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2024-08-03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通用9篇)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1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

防对策

强化农村职务犯罪预防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市直各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组织机构。通过积极工作,使职务犯罪得到了有效预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我市出现了一些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2000年以来,我院共查处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0件,占所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33%。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

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对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1、贪污案件居高不下。贪污和挪用公款犯罪仍是涉农贪污贿赂案件的主要犯罪类型,在我院查处的20件涉农贪污贿赂案件中,贪污案件16件,占80%,挪用公款案件4件,占20%。

2、犯罪主体多元化。在我院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人员既有村支书、村委主任等基层领导干部,也有乡(镇)财政所长、村委会计等经济负责人,还有乡(镇)专项工作经管人员。如城关镇马鞍河村村委会主任兼现金出纳王明照,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征地款五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3、犯罪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涉案人员不论是管钱还是管物,有权就用,能贪就贪,能占就占,这表明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正在农村滋生蔓

延。

4、犯罪领域集中。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费、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例如,慎窑村会计主任王德亮利用协助发放高速公路补偿款之机,采取收入不记帐等手段,贪污公款万元。

5、社会危害性大。在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乡(镇)、村干部的经济犯罪比一般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犯罪更具社会危害性。这些经济犯罪分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社会影响大,后果严重。如大隗镇镇政府副镇长王惠生,利用其担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及主管土地工作的职务便利,采取收入不开票、不入帐等非法手段,先后四次侵吞土地办证费、补助款万元。

二、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

1、权力集中、监督不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及其站所直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

多,很多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水利等)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农村干部手中,这给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同时,监督机制跟不上,使腐败分子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2、制度不严、管理松懈。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有章不循、无章可循,出纳、会计一人兼,少数村干部独揽财务等问题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一些基层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

3、放松学习、淡化思想教育。由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有些农村干部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放松思想改造,经不起金钱诱惑,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4、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近年来,一些农村干部

作风粗暴武断,使许多农民对乡村干部产生了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村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农民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连续作案。

三、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1、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组织。将预防职务犯罪组织建立到农村基层,提高农村干部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预防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增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预防职务犯罪意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作用。

2、加强农村干部的管理。从组织上严把干部质量关,选好用好干部。农村各级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服务意识,使农村干部时刻懂得自己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领导干部除掌握适当的工作经费外,不得经管其它款项,把村帐乡管落到实处,同时,建议推行组帐村管;二是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查;三是加强民主集中制,乡级领导干部要接受乡党委、政府和人大的监督,村干部要接受村民议事会的监督;四是建立农民评议干部制度,农民群众要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五是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制定或完善《重大决策事项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度》、《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健全财务制度管理办法》、《经济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构筑预防农村职务犯罪的制度防线。

4、加强农村法制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通过展示反腐败斗争成果,用生动的案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反腐意识。

五是加大打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力度。要不断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探索打击犯罪的有效途径,及时重拳出击打击涉案人员。在打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2

一、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作案方式

(一) 恶意透支

所谓恶意透支, 我国《刑法》规定为: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催讨后仍不归还的行为。这是目前信用卡诈骗中较为普遍的作案手段。往往表现为行为人已经外债累累, 无力偿还时, 即从信用卡中透支用以偿还债务, 在一定期限内逐卡透支消费或取现后逃匿。

(二)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即行为使用他人的身份证明或从网上等途径购买假身份证并到银行办理“真”的信用卡, 后持该卡消费、透支等进行诈骗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人透支了, 有时银行也无法发现真正的透支人, 此时行为人主观上不想归还的故意更为明显。

(三) 冒用他人信用卡

即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义, 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而骗取财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行为人拾到他人的信用卡, 利用该卡取现或消费的情况亦时有发生。

二、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 犯罪主体年龄上均较年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由于信用卡是一种新型的支付手段, 大多数年轻人均使用这种支付方式, 也就带来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往往是这类主体, 且年轻人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院最近三年来, 所审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2人, 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的有23人, 占全部信用卡诈骗犯罪人数的80%, 且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39人, 占全部信用卡诈骗犯罪人数的87%。

(二) 恶意透支型犯罪的较为普遍

在信用卡诈骗案件中, 又以恶意透支型犯罪的居多, 近三年占我院办理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总数的91%。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均有利用POS机非法套现的情况, 如我院今年审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 就有14件案件中存在该类情况。

(三) 一人多卡的现象较为普遍

我院审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的行为人大多数属于一人持有多卡, 其中有王某一人就利用四个银行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

(四) 行为人往往法律意识淡薄

多数行为人在讯问时均表示因为欠下了债务, 债权人追要欠款, 实在没法之下才想起办信用卡透支, 而且表示透支信用卡欠银行的钱不还不会有事, 或者拾到他人的信用卡而使用又不是盗窃得来, 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犯罪行为, 就是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才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信用卡诈骗犯罪多发、频发的原因

(一) 信用卡支付快捷、方便

由于使用信用卡非常快捷、方便, 一刷便可, 没有使用现金更能直接反映出行为人财富产的减少, 使得有的行为人在透支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透支了巨额的款项, 随着时间的积累, 造成其透支款无法偿还, 从而造成最终无法偿还的局面。

(二) 相关人员对自己的身份证等身份证明文件保管不善

在委托他人或相关中介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时, 有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身份证件等放在受托人处, 从而给不法分子利用别人的身份证件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提供了温床。

(三) 申领信用卡门坎过低, 银行发卡把关不严

由于有的银行为了追求信用卡业务数量, 给员工摊派任务, 员工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放宽申请办卡人的条件, 造成一人多卡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银行员工对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证明根本不进行核实, 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导致出现透支后偿还无保障。

(四) 银行跟踪监督管理不到位

银行在发卡后对信用卡的使用状况、信用卡持有人的信用及其有无在其他相关银行透支等信息跟踪不到位;对已出现透支款逾期不还的未能及时发现并对持卡人的信用卡采取一定的措施, 导致损失的扩大。

四、遏制信用卡诈骗犯罪多发的建议与对策

(一) 要深入宣传, 提高群众防范及消费法律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 一方面及时让广大群众了解犯罪分子诈骗的伎俩, 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另一方面使消费者明白只有诚信消费才能让信用卡正常运转, 方便生活。

(二) 要加强培训, 建立严格的内部惩处机制

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 特别是对申请办卡人的申请资料要进行实地、实质审核, 全面、充分了解申请人的资信状况, 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信用额度, 对不符合办理信用卡的无业人员即不予办理信用卡, 提高发卡的质量, 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的发生。同时对那些由于使用虚假材料申请办卡而业务人员没有实地核查, 造成损失的, 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

(三) 要严格管理, 强化内部监控体系

银行对已经发出的信用卡不能持一发了之的态度, 而应严格管理, 加强跟踪监督, 要强化内部监控分析能力, 对有不良信用或有风险的信用卡要紧密跟踪。同时银行要将已有恶意透支的信用卡持有人列入恶意透支的黑名单, 并在同为间公布恶意透支黑名单, 同业联动制裁恶意透支行为, 从而打消那些企图在多个银行办理信用卡从而用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者的念头。

(四) 要加强协作, 加大打击力度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3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国家为扶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台了不少富农、惠农政策;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兴建亦对农村征地的需求增大,使得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更多地加入到协助政府进行的惠民政策及征地拆迁补偿的落实工作中来,利益的驱动,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总结,对建立的相关防治政策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探索,更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预防和减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平果县农村村级干部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11年至2016年3月平果县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8件 16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主体呈现多人现象。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犯罪主体不纯粹是单独个体作案,更呈现出多人共同作案的现象和趋势。

(2)犯罪侵害对象的范围较广。村干部职务犯罪侵害的对象几乎涉及村两委职权所管辖的各个方面。例如,犯罪涉及到农村危房改造款、征地补偿款、低保补助金、生态林补助款等方面,只要涉及款项的管理和发放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

(3)作案手段的多样性。从所侦查的案件情况看,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以贪污、受贿为主。犯罪分子贪污的手段主要是以侵吞、虚报冒领,私分公款等;受贿的手段主要是以直接收受、索取现金。贪污案件多呈现经多名村干部具体商量决定私分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受贿案件多发生在村干部协助申请和发放各种款项的过程中。

(4)犯罪形式和手段简单。犯罪手段比较单一,受贿多表现为协助政府进行政策落实等工作过程中收受或索要对方的贿赂;贪污多表现为弄虚作假、套取公款,虚报冒领等方式。

(5)从作案频率及金额上看,农村职务犯罪案件作案次数多,单笔金额小。从这几年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可以看出,每次作案的数额均较小,往往只有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但作案次数较多,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由“小恶”逐步转化为犯罪。

(6)从政治和文化结构看,农村经济犯罪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看,干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上升是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密切相关的。

二、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支农、惠农资金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多的实惠。村级干部既是涉农事务的管理者,又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参与人,权力过分集中。一是基层组织自身监督流于形式。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主要集中在相关负责人手里;二是乡、镇监管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乡、镇机关有些干部作风不深入,对村级组织、干部的监督流于形式;三是缺乏村民监督。如今,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有限,对村级事务不闻不问。有些是村干部任职时间长,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群众敢怒不敢言,很容易引发腐败。

(二)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和监督职能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无力。一些农村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还不十分健全,白条入帐等在村级财务帐目中相当严重,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小组把关不严格;二是纵向监督软弱。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分析没有进行严格审批;三是横向监督虚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的支配由村里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反映,起不到應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四是对村干部的贪污、受贿等问题,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许多农民对村干产生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纪违法,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且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反映自己合理诉求。

(三)自身素质不高和年龄偏大是根本原因

涉案村级组织人员中绝大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查处的 16 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2人,占75%;50岁以上的有 11 人,占68.75%。因受文化的局限,大部分涉案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

(四)政策法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成为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土地价格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征地补偿款发放的不规范,给村干部挪用或贪污土地征用补偿款留下种种可以掩护的借口与漏洞。如平果县那厘村原村委会中有8 人贪污土地赔偿款30多万余元。这些村干部的所作所为引发村民上访不断,甚至出现数人到县政府集访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

(五)政策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民对涉农惠民政策不完全了解

近几年国家迅速地、大幅度地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落后,为一些不法分子以权谋私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我院侦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除了知道有补贴这回事外,关于补贴款的性质、发放对象、标准、时间、核定监督的程序等都不清楚。农民在丧失知情权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对补贴发放的监督能力,当自下而上的监督缺位时,腐败便产生了。

三、预防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级干部素质,使其内心不愿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联系密切,其素质之高低、形象之好坏,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村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坚持正面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不愿犯罪。这不仅需要他们自觉地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一定形式,加强对他们法制教育,使他们都知法懂法,遵纪守法。

(二)紧密依靠群众,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

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很难发现,串案多,隐蔽性强,要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坚持查办案件工作的群众路线,才能达到“办一案,查一窝”的效果。坚持查办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群众路线,要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政策宣传和举报宣传,收集犯罪线索,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对人民群众的署名举报的案件线索,要按照规定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要取信于民,赢得群众对办案的工作的支持。

(三)加强监督,建立健全村民委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要发挥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功能,村民委会干部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项目经费所发放的款物是否发到群众手中进行严格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二是村民委会干部互相监督,不能让包片的村干部自己说了算;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要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政策,增强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和举报意识;四是有关部门要配齐村级会计、出纳,严格帐款分管和资金审批程序。

(四)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

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才能最终落实到基层。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一些村干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但是平果县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尤其是村干部的工资偏低,有的村干部每年仅有9000多元,付出与回报落差较大,使少数干部心理失衡,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适当提高其报酬、误工补助。

(五)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4

一、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1、有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内部的关键岗位是案件高发区。税务、工商、质监、公安,以及在这些部门内部掌握一定审批、税收、管理、处罚等权力的岗位是案件的高发区。位于这些岗位的执法人员极易成为某些投机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而这些人也极易使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利益交换,以权谋私、以权谋钱。

2、犯罪主体以具有较高学历的中年领导干部居多。行政执法的特殊性质,使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从而决定了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中年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正处于生活、心理负担相对较重的年龄段,极易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迷失自己,且领导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有的手握重权,给查处此类案件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3、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嫌疑人作案越来越体现出专业特色业务特点和行业特征。如国税局人员玩忽职守案,涉及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经营场地、财务核算、商品仓库等为实地考察,预储资金收取,专用发票代管监开等多个业务环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4、趋于团伙化和公开化。在一个部门,涉案人员相互勾结,互相利用,对滥用权力收受好处,相互已达成一种默契。

5、犯罪数额趋向巨额化,行为危害严重。大案要案逐年增多,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屡屡出现。虽然有的涉案数额不大,但其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和影响却是相当惊人的,它直接毁坏的是国家的声誉,损害的是管理国家的执政党的形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干扰和破坏。

二、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1、趋利心理。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动机主要是因为物质需要和与此相联系的精神需要引起的。面对名目繁多的物质享受,日渐增多的娱乐性消费形式,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过去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而当个人的支付能力不能满足这种强烈膨胀的私欲的时候,涉案人员往往在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侈生活方式的动机刺激下,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力攫取非法利益,这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普遍心理。

2、权力的廉洁度下降,职业道德沦丧。[!--empirenews.page--]社会风气的普遍下降,使社会上存在相当一部分虽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但权力本身已不干净的“准腐败”行为,“准腐败”行为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这种“准腐败”虽然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构成了职务犯罪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在握有一定权力的行政执法部门,这种“准腐败”的普遍存在,使该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逐渐下降,甚至在个别人手中彻底沦丧。

3、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执法管理模式,易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由于在现实行政执法中,用经济指标来考核行政执法业绩,把某项行政执法权力实行金钱量化承包管理,通过创收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等等行政执法管理的方式和做法以利为本,依钱行政,使监督缺省,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完成了经济指标之后,其余本应成为国有资产的款物就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私设“小金库”,私分罚没款,贪污行贿。

4、权力失控,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的失控,是此类案件发生的根本客观原因。行政执法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其属下的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执法权的分散使对这种权利的管理产生一定难度,执法过程中各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这些都容易导致涉案人员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5、立法不完备。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理应包括对行政权的检察监督,但目前检察院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仅仅局限于公民对行政处罚的司法救济,而对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职务犯罪行为就存在缺少监督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内容和程序,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处于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双方之间“协商监督”的不规范状态。

三、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基础。行政执法队伍庞杂,执法任务繁重,法律政策性强,行政执法机关要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使其执法行为高效廉洁,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只有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上法制课、看展览,进行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提升正气。同时提升业务素质,按照“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的要求去做,才能使行政执法机制正常运转,形成良性的行政执法人文环境。

2、公开执法流程,增加执法透明度。执法行为中的暗箱操作,是导致执法违规性和随意性的重要原因。要杜绝暗箱操作,就必须对行政执法的每一部门、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及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之间的责任和衔接、协调,都具体清晰的加以规范,并将全部执法流程公示于社会,从而提高执法透明度,使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始终处于上级、各部门、社会、群众的监督之下。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群众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检察监督机制是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一是加强管理监督,主要是上下级监督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并实行监督连带责任制,对因监督缺失造成职务犯罪发生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连带责任;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建立经常性的、规范性的对罚没款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及时揭露已发生的罚没款违法违纪问题;三是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违法处罚行为的举报。[!--empirenews.page--]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5

金融职务犯罪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利用其从事融资活动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不尽职责,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或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众所周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不仅损害金融机构自身的合法利益,更严重地损害广大存款人、股东的合法权益,极易诱发金融风险,危害社会稳定。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将在分析现阶段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并为更好地预防金融机构犯罪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现阶段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复杂性

金融职务犯罪是一种特定身份犯罪,是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正是因为这种主体的特定性带来了犯罪分子的“自我保护”功能。犯罪前他们打着“公平”、“合法”执行金融职务的身份进行,理所当然的不易受到阻碍;犯罪过程中他们实施的是以权谋利、将公权暗化为私权,可以骗取领导和同行的支持;犯罪后他们往往利用职权地位所形成的影响,公开或秘密地对抗司法机关的侦破活动,利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开脱罪责,无形中增加了司法机关的追诉难度。

(二)隐蔽性

一般犯罪如杀人、放火、抢劫等,是以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为侵害对象的,受害者与犯罪者利益冲突激烈,揭露犯罪的积极性高。而职务犯罪是金融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其侵犯的对象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一般不是以公民个人利益为直接侵害对象。因此,别人既不容易了解贪污者的职务内幕,又不容易与之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故不易被察觉和揭露。

(三)智能性

犯罪形式多样,手段隐蔽智能化。随着金融系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多种多样,且不断翻新,向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有的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往往将多种犯罪交织在一起,制造“案中案”,作案手段比较高明,反侦察能力增强。据调查,除传统型的伪造、涂改、虚开储蓄凭证,收款不入账、监守自盗、违法贷款从中受贿、冒名贷款从中挪用等作案手段外,利用存单作案和电脑作案较为突出。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虚开、套打、盗用、骗取银行存单等手法,设帐外帐,作假帐,非法吸收存款和骗取公众存款,非法放贷,或开空头存单给他人融资抵押进行诈骗。

(四)集中性

发案部位相对集中。金融系统发生职务犯罪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挪用资金或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财物等。2005年以来,襄城县职务犯罪的发案部位相对比较集中,金融系统的会计、出纳、储蓄、信贷岗位成为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重点部位。同时,有的单位还发生群体案件,影响极坏。炒股、赌博、经商等因素诱发的案件突出。2005年以来我县金融系统因炒股、赌博、经商、挥霍等因素诱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占所有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52%。

二、现阶段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是产生犯罪的大环境。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银行不再是国家计划的执行部门和财政的出纳部门,有了一定的市场资源选择权和被选择权,但与此同时,金融法规健全程度、金融监管到位程度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不够协调,使有寻租条件和寻租机会的人蠢蠢欲动,为一己私利钻空子、找路子,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2.贪欲膨胀是导致犯罪的推进器。由于社会分配体系不健全,使贫富差距拉大,而商品经济中“经

济人”的逐利性又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改革导致基层银行人员精简、业务量成倍增加的同时,收入和福利减少,工作压力和金钱诱惑成倍增长,于是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产生偏离。他们不惜利用职务和职权之便以身试法,妄图以一时之风险换取一世之享受,最终跌入犯罪的深渊。3.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犯罪有机可乘。少数精通业务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业务优势钻法律空子,成为金融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来讲,虽然金融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了,但依然没有跟上金融体制改革的速度,难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行有效的法律约束。具体体现为:一是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应规章的法律层次低,法律效力弱,助长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并导致其向犯罪行为演变。二是刑法在调整金融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使一些金融违法犯罪行为逃脱了法律制裁。三是金融法规在执行上存在不足,金融行政处罚比较分散,处罚种类和尺度不统一,行业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配合不够协调,存在职责分工上的误区。四是金融监管部门过分偏重于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经营行为的操作性、技术性等低层面的约束。五是司法部门发现金融机构违法经营行为的渠道有限,查处力度不够。

(二)金融机构自身的原因

1.有章不循,管理混乱。金融行业在管理上有严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事实上,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一些地方还是形同虚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在这一错误理念的支配下,金融机构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处罚或补救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这也是相当一部分金融职务犯罪能够持续发生而未被发现的重要原因。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副行长于大路在2004年被指控涉嫌犯有受贿、行贿和挪用公款三项罪名,涉案总金额达1200万元。号称“中原第一贪”的杨炜在2000年被偶然发现的犯罪行为则可追溯到1994年,时间跨度长达7年。但犯罪行为持续发生并没有挡住他们一直升迁的脚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第二,重管基层,轻管高官。金融机构都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审计制度,但主要针对的是基层操作人员,对高层管理人员仅有离任审计,没有日常的稽核监督。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

发的违法犯罪特别是内外勾结进行犯罪的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的犯罪危害性。2.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监督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局部利益出发,欺上瞒下,违规越权经营,以致造成严重后果;只注重业务拓展,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不能彻底贯彻岗位牵制及一人一职(责)原则,内部监控机构形同虚设,形成管理盲点和信息沟通盲点,加之监督防范功能薄弱,案件因此而发;制度检查不到位,方式较原始且流于形式,使一些本来可以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3.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相当一部分金融职务犯罪人员年纪轻、学历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及导致何种后果存在模糊认识。而金融机构过分偏重“工作业绩”,将业绩和奖励过度挂钩,导致金融系统中业务骨干犯罪的案件增多。4.思想道德建设薄弱。个人、小团体利益高于一切是产生窝案的重要因素。比如高息揽储、账外经营、违规拆借、放贷、融资,私设“小金库”等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银行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甚至和金融系统之外的个人或企业“共谋发展”。虽然刑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由于思想道德建设弱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致使违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5.查处不力,打击不够。有的金融机构从自身经济利益和部门声誉出发,对发生在本部门的职务犯罪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有的领导则为保住“乌纱帽”,能瞒则瞒,能压则压,压不住则拖。这种拖延做法贻误了战机,加大了案件的侦破和挽回损失的难度,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打击不力的局面。

三、影响金融机构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处的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金融机构职务犯罪案件查处的主要因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金融部门领导保护主义的影响。某些金融职务犯罪的产生与金融部门的“土政策”和领导的支持、纵容有关。金融职务犯罪一旦被揭发,就会暴露出所在单位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漏洞,影响领导者的声誉,一些金融部门领导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把自己牵涉进去,对亲自提拔起来的金融职务犯罪人员一般不愿处理或从轻发落。万一东窗事发,某些金融部门领导总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予以保护,不愿做 “恶人”。2.模糊性认识对金融职务犯罪的放纵。模糊学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事物:一种是人们可以明确肯定它的性质、特征、状态的清晰的事物;一种是人们不能肯定它的性质、特征、状态的模糊性事物。职务犯罪行为中,也有一些属于模糊性行为。如金融贪污犯罪是金融部门特殊主体侵犯公共财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了过去公有财产的产权关系集中,利益主体单一的格局,出现了各种对公有财产的租赁、承包、公私联营,中外合作、合营等形式。这些利益主体中银行公职人员的界定,公私财产性质的界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对其中某些金融公职人员侵吞、盗窃、骗取了这些经济中的财物,是贪污还是一般侵占就难以界定。对金融渎职犯罪也有种种模糊认识,由于渎职犯罪在经济利益上往往不一定会给当事人带来好处,有些人就不把渎职犯罪当回事,把渎职犯罪与工作失误混为一谈,认为虽然决策错误,但“初衷是好的”,“只要吸取教训就行了,不要挫伤干部的积极性”;有的认为虽然失职渎职,但没有终饱私囊;更有甚者,认为查处渎职案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为了局部利益不支持对渎职犯罪案件的查处。3.知情人有顾虑不愿举报。大多数人对腐败现象存在心理上痛恨、行为上屈从的“小民意识”,一方面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而一旦面对本单位领导职务犯罪举报,就害怕被打击报复,担心触犯权势难逃掣肘,对贪污犯罪知情不举,不愿作证或不敢作证。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看到知情人在举报之后,不被人理解,被同事和亲友疏远,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加强金融机构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强金融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近几年我县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案发情况看,作案人员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私欲膨胀、道德观念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突出。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针对形势、任务、环境的变化,经常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把本职工作与国家富强、金融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奋发努力,积极为金融事业多做贡献;要通过积极宣传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好人好事,联系干部职工事业的发展、工作、生活的变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情趣;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象“细雨润无声”那样,慢慢渗透干部职工的心田;法制教育要有‘‘震撼力”,通过教育不仅使干部职工知法、懂法,更要守法。要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剖析,通过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等形式,使干部职工思想上受到“震撼”,警钟常鸣。

(二)加强财政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

通过预防性立法强化对金融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世界上治理腐败和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和地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加强防止腐败的立法工作,使防腐败工作按照既定的法制轨道进行。在财政金融领域,比较典型的有韩国的实名制法、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督核心原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问题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等。目前我国有关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已形成体系,但专门针对金融领域的立法还略显不足,大部分是以规章的形式表现出来,震慑力弱。如个人账户存款实名制规定的法律效力层次比较低,而反洗钱法刚刚出台。

(三)加强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

1.把好用人关。在入行人员的选拔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既不录(聘)用不合标准人员,也不随意降低用人标准;在人才选拔上,按照德才兼备原则,让有责任感、严格依法办事、遵章守纪的优秀人员任职于重要岗位;同时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定期交流、强行休假等制度,发现有犯罪苗头的应及时调整或撤换。在提拔干部上,不能只用得分多少、完成指标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尤其要注重对其能力和人品的双重考核及考察。对于基层行、所、社的领导干部,在培养、选拔、任用、调动的同时,要严格考察其廉政情况,防止发生“任命干部上岗,举报线索进箱”的现象。2.强化素质教育。第一,注重培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用权不滥、理财不贪,谨防产生“伸手无妨”心理。第二,加强普法教育,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第三,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第四,加强警示教育,进行个案剖析,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明辨是非的能力。3.健全内控机制。第一,要建好制度,使各项操作行为、决策权力运作、制度落实等都置于内控制度之下,形成部门与部门、人与人、岗位与岗位之间既相互制约又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第二,要用好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无论管理层还是操作层都必须坚决执行。第三,加强金融系统上下级的外部管理,建立健全预警系统、金融机构重要事项的档案和内部稽核系统、信贷业务监管数据系统等。第四,注重业务软件的技术防范。第五,严格计算机密码管理,在级别管理技术上,严格控制不同 的行业功能和使用权限。4.强化监督。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重要部门、岗位和环节实行重点监督,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防止出现行、所、社负责人“一支笔”现象。推广离岗休假审查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突击稽核检查制度、员工动态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员工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异常变化,及时避免或减少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5.及时移送案件。对那些敢于以身试法者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坚决杜绝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以罚代刑的行为,形成科学、高效的预警管理和严格的案件移送机制,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震慑作用。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6

一、**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从2005年5月至今,**县人民检察院立案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3件8人,其中贪污罪2件6人,挪用公款罪1件2人,贪污10万、挪用公款30万元以上的大案2件7人,且两案均系支部书记伙同村委会其他人员共同犯罪;在查处的8人中,中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4人,小学文化1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人;年龄40-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6人。

二、当前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1、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突出。一是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罪名突出,均系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其中有的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二是涉案金额较大。在上述3件8人中,涉案金额达66万元,平均个案涉案值为22万元,村官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

2、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居多。主要表现在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窝串案多,村支部书记与管理钱物的财务人员串通,共谋侵吞集体财产或擅自动用集体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挥霍。在查处的3件案件中,其中2件都是支部书记伙同他人作案。如**县澄溪镇南华居委支部书记左文超,在协助派出所进行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居委会办公楼修建中,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居委会副主任、文书、计生专干等5人采取截留收入不入帐、虚增支出的手段共套出公款32万余元进行私分。

3、犯罪部位犯罪地相对集中。村官职务犯罪的高发部位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及补偿费用管理和计划生育、户藉管理等方面;犯罪地基本上都是毗邻县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

1、村官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干部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修养、自身素质的局限,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而且自警、自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为利所动,对经手的款物雁过拔毛,中饱私囊。

2、财务管理混乱,监督制约不力。村级财务人员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账目不全,财务审批制度不严,财务收支随意性较大,“白条子”抵库泛滥,财务管理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3、权力过度集中,职责不清不明。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造成人、财、物权主要集中在村里负责人手上。村委会一切事务及财务收支由支部书记或村长个人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职务犯罪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如**县高安镇东兴村支部书记汪伦利用职务之便,将垫利高速公路管理处划给东兴村10社、11社的土地补偿款31万元想方设法取出挪用,村委会其他干部竞无人对其进行监督,有的甚至成为汪伦挪用公款的共犯,致使农民土地补偿款不能如期兑现,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村稳定。

4、惩治不力,查处较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报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较多,但农村帐务混乱,“白条子”成堆,办案费时费力,证据难以固定,调查的多,成案的少。再加上公、检、法对村官职务犯罪认识上的误区,让承办人无所适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明确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的犯罪对象仅限于七项工作中的财产,而村级组织中的资金还包括本村的自有资金。村级财务并未对不同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村官侵占或挪用的资金性质难以界定,案件定性难以把握,管辖不明确,为惩治村官犯罪留下一个空白地带,这些客观上助长村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致使村官职务犯罪呈多发态势。

四、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对策

1、改革村官任用制度,提高村官队伍素质。长期以来,选拔村官难以走出“乡村”圈子,村干部多数年老、学历低,缺少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村官素质较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为此,建议改革村官选拔任用制度,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向社会公开召录素质高、能力强、懂经济、会管理的大学生当村官,为村干部队伍输入新血,同时提高其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让村官安心扎根农村,当好农民的领头雁,带动群众勤劳科学致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及防范对策 篇7

关键词:经济犯罪,特点,对策

去年3月公安部启动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案件的破案会战, 会战开展以后查处的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案件数量大幅度地增加, 经济犯罪不仅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也会侵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经济犯罪问题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 领域不断扩展, 犯案金额增加

当前经济犯罪涉及到的领域不断扩大, 从商贸、证券、金融向其他一些领域:如医药卫生、旅游、文化、农业等方向拓展, 涉案的金额也在不断地增多, 如果是涉众型经济犯罪, 涉案的金额更为巨大:动辄上亿元, 甚至几十亿元。经济犯罪案件影响人数众多, 涉及范围很广, 以非法集资为例, 社会上一些不法人员利用民众投资的需求, 编造各种理由骗取大量的资金, 非法集资的行为一旦出现异常的情况比如资金链的断裂, 将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极有可能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 手段不断翻新, 侦破难度加大

近些年, 随着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 经济犯罪隐蔽化、智能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一些科技手段为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与此同时, 涉及到这方面的经济犯罪也日益增多:伪造金融票据, 窃取商业秘密, 利用经营活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税款, 信用卡与网上购物诈骗等行为屡屡出现, 这些犯罪案件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犯罪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 精通金融、证劵、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作案的手段极为隐蔽,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为当前我国经济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三) 地域不断扩大, 涉外案件增多

因地域的差异经济犯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案发率较高, 作案手段新, 涉案金额大, 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案发率相对低, 涉案金额小, 作案手段较为传统。经济犯罪案发的数量、方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众的个人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利, 涉及到经济领域的犯罪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完善, 法律执行力度不到位, 一些国内人员与国外的不法分子共同实施走私、洗钱、诈骗等跨国经济犯罪, 并将所得的赃款大量转移到国外。

二、打击经济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法制建设, 为打击经济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打击经济犯罪需要完善的法制建设:1、应完善相关立法。对原有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 建立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涉外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 为有效打击经济犯罪提供法律依据。2、应坚持严格执法。在打击经济犯罪的过程中公安系统设有专门的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这样的机构拥有对经济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决定、执行强制措施的权利,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依照法律不应当追究责任的可以不予立案;对违法但没有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的人员可以给予行政处理, 对侦查终结需要追究刑责的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审查处理。为了降低移交到检察机关案件的退查比例, 公安执法部门应注重搜集有力证据, 提高办案质量, 执法过程应严格、客观、理性。3、应坚持公正司法。对司法实践中经济犯罪定性问题应有明确的规定, 以便于人民法院公正地审理此类案件, 为了减轻国家和公民财产的损失, 在经济犯罪的判决中建议重视财产刑的使用, 并加大财产刑的执行力度;检察院应承担起法律监督的职能, 提高经济犯罪案件的监督的力度。

(二) 建立协作机制, 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

经济犯罪会涉及到多个部门, 建立相关的协作机制是打击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1、针对金融领域经济犯罪的多发, 经侦机关应把防控的重点放在银行业和证劵公司, 与银监会和证监会加强合作, 实现信息共享, 做好金融领域经济犯罪的防控工作。2、针对国内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跨国企业等其他主体涉嫌的经济犯罪, 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监察、审计、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应有一定的监管, 因为日常工作的需要, 这些部门对企业违法经济行为应有一定的掌握, 经侦机关与这些部门加强合作, 形成沟通顺畅、防范得当的协作体系对于打击经济犯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素质培训, 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

当前经济犯罪呈现智能化、隐蔽化、国际化等特点, 这对专门从事经侦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还应通晓一定的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经济领域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 掌握经济犯罪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 注重新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 在普遍提高经侦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把一些热爱经侦工作, 并且是财税、审计、外语、刑侦等方面的专家调入工作队伍中, 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加强经侦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培训不仅能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 而且也能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农.市场经条件下遏制经济犯罪的法律对策[M].北京: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0

[2]张景华.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总体构想[J].公安学刊, 2004, (4)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8

关键词: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事件,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还会对社会的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治安联防人员代表了国家,发生违法犯罪事件,会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违反了我国的依法治国政策方针。

一、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原因

目前,我国的治安联防人员主要由村镇自行组建和管理的联防队、治保队和护村队;派出所、大型的事业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街道劳务派遣处自行组建的保安队;直接归公安部门管理的治安员、辅警和协管人员等组成。但是,我国对治安联防队伍的法律地位、权利保障和岗位职工等内容缺乏规范的制度进行明确的划分,正在实施的治安员管理制度也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治安联防人员出现违法犯罪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入口不严,素质低下;缺乏专门的培训,管教不严;缺乏完善的内外监督机制;没有明确的划分出民警和辅助执法人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和立法不明,身份模糊等。

例如,治安联防人员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造成治安联防人员的身份不明问题。治安联防人员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因此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一些治安联防人员感觉到前途渺茫,缺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不能真正的实现治安联防人员的工作任务。一些治安联防人员,只是暂时的从事治安联防工作,所以存在无所谓的心态,甚至会产生趁机赚外快的念头,不惜挺而走险的实施违法犯罪事件。

二、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特点

我国治安联防人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基层警力的严重缺乏,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聘用治安联防人员协助进行治安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对警员缺乏压力的缓解作用。因为我国的治安联防规范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出现了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现象。根据近些年来,治安联防人员出现的违法犯罪案例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可知,治安联防人员出现的违法犯罪特点主要包括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涉嫌的罪名逐渐从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计划比较周密,手段狡诈和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等。根据某法院的统计资料显示,从2009年以后,治安联防人员的涉嫌案件正在不断增加,被起诉的治安联防人员人数也在逐渐上升,因此,治安联防人员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治安联防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公安机关进行社会治安的维护,所以对一些法律法规很清楚。所以,在进行违法犯罪的时候,最初只是普通的侵财性犯罪。但是,随着最近的治安联防人员管理力度的增加,发现治安联防人员的涉嫌罪名已经上升到故意伤害、抢劫等职务犯罪的范畴,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涉嫌罪名正在从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需要及时的进行预防和制止,才能减少不利的影响,避免对社会秩序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预防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对策

掌握目前治安联防人员发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原因之后,充分了解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特点,可以及时的根据这些因素,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对治安联防人员发生违反犯罪事件的预防和制止,才能保证治安联防人员违反犯罪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可信度,维护国家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实现治安联防人员对社会秩序的依法维护作用。

目前,根据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主要应用的预防对策包括严把进口,分类管理;提高待遇,指明出路;强化教育,提高素能和立法定位,明确职责等。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是由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造成的,属于不同因素相互交织产生的结果。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的警力,有利于我国政府对治安联防人员的严格管理。例如,针对目前我国的治安联防人员的进口,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强管理的时候,从源头上做好治安联防人员进入的工作,实现严格管理。治安联防人员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通常公安机关不会对她们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所以素质较低。强化对治安联防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治安联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四、总结

针对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充分的掌握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对策对治安联防人员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预防和制止,才能维护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实现我国的依法治国方针。

参考文献:

[1]文先红.浅析治安联防人员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26(13):31-32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9

一、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的什么罪,以及依据特定的罪刑关系确定行为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与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特征。

⑴在所有的法律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⑵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

⑶刑法是国家规定越轨行为的最后手段。刑法好比下游的坝,它是最后手段了,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实质上,刑法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抑射物和价值观的体现。

3、刑法的基本原则。⑴罪刑法定原则。

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 2 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和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或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来判断,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依据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也即:重罪重责重罚,轻罪轻责轻罚;刑当其责,罚当其罪,罪责刑相称,罪责刑相应。

⑶适应法律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宪法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犯罪的概念。⑴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犯罪的特征。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二是刑事违法性,即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严重违法并经过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构成犯罪。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⑶犯罪构成。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⑷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四,缺一不可。

一是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杀人罪所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贪污罪侵犯的是社会经济秩序等。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就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实施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可 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职务犯罪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5、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⑴职务犯罪概念。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

⑵职务犯罪预防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和条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以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制的配置及工作情况

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的提出,从全国来看已近二十年,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早有认识,但在我们这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正式纳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责,只有三、五年的时 间,尽管过去也在搞,但仅仅是通过个案进行警示,通过查办和公诉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和目的。此项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职责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起步良好,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除去宏观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的原意,原本是在打击和惩治职务犯罪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打击和惩治之后进行的教育和挽救却不如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挽救,由此可见,预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考虑,职务犯罪一旦发生,必须使用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但是若提前预防,则能将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因此,职务犯罪预防是对我们干部的负责和保护。三是借用纪检监察部门常用的一句话:“常举刀,少砍人”,使我们的干部在职务犯罪方面“不愿犯,不能犯,不敢犯”,这才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四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堵塞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机构配置工作情况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 领域广,牵扯面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健康运行,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效果。

二00二年四月,经中共武威市委组织部批准,在武威市检察院组建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八月二日人员到岗开始工作,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经中共武威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一名,副组长三名,成员单位十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预防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到二00三年八月,各县(区)相继组建成立了预防机构,都建立了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配臵了工作人员。全市共配臵预防机构五个,工作人员十一名。

二00三年三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度》、《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同年九月、十一月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二00五年三月,在武威监狱建立了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

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七月,全市开展了以下职务犯罪 预防工作。

1、系统预防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十一个,工作联系点三十一个,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2、专项预防工作。介入重点建设项目三十项,涉及金额1,509,732,114.00元。

3、个案预防工作。市院及各县(区)院每年平均开展一项个案预防工作,累计开展二十项个案预防。

4、法制讲座44次。

5、法制宣传157次。

6、发检察建议74份。

7、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十三场(次),接受教育者2180余人。

三、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是我们贯彻市委加快“四个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结合全市检察工作实际,武威市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3月20日制订出台了以下九条服务措施。

1、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活动。

3、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认真查办发生在乡镇、村组的职务犯罪案件。

5、认真受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用心处理涉法涉检信访案件。

7、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加大对常住和居住在农村的监外执行罪犯和考察帮教力度。

9、积极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四、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

建国初期,在中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职务犯罪案件,那就是已被搬上银幕的张子善、刘青山职务犯罪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二犯判处了极刑。就在1953年,全国人大颁布《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条例》,此后,职务犯罪有所下降,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改革开放以后,职务犯罪 有所上升,在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务犯罪急剧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并且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这几年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情况看,职务犯罪呈以下发展态势。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上升。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现今的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屡屡出现,有的甚至上了亿元。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大。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案件就是典型。2005年,我省查处腐败案件(主要贪污、受贿案),涉及县级干部65人,厅级干部4人。20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我市查处的原天祝县国土局局长徐海元贪污、挪用公款案、原凉州区公安局经文保大队队长潘竞英贪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受贿案,以及去年至今年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于××案、外贸公司总经理潘××案、建委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案、省建九公司总经理金××案、市 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案等,都是本市近几年以来的大要案件。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发生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湛江走私团伙大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教育系统、艺术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5、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成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丰厚土壤。

五、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商品质量等参与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济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所谓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

2、目的明确化。经营者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这是商业贿赂的本质特征。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 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商业贿赂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由于商业贿赂名目繁多,无帐可查或者帐目虚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侵犯客体复杂化。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2、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3、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4、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5、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6、行贿的经营者作假帐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帐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

7、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其后为保官或晋升行贿,严重破坏了国家廉政制度建设。

8、受贿者暗中出卖本单位利益,造成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困难,严重破坏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9、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腐败程度的印象。

10、商业贿赂加大贫富差距,一部分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却困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排挤而收入减少,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增多。

11、商业贿赂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其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又会加剧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商业贿赂泛滥将使国家陷入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12、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业贿赂导致的竞争不公、市场混乱和违法犯罪使得政府监管力不从心,政府部门不得不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13、商业贿赂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效益被削弱,或者大打折扣。

14、商业贿赂盛行所导致的官商勾结和结党营私妨碍了法律政令的实施,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社会矛盾,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商业贿赂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廉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绝非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业贿赂的持续盛行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毁灭,使社会道德腐化堕落,使社会发展落入迷途,根治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六、电信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电信企业职务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集中。根据对历年全国电信企业已经结案的职务犯罪案件看,犯罪主体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大权的企业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二是负责企业采购或工程项目的人员;三是企业中直接管钱管帐的人员。

2、作案时间长,涉案数额大。

3、“群蛀”现象十分突出。

4、犯罪手段复杂化。

(二)企业职务犯罪的原因

造成企业职务犯罪的原因除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法律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化堕落、损公肥私的腐朽思想侵蚀外,客观上有企业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等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1、企业人事任免和管理体制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检察机关近几年来立案查处的企业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其中部门经理,业务管理等中层干部占立案数的50%。企业在任用人员时,只看任用人员的工作能力,只重视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考核,忽视了思想方面的监督和把关,致使所任命出来的干部抓生产经营有方,治廉洁建设无力。企业在选择部门负责时缺乏全面考察,往往被一些人的表面假象所迷惑,出现重才轻德的倾向,甚至对个别思想品质不 好的或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委以重任,给企业放进了“蛀虫”,有的在选择部门负责人时任人为亲,无论能力业绩如何,接连提拨重用,使其得意忘形,陷入贪污腐化的泥坑。例如辽宁大连市华录集团花几十万元将一个叫孔祥的人引进,认为他是财务方面的专家,结果这位专家连什么是特种转帐支票都不懂,把企业财务弄得一团糟。另一方面引进的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电信企业把老技术人员全部打发回家,但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人没有实践经验,使企业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查修,又不得不从别的地方花钱请人修理。

2、企业管理疏漏,各种法规、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企业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

一是经营管理松驰,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帐目不符,资金管理失控,对营业款的上缴,购货款的支出等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规章制度,甚至无人问津,放任自流,从而导致贪污、挪用企业公款案件的发生。二是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实践中,根据我国现行会计体制企业财会人员的任用和聘用,完全由企业“一把手”决定,这种隶属关系势必带来财会人员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观上不想,不敢监督,客观上不能监督,实际上也监督不了的被动局面,进而保护和掩盖了企业内部犯罪。三是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一是有的企业法制教育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法制教育局限于一般方 法,不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致使一些人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走入歧途。有的干部看到别的企业的领导坐好车,天天灯红酒绿,认为自己贡献大,回报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已经湿了鞋干脆洗个澡的想法,出现了心理不平衡,进而发展到只顾小家,不顾国家,利用职权钻企业的空子,捞取个人好处。我们都只知中国第一贪成克杰,他从一个“不太拿钱当回事”的好干部蜕变成广西“腐败王”不能不令人痛惜。唐朝张悦在《钱本草》一文中写道“钱,味甘,大热有毒。”成克杰就中了钱毒而堕落的,正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始回头”。一切都悔之已晚。

3、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不得力,是产生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企业负责人独揽大权,摆脱监督,企业中盛行家长制,个人 说了算,缺乏科学决策的机制、群体监督不力。二是企业负责人调动、轮岗时,对他们所掌握的财物审计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审查,致使个别人员乘机大捞一把。

(三)预防电信企业职务犯罪的对策

电信企业发生职务犯罪案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在社会和国际投资环境中也容易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破坏电信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因此,预防与控制电信企业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渊的意义。

1、坚持不懈地抓好经营者的管理与教育。

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人”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首要问题。结合现代企业依法用人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干部任用公示制度、试用期制度、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以及干部推荐、考察、任用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度。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杜绝了跑官、要官和提拔人情关的现象,用好的制度来选人用人。其次是通过完善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来管好人,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三是教育好人。通过坚持不断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及开展党的性质教育、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组织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考验,巩固了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的防线,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的发生。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等现象,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对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度分解,对适宜集中的权力合理集中,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度,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才能作出决定,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负责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依法对企业或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期内的经营状况和廉价自律情况进行审计。第三,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和在内部信息网上公示的方式,定期通报企业阶段性工作内容和进展情况,深化企务公开工作,增加权力的透明度,避免“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

在财务和资金监督管理方面,要强化财务和资金运作的管理,严格财务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乱担保、乱投资、乱立项、乱挪用、私设银行帐号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在全体财会人员中开展“重视思想教育----使之不想腐败;加强制度建设----使之不能腐败;强化会计资格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规----使之不敢腐败”的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全体财会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另外,要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系统建立成本费用预警制度以及关键费用监控制度,及时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落实整改,从制度管理入手,从流程控制入手。

3、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现任制。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 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解决自身职务犯罪等腐败的源头性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式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层层抓落实,并积极探索责任制的落实形式,推行一岗双责,落实双目标管理,把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两个目标”融为一体,既有责任范围、责任内容,又有责任目标和履行职责的程序规范,调动各级领导干部落实责任制的积极性,特别是行政、业务干部,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注意查找职责范围内存在的源头性问题,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性。其次是分解任务,狠抓落实。将涉及源头预防的相关工作项目排除计划,象分解生产经营指标一样,形成“硬指标”,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范围,分解到人头,有责任人制定措施抓落实,并将其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再次,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为保证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重点工作的落实兑现,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求部门负责人必须定期报告落实责任制的情况,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在向职代会述职时,必须讲述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另外,还定期对各级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和预防腐败重点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进《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拨作用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推动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积极开展。

总之,预防电信企业职务犯罪,要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体系的建设,强化内控流程,不断加强电信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杜绝企业职务犯罪案件,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保驾护航采取的对策。欢迎大家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市院举报电话为:2252000。

七、强调三点

1、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与职务犯罪的关系。

2、算两笔帐:⑴国家帐;⑵个人帐;

3、建议三条⑴敢于守住清贫;⑵乐于奉献;⑶远离生活的“高压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上是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上一篇:家长会上家长简短发言下一篇:三八妇女节之妈妈辛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