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2024-06-29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精选8篇)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生态化的成长空间, 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 而班级由于人员固定且彼此熟悉, 对于开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交流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阵地。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一部分学校中,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班主任组织, 由于班主任具有特定的职责, 因此他或独立或协助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理想引领者, 能够达到“综合课程”的效果, 能够做到“最威信”的管理。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不准确,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极易将综合实践活动跟主题班会混为一谈, 并且在活动中过分凸显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策划方案、组织实施, 显然教师扮演着活动策划者、任务布置者、活动指导者、活动评价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参与者和被评价者, 使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流于表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和作用, 笔者围绕发挥班级管理优势协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总结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一、结合班级常规教学来开展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

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重心, 应该是抓好、抓实常规教学。因为常规教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基础夯实了, 班级管理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顺利前行。常规教学通常包括社会生活常规、家庭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这几方面内容。对低年级班主任来说, 首先得抓好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 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习惯。

为了使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并掌握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整理餐盘、准备上课用品等五项学校生活技能而尽快适应小学学校生活, 还特意开展了“自理五项大比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个人自理五项练习、小组自理五项评比、自理五项班级层面评比。让学生向家长、老师、学长等请教, 学习最基本的五项学校生活技能;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 让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选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检查班级学生学习自理情况, 记录并及时反馈。

又如:班级里开展“我爱我的小书包”活动, 活动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 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书包有多重”, 再现场测一测。并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第二步, 让学生展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第三步, “给我的书包减减肥!”, 让学生们出出主意, 谈谈怎样爱护自己的书包。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上述活动时, 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地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等, 那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满童趣的活动为主, 让活动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开展, 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 也能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恰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及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树立积极向上、展现活力热情的精神风貌。因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文化土壤, 而这恰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完全相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 它是班级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现, 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体现了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 发动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设计和制作, 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美化教室, 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特色, 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 有一个班级经过学生民主讨论决策都形成了共识:以“爱生活、爱阅读”为班级文化特色口号, 除了学校统一的队角外, 在教室里另行开辟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为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 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可以策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参与“图书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系列活动, 具体包括:1.图书角名称、图案征集;2.图书角板块设计;3.书架的设计;4.图书的来源与流转;5.图书的借阅与管理;6读书心得征集与展示等。在全员参与、人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交流展示, 最后每一块内容由一个小组 (组长领衔, 组员分工) 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活动有声有色。

利用“百草园”来开展了以“植物保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报名, 分组研究“植物管理中浇水的学问”、“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学问”、“植物管理中光照、温度的学问”, 通过小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学生们采访了学校开心农场的负责教师和花工爷爷, 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义工讲课,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管理植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还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点滴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兴趣盎然, 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三、结合班级事务管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 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很广, 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布置的各项活动, 最终都得落实到班级。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师单枪匹马, 累且不说, 效果还不尽人意。要想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点、创和谐, 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班级事务, 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 在班级里选择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负责, 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选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合理分工, 定期实行考核和轮换。例如, 在高年级以“让学生学会参与班级管理, 养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为目标, 进行了“班级卫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工作目标分解—分组承包班级卫生—实践任务分解—制订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实施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监督、调整实施方案,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常态化。

班主任老师把任务下放,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全过程, 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 再到后续管理, 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员,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 还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时间。

(二) 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教师指导评价三位一体

“课间十分钟”, 那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 经过40分钟的课堂学习, 他们渴望下课与小伙伴尽情地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难发现, 学生的课间活动单调枯燥, 特别喜欢一窝蜂地追逐奔跑, 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有益、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呢?为此, 笔者在班级里进行了《我的课间我做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小组, 落实组员间的任务分工;各小组制定计划, 落实研究方向, 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及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等知识;采访家长、老师等长辈, 了解长辈们童年喜爱的课间活动。第二阶段:各组交流展示调查、研究成果, 共同讨论制定“课间十分钟”班级公约。第三阶段:课间活动的实践与宣传推广, 实施“课间十分钟”班级公约, 监督指导, 形成常态。

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继承经典课间游戏的基础上, 又自主设计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玩具, 并集体讨论制定了文明安全活动的班级公约, 所以每到课间十分钟, 学生们都能自觉文明地参加各种充满童趣的活动, 校园里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在班级管理中, 除了班级卫生管理、课间活动管理, 还有日常纪律、公物维护、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很多事务工作。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来引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各类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主动发展,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动了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与魅力, 使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体, 从而主动参与活动, 我们将班级管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具体从班级常规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事务管理来拓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提升了全面素质, 班级管理也因此创特色、出亮色。

关键词: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班级文化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2

作为班级小主人,在班级体里是如何当家作主,为班级服务的呢?通过本次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活动准备:

让学生通过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的来历,有何特殊的意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 你们知道你的名字的来历吗?你们的名字都有特殊的意义吗?(同学们纷纷介绍)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很多同学都没有辜负家长对你们寄托的希望,正带着自己名字富有的理想在起航.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不如也给我们班取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吧!

板书课题:独一无二的班名

二、围绕主题,深入探究

1、小组交流:我们眼中的班级

(1)我们班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 许多同学喜欢搞小发明······ 体育健将不少······ 最突出的地方是······(2)我们还希望我们班能做到: ·把教室卫生做得更好

2、总结提炼:取班名

(1)以小组为单位对班名进行讨论。(2)集体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班名。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读班名。

小结:同学们的思维真是活跃,根据自己对班级的了解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班名。老师想问问:经过这次活动,你觉得做口头报告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

活动目的:

召开班级名流会,增强学生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做口头报告的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彩色笔、纸、剪刀 课前准备:

小组汇报发言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上一节课同学们纷纷挖掘智慧,给班级命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可是这么多的名字总不能都用上,我们必须得进行选择。

板书课题:班名交流会

边板书边说明:为了选出最佳的班名,各小组对自己小组所取的班名作汇报、介绍,大家再共同讨论决定。

二、汇报交流,吸取精华

1、小组选代表发言,对自己选的班名作介绍。

对发言作指导:我们小组的班名是 因为我们认为:

例如:我们的班名是“蓝猫乐园”因为蓝猫聪明、机灵、爱学习、开心快乐,我希望我们班也像蓝猫一样开心、快乐、爱学习、健康成长,所以我们班就是“蓝猫乐园”班。

2、自我反思,再取班名。

与其他小组相比,我觉得我们组在设计班名时做得较好的方面是: 做得不够好的方面是:

3、小组派代表板书班名。

三、投票选举,确定班名

1、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的班名。

2、学生自由介绍所评选该班名为最佳的理由。

3、由班长宣读并呼口号。

四、心灵手巧,制作班徽

根据我们的班名制作一枚富有创意的班徽

五、小结升华,享受快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为班级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班名,是谁定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大家的积极参与,增强了你们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从而体验过程,享受快乐。活动二:班级公约大家订 第一课 学情分析:

在集体生活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情况或者问题,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就会随心所欲,有时可能采取了不文明的行为,给集体带来了危害。活动目的:

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班级,使之融入班级。因此本次活动应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对班级的关注程度。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 活动准备:

让学生观察在班级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并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课前准备:

问卷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图片引思,确定主题

1、上一节课同学们制作出十分精美的班名牌,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多么用心和丰富的创造力。(边说边展示)可就在该节课中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示该节课中班级里出现的杂乱情景)。

2、说说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指名介绍

二、围绕主题,初步探究

1、平时,班级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小结:同学们发言时声音很响亮,犹如阵阵雷声响彻在我的耳边。班级里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来,我们认真地想想班级里出现的不足。

2、示问卷表,生自由完成。

三、层层剥笋,升入探究

1、小组内汇报问卷: 已经碰上的问题:

以后可能会碰上的问题:

指导学生在写问卷时要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2、小结: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班级有这么多的小主人,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应怎样去改变的自己的不足呢?请同学们一起去想想办法,找找对策。附:

关于改善班级管理工作的问卷

为了进一步改善班级的管理工作,把我们班建设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特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希望大家能把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出来,以便我们及时改进!1.你对现在班级的管理工作是否满意?

A.满意 B 不满意 C.还可以 D其它 2.你对把我们班建设成为校优秀班级的信心:

A.很强 B.一般 C.无所谓 D.没有信心 3.你对我们下列班干工作的满意程度

班长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副班长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学习委员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体育委员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其他 A.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4.你认为我们班现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5. 你对我们班的课堂纪律及考勤工作的看法: A、非常满意,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B、基本满意,不过还需改进 C、不满意,个别班干应该自省 D、其它看法

6..对于我们班的体育工作,你认为:

A.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B.效果一般,收效不大,C.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资源 D.其他 7.对于本学期组织一次文艺活动,你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看情况而定 D.无所谓

谢谢各位同学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对于大家提的宝贵意见,我们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满意的答复。

——三年级()班班委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从学生实际讲,对于公约的概念不清楚,因此,要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活动目的:

了解公约、感触公约、制订公约 活动准备: 笔、纸 课前准备:

问卷调查班级汇总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共鸣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针对班级管理的不良行为和习惯(示汇总表),这些都是我们班集体的“病根”,大家都找得挺准的,真好!常言道:“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面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又该如何切除我们班的这些“病根”呢?除了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劝告、阻止、提醒之外,我们还可以订个公约。板书课题:班级公约大家订

边板书边说明:为了解决共同出现的问题,大家可以制订一个共同遵守的规范,这就是公约。(板书:共同遵守的规范)

二、讨论交流,明确措施

过渡: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那公约该怎么订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我们找到的不足出发,针对每个不足,来确定条约的内容。

小组交流,谏言献策(音乐起)

3、展示各小组制定的公约(1)贴在黑板上。(2)小组成员指名读。(3)点评“公约”。

4、选定公约

根据各小组提出的公约,个人整理。

三、小结升华,增进自律

公约是大家共同制订,现在大家又一致通过,那我们就要照着公约去做,做个诚信的孩子,这样公约订了才有意义。

第三课时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公约时时在学生的心中,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反思的行为习惯。活动准备: 笔 课前准备:

班级公约10份 活动过程:

一、设置疑问,激情导入 出示班级“公约”。

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是我们班的公约,我们自己制订的公约。想看看吗?

二、明确要求,自我提高

1、认读公约,再次感受 学生自由阅读

你认为最好的公约是哪一条或者哪几条?指名读

2、签订公约,自律自强

指导学生在公约上签名,明确责任。

三、巩固知识,开阔视野

1.师板书介绍公约的主要组成部分:(标题、具体内容条目、制订人签名)2.小结:你觉得写好一份公约应注意哪些方面?

3.拓展:其实,我们今天制订的班级公约是综合性的公约,还有专题性公约,如:图书管理公约、环保公约······

活动三:班级成长手册 第一课时 活动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的班级概念开始模糊,集体荣誉观念逐渐淡薄。本次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懂得用具体的办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活动准备: 《个人成长手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一份《个人成长手册》

师:这是一份《个人成长手册》,这里面记录了一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有高兴的、成功的,也有伤心的、失落的。我们这个班里同样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怎样才不会遗忘呢? 如果能把这些事编成一本《班级成长手册》,就能留住美好的时光!板书:班级成长手册

二、回忆点滴,反思得失

师:班级中发生过哪些值得记下的事呢? 指名说说,师随机板书。

师:看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班发生了这么多事,如果用时间这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那就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看着这一集一集的“电视”,你有什么感触呢? 全班交流自己对某些事的感触。师随机对应板书:酸、甜等

三、整理事件,确定栏目

师:一个人的成长有不同的味,一个班级的成长同样有不同的味。我们可以把这些事进行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哪些类别呢?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师:能不能像取班名一样给每个栏目取一个好听的名儿呢?

小组内交流意见

小组派代表发言,集体甄别。

小结:我们在班级里成长,班级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班级成长多姿多彩,个人成长也就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去书写《班级成长手册》。第二课时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活动准备: 各色卡纸,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展示栏目,激发热情 师出示用艺术字书写的栏目名称

师:这是同学们为《班级成长手册》设置的栏目,来,用自己的语言读一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动手动脑,制作手册

师:快,用手中的纸与笔制作一份班级手册。可一份手册全是文字(故作停顿)······ 学生动脑发表设计手册意见。

师:看来同学们见解各不相同,这样每位同学按自己的方案设计制作一份《班级成长手册》,我们再取长补短制作我们班的《班级成长手册》。学生制作成长手册

三、展示成果,完善手册

1、小组里交流展示

想想:与别人相比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方面和做得较好的方面。

2、小组完善形成小组共同的手册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学区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包;教辅中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51-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不乏学校层面的积极探索,教师层面的大胆实践,但在学校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统筹和协调功能,深入整合本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等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

垂杨柳学区负责16所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区一直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九五”期间,学区就对研究性学习、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题进行了探索。“十五”期间,学区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学区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可以概括成“四个一”。

强化一个组织——成立学区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考虑、整体安排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和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教育教学干部、骨干教师、专家顾问组成,学区管委会主任亲任组长,下设几个攻关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制订工作方案、研发资源包、筹建教辅中心、分层培训教师、完善制度建设、研制评价方法等任务。

研发一个课程资源包——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菜单式课程框架,形成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为各校自主选择课程、逐步推进课程建设创造条件。

创建一个区域教育辅助中心——以教辅中心为实施平台,整合和深度开发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从自主选择到生发,进而整合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建设一支队伍——组建专兼职相结合、人员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学区课程研发和学校课程开设的需求。

二、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研发资源包,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在于缺少课程资源,我们从本地区校情实际出发,集中区域优势力量,从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学区资源建设目标三个层次思考,进行了资源包建设。

1、资源包的内容

学区通过对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的持续的研发,最大限度地形成了可供小学一至六年级(以三至六年级为主体)学生使用的有特色、稳定的资源群。资源包在2005年作为“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初步形成,2006年开始在试点校运行,2007年开始在全学区推广。现有课程框架体系包含4大“主菜单”,下有若干“子菜单”,共63项活动内容。4大主菜单如下;

(1)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区将自然、科学、劳动等多学科教师研究完成的“做中学”和“三科合一”课题成果,如探索运动的奥秘、我的朋友机器人、木头中的学问、数码与信息等一批成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转化成研究性学习课程,构成资源包的基础,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2)德育活动课程。学区整合区域内的首都图书馆、潘家园旧货市场、禁毒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对照《中小学德育纲要》,开发了国防教育与实践、禁毒从我做起、水的故事、走进图书馆等具体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

(3)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学区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研发了生活中的规则、购物的学问、走进奥林匹克、影视欣赏等学科拓展课程,为学生形成与拓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新的空间。

(4)特色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学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已成规模,深受学生欢迎。经过通盘考虑和认真筛选,学区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特色、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将“走进收藏品味文化”、“纸模型服装设计”、“自护自救保安全”等优秀校本课程选进资源包。

2、学校对资源包的使用

对资源包的4大类课程,我们积极引导学校“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硬件和师资条件、学生年级特点和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自主地从资源包中选择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有些课程选定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借助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整合制订学校课程计划。

(二)首创学区教育辅助中心,打造课程实施的有效平台

随着课程的延伸,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2006年初,我们开始按照资源包课程实施的需要,利用学区校舍改造的机会,专门腾出一所位于学区中心位置的学校,集中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施与设备。2007年,朝阳区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个左右的地区教育辅助中心(以下简称教辅中心)。学区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在教委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全面启动了朝阳区第一所教辅中心的建设。2007年9月,教辅中心正式向学区16所学校开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又一有力的支撑途径。

1、整体统筹学区资源

(1)统筹设备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调整了设施设备的投入方向。变原来逐校投入为集中投入。虽然单项投入大一些,但总体投入小、资源利用率高、集约化程度高。

(2)统筹教师资源。依靠教辅中心的组织功能,学区推出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让更多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帮助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尽快带出了队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3)统筹社会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再开发,有效地融通了校内外资源,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力量分散问题得以解决。

2、引领学区课程研究与实施活动

学区在不断研究中赋予教辅中心“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即地区学生的活动中心、地区教育的资源中心、地区教育的研究中心、地区教育的交流中心。

学区依托教辅中心聘请专家指导、总结、继承、推广已有课题研究的成果,引领校长、教学干部、骨干教师通过多层次的研发活动,解决学区现存的资源相对贫乏、师资相对短缺、校际间发展相对不均衡、课程的科学管理与评估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与推广有待深入等问题,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3、为学校与师生的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

(1)服务学校。学区把教辅中心的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社会资源相比,更贴近学校实际,所以各学校主动利用教辅中心的资源优势,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到位。

(2)服务教师。教辅中心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活动文本转化成课例,进行课程再开发,方便不同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服务学生。各校根据课程计划,向教辅中心提出资源需求,教辅中心统一安排学生到教辅中心来学习。学区还为教辅中心购置了运输设备,为各校提供资源下校服务,解决了路途较远的学校不方便来中心学习的实际困难,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参与活动体验。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团队

1、组织有效的培训

学区整合地区培训资源,由学区统一制订培训方案,聘请课程设计专家、市区教研专家、优秀同行,分层次对校长、教学干部、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全体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认识。

2、开展有效的教研

学区选派骨干教师任学区综合实践教研大组组长,开展区域校本教研。我们要求各校必须选定并保证有一名教师参与教研大组的活动,再回到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在此基础上,学区还选拔各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资源包的研发任务,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3、搭建有效的平台

学区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科实践活动的课例征集和主题活动设计大赛,每学年开展一次“杨柳杯”课堂大赛等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所有教师都可以自愿申报,自主参与。

4、建立有效的制度

学区先后出台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课程研发奖励制度,课程研发、审批、选用制度,课程实施监控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引导教师向专、兼职指导教师方向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我们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通过一卡(家校联系卡)、一册(学生成长册)、一展台(成果小展台),学时制、考核制、竞赛制等多元性过程评价,将评价的激励作用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时制,适用于选择系统学习某项课程的学生,在完成若干学时的前提下,为其颁发课程结业证。考核制,适用于DV制作等学习内容,采取设置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的发给单项学习结业证。竞赛制,适用于模型制作等学习项目,学区每学期或每年组织一次竞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等级证书,视同单项学习结业证。

三、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实效

依托学区管理优势,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学区三至六年级300余班级有效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300余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有近百人次教师获国家、市、区级奖;有近3万余人次的学生参加活动,有近千名学生获国家、市、区级奖。

仅以南磨房中心小学的问卷调查为例,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支持“学生到教辅中心参加学习”,9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9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到教辅中心上课”。家长普遍反映,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学生更爱动脑、动手了。

反思几年来的实践,学区在取得大量实践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学区的思考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提升、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专业师资培养还需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还需要丰富等等。发挥区域教育管理的引领和服务职能,完善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人物小传

钟亚利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4

一、舆论发动

正式开展活动之前,先进行必要的舆论造势。

1. 提高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班会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今后一生的重要影响。学会学习,会学习是终生的财富,将受益无穷。

2. 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动力。

让学生认识到,之前之所以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不是智商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大家比别人笨,根本原因是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目标感、责任感,目标不明确,缺少学习动力,不能为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现在应抓住机遇,把以前缺少的东西补回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明确班级共同奋斗目标。

确定班集体共同的学习奋斗目标,把争创先进班集体作为努力的方向,在学习、纪律上打造一流班级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让同学们明确提升学习能力是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每一个同学的行为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而努力。

4. 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

作为班级一员应该为班级荣誉而战,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我为班级添光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达成共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措施,引入“小课题”演讲活动,既是活动,又是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

二、基本活动过程

经过第一阶段的舆论铺垫,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后,即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1. 召开班委会,做好准备工作。

要进一步阐明活动的意义,明确班委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班委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班委要高度重视,模范带头,认真准备。一个好的开头是整个活动顺利推进的保证,是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精心准备,做足功课,确保第一个登台的学生能有一个开门红。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前面几个学生表现出色,后面就顺利了。因此,班委的模范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让学习委员及其他班委首先登场,可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 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经过充分准备后,正式开展活动。第一轮实行自报课题。课题范围:以专业教材内容为主,兼顾语文、数学、外语,在教学进度范围内自由选择。同学之间选题可以重复,演讲顺序自选,但最终由班委统一确定演讲顺序,每人时间5~10分钟,一个问题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清楚,让同学们听明白即可。每天安排两到三个人。第一轮可适当降低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的是让全体同学参与,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3. 适当提高课题难度。

经过第一轮后,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对活动已有所了解和适应,这时,可适当提高课题要求。课题的产生过程为:由学习委员牵头,课代表参与,在广泛吸取意见的基础之上形成,课题不重复,时间5~10分钟,课题数量以班级人数为准,也可以略多于班级人数。课题确定后,以抽签形式确定每个人所讲课题及时间,并公示。此轮课题要求明显高于第一轮,目的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如果第一轮效果不太理想,不足以支持实施第二轮,也可以按第一轮的要求重复一遍并提高要求。

三、活动中班主任的作用

1.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

班主任应主动研究课题,熟悉课题内容,扩展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而不只是为课题而课题,这是开展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同学间相互学习和讨论,通过向有关教师请教、上网等手段完成知识储备。

2. 指导学生寻找为阐述课题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做好学习引导,让学生回顾老师讲解课题时采用的方法,并进行适当模仿;也可根据需要指导学生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投影仪、自制教具、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性阐述。如有些同学在讲三视图时就自制了模型,结合手电筒进行投影,通过模型投影简单清楚地说明了三视图的基本概念,效果非常好。

3. 指导学生书写教案。

书写详细教案是一定要做的工作。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讲授方法,每一个同学都要写出详细教案。通过书写教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熟悉所讲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思维逻辑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讲解;另外,讲课过程中教案还可以起到提示作用,万一卡壳,可以通过教案的提示作用让讲解顺利进行。

4. 指导学生在台下进行模拟训练。

为保证台上演讲效果,同学之间可以在台下进行面对面模拟讲解,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完善讲解方法与策略,也可以对着墙、镜子等自我训练。注意演讲风格和动作要求,要面对同学,不能背对同学,语速适中等。在训练过程中找出问题,反复改进,不断完善思路,必要时对教案进行重写,为台上演讲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5. 把控演讲节奏,保证讲解顺利进行。

同学们在台上讲解时因为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难免出现卡壳、表达不清、逻辑不强等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启发,适时引导、提示;活动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甚至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不要过早地干涉,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经历和体验探索过程。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加以提示和帮助,或当学生的思维走向误区时,可适当给予引导,改变思路以利于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台下同学的配合、提示,甚至教师亲自示范或由台下同学上台帮助等方法,引导学生把问题讲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课题讲解并得到鼓励。遇到问题灵活掌控,帮助学生完成课题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学生遇到困难时中途就结束讲解,否则将重创学生的自信心,给下一轮活动增加障碍,不利于后续工作进行。

6. 活跃气氛,消除紧张感。

大多数同学因为平时缺少锻炼,心理素质不强,第一次上台时会出现紧张、放不开的情况,导致演讲效果差,甚至进行不下去的后果。这时,一个轻松的话题,或者一句笑话都可以让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起来。教师适时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把控现场气氛,让同学们有一个高涨的精神状态,对活动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活动的收获

1. 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心理状态,克服了紧张心理。

刚上台时,大部分同学都很紧张,有的同学紧张到说不成句,这很正常。告诉同学们每一个人都会紧张,应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给自己信心,有条不紊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台下充分准备和台上经常性锻炼是消除紧张的关键。同时应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不消除临场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正常发挥,给将来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经过两轮演讲后,同学们的紧张状态基本消失。在台上,大部分同学能做到谈吐自如、有张有弛、游刃有余,自信心明显增强。

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中,同学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为完成台上的演讲任务,都在认真准备着自己的课题。大家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班级学习气氛得到了极大改善,正气十足。小课题演讲活动符合目前提倡的“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理念,符合“学习共同体”概念。在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主动学习,互帮互助,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提高了综合素质。

3.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

平时有的学生不爱说话,也有的同学说话随意,不注意逻辑,前一句后一句,这是没有养成先思考后说话的习惯和缺少锻炼的结果。通过演讲活动、书写教案,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经过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讲话会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清晰。

4.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之高超出了想象。同学们兴趣浓烈,发言积极,当台上紧张时给予热情鼓励与支持,当台上卡壳时给予恰当提示,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甚至有些同学憋不住了,直接上台接棒讲解。活动充满了笑声与快乐,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在快乐中学习和进步。“快快乐乐学习,轻轻松松进步”,在快乐中成长,让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当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享受时,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5. 班级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

小课题演讲活动带给班级最直接的结果是,一个学期后,就以班级平均成绩全校第一的成效显示出来。得益于小课题演讲活动给班级带来的浓厚学习氛围,得益于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我们班级管理追求的。

6. 推动了常规管理,强化了与任课教师的沟通。

班级管理中,我们提出了以“学风促班风,以学促管”的管理宗旨。通过小课题演讲活动,同学们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学习竞赛上,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常规性工作变得顺理成章,凝聚力越来越强,问题越来越少,工作越来越顺。活动得到了所有任课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很多教师主动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师生互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7. 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提升了班主任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

活动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演讲活动涉及的课题广,涵盖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特别是专业课。因此,在活动中,班主任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帮助学生顺利推进课题演讲活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必须主动了解相关学科内容,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无形中增加班主任的多学科知识学习动力和机会,增加同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机会,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8. 利于发现学生新的闪光点。

活动中,让人惊喜的事不断发生。有一学生平时表现一般,同学们根本没有把他当回事,在班主任眼里不是个爱好学习的好学生。但他却以沉稳大方、镇定自若、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概念准确、环环相扣的神态,简单又清楚地结束了铁-碳合金相图课题的讲解。同学们顿时震惊不已,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自此以后,同学们对其刮目相看,班主任也对这个学生有了重新认识。后据学生反馈,其在课下做了充分认真的准备。还有一学生讲解公差计算时,采用了一种与教材讲解不一样的方法,简单易懂,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9. 加深师生的感情,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通过小课题演讲活动,搭建起了班主任与学生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班主任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思考,充分融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分担他们的困惑,与他们一起感受成功与快乐。活动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机会,增进了相互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增强了互信,进一步发展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从而使班级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充分发挥班委的职能作用。

班委是班级管理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班级管理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委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关键,也可以说活动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班委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至关重要。利用好班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能组织管理好活动,又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活动正常进行,因此班委的作用对于搞好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2. 确定合适的课题难度。

难度过小,起不到学习的效果;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课题难度。第一轮之所以让学生自报课题,目的在于让活动顺利展开,学习知识则是次要的。在制定课题的过程中,班主任给予积极指导,在班委的共同努力之下,经过细致认真的研究最终确定难度适当的课题。

3. 指导学生积极准备课题,克服心理障碍。

上台演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甚至有些同学会很抵触,紧张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活动的进行。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不乐意参与活动,不是知识不充分,而是害怕上台,担心讲不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在演讲基本功及课题处理技巧上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切不可放手让学生单干。

4. 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及时给予充分鼓励。

活动中难免出现问题,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学生讲的是好还是坏,作为活动的掌控者,都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成绩与进步,给予积极的精神支持,制造轻松环境与活跃的气氛,尽可能避免批评;引导台下学生学会鼓励,积极配合与帮助台上同学解决问题,不可出现讽刺与挖苦、冷场的局面。时刻不能忘记营造一个轻松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对活动的重大影响。

摘要:在班内开展小课题演讲活动,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感;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场心理承受、适应能力,克服紧张情绪等具有积极而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小课题演讲,学习积极性,学习氛围,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1.

[2]许德峰.发挥主题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2006.6.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一、课程管理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刘晋国

副 组 长:杜庆斌王慎峰

成员:侯钦文王昆刘敏张莉魏清刚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心研讨组

组长:杜庆斌

副 组 长:王慎峰

成员:侯钦文王昆刘敏张莉魏清刚

二、课程实施管理制度。

1、指导教师的组织及配置。

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每个班级(三至六年级共8个班),其课程实验工作,由三位教师协作组成指导组,并由他们共同负责开展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具体工作由组长协调完成。每位教师一学期负责一个或二个课题的策划(担任该课题实施的总召集人兼指导教师),另外两位教师同时协助负责指导工作。必要时也可协调其他准指导教师(全校教师都有参与指导的义务。)参与协助指导。

2、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

①、认真策划,积极配合,协调工作。

②、指导到位,关注学生的活动全程。每两星期至少召集所指导小组的学生或小组长进行一次访谈(汇报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③、关注学生活动安全。了解学生的校外活动安排,认真分析活动地点的相关情况(对有安全隐患的地点应及时劝阻学生),并事先做好安全指导。

④、积极参加课程研讨,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提高指导水平。

3、活动实施的管理细则。

①、课程开发。从学校所处社区的特点出发,从校情、教情、学情出发,从学校的办学目标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积极开发课程,建立课程规划,确立动态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由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学生活动指导方案等构成的文本体系。注重活动目标的渐进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确立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目标体系。

3、活动实施的全程指导。在具体活动中,课题策划教师善于创○

设大课题情景,引导学生确定子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思考,拟好活动方案,安排好人员分工;关注学生走向实地、走向实践,及时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活动成果,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做好材料归档。

三、中心研讨组的常规管理制度。

1、活动全程的材料归档:课题设置构想;小组活动计划表;学生个人活动档案(综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簿);活动过程中各相关表格;活动总结(含课题总结、班级学期活动总结、学校课程实施总结);师生评价情况。

2、学习、研讨。

中心研讨组每两周组织一次交流研讨会,为教师搭设交流互动平台。做到每次活动有主题、有召集人、有活动记录,保障活动的有效

性。同时,积极倡导指导教师自觉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丰富自我知识体系,提高指导、研讨能力。

3、反思、总结。

要求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积极撰写活动课例、教学手记、教学反思。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至少交一篇教学文本存档。

四、评价制度。

1、评价的指导理念:注重评价的整体观,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并将其贯穿到活动中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积极调动多种评价主体(家长、社区人员、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采取描述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关注活动过程,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提升评价的生成功能。

2、评价方式: 成长记录评定;自评、他评结合。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6

courses.It’s a mark of breaking through in reforming structure of national elementary education course system,and it’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ut course reformation into practice.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s.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for referenc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s;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0 引言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要坚持课程的有效管理和常态实施,这两点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标尺,成为引领课程稳步推进的美好愿景。

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着力提高综合课程活动的教育能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持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相符性;在教学上,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在学习上,要形成对学生既有知识和新增知识的体系性,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学生的知识的收获。从长远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实现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属于校本课程,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打造完善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普及实施,惠及学生。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课程进展不均衡,随意性过大

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课程实施本身的困难,导致各区域、各学校实践活动课的进展不均衡,与整体课程改革的节奏有一定差距。就我市而言,只有半数的县市区的学校合格、规范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以,在区域推进上,课程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在应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小学里,各阶段的发展也不均衡。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较为轻松,也能配合课程实施的探索。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课程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大,所以没有真正落实综合实践课。还有些中学不受当地县区的管辖,这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各学校在这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主要是学校管理层不够重视所导致,随意性过大。校内辅导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因为部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职业理想不高、业务素质不过硬。因此,与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1.2 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中和课程的有效实施

要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好、实施好,其各个运行环节都要紧扣要求,每一个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综合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监督权在于教育行政部门,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督评价方案没有具体出台。哪些学校开设、课时如何安排,这些问题都没有具体的管理意见。配备多少老师、是否纳入教师的先进评选条件,这些情况也没有明确。学生的综合评比中对综合课程所占的比重情况也没有涉及到。综合这些因素,课程实施中的脱节情况不容乐观。

1.3 课程操作中的研究与指导欠缺,不能有效发挥综合课程的作用

综合课程的具体操作要必备系统的研究与指导机制,但因为诸多原因,具体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足:

综合课程的内容没有有效区分指定范围和非指定范围,没有立足于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发课程内容,有学科化、孤立化和灌输化的倾向。课程开展和教师辅导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的理念,欠缺适度指导,只重课程结果、辅导策略失当、辅导方法欠缺的现象突出。许多教师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达不到要求,没有对综合课程进行深入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课程的开展。对综合课程的评价机制方面,还没有融入综合是指测评体系中去,实施效果在学生的升学和成长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上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常态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是当前教育界应该认真考虑研究的问题。

2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有效制定课程政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相关的指导纲要还没有落到实处,这是制约课程常态实施的最大障碍。所以,要想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时期,其中有可喜的成绩,也有许多现实的无奈。有人在驳斥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又拿不出恰当的评价和遴选方法来加以完善。造成了许多地区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遇到诸多矛盾和阻力。所以,人们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考试和学习作为学生谋生的手段之一,学校为了保障这一现实目的的结果性,就必须考虑社会和家长的迫切要求,不得不追求高升学率。但是,社会各界也体会到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利之处,又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大力督导,评价制度的改革不无必要。评价制度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对教师辅导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等等。总起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要保障,结果也要关注。如果落实不清对教师和学生评测的具体指标等细节,就无法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就具体操作而言,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满足具体化和及时化。对教师辅导的表现情况、辅导策略、过程意识、创新活力、师生互动情况都要纳入评测指标体系,甚至要更加详细;学生的参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结果、方法和过程也要认真评测;学校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等情况,要由教育行政、督导等部门进行参评,以促进办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评价要分阶段开展,及时评估、及时总结、及时整改,不断研讨提出新的策略,逐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今后,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开展情况,还要研讨与高考、中考等学业考试的进一步挂钩,实现最终的常态化。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一个很大的困难是辅导教师的配置。通过优化组合,构建起专职、兼职互补,校内、校外兼用的辅导教师队伍是灵活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激发所有教师的潜能和热情,借助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多地吸收适用人才到辅导教师的行列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有些还要交叉应用,所以,设立综合实践课的课题实施组,为同学们提供各科知识上的帮助,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有力举措之一。同时,选派一位业务素质过硬、研修能力较强的教师来引领教师开展课程的研究和设置,预设好该校综合实践课的选题、目标、活动方式、课时、步骤和最终效果等,规范活动的实施设置。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师生互动,让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互动的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效果。另外,适时聘请校外教师来校内辅导,有益地弥补了教师、学生在知识上的欠缺。

2.3 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校本”课程,所以要注重挖掘课程资源。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设立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辅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和知识,把学生的疑问和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专题性质的综合实践;要善于挖掘校内资源,把校园文化和学科建设进行梳理,打造匹配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求的新知;还要注重与地区文化的融合,打造有效的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知识层面的全面发展。

摘要:我国当前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课程,笔者提出了几点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资广大教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实施

参考文献

[1]游爱娇.愿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绿色生命力.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马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课程.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7(1).

综合高中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篇7

一、制定班级目标

目标是每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失的,一个人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成就。班级整体应该有一个总目标,它包括学习、道德和纪律。实现班级的目标必须有良好的班训及班风,倡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精神。引领该班同学有更高、更远的目标,形成一个和谐的班级体。将这些目标以标语的形式打出来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者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来提醒学生时刻都应该有目标并为了目标而奋斗。每周开展一些关于目标的活动,让同学们总结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目标而奋斗,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二、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旨在指导学生思想、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规范学生行为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和谐氛围。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开展“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班会。为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可开展“尊老爱幼”的主题班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树立远大目标,实现崇高理想,可开展“梦想与未来”的主题班会。为让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可开展“和谐共处,共建和谐班级”的主题班会。注重每次班会的实效性,每次班会都让学生接受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苗头并及时地进行改正。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的自觉性。

三、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通过丰富的有组织的活动,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班风。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是锻炼和展现自己的一个机会。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它以班级活动为基础,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在这个氛围中,学生的每一个活动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感情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这样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更加容易解决。

四、教室的布置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足以看出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室的布置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有一定重要性。教室是学生交流、生活、学习的场所。宽敞明亮、整洁温馨的教室可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在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一些花草,在墙壁上贴上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壁画,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全班学生参与这项活动。这样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良好的教室环境布置。

五、建设班级文化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评定学生的品格行为,而且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自身的行为。制度是人的行为中介,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意识,让学生在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的氛围中成长。良好的班级文化制度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用这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它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保障。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国家五千年的的历史中,无论什么朝代,什么历史背景,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大多指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教导学生日常生活技巧时,与学生的相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催化剂,他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反应”,使老师和学生都有激情,从而达到老师愿意讲,学生愿意听的结果,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达到最理想的双赢。

七、结语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实践地、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渲染地,同时也是身心的归宿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的班级氛围的渲染与熏陶。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活动,从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在树立班级目标、开展班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教室的布置、建设班级文化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在竞争和自我发展的同时,增强责任感。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和谐的班级文化。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根据多年的经验,抓住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主要从制定班级目标、开好主题班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教室的布置、建设班级文化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

关键词:班级文化,和谐,学生,建设

参考文献

[1]钟发桥.基于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班主任校本培训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篇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 自小学三年级始开设。在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6-8%;在高中, 该课程约占高中毕业所需116个必修学分的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了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课程领域, 因而被课程专家寄予厚望、备受关注。但作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一) 课程实施中的“三易三难”

1. 易使课程成为“花瓶”, 而难成常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面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抹亮色, 很容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标志”, 全新课程的清新气息也激发了部分师生的好奇和潜能, 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 很容易取得课程的“成果”。但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中考、高考课程, 学校和家长并未从根本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三无” (无固定教材、无专业教师、无可借鉴经验) 课程, 加上地方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 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成“花瓶”, 成为专家看好、学生欢迎、学校应付、家长漠视的课程。

2. 易使课程变成一种活动, 而难成一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学习不同, 它没有确定的答案, 甚至连问题都没有, 学生必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是一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探索、体验的课程。学生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的状况, 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容易取得鲜活的成果。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自身也缺乏课程意识和指导能力, 致使课程往往只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层面, 难于作为一门课程资源加以系统开发、建设, 使这门课程得以常态、深入、有序地展开和推进。

3. 易使课程限于校内实施, 而难于走向开放的社会空间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面对课程完全开放性空间, 教师一时找不到“教学”的感觉。加上严峻的学生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 致使课程依然局限于校内或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里展开, 这与该课程的特性和要求并不完全吻合, 难于让学生真正走入开放的社会中进行探索、研究, 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多次探究、验证, 加以整合, 易使该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取向价值目标落空。

(二) 课程实施中“三缺”

1. 缺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课程, 其价值在于“生成”。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能力生根”的课程。但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 面对“无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得十分茫然, 不知如何“生成”课程资源, 也不懂“生成”什么, 甚至找不到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位置”, 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2. 缺专业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 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 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 加之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 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 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

3. 缺国内可借鉴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刚刚起步, 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课程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目前国内各学校中普遍缺少实施和管理这门课程的有效办法和经验。学校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反思中提高该课程实施和管理水平, 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障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课程规范性与常态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 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以评价杠杆撬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有一个结果, 其学习的过程同样是重要的, 这是与传统的课程学习与评价完全不同。因此, 过程性评价既是课程考核的突出特点, 也是撬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支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这门课程超强的开放性特征相呼应的评价体系。经过充分地研究探索, 我们选择了“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方式, 构建了从有网络条件的高中入手、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条件积极跟进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基于网络支持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程、全员和全面的评价。课程实施指导、课程专业支持与评价随学习活动的开展适时跟进, 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点拨, 活动过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讨论。评价强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 使评价过程成为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动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机制吻合课程特征, 同时, 回应了这门课程评价的三个难题:

1. 过程评价难。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全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过程中评价, 在评价中建构, 实现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特征, 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2. 缺乏专业教师。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全员参与式的评价, 学生、教师、专家都参与评价与指导, 找到了评价与指导的契合点, 符合这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解决这门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难于指导和评价的问题, 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评价诚信问题。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一个过程、结果公开透明的评价, 整个过程全员参与、全员监督, 有效地解决课程评价的诚信难题, 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 建立亦研亦政的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形成连贯通达的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链条

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力推动, 而行政推动的基础是课程管理政策和规定。为此, 我们通过课题组立项研究, 编写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关于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建构式评价活动的通知》 (琼教研[2004]50号) , 并及时跟进相关的政策专题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先行, 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 课题组借助政策依法抓落实的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该课程实施和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因此, 在依法实施课程的主线上, 要求实验学校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方案, 建立校级、年级管理机构, 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年级级长等要参与课程实施管理, 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人员保障。在课题研究推动下, 至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 促进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配置专 (兼) 职管理人员。

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人员保障。

2. 促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实纳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 使该课程的实施获得制度保障。

3. 课题组编制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

构式评价方案》, 作为教育厅2008年6个课程改革基础文件之一下发全省高中学校。省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专家, 依据《方案》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 评价结果公开, 促进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有效落实。

(三) 抱团组队,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打造队伍, 促进课程滚动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思想还较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将面临不少来自学校、家长的抵触,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为此, 我们采取课题带动, 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策略破解课程实施难题。

课题组依托省教育厅的全力支持, 通过建立子课题实验学校方式, “以点代面”逐步放大、有序推进课程在全省实施。课题组采取了在实验学校现场展示和交流的策略, 通过鲜活的“现场”, 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 分享实验成果, 促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不同于别人的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合成润滑油下一篇:空调制冷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