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2024-08-04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精选12篇)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1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 然而, 眼下中职语文教师急需的是这一领域的教学技术。 诸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技术等, 对此, 语文教师们可能还是“囊中羞涩”, 多个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与体验可能是从零开始……这就要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珍视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彰显个性, 培植创新。

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不管是采用个体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也不管实践活动的空间形式如何, “学生自主”总是活动的灵魂。 “自主”决定了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活动亲历———他们需要做好活动之前的各种储备性工作———操作预案的策划, 有关信息的搜集, 物质的、心理的准备;他们需要在活动实施中按计划行事,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与实践对象进行对手戏, 及时处理活动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意外;还需要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反馈交流、总结评价。 正是这一过程, 学生自觉承担起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我管理的责任, 各种沉积的具有浓重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智慧得以迸发, 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羡的“瞬间课程”, 鲜明个性得以澄明, 独立人格彰显无遗。 这正是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不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 (下) 》中的《寻访家族故事》实践活动中, 对于“自己家族繁衍的脉络”, 缺乏生活阅历的学生只懂得不厌其烦地走亲访友, 或通过电话、网聊等形式艰难地获取信息;有个同学竟提出查看族谱———锁眉的同学个个喜出望外。 族谱的借阅帮助大家扩大了见识, 又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位同学被誉为“小诸葛”。

2.关注过程, 追求体验。

“差异”是个性化的本质特征。 从行为学角度看, “个性体验”指每个作为具体的个体生命的人在亲历亲为之后产生的、具有显著同化或顺应刺激特征的心灵感应, 这种“亲历感受”总会因外部条件、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隐价值, 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个性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思想情感等多层面差异特征的多元心理机制。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性纷繁的学习群体, 学习差异性始终客观存在, 他们可能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异质同构”的锻造, 却不可能在实践活动中 “同步同功”。 因此, 如何引导或帮助学生提取那些各具特色的实践体验并使之显性化, 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 尤其是实践活动中那些“学困生”, 更应是指导教师关注的焦点。 对于他们,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使每个“学困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探求的艰辛和进步的喜悦;当然, 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成效显著的优生还需进一步“提携”, 促其学习效益最大化。 总之,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全程参与活动, 大力鼓励学生将五光十色的个性体验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呈现和展示。

二、强调实践成效的合理评价

没有课程评价就不能成其为完整的课程, 对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 如何将课程评价纳入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整体评价范畴, 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评价与管理中最棘手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语文学科成绩鉴定只是通过统一的书面考试进行, 那么现在学生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评价吗? 显然不行。 那么怎样考评? 考评的要素与内容该如何设计? 特别是它在学生具体的语文学科成绩中的评价权重又该是多少? 如果将其单列评价, 让书面考试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泾渭分明, 丁卯各是;或者说, 学生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绩效不作为其语文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那么,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又能有多强, 这课程又能走多远……这不只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考虑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更是学校与教育行政层面亟待研究并及早明确的重大管理方略。 笔者认为, 只有将语文课程的书面考试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考评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合理的综合考评, 又能有效促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并持续开展。

1.采用易于操作的评价工具。

笔者在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活动评价采用的“‘自我参照标准’加‘等级评价’”这种比较易于操作的评价工具, 而且它适用于各种不同主题、不同阶段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便于学生自主参照进行过程性或终结性评价,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若再兼用“ (自我)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 则活动评价的导向性、反馈性、激励性功能均能发挥至好。

2.施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办法。

学生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 他们历经了自主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并在活动中产生了诸多个性化体验, 对于各自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均能了如指掌。 因此, 他们可以也应当成为评价主体, 通过对中职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自主评价, 让学生逐步培养评价、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和能力, 增强自律意识和自主精神。 同时, 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常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 所以除了学生的个体自评, 还有必要引导他们在小组中互评, 让每个人在特定的小范围内不断通过观察、比较和发现, 学会平等、民主、客观地评价他人。 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当然, 教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观察与指导总是不可或缺的, 适度引导、机智调控热情帮助是指导教师积极有效参与活动的具体表现。

三、落实课程内容的适当改造

1.文本教材编纂要利于学生自主选题。

现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以文本教材形式呈现的, 每次实践活动主题明确, 组织形式皆为三大块, 程式雷同, 较易于学生实施或操作。 如此设置课程看似无可非议, 而实践经验却告诉笔者:这对于学困生而言, 或许可以“轻松做课”;但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却完全可能是一种漠视———他们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能力在既定的抑或是自选的主题麾下发现并提出问题, 自主策划并组织活动, 自行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 殊不知, 中职语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跟其他任何课程一样, 绝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植、具有独特创见的个性体验的参与。 再从学历与学识上看,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可以说是一致或基本接近, 假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总是这样“以本为本”, 而完全摒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这样有意无意排挤或剔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成分, 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课程缺陷———文本教材的地方适应性不足, 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 敢于智慧地对其进行一定的校本化改造, 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并使课程在实施的同时兼备开发与建设等多重功效。

现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本教材在选编上必须摒弃格式化, 有必要进行实践主题、内容及实践方式的一些创新。 比如, 文本教材中应设置若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挑战性的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和策划的活动, 这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2.语文教师应享有的课程权力。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上将每个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量设为24~28课时。 事实上, 这样的安排或建议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犹似“杯水车薪”, 以致有时语文教师与学生只能是“望课兴叹”。 就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 (上) 》中的《展望未来的生活》来看, 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或互联网搜集有关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资料图片, 到调查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态环境、社会发展, 再到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再到主题展板的设计、制作、处理、美化;最后还要自撰文字进行具体说明———起草、誊写、打印、交流、畅谈理想、汇报评价、举办展览, 这一系列活动并非三两天就可以做完, 教师需要因时制宜, 指导学生对大量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进行适当取舍、改造与整合;也就是将“文本教材”进行必要的校本化处理, 改造成小主题、少环节、短流程、易操作的实践活动, 否则, 诸如上述课程的实施就可能因头绪繁杂费时费力而缺乏实效。

语文教师要善用手中的“课程权力”, 懂得对那些显臃肿的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瘦身”, 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2

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做法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了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文指出:语文教学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外,应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这样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汲取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纸。”学生读课外书,与一般成人的喜好不同,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个阶段

是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他们开始能够分辨现实和幻想的差异,并且对于是非善恶有自己粗浅的观念。此时学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若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将能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广泛,他们开始关心国际上的问题,对神秘、玄奥、超自然的内容也更感兴趣。因此,也就越发喜爱读课外书。

为了让学生爱读书,在读书中主动探求知识,形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班上开展了 “六个一”活动:

1、设立一个语文学习园地。采用“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每个学生每星期读一本好书。

3、每个学生有一本读书笔记。记读书笔记时,主要要求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摘记法”:对优美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归类法”:对摘记的优美词句,记录时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和“交流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每个学生每天记住一个成语。

5、每个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

6、每节课开始上课时,请一位同学汇报读书心得或知识积累情况。对学生积累的语言,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确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处作用,培养三种能力”的措施,努力把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措施一: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气氛: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创设一个

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读书读报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而又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措施二:发挥两处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博览群书”;充分发挥《桃李园》杂志的作用,让学生“勤于动笔”。

措施三:培养三种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工整写好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流畅地背诵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阅读汇报课”。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体会。“阅读汇报课”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在汇报课上,学生以口头谈收获、体会为主,也允许采用其他形式,使之乐于参与,增强效果。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爱学习、乐收集,而且学生语文的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借鉴优秀栏目,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可借鉴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品牌栏目,把它移植到语文课堂上来。

1、“课本剧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表演课本剧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2、“焦点访谈”。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焦点访谈”需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3、“谈天说地”。“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要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开展这些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这单靠语文课文的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活动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因此现代语文教育观提倡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网络资源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我布置的周末作业是到网上查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这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令我惊讶的是:在第二天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把钱塘江大潮发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潮来潮去的样子弄得清清楚楚。上课伊始,同学们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发言十分踊跃。这篇课文我只是带着学生感情朗读后,就没有再进行其它的讲述,学生就掌握得相当好。这让我惊喜不已。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主动收集、主动理解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我教学《白杨》一课,也让学生收集有关戈壁滩的资料;教学《鸟的天堂》又让学生查“大榕树”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一上网查的就是有关课文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的还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后复印给班上的同学们。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样,学生不仅知识面大大开阔了,而且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

当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还要注意适合有一定年龄层次的孩子。《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有“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阶段以上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果让低年级的孩子去做,就达不到效果。

拓宽学习领域,展开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已显得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在我们学校有着丰富的家长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就力图通过与家长的广泛联系,通过组织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学期,我设计了以“了解父辈创业艰辛,从小锤炼坚强意志”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又较弱的特点,通过让孩子们了解父辈创业的艰辛历程,学习父辈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不折不挠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采访、记录、写作,大大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素材。同学们一到参观场地,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认真听负责人介绍工厂的情况,询问各种有关问题,记参观笔记。参观是短暂的,但收获是沉甸甸的。回校时,同学们的心中多了一份感受,一份体验。一位同学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脚下的鞋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呢?”另一同学这样写到:“会兴鞋厂一千多员工,人人都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呢„„”。“„„在参观会兴鞋厂时,董事长陈叔叔告诉我们一件他终生难忘的事:小时候,他帮人家放鸭子,有一天碰上涨潮,河里水很大,可是有几只调皮的小鸭子游到对岸去了。叔叔一急,就一下子跳下水。可是他个子小,又不会游泳,一下子被河水卷了进去。幸好当时有几个大人路过那里,把他救了上来。为了几只小鸭子,陈叔叔差点就没了一条宝贵的生命„„”。“叔叔还说,在他十六、七岁时,他去了江苏两个月,赚了三百块钱,当时不想也知他会兴奋成什么样。在叔叔不断努力下,由每个月赚几百块到赚到几千块,几万块,真是不简单!现在,他的公司越来越大,于是叔叔想做出口生意,但苦于不懂英语,就放弃了。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叔叔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时光。虽然叔叔说的不是什么大道理,但他的话包含着教育下一代的哲理。想到这些,我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上一定要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才能对得起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虽然比在学校学习还要辛苦,但苦中有乐,收获实在是太大了”。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其间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开展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学习语文。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学习,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要学好语文,光靠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充分发现、充分挖掘、充分利用好各种课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探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语文。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瞿葆奎等(1991):《教育学文集--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伟等(1996):《心理学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3

一、延伸教材感受趣味语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遵循语文教材,依纲据本,又不能以书教书。要跳出书本的束缚,由单元主题延伸到课外生活,让学生带着书本的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检验实践知识,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以“礼物”为主题的第九单元后,笔者与学生畅谈礼物,从几元的贺卡鲜花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手表钢琴,无不让学生津津乐道,喜形于色。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人提及自己的名字。其实名字是父母为了庆贺孩子的出生而准备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这礼物准备的时间之久、寓意之深是所有的礼物所不能企及的,也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这份礼物比任何礼物更值得我们珍视。为此,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笔者策划了“走近名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 搜集趣名激发兴趣。通过书本、网上查找有关名人名家名字的来历故事,了解其意,激发学生探索名字的兴趣。例如,李白:源于一段故事中的“李花怒放一树白”的诗句。莫言:原名管谟业,“谟”拆开就是“莫”“言”。郭沫若:家乡有两条河一条是沫河一条是渃河,怀念家乡取而名之……

2. 采访来历体会亲情。让学生回家采访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及故事。学生搜集整理,这将近70人的学生名字凝聚着几百个人的智慧,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曾舟晓:出生于2003年10月15日,那一天刚好是神舟五号升天,为了纪念这一航天大事而取名。陈克凡: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克服凡人的一切陋习,发愤图强。张耘天:春耕夏耘,天道酬勤。王泽鑫:一生有很多金银财宝,不是据为己有,而是用于惠泽百姓……

3. 自取趣名寄托希冀。让学生自己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学生兴致勃勃,取的新名字也韵味深远。吴三强:原名吴伟源,崇拜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故与之同名。张耿烈:原名张超,同学取外号“超脏”,故改名,希望自己性格耿直,生活像烈焰一样激情。林毅:原名林小林,告诫自己要果敢,坚毅,不优柔寡断……

二、融合学科演绎鲜活语文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主要任务。例如,3月是学习雷锋月,笔者策划了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讨论交流合作,让他们在这一阶段一同开展这一主题活动。语文课上,笔者让学生读魏钢焰的现代诗《你,浪花的一滴水》,读纪实文章《雷锋日记》;信息课教师带领学生查找有关雷锋的资料图片,观看雷锋的影片,制作有关雷锋的PPT;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合作设计以雷锋为主题的手抄报。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交流学习雷锋精神的感受,并写出体会,举办了“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作品展示活动(作文、手抄报、摄影、歌咏等)。学科的融合,带给学生丰富多样的信息,学生加深了对雷锋的了解,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的信念,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挖掘特色享受异彩语文

本土资源是语文综合性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应结合语文单元主题,挖掘地方资源,将语文综合学习与地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名人逸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惠安是个临海小县城,这里有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崇武古城旖旎海景,享有“登科造极”之韵的科山秀峰,有被誉为“中华名小吃”的崇武鱼卷,尤其是惠安女的服饰享誉海内外。为此,笔者设计了以“惠安——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 多形式展示特色产品。在“家乡特色产品”汇报会上,全班分四个小组开展活动。第一组是紫山镇代表队。他们展示的是该镇素有“庵摩勒果”之称的田船皇帝余甘,并介绍了余甘的来历、盛誉及营养价值。让大家明白余甘虽入口酸苦回味却甘甜良久,是一种食药两用的好食材。第二组是辋川镇代表队。他们展示的是走马埭的地瓜,还介绍了地瓜的种植及营养价值。《惠安县志》曾有记载“惠安人,地瓜肚”。可见地瓜为惠安人的繁衍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组是崇武镇代表队。他们展示的是“长圆条,头圆尾圆,全家团圆”的崇武鱼卷。崇武鱼卷以其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美好圆满的心理追求而深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小吃”之一。第四组是螺城镇代表队。他们展示了惠安栩栩如生的石雕图片,还通过视频展示石雕的精湛技法以及海内外惠安石雕展播。

2. 多角度彰显特色服饰。“黄斗笠,花头巾,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乃惠女服饰之精髓,随着艺术作品中惠女形象的传播展示,惠女的形象名扬四海,已成为惠安的名片之一。惠女服饰整体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独特和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了解和研究惠女服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惠安文化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①设计造型。组织学生走进惠女服饰加工厂,采访设计师,了解惠女服饰的造型特点,尝试设计。②描绘色彩。惠女服饰的色彩是她们劳动和生活环境的象征体现,让学生拿起画笔,走进乡村写生。③编织纹样。惠女服饰的纹样简洁有寓意,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古厝与阿婆一起穿针走线,编织具有地方特色的纹样图案。④体验腰饰。惠女服饰中的腰饰,闪亮的银光在腰间不断流淌,呈现出动静相结合的视觉效果。让女学生穿一穿传统的惠女服装。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乡村古厝走街串巷调查、采访、交流、讨论、搜集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的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也不同程度提高了。

经过多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若能结合时事、时令、地方特色,开发并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学生定能享受到这本“大书”之精妙。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4

如今,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学生都是信息化环境中成长的原住民。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可使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为对等的交流者,同时为交流者提供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可以说,新媒体变革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与之相应的,教师的教学、课程文化的建设走向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

在语文教学中,实际的情况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被编入中专语文教材,与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并列构成整个语文学科课程,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了每单元必须设计实施一次活动课,但是由于统考时较少涉及这部分内容,加上组织一次活动课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语文老师们一般只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却没有真正持续性地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 年)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点。鉴于这些特点,借助于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一般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 个层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主要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物质文化,这是课程付诸实施的物质条件和前提,如教材、多媒体、校园等各种课程资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文化,有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课程标准》等,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职责等,这些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制度的保障、执行的依据;课程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就是人们所认为的狭义上的课程文化的概念,这个层面的课程文化直接体现为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整合、设计、实施、评价等。

课程文化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程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实践者,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实践者。

2 新媒体视域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策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借助信息化手段,必须适应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泛在学习。

2.1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物质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

语文课作为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人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热爱和认同感,培养职业情感和理想。而这些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例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网店经营”相关的主题。由于教材中每个单元活动课之间的编排并没有严格的序列性,内容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专业特点。因此笔者重组、整合教材中原有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对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重构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打造网店贯穿始终,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平台为载体,以探究活动为形式,在各种主题活动中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应用能力。

2.2 利用新媒体创新管理和评价方法, 进行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方法也必须实现同步信息化。一方面,关于管理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可以在网上进行学生满意度测评,建立和维护BBS,了解学生对老师的建议。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全部上传至空间,便于学校检查和反馈。另一方面,关于管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外每个阶段的过程性材料和成果全部上传、保存至学习平台,也就是说平台如实、全程记录了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材料和成果,这样就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3 依托学习平台变革教、学的方式,进行精神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很多的学习都要在课外进行,尤其是小组活动环节,传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往往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课外学习情况,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控和指导。借助学习空间、学习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开发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平台,平台上传了大量丰富的微视频,供学生反复学习、练习。传统活动课往往每次都是几个组长真正有效参与了活动,更多的学生成为陪衬甚至局外人。信息化教学中,网络书店、电子宣传册、在线论坛等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和形式,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传统活动课往往缺乏后续学习的载体,可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等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次实践课能承受之重,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有效的机制。借助学习平台,学生随时可以随时查看要点,也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实现泛在学习、持续学习。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变革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的建设也应该走向信息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物质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创新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制度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依托学习平台变革教学的方式,进行精神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文章对此作了阐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篇5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个性化

一、灵活处理教材,选取活动的最佳时机

1.让综合性活动作为单元教学的“先行者”

主题单元的教学是综合性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都安排在单元教学的最后,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和延伸。不过在单元教学开展之前,给学生营造一个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进入单元学习前就对单元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可行的。这样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只要求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的做法,而是着眼于一个阶段解决的问题。

2.综合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写作相结合

当然,综合性学习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的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单纯地把综合性活动单独割裂开来,独立开展。一般可以在“巧”字上下工夫。在一个单元开始之前,要习惯浏览单元内容,考虑内容和课时的安排。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一下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在教学中可以科学地掌控,找准时机,提高教学的效率。不难发现,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与“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内容总是有联系的,把握好联系,我们可以顺水推舟,将综合性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以及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在综合活动中总结单元内容

在综合活动中对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这是新课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适合这一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利的。

二、重视实践训练,教师做到成竹在胸

1.目标设定联系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跟社会活动、现代信息密切相关,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课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跟其他人交往接触,使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如:“考察名胜古迹”、“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地名趣事”、“世界风云”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课都要求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并形成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密切联系生活,学生才能从生活中受到感染。

2.教师角色——甘当“顾问”

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是主体,是主要角色,那么,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回答很简单,做“顾问”。教师只要当好“顾问”,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就足够了。学生编排话剧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表情、动作、道具等等,他们一定会向你求助。你只需要告诉他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参考,有哪些例子可以参照,他们自然就又走到了自主学习的路上去了。教师要当好这个顾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你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认识,对活动的目的要有清晰的概念,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感受什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教师当好了“顾问”,学生才有机会当好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学科在编排上已经特别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同步和互相交融。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更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大胆地把语文放到一个综合的大舞台去展现,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方法的整合,教师不仅要熟悉语文学科的知识和特点,还应具有更为广博的横向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学习,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黄威主编.《教育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7

从目前高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来看,我们力求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之中,并结合专业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

对此,笔者就媒介素养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整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媒介素养教育起码能够实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第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充实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媒介素养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一些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点和切入点,为高职语文专业化教学创设一个平台。

下面,笔者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高职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难忘的人物形象》为例,展示并分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该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忘的人物形象》以人物为主题,通过日常阅读来获得,通过成果汇报来展示。这个综合实践既指现阶段的阅读,也指对以前阅读积累的回忆和激活。

本次实践活动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尾声。从课前的调查问卷和已完成的教学阶段来看,小说单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通过资料查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理解。另外,他们对媒体信息和图文展示方式颇有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时常常能反客为主,展现独特的见解。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较单薄,没有掌握鉴赏人物的一般方法。

从教学策略上来看,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新”体现在:从原先的教师单一面向学生授课转变成师生多元互动,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本次实践课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和调控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任务;以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完成实践任务,通过活动训练向大家展示实践成果,并在各种体验中欣赏人物,品味小说。而信息平台在整个过程中不但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践、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其中,课堂实践包含激趣导入、综合实践一、综合实践二、实践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在小说单元授课之初,教师在授课班级先进行了宣传动员,并下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日志,布置实践任务。任务一:请学生回忆阅读经历,将以前读过的小说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目,并完成人物形象推介表。任务二:各实践小组认真准备关于人物形象的实践成果展示。课前在四个实践小组的分配上,我做了周密的考虑,将班级中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编排在故事讲述组;将肢体语言丰富,有表演欲的学生编排在情景表演组;将计算机能力较好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编排在媒体展示组;将综合能力强,有一定交际能力的学生安排在校园访问组,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情施展才能。任务三:在班级群中,教师共享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布置学生自学莫泊桑的《项链》。此处设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全员参与”的理念,而活动日志则是参考土木专业的施工日志修改而成,有一定的专业渗透性。

第二部分,课堂实践。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课堂由两个游戏展开,这种放松而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学生也在肢体表达和关键词的筛选中顺利进入有关人物形象的学习情境。

第二环节,综合实践一。这个环节主要分析《项链》中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复述情节、向其他小组提问等方式对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我则在此基础上提示人物鉴赏的常用技巧,帮助他们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人物。学生的见解也可圈可点:如马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她无法挣脱的命运枷锁。再如,丢项链后的马蒂尔德是一个有勇气、能担当、对爱情和家庭有责任感的女人。这样,在融洽的氛围中,教师既检查了学生对文本的自学情况,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概括能力。第一个实践任务完成之后,结合鉴赏人物形象的常用技巧分组指导,学生讨论后修改和完善小组实践二作品。此处的设计将两个实践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教师的点拨提示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而学生也在修改的过程中活学活用,使晦涩的理论具体化,使干瘪的人物丰满起来。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二。各组展示关于人物形象的实践成果。故事讲述组的学生展示了作品《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他们以极有画面感的语言改变了我们对孙悟空的惯性关注,把猪八戒的人性、神性、动物性诠释的十分到位。在情境表演组作品《奥楚蔑洛夫———变!变!变!》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小说了《变色龙》中的经典情节。媒体展示组作品《我是孔乙己》,从已知文本出发,用画面串联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在展示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讲解配合着PPT娓娓道来,让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读者和观众,而是身临其境,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校园访问组也不负众望,在课前15天的时间里,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形式,开展了《你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这项校园访问。在成果展示中,学生以表格和数据为基础,汇报了本次访问调查的结果。第四环节,实践小结。在整个实践成果的展示中,学生合作探究,交换思想,用各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而我除了必要的串联和要领提醒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做好倾听和欣赏的工作,即倾听学生内心对于人物的解读,欣赏学生合作成长的姿态。

第四环节,实践小结。课堂小结中,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打分,提修改意见。我也简评了四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此处通过自评、他评和师评多角度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明确前进的道路。

第三部分,课后拓展。拓展任务一:修改并互赠各小组制作的人物形象推介表。拓展任务二:指导学生寻找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并将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尝试一次“微创作”。这两个任务的设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加学习热情和乐趣,让他们的生活和小说创作来一次亲密接触。课后,有关于人物形象的话题还在微信和班级群继续着。学生上传分享着各种压缩图书和欣赏视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查。

课程结束后,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本次上课的效果:第一,学生对小说文体要素的掌握;第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对话能力;第三,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些内容通过学案、作业、课堂发言、课堂评价表都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纵观整个实践过程,本课在设计上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很好。首先,教学设计不受教材和课时的影响,可持续性较强。实践指导案和实践日志的使用,让教师对整个实践活动的调控合理而有效。其次,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思考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思路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再次,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恰当使用,扩充深化了教学内容。而各种信息平台的交流也加强了师生交流的力度。最后,因材施教的分组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表现,其乐无穷。略有不足的是学生的成果展示稍有松散,略显经验不足,呈现的内容较为原生态,还有雕琢上升的空间。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形成性评价,我们针对语文媒介素养培育的反馈结果不断进行调整。为了更加充分强化针对中职美术专业学生进行语文媒介素养的教育,我建议,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尽量选择接近学生生活、与时俱进的媒介议题,并采用集对话、合作于一体的活动化教学。一旦条件具备要积极建立教学资源库,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让媒介素养教育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专业职业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8

一、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一特点, 我区成立了以教育主管局长为组长、以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以基层学校校长和教研员为组员的课程领导小组, 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 我区搭建了阶梯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平台。 首先, 对全体领导及教师进行大规模通识培训; 其次, 对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再次, 定期开办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建立名师工作室、确立实验基地校, 并在基地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课堂教学观摩、优秀案例分享等培训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 教师们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立足区域各校实际,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世界有多大内容就有多广的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途径。

1. 开发家乡社区文化资源

我们区地处吉林市核心区域, 同时又涵盖5 个乡镇,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文化资源。 如地处回民区的回族小学开展“ 回族文化直通车”主题活动, 地处北山脚下的25 小学开展“ 北山的研究” 主题活动, 地处乡镇的大绥河中心校开展“ 小小柞蚕终化蝶”的主题活动, 还有的学校开展“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松花湖” 主题活动。 总之, 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挖掘校内校外人力资源

校内的教师、学生, 校外的专家、家长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人员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 如17 小学把授课教师按特长分成几个组, 成立兼职教师指导组, 学生在活动中有问题可随时找对口的老师帮助解决。 25 小学在开展“ 我身边的交通标志”主题活动时, 请交警大队的民警作指导教师; 11 小学在“ 野鸭子的研究”主题活动中, 邀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 9 小学在“ 珍爱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中请来了医院的眼科医生, 为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及保护眼睛的知识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全员的配合, 做到了校内校外资源综合利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编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 教师感觉无米做炊, 因此,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 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编》。 这些案例的选题体现了学校和区域特色, 突显了社会及自然问题。 活动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活动方案涵盖了活动分工、设计、探究方法、预期解决问题等内容。 活动实施的操作过程具体, 活动结果展示丰富, 教师评价客观公正。 案例集的编写, 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热情,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典型范例。

4. 编写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为了使这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能够有效、规范的实施, 我们还编写了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这本手册分别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为活动主题, 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手册》 的编写,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材料和探究方法, 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成长记录袋。

四、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主题式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这几个阶段。在各阶段中, 我们还探索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阶段探索出了《开题课》《主题筛选课》《方案制定课》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实施阶段探索出了《方法指导课》和《实践操作课》 等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示交流阶段总结出了《成果展示课》《交流汇报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评价阶段总结出了《展示评价课》、《交流反思课》等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

总之, 我区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 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汇编优秀案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习手册等手段, 实现了专业引领,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已经形成区域特色, 成为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 在探索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永远在路上。

摘要:通过对吉林市船营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回顾, 认为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健全课程组织机构;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区域学校实际, 开发课程资源;突出主题式活动研究,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策略, 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9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篇10

1. 建设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园环境

环境造就人。和谐、民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思想, 是教师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和追求的就是团结友爱、人尽其才、良性竞争的校园环境。

一进我校校门, 烫金的“1924”及脚印, 象征实验小学从1924年起,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的未来, 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路灯、路椅、路牌, 绿树鲜花, 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综合教学楼专用教室的装修独具匠心——一号教学楼从一楼至五楼走廊文化的主题分别为奥运之光、校园之星、世界之窗、信息之桥, 快乐活泼的元素, 孩子们喜欢的实物、模型、图片,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我们认为,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接受教育, 当他们下课后在走廊行走时, 满眼的“名言警句”会让他们没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自由放松。因此,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激发孩子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去探索、去学习, 获取更多的信息。学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转移到办手抄报上, 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再组织排版、书写、绘画。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们健康快乐地工作着, 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2.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专业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制定一系列制度, 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师生成果奖励制度等。

通过参加辽宁省、全国的培训, 请省市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及活动, 购买教学光盘,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等手段培训教师。目前,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尊重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具有较强的活动生成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同时, 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 借鉴成功经验, 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3. 从校本出发,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体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经常组织班级、年级、校级各类项目的比赛, 有意识地将办学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学校除了组织常规项目比赛, 还曾组织家长参与嘎拉哈、滚铁圈、打口袋、跳皮筋、石头剪子布、打陀螺、跳房子等活动, 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调查, 研究家长儿时玩这些游戏的原因, 这些游戏的好处。主题确定后, 学生采访家长, 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小组研究讨论, 同时写出小调查报告、小采访报告等。经过调查, 孩子们了解到, 这些传统游戏是那个艰苦年代中家长们为数不多的乐趣, 既讲究技巧, 又能强健体魄, 而且多数游戏是集体游戏,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艺术教育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三年三班的同学们通过《我爱小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了解到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调节空气湿度, 防止水土流失, 挡风停沙吸尘, 制造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 美化环境。孩子们还亲自跑到学校西边的小树林, 观察茂密的树木, 感受那里的清新凉爽。教师还以此为契机, 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课本剧《我爱小树》, 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将美术课教学延伸到课外, 每班都有自己的第二课堂内容:沙画、橡皮泥、写字、摄影、线描、折纸、剪贴、儿童画等, 校级特长班有捏面人、石头画、扎染、脸谱画、绳编、毛笔字、手指画等。学校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册, 分期出版, 再将其作为美术课的校本教材, 供同学们分析欣赏, 此举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作品在学校定期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出售, 既让同学们拥有了职业体验, 学会与人交流, 又培养了他们的经营意识。

4. 借助社会力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为其实施提供必要的载体。在《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求拥有, 但求所用”, 即通过争取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 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

“请进来”——请消防大队到学校, 利用消防宣传板、讲座、逃生演练等方式, 让孩子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的大量增加, 火灾的危险性日益增大, 而且80%以上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因此, 必须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请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讲食品安全常识, 让孩子了解“三无”食品的危害, 学会辨别“三无”食品, 解读《食品卫生法》;请坦克部队官兵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军训, 帮助孩子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军训的强制性, 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性、自制性, 磨练意志, 学会克服困难。

“走出去”——学校政教处、少先大队配合工商局工作人员对《食品卫生法》的讲解, 带领孩子们去门前小卖店和大超市, 亲自购买小商品, 拒绝“三无”商品, 树立质量观念, 学会维权;到田间地头, 请村长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 学习除草, 参观农民住房, 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去空军部队, 参观飞机的内部构造, 观看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参观团史馆和战士营房, 倾听官兵的讲解, 了解现代军事知识和技术, 增强国防意识;到粮食储备库, 参观粮食仓储、物流、检化验过程, 参观爱粮节粮宣传片、图片图版等。孩子们通过走出教室,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获取了直接经验,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联合家庭和社区,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寒暑假, 为学生留家庭实践作业和社区服务作业, 如学会做一道主食、一道副食、一道汤, 使学生既能照顾自己, 又能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感恩。参与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爱护花草, 清理垃圾, 打扫小区, 擦路椅;与老人聊天, 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军烈属等。孩子们从生活经历中确定活动和研究主题, 围绕生活经历开展活动, 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11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 篇1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上一篇:异化现象下一篇:数据核算集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