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管理检查(精选8篇)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 篇1
市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组来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关精神,认真做好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10月25日,由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朱定钧为组长的市涉农资金管理专项检查组来到我县,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台帐、项目抽查等形式对我县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检查,有助于巩固各地自查自纠工作成效,有助于整改措施的全面落实,有助于各地涉农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为确保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检查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提前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加强宣传和组织领导,做好任务细化分解和责任落实,确保自查自纠到位,切实做到底数清,确保工作台账全面完整,项目信息真实准确。积极配合,确保检查工作顺利、高效完成。
此次专项检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自查申报、重点检查、整改验收三个阶段,全面检查各街镇、部门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中央、省、市三级下拨及区级财政配套的农林、交通、水利、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经信等系统的涉农专项资金。重点检查资金申报立项、上级部门实际下拨资金、资金实际使用和资金监管等情况。检查组听取了我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抽查了交通、水利、农业、卫生等相关台帐。通过全面检查,充分肯定了我县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认为我县领导重视程度高,监督检查及时,项目管理比较规范,资金使用情况没有发现大的问题,未发现大的违纪违法现象。同时要求我县继续做好涉农资金的监管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薄弱环节要尽快整改到位,确保涉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严格项目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断规范资金管理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资金使用政策和制度行得通、管得住、有长效、可持续。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 篇2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容与种类
目前, 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 按照具体内容可分为: (1) 农业生产类: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 (2) 农村社会保障类:如新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 (3) 农村教科文类: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农村中小学资金补助等 (如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农民“双证制”培训经费、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补助等; (4) 农村生活类: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补助、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等; (5) 促进农村消费类: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等; (6) 农村组织建设类: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村干部报酬补助、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补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补助等。
以上几类财政支农资金还可以按照具体用途, 可分为资产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区公益性设施形成固定资产的补助资金) 和收益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救助、中小学学生补助及促进农村消费等的补助资金) 。另外, 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来源渠道, 可分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省财政支农资金、县 (市) 及乡镇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补助对象, 可分为农业企业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支农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支农资金、农户农民个人财政支农资金等;按照是否偿还, 可分为有偿财政支农资金与无偿财政支农资金。
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
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 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 明确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主要有: (1) 专款专用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姓“农”, 必须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 严禁用于平衡预算收支、偿还债务、改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通讯器材及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三农”发展无关的支出。 (2) 公开透明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必须实行公示制度, 阳光操作, 接受公众监督, 对重要的支农项目还要实施专项审计和财政绩效评价。 (3) 规范管理原则。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确保资金专人管理, 专款专用, 专账核算。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挪用、骗取、滞留财政补助资金, 对违法、违纪行为, 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1. 资产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货币资金补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与资产有关的资金补助, 应计入公积公益金作为权益管理, 如村 (室) 改造补助费、村村通修路补助费等, 项目完成后应增加相应的资产, 如一部分支出不形成资产的, 应转作费用支出或损失予以转销。
例1:某村委会决定将村道路硬化成水泥路, 工程预算造价为10万元, 具体资金来源为:收到财政部门转来的道路修建补助款6万元, 向信用社借款2万元, 其余2万元由村自行解决。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财政补助和信用社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80 000;贷:公积公益金60 000, 短期借款———信用社20 000。 (2) 支付工程建设款时, 借: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贷:银行存款100 000。 (3)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交付时, 借:固定资产———村水泥路100 000;贷: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
(2) 实物资产补助。村级组织取得无偿下拨或捐赠的实物资产, 应根据资产移交等相关资料, 借记“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
例2:某村申请大型农机具支援项目, 被农机部门批准并拨付一台大型拖拉机, 转来有关手续和资产交接清单列明价值15万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农机150 000;贷:公积公益金150 000。
2. 收益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日常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补助, 良种、粮食种植补贴、农机购置、退耕还林、河道清理补助等, 应于实际收到补助款项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支出时, 按其用途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科目。
例3:某村委会收到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补助20 000元, 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25 000;贷:补助收入——村经费补助20 000、———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
(2) 如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困难、下山搬迁等扶持性补助, 项目较多, 归纳起来有三种拨付方式:一是“直补”, 即由财政部门直接拨补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二是“转补”, 即由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学校, 再由村或学校按批准的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发放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三是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单位, 再由村或单位自行安排补助到有关农户或个人。第一种方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关;第二种方式应作为代管资金列入负债管理;第三种方式则应作为补助收入管理。
例4:某村收到征地补偿款200万元, 按规定80万元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其余120万元属于对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补偿款时, 借:银行存款2 000 000;贷:内部往来2 000 000。 (2) 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借:内部往来800 000;贷:公积公益金800 000。 (3) 属于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 借:内部往来1 200 000;贷:现金1 200 000。
例5:某村收到县财政转来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 000元, 用于照顾烈士军属、五保户、残疾人救济、困难户补助、计划生育补助等。用现金先期发放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10 000;贷:应付福利费10 000。借:应付福利费5 000;贷:现金5 000。
有的财政支农资金采用报账制管理模式, 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等。报账管理是指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项目计划、工程设计方案、合同等, 按照项目建设进度, 凭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 向财政或其他资金管理部门报账, 经审核同意后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单位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下, 村级组织只参与了补助项目实施的相关管理和监督, 村级组织是补助项目的受益单位和相关资产的接收单位, 并没有收到资金, 但村级组织账务上应进行反映, 以保证村级组织财务的完整性。村级组织应根据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及凭证, 如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有关资产”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如不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其他支出”或“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
例6:某村上报扶贫修路项目, 修整出村道路2公里, 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立项, 扶贫资助5万元。该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上级部门采用报账制管理, 村级组织只参与监督管理。项目实施结束后, 经村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并收到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其他支出50 000;贷:补助收入———扶贫资助50 000。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的资金, 主要是扶持引导合作社发展, 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合作社对财政补助资金取得、使用的核算, 应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处理。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 建造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接受财政补助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资产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待资产建造完成, 交付使用时, 将“在建工程”转入“有关资产”, 同时,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专项基金”科目。
例7:合作社接受财政项目补助资金100 000元, 用于建造冷库, 冷库建设完毕验收合格投入使用, 全部支出合计160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收到国家补助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工程完工, 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冷库及设备160 000;贷:在建工程160 000。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100 000;贷:专项基金100 000。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则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科目。
例8: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100 000元。用其中20 000元补助资金支付成员培训学习费用。应作会计处理为: (1)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 (2) 借:专项应付款20 000;贷:银行存款20 000。
五、农业企业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根据目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农业企业如符合小企业标准的, 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其余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 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农业企业。
按照《国资委办公厅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规定, 农林牧渔企业从业人员数在500人以下, 或年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下的划分为小企业。对农业小型企业取得财政补助资金, 《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小企业可通过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处理。收到财政专项补助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项目完成, 形成资产的部分, 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 经批准,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 如补助结余需上交,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如属于准则规定条件的政府补助,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取得时, 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 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 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2015年,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财农[2015]7号)要求,黑龙江省相关厅局组织力量,深入市县基层,通过走访农户、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全省2013-2014年部分涉农资金开展重点抽查,并就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从重点抽查和市县组织的自查情况看,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较好,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抽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在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有些地方截留粮食直补资金;有些地方挪用征地拆迁款及危房改造资金;有些地方冒领私分农民补贴资金和补偿款;滞留、延压项目资金;有些地方违反政府采购及招投标管理规定;还有一些地方存在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未履行法定程序以及其它违法违纪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财政、涉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涉农资金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配权力过分集中。涉农资金从起初小打小闹的“跑冒滴漏”到局部地区出现“管涌”,暴露出资金分配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一方面,各级涉农资金主管部门自由裁量空间大,即意味着寻租的可能,同时涉农资金申请和发放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给基层官员寻租的机会;另一方面乡镇村管理者权限过大,在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一些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集权钱于一身,全面掌握项目申请、上报及发放等,缺乏透明性,更缺乏来自社会的监督,导致涉农补贴领域的系统性腐败。
如2014年3月,某县财政局收到财政厅涉农扶贫补助2271万元,但直至同年10月,该县才将款项陆续拨付各乡镇,且拨付金额与下达的指标文件中批复金额不符,重新进行了分配。财政厅2014年下達某县级市2013年涉农扶贫资金1824万元,该市实际下达各乡镇补助金额与上述指标文件金额不符,重新进行了分配。此外,个别县市所属乡镇未按项目规定实施改造,通过申报虚假材料、伪造项目档案,非法套取涉农扶贫资金815万元。以上行为充分暴露出上级主管部门及基层干部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其在资金的申请、上报及发放环节违规操作空间大,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涉农资金种类多、覆盖面广、受众多且分散,客观上给补助发放带来了困难,然而主观上资金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更使惠农政策执行环节长期呈现混乱的状态。如发放方式多,有财政直接支付,也有委托农村信用社支付;发放渠道广,有社会化发放,也有农民到乡镇领取;拨付程序繁,资金拨付程序比较复杂,环节多,层级多,资金在途时间长;发放成本高,农民一般按补助项目开户,“一人多折”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每项补助发放程序重复,既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不利于资金发放管理,也不利于农民保存和使用资金,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结算业务,浪费账户资源。
如某村现有机动地面积32.2亩,2013-2014年获得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4500元,上述资金通过乡镇财政所账户拨付,但一直未发放至农民本人。某县部分乡镇为增加日常支出资金来源,通过农民账户违规提现,截留土地承包人粮食直补款,仅其所属6乡镇就涉及违规金额390万元。某市林业局2013-2014年获得涉农资金补贴1569万元,但该局将上述款项下拨给各林场后,各林场将涉农补贴资金直接抵顶土地承包费,未发放给土地耕种者。此类现象充分暴露出涉农补贴发放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给涉农资金管理带来的困难。
(三)缺乏全程监督控制。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涉农项目数量多,涉农资金规模大,财政部门由于人员和精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工作重点通常放在资金的审核和拨付环节,而没能对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虽然财政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组织的各类涉农资金检查工作,能够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套取、截留、挪用、未按规定发放补贴等问题,但抽查毕竟并非常态,乡镇、村级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现象仍比较普遍,且因长期缺乏有效监督,涉农资金贪腐常出现窝案、串案,基层干部上下之间互相包庇,贪腐链越来越长,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如某县一乡镇仅2013-2014年就收到645户涉农扶贫资金,合计金额581万元。但该资金除14.5万元直接打入农户银行账户外,其余567万元通过伪造发放明细表蓄意挤占挪用,并以现金支票形式借给开发商个人。此事在当地影响十分恶劣,然其贪腐行为多年未被曝光,充分暴露出有关部门“重拨付轻监管”的弊病。
(四)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涉农各项资金主要投向基层,农民和涉农企业作为涉农政策的主要受益人,需要深入了解政策规定,准确掌握政策变化,全面反映疑难困惑,及时获得相应反馈。然而,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单位与农民及涉农企业等受益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乡镇政府按照政策要求和工作程序,常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安排部署涉农补贴。由于农民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居住分散,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补贴资金常由村干部代办、代签、代领,公开公示亦流于形式。农民对补贴的大项有所了解,细则不甚清楚,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道听途说,导致政策信息传递失真,严重影响政策的执行落实,更使补贴发放脱离社会监督,为违法违纪行为敞开方便之门。
如某市乡镇所属部分村组均存在村支书代领农民补助,而未支付或未全额支付给受助人的情况。某县一乡镇由于村里缺乏水毁房屋补贴相关政策宣传,导致农户不了解该政策,存在水毁房屋的农户未及时申请申报,从而未能得到水毁房补贴款。此类行为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其发放行为未按规定实施公开透明原则,侵害了农民的知情权。
(五)项目资金多头分散。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工作的背景下,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安排的惠农项目日益增加,水利、林业、农业、扶贫等分属不同部门的涉农补贴资金常有数十项。但由于参与涉农补贴资金分配和管理的部门在立项、审批及拨付环节沟通不够,常出现补助资金多头分散,交叉重叠,反复申报等现象。
nlc202309081758
二、政策建议
(一)“一卡通”,完善统一发放制度。为避免涉农资金管理及发放环节混乱,应扩大直接补贴范围,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重点推广“一卡通”发放方式。根据各地农村的交通状况和基层政权建设等情况,逐步推广“一卡通”发放,试点成熟后应全面实行。这一发放方式,一方面能够减轻基层干部工作量,降低发放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减少腐败机会,提高监管水平,使虚报、套取、截留、挪用涉农资金行为无处隐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整合资金、规范程序、集中打卡、社会化发放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统一的发放制度,提高涉农资金补助的管理水平。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管制村干部私下扣留农民“一卡通”行为,重点监控“一卡通”发放流程,确保“一卡通”交付于农民本人手中。
(二)“两步走”,逐步整合项目资金。为提高涉农资金投资效益,发挥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必须保证重点,逐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一要根据项目性质,将各部门之间性质相似、用途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从源头上解决资金分散、多头管理、重复投资的问题。二是按照资金所属层级,将上下级分别管理拨付,但内容用途相同的资金项目整合,由上级单位统一安排管理,节约发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三公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为避免部分基层干部利用信息不对称進行舞弊,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管权,一要公开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发放宣传单、办宣传栏等基础上,充分利用财政部门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网等网络平台,快捷全面地向农民传递涉农补贴发放政策。同时各乡村培养一批熟悉惠农政策的志愿者,在宣传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可为农民答疑解惑。二要公开补贴发放信息。继续加强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在现有条件下,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体系,包括农户耕种面积、作物等基础信息,以及各涉农项目发放补助金额,加大各渠道公示力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社会化网络监督力度,使腐败行为无处隐藏。三要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畅通群众表达诉求通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并为农民行使监督权和举报权提供各种方便。对农民的举报,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核查,核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告知举报者,并严格保密举报者个人信息。对已查处的违纪现象,应加大力度予以公示公告,结合法治建设和干部素质教育,以案说法,使涉农资金领域始终处于高压态势。
(四)“四层级”,加强农村法律制度建设。涉农领域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议,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一要加强涉农资金相关法制建设。理顺各层级间权利及职责的关系,减少上级部门审批事项和自由裁量权,建立基层部门权利制衡机制。二要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于补贴面积、作物等信息,由农户申报、村组核实填报、乡村长签字上报并出具承诺书,对已上报数据由行政首长执行负责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以此作为下年补贴兑付依据。三要加强农村会计制度建设。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乡镇村财务会计等岗位管理制度,纠正现有农村财务不规范,管理真空状态;应设置单独会计岗位,并按现行制度要求一月一核算;应建立严格印鉴及身份管理办法,规范审批流程;应按照回避及制约原则,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四要建立问责制度。对于套取、截留、挪用涉农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未履行公示公告制度、未行使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其它使涉农资金产生风险隐患行为,应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失职、渎职责任,提高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五)“五举措”,建全日常监管机制。虽然国家和地方多次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检查,但随着国家惠农支出的进一步增加,建立一套国家涉农资金补贴日常性监管机制更为迫切,这需要通盘考虑和多方完善。一要建立健全财务、决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越俎代庖。二要加强审计监督,对基层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三要建全村委会的民主和监督制约机制,继续坚持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须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四要充分发挥社会化预防网络作用,强化乡镇村之间互相监督的机制。同时尝试引入非政府组织对涉农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五要逐步建立农民信息及涉农资金发放情况备案平台,以便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动态日常监管。
金锁关镇如何加强涉农资金管理 篇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各项涉农资金逐年增多,只有运行好、使用好,管理好各项资金,确保各级投入真正落实到位,才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为此,必须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资金监管,实行民主理财,确保涉农资金和农村财务正常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结合新时期财政工作实际,我所对涉农资金管理做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涉农资金管理总体较好,两项“亮点”工作效果明显
1、“一卡通”的发放管理工作。根据《铜川市印台区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我镇“一卡通”发放涵盖三大类(农业生产类、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类),补贴共计37项。惠民一卡通的发放及时准确,实现惠民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截留、挪用、抵扣补贴资金的问题,确保了财政惠民补贴资金快捷、方便地发放到群众手中,使广大农户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
2、以“一事一议”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中,我们本着区上有重点、镇上有亮点、村上有看点的总体思路,逐步实现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卫生净化、巷道亮化、道路硬化的五项方针。五年来,我镇共实施“一事一议”项目18个,涉及11个村,受益过万人。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170多万元,引导和带动村民筹资筹劳投入逾243.32万元,完成道路硬化20.53公里、文化广场3880平米及人畜饮水(灌溉)工程两个。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也使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提高。
二、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涉农资金涉及范围广,管理层级多,难以统一管理。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涉农资金的总量不断增大,由于区级涉农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专项资金种类过多,不同渠道资金使用时互不协调和沟通,造成项目资金作用没有发挥最大化。有的涉农资金在建设内容、实施范围上有交叉,容易造成推诿、扯皮现象,不利于对涉农资金的统一管理,从而不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任务。
2、涉农资金落实及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由于区、镇两级财政财力不足,无力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导致一些涉农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缺少启动资金或是配套资金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各涉农资金管理部门的分工不同,各管一块,互相之间信息沟通还不够,很难掌握涉农资金的总体资金状况。涉农资金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不利于全程监督,监管力度跟不上,致使涉农资金的安全风险增大。绝大部分项目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技术上指导,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具体施工;财政部门只负责资金拨付,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各环节,财政部门可以说几乎插不上手。另一方面按照相关规定工程项目竣工后要经审计,以审计意见作为工程结算和验收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项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审计部门难以应对,项目竣工后不审计或漏审计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有关部门难以实施具体监管。
3、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效率不高。涉农资金和项目下达后,由于区级涉农管理部门多,这些项目部门各有各的报批程序,各有各的管理办法,互不通气,导致项目技术没有统一的规划,出现项目多、规划小、资金零散,而且管理不衔接,有建管脱节的现象。在项目资金运行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造成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资金运行安全系数不大、使用效率不高。
4、涉农项目管理缺乏科学性。涉农建设项目调研不充分,资金安排机制不完整,有盲目性、部分监管缺位。上级下达涉农建设项目后,涉农部门在确定项目时,几乎是根据各乡镇所报项目而定,实施考察论证少,对哪些是最需要的项目、哪些是最致贫的因素、哪些是最影响当地发展的瓶颈没有作充分的调研,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呈现出随意性、盲目性,同时也容易导致少数干部产生违纪违法行为。
5、涉农项目透明度不高和资金监管不到位。区、镇在涉农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透明度不高,导致涉农项目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区级主管部门将涉农项目安排到乡镇后,乡镇政府有很大决定权,有的不完全用于所申报的项目,被挪用于乡镇其它建设。有关部门对涉农项目资金又不能全程有效跟踪监管,个别乡镇对群众意见重视不够,群众无从监督或者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三、管好用好涉农资金的对策
“三农”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管好、用好涉农资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制度,使涉农资金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效益更好。为此,我们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自2010年开始我们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印台区财政局财政所制度汇编》,涉及26项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制定了“一卡通”发放管理流程、“一事一议”申报流程、“村级财务”报账流程,全部“上墙公示”。我们还制定了《金锁关镇涉农资金专户和村级资金管理办法》。同时成立了金锁关镇“专项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涉农资金安全、有序、高效、透明的运行。
2、加强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增强各工作之间的亲密度,让每一笔业务都能追溯到具体的负责部门,在发生错误时能做到随时有据可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各部门之间还应加强监督力度,在工作中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保证涉农资金的实施效益。
3、不断加强业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坚持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查漏补缺、落实责任。加强内网运行、系统软件、电脑设施相关的知识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水平。为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应以现场指导讲解与开设培训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各项系统内网知识培训。通过系列的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促进对电脑设备的正确维护、故障排查和简单维修,以达到人人能操作、人人懂电脑的工作目标。尤其是财务软件的更新部分,必须及时组织培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软件的性能,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加强对政治思想和财经纪律的学习,加强法制教育,努力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养成一心为民、务实重干、勤政廉洁的良好风气,为财政事业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财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进一步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对于涉农资金的使用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对项目的管理,要强化项目申报、评审程序,从源头上把握资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建立起包括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实施、验收、评价及后续管理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更要规范资金的管理。所有项目资金从分配到使用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明确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防止管理混乱及移用、挪用、截留现象的发生。纪委对涉农专项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对违反规定者,依法依纪处理,加大对涉农资金案件查处力度,强化震慑力。
5、加强信息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加大惠农政策宣传、补助对象评议程序、张榜公示、动态管理、信息报送、档案管理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涉农资金使用的工作纪律,确保惠农补贴数据的真实性、补助对象的准确性、公开公示的全面性。建立健全涉农惠农资金监管长效机制,严防出现内部贪腐行为。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6、深化认识,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农业是一个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基础产业。当前我镇年轻劳动力大多已经外出打工,留下只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孩童,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比例,并足额、及时到位,激发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惠农政策上要作适度调整,适度提高对贫困乡村的补助比例,及早从根本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金锁财政所
刘 敏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 篇5
(一)农村低保资金收支、结余情况
XX年以来,我县农村低保资金收入共计35245.31万元(其中XX年收入12947.65万元,XX年收入17297.66万元,2012年收入5000万元)。支出共计32444.7132万元(其中XX年支出10020.49万元,XX年支出15884.87272万元,2012年支出6539.35048万元)。由于农村低保实施动态管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我县低保对象由XX年的173661人减少到现在的158624人,故XX年至现在共结余农村低保金2800.60万元,结余的资金将调整作为即将拨付的2012年第二季度低保金使用(预计2012年第二季度需下拨农低保资金3530.11088万元,待上级匹配的低保金划拨到账后即可下拨到各乡镇)。
(二)自然灾害资金收支、结余情况
XX年以来,我县自然灾害资金收入共计2444万元(其中XX年收入665万元,XX年收入1043万元,2012年收入736万元),支出共计2444万元(其中灾后重建项目资金支出303.7万元,生活补助资金2140.3万元),目前无结余。
二、取得的成效
XX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10020.49万元,让83960户173661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的保障;XX年下拨农村低保金15884.87272万元,保障了82732户169415人的基本生活;2012年下拨第一季度低保金以及临时价格补贴,保障了82732户169415人的基本生活,有效保障了民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XX年以来,我县共下拨灾后重建项目资金303.7万元,恢复重建因灾倒塌房屋925间,保障了因灾造成房屋受损的532户灾民的基本住房需求,确保灾民住有所居。
三、资金管理使用措施
(一)收支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上级划拨的所有民政涉农资金都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专户,实行专款专户专账统一管理。资金使用方面,我局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严格按照资金用途合理安排资金。通过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有效避免了资金管理混乱、去向不明问题的发生。
(二)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发放实行社会化发放。资金划拨工作中,凡涉及具体救助对象的,如低保金,由财政部门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花名册将资金划拨到金融机构,然后由金融机构按人员名单、金额将资金打入到个人账户;救助对象不确定的,如救灾救济资金,由民政部门提出安排意见,财政部门审核后将资金拨到乡(镇),然后由乡(镇)造册发放后才到财政部门报账。我县的农村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与保障对象实名制管理相结合。只有民政部门提供的发放低保金花名册的信息与保障对象在银行登记的所有信息一致,银行才能将资金打入个人账户。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发放实行社会化发放,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减小了资金管理风险,有效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
(三)使用情况公开透明,监督管理落到实处。农低保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我局严格以农低保对象花名册和各乡(镇)受灾情况为依据,按照资金分配使用程序划拨资金,并将使用情况在民政局政务公开栏、各乡(镇)政务公开栏和各村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农低保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督促检查,及时查处涉及农低保金和灾后重建资金使用的违法违纪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农村低保资金以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个别基层干部对农村低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把握、理解程度不够,将极少的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范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救灾资金少,不能满足现阶段救灾救济的要求。
下一步我局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采取“重心前移,服务上门”,进社区、下基层核查农村低保,实施农村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努力打造“阳光低保”;二是健全民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确保民政涉农资金规范运行。将民政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纳入对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制约。坚持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将民政涉农资金的监督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健全机制,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切实从源头上预防、从根本上纠正、从长远上解决民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原则,加强对民政涉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四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我局将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查看台账、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加强对农低保资金和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并以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形式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确保及早发现并妥善处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救灾救济资金缺乏的问题,希望上级部门帮助解决救灾救济资金。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以下简称奖励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支持“三农”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是指财政部门对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本办法所称县域金融机构,是指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下同)辖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法人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下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金融分支机构)。
本办法所称涉农贷款,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中“涉农贷款汇总情况统计表”(银统379表)中的“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4类贷款。
本办法所称涉农贷款平均余额,是指县域金融机构该每季度末贷款余额的平均值,即每季度末贷款余额之和除以季度数。如果金融机构(网点)为当年新设,则贷款平均余额为其设立之日起的每季度末贷款余额的平均值。
第三条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是指财政部门建立奖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支持农业发展。
市场运作,是指涉农贷款发放工作遵循市场规律,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风险可控,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在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的同时,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控制风险。
管理到位,是指财政部门规范奖励资金的预决算管理,严格审核,及时拨付,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和政策实施效果。
第二章 奖励条件和比例
第四条 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
第五条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东、中、西部地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分别为3:
7、5:
5、7:3。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按照《关于明确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意见》(财办预[2005]5号)规定执行。地方财政分担的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统筹确定地方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第六条财政部可以根据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和中央地方财力情况,适时调整实施奖励政策的地区范围、奖励标准、奖励比例和中央与地方分担奖励资金的比例。
第七条奖 励资金于下一拨付,纳入县域金融机构收入核算。
第三章 奖励资金的预算管理
第八条 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预测和规定的奖励标准,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分别列入下一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第九条 财政部每年向省级财政部门拨付奖励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规定转拨,由县级财政部门向县域金融机构据实拨付。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关于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做好奖励资金的决算。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拨付奖励资金后,及时编制奖励资金的审核、拨付和使用报告,经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审核后,于财政部拨付奖励资金后3个月内报财政部。
第四章 奖励资金申请、审核和拨付
第十一条 县域金融机构按年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奖励资金。
第十二条 县域金融机构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涉农贷款统计口径和财政部规定的奖励比例,计算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和相应的奖励资金,向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奖励资金申请、审核和拨付,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于结束2个月内,向县级财政部门报送当年奖励资金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奖励资金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应当反映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幅、年末不良贷款率及变动情况、可予奖励贷款增量、申请奖励资金金额等信息。金融分支机构以县级分支机构为单位汇总报送。不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也应向县级财政部门报送当年涉农贷款情况表,反映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幅、年末不良贷款率及变动情况等数据。
(二)县级财政部门收到县域金融机构的奖励资金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
(三)县级财政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报送奖励资金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县域金融机构的奖励资金申请书及相关材料、涉农贷款发放和奖励资金情况表(表2)和县级财政部门审核意见等。
(四)省级财政部门对奖励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后,送专员办审核。
(五)专员办收到省级财政部门的奖励资金申请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并送省级财政部门。
(六)省级财政部门在4月30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奖励资金申请材料,包括本省和各县涉农贷款发放和奖励资金情况表(表1及表2),并附专员办审核意见。
(七)财政部审核后,据实向省级财政部门拨付奖励资金。
(八)省级财政部门收到财政部拨付的奖励资金后,在10个工作日内转拨资金。
(九)县级财政部门收到奖励资金后,在10个工作日内将奖励资金拨付给县域金融机构。
(十)对法人金融机构,县级财政部门直接将奖励资金拨付给该机构;对金融分支机构,县级财政部门将奖励资金拨付给该机构的县级分支机构。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仸
第十四条 法人金融机构应当如实统计和上报涉农贷款发放情况。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属分支机构的监管,县级分支机构应当如实统计和汇总上报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每季度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金融机构应当向县级财政部门报送本机构该季度涉农贷款发放额和季度末余额等数据,作为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奖励资金的依据。
第十五条 法人金融机构应当如实统计和上报涉农贷款发放情况。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属分支机构的监管,县级分支机构应当如实统计和汇总上报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每季度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金融机构应当向县级财政部门报送本机构该季度涉农贷款发放额和季度末余额等数据,作为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奖励资金的依据。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县域金融机构的奖励资金申请工作进行指导,做好奖励资金审核拨付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映,保证财政奖励政策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 专员办对辖区内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情况认真审核,出具意见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奖励资金的依据。专员办应当加强对奖励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检查监督,规范审核拨付程序,确保奖励资金专项使用。
第十七条 财政部不定期对奖励资金审核拨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第十八条 金融机构不执行国家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和不按时报送相关数据的,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拒绝出具补贴资金审核意见。
第十九条 县域金融机构虚报材料,骗取奖励资金的,财政部门应当追回奖励资金,取消县域金融机构获得奖励的资格,并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对有关单位和责仸人员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专员办未认真履行审核职责,导致金融机构虚报材料骗取奖励资金,或者挪用奖励资金的,上级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追回已拨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对有关单位和责仸人员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 篇7
一、开展涉农资金审计的主要目的
㈠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农业资金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 对财政部门是否总额安排农业资金进行审计检查, 纠正挤占挪用农业资金的行为, 促使农业资金从源头上得到保证, 同时也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
㈡严格农业资金的管理, 防止挤占挪用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资金的管理、拨付进行审计, 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保证资金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 防止跑冒滴漏;同时监督有关部门, 按照资金既定的用途分配使用, 防止挤占挪用;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违法行为。
㈢促进农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保证发挥应有的效益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 监督有资金安排分配权力的部门, 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资金, 不得层层截留抵扣, 不得向计划外项目分配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单位, 厉行节约, 加强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教育, 确实将国家安排的资金用于指定的项目,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最终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决策审计机关对农业资金的审计, 除保证投入的足额、稳定、合规合法之外,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检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 从而促进各级政府重视农民、重视农村工作。通过审计, 促进各项惠农资金合法使用, 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促进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惠农资金管理水平;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运用审计情况分析, 献言献策, 进一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 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此为目标, 并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贯彻始终,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显现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涉农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比较分散, 难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目前,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一个对支农资金进行统筹管理的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20个左右的部门参与资金管理, 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款相当一部分用途重复或交叉。涉农专款总量虽然不少, 但经多个部门按项目逐级分解后, 项目点多面广, 资金严重分散。
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改变资金用途现象比较普遍资金主管部门往往利用其管理资金调度、拨付的便利条件, 以“前期工作费”、“业务费”、“培训费”等名义将资金拨给本部门用于经费开支, 或将一些与资金相关的检查、接待等直接在资金中列支。有的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拨给建设单位后, 又以上交“管理费”的名义将部分资金收回, 实际是变相挪用资金。
㈢重项目、轻管理,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基层单位在向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资金时, 由于层层申报导致时间长、项目执行滞后和资金拨付不及时, 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的项目单位随意调整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工程概算。部分资金拨到用款单位后, 就和其他资金及机关经费混在一起, 未能按原计划使用, 而是用在其他某些项目上, 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虚报项目、骗取资金的问题。
㈣部分地区存在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扶贫等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也使一些乡村形成新的负债;截留、克扣农民补助, 乱收费,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建议
㈠科学整合涉农资金为了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应当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要求, 将各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原有管理体制和性质的前提下, 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领域, 统筹安排使用。
㈡抓住重点农业资金、重点农业项目进行重点审计监督由于农业资金项目涉及的部门多, 环节复杂, 而审计力量有限, 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我们的审计方法。在确保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 抓住农业资金的审计重点。对那些掌握农业资金数量多、项目多、资金活动频繁, 与农村农业关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要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特别是要抓好重点农业项目的审计监督, 促使农业资金的安全正常运行。
㈢改进审计方法, 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和调查审计跟踪审计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 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审计, 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对涉农资金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 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 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 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 体现出审计监督的效果, 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预算执行全方位的健康运行。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监督检查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要通过大量的审计调查, 充分了解农业资金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整合涉农资金的建议 篇8
从一般意义来说,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是指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扶持资助对象所进行的各种财政支出措施,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及政府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出等等。从涉及分配、使用和管理的部门看,有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气象、农机、扶贫、民委、经委、商务、粮食、教育、科技、文化、民政、卫生、社保等多部门参与。
(一)使用管理情况。近年来,广西财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相关制度建设,为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分配方式。一方面,采取因素法、公式法等分配手段,不断加大资金直接切块下达市县的力度,赋予市、县更大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切块下达的专项资金,不断完善竞争立项分配机制和专家评审机制,使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三是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积极打造整合平台,引导各级将有关支农资金特别是生产性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或关键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部门和县区自主开展整合工作。建立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奖惩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加大奖励力度,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深入开展支农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挂钩,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建立民生资金监管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在日常加强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将业务流程相近、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群众最关注的各种强农惠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扶贫资金等补贴类资金和项目纳入电子监控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监控,对民生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监管。
(二)取得的成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推动广西“三农”的发展。一是粮食安全得到保障。2013年,广西粮食总产突破300亿斤,创八年来新高。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培育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市场占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形成了畜牧水产、林业等一批千亿元产业,蔗糖、桑蚕、木薯、速生林、奶水牛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同比增长13.0%,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8位。四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区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农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二、涉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
(一)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为保障,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推进,形成自治区财政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厅长负总责,分管农业财政工作的副厅长具体负责,其他分管涉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财政内部各涉农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广西各县在当地党委、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扶贫办、审计和监察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把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层层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以预算编制为源头,清理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严格控制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归并和清理。对小的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2014年,经过清理整合,区直农口部门“一上”申报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为872个,比去年的1098个减少了226个,减少20.58%。其中整合的专项为183个,金额为2.96亿元,取消91个专项,金额为0.7亿元。
(三)以搭建项目建设平台为突破口,创新整合方式。
一是以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进行整合。从2007年起,我区建立了由区林业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卫生厅、农业厅、教育厅、水利厅、质量技术监督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等1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协商机制。
二是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平台进行整合。近年来,坚持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等大的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为平台,强化各项涉农资金特别是生产环节涉农资金的统筹使用,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坚持以县级为平台进行整合。一方面深化财力转移体制改革,增加基层财力。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增强基层财力,同时尽可能降低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比例,增强地方政府自主进行支农资金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下放项目审批权,加大专项资金切块下达市县力度,切实增强了县级的财权和决策权,切实提高了资金整合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完善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制度,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形成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鼓励更多的县积极参与涉农资金整合工作。
(四)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为基础,提高整合成效。广西各级财政本着“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原则,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投向合理,资金分配规范。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资金整合涉及到分配问题,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因此,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二是坚持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保证现有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集中力量向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解决财政涉农资金“撒胡椒面”、重点不突出、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的问题。三是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继续推行和完善报账制、公告公示制、专家评审制、公开招标和采购制度等管理方式,做到资金分配依据科学、办法公开、程序规范、结果公正。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绩效评价制、工程监理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涉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nlc202309012334
(五)建立整合奖惩机制,积极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级考评。广西财政厅根据财政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结合实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实施细则》,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考评。考评方式为:由自主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县实行自评,在县自评的基础上由市级财政进行复核考评,并向自治区推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县参加自治区的重点考评。依据各市推荐材料,经自治区综合考评并推荐,对考评优秀市县,除中央财政考评奖励外,广西区本级财政专项安排予以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考评达到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切实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资金多头管理仍然是制约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深入开展的核心问题。在涉农资金整合的过程中,涉农资金项目繁多,其分配、使用和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财政职能。如参与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就涉及到发改委、财政、扶贫、民委、林业、农垦等部门;参与农民培训资金管理的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扶贫等多部门。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由于每个部门都有对口上级部门,涉农资金涉及的部门众多,来源渠道复杂,又有明确专款专用要求。在中央和自治区层面未曾得到较好理顺的前提下,部门间的利益又不得不给予兼顾,否则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县有关涉农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和上级部门对该县支农项目的安排。这样县级部门为争取更多的支农项目,往往按照上级确定的项目申报范围和要求来申报项目,如申报的项目在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规划范围内,则两者兼顾;如出现申报的项目不在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规划范围内,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支农资金整合规划的项目申报就要迁就让位于符合上级要求的项目申报,使得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基层财政困难影响了整合涉农资金的实际效果。由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大多数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每年正常的开支及项目资金依靠上级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还要配套中央、自治区及市要求配套的项目资金,自行安排的涉农资金所剩无几。由于县级财政用于安排涉农资金盘子较小,自身开发能力较弱,要自行进行涉农资金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加之项目审批权限尚未下放,基层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涉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能很好体现出来。
(三)农财干部人员配置跟不上涉农资金整合要求。近年来,广西财政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涉农领域向纵深发展。除传统的对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品种改良、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生态环境等支农项目外,支持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社保以及直接针对农民生产、生活领域进行补贴的资金种类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强。而农财系统的同志面临的却是“少、新、多、紧、重、快”,即人员少,业务新,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知识更新快。地方农财部门,特别是县农业股往往只有1到2位业务人员,一年到头都是忙于贯彻执行上级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对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整合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缺乏认真思考,点子少,缺乏创新。
(四)整合涉农资金的认识有待深化。有些地方往往片面地认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就是上级部门在保证原渠道涉农项目资金安排不变的情况下,再由上级财政部门另行切一块资金给县自行安排。有地方认为,涉农资金整合就是把所有涉农资金放在一块而忽视了结构匹配及规模效益的发挥。因此,往往只是重视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在项目选择和确定上,缺乏科学性,对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和项目可行性论证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深化涉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和建议
(一)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1.建立国家层面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资金整合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协调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需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依靠行政手段的有力推动,协调好财政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的利益关系,促进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应以高层的行政力量推动。为此,建议国务院出台有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并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部。在国家层面的指导下,各省、市、县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强化部门责任,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
2.理顺财政部门内部业务司(处)涉农资金的管理关系。理顺财政部门内部司(处)管理涉农资金的关系是做好资金整合工作的基础。建议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归口部门管理的原则来理顺各方关系。一是对农业司(处)管理的支农资金(含支持农业生产资金类、对农民的补贴类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尽可能并入“213款农林水事务”。二是对其他业务司(处)管理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类和对农民补贴类中生产补贴类资金,尽可能按照归口部门管理原则统一由农业司(处)管理。三是经过上述梳理,如还存在同一性质的资金仍分布于相关业务司(处)管理的,应通过建立财政部门内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有关涉农资金整合问题。
3.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过程,是调整局部部门利益,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的过程,是打破行业界别,形成部门共识的过程。为此,建议财政部对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一是归并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对农业司管理的21106款级退耕还林预算科目应并入21302林业支出款级科目。对其他业务司管理的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也要按照便于管理原则,尽可能归并到213类的相关科目。二是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对现行的互相矛盾和彼此交叉重叠的管理制度,可采取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新的制度,努力做到性质相似的专项资金只有一个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推动支农资金整合。三是归并涉农补贴品种。如对同是扶持农民种粮的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定单直补三项资金应归并为一个补贴专项,以减少补贴资金的审核、发放及监管的行政成本。同时,建议中央今后在新增相关涉农项目时,尽可能实现一个项目只由一个主管部门管理,还要避免与现行的涉农项目重复雷同。
nlc202309012334
4.深化配套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理顺部门职能角度合理规定有关涉农部门的管理权限,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如目前广西区直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多头管理,人、财、物管理分离的现状。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法不利于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不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不利于加强对科研单位的领导与支持。二是深化财力转移体制改革。建议中央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规范要求地方配套的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广西财力困难,一方面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增强基层财力,另一方面尽可能降低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比例,只有基层财力状况得到了缓解,地方政府才能做到自主进行涉农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农财干部队伍力量。党中央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项涉农专项资金,集中财力为民谋福利,应适当增加基层涉农部门的人员编制,切实把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抓实抓细。
(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通过加强部门协作,理顺关系,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强化各项涉农资金特别是生产环节涉农资金的统筹使用,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继续坚持以县级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模式,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县级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要完善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制度,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形成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不断增强支农资金“集聚”和“放大”效应。
二是进一步推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基层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使整合涉农资金有了可能性,由此形成“由下至上”整合资金格局。在财政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有关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的有效途径,减少支农项目审批环节,强化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避免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三是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涉农资金整合后,财政部门安排资金要实行公告公示制,各业务部门使用资金要实行招投标制,项目实施后要实行效益反馈制。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资金整合奖补制度,促进形成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责任编辑:汤星颐
【涉农资金管理检查】推荐阅读:
涉农补贴资金管理论文07-30
财政涉农资金07-20
涉农资金自查报告10-14
涉农资金整治进行时09-07
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总结11-08
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经验材料范文11-18
四个在前探索涉农资金预防新方法05-21
阳高乡涉农乱收费乱摊派综合检查报告06-15
涉农贷款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