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营销专业(共9篇)
涉农营销专业 篇1
式
原标题:高职涉农营销专业工学结合“多渠道开放式生态系统”模式研究———“校内+校外、自发+安排、学院+企业、单一企业与企业资源平台”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5日
生态系统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 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任何事物都应适应环境来获取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在此, 用生态系统来概括营销专业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企业、学校、学生、政府”等相关方之间关系。该模式是指专业在获得政府支持的前提下, 依据市场需求与涉农企业 (单一企业或者企业资源平台)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比较灵活的管理制度、有弹性的教学时间设计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市场实践,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有效的校内仿真模拟方式与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接受学校安排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指导下的“工学结合”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合理利用课余、假期等时间穿梭于校内小市场与校外大市场之间, 自发进行营销实践活动, 使校内系统与校外大系统融为一体, 学校安排指导式与学生自发探索式“工学结合”交叉循环进行, 最终完成“工学结合”培养过程。
一、实现校内小系统与校外大系统之间的顺畅链接, 建设“工学结合”多渠道开放式生态系统模式
(一) 校内系统。
各个高职院校都有大量消费农副产品需求, 如水果、茶叶、蜂蜜、有机蔬菜、肉食品等。比如, 我院就有学生7, 000人左右, 相当于一个大中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依托这个“大”市场, 一方面由专业组建各种类型的公司, 安排学生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后勤市场空间以及各种教学管理上的便利与支持, 使校园市场成为涉农营销专业学生自发实践的舞台。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1、安排方式
(1) 自建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专业自建的校内企业实体中进行实训的一种基地类型。各高职学院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建设比如农产品代理公司 (校内农产品销售经营、参与校外业务拓展) 、餐饮公司 (在学院食堂辟出一块区域由学生负责经营, 可经营小吃、小炒、咖啡、茶馆等) 、营销策划公司 (策划各经济实体的开业、促销、学院大型公开活动、到校外拓展业务) 、学生超市 (经营日用消费品, 引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辟销售专区) 等校内实训基地。各企业实体经营所需资金通过教师学生自筹、学院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或引进合作伙伴等方式解决。各种企业的经营全部按真实企业的经营程序运作:注册、筹资、纳税等。学生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可以在商品采购、促销、宣传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充分发掘其潜能有重要的作用, 也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以及模拟实训中心比如模拟推销室、模拟谈判室等, 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 校园商品展销会。适用于有一定资金投资的同学, 把校园作为一个市场, 首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根据调研的结论, 从校外的批发点批发适合学生需求的产品, 在校园内摆摊设点, 销售商品并盈利, 过一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小老板”瘾, 从而克服推销恐惧症, 积累销售经验。
(4) 校园手工艺品展销会。我院营销专业还采用手工艺品展销会的方式, 将同学们分组, 模拟注册公司, 设计企业的概况, 并进行新产品 (手工艺品) 样品的开发与制作, 然后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设计, 在全院范围内举行模拟展销会, 对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 进而销售洽谈与签约, 邀请老师、企业现场专家等作为模拟顾客身份来参与展销过程, 并对实训进行考核评分。
(5) 参加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在大赛中锻炼自己, 如今年我院营销专业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第一届全国营销大赛并获得三等奖, 使学生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与全国各地高校营销学子交流与切磋的机会。
2、自发方式
(1) 二手货交易市场。适用于没有资金经营的同学, 代销二手商品, 首先对同学们的二手货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 然后采取搜集同学们的二手商品代销的方式, 赚取佣金, 做一回“经纪人”。
(2) 创业园。为了给营销专业学生营造实践的市场氛围, 可以在学院指定专门区域作为学生创业园, 学生可以按照市场管理的规则进入市场运营, 学校后勤收取一定金额的租金与市场管理费, 由学生自主决定经营范围, 经营资金完全由学生自己来筹措, 自负盈亏, 学生拥有双重身份:课堂上的学生与课余的小老板,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学与做”水乳交融的境界。
(3) 创业团队设立营销公司。本专业引导学生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鼓励学生介入社会、兼职创业, 利用协会组织的平台培养优秀的创业型的毕业生。本专业营销协会、创业协会等学生团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开设模拟营销公司, 按照企业的方式运作, 并且对外承接市场调研、产品市场推广、节假日促销、社区宣传、校园产品推广等业务, 让学生在校期间即活跃在企业、市场之间, 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团队的成员中绝大部分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并且在企业中成长速度很快, 企业满意度非常高;还有个别成员毕业即创业, 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二) 校外系统。
校外系统中, 企业在此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开了企业的合作, 校外“工学结合”就会仅仅停留在无序与自发的状态, 校企合作在此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校外系统遵循“自发+安排”的原则, 两种方式循环进行, 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1、自发。
即由学生自发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营销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市场是营销专业一贯鼓励的做法, 营销专业的课程安排尽量做到紧凑, 让学生有足够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假期以及课余时间到校外兼职或者在校园外做小老板, 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的氛围, 加强包括纪律观念、时间观念、职业道德观念在内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我院营销专业大半以上学生课余时间都有工作, 他们还充分利用长沙每年一度的农博会、房交会等会展的契机, 与组委会以及参展的商家联系, 在开展之前即进入会展中心, 向参展的商家推销自己, 赢得“应聘的经验”, 在应聘成功之后, 就在会展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农博会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届, 几乎每一届都有我们学生的身影。
2、安排。
即由校企合作来解决“工学结合”问题, 学院安排学生在教学时间到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由专业与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市场需求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 在课程体系中对“工学结合”的过程进行规定, 在教学中严格执行, 保障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形成。具体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1) 与单一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订单, 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教学”的方式, 改革为“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实训 (或校内仿真实训) -校内或企业教学-就业”的方式, 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合作, 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学生就业问题, 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就业导向明确, 企业参与程度深, 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 是一种工学结合的高级模式。但此类模式很难持久, 因为作为一个企业需要营销人员的数量是很有限的, 而且企业希望营销人员队伍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员的流动性不如流水线工作人员那么大。因此, 企业不可能连续几年都跟专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合作的长效性无法保障。
(2) 与多个分散企业松散合作解决课程实训问题。目前, 企业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大都是碍于熟人情面, 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即使有些企业和学校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也往往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 企业的参与往往不是基于对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出发, 而是基于一时需要而产生, 而且除非参观式实训, 否则一个企业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也很难承担几个班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 况且企业的人事变动、经营状况都会对合作持久性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选择与多个分散企业合作来解决单门课程的实训问题, 比如《推销技巧》课程可以将几个班的学生同时安排在不同的企业实训。
(3) 与企业资源平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资源平台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以学校为主体、聚集众多企业资源所构成的资源共享平台即教育集团, 如我院牵头建立的由湖南茶业公司、湖南亚华乳业等100多家企业参与的商务教育集团;另一层是指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而注册成立的职业教育品牌机构或者企业创办的行业人才培训机构, 旨在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培训资源以及政府关系, 通过面向企业岗位所需人才要求进行职业教育专业改造, 提高职教毕业生就业档次的教育集团。据此, 与企业资源平台合作就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充分发挥学院主体构建的教育集团资源共享作用, 借助集团企业成员解决“工学结合”问题。当然, 教育集团的成立, 毋庸置疑是为今后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提供了企业资源以及合作交流的平台, 但据我们调查, 教育集团如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并没有起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资源共享的作用, 教育集团还是一个空架子, 要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尚需时日, 而且因为校企合作制度缺失、企业观念比较落等以上原因的存在, 使得企业加入教育集团纯粹就是做样子, 并不是真正想参与“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 使得其合作方式事实上跟分散企业合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在此建议我省高职营销专业工学结合可以选择第二种模式。
二是与社会职业教育品牌机构或与企业创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 校企双方在教师、实训设施设备、政府关系、就业等各种方面达到充分的资源共享, 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人才。我院订单式培养合作企业湖南旺德府集团下属有旺德府管理学院, 专门承担装饰建材行业员工的培训与进修的任务, 为整个行业输送人才, 跟他们合作可以利用他们在行业营销知识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建材行业的营销人才;我院2009年合作办学协议单位华大菁英则是属于社会职业教育机构, 跟他们合作则不限于行业, 更多是因为可以获得实践方面教育的支持以及就业安置问题的解决。
二、依据生态学、营销学观念, 任何学校都应根据自己营销专业开设的资源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工学结合模式
生态学营销观念认为, 企业应和一切有机体一样,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环境, 与环境相适应, 保持协调与平衡。高职营销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的选择也一样, 应根据学院所处的地域、企业资源环境、学校自身条件、生源质量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比如, 地处长沙交通便利地区的学校与郊区交通不便区域的学校、地处商业氛围不浓的市级学校与商业发达地区的学校的方式选择就应该有所区别。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区学校可以将学校教学时间拉长, 边学边做, 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时间尽量宽松, 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市场实践;而交通不便、商业不发达的学校则相反, 应该将学校期间的理论教学时间尽量缩短, 甚至用一年半或两年的时间学完全部的课程, 剩余时间全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 获得政府的政策扶持是系统持续有效循环的保护屏
根据国外的经验, 制定法律法规是政府支持工学结合开展的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如英国政府规定,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 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 大学生的“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取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规范“工学结合”体制, 很多现实问题就多迎刃而解了, 企业、学校“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高。当然, 从一个学校的角度来说, 要促使政府采取此类手段显然力不从心, 但是可以从学校行业主管部门 (供销社、教育厅、财政厅等) 入手, 多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 获取主管部门的支持, 动用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威作用, 为学校构筑“工学结合”企业资源平台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邹莘.对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08.9.
[2]齐红卫.高职《市场营销》教学工学结合尝试[J].科技资讯, 2009.6.
[3]崔平.市场营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2008.5.
[4]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2007.
涉农营销专业 篇2
关于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等三个涉农类专业的申请
一、市场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壮大的战略优先地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於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於“三农”的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近9亿),要保证全国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且保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发展和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力度,各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不能令人乐观:在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同时,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制约着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新农村建设,使国家的惠农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国家政策和“三农”发展的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战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利用职业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现有的教学设备,开设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涉农类专业,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既是职业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的政治责任,又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目前,最根本、最迫切的是将更多的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也不愿报考涉农类专业。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于2009年出台了涉农类专业免学费的政策,用政策的导向来解决农业和农村中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实。
三门峡中专经过周密调查和科学论证,依据学校已开设多年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金融业会计专业和美术设计专业的雄厚师资力量和健全的实习实验设备,于2010年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和园林三个涉农专业,当年招生近百人,2011年招生达到695人,各项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学生表现平稳。但这三个专业已不能满足农村学员的需求,现申请开设现代农艺技术(010200)、畜牧兽医(012000)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012500)三个专业。
涉农营销专业 篇3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1.“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创新了“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是指学校渠道与企业渠道并存、课堂内渠道与课堂外实践渠道兼容、教师指导式的培养渠道与学生主动实践体验渠道共享。“开放式”是指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过程是无障碍、敞开式的, 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标准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材的开发, 兼职教师介入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 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
2.“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中根据营销职业岗位需求, 按照人文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岗位链接技能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岗位实习模块五个层次设置课程, 该成果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
本专业通过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春华食用菌有限公司、湖南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引入校园, 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立了经营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基地实行共同经营, 学院出场地, 企业出资金、设备、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学生担任员工从事实际业务, 初步形成了“校企一体”的运行机制, 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格局。
4. 工学结合进行订单培养
如“湘茶班”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 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课堂学习与湖南茶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岗位实践两个过程并交替轮流进行, 具体安排见表1。实现“学校即企业, 教室即车间, 教师即师傅, 学生即员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毕业时由公司和学生进一步作双向选择后到公司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1. 提高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1) 为涉农流通领域培养了大量营销人才
营销能力培养与具体产品结合的“多渠道开放式”工学交替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使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实际到校206人增加到2014年的312人;2010年到2013年, 为涉农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营销技能人才从147人增加到的289人。如图1所示。
(2) 为行业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技术服务
教师服务行业能力得到提高, 为省里多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品牌推广策划项目。2012年专业教研室由省教育厅授权, 主持了湖南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制定工作, 以及湖南省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师资培训标准的制定任务, 目前已由省教育厅结集出版。
(3) 积极开发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该专业教研室连续几年相继承接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有关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规范, 如《食用农产品连锁经营通用规范》、《茶叶连锁经营管理规范》、《食用菌连锁经营管理规范》、《冷鲜肉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等湖南省大类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 上述4个标准已由省技术监督管理局公布推广使用。
2. 创新了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1) 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企业在学院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如:唐羽茶叶多次在学院举办“茶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 通过茶叶知识的抢答, 茶席展示、茶艺的表演, 校友工作经历展示等方式, 不仅让学生了解茶文化,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丰富了以往相对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
(2) 创新教学考核和评价模式
学生进入企业实训, 实训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对其成绩进行考核, 考核的结果作为学院评定学分的依据。如2010级学生《推销与谈判》课程实训在农博会进行, 其实训考核成绩由出席农博会的企业专家予以评定。对于订单班学生, 由相关企业协助学校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管理, 由企业在最后一学年开设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由企业专家自主考核, 学校承认考核成绩。
3. 推动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先后建设了农产品营销实训室、大类农产品商品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仿真实训室,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接触先进的企业文化, 感受职场氛围, 并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 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拓展
合作企业数量从几家增加到了十几家, 类别也更趋合理。着重开发了茶叶企业和菌类产品企业、蜂产品企业, 建设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白沙溪茶厂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 每年为在校生提供310个现场真实训练与顶岗实习的岗位。在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依托在我省每年举办全国农博会会展的契机, 在会展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
4. 较大地提升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成为专业的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40%。专业还实施了“双专业带头人”制, 聘任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带头人, 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5.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 学生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2011年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特等奖;2013年在全国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 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赛”中获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毕业调查的数据表明, 2013届农产品市场营销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5%, 初次就业率达到99%, 其中订单班湘茶班毕业生共计47人, 对口就业率98%, 初次就业率达到99%。毕业生起薪明显提高, 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工作起薪基本达到2000元以上, 高收入者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月收入达到4000以上的达到10%以上。
改革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湖南省名牌专业提供了依据, 更是为农业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三、改进措施
1. 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 本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与农产品营销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优质课程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全面铺开。
2.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在职业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 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名师的培养都需加大力度。
3. 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 受限于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师资的偏少, 本专业教师承接的企业应用项目并不多, 开发的面向企业高技能培训项目也较小, 建设期内必须大力提升专业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
同时, 本专业对省内其它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指导也不够深入, 没有全程参与、指导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 与省内各县级职教中心的互动也较少, 建设期内必须加大这两方面的力度, 真正引领我省市场营销类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玲.高职涉农营销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01) .
[2]崔平.市场营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 2008 (5) .
[3]周文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9) .
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篇4
——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2011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强调,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校抓住课改契机,努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联姻”的合作有效形式,翻开中职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浙江省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湖州市埭溪中学,创办于1956年。1985年,经教育改革布局调整后开始招收涉农专业职高班,2001年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挂牌,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纯涉农的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农业类学生共计1092人,已开设现代农艺、园林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商品花卉、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专业。2010年秋季开始承担招收中职西藏学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任务,至今已有两届。学校现为浙江省中职农经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
一、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几大条件:
(一)专业提升:专家引领,联袂前行
在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下,我校已聘得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8人为我校外聘教师,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专家资源库。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基地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供咨询。这些正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软件基础。(二)课程改革:坚守专业,重点突破
我校坚定围绕品牌专业特色和本市经济发展要求,不搞大而全,而是有重点地就一二个专业进行突破。如为了做强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借助省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2011年6月我校成立项目研究课题组,同时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我市首家中标学校。这些成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课程基础。
(三)基地建设:精心规划,打造品牌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008年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同时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示范基地;2010年成功申报了省级养殖示范专业和市级园艺品牌基地;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市级品牌专业,并成功注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现了基地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投资260万元,开始建设一座建 1
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花卉大棚,基地建设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实践场所。
(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为尽快深入落实“现代学徒制”,我校园艺、园林技术、养殖等骨干专业都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上挂下联模式、横向联系模式、校校联合培训模式、校村结对辐射指导模式。拟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职业高中”,下与德清阳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派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种模式的灵活推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几步探索(一)中职西藏班
本学期初,我校中职西藏班学生分三组奔赴各实习单位开始第一期实习,一周一轮训。此次实习的单位主要有:浙江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湖州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尝试,得到了吴志广经理、褚国平主管的大力支持。
内地中职西藏班学生顶岗实习责任大,任务重,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习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给每位实习生配备了工作服、鞋帽、劳保用品等。
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点每天都安排了带队老师,并确定学生实习小组长,明确责任。每3-4位实习生分别和一位师傅进行师徒结对,落实实习任务,并要求每位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分别填写工作日志和实习日志。为确保中职西藏班学生的安全,加强住宿管理,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早出晚归、教师带班护送的形式。
在总结上学期第一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等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创新实习方式。试行创业承包式实习,小组合作比赛,分阶段分项目安排分配实习内容,定期轮岗实训,践行和诠释湖州市中职现代学徒制。(二)涉农职高班
本学期学校探索实训实习新举措,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尝试开展创业承包式实习,分班级承包了埭溪镇小羊山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五个瓜果大棚。
每个大棚由各班主任当“班级农场主”,分别种植新品种甜瓜、樱桃番茄等,由班级学生亲自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学校专业老师和吴兴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师傅给予技术指导,进行师徒结对。2
师生主动参与性空前高涨。
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分阶段分项目制定实习内容成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市中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而创业承包式实习无疑为涉农专业实习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学期结束前,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种植的新品种樱桃番茄、甜瓜等喜获丰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品走向商品”,师生们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小羊山瓜果团”成员对产品进行包装,走进埭溪中心农贸市场等,进行农产品营销。真刀实枪体验,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尤其是至尊金珠樱桃番茄的味道,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反馈较好。实训基地引领示范,许多教师、农户回家亲自种植,学校提供技术,大大提高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三、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困惑
实践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当前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都存在欠缺,如在校企合作的合同协议签订、执行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得合作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就难以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奖励和督促。(二)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在合作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本补偿和收益,即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合格人才的不断补充,因此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欠缺,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不少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暂时用工困难的手段,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储备规划。(四)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协调管理不足。
部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当,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并未起到企业对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五)课程体系未能满足企业需求,针对性不强。
学校培养学生受多方面客观条件制约,多侧重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强调基础技术教学,而针对企业具体用工要求的系统能力训练不足,针对岗位工作过程 3 的训练不足。
(六)师资理论扎实,技术更新落后。
由于缺少更多的实践历练,在推行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不足。
四、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的体现现代学徒制精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一种形式,是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的合作,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权益平衡,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作为一所办学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中职农业学校,我们期待来自上级领导部门更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展开合作。(二)合作层面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需要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只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才能积极地开展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试点,论证、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协调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形成最佳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也希望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学徒工,应认可并像培养自己的员工一样开展培训教学,激发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认同感。(三)学生层面
涉农专业应该把握的方向 篇5
张家川是我们甘肃文化观念比较落后的一个民族县。长期以来, 党的民族政策给予优惠, 成就了一大批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同时, 也在老百姓心目中根植了读书吃财政饭的思想, 加之本地重商轻农思想严重, 农业科技的推广一直很难。2009年, 虽然招收了一个涉农专业班, 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张家川是一个农业县, 涉农专业的发展关系到张家川农业的未来, 涉农专业教育何去何从是张家川县相关部门和职教中心研究的课题。也是如何把握机遇和面对挑战的重大决策问题, 笔者就此谈点个人想法, 望引起社会对职教涉农专业的关注。
一、围绕产业开办专业
农村职业学校的主题是服务“三农”, 这是农职校赖以生存之源, 得以发展之本。当前, 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嬗变期,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这些对农职校涉农专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 灵活设置涉农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产教结合是农职校涉农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对于农职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农村市场办学, 其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农职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主动出击, 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 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来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 做到“实际、实用、实效”, 专业应时而变, 专业应势而变, 专业应需而变。
二、办好专业, 发展产业
专业是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学校对社会的适应状况, 要通过专业设置体现出来。农职校应保持高度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从宏观上的把握, 微观上洞察。例如,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发展都市农业, 农职校应适时开设相关专业, 比如畜牧、水产、果蔬和农产品加工等。
农村中一个产业的兴起有一个周期, 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开设相关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例如, 现在有的地方开始出现假日型农村经济, 农职校应敏锐地、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 培养农业经营人才, 抢占旅游市场。
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接纳意识不断增强。但存在两种偏向:今年市场上什么价钱高, 明年就种养什么;以不变应万变, 把宝押在一个品种上。
前几年, 张川县城郊区农民看到种莲花菜能赚钱, 结果家家种橄榄白菜, 最终40斤/元, 人人赔了钱。农民虽说是看市场种养, 却是看今年的市场种明年的地, 养明年的畜禽, 终究还是一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这过程当中, 农职校应引领于农业产业结构, 为农民当好参谋, , 增强判断力, 避免盲目性, 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让农业技术升级
在实践中, 农技是增收增效的关键。新型农机装备的使用, 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 新型品种的种养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农职校应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 引进新技术;以农业实训基地为依托, 集中科技力量, 开展农业科研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抓好种苗工程, 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 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专用优质新品种, 研究相应的配套栽种技术, 全面改善当地农产品品质, 提高产量。
五、使农民快速脱贫致富
农民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 他们在致富路上, 有的盲目跟种, 丰收不增收;有的片面求特, 丰收卖不出;有的缺乏技术, 效低而利微;他们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
给农户调结构送项目。在培育项目上下功夫, 因地制宜, 优化结构, 立体开发, 形成一村一个优势产业, 一组一个优势品种, 每户都有家庭经营;每个农技教师联系一个农技示范村, 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手把手地教, 确保科技的快速运用和转化;引领能人闯市场送信息。开设“农业信息网站”, 即时发布农产品的相关信息, 介绍实用而先进的农业科技, 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农业职业学校面临大突破
减免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学费 篇6
“农业类高等人才的培养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 能否采取得力措施, 培养和留住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 对于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全国呼吁, 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 减免农业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学费。
张全国委员认为, 目前减免农业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具有可行性, 时机也较为成熟。近几年来, 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从去年起, 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一政策的成功示范, 对处于基础地位而且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不高、工作条件艰苦的农业来说, 借鉴作用十分明显。此外, 2007年中央1号文件也已明确提出, 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
涉农营销专业 篇7
1 结合学院的实际, 突出专业教学特点
我院茶叶、畜牧、酿酒、作物、生物技术等涉农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上要首先考虑到职业院校的特点,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理论课讲授内容要广而浅, 达到“必须够用”的要求。重点在于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有关反应和应用规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认识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化学知识。通过学习物质的性质, 知道各种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熟悉各种官能团, 根据官能团判断物质所具有的性质以及所能发生的反应。另外, 应合理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课,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巩固,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 根据专业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有机化学内容多, 学时少, 要让像化工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有难度, 也没有必要。因此在讲授中不能面面俱到, 而应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和要点。要围绕重点设计适合于课堂讲授的内容, 对关键问题务必讲深讲透。如畜牧兽医专业要把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作为教学重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要把含氮、硫、磷有机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等作为教学重点;酿酒技术专业要加强糖类、醇类、醛类、酯类、羧酸有关知识的学习, 特别强调各类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反应机理和条件, 而茶叶专业则将天然产物有关知识作为重点。
知识讲解上注重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如讲解烷烃命名, 可着重讲授系统命名规则, 而对烯烃、炔烃卤代烃的系统命名可让学生自学。当讲到芳香烃命名时, 可以将环烷烃和前面几类有机化合物命名方面加以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引申, 学生很容易掌握对后续有机化合物如芳烃衍生物、醛、酮、酸、胺等有机物的命名。讲课时凡涉及到学生已学过的有关知识, 应注重诱导、启发式提问。如讲授炔烃化学性质时, 因为学生对烯烃的性质已有较深的掌握, 所以采用了在黑板上写出几个烯烃的构造式, 分别请几个同学发表意见和见解, 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碳碳三键入手, 分析其加成、氧化、还原取代等方面的性质。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正确的加以肯定, 最后进行小结。这样, 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机化学与农业、生命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面对涉农专业学生, 有机化学应该注重传授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内容选取上, 我们删除所有有机波普分析内容, 删除大部分有机化合物制法的内容, 如环烷烃的制法、烯烃的制法、共轭二烯烃的制法、炔烃的制法、芳烃的制法、卤代烷的制法、醚的制法、醛酮的制法、胺的制法。但在给不同专业授课时某部分给予保留甚至作为重点, 如给酿酒专业学生授课时则详细讲解醇的制法和羧酸的制法。要想真正实现与农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需要任课教师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 因此课程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专业间的相互听课活动, 要求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
3 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分数较高的学生都纷纷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而且部分人仍然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 导致高职院校的招生相对困难, 学生来源较为复杂, 包括中专、职高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毕业生。再加上涉农专业基本都是文理兼收,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普遍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 部分学生只有初中化学基础, 学习热情不高。这些生源的差异,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而有机化学的内容又相对难、抽象, 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照顾, 可在重点知识讲授前讲解相关必备知识后再开始讲解, 如讲到苯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时, 可先讲授原子的电负性, 使学生对“吸电子”“供电子”有深入了解后再讲授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授课中可将复杂知识用简单、形象并且学生熟悉的事物作类比。对于基础相对好的学生, 对他们的要求要高一些, 不但要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还要给他们布置选学内容, 让他们了解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
有机化合物有几千万种、反应多。教材内容涉及的有机反应就有几百种。学生要死记硬背这些反应是很困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不断向学生灌输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都有内在联系。也就是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因此, 在讲授这些反应时, 要学生先从化合物的特征结构, 即官能团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同时考虑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就可以推断出该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 同时考虑反应条件即能掌握该物质发生那些类型的反应。
另外, 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往往彼此相关, 缺一不可。因此, 学生必须较好地掌握上一个知识点, 才能理解后面的内容。较好办法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 文科生和基础差的同学更应加强, 在做题中发现问题, 然后想办法弥补相关知识, 解决问题。在授课中, 教师应注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回顾和串联, 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对于学生在重要知识点有遗忘时, 要及时提示和指正。强化学生的记忆, 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4 教学内容立体化, 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立体化学的有关知识, 对掌握相应化合物的性质非常重要。但仅凭教师讲解或板书, 很难使学生理解空间构型及构型间的转化过程, 也会令学生感到枯燥难懂, 尤其是对应异构体部分的教学, 学生更难理解。而这些知识对于涉农专业学生比较重要, 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同样也使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优势非常明显。首先, 可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大量的板书, 把时间放到讲解难点、重点内容上。在教学演示和实验的仿真模拟方面, 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通过画面、音乐、解说词的配合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尤其在模拟和展示化学反应方面效果十分突出。其次, 可以用Chemdraw等软件的3 D功能制作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 使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其立体结构, 便于理解掌握。我们还注重用球棍模型给学生展示并操作。这样就把复杂的抽象的空间概念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
5 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我们建立了《有机化学》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和在线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在线答疑和提交作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机化学进行学习, 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有机化学试题库中, 学生可以在线选择试卷, 在线答卷, 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由于期末试卷也是在题库中生成,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避免期末考试时疲于应付。同时还在教学资源平台上链接了“有机化学论坛”“小木虫”等大型有机专业网站, 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技能训练,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开设了熔、沸点测定实验、分馏实验、水蒸气蒸馏实验、重结晶实验, 使学生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菠菜中叶绿素的分离实验, 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与纯化实验,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上, 我们就强调学生走进实验室要保持实验室卫生, 不能乱扔垃圾, 乱放药品;实验过程中仪器要安装正确美观, 做到横平竖直, 实验台面干净整洁;实验结束后要将仪器整理, 桌面清理干净。药品的使用上, 要求学生取量适当, 不能随意浪费,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回收的药品尽量回收, 如菠菜中分离叶绿素, 洗脱剂有机溶剂, 经过蒸馏后回收以便下次实验中可以再次使用;对于不能再用的废弃物和实验产品, 我们实验室准备了废物回收桶, 将废物处理回收后交专门废物处理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7 结语
面对高职教育新的形势与挑战, 怎样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每个高职教师的责任, 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助推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因此, 需要我们开动脑筋, 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自学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和学习,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完成高职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党金宁.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 2008 (4) .
[2]孟祥明, 张泽.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 2012 (8) .
[3]汪佳凤, 王萍, 薛璇, 等.对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1 (3) .
[4]隆金桥, 史兵方.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3) .
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8
自2004年开始, 国家连续出台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中国传统农业也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 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从“体力型”转向“知识型”, 拥有农业技能的人才无疑是转型发展之必须。但是由于社会上涉农工作岗位单一, 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农业岗位后需要不断深入基层, 不仅工作辛苦, 社会地位也不高, 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报考涉农专业, 高校招生时也不得不降格以求, 并且考生及家长对农业和农业院校认可度低, 农村与城镇生源人数差距很大。除此以外, 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农专业教育方面也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重考核和学历, 轻技能应用”的问题。如何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农林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要培养“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 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 培养更多的熟悉并热爱三农、具有服务“三农”意识的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属职业教育范畴, 它除了培养学生必须具有服务“三农”的职业意识外,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 激发学生对涉农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基于兴趣导向去自主学习农业专业技术, 并对农业行业和自身的未来就业拥有信心和高昂的热情。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需要高校开设农业专业课程, 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在国内关于此课题暂时没有相关学术作品, 根据国内文献检索, 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情感教育, 仅有《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问题探讨》 (姚琳2009) 一文, 文章提出大学生村官要树立起尊重农民、热爱农村、关心农业的基本感情。但是国内学者对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吉林农业大学郭为民、王成章的《农业高等院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北京大学张秋山的《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李文涛的《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等, 分别研究了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及大学生基层培养意识的障碍问题等。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关于涉农专业大学生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问题研究较多, 在关于如何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方面研究较少, 亟待完善。
1.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此类研究甚少, 但是关于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我国可以采纳借鉴。在西方, 职业生涯理论是慢慢形成的, 期间与职业辅导的关系密不可分。美国是最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国家, 早在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就创办了职业咨询所, 对每个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 从而确定专业和职业定向, 便于在毕业前期确定择业目标。而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定向, 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需要的某些能力, 学会掌握职业发展策略, 形成毕业辅导与日常规划相结合, 注重知识、注重能力。
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2.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 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的有效途径。
2.2 现代农业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我国虽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但现代农业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比较缓慢,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培养一批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3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涉农人才教育思路
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服务“三农”, 从职业情感教育层面培养大学生到农村和农业战线工作, 具备服务“三农”的热情、能力和素质, 对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热情和素质培养, 提出“一课程、一活动、一讲座”的理实一体化农科人才教育体系 (见图1) 。
3.1 理论教育模块———通过理论讲学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要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理念, 就应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设计, 合理划分涉农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必修课程, 2个学分 (1+1) 。理论教育模块 (含农科专业课程和围绕专业举行的三农讲座) 占1个学分。
该模块主要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设立, 主要任务和整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 了解当前“三农”问题以及国外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培养全校各专业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感。树立求真务实, 特色鲜明, 立足专业, 服务三农的志向。
3.2 实践教育模块——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
实践融入模块 (学校统一按生源地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家乡的调研活动) 占1个学分。
本模块以家乡三农发展为立足点, 了解家乡农村环境, 农业发展现状, 培养“热爱家乡, 情系三农”的情怀, 树立当代农业发展观。
实践教育模块主要通过由学院组织的“走进农村, 了解家乡”大学生调研活动, 进一步提升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产业状况、农产品的供销产业链、家乡农产品的发展历史、发展环境、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如当前许多农业学院的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 实践教学实行分流, 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农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3.3 文化养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通过“三农”宣传阵地、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 加强“三农”情景教育, 深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 形成具有三农氛围的校园文化;各社团组织一定数量的走进三农、服务三农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以三农为载体的志愿者活动, 培养“三农情怀”。 (1) 加强微博、空间等网络媒体和纸媒等三农情怀宣传阵地建设, 宣传三农政策、农业创业典型事迹等。 (2) 通过农村社区志愿服务, 了解农村, 加深对农民的感情, 培养农村认同感。 (3)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农村农业农民题材选用, 以文艺形式, 挖掘三农的魅力, 增强三农吸引力。 (4) 通过主题论坛、演讲、征文等, 农业创业、农村工作典型事迹宣讲、认知交流。 (5) 通过三农主题社团建设, 开展三农特色活动, 培养自主能力, 培养从事农村工作、农业创业的学生骨干。 (6)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 引导学生思考三农问题, 认识和探索发展规律, 通过农业创业实践, 挖掘、孵化农业创业项目, 培养骨干。
3.4 以校、地合作为纽带, 实现产学结合
加大力度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信息和科技等优势, 指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地方实习和学习, 如此不仅能够为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够发现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高校树立新的研究课题, 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
比如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 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 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 在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 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 依托学校现有资源, 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 立足涉农产业, 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和方法, 彰显办学特色,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性优秀人才, 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农情怀
参考文献
[1]郑学梅.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5) .
[2]王具元.高职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
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需求分析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涉农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的关键是合格的能扎根于农村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是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一种好的方式, 各级政府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是很重视, 2012年底, 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2014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提出要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1]。要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农产品现代流程体系的建设, 合格电子商务涉农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它也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具有传统商务没有的很多优点, 如跨时空、跨地域、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其模式与应用逐渐成熟, 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 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和功能, 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也是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1.1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范围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是指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各种交换活动和运动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如农副产品的收购、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和活动, 也就是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阶段的应用[2]。
1.2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形式
(1) 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调查
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也是要建立对市场的了解的基础上的, 如果不对市场进行了解而盲目生产, 将导致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工具, 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 同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的农产品信息平台, 利用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农产品的市场动态、政策、价格、销售等信息, 为我们农产品的生产迅速对接市场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互联网的发展, 上网人数的不断增长, 网络购物成为普遍的现象, 网民的消费行为与特点成为了各类产品生产者的研究对象, 而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我们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工具低成本的对直接的消费对象网民进行调查, 方便地收集第一手消费者的数据。
(2) 农产品宣传与推广
农产品生产出来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必须要让消费者熟悉了解, 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工具与手段对于提高农产品宣传与推广的效率与效果具有其它手段没有的优势。在农产品打造品牌, 扩大知名度的现阶段, 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与推广, 既可扩大宣传与推广的效果, 又能节省成本。
(3) 农产品销售
在农产品流通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农产品的销售, 我们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目前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的销售平台, 如大宗销售平台、零售平台, 以及农产品企业自建购销平台, 利用这些平台, 我们可以很好的促进农产品的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更多新的网络工具与手段的产生, 如微信、微博等, 利用这些工具与手段也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互联网上还出现了以农产品的预售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农产品的以销定产, 实现产与销的无缝对接。通过电子商务这种新的模式, 我们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 又能缩短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环节, 把收益实惠于消费者, 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2 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需求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环境的逐步成熟, 电子商务迎来了大发展,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未来5年, 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更加趋紧, 2013年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万人。从下图1我们可以看出,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明显不匹配, 年新增电子商务专业就业人数50万以上, 而从2000年来, 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 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 供应明显不足。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学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跟社会需求之间脱钩, 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的矛盾。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通过对286家样本电商企业调查后发现被调查企业中, 37.68%急需电商运营人才, 28.57%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 (IT、美工) , 17.39%的企业急需推广销售人才, 18.84%的企业急需综合性高级人才, 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2) 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需求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可以应用于产前、产中和产后贯穿于流通全过程,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就必须培养熟悉农村植根于农村而又懂得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
2013年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井喷的一年, 迎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大发展。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 (2013) 》指出2013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万个;阿里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同比增长112.15%;2013年在淘宝网 (含天猫) 平台上的农产品的包裹数量达到1.26亿件, 增长106.16%。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背景下, 涉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出现了严重欠缺。
2013年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对湖南供销系统"新网工程"的农产品电商人才需求岗位进行了调查, "新网工程"中企业35%的急需电商运营人才, 25%需要网络营销人才, 22%需要网络编辑, 18%需要其他岗位人才, 具体情况如下图3所示。
3 结论
我们对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的岗位需求与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的调查数据分析, 结合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应用形式可知,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农产品电商运营人才
国内农产品电商运营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B2B、B2C以及C2B的预订。这三种模式更多是利用国内一系列知识的电商平台如阿里系的淘宝天猫平台、1688平台, 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农产品B2B平台, 当然也有专业性的B2C平台或是利用移动APP开展的移动电子商务, 不管是用哪个平台或是哪个工具, 对于农产品这种形式的产品, 怎么样更好的去开展运营成为关键, 这就大大刺激了农产品电商运营人才的需求。
(2) 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展都要对农产品的网络市场进行调查, 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特别是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到了品牌竞争阶段, 我们还必须对农产品塑造网络品牌, 这些都要求我们需要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3) 农产品电商技术性人才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商务活动的结合, 它的本质是商务, 技术是它的手段与工具, 缺少了技术与工具的商务就不是电子商务,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必须有电子商务的技术作支撑如网页美工技术、网站设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专门的农产品电商技术性人才来为我们服务。
(4) 农产品电商综合管理型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展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对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来说是企业的战略问题, 它的开展不能以传统企业管理的思维与习惯来做, 而倡导从消费者出发的互联网思想, 它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管理者有互联网思维有创新精神有激情等, 这些都要求农产品电商的开展需要农产品电商综合管理型人才作为决策的向导, 精神的支柱, 团队前进的动力。
作为为社会提供合格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适时根据社会的需求, 培养合格符合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涉农人才,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 (2013) [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