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2024-06-24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精选12篇)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篇1

综合实践培训活动个人总结

市五小

朱国栋

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回首过去,过程虽短,学习效果却很实在。说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也很茫然,不知如何运作,既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不仅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一些可贵的经验,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学观念在更新,能力也在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热爱;同时我也认识到目前课改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还应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共识和习惯。下面我就参加本学期的培训做以下几方面的个人总结: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

通过本学期从网络上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聆听六中苗校长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使用的精彩阐述,我认识到了设置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以学生实践经验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逻辑线索进行。让学生亲近自然。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比如,我校根据实际开展有关垃圾等环保方面的主题,开展有关爱护大自然环境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利用学校空地,给各班划分实验校田,由学生自主种植花卉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校开学之初,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参与实践,通过走班式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通过一个学生的行动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学期,通过参加苗校长对《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透彻分析指导和区教研员马雪梅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培训后,我进一步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比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3、操作中,能力有所提升

在培训期间,我还学习了对金工工具的使用,花卉的栽培常识,并与各位培训老师进行了实践操作。培训中,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同时也学到了基本技能。在四小的金工技能培训,我用学校配备的车床学会制作了一些简单实物、市四中的花卉栽培培训,我不但学到了栽培花卉的知识,现场还向培训的专家咨询了自己在养殖花卉中的疑惑问题。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实践。活动课堂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社会生活或自然界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五月中旬,杨主任安排的中卫听课观摩学习,使我们培训教师大大开阔了眼界。此行我们共听了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卫五小的做课教师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有效手段,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如此的自然,令参观教师大饱眼福。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展示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个个能歌善舞、手工操作技术熟练,课堂中处处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我们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价值。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篇2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 没有现存的教材, 没有固定的模式, 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以兼职教师为主, 他们如果不接受科学的培训, 不经过正规系统的再学习过程, 是不能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的。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策略

1. 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对所有实践课程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教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树立信心

第一步讲授实践课程的产生背景、具体目标;第二步讲课程的具体实施, 涉及到课程的定义、特点、主要内容等;第三步讲课程的活动方式、开展形式、活动时间及课时安排等;第四步介绍教师在实践课程中的地位, 以及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内容;第五步讲国外实践课程开展的情况及采用的方式。通过培训, 很多教师对这门课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实践的热情。

2. 抓典型, 深挖掘,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师执行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 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可见, 在实践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教师是非常有效的。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 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处理的。在案例的选择上, 我们本着以下的原则来进行:所有案例均为主题式研究案例, 即都是围绕着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来创设主题、深入研究。另外,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 我们要兼顾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一种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全面, 我们则可在案例中对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探究, 以积累成功的经验。第二种案例是学生对问题和现象的探究并不十分透彻, 但案例中对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指导方向描述得较为明晰和全面, 此类案例对受训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第三种可利用的案例则将学生在课程参与和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表现得细致入微, 所以教师在案例研究中可以对学生心理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我们采用讨论的方式, 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判断案例是从哪个视角来写的, 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问题, 并“介入”到案例的生成、演进过程中, 体会案例实施者的思考方式、思维重点和行动策略, 理清每个案例的研究方式、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讨论的方式, 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应该选择的重点问题以及应该采用的思考方式和对策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3. 找焦点, 选主题课题研究, 增强教师的问题解决意识

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多, 包括以课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强调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实践课程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有研究性学习、信息应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在这些活动中, 研究性学习应该处于整个课程架构的核心位置, 课题探究也将成为对任课教师的最佳培养方式。因此, 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自己设计研究主题, 选取研究角度, 组织相关人员参与, 并通过自主探究对研究主题作出科学论证, 得出较成熟的结论。由于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过程突出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在培训中注重提高教师的科学人文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课程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些能力恰恰是处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教师要想从思想和行动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完全可以尝试从接受实践课程培训这过程入手。

4. 学中做, 做中学, 通过师生共同实践赋予课程无限生机

经过初步培训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

(1) 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 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内因。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 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 还取决于教师师德修养, 所以充分调动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至关重要。对教师的人格提出要求, 进行规范, 这不仅是由教师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而且更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人格的必然要求。这种趋势是可以通过教师自觉地努力和追求来实现的。

师德建设上的以“教师”为本, 首先表现在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 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师表”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教师只有具备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才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才能通过主观上的积极努力, 使自己成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教师人格的修养与形成, 除了主观上的积极努力与不懈追求之外, 也离不开学校教师集体所提供的客观环境。从教师人格的形成上看, 教师集体则是这种人格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增加“情感投资”, 体现人文关怀, 要从工作实践的比较与评价, 教师间取长补短的相互切磋, 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研讨等等, 为教师人格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环境, 促进教师培养和形成严于律己、追求上进、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 并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2) 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此职业学校要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 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到生产的第一线实践, 并建立教师到

企业实践制度情况的跟踪督导, 逐步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实践使更多的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加大从企事业和社会招聘教师的工作力度, 千方百计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水平。

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应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生产产品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管理, 以便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 而且要改革课程设置, 使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比如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要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共建实训基地等。

(3)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发展目标,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适应形势要求, 坚持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更新, 达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和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 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师德建设, 塑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

摘要:本文根据当今课外作业的现状, 结合教学体会, 阐述作业改革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自主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社会责任, 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表的角色。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甘为人梯, 就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学校和社会把升学率的要求、考试的压力等直接转嫁给了老师, 光设置和批改课外作业这一项就耗费了老师的大量精力。

《教育大辞典》对“课外作业”是这样表述的:根据教师要求, 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一定比例。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业的一个有效补充的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布置不但是复习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小的作业本涵盖了学生的许多信息, 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不通过作业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 学生就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统一起来, 也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也谈不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更谈不上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了。

一、课外作业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今天, 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改革, 却普遍忽略了对课外作业设置的探究和改革。目前课外作业仍是以题海战术为主, 其特点是:

1.形式和功能单一

许多教师喜欢布置简单重复的课外作业, 如抄写名词解释和笔记等, 缺乏针对性和研究性, 作业成了没有实效的虚无的摆设。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 都是忙于应付,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 以课程切入点为主题设计, 指导学生确立选题, 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教研员也多次下校, 和教师、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最后确定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点的选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亲自参与实践, 发挥指导作用,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还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情商潜能。通过组织这类活动, 我们发现, 实同时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起到实际理想的效果, 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2.作业的负担过于沉重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初中课外作业量不超过1个半小时。但事实上, 学生的作业负担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学生除了要完成课外习题外, 还要完成《一课三练》《同步练习》等大量作业,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要么抄袭他人的作业、要么请人代做、要么发帖求助, 有的甚至开始不交作业, 从心里开始厌恶作业, 直至对作业完全失去信心, 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科学布置作业

1.基础性作业

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 使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另外在选编题目时,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呈现, 力图促进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积极调动思维。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国土与人民》中的“省级行政区域”这一问题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作业:老师设计一幅拼图, 让学生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当然这个作业如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设计动画, 用动画呈现中国地图轮廓, 让学生将各个省份拖进轮廓, 效果可能会更好。

2.开放性作业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答案。开放性作业的选编还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例如在讲“社区”这个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下自己居住的社区, 分析一下社区的特点, 并分析生活上有哪些方便和不便, 对于不便提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以社区小主人的身份深入社区进行调查, 就能更深切地理解“社区”的概念, 并且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3.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不仅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智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如暑假作业的布置对老师来践课程教师水平的提高不应仅仅依靠理论学习, 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其研究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飞跃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课程, 而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要求就是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5. 通过成果展示推动教师不断创新

实践中, 教研员应该不断给教师创造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搭建展示其实践成果的舞台。在公开展示和竞争合作的氛围中, 教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都有说是鸡肋, 既然发了就要做, 做了就要改, 老师和学生都累。但是如果暑假作业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结合学生在假期中比较兴奋, 比较难静下心情做传统作业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学习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比如暑假时, 可以让学生在去外地旅游 (无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附近寻找与历史有关的东西) 的过程中, 用DV记录所看到的历史古迹, 边拍边作解说。等到开学时, 大家把作业都交上来, 让学生互评谁拍得最美, 解说最到位。这样, 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合作性作业

这种合作的渠道也可分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与小组的合作, 学术与家长的合作, 学生与社会的合作。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自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大胆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例如, 教师可以多布置些亲子作业, 可以布置让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国宝展厅。在此过程中, 让他们挑选出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一件国宝, 用照片拍下来, 然后附上一份国宝小档案, 写明感兴趣的原因及国宝的历史渊源, 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就让作业成为学生与家长智慧整合的成果。既增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与沟通, 又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巩固了知识, 弥补了传统作业机械死板、枯燥乏味的缺陷,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自主性作业

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查找资料。如可以出一题:“你最喜欢清朝的哪一个皇帝?”这样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 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新课改下的课外作业设置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能更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都可以去尝试。

(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

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训探究 篇3

关键词 师资培训 教学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89-0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现状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学目标,课程教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社会劳动、信息技术等方面。重庆市作为我国的试点教育地区,新课改一直都在大力的推行,但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区的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很不到位。通过对部分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这一门课程究竟是要教授什么内容,很多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也是雾里看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不上课,很多时候都是自由活动或者自习代替,更有直接霸占课程时间的“主课”学科。即使有部分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学校,教学效率也十分的低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固化,完全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

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奇缺,所以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老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养培训的目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认知水准。课程老师必须要明确新课改的精神和目标并时刻自勉,还需要熟悉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这样才可能提升新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善于学习。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队伍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时候还要善于学习地方风俗文化等,才能为学生带去全面的、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3.课程老师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规划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课题就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要合理,需要有完备的教学方案做支撑,能够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环境进行课程的主题安排和活动教学。

4.课程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是以活动形式展开,做好活动教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管理、活动的组织等都是对老师能力的巨大挑战,同时在活动中还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课程老师必须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同时这也是对于课程老师的重要考核。老师在活动中要充当引导者,同时也要做出表率,利用榜样效应,为学生带一个好头,引导学生朝着这一方面去发展。

6.课程老师要具备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当今时代就是信息时代,谁能掌握有效信息,就能掌握先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指导学生如何辨别信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等;同时,老师也必须要随时获取身边的有效信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教学。

三、师资培养是根本出路

要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课程教育的师资力量,要解决师资力量问题其根本的出路就是师资力量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还未毕业的各大高校师范学生,他们即将成为新一批的一线人民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上面多做工作。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等等,开拓出一条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力量培训之路。

开设课程上,可以专门开设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比如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概论》等等。而在教育类的课程上面,则可以增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方面的课程,包括美学、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多方面的学科,课程内容不用太专业,实用就好。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等到这一批老师正式走上教育前线的时候,就可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老师,同时他们也能承担部分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

四、师资的培训是当务之急

丰富师资力量的根本虽然是教师培养,但是迫在眉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不能等待,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对在职老师进行培训,以此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特别是作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讲,要将在职教师的培训纳入议程。通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从地方教育部门的角度来讲,一是要抓紧时间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老师的培训工作,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作为教学任务下达,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从学校来讲,要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全力解决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秀鸿.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素养[J].理论界,2010,(02).

[2]张小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配置的校本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感悟 篇4

目前,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

统式的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从城市到农村在各级学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它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最优化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入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于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农村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促进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农村小学及农村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我们的课程。

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课程权利的重新分配,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重组,农村地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自己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应体现:有特色、有创意、有成果。

1.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天然资源库”

农村学校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发挥便于“农、科、教”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学、用、创”相衔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领域,进而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效益。

2.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肥沃的土壤

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独特性,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主题。坚持“统一研发、自主实践”形式,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针对活动目标,确立适合农村学生的活动主题,这个步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尽量体现活动参与的民主性和自主性。组织部分教师编写农村特色的活动资料,坚持走综合实践活动与农科教相结合之路,如选择“种子”“苹果剪枝”“烟叶栽培与烘烤”“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管理”“大蒜综合开发”“酸枣嫁接”等活动主题,既能使学生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又能亲自实践,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物资资源,如果没有相配套的综合研究活动的材料,学生的活动就可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这些配套的材料,从何而来?如果不善于整合物资资源,教师不能主动开发相应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无法开展下去。在我们的周围可利用的物资资源很多。首先,可以开发的校内物资资源,象前面我们提到的学校实验室的器材,电脑,图书等都可以让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发动学生,把范围扩大到校外。在农村的自然环境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篇5

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

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

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总结 篇6

在2008年中,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智能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我们立足优化课程改革,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与研究,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束,我们学校的领导小组也坐下来一起总结和反思一些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1、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

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

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7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篇8

关键词 综合实践 活动课 选题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46-02

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现代教育中,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惑着我们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问题。现在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浅析综合实践课选题的要素。

一、实施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无论是对学生教育,还是对学生成长都有着重大意义。综合实践课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思考能力,彰显学生特有的个性,同时它还能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提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课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语言表达、处事能力、沟通能力、思考问题思路等多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此外,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还能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地进行综合实践课的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以及时代化,这些特征使其无法像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形成统一的大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对活动课程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进行管理,所以我们在选题的时候要结合不同地方的地域资源优势,对活动课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讲究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活动课题的地域性,不能像教学大纲那样统一课题。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来看,一些因素对活动的选题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诸如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虽然学生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多种多样,但对于某一确定的年级,总能找到存在于这些个体之间的共性,我们即可以根据这些共性来进行综合活动课程的选题。如,对于初一年级的同学可以设定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二年级则设定以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三年级则可以设置化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制定活动课程时最忌讳的就是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把一些脱离实际的课题推荐给学生,课题的选择不是从身边的事中寻找或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资源的开发必须要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持续进行。

三、关注选题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综合实践课程都是时段性的,一般都是一到两个课时的主题活动,活动一旦结束主题也就完成了,显然这样的课题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因为这样的综合活动课程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可持续的、可发展的。比如,学校举行校庆活动,活动内容有:寻访学校中的名人(教师或同学);了解学校培养出的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采访学校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种行业在社会中所作的贡献等。乍一看这类题材非常符合综合实践的要求,但是本次主题活动一旦结束,课题将不能延续下去。到下一届的时候,同学们将不得不重新寻找题材,因而就不能体现新校友、新变化的特征。所以学校在选择题材时一定要重视课题的持续性和时段性特点,力争做到课外实践活动课程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让活动具有系统性、延续性,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并且能在活动中感悟更多的知识。

四、重视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培训

此外,很多综合实践教师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程或者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样一来就导致实践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甚至起到了反面作用。一些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研究意识,在遇到问题时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究来解决问题,也不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只是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组织教学,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另外,在综合实践课教师中还存在缺乏高水平的领导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较慢等现象,这些教师很容易误解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直接把这个新兴的课程当做了课外活动。因此,要格外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是否得到重视,教育思想是否改变,最终将取决于学校的培训力度。

想要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领导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进行教学示范,在取得明显效果时与其他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领导自身应该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好的组织,列出目标,确定教育方向。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华,晓欣.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4(5):55-56.

[2] 王俊.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0(6):116-117.

[3] 康明华.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的思考[J].新课程,2011,11(18):45-46.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总结 篇9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来自于全年级的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引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比较繁重的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外名著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良好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

经过半个多月的班级展示与选拔,语文组最后根据班级的评价和推荐,确定了八个剧目参加最后的年级汇报展示。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语文老师还需在剧本完善、演员的语言动作、舞台站位适应、主持人的选拔培训、服装道具准备等方面进一步付出努力,都作了详细的流程指导。此外,还有节目次序编排、奖状打印、节目单设计等诸多事务,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考虑落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篇10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有效化实施,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下面对我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活动期间,我们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五年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却对染纸的研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所设计的这些活动内容,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围绕一个内容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教师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三、让学生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享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以“实践”为主,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活动资料,如照片、录像、日记、采访和调查记录、小报等,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撰写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将活动的一刻永远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家长老师分享活动的成果。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程是现代教育学科中的一门新增学科,它与传统的学科不同,它以实践性为原则,并兼带着综合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落实小学综合课程的原则——实践性。

一、课堂内容上,增强实践性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因而导致课堂的实践性较差,其实,综合实践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内容上增加其实践创造性,以《我们的眼睛》这一课为例,在课堂开始时,以一个谜语“黑宝石,真宝贵,天下万物尽在里面(打一人体器官)”为引入,让学生猜出这个人体器官,使学生的兴趣活跃起来,然后思考和提问学生,对眼睛的认识、眼睛的构造和眼睛的作用等,最后在课堂结束之际,导入“眼睛保健操”,让学生学会爱护自己的眼睛。有序而条理清晰的课堂实践讲解,能很好地提高综合实践课堂的实践性。

二、教学形式上,增强实践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与教学经常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朋友。”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上,教师也应把握“育人”的教育原则,进行教学形式创新,增强实践性,以《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设定好这一节课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从总体上把握这一节课的流程,然后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的要求,如,在課堂上引出“水”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水资源的状况调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外出进行“水资源状况调查”,实践形式多样,可以是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和实地考察等。以实践的教学带动实践的形式创新,增强这门课的实践性。

三、学生活动中,增强实践性

学生活动是综合实践课堂的重要特点,几乎每一节综合实践课中都涉及学生活动,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显得很重要,上面第二点提到过,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其实就是学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要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如外出实地考察和人物采

访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关于实践性的探讨多种多样,上好一门综合实践课不容易,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02).

[2]王嘉毅,杨学良,赵明仁.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价值、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06).

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总结 篇1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上一篇:初入职场感悟体验下一篇:订婚主持词(原创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