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2024-05-14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精选11篇)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1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青少年犯罪”可以查看到许多相关的新闻, 近年来愈发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着实让人头痛。1997-2013年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表显示, 199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达19.92万人, 2008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升至32.2万人, 增长了61.7%。[1]如此快速的增长不仅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而且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1. 青少年拉帮结伙共同犯罪, 具黑社会组织性质

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团伙作案[2], 因为年龄小依赖性较强多半都是由年龄稍大的孩子做头领。对于个人犯罪他们还是心存胆怯的, 毕竟自己思想和体力都相对有限不足以威慑他人, 但是对于团体在一起是便充分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一人领导众人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为16.93%[3]。

2. 青少年犯罪作案不计后果, 手段残忍凶暴

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心浮气躁情绪起伏较大, 由于思想方面相对不成熟, 容易被不良风气影响产生极端心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一般都带有一定疯狂的行为、思想, 手段极其残忍, 对于受害人毫无怜悯之心, 完全不在乎犯罪给自己、社会造成的恶劣后果。

3. 冲动犯罪, 犯案目的简单

青少年一般指14到25岁的人, 而在此期间的青少年正是自尊心和欲望强烈体现的年纪, 由于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 面对非难或者诱惑自控力度小, 易造成冲动犯罪。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 法制教育推广对青少年覆盖面不全

法制教育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校里青少年会对法律有所了解, 形成自己的认知约束自身行为, 但是法制教育对于校外的青少年的教育却是力不从心。虽然中国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仍旧有许多青少年早早从学校辍学在社会上游荡, 年幼的他们正值学习、完善自己的阶段, 在没有良好的学习、法制监督的情况下, 他们就像一块干海绵, 在社会的海洋里吸收一切好的坏的。由于对法律认知的缺失, 缺少分辨善恶的能力, 做起事情来自然考虑不足, 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痛快, 结果断送自己大好的未来。

2. 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教授内容略显枯燥与实际脱节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往往忽视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主要课程的教育学习, 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对于法制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重视不足, 在校生对法律认知不全面。当前的法制教育形式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 教师主要以课本的讲授为主向学生科普法律知识。不仅达不到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 还让学生产生了消极心理。除了课堂上的教授, 在校学生们鲜有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这也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片面。[4]

3. 家庭忽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 家长则是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长对法律法规的淡漠, 体现在父母自身行为不良, 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 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傲娇、蛮横无理的性格, 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一些成长在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 性格发展方面也会有所缺失。大多数青少年罪犯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学习成绩不好, 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 除了教师没有人监管学生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 由于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老师和同学产生距离感, 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 这也造成这些孩子面对诱惑或者挫折不知所措无处求助, 发展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和普及

宣传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 抵抗不良诱惑。作为祖国未来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青少年, 他们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现在的青少年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法制教育的宣传可以多种途径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 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 立志做严于律己、思想成熟的好青年。[5]

校园、街道张贴悬挂宣传海报, 图片、文字相结合吸引青少年;很多的青少年喜欢一些文学读物例如《读者》, 刊物里也可以介绍一些法律知识以及普法小故事, 凭借刊物的读者群体和有趣生动的故事, 青少年们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 也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严酷的处罚, 让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们上网主要就是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等娱乐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向青少年宣传法律知识, 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 面对信息纷杂的网络时刻保持清醒不受人蛊惑。

2. 完善教育内容, 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课堂内的法制教育应更多样化, 教育方法可以稍加调整,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 联系到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 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同学将身边或者听说的事例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 而且帮助大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普法活动, 例如听普法讲座、看普法电影宣传片、参加普法知识竞猜、辩论等,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更有效地宣传了法制教育的重要,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

完善教授内容, 法律教育的课本应定期更新内容, 主体教育内容和法律知识为中心进行拓展, 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案例多为近些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犯罪事件, 要对学生们起到威慑的作用, 从多方面论述违法犯罪将给社会、给自己、给受害人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亦要宣传一些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 与犯罪事件形成对比, 加大学生的感受落差, 让青少年对违法犯罪说不。

3. 突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重要, 家长要抓住孩子健康成长的黄金期, 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智、理智的思想。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 但是不能盲目的溺爱, 自身遵纪守法的同时督促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身为家长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有违法的苗头时及时发现制止。重视对“预警学生”的引导, “预警学生”指的就是在学校犯过错误表现不好的孩子, 在学校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开导教育, 作为家长更要有忧患意识, 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 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乐观地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多和老师沟通, 双方一起努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的学习虽然重要, 但是学校和家长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 当前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说明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发展仍旧任重道远。通过介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列举了一些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强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了解法律、认知法律, 才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近些年经常占据新闻版面,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还不健全, 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良好的自制力, 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简单分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当前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论述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出几点重要举措。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举措

参考文献

[1]徐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1997—2013年的统计数据[J].青年探索, 2015 (06) :46-48.

[2]谢建社, 刘念, 谢宇.青少年犯罪的时空分析-来自广东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 2014 (03) :115-125.

[3]熊谋林, 胡瑶, 张琪, 马丽源, 代亮亮.青少年越轨、犯罪与“社会一体化”预防理念[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 (01) :38-57.

[4]刘小甫.我国未满十八岁青少年刑事犯罪现状的定量分析[J].商, 2015 (15) :247.

[5]王卓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J].赤子, 2015 (06) :87-88.

深化社区建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2

【关键词】深化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区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重要阵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健全工作体系,夯实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组织基础

健全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1)统一工作组织架构。由于历史原因,各街道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或由综治部门牵头,或由团工委牵头,但由于各牵头部门隶属不同部门,存在一些信息传导不及时、组织架构不统一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各社区应成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团干部、综治干部等为成员,日常工作由团干部或综治干部牵头的工作组,为进一步做好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2)完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区专项组统筹协调全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开展,定期组织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社区周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行集中整治,组织市、区两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进社区,为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专业性支持。各街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项组重点做好对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指导,每年定期组织各社区开展系列活动。各社区在对辖区内青少年状况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随时掌握青少年的成长、流动情况,并记录在册。

二、提高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否贴近青年,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效果是否扎实有效,是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

(1)突出一个“实”字,扎实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发挥社区“五老”、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司法工作人员、社会爱心人士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确保各类知识入脑入心,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主题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娱乐中受教育、受引领,切实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期困难和问题。

(2)突出一个“细”字,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家庭生活困难、没有稳定学业和固定职业、随父母刚刚来到城市生活等重点对象,进行排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随时掌握情况变化,用细致入微的帮教工作,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3)突出一个“恒”字,形成动态化管理机制。对青少年的帮助不可能一劳永逸,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失落感,反而不利于其成长。所以,从发现青少上有不良行为的苗头开始,就要主动介入,持续帮助,直到他们步入大学校园或步入社会工作。

三、把握关键环节,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有效推进

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整合各类资源,有效推进工作。

(1)坚持目标导向,在疏堵结合上做文章。始终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上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做到疏堵结合。“疏”就是做好青少年心理的疏导和思想的引导。在“疏”的过程中,对于一般青少年的心理波动,社区工作者主动介入,予以辅导;对于心理波动较大的青少年,可以开通“知心”热线,咨询机构也可以及时介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保证“疏”的效果。“堵”就是让一切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诱使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因素远离青少年。净化社区及周边环境,加强对社区周边网吧等经营场所的治理,提高青少年法律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远离和防范危害。

(2)把握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青少年在社区时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节假日”两个时间节点。对于放学事不能即刻回家的青少年,社区积极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娱乐的便利。在节假日,社区主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确保青少年“离校不离教”。

(3)整合各种资源,推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多元化。在用好社区自有资源上下功夫。各社区都活跃着由“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老人员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青少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做好工作。

(4)实施专项行动,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工作。一是针对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实施挽救行动。整合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站等基层工作平台,发挥这些组织在第一线接触、联系青少年的优势,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和爱心志愿者开展教育、感化等帮扶工作,使他们重新走向正途。

二是针对闲散青少年实施引导行动。针对闲散青少年,尤其是已完成义务教育但工作和收入来源不稳定、专业技能匮乏的青少年,通过组织培训、招聘等活动把他们引导到积极向上的生活道路上来,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融入行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社区是让他们融入社会最直接的途径。社区在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困难帮扶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社区生活、融入城市生活。

四是针对困难残疾青少年实施救助行动。针对困难残疾青少年家庭生活窘困、心理发展亟需呵护的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帮扶活动。由爱心企业为他们进行免费的家居装修和家具更换,改善困难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几点思考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一是必须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工作合力。必须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为工作健康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突出社区的主阵地作用。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是实现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常态化验室根本保障,只有夯实阵地,才能为开展工作提供平台和载体,把工作落实在实处。

三是必须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之中。注重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始终与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发现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家庭,协助家庭做好青少年教育。充分发挥社区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青少年情况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帮扶,进行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四是必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茧自缚开展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爱的力量,才能形成工作的正能量。只有让更多的青少年对象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才能促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其预防 篇3

(1) 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年龄却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据统计, 在20世纪50—60年代, 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 到80年代增至70%以上, 至今仍居高不下。另据有关数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 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 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

(2) 青少年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未成年人性情容易急躁、激动, 好感情用事, 不善于控制自己, 由于这些心理特点, 形成了其犯罪动机简单、单纯, 有很大的盲目性, 他们考虑的比较简单, 甚至为一件小事就以残忍野蛮的手段将人杀死。如某中学15岁学生杨某, 与同班同学到刘某在教室里玩耍时发生口角, 刘某转身打了杨某的嘴巴, 杨立即掏出裤袋中的水果刀, 向刘的背部刺了一刀, 腹部刺了两刀, 造成刘某重伤的严重后果, 结果杨某被决处有期徒刑三年, 并赔偿刘某人民币15000多元。这种突发性的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感情易冲动, 不善于控制自己, 不计后果, 法制观念淡薄。

(3) 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加, 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 暴力性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 依次排列是:盗窃、抑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盗窃和抢劫, 约占75%左右。 除上述几种典型的犯罪外, 近几年又添了新的犯罪类型, 涉毒、涉枪、赌博、拐卖人口等犯罪日渐增多。同时, 近年来, 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 施暴程度不断加重, 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 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 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据统计, 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

(4) 青少年犯罪手段向团伙化、成人化方向发展, 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幼稚性。

未成年人不管身体发育多好, 力量多大, 胆怯和恐惧是他们首次作案的常见心态。同时, 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作案时心理压力大, 在实施暴力犯罪中, 总担心被害人反抗, 觉得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 所以常常是同学结合, 邻里结合, 患难结合, 校内校外结合。

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2.1 由青少年自身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造成的

(1) 贪图享受, 不思进取, 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是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劳动收入, 如果要去贪图生活享乐, 如去歌厅、酒楼、玩游戏等等都需要钱, 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骗、去偷、去抢, 甚至不惜以牺牲亲情为代价。

(2) 逞强好胜心理。

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 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 容易偏激, 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 分辨是非能力差, 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 偏离正道, 被坏人利用, 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 只为显示自己, 证明自己, 不考虑后果如何。

(3) 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一群体, 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 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 有强烈的求知要求, 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 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 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 再加之自控力差, 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网络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 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 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4) 从众心理。

在群体压力大, 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 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 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 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某地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 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 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 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4.9%。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 连续作案多, 危害广, 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 要打大家一起打, 你吸我也吸。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之天敌”,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 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 不加控制的嫉妒心, 如脱僵的野马, 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 也为数不少。某市青年张某因开歌舞厅不景气, 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 而实施犯罪, 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 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 问其作案动机时, 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 我就非常气愤, 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6) 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未成年人涉世不深, 世界观尚未定型, 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 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 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 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 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 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 对社会不满, 甚至仇视心理, 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 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 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 而故意去犯罪。

2.2 家庭教育不当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来自于问题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一定的影响。2001年10月22日, 在重庆市某区职业中学就读的17岁少女小丽因为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 竟用“毒鼠强”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此案的发生让人思绪万千, 发人深省, 它启示广大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时下, 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意识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他们对女子的期望十分高远, 希望子女成家成龙, 为自己光宗耀祖。为此, 他们对子女要么骄生惯养, 宠爱倍致;要么严加管教, 粗暴武断。然后他们却不知,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达不到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一旦女子发展不遂己愿, 他们不是甩手不管, 任其自流, 就是恨铁不成钢, 实施棍棒教育, 致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铤而走险。小丽之所以杀死亲母, 成为阶下囚, 就是由于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3 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的冲击、腐蚀是在校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由于经济与文化在发展与规范管理之间的落差, 再加上密集的信息爆炸, 使得孩子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不健康的元素, 这些对于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学校周围边环境也不容乐观, 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网吧、台球厅、美容院等更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此外, 有关调查还发现,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都是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好坏与违法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 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因为, 学习成绩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持久不懈的刻苦学习,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3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先生说:“中国少年刑事犯罪的增多, 家庭、学校、社会都难辞其咎”。这也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初衷: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家庭防线、学校放线、社会防线。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 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自出生到少年时代的社会, 也是人的可塑性最大时期的生活环境, 也是人在最佳年龄塑造性格的最佳场所, 无论从心理科学或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说, 我们都可以断定, 家庭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因而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也有基础性的意义。所以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把家庭教育放在很重要地位。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通过家长教育时还应对家庭的文化、家庭职业情况有所了解, 家长切不可把学校当成托儿所, 必要时给家长指导, 配合学校, 共同管好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于学校教育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 总是把本阶级的思想有目的、 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并指导他们运用于实际。所以, 一般地说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且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这种主导作用将日益增强。所以, 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整个体系中, 学校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 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学、要懂, 并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社会教育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 所起的作用在诸因素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尤其到青少年走出家庭、学校, 踏上社会以后, 这种作用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起主导性的作用, 由此看来, 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 是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 连成一体的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S].1999.

[2]刘福民.让罪恶远离稚嫩的生命[J].少年与法, 2001, (2) .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度 篇4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制度

1、成立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由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街道综治办、司法等部门,及辖区单位代表等有关方面共同参加,制定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规划,并督促落实与检查。这一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本社区的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社区与家庭、与学校、与当地政府及司法机关对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和矫治;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对其进行特殊预防;对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进行安置帮教。

2、联合社区关工小组,建立一条咨询热线,设立帮扶组、矫正组、帮教组和网吧义务监督组、联合社区关工小组、“五老”等社会力量,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辖区内小区、楼院建立青少年教育小组,由每片居民区优秀的居民组长担任青少年教育队队长,在社区健全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

3、按照上级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部署,全面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社区计划,不断深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对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积极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对本辖区违法犯罪青少年要积极开展帮教活动,针对不同帮教对象及特点,建立帮教小组,开展帮教转化活动,工作有实效,针对性要强,发挥好社区教育挽救的主阵地作用。

4、不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加入“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不断扩大法制教育活动的感染力,使广大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得到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普遍增强,社区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犯罪率明显下降。

5、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危害师生安全和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辖区黄、赌、毒等社会现象得到清理,社会环境得到净化。

6、结合“四五普法”,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竞赛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两法一条例”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学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防线,聘请法制、德育教师专家,定期来校举办法制报告会,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案例说法理,给青少年学生学生敲警钟,做到防微杜渐。

6、联合辖区内各单位及相关部门组织社区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社区预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负责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安全防范,切实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并使工作联席会议规范化制度化。

7、广泛开各项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搭建社区青少年活动特色阵地,即“一站、两室、两中心”——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阳光聊天室、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社区青少年课外阅读中

心和社区青年中心。通过这三类阵地建设,保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顺利开展。

8、利用社区“爱心超市”对留守、流动、单亲、困难等特殊家庭青少年给予生活上的援助,落实帮教措施,开放“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扶,做好单亲家庭、后进学生的教育引导转化工作,使辍学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得到援助与有效管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条件进一步形成。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 篇5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看,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种:

1.不完整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就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造成未成年人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2.家长与子女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或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逐渐走向犯罪的边缘。

3.家长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俭点、不正派,这些都会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的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是未成年人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父母一方或双方嗜酒、赌博、吸毒、盗窃等也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

如今,在家里不少家长对独身子女过分地溺爱,一味地迁就,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甚至到了教师不敢管、同学不敢惹、出了事家长主动顶上去的地步。凡事都是自己说的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来个“江湖决斗”,要“群打”还是“单挑”,这样嚣张的性格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自重、自律、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特别反对“黄、赌、毒”的不良恶习,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时刻给孩子做好表率。家长还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在是权威者,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影响和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况,增加沟通时间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劝导,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家长要注重教育方法,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姑息和迁就孩子,不仅教不好孩子,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娇惯、纵容会种下严重的苦果,不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做人。对孩子要多一些严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迁就;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个性形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行为、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重视家庭内部亲子间情感与言语方面的交流,协调家庭的亲密性和家庭的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济世良方”。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6

一、我县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近四年来, 我县青少年犯人在起诉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在逐年下降, 但青少年犯人绝对数字却是总体上升的。2、青少年犯罪中, 18周岁至25周岁的青年犯占绝大多数, 最高的2008年甚至占到了83.56%, 最少的2011年也有76.76%, 与2004年至2006年的同项数据比较, 总体上升了1.79%。3、在被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4、从各种犯罪类型看, 主要以侵犯财产类犯罪为主, 其次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和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类犯罪, 也有少数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主要是交通肇事罪) , 除了这四大类犯罪, 其他的六大类犯罪中只在2010年和2011年各出现了一例非法经营罪。5、从青少年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看, 男性犯罪占绝大多数, 女性只占极小部分。6、从青少年犯罪主体的身份看, 以农民居多, 其次是无业或失业人员。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 主观方面, 可以称为自己的质量问题

青少年自身素质是决定如果违法犯罪的关键。青少年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面对复杂的东西, 往往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真实性。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每天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有时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人类尊严没有得到满足, 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更有的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 加上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 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刺激, 很容易犯罪。

(二) 客观方面原因, 指的是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外的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综合我县起诉青少年案件的实际情况, 主要有来自家庭, 学校, 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因素。其次是学校因素。再次是社会因素。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一) 千方百计提高青少年个体素质, 使其知法, 畏法, 改善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是基础, 犯罪预防。我们应该培养他们遵守法律, 法规和社会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和自尊, 自我约束, 自我意识,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罪行的诱惑, 使他们使用的原因控制自己的情绪, 道德来规范言行举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做好各自工作。

(二) 对家庭, 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知识, 不断提高家长应该教育质量。增进家庭和睦,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稳定, 舒适的居住环境, 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优点和缺点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 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家庭教育。一个和谐的家庭, 父母的教育, 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

(三)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以教书兼育人为宗旨, 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及各种物质的诱惑,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从我县66.53%青少年涉及侵犯财产有关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有多严重。二是学校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三是特别针对所谓的“差生”、“落后生”, 千万不能因为其一时的成绩不好便对其不闻不问, 甚或冷嘲热讽, 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破罐子破摔”。要能了解在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 发现有违法违纪的苗头要及时予以化解,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信, 处世乐观, 积极向上, 努力勤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 惩罚社会,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黄”, “灰色”与“黑”的“三大公害”对青少年感染和毒害, 坚决取缔色情, 暴力和其他音像制品传播, 严重打击制黄贩黄, 取缔, 坚决取缔那些色情内容的游戏厅, 录像室, 歌舞厅, 发廊和咖啡馆;同时也增加了惩治腐败的力度, 优化社会环境, 为减少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创造条件。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让青年人才有地方玩, 有兴趣的条件满足, 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

(五) 继续抓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工作

各个司法机关要相互配合, 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可以发动村委会和居委会来共同做好预防失足青少年再犯罪工作。同时社会要做到对失足青少年抱宽容态度, 不歧视他们, 使他们重新尽快地融入社会。

(六) 完善立法, 从根源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进一步完善立法, 增强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 也是当前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 可以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综合管理, 充分利用政治, 经济, 法律, 行政, 教育, 文化等手段, 不断完善的社会氛围, 消除消极影响, 通过实践, 不断总结实践可行的方法, 目的是为了实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近年来,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 法规颁布社会,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如何来承担并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笔者对浙江省松阳县近四年 (2008年-2011年) 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 并对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山河, 揭萍, 胡日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2]屈智勇, 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01) .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7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 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归纳起来, 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人明辨是非能力大小的影响。分析那些已经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 可以发现:这些人往往是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混乱, 受社会不良影响大, 自己不知好歹;这些人, 接受正面教育的时机比普通青少年少, 而接受负面影响的机会则相对较多。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班主任是教育影响学生的主力军。一个人从幼小到成年, 多数时间在学校, 学校教育的优与劣, 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应该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直接管理学生, 直接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他们经常与学生面对面, 跟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 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更加深远。笔者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 也经常做班主任。有一种经验:十个“调皮”学生, 九个家庭教育出现混乱;“调皮”学生接受社会负面影响更多, 今后违法犯罪的几率相对较大。在家庭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影响难以消除、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时候,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格外重要。班主任教育学生, 好比驾驶员驾驶汽车。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这台“汽车”的方向盘, 并随时对“汽车”加以检修。特别是有的“汽车”在偏离正确轨道、出现危险的时候, 班主任要及时踩住“刹车”, 否则, 就会“车毁人亡”。如果班主任对“调皮”学生的教育更负责、更努力, 这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 将来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否则, 这类“调皮”学生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比较学校教育与公检法教育的区别, 可以简单的说:学校教育是“罪”前教育, 是引导与预防;而公检法教育是“罪”后教育, 是亡羊补牢。虽然二者都不可缺少, 但是, 对青少年来讲, 学校的“罪”前教育比公检法的“罪“后教育要重要得多, 要更容易接受得多。为什么不可以预先把“羊圈”修得更好些, 让“羊”们不再逃亡?所以说, 班主任要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要成为核心力量。

现实中, 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还没有走出学校大门, 就直接走进监狱牢门;有的学生还未成年, 就早早地成为劳改犯。因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不落实, 多少含苞待放的花儿, 就这样早早的凋谢了。这真的让人痛心疾首。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是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二是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没有保护好, 三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没有被高度重视。现在的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许多家长, 对学生不是溺爱, 就是放任不管。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票子、自己的位子、自己的房子去奔命、就是不能有效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学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许多人没有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个别家长甚至把学生往歪路上引导, 他们为了私利, 动起歪脑子, 怂恿学生走上邪路子。因为这些原因, 许多新送进学校的孩子心理问题大, 身上的毛病多。班主任管理的学生较多, 而且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面对一大群有问题、难转化的学生, 班主任在做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他们很难把工作做得更细, 更好。班主任的工资待遇相当低, 低得差不多在做义务劳动,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笔者曾经经历过:把一个学生辛辛苦苦教育管理一整天, 就得到了一角钱;把一个六十人的班级认认真真管理一天, 得到的报酬就买了一包方便面。我拿着方便面, 心里喃喃的埋怨:这怎么能让班主任去积极的工作?许多有能力的老师, 都回避当班主任。现实中, 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 都是力求表面的“风平浪静”, 未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去, 没有用心发现心, 没有用爱置换爱。一些“调皮”学生的“野性”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理性”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他们分不清是非好坏。这些“调皮”的学生, 今后很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很可能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怎样加强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呢?我认为, 首先要领导高度重视。只要领导重视, 没有办不好的事。与学校教育有关的领导, 都应重视学校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的工作, 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劣, 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荣辱, 真的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班主任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专业人员, 他们可以把部分学生潜在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消灭在潜伏期。加强班主任工作, 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捷径, 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其次, 要关爱班主任。要提高班主任待遇, 落实班主任责任, 让班主任更好的为青少年学生保驾护航, 只要班主任有了积极性, 学生就会受益, 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小。第三, 要研究班主任工作。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们, 要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探讨教育管理学生的新方法。要思考学生, 因材施教, 找到学生调皮的核心原因, 采取恰当的对策,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将学生扶上正路, 让学生健康成长,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8

研究发现, 当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蔓延趋势, 行为表现主要以抢劫、盗窃、敲诈、故意伤害为主, 手段也越来越恶劣, 其中未成年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2007年上半年, 吴江市由公安机关移送批捕的犯罪案件共616件、1 092人, 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6件、134人, 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约9.1%, 犯罪的未成年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约12.3%。在当前社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正成为当前社会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

1.从犯罪主体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向低龄化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也在向低龄化发展。

2.从犯罪手段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由于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缺乏, 在作案中往往不计后果, 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残忍。而又由于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在实施犯罪中, 也开始转向智能化, 他们的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 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犯罪。

3.从犯罪类型来说, 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调查中我们发现, 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强奸一直排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前几位。

4.从犯罪组织形式来说,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据调查所得,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70%左右是团伙犯罪。青少年团伙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 (1) 青少年被各种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 (2) 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 崇尚江湖义气, 在违法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二、探究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低层次文化娱乐传播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正进行着急剧的变化, 多元化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青少年群体是非观念不是极度明朗, 极易模仿学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暴力影片的模仿, 娱乐场所的经历, 黑社会团伙的崇拜, 网络游戏的痴迷, 金钱观念的变化等等, 都加剧了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倾向于过激方面, 形成错位的人生观, 轻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1, 往年某市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 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 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 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 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 进而结帮拜伙, 走向犯罪的深渊, 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巧取豪夺和伤害, 手段残忍, 令人发指。

案例中这些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交友马虎, 这一切也源于社会的变化, 如今贫富差距拉大, 就业形势严重, 社会正气缺失, 破败文化的冲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幼小心灵。现在一些青少年在社会上结交朋友, 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美其名曰“朋友多了好走路”。他们有的结拜成兄弟或姐妹, 有的则结成帮派, 在社会上横行霸道, 意图用武力解决所有题目, 终极却将自己送进了牢房。

(二) 家庭因素: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人格缺失表现

1.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往往造成青少年性格残缺。

家庭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一旦这样的环境被破坏, 对于青少年来说往往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轻易产生过激行为或性格突变, 甚至终极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没有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数据, 原因比例:父母双亡3%;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17.9%;父母离婚25.3%;母亲再婚11.5%;父亲再婚13.7%;由于工作限制, 父母不生活在一起5.5%;丧母7.1%;丧父8.5%。可以发现, 父母离婚所占比例最重, 其次是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这个时期往往是家庭从和睦到被破坏的骤变过程, 青少年心理上无法承受。由此可见,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大。

2.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青少年心理无法弥补的阴影。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 父母整日埋头于工作, 忽略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忽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 遗失了思想品德最佳教育期, 从而造成了青少年扭曲的世界观、错位的人生观。当前家庭教育主要以以下几种居多:一是由于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 造成教育孩子有心无力;二是由于现在只生一个, 父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三是家庭暴力教育仍然占据一定比例;四是倾斜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父母之心:重学习、轻品德、轻心理。这样的家庭教育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例2, 某地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爷爷砍成重伤, 奶奶砍死, 事后这少年投案自首。少年的爷爷奶奶对于他过分的溺爱, 什么都满足他, 而父母却对他漠不关心, 将他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正是由于父母的从不过问, 爷爷奶奶的宠爱, 他开始在社会上行走, 终于走进了误区。谁也没有想到, 酿成这场悲剧的竟是家长对孩子照顾的失误。

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又一诱因。

(三)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远跟不上新时期青少年特点是外化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说, 社会的变化带动了学校的变化, 学生经常把校外的行为带进校内, 使学校也成了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社会在变化, 而教育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教学班级规模大, 学生厌学题目严重, 激发不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 青春期教育没有展开, 法制教育活动单调, 使得学生精力更多地投进到校外无拘无束的生活,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从而产生乐趣, 忘却良好行为所带来的愉悦, 终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3, 某市王某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 但后来对学习逐渐失去爱好, 喜欢上网, 从而熟悉了一些社会上的混混!新学期开学了, 他成绩退步了很多, 还经常逃课。他与网上熟悉的小青年一起吸烟、饮酒, 并敲诈别人的钱物, 一点都没有犯罪感。后来被捉住了, 送到公安局。

由于学校对应试教育体制观念还没有完全淡忘, 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普遍不浓, 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造成了学生对法律意识淡漠, 身心发展受到限制, 从而轻易走进违法犯罪的深渊。

(四) 自身因素:自身特点往往轻易使青少年误进歧途

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的时期, 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形成健全人格, 年龄偏小, 发展还不成熟, 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不能很好的自控, 轻易冲动, 往往轻易走向歧途。父母的离异、同学的排斥、老师的不屑、亲戚朋友的漠不关心, 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孤僻、内向、反叛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在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下, 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方向, 走上犯罪道路。

例4, 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 竟购买砍刀。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 但由于其心理的特殊性, 往往轻易产生偏激想法, 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三、探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对策

1.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严格实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当前, 中国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鉴戒部分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良好方法, 改善中国未成年人的治理和教育方式, 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加强社会、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促进社会文明化进程。宣传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法制让青少年意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氛围。

3.扩大父母、老师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促进其心理健康。俗话说“小洞不补, 大洞遭殃”, 假如不及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话, 那么有时后果就不堪设想。要让青少年遵纪守法, 最好的对策是沟通,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都应该经常和孩子交流, 扩大沟通渠道, 用感情来疏导他们, 感化他们, 教育他们, 促使其心理健康。

4.加强社区建设, 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青少年离开学校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中度过的, 因此要发挥好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结对子、举办活动等形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5.重视发挥社会群团队组织的作用, 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 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治理上, 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关工委等社会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导和促进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重视群团组织, 依靠群团组织来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 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让三者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共同参与教育学生的重任, 才能托起明日灿烂的朝阳。让我们共同行动, 共同努力, 让青少年走向光明的大道。

摘要: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是青春洋溢、热力迸发、个性张扬的时代, 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的成长, 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而在这个时期, 青少年作为薄弱群体, 是非判别能力差, 轻易被外在美丽而迷惑, 造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或道德观念的急剧下滑, 甚至会触犯国家的法律。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管理研究 篇9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定义

所谓青少年, 在犯罪学中广泛被认为是指在14周岁<年龄<15周, 这个期间的人。青少年, 这个概念包含了两种含义, 即“青年”与“少年”。青少年不只是包括未成年, 还有另一部是成年人。而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 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说, 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 定义其为处于次年龄层的人群实施的按照法律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而广义的概念, 则是指处于次年龄层的人群, 实施的犯罪行为和触犯了治安管理的不合法行为以及违反了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少有单身作案。青少年年龄小, 心理承受能力低, 易怯懦, 多人可壮胆, 克服胆怯心理。

2.青少年有较多严重犯罪, 内心阴狠, 下手严重。青少年们心智都不够成熟, 易受外界刺激, 容易冲动, 很少顾虑以后。

3.青少年犯罪往往无预兆。犯罪的青少年大多生活经历很少, 遇事时考虑不周, 导致犯罪发生无预兆。

4.犯罪不只是无业游民, 也存在在校大学生和一些已经成年之人。青少年这个年龄层, 含有了成年人, 所以在犯罪中不少有成年人犯罪的情况, 而在校大学生, 退学的年龄小孩子犯罪亦是存在。

5.青少年犯罪有二次或多次犯罪的风险。青少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集团, 自然有健康成长与价值观稍有偏曲之分。青少年还处于一个学习和接受能力很强的时期, 他们对外界敏感, 反复犯罪的情况常有发生。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和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设立中心线条, 以此在社会各方各面进行动员, 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其次国家应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的法制教育力量不容小觑, 我们要牢牢把握好这个渠道, 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三, 中小学是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 对于中小学聘请公安、法院、检查、关工委等与此有关单位来学校宣传的做法应加强普遍力度, 给孩子们积极的引导。第四, 可以策划并实施“社区青少年法制普及学校”的建立, 对于一些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闲散青少年或者在城里务工的农村青少年和社区未成年人, 此法可以针对性培养其法制观念。第五, 基础建设需要加强, 为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工作打好基础, 可以试图召开相关会议, 研究解决方法, 部署各方任务, 探讨新策略, 还可以制定相关制度, 落实责任制, 保证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认真负责, 强化工作机制。第六、认真负责, 尽快尽好的完善和出台关于预防工作的相关具体措施并良好落实, 付诸行动。将预防工作放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中去。还有,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如“不应接触事项”, “法律知识竞赛”, “无私奉献”, “团结友爱”等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活动, 让他们被活动积极营销, 拥有健康成长道路。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方式还有很多, 需要社会各界人员对此关注, 认真对待, 积极地为此提意见, 创新, 将此项工作进行到底。

(二) 进行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的积极意义

每一位成功人士, 都是从青少年时代成长起来的, 所以青少年对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早在2001年2月时, 江泽民总书记就意识到了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的重要性, 他从民族复兴的高度, 国运的兴衰, 发表了关于此的谈话, 也进一步向我们阐述了加强强少年教育工作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 对于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预防工作, 就具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这几年来, 青少年的违法和犯罪行为频发, 且呈现上升趋势, 已经在刑事犯罪排名首位。这已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而且相当严重。它是社会三大公害的其中之一, 无论是社会各界, 还是家庭学校, 都对此十分关注, 也都十分不安。那么, 预防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做好关于此的预防工作, 虽有困难, 但势在必行, 因为这不仅关系着青少年自身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是否稳固与和睦, 学校学习环境安宁与否, 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对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维护、社会治安的良好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系数、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想到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遂的历史意义。

摘要:在人们十分关注和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深入调查研究的众多社会课题之中,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已经日益凸显出来。我国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它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以及我国党的各级委员会、政府、群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就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积极地预防措施, 所以违法犯罪预警越发重要。本文就此问题产展开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胡江.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挑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 2014 (6) :103-107.

[2]蔡培潇.新媒体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分析[J].山东青年, 2014 (6) :185-186, 18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10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

当前,关于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相关部门只是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开展工作,社区矫正没有被归为法律制度管理的范围,造成社区矫正的法律效力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虽然在试点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解决社区矫正法律效力问题的少之又少,特别是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强制性措施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二)学校缺少教育监管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与未成年犯罪事件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关注。调查发现,包头市某社区青少年共有23人,经常三五成群集合起来欺负在校女生,但却没有受害者报案。而且发案学校有1088名学生,夏季在校住宿有230多人,冬季在校住宿的达到550人,但是学校只是安排2名生活指导教师进行检查。校园管理秩序混乱,来往人员过多,没有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学校周围有许多游戏厅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学校对住校生的安全管理缺乏。

二、优化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的途径

(一)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目前,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的瞬息万变,导致一些不良思想层出不穷,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涉及范围较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青少年缺少这方面的认知,极易被网络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为了有效阻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应加强社区网络管理的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知识宣传力度,提升青少年对网络犯罪认识;二是健全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院为中心,建立一个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平台,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到宣传当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例如,政府应专门建立为青少年开放的网吧,只对青少年开放,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提升和教育青少年为主,以此分流一部分网络痴迷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进来,家长适时与其进行沟通分析网吧的利与弊,以帮助他们健康上网。

(二)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预防与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是依靠法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关键。例如,包头市政府结合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情况,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上进行完善,同时配合各个地方司法部门协调青少年法庭工作,在提倡“教育、感化、挽救”原则的同时,适当加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另外,地方执法部门应加快完善《保护法》《预防法》有关规章制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并将其落实到位。修订《监狱法》,增加与青少年犯罪使用社区矫正的条例;补充《刑法》《刑事诉讼法》中保护青少年的条款,明确处罚原则,对使用的刑法种类进行详细规定,对缓刑、减刑与假释条件酌情放宽。同时,制定《社区矫正法》和《未成年人刑法》;最后,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根据情况制定《青少年社区矫正法》与《青少年刑法》,以此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界定。

(三)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主体

针对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少专业矫正人才的情况,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因此,要想促进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趋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矫正工作人员职业制度的建设。建立一系列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业有关的制度,以此促进矫正工作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职业统一评价标准的建设。设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评价标准,以此统一衡量矫正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历,不仅可以确保人员流动的有序性,还可以为工作者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保证,进而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制定适宜的薪酬激励制度。在设计行业薪酬方面,应根据学历、岗位、业绩、资历和资格等进行制定。对于业绩突出和能力卓著的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表扬、奖励,甚至给予晋升的资格,以此留住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专业化培训的力度。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水平。

三、结语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11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党中央的关怀下, 我国正在全社会开展法制建设系统工程、宣传教育系统工程、控制疏导系统工程建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项工程”,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绿色文化空间”。广播电视应如何提供这一“绿色文化空间”呢?笔者认为, 万事人为本,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高其自身抵御能力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强化广播电视媒体功能, 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为主要任务, 办好各类节目, 从正面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一、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净化声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 帮助青少年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会正确地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1、新闻节目

应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 常态报道和深度报道相结合, 加大典型的树立和宣传, 精心营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传媒具有强大的示范、引导功能。广播电视要通过报道现实生活中先进典型的优秀思想和闪光行为, 为未成年人树立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从社会学角度看, 典型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媒体所报道的先进典型身上, 往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这些道德楷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成为未成年人最直观的教科书, 对他们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专题节目

利用各种节目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作、播出广播影视精品。要发挥广播电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讴歌伟大的民族精神、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加强与青少年的互动, 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 可以利用青少年类节目, 增加青少年教育的内容, 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 增强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抵御犯罪的能力。未成年人的判断力、理解力、接受力尚未完全形成, 新闻节目应采用通俗、简洁和形象的传播形式传授道德观念、规范、礼仪、习俗等, 引导未成年人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道德习惯, 科学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 成为向未成年人传播道德知识、提升未成年人道德素养的沃土佳园。

3、公益广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未成年人对社会人物、社会事件、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对各种社会认同对象的爱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亲疏感、信任感, 进而直接作用于其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公益广告恰恰具有强化未成年人社会情感认同的功能, 它在坚持基本社会道德观的前提下, 利用对具有典型性的道德越轨行为的鞭笞熏陶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 强化未成年人对主流道德形态和相应社会规范以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产生认同。广播电视媒体应在广告时段播出适量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 为未成年人提供道德预警, 增强他们区分良莠、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寓教于乐的功能

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与优势, 广播电视媒体要进一步提高现有节目质量, 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层孩子的需求, 多制作、播出符合青少年欣赏情趣的、融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节目影响和引导青少年,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与此同时, 应严格控制含有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 不在节目中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引进节目的管理, 所引进的电视剧、动画片或栏目要有健康的内容和较高的制作水准, 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比例不得过低。

上一篇:职业学校电子专业论文下一篇:品牌营销的安利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