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扶贫资金

2024-07-02

财政扶贫资金(共12篇)

财政扶贫资金 篇1

财农[2011]41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 (以下简称各地)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提高收入水平, 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

本办法所指扶贫对象是指根据中央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

第三条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第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以工代赈资金依照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有关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依照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有关“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和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的管理, 由财政部分别会同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章 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五条 中央财政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 依据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并逐年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 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第六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 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 (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第七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地扶贫对象规模及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人均财力、贫困深度等客观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客观因素指标取值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政策性因素主要参考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对地方扶贫工作考核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情况等。

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 资金分配的因素及指标取值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三章 资金使用与拨付

第八条 各地应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要求, 结合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情况, 紧密围绕促进减贫的目标, 因地制宜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各地确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必须遵循如下基本方向:

(一) 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承接来料加工订单;使用农业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等。

(二) 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修建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贫困村村组道路等, 支持扶贫对象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

(三) 围绕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 对其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

(四) 围绕帮助农村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 支持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对扶贫贷款实行贴息等。

(五) 围绕编制、审核扶贫项目规划, 实施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项目管理费。

第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 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

(二) 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 弥补企业亏损。

(四) 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

(五) 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六) 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七) 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九) 企业担保金。

(十) 其他与本办法第八条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十条 中央财政根据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 按照2%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各地不得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从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中央财政提取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依据补助地方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分配地方使用。其中安排到县级的比例不得低于90%。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实行分账管理, 专门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公告公示、报账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开支, 不得用于机构、人员开支等。

第十一条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扶贫开发工作需要, 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或者比照中央财政提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的比例, 从地方财政本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安排或提取项目管理费的规模及具体比例、分配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十二条 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 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 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 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 财政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年度资金分配方案后, 及时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到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指标。

财政部采取提前下达预算等方式, 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一定比例提前下达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第十四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要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执行进度。收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款文件后, 及时将资金下拨到县 (市、旗、区) , 同时将拨款文件报送财政部。

第十五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 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及时办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手续。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职责。

(一) 财政部门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预算安排、拨付、管理和监督检查, 会同相关部门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方案。

(二) 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办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发展资金) 的分配方案。

发展改革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拟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

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汇总平衡提出统一分配方案, 上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 同时抄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发展改革委和扶贫办。发展改革委下达以工代赈计划, 财政部拨付资金。

(三) 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 扶贫、发展改革、民委、农业、林业、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要加强相关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 确保项目实施进度, 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四) 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应及时将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报送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五)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由财政部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扶贫部门负责使用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民委、农垦、林业、残联等部门分别会同财政部门, 根据国家、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 制定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负责汇总, 并根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情况按规定时间上报财政部, 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中央财政上年度提前下达预算的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本年度1月底前报送资金使用计划;本年度下达预算的有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报送资金使用计划。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由兵团财务部门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使用计划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 并作为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各地应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

第二十一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使用计划、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额度要进行公告、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扶贫对象给予补助, 在所在行政村进行公告、公示。

第二十三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 分账核算。负责报账的具体层级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并作为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由财政部门商相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五条 中央财政在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根据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对有关省份给予奖励补助。

奖励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 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做好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乡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 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巡视、检查, 发现违规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上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 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有关规定处理、处罚、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本办法,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备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备案。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 须进一步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资金申报资格和程序、资金补助方式、资金使用与拨付程序、监督管理规定等内容。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2000年5月30日印发的《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财农字[2000]18号) 同时废止。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财政扶贫资金 篇2

大家好:

为了让大家了解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及业务知识,充分认识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的重要性,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一、《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

二、《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

三、报账资料的收集。

《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是依据《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结合庄浪实际,由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共同制定并实施的。

近几年,咱县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农、林、水、交通、残联等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职教中心,还有18个乡镇、部分民营企业等。

根据近几年扶贫报账资料的收集情况看,每个项目实施单位的业务人员都能尽职尽责地、认真地搞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认真收集、整理各自的项目报账资料,尽 管在报账资料的收集上,有一定差别,但大家都能认真对待,这对全县的扶贫报账工作也是一个帮助。但是,乡镇业务人员流转快,新面孔多,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扶贫报账业务培训,让我们共同搞好财政扶贫报账工作,共同管好扶贫项目资金。

在这里,我要说说什么是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就是指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资金和项目管理费。这里面的以工代赈资金就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对象: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涉及到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等各个方面,财政扶贫资金只 2 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和公正,才能有效地提高其扶贫效率。

一、《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一)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任务:(1)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的意义: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是借鉴世界银行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是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是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有利于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扶贫项目工程进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转变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观念,细化支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2)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坚持的六项原则:一是资金安排使用与项目计划、预算指标衔接统一的原则;二是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集中支付,专人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管理的原则;三是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报账相统一,项目进度决定报账速度,干多少事,安排多少资金的原则;四是报账资料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符合支出范围的原则;五是职能部门分头组织,项目单位具体实施,县级财政统一核拨资金,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原则;六是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先期到位、同步安排使用的原则。(3)财政扶贫资 金报账制工作的目标任务:总体目标任务是:扶贫项目资金当年全额到位,项目当年竣工,当年发挥效益。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统一、三对口。三统一: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与扶贫项目资金计划相统一;项目工程质量,建设施工与扶贫项目设计规划质量标准相统一;项目投资规模、社会经济效益与上级项目预算指标考核目标相统一。三对口:县财政拨付资金与扶贫项目预算指标对口;项目建设单位到账,用于项目建设资金与财政拨付资金对口;县财政、项目归口主管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扶贫项目资金总账、分户账、明细账对口。

(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的方法步骤:

建立县级扶贫资金项目库,分工负责争取扶贫项目.

1、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扶贫办根据国家、省、市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全县扶贫开发规划;

2、明确职责,靠实责任,认真实施扶贫项目。财政局、发改局、扶贫办的职责是:筛选、论证、立项争取扶贫项目资金,负责各自归口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的监督、竣工验收,审计、监督协调指导扶贫项目所在地党委、政府组织实施扶贫项目,负责对项目支出凭证的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 和认定。扶贫项目所在地党委、政府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扶贫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全权负责辖区内所有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根据扶贫项目的实施要求和质量标准,具体组织并参与项目实施单位实施扶贫项目。项目实施单位,是实施扶贫项目和扶贫项目工程质量、效益考核目标的直接贵任人,必须在所在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和施工协议的要求,认真实施扶贫项目。

(三)财政扶贫项目实施及报账程序。

1、项目归口主管单位和县财政局接到扶贫项目资金计划后,项目主管单位根据项目计划,采取招标,投标或议标的方式,公开选择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并通知项目实施单位。

2、项目实施单位确定后,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成立扶贫项目实施及报账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会计、出纳);二是开设“扶贫项目资金报账专户”。乡镇级项目,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心”所在信用社或营业所开设专户,县级项目在县农行开设专户,并将项目报账小组人员名单和开设的报账专户,报县财政局和项目归口主管部门;三是与项目归口主管单位签定《项目实施责任书》、《项目实施协议书》。责任书和协议书应明确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工期,工程概算,项目责任人,违约责任及处罚等;四是填写《财政扶贫项目预付资金审批表》,收集相关报账资料,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县财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收到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后,(3个工作日内)一次划拨到本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并通知项目归口主管单位,项目归口主管单位,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到县财政申请拨付项目启动预付资金。

4、县财政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资金对应项目,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预拨启动资金申请,项目实施责任书,项目实施协议书等报账资料,经审核无误后,(2个工作日内)将30%的项目启动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的“报账专户”。

5、项目实施单位“报账专户”,收到县财政拨付的30%项目启动资金后,(2个工作日内)开始实施项目,并在项目归口主管单位的领导下,根据项目设计质量标准,按工程进度和有关要求,准备报账资料,加快项目实施和报账进度。

6、项目主管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通过阶段性检查,验收项目实施单位填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报账申请单》,工程进展汇报书面材料,及银行贷款、自筹 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的有效证明。项目主管单位,根据汇报材料和检查验收结果,审核原始发票的合规性。审核同意后,批转《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报账申请单》,财政部门接到项目主管单位审核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报帐单》及报账发票,将资金从“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直接拨付到报账人银行账户,不再通过其他部门转拨。

(四)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凭据及审核拨付.

1、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凭据包括:(1)项目立项批准书和采购合同;(2)项目实施计划;(3)报账申请单;(4)费用支出明细账;(5)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要据实填写,并附上相应的有效原始凭证。

2、报账凭据的具体要求:(1)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实物或发放现金的形式,直接向农户发放,如:补助到户的种子、种苗、种畜、三田建设补助等费用,必须有符合条件的供应单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品种、规格、数量、价格以及农户签收花名册等详细情况;(2)水利、教育、广播电视、卫生、农电线路等涉及单项设备采购3000元以上的项目,一般实行政府采购,由政府采购办统一采购,确需项目单位自行采购的,要经县财政会商项目归口主管单位同意后,由项目单位自行采购,但必须要有正规的供货合同和符合规定的供货发票,经项目归口主管单位负责人验 收签名后,方可报帐;(3)项目建设必须的小额货物采购,如校舍、机井、渠道、水窖、农业塑料大棚、养殖业畜舍(家禽、家畜)、加工业厂房、厂址、卫生院所、医疗办公用房建设的建筑材料、用品等设施,项目单位可在项目归口主管单位的指导下自行采购,但须收集相关符合支出范围标准的、有效的供货发票;(4)项目建设人员的误工补贴、工资等费用支出,必须按发放花名册据实报账,(5)劳务输出补助,按补助标准以补助到人的花名册,经受补助人签名后方可申请报账,(6)技术培训项目按参训人数,聘请技术指导人数补助标准,经参训人员,聘请技术人员签收补助后申请报账;(7)为节约资金,建设项目普遍需用的建筑材料,如水泥、木材、钢材等,一般应由政府采购办,按单个项目所需以上材料的工程概算限额,将几个项目汇总在一起实行政府统一采购。

3,财政扶贫资金,采购各种补助物资发放和钱物发放花名册,须经群众代表、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物资采购或钱物发放经办人三人以上签名,并以主管部门抽查认可后,才能当作有效支出凭证,用以编制《财政扶贫项目报账申请单》。

4、项目归口主管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报账凭据,经项目归口主管单位初审,财政部门最后审核无 误后拨付资金,并对本次报账凭据加盖“财政扶贫资金已报账”印章后,退还给项目实施单位保存,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只存留副本或复印件。项目单位用自筹资金支付的报账凭据,由财政部门加盖“财政扶贫项目自筹资金已核消”印章,以免重复核报。项目计划中,项目单位有自筹资金的项目,第一次报账时,除财政拨付的30%启动资金外,自筹资金的到位使用率,也应达到30%,否则,县财政不予报账。

(五)、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报账制的组织领导,成立“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理全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的各项具体工作。财政局、发改局、扶贫办分别成立“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小组”,负责各自归口管理项目的调查论证,申请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报账材料准备和初审等工作。项目实施单位成立“财政扶贫项目实施报账组”,具体负责按项目设计要求组织施工,准备报账材料,项目的核算管理,项目的质量标准,所要实现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资料等。

(六)、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工作的配套措施。为确保财政扶贫报账制达到预期成效,在具体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全面落实“三项制度”,切 实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财政扶贫报账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和会计档案资料。建立县财政局,项目归口管理主管单位,项目实施单位三级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核算管理体系。

l、县财政局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会计核算总帐以及按扶贫资金类别、资金使用性质设置的明细账,用以核算管理全县扶贫项目资金;建立按三个扶贫项目归口主管单位划分的分户账,用以核算管理三个扶贫主管单位的扶贫资金。

2、三个扶贫主管单位,分别建立职能部门扶贫资金会计核算总帐,用以核算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申请立项的扶贫项目资金;建立按具体项目和资金使用性质设置的明细帐,用以核算管理每个扶贫项目资金。

3、项目实施单位在扶贫项目财务监督指导员的指导下,建立扶贫项目总明细帐,核算管理每一个具体项目(扶贫项目资金核算管理,我了解,部分乡镇没按扶贫项目资金核算管理办法进行记账,都和乡镇经费混记。从表面上看,一收一支账是平的,但看不出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具体支出情况。因为国家今后每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量在逐步加大,各个乡镇的扶贫项目不至两个三个,如果我们不规范核算办法,就成了笑话。这 个我们下来再统一)。

4、县财政局和扶贫主管部门,依据《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报账申请单》,《财政扶贫项目预付资金申请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竣工验收意见表》,扶贫项目预算表等记帐。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县财政加盖“财政扶贫资金已报账”的各项原始报账凭证及其他辅助资料记帐。

(2)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会计核算监督指导体系。为加强扶贫资金财务核算管理,彻底解决近年来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中不建帐、不核算的问题,县财政局、发改局、扶贫办、各个财政资金管理中心分别指定1名熟悉会计核算管理业务,政策水平高、事业性强的财政扶贫资金财务监督管理员,做好有关乡镇扶贫项目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工作,并监督指导有关乡镇、项目单位及时报账。三个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扶贫项目建设单位会计帐薄设置,报账凭证整理,报帐、记帐和核算的指导核查工作。乡镇级监督指导员,负责本乡镇辖区,扶贫项目实施单位的帐薄设置、会计核算、报账凭证整理等方面的监督指导工作(这个乡镇级监督指导员,就是现在的乡镇财政资金中心的预算会计人员,你不但要把扶贫资金的会计核算按规定做好,而且要负责审核所在乡镇,扶贫资金项目报账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这是你的责任)。(3)实行扶贫项目质量保证金制度。财政部门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简称质保金);工程竣工后,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项目涉及的乡政府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审计部门出具《资金使用审计书》、财政部门凭《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和《审计书》按项目财务决算拨付剩余资金。

(4)建立扶贫项目中期抽查、竣工验收制度。扶贫项目实施中,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加强事中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完工后,要组织有关乡镇、业务技术、审计、监察、群众代表,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5)实行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要把扶贫项目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作为村务、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真正做到群众参与,群众实施,群众受益。

扶贫资金拨付报账流程:

财政、扶贫主管部门调查论证筛选项目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立项后,下达项目计划及预算指标,县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接到计划指标,汇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 组讨论同意后。

(1)确定项目实施单位;(2)签定项目实施责任书;(3)签定项目实施协议书;(4)签定预拨资金申请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主管单位审核后,签批到县财政局,申请项目启动预付资金。

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

拨付30%的项目工程预付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凭项目实施中的各项支出费用票据,经主管部门阶段性检查验收后,编制填写财政扶贫项目申请单,主管部门对支出票据和报账申请单初审后,转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拨付项目资金。

2个工作日内完成

工程竣工后,由扶贫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有关乡村组织、群众代表组成工程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小组出具《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审计部门出具《资金使用意见书》后,财政部门凭两个意见书,拨付核报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剩余项目资金。

二、庄浪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以下简称报账制)是指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和项目施工进度,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账凭证,按规定程序报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送财政部门审批,并拨付资金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必须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

第四条 实行报账制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省上从“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下达的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和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纳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的扶贫资金,具体包括(原“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扶贫贷款贴息支出(这是“财政扶贫资金”里的一项支出,指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注册合格、在当地银行贷款、有周转资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报上级批准的,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的利息补贴)、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

第二章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及管理 第五条 县财政部门要在县农业银行设立“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用以支付扶贫项目报账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第六条 县财政在国库设立的“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只办理上级财政下拨给县财政扶贫资金的结算和向同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拨付资金,不得将资金随意调拨到其他账户。

第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中心,负责“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资金的管理、审核、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工作。终了,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中心,要和国库股及时核对相关帐务以及资金结余情况。

第八条 终了后,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结余资金,可结转下继续使用。

第三章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程序

第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批准下达后,项目主管部门(扶贫办、发改局、财政,下同)要及时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并与其签定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同时,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设在预算股)收到下达的扶贫资金后,要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一次划拨到“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及时保证项目建设的报账需要。

第十条 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报账人。政府有关行业部门(农业局、水利局、交通局等,下同)、乡(镇)政府和经招标、竞标方式公开选择的实施单位,都可以作为财政扶贫资金的报账人。项目实施责任书和项目实施合同书,应明确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项目总概算,项目责任人、违约责任及处罚措施等,签定后都应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一条 财政局收到资金后,要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扶贫资金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要及时告知项目实施单位,按程序申请预付项目启动资金。预付启动资金的限额为:单项工程投资额10万元以上的项目,预付扶贫资金计划数的30%。启动资金拨付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按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确定的实施进度,持资金支出的有效票据申请核销报账。

第十二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抓紧建设进度,及时申请报账。项目实施单位报账前,必须及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现场查勘项目进展情况,并按照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台同书)和项目施工进度,及时填报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有效的支出票据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审查。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报送的《申请单》和支出票据,在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审查同意的由项目主管部门签注意见,并由项目实施单位到财政局报账,不符合规定的退项目实施单位补充完善。财政局在接到《报账申请单》和支出票据后,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 毕,符合规定的填制拨款凭证,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给报账人,不符合规定的退项目主管部门补充完善。

第十三条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尸”资金的拨付采取转账支付方式,由县财政局将资金从“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直接拨付到报账人银行帐户,不得通过其他部门转拨。

第十四条 对补助到农户的项目资金,可以采取先预拨资金,待项目完工后,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和乡(镇)、村两级验收确定到具体农户,由政府有关行业部门或乡(镇)政府用《验收单》和农户《签名单》到县财政局报账,然后将剩余资金发放到农户,也可以采取政府统一采购材料或实物,向农户发放,由采购单位统一到财政部门报账。村委会要将补助费和实物发放的农户名单和金额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五条 报账金额,以下达的扶贫资金投资计划数为限,不得超额报账。如有节余,可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项目竣工后,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及时组织财政、审计、行业部门进行项目的初验和终验,并出具《项目竣工验收鉴定书》,审计部门出具《资金使用审计意见书》,财政部门凭《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和《审计书》,按项目财务决算,拨付除项目质量保证金以外的剩余资金。

第十七条 扶贫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财政部门在经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工程类项目,可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不超过批准的项目投资概算中,财政补助部分的10%)。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并经验收后,如果未发现质量问题,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审查同意,财政部门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如果工程存在质量问题,由项目主管部门,责成项目实施单位,按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的要求限时整改,并由财政部门,将工程质量保证金转作维修费用,按程序和要求及时拨付。

第十八条 扶贫项目实施中,需要采购物资的,应当按照财政部和省政府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由财政部门和扶贫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实行政府采购,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办法。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建设物资领用和物资库存保管制度。

第十九条 在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是:

1、财政部门负责扶贫资金的收支管理、会计核算、帐务处理、档案管理、决算编制和监督检查:

2、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管理资金的使用要求,负责项目计划的管理、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建 设进度和质量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和费用支出的审查工作。

3、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按项目建设计划进行建设、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按规定使用资金、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准备报账材料、提供项目资料、建立会计档案工作。

第二十条 对以下情况,财政部门不予报账或拨付资金:

(一)未列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的.

(二)不按要求提供有效报账文件和凭证的;

(三)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没有审签的,(四)扶贫项目中其他资金不及时、足额到位的;

(五)违反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六)其他不符合报账制要求的。

第四章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凭据

第二十一条 项目的有效批复文件和采购台同。各级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上的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或工程实施方案;政府采购部门与供应部门签定的采购合同协议。(这就是说,我们每实施或建设的每一 个项目,都要有上级有关部门的有效批复文件和采购台同,设计规模和技术要求,这是项目实施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报账申请单。由财政部门统一制订,项目实施单位报账时,要据实填写费用支出明细帐及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受益群众人数、项目期限及进度、项目总概算、资金来源或出资人、申请报账支出、项目负责人及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意见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报账有效凭证。项目实施单位报账时要提供各种有效原始凭证,补助到户的种子、种苗、种畜、三田建设补助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等农户直接受益的支出,必须注明提供单位、品种、规格、数量及农户签收等详细情况。

第二十四条 报账凭证存档。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各项报账原始凭证,经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并拨付资金后,加盖“财政扶贫资金已报账”印章,财政部门保存复印件,项目实施单位会计留存原始凭证。县财政局和项目实施单位,要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妥善保管各自项目报账凭证。

第五章 财政扶贫资金的会计核算

第二十五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会计核算,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执行。第二十六条 采用公历年制。即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

第二十七条 报账制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二十八条 会计核算设置以下会计科目:资产类:银行存款、预付项目资金、在建项目支出、暂付款、拨出扶贫资金、竣工项目支出、项目管理费支出、其他支出。

负债类:拨入扶贫资金、其他扶贫资金、拨入项目管理费、暂存款、其他收入。

我把每个会计科目的解释给大家说一下:

资产类:

1、“银行存款”科目:借方反映增加数,贷方反映减少数。

2、“预付项目资金”科目:本科目核算财政部门预付给项目实施单位、尚未报账列为项目支出的款项。借方反映预付项目资金的增加数;贷方反映转列支出减少数,本科目应根据预付单位设置明细账。

3、“在建项目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财政部门在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项目实际支出,其借方反映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报账申请单”支付的项目价款;贷方反映项目竣工验收、并办妥决算等手续后,结转“竣工项目支出”的数额。期末借方余 额反映尚未完工或虽已完工,但尚未办理资金决算的项目实际支出。本科目应按项目名称设置明细账。

4、“暂付款”科目:本科目核算财政部门预付给同级项目主管单位或其它单位的项目管理费、培训经费等,本科目应根据项目实施单位设置明细账。

5、“拨出扶贫资金”科目:这个科目咱们不用。

6、“竣工项目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已完工项目的累计支出数额。其借方余额反映已竣工验收、并办妥决算手续的项目实际支出数;贷方反映冲销转入“拨入扶贫资金”的数额。平时借方余额反映已完工项目的实际支出数。年终,将其借方余额冲销“拨入扶贫资金”科目后,一般无余额。

7、“项目管理费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国家下达的项目管理费的所有实际支出。其借方反映已报账的项目管理费的支出增加数;贷方反映支出冲销“拨入项目管理费”数。平时借方余额反映已报账项目管理费的实际支出数。年终,将其借方余额冲转“拨入项目管理费”科目后,一般无余额。

8、“其他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除项目建设支出以外的其它各项支出。这个科目咱们用的少。

负债类:

1、“拨入扶贫资金”科目;本科目核算上级财政部 门或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的从“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拨入“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的扶贫资金。其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拨入数;借方反映冲转“竣工项目支出”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收到扶贫资金的结存数,年终贷方如有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2、“其他扶贫资金”科目:本科目核算扶贫资金存款利息转入或社会各界捐赠并纳入专户管理的扶贫资金。其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资金数额;借方反映冲转“竣工项目支出”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拨入资金的结存数,年终贷方如有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拨入项目管理费”科目:本科目核算国家安排的专门用于项目规划编制、资料印刷等费用的资金。其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拨入数;借方反映冲转“项目管理费支出”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项目管理费的结存数。年终贷方如有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4、“暂存款”科目:本科目核算应付、暂收的各种款项。其贷方反映应付、暂收款项的增加数;借方反映应付、暂收款项的减少数。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应付、暂收款项的结余数。本科目应按债权单位或款项来源设置明细账。

5、“其他收入”科目:本科目主要核算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或其它杂项收入。其贷方反映收入增加数;借方 反映冲销“其它支出”或转入“其它扶贫资金” 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收入累计数。年终一般无余额。

第六章 财政扶贫资金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资料档案,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报账制是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程序,各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对不按本实施细则规定实行报账的单位,县财政局和扶贫办,在安排下扶贫资金项目计划时,将扣减扶贫资金额度或暂停项目的安排。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三、报账资料的收集

报账资料的收集,是我们每个项目实施单位业务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每个业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要以对扶贫项目负责的精神,认真收集、办理、真实填写报账资料,不弄虚作假,及时报账。在收集报账资料前,首先要看项目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单位领 导汇报,对照项目实施责任书,逐项落实。报账资料的主要内容有:

一、工程施工合同、责任协议;

二、工程预(决)算;

三、税务发票;

四、有关钱(物)到户花名册、劳务报酬花名册;

财政扶贫资金 篇3

关键词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资金使用;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32

1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体制松散

财政扶贫管理体制涉及的部门非常多,有些部门职能不同但权限平级,往往各自为政,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出台各自的政策,没有做到有机统一,从而导致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体制松散。由于各部门分管的区域不同、政策不同,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上方法和标准不一,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细节上分散无序。

1.2 制度执行力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旧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如果任由形式主义作祟,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平与稳定[1]。同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使用和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业务上的交叉和错乱,这也是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

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于资金在运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该工作往往是在事后进行,但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当发现使用和管理问题时再提出解决方案,往往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保全资金,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运营上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2 提高工作质量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

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制度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才能发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真正作用,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制度本身越来越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才能越来越合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顺利。

2.2 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

强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征收力度,最重要的便是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力,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其次,要利用各种招聘渠道广招人才,通过提高在职人员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最后,要对所有在职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实到实处。

2.3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就必须统筹全局,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做到各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执行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2]。

2.4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督力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做到执法必严。其次,要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力求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成效。最后,要做好内部监督工作,由于内部监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5 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信息共享制度

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信息共享,就意味著实现了整个财政扶贫系统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向也就清晰明了,有效的避免了资金流向不明、贪污腐败的情况。此外,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一地区内财政扶贫标准的一致性,维护了社会公平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3 结语

只有在有充足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经济支持的前提下,财政扶贫制度才能谈得上实行、发展和完善,财政扶贫制度一旦缺少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空壳而没有任何实际的社会作用。因此,重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3):157-159.

[2]苏泽民,鲁平.关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2011(9):55.

财政扶贫资金 篇4

一、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2002年,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全市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450个,其中“十五”扶贫重点村403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1047个(包括2008年增补扶贫重点村476个)。2002-2009年,全市投入到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142991.93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8940.66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759.0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3126.03万元,其他资金29166.19万元。这些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卫生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及“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11135.786

龙南县新城村山下村小组新貌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77.72%,投入种植业6760.756万元,占4.7%,投入养殖业2605.83万元,占1.8%,投入公共设施及服务建设11207.035万元,占7.8%,其他11282.526万元,占7.8%。项目建设覆盖全市18个县(市、区),其中8个扶贫重点县;覆盖全市145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1205个“三个确保”村;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户64.93万户,扶持农村农户32.73万户,其中贫困户7.4万户;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民309万人,扶持农村农民12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1万人。全市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到2009年底还有26.1万人;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增长83.6%。

1、扶贫重点村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市扶贫重点村新修乡村道路11230公里,桥梁22680米,解决了1450个重点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水井2304个,水池10178个,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2067处(座),解决了49.8万人和24.7万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亩。

2、扶贫重点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扶贫重点村,结合当地实际,因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开发资金16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全县人平超过一亩果。其中重点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兴国县开发果业面积23万亩,种植油茶50万亩,烟叶3万亩;上犹县开发油茶24万亩,发展茶叶4.1万亩。全市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

3、扶贫重点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点来抓,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几年来,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1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05年以来,认真实施全市“农民知识化工程”发展战略,在扶贫重点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学历培训计划,全市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全市扶贫重点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扶贫重点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观。

在实施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三清三改”工作纳入重点村规划,以此推动扶贫重点村规划的有效实施。全市扶贫重点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重点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个“学科学、用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文明卫生、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5、扶贫重点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贫困农民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实施村级扶贫规划建设中,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鼓励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一是投工投劳参与。投工投劳不仅是项目建设的需要,也是参与式扶贫的具体体现。8个重点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整村推进扶贫,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折款都在2000万元以上,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了最佳效益。二是项目监督的参与。扶贫重点村充分发挥项目监督小组作用,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督,让群众知晓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给予群众知情权,使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促使群众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重点村议事、决策、干事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我们在注重群众参与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并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十项”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一是“民主选项”制度。申报项目,坚持从扶贫重点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坚持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严肃性,防止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凡是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项目的,在申报项目扶持前,都必须按照规定,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方可申报扶持。

二是三级申报制度。多年以来,我市凡是重点村项目都坚持从基层申报,即村委会在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填写申报表,报所在乡(镇)签署意见,再上报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县(市)扶贫办、财政局根据省、市下达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计划统筹安排后,统一将项目上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这项制度的坚持,较好的改变了过去由县(市)一级包办申报项目的做法,克服了以往申报项目出现个别领导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各级申报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资金项目“系统”录入制度。2007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能够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的要求,均按省市项目文件,认真做好每项资金、项目的录入工作。

四是项目监督制度。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扶贫,扶真贫,安全运行,用出效益,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监督的力度。一是将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审批文件同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二是将整村推进审批的扶贫项目计划文件通过互联网和乡村公示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年终检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协同财政等部门组织若干个检查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认真处理。与此同时,实行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对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五是财政报账制度。从2002年起,按照《赣州市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管理办法》的要求,市本级、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均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坚持财政管资金,扶贫办管项目,坚持做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六是管理责任制度。各级扶贫部门为本区域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县(市)扶贫办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是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凡是村级项目,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市)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各县(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坚持做到从项目选择、申报到资金报账、项目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些县对项目投入资金采取先审计,再请拨款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些县建立了项目管理奖罚机制,对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重点村,给予项目资金奖励,并全县通报表扬,对未按规定完成项目的村进行经济处罚。安远县在重点村中开展了“村民代表评议项目”活动,增强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各县(市)都加强了县级扶贫项目资料的归档,严格按市办规定的项目归档要求收录归档,专人管理、统一汇集、装订成册,县、村保管。

七是项目招、议标制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县(市)的规定应该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均实行了招投标。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市)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八是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踏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较好地执行了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九是检查评比制度。市扶贫办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专门下发了《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方案》。如今年6月份市办组织了五个检查组对2009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组织了检查,全市共计抽查了42个村124个项目,项目验收率达到99.2%。通过检查,总结交流了经验,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

南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篇5

使用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推进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6‟64号)和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南城县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城府办字„2017‟45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是指按照赣府厅字„2016‟64号文件明确的涉农资金整合范围,由中央20项、省15项、市、县同口径安排的用于脱贫攻坚方面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精准扶贫三大类资金。

贵州 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 篇6

贵州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近年来,每年民生资金项目投入均在2000亿元以上。由于分布点散面广,基层监管薄弱,查处不到位,一些民生资金被当成“唐僧肉”瓜分和侵占。近日,贵州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文胜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上,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整合县级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力量组建的民生监督组为“主力军”,紧盯侵吞民生资金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主动切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以专项监察为载体,强力推进民生领域“铸廉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纪律保障。

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的通报情况显示,2015年,贵州省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监督重点,着力解决扶贫开发、微企扶持、危房改造、征地拆迁、医疗卫生、农村低保等领域侵占民生资金的突出问题。省市兩级纪委重统筹、抓督导,坚持旬通报、月分析,督促县、乡纪检监察机关和民生监督组主动排查问题线索,主动查处违纪案件,共立案10238件,党政纪处分10640人,涉及金额7.86亿元,全省所有乡镇纪委都消除了“零办案”。

2015年,黔东南州在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专项监察中,查处了涉及5个县的11起腐败案件,3名县扶贫办“一把手”牵涉其中。目前,黔东南州扶贫办建立了“扶贫项目精准化监控平台”,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入扶贫项目基本信息和实施地点的GPS数据、图片,对全州扶贫项目点准确定位、实物化管理、全程监控,“压缩了套取、冒领扶贫项目资金的空间。”贵州省还整合财政、审计等专业力量,通过现场核查、暗访调查、自上而下追踪资金流向等手段,对专项资金项目廉政风险点精准走访监督,针对性开展重点巡查、滚动巡查、全覆盖巡查,着力发现问题线索。

财政扶贫资金 篇7

一、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概述

由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数额大, 涉及面广, 仅从单个指标不能反映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为了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各省扶贫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 考评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设置遵循客观、公正、公开、规范、权责统一的原则, 并有利于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突出使用效益, 有利于资源整合。

指标体系的设置方法主要通过专家座谈法选择指标和设置权重, 指标设置的原则和考核的目标不变, 每年根据考核情况不断改进指标和权重, 2008年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组成, 总分100分。此外, 还有违规违纪减分指标和受灾情况、地区调整等加分指标, 具体指标含义及得分标准见附表1。

(一)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绩效考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

1. 扶贫成效 (45分) 。

该指标考核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果, 包括贫困人口减少进度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东部为省定重点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通过这两个指标反映各省扶贫资金使用成效, 选择这两个指标主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综合性。

2. 资金管理及使用 (45分) 。

该类指标主要考核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 目的是考核各省是否规范管理扶贫资金, 督促各省 (区、市) 认真贯彻落实《纲要》要求, 不断加大扶贫投入的力度。该指标包括资金到位情况、省 (区、市) 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情况等5个具体指标。

3. 工作评价 (10分) 。

主要考核各省 (区、市) 扶贫、财政部门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的时间与质量。包括:材料及时上报情况、扶贫工作落实及创新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信息录入情况等。

4. 其他.

(1) 违规违纪情况 (-15分) 。该指标针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违纪违规较为严重的现象进行减分, 督促各省 (区、市) 切实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 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扶贫开发。 (2) 受灾情况 (4分) 。由于自然灾害对减贫工作效果影响很大, 本评价指标体系把受灾情况作为调整指标, 由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加权计算得出, 根据受灾严重程度加0-4分, 由于统计数据主要依据旱灾和涝灾受灾程度, 对于特殊灾害, 如地震, 根据受灾程度, 给予特殊考虑。 (3) 区域差异。由于自然和地理条件的不同, 中国不同区域在发展速度和减贫难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降低这种区域差异的影响, 对不同地区的减贫成效给予不同的权重。具体处理方式是对贫困人口减少进度和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两个成效指标的总得分在东部给予100%的权重, 中部给予105%的权重, 西部给予110%的权重。

(二) 考核得分计算方法

各省 (市、区) 绩效考评得分采用简单加权法, 根据指标体系既定的得分标准, 计算各省各项指标的得分值, 然后汇总即得出各省 (市、区) 绩效考评总分,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Ai指i省 (市、区) 绩效考评总分, Bij指i省一级指标中j指标 (扶贫成效、资金管理及使用等四个方面) 得分, 一级指标由各具体指标得分简单加权得出,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Cjk指j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中k指标 (贫困人口减少进度等13个指标) 得分。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方法存在问题

绩效考评办法对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 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突出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减贫因素的复杂性、扶贫资金使用项目的多样性, 当前的评价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综合评价缺乏针对性, 效果指标过大和权重太高

反映减贫工作成效最直接和有效的指标就是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和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情况, 这两项指标在国家统计局也有统计, 在其他成效指标很难获取, 收集成本太高和数据监测系统没有建立的条件下, 这两个指标是反映扶贫成效最有效的指标。但是这两项指标也有太宏观, 受扶贫资金投入影响不直接的缺点, 扶贫成效不仅受扶贫资金投入影响, 更受整个社会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 并且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更大, 扶贫资金对全省贫困人口、贫困县平均收入增长只有补充性的作用。用这两项指标考核的是各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包括扶贫投资) 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影响, 而不仅仅是财政扶贫投资的效果。

(二) 部分考评数据采集方法不科学, 数据核实困难

部分考评数据主要依据各省 (区、市) 上报的书面材料, 如“项目完工率”等数据完全依靠上报, 核实困难。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为提高考核得分而虚报数据的现象。只要有少数省这样做, 其它省份就会模仿, 从而使这些指标失去意义。

(三) 数据填报不及时、不可靠, 与考评要求脱节

填报数据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材料上报不及时, 不可靠, 上报的材料与考评要求脱节, 对一些指标表述不规范 (模糊) 等问题, 在实际考评工作中这一问题相当普遍。调查发现, 这主要是由于负责填报材料的人员对考评要求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所致。尽管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进行了三年, 但是至今没有对各省 (区、市) 扶贫办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此外, 对工作好的省份激励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四) 个别指标标准设置太高

有的指标地区之间可比性不强, 如“项目完工率”在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差异影响施工的时间和进度, 由于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时间较晚, 且扶贫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建设, 不少项目实施往往需跨年度实施, 因此, 制定90%的进度实际操作中完成有困难。

三、改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方法的建议

(一) 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 完善考核体系

专项评价具有针对性强、项目可比性强等优点, 今后应结合各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逐步转向专项评估为主, 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整村推进的专项考评、产业化扶贫的专项考评、片区开发的专项考评等。专项评估最大的难点就是数据收集难、成本高, 如果依靠实施单位上报数据, 则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更可靠的方法是与国家统计局合作, 根据考评指标体系需要的数据, 委托地方统计部门收集数据。但由于需要在统计部门的调查点之外布点和抽样, 而且要有足够大的样本保证省 (区、市) 级代表性, 样本也要随重点工作的变化而变化 (如整村推进调整村以后, 调查点也要随着调整) , 每年调查成本较高。

在数据来源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分省 (区、市) 专项评估在短期内难以开展。一种可行的选择是先开展专项评估的研究工作, 暂时不推广到各个省 (区、市) , 只选择1-2个省 (区、市) 进行试点, 各省 (区、市) 仍然进行综合评估, 但需要降低现有绩效指标的权重。将分值降到15-20分。

(二) 改善考核指标, 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建议成效指标中增加贫困缺口的变化指标, 以反映贫困人口内部的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因为国家统计局在计算贫困人口时同时考虑了收入和消费, 所以, 贫困缺口指标的数值可以用收入缺口和消费缺口的平均值表示。

建议调低“年度项目完成情况”指标的标准。从各省 (区、市) 的实施进度看, 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低项目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值, 并且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

建议进一步细化扶贫工作的评价指标。尽管扶贫工作评价是一项主观指标, 但应该采用相对比较科学的程序来打分, 以便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扶贫工作的好与差。因此, 应该对各省 (区、市) 扶贫工作评价的内容再细化, 如分为工作特色、创新, 及时传达信息、按时上报材料等, 以细化的指标进行考评, 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更加科学、合理。在客观效果指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建议适当提高扶贫工作评价的得分。

(三) 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上报材料不够规范的部分原因是各省 (区、市) 不太熟悉考评工作, 在考评办法出台后, 有必要对各省 (区、市) 相关主管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不仅使他们更重视这项工作, 也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 对仍不能按要求提供材料的省 (区、市) 加重扣分。

(四) 划分大区, 分区考核

目前的考核方法将所有省 (区、市) 放在一起考核, 同时在一些指标上对东中西部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对中西部的绩效指标进行了加分处理。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 很难科学地确定不同指标的数据值和权重。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将所有省 (区、市) 分为东、中、西部分别考核, 单独排队。所有的省 (区、市) 只与本区内部的省 (区、市) 进行比较, 可比性大大提高。东、中、西根据省 (区、市) 的数量按比例分配A、B、C、D的等级指标。从而保证每个大区都有先进和落后的省 (区、市) , 形成更有效的竞争格局。

(五) 逐步建立持久的可操作性工作平台, 简化考评程序

建议结合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和贫困监测系统,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包括监测信息系统和扶贫项目库, 监测信息系统现在已投入使用, 扶贫项目库也是地方申请项目的系统, 各地每年在申请项目时, 直接在这个系统上填报资料, 申请通过后, 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材料也要通过此系统上报。这样既节省人力、时间, 避免重重上报, 又有利于监督, 把扶贫项目库与现有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对接, 可以审查从中央到县的资金使用、项目审批情况, 从而使绩效评价指标更客观、公正。

在信息录入时,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及其他相关信息的录入坚持“谁负责, 谁录入”的原则, 这样, 每年在评价时, 将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的指标就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出所需数据, 大大减少各省 (区、市) 上报数据的工作量, 提高扶贫业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而且对资料的真实性有明确的负责人, 增加了数据的可追溯性。

(六) 建立绩效考评专家库, 提高评价的公正性

根据需要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的专家库。专家库是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随机抽取专家的一个智能系统, 包含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所需的各专业的专家的信息, 在评价时从系统内随机抽取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评价专家队伍的稳定性, 而且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七) 合理利用考核结果, 促进各地扶贫工作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 这就需要形成合理的奖惩和激励机制。一是将考评结果进一步与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挂钩, 使其成为决定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拿出部分奖励资金对工作好的省 (区、市) 进行奖励, 用于补充工作经费, 进一步提高扶贫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考核结果 (包括排队和得分情况) , 形成社会压力。

摘要:现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体系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 从扶贫成效、资金管理及使用等四个方面评价各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但是由于减贫因素的复杂性、扶贫资金使用项目的多样性, 当前评价方法存在缺乏针对性、部分考评数据采集方法不科学、数据填报不及时、个别指标标准设置太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包括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 改善考核指标, 进行能力培训, 分区考核, 建立工作平台和专家库等。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扶贫成效

参考文献

[1]汪三贵.中国扶贫资金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评价[J].老区建设, 2008 (3) .

[2]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EB/OL].www.cjbd.com.cn.2009-6-23/2009-10-18.

[3]帅传敏等.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管理效率的定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3) .

财政扶贫资金 篇8

为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2003年由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牵头, 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国家统计局等几家单位, 共同研发一套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要能全面地反映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 方便各级业务数据处理。同时提供先进的数据交换手段, 将所有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逐级上报到省、中央, 方便各级用户查询统计。

由于我国各省现阶段贫困状况的差异, 扶贫工作在具体细节上也略有不同, 扶贫软件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要提高软件整体构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不改变基础信息的收集过程中, 通过系统设置, 改变软件运行模式, 达到较好的通用性的目的。

2 开发目标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 :完成对全国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和监控, 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收集分析与扶贫工作有关的各类信息, 为扶贫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提供全面详细的资料,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为顺利完成国家制定的21世纪扶贫纲要的目标提供信息保证。

现阶段系统建设任务: 在不改变各地现有扶贫工作模式的同时, 通过使用信息系统, 帮助各级扶贫业务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收集在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系统数据传输及时、准确的优势, 在中央形成各类有效的分析统计报表, 帮助用户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的扶贫状况。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对于扶贫工作的模式不尽相同, 在信息的提供上也没有统一的格式, 所以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难度都比较大, 为避免信息系统与业务的脱节, 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解决方案,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在项目信息卡、项目报账提款单等重点信息的收集上做到准确完备, 充分满足上级领导分析统计信息的要求。

3 设计原则

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设计时, 充分考虑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和金财工程的兼容性, 借鉴金财工程中“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系统平台、统一组织实施”的“五统一” 指导思想建立一个规范、高效、科学、透明, 面向项目的反馈系统。

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从时间、效率、成本、投资保护、 技术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 制定如下7条设计原则:

3.1 实用性

为了保证系统的实用性, 整体设计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与实际工作流程和实际条件相结合, 使本系统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扶贫工作。

3.2 友好性

本系统主要服务于政务工作人员, 它们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项目管理上, 时间十分宝贵, 因此, 在界面的设计中,多次咨询业务人员的意见, 使界面风格符合他们的习惯。

3.3 技术先进性

针对技术发展的现状, 提出“十年不落后”的设计理念。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选用现在最先进的技术。

此外, 下面提到得可扩充性和开放性使系统能够及时升级, 是系统技术先进性的有力手段。

3.4 扩充性

系统可扩充性可以有效地保护用户投资。在软件的设计中, 尽量采用灵活的方式, 给用户提供改动的接口, 以便于扩充、修改。

3.5 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涉及软件、硬件、管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在系统中, 每一个设备选型的故障率都会有明确的参数。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部分, 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3.6 安全性

在系统安全性方面, 加强了内部管理, 对防黑、防病毒、防数据灾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此外, 还将聘请第三方作安全体系方面的指导和评估, 使整个体系达到BS7799标准。

3.7 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

对于从设备购置、安装、测试、维护、 管理、升级、更新直至报废全过程发生的费用, 都会进行论证和测算, 使整个系统的TCO降到最低。

4 设计目标

4.1 规范工作规程

将财政部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整体流程电子化, 使得从中央到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 (市)、县 (市、旗) 的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扶贫办、计划部门、民委、 统计部门都在同一个管理平台上办公, 不仅规范了工作流程, 也便于数据统一管理。

4.2 信息数据管理

在财政部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中, 信息发布、收集与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从中央到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市 )、县 (市、旗 ) 所有使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单位 , 信息数据内容包括发布和查询财政部扶贫资金管理、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管理、少数民族扶贫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及重要文件; 查询所辖各地的贫困状况、扶贫规划和计划; 汇总扶贫项目、工代赈扶贫项目、少数民族扶贫项目等的计划执行情况并进行跟踪分析; 扶贫资金的专户收支情况, 实际使用情况及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关的所有信息。

将采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分类指标,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4.3 统计分析数据

通过各层级用户收集起来的基础信息, 建立起完备的扶贫资金管理信息数据库后, 每个层次的主要用户和其他5个用户都可以根据6类扶贫资金监测指标, 利用系统专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源信息进行处理, 不仅可以综合分析与评估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瞄准、效率、 效益、配套和管理水平, 而且为今后的项目审批和评估提供了科学的、可量化的依据。

4.4 加强监督管理

扶贫资金管理信息化,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扶贫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 而且由于每一个扶贫项目从申请审批, 到项目实施资金分配, 及最终项目的监管与评估, 全部要通过管理系统完成, 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上级单位的监管力度, 杜绝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4.5 项目跟踪评估

扶贫项目的效果和影响是评估扶贫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成果的主要依据。然而, 对扶贫项目全面地逐个进行效果统计,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是不允许的。只有通过复杂的计量分析才能实现客观的评估, 而这必须要求分析对象中包括足够多的样本。一套完善的扶贫资金信息管理监测系统, 包括了扶贫项目资金信息, 再加上国家统计局目前的贫困监测抽样调查中包含的非常详细的生活质量信息, 必将大大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和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并可依据效果分析和影响评估的结果, 提出有可操作性的、较为具体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及扶贫政策调整建议。

5 业务流程

5.1 制定业务流程

扶贫规划首先由乡和村有关的部门进行采集、录入、汇总, 然后上报到县里有关的部门, 如财政、扶贫办、计委、统计局等。在由县有关部门汇总县里各个有关部门采集、 录入、汇总县里所有扶贫规划上报到市, 然后市汇总再上报到省, 省最后汇总上报到中央有关单位。

5.2运用流程

5.3业务流程

6 系统功能

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主要业务分析可以知道本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设计围绕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这两条主线,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以下栏目:

(1) 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计划、 项目进度、绩效考评。

(2) 资金管理包括预算安排、资金分配 、资金拨付、资金统计。

(3) 监测信息包括来自扶贫办、发改委、财政部、民委、统计局的监测信息。

(4) 辅助决策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资金贫困关系 、项目贫困关系统为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5) 内部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公告通知、扶贫研究。

(6) 系统维护包括权限维护、基础数据维护 、数据上下传、同级数据互传。

7 功能结构图

如图4所示。

8 拓扑结构

在本方案中, 涉及到各个部委之间以及各个单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换问题。系统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

9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由项目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联合办公子系统、决策辅助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网络发布子系统、安全子系统7部分组成 (参见图6系统构成示意图)。

10 B/S 体系结构

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 (客户机/服务器), 在这一架构中业务逻辑位于客户端, 对数据库频繁访问使网络上数据流量非常大。为了弥补C/S架构的缺陷, 人们发展出了三层或多层架构:客户机一中间件 (应用服务器) 一数据库服务器。

B/S架构或称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就是三层架构的一种,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客户端操作界面采用上网时常用的浏览器形式, 也就是说, 其客户端就是网络浏览器。客户端的后面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以及与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 发出数据请求, 由应用服务器, 或者称之为Web服务器从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取出数据并进行计算, 将结果返回浏览器, 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与C/S架构相比, 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 B/S架构具备极大的优越性, 采用统一的B/S架构开发的系统可以实现无缝地与其他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基于B/S架构的系统, 在维护和升级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连接服务器,做到远程维护和升级。所有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所有的维护操作只对服务器进行。B/S架构如图7所示。

11 软、硬件及网络环境

11.1 软件开发环境

如表 1 所示。

11.2 软件运行环境

如表 2 所示。

11.3 硬件环境

如表 3 所示。

11.4 网络环境

各业务部门浏览数据, 中央与各省上传下达数据, 财政部与其他业务部门互传数据都将在公网上进行, 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情, 将采用数字加密、数字认证等一系列安全措施。

12 政策法规模块的实现

12.1 浏览政策法规

点击内部信息→政策法规→最新政策法规, 如图8所示。

点击按钮后可查看到各个部门制定的更多的政策法规。

12.2 维护政策法规的实现

点击内部信息→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维护, 如图9所示。

点击新增后进入以下界面进行编辑, 如图10所示。

编辑完成点击提交按钮, 如图11所示。

删除法规, 点击删除按钮。如图12所示。

13 结语

经过几个月的设计和开发, 扶贫信息系统基本开发完毕。通过应用UML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并设计, 其功能基本符合用户需求, 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1) 对信息系统政策法规模块进行分析 , 其主要功能有查询、维护、浏览等几个方面。

(2) 应用UML对信息系统的政策法规模块基本功能进行描述, 画出用例图、类图、顺序图和活动图, 并对每个功能进行用例描述。

(3) 应用UML对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 , 并使用B/S结构设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4) 应用Java语言和Oracle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实现。

财政扶贫资金 篇9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一、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人们普遍认为, 财政扶贫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贫困部门的资金需要, 为经济建设筹集和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 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对财政扶贫支出资金的绩效重视不够。

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 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 切实改变重分配, 轻监督, 轻绩效的现状,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现阶段尤其注重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 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力约束, 衡量和判断财政支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来体现各级领导机关及其办事机构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质量、效率水平。这项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了解扶贫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总结项目管理经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提供参考。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 公益性原则

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让大多人受益, 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 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 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 财政更多的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

(二) 公开化原则

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 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 规范程序, 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三) 市场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 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

(四) 安全性原则

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 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三、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般委托中介机构来进行, 中介机构接受任务委托后, 制定工作方法, 主要采用自评与抽查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和打分法, 利用书面评价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指标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打分法就是指由相关人员按规定的指标按历史经验或行业标准等进行判断确定评分。书面评价是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或部门提供的书面自查自评材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抽查, 综合形成评价报告。

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一) 评价重点是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任务完成等情况

1.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包括项目从立项到监督检查全过程的规范化, 程序化建设, 项目组织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建设情况等方面。

2.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资金 (含地方自筹资金) 的到位情况、使用情况及财务管理情况等方面。

3.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任务完成的数量;二是完成任务的质量;三是项目完成的及时性。

4.对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能源、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情况等方面评价。

(二)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 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 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 可行性, 创新性, 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立项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的政策效应, 项目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等内容, 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 资金配套落实情况, 实际支出情况, 财务信息质量, 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 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 是否为农民增收这一目标, 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 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就应集中投入, 重点倾斜, 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三) 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

扶贫资金是专项资金, 过程的监控显得极为重要。一是在立项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预算, 进行事前控制, 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 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 组织论证、筛选, 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

五、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 扶贫政策被市场弱化或瓦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价格的放开, 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贫困地区实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已失去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由此而日益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如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减免农业税、减免扶贫企业税等政策, 早已因为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的出现而不再管用;每年国家专项安排的各项计划内扶贫物资因资金短缺不能按时发放;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使贫困地区每年大量调进的口粮由于不再享受中间补贴而负担过重。

(二) 道义号召和行政手段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部门、各社会团体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部门扶贫积极性下降, 很难再像前些年那样以大批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援扶贫开发工作。更有甚者, 个别涉农部门受利益驱动, 以“服务”为名, 明里暗里伸手向农民抓一把, 把负担转嫁给贫困地区农民。

(三) 贫困地区资金吸引能力进一步恶化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进一步显示, 越是收入低下, 越是贫困的农户, 其生产效率和投资报酬率越低。从而陷入收入水平低→积累、投资少→经济增长慢→收入水平低的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不幸的是, 中国目前从整体社会机制上, 正促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在陷入这种循环。

(四) 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贫困地区本身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方方面面都需要扶持, 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仅仅投入几万元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 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是在边远, 交通不便地区, 实施的项目不仅材料成本高, 而且运费高, 国家补助低, 投入不足, 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五) 扶贫工作重点不突出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们在扶贫工作上过多地重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而忽视了如何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也就是在产业扶贫建设上力度不够, 投入较少, 致使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得不到有效增收, 解决贫困速度依然缓慢。扶贫开发工作步履维艰。

(六) 直接解决贫困解决温饱的项目偏少

由于资金整合力度差, 对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不足, 致使在建设工作中, 大量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而与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 产业开发等项目投入偏少。从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 用于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总投入比重较大;而用于与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产业开发项目所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偏少。

六、建议

(一) 科学合理划分和确定项目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远低于发达地区, 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财政资金应有间接拉动和协调引导的功能。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尊重群众的意愿, 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关系最密切的项目上, 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 制订并逐级上报整村推进计划显得尤其重要。严格执行整村推进计划在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等过程中的程序, 根据村级规划, 建好项目库, 统筹安排好扶贫资金, 整合扶贫资源, 按计划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二) 加强对扶贫财政支出资金的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单项目的金额虽然有限, 但被用于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产业开发、道路工程、通电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等多方面,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资金的使用, 项目的申报、审批、使用、验收等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法法规和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 规范会计信息,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 财政支农资金对产业化扶贫进行倾斜

财政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此, 基础设施的改善虽然也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 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发扶贫, 可以带动农民摆脱贫穷, 增加收入, 巩固贫困地区的扶贫成果。

(四) 增加财政扶贫补助资金总量和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贫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多。因此, 有必要加大扶贫的力度, 继续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倾斜。同时, 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落后, 交通非常不便, 目前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偏低且实行统一的标准, 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

(五) 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不同途径的资金整合

贫困地区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完全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绩效扶贫开发存在较大的困难, 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 各地可以鼓励不同途径, 不同性质的的社会资金整合和捆绑, 以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六)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 并贯穿于预算编制, 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 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 同时还要提交项目绩效情况。对于项目绩效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 主管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 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方可拨款, 没有理由的, 可以在预算中相应扣减预算经费。并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玉, 李树吉.财政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模型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S].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汤全荣, 张蓉.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S].审计文摘, 2007, (3) :19-21.

[3]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S].宏观经济研究, 2007, (6) .

[4]张季.中外扶贫资金管理研究 (一) [S].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8-30.

[5]刘烈平, 关圣章.山里有路山外有海——南涧县扶贫攻坚调查[S].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 2007, (2) :17-19.

[6]作者不详.南涧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S].云南农村经济, 2006, (3) .

[7]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F].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85-190.

财政扶贫资金 篇10

1 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工作概况

消除贫困,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河北省在21世纪来临之前制定了《河北省1994~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 在进入21世纪初制定了《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 并且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 》的实施意见, 将扶贫开发上升为国家大事。

2001年, 国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年) 》, 按照当时的标准, 河北省有7102个贫困村, 570万贫困人口, 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区) 40个, 省级重点贫困县12个, 总共52个需要重点扶持的县 (区) 。按照《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的安排, 河北省分三批对7102个贫困村进行扶持, 如表1所示。

“十一五”期间, 中央和省累计投入25.5亿元财政扶贫资金, 比“十五”期间增加10.5亿元, 平均每个重点村投入50万元以上财政扶贫资金, 较“十五”期间大幅度增加, 其中国家投入20亿元, 详见图1。另外, 五年间为48.45亿元扶贫贷款进行了贴息, 其中2010年扶贫贷款12.58亿元, 贴息3058万元。五年来, 全省直接扶持了29万个贫困家庭发展各类脱贫增收项目, 许多贫困户稳定脱贫, 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截至到2012年底, 河北省还有694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其中需要扶贫的目标人群有462万人, 约占农村户籍人口的9.9%。

“十二五”期间, 调整了各贫困县区不同的投入比例, 国家规定的贫困县要拿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输入的1%以上用于扶贫开发, 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贫困县要拿出2%以上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于专项扶贫开发。平均每个国定贫困村投入300万元以上, 其中至少包括1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 其他资金则来源于部门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省定贫困村的投入力度与国定贫困村保持基本一致即可。2012年, 河北省财政安排了2.7亿元的扶贫资金, 比上年增长了1倍, 大部分扶贫开发重点县落实了“拿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专项用于扶贫开发”的规定, 特别是沽源县、赤城县、蔚县分别投入资金4000万元、6000万元、5000万元, 分别占本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5.9%、11.9%、12.9%。各级投入扶贫资金大幅度增加, 为打好全省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 中央和省政府都加大了扶贫力度, 中央投入9638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 比上年增长17680万元, 增幅达到22%, 河北省政府的扶贫专项资金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投入11亿元, 实现了河北省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

2 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脱贫难度无形加大

目前我国的资金投入机制是中央政府主导型, 投资渠道单一, 地方投资不足。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 因此分配到河北省的财政扶贫资金就相应的减少了;而且河北省是农业大省, 自身财力有限, 这就导致了省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不足, 供需矛盾异常突出。2009年, 河北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4280万元, 其中48910万元为中央财政投入;青海省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0400万元, 其中61590万元为中央财政投入, 河北省投入的扶贫资金总量只有青海省的6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 中央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4.87亿元, 而河北省地方配套扶贫资金仅1.25亿元。仅从发展产业单方面来使贫困村脱贫, 不含基础建设, 河北省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而实际扶贫工作中, 对于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 平均到每个村还不足50万元。可见, 河北省财政配套资金与国家要求差距不小, 财政援助的扶贫资金供给远远低于扶贫工作的需要。

2.2 资金传递过程繁琐, 诱发扶贫效能缺失

将扶贫资金足额传递给贫困地区所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扶贫资金传递效率的高低。资金传递时间越短, 中途损耗越少, 传递效率就越高。我国的扶贫资金是从中央到地方, 自上而下层层传递, 而不是一次到位。河北省的扶贫资金要想到达贫困地区, 经过层层政府部门的决策, 难免会使得部分扶贫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势必影响扶贫工程的进度, 不同程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在资金流转过程中, 还会因为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不力导致资金在无形中增加运行成本。更为严重的是, 当扶贫资金到位时, 由于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有限, 县级政府往往会截留部分资金用来维持机构运转, 从而使能够真正用在扶贫上的资金越来越少。

2.3 资金分配尚不规范, 项目用途管控不严

河北省扶贫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扶贫资金的划拨, 但由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是无条件的, 不用偿还的, 所以宣传能力和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决定了扶贫项目的选择, 而不是社会资金利润率, 违背了坚持效益优先和公平的分配原则。各个贫困县所分配的扶贫资金本应用于扶贫项目上, 然而部分资金却被投向了能产生较高利益的非扶贫项目上, 其原因在于贫困县地方政府财政紧张, 想以此来缓解压力。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地方官员不解决实际问题, 只注重面子, 因而大量的扶贫资金被用于可以提升政绩的工程上, 贫困状况并没有改变。

2.4 扶贫资金使用分散, “漏出”现象时有发生

河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由多部门共同管理, 涉及到财政、扶贫办、发改委、民委、林业等, 再加之各部门管理方式上的不同, 致使资金不能进行统一的使用, 这就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从实际的扶贫资金投资方向来看, 大量的扶贫资金并没有投向农村的文化建设、教育、卫生等基本生活保障及基础设施, 而是投向非农产业, 使得农户生产性和创收性并没有提高, 扶贫资金的使用不尽人意。不仅如此, 越来越多的专项扶贫贷款投向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 而这些企业是完全可以使用商业贷款的, 导致贫困县和贫困地区无款可贷。在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 资金“漏出”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单位甚至编造虚假账簿、凭证, 私自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部门的费用开支, 或挪作他用。

2.5 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贫困”帽子不愿早摘

由于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缺失, 导致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不对称, 扶贫项目缺乏完善的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旦某个地区被评为贫困, 扶贫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就会接踵而来, 从而该地区贫困人口容易滋生懒惰思想, 不去改善贫困状况, 而是坐等发放的扶贫资金。为了加强监督管理, 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在建立时被过于复杂化, 不仅要经过从省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 且审批环节多而繁琐。涉及管理的部门过多导致没有专门的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 只是停留在事后的跟踪检查上, 致使责、权、利严重脱节, 更增加了监管的成本。

3 加强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的对策

3.1 筹资渠道多元化, 提高脱贫积极性

在我国, 政府是反贫困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针对贫困县财政收入较低, 无法完成中央要求的配套资金的规定比例, 扶贫项目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问题, 中央根据地方经济实力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但在新的形势下, 扶贫资金的筹资渠道应当趋于多元化,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作为筹资导向, 农民作为主体, 并补充以外资、信贷和社会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扶贫机制。在扶贫工作中, 政府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也应适当调整, 并将扶贫开发项目纳入到公共财政专项资金的框架之中, 打造“服务型政府”, 将政府难以控制约束的事情下放给市场进行自动调节。尽管市场机制本身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但在资源配置方面, 它无疑是一种最佳机制, 市场的良好运作, 对改善贫困地区的现状是不可或缺的。

3.2 简化资金传递过程, 强化“高压线”意识

在纵向和横向方面, 我国扶贫开发系统机构庞大, 委托代理关系繁杂, 因此有必要对传递主体和层次进行简化, 适当缩短项目审批时间, 减少上级对下级“瞎指挥”的现象, 从而减少制度本身的运作成本。同时, 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廉政和法律法规教育, 尤其是对县、乡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业务技能和工作执行力, 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的思想, 从源头上制止资金“漏出”的行为, 将扶贫资金管理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3.3 动态管理贫困目标, 进入退出形成常态

确定新的扶贫标准后, 应对贫困目标实行动态管理。首先, 加强信息档案管理。通过逐村逐户建档立卡, 基本摸清贫困人口底数, 定期定批建立包含村、乡镇、县地方三级贫困人口、扶贫项目等基本账目, 包括贫困人口的具体数量, 扶贫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审批、验收和资金的拨付、使用、结算、审计等运行环节, 应做到专人负责, 入账保存。其次, 建立动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201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参照国家调整重点县的办法, 借鉴外省的做法和经验, 出台了《关于鼓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出列步伐的意见》。此举是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必然要求, 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利用互联网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网络, 定期对脱贫和入贫对象“销账”和“入册”, 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 以解决戴上“贫困”帽子不想摘, 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的懒惰思想, 又能使真正贫困的地区进入到扶贫的范围之中。

3.4 构建适当奖惩机制, 分配使用综合考量

在现实体制中, 地方政府多数迎合上级, 贫困地区为了达到考核要求, 普遍存在虚报和瞒报的情况。地方扶贫资金原则上分配应以公平为主, 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 造成了扶贫资金分散使用, 滋生了贫困群体的“等、靠、要”的懒惰心理, 因此,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心和扶贫效果, 带动贫困群体积极参与, 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应采取激励机制,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问责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上, 一部分要按贫困规模和程度进行, 以体现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另一部分按绩效考评结果分配, 对扶贫效果成绩显著, 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的贫困地区要多补助, 并且逐渐形成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扶贫效果差的地区少补甚至不补。对各地违规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行为,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一经发现, 立即查处, 严惩不贷, 绝不姑息。

3.5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加强各种审计监督

由于我国扶贫机构庞大, 多部门管理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 使得扶贫信息不对称, 跟踪监测效果不佳, 对扶贫资金“漏出”行为监管乏力。因此, 有必要建立阳光财政, 使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规范、透明、公开, 强化政府理财和监督职能。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应加大监督力度, 对扶贫资金要严格执行专户管理制度, 运行过程中要做到封闭化以及资金的定期报账制, 实行村有“一本清”、户有“明白卡”, 到村资金“直通车”等做法, 严防侵占、私留、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各级审计监督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扶贫工作的进程要注意跟踪审计监督, 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倾向和扶贫项目扭曲的现象, 并对资金传递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对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抽查, 重复监督。

参考文献

[1]李俊义.河北取消贫困县GDP考核[N].中国建设报, 2014-05-19.

[2]毕祯.河北省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2.

竹山县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篇11

严格资金拨付。该县严格执行《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先验收审核,后报账拨款。拨付资金一律凭立项批准文件、扶贫和财政部门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项目施工发票等报账资料,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确保专款专用。

强化督办检查。该县围绕“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加强跟踪督办检查。各乡镇、村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扶贫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县扶贫办坚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班,进行督办检查,严格检查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督办检查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坚持审计监察。该县按照项目资金的走向,深入到村到户到点延伸审计。同时,通过审计客观反映项目的使用和效益情况,提出改进和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绩效评价。该县对已完成的扶贫项目, 每年12月底前,由县扶贫、财政等部门根据年初分片负责情况,对规划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及扶贫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形成年度扶贫绩效评估报告,作为上级考核验收、审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实行奖惩激励。该县按照“保基本,办示范,奖先进,拉差距”的原则,实行“大干大扶持、小干小扶持、不干不扶持”的办法,彻底打破扶贫资金平均分配格局。根据项目实施效果,实行奖优罚劣,合理确定资金扶持额度,对项目实施效果明显、有特色、且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乡镇、村实行重奖重扶;对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基本完成任务的,资金投入保持平均扶持水平;对项目实施效果差,没有完成当年项目建设任务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扣减扶持资金。

(湖北省竹山县财政局 王元彬、董智勇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财政扶贫资金 篇12

一、凉山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

凉山州11个扶贫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来源, 主要有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扶贫财政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等。从“十一五”期间的扶贫资金投入来看, 虽然资金投入曾经一度有所下降, 由2005年的43304万元缩减到2006年的33316万元, 但总体上, 随着政府近些年扶贫解困政策的强化, 2009年的资金投入已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 (详见表1) 。

所以, 从资金投入力度看, 凉山州财政扶贫资金总体上投入相对稳定, 而且, 在近年来还具有一定的增长。根据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省、州、县市下达安排扶贫、两资项目总增加到1835个, 投入资金43843.15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357万元、扶贫贴息贷款16700万元、省两资6716万元、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与财政扶贫资金5513万元、县市配套资金6557.15万元。

从投入方向上看, 2006—2010年, 凉山州扶贫办从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特征出发, 围绕着解决温饱和稳定解决温饱, 将资金重点用于推进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三房”改造等工程, 投入领域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其他生产行业、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道路修建及改扩建、电力设施、电视接收设备、学校及设备、卫生室及设施、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资助儿童入学及扫盲等 (详见表2) 。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从资金的帮扶效果来看, 在直观的贫困干预层面而言, 不断追加的扶贫资金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凉山州的贫困状况。据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30日, 全州2010年实施的1680个扶贫项目, 直接帮助了12.74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村建设扶贫工程完成了90个村的计划任务;“三房”改造扶贫工程完成了36383户贫困家庭的住房改造;劳务扶贫上帮助1633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完成55公里的村道建设;帮助150户残疾人家庭完成了房屋改造;建成沼气池4300口;3个溜索改建人行吊桥项目全部顺利完工, 等等。

但是, 进一步评估扶贫资金对贫困干预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发现, 直观层面的评估难以深入反映资金效率, 尤其是无法精确反映扶贫资金具体投向领域的输入与输出效益, 而且, 也无法在动态意义上考察扶贫资金投入成效。基于此, 选取贫困发生率及扶贫资金的单位效益进行分析, 考察不同投向的资金输出效益, 无疑是进一步提高资金效率的基本需要。

二、凉山州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

贫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考察凉山州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也需要从动态视角进行考察。而动态性的贫困衡量, 可以借助时间序列数据, 用“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等于贫困人口数/总人口数) 来反映, 这也是目前为止测算贫困程度最常用的方法, 它有助于提供贫困“广度”的重要信息。

从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来看, 凉山州的贫困状况大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格局 (详见表3) 。而与这一变化规律成反方向变化的是, 扶贫资金投入在2005—2009年间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对贫困干预的影响, 仅就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意义出发, 表3则清晰地反映出了扶贫资金的投入数量与贫困发生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事实上有助于减少贫困的发生。

而进一步考察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减少的支持力度, 利用2005—2009年间基础设施、技术培训与推广等领域的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发现, 不同项目的减贫贡献相差甚大。

以道路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扶贫资金在该领域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4.8%。技术培训与推广方面, 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资金投入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4.9%, 这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高度契合, 显示出技术知识的推广有力地增加了贫困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 从而对减贫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然而, 进一步测算扶贫资金对农业投资的减贫效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林业投资与减贫具有正相关关系, 资金投入每追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3.3%外, 其他农业领域投资则与与减贫具有某种背离关系, 其中, 种植业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增加1.3%;畜牧业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增加2.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除了样本数据不够充分等因素之外, 可能在于林业扶贫投资侧重于经济林建设, 而种植业、畜牧业投资偏向于传统作物及养殖品种, 不同物种的在特定时段内的产出市场价值差异较大, 经济林建设相对于传统种养来说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至于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的投资效果, 数据分析显示, 该领域投资与贫困发生率显著负相关, 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3.8%, 这解释了强化贫困人群的生活保障可以有效地改变贫困状况。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其中, 扶贫资金投入是在表2数据基础上, 以2005年为基年, 根据2006年到2009年四川省消费价格指数扣除物价因素后的调整结果。

鉴于不同投向扶贫资金与减贫的相关分析, 只能大致反映出扶贫资金在不同领域的输入输出效果, 这种分析无法动态显示出单位资金的减贫变化, 为此, 我们进一步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分项目测算单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整理凉山州1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2010分年度的新增建及改扩建道路里程、新增教育和卫生用房面积、新增基本农田面积、新增经济林面积、科技培训人数等数据, 并考察分项目的年度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我们发现, 分项目扶贫资金的单位效率在某种程度上逐年下降。以万元资金的产出成效为例, 除去农田面积数据结构性异常变化无法反映资金的单位效益外, 其他领域的资金产出分别如下:基础设施建设上, 2005年每万元扶贫资金尚可完成0.32公里的道路建设, 在不考虑2009年明显的异常反应外, 到2006、2007、2008年度则分别下降为0.12、0.09、0.07公里;经济林建设方面, 2006年万元扶贫资金完成的项目建设面积为0.17公顷, 到2009年则降低到0.06公顷;科技培训上, 2005年每万元扶贫资金可资助培训的贫困人口数是1037人, 到2006、2007、2008、2009年则分别降低到378、478、292、267人;教育与卫生投资上, 2006、2007年度的万元资金单位产出分别为62.8、104.7平米, 到2008、2009年则降到56.9、57.7平米 (详见表4) 。

三、凉山州扶贫资金减贫成效的分析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就减贫力度而言, 总体上看, 凉山州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具有一定意义的消解作用, 其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对减贫的贡献高低, 排序大致为技术培训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林业投资→种植业→畜牧业。但进一步考察分项目的万元扶贫资金的单位产出效率, 则一个普遍现象是扶贫资金的产出效率趋于降低, 不同项目的减贫成本越来越高, 这需要引起重视。

而进一步透析万元扶贫资金单位效率下降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扶贫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 这表现如下:首先, 扶贫机构设置欠科学引发掣肘等问题。从目前来看, 凉山州的扶贫机构设置, 既有纵向的层级结构又有纵横交错的条块结构, 这种交错安排虽然达到了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作用, 但客观上也造成政出多门、扶贫资金投入苦乐不均现象, 如, 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救助式扶贫分别由发改委、扶贫办、民政部门管理, 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情况下, 往往急需资金的项目由于部门间的推诿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从而客观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 资金投入上缺乏科学引导机制。从凉山州情况来看, 在扶贫资金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资金投向的决定或凭借管理部门的经验或根据贫困人口意见而定, 甚至存在着长官意志, 再加上很多时候为了均衡贫困县之间、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 有限的扶贫资金被平均划分, 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投入到各项目中, 这种投入机制客观上使得产出最高的项目, 如技术培训与推广类具有显著减贫效果的项目每年能得到的资金注入严重不足 (年均得到的扶贫资金只有一二百万元) , 这无疑直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其中, X1是万元资金的新增建及改扩建道路里程, X2是万元资金的新增教育和卫生用房面积, X3是万元资金的新增基本农田面积, X4是万元资金的新增经济林面积, X5是万元资金的科技培训人数。

据此, 通过综合考察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进一步分析其减贫成效降低的原因, 笔者建议, 凉山州要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的减贫效 (转50页) (接34页) 果, 需要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结构。按照不同投向的资金产出效率, 实行差异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高效率项目的资金需要。根据凉山州不同项目资金的减贫力度与成效, 笔者建议, 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及科技推广等具有显著减贫成效的领域, 可优先安排并追加扶贫资金, 至于农业投资, 则需要在目前的项目结构中, 突出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的方式提高扶贫资金的减贫成效。第二, 拓展扶贫资金来源, 加大财政扶贫力度。鉴于扶贫资金数量投入与凉山州贫困发生率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可考虑增加中央以及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加强对口援建对口扶贫等横向扶贫机制, 条件可行的情况下, 也可考虑通过发行扶贫性质的福利彩票来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第三, 理顺扶贫机构设置, 强化各部门的协作机制。为此,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各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第三方部门以消除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卓.扶贫陷阱与扶贫资金政府管理效率.四川大学学报, 2008 (6) .

[2].章元, 丁绎镤.一个农业大国的反贫困之战——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分析.南方经济, 2008 (3) .

[3].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扶贫减少的经验分析.经济评论, 2010 (2) .

[4].郭佩霞.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 .

[5].庄天慧, 杨宇.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入对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省民族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8) .

上一篇:堵转故障下一篇:高血压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