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2024-06-16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共8篇)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1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阶

段性总结

我们进行的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是研究课堂、孵化“好课”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教师、发展教师的最基层组织。在本期的活动中,面对新课程全面实施和推进,学生之间如何合作。教师之间如何“同伴互助小组”,共享集体智慧,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人员学习情况

2010年六月物理组课题研究人员召开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事宜,再次明确本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做好本学期课题开展的基本工作。

根据学校期初学校会议精神,本学期物理科组将把重点工作放在“精教研、促成绩”上,并结合我校“物理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每周教研日”活动,切实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解决我们在物理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规范的“每周教研日”活动——(1)备课程序:授课教师备课;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在听取授课老师本人的设计思路后重点围绕科研课题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根据集体备课形成的意见,对第一次设计的教案;备课组内试教,备课组内老师听课,提前一周进行,并围绕研讨主题作好详细的记录;备课组集体评议,当日内进行,围绕当周研讨主题展开评议,对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完善课堂教学,力求上出“精品课”;授课教师确定教学方案及课件。

(2)上课:周三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为本学期物理教研课授课时间,各位教师须严格按照安排的活动表进行(特殊情况除外)。全体老师均须参加听课。

(3)评议:授课当日备课组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组级评议,评课主要围绕当周所研讨的主题展开,形成书面评课稿,确定中心发言人等。评课稿基本分为三部分内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其余时间请老师轮流进行“新思想、新观念”演说十分钟;其余时间为理论学习。授课教师紧扣学校教研课题及当周研讨主题对本次上课的设计意图和课后感想作专题发言,要理论结合实际。派中心发言人作全面评议,组长作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总结发言,指出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思路等。

二、研究进程及成果

2010年6月1日,课题研究人员交流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完成中期阶段

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性成果分析,一致认为:

1、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综合性学习到逐步适应到喜欢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展、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敢于向现有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形成了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者、垄断者”到“求知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

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2、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融合”学科隔阂,渗透相关知识,注重学科的融合与延伸,创造性地开发和补充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语文学习材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长点。

3、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实处。

4、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伴生于综合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为了使该课题能按照预定的方案、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将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优化自主探究学习实验过程,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用正确的理论支撑教育教学行为。在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研讨进一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课题开题论证会。

2、对本课题实施及时作好有关数

据统计与分析工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3、在实施过程中,切实树立自主探究教育观,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用研究的方法,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中多渠道搜集信息,确立研究专题,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2

在希冀中起步

我担任两个班级的数学课教学, 课多、学生多、作业多, 每天从早忙到晚, 总是感觉忙不完, 总感觉做事的效率低。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可又没有好的办法。学校正在实施的课堂改革使我明白, 真正的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变成能工巧匠, 而不是代替学生成为千手观音。 (摘自长清区实验小学范大波老师的教学日志)

这是来自教师的真实声音!的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 大家就一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进, 课堂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2009年1月, 长清区实验小学围绕课堂教学召开了领导成员和教研组长座谈会, 潘玉堂校长提出:“如果想彻底打破目前的课堂局面, 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 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怎么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走出去, 到杜郎口中学、潍坊昌邑中学、长清五中、洋思中学现场取经, 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了以自主和互助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 2009年3月底, 学校确定胡秋燕、王云颖两位老师为实验教师, 在四、五年级进行了先期实验;同时成立了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改革核心研究小组, 进行全程式的跟踪研讨和指导, 期间还得到山东教育社秦荃田老师、济南市教研室马刚老师的亲临指导。实验中, 教师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调整策略, 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研究探索过程。3个月后, 实验成果初见端倪, 学生动起来了, 课堂活起来了, 效果好起来了, 实验教师与实验班的学生都初步品尝到了小组互助学习的甜头, 一个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自主”“互助”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来了, 即“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课堂总结、达标测试”。这一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实践, 验证了自主学习在大班额教学中的可行性, 坚定了学校数学课堂改革的信心。于是,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2009年9月, 长清区实验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开。

在磨砺中成长

一、破釜沉舟, 强力推进

真正全面深入地实施改革, 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大的阻力来自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一方面有畏难情绪, 认为费时费力;另一方面难以摒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一位教师在日志中这样写道:“现在, 上课时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可我却感觉课堂失控了。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 一说组内讨论, 学生立刻像捅了马蜂窝似的乱起来, 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讲, 却没有人听。在讨论后的汇报这一环节, 更是让人担忧, 有时老师要硬往主题上牵。一节课下来学生该讲的没讲明白, 该听的没听清楚, 课堂效率很低。看到这种局面, 我的心都要碎了, 我开始担忧, 这一改革模式能推行下去吗, 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其实, 这位教师的担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于是很多教师开始犹豫, 课堂改革变得停滞不前。怎么办?是让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半路夭折, 还是全力推进?潘玉堂校长果断地提出:“实行课堂改革是每一位实小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必须坚定不移、破釜沉舟、强力推进, 将数学课堂改革进行到底!”

经研究, 学校决定实行领导“巡课制”:所有的领导都行动起来, 每人每天听推门课1~2节, 旨在督促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水平。在每周一的办公例会上反馈听课情况, 随时调控研究进程。同时, 借助调查问卷深入了解课堂的实情, 将问卷的结果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另外, 学校还制订了“长清区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办法”, 把教师的课堂改革与考核聘任挂钩。这些强有力的措施真正促使教师由旧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转变。刘朝霞老师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今天课外作业中“拓展方舟”栏目有一道题目:“算式a+32.8+3.6与a+32.8-3.6的结果相差多少?”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以往都是由我直接讲解, 想到我们的教学改革, 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我班的刘安南同学第一个走上讲台说:“a在两个算式中是相同的, 我们同时把a去掉, 32.8+3.6=36.4, 32.8-3.6=29.2, 两式结果相差7.2。”朱俊瑶同学站起来说:“我使用假设法, 假设a=10, 10+32.8+3.6=46.4, 10+32.8-3.6=39.2, 所以两式结果相差7.2。”董静雅同学说:“我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个算式是a+32.8+3.6, 而第二个算式不但不加还要从前面的和里再减一个3.6, 一反一正就差了两个3.6, 也就是7.2。”解这样一个题目已经有三种方法了, 我本来想总结一下, 吴明昊同学却站起来发言:“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我是用画线段图 (图略) 的方法。”

当她讲完以后, 我发现全班同学的眼睛都亮了, 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很多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是在说“我终于明白了”。我更是特别激动, 前面三种方法自己都预想到了, 可这么直观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代数式的问题,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节课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学生的潜力, 这次放手增强了我继续进行改革的信心。

二、自主教研, 互助提高

学校通过开展撰写教改日志、四课研修 (优秀实验教师每周的“示范课”, 探索方法的“研讨课”, 领导成员推门的“常态课”, 全体教师过关的“达标课”) 、专题教研等活动, 让教师交流各自的实验心得, 解决改革中的困惑, 实现教师的“自主”与“互助”。

(一) 撰写教学日志, 加强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 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通过写作教学日志, 教师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了解教学的盲点在哪里, 哪些耗费精力的无效劳动需要改进。同时, 学校对撰写内容提出了要求:一是紧紧围绕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思考撰写;二是要记一个案例, 谈一点体会, 提出一个问题。每周一交给学科主任批阅。在写日志的过程中, 教师学会了反思, 学会了总结。每一名教师的日志都生动地反映着这个班级的课堂改革历程。

(二) 专题教研, 突破瓶颈

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改革实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突破课堂改革的瓶颈?经过讨论, 学校决定选择典型问题在周一的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专题研讨。在研讨会上, 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做法、点滴体会, 围绕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经常是窗外已华灯初上, 室内依然在热烈争论, 工作的投入、改革的热情已使他们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有些问题常常要经过“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可能寻找到较为可行的办法。这些研讨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怎样进行小组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立足实际组建小组。立足本校的实际, 采取班额小的班级调整桌凳, 以固定小组的形式围坐, 班额大的班级则按座次采取前后位4人随即成为小组的办法, 既节约了空间, 又方便合作, 具有实效;在组员的构成上,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组合, 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为了便于管理, 给每一名组员编号, 其中1、2号为组长、副组长, 分布在前后两排, 履行“小老师”的职责, 实行一对一帮扶 (1号帮4号, 2号帮3号) , 从而将教学任务分解开来, 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培养小组的核心力量——小组长。首先是明确组长的职责, 通过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进行培训调度, 及时跟踪指导, 有时教师需要变换角色加入小组内进行示范, 手把手地帮教。小组长的产生也不是固定的, 一开始, 可由教师指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之间的不断磨合, 也可以由学生推选产生或轮流担任组长, 有了组员的认可, 小组长也更有威信, 更便于开展工作了。而轮流则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组长的“待遇”, 这对于那些平时表现一般甚至较差、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鞭策, 更有利于督促后进、建立自信、历练自我, 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2.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关键。经过充分的研讨, 建立起较以往更加细致的评价办法——“学分制”, 其建立的原则就是“保障全体, 关注学困生”。

首先, 评价的方式是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是指对小组成员的纪律、作业、测试、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赋分, 然后汇入小组总分, 作为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依据。其中, 学困生取得进步时会得到加大分值的奖励, 比如上课发言获得双倍积分。

其次, 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包括课堂即时评价和异组同号的对抗评价。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小组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给予即时的评价或加分。异组同号的对抗评价就是每周有学生自愿提出与某组中同号的同学进行单独对比评价, 优胜者给全组加分, 这样特别能带动组内成员对学困生的帮助辅导。

再次, 实施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师生共同进行, 由每个小组中在上周表现好的同学来记录对抗组的分数。

最后, 建立数学班会制度, 及时反馈总结。为了避免学生对学分积累产生倦怠感, 教师每周都要进行总结, 并根据制订的奖励措施, 对取得更高学分的同学和小组给予奖励。

通过以上的方法, 将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目标的细化增强了评价的导向性, 同时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 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愈加强烈, 逐步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上台展示成为一种荣耀, 倾听质疑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教师更加注重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来实现共同提高和持续推进改革的目的。

3.怎样训练学生讲题

学生讲题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经过实验探索, 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1) 明确要求。要求上台讲题的同学做到:声音响亮, 自然大方, 身体不能遮挡黑板。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学具演示、板书、提问等方式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 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及时质疑、补充。

(2) 示范观摩。改革初期, 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条理地进行讲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题情况, 及时点评, 亲身示范;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重点指导, 开展讲题比赛, 从而带动和提高全班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3) 专项训练。讲题之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作准备, 让他们先在组内出声讲, 组员补充、完善;然后通过抽号的方式找学生上台讲题, 让其他学生评价。过程中, 注意在组内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指导。

(4) 争得家长的支持。把讲题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家长做学生,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能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 这一措施得到了家长的一致称赞。

4.如何指导学生在组内有效地交流

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交流前要充分自学, 只有对交流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 有了独立的想法, 才能在交流时有话可说。

交流过程要做到有序。教师对每个小组提出要求:发言要遵循“关注学困生”的原则,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的让学困生发言, 有的组内点名回答。

交流时要认真倾听。所有成员都要集中精力倾听别人的发言, 从而及时补充、质疑, 使小组互助交流落到实处。

及时指导小组长组织、调控组内的交流活动。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内, 总结好的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 给小组长以及时的指导。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 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的操作和注意事项上, 着力提高各环节的教学效益。这项研究是通过研讨课来实现的, 主要分为校级模块指导课和组内磨课两种。

所谓校级模块指导课就是由一名教师针对某一模块进行执教, 大家对这节课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例如, 针对“组内辅导”落不到实处的问题, 邀请王云盈老师执教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课, 课堂改革核心研究小组成员参与了听课研讨活动。

孙美:我发现组内做题快的学生能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辅导, 这样不仅帮助了学困生, 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秦霞:我看到一名学生在“求高”时做错了, 组长先给他分析讲解, 等该学生将错题改正后, 组长还不忘记叮嘱一句:“你再讲一遍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实施“组内互助”这一环节时很有成效。

王辉:对啊, 这样就避免了学困生被动改错、充当学优生“傀儡”的状况, 使“改”字变为“会”字。

褚允兰:我在观察小组活动时发现一个问题:做题速度快的学生不一定能做正确。因此, 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组内相互检查, 之后再去辅导其他同学。

赵晶:如果时间宽余, 可以让学生再出同一类型的题目考考做错题的同学, 这样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刘朝霞:我旁边的小组就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在改正了错误后, 组长又给他出了另外一道题目。结果刚才做错题的同学很快就拿出了正确的解法, 组长还及时表扬了他。

组内磨课是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执教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改进、完善, 然后再次上课, 每周磨课两次。这样, 便于发现教学模式运用中的问题, 分析原因, 调整策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在嬗变中收获

一、实现高效课堂

一年来, 学校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数次的研讨中寻找办法, 逐步地调整策略, 一个立足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了。

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5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1.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3分钟以内)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有效的方法是出示研究的问题, 用问题去推进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所学内容。

2.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0分钟左右)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出示自学提纲, 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自学。改革初期, 学生还没有相应的自学能力, 往往不知道应该怎么自学, 教师的提纲就要非常详细;但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提纲要逐渐简化。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讨论交流, 对知识进行第二次“咀嚼”, 被称之为“小课堂”, 由组长主持, 遵循弱者先发言的原则, 梳理所学知识, 讨论、解决发现的疑问。

3.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2分钟左右)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 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 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提出疑惑, 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或解惑, 通过生生互动, 实现课堂的真正自主和高效。学生在交流展示时, 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并积极关注课堂的每个细节,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适时介入和点拨, 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对一些重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适当拓展和变化, 鼓励质疑争论,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4. 巩固练习, 组内互助 (10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针对内容和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二是组员之间相互帮助, 实现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做法是让做错题的学生讲解错例, 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锻炼展示的机会,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共同进步。

5. 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5分钟以内)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点评学生的表现。同时, 使用教材中提供的习题或教师自己设计的习题进行达标测试, 以此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随着师生对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日趋熟练, 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提高。一方面, 过去的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提问和极少数学生回答, 现在的课堂上则是约有一半学生在提问, 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缩短了教学内容学习的课时, 每节课都能完成两倍于原来课堂的容量, 有了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拓展, 教学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学困生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二、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现在, 不管是学困生, 还是学优生, 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学生们不再瞅着教师的脸色说话, 而是大胆地质问同伴、挑战教师, 落落大方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在自信中爱上了数学。

在范大波老师组织的数学班会上, 王瑞宁同学说道:“我原来不爱回答问题, 知道自己学习不好, 怕回答错了让同学们笑话。可是我们小组的组长马俊骁在小组活动时总是找些简单的问题让我回答, 还不断表扬我, 给了我自信, 我现在敢在全班发言了, 谢谢她!”

学生的自信还由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时常让教师真心地发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感慨。一次教研活动中, 大家本打算请四年级的孙美老师讲一讲如何指导小组同学有效交流的问题, 没想到孙老师答应了学生们的请求, 让他们到教师会上“亲自”谈谈。亲耳听到学生们的发言, 所有的与会教师都被震住了。学生们以论坛的形式说起了自己在组内交流时的做法, 讲的过程中不但有做法, 还能上升到理论层面, 思路清晰, 有理有据。

黄怡宁:在小组交流时, 我尽力组织好, 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马心怡:小组管理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要发现别人的优点, 看见自己的缺点, 与组员一起进步, 一起享受快乐。

董信哲:我认为自己要组织好小组成员发言的顺序, 先让最后一名编号的同学讲, 然后再依次来讲。在交流过程中, 要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回答问题。

孙正:对待不爱发言的同学, 要格外给予关心和鼓励, 不论讲得如何, 只要敢举手发言就及时给予表扬, 或者适当进行奖励, 让他们建立自信, 养成勇于发言的习惯。

三、教师收获幸福

小学数学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改革的过程中, 每位教师都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师的日志中, 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改革之初的艰难、困惑, 更能感受到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现附上王云盈老师的一篇日志, 与大家共勉。

爱上学生!

爱学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前对待工作和学生很认真负责, 竭尽全力地教好学生, 但这种行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看着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看着他们一天一天的成长, 看着他们的潜力一点一点被激发, 感受着师生间、生生间纯真的情谊,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他们了, 这种喜欢是发自内心的, 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以前在班里制订一项制度时, 从不与学生商量, 总是一意孤行, 现在总是习惯同学生商量, 觉得他们就是我的定心丸, 听到他们这样那样的建议, 就觉得骄傲和自豪。

爱上学习!

过去上课前, 研究教材、阅读教师用书、撰写教案, 感觉像是履行义务、应付公事, 而现在看这些资料, 就是一种需要。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也越来越多, 学生常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当他们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时, 就会将渴望的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 希望老师能够指明方向。孩子如此优秀, 我可不能让他们失望, 所以课余时间我更多地用在做题、看书、学习上, 并乐此不疲。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现状 策略 意义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学生的积极性低

目前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不能很好地投入小组合作的研究中。实验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缺少活跃的氛围。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度也比较低,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在小组中没事可干,既不动手实验,也不观察实验现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完全在干自己的事情,游离于小组之外,对物理实验没有任何兴趣。这样长期下去,不仅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降低,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进步。

(二)实验设计不合理

实验设计不合理是指教师没有根据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来设计物理实验。比如:教师设计的实验与教材内容不相符,完全达不到学生应该掌握某一物理实验知识的目的;教师设计的实验枯燥乏味,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所设计的实验可行陛较低;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实验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率,不能有效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分组不科学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分组不科学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常見因素。例如,有些物理教师在实验课分组时,不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只是随意地把几个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分的结果有可能就是有些小组的学生都是物理成绩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而另外一些小组的学生知识水平都比较低,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这就直接导致在后续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各个小组间的进度差异很大,甚至有些小组完全不能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这种落差会严重影响后进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十分不利于班级整体物理实验水平的提高。分组不科学还表现在每组分配的人数没有依据具体的物理实验而做出科学有效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物理实验能否顺利实施。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具体有效策略

(一)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对每组的人数和每组成员的搭配都要做细致的考虑。例如,在做“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时,学生在实验前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这三个方面有关。教师在为该次物理实验分组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让每6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同时保持每个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差距不大,这样就可以使组内每两位学生一起来验证一个假设。这样的分配就显得十分合理,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有效促进小组间的团结合作。而在进行“光反射时的规律”的物理实验时,因为这是个比较纯粹的探索规律的实验,教师可以让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且保证这4名学生中有一名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的小组成员分配,十分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设计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科学有效设计实验是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所设计的物理实验的灵活可变性,注重实验方法的简便性,考虑实验的科学合理性。一个科学合理的物理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个物理实验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先让学生自己回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鼓励各小组自行画出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再根据所画出的电路图来连接电路;然后严格把关每个小组在器材调配、器材摆放、电路连接等方面的规范性;最后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电路连接的小竞赛,让各小组参赛,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完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以及如何在同一个电路中把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结合在一起,并鼓励每个小组动手实践。这样一来,整个物理实验的设计就显得既科学又丰满,不仅能让学生有效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了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三)有序开展

有序开展实验是实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要求教师在设计好相关的物理实验后,必须注意引导和维持实验顺利开展,以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实验的开展必须是有计划性和有序性的,这种有序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清晰有序。

(四)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是在合作小组进行物理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本次实验做的总结和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效果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有效的评价。有效评价既要指出实验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要指出优点,与全班学生共享。在有效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在实验中的体会。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他们在下一次实验中展开更好的合作学习。对于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师也要做整体的教学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保证下次能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三、初中实验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实践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与以往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同,它的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情境也时常变换,既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又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倡导下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讲究的就是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通过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达到一个实验目标。小组成员的努力方向相同,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

有合作就必定有交流。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物理实验,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整个班级的团结与和谐。

(四)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效率

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中来,密切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物理教学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使教与学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多样和充实,能有效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效率。

四、小结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4

国庆长假正值秋收农忙之际,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这8天长假,孩子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使孩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之家长农活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此,我校根据镇教办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安排了假期自主互助学校小组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首先,放假前各班主任根据居住区域,每4-5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基本按照学习情况优中差进行搭配,每组选出一名自制力强、学习能力棒的同学做组长,负责记录10月4日-8日小组成员按时参加学习的情况何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且每个小组的学习地点是固定的,以便老师及时进行巡查指导。

其次,学校对假期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活动情况作了详细地、合理地安排,让每位教师既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活动。

再次,在假期里,每位教师根据活动时间安排,及时到各学习小组巡查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把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使学生虽在假期,但却有了跟上课一样的收获,并且老师的巡视,对那些学习懒惰的同学来说,是一种督促,他们会为了害怕老师查到自己而积极的认真完成作业。最后,老师在巡查指导的过程中,有了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使老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加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为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具有综合、集结的性质。教学组织 形式的沿革,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它在增加学 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也因而成为西方当今最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我国,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集体教 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选题针对我国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在理论上企图吸取国外教 学理论的精华,从而丰富、深化和完善我国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在实践上,企图将小组合作 学习进行合理移植,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 量的提高。

二、课题释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 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 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 动。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假说的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是在北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该课题的 基本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和教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小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 标,通过树立教育主体思想,严格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当作主人,适当调整现行教材和管 理方法,使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并对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教育影响及教师应有的素质 等获得科学的认识,推动教育改革,丰富教育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假说也正是上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的思想指导下,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假说是: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基 础上,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合作和互助,不 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业成绩,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合作意识、技能提高以及健康 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二)实验对象的选取和实验的时间

实验对象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三②班和三③班。为了不干扰该校的教学计划和 避免非实验班产生负面情绪,确保实验情境的真实、自然,本实验尽可能地不改变实验班原订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进度,并且,本实验不设对照班。

实验时间为1995年6月至1996年7月。

(三)实验的具体步骤

1.组织参加实验的教师学习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使实验具有较高的理论起点,防止实验流于 形式和经验。

2.深入实验班级,在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之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 行分组。具体分组方法:

(1)为每个小组制订小组概况表。形式如下。

表1 小组概况表

小组组号 小组成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组总分 小组平均分 小组奖励

说明:①小组平均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

②表上的数字为竞赛次数

(2)给学生排名次。要求把实验班上的全体学生按其以往的学业成绩从最高排至最低。这种排列要做到完全 客观。

(3)确定小组数目。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接近40人,按人数分为8组,每组5人。

(4)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到各小组。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应使全班各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③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 象。④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⑤每小组设语文、数学小组长各1名,并隔一周 轮换一次。⑥填写小组概况表。

3.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基本式。基本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合作学习形式。其具体流程为:

①教师精讲。这是在课的起始阶段进行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扼要讲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提示和点拨。

②小组成员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精讲学习材料后,小组成员通过组内的互助性合作,掌握教 师精讲的内容。小组合作活动有以下几条规则: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二 是只有在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示小组所有成员 的帮助。四是小组成员可以小声地讨论。

③形成性测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的目的是检查各小组每一成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于前一 阶段的是,测验不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活动,而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测验的试卷可由不同小组交换批 阅。

④小组奖励。与传统教学的个人奖励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小组奖励。即对测验中个人成绩较好的成员 以及均分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侧重奖励优胜小组的做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 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⑤在实施基本式合作学习5—6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 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 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 组,共同学习

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 部分内容都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检查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单独记分,小组之间不进行比较。

拼盘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由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并表 示关心,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教,从而共同掌握学习内容。

(3)游戏——竞赛式。游戏——竞赛式与基本式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游戏——竞赛式以学业竞 赛代替了基本式的测验。在游戏——竞赛式中,学生都作为不同小组的代表,同以往成绩与自己相当的其他小 组成员展开竞赛。游戏——竞赛式的教学流程是:①教师精讲。②小组合作活动。③游戏与竞赛。其中①②与基本式前两个步骤基本相同。

游戏通常与教学内容有关。游戏以3人一张竞赛桌的形式展开。竞赛桌的3位选手由每小组推选产生。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抽出一张带有数码的卡片,就必须回答与数码相应的问题。按照竞争的原则,参赛者可对 别人的回答进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答案,正确者记分,错则扣分。

拼盘式的教学流程图示如下:

(附图 {图})

游戏——竞赛式通常是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在每周的周末进行为宜。可根据竞赛的成绩对参加竞赛的选 手进行调整,尽量做到使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参赛的机会。

4.实验结果与分析

(1)本实验为自然情境实验,不设对照班。实验者为了研究传统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时间的 构成情况,分别对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前后的10节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前后10节课的活动构成(%)

(附图 {图})

从表2不难看出,在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前后,教师在课堂活动的时间均占课堂时间的主体,但在互动时间的 构成上存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前,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与 学生个体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置于更优先地位;而在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展开后,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不 仅是学生个体和全班学生,而且,学生小组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单位成为教师的重要交往对象。这种时间构 成表明,在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权威为中心,学生及学生 小组在课堂中几乎是没有作用的,学生处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后,师生之间的交往改 变了“师——个”的单维交往状况,学生小组作为有实质的功能和意义的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与学生(个——个)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比例有显著上扬。这表明课堂上的信息、情感交流改变了 传统的直线式而成为网状立体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主干学科成绩有了变化。实验者在每个实验班中随机抽取了 10名学生,对他们在实验前后的语文、数学成绩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班1995—1996期中期末成绩比较(n=20)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在实验后有了提高,且前

后的差异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从平均分和总分来看,实验后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实验前。这表明,尽管我们还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从 实验前后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实验前后实验班学习主动性测查结果与分析。学习主动性的测查进行了两次,测查工具是学习主动性自 陈问卷,结果见表4。

表4 实验班自陈问卷测查

由表4可以得知,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其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提高和积极、健康个性的养成有较大促进作用。

四、关于传统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两点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具备传统集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而产生,并在世界各国逐步推广开来的。班级授课制自17世纪发 韧以来,几乎一直是在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效率高且易控制。但它的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教学不民主,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扼制;固定化、程式化、缺少弹性,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孤立的,学生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不利于学习任务的掌握和社会意 识、社会技能的增强与提高„„。与集体教学的上述不足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优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从前面对实验班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构成情况的 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 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 重要地位。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 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能力分组,把全班学生划 分成若干个异质成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 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3.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 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给学生提供 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4.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它主张在小组 学习过程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小 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牢知识保持的强度。为了能够教 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须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 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

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 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成员之间合作 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集体教学相容,二者应有机融合,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在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实行。学生过多的班级,不仅给分组、小组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而且,由 于每小组组内学生坐的较近,容易产生说闲话,做小动作,测验时偷窥别人试卷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小 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难以控制,有时会产生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局面,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原订的教学计划 难以开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另外,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象知识点密 集的内容,就更需要教师的精讲。

上述这些问题,却正是传统集体教学的长处。传统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现有的班级规模过大,人数众多,教 室拥挤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 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能保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控制课堂教学全过程,杜绝课堂纪 律紊乱的现象;能对教学内容和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6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早在199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在《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需研究改进”。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太落后,还始终未能摆脱“呈现——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落后,师生关系僵化。而近几年出现的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模式,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呈现——接受”的教学程式,更强调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入手,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2至6人一组,围绕所给的话题进行语言活动:表演对话、操练语言知识、发表个人见解、通过讨论解决某个问题等。它有效地加大了学生语言的实践量,培养了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确实收到了不少成效。然而,笔者也发现,许多合作学习活动看似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滔滔不绝,意犹未尽,但是热热闹闹之后,学生却一无所获,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因此,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形式上,“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评价上,“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积分变成小组积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标准,通俗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收获”。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师生、生

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分析目前在初中英语课堂内外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目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2.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课内外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围绕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个案分析法:建立一定数量的小组合作学习档案,抓住典型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相关经验。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开题论证报告。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6月)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工作。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三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0年7月)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四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2年3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3-4月)

1.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研究。

2.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7

一、科学分组, 优势互补

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 学习能力, 语言表达, 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些不同差异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 分成4人一小组,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 可四人轮流担当, 小组长根据学习内容和老师要求安排组内分工协作以与其他组的交流。这样组内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 扬长避短, 共同进步。

二、丰富互助合作方式, 提高课堂实效

1、预习时合作, 调动学习积极性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一部分, 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预习, 在刚开始指导学习预习时, 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 理出重难点后, 再拿到小组里交流, 过一段时间后, 可让每个小组自己列预习提纲, 出预习思考题, 鼓励他们提一个有价值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请教其他的同学, 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进行预习, 查阅资料, 相互请教。经过这样的预习, 在教学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讨论中合作, 互相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讨论的初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 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学生慢慢适应了小组讨论并掌握了一定技巧后, 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问, 讨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依次巡查, 监督指导。必要时, 教师可介入活动, 以给予总体的认同与评价,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当某些学生过于主动, 而其他学生较被动, 总保持沉默时, 教师应做适当的调整, 保持学生间参与活动的平衡, 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3、练习时合作, 提高学习效益

随堂练习是巩固所学新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运用新知识进行练习时, 许多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 练习兴趣低, 效果往往不好, 若采用小组互助学习,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练习题可由教师精选, 学生在独立思考产生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互评、互检, 使信息反馈面广、及时、真实, 同时在小组互评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互相帮助, 及时纠错, 使整个练习活动做到自主、高效。

练习题也可采用由小组内一个人根据教师指定的要求出题, 其余三人进行回答, 这样的练习范围小, 且有一定竞争性, 学生参与机会多, 因此积极性高。学生既在出题和回答过程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活动效益。

4、在作文教学中互助合作, 提升写作能力

生生之间的合作可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可以把写同样内容、题材的分为一组, 在小组里交流, “找对方的茬”, 并帮助对方修改。课标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组, 在批改作文时,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互相学习, 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学生也从中受到好处。此时, 作文训练过程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活动, 每一次合作对参与者, 特别是对不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学生都是一次挑战, 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 有利于全体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竞争、比赛时合作, 增强竞争意识

语文知识本身是单一的、枯燥的, 但对中学生来 (尤其七年级) 说, 他们更倾向于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会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 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 相互团结, 相互合作的优势,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快乐, 学习积极性高涨。如教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手抄报》版面栏目设计时, 我讲清楚了要求, 采用“我是小设计师”的比赛游戏, 每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 兴趣极高, 不等老师分工, 小组内的成员已自行分工好了。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团结协作意识增强, 集体荣誉感强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学习, 勇于探索;学会了合作, 共同提高;自信心增强, 培养了团队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摘要:新课改倡导: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课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能增进学生友谊,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本文从预习、讨论、练习、作文、竞赛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学习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实效。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篇8

一、问题与背景

我校的生源较差,每个班里都有好几位后进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单凭一位任课老师辅导后进生,难免顾此失彼。把学生在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特点分成若干组,让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督促并帮助学习,让成绩一般的中等生有当小老师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公开课上热闹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而针对大浪实验学校的生源情况,应怎样保证科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的效率,使每一位组员在合作互助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呢?又有哪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呢?

二、创意与依据

1.合作互助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安排四到五个学生为一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其他学生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合作互助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多的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学生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在与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

2.合作互助学习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学生在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协作精神。

3.纵向评价提高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由于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在每一个合作互助小组内体现了较合理的差异,便在全班各小组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比性强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尽管如此,组间差异毕竟还是存在的。而采用纵向评价的方式可把这种差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三、活动内容

1.合作互助学习的注意点

合作互助学习一定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動中合作;不要期待学生得出统一的答案(除非只有一个答案),鼓励不同的表达方式,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合作欲望,鼓励学生多倾听他人的意见,注意自己情感的正确表露。

2.合作互助学习的两种形式

课堂上简单问题的小组校对,这样若发现个别问题可及时解决订正;难题的组内探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一般的课外作业的订正工作可以交给作业完成最好的一位组员负责,教师只要教给这几位组员主要的注意点就可以了。

3.两种表格

“科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成绩反馈表”适用于每次测验。表格包括每个合作互助学习成员的学号、组号、每位成员的当次测验成绩及前一次测验成绩、每个合作互助小组的当次测验平均成绩及前一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每个学习小组的成绩提高率及加分情况等。

“科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学期得分汇总表”包括每个合作互助学习成员的学号、组号、每位成员的每次测验加分及学期加分汇总数。

四、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摸底考试。由于教师对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了解,必须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然后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分组。考前不明确告诉学生摸底的分组目的,只告诉学生本次的考试是为了让学校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避免有的学生为了组里多一位优生而故意把分数考低,这样就保证了分组依据的客观性。

2.课任老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找出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以备当小组长。

3.分组。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理,结合摸底成绩,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小组。组里一般配有一位学优生,一位学困生,两到三位中等生,其中包括一位组长。

4.在班级里,按小组分块,安排好科学课座位。如果能获得班主任支持,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平时上其他课程时也是按这个座位表坐,让组内成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

5.告诉学生他们每组的摸底考试的平均分,并让学生明白摸底考平均分将是他们组的起始分,以后的每一次测验都将以前一次成绩为标尺计算提高率,每次考试小组进步一个百分点,就加一分,退一个百分点就减一分,但期中考、期末考将以前一次的大考为标准。

6.每次测验完,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小组前一次的成绩平均分、本次测验的成绩平均分和提高的百分点及加的分数,以此勉励组员。若某组进步或退步较大,应帮他们分析组内拉分或拖分的人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鼓励获得成功的组或与学生商量避免失败的对策。

课堂内的互助小组活动效果一般不计入加分。一则减轻教师负担,二则平时的测验情况也能反映小组的合作效率。但教师可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如抢答、小组竞赛、小组校对习题、遇到简单问题鼓励组内解决等,甚至课外个别较简单的作业订正都可放手让小组成员自己去解决。

上一篇:读《不能说话的十二岁》有感下一篇:聘用兼职网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