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

2024-05-26

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共11篇)

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 篇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有着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 大多数是低年龄、低学历、无职业, 且团伙作案和盗窃物为主。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家庭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社会影响的客观原因, 又有自身弱点和主观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 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这是一项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因此, 我们必须抓好两项教育:一是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的整体教育;二是针对违纪违法青少年进行的多层次教育。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犯罪低龄化。在所发生的青少年犯罪中, 大多数是12---15周岁。据某县司法部门统计, 某县2002年至2004年, 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0%。

2.犯罪手段恶劣。一部分青少年犯罪, 呈现疯狂性, 往往使用匕首、棍棒、屠刀、枪支等等暴力工具。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 社会危害性大。

3.犯罪手段成人化和智能化。青少年罪犯在他们的作案过程中, 出现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犯罪, 如破坏电信密码、破译磁卡密码进行自我充值。还会破坏证据、消灭痕迹, 使用反侦破手段, 体现了成人犯罪的特点和智能特点。

4.团伙犯罪突出。青少年团伙作案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青少年犯罪以团伙犯罪居多, 而且有专业化作案趋势, 如有的形成“专业化”的盗窃团伙、抢劫团伙等。

5.无职业的闲散人员多。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社会上无固定职业的闲散人员。据笔者对某县司法部门调查, 近年的青少年犯罪中超过70%是社会上无固定职业的闲散人员, 这与他们缺乏严格管理教育是分不开的。

6.低学历青少年犯罪多。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中学历低的青少年明显增多。据某县司法部门资料显示, 2004年某县青少年犯罪中,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或者小学毕业文化的占了70%。

7.心理问题犯罪逐渐突出。一些专家经过调查发现, 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20%的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中严重心理问题的有4%, 特别是在城市中独生子女中非常常见, 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基本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 心理方面的缺陷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

近些年来, 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涉案人数多, 手段残忍, 后果严重,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 主观方面原因

青少年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 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 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日趋成熟, 处于敏感好奇期, 想象力丰富, 模仿能力强, 但尚未能较清楚地明辨是非以及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致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能自控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 青少年经常认为自己的行为在他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会因自己的感受而变得烦躁或困扰。青少年不能把自己对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可能对自己的感受区分开来,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走向独立, 但因想法比较稚嫩, 理想与现实往往脱节, 以致于分辨不出善恶, 形成是非颠倒的心理倾向。三是情绪起伏不定过于冲动, 特别是狂妄暴躁, 往往使青少年控制不住自己而违法犯罪。四是法制观念淡薄。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缺乏理想, 不讲公德, 不守纪律, 不懂法律常识的现象, 很多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是法盲, 不懂法导致无法可依。普法工作也做得不太到位, 尤其是社会流动人员, 组织起来相对困难, 成为普法死角。这是他们不懂法的一个客观原因, 也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客观方面原因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由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的成员组成的基本的社会单元。青少年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 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和谐的家庭、残缺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能产生较大消极影响, 尤其是父母的长期分居、争吵、敌对, 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焦虑、困惑、多疑等消极心态, 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社会行为。

2. 学校因素。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一是普法教育工作的淡化。很多学校一学期面向学生开展的法律法规教育活动才有一到两次, 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二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 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倾向。三是缺乏耐心和责任心, 对差生缺乏管理和教育, 差生往往是管理教育的死角, 教师放任自流。四是用治标的处分手段代替治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对犯错的学生采取处分的简单方法, 把矛盾推向社会。

3. 社会因素。

由于对文化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 社会存在一些未经过滤的网站、刊物, 违法经营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和非法“网吧”“淫秽色情网站”等。不良的文化传媒条件和不良的网络信息内容, 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青少年因为沉浸于这些有害的东西中, 身心受到毒害, 意志薄弱者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 情绪容易波动, 他们的可塑性很大,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不良因素的腐蚀。因此, 关心和教育青少年,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以下笔者就青少年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三管齐下抓教育

青少年成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教育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必须密切配合, 共同负担起培育年起一代的任务。

1.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为此, 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应行动起来, 尽力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管好自己的孩子, 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通过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 来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义务。

2. 学校教育。

一是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端正教育态度, 扭转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对有不良心理某种倾向的学生, 应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教育及有效地引导, 防患于未然。二是学校应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途径和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 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 使学生活泼、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增强教师责任心。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对学生严格管理, 同时要耐心教育、引导。四是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 聘请有资质的专职人员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 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五是学校应加强面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应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典型案件, 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律知识教育与竞赛活动, 增强防范违法犯罪意识和学会斗争的本领。

3. 社会教育。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 净化社会文化市场环境。相关部门应协同配合, 严厉打击和查缴有淫秽、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严厉查处违法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 坚决取缔黑网吧;依法打击“网络色情站”。二是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活动场所, 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为青少年开展有益的健康活动多创造条件, 多建设、开放一些公共活动场所 (如体育场所、阅览场所、科技活动场所等) , 提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条件, 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 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 分层教育

实行分层教育, 是对不同犯错程度的青少年进行分别转化的重要途径。如及时发现、纠正沾有不良习气的青少年;对于违法犯罪程度轻微的青少年要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进步, 而不能歧视和嫌弃他们。单位、街道、乡村要和公安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和健全帮教小组, 制定帮教计划, 落实帮教措施, 认真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并且对他们进行职业训练, 使他们掌握就业本领;对刑事释放和解除劳教的青少年, 注意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升学或就业, 鼓励他们弃旧图新。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 栽《检察时报》刑事论坛2003.10.3

[2] .孙琬钟主编, 《教育法律法规全书》, 中国法律年鉴社1999年版

[3] .蒋长好主编, 《素质教育全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4] .王敏,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 篇2

同学们,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青少年犯罪情况及原因。现向同学们通报一下1-4月份,某县未成年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一下犯罪的原因。

一月份:这个县共查处涉及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7人,涉案7起,在全部人员当中,在校生12人,占总人数70.59%,从案件性质看,一起抢劫案外,其余均是盗窃案件。

从一月份犯罪性质来看,盗窃案件仍是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突出问题,在校生比例比较大,出现了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

1月30日,葛某某(男,汉,17岁)早上到陈某家索要欠他家的两袋蚕蛹钱240元,陈某不答应还钱,葛就拎起陈某家的斧子砍陈,致使陈死亡,葛在砍倒陈后,将陈某家现金3000元拿走,此案在30小时内破获。

二月份,这个县共治安处罚1人,案件性质为殴打他人,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人,案件性质为盗窃。这两起案件均是一社会辍学学生所为。

二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下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放假,不易聚集成伙,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易联系,或侵害在校学生。二是春节、元旦节使青少年手中有零花钱,他们不为缺钱而烦恼,从而缺少犯罪的动机。

三月份,这个县共治安处罚未成年人7人,案件性质均为偷窃,其中在校生1人,占14.3%。全县共查处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2人,涉案2起,一起为盗窃,一起为抢劫。从年龄结构看,均为14-16岁的未成年人。

四月份,这个县共处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11人,其中在校生4人,占全部人员的36.3%,从犯罪性质看,一是盗窃,二是殴打他人,从年龄结构看,均为14-17岁的未成年人。以上某县1-4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那么产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可归纳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畸形家庭的影响。许多父母离异、进城劳务,造成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

二是家长溺爱,对孩子过份骄宠,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随心所欲,有恃无恐,直接导致孩子一旦心理上无法满足时,便违法犯罪。

三是未成年人争勇斗狠,恃强逞胜的不正常的现象导致走向违法犯罪。

四是社会的影响,包括不良的影视、书刊、网吧等文化的影响,摧残、腐蚀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加之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原因,造成违法犯罪。另外,流失生、辍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学坏,而一旦学坏就很难改好,由此走上违法犯罪的的道路。

五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歧视,造成心态失衡,产生逆反心理。

六是学校德育工作有待加强,法制教育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工作重知识、轻法制的现象十分普遍。

七是学校安全工作薄弱,没有真正堵住进入校园周边违法犯罪现象的漏洞。

以上我向同学们通报了某县1-4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三、如何增强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如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防范意识呢,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规定,“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批判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

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这里面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应该如何规范自己。比如说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作为我们应该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如“尊敬教师,热爱班级,努力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人好事,在家孝敬父母等。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起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一个人只有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的价值规律,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反省,需要各方面共同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成效。青少年犯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不应片面的仇视、失望,而应积极地反思、分析、教育和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被“标签化”的人群。一方面,他们有着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总觉得自己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种假象会给青少年带来无形的压力,一旦他们觉得落在自己身上的眼神出现不良的变化,比如鄙视或轻蔑等消极信息,就会形成心里负担,使其焦虑、自卑,甚至会作出一些暴力报复行为。同时,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得他们开始怀疑和反抗身边的“权威”,也就是所谓逆反心理,青少年往往会过高的预估自己的能力,过分强调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意识,认为糟糕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就算发生自己也能轻松解决,因此,他们常常明知危险或后果严重也不管不顾。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稳固,判断能力与自控能力不高的青少年时期,这些特点都会使得他们很容易越过安全防线,做出出格行为。

2、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对于家庭的依赖高于其他任何时期的成人,而且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生活经验,他们的行为往往需要成年人的监督与指导,在他们做出出格行为时加以矫正,而大多数情况下负责完成矫正与教导这一环节的正是各自的父母与家庭。因此,家庭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根牵引线,随时跟随着、监督着,支持其能够自由发展同时又可以在出现越轨行为时给予一个拉扯力以保证能够回归原有轨道,健康成长。

3、失当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失当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厌学。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所必须的生理卫生课与心理辅导课在大多数中小学中都只是摆设,升学率成为考察学校、教师的优先衡量标准。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但整体来看收效甚微,多是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只占少数。学校教学结构单一枯燥,学生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大大削减,加之大多数学校对学生法制、道德、品行、心理等方面教育的忽视,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学校在对一些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上过于简单粗暴。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区别对待,对学习差的学生放弃教育甚至进行言语上的侮辱,这会使本就学习吃力的学生更加自卑;有些学习差的学生甚至被其他同学孤立、欺负,这种现象往往也有教师行为态度的一定影响。而对一些本就有不良习惯或行为的学生,少数教师更是完全放弃教育或一味惩罚,部分教师将教学“商品化”,明码标价向家长索要钱财,或是开办第二副业,强逼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一些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暴力和变相体罚,或是实施“冷暴力”,进行言语上的侮辱,指桑骂槐或故意孤立学生等,这些失当行为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而诱发犯罪。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心理波动较大,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所以他们需要相比其他年龄层人群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敷衍了事,全面的、科学的心理知识能够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疏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家庭、社会与学校相结合,使青少年获得全面立体的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法制与道德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只注重基础学科的教学,学校应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与手段,而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道德与法律知识。比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道德与法律知识。作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家长与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对青少年的影响尤甚。因此,家长与教师在生活、教学中应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3、加强对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监管

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误导,出现“校内教育一整天毁于校外一小时”的现象。要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建立各类规范的,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满足青少年的兴趣需求,以增加正规场所的吸引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优良的社区文化实现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取缔黄色、暴力网页,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许可度的监管,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干净的网络文化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立法、司法体系,严格执法

打击与预防犯罪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依靠法律,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预防与制止犯罪就需要有完善而科学的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但我国现有的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行为模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因此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应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概念清晰、权责明确,以确保能够以最科学、精确的尺度裁量犯罪。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要防止司法与执法的懈怠,要以严格的监督机制保证执法力度与效率,实现有法必依。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篇4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趋势, 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从犯罪主体看, 犯罪年龄低龄化。青少年的生理普遍早熟, 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 导致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组织看, 团伙犯罪比较突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 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 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 减少作案阻力, 使犯罪易于得逞。

从犯罪类型看, 暴力型案件增多。青少年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制力, 好胜心强, 容易意气用事。因此, 易犯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等暴力型犯罪。

从犯罪手段看, 呈智能化。青少年视野相对开阔, 其智能也相应提高, 在作案手段上, 一改过去的盲目性、无知性, 出现了智能化、技术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原因, 二是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缺乏协调发展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时期, 心理发育不成熟, 对自身的行为难以把握, 面对挫折和失败, 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 因此很容易感情冲动, 不计后果, 从而发生偏离行为。

2. 思想上缺乏纪律约束、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青少年从小养成了种种不良思想和习惯, 在家中讲究吃穿, 不尊敬长辈, 懒惰、自私、霸道、任性;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自由散漫、恃强凌弱;在社会上横行于市、胡作非为、玩世不恭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法律意识。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教育不当是紧密相关的。具体有以下几种:家庭残缺型、不良影响型和溺爱型。

2. 社会原因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不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拜金主义”思想盛行, 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录像、游戏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不健康因素对涉世不深, 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毒害和腐蚀作用, 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近年来, 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少缺陷, 这是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片面化、闭锁化和差异化。所谓“片面化”是指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 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极差, 在外界不良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所谓“闭锁化”是指学校对性知识教育视为禁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时期, 普遍存在性早熟, 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性知识和道德教育。一旦发现问题, 应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教育矫正, 不应简单借助于“除名”、“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 把矛盾推向社会。这些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上, 无人管教, 往往很快加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行列。所谓“差异化”是指学校应面对全体学生, 好、中、差一起抓, 对那些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学生更应倾注心血, 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学习和上进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 家长从小就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预防不良倾向发生。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 是衔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 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 更不能随意开除。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协助者的角色, 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为青少年就业开辟渠道, 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有工作, 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颓废、堕落的道路。

4.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5

2009年3月,四川省中江县发生一起5岁幼童被杀案。经查,该案系长期在外流浪的许某某(男, 13岁,缀学)、蒋某(男, 13岁,缀学)、彭某某(男, 14岁,在校生)、彭某某(男13岁,在校生)四人,将受害人代孝东(男, 5岁,幼儿园学童)从家中骗出并唆使其偷窃财物,因代年幼几次偷窃未果, 4人嫌其累赘遂将之带至野外殴打虐待后杀害。分析整个案件,除4名嫌疑人的年龄身份、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外,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教育惩处、心理及行为矫正也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少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作为一个拥有约3.67亿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国网上追逃、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我国治安秩序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表现出低龄化、凶残化等新特点。未成年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还比较幼稚,辨别事非的能力还较差,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藐视法律,且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其行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常表现为动机简单,行动盲目,不计后果等,正是这些特殊性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害极大。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丽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更好地认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近几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新产品的大量涌入,使一些青少年面临着选择的困境。由于他们外于人生观的雏形期,同时受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熏陶,正反方面的模仿性、可塑性都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一些未成年人由于阅历浅,是非分析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和腐化现象的迷惑,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形成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的人生观。又加未成年人学识少、年领小、自控力有限,道德和法律意识淡漠,人格尚未定形,对自身行为的好坏,无法用正确的标准去衡掇等,这也是脊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的原因。

2.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残缺与缺少亲情,导致大量青少年因思想教育畸形而流入社会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首先,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错误。或过分溺爱,或对未成年人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其次,父母离异也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再次,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难题。很多孩子在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时,往往会走上歧路。

3.学校教育不当。如果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那么承担了教书育人责任的学校就是第二道保护屏障,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更应增强“补位”意识,履行教育职责,使偏离正常轨道的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目前,许多学校

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处分甚至开除。这种形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未成年过早地流入社会,并流浪于社会底层,受着社会阴暗面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不大可能的。

4.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失去家庭、学校保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犯罪未成年人完全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失衡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错乱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导致其不良行为被固化。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校园周边的地下游戏厅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宵上网,使暴力、色情等淫秽物品侵蚀着部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这些地方的游戏大多带有色情和暴力,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虚拟地实施着暴力的行为,暴力的语言。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方法:

1.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育人素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父母应当自觉地成为孩子的表率、行动的楷模和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要教育孩子懂得“人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遵纪守法、遵循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格。二是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法制讲座、录像观摩、现身说法说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三是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四是转变育人观念,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

3.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制度。近年来,各地的青少年维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维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要将这一工作形成网络化,每个青少年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而家庭、学校、社区则是网上的线与面,点线结合,形成互动,共同引导好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加强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合作及帮教,探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理咨询机构,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教育 青少年 犯罪 策

“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罪犯。一切犯罪者,都是受一定环境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宣传,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我们的教育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地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正的人格障碍。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嘴打架,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孩子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又缺乏正确引导,造成孩子去偷、去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

3.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全面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学校不重视法制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盲目地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逃学;四是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4.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好坏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差,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有一种神秘感,有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1.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提高全民素质。

3.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同时积极与教师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長。

4.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年无序流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5.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法环境。二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计划、人员、教材、时间“四落实”。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增长其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落实帮教措施转化问题学生。

6.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

7.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少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7

人们不禁要问, 是谁使这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犯罪的原因在哪里?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加强针对性治理, 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剖析, 笔者认为当前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导致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不当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起着潜移默化、推波助澜的作用。家庭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迁就, 导致青少年犯罪。这类家庭的父母, 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愿望, 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些家庭培养的孩子从小任性、骄横、自私、唯我独尊。二是简单粗暴的管教,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走上犯罪道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心愿, 有些父母虽有教育子女的良好愿望, 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对子女不是耐心说服教育, 而是动辄打骂, 使孩子感到家庭缺少温暖、尊重和理解, 他们一旦犯了错误就不敢回家, 而是混迹在外,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家庭不和, 家庭不再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和庇护所, 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对家庭丧失留恋, 于是流浪在外, 逐渐染上种种恶习。四是父母离异, 双方都把孩子当作累赘, 不愿抚养, 即使勉强抚养, 对孩子也是漠不关心, 再加上继父母的歧视、虐待, 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 一步步误入歧途。五是对孩子放弃管教。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 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 他们便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放任自流, 从而使孩子迈向犯罪的深渊。六是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的家长作风不正, 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行贿受贿、贪污腐化、行为放纵等等, 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 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 慢慢走向犯罪。

(二) 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 诱发了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成长发育时期, 他们缺乏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对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没有很强的抵御力,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内贪腐之风影响, 诱使青少年犯罪。党内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青少年看到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时, 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 感到前途渺茫, 感到社会对他们不公平, 他们中部分人就容易产生一种叛逆心理, 促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是社会错误的享乐观, 诱发青少年犯罪。对外开放以来, 我们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西方腐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乘机传入我国。受其影响, 部分青少年受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享乐与无钱的矛盾, 使一些青少年走上偷盗、抢劫、卖淫等犯罪道路。三是不健康的文化产品诱导青少年犯罪。近年来, 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和低级趣味的影视剧泛滥, 充满色情、暴力、凶杀的黄色网站, 虚拟的网络杀人游戏, 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夜总会、台球室等, 对青少年犯罪起了诱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少青少年是在不健康文化产品的影响下犯罪的。

(三) 学校德育教育实效差, 方法措施不当, 对青少年产生了负效应

学校工作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这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很多学校重视应试教育, 重智轻德, 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使得部分青少年胸无大志, 缺乏远大的理想, 思想颓废, 道德缺失, 法制观念淡漠。在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下, 他们容易受腐蚀和引诱, 因贪图个人的眼前利益走上邪路。

另外, 就学校教育来说, 高中教育以升学教育为主, 大学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 重视成才成名教育, 忽视做人做事教育, 让许多大、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但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疏导。学校只注意培养“尖子生”, 忽视了“双差生”的教育与管理。这些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歧视。有的学生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预防青少年犯罪,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 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免疫力

青少年之所以易被腐朽思想侵蚀, 走上犯罪的道路, 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导致青少年思想免疫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我们放松了德育工作, 我们的学校教育绝不能只重视智育, 绝不能搞分数挂帅, 而是要智育德育并举, 坚持两手抓。我们一定要加强德育工作, 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帮助青少年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 搞好家庭教育, 筑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父母要当好第一任教师, 从小就要抓紧对子女的管教, 要克服片面重视智育的倾向,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子女管教要注意方式方法, 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耐心教育, 既不要溺爱迁就, 也不要简单粗暴、棒棍相加。家长应以身作则, 既言传又身教, 做孩子的表率。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 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检点自己的行为。同时, 搞好家庭关系, 创造健康文明的家庭文化气氛, 也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敬互爱、互让互谅、互相帮助、互相体贴、民主平等, 家庭要积极开展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家庭文化教育, 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睦团结、欢乐愉快、充满亲情的家庭环境。

(三) 加强党风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风气不正与我们的党风不正有密切关系。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能低估。要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 必须加强党风建设, 彻底扭转社会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建设必须从严治党, 健全法治, 严肃党纪, 坚决惩处党内腐败分子。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 才能使广大青少年感觉到党的先进性和伟大, 对前途充满希望, 从而消除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

在加强党风建设的同时, 要净化社会环境, 尤其要整顿文化、音像市场。车站、码头、影院、公园、大街小巷等处处是青少年的课堂, 文化产品中的某些消极面, 黄色书刊、淫秽音像的毒害等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都有潜在的影响。因而, 我们必须下大力量净化社会环境, 坚决清除不健康的文化产品, 以清除毒害青少年的污染源。文化、宣传、出版、艺术等文化产品生产和管理部门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 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社会心态而努力工作。

(四) 全体动员, 综合治理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 牵涉整个社会的综合症。这就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实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就是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教育的等各种手段, 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 建立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体系, 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只有全体动员、综合治理, 才能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挽救失足青少年的目的。因此, 我们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动员全社会力量, 上下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 形成对青少年教育的合力,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加强培养教育工作, 广大青少年就一定会成长为“四有”建设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篇8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1.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人生观是理解主观因素的总根源。无论自觉犯罪,还是不自觉犯罪, 人生观都起支配作用。部分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谈不上对人生有什么坚定信念, 这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生观是产生违法犯罪的总根源。 (2)享乐至上的幸福观。把尽情满足自己的贪欲尊为人生的信条, 这也是在他们进行犯罪活动时的精神之柱。 (3)金钱万能的拜金观。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各类人员的交往、文化交流和媒体的传播等途径, 西方腐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也乘机侵入, 严重毒化腐蚀青少年。 (4)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 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 一根精神 锁链。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这种反动的陈腐观念, 只能引导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歧途上越走越远。

2.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据调查,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良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发生为中介而实现的。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智育好就什么都好,再加上青少年自身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极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不良文化是导致 青少年犯 罪的重要诱发因素。当前文化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暴力、色情书刊和光 盘,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大众传媒中消极文化 的影响, 如歌舞厅、酒吧等公共场所腐败风气的 熏陶,促使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 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现在的青少年将是跨世纪的劳动大军和科技人 才队伍的 后备力量,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因而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要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 力求将青少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对有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 原因的基 础上,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三要认真抓好青少年 的道德法 制教育。

3.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是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摆正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三是抓好爱 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要加强德育、劳动和生存技能的教育。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及成因综述 篇9

据统计, 近几年来, 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都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 而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都还是青少年。从2000年到2004年,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人数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1]

根据上面的数据, 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所有情况, 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比例在以相当大的速度扩大。近年来, 有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不断增多, 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 青少年犯罪的有关案件所占总的刑事案件比例也在不断扩大。[2]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 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3]

二、大众传媒影响

传媒暴力是引发新的社会暴力的潜在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的特点是: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学习能力强, 记忆力的发展达到巅峰, 这些特点使他们最容易成为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然而, 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 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还比较低, 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急切地追求自由, 渴望得到尊重, 证明自己已经“成人”, 他们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传媒暴力的影响, 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不平衡使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国的文化市场管理还不够完善, 暴力文化充斥着整个传播媒介。影视作品、网络音像资料和图书图画等似乎都离不开情色内容, 强烈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有的青少年企图通过各种犯罪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大众传媒的规范不到位, 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

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结构缺损和家庭心理教育都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此,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认为,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教育孩子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直接奠定了孩子人生的成败和幸福。可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从家庭心理教育入手, 是改善目前家庭教育不良局面、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诱发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也是我们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4]

四、学校教育的缺失

首先, 只注重发展智力而忽略了品德教育, 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在单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位。

其次, 教育利益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 部分学校也出现教育产业化、商品化, 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现象。

再次, 普法不力, 很多学校根本没有给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没有将学生的普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最后, 心理失衡, 学校过分注意学生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时期, 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压力,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5]

五、看法和建议

关于青少年犯罪特征问题的研究,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从犯罪类型、犯罪主体特征方面来看,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有四点: (1) 犯罪类型多元化; (2) 犯罪主体低龄化, 学生犯罪比率上升; (3) 青年罪犯的文化素质不高, 很多都是由于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 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 以团伙犯罪的形式出现, 有的甚至结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必须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研究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 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1]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2]郭英勇, 赵予平.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2]郭英勇, 赵予平.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因素[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

[3]沈燕华.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3]沈燕华.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

[4]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3) .[4]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3) .

[5]曹洪梅.试论学校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5]曹洪梅.试论学校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

论青少年犯罪的量刑、防控及预防 篇10

一、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也存在共通之处, 比如青少年犯罪的盲目性以及团伙性。然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青少年犯罪群体的年龄逐渐变低, 犯罪方法和手段也更加复杂。

(一) 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过去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年龄层次在15-18岁之间浮动, 而当今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作案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这个年龄层次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二) 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增多, 集团化趋势明显

与成年人犯罪集团不同,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并不会由于某种经济利益进行犯罪活动。未成年犯罪团伙的建立往往是由于未成年人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平时喜欢拉帮结派的进行一些活动, 有时候他们会发生犯罪行为也是突然产生的想法。通常在一些学校和社区里都会有一群因兴趣相投而集合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团伙, 并且成员对彼此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就是未成年犯罪与其他性质的犯罪不同的地方。此外, 目前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 一些有心人士为了特定的目标专门设立了青少年犯罪组织, 诱引青少年参与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 成人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高。并且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青少年能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接触到许多超出他们年龄范围的事物。但是, 目前我国互联网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侵入了青少年的生活, 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其对事物的接受还处在模仿阶段, 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作用, 青少年犯罪方式体现出成人化的特点。

二、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制度

(一) 我国《刑法》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当前我国《刑法》有这样一项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项规定只是对14-18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 但将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排除在外, 这是因为我国《刑法》将犯罪人的年龄分为三个层次:1、不满14周岁的人无论发生何种犯罪行为都完全不用负刑事责任。社会公众一致认为未满14周岁的人生理和心理还处于生长阶段, 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 也无法有效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倘若其发生了犯罪行为, 通常是由于对是非对错尚未产生明确的认知。对这种年龄层次的犯罪行为进行处罚, 并不能产生很好的警示效果, 更是与我国的儿童保护政策不符。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发生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犯罪行为时要负相对刑事责任。虽然这个年龄层次的未成年心智还未完全成熟, 但是对一些事情应该有了明确的认知能力, 并且也能够及时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对部分严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3、已满16周岁的人若发生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任意行为, 都必须负完全刑事责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能够清晰地辨别是非, 控制行为的能力也很强, 具备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按照年龄层次对未成年的刑事责任进行了具体划分, 并指出了所负刑事责任的具体范围, 但是对于18-25周岁之间的青年犯罪没有给予特殊的待遇。

(二)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 量刑时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虽然社会公认应当对未满18周岁的人的犯罪行为给予特别照顾, 从轻、减轻处罚。但是, 目前我国对于从轻、减轻处罚的具体方式以及这二者之前的区别还没有详细的规定。司法界人士对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 应该按照犯罪情节和数量来划分减轻和从轻。减轻处罚就是拉低量刑的幅度, 只能被使用于法律规定的特殊刑罚上。所以, 当未成年犯罪达不到减轻处罚的要求时, 就只能在法定范围内采取从轻处罚, 若是同时具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从轻情节时可考虑减轻处罚。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根据犯罪人的年龄进行划分。在14-16周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未成年发生《刑法》中第十七条第二款的犯罪行为时, 应减轻处罚;对16-18周岁之间的未成年犯罪, 应采取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是在犯罪行为中存在从重处罚情节, 应首先进行从重处罚, 再进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样既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又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产生深刻的反省。

本文作者认为情节数量划分法比较可取。按照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刑罚的严重程度, 若是犯罪情节较轻, 则可考虑对其采取缓刑。要对未成年人犯罪采用刚柔并济的形式政策, 既不能处罚过重, 但也不能太过宽松, 要合理的调节宽严范围。若是犯罪情节严重, 可依据刑法的规定进行从轻或减轻处罚。但是如果犯罪人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不听教改, 就必须对其实施从严的刑罚, 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刑罚方式, 或判实刑, 或判较长刑罚。这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帮助他们及时扭转错误的人生发展方向, 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措施

本文根据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形成原因, 结合国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实践经验, 对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在家长和教师的建议下阅读健康的文化书籍, 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主动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格。此外, 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比较困扰的问题时, 应积极的向家长或教师求助, 在他们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二) 司法机关方面

司法机关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管理, 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现象,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干净的成长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力度, 杜绝内容不健康、思想腐朽的文化产品,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此外, 司法机关还要彻底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从而更好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采用正确的法律方式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我国已经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保护法》对青少年进行保护。此外, 若是由于父母没有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导致未成年人发生犯罪行为, 父母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 学校方面

首先,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突出德育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并定期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法律人士来担任法律课的教师。学校要将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升到与基础知识教育平等的地位上,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摘要:当今社会背景下,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相关学者必须将青少年犯罪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目前社会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进行研究和分析, 提出如何有效根除青少年犯罪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出发, 探讨如何合理的利用法律制度来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量刑, 并提出几点有关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量刑

参考文献

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 篇11

研究表明, 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周围环境和犯罪主体消极的个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中, 笔者结合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 着重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常人格中的消极因素, 其中包括性格、情感和情绪、智能、意志、个体意识倾向性和气质等方面的消极特征, 同时针对这些心理, 对如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及转化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供读者探讨。

一、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一) 犯罪青少年在性格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 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态度, 并且做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它是贯穿在一个人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通过研究发现,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具有外向型、怯懦型性格的人数比例比较大, 而具有适应型、安详机警型性格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前者。主体的性格缺陷使他们面临复杂的事物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和局限, 很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 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二) 犯罪青少年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特征

人的情感、情绪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我国古代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说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犯罪青少年在情感上的表现比较淡薄, 不深刻, 维持时间短, 会轻易向对他施以感情拉拢的人表示好感。情绪易暴易怒反应强烈, 并且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引发缺乏理智的激情犯罪, 从而不计后果地去伤害他人, 而待平定后往往会后悔, 造成严重后果的, 也会惧怕。

(三) 犯罪青少年在智能方面的特征

智能是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人利用过去的经验以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违法犯罪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不够成熟, 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 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 就会无视道德和法律, 认为敢打斗就是有本事, 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 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特征

1. 缺乏自制力;2.错误的目标选择;3.易受引诱和盲从;

4. 顽固性。

(五) 犯罪青少年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的特征

1. 畸形需要。

犯罪青少年往往有极强烈的物质需要和占有欲, 他们把自己的享乐或谋生方式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 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常见的犯罪动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 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者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3.兴趣趋于畸形。犯罪青少年对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兴趣比较低, 对外部的动作和物质的兴趣比较高, 认为生活就得享受, 要吃好喝好穿好, 寻求一些刺激, 甚至不惜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4. 错误的人生观。

(六) 犯罪青少年在气质方面的特征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显示出自己的气质特色。但是, 从总体上说, 并没有发现哪一种犯罪事实与哪一种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都不是造成犯罪的必然因素, 犯罪青少年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神经活动不平衡、易冲动有关。

二、帮教和转化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措施

(一) 立足于教育, 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每一位父母都应通过负责的教育和自己的榜样作用, 为孩子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增强法制意识打下基础。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使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教育, 抓好学生人生目标、志趣、需求、道德等方面的导向教育, 为青少年辨明是非奠定扎实基础;三要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调动相关职能部门, 从活跃、净化文化环境入手, 大力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 清扫文化垃圾。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让青少年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 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将守法变成一种自觉。

(二) 立足于预防, 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目前, 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由于管理有漏洞, 不同程度上存在黄赌毒现象, 并成为涉足流连于此的青少年互相纠合和传染陋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加强沟通, 联手行动, 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管理, 同时要抓好限制不适宜中小学生进入的公共娱乐场所的落实, 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感染”不良习气的机会。

(三) 立足于挽救, 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一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 强化打击震慑作用。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 大造“严打”声威, 狠狠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形成“伸手必被抓”的态势, 从而增加犯罪风险。二是对特殊对象要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及时有效矫治、教育和挽救有劣迹的青少年和已经犯罪的青少年, 地方可考虑筹资组建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可以把那些经常违法犯罪, 但由于年龄小而免予刑罚处罚的少年送到工读学校或少年管教所去学习, 以思想、法制教育为主, 同时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 这样既可以减少社会的隐患, 又可以使这些少年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 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上一篇: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下一篇:管理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