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15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1

内容提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刺激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和谐的发展,也为了让学生学到对将来有益的交际交流方式,适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结合笔者数年的思考和探索,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相关理论,本文对“对手互助小组”的实施原则和措施、实效,以及就此而引发的理性思考做了简要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成功自信动机对手竞争合作同质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格不断完善,身心健康成长。从现代社会发展、社会需求来看,学生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怎样使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现实而不懈努力,这都是每一位班主任所思考、探索的问题。当前实行的层层筛选的淘汰型教育,必然使大部分学生一次次地体验失败,在失败中失去成功的乐趣,丧失信心,因而养成学生自我封闭和扭曲的“竞争意识”。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如何给学生一个把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成功心态的小环境,来改变目前我们教育现状,从而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城区划片学生和基础差、行为习惯养成不够的学生和班级学生多极化的班级有很大帮助。班级管理中的“对手互助小组”管理模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同质分层,异质分组;“对手”是指组与组之间进行同层、同质的竞争;“互助”是指在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受激励的状态,不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对手互助小组”管理模式实施的原则及措施:班级管理中的“对手互助小组”方法是西方的“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和前苏联的合作学习的结合,是把教学融于班级管理的一种探索。笔者先后在龙泉驿最偏远的农村茶店中学担任三年班主任工作,又在工厂子弟校担任三年班主任工作,现在担任一生源结构复杂的划片生班的班主任工作,一直坚持该管理模式,事实证明,效果良好。其实施的措施为:

1、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分组纵向上实行“异质分组”:按学生的学业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让学生按4-6人一组自由组合,组成对手互助合作小组。学生组成小组时,要求根据本组的情况关注学习成绩、表现以及特长,而达到小组中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学业的成员组成,各有所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我特点,按学习成绩编代号(类别由班主任指定,如1号为成绩最差者,2号次之,以此类推)。同组内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横向上采用“同质分组”:把各小组中的相同层次(即相同编号)的学生分成一类,每位学生代表各自一组,相互竞争。由于实行同质竞争,因而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在同类中提高和超越。这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组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在分组中,应尽量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学生的交往能力,各方面的可比性。

2、小组内部相互促进,分层提高在对手互助小组内部,学生由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他们各具特长,各具优势。小组内部就能发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功能。有专门负责学习的学习小组长,有专门负责纪律的纪律小组长,有专门负责学生各种体育活动的体育小组长,有专门负责领导该组同学参加班集体文娱活动的特长小组长,还有负责该组清洁卫生的卫生小组长。每一位同学分管小组内一项工作,每一位同学对自己所管的工作负责。

3、个人代表小组与其它组别展开同质竞争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争,即不同小组成绩相仿,特长相同的学生就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开展学习比赛,品德比赛,行为表现比赛。由于他们在所比内容是同一层次的,相互间的差距极小,且竞争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都有成功的机会,这会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个人与个人的竞争是代表小组竞争,不同于个体与个体竞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由于小组内分管工作具有动态性,因而对能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使每一个学生在某方面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改革评价体系,增强异质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小组”是“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单位,互助小组间开展同质竞争。由于“互助小组”构成时充分考虑了各小组成绩、表现、特长等因素,因而把个体成绩了也计入小组成绩(包括学习成绩、常规表现、体育成绩、文娱成绩等)。实践证明,这种“对手”间竞争,使“互助小组”内部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气氛,有利形成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会由于小组的荣誉而尽力工作和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小组中的成员会在小组荣誉的驱动下,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同学,从而推动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2

有的老师认为, 凭我个人的力量, 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十个小毛孩组织在一起。可能有一些班主任做到了, 但这是劳心劳力的方法, 是一种效率较低的做法。仅凭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班级是很难经得起考验的。作为一个班级的重要支柱, 班主任应该依靠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 建立起一个团结互助、有着共同目标的班集体。

在探索班集体建设中, 我发现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又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 那就是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 构建和谐班集体, 提升班级凝聚力。我将它分成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 分组

根据学生数量、特点和兴趣等将班级分成各学习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班主任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个组合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相对稳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后, 可适当调整) 。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激励、互相评价。这样, 变孤立的学习为合作的学习, 变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 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弘扬了友爱互助的精神, 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运用这种方法, 将班级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主动性较好者两名, 为“召集者”;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者两名, 为“督导”;其余为一般同学。在两名“督导”的监督下, 在专业和文化课方面的一些学习举措, 比如专业技能的训练, 文化理论的读、背、默都得到了极好的落实。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 在两位“召集者”的带领下, 也逐步得到解决。班主任只须每周招集六个小组的负责人一次, 给予学习上、管理上的辅导, 最后由他们落实到位。通过一段时间实践, 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学习习惯, 甚至连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 每个小组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展开了良性竞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而闹得不可开交。他们互相鼓励, 互相监督, 逐步走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融入到小组中来。

第二步, 重组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过多的强调“小圈子”, 每过一个月, 可允许每组两位同学跳出“圈子”, 重新组合。这两位同学要在对方的邀请下, 并经本人同意, 才可交换。这种交换, 可能是交换方法, 可能是交换经验, 也可能是交换成果, 有时还可能是教训。但也可能是同学逃离矛盾, 这时, 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 班主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比较妥当的方法解决矛盾, 树立威信。我把这种交换称之为“挂职锻炼”, 但这两位同学最终是去是留, 由他们自己商量决定。

这样一来, 早读课、自习课, 午间休息、晚上就寝, 甚至其他老师的课堂上都有人在尽班主任应尽的义务。魏书生说过江苏无锡●张克伟

这样的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事, 教师绝不参与。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才能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班级才更具有凝聚力, 更具有班级的特点, 班主任也就更具魅力,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才会慢慢地走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来。

第三步, 推广

和任课老师协作, 将“小组学习法”推广到各门功课中去。这时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 已经驾轻就熟, 学生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 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将“学习小组”推广后, 我发现又解决了其他一些潜在的问题, 有的同学在这门功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到了另一门课上, 他有可能成为佼佼者, 这就意味着, 学生在这门学科中是“督导”, 到另一门学科中就有可能变成了“召集者”。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就更愿意学习了。

第四步, 拓展

定期开展活动, 如餐饮、导游技能竞赛, 朗诵比赛, 外语话剧演出, 征文比赛, 书法比赛等, 各组同学互帮互助, 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事实证明, 学生尽管知识水平有相当局限性, 但是当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 便会产生极大动力。学生头脑灵活, 很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自主与互助学习中, 常常颇有创意, 颇为前卫的思想带入课堂。有时还会突发奇想, 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去思考, 这正应了辐散型思维方式。在自主与互助学习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 也往往是自己最想解决的难点, 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学生找到了自信, 自然将主要精力都放到学习中去, 其他方面的“坏”事情也就自然减少了。这给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极大的帮助, 实际上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了。不仅如此, 在每周一次的师生“见面会”上, 学生和老师互通有无, 畅所欲言, 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进一步和谐, 距离进一步拉近, 课堂氛围也就更好了。

通过一年尝试性活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不仅如此, 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在学习中, 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 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间的协作去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 班级就慢慢变成了学生们自己的天地, 它不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 学生不再是客人, 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他们更愿意自己去“装扮”这个美丽的地方。良好的班集体已经养成, 班主任再也用不着事事亲力亲为。

班主任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互相帮助的环境, 毋须越俎代庖, 只需加以协调。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 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身上, 还可以从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得到更多的帮助, 然后再去帮助其他更多的学生。这样, 在班级中, 就不再是班主任一个教师管理班级, 而是一大群“教师”在打理这个大家庭。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班级管理 自主管理 小组式管理模式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的各项活动通过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并完成,这一班级管理模式在普通中小学的教学中卓有成效并沿用至今,中职学校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管理任务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于中职学校,主要表现分析如下: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对象的差异性越来越大。

由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学历文凭成了就业时的“敲门砖”;大学不断扩招,很多学生选择读高中升大学的道路,致使中职学校不得不一再降低门槛,甚至完全失去选择的余地。这一变化导致中职生源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习基础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未经选择招来的学生,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管理难度逐年增加。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庞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任务发生很大的变化。班主任作为一线教师,既要承担各项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各种班级事务,既是学生的导师,又如学生的保姆;他们的管理理念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此外,还要持续不断地在电脑上工作,输入学生的信息资料,做各种各样的电子文档;遇到特殊事情还要处理学生的纠纷,与学生谈心,或者陪学生就医……工作繁重而又琐碎。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班主任疲惫不堪,“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对自己的身心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因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对个体的职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但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仍然沿用普通中小学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由班主任承担并完成,学生一直处在“被管理”的尴尬地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施展。

中职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实践平台,虽然班干部制度调动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大多数学生一直处在“被管理”的尴尬地位,他们中有的要么有苦难言,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要么被动地接受管理,形成懒惰心理,处处依赖班主任或班干部,使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与当今推行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学校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创造自主管理平台,为所有学生构建自主式管理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模式概述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我们进行了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班级管理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一)“小组式”自主管理的内涵。

“小组式”自主管理是指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为了实现班级目标,通过建立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学生在分小组互助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和合作,实现相互管理、相互促进的管理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贡献为奖励依据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魏书生说:“每个学生只有让他在班级中担负责任,他才会对这个集体更有爱心、责任心……”所以,这种管理理念完全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发展趋势。

(二)“小组式”自主管理的主要特点。

1.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参与班级管理。它为学生提供主动成长的平台,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并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小组的发展乃至班级的发展。

2.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

“小组式”自主管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班级管理模式。它便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小组式”自主管理与传统班级管理的关系。

“小组式”自主管理是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成立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班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排斥班干部,也没有取代班干部,相反,与班干部的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更多、更快、更好地融入班级,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其组织架构是:班主任——班干部——小组长——组员。

三、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的实施策略

“小组式”自主管理,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但前期离不开班主任的领导和指引作用,期间要花费一番心血,进行小组的建立和培育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是为了给“小组式”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的却是一劳永逸的效果。

(一)把握良机,正确掌握小组建立的时间。

实践表明,小组建立的时间既不是越早越好,又不能太晚。越早,同学们互不相识,硬将他们分在一起,将会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的现象,难免会不和谐;越迟,成员之间则又难以融合、沟通,凝聚力越难以达成。所以,小组建立的时间应该在新学期开始,经过短暂的相处,学生相互之间有了好感之际,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初次离开家门,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相互之间的闲谈和处事作风留下的第一印象更容易获得成员之间的好感,很快根据自己的意愿找到自己的组织,实现归属感。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一系列行为。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主张在新生入校之后、学前教育培训结束就开始建立小组,以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并得到锻炼成长。

(二)根据班情,适当选择小组建立的方法。

小组建立的方法有很多,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根据各试验班的不同情况,探索出不同的分组方法。具体到一个班级中,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具体主要有:

1.按住宿情况分组

一般学校都有住宿生和走读生。分组时可以按住宿生和走读生分组,也可以将住宿生和走读生穿插分组,这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活动情况划分。

2.按宿舍分组

每个宿舍的学生相处久了,各自的性格、爱好、习惯大都一致,按住宿情况分组的优势是便于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分工合作。

3.按座位情况分组

小组式自主管理可以按在教室的座位情况进行分组。坐在一起的学生分为同一个小组,便于他们随时进行讨论交流,便于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也便于开展课堂上的小组教学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4.按性别分组

这种分组方法可以采用全男、全女,也可以男女搭配。男女搭配在一些分组合作中可以优势互补,也会避免性别单一带来的枯燥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5.按兴趣特长分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相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分组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同的志趣可以让他们有时间一起切磋,更好地发挥所长。

(三)遵循原则,合理分配小组的成员。

根据研究,小组人数应该在4-6人之间为宜,最多不要超过8人。具体操作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意愿进行,总体可参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部成员间可以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而每个小组之间的情况基本相同或相似。其中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一旦建组成功,就要固定下来,班级的各项组织管理活动都要按小组形式进行。

(四)精心培育,建设强有力的班级小组织。

接下来,班主任要进行精心培育,建设强有力的班级小组织。具体措施如下:

1.形成小组核心

明确小组成员和小组长的职责,配合自荐、推荐、竞选等民主选举方式,选拔出各自的小组长。然后精心培育,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使之快速成为小组强有力的核心,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小助手。

2.打造小组文化

小组建立后,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建设各自的小组文化,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名称、目标、口号、成员介绍及组徽等,以期在共性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呈现和发展,同时为了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为了增强学生对“小组式”自主管理的认识,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通过热身游戏——互助游戏——分享游戏等系列活动(如下图),加深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激发小组合作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锻炼合作能力。

4.以任务驱动小组发展

小组建立后,班主任按组分配一定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日常班级管理、组织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布置,或者参加文体活动等。总之,任务可以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意识。

5.运用评价手段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的参与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小组式”自主管理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以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体现管理的严肃性。评价内容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兼顾教学管理、纪律、出勤、卫生、仪容仪表、文体活动、主题班会、参加技能竞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

我们制定的具体评价体系有《小组量化评分标准》、《个人周评表》、《小组周评表》、《小组月评表》、《小组期末总评表》等,奖励机制有《小组管理奖罚方案》。其中《小组个人周评表》参考示例如下:

(五)大胆运用,以小组促进学生和班级的发展。

小组培育工作完成后,又有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班主任就可以大胆放手,正式实行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

1.以小组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小组长带领下,小组内成员可以在课堂上集思广益,讨论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殿堂,享受探索带来的乐趣;也可以在课下探讨问题,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以小组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学生在自己小组长的带领下,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比如在出勤、纪律、卫生打扫、仪容仪表、文体活动、班级文化布置、技能竞赛、主题班会等方面可以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不但把班主任从琐碎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还能帮班主任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和信息输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大大解放班主任的身心,使之能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自身专业的发展。

3.以小组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既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又开展组间合作,班间竞争,从而实现从小团体到大团体,从小合作到大合作,最终达到班级大团结、大融合的目的。

4.以小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通过“小组式”自主管理向学生渗透职业意识,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就像企业里的员工一样,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奖惩有度,赏罚严明,让学生深悟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对以后进入工作状态和适应社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的效果及反思

(一)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的效果。

1.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发展

“小组式”自主管理是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唤醒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及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岗位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为毕业后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小组的建立、培育、运用等,丰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将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负担,促进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3.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新思路

在中职学校进行“小组式”自主管理,是一次新的尝试,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模式。

总之,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推行两年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68%的学生都反映对自己有帮助,可以继续推行下去。

(二)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管理的实践反思。

中职学校班级“小组式”自主管理在唤醒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团结合作能力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个别学困生的不配合、我行我素使“小组式”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仅靠小组长还无力改变,仍需班主任不断地引导,加以转化;“小组式”班级管理的职业特色还需加强等。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4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基础教育改革课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交互展开。在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管理等进行了重建式的探索。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以下是我们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是针对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每个班级每天必须做的班级日常事务,对它的意义与合理性进行深入反思,并对它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进行适当改革后形成的新模式。它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这种班级日常生活的麻木状态,使原先被视为无奈的义务之事,转化为学生积极争取、主动开展的富有创意和诚心之事”(叶澜)。班级岗位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沟通了班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岗位的联系与区别

简单地说,“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是基于原有班级岗位,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其价值的实践改革,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岗位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新基础教育”的岗位设置中既有课代表、小组长和卫生值日生等事务性岗位,也有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等丰富班级日常生活的岗位。所以,从涉及范围来讲,“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其次,“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的过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锻炼→岗位评价→岗位轮换,而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岗位设置和岗位选择两个环节。所以,从运作过程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延伸。

第三,“班级的事有人做”是“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中“成事”目标的体现之一;除了“成事”,岗位建设还要“成人”,即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所以,从价值追求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提升。

第四,在“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因为岗位建设是老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所以,从师生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二、“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具体操作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运作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整个程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一)岗位设置

1.班级岗位设置的原则

班级岗位设置的原则是按需设岗,这里的“需”,一是班级建设之需,二是学生发展之需。班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学生共同承担。另外,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有实践锻炼的需要、展示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因此在设置班级岗位时,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引领学生的发展。

2.班级岗位设置的策略

(1)多种类别,名称自定

岗位设置要尽可能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类别上讲,一般有以下五种:①学习类:包括各学科课代表、学习小组长、领读员等;②知识类:气象记录员、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小报童等;③活动类:主持人、活动策划、联络员等;④服务类: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餐厅服务生等;⑤行为规范类:护眼使者、节能小哨兵、护绿小天使、午餐管理员等。

岗位的名称不求统一,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命名,但最好使岗位的名称与岗位的内容相符合,避免出现歧义。

(2)动态调整,逐步完善

班级岗位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完善。这里的“动态调整”包括合并、分设、取消或增加。

例如:一年级班级岗位的设置都要经历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过程,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到位,可以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展开而逐步丰富。岗位最初可由教师提出,之后逐步向师生共同商定、学生自主确立过渡。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随着自主活动能力的增强,需要增设新的岗位。增设的新岗位以学习类、知识类和活动类居多,如10分钟队会主持人、文学社活动召集人、美文推荐员等。岗位的增设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了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品位;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岗位选择。

到了高年级,岗位设置需要进行先减再加的调整。这里的“减”有两层含义,一是删除,例如,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卫生小喇叭”“护绿小天使”等规范督促岗位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了;二是合并,例如,擦窗、擦窗台的岗位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合并成一个岗位。与此同时,随着学生活动范围的扩大,可在班内增设参与班际活动、全校活动的岗位,例如“大手拉小手”志愿娃等。岗位招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需求,赋予班级岗位更大的活动时空和教育意义。

(3)沟通协作,淡化层级

班级岗位设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二是班委和中队委的组织建设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如班委系列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中队委系列的中队长、副中队长、组织委员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纳入班级岗位范畴,只是从岗位的职责来说侧重于管理。将小干部归属班级岗位,可以给更多学生提供在班干部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并通过竞争上岗,强化“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淡化“终身制”的意识。

另外,设置班级岗位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进行横向沟通,可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招标,例如:学习委员——领读员、美文推荐主持人、名言主持人、成语主持人、古诗主持人;纪律委员——课间小巡警、眼操监督员、绿化小卫士;宣传委员——园地美容师、板报抄写员、美编;生活委员——餐厅小卫士、水电节能员;信息委员——小报童;体育委员——小小领操员、体育器材发放员;组织委员——10分钟队会主持人……

在项目组“组阁”时,由班委、队委担当项目组的组长,项目组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即为班委、队委的管理内容,这样既可以明确小干部的职责,在相对稳定的较小范围内培养其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可以通过评价项目组工作淡化岗位间的等级差异。

关于班委和中队委的关系处理,我个人认为,低年级只设班委,不设队委。少先队组织建设在三年级提出了“健全中、小队组织”的要求,所以此时引入中队委比较合适。由于学生对“中队委”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所以可通过中年级“有分有合”的方式进行过渡。高年级则实行班、队共同建制。小干部按班委、中队委两套班子进行组建,共同分担班队建设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二)岗位竞聘

1.班级岗位竞聘的原则

班级岗位竞聘的原则是自主竞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岗位,包括适合自己且能胜任的岗位,也包括挑战自我、希望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我的岗位。教师可以适度给予指导,但不能代替学生选择,更不能直接分配。

2.班级岗位竞聘的策略

(1)明确职责,对照选择

班级岗位的竞聘,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公布岗位职责和人数,以供学生对照选择。岗位职责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要求表述清晰,简洁明了。如,小报童:协助副班主任做好报刊征订工作;及时将报刊送到同学手中。小会计:管理好班级小银行,做好收入及支出账目。守门员:准时开门,提醒同学养成当最后一个人离开教室时关窗关门的习惯。劳动委员:学期初负责劳动工作的安排;每日、每周做好劳动示范、督查工作;整理、清点劳动工具;及时进行劳动情况的总结与表扬……

这些大小不同的岗位组成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网络,每一个岗位就是网络上的一个结点。让学生在结点上任职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拥有一份体验。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过工作经历,几年下来,将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2)规定程序,面向全体

班级岗位竞聘一般分以下四步进行:

①动员准备。班主任提前一星期利用班会课告诉学生要进行班级岗位竞聘的消息,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供学生自行选择岗位并做好竞聘准备。

②竞聘演讲。演讲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我想竞聘什么岗位”“我能为班级、为同学做哪些事”“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竞选演讲不排顺序,自愿上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对待竞选的态度和胆量。

③投票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当场唱票,根据票数的多少,推选出各岗位拟聘人选。简单一点的操作方式是举手表决。

④公布名单。在对全班岗位作通盘考虑后,班主任适当调整岗位人员的分布,并征求相关任课教师的意见,再将确立后的岗位负责人在全班张榜公布。至此,竞聘工作全部完成。

(3)一岗多人,减少兼职

一般情况下,能力强、人缘好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规则的限定,一个人能竞聘上很多岗位;反之,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岗位也竟聘不上。一岗多人、减少兼职,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岗多人是让几个人共同承担同一岗位。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同一岗位上的分工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以老带新”。减少兼职主要是在管理类岗位上,如大队委员或在校部担任职务的学生不再担任班级的主要干部,但要求他们积极支持帮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干部不身兼多职也是一条原则,以空出岗位让其他学生得到锻炼。

(三)岗位实践

1.班级岗位实践的原则

班级岗位实践的原则是注重过程,学生从“做了”到“都做了”到“都做好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学生花的时间长一些,有的学生短一些,但无论长短都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其他人无法替代。岗位实践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2.班级岗位实践的策略

(1)督促鼓励,正常运作

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初次上岗或轮换新岗位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两类学生。

第一类是对岗位工作热情高涨,遇事反应敏捷但只图新鲜的学生。这类学生一开始凭着自身的悟性和热情,很快会在岗位工作中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但时间一长(约2个星期后),如果没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者要求,他们对岗位工作的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因为贪玩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所以,为了保障岗位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师需要经常督促提醒这类学生按时上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二类是性格比较内向、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初次承担岗位工作往往会感到有困难,老师一定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及时肯定他们在岗位工作中的点滴进步。因为第一份岗位工作能否做下来,不仅影响他们日后的岗位选择,还会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2)尊重差异,分类指导

学生新接手一份岗位工作,会因为自身能力、个性和岗位间的差异等呈现出不同状态。作为教师,除了耐心等待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还需要时时给予帮助、引领和纠偏。千万不能因为岗位竞聘结束,班级管理事务有学生做了,就一放到底、不闻不问。在学生岗位实践中,常会听到以下反映:“她太凶了,老是对我们指手画脚。”“他包庇好朋友。”“他自己不做,老是让我们几个人做。”“你有什么了不起,下次等我做值日班长也记你的名字。”“她太没本事了,居然抽到这么一个签。”……这些都是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问题,同时也是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同时进行分类指导。

(3)目标引领,鼓励创造

有些事务性岗位要求学生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这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没意思,甚至中途产生换岗的念头。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告知“到期才可轮换”,让学生明白承担一个岗位,就是承担一份责任,不能随性而为;另一方面可以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使原本乏味的岗位工作变得丰富起来。例如: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借阅登记很机械,老师可启发学生:是不是可以给图书编个号?能否把值得一读的好书介绍给其他同学?能否把同学们借阅最多的书搞个排行榜……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用行动丰富着岗位的内涵,会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四)岗位评价

1.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

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是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周期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通过多元评价,可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岗位工作,获得更丰富的岗位实践体验。岗位评价是岗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岗位实践为基础,又为岗位轮换作铺垫。同时,岗位评价也是最常态、最具个性的评价实践,需要好好开发它的育人价值。

2.班级岗位评价的策略

(1)整体设计,各有侧重

开展岗位评价首先要对班级岗位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形成能级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明确各年级岗位评价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低年级段:帮助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作用,保护学生择岗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工作,使他们在此过程中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体验岗位锻炼的快乐。

中年级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岗位,并努力把岗位工作做好,培养自己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同一件事的持久性;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与同学的岗位工作。

高年级段: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学生主动协调岗位工作与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自己想办法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师生共同赋予岗位职责新的内涵,形成岗位服务标准,便于学生自评和互评。

(2)长短结合,关注日常

岗位评价周期应长短结合,除了“岗位标兵”“岗位能手”“岗位先锋”等较长周期的评价活动外,还要增加短期评价的次数。短期评价包括:一事一评,在班级重要工作或活动之后开展专题评价,例如“体育节”结束,对承担相关岗位工作学生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评价;一日一评,在班级日记中对学生当天岗位工作情况、值日班长履行职责情况等做出评价;一周一评,对每周最佳值日生进行评价;一月一评,进行当月“岗位之星”的评比。

(3)自评他评,同步推进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表现为自评、他评、小群体内互评和全班共评。

自评,是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调控,采取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方式来进行。他评,是由其他同学对在岗学生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是否满意的评价并阐明理由。小群体内互评,是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项目组或同一天从事岗位工作的同学,对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某些行为进行的评价。这类评价对事不对人,不管事情发生在谁身上都能起到小群体自我教育和调控的作用。班集体共评,主要通过记班级日记、全班讨论班级问题来实现,它对于形成全班舆论、明确班级的长处和问题、寻找新的班级发展目标有重要作用。

多元的岗位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经常对自己或班级情况进行理性反思、不断提出新目标的习惯。

(五)岗位轮换

1.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

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是定期轮换,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班级某岗位的特定角色。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需要学习和体会多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班级岗位定期轮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动态流动中得到发展。

2.班级岗位轮换的策略

(1)形成制度,定期轮换

班级岗位的轮换依据各班轮换规则进行,周期多为一个学期,也有一个学年或一周、一天较短时间内的轮换,没有统一要求。

一般说来,班级中设置的卫生员,节能员,学习小组长,语文、数学、外语课代表,宣传员,安全员,生活员等,半学期或一学期轮换一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有计划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角色意识。班级中的小干部一般不连任或最多连任一次。

(2)评轮结合,以老带新

岗位轮换要与岗位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自评和他评产生的岗位先进,能在新一轮岗位竞聘中享有优先择岗的权利;岗位工作特别出色的,可申请连任,也可以升级,比如语文小组长工作做得好,就可成为语文课代表的第一候选人。

另外,为了避免岗位轮换带来新任岗位负责人对岗位工作不熟悉或能力较弱而造成班级常规管理的混乱,需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加快对新任岗位负责人的培养。所以,对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比较适合采用部分轮换的方式。

(3)调适心理,激发后劲

大部分学生都爱当干部。所以当那些想当干部的学生竞聘落选或不再担任干部后,会产生失落和不服气的情绪。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使之认识到,即使不做干部也要积极地为班级工作,做一个好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会质疑:我的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不能再当小干部?干部被换下来是否会对孩子今后发展不利?教师要力求使家长与自己的教育一致,不给落选的孩子施加压力。

当然,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格”的干部,可鼓励他们到对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去工作,使之继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帮助“新干部”做好工作的责任,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

三、“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效果

通过近十年的岗位教育研究,我们认为效果是积极有效的,许多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岗位建设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学生的童年生活因此呈现出丰富、立体、动态生成的特点。

(一)岗位设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中我们发现,岗位设置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岗位既是学生实际体验的载体,也是老师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从学生生活的具体需要出发,从张扬学生个性出发,从发挥学生才能、弥补其不足出发,开发出了相当丰富的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在具体岗位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提出、策划各种类型的岗位,自主设计岗位职责,确立合理的岗位目标,让岗位的产生与设置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关注班级生活、自主建构班级生活的过程。

(二)岗位选择关注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岗位教育中,我们不仅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差异,而且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如对那些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刚开始手把手地指导,使其感受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可以做好岗位工作;而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格”小干部,则引导其到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岗位指导的责任,帮助新接岗的同学做好工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实现在原有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岗位锻炼引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始终是“中心”,很少能以平等个体的身份进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也就难以体验何谓服务、何谓责任。开展岗位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个体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当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老师和同学及时地帮助他;当学生出现懈怠时,老师和同学鼓励他、支持他;当学生岗位工作取得成效时,老师和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其经验推广到所有的岗位工作中。我们十分珍视岗位对于学生发展所具有的养成性价值,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能在较长时段内呈现出发展、变化、成长的轨迹。

(四)岗位评价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每一个岗位职能的实现、创造力的呈现,都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光彩与前进的力量,每个个体都在以自身的服务、劳动与创造,为其他同学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空间。我们关注岗位教育这一活动形式,更借助岗位评价实现其促进学生与班级成长的价值。

岗位评价,有正规的班内评比,有日常交流,也有即时指导。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进行反思,学生得以通过他人帮助,立足自我,形成新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了今天的成功能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基础,但是仍然要努力;对于失败的学生,通过与其一起分析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扫除通向成功之路的障碍。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在感受自己进步、发现伙伴优点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有效的岗位评价不仅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还促使学生间的携手共进。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互动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所以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兴趣小组互助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兴趣小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众多领域中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逐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小学正处于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课程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实践课程,同时受到教师数量的限制,无法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学校与教师经过研究设立了興趣小组,这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小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提高,兴趣小组可以满足我国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小学生利用网络方便地获取资源,提高学习效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兴趣小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强化兴趣小组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兴趣小组互助模式实施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以及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行分组,分组后教师要强化对各组的管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小组的学习进行规划;其次,教师需要对小组的学习状况进行定期考查,了解各小组在学习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适当引导,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在上课前将所讲的内容整理好,并且将按照学习小组对学生的作为进行重新分配,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规范课堂秩序,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课堂环境。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各个兴趣小组需要设立一个小组长,组长主要的任务是向教师定期汇报学习成果、组织小组的学习活动等,小组长人选的确定可以是通过小组内部选举、教师指定或者定期轮换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给各个小组设立课后学习的内容,课后学习内容的设计可以实行差异化设定,根据不同兴趣小组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能力来设定不同的课后研究课题,同时课后谈论的问题需要与本节课堂内容相一致,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内容偏向于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因此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目前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以及学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小组内部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梯度,这样能够保障学生之间可以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脑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获取想要的资料,与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更加方便,但是信息技术相对复杂,涉及范围广、更新速度较快,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全面素质,提高我国的竞争力,需从小学生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计算机教学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不相符,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永寿.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之门[J].甘肃教育,2010(24).

[2]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3]周玉彬.小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技术,2010(08).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合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31-1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要在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内进行,让学生认为“我能说”“我可以说”。同时又应该在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里,有利于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从而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能够自发、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现实教学中,班级人数较多,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比较重,很难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展现自我,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3.汇聚学生群体智慧,拓展学生能力。

在合作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学生也不必拘泥于教师所做的示范或讲授,可以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超越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有创意地丰富小组内的交际活动,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又可以从组员的发言当中获知其他意见或看法,汇集小组的集体智慧,从而不断受到启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搭建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1.加强合作小组的建设,营造合作氛围。

①小组的名称:要新颖,有内涵,体现小组特色与追求。

可以让学生用英语给自己小组起名字,例如“Power”“Sunshine”等等,这些学生们熟悉的名字会营造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习带来一定的趣味性,刺激他们合作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②组长的确定:运用责任感与荣誉感来培养学生的才能。

在小组建设刚开始时,可以提出小组长必须自荐,这样小组长可以更加实实在在为同学服务,为小组争光,真正成为核心人物。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③小组的纪律:约束小组成员的不合格课堂行为,产生更多出色的课堂行为。

教师把课堂控制权下放给每个人,尤其是下放给小组,他们自己相互提醒。用其中蕴涵的目标、纪律和个人责任感约束小组成员的课堂行为。

2.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给予引导和帮助。

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进行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的讨论,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样一来组内成员都在积极思考,共同达到合作的目的。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以及启发式的帮助。

3.优化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优化学习内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佳境。

4.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适当的激励。

很多时候,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要贯彻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可以鼓励每位学生都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在此过程当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1.让学生真正在合作的舞台上“飞舞”。

合作教学的这几年,本人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有时候,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最终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课堂小组活动组织得好与坏,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它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2.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舞动”起来。

“对手互助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 潜能 自我管理

一、背景

我校是一间农村初中,因为农村出生率减少,这几年生源比较少,每班只有三十几人。学校这几年实施教改,在全校推行合作型学习小组。一直以来,学校每周都进行一次文明班卫生班评比。后来,为了细化管理学校还实施了五星班级评比方案,按“体育星”、“礼仪星”、“卫生星”、“守纪星”、“班容星”对班级的各个方面进行评比。

我这几年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多次参加心理培训,学习心理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使我改变原来的想法,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因此,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事事亲力亲为就可以达到目标的,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权还给学生,在管理中适当运用心理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班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空间。

二、主要具体做法

(一)小组合作,捆绑管理

我们学校这几年进行教改,在全校推行合作型学习小组。我将这四人合作小组由学习上的合作推广为全方位的合作,将四人合作小组作为班级管理的一个单位进行捆绑式管理。就是以四人小组的总体表现来评分,排名前三名的整组奖励,排名后三名的整组处罚。总体表现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礼仪等等。让学生有小组意识,认识到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小组内别的同学,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之间互相监督、相互进步,这样比班主任一个人管理全班更直接、更有效。

(二)制定班规,管理细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我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五星班级评比方案》,囊括了课堂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礼仪等方面的奖惩标准,每一个标准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班级管理中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

(三)层级管理,井然有序

每个表格都有一、二个学生负责,加上计分员,各个合作小组的小组长,班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是班干部,这样庞大的班干队伍如何管理呢?“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实行层级管理。专门设立了三位副班主任,直接对我负责,每天有一人向我汇报班里的情况,在班里负责统筹全班,督促小组长和星级登记员按时工作,如果当天有班干部有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工作的,由其中一位副班主任顶替他工作。这样即使我几天都不去班里,对班里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四)竞争上岗,保持活力

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些学生做得时间久了,就会工作马虎,登记不够公正。这种情况容易引起其他学生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实行竞争上岗,哪个学生对哪个班干部的工作有意见就可以顶替他的工作,试用一周。如果该学生试用期的工作比原来的班干部做得更好,原来的班干部下岗,由新的同学上岗。通过这样的竞争上岗,可以缓解班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矛盾,督促班干部认真工作,激发班干部的潜能,令整个班干队伍保持活力。

三、取得成效

1、班级凝聚力增强,各方面全面发展

在班级管理进行大胆改革的初一(1)班,从早上的早读课开始班干部就开始轮番上岗,每人手上拿着一本装订好的“体育星”登记表、“礼仪星”登记表、“卫生星”登记表、“守纪星”登记表、“班容星”登记表等,遇到到同学违纪时先提醒再登记。实施自我管理后2周左右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由看到登记表不违纪到大部分自觉遵守纪律,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礼仪等井然有序。因此这个实施自我管理的初一(1)班在一个学期20周的“文明班卫生班”评比中竟然获得了14周的“文明班卫生班”称号,刷新了我校拿文明班最多的记录,“五星班级评比”也在整个初一级名列第一。校运会拿了全级第二,班容評比获一等奖。期末全镇统考在镇排名第五,体育考核全镇第一。课任老师反映我们班的上课的状态很好,巡堂的领导也表扬我班班容整洁、自习课纪律好。学生越来越喜欢参与班级管理,越来越为自己的班级自豪。

2、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升

这个班的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首先是三个副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平时她们把班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我出外学习几天,班级管理也有序进行,从没有出过差错。有一次,我去广州学习三天。回来后马上找三个副班主任了解情况,她们说一切正常,后来轻描淡写的补充了一句小刘和小江两个调皮鬼差点打架,经过一番劝解,最后化干戈为玉帛了。三位副班主任告诉我,如果是以前遇到这种事她们一定会很紧张,除了找老师就没别的法子了,现在管班多了,遇事也镇定多了,会想办法处理解决问题了。她们确实在参与班级自我管理中成长起来了。

四、工作反思

可以说,这一次班级自我管理的改革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尊重了教育规律,适当运用了心理学知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但班主任不转变思想,单靠个人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收效甚微。正如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因此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成长。

当然,这次的改革也遇到很多问题:如有部分学生很有能力却不愿当班干部;有些班干部在工作中处事简单粗暴;有些岗位很多学生想担当,有些岗位又没人愿意去做;每周的统计工作有些班干部没有及时填到汇总表上,导致无法统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班主任不断跟进,不断完善,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全面。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适当改变治班策略,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生获得成长,你一定也会感到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管理 班主任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等。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经验,对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自己成为班级的主人

长期以来,农村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事、疲惫不堪,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做班主任的老师忽视了我们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人意识,把原来属于我们学生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历磨练的机会,老师如何摆脱这局面,我个人认为作为农村小学班主任应该改变以自己为主的观念,转换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的角色,逐渐淡化自己作为班主任的“管理者”意识,我们要敢于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自己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让学生自己获得班级主人翁的感受,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自我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总之,我们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在工作中积极地给自己班级中的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班级的小主人。

二、班主任要撑起留守儿童保护伞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与之相伴而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越来越多,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他们缺少的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疼爱和生活上的照顾,长期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和性格上的缺陷。因此,我们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班主任就应该更要像父母一样对待这些学生,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和他们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础。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在思想上经常开导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要鼓励孩子有事要及时对老师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以填补孩子的亲情饥渴,使孩子感到自己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所以说“师爱”是感化学生的前提,抓住爱的感情这把金钥匙,就一定能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灵之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三、关于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软硬”兼施

(1)软管理包括:作为老师应常写些激励性评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经常同学生交流情感,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实现情感交流,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向班主任倾吐,班主任才可能深入细致地作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所在班级学生中树立起自己威信,学生才能自觉将班主任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激发自己上进努力。(2)硬管理方面包括:虽然学生相信老师,能够听从老师的安排,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学生也会在不经意间犯一些小毛病。因此,班主任抓紧学生班级的硬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班主任要一方面加强民主管理,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我要为班集体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一系列的学生生活常规条例,从而细化了班级管理,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

四、加强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

有句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是学校班级中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在学生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努力做好小学班级的文化建设。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由于农村小学中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存在,因此,我们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不能够要求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的;而是应该结合自己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农村实际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因此农村班级文化既然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就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及学校、农村等情况,重点抓好思想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人际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

五、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作为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进行学生家访时得走村窜户,非常辛苦,但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条比较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的普遍较低,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就应该给家长们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怎样与老师配合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等。

另外,班主任每年应该适时召开好家长会。在召开家长会之前首先要把学生名单发到任课老师手中,任课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一层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任课老师都会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学生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情况就没有时间了,现在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在课余,还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闲聊,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六、总结

由于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事情多,但是只要我们班主任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我想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2]李保强.学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里辅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面试大学的学生会下一篇:2018-2019年上学期高三生物备课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