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涉农资金(通用12篇)
财政涉农资金 篇1
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涉农企业和组织获得财政补助资金越来越多, 补助渠道及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涉农企业和组织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核算也就显得日益重要。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如实反映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保证涉农资金使用的合法和规范;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 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容与种类
目前, 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 按照具体内容可分为: (1) 农业生产类: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 (2) 农村社会保障类:如新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 (3) 农村教科文类: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农村中小学资金补助等 (如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农民“双证制”培训经费、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补助等; (4) 农村生活类: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补助、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等; (5) 促进农村消费类: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等; (6) 农村组织建设类: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村干部报酬补助、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补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补助等。
以上几类财政支农资金还可以按照具体用途, 可分为资产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区公益性设施形成固定资产的补助资金) 和收益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救助、中小学学生补助及促进农村消费等的补助资金) 。另外, 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来源渠道, 可分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省财政支农资金、县 (市) 及乡镇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补助对象, 可分为农业企业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支农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支农资金、农户农民个人财政支农资金等;按照是否偿还, 可分为有偿财政支农资金与无偿财政支农资金。
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
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 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 明确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主要有: (1) 专款专用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姓“农”, 必须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 严禁用于平衡预算收支、偿还债务、改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通讯器材及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三农”发展无关的支出。 (2) 公开透明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必须实行公示制度, 阳光操作, 接受公众监督, 对重要的支农项目还要实施专项审计和财政绩效评价。 (3) 规范管理原则。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确保资金专人管理, 专款专用, 专账核算。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挪用、骗取、滞留财政补助资金, 对违法、违纪行为, 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1. 资产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货币资金补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与资产有关的资金补助, 应计入公积公益金作为权益管理, 如村 (室) 改造补助费、村村通修路补助费等, 项目完成后应增加相应的资产, 如一部分支出不形成资产的, 应转作费用支出或损失予以转销。
例1:某村委会决定将村道路硬化成水泥路, 工程预算造价为10万元, 具体资金来源为:收到财政部门转来的道路修建补助款6万元, 向信用社借款2万元, 其余2万元由村自行解决。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财政补助和信用社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80 000;贷:公积公益金60 000, 短期借款———信用社20 000。 (2) 支付工程建设款时, 借: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贷:银行存款100 000。 (3)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交付时, 借:固定资产———村水泥路100 000;贷: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
(2) 实物资产补助。村级组织取得无偿下拨或捐赠的实物资产, 应根据资产移交等相关资料, 借记“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
例2:某村申请大型农机具支援项目, 被农机部门批准并拨付一台大型拖拉机, 转来有关手续和资产交接清单列明价值15万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农机150 000;贷:公积公益金150 000。
2. 收益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日常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补助, 良种、粮食种植补贴、农机购置、退耕还林、河道清理补助等, 应于实际收到补助款项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支出时, 按其用途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科目。
例3:某村委会收到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补助20 000元, 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25 000;贷:补助收入——村经费补助20 000、———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
(2) 如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困难、下山搬迁等扶持性补助, 项目较多, 归纳起来有三种拨付方式:一是“直补”, 即由财政部门直接拨补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二是“转补”, 即由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学校, 再由村或学校按批准的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发放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三是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单位, 再由村或单位自行安排补助到有关农户或个人。第一种方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关;第二种方式应作为代管资金列入负债管理;第三种方式则应作为补助收入管理。
例4:某村收到征地补偿款200万元, 按规定80万元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其余120万元属于对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补偿款时, 借:银行存款2 000 000;贷:内部往来2 000 000。 (2) 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借:内部往来800 000;贷:公积公益金800 000。 (3) 属于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 借:内部往来1 200 000;贷:现金1 200 000。
例5:某村收到县财政转来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 000元, 用于照顾烈士军属、五保户、残疾人救济、困难户补助、计划生育补助等。用现金先期发放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10 000;贷:应付福利费10 000。借:应付福利费5 000;贷:现金5 000。
有的财政支农资金采用报账制管理模式, 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等。报账管理是指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项目计划、工程设计方案、合同等, 按照项目建设进度, 凭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 向财政或其他资金管理部门报账, 经审核同意后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单位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下, 村级组织只参与了补助项目实施的相关管理和监督, 村级组织是补助项目的受益单位和相关资产的接收单位, 并没有收到资金, 但村级组织账务上应进行反映, 以保证村级组织财务的完整性。村级组织应根据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及凭证, 如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有关资产”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如不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其他支出”或“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
例6:某村上报扶贫修路项目, 修整出村道路2公里, 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立项, 扶贫资助5万元。该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上级部门采用报账制管理, 村级组织只参与监督管理。项目实施结束后, 经村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并收到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其他支出50 000;贷:补助收入———扶贫资助50 000。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的资金, 主要是扶持引导合作社发展, 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合作社对财政补助资金取得、使用的核算, 应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处理。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 建造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接受财政补助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资产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待资产建造完成, 交付使用时, 将“在建工程”转入“有关资产”, 同时,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专项基金”科目。
例7:合作社接受财政项目补助资金100 000元, 用于建造冷库, 冷库建设完毕验收合格投入使用, 全部支出合计160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收到国家补助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工程完工, 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冷库及设备160 000;贷:在建工程160 000。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100 000;贷:专项基金100 000。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则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科目。
例8: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100 000元。用其中20 000元补助资金支付成员培训学习费用。应作会计处理为: (1)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 (2) 借:专项应付款20 000;贷:银行存款20 000。
五、农业企业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根据目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农业企业如符合小企业标准的, 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其余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 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农业企业。
按照《国资委办公厅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规定, 农林牧渔企业从业人员数在500人以下, 或年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下的划分为小企业。对农业小型企业取得财政补助资金, 《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小企业可通过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处理。收到财政专项补助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项目完成, 形成资产的部分, 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 经批准,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 如补助结余需上交,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如属于准则规定条件的政府补助,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取得时, 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 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 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对属于投资性质的财政补助, 不属于政府补助范畴, 企业收到补助时,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或先记入“专项应付款”科目而后再进行结转。○
财政涉农资金 篇2
2017年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相关精神,全力配合武强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7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冀财农【2017】14号)、《河北省农业厅 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北省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冀农业财发【2017】53号)、《武强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意见》结合2017年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申报指南,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和省精准扶贫统筹精神为指导,以全力配合武强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目标,在完成中央财政支农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整合改革“大专项+任务清单” 指导性任务的前提下,为武强县的扶贫攻坚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二、武强县项目实施背景
我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津石三角中心。既是环渤海开放地带,又是内陆开放前沿。南临衡水,北通京津,东接沧州,西近石家庄。境内滏阳河、滹沱河穿境而过,石黄高速和307国道横贯东西,正港路、武小路穿境而过,油路通车里程294公里,是河北省交通最发达的县之一。属温带季风气候,无霜期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是华北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的母质类型是古漳河、滹沱河及其支流的冲积物。土壤类型是潮土,土壤质地随地势的高低从西南到东北由轻到重,土壤分布成带状,同时受老盐河、清凉江、南运河、古漳河的影响,地质以轻壤土为主的地方又分布着一定面积的盐化潮土。全县辖3镇3乡1个开发区238个行政村,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人口21万。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也是贫困县,全县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2016年小麦种植面积25.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0.2万亩,花生种植面积1万亩。
我县现有家庭农场547家,其中省级家庭农场7个、市级家庭农场11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95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7个、市级33个。这为2017年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对象为新型经营主体及单位和个人提供了前提。
武强县农林局为项目承担单位,隶属武强县人民政府,主要职能:负责全县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综合执法、新农村建设等项工作。现有农业技术人员70余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数为39人。近三年来,我局承担了近50余个农业项目,总金额达2亿元以上。重要项目有田间工程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农业项目、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每个项目都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进行实施,在每年的项目审计与检查中均无出现违规违纪现象。
近年来武强县开展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水肥一体化面积1.7万亩,并在项目区直接补贴水溶性肥料170.8吨;2015年、2016年武强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项目,强烈响应了化肥零增长活动,直接补贴有机肥4016.08吨,水溶肥30.23吨,补贴面积达到3万亩。水溶性肥料及有机肥的大力推广,对武强县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料利用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我县扶贫攻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项目实施目标
1、采取集中打造,全县推进方式。以核心区为抓手,带动全县发展,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贡献力量。核心区处于街关镇和孙庄乡,向附近村镇辐射,集中连片面积达到2 万亩。(核心区位置图见附件)做到有包片指导专家、科技示范户、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示牌。化肥减量增效重点示范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方肥、新型缓释肥使用等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补贴面积1万亩;推进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配方肥补贴面积1.5万亩以上,在全县推广至60万亩,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推广和鼓励农户使用缓释肥料,补贴面积0.4万亩。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服务。
2.取土化验。土样采集几乎全部覆盖我县238个村,贫困村必须采集。最终采集和分析土壤样品200个,其中中微量元素测定达到10%,化验分析达到1800项次。
3.田间试验。完成田间试验16个,其中小麦化肥利用率试验6个,小麦“2+X”田间试验2个、肥效校正6个,中微量元素单因子肥效试验2个。结合项目要求及我县实际地力水平,试验田地点设在我县贫困村:街关镇刘头村和周窝镇李封庄村,试验面积各4亩,试验用地合计8亩,实施对象为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
4.技术服务。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发布4种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95%以上的村建立肥料配方和施肥建议公告栏;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网、智能配肥站、液体加肥站“一网两站”建设力度,推进与肥料生产、销售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配方肥经销服务标准化网点5个以上,开展测土配方信息查询和智能化配肥服务。创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方式,搭建手机信息服务、“互联网+”、农村电商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技术服务,为我县粮食产量的增产增收、早日脱贫探索新途径。
5.创新服务机制。推进农企合作,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民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对有机肥、小麦配方肥、缓释肥实行物化补贴,补贴额度均不超过50%。严把肥料质量关,确保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同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增施有机肥公益性服务模式。
四、资金安排及使用方向
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项目资金200万元。补助资金支持对象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贫困村优先。补贴方式采取物化补助的方式。项目资金200万元。肥料补贴155万元,取土化验补贴10万元,田间试验补贴1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5万元。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10万元。除肥料补贴外,其他各项资金之间可根据实际需要调配使用。
五、进度安排 1、2017年7月-9月
制定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对项目具体工作做好计划安排。2、2017年10月
取土、田间试验设计;对肥料补贴一项进行招投标并组织发放工作。3、2017年11月-12月
对所取土样进行化验;对肥料发放进行扫尾验收工作。4、2018年1月-4月
组织各种形式的春季小麦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培训、专家指导等;试验地块进行日常管理,项目区、试验田树立标牌。5、2018年5月
分析小麦生产形势,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及农民对试验地块进行测产、数据收集。11、2018年6月
试验田收割、做好各小区取样工作;做好总结、评价报告、配方制定、信息发布等工作。
六、机制创新
1、把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项目任务要求相结合,相辅相承,互为前提,相得益彰,各得其所。
2、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及责任单位责任人,每个阶段工作结束后及时考核总结,总结经验及不足,及时完善提高。
2、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把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适应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植物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七、保障措施
为保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均取得实效,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扶贫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检查督导工作,保证项目的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林局,负责该项目的日常工作。
成立项目实施技术服务小组,负责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宣传、培训和田间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财政涉农资金 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
(二)试点目标。通过试点,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支持贫困县围绕突出问题,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三)基本原则。
——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對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中央和省、市级有关部门仍按照原渠道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
——省负总责,强化监督。中央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资金下达、制度建设和监督考核。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负总责,重点抓好试点选择、上下衔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
——县抓落实,权责匹配。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具体责任。
——精准发力,注重实效。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二、试点范围
2016年,各省(区、市)在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内,优先选择领导班子强、工作基础好、脱贫攻坚任务重的贫困县开展试点,试点贫困县数量不少于贫困县总数的三分之一,具备条件的可扩大试点范围。2017年,推广到全部贫困县。
三、资金范围
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中央层面主要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除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部分)、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经费、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建设部分(不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重大工程、跨界河流开发治理工程、新建大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资金。
各省(区、市)、市(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进一步加大统筹整合力度。
四、工作措施
(一)增强贫困县财政保障能力。中央和省级财政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明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提升贫困县财政保障能力。清理整合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推进部门内部资金的统筹整合使用。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便于贫困县统筹安排使用。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比例要达到90%,其他专项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原则上不能低于上年度执行数的70%,便于地方统筹编制预算。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正式下达,专项转移支付在90日内正式下达。省级政府接到中央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
(二)加大对贫困县倾斜支持力度。按照政府扶贫投入力度要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要求,中央和省、市级财政要在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基础上,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将脱贫攻坚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因素。原则上用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增幅不低于该项资金的平均增幅,确保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有关部门和地方不得限定资金在贫困县的具体用途,干扰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发挥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主体作用。贫困县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编制好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做好与全国脱贫攻坚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投入,凝聚扶贫合力。要结合各部门政策目标和工作任务,依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充分发挥贴近脱贫攻坚一线、管理信息充分的优势,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好重点扶贫项目和建设任务,统筹安排好相关涉农资金,交由县级相关部门具体落实。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任务挂钩,按照脱贫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将脱贫成效作为衡量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要加强脱贫攻坚项目储备,加快相关涉农资金安排进度,项目成熟一个资金到位一个,年度计划的建设任务应在接到上级转移支付后一年内完成,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问题。
nlc202309081758
(四)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贫困县要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创新,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筹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在选择扶贫项目时,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积极推广群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高、意愿强烈的扶贫项目,有条件的可吸收贫困村、贫困户代表参与项目评选和建设管理。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
(五)构建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制度体系。中央和省、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贫困县要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具體办法,明确部门分工、操作程序、资金用途、监管措施。对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贫困县要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即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用途)内,提出包括主要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在内的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相关资金按上述办法调整用途,各部门应予以认可。贫困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确定后,要及时报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中央相关部门通报,各部门要将其作为加强指导、监督问责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保障
(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确定部门职责分工,研究纳入统筹整合使用的具体资金范围,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政策,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管理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强化试点工作培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贫困县要及时研究处理具体操作层面遇到的问题,注意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发掘可复制的典型,并及时向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加强规划有效衔接。各级发展改革、扶贫部门要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脱贫攻坚要求及时调整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实现脱贫攻坚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保障按计划完成脱贫任务。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不一致的,应当区分具体情况研究处理,原则上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准。
(三)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各级有关部门应将涉农资金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资金分配、工作进度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贫困县要在本地政府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公开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并实施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实行严格监督评价。各级政府要把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作为监管重点。贫困县对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监督负首要责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要深度参与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监督。各级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贫困县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并对贫困县监管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地方探索实践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给予大力支持。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督,引导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构建多元化资金监管机制。各级扶贫、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以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通报。对试点工作成效好、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在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给予奖励和倾斜;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4月12日
财政涉农资金 篇4
一、涉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
针对目前涉农资金种类繁多, 多头管理、交叉重复、分散使用等问题, 按照“制度一个笼子”、“资金一个盘子”、“项目一个单子”的思路, 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通过试点工作, 逐步建立“政策民主严谨、投向科学合理、监管规范严格、运行有序高效”的涉农资金管理新机制, 切实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集中财力办大事,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清理归并现有资金, 实现源头整合
梳理评估现有涉农资金的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支持对象、投入方向、政策期限、目标作用、管理状况和执行效果。精简归并用途相同、性质相近、内容相似、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 原则上一项涉农资金只能由一个部门管理,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整合的项目资金, 由实施项目的部门进行监理, 被整合的项目主管部门, 要积极配合, 协助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
(二) 严格涉农资金设置程序, 扎牢制度“笼子”
本着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 减少和逐步取消针对特殊群体、个别项目特惠制政策, 大力推行普惠制。严格履行基础调研、专家评估、部门会商、政府决策等涉农政策程序, 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对象、标准和时限。重大议题按规定需要组织社会听证, 提交县委、人大决策的, 必须按规定程序执行。涉及财政政策调整、资金追加追减事项, 主管部门需在做好前期工作基础上, 征求财政部门意见后报请政府决策, 未征求财政意见的不做议题研究, 其中涉及财政预算变动的还须报请县人大批准。
(三) 积极构建资金分配新机制
结合年度财政预算, 相互配合, 主动整合, 科学统筹, 合理安排涉农资金。遵循总量逐步增加、存量优化结构、增量保证重点的原则, 做好项目对接、细化预算。实行“以效益定项目, 以项目定资金”的预算分配机制, 没有项目不列预算、不投资金。强化绩效导向, 奖勤罚懒, 扶优促差, 实现项目资金有保有压, 有进有退。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的资金, 部门主动整合的, 给予适当的资金奖补, 奖补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 不得用于弥补单位经费和人员支出。
(四) 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库管理
以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作为整合涉农资金的有效载体, 从项目申报环节入手, 相互配合, 共同推动整合工作。凡需财政支持的项目, 必须是省市入库储存项目。项目申报入库前, 要严格履行前期论证、评审、立项、申报、审核等程序。申请省市财政支持项目, 在履行县级入库程序后再向省市主管部门申报, 进而启动进入省市项目库相关程序。部门直接实施的项目由有关部门直接履行入库程序。项目库由县财政与各涉农部门共同管理, 入库项目必须注明项目名称、申报单位、法人名称、实施主体及实施地址等内容, 便于甄别、提示和过滤。
(五) 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
根据涉农资金规模和类别, 实行分类整合。对于生产生活补贴类资金, 按照“一卡 (折) 通”模式加快推进改革。对于产业发展类资金, 采用股权投入方式撬动社会和金融投资,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资金, 实现涉农效益最大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 在加大财政筹资的同时,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类资金, 结合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 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新模式, 持续提高农村基本运转、公共服务和各项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六) 强化涉农资金监管
推行完善公示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方式, 逐步实现涉农资金分配依据科学、分配办法公开、分配程序规范、分配结果公正, 提高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的透明度。财政部门综合运用财政预算约束机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评审制度, 全程监控涉农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经常性的专项检查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 重点是防止对中央、省市“切块”资金进行二次分配, 减少应由县级承担的投入。审计部门依法加强审计监督, 结合涉农投资及项目安排情况, 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专项审计。涉农部门对所管资金、实施项目要加强日常监管, 按规范要求组织运行, 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二、涉农资金整合的保障机制及意义
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保障机制, 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框架内, 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力推动。财政和涉农部门对照方案, 结合职能, 制定规程, 全力落实, 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各相关部门根据整合工作要求, 明确目标, 夯实责任, 分工协作, 确保此项改革顺利推进, 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为涉农资金整合创造条件, 不得设置障碍或干预涉农资金管理改革。
(一) 整合实现了支农资金分配体制的改革
整合前, 上级参与分配管理政府支农资金的部门多, 彼此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资金投入分散, 撒胡椒面现象突出, 并且下达的资金规模有不确定因素、早晚不一, 县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难以统筹, 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使政策和资金的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整合后, 中央、省、市将各级部门共同安排、资金性质相同的支农资金通过捆绑, 变为一个漏斗向下, 缩短了拨付时间, 提高了资金到位率, 同时只下达目标任务和资金支持规模, 下放了审批权, 强化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权, 增强了县级干事创业的自主权。
(二) 整合实现了财政支农管理机制的创新
整合前,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明确的工作重点做指导, 各部门在支农项目实施中各自为战、互不通气、职责不清, 或缺位或越位, 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支农资金难以发挥应有效益。整合后, 较好的发挥了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整合不是部门利益的调整, 而是部门力量的集中,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管, 农口部门改变了过去直接承担项目建设的惯例, 增强了服务和指导意识, 集中精力和时间组织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了工作合力, 建立了和谐的整合运转机制。
(三) 整合实现了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
整合前, 由于有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不健全, 支农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多头申报、交叉重复现象, 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欠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导致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整合后,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做到用制度规范分配、用制度规范支出、用制度规范管理,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 整合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
建设更多更大的农业亮点工程, 这些重点项目、亮点工程的建设, 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完善涉农资金整合的对策建议
通过整合, 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距离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上下联动还不够顺畅;二是部门职能转变后, 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三是上下级政府间互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作为县级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的沟通。
财政涉农资金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省定连片特困地区县开展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60号)精神,全面做好涉农资金整合、管理、使用工作,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管理制度,保证资金使用精准安全高效,实现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二)总体目标
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瞄准制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现象,带动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同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综合考虑我市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确定资金整合规模,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同时兼顾整合的深度和质量,持续完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将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到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上。
二、整合资金范围
整合资金包括按照文件规定可统筹整合的省级资金和州、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及扶贫等方面的资金。其中,可整合的省级资金包括: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资金除外);畜牧业发展资金(用于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财政贴息、畜禽品种培育、秸秆养畜实验、青贮玉米种植实验方面资金除外);林业保护与发展资金(林业产业发展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维护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水产项目补助资金、地方水库移民扶持资金、山洪灾害防治补助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部分)、农村厕所改造补助资金、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三农”建设部分(不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重大工程、跨界河流开发治理工程、新建大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 — 2 — 水闸除险加固、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解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特殊困难资金部分)、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部分)、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县市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部分、发挥防洪防汛作用的农田基础设施补助资金部分)、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助资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省级配套资金。
三、资金使用要求
按照《图们市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计划,围绕行业扶贫、产业脱贫、满意提升等重点工程任务,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对标退出指标,瞄准脱贫目标的“坚之所在”,排出轻重缓急,有侧重、有目标地落实在整合使用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安排,积极开展市、镇、村“补短板”工作。同时,坚持优先保障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突出“扶志”“扶智”并举,积极谋划推进一批贫困群众参与度高、带动性好的扶贫产业项目,持续激发、释放其内生动力。
四、工作流程
由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会议,结合实际,研究确定整合项目总体规
划和阶段性计划,分量、分期、分批适时下达整合任务,实时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项目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负责总结涉农资金整合实施工作开展情况。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整合办)严格按照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指导项目主管部门做好涉整资金、项目的管理。同时,积极推广群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其参与扶贫项目前期选择、中期实施、竣工后期管理等程序,提高参与度,增强获得感。
(一)项目准备阶段。贫困村、贫困户项目以村为单位上报,由经镇党委、政府共同审核、研究后报至市整合办,涉及行业部门单位的项目由责任单位负责上报,市整合办对各镇、各部门上报的项目进行梳理、汇总。项目申报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建设性质、实施地点、时间进度、责任单位、建设任务、资金规模和筹资方式、受益对象、绩效目标、项目可研、群众参与和带贫减贫机制等情况。
(二)项目审批阶段。根据年初扶贫攻坚计划,按照轻重缓急梳理上报的项目,由整合办、脱贫办、项目负责单位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列入项目库,根据整合资金额度从项目库提取项目。对通过评审的项目由整合领导小组或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具项目批复文件,并将下达项目批复到相关责任部门。
(三)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计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调整,确需变更、调整的,应按项目建设程序履行项目变更手续,经审批主管部门批复后,方可按批复 — 4 — 实施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及行业部门要主动承担项目管理与协调责任,严格执行公示公告制度,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对项目运行程序和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并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痕迹材料予以整理归档备查,确保项目全过程管理可追溯。
(四)竣工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工作,由市整合办、财政、审计、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验收。工程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向整合办提交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接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不能补救、又无法返工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相应处理。
五、整合资金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2018年全市计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为7170.7万元,拟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涉贫行政村整体功能改造及提升工程。
(一)贫困人口房屋风貌改造提升
建设任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5户,所需资金合计156.8万元。
资金来源:156.8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确保涉改贫困人口住房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计划2018年10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责任人:赵晶华
(二)村屯道路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一是2017年农村公路续建项目,拟建水南-河南(磨盘村)四级公路,路线全长10.611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及交通安全工程,预算总投资562万元。二是2018年农村公路工程项目,拟建302国道-头道阳沟屯(长安村)水泥混凝土路面0.985公里,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及交通安全工程,预算总投资193.7万元。三是2018年农村公路工程(旧路改造),拟建长安镇兴家村至磨盘村、凉水镇北大村至亭岩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共4.038公里,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及桥涵工程,预算总投资221万元。四是间坪屯至集中村农村公路工程,拟建月晴镇间坪村至集中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共7.338公里,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及交通安全工程,预算总投资1282.77万元(2018拟投资500万元,199.3万元为涉农整合资金,其余拟由地方配套)。
资金来源:2018年投入资金1476.7万元,1176万元为涉农整合资金,其余资金拟由地方配套。
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村屯路网建设,推动当地农业、旅游业等经济发展,提高道路安全系数,切实保障行车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10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责任人:金星华
(三)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
建设任务:建设饮水安全工程85处,包括机井63眼,泵房(管理房)83座,蓄水池24座,水源及蓄水池保护106处,布置输水管线31处,长11001m,输水管线上共布置检 — 6 — 修及控制阀门井6座;供水主管线72处,长40853m,供水主管线上共布置检修及控制阀门井110座,1座排气井;净水过滤器78套,紫外线消毒设备78套。所需资金3816.66万元。
资金来源:计划投入资金合计3816.66万元,其中,涉农整合资金1130.3万元,其余资金通过东西部援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支。
绩效目标:落实水源地保护,新上取水、净化、消毒设备,更换老旧管网,解决全市所有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11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 责任人:秦宝忠、赵晶华
(四)龙城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一是水源工程。水源工程改造1处。二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原渠道改造2681米(干渠衬砌2221米、支渠衬砌460米),排水沟2039米,江龙沟护岸480米,渠系建筑物5座。共需资金1300万元。
资金来源:1300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通过改善项目区域内土地质量,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把旱田建设成为“田成方,能灌溉,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产稳产农田,使上、下龙城村彻底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生活。
进度计划:9月开工建设,12月底完成投资1300万元。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人:秦宝忠
(五)月晴镇石建村堤防项目
建设任务:新建石笼网箱堤防500米,共需资金100万元。
资金来源:100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保护耕地及两岸路基、防止水土流失,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完工。责任单位: 月晴镇政府 责任人:金杰
(六)下龙城江龙沟堤防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修建江龙沟河道沿线堤防660米,共需资金96万元。
资金来源:96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保护下游桥梁、农作物、房屋等不受洪水侵袭,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9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 石岘镇政府 责任人:金辉
(七)长岭村四组堤防项目
建设任务:新建堤防140米(双侧),共需资金60万元。资金来源:60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保护河堤沿线房屋及17年新建农桥不受洪水侵袭,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9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 长安镇政府 责任人:张大志
(八)凉水镇北大村农桥项目
— 8 — 建设任务:新建一座42米农桥和上、下游堤防各16米,共需资金98万元。
资金来源:98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方便村民过河劳作,保障村民务农、出行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9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 凉水镇政府 责任人:孙光胜
(九)长安镇兴家村二组堤防及农桥项目
建设任务:新建农桥一座及农桥上下游堤防100米,共需资金45万元。
资金来源:45万元全部为涉农整合资金。
绩效目标:解决该河段泄洪问题,方便村民出行、入田务农,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2018年9月底前完工。责任单位: 长安镇政府 责任人:张大志
(十)图们市乡村振兴污水处理项目
建设任务:对图们市月晴镇、凉水镇、石岘镇及长安镇四镇进行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和配套的管网建设,新建DN300污水管网232810m,DN200污水管网29428m,DN150污水管网9735m,新建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136台(套),恢复破坏道路面积54394.60㎡,共需资金27525.15万元。
资金来源:2018年投入涉农整合资金3008.6万元用于贫困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其余资金通过向上争取和地方配套等形式解决。
绩效目标: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推进“厕所革命”,— 9 —
保护生态环境,为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打好环境基础,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
进度计划:目前已开工,预计2020年12月完工,2018年11月底前完成2018年工程量。
责任单位: 图们市住建局 责任人:赵晶华
四、职责分工
涉农资金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且复杂,市直各行业单位要按照“简政放权、权责对应”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
市脱贫办(整合办)负责牵头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建立项目库,制定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对统筹整合资金项目进行立项审核汇总,上报图们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按项目轻重缓急分批次下达项目计划批复,并及时将项目计划信息在市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向公众公开,负责项目日常监督管理、扶贫政策指导,牵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
市财政局负责测算可整合资金规模,统计全市已到位涉农资金数额,上报图们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资金用途,并按批复的项目计划将涉农整合资金分解下达到责任部门或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市直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项目,由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计划申报、公示、实施管理、验收移交、档案管理,由受益单位进行后续管理工作,项目竣工验收由主管部门负责,各镇政府配合,按照项目管理流程上报市脱贫办备案。
各镇政府负责实施的项目,由各镇政府负责项目的计划 — 10 — 申报、公示、实施管理、验收移交、档案管理,由收益单位进行后续管理工作,项目竣工验收由各镇政府负责,按照项目管理流程上报市脱贫办备案。
市审计局负责对统筹整合资金进行监管,要加大对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并对监管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相关主管部门要与各镇政府相互配合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会同整合办、财政局向对口上级通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情况。
五、绩效评价
项目完工后,由市脱贫办对统筹整合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主要对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预期效益的实现程度及效果进行评价,并形成书面绩效评价报告。由市脱贫办按照每个项目绩效评价情况,对各项目主管部门进行通报,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项主管部门年终考核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完善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职能。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沟通,密切配合,市涉农整合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财政局负责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职责组织实施,形成推动统筹整合使用的工作合力。
(二)加强资金监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定期、— 11 —
不定期开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专项检查和抽查,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加强事前的监管力度,切实做好整合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独立监督,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包保单位、村委会要深度参与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监督,构建多元化资金监管机制。
哪些涉农资金可以整合使用 篇6
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
中央层面主要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除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部分)、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经费、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中央預算内投资用于“三农”建设部分(不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重大工程、跨界河流开发治理工程、新建大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
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资金。
财政涉农资金 篇7
一、开展涉农资金审计的主要目的
㈠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农业资金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 对财政部门是否总额安排农业资金进行审计检查, 纠正挤占挪用农业资金的行为, 促使农业资金从源头上得到保证, 同时也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
㈡严格农业资金的管理, 防止挤占挪用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资金的管理、拨付进行审计, 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保证资金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 防止跑冒滴漏;同时监督有关部门, 按照资金既定的用途分配使用, 防止挤占挪用;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违法行为。
㈢促进农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保证发挥应有的效益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 监督有资金安排分配权力的部门, 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资金, 不得层层截留抵扣, 不得向计划外项目分配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单位, 厉行节约, 加强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教育, 确实将国家安排的资金用于指定的项目,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最终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决策审计机关对农业资金的审计, 除保证投入的足额、稳定、合规合法之外,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检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 从而促进各级政府重视农民、重视农村工作。通过审计, 促进各项惠农资金合法使用, 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促进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惠农资金管理水平;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运用审计情况分析, 献言献策, 进一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 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此为目标, 并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贯彻始终,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显现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涉农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比较分散, 难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目前,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一个对支农资金进行统筹管理的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20个左右的部门参与资金管理, 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款相当一部分用途重复或交叉。涉农专款总量虽然不少, 但经多个部门按项目逐级分解后, 项目点多面广, 资金严重分散。
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改变资金用途现象比较普遍资金主管部门往往利用其管理资金调度、拨付的便利条件, 以“前期工作费”、“业务费”、“培训费”等名义将资金拨给本部门用于经费开支, 或将一些与资金相关的检查、接待等直接在资金中列支。有的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拨给建设单位后, 又以上交“管理费”的名义将部分资金收回, 实际是变相挪用资金。
㈢重项目、轻管理,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基层单位在向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资金时, 由于层层申报导致时间长、项目执行滞后和资金拨付不及时, 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的项目单位随意调整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工程概算。部分资金拨到用款单位后, 就和其他资金及机关经费混在一起, 未能按原计划使用, 而是用在其他某些项目上, 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虚报项目、骗取资金的问题。
㈣部分地区存在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扶贫等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也使一些乡村形成新的负债;截留、克扣农民补助, 乱收费,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建议
㈠科学整合涉农资金为了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应当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要求, 将各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原有管理体制和性质的前提下, 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领域, 统筹安排使用。
㈡抓住重点农业资金、重点农业项目进行重点审计监督由于农业资金项目涉及的部门多, 环节复杂, 而审计力量有限, 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我们的审计方法。在确保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 抓住农业资金的审计重点。对那些掌握农业资金数量多、项目多、资金活动频繁, 与农村农业关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要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特别是要抓好重点农业项目的审计监督, 促使农业资金的安全正常运行。
㈢改进审计方法, 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和调查审计跟踪审计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 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审计, 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对涉农资金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 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 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 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 体现出审计监督的效果, 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预算执行全方位的健康运行。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监督检查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要通过大量的审计调查, 充分了解农业资金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横山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 篇8
近日, 横山县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 加强对专项整治行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 扎实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检查范围为2013、2014年度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资金 (含基建投资) ;2010年以来, 财政和审计部门对涉农资金的各种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理情况;专项整治期间群众举报的事项。整治检查对象是县级负责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财政和发改部门、涉农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受益主体。
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 以解决好实际问题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的唯一标准, 将边查边改贯穿始终。加强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 用事实和数据反映问题, 体现专项整治工作成效。依法依规做好举报受理工作, 做到举报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 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在检查过程中, 发现组织不力、工作不实、敷衍应付等现象的, 采取通报批评等方式, 限期要求整改。集中曝光一批性质恶劣、影响重大的典型案例, 起到威慑和警示教育作用。
财政涉农资金 篇9
解决这些“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合”。多年来整合涉农资金已成共识, 各地多有探索, 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源头”障碍, 已有探索仍是有限的整合, 整合资金规模小, 层次低, 并未打破涉农项目审批格局。如何让这些资金“合”得稳、“合”得好、“合”得到位、“合”得有效, 急需从更高的层级、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加以统筹推进。
最近国家出台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 并要求各省、市, 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以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 并通过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 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把各类涉农资金“合众为一”的路子, 打破“平均主义”, 促进涉农资金由各自零散转变为“积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 用于扶贫开发工作, 对于破解扶贫开发资金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也需要各地切实落到实处。
要敢统筹, 解决“整不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 各级涉农项目资金主管部门, 应摈弃固化利益、实施自我革命, 真正放权于民、倾心服务于基层。要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确定部门职责分工, 研究纳入统筹整合使用的具体资金范围, 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政策, 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 不能以任何理由干扰、阻碍资金统筹整合工作。
要能统筹, 实现“整对路”的目标。贫困县 (市) 政府要积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 围绕突出问题, 以摘帽销号为目标, 以脱贫成效为导向, 以扶贫规划为引领, 加强规划衔接, 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 实现脱贫攻坚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从而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把所整合的项目资金真正用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最为期盼的领域, 真正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
要会统筹, 确保“整得好”的效果。县级政府是整合资金统筹使用的责任主体, 要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负责到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 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具体责任。县级政府特别要做到精准发力, 注重实效,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 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会计监督用好涉农资金 篇10
近年来, 各项惠农政策频频出台, 扶植资金和专项拨款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 在一些农村, 国家的扶植资金和专项拨款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涉农资金被贪污、截留、挪用等问题屡见报端。过去十多年时间中,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混乱的状况, 对于规范村级会计管理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这种会计管理方式与现实要求相比, 仍存在差距, 农村会计的监督职能未在涉农资金的使用中充分发挥出来。
发挥农村会计监督职能, 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会计基础工作。当前, 农村会计行为不规范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相当部分农村地区在执行村委会换届离任审计业务过程中发现:不合规票据列支, 重大财务问题决策和费用开支不履行民主程序, 建设项目投资额的确认缺乏可靠审定程序, 大额付现, 缺乏必要的费用支出预算, 管理费用开支严重失控, 业务招待费和村干部职务消费在支出中占比过大, 长期不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和会计档案不完整。
需要完善内部控制, 落实监督机制。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各承包单位多数由村干部或村民承包经营, 虽然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受固有思维定势和村源情结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并不完善, 监督机制落实形式化。由于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自身防错纠弊的免疫功能先天不足。
少数人操纵会计行为, 会计信息透明度差, 也影响到会计监督职能。在村干部经济犯罪的案例中, 农村的出纳或会计多是其亲信或亲戚, 相互包庇隐瞒, 加之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财务核算随意性较大。目前,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 审批权、拨付权归乡镇, 所有权、使用权归村。尽管农村会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 然而农村财务信息公开, 发挥农村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作用尚需加强, 应该让会计工作真正参与到每项经济活动当中, 而不是仅限于传统的简单记账和记录, 利用会计的职责去准确记录和核算每一笔经济业务, 才能立足公众利益, 使用好每一笔涉农资金。
为了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 对农村的会计审计和检查十分必要。要拓展农村会计审计范围, 在重点审计支出的同时, 更注重资金来源的审计。土地、矿产和森林等资源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立足之本, 结合市场, 对一些引资项目或投资项目进行认真有效的评估和延伸检查, 及时发现“利益输送”和“暗箱操作”的隐患, 掐断违法违规的利益链。
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 篇11
为探索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各级财政部门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从预算编制、分配、执行等环节进行整合,打造涉农资金整合平台,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整合,建立涉农资金协商使用机制等。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创造有利于整合统筹的氛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優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政府“越位”与“缺位”的现象。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着力建立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创造有利条件。
稳步推进预算编制环节的整合,从源头上进行涉农资金的清理归并。预算编制是涉农资金整合第一道关口,应从“源头”上开展整合归并。首先,逐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减少涉农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其次,科学合理地对涉农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归并。当然,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并不是越简单越好,数量并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该保留的保留、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原则,合理设置涉农专项转移支付。第三,推进涉农归并项目的真正整合。对于打捆、拼盘式的合并项目,要抓紧制定整合后的管理办法,按照一个办法进行分配、管理,而不能简单搞形式上的整合。
积极支持开展整合的试点试验,探索创新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方式。继续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开展评估。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进一步调动地方开展整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支持地方在现有政策制度框架内,积极探索开展整合的各种有效途径,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浅议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篇12
1 提高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法律意识
任何好的政策、办法, 都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者来实施。涉农资金流经领域多, 大多是由财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逐级拨付, 中间层次、环节较多, 越到基层越分散, 管理难度越大, 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就越发重要, 当务之急是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
(1) 加强相关人员思想教育, 使他们恪守职业道德, 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的信念, 针对项目资金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多发环节, 设立警示教育,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 优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每个项目资金都有相配套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要求项目的参与人员认真学习, 严格执行, 精确掌握管理办法的操作流程及规定, 督促帮助项目实施主体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和局域网的优势, 按照专款专用、专帐专户核算的要求, 规范涉农项目资金的财务核算。
(3) 做好农业项目实施的档案整理工作。项目工作档案力求完备, 包括项目申报文稿、批复, 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点落实与论证情况、项目实施材料、资金收支凭证和项目总结等, 要有专人整理, 装订成册, 妥善保管, 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 杜绝农业项目资金安排中的随意性问题。
(4) 提高相关人员的时效观念, 避免拖沓。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强, 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 俗语说:麦熟一晌, 蚕老一时, 农时节气不等人。所以各个涉农项目都应做到预算早确定, 计划早下达, 资金早到位, 流转通畅。
2 及时对涉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一级预算单位往往负责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拨付, 而二、三级预算单位才是涉农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部门, 若要全面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不能忽视涉农资金在分配、管理和使用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为确保涉农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对项目资金要及时审查,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除常规审查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滞留、挪用、不按项目管理规定操作等现象外, 还需要对项目立项合理性、程序的合规性进行审查, 对项目效益情况进行审查, 并评价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效果, 分析当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资金进行审核, 评估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和资金拨付的合理性;对被征地农民拆迁补偿资金进行审查, 征地拆迁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是否完整, 有无虚假名册, 虚报冒领的情况;对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建设情况进行审查, 查清各级资金筹集是否到位, 避免专项资金的滞留, 了解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运行缺口压力情况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是否完善。
3 强化管理措施, 弥补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漏洞
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 必须对农业扶持项目的立项、征地补偿标准的执行、涉农建设项目招投标合规合法公开性、专项资金筹集管理、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了解, 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好资金。虽然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大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 有的项目决策失误, 损失严重, 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 为后续发展留下了隐患;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 部分政府部门挤占专项资金, 且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 都直接影响项目资金使用的预期效果。为了消除这些不足, 必须强化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措施:
3.1 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支付制度
各个项目实施单位对涉农专项资金的支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审批手续, 确保预算安排有针对性的进行支出, 各级主管领导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把好每项资金的支出关, 加大专项资金支出的透明度, 使资金一直在科学合理的掌控下发挥作用。
3.2 要着眼于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逐步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社会效益指标评价体系、生态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三者要齐头并进, 均衡发展, 全盘考虑。要避免非生产性的开支过大。
3.3 要把握监督检查的原则, 提高涉农资金审核的技术水平
项目资金的管理者在思想上, 要关注民生, 服务百姓,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作风上, 要善于检查纠正政策执行中各种偏差, 保证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 要统筹安排, 突出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审查监督。
3.4 突出监督重点, 提高督导效果
对各项职能部门确定的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 对农民最关注或反响较大的问题进行监督, 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要抓住专项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速, 重点检查涉农项目计划落实情况, 有无挤占挪用等现象, 从而使项目资金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合法、平稳、高效的运行。
3.5 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评价
要重点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 并进行专门的绩效评估。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涉农项目支出绩效情况, 应通过有关媒体公开披露,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并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3.6 要变事后检查为全程监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涉农资金的检查督导要贯穿始终, 将易发的问题消除在初始阶段, 这样, 就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 促进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 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 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最大作用。
总之, 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工作十分重要, 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参与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都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以确保专项资金高效、安全运行, 从而保证“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唐晓贞, 浅谈如何加强农业项目的财务管理[J].山西财税, 2011 (11) .
[2]李昌洪, 确保农业专项资金科学合理有效使用[J].上海农村经济, 2010 (8) .
【财政涉农资金】推荐阅读:
财政涉农支出09-12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05-24
涉农资金自查报告10-14
涉农补贴资金管理论文07-30
涉农资金整治进行时09-07
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总结11-08
四个在前探索涉农资金预防新方法05-21
财政拨付资金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