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2024-10-14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共9篇)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1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作者: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

目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0%,14岁至25岁犯罪的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60%以上。单纯地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合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更应关注的层面。本文拟通过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初步设想。

一、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分析

从大量的青少年抢劫案、盗窃案、故意杀人案等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或者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与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很大区别。青少年犯罪除了虚荣心强、易受暗示、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冒险性强,敏感易怒,不计后果,不考虑实施犯罪后自身所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失去的将是什么,常常是取乐为快、讲义气为先。而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则不同,其往往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为了蓄谋已久的报复、策划已久的取利而犯罪。如:争权夺利、仇恨嫉妒、贪财暴富、好色害人等而去实施犯罪。这体现了成年人犯罪心理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不同特点:青少年犯罪案情简单,激情犯罪占多数;而成年人犯罪案情复杂,往往深思熟虑之后而付之于行。

二、对青少年犯罪的成长环境的分析

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青少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建立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物质享受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兴奋和痴迷。从这些年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类型看,有的是在极受宠爱的环境里生长的,长大后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忍让;有的是生长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还有一类是父母离异后,单亲家庭里成长的或是由隔代人抚养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是较典型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学校不只是学生集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使命。可是,对德行的教育显得薄弱,法制教育也是欠缺的。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外,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潜规则:小学生的数学、语文考试成绩不低于85分或90分,有的孩子没有达到这个分数,受到了老师的白眼、家长的责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学习欲望,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现象。如果是沾染了恶习,还极易被犯罪团伙所利用。这类群体的孩子,周围的人讨厌他们,父母甚至是放弃了抚养或是半放弃了他们,闲逛、进网吧是他们的日常琐事。而网络游戏给他们的影响是冷漠,潜移默化中人格发生了变异,心灵扭曲畸形,对前程充满了幻灭感。这类孩子的生活所需很少是正常渠道得来的,有的是小偷小摸得来的,有的是抢劫得来的,更违法更冒险的是抢劫杀人得来的。在哈尔滨少管所,因上网无钱便去抢劫、杀人犯罪的少年犯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设想

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拯救青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拯救国民的素质。振兴中华民族,要有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只是塑造少数精英,不能只是看一所初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中,一所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整体德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感和法制观念,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另一方面是对家庭教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关系,所以家长首先要懂得荣耻、懂得是非、懂得秩序的重要性。

青少年在犯罪前,多数是已经成了三不管的人,即:家庭、学校、社会不管他们,这一现象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所在的街道,要对三不管的孩子有个统计数字,并与有关部门给这部分孩子具体的帮助,要教育他们,给他们一个接受技能培训、体力劳动(年满18周岁的)的场所,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至犯法。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违法或违法的人减少,社会也就增加了稳定的因素,犯罪的人减少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强了。

此外,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人民法院应该在青少年罪犯缓刑期内经常对其进行回访,了解其社会活动情况和心理变化,或者召集一定时期因犯罪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集体进行法制讲座,促进他们更好地改造。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场所要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其他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2

据统计, 近几年来, 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都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 而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都还是青少年。从2000年到2004年,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人数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1]

根据上面的数据, 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所有情况, 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比例在以相当大的速度扩大。近年来, 有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不断增多, 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 青少年犯罪的有关案件所占总的刑事案件比例也在不断扩大。[2]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 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3]

二、大众传媒影响

传媒暴力是引发新的社会暴力的潜在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的特点是: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学习能力强, 记忆力的发展达到巅峰, 这些特点使他们最容易成为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然而, 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 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还比较低, 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急切地追求自由, 渴望得到尊重, 证明自己已经“成人”, 他们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传媒暴力的影响, 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不平衡使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国的文化市场管理还不够完善, 暴力文化充斥着整个传播媒介。影视作品、网络音像资料和图书图画等似乎都离不开情色内容, 强烈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有的青少年企图通过各种犯罪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大众传媒的规范不到位, 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

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结构缺损和家庭心理教育都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此,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认为,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教育孩子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直接奠定了孩子人生的成败和幸福。可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从家庭心理教育入手, 是改善目前家庭教育不良局面、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诱发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也是我们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4]

四、学校教育的缺失

首先, 只注重发展智力而忽略了品德教育, 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在单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位。

其次, 教育利益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 部分学校也出现教育产业化、商品化, 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现象。

再次, 普法不力, 很多学校根本没有给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没有将学生的普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最后, 心理失衡, 学校过分注意学生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时期, 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压力,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5]

五、看法和建议

关于青少年犯罪特征问题的研究,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从犯罪类型、犯罪主体特征方面来看,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有四点: (1) 犯罪类型多元化; (2) 犯罪主体低龄化, 学生犯罪比率上升; (3) 青年罪犯的文化素质不高, 很多都是由于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 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 以团伙犯罪的形式出现, 有的甚至结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必须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研究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 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1]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2]郭英勇, 赵予平.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2]郭英勇, 赵予平.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

[3]沈燕华.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3]沈燕华.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

[4]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3) .[4]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3) .

[5]曹洪梅.试论学校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5]曹洪梅.试论学校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3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2.暴力犯罪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单纯幼稚等原因,犯罪时往往不计后果,犯罪手段暴力特征明显。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易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实施犯罪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争强好胜,遇到一点委屈就难以忍受,想打击报复;再加上心智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坚定,讲究“哥们儿义气”,所谓“为朋友出头”,就容易纠集同伙共同作案,甚至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

4.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多是在喝酒后或是在闲逛、上网之后才发生的。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上也极不稳定,而且精力旺盛,遇到一些突发性的偶然因素就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引发突发性犯罪。

5.犯罪手段呈现高科技化

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运用技术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7.6%,如伪造证件进行诈骗、伪造犯罪现场、清除犯罪痕迹、用万能钥匙开门入室做“梁上君子”、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联络等,以增加作案的“安全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找出并且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认识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凡事喜欢攀比,再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一旦自己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步入歧途。

2.家庭因素

(1)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有的家长自己做事不检点、不庄重,甚至工作中腐败堕落,生活上出现作风问题,或者父母经常大吵大闹,家庭气氛紧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而且这样的家长通常都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教育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感情淡化,最终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

(2)过分溺爱子女。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成性、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的性格和不良品质,一旦步入社会,很容易不顾社会道德、法律约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父母立刻采取“棍棒教育法”,而不和孩子做任何沟通,导致孩子犯了错误不敢回家,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升学率往往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谁关心学生的德育怎么样?谁关心这些孩子是否知道一些社会的常识、法律的常识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有很多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同学缺乏爱心,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

(1)受经济发展负面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风气,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对青少年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在现实的很多案例中,很多孩子都坦言,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是从电视或者是互联网上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模仿而来。

三、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

必须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单纯追求“精英教育”的做法,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

2.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

配备法制课专兼职教师,把法制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和教学。采用各种形式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学生接受法庭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设立法制长廊、开设法制讲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用法律约束自己,避免违法犯罪。

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对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促其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合理引导保护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

4.从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从小事开始膨胀,恶性发展,最后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和教师对后进生当中存在的逃学、抽烟、喝酒、说谎、早恋、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应高度重视,抓苗头,并及时恰当处理,使这些同学认识到任其发展下去的恶果,及时彻底纠正,不留后患。针对未成年人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蛮干当英雄的错误思想,要利用班会、板报多种形式进行讨论,把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同学情谊与“哥们儿义气”区别开来,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不良风气的腐蚀作用,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学校应审慎地运用处分学生的权力

处分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不仅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能起到警告作用,使之改掉不良习性,奋发向上,同时对一般学生也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防微杜渐。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慎重地使用处分权利,为了升学率对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辄给予处分,甚至毫不留情地推向社会,就很可能使这些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由此可见,学校应谨慎地使用处分的权力,本着处分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要使处分成为警醒学生,挽救学生脱离泥潭的“绳索”,而不是将其踢下深渊的“黑脚”。

总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用爱心与责任心为学生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使学校真正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4

国税稽查是整个国税征管流程中处于最后一道关口,其主要职能是打击偷、逃、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促进依法纳税,维护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由于稽查工作处于偷骗税与反偷骗税办案的第一线,因此,税务稽查部门和广大税务稽查干部始终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所出现的国税稽查干部职务犯罪因其危害性极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作为税务稽查人员的职务犯罪,不仅干扰和破坏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活动与税收法律关系,而且由于职务犯罪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影响到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及执法活动。下面就当前我们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浅议如下。

一、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利益的驱使是职务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这两个封建等级社会 所极度崇尚的东西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贪婪,这种“利欲熏心”的官僚主义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职人员目无法纪,走向犯罪道路。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他们为之追求的,是自己的升迁,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后路,家人的享受和子女的“前程”,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作为国税稽查干部长 期工作在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思想防线稍有松懈就可能跌入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体制弊端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的领导,过分集中的权力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膨胀了个人意志。国税稽查部门属于执法机关,在稽查工作中当然会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又往往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当权力过度集中而又失控或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会处于无压的情形下,从而使掌握权力的人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而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常常丧失原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所以说,权力越大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中则是相反,即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越弱,使得有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三、法律制度的滞后和不健全是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法律制度仍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立法活动才真正的步入正轨。近年来我国虽每年都有不少新法律、法规、制度出台,但法制建设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仍是显得滞后,与职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事务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公职人员在履行职务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强,缺乏明显的规范,使某些公职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谋私利己,钻法律的空子。再者惩治职务犯罪的刑事法律不够周密,远不能够适应职务犯罪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形势。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们仍逍遥法外。三是有关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保障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预防职务犯罪无法可依,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预防职务犯罪体系。四是民主监督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具有足够透明度的、真正体现民意的、对人民负责的法律制度保证,使民主监督无法落实。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往往使司法不能真正的独立依照法律对职务犯罪人作出公正的判决,这使很大一部分有腐败思想的公职人员心存侥幸,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腐败思想的蔓延。

在综合剖析了职务犯罪的成因后,现就如何预防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简要谈几点对策。

一、要加强道德、法制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国税稽查干部队伍素质,构筑起廉洁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线,使人不想犯罪。纵观国税系统出现的李真、潘景山等税务干部犯罪案件可以发现,他们虽然违法犯罪的时间不同、表现不同、情节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犯罪都是首先起源于思想上的堕落。他们的问题,看似经济问题,但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总开关”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要始终保持人生的正确航向,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抵御诱惑、处事不乱。其次要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虽然是一种社会软约束,但其在人的一生中对行为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爱岗敬业的教育,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意识,加强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教育。再次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以依法治税为重点的法制教育。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而法律却是对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硬性的行为强制。加强税务稽查人员的法制教育对于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有积极作用,使税务人员明白是非界线,及时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内对外实行以法治税,杜绝人为随意性,根除滋生税务职务犯罪的客观条件。

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构筑起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保障的制度防线,使人不能犯罪。

税务人员职务犯罪源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所以,预防此类犯罪,必须认真总结分析新形势下税收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两权”运作过程中易发、多发职务犯罪的环节,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着手,逐步健全和完善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税务稽查权力依法、规范、有序运作。对稽查过程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运行。

三、强化监督制约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构筑强大的监督制约和法纪威慑防线,使人不敢犯罪。

税务系统违法违纪案件的事实证明,“两权” 监督制约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违纪不究,必然导致权力滥用诱发腐败。因此,抓住“两权”监督制约,加大查办税收执法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惩治当事者,震慑其他人是税务稽查部门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关键。

总之,税务稽查部门应认真总结“两权”监督制约的经验,建立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公开透明、信息共享、过程监控、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体系,以促进廉政和效能建设。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 必须坚持,不健全欠完善的应进一步总结完善,纯形式无效果的应即废止。认真学习、贯彻税务工作法律法规要求,形成廉洁守法、按规用法、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要以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税务稽查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和巡查回访等制度,加大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全程实时监管。要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全方位的“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让权力始终置于群众和制度的监督制约之下。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上,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践证明,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打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没有预防的打击,是漫无目的的打击。只打不防,就会出现打不胜打的局面;只防不打,则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只有做到打击的同时抓预防,预防的同时抓打击,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打防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的蔓延。因此,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害群之马,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以发挥法律的警戒和威慑作用。同时要抓好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正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让国家税务公职人员警钟长鸣,时刻牢记法不可违,罪不可犯。

浅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 篇5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越显突出,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明显:如犯罪情节恶劣、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等等。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措施。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应当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这也将为目前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各种犯罪案例中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其犯罪现象呈现以下几种明显的特征:

1、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情节恶劣。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几乎已经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新型犯罪。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其作案手段非常凶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突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极少顾及后果。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低龄化。特别是14至16岁的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2002年上半年,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达到80%以上,上升了大约120%,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280%。

3、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数量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3-5人,多则20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4、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但缺乏社会经验,并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会突发犯罪,并且不计后果。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犯罪的突发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琐事吵嘴或小事纠纷,有的甚至是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5、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对象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或不良文化,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有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增加了5倍。未成年人参与的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持枪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与以前未成年人犯罪突发性、偶发性强的特点相比,当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经过精心策划,有充分准备,在作案手段上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的案件作案手段非常残忍,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6、从犯罪身份来看,离异家庭、贫穷家庭的子女居多。一般说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贪图享受,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二、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自身因素。主观约束力差,分辨是非善恶、抵制外界不良影响、避免冲动冒险的能力差。青少年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很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日常管理中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大多数狂妄无知没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贪图财物不劳而获的金钱观和不健康的心理是诱发他们犯罪的主观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一是虚荣心理。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铤而走险,敲诈、偷盗、抢劫。某校97级学生许某便是典型案例;平时吃饭店、进游戏厅、看录像,追求享受,当家里给的钱花完的时候,便在校外偷盗自行车十余辆,以四五十元的低价卖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好胜心理。自傲、争强好胜、易冲动,稍有刺激便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如某校98级学生徐某,平时就好胜、易冲动,为此老师曾多次找其谈话,但该同学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终于在今年3月,因在宿舍向同学索要开水喝,对方不给,便感觉在别的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对那位同学拳打脚踢,造成重伤,也使自己受到了校纪处分。如果走向社会,那就很难想象其后果。三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短,对

很多问题尚未认识,如学生中的男女同学关系过密问题,很多学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只是凭着青春期朦胧的模糊认识,伴随着社会上黄色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学生怀着对异性极大的好奇心,发生了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情,致使悔恨终生。如山东某乡镇三个初二男生由于好奇心理轮奸一个同年级的女学生,事情发生后三个男学生吓得相继跑回家,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劣行为已构成犯罪。

2、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一尘不染的生命个体。然而,由于大人们的肆无忌惮的活动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成长。我国从20年前逐渐步入一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没有兄弟以及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要参照。最先为人师的父母,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以及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灌输虚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潜在意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在现实资源有限,低分淘汰在所难免的情势下,家长的高压使孩子的心理渐渐扭曲、变态、自暴自弃、逆向反应,甚至轻生、杀人等现象屡屡发生。婚姻失败以及家庭失和对孩子的成长伤害最大。目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较多,缺少健全家庭的呵护,造成孩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从而使得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3、学校教育不完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管理上,大多偏重于抓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把法制和道德课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有的虽然设了法制课、政治课,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提高学生法制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渐淡薄,思想道德水平日见下降。二是学校对学生的消极行为发现、制止不力,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齐抓共管的风气。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一些学生在家庭和亲人面前表现不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往往在学校和老师面前暴露出来,如欺诈行为、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异性交往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没有把握好青少年学生特有的自尊心理、逆反心理,不重视教育、感化和挽救,或是教育感化方法单一,缺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手段,这样,管理质量下降,管理效果降低,有过失的学生就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控制能力差、兴奋性高、易于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虽不乏优秀成分,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一些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少之

又少,有的收费不低,致使一些孩子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这些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5、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措施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一手硬,一手软”、“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浮在表面,措施落实不到基层,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故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群策群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及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1)不平衡心理。这是当前青少年犯错误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分析,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2)逆反心理。这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不健康心理。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青少年与中青年人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成年人(家长教师等)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少年,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就会形成隔阂和“代沟”,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3)孤独和空虚。

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的。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只好整日东游西逛,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委婉地和他们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其次,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

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同时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第一,帮助青少年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范围,形成立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指导青少年多渠道交往,利用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指导青少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可以吸收青少年使其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这会使青少年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5、政府的宏观调控。在1999年4月香港举办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政府的青少年媒体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修订有关条例、加强执法、成立一个有公众人士参加的监察传媒委员会以及要求传媒不可滥用新闻自由,建立公众对不良报道的公开投诉制度等。在我国,有关青少年媒体的政策问题近些年来逐步引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为保护青少年不受传媒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

6、社会是培育青少年成长的天地,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提高综合预防能力。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社会、家庭、学校同抓共管。一是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二是加强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

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有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部、团员和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教育,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三是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并根据转型时期的社会实际,不断探索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浅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篇6

法学——白葱琳

学号:20130202072

一、摘 要

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在近两年的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其中在网吧中发生的犯罪的犯罪高达10%,可见网吧已经成为了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场所之一。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提出了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二、关键词:青少年网吧犯罪、犯罪成因、对策

三、现状: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罪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其中,青少年网吧犯罪案件极其频繁且犯罪后果极其严重。青少年网吧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易忽视的社会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网吧犯罪率的上升。

四、青少年网吧犯罪的特点 :

(一)从组织上看,青少年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犯罪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

(二)从犯罪手段看,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没有事前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恶,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三)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他们中有的还未满18周岁,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

五、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的危机。部分子女因为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理解、认可,就会受到网络的诱惑,去虚拟的网络寻找情感的慰籍,从而走上沉迷网吧到荒废学业再到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尽管国家制定了较完善的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相

关主管部门也多次开展针对网吧营业活动的大检查,但从总体上说,社会并未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绿色、文明、健康的上网环境。受某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往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学校而言,学校为了提高中考、高考成绩,往往把中考、高考必考课程列为学习的重点,而对学生健康成长同样重要的其他课程不予重视,为了排遣这种压力,他们就去上网,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放松自己,从而引发网吧犯罪。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歧途。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如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

六、预防青少年网吧犯罪的几点措施 :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

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边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可以说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动的环境。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

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临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已正已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增加工作岗位。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中:

一、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在各门类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

三、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

五、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而且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七)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少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应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联系。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以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春平:《浅谈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互联网

[2] 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互联网

[3]《中国法制报》2003年7月23日

[4]《青少年保护法》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形态正经历着巨大变动,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发展成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一直以来, 法学界的学者、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数以万计的刑事政策、法律法规改革的良策, 但是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在新世纪过去十多年的时间, 未成年人犯罪反而朝着犯罪人数量增加, 犯罪手段残忍化、犯罪计划成熟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等恶劣趋势发展。2000年以来, 我国除了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以平均每年以13% 左右的速度上升以外1, 还有其他因为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政策, 而未上诉或记录在案的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也是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是一个民族命运之轮的掌舵者。因此, 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他们父母的重要职责, 更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面临现今社会上为成年人犯罪趋势恶化的局面, 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是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并且据此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能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做出贡献。

一、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任何故意犯罪行为都存在引起其发生的原因, 透过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来剖析他们的犯罪成因可从根本上起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犯罪成因非常复杂, 笔者比较赞同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犯罪原因的分类, 他将犯罪原因分为隔代遗传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三大类, 其中,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体制、社会文明程度等因素。隔代遗传和自然因素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性, 因此, 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媒介环境三个社会因素探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 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是未成年人第一生活环境, 作为他们人生第一堂课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无一不影响着孩子心理素质、思想态度和性格的形成。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良好、思想态度端正、性格健全, 那么他或她在面对违背自己期望的人或事时能够避免冲动, 实施故意犯罪的概率自然就低4。相反, 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 或者采用打骂、体罚等粗暴方式教育子女, 不仅疏远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也让未成年人产生孤僻、自私、暴躁的性格, 别人稍稍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产生报复心理, 严重者实施犯罪。

( 二) 学校法制教育形式化

我国未成人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未成年人欠缺系统的法制教育。没有受过法治教育的未成年人法律观念淡薄,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要么选择忍气吞声, 要么选择以更恶劣的手段进行报复, 难以在第一时间想到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校作为未成年人主要学习阵地, 其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首先, 学校通常注重文化课教育, 而对于法治教育或忽视, 或把它无规律、 不全面地分散在德育教学中, 而非将其作为一项系统、重要的工程列入学校教育5; 其次, 即使有些学校有法治课, 但授课人员并非专业, 讲解法律知识不够透彻详细, 法治教育未深入到法律信仰的培养, 因此难以实现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三) 媒介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较为显著的表现是世界信息流通迅速, 人们的生活每天冲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形态逐渐变得复杂, 提供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文化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检查、处理, 其中也不乏暴力、色情、反动等不健康信息。例如, 有些报道犯罪事件的新闻媒体为了提高信息的阅读量, 对违法犯罪案例的报道细微至“周密”的犯罪计划和“高明”的犯罪手段, 变相地为犯罪人提供了进行犯罪模仿的榜样; 而对于犯罪分子受到的法律制裁和对广大民众的警示教育则寥寥数语带过。龙勃罗梭认为, 新闻媒介与犯罪还存在互相作用、恶性循环的关系: 报刊对犯罪的详细报道扩大了报刊的阅读量, 而阅读量的扩大又使更多人进行犯罪模仿, 导致了更多的犯罪产生6。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完备, 在社会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识别能力和防御能力均处于弱势地位, 容易被外界环境或观念影响, 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利,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应对措施一直遵循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摆脱“小成年人”的主体概念和思维, 对其度独特性和独立性不予重视, 因此, 以全面的眼光找到症结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 一) 家庭预防

生养而不教, 父母之过,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将来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子女是不少父母的困惑, 因为父母是世界上要求最高的“岗位”, 但也是最缺少培训的。笔者认为国家应开设培训学校的试行点, 给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准父母提供义务教育, 强制要求来校学习一段时间的道德认识、思想修养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 既能使为人父母者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子女的行为和思想, 给子女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又能使父母能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敏锐地掌握子女的心理、情绪的变化, 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出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到防微杜渐。在一个具备良好教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定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品格, 实施故意犯罪的几率也大大降低了。

( 二) 学校预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地方, 但是一贯的应试教育理念不得不让学校在竞争中偏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 品行和法治教育也通常只停留在口头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实施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首先, 想要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就必须开设独立的普法课程, 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 知道“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违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 定期为授课老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教学技巧的培训, 让教学不只是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 还应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最后, 学校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答或辩论比赛, 以学分和奖品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了解法律, 即加大了校园里普法的宣传, 又让学生学以致用。

( 三) 优化媒介环境、加强青少年媒介教育

针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消极影响问题, 笔者认为, 必须由国家和社会对媒介环境进行严格调控, 加强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 严厉打击不良社会风气, 对扰乱文化市场和污染媒介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 给予其行政处罚、严重者应受到刑事法律制裁。此外, 还应该在学校里提供全面系统的媒介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传播不良信息的辨识、抵御能力, 让学生在接触媒介时能趋利避害, 从根源上真正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罪犯的目的7。

三、结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 必须采取行政管理、法律控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手段对症下药, 形成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体系。具体而言, 在社会方面, 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要加强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 对污染媒介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未成年子女树立好的榜样。总而言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上做到防微杜渐, 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把未成年人犯罪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注释

11 杨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22 隔代遗传是指“倒返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人的一种返祖现象”, 与一般人的心理相比较, 隔代遗传者的心理有着原始人类的野蛮, 由此心理引导的行为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规则和制度格格不入, 极易触犯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 走上犯罪道路.

33 龙勃罗梭认为, 高温或者低温等自然因素对人的神经中枢的消极影响也是造成犯罪的原因之一.

44 胡程飞.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D].黑龙江大学, 2012.

55 欧元雕, 余雷.论法制教育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功能[J].教育·教学, 2014 (01) .

66 吴宗宪.切萨雷·龙勃罗梭及其犯罪学研究述评[J].刑法论丛, 2007 (1) .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论 篇8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犯罪也称为少年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未成年女性有增长的趋势

在一般情况下,未成年女性是犯罪的低发人群,因为她们和男性相比身体较弱,同时女孩受家庭的管教也更为严格。但根据抽样调查,武汉某看守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未成年女性犯罪占到看守所全部犯罪的比例为5.7%,而2005年这一数字仅是3.2%。

2.侵犯财产和暴力型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

据广州中院少年法庭庭长赵俊介绍,“少年犯罪当中,暴力型、财产型犯罪最为突出,特别是抢劫罪。”这与未成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贪图奢侈享乐的生活息息相关。

3.趋向于团伙作案

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智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更趋向于结伙作案,以求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但是少年犯罪团伙和成年犯罪团伙相比,一般人数较少,而且组织结构很松散。

三、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温床,父母离异,品行不端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吸烟酗酒者,则很容易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的腐朽思想将导致一些少年自暴自弃,陷入犯罪的泥潭。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的基地。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片面要求以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收到学校的排挤和歧视。这些学生长期收到教师的说教、训斥甚至体罚,很容易收到不良文化的侵袭,例如毒品、色情文化。

3.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不正之风:坑蒙拐骗、贪污贿赂、毒品犯罪。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社会风靡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文化往往缺少抵抗力,意志薄弱的孩子为了奢靡的生活追求很可能通过犯罪途径解决。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

1.家庭预防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提高家庭结构素质,保持家庭的完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于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提高家庭整体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父母要自觉做到孩子的榜样。在教育方面,父母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切不可只注重智力投资,而忽略了思想修养的培育。

2.学校预防

在现在我国普遍盛行的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最严重的弊端就是,学校只注重少数高材生,而放弃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导致学校教育错位。为此,学校应当针对本校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差生给予帮助和鼓励。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意校园内的安全,杜绝校園内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3.社会预防

当前税务人员渎职犯罪及预防 篇9

税务机关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掌管着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其尽职与否,有无渎职,直接关系着经济税源能否健康发展、税收法制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国家财政能否充实。近年来,税务系统内部渎职犯罪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同时对税务机关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检察机关和税务机关的普遍重视。笔者就当前税务机关人员渎职犯罪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有效的预防涉税渎职案件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对渎职罪的立法,具体可分为42种表现形式,而税务渎职犯罪涉及其中的15种,税务人员的渎职犯罪,是指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等,致使国家税务遭受重大损失,依法应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

一、涉税渎职犯罪的特点

从现实情况来看,税务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为了私情私利,有些情节严重,给国家税收造成了重大损失。在这里我们结合检察机关的一些案例,分析涉税渎职犯罪的特点。

(一)涉税案件金额巨大,危害后果严重。税务渎职犯罪金额至少在几十万元以上,有些金额甚至上亿元,致使国家税源大量流失,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如在北京发生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浙江临海市农民陈某等10人团伙,伙同北京某国税分局的吴某,虚假注册公司,骗购、虚开大量增值税专用发票并高价倒卖,虚开税款金额高达人民币4.2亿余元,国家因此损失税收3亿多元人民币。

(二)税务人员涉案人数占比增加。随着税收地位的提高和税收作用的加强,税务人员面临着偷骗税与反偷骗税、腐蚀与反腐蚀的两场尖锐而复杂的斗争。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共立案查处税务渎职犯罪嫌疑人,均占当年立案查处行政机关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0%以上。

(三)权钱交易,徇私情私利导致的渎职犯罪增多。从被查处的案件来看,税务人员因金钱利诱,徇私利私情而渎职犯罪的情况有增多的趋势,也就是说,大多数渎职犯罪案件与贿赂犯罪案件交织在一起,大多数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的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

(四)一线征管、稽查人员居多。从近几年查处的税务案件来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纳税评估、退税和出口退税审批、纳税数额核定、发票管理、金税工程管理、稽查原始资料管理成为国税涉税渎职犯罪的高发环节。而这些也是一线征管、稽查人员的重要工作,由于他们直接和纳税人接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纳税人利益,客观上容易受到拉拢,从而违法行使税收执法权导致渎职行为的发生。二.涉税案件的典型案件

(一)滥用职权罪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高春才(原系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国税局葛渔城分局局长)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高春才多次违反规定,越权收税并擅自截留税费。经查明: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高春才擅自决定截留本分局代征的教育费附加费104818.94元;2006年2月至2007年7月又擅自征收按照规定已改由地税部门征收的教育费附加68174.01元,并且全部截留;2006年2月至2007年7月高又将分局代地税部门征收的城建税95022.16元截留了92989.91元。以上费用征收和截留后被高春才用于本单位开支。2007年7月25日,高春才因涉嫌滥用职权罪被安次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9月22日被提起公诉,10月18日,法院认定高春才滥用职权罪名成立。

高春才滥用职权案中,其擅自征收所在单位已无权征收的税款,又将税款截留不上交,既违法,又违反规定,虽然截留的钱款没有落个人腰包,而是用在了本单位的开支上,但是其行为本身已经违法,是渎职行为。高春才造成公共财产损失累计达26万余元,已经符合滥用职权罪立案标准第四条规定:“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因此,高春才的行为构成犯罪。

(二)玩忽职守罪问题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周惠民(原系保定市新市区国家税务局市场分局局长)2003年6月至2004年3月,周惠民在对保定市冀华废旧金属回收站使用废旧物资销售专用发票审核过程中,在发现该站使用发票异常的情况下,仍批准给该站废旧物资销售发票八次,共计140本3500份,致使该站的夏建国及该站受聘人员刘福来以每张70-80元不等价格卖给多家冶炼企业,共计2267份,虚开金额 224433702.76元,致使这些企业已向国家抵扣税款22443370.28元。保定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于2005年10月25日开庭审理了此案,2005年10月25日作出判决。法院认定,周惠民身为国家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未按《河北省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免税管理办法》中“验旧购新”制度执行,给国家造成8125184.76元巨大经济损失,其行为已构成玩忽职守罪。被告人周惠民因犯玩忽职守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零四条专门规定了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这个罪名是指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法定刑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许国远(原系诸暨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检查股股长)2007年9月,诸暨市地税局根据省局统一安排,对全市房地产企业开展税收秩序专项整治,11月至12月间,时任诸暨市地税局稽查局检查股股长的许国远和工作人员夏林双对华越公司方松巨开发的东昌路住宅项目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许国远发现有钢材、水泥等“三材发票”列支成本,并怀疑建筑成本过高。方松巨获悉后,多次向许国远求情,并在2007年12月送给许国远人民币5万元和中华香烟2条,许予以收受。事后,许国远即对东昌路住宅楼项目账面记载的内容予以确认,并根据账面情况计算出应交的企业所得税,未将本应因重复列支而须剔除的“三材发票”予以剔除,导致少收企业所得税576858.2元。2008年,许国远因犯受贿罪和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被判刑,其中因犯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四)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问题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监察等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

华峰(原系郑州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分局稽查局长),1999年年底,郑州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分局稽查局根据群众举报,对郑州市第二电缆厂的偷税案件进行了查处。这个厂的厂长金某四处活动并找到了时任稽查局局长的华峰,先后给华峰送去人民币5万元,要求给予关照。华峰在收受贿赂后,将这个厂已涉嫌构成偷税罪的案件压住,仅仅以罚款了事。

2000年8月,郑州市国家税务局要求开发区分局清理移交1998年以来的税务违法案件,郑州第二电缆厂偷税数额比例较大,本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华峰私自更改数据,隐瞒事实,使第二电缆厂涉嫌偷税案件未移交公安机关。其后,华峰因群众举报被抓获归案。

2001年,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认定,郑州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分局稽查局局长华峰,因犯受贿罪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5年和6个月,决定合并执行有期徒刑5年。

本案中华锋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明知郑州市第二电缆厂涉嫌偷税数额比例较大涉嫌偷税罪时,却收受他人贿赂,私自更改数据,隐瞒事实,使第二电缆厂涉嫌偷税案件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其已分别构成受贿罪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三、关于涉税渎职案件预防的几点意见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案例,加大惩治力度是防止犯罪的重要途径,但我们要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失职渎职行为发生,还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还需要更加重视犯罪预防,做为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我们有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税收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道德是居于法律之前预防违法违纪的第一道堤坝,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培养税务干部高尚的个人情操,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还要加强勤政、廉政责任教育,努力使税收执法人员认识到:“有权滥用会犯罪,有权不用有时也会犯罪,责任重于泰山”,从而有效防止因滥用职权,或不负责任而犯罪。还有就是加强渎职犯罪法制教育,使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白是非界线,及时纠正错误,杜绝行为的随意性,减少税务渎职犯罪发案的几率。

(二)税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预防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关键在规范执法行为,而执法必须懂法,懂法需要学法。因此,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税收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最终达到减少或杜绝涉税失职渎职行为的基础。学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这是日常税收执法的依据和标准,只有透彻掌握了税法知识,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避免因执法不到位造成玩忽职守,或者在无意间越权执法形成滥用职权;二是执法过错及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的规定以及相关渎职法律条文,这是税收执法人员应努力避免触到的高压线。税务人员只有熟知不规范执法的相关责任,才能更加自觉地规范执法,有效减少税务渎职犯罪的发生。

(三)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去管理。用制度去管理体现的就是一种法制精神而不是人制。以一套以人为本的制度为基础,用制度去激励、奖励、约束、制约、惩处执法人员,用制度规范权利运行和管人管事管财,用执法程序去规范执法行为,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令行禁止,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才能更少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到稳定的落实,真正实现该做的事情能做到,不该做的事情做不到,减少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落实“两权监督”。要本着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漏洞,分析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明确责任,减少漏洞,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执法预警和监督长效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两权监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中的随意性,避免执法风险,保证权力始终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防止权力的真空和失控。这是预防税务人员权力异化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2024平安宣传短信下一篇: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