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互助学习

2024-06-25

合作互助学习(精选12篇)

合作互助学习 篇1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 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 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 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 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共同提高。所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 让优生吃饱, 差生吃好, 达到学生独立学习所不能达到的高度。然而, 怎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却是我们任课教师需研究的课题。我认为, 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一、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教师如果仅仅看到学生的考试分数, 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

1.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 座位变了, 小组也就变了, 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 又不考虑组内的分工。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问题的设置, 考虑到每个小组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能够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开学习, 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根据目标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3.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我们思想品德学科与时政联系非常密切,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正确运用知识去分析当今社会现象, 能够让学生分辨善恶丑,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能够有效整合, 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 通过评价, 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二、注意当好教师的角色

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 要么轮流转几圈, 看看这组, 瞧瞧那组, 不能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 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 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 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 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师对学生言谈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道理,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小组学习人员在分配时, 应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 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有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对象, 从而形成“兵教兵”的局面。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员是相对固定的, 同时每个小组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 在班级的思想品德学习中形成比、赶、超的现象,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要求学生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 对教师来说,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 在工作中, 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五、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课堂教学中, 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创设情境, 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应该看到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我们教师必须去研究,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会越开越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邢超.提高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效率的实践与思考.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 (02) .

合作互助学习 篇2

珠海中心小学 逄坤尧 2012.12

未来社会越来越看中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传统班级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交往技能的形成。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当陪客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冷落而得不到训练,得不到发展。针对这种种弊端,根据未来人才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开展交往的活动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崭新课题。

一.学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形成群体意识。

传统教学中都是“一问一答”,单位学习时间少,活动面小,而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首先我在班级内将学生按听说读写水平合成四个档次,每组四人,每一档次各一人,为了提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质量,使得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一些原则:①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小组同学掌握学过的内容;②直到所有同学都掌握了学习内容后才结束;③同学碰到困难时先请小组同伴帮助,如果同伴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④小组同学学习和讨论时要心平气和、说话

有礼貌,其他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争当最佳听众;⑤讨论后同学互相检查,校对答案。通过以上原则,规范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小组互助学习,形成群体意识,提高课堂实效。

二.注重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虽小,但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改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

⑴提出目标和学习要求。在课上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训练题目,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小组按题学习、讨论。同时讲明学习、讨论时间、质量等要求。提要求尽量让学生明白做什么,该怎样做。

⑵ 激发兴趣、诱发动因。通过演示、表演、提出实际问题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学习动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充满自信地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⑶分组学习、讨论。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后,各小组成员先各自自学,然后再组织进行学习和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各组完成讨论后,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其中可以按座号指定组员答题,或是小组推荐组员答题,也可以小组组员自由发言。

⑸总结、评价、奖励。小组学习讨论和大组交流后,由老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在奖励上我班采用打“☆”的方法,以“☆”多的组评为“金牌小组”,以激发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种小组互助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交流形式单一,气氛不活跃,而我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⑴讨论问题。布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小组组员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并全班交流。

⑵角色扮演。一是让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要求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小品等。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听说训练。⑶启发联想。课上让学生听音乐、讲故事、画图画,在小组中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⑷小组竞赛。根据教材内容及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也可以采用智力竞赛的形式,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初中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2

一、教学案例之《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对“浮力”探究结果的完善与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从而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不难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因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则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在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协作进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

教学片断:(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等环节,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实验:

1.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2.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盛有水的溢水杯、小塑料桶等。

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

2.将溢水杯装满水,再将钩码慢慢浸没与水中,直到溢水杯里的水不再溢出,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及钩码排开的水的总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气体。

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 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各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解决猜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愉悦的感觉更加急切。各小组直抒己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设计出多组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利用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的主体角色显露无遗。

二、教学案例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各個小组按照不同要求进行预习,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同学完成情况看:接近半数同学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少数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或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实验方法欠合理、严谨。

教学片断:

1.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分别用卫生筷夹玻璃球看谁夹的牢。

设疑:怎样夹玻璃球不易掉下?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仍然能够继续前进?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引出摩擦力概念。

3.教师活动:

设疑:关于滑动摩擦力同学们已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要了解?

4.小组活动: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提出问题。

5.教师活动:

(1)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指导学生代表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1;

(3)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 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2;

(4)指导学生代表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导各组分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6.师生互动:

同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

7.学生活动:

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自主完成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在传统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引起学生注意等等。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过程。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必然趋势。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小组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思路、见解、看法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拥有了合理组合、分工协同的机会以及与他人交流、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对小组互助学习如何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认真评估以下问题:

①如何让学生去开展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教师要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角色分配、任务分工、交流方法等,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机会;

②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显得凌乱、粗放,对大多数学生效果甚微。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需要教师恒而持久、坚持不懈的训练。每个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偏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③培养学生敢于表述见解和看法的意识;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成果的愉悦,才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在听课中,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效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缺乏全体学生的合作与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显得低效低能。

合作互助学习 篇4

1. 定标自学, 全面把握

历史组的学案是四大块, 即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和夯基达标, 我们的预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当然视情况而定, 有的课内容太多或者是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等, 预习也可以安排在课下完成。预习时要求学生先把学案放在一边后通读一遍教材, 然后精读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对学案中设计的框架在书中找出要点做好标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学生只对学案中的填空感兴趣, 填完学案就完成任务的消极心理, 也是为后边的展示做充分准备。

2. 互动合作, 解决问题

在学案完成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完成之后由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口头交流相互找错纠错。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在这一阶段完成。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记录员作记录。

3. 交流反馈, 突破难点

这一环节把各小组记录员提供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出来,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解决, 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

4. 精讲提升, 点拨拓展

首先教会学生把握住知识结构。首先, 教会学生理清历史线索, 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线索, 每课有每课的框架, 每个知识点有每个知识点的结构, 都要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记住。其次, 要教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虽然我们倡导素质教育, 但历史课还是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 如果是单纯要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 这样既能克服学生记忆的困难,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记忆窍门有很多, 试举几例: (1) 抓住线索, 纲举目张。如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在教材上是一段共六行, 学生如果死记硬背至少需要十分钟的时间。这个知识点虽考点不多但却是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我们给学生归纳了简短的几个字即四国两纪一纲领:四国, 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国名;两纪, 确定了纪年法, 纪念碑的修建;一纲领, 共同纲领。这样在二三分钟的时间里就解决了记忆困难。 (2) 编造歌诀, 趣味记忆。如近代史上的条约内容都可以找到顺口溜来记忆。如《南京条约》有四项:“割赔开商, 口岸有五处, 广厦福宁上”。 (3) 数字记忆法。像《马关条约》就可以用数字来概括了:“1厂2亿3岛4埠”。 (4) 谐音记忆法:《南京条约》的五处通商口岸可以用“光下不能上”来记, 《马关条约》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等等。历史课上记忆的窍门有很多, 利用记忆窍门既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扎实地掌握重点知识, 可谓是一举三得。再次,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拓展, 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 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多联系, 或整理成专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对重点、考点和热点的把握, 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以及把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等。最后, 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 教师要争取每一堂课都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这样的办法有很多, 如创设情境, 体验历史, 运用影视资料, 注重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等。

5. 当堂达标, 落实到位

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再加上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要求我们必须对当堂学的知识进行检测, 做到堂堂清, 不把任务留到课下。在习题的设计上也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 而且要有梯度, 保证对好学生的拔高和学困生对基础问题的掌握。当堂达标时,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 组内纠错, 将重点易错的问题提出来由师生共同纠错。

二、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1. 优势

(1)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3) 增强了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有助于学生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作互助学习 篇5

“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般来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在传统的“齐步走”的授课模式下,所有学生“一刀切”,教学时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最终导致尖子不尖,差生更差的现象。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我们教师应该钻研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改革中课堂秩序混乱是由于新的学习方式引起的,进而抵触与否定新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反思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论对教师的观念与意识,还是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们主要研究班内分层合作学习。所谓班内分层合作教学,就是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这是教师既重视分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又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对于改善和调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心理气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合作学习强调人际关系的教育教学功能是顺应教改潮流的。目前改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不仅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而成为一种目的。传统教学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作用,忽视师生互动及同伴关系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合作学习则以同学之间的协作带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绝对权威,这样便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感情效应,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各自开展学习,缺乏社交能力,而信息社会的人才规格提出了对合作技能的要求,合作学习则为改变现状提供了契机

三、研究内容

1、合作小组构建策略

2、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选择

3、学生合作技能的养成策略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6、小组合作学习的奖励机制

四、研究过程设计1、9月上旬成立课题实施小组,负责领导课题实施工作。在1――6年级中确定课题实施班,挑出工作责任感,业务素质好,教学教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各年级课题实施班教师,并各自制定出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对课题实施班实行“人力、物力、财力”三倾斜政策,为开展课题实施给予全力支持。

阶段负责人:杨爱玲王小红2、9月中旬到10月组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做到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首先要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教育理论,创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合作学习”理论等,读懂,读透,让教师们懂得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改变的实质内涵。我们还组织课题实施小组成员外出听课学习和组织观看优秀课录像,从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研究。

阶段负责人;杜小梅季志萍3、10月下旬到11月开展专项研讨,探索“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基地,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上研讨课。为了保证研讨课的质量,我们遵循“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原则,狠抓课前准备,进行集体备课,以确保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再

通过听课,评课,总结与反思的方式,共同探索“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阶段负责人:邵会敏何雪艳4、12月组织考评,推广经验成果,在上述研讨课的基础上,评选两节精品课制成VCD,进行交流和推广。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根据实施情况撰写教育故事,课题研究论文,,争取发表.。结题时,撰写实验报告,编辑实验论文集,表彰课题组先进教师。

阶段负责人;杨英花李雪梅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给予学生良好的合作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尊重,信任,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拉近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2、给予学生有价值的合作内容。教师要提供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如那些具有思考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需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还有那些具有开放性,有较大的探究空间,答案又不止一种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还是要让学生自主解决.3、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合作学习时,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

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合作学习后,仍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辩论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学生思维擦出创造性火花的时候.4、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合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参与,调控是否得法。在实际教学中,免不了有些小组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就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

六、预期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能够合作学习,有一定特色的优质课及创新性作业。估计12月底有一定成效。

阿房路三校语文教研组

合作互助学习 篇6

【关键词】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文化建设

新课标理念认为:在教师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实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参与方式。要实现这种转化,其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调整教学关系,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主宰为学生是主人。

一、给学生动的机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能够一堂课调动十几个学生的积极性,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主动提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的构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改革了原有的课堂结构,调整了原有的教学关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生动起来。我们曾在全校做过调查,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最初,喜欢“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学生占 52% ,半年后同样的调查,喜欢的学生上升到 79% ,一年后,再次调查,喜欢的达 95.6%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适应的过程,也反映了“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方式逐步获得学生认同,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参与学习,获得“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认知差异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差异。实践证明“自主—互助—合作”教学切实可行,基于平等相处的地位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有助于他们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使得学习中的问题在“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下得以通过互助、交流、共享和思维碰撞获得解决,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愉悦。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构建,保证了这一学习模式的频繁反馈和及时矫正。在自主学习阶段,既有生生之间随时地交流互助,也有集中地反馈矫正;在交流合作阶段,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映了反馈的频繁性和矫正的及时性;在展示提升阶段,展示成果的同时还要展示问题,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并作深层次的思考;在反馈落实阶段,师生共同集中反馈矫正,强化已经获得的成果,并作延伸思考。这些充分说明“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体系的建立必须有赖于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矫正系统。

三、师生一同创新成长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操作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提出不同层次问题,学生自主归纳所学概念,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所学规律,学生自主解读所学文本,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所要掌握的实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布置和自主评价不同层次的必做作业等。整个学习型课堂操作流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相长,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程式常年固定不变,缺少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动力,缺少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平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疲于应付,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主学习成了空话,整个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为师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此平台上师生可以一同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提出并解决问题,归纳并总结所学内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四、布置小组学习文化环境

在构建“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体系的实践中,形成了学校特有、学生独特的小组集体文化,变同一性的班集体文化为多元、开放小组文化,把合作、交流、竞争、选择引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之中,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形成具有内在凝聚力、生动活泼的班集体奠定了基础。

1.小组文化氛围容纳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天地同样是一个小社会。创设小组文化氛围,打造小组团队精神,可以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迫切需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凝练小组共同的信念,确立个性化的组名,创作组歌,发布小组宣言,设计小组吉祥物,出版组报等。实践证明,学生讨论通过的共同信念不乏倡导创新精神,倡导个性张扬,倡导团结奋进,倡导共享共赢等内容,表达出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在小组文化建设中,小组内部规则必不可少。组规由学生自己讨论通过,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组规可以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修改,容纳涉及文明守纪、课堂表现、纪律、创新成果等方面内容。组内实行分工负责制,除组长、副组长外,设纪律检查员、体育卫生执勤员、噪音控制员、时间调控员等,而且实行轮换制、问责制,用流动牌制控制强势学生班内发言次数等。

2.小组自治文化确保每个学生成长

小组自治管理,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制定游戏规则,挖掘学生的大脑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和民主观念。小组成员可以选择组长,组长可以选择成员,双向选择,以求团结合作。小组内部分工由组内协商确定,组规由组员集中民主讨论制定。班主任起调控作用,调节组员的分配,审核组规的制定,指导制定评价体系并监督实施。自学的方式、讨论的方式、反馈矫正的方式由组长带领组员协商决定,组长可以自行决定召开总结会、反思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会、经验交流会和开展各类活动,确定帮扶对象,研究帮扶措施,实施帮扶行动等。有时为有利于帮扶后进生,组内可以自行调整座位。

合作互助学习 篇7

一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实施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分组不明确,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以及“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再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具体因素, 我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组各有6~8名学生。分组之后, 我让各个小组自行选出组长 (负责组织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报告员 (负责组间交流与沟通) 、书记员 (负责记录学习概况) 和资料员 (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 实现分工明确, 人人参与。这种组内异质的做法,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互助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自信心。当然, 我在每个小组都同时安排学优生与学困生, 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 促使小组自主互助合作更具实效性。

二设计适宜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任务

设计合适的活动任务是实现小组自主互助合作活动中阅读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Johnson (1995) 曾指出, 在阅读活动中, 应该将重心放在对任务的监控方面, 要认真设计与实施活动任务, 才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符合他们接受规律和学习规律的阶梯性任务,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相关知识。

以课外阅读“A Pulling Race”为例, 我力求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一起交流、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首先, 我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 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阅读材料。在阅读故事前, 我先引导学生看图预测故事发生的内容, 比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然后让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先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待各个小组讨论完毕之后, 我让各小组的报告员汇报讨论结果。在汇报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宏观地把握阅读材料之后, 我引导学生利用扫读和找读策略, 对上下文的句子意思进行猜测, 分组讨论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 让小学生对该阅读材料再重新定个题目。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我让他们在组内充分讨论, 各抒己见, 实现人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之后, 我再问学生:“如果你是小鹿, 你会怎么做?”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更让小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自主表达、信息共享的过程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目标得到升华。

三对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进行及时评价

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要获得成功, 依赖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个人潜力, 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在进行评价时, 我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 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与对组内每个成员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仅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我在一边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表现突出者, 我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激励其再接再励。同时, 我还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在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结束之后, 我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活动心得, 评价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 有学生写道:“通过本次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我懂得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在阅读练习前要多查阅一些相关资料, 在阅读时遇到自己不会的字词, 要多查字典, 多与同学一起交流, 直到搞懂为止。”学生的活动心得充分证明了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的独特魅力。

事实证明, 在小学英语阅读过程中实施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定要做到合理分组、布置适宜的阅读任务, 并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全面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之后, 我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提高, 阅读兴趣盎然,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路径, 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各司其职,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然后再进行讨论, 将不同的见解集合在一起, 必将产生思想上的火花, 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切实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与情感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各种合作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由此可见,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有其自身之义。事实证明,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路径, 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各司其职,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然后再进行讨论, 将不同的见解集合在一起, 必将产生思想上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英.也谈“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 2011 (18)

[2]戴圩章.“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 2011 (8)

[3]刘小华.语文合作性学习中的轻重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16)

[4]李文元.合作学习刍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5)

[5]房学敏.浅议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6)

合作互助学习 篇8

一、科学分组, 优势互补

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 学习能力, 语言表达, 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些不同差异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 分成4人一小组,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 可四人轮流担当, 小组长根据学习内容和老师要求安排组内分工协作以与其他组的交流。这样组内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 扬长避短, 共同进步。

二、丰富互助合作方式, 提高课堂实效

1、预习时合作, 调动学习积极性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一部分, 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预习, 在刚开始指导学习预习时, 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 理出重难点后, 再拿到小组里交流, 过一段时间后, 可让每个小组自己列预习提纲, 出预习思考题, 鼓励他们提一个有价值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请教其他的同学, 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进行预习, 查阅资料, 相互请教。经过这样的预习, 在教学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讨论中合作, 互相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讨论的初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 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学生慢慢适应了小组讨论并掌握了一定技巧后, 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问, 讨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依次巡查, 监督指导。必要时, 教师可介入活动, 以给予总体的认同与评价,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当某些学生过于主动, 而其他学生较被动, 总保持沉默时, 教师应做适当的调整, 保持学生间参与活动的平衡, 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3、练习时合作, 提高学习效益

随堂练习是巩固所学新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运用新知识进行练习时, 许多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 练习兴趣低, 效果往往不好, 若采用小组互助学习,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练习题可由教师精选, 学生在独立思考产生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互评、互检, 使信息反馈面广、及时、真实, 同时在小组互评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互相帮助, 及时纠错, 使整个练习活动做到自主、高效。

练习题也可采用由小组内一个人根据教师指定的要求出题, 其余三人进行回答, 这样的练习范围小, 且有一定竞争性, 学生参与机会多, 因此积极性高。学生既在出题和回答过程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活动效益。

4、在作文教学中互助合作, 提升写作能力

生生之间的合作可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可以把写同样内容、题材的分为一组, 在小组里交流, “找对方的茬”, 并帮助对方修改。课标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组, 在批改作文时,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互相学习, 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学生也从中受到好处。此时, 作文训练过程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活动, 每一次合作对参与者, 特别是对不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学生都是一次挑战, 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 有利于全体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竞争、比赛时合作, 增强竞争意识

语文知识本身是单一的、枯燥的, 但对中学生来 (尤其七年级) 说, 他们更倾向于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会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 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 相互团结, 相互合作的优势,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快乐, 学习积极性高涨。如教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手抄报》版面栏目设计时, 我讲清楚了要求, 采用“我是小设计师”的比赛游戏, 每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 兴趣极高, 不等老师分工, 小组内的成员已自行分工好了。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团结协作意识增强, 集体荣誉感强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学习, 勇于探索;学会了合作, 共同提高;自信心增强, 培养了团队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摘要:新课改倡导: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课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能增进学生友谊,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本文从预习、讨论、练习、作文、竞赛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学习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实效。

合作互助学习 篇9

合作学习的生成背景和当前的职教的形式很相识。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同伴间疏远, 对社会怀有敌意, 缺乏信心等社会病开始增多。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 合作学习从幕后走向前台, 从理论走向实践, 其效果也得到人们的共同认可, 并风靡全球为各国采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于合作学习, 我国目前正在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合作学习的一个典型的方法, 就是“互助作业法”,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作业”这个环节上, 利用“学习小组或学生结对子”互助完成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或学生结对子交流思想, 互相探讨, 这样在初步的作业设计过程中就有了至少两种思想, 拓宽了解题思路。作业时就可采用更优或更简的方法,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另外, 作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小组互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加深学生的理解。注意, 交换的作业应该及时互换回来。通过及时沟通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不仅能促进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同时还可加深学生间的交往,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同学们往往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除了必要的作业指导外, 还要制定一个评价体系, 进行评价和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互助作业法”作为一个平台, 满足了学生需要帮助和要帮助别人的自我需要, 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学习研讨的氛围, 加强了学风建设。活动中, 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可倾听他人意见, 不必担心个人学习好坏, 都能获得同学间互勉和互助, 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自尊的需要,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产生集体凝聚力,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

互助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和见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 会查阅相关书籍和笔记,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自学的方法。而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包含争论, 这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开阔, 和思维的日益缜密。并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有利于激发内驱力, 从而产生集体动力, 提高自控能力, 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另外, 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助作业的操作, 要注意几个问题的确定。首先, 是学习小组或学习对子的确定。基础较差的同学互助不利于共同进步, 性格内向的学生组成小组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学生自愿为主, 教师协调搭配。本着“有利, 均衡, 向上”的原则, 使学习小组或结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 学习小组或学生对子间可定期或不定期交流, 加强学生新鲜感, 在动态中发展。老师要变着花样让学生对互助时刻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长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为日后就业的职业素养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于作业互改的操作, 教师要在亲自指导的基础上, 大胆放手, 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对不足之处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关心着我, 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在整个互助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合作学习, 互助作业的开展, 课堂效果明显改善,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不平衡, 小组成员之间不平衡, 积极主动的学生越来越积极主动, 平时学习成绩较差、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混在里面滥竽充数, 越来越沉默。为改善这种情况, 富于激励性的评价体质势在必行。评价的办法可以采用定量作业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定量作业评价:侧重于提高作业的规范化水平和端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认真做作业、规范书写、规范结果表达来加分。每次作业都评选出三分之一的规范化作业, 每人次加一分。

定量评价比较公正, 可操作性强, 但是无法全面评价一个学生。为此, 还要注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即使没有记分, 老师的一个口头表扬, 一次微笑, 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时间长了,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大提高, 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小组凝聚力也逐渐增强, 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在评价体质实施的过程中, 尤其是评价办法, 一定要本着公正性、可行性的原则, 对评价内容和标准要考虑全面, 合理给分, 同时要注重给那些学习成绩较差, 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评级办法可以征求学习小组或学生对子的意见, 才可保证实施效果。通过引入评价体质, 一段时间以后, 教师可能就会发现: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追求成功渴望肯定的愿望。合作学习, 作业互助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当然, 合作学习, 作业互助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有它旺盛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展露出一些现实的问题, 如合作的伙伴总有不愿意学习的, 因为合作反而势力增强, 合伙捣乱;比如, 在专业实训当中, 仅仅靠任课老师一人之力几乎不能完成对合作学生的评价这样艰巨的工作;又如, 如何调动成绩较差、性格较内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都需要进一步地通过实践来探索。

所以, 合作学生, 作业互助只有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征才能迸发出其内在的生命力, 高效、全面锤炼职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 作业互助在实训课上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明确的实训教学任务, 相互的协作, 彼此的鼓励、督促、竞争, 看得见的成果, 客观合理又鼓舞人心的评价, 呈现了一堂高效的实训课, 也带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旭琴.谈“学习对子互助作业法”.山西教育, 2004.

[3]吕建芳, 谢书萍.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办法.数学大世界, 2012.

合作互助学习 篇10

一、给学生动的机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 能够一堂课调动十几个学生的积极性, 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主动提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的构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改革了原有的课堂结构, 调整了原有的教学关系, 其最终目的是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生动起来。我们曾在全校做过调查, 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 最初, 喜欢“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学生占52%, 半年后同样的调查, 喜欢的学生上升到79%, 一年后, 再次调查, 喜欢的达95.6%。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适应的过程, 也反映了“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方式逐步获得学生认同, 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参与学习, 获得“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认知差异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 也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差异。实践证明“自主—互助—合作”教学切实可行, 基于平等相处的地位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 有助于他们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重建和意义生成, 使得学习中的问题在“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下得以通过互助、交流、共享和思维碰撞获得解决, 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愉悦。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构建, 保证了这一学习模式的频繁反馈和及时矫正。在自主学习阶段, 既有生生之间随时地交流互助, 也有集中地反馈矫正;在交流合作阶段, 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映了反馈的频繁性和矫正的及时性;在展示提升阶段, 展示成果的同时还要展示问题, 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并作深层次的思考;在反馈落实阶段, 师生共同集中反馈矫正, 强化已经获得的成果, 并作延伸思考。这些充分说明“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体系的建立必须有赖于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矫正系统。

三、师生一同创新成长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操作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提出不同层次问题, 学生自主归纳所学概念,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所学规律, 学生自主解读所学文本, 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所要掌握的实验,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布置和自主评价不同层次的必做作业等。整个学习型课堂操作流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相长, 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工作程式常年固定不变, 缺少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动力, 缺少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平台,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学生疲于应付,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自主学习成了空话, 整个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为师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平台, 在此平台上师生可以一同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学法, 提出并解决问题, 归纳并总结所学内容, 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

四、布置小组学习文化环境

在构建“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体系的实践中, 形成了学校特有、学生独特的小组集体文化, 变同一性的班集体文化为多元、开放小组文化, 把合作、交流、竞争、选择引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之中, 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为形成具有内在凝聚力、生动活泼的班集体奠定了基础。

1. 小组文化氛围容纳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天地同样是一个小社会。创设小组文化氛围, 打造小组团队精神, 可以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迫切需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凝练小组共同的信念, 确立个性化的组名, 创作组歌, 发布小组宣言, 设计小组吉祥物, 出版组报等。实践证明, 学生讨论通过的共同信念不乏倡导创新精神, 倡导个性张扬, 倡导团结奋进, 倡导共享共赢等内容, 表达出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在小组文化建设中, 小组内部规则必不可少。组规由学生自己讨论通过, 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组规可以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修改, 容纳涉及文明守纪、课堂表现、纪律、创新成果等方面内容。组内实行分工负责制, 除组长、副组长外, 设纪律检查员、体育卫生执勤员、噪音控制员、时间调控员等, 而且实行轮换制、问责制, 用流动牌制控制强势学生班内发言次数等。

2. 小组自治文化确保每个学生成长

浅论语文学习中的互助合作 篇11

【关键词】语文 自主 合作

一、互助合作的原理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兴趣。互助合作其实就是深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应有助于互助合作的开展和应用,也恰恰是学习的主体之间关系的深化。

二、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

要想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建语文互助合作小组。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特长、语文成绩、表达能力、书写公正程度、是否住宿等多方面的因素,5-7人编为一个小组,并且要尽量做到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这样有助于发挥每一个成员在小组的作用,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争取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正因为小组间的实力相差不大,也有利开展小组间的竞赛评比,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从而形成1+1>2的效果。

三、互助合作小组的培养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远远好过教师填鸭式的学习,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管理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小组建立过程中,组长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是这个队伍中最优秀的伙伴同时有一定的影响力。组长的选拔方式可以采取自我推荐和竞选的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的选拔都是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并演讲来竞选,一方面更能看出未来组长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责任心以及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组长选定后,对各个小组长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如怎样团结本小组成员,让小组的成员信服,接纳,如何安排布置小组的任务,怎样检查预习、背诵、默写,如何让小组形成不断前进的良性循环,如何提高小组中语文成绩稍弱的成员等等。

小组成立后首先要充分相信组长的能力,给小组长相对充分的权力,更要给小组长树立威信,小组长要建立开会、汇报、总结的工作机制,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小组的前进和合作,在“领头羊”带领下,不断向语文学习的山峰前进!

四、小组的规则制定

在“求同存异”的思想下,组长要带领本组成员在为“语文学习和服务”的核心下共同制定小组的规则,体现和张扬小组个性,允许他们在各自小组的文化墙上有自己小组成员个性另类的照片、口号和个人风采展示,给他们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就如克雷洛夫说的,“不要过分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纪律是达到一切雄途的阶梯,所以在班级同学共同讨论下,制定一个大规则。如下:

1.独立思考,互助合作不等于抄袭。

2.分享不等于等待,成员在问题中要积极讨论要有自己的观点。

3.互助合作的目的明确,而不是没有理由没有目标的吵闹起哄。

4.小组的合作在课堂内外都要进行,不是单一的课内。

在这个大规则的前提下,就是小组自己来制定符合自己小组的制度,每个小组可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方便语文学习的制度,这些制度更有利小组的规范和组织。

五、小组活动在课堂内外

小组是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又有个体差异,在语文成绩中有优差,成绩有起伏波动,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我们要鼓励“后进生”提高“中间生”保住“优等生”而在工作中要给“后进生”“中间生”更多的机会,让小组各成员“齐动手,共参与,同建设”的集体合作意识。

既然小组是个整体,就让小组形成在课堂内是“良师”每个成员在小组都有成为“师”的机会,各尽其能,如在组长的带领下,要有学习的意识,树立良好的动机,培养为小组而战的意识,其实也就是为荣誉而战,让他们有荣誉感,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信在每一个小组内演讲、书法、朗诵、板报、各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在“良师”的带领下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意识。

在小组的合作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后,要把这个效果带到课外,共同学习、探讨、网上交流、课外的活动,也会形成良性循环,在扩展到小组与小组之间,这样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后自然就形成了益友,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更加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

六、小组的评价及效果

因为小组间实力相对均衡,各组基础分定为80分,80分他们不认为会太低,同时又有发展空间,也有信心向优秀迈进,通过他们小组成员在课堂的积极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质量、预习情况、背诵默写情况、学月成绩和为小组和班级语文学习服务方面来加减分数,每两个星期一小评,每个学月一个大评比。

“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评比后必然是要给予奖励或惩罚,这样才会有效果,小组才会有动力,这个奖惩就要看每个老师了,这个是不确定的。评比后小组首先要自我总结成功的原因或这问题所在,再加以发扬或者改进,总结后小组要制订下一个学月的语文学习计划或目标,最后教师在总结这个学月的语文学习状况,对班级的情况进行鼓励或改进。

合作互助学习 篇12

一、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现状

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重要时期, 他们对初中生活比较陌生, 玩心重、不会吃苦。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注重的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很少。最重要的是学生认为思想品德开卷考试, 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因此,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大, 课堂表现不够积极, 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更是寥若晨星。

二、实施“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学科性质来看, 思想品德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成一门说教的学科。所以, 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或者采取新的形式, 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倦怠的情绪。实施一种新型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是“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

“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三、“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框架

互助合作式学习, 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知识掌握情况, 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不能放任不管, 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 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向正确。加强师生互助和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发展, 是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

在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流程等基本事宜, 保障合作互助学习的有效开展。

“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的流程:

1. 课前阶段———设计任务和准备阶段

教师依据“做中学”的原则, 设计活动教学任务。学期开始时,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6—7人为一组设一名组长, 一名记录员, 并可考虑学生的座位从排排坐变为小会议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和团结, 但组员的结构尽量要合理。

2. 上课阶段:

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展示理论讲解、交待任务、提要求, 大约在5—10分钟。

3. 学生的活动 (成果展示) :

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 需15分钟左右。

4. 教师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收获到的知识, 并点评各小组表现, 为各小组打分。

5.

布置下一堂课的任务。

四、“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互助合作式教学”要努力做到公平, 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见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开拓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的共同参与, 小组学习才更具有实效性和均衡性。

“互助式合作式教学”要突出合作化。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打破学生的封闭状态, 保持开放的心态, 使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取长补短。

“互助合作式教学”教学模式要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虽然教师是以指导为主,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独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各组讨论的动态和方向, 最后要进行归纳总结。

五、“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果

“互助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枯燥、乏味的知识浅显化, 同时能深度挖掘思品的外延, 并应用于实际, 很好地达到了思品教学的目的。这种新型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 而是主动的参与, 并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 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教师不再是传统机械式地传授知识, 而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与学生小组的讨论交流密不可分, 从而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智慧, 使教师乐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新知识、设计教学任务。

上一篇:橡塑橡塑电缆下一篇:五年制高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