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2024-05-19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精选8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2009年3月,四川省中江县发生一起5岁幼童被杀案。经查,该案系长期在外流浪的许某某(男, 13岁,缀学)、蒋某(男, 13岁,缀学)、彭某某(男, 14岁,在校生)、彭某某(男13岁,在校生)四人,将受害人代孝东(男, 5岁,幼儿园学童)从家中骗出并唆使其偷窃财物,因代年幼几次偷窃未果, 4人嫌其累赘遂将之带至野外殴打虐待后杀害。分析整个案件,除4名嫌疑人的年龄身份、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外,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教育惩处、心理及行为矫正也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少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作为一个拥有约3.67亿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国网上追逃、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我国治安秩序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表现出低龄化、凶残化等新特点。未成年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还比较幼稚,辨别事非的能力还较差,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藐视法律,且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其行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常表现为动机简单,行动盲目,不计后果等,正是这些特殊性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害极大。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丽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更好地认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近几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新产品的大量涌入,使一些青少年面临着选择的困境。由于他们外于人生观的雏形期,同时受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熏陶,正反方面的模仿性、可塑性都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一些未成年人由于阅历浅,是非分析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和腐化现象的迷惑,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形成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的人生观。又加未成年人学识少、年领小、自控力有限,道德和法律意识淡漠,人格尚未定形,对自身行为的好坏,无法用正确的标准去衡掇等,这也是脊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的原因。

2.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残缺与缺少亲情,导致大量青少年因思想教育畸形而流入社会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首先,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错误。或过分溺爱,或对未成年人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其次,父母离异也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再次,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难题。很多孩子在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时,往往会走上歧路。

3.学校教育不当。如果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那么承担了教书育人责任的学校就是第二道保护屏障,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更应增强“补位”意识,履行教育职责,使偏离正常轨道的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目前,许多学校

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处分甚至开除。这种形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未成年过早地流入社会,并流浪于社会底层,受着社会阴暗面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不大可能的。

4.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失去家庭、学校保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犯罪未成年人完全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失衡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错乱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导致其不良行为被固化。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校园周边的地下游戏厅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宵上网,使暴力、色情等淫秽物品侵蚀着部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这些地方的游戏大多带有色情和暴力,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虚拟地实施着暴力的行为,暴力的语言。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方法:

1.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育人素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父母应当自觉地成为孩子的表率、行动的楷模和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要教育孩子懂得“人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遵纪守法、遵循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格。二是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法制讲座、录像观摩、现身说法说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三是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四是转变育人观念,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

3.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制度。近年来,各地的青少年维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维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要将这一工作形成网络化,每个青少年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而家庭、学校、社区则是网上的线与面,点线结合,形成互动,共同引导好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加强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合作及帮教,探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理咨询机构,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

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三是开展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的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这些不宜进入和涉足的娱乐服务场所,并对这些场所进行清查整顿,清除隐患,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趋势, 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从犯罪主体看, 犯罪年龄低龄化。青少年的生理普遍早熟, 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 导致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组织看, 团伙犯罪比较突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 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 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 减少作案阻力, 使犯罪易于得逞。

从犯罪类型看, 暴力型案件增多。青少年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制力, 好胜心强, 容易意气用事。因此, 易犯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等暴力型犯罪。

从犯罪手段看, 呈智能化。青少年视野相对开阔, 其智能也相应提高, 在作案手段上, 一改过去的盲目性、无知性, 出现了智能化、技术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原因, 二是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缺乏协调发展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时期, 心理发育不成熟, 对自身的行为难以把握, 面对挫折和失败, 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 因此很容易感情冲动, 不计后果, 从而发生偏离行为。

2. 思想上缺乏纪律约束、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青少年从小养成了种种不良思想和习惯, 在家中讲究吃穿, 不尊敬长辈, 懒惰、自私、霸道、任性;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自由散漫、恃强凌弱;在社会上横行于市、胡作非为、玩世不恭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法律意识。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教育不当是紧密相关的。具体有以下几种:家庭残缺型、不良影响型和溺爱型。

2. 社会原因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不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拜金主义”思想盛行, 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录像、游戏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不健康因素对涉世不深, 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毒害和腐蚀作用, 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近年来, 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少缺陷, 这是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片面化、闭锁化和差异化。所谓“片面化”是指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 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极差, 在外界不良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所谓“闭锁化”是指学校对性知识教育视为禁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时期, 普遍存在性早熟, 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性知识和道德教育。一旦发现问题, 应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教育矫正, 不应简单借助于“除名”、“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 把矛盾推向社会。这些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上, 无人管教, 往往很快加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行列。所谓“差异化”是指学校应面对全体学生, 好、中、差一起抓, 对那些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学生更应倾注心血, 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学习和上进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 家长从小就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预防不良倾向发生。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 是衔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 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 更不能随意开除。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协助者的角色, 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为青少年就业开辟渠道, 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有工作, 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颓废、堕落的道路。

4.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3

摘 要: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的犯罪,主要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等罪名的总称。毒品犯罪在世界上是屡禁不止,目前这种犯罪主体已经向青少年人群迁移。许多青少年开始走向了犯罪道路。就目前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总体态势已经非常严峻。然而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吸毒。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吸毒,从而从根本上限制青少年与涉毒、吸毒、贩毒行为的接触途径,以根本上解除青少年毒品犯罪及其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

关键词:吸毒;贩卖毒品;犯罪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现状

毒品泛滥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近年来我国已经深受其害,我国毒品案件以及吸毒人员日益增多,而且吸毒人员中青少年的毒品犯罪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攀升,给社会治安和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财产权利带来了极大损害。在社会中毒品犯罪以及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我们需要社会各领域相互协调与合作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

二、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青少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展与提升空间,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其自控能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很容易受到诱惑。且青少年行为比较冲动,情感不稳定,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这也是他们容易受到诱惑的原因之一,而吸毒又是导致青少年进行毒品犯罪的一个基本原因。经过分析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青少年吸毒:

1.好奇心理

青少年的年龄小,身心发育也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好奇是青少年人群的特性,因此容易受到诱惑,而吸毒的特点是使人产生兴奋感,如置身虚幻的世界中。然而当青少年吸食毒品后,会逐渐加大剂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难以自拔。最后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陷入到毒品犯罪之中。

2.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青少年最为信赖的后盾,也适于青少年相处的时间最长的对象。因此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深刻。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对青少年很不利,轻则会导致一定的人格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人生观的扭曲,甚至导致犯罪。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很重要,既不能要求过分严格,也不能对青少年过分的溺爱,因为这些都有可能让青少年陷入吸毒的深渊。父母离异,或者是一方早逝的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此时时他们的生活或者学习受到比较大的压力时,他们走向吸毒的概率也会上升。

3.法制观念淡薄

在大多数家庭中,青少年及他们的家长在平时并不会关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因此为保护青少年而制定的法律,被保护的青少年本身也许反而并不了解。一方面因为政府的宣传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制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来说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三、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毒品犯罪已经在我国对青少年也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但我们所了解的就是仅有的课本与少量的禁毒宣传工作中的一些零散信息。因此我们在青少年毒品犯罪预防工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学校层面

我们应该提倡道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根本性的引导。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缺乏,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习的并不是道德,而只是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我们的学校乃至社会要建立一个公德约束机制,我们要改变我们现在的道德观念,重新给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我们的学校也需要将禁毒教育融入课堂之中,这样让身处学校的青少年对毒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避免盲目追求刺激而不计后果的行为。我们的禁毒内容应深入课本之中,编写有关毒品的教材供学生阅读。

2.家庭方面

小到我们的家庭事务,大到我们家庭的生存生活方式,我们都需要给青少年一个好的榜样。我们的家庭应该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不过分溺爱,同样也不能过分的给孩子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压力。当父母离异时,抚养孩子的一方会更加重视孩子,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同时父母亲的离异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阴影。而这样的青少年也同样缺乏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引导。

3.社会层面

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快,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潜在危险,从根本上遏制毒品犯罪行为的发生。电视中的剧情往往对青少年的影响颇深。因此净化社会生活的风气、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就显得很必要。同时在远离毒品的同时我们还需有另外一套机制——强制戒毒。对于青少年来说,戒毒所既是一所医疗机构,也是一所特殊的教育机构。戒毒所不应该仅强制使吸毒的青少年脱离毒品,还应在根本上行动。我们的戒毒机构才给吸毒的青少年强制戒毒的同时,矫正他们的心理以及人格。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戒毒,还能确保他们不会复吸。并且良好的教育可以让他们重新树立价值观与人生观。

4.加强禁毒立法

法律对我们有着引导的作用,指引我们我们区分可为与不可为。因此我们要想完成禁毒工作就必须加强立法,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的刑法并没有将吸毒列为犯罪,而现在的吸毒只是违法但是不犯罪的行为。所以完善禁毒刑事法规,完善我们的立法,让我们的法律产生其所应当具有的指引作用,这样能更有效的预防和打击毒品犯罪。

除此之外,我国的刑法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还不够全面。因此刑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只有特殊犯罪才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规定过于宽松,应该加強规定。其中该条规定了14至16周岁犯贩卖毒品才构成犯罪。而这已经跟现实社会不相接轨,现在的毒贩们意识到这条的漏洞,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未成年人帮助他们运输毒品。因此我认为应该将运输毒品罪也加入到那几个特殊犯罪的行列之中。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毒品犯罪已经深入我国,目前有更多的青少年徘徊在违法与犯罪的边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立法保证我们的法律能够引导我们的青少年会有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我们还要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毒品的相关教育,让青少年对毒品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让青少年明确毒品之危害。从而让青少年从根本上对毒品有抵制的心理。纵观全国乃至世界,青少年之所以会走向毒品犯罪的道路,多半是因为自己吸食毒品,为了筹集毒资铤而走险,以贩养吸。因此我们在打击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同时,应重视预防工作从根本上限制毒品犯罪。

参考文献:

[1]陈新宇.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海大学法学院.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篇4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 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 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 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 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 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3.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4、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学校原因。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家庭原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 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 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 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 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 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 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 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 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 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 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 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 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 ;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 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 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 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 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 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 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 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七)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 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 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四、总结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 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 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 罪的目的。参考文献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5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一定的趋势发展: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大多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现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令人担忧。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分析和预防,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而我们要预防这种犯罪,首先要对这种犯罪有一定的理解,要做到对症下药就要先知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亦日渐突出,其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师。而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1.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一味娇惯,使子女的欲望不断升级。计划生育使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父辈大多都经历过苦日子,所以现在吃过苦的他们总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是他们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无来源或不充足时,那些被娇惯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捞”钱,满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的父母一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表现出举止不端,品行不正,客观上不能为孩子当好“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如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无精力管教孩子,导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辩,美丑不分,最终由“小皇帝”沦落为“小囚犯”。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这些父母认定“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歪理,对待子女的态度粗暴,看到子女不顺眼就拳脚相加。4.不健康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有的夫妻感情不和,有的把孩子当“出气筒”开口就骂,动手则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子女缺少爱抚和管教,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弃,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青少年犯罪思想上存在偏差。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这样一方面造成学校过分的重视学习成绩,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滞后,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跟不上,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认识不清。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也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分成绩。这就在学校中造成了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十分喜欢和关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关注。再者其管教的方法简单、粗暴。学校和老师对“双差生”不是以正面加强教育、劝说、为其分析利害关系,而是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与教师的对抗心理和情绪。有的学校对“双差生”随意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使之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使本来就薄弱的思想政治法纪教育形式更单调,效果更淡化。

三.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十分大。这些年,港台影视片、外国影视片中所渲染的色情、恐怖、暴力等情节、宣传的误导,使青少年中滋生了贪图享受,追求吃喝玩乐,认为武力才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导致有相同想法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尤其是十五、六

岁的学生可塑性强,处在危险年龄段,辨别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受社会阴暗面影响,欣赏哥儿们义气,一旦受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就很容易打破自己的精神防线,去干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而就青少年自身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原因,具体表现: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对人们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双重效应。它可以激发一些

青少年奋发有为,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商品经济带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积极的东西,它也非常容易诱发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使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⑵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多数青少年认为,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但也有一些青少年认为,大公无私是虚的,一切为了自己才是真的,正如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结果“奉献”被“占有欲”所代替,⑶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解能力不稳定。青少年犯罪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会或者说不能很好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处在少年(未成年人)阶段,他们善结交,重友谊,肯学习,不服输,有些事情总想探个究竟,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或正确教育,很容易受社会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导致犯罪。⑷法制观念淡薄。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也大大增强,但青少年法制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的是能否考上大学,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心不在焉,被动式接受。所以有相当一些学生仍处在法盲的位置上。⑸突发性犯罪屡见不鲜。造成突发式犯罪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受重要意义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二是由于少年性情决定的。青少年正处在血气方刚时候,好强心和好胜心极强,当这种“盛气”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诱引,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种激情,所以这种犯罪往往让人难以预料。

所以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只靠家庭、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完成,实行综合治理并在治本上下功夫。

1.要从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抓好家庭基础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孩子的评价既要给予鼓励又不能过高夸张,所以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具体而言就算要做到:

1、观察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有的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追求奇装异服;有的青少年则染上了喝酒、抽烟等恶习,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

3、别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老师和邻居们,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和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和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每一个父母为此都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责任。家庭教育失控。

2、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活动。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摇篮,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这个时间段三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社会时的质量。因此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在开展教育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思想教育与教学任务的关系。要把思想教育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打一。象过去那样一味的只重视升学率是不行的,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二是临时管理与长期规划关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不能有临时观念,要有长期打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三是学生在校与离开学校的关系。在校时要管,离开学校时也要心中有数。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与家庭、社会相联系,形成紧密的教育网。另外要多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教育的方式,不能用体罚。打骂的方式来教育犯错误的同学,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①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健全预防犯罪网络,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实际是削弱犯罪分子嚣张气焰,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的。通过打击让犯罪分子让青少年知道法律的威严。同时也必须清楚,打击并不是治本的唯一手段,所以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预防犯罪工作。②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消除腐败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保证。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网吧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加大对美容美发、桑拿等色情场所及有可能诱发色情活动的经营场所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不要让污泥浊水侵蚀我们的下一代。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是教育人的建设,通过教育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人们的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只要青少年在思想上解决了为什么做人、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们就会对社会发生的各种事物有较明确的态度或认识,正确的能接受,不正确的也能知道如何防止误入歧途,就能处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④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纳入工作议事日程。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做到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在落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预防工作做好。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较集中的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例如,清理设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各类小摊贩等。另外不准社会青年无故进入学校,如果在学校附近发生斗殴,应及时制止,控制事态发展,以免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是广开社会就业门路,让闲置的青少年有适当的工作。三是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做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来抓。

4.青少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志向,每一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加强对自身的社会化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在生活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控制能力,远离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社会不良少年。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预防及自我保护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贵校和大家认识及一起学习法制知识。接下来,我将结合相关案例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希望大家能从中能受益,健康、快乐地渡过自己的青少年人生。

一、什么是法?

只要是人,就无时无刻不处于被管理之中,这种管理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初生的婴儿,受到父母的照看,我们称之为呵护;蒙童的孩童,受父母亲友的关爱,我们称之为扶持;未成年之前,受到父母的管教,上学了,受到老师的教育,我们称养育;做错了事,我们被批评;垂暮之年,需要子女的保护,我们称之为照料、孝敬;违法了、犯罪了,被拘留、被判刑;……。这些都是一种管理。有人会问:我不上学了,就没人管了,而实际上,你已经进入了更大的管理范围,社会管理。还有人会问:我不违法、也不犯罪,你管不了我吧。这个时候,你已经不要管理了,或者说,对你的管理目的已经实现了。因为,对人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成长、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有了一系列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就是法律。

二、什么是犯罪?

我国刑法作了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简而言之,犯罪就是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主体条件是年满14周岁以上的人,其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在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不以为然,犯罪和我们小学生、初中生有什么关系?我又不会偷、不会抢。我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有不良行为吗?我们离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有多远?因为,犯罪就是从违反行为规则开始的。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表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盗窃。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财物数额少,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盗窃财物数额较大,便构成犯罪。有的学生偷同学、同学家中的钱财,有的偷窃商场、书店的东西,有的偷窃别人的自行车等等。

2006年9月,长沙县星沙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6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面对如此疯狂的连续作案,警方感到莫名的压力。2007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数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6年93月至12月间2

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最后本案中有十名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未满14周岁,抓紧时间进行“无罪偷窃”,既令人们大跌眼镜,更令人感到阵阵心悸。

2、抢劫。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是一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历来是打击的重点。

某中学一高中生课余时间迷恋上了游戏机,家长给的钱有限,只够他玩上几次。他没钱玩又禁不住诱惑,于是,抢钱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一个周末的傍晚,胡某来到一处居民楼守侯,见一名女青年上楼,他迎上去持刀威胁,抢走了女青年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事后,他很害怕,整天心神不宁,于是在家

人的陪同下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结果这起抢劫案由当地法院审理,胡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适用法律]胡某持刀抢劫财物,构成抢劫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1款规定应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他未满18周岁,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再加上他悔罪诚恳,投案自首,对受害人身体没造成伤害。综合以上原因,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今年4月30日凌晨,长沙县某中学5名初中生在星沙将一肖姓出租车司机实施抢劫并将其杀害。目前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全部缉拿归案。据了解,这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是长沙县某中学初中学生,其中靳某、周某、宋某、陈某均为15岁,冉某14岁,5人均系本县人。6月30日凌晨5人以合伙打的回家为名,将被害人肖某骗到星沙僻静处,对肖某实施抢劫,并残暴地将肖某杀害。警方在接到报警后,迅速组成专案组,调动全局警力开展侦破。根据蛛丝蚂迹,顺藤摸瓜,终于在24小时之内将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由不良行为到违法再到犯罪往往就相差一步之遥,莫以恶小而为之,认识到这一步之差的危险性、危害性,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有的学生以大欺小,以多欺寡,4

向比自己年纪小的学生勒索钱财,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不容许的,要受到处理。

4、故意伤害。是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故意伤害造成轻伤、重伤的,属违反刑法的行为,造成轻微伤害的,属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打架是害人害已的行为,无论是被打伤或打伤别人,都是不好的。

5、聚众斗殴。

四、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一)我国青少年问题几个特点:

1、青少年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少年犯罪分子一般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4-17成为犯罪的高峰年龄,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军。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据一位长期从事少年法庭审判工作的法官说,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少年犯。正是由于上述数据的触目惊心,今天我们才有必要在这里探讨有关未成年教育和犯罪预防的问题。

2、青少年犯罪人员趋于团伙化。

青少年大多数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希望被人关心、关注和理解。一旦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学校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寻求。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生理均不成熟,辨析能

力不强,缺乏生活的自主能力,很容易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相近而走到一起,拉帮结派。

3、青少年犯罪情节趋于恶劣化。

目前,社会上的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的诱导作用更加明显,致使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情节愈发恶劣,令人发指。如果有的同学经常上网的话,可以发现近两年网络上有许多中学生殴打同学,而旁观者在哄笑的视频,影响极其恶劣。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根据相关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3、不愿接受父母、老师的正确教导,或者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将老师、父母的循循善诱看成管得太宽太严,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感到反感,对父母的话则认为罗嗦,不肯虚心听取,甚至于顶撞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4、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5、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以上四方面对于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同学无心向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交功课、逃学、夜不归宿等。很多未成年犯都是从无心向学发展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无心向学,在社会上游游荡荡,被坏人利用或学坏。

另外,在我们办理案件中,结交不良朋友是很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五、犯罪的危害是什么?

我想举2008年1月12日晚发生在县城文化局外公路上的故意杀人案为例来说明一下。该案是吴宗杰等20余人与双溪的青年斗狠引发的命案,死者龙雪江不满16岁,该案目前批捕1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一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3人,直接凶手在逃。有三个家庭的四位亲人因给犯罪嫌疑人提供资金,帮助逃跑而被受到法律追究,分别是外婆、舅妈、舅舅、小姨。后果非常严重。排除对国家、对社会危害不讲,直接可见的危害有四个方面:

(1)对被害人来讲,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

(2)对被害人家人来讲,他的父母、公婆、外公外婆、其他亲友心里受到极大的创伤。

(3)对自家人的危害。①经济开支:赔偿费、律师费、探监费用。在孩子住监狱的时候,需要鼓励孩子、经常探视,其中交通费、食宿费、生活费、日用品等费用合起来,一年至少需要三千元。按十年算,家人还要支付三万元。②还要忍受心里的牵挂与煎熬,有一个三姊妹之家就是这样,三姊妹从小失去了父母亲,在外婆的抚养下成人,姐姐好不容易参加了工作,却因弟弟犯罪后整日以泪洗面。③有的亲人因隐匿罪证、帮助逃跑而被受到法律追究。

(4)犯罪对自己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首先,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①、被捕前的恐惧心理会煎熬自己。平时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总不踏实,怕父母知道、老师批评。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之后,更加会做贼心虚,严重的恐惧使他们失去交往能力,见到警车,听见警报,看到警察都会浑身发抖。正常人能做的他不能做,正常人能享有的他不能享有。

②审判前的焦虑感。犯罪被捕后,将会被关押在看守所等待审问,在此时间,家人和朋友不得探视,同案犯将隔离关押,你只能单独面对,去思考,去一次次地接受审问,在威严的审讯室里,反复的质问,强烈刺眼的灯光,征服着你防范的心理,你会慢慢变的焦躁不安,等待判决结果,希望早点结束,希望政府宽容。就像犯了错误期望父母和老师能宽容一样。这种等、盼和希

望的过程,天天让你如坐针毡,焦躁不安。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精神折磨。

③极不适应的军事化管理。在少年犯罪中,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因娇生惯养,生活能力极差,突然进入这个需要全面自理的环境,面对的是严格的管理方法,紧张的生活制度,各种纪律要求。军事化管理代替了为所欲为,巨大的生活自由反差,使这些平时不守章法的少年人像从天上坠入了地狱。

④不仅仅对罪行审判。在庄严的法庭上,坐在被人蔑视的被告席,面对义正言辞的公诉人、法官还有,耳听他们数落自己的罪行听着严厉谴责的言词,被审判的是犯罪者的人格,犯罪者的自尊,那个场面会让你无地自容,也会让你产生耻辱感,负罪感,自责和忏悔,从此不会再抬起高昂的头。

⑤没有自由的炼狱生活。审判程序结束以后,警察会对犯罪少年加戴脚镣手铐,被押解着,带着刑期和耻辱送到少年监狱——少管所,开始长期的改造灵魂、磨练意志、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精神炼狱,让犯罪少年以失去自由为代价,面对铁窗、电网、高墙和人民警察,通过知识的力量,劳动的磨练,罪恶的忏悔,体验失去自由的痛苦,失去亲情的悲哀,失去青春的追悔。

⑥回归社会难。犯罪少年服完刑期后,由于学习机会、就业权利的丧失,社会地位下降、道德名誉受损,将面临学习、就业、生活面对诸多难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六、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自身保护

1、预防方面

多数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学校应传道授业解惑,社会更应还孩子一片蓝天,还校园一片净土。广大同学应认真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既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要懂得如何遵纪守法,要争做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对于一些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要自觉加以抵制,要远离一些低级庸俗的书刊与影视锐头,要与不良个体及不良群体之间保持距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多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

2、自我保护问题。

(一)加强自身修养。

要做到: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重自爱自律;

2、学法懂法,树立守法观念,防微杜渐,小的违法行为与犯罪仅一线之差。

3、多看有益的书刊,接受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听进去,以行动表明。

4、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

5、不要去电子游戏机室玩,这里往往是被勒索的地方,自己也容易学坏。

(二)谨防来自别人对你的伤害,我为给同学们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珍惜学习机会。要坚持在校学习,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2、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

3、谨慎交朋友。不交朋友不可能,良师益友帮助自己进步,而那些讲江湖义气,无心向学的损友只会带你误入歧途。特别是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

4、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增强防范意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要留意后面有无陌生人,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有些甚至是熟人,没有打人在家也不要开门,现在有许多谎称熟人或修理电器等为借口,然后入室抢劫或者盗窃的案例,万一让人入屋,要镇定,不要慌张,想法报警求生。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探析 篇7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样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因此为了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学校与家庭原因)与内部原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和物价的飞速上涨,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地流动,造成了严重失业现象,部分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其次,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最后,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了社会环境的恶化,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而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学校原因。

尽管我国的教育环境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环境仍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体现在学校定位与教学思路有偏差。虽然素质教育已被提倡许多年,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学学等内容时,可事先向学生推荐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找出最有用的东西等方式,在寻找、阅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六、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图书馆是以书育人,对学生多方位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阵地。学校应利用这块阵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开展多种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每学期开展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推动阅读。如故事演讲会、读书心得、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手抄报评比等一系列读书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使每位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在阅读中,都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习负担,导致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不求上进,逃课,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

其次是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并没有真正解开,强烈的好奇心理会诱使学生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最后是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便很难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如不健全,便不能及时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控制,邪恶势力也会迅速在校园里肆意漫延。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会进一步加快其蔓延速度。

3. 家庭原因。

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不健全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离异(据2010年统计全国共有近200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近5000对夫妻离婚)或死亡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死亡,使孩子心灵上受到严重创伤,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同时由于单亲家长或父母死亡家庭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误入歧途,最终走向犯罪。

其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一些家长没有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对子女尤其独生子女娇宠溺爱,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表现为无限溺爱而造成为所欲为,或极端严厉地控制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孩子的叛逆),这些都是不良现象,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误入歧途。

再次,父母价值取向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金钱万能”思想和金钱本位思想,忽视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信念;有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家庭暴力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必要的关怀。当前,由于社会竞

2.发挥最大功能,为教育改革服务。

在改革的大潮中,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为教学、为课改服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幽雅的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里的各种设施,有选择地应用到教学中,使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践证明,学校图书馆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利用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渗透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家长教子素质和教师业务素质取得的成绩是不小的。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各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形成了一个素质教育的综合体。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全面发挥它的功能,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使素质教育的天更蓝、路更宽。

争和工作压力,不少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找工作)或生意,有的为了生计干脆把孩子放在家里(留给老人家照顾,进行隔代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即使有时间也都用在吃喝玩乐上,对孩子关心爱护不够,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必要的关怀,孩子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内部(自身)原因。

1.好奇心理与盲从意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与盲从意识的驱使下随心所欲,最后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爱慕虚荣的攀比与逆反心理的促使。

当前,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相互攀比,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不良心理,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等生的做法,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极端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3.蓄意报复的躁动与寻求刺激的诱惑。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这些都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提高。同时现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极少接触外界生活,心理极其空虚。如此,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使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二、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

(一)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和谐健康社会。

变革中的当今社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各种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唤醒着广大青少年应当树立参与竞争的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同时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以及一些丑恶现象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在改善社会环境的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青少年常接触的文化领域,坚决取缔那些藏污纳垢,祸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让青少年远离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的侵害,并推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外重点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网络软件的监控,倡导文明的网络风气,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对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坚决查处;最后应动员社会各团体多搞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和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活动,增设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1. 彻底改变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培养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增设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让孩子出现困惑,青春期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组织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解答学生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3. 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的基础设施既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会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不自觉受到渲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形成自觉的学习动力。在做好硬环境的建设的同时,学校更应致力于营造和保持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因为良好的校风学风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定信念,抑恶扬善。

(三)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家庭的环境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地成长。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责任人,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相反家长的不良言行会使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走上歧路,导致违法犯罪。

最后,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要经常与之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都应当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同时又有对孩子的责任感,不能因工作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

(四)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高尔基曾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提高青少年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青少年尽管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使他们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在犯罪统计中其比率有抬头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因此探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特点入手、探求其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春香.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和预防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10,(下).

[2]柳丽丽.浅析青少年犯罪特点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11.03,(中).

[3]赵越男.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科技信息,2011,(3).

[4]张颖.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民主与法制,2005.1,VOL7,(1).

[5]张秋.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铜仁学院学报,2010.7,VOL12,(4).

[6]王静.论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法制与社会,2009.7(上).

[7]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民营经济报,2007.8.

[8]罗云方.浅析青少年犯罪.考试周刊,2007,(4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8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2.暴力犯罪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单纯幼稚等原因,犯罪时往往不计后果,犯罪手段暴力特征明显。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易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实施犯罪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争强好胜,遇到一点委屈就难以忍受,想打击报复;再加上心智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坚定,讲究“哥们儿义气”,所谓“为朋友出头”,就容易纠集同伙共同作案,甚至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

4.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多是在喝酒后或是在闲逛、上网之后才发生的。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上也极不稳定,而且精力旺盛,遇到一些突发性的偶然因素就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引发突发性犯罪。

5.犯罪手段呈现高科技化

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运用技术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7.6%,如伪造证件进行诈骗、伪造犯罪现场、清除犯罪痕迹、用万能钥匙开门入室做“梁上君子”、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联络等,以增加作案的“安全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找出并且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认识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凡事喜欢攀比,再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一旦自己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步入歧途。

2.家庭因素

(1)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有的家长自己做事不检点、不庄重,甚至工作中腐败堕落,生活上出现作风问题,或者父母经常大吵大闹,家庭气氛紧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而且这样的家长通常都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教育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感情淡化,最终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

(2)过分溺爱子女。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成性、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的性格和不良品质,一旦步入社会,很容易不顾社会道德、法律约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父母立刻采取“棍棒教育法”,而不和孩子做任何沟通,导致孩子犯了错误不敢回家,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升学率往往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谁关心学生的德育怎么样?谁关心这些孩子是否知道一些社会的常识、法律的常识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有很多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同学缺乏爱心,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

(1)受经济发展负面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风气,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对青少年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在现实的很多案例中,很多孩子都坦言,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是从电视或者是互联网上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模仿而来。

三、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

必须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单纯追求“精英教育”的做法,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

2.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

配备法制课专兼职教师,把法制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和教学。采用各种形式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学生接受法庭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设立法制长廊、开设法制讲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用法律约束自己,避免违法犯罪。

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对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促其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合理引导保护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

4.从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从小事开始膨胀,恶性发展,最后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和教师对后进生当中存在的逃学、抽烟、喝酒、说谎、早恋、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应高度重视,抓苗头,并及时恰当处理,使这些同学认识到任其发展下去的恶果,及时彻底纠正,不留后患。针对未成年人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蛮干当英雄的错误思想,要利用班会、板报多种形式进行讨论,把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同学情谊与“哥们儿义气”区别开来,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不良风气的腐蚀作用,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学校应审慎地运用处分学生的权力

处分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不仅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能起到警告作用,使之改掉不良习性,奋发向上,同时对一般学生也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防微杜渐。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慎重地使用处分权利,为了升学率对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辄给予处分,甚至毫不留情地推向社会,就很可能使这些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由此可见,学校应谨慎地使用处分的权力,本着处分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要使处分成为警醒学生,挽救学生脱离泥潭的“绳索”,而不是将其踢下深渊的“黑脚”。

总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用爱心与责任心为学生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使学校真正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上一篇:配偶死亡遗产继承顺序下一篇:工程系列职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