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资金

2024-07-08

农村扶贫资金(共12篇)

农村扶贫资金 篇1

贫困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问题之一,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内生反贫困能力严重缺失的现实面前, 行政主导型的政府大规模扶贫开发投入历时20余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反贫困成果。但是,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基数不断加大、扶贫投入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中国农村的减贫速度却渐趋放缓, 这说明中国现有的扶贫开发资金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迫切需要探求新的、适应发展要求的扶贫资金管理方式。

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及成效分析

基于中国政治制度和贫困发生的独特性, 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实行了有别于印度满足基本需要的反贫困战略模式、巴西非均衡工业发展极战略模式、韩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战略模式的行政主导型的政府反贫困治理模式, [1]为此, 政府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 产生了显著的反贫困效果,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的成本——收益分析。

自1986年中国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村扶贫开发行动以来,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 筹集、动员和分配了巨额资金进行扶贫开发活动。从扶贫资金投入的构成来看, 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资金是中国政府扶贫投入的主体构成部分, 政府行政主导型逐年增加的巨额扶贫投入促使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贫困发生率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个度量贫困的核心指标之一。[2][3]从“报告”看出, 在中国政府逐年大规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的推动下,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降, 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扶贫资金投入从1986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66亿元,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则由1986年底的13100万减少到2005年底的2365万、2006年的2148万, [4]20年间减少了贫困人口10952万;贫困发生率由1986年的15.5%降低到2005年的2.5%、2006年的2.3%;低收入贫困人口则从2000年底的6213万减少到2005年底的4067万、2006年的3550万, 6年间减少了2663万。在农村贫困人口成规模减少的同时, 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277元增加到2005年的1723元, 年均递增幅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农村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2005年, 重点县行政村中, 73.2%有了卫生室、74.6%有了合格卫生员、71.2%有了合格接生员, 比2001年分别提高了53.3, 8.2和20.8个百分点, 是增长幅度最大的阶段。重点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由2001年的41.3%增加到52.2%;文盲、半文盲比重由16.1%下降到12.7%。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体的温饱等民生问题的同时, 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缓解区域、城乡差距扩大趋势, 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5]二是脱贫成本逐年增加。利用PADCB指数的倒数衡量单位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本, 则单位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本由1987年的467元、1997年的2411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73元。

二、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涉及到投入、分配、使用、监管、评估等各个环节, 在这样一个关联性极强的资金管理链中, 只要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必然会影响到扶贫资金管理的全局, 进而影响扶贫开发的成效。

1.不足的投入总量与失衡的分配结构。

中国农村的扶贫事业要依靠资金的投入, 而中国农村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政府。2005年各项扶贫资金总额达到320亿元, 按当年6432万农村贫困人口计算, 人均仅为497.5元, 据近几年对西部若干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 要比较稳定地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 至少需要投入2500~3500元, 依此估算, 2005年扶贫资金投入缺口达1288亿~1931亿元, 即使按照人均1500元的中线脱贫标准, 资金缺口也达645亿元。在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绝对数量高达6000万贫困人口的情况下, 扶贫资金总量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缺口的巨大压力是显然的。同时, 由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发展中一直面临着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的困挠, 这就需要扶贫资金必须持续投入,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总量不足的矛盾。从扶贫资金的分配构成来看, 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是其主体构成。“十五”期间, 扶贫资金的投放规模达到1315亿元, 其中: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发放额达413亿元, 占31.4%;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02亿元, 占资金总额的15.3%;以工代赈资金212亿元, 占16.1%;发放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149亿元, 占11.3%, 中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过大。从扶贫资金投向分配的变动趋势来看, 虽然各项资金投入总量都增加, 但中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仍是扶贫资金投入的第一大构成。总量投入供不应求、资金分配结构失衡使得扶贫资金既面临着总量上的问题, 又面临着结构上的困境, 这在相当程度上必然会影响扶贫资金的减贫效率。

2.条块状管理体制与繁琐的投放程序。

基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特征,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分负相应的扶贫职能, 中央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管扶贫的议事协调、国家发改委地方司管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国家财政部农业司管财政扶贫资金、中国农业银行管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民政部门管救助扶贫等, 地方从省到县基本上都设立相应的机构。这种多头林立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必然带来的问题是:扶贫开发中条块分割、机构重叠、政出多门、相互制肘导致扶贫资金使用责权分离、各行其事、互不匹配, 其结果是导致扶贫资金减贫效益的低下。扶贫开发条块状的管理体制使得横向同级部门机构与职权重叠, 纵向直属部门层级过多, 因此贫困地区在申请扶贫资金时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审批环节多, 扶贫资金投放程序过于繁琐。现行扶贫项目审批权限过分集中, 县上编制的项目计划要层层上报到市、省甚至国家计委审批立项, 金融部门在批准的项目中选择放贷, 而金融部门的企业化经营必然导致扶贫资金投入程序繁琐, 主要扶贫项目都要报省上审批, 从而增加了扶贫资金项目的审批程序。即使审批手续完备, 扶贫资金在下拨使用过程中被过多的中间环节消耗, 有的还被一些单位和部门挤占挪用。

3.扭曲的投放体制与分散的投入方式。

信贷扶贫资金是通过扶贫开发办系统和中国农业银行双渠道分配、传递和管理的, 实行的是“双轨制”管理, 职能部门扶贫开发办管扶贫项目立项、项目规划、资金指标, 中国农业银行管理资金发放和资金到期回收。由于体制的障碍, 职能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管理回收再贷扶贫资金的手段, 资金难以保证投入到急需扶持、扶贫效益显著的项目。另一方面, 在企业化经营的前提下, 作为发放扶贫贷款的金融部门, 为保证资金投放安全性与效率性, 项目贷款担保条件严格, 贫困户一般不能为自身提供贷款担保, 必然导致扶贫贷款的到户率极低。同时, 这种资金管理及运行上存在的“双轨制”问题, 致使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扶贫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管理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扶贫资金使用分散, 扶贫资金中的中央专项扶贫贷款, 省 (自治区) 专项扶贫贷款、以工代赈资金、以粮代赈资金、财政支持不发达地区资金等,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资金管理体制下, 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一些部门缺乏全局观念, 从自身利益出发, 各自为政, 项目不能相互衔接, 资金不能密切配合。

4.缺位的监管体制与极低的减贫效率。

中国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纵向层级过多、横向机构庞大、审批环节多、审批手段繁杂, 本意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却由于多头管理致使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 致使责、权、利严重脱节;即便是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法规, 却因为涉贫机构数量过多、构成过于复杂、权责过于分散, 而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失衡的分配结构、条块状管理体制、繁琐的投放程序、扭曲的投放体制、分散的投入方式, 再加上缺位的监管体制, 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扶贫资金极低的减贫效率。扶贫资金的“漏出”表明相当数量的扶贫资金没有用于扶贫, 或者说扶贫资金的受益者不是贫困人口而是能享受到工业利润的非贫困人口。同时, 许多扶贫项目选择粗糙、论证马虎, 不是由于投资过大、周期过长导致投资效益较差, 就是由于配套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过低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呆滞沉淀, 扶贫资金的浪费现象严重。

三、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推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战略, 必须切实扭转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因条块分割、机构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相互掣肘而导致扶贫资金责权分离, 各行其事, 互不匹配, 使用效率不高的局面;切实扭转国家、地方和部门扶贫资金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所导致的资金使用分散、项目配置不切实际、重点不突出、到户率低的弊端, 大幅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率。

1.重组扶贫行政机构、集中扶贫资金管理。

中央政府应考虑成立国家开发署或扶贫总署, 贫困面大的地方政府成立相应的政府职能机构, 通过重组现行的横向和纵向扶贫机构、调整部门职权、进而集中统一管理扶贫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财政发展资金, 通过全新并集中的管理机制来统筹扶贫资金, 以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是扶贫资金管理体制调整的首要举措。在国家层面, 可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银行、民政部、民委等所属部门的扶贫开发职能及其相应扶贫资金统一划归重组成立的国家开发署或扶贫总署, 赋予其扶贫决策和资金配置双重职权, 统一行使扶贫职能、集中管理扶贫资金。在贫困面较大的省、区、市由相应的政府扶贫职能部门按照相对集中、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配套使用的原则, 对来自中央和部门的扶贫资金、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国际援助资金等, 统一调剂、调配和分配。同时, 根据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 应将扶贫责任分解落实到县, 资金管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 除重大项目由省扶贫机构审批立项外, 贫困地区市、地、州、县对于下达扶贫资金拥有相应的统筹调度和审批权限, 并大幅度简化贷款手续和立项手续, 缩短扶贫资金的投放时间, 通过项目集中规划、资金统一投放, 以减少各部门各渠道扶贫资金使用的工作矛盾, 强化扶贫部门的攻坚手段, 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规模效益。

2.调整资金分配结构、改革贴息结算方式。

鉴于中央扶贫贴息贷款面临着放不出、得不到、收不回、投向非扶贫领域、效益差以及贫困地区金融环境欠佳等诸多的问题, [6]今后应逐步减少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的份额, 或转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 或转为小额信贷;相应地, 在减少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的份额的同时, 增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和小额信贷的比例。为提高扶贫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的减贫效益, 对于逐步减少的中央扶贫贴息贷款和逐步增加的小额信贷相应地改革贴息结算方式。一方面, 实行贴息跟着贷款走, 使扶贫项目和贷款贫困户充分享受扶贫政策的实惠, 取消1000元以下贫困户贷款担保和抵押规定, 严格要求金融部门种养业贷款用足5年时间, 不得提前收贷。对愈期扶贫贷款回收工作好的贫困县可以在新增扶贫专项贴息贷款上给予倾斜。对于使用扶贫资金而不承担扶贫任务或扶贫资金未到期加息的, 财政不予贴息, 贴息部分打入扶贫基金。另一方面, 增加小额信贷规模, 向最贫困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低息的信贷援助, 向他们提供经济机会以启动他们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 弥补中国信贷扶贫体制的缺陷、真正落实扶贫资金到户。

3.探索新型投放方式、明确资金投放重点。

实践证明, 通过扶贫经济实体组织经济开发可以实现经济开发与扶贫到户的有机结合。在建立完善扶贫职能部门在贫困地区市、地、州、县的资金配置分支机构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扶贫经济实体+贫困户”的资金投放方式, 即通过扶贫经济实体从资金管理部门统一承贷承还扶贫专项资金, 承包扶贫开发项目, 组织贫困户连片开发,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实行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外联市场, 内联农户, 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彻底改变扶贫资金分散、简单到户的办法, 真正做到扶贫项目覆盖到户、技术服务到户, 效益落实到户、解决温饱到户。在扶贫资金的投放地域上, 扶贫资金的投放重点就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从全国来看, 2007年的1497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81万个贫困村。因此, 要集中资金增加对这些地方的投入, 中央所有的扶贫资金, 都要严格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的要求, 重点用于14.8万个贫困村的投入, 各地 (市) 、州、县、乡 (镇) 、村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重点投放地区, 把握投放方向, 增加对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扶贫资金的投放对象上, 要切实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将85%以上的扶贫资金投放到贫困村的特困户上, 通过贫困人口在生产中直接获利的种植业、养殖业及相关加工业等效益好、能还贷的扶贫开发项目, 满足最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同时, 通过援助贫困地区修建基本农田和基础水利设施, 从而缓解其绝对贫困状况。

4.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强化扶贫项目管理。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而总量存在较大缺口的现实面前, 为提高扶贫资金的减贫效益,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体系。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监管的法律法规, 尽快出台《国家扶贫法》, 做到有法可依, 实现扶贫资金由政策监管——制度监管——法制监管的过渡;另一方面, 要依法实施监管,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扶贫投入总量约束的条件下, 必须强化扶贫项目管理, 各类扶贫资金要相互配套, 集中使用, 提高整体效益。贫困地区根据扶贫开发纲要,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发展支柱产业, 扶贫信贷资金就要重点支持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扶贫经济实体, 扶持贫困户, 进行产业开发;以工代赈资金要围绕产业开发,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修筑公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财政扶贫资金则要重点用于相关的社会效益好的配套设施;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要切实投放到生态地区的生态工程;小额信贷资金要进村入户, 切实解决农户的生产与生活。水利、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也要积极参与、相互配合。贫困地区各市、地、州、县农村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开发中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办法, 有效地防止项目投资决策失误、开发成本过高、管理不善造成项目效益不佳或资金呆滞沉淀, 加速资金回收和周转, 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 (印度)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 (美) 马丁.瑞沃林.贫困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J].调研世界, 2007, (04) .

(5) 余闻.减贫步伐为何越来越缓[N].学习时报, 2006-03-10.

(6) 曾康霖.再论扶贫性金融[J].金融研究, 2007, (03) .

农村扶贫资金 篇2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杨志强

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09年提高92%。随着扶贫标准线提高,中国贫困群体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群体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一名高级经济学家所言,表明中国政府极其务实,不畏困难和挑战,不追求数字上的减贫成绩,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这不仅仅是扶贫工作观念的转变,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的升华。面对如此庞大的处于贫困线下的低收入群体,作为帮助低收入群体脱贫的“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社会帮助”三个主渠道之一的金融机构,在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最靠近农村,最贴近农民,是原汁原味的“合作金融”,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可替代。

首先、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跟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金融扶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各种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提供批发贷款、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不断加强金融扶贫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满足低收入群体扶贫资金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使商业银行逐渐远离农村,必然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资金需求。二是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是特定的,并没有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融资服务。三是农村信用社,最初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金融组织,主要为县以下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仍是服务“三农”的中间力量。但是信用社“离农脱农”的改革趋势已使得低收入群体难以再得到的更多的贷款支持。四是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下,大多设在县城的村镇银行和“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刚性的趋利要求,再加上资金有限,基本上不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贷款。

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表现在其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使用在该组织内实现了余缺调剂,既不会出现资金流向问题,又降低了入社农民(包括低收入群体)的资金使用成本。其二,参与组织的农民之间具有先天的地缘、人缘、血缘优势,成员之间信息都较容易获得,基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违约风险很小,资金使用效率也较高,这是一般金融组织无法比拟的。其三,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的扶贫资金是以偿还性和循环使用为前提。假如把10万元贷款发放给10个贫困户,一段时间后收回这部分贷款,又可以把这10万元重新发放给另外的10个贫困户使用,而且可能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的收入提高了,投入组织内的资金会不断增加,从而不断扩大了扶贫面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扶贫效果要远胜于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及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具有偿还性。这种偿还性要求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必须创造现金流来还本,甚至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有助于贫困户树立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帮助其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其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促使其早日脱贫致富。这种扶贫贷款有偿使用还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武器。试想,如果是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在发放到贫困户手里之前,就有可能被相关部门或人员层层扣减,甚至造成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能够发到贫困户手中的扶贫资金可能已经大打折扣。即使这些扶贫资金能够足额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但由于扶贫资金不用偿还,对贫困户来说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是不要白不要,多多益善。因此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就难免出现分配不均或无法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导致“撒胡椒面”等现象的发生,甚至可能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民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引发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

政策性贷款虽然也具有偿还性。但是这种偿还性在我国贫困户长期依赖形成的弱势心理状态,以及寄希望于政府援助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强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不断被弱化。造成过去很多政策性贷款的成功率偏低,获得贷款的贫困户有意拖欠贷款和不审慎使用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绝非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导致农民对国家资金的挟持”,也并非中国农民的信用真的糟糕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任何通过国家(各级政府)发放给农户的资金(贷款、补贴、救助金等),农户都将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对自己的帮扶和救济。对于国家援助的某些习惯性的“遐想”,并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预期,就是只要是通过政府发放的资金,都是“赠与”,而潜意识里都是不需要归还的。一个经历了多次政策贷款失败的乡镇党委书记曾不无感慨地指出:“对农民的贷款不能通过各级政府来运作,只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发放的贷款,很多农户就会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补助并随意使用和拒绝归还,不管他们是否真的丧失偿还能力。” 毋庸讳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来源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吹响了向贫困开战的号角之时,相信出身于“草根”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财政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力支持下,在低收入群体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扶贫资金怎么花? 篇3

正因如此,2013年,我国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将其细化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3个方面。要想将扶贫资金花到刀刃上,精确识别贫困人群是第一要务。但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看来,精确识别恰恰出了问题。

精确识别,才能精准扶贫

“我们知道,贫困与否是以收入和支出水平为标准界定的。但问题在于,精确统计村民收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通常需要由专业机构(如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而且成本很高。因此,村子里主要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列出多个标准,大家来打分,这个就与收入标准不完全一致了。”汪三贵说,一些低于贫困标准的人可能被认为不属于贫困人群,而一些收入水平高出贫困标准的人反而被认定为贫困人群。

汪三贵了解到,有些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当细化的评议规定,“有房、有车、吃财政饭,这样的人,完全不能被纳入贫困人口评议中,相当于‘一票否决’”;但有些地方,采用的可能是打分制,“家里有房有车会减分,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没有按照‘一票否决’的方式来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也承认,扶贫对象的识别很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做一次全国性的贫困对象普查,但显然成本太大。”他说,目前国内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贫困线划定贫困人口比例,下达指标到村里,再由村里上报具体扶贫对象。“这样一来,虽然大致知道有多少贫困人口,但具体是谁、贫困原因、自身条件等信息都不得而知,很难制定相应脱贫策略,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长期调研,李小云发现,在农村中,由基层精英组成的利益结构是扶贫的关键一环。这些基层精英一方面以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与农民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民与政府协商,以求获得更多的扶贫资源。“获得扶贫资源之后,基层精英们一般会优先分配给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他的选民。对于一些意见较大的贫困户,他们一般会轮流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仅能扶持少数贫困人口脱贫的扶贫资金,成了‘一碗水,平均洒’,穷人依旧穷,富人也不过占点小便宜而已。”

为了解决这种现实矛盾,李小云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分权式的使用、监管和考核制度,让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与经营主体分离。“在农村,村委会对于贫困户的识别、致贫原因的分析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权力和利益过于集中,资源产生了异化。因此,可以采取第三方机构的方式负责扶贫资金管理,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和监督下精准扶贫。”

集中力量,共同支持扶贫

“每年各行各业的扶贫资金不少,但我们以往的管理方式,使得钱到了地方比较分散。就像烧水,总是在五六十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曾公开表示,“要想烧开,必须加火,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

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介绍,“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

汪三贵也告诉《经济》记者,从以往的经验看,仅靠扶贫部门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需要多部门综合配合。“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思考如何帮助贫困户尽快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产业体系。实际上,扶贫工作不仅涉及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涉及多种多样的产业部门,需要动员很多部门的力量和资金。”

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汪三贵认为,还应该发挥金融手段参与扶贫。“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肯定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比如教育的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等。但是,类似于产业发展这类有创收性质的资金投入,完全依赖财政也是有问题的,金融扶持是更好的手段。”

李小云也曾撰文指出,单纯依靠国家补贴,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如果说扶贫资源是外力,那么,在外力的基础上,还要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建立起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哪怕是承包一个高效设施大棚的创业,一年也能收入过万元,实现脱贫。现在,很多地方在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包括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扶贫资金入股整合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等,巧用、活用扶贫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经带领弄拉屯村民脱贫的李荣光,也加入到了扶贫投资的队伍中来。多地考察之后,李荣光决定利用弄拉现有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他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投资扩建进屯公路、平整土地和建设饮水池等基础设施,并提出了生态重建的新思路。

2008年,在李荣光的努力下,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屯26户村民以山地入股,持股60%;李荣光任理事长、党支部书记,持股40%。收益达不到100万元以上,全部收益归村民所有,自己不分红。7年来,李荣光先后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打造弄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先后建设了普陀寺等旅游景点以及弄拉旅游服务中心、宾馆等配套设施,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已初步建成。2010年起,合作社村民开始获得分红,今年村民有40多万元的分红,但李荣光至今一分钱没领。

不过,尽管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吸收市场力量——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扶贫投资,但目前来看,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项目的程度还十分有限。“给穷人提供信贷服务,额度小、风险大,单位贷款成本非常高,金融部门当然不会有太多的热情来做。要想让它们参与扶贫,还需要深入推进综合性金融改革和土地改革,提供抵押品、降低风险。”汪三贵说。

社会救助和经济援助同样重要

与此同时,由于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在一些情况下,单纯的资金支持并不足以实现脱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份数据分析,“疾病”在诸多主要致贫原因中位列第一,占比高达42.1%,远高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他原因。如何帮扶这些老弱病残的失能群体脱离贫困,可谓一大难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应该全面改变投入方式,实现由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相结合,注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贫困家庭的救助偏重于经济援助,主要方式是提供现金或实物,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但社会救助实施方式单一化,导致城乡贫困家庭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服务供给不相匹配。”

从国外经验来看,林闽钢建议,应该将社会救助服务提到与经济援助同等重要地位。通过完善服务引领机制,发挥社工组织和人员在整合资源、专业引导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发动志愿者及其他专业人员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服务,增加社会服务供给,尤其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农村扶贫资金 篇4

1.1 体制松散

财政扶贫管理体制涉及的部门非常多,有些部门职能不同但权限平级,往往各自为政,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出台各自的政策,没有做到有机统一,从而导致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体制松散。由于各部门分管的区域不同、政策不同,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上方法和标准不一,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细节上分散无序。

1.2 制度执行力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旧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如果任由形式主义作祟,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平与稳定[1]。同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使用和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业务上的交叉和错乱,这也是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

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于资金在运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该工作往往是在事后进行,但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当发现使用和管理问题时再提出解决方案,往往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保全资金,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运营上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2 提高工作质量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

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制度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才能发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真正作用,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制度本身越来越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才能越来越合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顺利。

2.2 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

强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征收力度,最重要的便是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力,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其次,要利用各种招聘渠道广招人才,通过提高在职人员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最后,要对所有在职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实到实处。

2.3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就必须统筹全局,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做到各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执行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2]。

2.4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督力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做到执法必严。其次,要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力求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成效。最后,要做好内部监督工作,由于内部监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5 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信息共享制度

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信息共享,就意味着实现了整个财政扶贫系统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向也就清晰明了,有效的避免了资金流向不明、贪污腐败的情况。此外,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一地区内财政扶贫标准的一致性,维护了社会公平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3 结语

只有在有充足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经济支持的前提下,财政扶贫制度才能谈得上实行、发展和完善,财政扶贫制度一旦缺少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空壳而没有任何实际的社会作用。因此,重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3):157-159.

扶贫资金自查报告 篇5

扶贫资金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一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全省民政救灾、城乡低保、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集中检查的通知》精神,我市扶贫办财政局组织专班人员,深入各项目实施镇处和村组,围绕20**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等方面,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扶持老区建设项目、资金执行及落实情况

20xx年,省下达我市财政扶贫、扶持老区建设项目资金15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个,项目资金99万元;生产发展类项目5个,项目资金43万元;科技培训类项目2个,项目资金9万元。截止到20**年底所有扶贫项目已全部完工,资金已全部下拔到各镇处和项目建设单位,资金到位率达到100%。

二、20xx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做法

一是强化项目监管。

省扶贫资金及项目一经省扶贫办备案审批下达,我们始终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按照省办《关于进一步改进扶贫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严格按下达的项目资金额度和建设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同时,市扶贫办会同市财政局多次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调查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规划实施方案施工,确保工程按规定的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完工,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责成施工单位返工。在项目建设验收合格后,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额度等内容及时录入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使全市扶贫项目资金做到无任意调整挪项、无擅自分散使用,无“半拉子”工程现象发生。

二是坚持阳光作业。

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各镇、村、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充分利用镇、村公开栏、宣传单、新闻媒体等,对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规模和效益、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及责任人、资金来源、资金总额等内容在公开栏进行至少为期半个月的公示公告,确保了扶贫项目和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了扶贫项目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严格实行竣工审计验收制,项目完工后,市扶贫办会同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镇分管负责人、村委会负责人、施工单位按照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验收。严格项目建设质量监督评审制,各村成立了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小组,在项目验收上,严格实行质量监督小组不签字不得评为合格项目。同时,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建设采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市扶贫办联合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相关单位组成的专班,深入到各镇处和重点村,对2019年的老区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并把检查审计结果作为下一扶贫资金和项目分配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三是严格资金使用。

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在市财政局设立了扶贫项目资金专户,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封闭专户运行,严格把握所有项目资金必须进入项目资金账户,然后履行审批手续后使用的规定。在项目申报、审批到资金下拨、使用的各个环节,主动接受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监督,始终做到了专款专用,足额到位,无挤占、挪用、截留现象发生。

四是注意发挥效益。

对推进实施的项目,力求效益化,坚持做到建设一个,达到促进一片发展的目的。20xx年,维修村级主干渠5000米,改善了1000多亩的农田灌溉难问题;硬化和改造老区村特别是重点老区村村级道路20公里,解决了5000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开展我市贫困地区贫困农民技术培训3000人。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改善了老区部分群众的通行条件,使农产品卖难和农资运输难问题得到缓解,提高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加了老区农民的收入,促进项目实施区的农民年人平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总之,我们通过自查,认为我市20xx扶贫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省、宜昌市相关规定,资金拨付及时,项目管理规范,发挥效益明显。

扶贫资金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三

根据XX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惠农资金和抗旱救灾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办就20xx年以来实施的扶贫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xx年以来共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83个(含9个革命老区项目)。其中:20xx年完成整村推进项目59个(含2个革命老区项目)、20xx年整村推进项目65个(含2个革命老区项目)、20xx年整村推进项目59个(含5个革命老区项目)。20xx年完成任务安居工程100户、20xx年完成任务安居工程60户。

二、项目的立项审批情况

项目的立项按照省、州的要求,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规划,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最贫困的村优先扶持的原则;二是先难后易的原则;三是适度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立项采取的方法是自下而上、广泛征求基层的意见,公告、公示初步名单,逐级上报审批。项目的立项审批严格执行立项审批程序,紧紧围绕规划的范围,逐年调整充实完善,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而改变扶贫重点方向,切实地保证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使扶贫项目真正惠及广大贫困山区人民群众。

三、项目及资金完成情况

(一)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按照“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思路,坚持“群众自主,政府引导,瞄准穷人,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整合扶贫开发、农业项目及社会事业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村的投入力度,做到推进一片脱贫一片。2019-2019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83个(含革命老区项目9个)。项目覆盖12个乡镇183个自然村,完成总投资15125.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085万元、州级财政资金415万元、县级财政资金815万,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6065.5万元、其它资金(整合资金)6233.78万元,社会帮扶17万元,信贷资金44.5万元。2019年以来整村推进项目共完成进村公路硬化23条54.4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13条179.136公里,人蓄饮水工程13件53.25公里,通电工程2件8公里,沟渠14条16.982公里,水窖、水池、水坝1080件228931立方米,墙体排白170户,新建烤棚群1座,坡改梯1660亩、低产田改造6672亩,种植蔬菜、芦笋、优质烟、水稻等14144亩,种植核桃、葡萄、梨、石榴等15346亩,大牲畜养殖19488头,新建沼气池1658口,节能灶184台,新建学校3所982平方米,卫生厕所155间3554平方米,文化活动室337间20854.2平方米,硬化活动场地11块7740.2平方米,完成科技培训506期60291人。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使贫困村行路难、人畜饮水、生产用水难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卫生意识得到提高。

(二)抓好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工作

弥勒县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布局、拓宽新品种引进渠道、鼓励群众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省州扶贫贴息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扶贫贴息贷款一两拔千斤的作用。20xx-20xx年共投放信贷扶贫资金1.46亿元,其中:到户贷款1.23亿元,项目贷款23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到户贷款615万元,含2019年下转75万元),项目贴息资金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8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04万元。贷款资金覆盖12个乡镇129个村委会7096户28394人,涉及种植业7222万元、养殖业5078万元。扶持种植粮食作物4.4万亩、烤烟3万亩、蔬菜13500亩、甘蔗19500亩、林果5.8万亩;扶持养猪示范户240户15900头、养牛示范户140户7000头、养羊14000只、饲养家禽45000只、奶牛养殖600头。到户贷款扶持的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0元,人均有粮增加120公斤,为农户增收300万元。

20xx年申报扶贫贴息项目1个(弥勒县新健亚麻有限责任公司扩建年加工1.5万吨亚麻原茎及3万亩亚麻基地建设项目),申请项目贴息资金500万元。该项目充分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亚麻种植农户12019户,20190多人从事亚麻种植,种植亚麻面积300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0元,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人数400多人。

20xx年申报扶贫贴息项目1个(云南金粒种子有限公司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申请项目贴息资金900万元。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19万元,自筹建设资金1500万元。每年可带动本县1.5万户以上制种农户脱贫致富,带动制种面积2万亩以上,生产种子500万公斤以上,创造农业产值3500万元以上。经调查测算,制种与水稻相比平均亩增产值450元,每年可新增产值900万元。按一户两个劳动力计算,每年可解决3万人就业,社会效益显著。

20xx年申报扶贫贴息项目为20xx年申报项目——云南金粒种子有限公司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改扩建建设,申请项目贴息资金900万元,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已发挥其扶贫效益。

(三)实施安居房改造

20xx-20xx年实施安居房160户,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66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0万元,群众自筹(劳折)496万元、其它资金(整合资金)5万元。实施160户安居房建设,每户财政补助1万元,实施建筑总面积17372平方米,436人革命老区群众受益。通过安居温饱工程建设,使特困农户做到有房住,有产业,能稳定增加收入,达到基本解决安居温饱问题。

(四)做好易地搬迁项目

新哨镇西梭白村易地扶贫开发项目,于20xx年开工,2019年完工。项目完成投资3841.6万元,其中:省级地方债券资金150万元,群众自筹3691.6万元。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建安居房75套/120㎡合计9000㎡,架设引水主管4000米,入户分管5000米,水龙头75个,接通75户主线接入户闭路线,硬化村内道路4000米6400立方米,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10期800人次。

(五)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20xx年争取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发展五山乡核桃产业种植12019亩,其中,连片种植2019亩。2019年春季发生冰冻灾害,对五山乡内的核桃种苗造成严重损坏,给农户造成了重大损失。为减少农户冰冻灾害损失,恢复核桃种植生产,重点在五山乡连乡公路两侧开展核桃种植工作,建设优质核桃示范基地。

(六)20xx年项目计划情况

截止3月底,省州项目尚未下达到我县,按照去年的实施情况,20xx年共做50个整村推进项目的计划。计划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75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100万元、其它资金(整合资金)650万元。初步项目计划情况如下:村卫生路硬化50条65公里;人饮工程10件18公里;沟渠15条10公里;水窖500口12019立方米;水池、水坝10个20190立方米;安居房150户;绿肥种植2500亩、低产田改造1000亩;种植烤烟、芦笋、甘蔗、葡萄、玉米制种等5500亩;种植核桃、桉树、板栗6500亩;养猪6500头、养羊2500只、养鸡1900只、养牛800头;科技培训100期9800人;建沼气650口、节能灶650台;新建卫生厕所50间100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室150间4500平方米;硬化活动场地10块5500平方米。2019年小额信贷计划投放3000万元。截止3月底,小额信贷完成投放500万元。

四、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是制定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结合省州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弥勒县整村推进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并结合各成员单位的职能细化了相应职责。

二是建立了资金管理使用公告及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使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使用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三是建立了扶贫专户。

县、乡设立扶贫支农资金专户,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报帐制管理。项目启动前预拨50%的启动金,其余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实行报账制回补。通过严把资金使用管,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转。通过自检自查,2019年以来财政扶贫资金已全部报账回补完毕。

四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

项目选择符合规定要求,资金安排做到立项依据充分,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用到项目上。

五、下一步的打算及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注重落实。

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缓解和消除贫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发展进程中,领导是关键,落实是重点。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真抓实干,重在落实,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惠民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到广大的贫困山区。

(二)瞄准贫困对象,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紧紧围绕“xx”扶贫开发规划的目标任务,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大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扶贫措施,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扶贫方向,确保扶贫政策的连续性,较好的完成“xx”扶贫开发提出的目标任务。

(三)加强项目及资金的管理。

严格按照扶贫开发项目及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要求来规范行为,项目规划一旦批复下达,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改,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确保资金与对应的项目相互匹配,保证项目工程质量,按时进行报账回补,尽快地、充分地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的建议 篇6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建议

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水平而设立的一种帮扶政策,也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事关扶贫大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进一步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水平,确保精准发挥扶贫资金的政策效果,建议从扶贫资金运营全过程加强监管。

事前管理做到“四个精准”。一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对象不准、情况不清、扶贫资金指向不明的问题,造成“撒胡椒面”,甚至出现“扶富不扶贫”等现象。要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中央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识别认定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初选对象后要在乡(镇)、村公示,最后确定扶贫对象。二是精准安排扶贫项目。扶贫项目的立项应严格遵循“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医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扶贫项目要科学、合理,能够真正起到扶贫脱困、发展经济、优化生态的作用。三是项目实施措施要精准。主要措施应包括组织措施、物资保障措施、技术指导措施、资金运用措施和项目现埸管理派人措施等。四是资金预算要精准。项目投资多少要充分论证、评估,既要防止“狮子大开口”,又要防止资金缺口过大影响项目效果。要严格执行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政府采购制。

事中管理把好“两关”。一是明确职责把好问责关。要在财政国库建立扶贫资金专户,不论是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还是地方其它有关部门的配套资金,只要是筹集的扶贫资金,一律存入财政所在银行开设的扶贫资金专户,专人负责、严格审批、封闭运行、把关堵口,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批办程序、统一开展核算、统一审批报表。县扶贫办负责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和资金使用精准度的监督,主要监督项目立项和实施是否经过民主决策,项目是否到村到户到人,资金是否用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并与财政、审计、监察及相关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对竣工后的项目进行审核检查验收。乡镇负责指导贫困村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资金报账,乡镇财政所具体负责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并与扶贫办一同指导项目村依法依规使用专项资金,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帮助项目村研究项目实施效益分配办法。二是项目运作把好履约关。项目实施一定要按合同或协议运作,做到精准监管、动态监管,重点把好资金的拨付关、工程质量监理关和项目工期关。

事后管理抓好“四件事”。一是抓好项目的竣工验收。项目完工后,要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财政、审计、监察、有关部门及项目业主代表等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审核检查验收,各方须在验收文件上签字盖章。二是抓好扶贫资金的决算与拨付。项目审核验收合格后,由财政根据审核验收文件,按资金拨付程序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并提出超支预算或结余资金的处置意见。三是抓好扶贫资金的开支公示。项目单位要就资金开支明细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天),接受群众监督,使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扶贫资金的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四是抓好扶贫资金的评价问效。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将多元化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标准贯穿于扶贫项目资金运营全过程,实现扶贫资金从“支出型管理”向“绩效型管理”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农村扶贫资金 篇7

一、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2002年,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全市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450个,其中“十五”扶贫重点村403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1047个(包括2008年增补扶贫重点村476个)。2002-2009年,全市投入到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142991.93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8940.66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759.0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3126.03万元,其他资金29166.19万元。这些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卫生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及“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11135.786

龙南县新城村山下村小组新貌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77.72%,投入种植业6760.756万元,占4.7%,投入养殖业2605.83万元,占1.8%,投入公共设施及服务建设11207.035万元,占7.8%,其他11282.526万元,占7.8%。项目建设覆盖全市18个县(市、区),其中8个扶贫重点县;覆盖全市145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1205个“三个确保”村;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户64.93万户,扶持农村农户32.73万户,其中贫困户7.4万户;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民309万人,扶持农村农民12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1万人。全市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到2009年底还有26.1万人;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增长83.6%。

1、扶贫重点村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市扶贫重点村新修乡村道路11230公里,桥梁22680米,解决了1450个重点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水井2304个,水池10178个,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2067处(座),解决了49.8万人和24.7万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亩。

2、扶贫重点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扶贫重点村,结合当地实际,因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开发资金16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全县人平超过一亩果。其中重点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兴国县开发果业面积23万亩,种植油茶50万亩,烟叶3万亩;上犹县开发油茶24万亩,发展茶叶4.1万亩。全市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

3、扶贫重点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点来抓,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几年来,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1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05年以来,认真实施全市“农民知识化工程”发展战略,在扶贫重点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学历培训计划,全市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全市扶贫重点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扶贫重点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观。

在实施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三清三改”工作纳入重点村规划,以此推动扶贫重点村规划的有效实施。全市扶贫重点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重点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个“学科学、用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文明卫生、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5、扶贫重点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贫困农民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实施村级扶贫规划建设中,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鼓励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一是投工投劳参与。投工投劳不仅是项目建设的需要,也是参与式扶贫的具体体现。8个重点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整村推进扶贫,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折款都在2000万元以上,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了最佳效益。二是项目监督的参与。扶贫重点村充分发挥项目监督小组作用,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督,让群众知晓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给予群众知情权,使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促使群众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重点村议事、决策、干事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我们在注重群众参与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并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十项”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一是“民主选项”制度。申报项目,坚持从扶贫重点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坚持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严肃性,防止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凡是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项目的,在申报项目扶持前,都必须按照规定,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方可申报扶持。

二是三级申报制度。多年以来,我市凡是重点村项目都坚持从基层申报,即村委会在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填写申报表,报所在乡(镇)签署意见,再上报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县(市)扶贫办、财政局根据省、市下达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计划统筹安排后,统一将项目上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这项制度的坚持,较好的改变了过去由县(市)一级包办申报项目的做法,克服了以往申报项目出现个别领导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各级申报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资金项目“系统”录入制度。2007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能够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的要求,均按省市项目文件,认真做好每项资金、项目的录入工作。

四是项目监督制度。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扶贫,扶真贫,安全运行,用出效益,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监督的力度。一是将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审批文件同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二是将整村推进审批的扶贫项目计划文件通过互联网和乡村公示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年终检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协同财政等部门组织若干个检查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认真处理。与此同时,实行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对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五是财政报账制度。从2002年起,按照《赣州市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管理办法》的要求,市本级、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均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坚持财政管资金,扶贫办管项目,坚持做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六是管理责任制度。各级扶贫部门为本区域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县(市)扶贫办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是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凡是村级项目,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市)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各县(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坚持做到从项目选择、申报到资金报账、项目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些县对项目投入资金采取先审计,再请拨款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些县建立了项目管理奖罚机制,对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重点村,给予项目资金奖励,并全县通报表扬,对未按规定完成项目的村进行经济处罚。安远县在重点村中开展了“村民代表评议项目”活动,增强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各县(市)都加强了县级扶贫项目资料的归档,严格按市办规定的项目归档要求收录归档,专人管理、统一汇集、装订成册,县、村保管。

七是项目招、议标制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县(市)的规定应该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均实行了招投标。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市)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八是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踏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较好地执行了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九是检查评比制度。市扶贫办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专门下发了《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方案》。如今年6月份市办组织了五个检查组对2009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组织了检查,全市共计抽查了42个村124个项目,项目验收率达到99.2%。通过检查,总结交流了经验,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 (以下简称各地)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提高收入水平, 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

本办法所指扶贫对象是指根据中央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

第三条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第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以工代赈资金依照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有关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依照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有关“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和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的管理, 由财政部分别会同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章 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五条 中央财政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 依据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并逐年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 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第六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 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 (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第七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地扶贫对象规模及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人均财力、贫困深度等客观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客观因素指标取值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政策性因素主要参考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对地方扶贫工作考核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情况等。

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 资金分配的因素及指标取值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三章 资金使用与拨付

第八条 各地应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要求, 结合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情况, 紧密围绕促进减贫的目标, 因地制宜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各地确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必须遵循如下基本方向:

(一) 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承接来料加工订单;使用农业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等。

(二) 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修建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贫困村村组道路等, 支持扶贫对象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

(三) 围绕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 对其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

(四) 围绕帮助农村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 支持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对扶贫贷款实行贴息等。

(五) 围绕编制、审核扶贫项目规划, 实施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项目管理费。

第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 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

(二) 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 弥补企业亏损。

(四) 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

(五) 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六) 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七) 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九) 企业担保金。

(十) 其他与本办法第八条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十条 中央财政根据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 按照2%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各地不得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从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中央财政提取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依据补助地方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分配地方使用。其中安排到县级的比例不得低于90%。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实行分账管理, 专门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公告公示、报账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开支, 不得用于机构、人员开支等。

第十一条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扶贫开发工作需要, 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或者比照中央财政提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的比例, 从地方财政本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安排或提取项目管理费的规模及具体比例、分配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十二条 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 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 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 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 财政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年度资金分配方案后, 及时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到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指标。

财政部采取提前下达预算等方式, 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一定比例提前下达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第十四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要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执行进度。收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款文件后, 及时将资金下拨到县 (市、旗、区) , 同时将拨款文件报送财政部。

第十五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 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及时办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手续。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职责。

(一) 财政部门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预算安排、拨付、管理和监督检查, 会同相关部门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方案。

(二) 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办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发展资金) 的分配方案。

发展改革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拟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

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汇总平衡提出统一分配方案, 上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 同时抄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发展改革委和扶贫办。发展改革委下达以工代赈计划, 财政部拨付资金。

(三) 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 扶贫、发展改革、民委、农业、林业、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要加强相关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 确保项目实施进度, 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四) 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应及时将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报送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五)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由财政部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扶贫部门负责使用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民委、农垦、林业、残联等部门分别会同财政部门, 根据国家、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 制定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负责汇总, 并根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情况按规定时间上报财政部, 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中央财政上年度提前下达预算的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本年度1月底前报送资金使用计划;本年度下达预算的有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报送资金使用计划。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由兵团财务部门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使用计划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 并作为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各地应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

第二十一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使用计划、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额度要进行公告、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扶贫对象给予补助, 在所在行政村进行公告、公示。

第二十三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 分账核算。负责报账的具体层级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并作为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由财政部门商相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五条 中央财政在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根据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对有关省份给予奖励补助。

奖励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 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做好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乡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 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巡视、检查, 发现违规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上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 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有关规定处理、处罚、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本办法,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备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备案。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 须进一步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资金申报资格和程序、资金补助方式、资金使用与拨付程序、监督管理规定等内容。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2000年5月30日印发的《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财农字[2000]18号) 同时废止。

宁夏信贷扶贫资金使用问题分析 篇9

宁夏属欠发达地区,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 而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山区8县区, 如表1 所示。针对宁夏山区贫困问题, 自2001年以来通过采取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措施, 贫困发生率由2001年的16.6%降低到2005年的7.1%。2005年, 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97.27元, 比2004年增长了13.1%, 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6.7万人减少到15.2万人, 比2003年减少了11.5万人, 低收入人口47.9万人, 比2003年减少了23.4万人。贫困人数减少了, 但贫困地区的贫困深度较全国其它地区却在增大。

数据来源:2007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人口单位:万人

由以上分析可发现, 扶贫开发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由扶贫资金带来的效益不太明显, 通过分析宁夏扶贫资金投入与使用的的绩效得到扶贫资金投入构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模型①为:Y=-231.63+3.45X2+1.08X3

其中X2为以工代赈扶贫资金, X3为信贷扶贫资金, 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可知:加大宁夏扶贫资金的总投入对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而目前的扶贫资金的投入量却明显不足, 大大的减缓了扶贫开发的效果。同时也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信贷扶贫资金的效果次之。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 更积极的提高扶贫资金的绩效, 减缓贫困问题, 笔者认为, 关键还在于研究信贷扶贫的特点, 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积极活力, 更进一步的提高信贷扶贫资金在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宁夏信贷扶贫资金投入及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上, 存在指标浪费和银行缺位的问题

随着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扶贫贴息贷款成了扶贫资金的主力。但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还款率低, 不良贷款占用了当地银行较多的贷款资源, 使得可贷资金短缺, 面临资金压力的银行不愿意发放扶贫贴息贷款, 从而造成大量扶贫贴息贷款指标的浪费。以宁夏红寺堡开发区农行为例, 到2004年底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800万元, 而不良贷款就达1200万元, 为规避风险只能停办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造成指标的浪费。而一些还贷信誉好的农户则受到影响, 有还贷能力和良好的信誉, 却又贷款无门, 形成银行缺位现象。

2.扶富不扶贫, 出现贷款对象瞄准错位问题

由于扶贫贴息贷款2.88%的低利率, 不仅低于市场真实利率, 而且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 各方面争贷款的压力必然很大。扶贫贷款管理机构和贫困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扶贫贴息贷款的审批权进行寻租, 从中谋取私利、捞取好处, 导致贷款资源瞄准错位, 产生“穷人戴帽子、富人拿票子”的现象, 名曰扶贫, 实则帮富, 浪费了国家的扶贫贴息。

3.没有建立起穷人进入信贷市场的制度, 行政扶贫手段难以起到持续地减缓贫困和增加收入的作用

多年来国家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不少, 但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注入的, 一旦项目结束, 农村贫困户很难获得所需的信贷资金。而具有还款能力和较好信誉的贫困户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 很有可能导致许多依靠政府资金脱贫的穷人再次返贫。另一方面, 正规金融机构如银行为了减少自身的风险, 提高信贷资金的可持续性, 挑选放款对象时, 往往选择资金势力强、信誉好的富裕户, 而对真正的贫困户的信贷问题则难以顾及。除此之外, 对一般贫困农户而言, 银行贷款的手续繁杂, 加上一部分握有发放贷款权力的银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 银行贷款门槛过高使得贫困农户更难获得贷款。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最需要资金, 而贷款需求与贷款满足比例相差最大。由于资金需求满足程度上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

4.信贷管理体制过严和信贷风险过高制约信贷资金的投入

为防范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 上收贷款权限。大宗项目贷款只有推荐上报权;另一方面普遍对贷款发放实行第一责任制风险管理和贷款终身追究制, 在目前信贷激励与风险约束不对等的情况下, 多数信贷员认为:“多贷多风险, 少贷少风险, 不贷无风险”。同时农业作为弱势产业, 不确定因素很多, 贷款易形成风险, 加之陈旧农贷不良率较高, 这些因素影响和挫伤了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5.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 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活力

一是担保体系建设滞后, 担保机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更重要的是缺少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和协调农业担保业务发展;二是贷款低, 质押产品范围狭窄。受法律法规制约和农村产权改革滞后的影响, 农民可用于抵押的物品微乎其微, 抵押问题已成为制约信贷支农的瓶颈;三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受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支付能力有限、保险品种较少, 以及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制约了信贷资金在扶贫作用的活力。

三、进一步提高信贷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

1.建立健全信贷扶贫资金的风险防范机制

信贷扶贫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信贷扶贫不同于普通商业贷款和政府的一般扶贫措施, 既要考虑银行的经营效益, 也要兼顾政府的政策目标。只有将商业化原则和政策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有效实现信贷扶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政府只是单纯考虑自己的扶贫目标和措施, 而不考虑银行的经营效益, 最终一厢情愿, 制定的扶贫目标是不会实现的。⑴政府必须考虑建立健全信贷扶贫资金的风险防范机制。信贷扶贫效益的多元化决定了建立信贷扶贫风险防范机制不是银行一家的事, 政府、银行、贷款企业和农户都应协调。在贷款对象的确定上, 银行要充分利用乡、村两级农村组织的信息优势, 联合扶贫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把关并承担相应的回收贷款的责任, 将信贷扶贫资金瞄准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一旦银行回收贷款有困难, 扶贫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要帮助清收,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⑵建立多元化的扶贫信贷担保机制, 包括农户联保、干部担保、扶贫信贷专项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担保, 降低信贷风险, 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为确保扶贫项目的实施效益, 降低信贷风险, 可尝试建立扶贫信贷专项担保基金, 逐步形成可靠的扶贫信贷补偿机制。由担保机构和放款的金融机构协作配合, 对贷款风险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 使得信贷扶贫资金更有针对性, 也保证了扶贫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小额信贷业务, 继续发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重要作用

小额信贷在宁夏开展以来, 把扶贫的目标直接瞄准穷困农户, 支持贫困农户做微型开发项目, 根据农户需要开展灵活的贷款服务, 帮助贫困农户解决生产经营方面经常性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贫困农户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直接起到了扶贫作用。宁夏农村信用联社的还贷结果表明, 小额信贷的确是一种符合宁夏贫困山区区情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要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机构的重点, 采取措施逐步扩大联保贷款业务, 使小额信贷向制度化、机构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3.扶贫开发的项目要因地制宜, 解决好信贷扶贫资金分散的问题

对信贷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既要选择那些基础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 又要注意充分发挥项目对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农民为主体, 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 把分散的贫困农户组织到信贷项目的经营活动中去, 大力发展和培育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产品, 发展特色经济, 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发展。

4.提高国家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扶持力度, 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促进对农村金融的服务, 对金融机构的农村机构设置、资金运用、、支农贷款比例做出相关要求。扩大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二是实行差别税率政策, 将减免税和支农贷款占比挂钩, 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三是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贴和风险补偿的形式, 用于支农信贷经营的损失补贴, 以支持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投入, 以形成金融支农, 信贷支农的正向激励机制。

5.建立健全信贷资金筹措机制, 共同解决贫困问题

政府筹措的信贷扶贫资金是有限的, 且方法死板, 且不一定准确顾及某些特定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 而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能弥补政府组织的不足。建立健全社会扶贫资源的动员、传递和分配制度, 提高非政府组织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农村适度允许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并加强管理, 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增加贫困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多管齐下, 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贫困问题。

摘要:宁夏属欠发达地区, 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虽已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但在信贷资金使用和投入方面, 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深入分析, 对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扶贫资金,信贷扶贫,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文.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吴海鹰, 陶源.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2007.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扶贫资金筹集的进化博弈分析 篇10

资金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量扶贫资金的投入对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及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随着新的贫困线标准的划定, 扶贫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扶贫资金的筹集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即国家的扶贫资金、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援助和海外的资金援助和捐赠活动。[1]在农村扶贫中, 由于民间组织以其具有扶贫的组织理念、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弥补了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的不足;[2]国家在民间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给了很大的支持政策, [3]同时民间组织的扶贫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从七八计划以来, 民间组织的扶贫贡献率为30%-33%。[4]笔者将运用进化博弈的理论知识构建民间组织扶贫资金筹集博弈模型, 并对模型的复制动态方程进行分析讨论, 寻找影响民间组织参与扶贫的因素, 以期为政府在组织民间筹集资金过程以及提高民间组织参与扶贫过程的积极性提供建议与对策。

二、博弈模型及分析

(一) 进化博弈理论

进化博弈论以有限理性的博弈方作为博弈分析基础, 研究博弈群体成员的策略调整过程、趋势和稳定性, 其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进化稳定策略 (ESS) ”和“复制动态方程”。进化稳定策略具有稳健性, 即群体中所有成员都采取这种策略, 那么将没有突变策略能侵犯这个群体。详细的数学描述可参见梅纳德斯·密斯在1982年给出的数学描述。[5]复制动态方程通常用一阶微分方程来表示, 描述特定策略在群体中被采纳比例的变化规律。如果用dx/dt表示策略的变化率, 则dx/dt=xk[u (k, s) -u (s, s) ], 这里xk表示群体中采取策略k的比例, u (k, s) 表示采取策略k的期望收益, u (s, s) 表示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 只有策略的收益比群体平均收益高时, 该策略才会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模仿、学习和发展。

(二) 扶贫资金筹集的博弈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我们把民间组织群体抽象为两个个体, 它们都是有有限理性的博弈方, 它们的策略集为{积极筹集, 消极筹集}。我们假设r表示民间组织积极筹集时获得的收益;c表示民间组织积极筹集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假设r, c都是正常数, 则此时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经典的博弈理论, 可知当r>c时, (积极筹集, 积极筹集) 是表1中博弈的占优Nash均衡;当r<c时, (消极筹集, 消极筹集) 是表1中博弈的占优Nash均衡。可知, 当民间组织认为筹集扶贫资金有利可图时, 大家都积极参与, 一旦觉得得不偿失时, 谁都不愿意积极筹集扶贫资金。为改变这种一边倒的局面, 就必须通过引进激励机制, 激励民间组织采取积极行动, 积极筹集扶贫资金, 保证扶贫开发的进行。

在上面博弈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f表示民间组织消极筹集扶贫资金被政府发现后受到的惩罚;设表示民间组织选择消极筹集策略时被政府部门发现的概率 (0<x<1) 。则, 此情形下他们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该博弈的均衡取决于m, f, c, x的大小或者说相对大小, 假设它们都是正常数。

(三) 博弈分析

下面研究民间组织群体之间的进化动态规律。假设在民间组织群体中, 有比例为y的博弈方采取积极筹集策略, 比例为1-y的博弈方采取消极筹集策略。则民间组织在采取积极筹集策略情形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由此复制动态方程, 不难求出其可能的稳定点为:

由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我们知道, 作为进化稳定策略的点y*, 不仅要求本身表示均衡状态, 而且还必须满足如下性质:[6]若某些博弈方由于偶然的错误偏离了它们, 复制动态仍然会使y回复到y*。即若点y*为进化稳定策略点, 则对ε>0, 当y=y*-ε, 有dy/dt>0;当y=y*+ε, 有dy/dt<0。

当c>r+f时, 即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成本比采用消极筹集策略被发现后的惩罚与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收益之和大时, 由上面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 我们可知y1*=0为ESS, 即所有的民间组织都将采取消极筹集策略。即如果民间组织积极筹集的成本太高时, 民间组织会发现消极筹集时获得的收益比采取积极筹集策略时的收益大, 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后, 民间组织都会采用消极筹集策略。

当r+xf≤c≤r+f时, 即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成本不大于采用消极筹集策略被发现所受到的惩罚与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收益之和, 且不小于采用消极筹集策略的期望惩罚与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收益之和。由上面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 我们可以知道y3*= (r+f-c) / (f-xf) 为ESS, 即在民间组织积极筹集成本中等时, 民间组织会以一定的概率采用积极筹集策略。

当c<r+xf, 即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成本比采用消极筹集策略的期望惩罚与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收益之和小。由上面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 我们可知y2*=1为ESS, 即民间组织采用积极筹集策略的成本是低成本时, 理性的民间组织会发现, 采取积极筹集策略是有利的, 则此时民间组织采用消极筹集策略的比例会得到很好的遏制。此时, 积极筹集策略是民间组织的上策。

三、结论与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民间组织群体选择积极筹集策略的概率与对消极筹集行为的惩罚力度、积极筹集的收益正相关;民间组织群体选择积极筹集策略与筹集成本负相关;降低民间组织积极筹集的成本、增大对消极筹集的惩罚力度、增大积极筹集的收益, 都是有助于减少消极筹集行为。

因此, 我们建议减少民间组织筹集资金的成本;增加民间组织积极筹集的收益, 如加大对积极筹集扶贫资金的民间组织的宣传, 提高其知名度等;加大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民间组织投入到国家的扶贫事业上来。

参考文献

[1]李含琳, 韩坚.中国扶贫资金来源结构及使用方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1998, 19 (4) :6-10.

[2]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问题, 2002, 23 (9) :27-30.

[4]何道峰.中国扶贫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5]MAYN AR D SMITH.J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M].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

追回的扶贫资金返还给了乡亲们 篇11

去年12月,卢氏县检察院接到县纪委移送案件线索,反映横涧乡横涧村原支书莫某某因病去世,其生前保管的50余万元“到户增收”财政扶贫资金不知去向。该院和县纪委联合调查后,发现仅有10万余元资金用于扶贫项目,剩余42万元资金去向不明。该院周密部署,快速初查,从原支书莫某某生前与其亲属的来往账目入手,查证了横涧村原支书莫某某之子、犯罪嫌疑人莫某将42万元涉案款分别存于其母亲、其妹妹及其本人的账户,并先后挪用20万元的犯罪事实。该院认为,已故村支书莫某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关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解释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符合挪用公款罪主体构成要件,其子莫某符合挪用公款罪共同犯罪构成要件,因莫某某死亡,应追究莫某刑事责任。卢氏县检察院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对莫某立案并对其刑事拘留,同时将42万元涉案款全部追回。

为了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该院在縣纪委、横涧乡党委、政府等相关人员见证下,将4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转入了横涧乡财政所的横涧村账户,督促横涧乡政府加大对该笔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真正使资金用到扶贫攻坚上。卢氏县检察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做法,得到了横涧乡党委、政府、县扶贫办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农村扶贫资金 篇12

解决这些“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合”。多年来整合涉农资金已成共识, 各地多有探索, 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源头”障碍, 已有探索仍是有限的整合, 整合资金规模小, 层次低, 并未打破涉农项目审批格局。如何让这些资金“合”得稳、“合”得好、“合”得到位、“合”得有效, 急需从更高的层级、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加以统筹推进。

最近国家出台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 并要求各省、市, 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以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 并通过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 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把各类涉农资金“合众为一”的路子, 打破“平均主义”, 促进涉农资金由各自零散转变为“积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 用于扶贫开发工作, 对于破解扶贫开发资金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也需要各地切实落到实处。

要敢统筹, 解决“整不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 各级涉农项目资金主管部门, 应摈弃固化利益、实施自我革命, 真正放权于民、倾心服务于基层。要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确定部门职责分工, 研究纳入统筹整合使用的具体资金范围, 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政策, 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 不能以任何理由干扰、阻碍资金统筹整合工作。

要能统筹, 实现“整对路”的目标。贫困县 (市) 政府要积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 围绕突出问题, 以摘帽销号为目标, 以脱贫成效为导向, 以扶贫规划为引领, 加强规划衔接, 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 实现脱贫攻坚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从而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把所整合的项目资金真正用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最为期盼的领域, 真正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

要会统筹, 确保“整得好”的效果。县级政府是整合资金统筹使用的责任主体, 要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负责到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 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具体责任。县级政府特别要做到精准发力, 注重实效,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 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上一篇:英语要做到有效教学下一篇:高职院校系部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