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2024-05-2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精选12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篇1

目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不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 导致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进度缓慢。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中职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 课堂随之产生了一些新气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此, 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为中职生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服务的作用, 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笔者所开展的名为“我说, 我最能, 我秀, 我精彩——汽车销售模拟挑战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展望我们未来的职场——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的一种变形, 同时也是对上下册“表达与交流”中“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与“即席发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考试。

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专一年级学生。全班38名男生, 十五六岁, 活泼好动, 爱说, 爱“秀”, 渴望被认同, 被赏识。同时他们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今后所从事的汽车运用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但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尤其在口头表达上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口头表达的相关内容由易到难开展了“我读新闻”、“我讲成语故事”和“我做产品推销”的训练。经过专门性的阶段训练, 他们基本克服了上台说话的恐惧感, 并较好地掌握了听说的基本礼仪和技巧。

鉴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 将此次活动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即席发言”、“评价”等口头表达形式, 巩固学生“听话与说话”的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话与说话”的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信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模拟职业岗位, 展望职业生涯。

其中, 将通过“自我介绍”、“介绍事物”、“交谈”和“即席发言”等口头表达形式, 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与说话”的能力作为活动重点。将难点设置为如何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既学会合作, 又能锻炼提升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本次活动课教法上, 笔者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参观活动法和分组竞赛法。在学法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模拟表演法。

二、活动方案设计

笔者设计此次活动的指导理念是:“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为载体, 以竞赛形式整合语文口头表达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为今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 实现‘人人发展, 个个成功’的目标。”

活动方案主要分三个部分:活动展示课前的准备、展示课以及展示课后。

(一) 活动展示课前, 需要完成以下项目

1.师生共同讨论“挑战赛”的活动设计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任务。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汽车4S店, 同时通过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收集汽车资料;全班讨论商定销售车型。

3.每位同学结合所选车型的车标寓意写自我介绍, 选出三份最好的自我介绍, 指定其作者为销售主管, 组建竞赛小组;其余学生自然作为评判团成员, 选出团长一名。

4.各竞赛小组讨论并写出汽车解说词, 选定推销员, 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和汽车推销试讲;评判团团长组织组员综合口语表达的相关知识, 制定“挑战赛”评判标准。

(二) 活动展示课

展示课以“挑战赛”的形式, 按照“引言”、“我说”、“我最能”、“我秀”和“我精彩”分为五个部分依次展开。下面对这五个环节逐一作详细说明。

1.引言。主要是带领总结回顾学生本学期开展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 重申本活动课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2.我说。本环节为小组集体亮相, 介绍本组组名和小组成员组成与职务。

3.我最能。“我最能”环节是这堂展示课的重头戏, 主要考察学生介绍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成实车销售和现场解答两个部分。

4.我秀。本环节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由销售主管用简洁语言叙述本组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评价每个队员的表现, 让学生实现认同感;同时进行拉票。每组时间2分钟。由评判团结合前三个环节进行点评, 评出一个“最佳团队”。同时, 此环节由参赛团队根据评判团的表现评出一名“最佳评判员”。

5.我精彩。本环节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口头表达和学生活动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原则, 并颁发各单项奖和“我精彩”综合奖。

(三) 实践活动展示课后, 以“我是如何秀精彩”为题交流活动感想, 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及活动的收获。

三、活动调控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案设计, 想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少不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这次活动中, 笔者主要抓住展示课前的准备工作、展示过程中的程序和展示课后的感受进行调控。

1.充分做好展示课前准备

展示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活动成功的基础, 能让学生收获知识, 感受参与快乐的展示课是一次活功成功的标志。展示课前的准备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困难重重。

首先, 要解决学生参与热情的问题, 让他们想做。因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今后主要从事汽车维修工作, 对“汽车销售”并不感兴趣, 参与热情不高。鉴于此, 笔者收集整理了本校学生在职业岗位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再设计, 同时采用分数激励,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期末总评上加分, 再与学校开展的“争星夺旗创三好”活动挂钩,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接着, 要合理分配, 人尽其才, 让他们会做。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福州当地的消费水平和车行情况, 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展望。选定车型后学生积极创作自我介绍, 选出“速度与激情”、“飞翔”与“天国乐园”三篇最好的自我介绍。笔者又单独指导各组在自我介绍和解说汽车上的口头表达技巧的应用。

2.重视展示课中的细节处理

首先, 创设活动情境, 在学校的中央实训基地, 利用基地现有的三辆崭新漂亮的汽车作为销售对象, 营造良好的销售氛围。其次, 现场解答部分, 特邀学校汽车专业的老师客串购车客户, 与学生进行即兴问答, 同时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推销技巧进行评价。专业教师的介入解决了笔者自身对汽车知识不足的问题, 帮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3.不可忽视的课后交流

正如笔者预期的, 这堂精彩的活动课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终结, 学生课后写了很棒的活动小结。有参与就有体会, 有体会就有话说。笔者又增设了一课时的活动感想交流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反思自省中, 找到差距;在彼此欣赏中, 增进感情。

四、活动评价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在评价中, 只要教师能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那么, 在学生内部认为自己有驾驭学习的信心和老师外部不断优化教学和评价的合力下, 我们会看到学生自信的笑脸。

在这个活动中, 笔者坚持评价内容全面性原则, 以“我精彩”为载体, 对学生口头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活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充分发扬民主。以评价促发展, 以激励为主,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挑战自我。为了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话可说, 有据可依, 笔者特地辅导评判团学生制定了评判标准。

例如“我说”评分标准为:

五、活动反思

(一) 亮点。创设情境,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将课堂搬到了学校汽车实训基地, 利用专业的实训设备 (三辆崭新的实训汽车) ,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快速地进入了活动角色。

(二) 方向。经过这个活动, 笔者更加明确了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的方向:借助学生所学专业这个平台, 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经验。一是准备充分, 激励得当, 让学生敢做;二是注重方法指导, 稳步推进, 让学生会做。

(四) 不足。活动中最大的不足是专业知识缺乏。在活动过程中, 笔者发现自己在汽车专业知识上了解不多, 在指导学生写作汽车销售解说词上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尽可能多了解、多学习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好地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服务。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篇2

——走进家乡福泉

地松中学:刘晓军 授课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3、通过活动,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

1、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2、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参观法、调查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活动过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 篇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社会生活化”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它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并达成《课标》中有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实践探究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举例如下:

1、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指导方法、推荐读物和组织交流。指导方法包括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目的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一般来说,读书目的大致分类有四种:①增长知识,扩大视野;②提高修养,激励意志;③发展专长,研究问题;④休息娱乐,丰富生活。中学生的读书目的主要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读书方法受读书目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等的制约,方法不能强求一律。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指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最佳读书方法。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①浏览。浏览的长处是快速而覆盖面广,但不求甚解,容易导致读了许多而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②通读。通读要求获得总体印象,帮助锻炼快速阅读。③精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对内容有较透彻的理解。这三种方法各有长短,可以结合使用。

2、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难度较大的一项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主要是结合课外古诗词的熟读、背诵、吟诵等形式来逐步进行诗词鉴赏。这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兴趣小组来进行,在诗词鉴赏的基础上积累千古名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3、剪报、贴报。教会学生选择报纸阅读,指导学生剪报、贴报,学会收集资料,分类整理。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信息,互相传阅,使收集的信息资料发挥更大作用。

4、创办小字报。小字报可以说是学生文学书法兴趣的发源地,也是学生舞文弄墨的“用武之地”。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为学生办好校刊、班刊提供物质上的便利和方法上的指导。

5、课外练笔。练笔包括写各种读书笔记、随笔、日记、周记等。这种写作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练笔,养成较好的动笔习惯。课外练笔的内容大多与读书活动有关。例如做读书卡片,边读书边择要摘抄。读书卡片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分类整理便于查找,经常翻阅有助于记忆知识条目。再比如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有助于巩固读书收获,整理思想,探讨问题,也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对课外练笔,教师要定期检查和组织好交流,使学生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受到了重视,从而坚持练笔活动。课外练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它。

6、书法培训。现如今的学生书写能力大大减弱,而电脑打字的水平却迅速提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书法培训”兴趣活动小组很有必要,尤其是硬笔书法培训。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书法培训,或者说加强习字训练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甚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可惜的是许多学生对此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现在都电脑打字了,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习字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变化,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激发起对中华文字、中国书法的兴趣来。

7、影视评论。影视评论开展得好,不仅吸引学生,而且富有思想教育意义。教师对这项活动的指导,主要是介绍一般的影视知识和及时推荐好作品,让学生的兴趣热点与社会大众的脉搏跳跃更接近些,充分利用影视的现实性,学会欣赏和评论。特别是现如今一些不太健康、格调不高的影视作品流行中小学生当中,甚至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影视评论的指导和经典影视的引导推荐,显得极为必要。

8、演讲、辩论。开展这项活动,要注意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可以从课前一分钟讲话开始,讲故事,介绍名人名言等等,逐步发展为专题演讲、即席演讲、辩论答辩。这项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增强自信心,克服腼腆,也有极大的帮助。

9、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创作,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语文的综合能力。这项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只要为他们的演出组织好基本的观众和安排时间观看就行了。从初中低年级开始,教师从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出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10、采访、调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接触了解现实很有必要,有了这种实践经验,今后离开学校也不至于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而不知所措。采访先进人物,革命前辈,也是好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调查是一种学习性调查,未必是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母、邻居,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和调查课题。但是相对来说,调查采访总是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不宜经常开展。这项活动比较适宜在双休日及寒暑假进行,而且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不宜单独行动。

11、小课题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再加上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畅通,因此,进行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极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七到九年级阶段“综合性学习”这一块内容也提出了目标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也正是综合性学习或者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研究性学习即小课题研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选修课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从更小的方面进行实践探究,比如,时文推荐、每周一诗、成语接龙、IQ无限、猜谜语等,这些在课堂内外都可进行。

当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笔者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否则热闹有余,实效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 篇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具有“社会生活化”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 它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 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更好地落实并达成《课标》中有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实践探究以及对学生的指导, 举例如下:

1、课外阅读。

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指导方法、推荐读物和组织交流。指导方法包括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目的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一般来说, 读书目的大致分类有四种: (1) 增长知识, 扩大视野; (2) 提高修养, 激励意志; (3) 发展专长, 研究问题; (4) 休息娱乐, 丰富生活。中学生的读书目的主要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读书方法受读书目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等的制约, 方法不能强求一律。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指从实际出发, 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最佳读书方法。适合中学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 (1) 浏览。浏览的长处是快速而覆盖面广, 但不求甚解, 容易导致读了许多而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 (2) 通读。通读要求获得总体印象, 帮助锻炼快速阅读。 (3) 精读。要求边读边思考, 对内容有较透彻的理解。这三种方法各有长短, 可以结合使用。

2、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难度较大的一项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 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主要是结合课外古诗词的熟读、背诵、吟诵等形式来逐步进行诗词鉴赏。这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兴趣小组来进行, 在诗词鉴赏的基础上积累千古名句, 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3、剪报、贴报。

教会学生选择报纸阅读, 指导学生剪报、贴报, 学会收集资料, 分类整理。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信息, 互相传阅, 使收集的信息资料发挥更大作用。

4、创办小字报。

小字报可以说是学生文学书法兴趣的发源地, 也是学生舞文弄墨的“用武之地”。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 为学生办好校刊、班刊提供物质上的便利和方法上的指导。

5、课外练笔。

练笔包括写各种读书笔记、随笔、日记、周记等。这种写作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练笔, 养成较好的动笔习惯。课外练笔的内容大多与读书活动有关。例如做读书卡片, 边读书边择要摘抄。读书卡片短小精悍, 信息量大, 分类整理便于查找, 经常翻阅有助于记忆知识条目。再比如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有助于巩固读书收获, 整理思想, 探讨问题, 也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对课外练笔, 教师要定期检查和组织好交流, 使学生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受到了重视, 从而坚持练笔活动。课外练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它。

6、书法培训。

现如今的学生书写能力大大减弱, 而电脑打字的水平却迅速提高。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书法培训”兴趣活动小组很有必要, 尤其是硬笔书法培训。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加强书法培训, 或者说加强习字训练指导, 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甚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可惜的是许多学生对此兴趣不大,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现在都电脑打字了, 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习字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变化,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激发起对中华文字、中国书法的兴趣来。

7、影视评论。

影视评论开展得好, 不仅吸引学生, 而且富有思想教育意义。教师对这项活动的指导, 主要是介绍一般的影视知识和及时推荐好作品, 让学生的兴趣热点与社会大众的脉搏跳跃更接近些, 充分利用影视的现实性, 学会欣赏和评论。特别是现如今一些不太健康、格调不高的影视作品流行中小学生当中, 甚至有泛滥成灾的趋势, 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影视评论的指导和经典影视的引导推荐, 显得极为必要。

8、演讲、辩论。

开展这项活动, 要注意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 注意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可以从课前一分钟讲话开始, 讲故事, 介绍名人名言等等, 逐步发展为专题演讲、即席演讲、辩论答辩。这项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增强自信心, 克服腼腆, 也有极大的帮助。

9、演课本剧。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课文进行再创作,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语文的综合能力。这项活动,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干, 只要为他们的演出组织好基本的观众和安排时间观看就行了。从初中低年级开始, 教师从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出发, 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1 0、采访、调查。

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社会中去接触了解现实很有必要, 有了这种实践经验, 今后离开学校也不至于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而不知所措。采访先进人物, 革命前辈, 也是好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调查是一种学习性调查, 未必是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母、邻居, 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和调查课题。但是相对来说, 调查采访总是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般不宜经常开展。这项活动比较适宜在双休日及寒暑假进行, 而且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不宜单独行动。

1 1、小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 研究性学习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再加上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发达, 信息越来越畅通, 因此, 进行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极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七到九年级阶段“综合性学习”这一块内容也提出了目标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也正是综合性学习或者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 研究性学习即小课题研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选修课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从更小的方面进行实践探究, 比如, 时文推荐、每周一诗、成语接龙、IQ无限、猜谜语等, 这些在课堂内外都可进行。

当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真正取得实效,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 笔者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 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篇5

474470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周江锋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近十年了。十年来,我们的教学面貌都有多大改变呢?恕我直言,没有多大改变!就拿我熟悉的语文科来说,仍是一本书(无非是书里增加了“诵读欣赏”“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些内容而已)、一块黑板(电子白板其实仍是“黑板”)、一支粉笔(键盘和鼠标其实仍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仍是长年累月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真正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的机会很少,与课改前几乎无多大差异。真正能称得上变化的无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和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但即使这点权力也是老师们迫于领导的压力无奈地“交给”学生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运用这点儿权力时又会打多大折扣?我想问我的语文同行们一下:“‘诵读欣赏’你们真让学生诵、读、欣赏了吗?‘语文....

实践活动’你们真让学生实践、活动了吗?‘口语交际’你们真让....

学生交际了吗?而你们的抽屉里没收的名著又有多少?”怕三分之..

二的老师都要低下头去!这样的教育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难怪有老师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这学生在一年级时还敢举手发言,而到了二年级却越来越少了,到了三年级简直就没人发言了?任你喊破喉咙就是没人举手!?”——不是学生越大越害羞,而是你把学生的灵性和活力全扼杀了,你的“题海战术”和“棍棒教法”已把学生禁锢得木讷呆滞、畏畏缩缩、谨小慎微,他们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主动地举起手来?

这肯定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所以,很早就有专家站出来发表宏论了:“教育的评价方式不改革,应试教育不作彻底改变,那么这种局面就难以有根本的改观!”——把一切罪过都推到了“应试教育”的身上!这个论断猛一听很有道理,甚至这么多年来我都坚信不疑,但最近我却对它产生了怀疑。我只想提出一些问题:“美国难道就不搞‘应试’吗?可人家为什么还出了那么多低分高能的人?”“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从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难道就应不了试吗?”“学习难道只有从课本中去学习这一种途径吗?”“语文学习难道就是学课文吗?难道就是积累几个字词句,然后段意、中心、写作特点这样一程一程地搞下去吗?”“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成绩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语文素养与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语文素养哪个更快、更有效、更省力?”“学习难道就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吗?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何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何作用?”„„这些问题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促进知识和能力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能促进需要、兴趣、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两者之间还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而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又必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语文素养,而这种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比单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要有效得多,省力得多,因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更深刻、更清晰、更牢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还怕语文成绩上不去吗?都能搞研究和创作了,还怕应付不了一张小小的试卷吗?

答案如此明确、肯定,可老师们为什么宁愿整日把自己埋在书本和作业本里,把头充爆,把腰累折,把眼使坏,把肺气炸,而就是不愿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多下一点一丝的功夫呢?看看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课都是咋上的!笔者教七年级语文多年,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全学年共有六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可回忆起来,印象中这么多年好像只举行了两次活动:一次是办文学手抄报,一次是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其他的好像都没咋弄过,只是让学生把书上的内容读读,想想咋做就算了。而那两次活动又是咋举行的呢?手抄报是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回家完成的,还算叫个活动;而科技新闻发布会就只是即兴之作,学生没有丝毫准备,发言者寥寥无几,气得我大发雷霆,发誓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做,那还说明不了什么,而实际上据我了解,其他语文老师也大致和我一样。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活动呢?难道是怕出安全事故吗?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终于悟出了一点道理:不仅仅是安全,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首先,它容量大,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要运用到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它需要的信息量也就大。我们常.........

说:“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那么,现在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得有多少水呢?而谁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去搜集那么

多的“水”呢?何况这也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就不难理解我们的老师们为什么宁愿经年累月地埋在书山案牍里而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因为前者无非是重复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而后者却是在从事一种复杂的、艰辛的、带有探究性和开创性的脑力劳动。其次,它包含的劳动量大,需要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一堂...................

课再累也就是那四十五分钟,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要开展好,收到实效,却常常需要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还要牺牲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才能完成。高强度、高效率的劳动,对于已经身心疲惫的老师们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再次,它需要的条件......因素多。比如说《走进图书馆》,你得先有一座图书馆,可建立一座...

图书馆是那么容易的吗?再比如说《网上读写与交流》,你得先保证每人有一台电脑!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微机室,但你必须与校微机管理员协商好,而且还得负微机的安全责任,这不麻烦?再加上安全因素,所以老师们就只好避繁就简、避重就轻、避难就易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下去或者索性就不要综合实践活动了呢?答曰:非也!我们是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具有能动性。我们可以对书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嘛!能......开展的我们就开展,不能开展的我们就取消。另外,我们可以根据..................

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搜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家乡的农业》、《家乡的工业》、《家乡的经济状况》、《家乡的植物、动物、矿物》、《我校的文化状况》、《我校学生的学习状

况》、《我校学生的生活状况》、《我校的周边环境》、《我校的安全机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又可以开发和发展思维、交际、协作、信息处理、阅读分析和社会调查能力,还可以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尤其是广泛的兴趣、坚韧的意志、爱校爱家爱国爱民的情怀。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再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都非得是这样大的完整的活动,有时出一期板报、校报,开展一次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募捐会,搞一次戏剧演出,观看一场电影、电视,参观一处名胜古迹,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开一场文娱晚会,举行一次作文竞赛或体育比赛„„这些都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这么说,语文课程资源有多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土壤就有多深厚,场地就有多宽广——甚至还要更广阔,因为它还可以跨学科进行。最重要的是,举行这些小而短的活动,需要的信息量和老师的劳动量都不是太大,老师们完全可以胜任得了,而且这些活动大都可以在校园内或家内进行,能够避开不安全因素,使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问题。怎样评价?是不是学生能把试卷上的那道综合实践活动题答对就算成功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这类题,即使根本没开展过活动也完全可以凭想象答得上来。这样的评价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上“评价建议”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那几行

文字为准,即主要看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成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发挥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等。而要想对这些指标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就必须要从“质”和“量”上有一个科学的确定,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去做的事情。另外,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总结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会变成另一种“应试”和负担,从而冲淡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打击学生开展此类活动的兴趣,浇灭学生心头的热情之火。2009、11、5

电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篇6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特征,以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百炼成钢,经风雨见世面。如果语文活动课不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活动课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只会是凑热闹,应付差事,毫无收获。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见世面

每堂语文活动课都应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和体验,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样才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语文综合实践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吸引他们的东西。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举办辩论会等这样的活动课都能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的深层领域,与历史、现实产生共鸣。又如收集赏析优秀的广告词、影视歌曲,搜集整理风土人情故事材料,深入社区做错别字普查等,让学生走进社会,体会大语文的美妙和博大精深。再如怎样看待“追星”现象,谈初中生“早恋”现象,初中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上网”面面观等让学生思辨能力更强,是非判断能力更高。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这样,活动的地点、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周会班会、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还可以是小组间的擂台或巾帼不让须眉的比拼。另外教师调控、引导、激励的手段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贴进学生的实际,要设计好学生摘得到的苹果,要注意兼顾和激发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活动课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鲜活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鲜活有趣的方法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做具体安排,而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起指导参谋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活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活动课的兴趣能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战斗力和持久力,对语文刮目相待。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坚持经常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地进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活动课不坚持经常,学生的知识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活动课毫无意义,只能是走形式,应付差事。我们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坚持的原则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各种各样的的情况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方案,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常态化、系统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刍议 篇7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注入了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现将我的真切感受作如下回顾: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份,是学习的最好动机。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造就合格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对学习是否产生兴趣,往往来源于老师有目的的培养,要培养兴趣,教师就要科学地研究和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律。注意力能维持多长,怎样激发和用不随意注意,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如何运用教学过程和内容本身“启开”学生的心灵门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性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启发学习手脑并用,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动手又动脑,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乐于助手,在动手的过程又勤于动脑,因此有目的让学生进行“办手抄报”、“招兵买马”、“制作名片、名信片”、“诗朗诵”、“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构造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习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如在课堂上,我采用“设计问题,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统一看法,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采用“接力作文”的方式,即一个同学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再由后面的续接故意情节,这样一个接一个,像接力赛一样,最后的一个同学续接结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走出课堂,扩大视野,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析 篇8

关键词:高职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

2009年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对省内原有的2000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提出要正确处理“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关系 ,阅读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 能力互相 促进 、共同发展 ”的要求 。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新 《大纲 》及教程统一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使用。 新《大纲》对课程任务、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关键部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任务和目标强调加强语文实践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明确了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 这一调整,一方面突出了中职语文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使语文课程更符合职教实际,更具职教特色,从而使语文课程摆脱长期以来“学科中心”的传统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要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指归。 这一提法,使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应用能力有了新内涵,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并将其目标明确为: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 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教材设计中,注意了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专业学习制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本次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从不同视角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实践研究:(1)从单元后教材本身设置的文本活动内容入手, 对其内容结合本校学情的开设可能,进行设计运行,并对活动进行全程记录。 (2)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挖掘本校的特色内涵,进而整合到语文学科的活动平衡点,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展示。 (3)挖掘地方文化和民情风俗文化,让语文教学的外延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每一个综合实践的活动的前期准备、操作要领指导、活动全程跟踪评价等,都需要师生全情投入与参与其中。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在授课计划的制订、 课时的安排上,侧重于讲读篇目,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课时紧张等因素而未给予充分重视,甚至忽略不讲。 在课堂上开展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能力,对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而言是个新的挑战。 现以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简要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册第二单元为散文阅读与欣赏单元,所选篇目为《荷塘月色》、《长江三峡》、《故乡的榕树》 等五篇文章,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家乡”,希望学生在朗读与赏析选文的基础上,学习写景抒情,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学生要通过制作PPT,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归纳、整理能力。

通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 总结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活动前的准备

确定小组成员, 根据确定的主题, 把同学分成4—6个小组,可以自由结合,并推举出各组组长。 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 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完成家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人的PPT制作。

二、多样化展示成果

每组可推选1至3名同学到讲台上将本组的PPT配以讲解展示给全班同学,在展示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朗诵、游戏等多种形式,促进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师点评

由于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因此在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出现胆怯、羞涩、笑场、卡壳、冷场等状态,这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互动,营造出宽松、融洽的谈话氛围,极大地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在每组学生展示结束时教师应给予点评,既总结优点,又指出改进之处,使展示互动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一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结合各单元的教学主题 ,活动的开展也是形式多样的。

1.沙龙式汇报型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 、 阅览室、网络等服务阵地,组织学生广泛阅读。 学生自己也可以在教室建“图书角”或“希望书屋”。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倡议学生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会,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阅读兴趣。 如“我最爱读……”交流会、“自然奇景报告会”等。另外,可以组织开展类似“办剪报栏”、“姓氏寻根”这样的活动。

2.茶话式成果展示 。 茶话式成果展示就是把课堂设置成茶室形式,或者干脆搬入茶室。 它往往比较适宜情感探索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例如《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作品;格言﹑俗语。 在成果展示时,通过主持人问题设置,如说说母亲二三事,请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3.鉴赏创造型如 “读诗评画 ”。 (如语文活动课 “我与苏轼的对话”以《前赤壁赋》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

4.语文游艺型 。 如 “‘开心一语 ’游艺会 ”、“成语游戏会 ”、“连名成文 ”、“唐诗拾趣 ”、“名字趣谈 ”、“巧问妙答 ”、“生肖趣谈”、“有趣的标点符号”等。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同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注意解决好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大课堂的问题。

(二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了陈旧传统教学思想 ,树立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了多形式的信息平台与学生自我的实践性活动,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开始从更高的视野审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开始理性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弊端与缺陷,更为可喜的是,教师开始尝试、思考符合学情的多层面的语文教学, 并特别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生活实践,关注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成长。

2.激活沉闷的传统语文教学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教师组织和指导的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活动,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存、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和优质课评比中发现:语文学习的斗志被激活了,学生的参与面广了,积极性高了,思维活跃了,有深度了,明显地改变了以往被动、机械、沉闷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力 ,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 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所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多角度的学习平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更为可喜的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让教师的成长同样充满挑战与诱惑,无形中给教师的课程设计带来更为辽阔的思维空间。 如此双向共须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产生了良性的循环效能。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 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每个部分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详细的要求, 具体如下:

“基础模块”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职业模块”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拓展模块”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 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 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 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高中生, 这是拿普通高中的考核标准去评价, 而这一点明显是不科学的。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 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衡量, 才是正确的做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至少都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 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它强调人类智能是多元的, 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他还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准确定位中职生的智力类型, 改变陈旧观念的影响, 为学生创设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 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中职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形象思维较强, 一般排斥陈述性的理论知识, 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这就是中职生的优势所在。

中职语文课程, 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外, 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作业, 拓宽学习空间, 增加实践机会, 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进而发现中职生的价值、发挥中职生的潜能、发展中职生的个性。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专业课程的联系, 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加强书本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所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主体探索原则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活动中, 教师是引导者, 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事物, 活动安排、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不要过多地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也不要过多地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

(二) 全员参与原则

中职生的发展差异性比较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同时又要照顾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担当恰当的学习任务, 做到全员参与活动, 人人都有收获。

(三) 团结协助原则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为中职生营造团结协助、精诚合作的良好环境,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解决问题方法有分歧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沟通,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每一个学生有愉悦的情绪, 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四) 评价激励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 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 缺少成功体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 选题

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一个好的选题, 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目前, 语文教材编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归类如下。

1. 关于学生生活

中职生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会、团委会和兴趣协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如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曲, 教师可以以“周杰伦歌词我最爱”为主题开展活动, 让学生品味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韵味, 发现流行歌曲中的语文。又如, 学生喜欢网络小说, 可以以“网络小说大推荐”为主题开展网络小说阅读活动, 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

2. 关于社会生活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自然会变得鲜活亲切, 具有价值。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维持生计, 被迫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往往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农村, “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个主题活动, 可以让学生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学会关心他人, 懂得感恩。而关注国内外大事, “我来播报热点新闻”可以成为锻炼口才的主题活动,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3. 关于职业生活

“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两种生活实践在其他的教育活动中都可以运用, 而职业生活则是职业学校特有的实践活动, 绝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 因此, 中职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进而热爱专业, 树立学习自信心。第二学期则可以开展以“敬业与乐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 活动流程设计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照不同的流程设计有序进行的, 我把活动分为计划准备、交流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四个阶段。

1. 计划准备阶段

活动的准备阶段, 首先由教师呈现问题, 教师应该用有吸引力的语言, 把学生引导到学习和探究的情景当中;其次, 教师向学生布置活动的任务, 提出相关的要求;最后是划分小组, 制订活动方案。教师根据班级人数提出分组的建议, 可以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 选出组长, 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有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组长负责组织和控制活动过程, 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最好每一个小组再安排一名组员负责记录工作, 把讨论内容和学习进程详细记录下来, 便于老师了解每个同学参与的情况。这个阶段,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包括培养学生听话的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信息。

2. 交流实施

这个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所学的语文知识,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顺利完成活动的任务。学生要开展活动, 需要向学校借用工作场地和各种器材, 要写借条;外出活动需要向学生科申请, 要写申请书;外出参观调查, 需要写调查报告, 等等, 借此让学生练习各种应用文写作, 而在这些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交谈、采访、讨论等口语技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组内解决, 或者寻求组间帮助, 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才请教老师, 充分体现出合作精神,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 教师要随时了解各组活动的进行情况, 便于调控活动的进度和时间, 当遇到比较激烈的争执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合理的引导, 以防因为争论不休而浪费时间, 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化解讨论中的意见分歧。

各组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方法收集到各种资料后, 教师要进行阶段性小结, 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向学生发放评价量表, 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成果展示前有相应的依据。

3. 成果展示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 各小组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学生们迫切想把各自的成果拿出来展示,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口头讲解、图片展示、歌曲朗诵或者小品表演等不同的方式, 甚至还可以制作PPT课件。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 展示这些成果, 能够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 点燃学习的激情, 让他们更加自信, 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成果的展示, 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帮助、引导和记录, 要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 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指向实际的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避免学生展示活动时的随意性和追求简单成果的现象。

4. 评价总结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 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评价的方式根据评价者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评、互评、师评。学生要通过对活动过程、成果展示, 活动方法、活动体会等方面进行交流、反思。同时, 其他同学可以合作者或旁观者的角度, 对他人的作品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再通过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参与、指导, 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要注重从语文的角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 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 获得了哪些进步。

五、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反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较多, 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过于开放, 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课程实施耗费的时间较多, 学生的收获却不一定成正比;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 教师的学科知识较为单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 教师要制订指导方案。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但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较差, 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展前, 向学生展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要求学生按照计划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和方向, 做到“张弛有度”,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第二, 教师要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究, 经常涉及较为宽广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多向其他专业教师请教。另外, 学生在分组讨论、调研采访等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 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等知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闪光的一面, 克服性格中的某些弱点, 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9.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2.

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篇10

1 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 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

语文课本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内容丰富, 如“戏曲大舞台”、“黄河, 母亲河”、“探索月球的奥秘”、“漫话探险”、“莲文化的魅力”等, 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多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提高其兴趣, 应不时的变换活动的方式, 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从而刺激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探索月球奥秘》活动, 课堂上主要采用, 看视频、纪录片, 讲故事、背诗词方式进行;《黄河, 母亲河》活动, 课堂上进行诗歌朗诵, 黄河文化手抄报比赛等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它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制订, 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必须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中, 他们亲身体验到共同讨论的快乐,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等特点, 遵循学生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 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 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口头评讲作文、词语接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演课本剧等,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3 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让语文学习活动走进生活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 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 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是非观”、“荣辱观”,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 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在碧水蓝天、百鸟争鸣的音韵里, 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而这时学生最爱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及科普科幻读物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 接触不同的人, 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去郊游。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旅游点的地理位置、风光名胜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经济状态、风味小吃等;让学生到菜市场去, 了解市场里各种商品的名称、形态、种类、价格、吃法用法;让学生走访居民、单位、社区, 了解用水情况, 总结节水小窍门, 书写节水方案和倡议书及节水标语,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 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活动中, 学生们观赏着自己拍摄的相片、录像, 欣赏着自己撰写的作品, 诵读着自己编写的童谣, 互相交流着难忘的采访经历, 一种收获的喜悦之情感油然而生, 使每位小组成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构建网络学习模式, 拓宽语文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借助网络, 构建网上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因特网、校园局域网、从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 建立专题网站、制作个人网页、编辑作文专集, 搜集资料, 自主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学习情景, 建立专题学习网站, 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

5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观察自然、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在活动中, 逐渐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黄河, 母亲河》活动中,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 了解了黄河的历史与未来, 对“母看到面临断流的母亲河, 他们强烈地意识到拯救母亲河不是一句空话, 而要从自己做起。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中, 他们就热点问题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朝鲜核问题等发表看法, 发出呼吁:“世界需要和平!”他们意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们的未来就是世界的未来!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 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了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他们在逐渐的形成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11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文教材整合的常态化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全面渗透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研究化”和穿插设置“专题研究”课两种形式。教材是学科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是相关科学系统呈现的载体。而语文学科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如何通过研读教材获得能力的提升呢?研究性学习方式就发挥出它的作用了。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与怀疑点,通过探讨就可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同学们对朱自清写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很感兴趣,但背景教学会冲淡散文本身的美感,那这个兴趣与争论点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资料搜集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自己的认识,结果并不重要,而在过程中对资料的搜集、对比筛选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再如李白诗歌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巅峰地位,那经过研读,“后世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具有李白这样地位的诗人”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此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自身和他所处的时代的独一无二性。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更应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长期坚持,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是一只只被“填”的鸭子,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会解决问题的“活”人。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本本身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其它的领域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出新的问题和价值观。此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锻炼了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活动体验方式与语文拓展研究题目整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1、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形式适合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单元的专题研究。我认为开放性即体现为操作的灵活性、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讲授可难可易、可多可少)。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人教版必修的五册书中的“梳理探究”模块。在参与此模块的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到模块教学内容活动性强,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十分契合。这种开放性单元的教学设计,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使课内课外知识得到整合再合适不过了。模块中的内容更适合运用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方法,这正符合综合实践活动重体验、重探究、重实践的理念。例如:文言文虚词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对联文化研究、谚语的收集与归类分析等。

2、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拓展性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其中阅读与写作更是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万中唯一的阅读答案,这种抹杀创造性的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我想通过教师的鼓励,针对阅读与写作,可以尝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你最喜欢的书籍大征集、你心中的“大家”等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这样读、那样写,而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到底该怎么读,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活动中的体验对于学生是珍贵的、唯一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阅读和写作才有了生命和意义。

语文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语文学科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它的教学内容繁多灵活。我们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延伸学科知识,使之与学科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语文教师决不能成为一位教教材的匠人,而应该成为一名更关注学生生命本体的人文关怀者。我们应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对人体验过程的极大关注,真正利用好这门课程把语文特色和魅力展现出来。

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 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过程, 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中职语文在改革中, 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 共四册, 要求开展十六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为:第一册:1、人, 诗意地栖居;2、与先哲的对话;3、走进鲁迅;4、让诗歌与青春作伴。第二册:1、我为北京奥运出点子;2、推荐我喜欢的一本书;3、我说《红楼梦》;4、走进古典诗词的殿堂。第三册:1、风格———作家人格的体现;2、语言文字辨析、品味;3、阅读———成长的阶梯;4、看戏悟人生。第四册:1、编、演情景剧;2、关于“我校同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3、对联趣谈;4、写影视评论。同时, 教材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呢?我在几年的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 觉得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突出活动的语文性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般与单元学习要求联系紧密, 特别是在现代文单元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体现了单元的学习重点。并且注重与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的联系, 如“与先哲对话”明显是会话练习, 而“写影视评论”则要求写一份剧情说明书。这也充分体现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依托的特点。考虑到教材面对的是中职生, 他们的知识视野相对狭窄, 所以, 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 就是要以学习语文为主, 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 运用各类资源, 开展活动和教学, 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例如在四册教材中, 关于读书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涉及到六次, 而大多数中职生平时读书较少, 开展这样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在“与先哲的对话”活动中, 我就选择了同学们熟知的孔子, 以教材中《〈论语〉七则》为依据, 展开了以“爱人”、“交友”、“快乐观”、“志向”等主题的会话设计, 让扮演孔子的学生穿上自制的服装, 行古代的礼节, 与“现代”的同学探讨穿越时空的话题, 学生积极性很高, 不仅能够顺利地背诵出《论语》中的语句, 而且还表达出了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学生们语言的交锋, 思想的碰撞, 不仅砥砺了思维, 而且锻炼了快速表达的能力, 将课文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实践。

在第三册教材“语言文字辨析、品味”的活动中, 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镇上寻找牌匾、标语、广告等上面写错、用错的字, 并且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制作成课件, 分析其出错的原因, 使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发挥活动的创造性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发挥创造性, 实质上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现代化的操作平台上, 教师可以轻松地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形成了丰富多彩、体验深刻的教学氛围, 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在第三册组织“看戏悟人生”的实践活动时, 利用多媒体, 我与学生共同观看了话剧《茶馆》。观看结束后, 与计算机老师联系,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表现自己对该话剧的观后感。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 在课堂展示、交流时, 学生们都激动万分。他们时而在台上侃侃而谈, 时而播放背景, 插入影视, 颇有百家讲坛的风格。

陶行知先生说过, 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会想;解放学生的眼睛, 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共同商议主题, 制定方案, 明确分工, 收集资料, 主持活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插上翅膀,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注重活动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评价, 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开放性, 使活动过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和途径, 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 不应该以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或仅仅根据学生的活动结果来进行评价。

在第一册“人, 诗意地栖居”的实践活动中, 我与学生一起研究、制定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方案设计:1、感受春:活动小组利用双休日到田野、公园、草坪等感受、体会春的意境。2、捕捉春:用你最擅长的方式, 如画画、舞蹈、写作、摄影等捕捉春的瞬间。3、歌颂春: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最佳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交流。在班干部的精心策划下, 这次“走进春天”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 有叶贴画、摄影作品、手抄报、歌舞表演、诗歌美文欣赏等等, 内容丰富多彩。在颁奖的过程中, 我边向获奖小组同学表示祝贺, 边即兴为获奖作品说了一段颁奖词, 颁奖的气氛相当热烈。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特点。它不仅仅是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 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人的个体的整体性,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 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那么我们的评价也要注重多元化和多样化, 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 肯定学生所获得的生活经验, 通过评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就和快乐。“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深化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 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感情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中职语文教学要努力探索实践, 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我相信,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 不断开拓进取, 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燕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 (中国科技信息所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主办) 2008年第8期

上一篇:灾后重建的脆弱性下一篇:硬件实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