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2024-05-12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精选12篇)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1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2006年12月, 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 2007年2月, 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就像一个新生儿在全国各地不断诞生, 盐城这块土地也不例外, 然而他的成长与发展却显得十分脆弱。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层次上探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内涵、特点、基本做法, 研究它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以阜宁县硕集镇富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实践为例, 提出对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几点思考。

1 富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富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阜宁县硕集镇农民于2006年2月成立。硕集镇是一个总人口33469人, 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下辖8个行政村, 该区域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单位2家, 邮政储蓄只存不贷, 当地人在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的存款总额为1.1亿, 其中只有1800万贷给了当地农民。这与农民实际需求贷款数额距离太大。而农民向信用社贷款时, 信用社贷款资格要求高, 手续比较繁杂, 农民很难拿到贷款, 农村经济也难以搞上去。恰在此时, 中央提出了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银监会颁布《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在全国各地不断有“资金互助合作社”获批成立。硕集镇的一些实践者开始鼓起勇气进行积极探索, 自发筹资入股成立了富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目前该社有工作人员13名, 分布在8个行政村, 至2009年4月底, 社员由成立初的300多人发展到2100人, 吸纳互助金由100多万元发展到近2500万元, 累计向社员投放互助资金款达2125万元, 用于社员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该社的成立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2007年, 社员的平均收入增加超过了千元, 该社本身累计收益达25.9万元, 目前该社发展得又好又快。

2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内涵

2.1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定义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指经市级以上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同意, 由所在乡 (镇) 、行政村范围农民为主体自愿入股组成, 为本社社员提供资金互助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盐城市农办对资金互助合作社下的定义。其他地区对资金互助合作社有的称“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或“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农村小企业资源入股组成, 由10名以上符合银行业监管部门规定要求的社员发起设立, 注册资本、营业场所、管理制度等达到监管部门规定要求, 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以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 吸收投资, 再将股金拿到农村信用社入股, 通过联保贷款和资金余缺调剂支持生产发展, 形成农民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再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联保贷款给农民的互动发展模式。

上述资金互助合作社虽然称呼不一样, 但属于同一经济范畴的业务, 所不同的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过银监会登记备案独立的一级法人组织,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依托农村信用社成立的二级法人组织, 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组织。

2.2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性质

(1)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以乡镇或村为区域,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民担风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坚持民主管理且成员地位平等。

(2)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坚持社员以本区域农民为主体, 以服务成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宗旨, 实行民主理财, 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筹集的资金保护所有者的所有权, 实行保本、保息, 管理使用权归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本着有偿周转, 有偿服务的原则, 管好用好社员资金。

(3)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金来源, 是吸纳社员基础股金、互助金、接受社会捐赠、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但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储蓄。

(4)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金运用, 发放融通资金, 必须严格限制在本社社员内进行。不得跨区域开展业务, 不得对城市居民和单位开展业务。

(5)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服务收益实行盈余返还, 对盈余按照当年社员存入互助金的积数比例及章程规定的方式向社员进行返还。

(6)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不设金库, 它作为银行的一个储户在银行开户, 结余资金全部储入银行, 信贷往来业务都通过银行结算。

由此可见,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能聚集农民中的部分闲散资金, 但不是储蓄活动, 它是农村资金市场的初级形式, 但不是完全的资金市场;它借用某些信贷方式, 但不是独立的信贷金融企业, 它是区域性农民资金合作互助组织, 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又一创举,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3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特点

3.1 吸股不吸储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吸收社员基础股金、互助金、接受社会捐赠、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但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储蓄, 不得向非社员投放资金, 不得以该社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3.2 投放不放贷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金主要用于投放本社社员生产生活所需资金, 以小额、短期为主, 解决社员生产流动资金不足困难, 不得投放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不得购买股票和企业债券, 不得向金融部门或其他单位拆借资金用于投放, 不得超过规定利率标准吸收互助金和投放资金, 严禁高进高出。向社员收取的资金占用费按当地农村信用社同期同档贷款利率的95%执行。

3.3 对内不对外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金主要用于投放本社社员生产生活所需资金, 不得向非社员投放资金。

3.4 分红不结息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收益分配以当年社员互助金积数份额, 按比例对相关社员进行盈余返还, 同时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 进行收益分配, 在分配中应体现多积累和可持续的原则。

3.5 经营不赋税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组织, 它是为区域性农民社员提供资金调剂、收取微利型的服务组织, 盐城市委农办参照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 对微利型资金互助合作社暂不征收各种税费。

4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基本做法

4.1 资本式入股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资本入股吸收社员, 社员都是本地农民。股权分为基础股、社员股和互助股。基础股又称股东股, 起点50000元入股;社员股又称为普通股, 起点100~300元入股, 各社规定不一;互助股是已经入了基础股和社员股的农民另将闲散暂时不用的资金存入合作社的股份;入股年利息率按2.25%计算股金红利, 并参与年终效益 (盈利) 分红。

4.2 互助式合作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信用为本、中介互助”为宗旨, 组织社员开展互助合作,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小额资金需求。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 借款投向主要是社员婚嫁、建房、子女入学、短期生产经营等方面, 发放的借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 资金使用期在6个月的借款月利率为9.03‰, 6个月以上的借款月利率为9.96‰, 大大低于当地信用社贷款利率。社员工作均为义务性质, 不领取报酬, 只按持有互助资金比例参与分红。

4.3 网站式经营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乡镇设总部, 村设互助资金协助员, 互助资金协助员由居住在本村入股较多的、有声誉、有文化的社员来担任, 一般是由那些曾在农信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或村组会计岗位上工作过的, 对当地社员知根知底的人来担任, 负责资金的筹集、调查论证和投放, 1~3天内将互助资金上报到总部。互助资金协助员按投放资金结算利息收入3%发放吸股津贴, 逾期取消吸股津贴, 并承担损失的20%。

4.4 民主化管理

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权力机构, 社员代表由全体社员选举产生, 每届任期3年, 社长由全体社员代表民主推选, 负责合作社日常管理事务, 内设出纳、会计各有明确分工。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集体审议处置财产、制定和修改章程、改变名称等重大事项。

4.5 便捷式服务

农民资金互助以亲缘、地缘为纽带, 农民相互比较熟悉, 信任度较高, 互助资金协助员就住在本村, 对吸股或借贷采取在家或上门服务, 大大简化了银行机构诸多审批环节, 而且不受早晚时间限制, 随叫随到, 既方便了农户, 又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还款期限不囿于既有约定, 社员大会可根据实际情况, 批准适当延长期限。还款可采取分期还本付息的方式, 不强求一次性还清。与银行比较, 合作社的借贷运作明显呈现出灵活、实用、方便、快捷的特点。

4.6 安全化运作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主管部门, 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社员借款在其互助保证金额内实行股权担保, 超过互助保证金额须有其他社员联保。同时, 实行跟踪审查制度。对不符合合作社章程规定, 改变资金用途的, 立即追回借款。此外, 合作社还建立了互相约束机制。互助资金存放在当地银行, 存折、密码、印章分别由专人保管, 有效规避了风险。

陆立才:对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几点思考

5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调查中发现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内部民主管理、控制风险等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对策有如下:

5.1 加大政府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鉴于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一是政府应为其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必须明确银监会委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主管部门, 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 发放金融管理当局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解决“伪农民资金互助社”合法身份问题。二是加大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列宁讲, 合作社是需要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才能建立起来的。政府可以把财政支农或农业扶贫资金集中起来, 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运作, 以国家公共股的形式投入资金互助合作社, 一方面改善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本构成, 增加营运资金;另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资金的运用效率, 真正实现支农、扶农、强农的目的。

5.2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

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广泛发展, 表明农民有合作需求和合作的基础。但是, 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合作原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较多资金互助组织的管理者, 是由那些曾在农信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或村组会计岗位上工作过的人, 他们有一定的组织资金的经验, 但缺乏资金管理能力, 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意识较差、贷款发放与回收行为不规范、逾期贷款处理方法不适当等。因此, 各市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要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协会, 定期组织会员参加业务培训, 提高合作金融知识, 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

5.3 积极探索控制风险的方式, 保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持续发展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作为一种弱势群体联合求生存的方式, 它的风险既来自外部环境, 也来自内部的经营管理。

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体现于各级政府对其支持的政策和力度, 目前盐城市鼓励农民成立资金互助组织, 在税收上给予“放水养鱼”政策, 免收所有的税费, 这一政策要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一样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变, 这样农民才放心让闲置的资金加入到农民互助资金中来;市场风险来自于利率风险, 按现行办法,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贷款利率和互助股利率在同期同档下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利率, 且是固定的, 如果遇到市场利率上调, 可能会出现互助股退股, 甚至出现基础股的退股现象, 进而带来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所以,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借贷利率采取按市场利率浮动的办法。

来自内部的经营管理的风险有社员的道德风险、运行机制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社员的道德风险, 目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

专业合作社

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协助员, 虽然有很好的信誉和业务能力, 无赌博等不良嗜好, 大都凭良心、凭素质, 但是这样长期下去就难免不出现问题, 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已发生一例协助员将互助金卷走的案例, 因此应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 对工作人员除加强学习教育外, 还应缴纳上岗风险抵押金, 保证在借款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借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 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本地社员制, 真正意义上的理事会、监事会, 实行真正意义上一股一票制, 多入股的社员也只有一票表决权, 防止“一股独大”, 同时也必须防止社员身份的“异化”, 在调查中发现, 有个别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股本是异地投资, 社员异地化, 因此,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员身份的稽查, 降低和避免运行机制方面的风险。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章程来看, 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信用风险:一是以出资额控制借款规模, 避免了借款额过多超过偿还能力;二是实行贷款互保制度, 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三是通过单个农民最高贷款额和最大10户贷款额的比例控制, 保证了贷款风险的分散化;四是建立借贷保险制度。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针对社员贷款因自然灾害死亡无人还贷情况, 因此建议建立借贷保险制度, 以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贷款业务为切入点, 成立专业保险公司, 利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渠道, 专门针对合作社的广大社员开展保险业务。这样, 资金互助合作社可以农业保险为客户提供保障, 保险公司也可以有效降低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贷款风险, 从而实现双赢。五是探索利用集体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抵押作为信用工具。农民对土地拥有自主生产经营的权利, 这种权利也是生产要素, 可以将其市场化, 赋予其交易性和流通性, 农民就可以用土地使用权作资本借贷的抵押物。房屋产权是农民私有物权, 也可以作资本借贷的抵押物, 将土地使用权、房产货币化后作为抵押和担保工具, 该做法目前虽尚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但可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佰林.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融资难题待解[J].农村金融, 2008 (05)

[2]郭玉安.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7, 06 (1:221)

[3]张文菊.金融扶贫创新: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探.《新疆财经》.2006年第3期.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2

社扶贫带动事例

一.主体简介

凤阳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7月8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由20多户发展为现在的326户,社员入股资金由8.9万元变为13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00万元。现在已流转土地800多亩,用于规模化种植果树、草莓、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作物。目前建成钢架大棚50个,温室大棚1座,连栋大棚6000平方米;花卉苗木100亩,耐寒梨30亩,葡萄50亩,水蜜桃110亩,大油桃和大白桃100亩,蔬菜、草莓50亩,高效农作物310亩,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园。

二.带动措施

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2014年7月底,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残疾人+贫困户”模式的扶贫基地,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和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利用现有资源,打好旅游脱贫攻坚战,是合作社采用的又一举措,合作社把瓜果采摘、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等种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积极朝着农业旅游、创汇和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并以桃花为媒,努力打造东陵村“赏桃花、交好运、结好缘”的帝乡桃花节休闲农业品牌。合作社始终坚持自愿、平等和透明的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村民都可以每股500元的价格,认购1到20份股权。

东陵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7年东陵村获得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社长陈冠玉在2017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称号

三.带动成效

陈如芬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她独自带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上学,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连住房都没有,眼看3个小孩就要辍学,村委会和合作社帮助她解决了住房,并安排她在合作社打工。2009年,她租了8个钢架大棚,今天,陈如芬已经有16个蔬果大棚,一年能有十几万的收入。2016年还在县城买了一套123平米的房子。大女儿也考入凤阳县最好的高中,全家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陈冠玉说,我们合作社从成立时的24人发展到今天,主要是充分发挥生产、技术、销售等各环节的优势,以合作聚发展之力,以互助带动农民致富。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3

关键词:互助资金合作社;扶贫

从2007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河北省怀安县实施了“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截至2015年7月底,全县11个乡镇共31个贫困村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为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信贷支持的贫困户给予资金支持,帮助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怀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尝试在贫困村运行“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时,首批确定了3个村,并逐年扩大延伸。截至2015年7月底,全县实施“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的贫困村达到31个,拥有社员3055户,累计发放借款金额30.973万元、发放贷款资金1528.344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业及运输业等。从目前运作情况看,贫困户还款率达百分之百。

其运行程序如下:

一是建立管理组织。在贫困村建立一个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贫困村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以下简称“互助金”)。互助资金合作社在民政部门注册后即可运行,社员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互助金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并选出理事长和监事长;制定《章程》及相关制度,本着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其中,理事会确定入社社员自愿缴纳的入社资金数额、借款占用费(俗称“利息”)以及办理程序等。互助资金合作社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运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

二是注入财政资金。互助金由财政配套资金和村民自愿缴纳的互助金两部分组成。国家配套财政资金为每个项目村15万元;村民入社资金最低10元,最高不限。

三是组成互助小组。由5—7名入社的社员组成一个负有连带责任的互助小组,成为小组成员后可向互助资金合作社申请借款发展生产项目。

二、“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的主要特点

(一)无需抵押,方便快捷。在坚持自我管理的前提下,社员借款无须抵押,风险由连带小组承担,可以避免银行办理贷款的繁琐手续,在最短时间内(一般两日内)即可拿到借款。

(二)金额较小,利息较低。借款额度小,一般在5000元之内,只收取很少的“占用费”,同比低于银行利息的一半。这种做法,十分迎合贫困户急需购买化肥、籽种、农膜等生产资料,且资金缺口不大的借款需求,加之数额小,风险系数几乎为零。

(三)对象严格,资金严管。互助金合作社的资金只能借给本社社员,只为本社社员负责和服务。同时,配套制定严密的办理借款、还款制度以及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并为入社社员建立完善的借款档案,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一笔借款的安全回收。

(四)实行自愿、民主管理。互助金合作社始终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不强加任何附加条件。实际操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扬民主,社内领导机构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一切事务由社员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全权负责,监事会负责监督,资金运行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

三、“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入社率偏低。尽管按照要求,贫困村入社社员必须达到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且贫困社员达到贫困人口一半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指标明显打了折扣,主要原因是农户对“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有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农户还没有完全理解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二)资金规模不大。国家配套财政资金为每个项目村15万元,社员自筹资金也不过两三万元。借款“占用费”远低于银行利息,且有一部分用于日常开支和支付工作人员的劳务补贴等,其中仅有“占用费”的20%当作风险金作为资金积累,无法满足社员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所需。

(三)社员不稳定。由于社员自愿缴纳的入社资金既不是股金、也不能分红,且不少社员入社就要借款,本来资金规模小、资金“占用费”收取不多,面对蜂拥而至的借款人,互助资金难以满足部分社员的借款要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理事长、监事长多数由村干部担任,他们当中真正懂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不多;具体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村老会计兼任,对于现代金融知识知之甚少,无法满足“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实施的需要。

四、进一步实施“互助资金合作社”项目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农户了解“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初衷和意义,使他们及早加盟其中,不断扩大合作社队伍,并稳定入社社员,促其健康发展。

(二)扩大配套资金。从目前情况看,政府财政配套15万元资金规模偏小,最多5000元的额度不能满足贫困农户的生产需求。希望政府扩大配套资金规模,推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三)加强业务培训。要组织好“互助资金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尽快学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务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安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营 篇4

一、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风险防控能力较低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 风险防空能力直接关系到行业的长久发展, 目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风向防空能力还比较低, 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信贷业务审查相对宽松, 另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业务对象以农民为主, 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组成, 其资本量本身就极具不稳定性, 这都直接导致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风险的增加。不管是信用风险, 还是生存风险,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风险面前都显得十分脆弱, 防御能力显然不足。所以说, 风险防控能力较低是房钱我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躲在偏远地区, 所以说, 很难获得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 这就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增加了难度, 特别是管理机制的建立, 始终是农民资金合作社发展中很难攻克的问题。当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一般没有系统的规则, 在管理过程中, 随意性强, 管理内容不确定, 归根结底, 就是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对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而言, 本身竞争的优势就不多, 再加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业务对象的局限性等, 其发展就比较苦难, 而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然会造成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局面。所以说, 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除了管理机制以外,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管理方式上, 也需要改善。在农民资金合作社的管理中,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农民的经济环境相对稳定, 所以常常忽视管理方式改变, 而事实上,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飞速发展, 农村的经济环境自然也在不断的变化, 管理方式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活动, 自然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说, 管理方式的问题, 也是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营策略

针对当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营策略:

1.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风险防控能力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般不具备较强的资金基础, 所以说, 风险的出现常常会给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带来较严重的打击, 甚至直接决定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存亡, 因此,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营, 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空能力。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当严格信贷业务的审批, 尽量减小资金放贷过程产生的风险, 另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该建立起风险预防和评估体系,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防范, 对已经出现的风险, 做好总结工作。

2.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机制

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 这是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另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该在内部建立起完整的管理链条, 将管理工作细化到部门, 细化到个人, 这样, 管理工作才能更全面, 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当然,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机制的完善, 还要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的组成有较科学的分析。

3.丰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方式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 还需要不断丰富当前的管理方式。意识可以通过对国外类似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的借鉴和学习, 实现自身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变, 另一方面,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也可以借鉴国内一些较强的金融机构, 引进其管理方式。但是不管采用怎样的途径, 都要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从农村的发展实情出发, 不能为了丰富管理方式而脱离实际环境。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始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形式,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总要的作用。新时期, 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也开始一定的改变, 这就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营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以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为基础, 对当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与运用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运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盐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14, (6) :26-28.

喀左资金互助合作 篇5

据了解,该县的“互助式扶贫”是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的50%左右作为互助合作社资金本金,成立养鸡互助合作社。具体实施的主导项目为发展肉鸡养殖,由龙头企业朝阳三融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三固定,五统一”政策,提供从鸡雏养殖到回收的肉鸡。成立的养鸡互助合作社,由项目村制定资金使用办法,每户入1-2股,每股股金200—500元,行政村村民都可以入股。这种扶贫互助合作组织按照“民有、民管、民用,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在项目村内周转使用,帮助农户发展经济,促进共同发展。“互助资金”的制度设计始终瞄准贫困农户,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妇女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

喀左县在推进这一扶贫新模式中,对试点村进行具体指导,重点帮助试点村制定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监督管理办法的执行,及时了解并解决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引导贫困户选择好项目,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他们还对有试点任务的乡(镇)、村有关干部、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成员集中进行培训,统一思想,细化操作规则,规范资金管理。对试点村以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建立完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使试点工作步入制度化、正规化轨道。

与此同时,该县严格操作程序,保证资金规范运转。出台了《喀左县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喀左县村级互助资金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为确保“互助资金”运行安全,在确定规划项目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一是坚持项目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选定项目。二是坚持项目选择与村情民情相结合,针对不同乡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三是坚持长效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既规划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饲养、运输项目,又结合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林等中长期项目。四是坚持群众参与与科学指导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满足群众的意愿,又进行科学指导。为确保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各重点村所在乡(镇、场)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由县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扶贫开发局为业务主管部门,互助社内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村干部为成员)分别由3-5人组成,其成员不得兼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 监管 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微型的金融机构,现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金融网点的布局分散,借款规模的小巧灵活,服务对象的专一固定成为一种独特的金融机构。然而,对于这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最突出的几点就是其分布的过于广泛,互助对象的过于封闭以及服务业务的过于繁多。

以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为例,其全镇辖14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420个村民小组、10265户、42000人,域内面积124平方公里,但主要的资金互助社只有3家。重要互助社的如此稀疏使得现场检查的难度增大。而且互助社的绝大多数社员都是同乡,利益和情感联系都很紧密,这也给科学的监管带来困难。而且,小池镇的资金互助社在业务方面都各有特色,有的主打养猪,有的专攻农作物种植,也有的与多个养殖合作社合作,所以在具体的经营项目上互助社各不相同,如何对互助社的项目选择予以科学的评估,并且对业务的成果进行实地的考量,都可谓难题。现在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监管方式的介绍具体说明互助社监管中存在的困难。

(1)银监会监管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最令人放心的当属由银监会挂牌的互助社,也是现在较为可靠的监管方式,这意味着资金互助社必须成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但银监会只能对此类金融机构的资金进行监管,其他业务开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较有效的监督。况且这种监管方式并不常见,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全省首家由银监会挂牌的太湖县小池镇银燕农村资金互助社。而此家互助社至今采取相对独立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未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而且上文已提及,银监会对此类合作社的非金融业务的经营无法给予监管和指导。况且,大多数互助社都在路途遥远的田间地头,监管成本较高,上门实地核查会很困难,一旦所有互助社统一采取这种监管方式,银监会的基层工作会非常艰辛。

(2)政府部门监管

如安徽省宁国市天目山农村资金互助社尚没有得到银监和工商部门的认可,只能暂由农委监管。互助社地位的高低不同,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县级政府一般负责相对较大的互助社,而村级的互助社,可能只有乡级政府或村委会予以监管。而政府部门监管通常有两个弊端,一则可能会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和职业的监管人员,二则监管可能不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更多可能只是通过资料分析进行非现场调查,这也增加了“摸底”的难度。

(3)单独部门监管

如凤阳县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会。这类组织最大的优点就是其生在当地,可以较好的进行现场调查和突击检查,如果运用得当,监管会非常得力。然而,其土生土长的特点也自然意味着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并且其与被监管部门在地理,人情关系上都较为紧密,监管是否会因此疲软,也是值得警惕的。

(4)内部监管

设理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和监事会是现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内部监管方式。这类监管主要保证互助社的决策民主,保证互助社是为全体社区内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切实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互助经济组织,必须突出和加强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而就笔者调查,此类监管最易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有1.农民朋友们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又容易过分相信互助社负责人,无法对互助社的运营状况和业务水平做出正确判断。2.大股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可能操控互助社,干扰经营,妨碍监管。3.社员代表大会召开过少(通常是一年一次居多)或不正规,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相关质疑,极易造成信任危机。4.理事会,监事会人员成分过于单一,其中大股东和创立者居多,无法起到令普通社员信服的监管。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监管方式虽然各有千秋,但都有着自身的不足,所以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运用多种监管手段非常重要。而且,通过对比各种监管方式,笔者认为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应该以现场检查为主,非现场检查为辅。而现场检查也可以适当摒弃传统的检查方式,即未必率先检查其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水平,资产流动性等运营情况,因为这些都是非现场检查可以代替做到的。现场检查应重点检查互助社的具体业务水平。而如何具体检验一个互助社的业务水平是否过硬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例如向普通社员调查的方式。由于互助社属于封闭式的金融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相对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对数据的分析和对资料的检查并不能切实反映出互助社是否真正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全体社员。举个例子,笔者曾调查到,安徽省某资金互助社放出的贷款资金每人不超过5万,但根据一人的亲友入股人数贷款金额可以翻倍(如对一个人的产业向其本人放贷5万,向其妻子放贷5万,向其朋友放贷5万,该产业即获得15万的资金支持),这无疑会加大借出资金的风险,并且可能对其余社员存在不公平之处,而此现象单从互助社的账目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发现的。通过采访,暗访,不记名投票,调查问卷等方式,实地考察社员们对互助社的满意情况和业务近况,既能配合非现场检查,也能尽可能杜绝资金互助社内部存在小秘密。这种监管方式或许过于原始,而且缺乏专业性,但这恰恰极其适合农村资金互助社,因为互助社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并且监管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在近期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业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这种实地检查法极为有效。

在重视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可以以镇,县级为单位建立起专门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多个资金互助社,并配以工商,审计等部门的定期和突击检查,银监会挂牌的由银监会进行不必太密集,但一定深入的考察,形成一个由下而上,全面综合,切实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且各部门要积极保持与社员代表大会乃至普通社员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制度,从而倾听民声,以便对互助社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并杜绝内部黑幕的产生。对于是否放松资金互助社的准建条件,笔者认为只要在当地农民需要,互助社本身有能力获得与其自身相称的资金,并且有条件将新建的互助社纳入已存在的监管网络的三大基础之上,就可以批准建立。而且银监会在现阶段仍处于总领全局并负责对较大的互助社进行监管的地位,迅速将多数互助社都纳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显然不切实际。农村资金互助社在现期讲究的就是短小精悍。这恰如武器的选择,不必要也不能将所有的手枪全都改装成大炮,因为每种武器自有其用武之地。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下市场退出机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只是迫不得已,在资金互助社已经出现经营混乱,清偿困难,经营无法持续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事实上,与其亡羊补牢,在社员已经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再进行处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以风险导向为本,退出惩罚为辅,做好互助社建立的审核和平日的监管工作。当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也是必要存在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应该由市场来选择,而且,这种退出机制也有着以儆效尤的作用,时刻警醒其余的互助社经营不善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对新型资金互助社的有效监管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困难不可逾越,更不意味着互助社没有发展的可能。建立综合全面的监管体系,注重高效的现场检查,保证良好的反馈制度并且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都是有利于资金互助社走上正轨的可行之策。一旦保证了互助社的经营正规,便为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张庆亮 张前程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问题探讨【J】 管理学刊 2010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7

关键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诚信责任,监管,成员利益保护

一、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基本情况介绍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由乡镇、行政村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农民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入股, 扮演合作社成员的不同角色, 包括发起人和普通社员。经济实力稍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将资本投入合作社成为发起人, 希望在促进合作社繁荣发展的同时, 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的普通农民缴纳基础股金, 成为合作社的社员, 享受资金互助带来的便利与红利。

普通社员占了成员的绝大多数, 其利益是成员利益保护的核心与代表。相比于发起人, 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利益更易受损, 也更需要关注与保护。从这个角度, 本文探讨的成员更多的是指普通社员。

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利益保护现状

(一) 成员利益受损案件频发

近期, 各地接连发生合作社倒闭、资金蒸发、成员利益受损害的案件, 让合作社的发展遭遇瓶颈, 例如:2012年灌南县4家合作社突然倒闭、南京高淳的合作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发后, 合作社负责人要么一逃了之, 要么锒铛入狱, 欠下上亿元的债务无人承担, 伤害了合作社成员的利益、摧毁了当地农民入社的信心、更动摇了合作社制度的根基。类似案件频发暴露出合作社存在法律漏洞, 也正是这些缺陷最终导致成员利益受损, 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二) 合作社缺乏法律规范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拥有较好的制度设计, 但却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 出现了制度与法律相脱节的现象, 使得其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与救济。目前,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参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运作的, 在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缺漏的、不合理的、不适用的规范, 参照着发展就可能会产生问题, 危害成员的利益。同时, 也正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法规, 维权救济缺少依据和途径, 往往维权无门。在成员利益急需保护的情形下, 缺少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三) 合作社成员法律知识与意识的缺乏

此外, 由于合作社的成员基本都是农民, 他们的法律知识有限, 维权意识不强, 往往忽略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在对抗外来的恶意侵权时常常处于弱势状态, 在权利救济中往往又处于无力状态, 两者叠加, 使得成员利益保护成为虚设, 利益受损反而成为必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暗示了成员利益保护仍然存在诸多阻碍, 其利益急需保护。

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存在损害成员利益的问题

(一) 顶层设计不完善带来的融资障碍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参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运作的, 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 特别在融资方面, 有损害成员利益的可能性, 阻碍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1. 准入门槛较低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 有10名以上区域内的居民作为发起人, 30万元 (乡镇) 或者10万元 (行政村) 就可以申请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方面, 合作社的资金准入门槛低, 会使合作社整体资本较少, 满足不了成员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 合作社的人员准入门槛低。《暂行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发起人的资格、禁任条件, 注册资本的来源审查等, 极易使部分稍有资本、极具商业头脑的投机者钻法律的空子, 谋取不法利益, 最终伤害合作社成员的合法利益。

2. 融资方式封闭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营资金来源于成员的入股金、存款、社会捐赠和财政支持。其中, 社会捐赠和财政支持所占比重极少, 主要靠合作社内部进行资金的积累与融通。此外, 我国也没有制定政策允许合作社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融资, 如此形成了合作社封闭性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合作社资金增值有限, 满足不了发起人对利润的需求, 也满足不了成员对借款的需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3. 借款限额不灵活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具体地规定了成员从合作社贷款的限额, 虽然考虑到了资本现状与风险控制, 但是笔者认为, 这样的规定灵活不足, 会让一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人得不到资金, 同时让部分资金在合作社中闲置, 怠于增值, 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分配与浪费, 对成员来说是一种潜在利益的损失。

(二) 成员知情权保护存在缺漏

1. 贷款合同操作不规范

根据《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相关精神, 农民与合作社之间进行借贷应当订立书面借款合同。合同不仅仅是成员的权利要求书, 更是成员证明自身权利的有力证据。合同是否规范关乎成员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现实中, 合作社与成员签订合同大多不规范。

(1) 形式不规范。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排除口头合同的适用, 少部分成员出于方便, 或沿袭民间传统的需要, 会草率地以口头方式签订合同, 一旦发生侵权损害, 往往苦于没有证据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2) 条款不合理。合同以书面的方式签订并不等于成员权益得到了的确定性保证。由于自身法律知识不足以及合作社负责人没有尽到一定的缔约告知义务, 他们无法辨别合同中存在的格式条款, 不清楚相关的必备条款是否缺失, 对条款的实质性含义并不知情, 其权益也难以保障。

2. 管理运作不公开透明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很大程度上与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否对成员尽到诚信义务有关。对成员诚信就意味着要将与成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向成员公开, 例如:合作社的资金流向、用途、会计账簿、内部人员聘用等。在灌南县4家合作社倒闭的案件中, 负责人无视诚信原则, 隐瞒存款流向, 将成员蒙在鼓里, 给成员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

在合作社不成熟、不透明的管理体系中, 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利益不平衡。信息不公开实际上是将成员排除在合作社的监管体系之外, 剥夺了成员主人翁的地位, 侵害了成员的利益。

(三) 成员利益保护面临监管风险

1. 监管主体职权与专业相分离

在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监管部门。现实中, 一些地区的合作社是由批准其设立的农工部监管。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农工部有监督管理职权, 缺乏金融管理的专业与经验;而对于有专业管理知识与经验的金融机构, 又没有法律的明文授权, 无权监管。合作社的发展面临金融与监管的双重风险, 成员的利益保障亦缺乏稳定性。

2. 多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明

除了农工部的主要监管, 大部分地区的合作社还由人民银行、金融、审计等多部门共同监管, 存在着监管权限划分不清、责任归属不明、监管效率低下等弊端, 进而会引发各部门之间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现象, 监管浮于表面。当成员需要救济时, 各部门相互推诿, 拒绝对成员的保护。没有统一的监管主体, 没有切实的监管效用, 合作社成员的经济利益、救济利益都面临风险。

3. 政府监管过度

一系列“合作社案件”发生之后, 各地政府相当重视, 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对合作社进行规范, 但这些措施实际上却削弱了合作社的制度个性, 抑制了合作社的发展活力。例如:为了防范非法集资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政府规定合作社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为防止资金的不法流转, 政府给合作社配备了专门会计等, 这些做法使得合作社不再享有制度优势, 削减了农民入社存款的热情, 从根本上减少了合作社的资金存量。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该参照成员共同制定的章程, 由成员自治。政府的介入使得成员的自主管理权、自主决定权形同虚设, 政府的改造行为实际上是破坏了合作社的制度特色, 使之成为金融“四不像”, 抑制了其发展活力。政府的过度监管不一定会损害成员的现实利益,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剥夺成员预期可得的利益。

四、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利益保护的对策

(一) 完善法规关于融资的规定

1. 严格限制成员的资格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于成员的要求是户口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入股前在乡镇或者行政村内。这条规范并没有严格、明确限制成员的身份, 还可能为不法非农人员入社提供途径, 也为成员利益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因此, 有必要将“成员必须具有农村户口”明确写入法律, 从源头上减少隐患。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成员入社资格的审查, 在过程中降低风险。

2. 创新拓展合作社融资渠道

合作社互助性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封闭性。虽然法律对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做出了明确的限定, 但是, 在现实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尝试做出一些创新性、探索性的改变也未尝不可。笔者认为, 在不违反顶层设计基本精神的框架之下, 可以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允许合作社以法人的名义向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借贷与融通, 这不仅可以保持合作社内部的互助性, 还可以解决农民以个人名义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现实困难, 亦没有违反合作社设立的初衷。

3. 灵活变通合作社的贷款限额

为了审慎经营, 控制风险, 《暂行规定》对成员的贷款限额做出了明确限制。笔者认为规定限额并不是控制风险的唯一途径, 通过加大担保数额, 拓展担保种类, 增加担保人数, 完善借贷手续等一系列灵活借贷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效果。特定情形下还可以召开全体成员会议, 由成员民主表决, 对风险负担行使选择权。这些做法可以更大程度满足成员的借贷需求, 实现合作社内部资金的高度运作与最优分配, 实现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二) 建立合作社负责人对成员的诚信责任制度

为了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的诚信责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之中, 使其上升为一种法定责任, 让信息公开、管理透明不再是一句空话。只有有了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法律要求, 我们才可以期待合作社负责人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公开, 让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 让舞弊、徇私无处藏身。另一方面, 要最大程度的让成员参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 实现成员当家做主, 让成员掌控自己的入社、存款情况, 让其知情, 使其放心, 真正做到透明监管。

(三) 尝试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为了防范现存的监管风险, 应进一步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实现职权与专业的完美统一。就现实而言, 共同监管的部门之间应该明确职责权限, 相互协作配合, 不推诿、不卸责, 真正做到以成员利益为重。政府在对合作社进行管理时, 要注意不能让公权力在无意间伤害到成员的个体权利。笔者认为, 政府可以将监管的职权转交给合作社本身, 让其内部机制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政府的角色则可以从实践者转化为指导者, 既脱去过度监管的帽子, 又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自治权, 维护了合作社的特色。

(四) 进一步完善成员的救济途径

成员的权益受损, 若能得到有效救济, 也是一种利益的保护, 成员的利益保护也因此显得完整。从外部而言, 需要出台专门的法律, 对救济方式、程序作出规定。笔者认为, 成员维权的方式应不拘一格, 只要不违反社会公益、不侵害他人权益, 其救济就应该是被允许的。此外, 还要对成员进行普法教育, 增强其维权意识。从内部而言, 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内部条件, 例如:合作社内部成员大会机制、章程自治制度等, 这些内部机制可以为成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途径, 体现民主自治, 降低救济成本, 补充外部救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江合宁, 谢拓.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践中的法律风险分析[J].西部法学评论, 2009 (03) .

[2]齐良书, 李子奈.农村资金互助社相关政策研究——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模型的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10) .

[3]王杨.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

[4]范玲, 朱新山.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的几点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11 (11) .

[5]王亦平.“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规范之缺失[J].金融与法, 2009 (05) .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8

一、与信用互助资金相关的主要业务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部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所以没有自己的“股本金”, 因此其用来开展互助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互助社员提供的闲置资金。根据时间顺序, 与信用互助资金相关的主要业务有三类:一是社员到资金互助部存入互助资金;二是资金互助部将互助资金借给有资金需求的社员使用, 定期确认资金使用费用, 并到期收回互助资金;三是期末根据互助资金业务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方法给提供互助资金的社员计算收益, 并计提盈余公积、风险准备金等。

二、信用互助资金相关主要业务的账务处理

为便于读者理解,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信用互助资金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进行讲解。假设鑫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蔬菜种植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100 个社员, 根据社员大会决议, 于2015 年初在合作社内部成立了资金互助部, 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 实施独立核算。假设资金互助部规定, 使用互助资金半年以内 (含半年) 的按照年资金使用费率6% 执行, 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按照年资金使用费率7.2% 执行,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每月确认资金使用收益。提供互助资金社员的收益于会计期末根据其提供资金数量及与资金互助部的交易量综合计算分配;此外, 会计期末在分配完互助资金收益后如果有剩余的, 首先按照剩余净收益的20% 计提盈余公积 (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及为社员提供培训等) , 其次按照30% 计提风险准备金 (主要用于偿还坏账) 。

(一) 社员存入信用互助资金账务处理

案例1 :假设社员甲于2015 年7 月1 日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存入互助资金50000元, 资金互助部的开户行为工商银行。

案例分析:社员将自有闲置资金存入资金互助部, 从会计主体“资金互助部”角度来说, 等于从社员手中借入资金, 形成一项负债。因此会计分录为:

(二) 借出信用互助资金账务处理

案例2 :假设社员乙于2015 年8 月1 日从资金互助部借了30000 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 直接打入社员乙的个人账户, 资金使用期限为3 个月。

案例分析:资金互助部将互助资金借给社员使用, 可以参考银行贷款给客户的处理方法, 资金互助部的“银行存款”变成了一种新的资产—互助资金, 由于有时候因各种原因导致信用互助资金可能无法按时收回, 所以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正常互助资金、逾期互助资金”。会计分录为:

1. 借给社员乙信用互助资金30000 元:

2. 在8-10 月三个月的月底应分别计算资金使用收益并进行确认。

每个月的资金使用收益=30000×6%÷12×3=450 (元) , 该笔业务将会用到一个资产类科目“应收互助资金使用费”和损益类科目“互助资金使用费收入”, 每个月底都应该做以下分录:

3.假设10月31日社员乙如期归还互助资金:

4. 假设10 月31 日社员乙未能如期归还互助资金, 申请延长一个月, 此时借出的互助资金从账户“正常互助资金”转入另外一个资产类科目“逾期互助资金”:

到了11 月30 日再确认一个月的资金使用收入 (分录略) , 另外收回互助资金:

(三) 期末相关业务账务处理

案例3 :假设鑫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2015 年资金互助收益为100000 元, 分配给提供互助资金社员的收益为60000 元, 剩余收益的20% 计提盈余公积、30% 作为风险准备金。

案例分析:假设根据社员甲提供的互助资金及交易量, 计算其可获得2500 元收益 (其他提供互助资金社员获得收益的分录略) ;分配的盈余、提取的盈余公积、风险准备金, 期末都需要转入“盈余分配-- 未分配盈余”, “盈余分配”的期末余额在其二级科目“未分配盈余”核算。

1. 在将本年度所有损益类科目转入“本年盈余”的基础上, 将净收益100000 元转入“未分配盈余”:

2. 计提并分配给提供互助资金社员资金使用收益, 以社员甲为例:

(1) 计提需要分配给社员的资金使用收益

(2) 实际发放资金使用收益

3.计算并计提盈余公积

本年度应计提的盈余公积= (100000-60000) *20%=8000 (元)

4.计算并计提风险准备金

本年度应计提的风险准备金= (100000-60000) *30%=12000 (元)

5.将盈余分配各二级账户的发生额全部转入“未分配盈余”账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02) .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9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类互助性的经济组织, 将农业生产经营个体集聚形成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组织形态, 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业实体的组织化程度, 另一方面也为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进入市场交易, 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对生产组织化的要求也相继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背后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不平衡, 规模较小, 组织管理落后都成为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应对上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专业合作社迫切寻求信贷资金的支持以便扩大规模, 提高其可持续经营水平。如何有效地获得农村产业发展信贷资金, 就成为了像农民专业合作社此类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外部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资金有限, 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只能从自身内部成员的生产积累来解决规模扩张问题, 而专业合作社内部能否进行信贷合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给出了积极的政策信号。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 鼓励资金互助社作为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合作组织形式之一。农村资金互助社对于解决农业生产的资金短缺是否起到其应有的功效, 有关的研究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刘伟林 (2009) 、何广文 (2009) 等人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成为解决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方式之一。夏英 (2010) 则并不认为银监会框架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问题, 而是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业务是作为内源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生长环境”的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 其实际运行机制是否受制于与相对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是否作为专业合作社展开信用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

2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及组织特征

2.1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2009年11月出台的《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办法》深化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定义, 明确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作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信用合作方式, 以便缓解专业合作社资金稀少的问题。浙江省从2009年年末才分别在临海、温岭、缙云和德清4个县按照每县一家, 进行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首批试点, 分别设立了忘不了、玉麟、欣禾和德农农村资金互助社。2011年, 浙江省又正式成立了桑盈、汇民和新当湖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玉麟农村资金互助社、桑盈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理事长都是浙江省人大代表;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是瑞安市人大常委;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兼任平湖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德农农村资金互助社、欣禾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理事长都是省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同时, 以上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社都是省级以上的示范合作社。

从上表1可知, 浙江省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于专业合作社, 与吉林省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依托于社区的组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成立时的注册资本看, 最少350万元, 最高500万元, 其余在3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从成立时的社员数看, 最少人数为103个, 最高698个, 差异比较明显。这可能与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社个数及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关。据郑宏 (2012) 不完全统计, 2011年上述前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全部来自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社成员, 而专业合作社成员平均入社率61.7%。从开放度看, 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都实行封闭运行, 但对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社成员开放。忘不了、玉麟、欣禾和桑盈农村资金互助社都只依托1家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多家专业合作社。

2.2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织特征分析

浙江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基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组建, 从产生至今不到4年时间。虽然成立时间较短, 但其发展运行良好, 这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其组织特征的发挥。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特征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四点:

2.2.1 互助融资———本质特征。

截止到2012年末, 这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共有3742个社员自愿入股, 股金总额已达到3858万元。这些社员在相应资金互助社的股金和存款分别为3858万元和15218万元。在这些社员中, 有867个社员从资金互助社申请并获得贷款, 贷款总额达17993万元。维持在100%左右的存贷比充分体现了资金互助社将资金“取之于社员、用之于社员”的原则。而且, 由于章程中明确规定股金红利原则上不超过存款利息, 所以社员自身往往把股金当做存款而并不去刻意追求投资回报。从中可知,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本质是社员实现自身资金调剂余缺的一个平台。

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本质特征, 有学者提出不尽相同的观点。何广文 (2007) 认为资金互助社的性质是合作金融, 遵循着国际上通行的合作制原则。这里的合作制原则一般指由谢平 (2001) 归纳的: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与非盈利性。然而, 陈雪飞 (2003) 认为合作金融的本质是互助融资, 合作制的其他特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一本质特征。结合上述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践, 本文认为互助融资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本质特征。

2.2.2 乡村社区———制度特征。

浙江省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吸收的社员都是具有当地农村户口或者常住户口。社员的户口特征一般不会脱离一个镇或街道, 体现了社员之间的地缘关系。凭借这层地缘关系, 社员与社员之间和社员与理事长之间都是知根知底。社员之间由于相互了解, 由此形成的同伴监督机制可避免正规金融担心农户不合理利用贷款的事后道德风险问题。同样, 社员与资金互助社彼此熟悉, 由此形成的信号甄别机制可避免农村正规金融对于农户不了解而做出错误判断的事前逆向选择问题。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有利于提高农户信贷的可得性。在2012年和2013年末, 获得贷款社员数分别为867个和1065个。在2013年社员总数变动不大的前提下, 贷款社员数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贷的获得较为容易。

正因为地缘关系下知根知底, 因此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信用贷款和互保贷款一般都无需抵押物与质押物。虽然担保门槛较低, 但是社员贷款同样具有“笔数分散、金额小、期限短”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农户从农村正规金融获得贷款的交易成本较大。而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般情况下, 将贷款额度3到5万的授信权下放到信贷员;将贷款额度5到20万的授信权下放到经理;将贷款额度20万以上的授信权下放到理事会和监事会。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节约交易成本和手续;另一方面有效地管控风险。

2.2.3 专业合作社———现实特征。

从上述发展现状可知,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依托专业合作社。这与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是分不开的。忘不了、玉麟、欣禾和桑盈农村资金互助社分别依托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德农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汇民和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万多家, 位于全国前列。这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的贷款不仅用于农户社员的生活需求而且用于生产需求。虽然, 未明确限定贷款用于农业还是非农业, 但是据7位总经理介绍, 上述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用于生产经营。因此, 社员存在的这种业缘关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机会,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的去向具有重大影响。

2.2.4 自组织特征。

从上述发展现状可知, 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封闭运行管理。这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只针对当地专业合作社成员开放, 由专业合作社成员自愿入股组建。其中, 61.7%的平均入社率体现了并非所有专业合作社成员入股资金互助社。这种自愿入股的特征体现了“民办”原则。

入股社员通过由其选举的社员代表进行集体决策机制来参与重大事项的管理。在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中, 社员代表都超过31人, 大部分为37人左右。这种集体决策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管”原则。

从成立到现在, 浙江省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所获得净利润基本都返还给所有社员。截止到2013年,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净利润总额已达到668万元。一般而言, 资金互助社会将其中的50%作为股金红利;另外的50%作为二次返利。这种返利政策体现了“民受益”原则。

上述的“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充分反映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自组织特征。

综合而言,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农户社员作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实现信贷资金规模经济的一种外在组织形式。农村资金互助社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 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 在当前专业合作社的背景下, 影响农村资金互助社自身实际发展的主导因素成为下面分析的关键点。

3 欣禾资金互助社:个案解析

欣禾农村资金互助社经银监会批准, 于2010年2月3日正式开业, 主要依托带有股份性质的五连农牧有限公司。其中, 五连农牧有限公司旗下拥有绿生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缙云县家禽研究所、景禾畜禽专业合作社、五莲农牧有限公司亲亲食品分公司。绿生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缙云县家禽研究所和五莲农牧有限公司亲亲食品分公司主要提供对商品鸭进行回收、加工、研发、销售的产业链服务;而景禾畜禽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商品鸭的生产。在“公司+合作社+互助社+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链模式中, 农村资金互助社处于上游的位置, 直接面向社员,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信贷服务。

3.1 欣禾资金互助社的组织结构

3.1.1 半开放门槛。

半开放门槛体现在社员进退制度和股权管理制度中。在社员准入制度中, 该资金互助社对畜禽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开放;农户成员自愿入股, 最低入股金额为2000元而且资金来源合法。农户成员一般都局限在五云镇, 并拥有当地乡镇户口而且具有良好的信誉。

在社员退出制度中, 在资金互助社盈利和资本充足率8%且无逾期贷款的三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社员提前3个月申请才能完成手续终止资格。退股时, 农户社员一方面取得原始股金, 另一方面获得以前年度的积累。这一退出机制反映社员退出约束的门槛, 也反映了审慎监管的原则。另外, 一般情况下, 股金分为资格股和投资股。不同类别的股金具有不同的退股条件。资格股满三年后可以退股而投资股可以直接转让, 但是资格股退股时候必须同时转让持有的投资股。资格股为2000股, 每股一元。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最低的2000元入股金额, 超出部分作为投资股。

在股权管理制度中, 农户社员出资基本以现金方式入股, 出资后会获得股权凭证。股权凭证被盗、遗失、灭失或毁损, 可以凭身份证挂失补办。拥有股权的处置权体现了农户社员的主体地位。普通农户社员可以将自身的股金和积累进行转让、继承与赠予, 实现股权自由流动。综合而言, 欣禾资金互助社的准入门槛呈现半开放特征。

3.1.2 民主管理。

在组织结构中, 作为权力机构的社员代表大会有37个社员代表, 作为执行机构的理事会共有5人并下设总经理1职, 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有3人, 如图1所示。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718个社员并非都能来参与社员大会, 因此, 经全体社员自主选举的社员代表参与社员代表大会来间接对重大事项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社员大会最能体现社员的民主管理水平。在社员大会中, 全体社员以“一人一票”方式拥有表决权。其中, 普通社员与部分核心成员拥有基本表决权, 前10个核心成员拥有20%附加表决权。一般情况下, 普通社员指出资额5%以下的社员, 占社员总数绝大多数, 尤其指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核心成员指出资额在5%与10%之间的社员, 占社员总数比例较小, 一般指理事会与监事会的成员。实际上, 社员大会并不直接影响经济决策。直接影响经济决策的是社员代表大会。在社员大会中, 社员只是通过对社员代表的了解和信任进行民主选举。社员大会通过对社员代表的信誉和后续行使票决权的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择优选择。

同于核心成员拥有的20%附加表决权, 当前的37个社员代表都只拥有一票基本表决权。可见, 社员通过社员代表的一票基本表决权来间接体现其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首先, 社员代表通过基本表决权来决定该资金互助社的理事会与监事会。在理事与监事的民主选举制度中, 每位理事与监事由5名及以上社员联名推荐, 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进行无记名投票。其次, 社员代表在社员代表大会中通过基本表决权进行集体投票决策, 来决定是否通过由理事会提议和监事会监督的重大经济决策。其中, 对经济决策进行的投票往往超过三分之二, 才能通过审议。由此可见, 社员代表由社员自主选择;组织结构与经济决策由社员代表自主参与和管理。社员与社员代表通过民主管理方式分别间接与直接地影响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3.1.3 利益分配机制。

该资金互助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利率定价机制与利益分配方式。从存贷利率定价机制看, 该资金互助社的存贷利率以中央基准利率为基础, 但存在自主上下浮动。一般浮动幅度为80%至90%。当中央基准利率调整时, 该资金互助社的利率也会浮动。从成立到现在, 浮动次数不下于3次。浮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前后利率水平的一致性。作为利益分配机制的一部分, 利率自主的上下浮动体现了该资金互助社内部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 提高了社员借贷行为的有序性。

从利益分配方式看, 该社章程将可分配盈余的分配步骤如下: (1) 按存、贷款交易量提取可分配额的50%, 存款交易量与贷款交易量返还的比例为7:3; (2) 向社员分配红利不超过可分配额的50%。由此可知, 该社对可分配余额不仅仅表2进行二次返利, 而且返利比例更加偏好存款社员。

3.2 欣禾资金互助社组织结构分析

欣禾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织结构体现了自组织的组织特征, 其系统属于一个自组织系统。

3.2.1 从自组织理论看, 半开放性的优缺点并存。

只针对畜禽专业合作社成员开放的政策, 体现了其封闭性。在该专业合作社, 农户社员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申请贷款。集中贷款反映了较大经营风险, 进一步体现了该资金互助社长期发展的不足。该资金互助社存在开放一面, 即可进行增资扩股。增资扩股为该资金互助社带来了新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 可以提高农户社员的组织化程度。欣禾资金互助社是浙江省第一家获得增资扩股批准的资金互助社。2011年12月, 该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增加到518万元, 社员数增加到728人, 为提高社员信用合作提供了组织基础。值得一提的是, 该扩张政策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大。在本次获得批准的资金互助社中, 原注册资金是否小于500万元是获得批准的关键因素。

3.2.2从自组织理论看, 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并存。

728位社员, 其中的37为社员代表拥有基本表决权。基本表决权被稀释到原来的5.08%。在实践中, 社员代表人数的稀少, 往往是由于农户社员缺乏民主意识。投票权基数的减少, 增强了剩余投票权的控制力。而拥有剩余投票权的社员代表往往是管理人员。理事长、监事长等管理层出资基本接近10%的注册资金。由此体现出控制权向管理人员的集中。不仅如此, 在股权结构中, 管理层的这些股权禁止转让。而且, 该资金互助社无法再进一步吸收专业合作社成员。这体现出股权结构较为封闭。控制权集中与股权结构封闭, 可能会拒绝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引入, 无法增加资金互助社的有序性。

3.2.3 相比于控制权的稀释, 社员依然具有较为完整的剩余索取权。

在利益分配机制中, 社员不仅拥有股权收益, 而且还有二次返还收益。二次返利体现了农户社员较为明晰的剩余索取权。对于利润的分配, 除了法定盈余公积和风险金, 其他全都分配给社员。其中, 对于股金红利, 以存款利息为原则进行分配, 多余红利量化到每个社员的账户作为积累;对于存贷红利, 以每个社员每日存贷额作为权重进行分配。可见, 明晰的剩余索取权确定了社员的预期收益, 提高了社员借贷行为的有序性。

综上所述, 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看, 产权结构决定系统组织的演化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 欣禾资金互助社组织结构优缺点并存。在当前发展阶段,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本质特征削弱了股权结构与控制权结构的主导作用, 确立了剩余索取权结构的关键地位。

3.3 欣禾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绩效

在既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下, 欣禾资金互助社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绩效。

3.3.1 社员的信用水平与组织化程度提高。

从表3可知, 在成立之初, 该资金互助社存款余额为580万元, 人均存款额4.56万元, 贷款余额为280万元, 人均贷款额10.37万元;在2012年末, 该资金互助社存款余额为2963.05万元, 人均存款额5.71万元, 贷款余额为3063万元, 人均贷款额16.04万元。可见, 存贷额度、人均存贷额度和存贷人数都增加。人均存款额度与存款人数的增加, 体现了社员对该资金互助社的了解程度与信任程度提高;人均贷款额度与贷款人数的增加, 反映了社员对该资金互助社的依赖程度增强。

到目前2013年末, 存款金额在原来基础上增加到3770万元;贷款金额增加到4194万元。从2012年增资扩股以来, 社员总数不变的前提下, 贷款户数从2012年的191人增加到目前的214人。虽然, 与2012年103%的贷款人数增幅相比, 2013年的贷款人数增幅相对较小, 仅为12%。但是, 这人均贷款额从2012年的16万元到2013年的20万元恰恰反映了社员货币信用的深化。更何况, 2012年贷款人数剧增很大原因在于增资扩股政策下的新增社员具有贷款偏好。

综合看来, 存贷额度与存贷人数的增加, 反映了社员较高的信任度和较好组织化程度。

3.3.2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

从欣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存贷比看, 2011年为102.23%;2012年为103.37%;2013年为111.2%, 一直维持在100%水平。如果加上股本金, 2012年的存贷比为88%;2013年存贷比为98.22%。从净利润来看,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盈利分别为67万元、97万元和146万元。从资产质量看, 至今未发生一笔逾期贷款, 而贷款拨备率连年维持在1%左右。从审慎监管原则看, 各年度的资本充足率都远大于8%。其中,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18%和18%。上述数据综合反映了该资金互助社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 结论与政策

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特征的基础上, 对其中一家欣禾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了案例分析, 揭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演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并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 本质特征决定了影响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股权结构, 也不是控制权结构而是剩余索取权结构———利益分配机制; (2) 制度特征体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较高的信贷可得性, 进而有效提高了农户社员的信用水平与组织化程度; (3) 现实特征深化了农户社员与资金互助社之间的信用, 并指明了资金互助社演化发展的方向; (4) 决定农村资金互助社向更高级演化的一个外部因素是开放度———增资扩股政策。增资扩股有助于提高农户社员在信用层面的组织化程度。

相关政策建议: (1) 提高开放度, 打破稳定的股权结构。打破稳定的股权结构, 是为了引入新的管理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当前, 该资金互助社只针对畜禽专业合作社成员开放, 而且无法再吸收社员。要想进一步发展, 资金互助社需要打破单一专业合作社的限制。 (2) 将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具体化, 以提高社员借贷行为的有序程度。为了提高社员借贷行为的有序性, 二次返利政策对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以及消费性信贷和生产性信贷进行更为具体的分配比例。 (3) 创新金融工具, 增强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纽带。专业合作社的跨区经营会弱化农户社员传统的熟人信用以及社区规范的惩罚机制, 转而增强其现代的契约信用。外部经济的客观条件要求资金互助社创新金融工具, 提高服务水平。

摘要: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内生于农村社区的金融机构, 具有天然贴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为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资金供给作用。基于浙江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证观察, 分析了浙江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和组织特征, 并通过个案解析进而剖析其运行机制。它有四个结论:1.影响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股权结构, 也不是控制权结构而是剩余索取权结构;2.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效地提高了社员的信用水平与组织化程度;3.现实特征指明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方向;4.增资扩股能够增加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10

(一) 政策风险

1. 融资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吸收农户存款、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及接受社会捐赠为主。首先, 农民收入有限, 即使有积蓄也愿意存入银行, 零散的钱才存入资金互助, 以致靠农户的入股资金非常有限。其次, 一些商业银行因追求高额的利润纷纷将分支机构撤离农村, 仅存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而政府用于扶持资金互助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使得靠社会融资也受到限制。面对大多数有贷款需求的农民来讲, 资金互助现有的存款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2. 市场准入方面。

银监会虽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有所放宽, 但对于刚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来讲仍然很高。以金融机构的审批程序及安全标准来加大对风险的控制, 如设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安保措施等, 造成很多股金投入到固定资产的建设上来, 加重了组建成本。同时还要向工商、税务等部门缴纳税金, 向公安、消防等部门缴纳检查费用等, 对于规模小、资金有限的资金互助来讲, 加大了经营成本。

3. 监管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监管机构为各地银监局, 而目前地方银监局多授权基层监管机构。由于县级监管机构人员较少, 又要兼顾农信社和储蓄银行的监管, 很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 管理风险

1. 农民自身素质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是农民自发性的组织, 大多数管理人员从农户中产生, 受文化程度的限制, 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对贷款的审批、发放、回收行为操作不规范, 对逾期不还者缺乏适当的处理办法,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对资金互助的正常运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又由于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 会计核算也不够规范。

2. 监管人员素质方面。

监管人员需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内部, 监事会成员素质相对较低, 很难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分析、判断, 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 有些监事会形同虚设。

(三) 信用风险

主要指农户缺乏还款观念而造成的违约。如部分农户故意延期还款, 更有甚者赖账不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防范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防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各种风险的发生, 需要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 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覆盖每个操作环节, 涉及所有部门和岗位;外部监管要从政策及机构设置上给予支持。要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高度统一, 有效地提高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二) 有效性原则

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建立的监管制度既要符合国家和银监局对农村合作金融的要求, 又要体现资金互助的特点, 使各项监管制度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并真正落到实处, 成为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三) 谨慎性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风险, 在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必须持谨慎态度,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保障资金安全。资金互助内部要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审查每笔贷款, 细化每个环节, 发现风险苗头要及时控制和解决, 对已形成的风险, 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避免或减少损失。同时提取定额风险准备金, 保证资金互助的稳健运营。

三、防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 外部监管机制

1. 优化法律环境。

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根据美国、日本等国政府扶植合作金融的经验来看, 可成立专项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根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扶持资金主要解决资金有限的难题, 不应具有控制及享受分红等权利, 当资金互助的业务健康有序开展起来后, 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撤回资金。政府要发挥金融机构和资金互助之间的纽带作用, 促使形成“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互助+农户”的信贷机制, 这样一方面可以打消金融机构不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打交道的顾虑, 解决金融机构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劣势,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资金互助的融资渠道, 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建议政府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配合, 简化各种手续及硬件设施的要求, 如通过免征利息税、适当降低营业税以及其他的制度保障对资金互助进行必要的扶持, 降低运营成本, 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针对农民信用意识薄弱的现状, 大力开展各项宣传和教育工作, 对农民进行理论培训、技术指导, 提升信用素质, 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资金互助的资源。二是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到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学习, 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逐步适应合作监管的需要。

3. 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 监管部门应针对这一新型组织制定出合适的监管制度和措施, 对资本充足率、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其次, 政府组织县乡两级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监管方法,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队伍建设, 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管体系。同时为了体现金融监管的公平与独立, 也可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 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 构建多层次监督体系。

(二) 内部监管机制

1. 强化内部管理。

一是事前评估。对农户的贷款用途、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 来确定是否放贷以及借款金额。二是事中控制。首先, 对成员贷款金额实行最高额度限制。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有股金的6倍, 且单户借款最高不能超过总股金的10%, 最高十户借款总额不能超过总股金的50%, 三个月以内借款不得低于总股本额的30%, 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又有利于控制流动性风险。其次, 对贷款期限实行差别利率。实行贷款10日内免息, 以鼓励成员及时还款, 半年内贷款低于农村信用社利率, 九个月左右借款利率略高于农村信用社, 一年期借款与市场利率持平。这种设置主要是由资金互助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成员自己管理自己的资金, 利率的高低不会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威胁。由此, 可以鼓励成员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长期贷款, 促进资金互助的持久发展。再次, 实行贷款联保制度, 按照贷款金额及用途签订担保协议, 以分散风险。三是事后监督。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建立监事会定期办公制度, 全程参与决策监督和经营管理监督, 并监督成员资金的使用和回收情况, 对全体成员负责。

2. 提足风险准备。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在确保将收益大部分返还给成员的前提下建立集体风险金账户, 按照年度放款余额的3%-5%提取风险准备金, 按照本年收益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一方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发放办公人员工资等, 另一方面用于抵御各类不可预见的风险发生。同时为每个成员建立个人账户,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后剩余收益按照成员入股比例进行分配。

3. 建立信用档案。

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内部为每个成员建立诚信档案, 制定统一的标准, 根据成员的借贷情况评定信用等级, 对成员的还款情况给予张榜公布。对及时还款的成员在日后的贷款中给予更多的优惠, 以此激励其他成员按时还款。同时建立惩罚机制, 对恶意拖欠的成员给予加息、降低信用等级等惩罚措施, 情况严重者取消其贷款资格。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HB09BYJ049)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篇11

一、财政支持互助社发展的现状

目前,财政对于互助社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给予一定金额的开办费、提供办公场地等。在海南省3家互助社开办之初,三亚市财政拨付5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作为众树互助社的开办费,万宁和乐镇互助社获得政府支持30万元,海口市甲子镇龙潭互助社获得40万元的资金支持。二是给予财政贴息。以三亚市众树互助社为例,从开业至2012年12月30日,累计发放财政贴息贷款284万元,贴息金额为16万元。其中,2011年贴息金额共计56563元、奖励金额27160.75元。万宁和乐镇互助社涉农贷款贴息金额为70293元,财政给予海口市甲子镇龙潭互助社补贴利息200633元。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目前互助社的营业税税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在税收政策方面并没有享受到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税率。互助社盈利的能力较小,难以承受较多的税收,相关免税政策不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部于2009年4月出台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财政补贴。而海南省3家互助社在设立当年出现了费用补贴真空。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在设立当年没有落实,2011年和2012年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也没有下达。

(二)财政资金补贴额度小、监督难度大。为鼓励互助社快速发展,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及农业部门每年都通过拨付专款(开办费)等方式予以扶持,但财政资金补贴额度小且可持续性差。这种有选择的现金补贴形式,实际是将权力下放到了某个部门,非常容易导致寻租现象,而且不利于对补贴资金用途进行监督,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贴息政策的杠杆效应弱。由于贴息投入有限,导致贴息贷款规模小,覆盖范围不广,并且现行财政政策对所有的涉农贷款给予同等的补贴和税收优惠,而不考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率水平,不论是微利还是高额利润都得到同样的扶持政策,没有体现出引导互助社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目标。

(四)税收优惠力度小。一是现行的税收政策措施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营业税及所得税的税收减免上。二是目前的税收政策过于零散,主要以部门规章的形式体现,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层次,带有临时性特征,如由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税收优惠政策均只有几年的期限。

(五)忽视外部环境建设。当前海南省农村信用环境并不理想,加之金融执法力度不够,造成贷款悬空或逃废的现象比较多。另外,由于农村比城市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很多金融专业人才不愿到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就业。这些问题不是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可以解决,需要财政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目前财政政策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措施。

三、政策建议

(一)改革财政补贴方式。一是取消无偿的现金补助形式,尽快制定《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增信担保办法》,各级财政应建立专项担保基金,按照监管有效、审慎经营、资本约束的原则,为互助社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支持。二是 加大对互助社支持力度,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落实中央财政的专项补助。三是制定财政对互助社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计划,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增加互助社试点,增加“以奖代补”的资金。

(二)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一是严格审核。互助社负责贷款贴息的审核、申报;担保机构负责对贷款项目、贷款金额、发放时间、期限、利率等进行认真核对和确认;财政部门负责审核贴息申请,及时拨付贴息资金。二是设置专账。互助社单独设置贴息贷款业务台账,妥善保管贷款合同及相关业务凭证,配合有关部门检查。三是强化有效监督。互助社负责对贴息贷款的使用方向进行监督,确保贴息贷款用于扶持项目;财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贴息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贴息政策落到实处。四是优化财政补贴资金拨付流程。为规范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有效保障补贴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从制度上对财政补贴资金的拨付流程和拨付时点进行规范。

(三)实行差别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大对海南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对在国家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不超过50%的村镇银行、互助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全免;对在国家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50%—100%的村镇银行、互助社金融业务收入按照2%税率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参考2009年所得税法中微利企业20%的税率征收;对在国家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超过100%的村镇银行、互助社贷款营业收入,不享受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根据互助社提供贷款利率水平的不同,区别对待,更能体现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建立农村金融生态激励和惩罚机制。在当地推广信用乡、信用村的建设,培养农户的现代金融意识;其次,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IT设施和结算清算系统。最后,加大对互助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建议省级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互助社发展。

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海南省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经济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农业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这都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风险。因此,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就海南省的情况来说,农业保险应选择多元化的保险途径,即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符瑞武,邓启峰,陈太玉.海南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2]张雪娥.发挥政策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的作用[J].金融市场,2009(8).

[3]王丽娅,李嘉.海南省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5).

[4]李珂.优化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以中西部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0(14).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研究 篇12

1 农村资金互助社现状及特点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但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近年来, 随着国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放宽,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也开办的如火如荼。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近年来,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 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 各种形式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始发展。截止2009年6月末, 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 在2009年下半年又有5家成立, 至2009年年底, 达到了16家。

1.1 准入条件宽松

《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有符合本规定要求的注册资本。在乡 (镇) 设立的, 注册资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 在行政村设立的, 注册资本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应为实缴资本。

1.2 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

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 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谋求社员共同利益。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有的偏离了支农路线。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为“三农”服务的可谓凤毛麟角。

1.3 股权比例限制

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企业向资金互助社入股, 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资金互助社股本总额的10%, 超过5%的应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社员入股必须以货币出资, 不得以实物、贷款或其他方式入股。

2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困境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生产中的资金需求, 但是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

2.1 融资困境

《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当前, 挂牌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十几家, 不能靠吸收存款来筹资, 只能靠股金来发放贷款, 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民信贷需求。

2.2 地方政府热情不够

地方政府对开办资金互助社缺乏热情, 而钟情于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安徽凤阳、河南兰考这2个地方的资金互助社, 都没有获得准入, 如安徽凤阳选择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类型就是村镇银行。

2.3 缺少适用的法律法规

目前出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 是按照现代化正规银行金融机构要求的, 没有合作制原则进行管理的内容, 不适合农村资金互助社。按照商业银行一套对资金互助社进行监管, 既复杂又繁琐, 对注册资本只有几十万的资金互助组织不适用。

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对策

3.1 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融资的成本高、风险也比较高。农村资金互助社要发展起来, 需要财政税收的支持。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 给予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一定的财税支持, 有了资金, 互助社才能持续发展。如梨树县有农村资金互助社共4家, 4家机构今年有望获得50万元政府补贴资金支持, 明年将会超过100万元, 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将会极大的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

3.2 引进金融专业人才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合作组织。这些股东基本上没有懂金融知识的人才, 这就需要引进金融专业人才, 同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促进其健康发展。但是, 对只有几十万资金的互助社, 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

3.3 出台适用法律法规

《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中规定, 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有专门的会计、办公用房、安保设施等。吉林梨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按照银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规定重新组建, 重新组建的租房费、水电费、会计工资、安保设施支出等竟花了76000元, 这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为10.18万元。如果按此来管理, 农村资金互助社可能会夭折。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能更好的发展, 国家应根据其情况, 制定出台一些更适合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法可依, 更能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中华.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对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 2008, 4.

[2]鲁凤梅, 王彪, 姚存利.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探析[J].河北金融, 2008, 10.

[3]年致远, 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济纵横, 2009, 9.

[4]赵小晶, 杨海芬, 王建中.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J].南方金融, 2008, 11.

上一篇:大众生产下一篇:窗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