比喻,象征加上“丝”、“泪”二字一语双关,促使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表白,至死方休的爱情誓言显得热烈而又委婉,含蓄而又鲜明。而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对方着笔,设想对方无刻不沉浸在相思痛苦之中。晓妆揽镜,但愁青春消逝,凉夜吟诗,当感月光之清寒。“青鸟殷勤为探看”着重写“诗从对面飞来”于细致入微的体贴中,更见爱情的深挚与专一。

这首诗最广为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相爱着的男女对爱情的表白吗?诗篇所表现的相思苦痛,浓郁的悲剧气氛延绵不绝,更体现出诗篇的凄美。正如赵臣瑗所语“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三、从诗人的高尚情操中体现出纯情之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虽显得朦胧和凄美,但从诗篇的内涵和意境来说,更能体现诗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也体现诗人对爱情的真挚和纯情、对理想的追求和纯情、对人生的感悟和纯情。

《锦瑟》虽是被历代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朦胧的意境中透出诗篇的凄美,但同样也透出了诗人的纯情。这首爱情诗突出的是精神美,很少有庸俗琐屑的描头绘足。在《锦瑟》中,不仅对“事”的叙述甚少,其实连“情”的痕迹也不明显,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熔铸成一个个哀怨动人、幽怨凄美的意象,在读者中引发丰富的联想。诗人以锦瑟贯穿整个诗篇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杜鹃、沧海泪珠、蓝田烟玉四个侧面,作为锦瑟乐声的映衬。蝴蝶迷梦来表示乐声的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形势的激变。杜鹃悲苦来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失国的悲愤。沧海明珠来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的怀才不遇之痛。蓝田烟玉来表示乐声平迸发,象征诗人不甘屈抑之情。在这些表面不相联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沧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诗人寄情锦瑟,使诗篇的意境和色彩更富于情境和色泽的变化。表现出诗人晚年坚贞自葆的高尚亮节和意蕴深微的晶莹肌理。哀怨、华采的锦瑟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往而不引起华年的追想,从而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情调。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的意境虽显得较为凄美,但同样体现出了诗人的纯情。这首诗描绘出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有过创伤的爱情悲剧,他与一位年轻姑娘相爱却不能相守的不幸结局,诗人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与女冠的相恋,,忧畏重重,无果而终,这种遇合两难的爱情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苦与哀伤,爱情的`欢乐与痛苦,艰辛与珍贵,不幸与崇高,失意与酸楚,在李商隐的爱情诗里表现得缠绵悱恻,哀怨动人。体现出诗人年轻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他们真挚的爱情充满了很多的同情和向往。

李商隐爱情诗的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是整个诗都充满了感伤色彩,也容易唤起读者的伤感情绪,让读者在艳丽、委婉的词语中去触摸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还有《柳枝五首》同样是一个悲情的记录,描写一个大胆奔放追求自由的女子在世俗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合礼数,平常不会梳妆打扮,只喜欢调琴理弦,吹萧弄管,奏出一些像天风海涛一样气势雄浑的歌曲,弹出一些幽怨欲绝的音乐,直到听到诗人的《烟台》诗,才懂得真正需要的情感,在与诗人真心相爱构建一个理想浪漫的感情世界时,不幸的是这柳枝姑娘被东诸侯娶走,使得两个渴望结合的年轻人却只落得各自分散的结局,但两位年轻人对爱情的执著却抗拒不了礼数的重压,爱情在诗人的心中成了飘渺的海市声蜃楼,外在的现实虽阻隔,却使内心的渴望愈加浓烈。细鱼轻雷吹打不散未展的愁怀,如面的芙蓉极易令人怀想起两情相悦时缱绻风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与勇敢永远为人们所赞赏。诗情外在的凄恻、绝望与内在眷恋的涌动灼热构筑了爱情的浩荡与波涛,美好愿望的难以实现,失意的爱情如流水,永存着诗人的悲情。

再如《嫦娥》一诗,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说法不一,因李商隐一生有过许多高远的追求,但结果是流落不偶,处于孤独寂寞的境地。李商隐他曾学过道,也熟悉女道士修仙的寂寞生活,大约正是基于这些感受和见闻,他设想嫦娥偷吃了灵药感觉到天上的孤寂而后悔。但也有一般释者纷纷猜测,李商隐喜欢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从而借“嫦娥”这首诗来体现诗人的近似心理和内心体验。通过种种猜测和揣摩,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借“嫦娥”来歌咏意中人,也有人认为是诗人直接歌咏自己的孤寂处境,还有人认为诗人是借“嫦娥”而另有寄托。诗的多义性与诗的朦胧意象给人一种独有的精神意境,这首诗只有通过读者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的去体会,好好的去感受,才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高尚的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丰富的情感表现得近乎完美,可以说是李商隐开创了爱情诗的先河。他以独特的思想意境来体现爱情诗的朦胧之美和凄艳之美,同时也体现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与纯情,使整个爱情诗章都流露着丰富的思想情蕴,也为后世对爱情诗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表现方法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情感

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譬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形象的比喻!令人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这正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构思。犀牛的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8﹞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情景所打动。

五、善用典故,神来之笔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深化了主题。

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如《中元作》一诗,通篇用道家道教之典,把诗人与女冠的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芙蓉塘外有春雷”一句则运用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典故。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爱情诗深邃悠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和含蓄美。“贾氏窥帘韩掾少”一句则用了晋朝贾充的女儿与韩寿的爱情故事。据《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宓妃留枕魏王才”则用了魏时甄后与曹植的爱情典故。﹝9﹞诗人通过运用大量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这些爱情诗非常值得我们广大诗歌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咀嚼琢磨,学习借鉴,从中汲取有用的诗歌养分。

参考文献:

﹝1﹞吴调公 :《李商隐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1982年2月第1版 ,第97页第四章《李商隐的爱情诗》;

﹝2﹞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89页《论李商隐的爱情诗》;

﹝3﹞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91页; ﹝4﹞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93页; ﹝5﹞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89页王思宇对《宫辞》的注释;

﹝6﹞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26页周汝昌对《锦瑟》的注释;

﹝7﹞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74页周汝昌对《无题》的注释;

﹝8﹞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59页刘学锴对《无题二首(其一)》的注释;

﹝9﹞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62页刘学锴对《无题四首(其二)》的注释 ,部分内容参考和改写自刘学锴的《论李商隐诗》。

(10)《李商隐诗译注》邓中龙著,岳麓书社。

(11)《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1988年12月中华书局。

(12)《论李商隐诗》刘学锴。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5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苗》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表明他对国家的眷恋,对这次遭流放的绝望。返回长安,报效国家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他像一个在沙漠中无望地跋涉的人。对生活还充满向往却自知无望,忧伤和悲苦充溢于他的胸怀中。此时所有心中的委屈和复杂的感慨,只好借助于这首诗抒发出来。又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阔大的胸襟,也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不仅表现出他对权贵们的极端蔑视与抗争,更在于与黑暗朝政的彻底决绝。

二、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瑞瀑流争喧豗,石水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橘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都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三、李白诗意象的壮美和优美

李白诗的壮美意象

李白诗的壮美意象与作诗的宏大气魄和想象力非常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许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庞大的壮观事物颇为倾心,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是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方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问”。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

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举目去,那浩浩长风从遥远天山吹来,以不可抵挡之势横跃万里山川,一直吹到玉门关内。由天山明月、苍海云海、万里长风所构成的境界是何其雄奇和阔大。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首诗着重写出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御虚舟》)。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待壮美!这些雄伟壮美的意象的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山道平野尽,汇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云,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三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李白笔下的这些山水景物,构成了雄伟壮丽的意象。

李白诗的优美意象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风,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这些诗句写的是牛渚夜景。牛渚夜景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廖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这些都在夜色中溶为一体,在我们面前展现是一幅空阔渺远,多么优美的境界!还有《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这些诗句写九叠云屏的彩如锦绣般四布,彩云的影子倒映在明净的湖里泛出波鳞鳞红光。九叠云屏有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好像银河挂在石梁上。翠绿的倒影、绯红彩霞映衬着一轮红日。这些由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已构成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意象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绿竹、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白波、白鹿、白水、白鹭洲、白帝等这些都是白色的透明体。因此在他的诗中用得电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如“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宴梅道士山房》)。“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其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浪至此回”(《望天门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也甚喜欢金、青、黄、绿、紫等色彩的事物。但在李白诗歌里,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月亮了。月的形象在他的诗歌民反复出现。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二首》其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宿王松山下荀媪家》)。李白诗歌中出现有明月的诗句又何止这些。李白天性开朗,喜欢的是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四、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6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排律 气势 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仃。”杜甫的诗歌中着重写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妇女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写到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白帝》中写到“哀哀寡妻诛求尽,恸哭秋何处村。”《遣遇》中的“石间采蕨女,于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杜甫的诗歌还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败坏,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这些统治者“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轻肥。”(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在他的《洗兵行》一诗中这样写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在诗歌创作中还比较侧重于揭露,谴责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中写的“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等句,在他的《壮游》中写到:“国马皆粟豆,官鸡输稻梁。”还有《斗鸡》《丽人行》等诗篇。杜甫的诗歌《前出塞》,《后出塞》,《后出塞》等,通过具体的事实揭露了天宝年间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扩边战争,致使士兵长期远戍并且大量的死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诗歌不只是指斥了将帅们以杀人略地去邀功请赏:“古人重边功,今人重高熏。”(9)还直接地批评了玄宗的穷兵赎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只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并愤怒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用这种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批判了统治集团,并传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当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忆昔》,《前出塞》,《伤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一诗中更具体地写道:“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庸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是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些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期(10),”“也奠定了杜甫诗歌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就比较而言,李白的诗歌天然涌发,大气滂沱,飘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让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杜甫的诗歌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来说,“杜甫,上接古人,继承了风雅言志的传统,吸收了沈全期,宋之问写律诗的经验。”有人又说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文人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古今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见,杜甫的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绝非一般的。

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很广泛。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描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论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不过,这也给杜甫的诗歌带来部分上的偏重于理性化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继承是比较宽容的,杜甫主张“转以为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的诗歌,杜甫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他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够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也丰富了杜甫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强调的指出过。杜甫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式。他的五,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朝都是一流的。杜甫的七言绝句虽然不如李白,王昌龄等那样杰出,但是他的诗歌也有自成一家的特点。只有五绝,数量很少,稍微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这些也就能够足以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一类是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一类诗歌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这样,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他的《北征》这首诗歌长达七百字,叙述自己从凤翔至慵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战乱时的创痕,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成分体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情。这类诗歌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诗歌作品的饿深重的影响,但是在督抚诗中,由于感情的浓郁厚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歌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歌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是,杜甫的诗歌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体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事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大创造,直接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些诗歌善于描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运用了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类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诗歌的创作多用于宫廷的应制唱和,这类诗歌的内容很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他的佳作还是不少的,到了杜甫,这个局面就从此被扭转了。杜甫的诗歌真是气象万千,不但伟大,而且十分的崇高。杜甫的诗歌有苍苍茫茫的气势,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读后就可以看出他伟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伟大的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绝句,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的高尚和伟大,第一句清洁,有清洁可以看出高尚,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的时候,什么也不容纳,或者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窗含”“门泊”则是杜甫心扉的敞开。虽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着西岭的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到门前的船,只不过是很蠢然没有灵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来就绝非如此呀,在他眼里,船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都认为这一首诗歌是写实的,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诗歌中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一时的蛮力横劲。有的蛮横是一种病,杜甫的诗歌的力量并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的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13)杜甫的诗歌有《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四)虽曰“戏为”,也是严肃的,所写的诗歌的见解,可以看出其创作的途径,批评的态度,“玩意儿”是做出来的,力气却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

读杜甫的诗歌第一要注意他的感觉。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14)观“嫩蕊”句,其感觉真的纤细,用“商量”两个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仔细大方:这与他的人格有关,其次是杜甫的情绪,感情。自“王杨卢骆”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觉是敏锐,纤细,情绪是热烈真诚的。此外,另一点是金圣叹批《水浒》说鲁智深的“郁勃”--有郁积之势而用力勃发,所以虽然勃发而有蕴郁之力。别人情绪或者热烈,真诚,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诗歌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这一首诗可以看出。

杜甫的七绝避熟就生,就像韩愈作文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15)韩愈的陈言务去只限于修辞,至其取才,思想并没有特殊。取材不见得好,思想也不见得高,杜甫不但修辞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绝《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黄梅。石笋街中却扫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有《觅松树栽》和《乞大邑瓷碗》,别的人写这一类的诗毕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写的不雅,却不俗,粗中有细。

别人写声音是纤细的,而杜甫写的却是宏大的,例如《三绝句》的第一首:“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稀?”此盖与杜甫的天性有关。杜甫的幻想,感觉是壮美的,不是优美的。在温室里开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诗歌不是花的美丽,而是松柏的美丽,禁得起风霜雨露,苦寒炎热。他睁开起眼睛,要写的事物的真相,不象义山的偏之于梦的朦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瓷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的诗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为胜,而是以新鲜取胜的。其好处在气象。杜甫的气象是非常雄伟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天凉。”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多用“三平落脚”。又如杜甫的诗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脚”。“三平落脚”要落得稳,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脚”句很多,作七绝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断次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势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庐,看射猛虎终残年。”

杜甫的诗歌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但是没有沿用古题,不拘泥于古调,而是根据现实的题材,另立新题,自由地抒写,创作了许多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诗篇。“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15)

道出了杜甫的诗歌这方面的开创意义。“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车行》,《丽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后出塞》等,都是这一类的名篇。

其次,描写方法上,他采取了朴实的叙述,精细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创新,吸收了乐府歌辞的意境,并使之提到一个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佳人》等中,有着朴实的叙述,有对话,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乐府歌辞的意境。但是对人物的形态,心理描写的十分的细致,却远远地高出了乐府歌辞。

再次,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容进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当中,然后通过强烈的抒情表露出来,正像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铁别把它指点出来”(18)这是杜甫叙事诗中最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哀江头》《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诗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他的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叙述中就包孕着炽烈的感情,姓名的态度,使全诗凝成了滚动着热情的完整形象,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以后他所写新乐府的诗人所不能与之相比的。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还汲取了许多古代和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于其“江山故宅”(《咏怀古迹》),赞誉庾信的“凌云健笔”(《戏为六绝句》)和“清新”的风格。他称誉孟浩然的诗歌“清诗句句尽堪传”和王维的诗歌“最传看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他颂扬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的诗歌为“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李白的诗歌,他更是倾心:“多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对以前的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工夫的称赞,同时也就是他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他曾经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把股金铸造青词丽句的诗人引为同调。

第五,语言的凝练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而“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之内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后。字字精金碎玉,话语沉郁苍凉。

第六,独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说:“遣词必中律”,“觅句新知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的诗歌创作,要求作到“毫发无遗憾”

可见,杜甫对诗律的重视。杜甫的诗律的驾驭熟练,对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祷束缚作用,反而助于他的文思的表达,并且有激荡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还创作了一些坳体的律诗。这种坳体诗的音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于激烈的情感的表达。杜甫创作了大量动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艺术修养的排律,后来的诗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义的倾向,杜甫的诗歌却能够使工整的形式不伤害生动丰富的内容,这是文学史上其他诗人不能比及的。

杜甫对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诗至沈,宋,五,七言近体律诗的形式已经完成;到王,锰,李,杜盛唐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诗史爱护的辉煌!”(2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7

一、想象丰富, 构思奇巧

想象与构思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酝酿过程, 同时也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诗歌不同于纪实文学, 不必一板一眼地记录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与所感, 诗人有充分的自由将灵感化和艺术化了的客观世界表现为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 应用于诗歌当中。李贺最善于在脑海中灵活化用一些神话典故, 加上自己别出心裁创造出来的、风味迥然的艺术构思, 铺设出绮丽清奇、新意迭出的唯美画面。如《梦天》一诗中“老兔寒蟾泣天色”一句, 在诗人眼中, 凄清的天色和明月的幽光仿佛是玉兔和蟾蜍在暗自垂泪, 如此想象真是既大胆又新奇, 令人眼前一亮。再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 明明只是一轮明月, 在淡淡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平常景象, 诗人却将说成是“玉轮轧露”, 以幻写真, 使现实存在的事物染上了虚幻离奇的美感。《梦天》一诗的构思也相当奇特———诗人先是在想象中遨游月宫, 领略奇诡缥缈的仙境之美, 后又突然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通过“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 表达自己对世间沧海桑田变迁的深沉感慨, 借以抒发自己冷眼观人生的处世态度, 手法之新颖独到, 令人叫绝。

二、意象瑰丽, 意蕴朦胧

在诗歌中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 就是意象。意象体现的不是某一个单纯而独立的创作对象, 而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外部实有景象的重合。可以说, 意象源于现实, 可又不拘泥于现实, 它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的迸发与超越。而意蕴则是指文学作品里面流露出来的理性内涵, 大多为诗人自身情感的渗透。在李贺的诗歌中, 瑰丽别致的意象和朦胧幽邃的意蕴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如《天上谣》一诗中, 诗人将内心的美好期待化为天上那桃花源般清幽闲适的仙境, “玉宫桂树花未落, 仙妾采香垂佩璎。秦妃卷帘北窗晓, 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 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 青洲步拾兰苕春。”这样的描述完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平凡与匆促, 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超现实意象。而其中暗藏诗人对人世生活辛苦与劳累的怅惘与无奈, 包含着带有淡淡感伤的朦胧意蕴。

三、意境幽邃, 基调灰暗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在诗歌中, 对意境的渲染常常由基调引领。诗歌基调的奠定为创造意境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李贺的诗歌总是沉浸在幽冷肃穆的意境里, 伤感的“情”与黯淡的“景”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呈现出一派凄迷而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他的作品中, 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基调似乎永远是灰蒙蒙雾沉沉的, 清冷中滋生出妖娆。如名传一世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 如啼眼。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草如茵, 松如盖。风为裳, 水为佩。油壁车, 久相待。冷翠烛, 劳光彩。西陵下, 风吹雨。”诗人将缀着晶莹露珠的兰花比作苏小小凝泪的双眸, 用芊芊绿草、亭亭青松、袅袅清风和滢滢碧水来象征她被褥、伞盖、衣袂和环佩的精美, 用油壁车和青骢马暗示她生前的欢乐与期待。可是阴阳两隔, 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眼前只剩下她坟上凄迷如烟的野草花, 不堪相赠。西陵下风雨飘摇, 尘世间物是人非, 翠烛虚设, 四野无人, 一片荒凉寂寞。全诗从始至终都渲染出忧愁寂寥的气氛, 意境的孤寂幽冷和基调的低沉灰暗使人为之心伤, 空灵缥缈之中, 心弦便不由自主地被扣动, 而这也正是李贺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色彩艳丽, 语言峭拔

杜牧曾用“时花美女, 不足为其色也。”来形容李贺诗歌五色眩曜, 光夺眼目。确实, 李贺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总是喜欢铺设浓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 用精雕细琢的语言堆砌出壮美雄奇的图景。如《将进酒》一诗, “琉璃钟, 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读罢这几句, 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便如精心装裱过的画卷一般在人们眼前展开:酒杯用光洁通透的琉璃制成, 杯中美酒如琥珀般香浓, 酒滴的颜色是温润的“真珠红”, 盘中盛满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身畔是薄纱香罗围裹着的轻歌曼舞。物象如此华美精致, 艳而不俗, 令人不免心醉神驰。然后在诗歌的后半段, 笔锋直转而下, “桃花乱落如红雨”, 用陡然而来的乱花凄迷来象征年华的终将逝去, 犀利地指出人生苦短, 欢乐易逝, 就如这转瞬间凋落破败的漫天芳菲, 绚烂过后徒留怅然。因前面早已作出精心铺垫, 这样的写法非但不显得突兀, 反而使人有种幡然顿悟的感觉。语言峭拔跌宕, 动人心魄, 可见诗人的语言运用功力之纯熟。

英年早逝的李贺将生命中所有的欢乐与哀伤都献给了诗歌创作。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诗歌, 以其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在中唐诗坛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且被后世广为流传, 大大丰富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在我国诗歌艺术史上书写了极其珍贵的一页。

摘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论证:想象和构思;意象和意蕴;意境和基调;色彩和语言, 旨在使人们对李贺的诗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05) .

[2]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文学评论, 1997, (06)

[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陈燕妮.论李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2) .

浅析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8

关键词:戴望舒 现代派诗歌 象征主义 散文化

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的散文化及创造性借鉴古典诗词的诗歌艺术特色。

一、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

以象征化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烘托、传达诗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诗歌的含蓄美,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即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是戴望舒诗歌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

“诗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单是想象。”戴望舒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 ”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因而他的诗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把思想放在首位,他是把感情放在首位的。他在诗作中使用暗示手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些、朦胧些,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在他的成名作《雨巷》中,诗人运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营造出了一个“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盼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雨巷》虽有象征派感觉的不可捉摸,情绪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情感,有古典派的内容,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雨巷》中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内涵十分丰富。它是通过一个真实可信的“我”的形象,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展示了诗人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显然,“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她”在革命知识青年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象征的是那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落寞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使得一大批知识分子用文学的笔来倾诉胸中的块垒,而《雨巷》则是通过这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雨巷,来表达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附依的缥缈情感,这就给此诗带来了非常复杂的,甚至是悖反的情感投射。于是意象和情绪之间的不确定性反而生成了作品丰富艺术内涵的审美张力,形成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梦一般得凄婉迷茫”的、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艺术构图。

戴望舒的诗歌中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又扩大了想象,想象与象征交融互渗,使得他的诗意境朦胧且韵味无穷,深得象征诗幽微精妙的真谛。又如《印象》,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小的渔船,青色的真珠、残阳、微笑、古井等,均积淀着悲凉感伤的情思,内涵与情调一致,行断意连,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朦胧画卷。在后期的《寻梦者》、《萤火虫》、《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创作上,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意象象征化,用来传达情感,努力体现着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的特点。

二、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

戴望舒强调用音乐感造就诗歌,强调诗歌的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统一,追求新诗的音乐美。

戴望舒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起初,诗人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他的第一辑《旧锦囊》中十二首诗都有明显的格律特征。句式大体匀称,每节行数相等,每句七字,且十分押韵。如《山行》:“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悲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愁飘上我心来。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我就像流水的呜咽,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泪珠盈睫。”诗的第一节头两句对仗工整,优美之极。第二节首两句,也略似于对仗,而且两节是整体的对仗。《断章》融入了古典诗歌所具有的韵味,极似一首婉约小令。

1926年发表的《可知》从头到脚押韵,却给人呆板滞重之感,诗人开始认识到,押韵不是增加韵律感的有效途径,于是诗人不断探索,开始新的追求。

1928年8月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雨巷》,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叶圣陶先生称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雨巷》一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每节押韵三至四次,有些音节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诗人有意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在读者心头萦绕。诗歌情绪上的灵动与起伏,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旋律和舒展流畅的音乐美,以浮动而朦胧的音乐暗示迷茫的心境,从而是诗歌的韵律与诗人情感的韵律相融相通。

此外,诗人还运用复沓、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让同一节诗中的字句更迭相见,在重叠中加强诗的音乐性,加重了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在《雨巷》之后,诗人开始勇敢地反叛他所谓的“音乐成分”。“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论零札》)他逐步从追求音律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句式和灵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但这并不说明诗人完全放弃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只能说诗人创作手法更多、更新,勇于用多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从后期的《狱中题壁》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虽然注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内涵,具有层次性,然而整饬的句式和押韵,都流动着诗作所具有的音乐美感,因此说,优美的音节仍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特点之一。

三、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

戴望舒以“散文入诗”,为中国“现代诗”开辟了新途径。为创立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歌,他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起初,他追求诗歌的音律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以“吟”的东西;接着探索借助外国诗的格律写诗,类似“新月派”;后来运用象征派的独特音节与中国传统的抒情方式写诗,《雨巷》即是其代表作。《雨巷》问世不久,戴望舒又向他所谓诗歌的“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写成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我底记忆》:“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这是用散文写成的诗。在一种亲切的日常说话的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轻松、活泼很有韵味。字句的节奏已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最能代表戴望舒诗歌特征的正是这种自由体。

诗人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句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论零札》)。以散文为主要特征的自由体诗集《望舒草》中,情绪的节奏替代了字句的节奏,其律动表现于诗中现代人的情绪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跃动上。如《单恋者》就如话家常:“但我会低声说:/‘不是你!’/然后踉跄地又走向他处。”但又不是口语的堆砌,更不是片面求俗,而是情绪自然且有节制的外现,给人以亲切感。诗歌《小病》是散文化十足的华章:“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它几乎凝住了;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遂有了家乡小园的神往。”小病的旅人无聊孤寂,从浅春的泥土香里仿佛闻到了可口鲜嫩的莴苣味,于是勾起了对家乡小园的神往与思念……一切平淡而熟悉,宁静而和谐,营造出一个小病的旅人对家乡的惦念与关切。戴望舒诗体的散文化,不仅表现在描绘人物和事物上,还表现在其善用短句表达情韵。戴望舒从《我底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藩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以散文化的手法传达感情。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显示出散文美。

四、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

戴望舒不仅接受西方象征派诗的影响,还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营养,用中国的抒情嫁接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象征诗。

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上努力营造中国古典式的意境和情调。“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寒风中闻雀声》)勾勒出的景象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雨巷》是借鉴古诗意象进行抒情的典范。诗歌中象征性的抒情形象——“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感伤的。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言,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浣溪沙》)。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哀婉忧愁的心绪是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表现手法。

戴望舒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系在一起,吸取了古诗词中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雨巷》中回荡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含蓄、亲切委婉的情感与晚唐五代诗词的纤丽确有相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于古典诗词的现代特点。与古典诗词的使事用典不同,戴望舒运用了现代语言来描绘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丁香空结雨中愁”似乎没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破灭的情绪,所以《雨巷》中的这个象征性意象更表现出时代特征。

古典诗词中的丁香结是以真实生活景物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在《雨巷》中是诗人想象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可能是诗人一段真实的感情际遇。诗中大概还保留了一些真实的影子,经过诗人的艺术想象加工,是真实和想象的产物,这比古典诗词单纯指愁更进了一层。《雨巷》中的形象借鉴了古典诗词,又超越了古典诗词,是对古典诗词的创造性运用。

总之,戴望舒以他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艺术的自觉追求,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使中国新诗真正走上了“现代性”的寻求之路,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0.

[2]戴望舒.望舒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年的意义作文下一篇:中国功夫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