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通用8篇)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1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记忆并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少年犯罪特点
难点:青少年犯罪特点及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确犯罪特点,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一 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手枪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案例二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来谈谈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成为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犯罪年龄更趋于低龄化(即刑法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性质更趋于恶劣,犯罪情节更趋严重。从我市看守所今年以来的违法犯罪资料统计中显示: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当大,年龄25周岁以下(279人)占总案件的43.4%.其中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13.6%之多,尤其在校生所占比重不小,形势令人堪忧。
研究青少年的犯罪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揣摩青少年的心理、更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当前青少年的犯罪特点主要体现在:
1、犯罪主体男性化。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男性占90%以上,而女性不达10%,这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2、犯罪类型多样化。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3、犯罪年龄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量的增多,就是一个佐证。如:2001年6月 日犯罪嫌疑人陈上康、吴剑新(19岁)、陈敬彬等3人在新罗区小池镇轮奸一患有弱智精神病得少女。犯罪情节极为恶劣。
4、犯罪手段成人化。在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他们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之所以这样,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
5、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6、犯罪发展涉黑化。近年来,青少年涉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他们多数闲散于社会的无业青年、初中生,有犯罪前科的更为多见。他们被黑社
会犯罪组织所利用,由原来松散型犯罪团伙转为组织较为严密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如:2001年9月14日,新罗区红坊镇东阳网吧内,几个年青人因争执位置而发生口角,遂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用十几分钟就从红坊、曹溪等地召集30余人,乘坐面的、摩托车,携带马刀、棍棒敢至东阳网吧,寻找对方报复。在未发现目标的情况下,又快速赶到龙岩城区寻找,并在“幸福快乐舞厅”聚集守侯。这30人中75%均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3人有犯罪前科。幸运的是公安机关及时接到了报案,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才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案发后,这30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拘羁押查处。
7、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不少青少年能利用电脑、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电脑黑客的犯罪,虽然为数不多,但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8、犯罪联动城乡一体化。由于通讯和交通的日益发展,城乡距离和城乡差距在日益缩小。在很多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同时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他们往往为了一个犯罪成员的利益,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地方迅速汇集到犯罪地进行共同犯罪。案发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迅速逃离现场,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如:2000年10月25日,正值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村主任选举,一方便从龙岩城区纠集了60余人前往闹事,并携带了马刀、铁棍等管制刀具,分别乘坐几辆面的到达。所幸公安机关发现及时,制止了犯罪后果的发生。抓获了案犯28人,其中在校生8人。
9、犯罪后果严重化。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10、犯罪动机突发性。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占有欲强、好激动、肚量小、自控能力查。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不顺心的是,就临时起意,盲目动手而为之。如:2000年3月18日,被告人陈健林、袁利春等5人在新罗区西城一美容厅内与随后而来的陈朝祥等人争风吃醋,仅一句粗话,陈健林、袁利春等人就用马刀将陈朝辉当场砍死。(陈健林、袁利春已于2001年8月3日被执行了枪决。)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实现“五化”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将其降到最低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教育问
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关心这个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日趋完善的机制体系,从而保障“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认为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必须实现“五化”。第一是领导管理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永葆中华民族生机和活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把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亲自抓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常抓不懈;
第二是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能看作只是司法行政、教育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在党委领导下,把宣传、劳动、公安、财政、文化部门及工、青、妇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各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三是教学计划程序化。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列为课堂教育的必读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
第四是教育阵地的社会化。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主战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和家长学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第五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要把普法、依法治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注重落实依法治校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四结合”,即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把知识的传授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该如何解决。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2
根据《刑法》规定, 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的, 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特定的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为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因此青少年这个概念比我们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的概念要宽泛, 既包括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也包括一部分成年人。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到2004年,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 2005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未成年罪犯占罪犯总体的比例自1997年起开始增长, 在“十五”期间增长势头更加明显。2000年占6.52%, 2001年占6.68%, 2002年占7.13%, 2003年占7.93%, 2004年占9.17%, 已经接近10%, 无论从犯罪人数还是犯罪人数比例上, 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传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与一般犯罪相比, 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又有着与一般犯罪相同的特点, 其独特性体现在:
2.1 犯罪主体低龄化, 高中生和中专生占了80%以上, 之所
以集中在高中生和中专生这两个人群是因为高中生和中专生心智开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 加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2 犯罪行为类型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犯罪。
青少年犯罪和一般成年人犯罪不同,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于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强奸、故意伤害这几类犯罪, 青少年正是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 来自物质上的、生理上的、精神上的欲望都比较强烈, 在未能满足又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下就很容易通过犯罪行为得到满足。
2.3 犯罪具有盲目性、传染性和高频性。
由于青少年的人格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意志较为薄弱且争强好胜, 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并不是想要通过犯罪行为得到什么, 而是为了表现自己, 引起同龄人的重视和忌惮, 因此盲目地进行犯罪行为, 更有甚者互相攀比地进行犯罪, 青少年犯罪往往肆无忌惮, 犯罪频率非常高。
3 新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以上是传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但最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又表现出新的特点, 值得我们关注, 具体表现在:
3.1 犯罪逐渐呈现集团化、团伙化, 且犯罪组织较为紧密, 社会危害更大, 青少年在心里和思想方面不够成熟, 依附心里较强, 因此他们很容易彼此联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固定的犯罪组织, 在犯罪过程中分工负责, 相互壮胆。
3.2 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加之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信息的管理并不严格, 青少年很容易从网络上习得各种犯罪手段, 其中不乏高科技犯罪手段。
4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以说既有自身的内部原因, 也有家庭、社会、学校这些外部环境的原因。
4.1 自身内部原因。
事物的发展, 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青少年是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法律觉悟, 有些青少年因缺乏教育, 有些甚至辍学, 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容易出现问题, 加之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于是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4.2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个健全和睦的家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知道善恶, 反之, 如果家庭不和睦, 甚至父母离异或是有违法犯罪的前科, 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产生反作用, 在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作用下, 这些孩子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信息这一块对青少年的保护并不充分, 青少年在浏览互联网时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此外, 对社会娱乐业的管制并不严格, 许多网吧、KTV、歌舞厅在学校周边营业, 许多青少年经常结伴出入以上场所, 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影响。
5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 应该以预防教育为主, 惩治为辅, 尽最大可能挽救失足的青少年, 为此,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5.1 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 应该倡导和谐家庭, 夫妻之间应该互尊互敬, 拒绝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和家庭的不和睦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其次, 作为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位的老师, 对孩子的品格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再次, 父母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陪孩子, 防止孩子接触到不良环境, 许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 很少在意孩子上学之余在干什么, 以至于孩子接触了不良环境仍不知情。
5.2 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切实关注每一个青少年
目前, 许多初高中为了片面提升升学率, 在在校学生进行划分, 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 更有甚者在校服和作业本上进行区分, 这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的自我肯定意识逐渐薄弱, 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加之学校的管理不严, 使他们更容易接触社会不良环境, 为此, 学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一是改变办学方针, 注重道德和理想的教育, 防止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二是切实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开办法制课程和法制宣传日, 使青少年认识到犯罪对自身和家庭的危害。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做到为人师表, 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
5.3 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
社区在预防犯罪和矫正犯罪的作用非常巨大, 而且社区帮扶矫正能节省国家司法资源, 社会效果也好于司法惩治, 所以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借助社区的力量。一是在社区中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帮扶中心, 定期和问题少年接触, 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 并为他们做思想疏导工作。二是定期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 让青少年们有自己健康的交流平台, 防止青少年接触不良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3
关键词:新疆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蒙古等国交界,同时又与国际有名的“金新月”相毗邻,是我国西北的屏障和门户,其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此外,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地区。这就使得新疆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十分复杂,如稍不注意,既有可能有单纯的治安问题而上升为政治问题…[1] (P.40)。作为日益严峻化的新疆社会问题之一的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新疆各地州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新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新疆青少年犯罪不仅有一般青少年犯罪的共性,同时又有特殊性。
(一)从犯罪数量看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资料显示2004 年新疆刑事罪犯总数39665 人,其中青少年罪犯21040 人,占刑事罪犯总数的53.04%,与全国的32.6%相比高出20.44 个百分点。另据报道2005 年昌吉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处年未成年犯罪人数是106人,2006 年为212 人,2007 年为262 人,年均增长率达61.79%[2]。面对增长如此之快的数字,青少年犯罪案件有不断散见于各报纸,这不得不给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带来警示,“拯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犯罪已迫在眉睫。
(二)从犯罪主体看,留守儿童、离家出走,流窜作案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暂不具备让孩子进城读书的条件,只能将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代管。长时间与父母的分离,会造成儿童的内心封闭、不合群,也易受到网络游戏、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之路。此外,出于父母婚变或在学校、家庭里均得不到认同儿童,开始有、逃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情况,这些少年儿童流浪社会后,极易沾染恶习,甚至陷入违法犯罪。也有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年少无知的他们将其拐骗(卖)到内地进行扒窃或非法学经活动,在犯罪时,他们多半使用“犯罪隐语”进行分工合作,即将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一些故有词汇和外来词汇派生化[3](P.25)。对于这些屡禁不止尚无能力承担刑事责任的小犯罪人,公安民警往往也很无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抓了放、放了住”的局面。
(三)从犯罪行为特征看,犯罪类型化增多
青少年犯罪以往主要集中在财产侵害、人身伤害案件上,但近年来由于毒品的泛滥,使得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外界的诱惑下,最终由受害人转变成为毒品犯罪的实施者。此外,部分境内外不法人员私办经文学校以教经为名向青少年宣传反动的“圣战“思想,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在“三股势力”鼓吹反动思想影响下,个别青年中毒很深,有的甚至成为“三股势力“的骨干力量[4](P.63)。
二、新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能够预防和约束个人的不良行为。相反,家庭环境的不良和家庭教育的偏差是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环境因素[5](P17-18)。
1.家庭的教育方法的不当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卡曾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分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据研究表明,严格、粗暴型、放任型家庭、溺爱型家庭易导致子女犯罪。若父母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粗暴,动辄就才用打骂、言语中伤教育孩子,孩子会形成一种对父母厌恶、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或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家庭里,父母易疏忽,或推卸对子女的教育。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也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溺爱型家庭里,父母几乎是毫不保留的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待孩子的过错行为,则往往视而不见,甚者是放任其行为,这种超乎寻常的爱最终导致父母害了孩子。
2.家庭人文环境的不良
“世界上没有顽劣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孩子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孩子总会在无形中模仿所看到的父母的一切行为,而这些又都成为了他们的榜样。父母的不良言行很容易传染子女,容易导致青少年走向歧途,如前不久新疆某中学发生“两孩子校内打架,一家长挥拳入校”的事件,家长的这种过激行为不仅会给父母子女的关系留下阴影,也会给未成年犯罪带来诸多隐患[6](P.257)。
(二)学校原因
近年来基础教育教育有了很大改观,城市的教学水平或学校环境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内地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突出表现在农村学校、边缘地区的乡镇学校,乡村学校师资的流失,教学方法的单一,校园文化的单调,这些因素都使得学校对学生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新鲜感,孩子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学校的“德育”和“智育”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产生不良反向。然而,现实中“成绩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导因素。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也易挫伤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得不到学校、家长的认同时他们很容易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三)社会原因
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单纯的未成年。其次,变异的文化也有可能导致犯罪的产生,诸如色情书籍的渲染,暴力影片的播放也会把涉世未深单纯少年引入歧途。特别是大量黑网吧的存在,也是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网络对青少年的毒害,远远超过了毒品犯罪,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因沉迷网络世界而拭亲的几起案列就是最好的印证。此外境外毒品的流入、三股势力的教唆也是影响新疆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四)经济原因
新疆是一个农牧区,工业较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特别边远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生活水平还很低,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也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的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缺少知识,年龄尚小,无工作经验的他们只能选择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其合法权益有时也常遭到违法用工单位侵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误入犯罪群体,而一旦他们走入犯罪的行列,对社会的危害力比较大。
(五)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好奇、自控能力差、义气用事、爱模仿等心理特点外,也易被他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熏陶下,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烙印,这也使得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也与汉族人存在一定的差
异“思维方式单一、直线型、重感情、个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7](P.27)。”
三、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责任,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首先教育方式要得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教育方法不当会给孩子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时和孩子沟通,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再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言传于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父母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双方互相配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因文化呈现多元性、教育对象也有特殊性。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利用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团结的精神。此外,要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其次学校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学生成绩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生能力,还与教师期待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
(三)净化社会环境
为预防不良社会文化未成年的影响,许多地方已立法先行一步,如广东规定,拟限时禁播恐怖残酷节目、在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的区域设置治安岗,加强流动巡逻,这一做法很值得我区借鉴。为净化社会环境,笔者也有以下几点建议,1.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严格控制失学、辍学人数;2.加大对市场不良文化的清除,并建立责任追究制;3.加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清查黑网吧、地下游戏厅、黄色录像厅;4.建立专门机构或招募志愿者为青少年开展心里咨询活动;5.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与三股势力活动从源头上防止对青少年的腐蚀。
(四)发展区域经济
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不少边远山区农牧民还尚未脱贫,城乡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因而各地州政府,要十分重视本区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地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这将会大大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五)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作用
新疆属于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着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道德文化、民族习俗、乡民规约等等。这些能够被其成员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并对民族成员的行为有较强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许多行为都有不同方式的罚,这些惩罚手段在本民族成员内部的运用效果与形式制定法的惩戒、教育功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8](P.18)。若我们能对上述可利用资源为突破口,对其加以继承和改造,借鉴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是预防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艾克拜尔.新疆犯罪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公安教育,2003,(5).
[2]新疆16 岁少年沉迷网举斧砍死奶奶http://news.qq.com/a/20080911/001681_2.htm2008-9-11
[3]曹雪飞,廉长刚.维吾尔族在内地犯罪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刑事警,2005,(5).
[4]姚艳红.在新疆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解决的的问题.[J].新疆社科论坛,2006,(6).
[5]张连举.未成年人模仿黑社会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论[J].政法学刊,2001,(6).
[6]张泓巍.少年司法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阿地力.江阿不来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4).
[8]刘希.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视角[J].犯罪研究,2006,(3).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篇4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并通过积极探索与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兴旺发达、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下一代反腐蚀防演变,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事。本文仅据调查掌握的一些资料对张掖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做粗略概述和剖析,以向全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法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443件499人,分别占同期刑事案件的4.12%和4.05%。其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
(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和智能化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曾是由于某种原因辍学的文盲半文盲和学校中的“双差生”,平时就有小偷小摸、逃学、说谎等不良行为。由于处境、习性相同或接近,加上封建社会的行邦意识在未成年人中的抬头,以为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成功率比单个行动要高。因此往往聚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叉感染”,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形成犯罪团伙。据调查,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与团伙有关的占80%左右,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6至14岁龄段的占总数的20%左右,15至16岁的占总数的50%左右,18岁以上到25岁以下的青年人犯罪占总数的30%左右。这表明14至16岁青少年是犯罪年龄峰值期,而18岁至25岁青年的犯罪亦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在逐年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到10岁。
——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恶劣且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有的犯罪前有预谋、犯罪中有伪装、犯罪后有对策;有的作案前探讨反侦察手段,制定进退的“最佳路线”,以多种形式变幻莫测地化妆作案、伪装现场,作案后实施反侦察的伎俩手段成人化;有的利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多种电器、电子设备和电脑等作案,犯罪趋向智能化。据有关部门不完全掌握,许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已是“二进宫”、“三进宫”,许多刑事案件中的成年人在未成年时有过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以获取不义之财为目的财产型犯罪为主
全市各级法院1991年至1999年审结的156件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犯罪居于首位,占66.67%;以流氓、强奸、奸淫幼女为主的性犯罪居第二位占13.46%。1999至2001年审结的443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案件虽然仍居于首位,但所占比重却下降至41.5%,而伤害案件却占到11.9%,居第三位。
(三)青少年犯罪的暴力色彩日趋严重
青少年罪犯在作案中往往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极其野蛮残忍,施暴程度不断加重。全市各级法院1999至2001年上半年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伤害等恶性暴力犯罪占23.8%。总人口近50万且人口流动性大、交通便捷而使社会治安管理任务繁重的甘州区,1991至2002年区法院审结的95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案25件占26%,伤害案14件占15%,两者合计要占结案总数的40%。
(四)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从全市17岁以下未成年案犯的身份上看,不在校的社会闲散人员所占比重很高,占到72.2%,而在校的中小学生犯罪占27.8%。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缺乏自控能力,实施犯罪常常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感情易冲动,犯罪往往带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浅析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这里仅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以及其它某些原因做一些综合性的探索分析。
(一)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又好幻想、易冲动,特别是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个人求学、就业、生存竞争中对所面临的一些心理矛盾不能妥善缓释和解决,极有可能形成某种犯罪心理。
一是依附心理与独立意识的矛盾。11岁至15岁间是未成年人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发展的时期,往往表现得既懂事又在许多方面思想幼稚、不够懂事,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缺乏辨析能力;既向往有很大的独立性,又不善于约束自己,易受怂恿、诱惑、教唆而走上邪门歪道;其主观上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试图逐渐减弱,有步入社会的要求,却不具备独立生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易受不良环境熏染、盲目模仿尝试而误入歧途;他们喜欢向朋友讲知心话而反感老师和家长的“唠唠叨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就容易成为学习、品德不好不受欢迎的“双差生”,从而转向社会寻求理解、温暖以满足自尊心或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是青少年上当受骗、被“坏人”驱使的重要原因,如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失足犯罪。
二是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心理矛盾。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钱、物质对人们的诱惑力日益增大,高消费观念也刺激着未成年人,他们之中不少人要求穿“名牌”服装,吃高档食品,用进口商品,个人需求偏离常规和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畸形的消费欲、占有欲使得一些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吃喝玩乐,部分青少年甚至采取非法手段满足不切实际的个人奢侈生活需求,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以获取不义之财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居于首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社会文化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青少年精力旺盛。处于长身体长智慧的最佳时期,要求有充足的文化娱乐时间、场所和内容丰富新颖的活动。由于西部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欠发达,在文化娱乐的内容和设施上不能满足青少年的特殊要求。加之社会上的文化娱乐场所已进入商品化,更多的也是满足成年人的需求。而当前充斥于影视制品、地摊书刊及“三厅一吧”(即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媒介内容不健康或纯粹属于渲染色情、暴力的文化垃圾与精神毒品,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影响力,诱使一些人精神空虚、误入歧途。据调查,青少年案犯中有60%以上的人是受到各种文化垃圾的污染而逐步演变为追求刺激、染上赌博、流氓、吸毒等恶习,最后发展为犯罪。
四是性生理发育、性意识萌发与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不强的矛盾。少年12至16岁进入青春期,性生理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喜欢结交异性朋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在我国,无论家庭或学校对性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性道德及有关法律知识的灌输教育开始较晚,许多未成年人接触到黄色书刊、录像等不能正确面对。这成为青少年性犯罪率增高使之仅次于财产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
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如教育不当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犯罪。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众星捧月式教育。由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故将孩子置于家庭特殊地位,娇生惯养、百般溺爱,使孩子极易养成娇骄二气和蛮横、任性、自私、贪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可以说这种类型的青少年是潜在的犯罪者。
二是封建家长式教育。此类家庭信奉“棒打出孝子”的宗法教条,在孩子存在问题或犯有错误时不是以理说教,而是粗暴体罚、随意打骂。这使孩子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和
粗野残忍、喜欢打斗的个性,可能走向极端而违法犯罪。
三是放任自流式教育。此类家庭对子女亲情不足,缺乏责任感,或者即使泄芙痰床坏闷浞ǎ挥胁τ行ЯΓ佣ナ判摹⑺餍圆还芤灾劣诜湃巫粤鳌U庵旨彝ソ逃厝皇棺优タ刂贫牙虢】党沙す斓溃獠涣艘呱掀缤尽?BR>四是不拘言行式教育。个别家庭忽视子女的好奇心和摹仿力,在孩子面前不知谨言慎行,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无意之中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如当着子女面与人攀比物质享受,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父母不妥善保管带有诱因的不健康书刊和录像带,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引发越轨行为等。
五是问题家庭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利益趋动和家庭承受压力与考验的增大,问题家庭日益增多,尤其是离婚率的上升使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旦家庭不再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支柱时,未成年人由于没有和缺乏亲情而自卑感加重、上进心缺乏,在校学习成绩下降,生活依赖由父母转向朋友辈,从而成为社会不良分子的猎物,极易染上不良恶习甚至失足越轨犯罪。另一方面,作为孩子首任老师的父母、家人和其他亲人中如有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行为时,对未成年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因此,对于生活在父母离异、单亲、再婚及有道德缺陷或违法犯罪记录家庭的青少年,必须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中应受到关注的重要部分。
(三)社会因素
主要指来自学校、社会等客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大致有:
一是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方法决定了学校的重心必然要放在“升学率”上,把大量人力和精力投入到中考与高考备战中,而很难把重心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等素质上,无暇顾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即使上法制道德教育课,也是一般地读读法律条文、空洞地说教而已。“教书”与“育人”脱节,全面素质教育落实不好,从而使一些青少年高智低能,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及承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自立能力,进而导致个人悲剧发生。同时“应试教育”也导致一些学校不重视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与帮助,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另外,对社会上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更是难以有效落实的薄弱环节。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污染的直接毒害。近年来各种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蔓延,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不时地流入文化市场广为传播,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屡打不绝。这不仅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法制宣传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妨害了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幸福观的确立,直接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调查,青少年案犯中有50%以上的人是由于盲目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享受而陷入犯罪的泥潭;在青少年性犯罪案件中有80%以上看过黄色录像或书刊。
三是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的重要成因之一。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强化领导
为了切实搞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1998年地区行署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机构。1999年全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启动时,地区成立了由团委、综治办、公检法等10个部门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2001年4月地区又成立了由政法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了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组织网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减少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市区县各有关部门、单位、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预防作为根本、教育作为主要途径,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经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管齐抓、综合治理的良好格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认真贯彻落实《张掖地区学校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普遍建立了德育工作、法制教育内容和法制教育行政管理“三个体系”,形成了目标管理、典型引路、督导评估“三个机制”。基本做到了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了学校法制教育功能。全市90%以上的学校聘请了由公、检、法、司执法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及法制辅导员,开展系统、经常的法制教育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部门主持,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政法机关指导督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基本形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综合整顿治理,净化成长环境
一是积极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顿治理工作。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近几年把开展“扫黄打非”集中统一行动和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密切结合起来,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严打整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同工商、文化、城建等有关部门,不间断地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清理整顿,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查禁收缴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版物;查封取缔非法经营的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坚决清理整顿校园内外的非法摊点和出租房屋。公安系统在加大警力维护学校周边秩序的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内保组织和防范制度,打击了一批混扰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分子,从而净化了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为学校教学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针对近些年不法分子拐卖、绑架、侮辱、勒索、残害儿童、奸淫幼女、胁迫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等恶性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形,市区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机关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实施重点查处,造成了社会声势,震慑了犯罪分子,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威严。
三是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维护犯罪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尽量不使用治安拘留等强制措施,凡监护人有条件管教的,一律不实行劳教、收容教养和少年管教;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一般作出不捕不诉的决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坚持不公开原则,充分发挥特邀陪审员和诉讼参与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的当庭教育、感化作用,在量刑上优先考虑减轻、从轻处罚。与此同时,各级公检法及有关基层组织普遍建立帮教小组,对获释、解劳及缓刑人员持续不断地搞好帮教,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时解决他们诸如重新上学难、工作受歧视等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预防重新犯罪,巩固了司法教育挽救的成果。
四是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构筑青少年维权新机制。由市团委、公检法司等10家单位联合开展并成立办公室,制定各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中的职能作用并做到创建网络、区域联动。争取筹措资金34.74万元,建起希望小学3所,救助失学儿童587人。自始建活动开展以来,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被命名为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地区司法处、甘州区人民法院、张掖电视台新闻部、山丹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等10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另有31个单位被命名为地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全市范围内还深入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以社区内单亲家庭子女、残疾弱智子女、刑满释放解劳人员、吸毒贩毒人员为对象开展“帮教活动”和“结对子活动”,努力为社区青少年特别是有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帮助与服务,极力消除法制教育盲点。
四、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思考
(一)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通过这项工作,已经和必将继续感化、教育、挽救大量失足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使党和国家永远能“赢得青年”也“赢得未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名公安干警,自己将义无反顾毫不懈怠地投身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此项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奉献微薄之力。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实施综合治理。市上在这方面已经积极地做了并取得成效。但是据了解,仍然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贯彻实施“两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工作措施和组织协调不力。一些部门和单位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扎实,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司法等各个环节的保护、预防工作还没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等。一个做得较好的地区如此,在全国全省其它一些地方怕就很带有普遍性了。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两法”的力度,继续下大力持久性地做好全社会的宣传动员工作,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分行业治理,分别落实学校、家庭、社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职能和责任,以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丑恶现象,减少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在于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只有不断克服贯彻“两法”中的模糊观念和认识,认真解决好法制不完善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依法维护权益、预防犯罪,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预防犯罪与维护权益结合,各司其职与齐抓共管结合,优化环境与满足需求结合,社会保持与自我保护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法制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开创工作新局面。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5
关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调查
学 生 姓 名: 钟梦诗 学号: 10610401041 系别: 人文学工组
专 业 班 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1班(本)
2011年 2月 23日
关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调查
小组成员:王茂华、钟梦诗、王馨苑、张增辉
一、调查背景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也不容忽视。青少年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形势不断发生着变化,但由于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没有赶上时代的潮流,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犯罪形式也愈加复杂多样。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占5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70﹪,青少年是是民族的后继者,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护青少年的合法利益,更要通过教育来防止违法犯罪的出现。宋庆龄先生曾经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刻不容缓。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2月17日,在舟山市定海的文化广场随机找了54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内容: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特点
近从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极其严峻,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来看,“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尤其是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其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认识能力低下,自制力差,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成年人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这些典型状况:
一)、犯罪年龄: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低龄化。在当前受到受到刑事处罚的14岁到16岁的未成年人数递增,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成熟程度远远低于生理,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另外还有因为年龄小而不需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相当的多,其中也不乏利用未成年的法律保护而钻法律空当的人,有些少年甚至11、12岁便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性质:在各犯罪类型中,盗窃犯罪最为突出。部分青少年好吃懒做,试图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道路最为普遍。其次是抢劫、寻衅滋事的人数居多。有的青少年受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的毒害,为寻求精神刺激而对他人拔刀相向。还有的人存在逞英雄的心理,盲目模仿电影“英雄”,伤害他人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不顾后果以致产生严重罪行。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并不在于数量的上升,更在于犯罪的危害性、严重性加强。青少年犯罪的程度加深很多,恶性伤害事件的比重加大。
三)、犯罪形式: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人数增多。有关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中有70%是团体犯罪,结成团伙可以相互壮胆,增加实力,减少作案阻力,使罪犯易于得逞。一些人由于过早辍学,街上游荡时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一群人聚集吸烟、酗酒滋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他们模仿电影成立帮派,有些犯罪团伙甚至已形成了黑社会的雏形。
四)、犯罪手法:部分作案者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些青
少年犯罪的手段已经智能化、成熟化,不仅作案经过周密策划,而且作案时分工明确,有时甚至会运用反侦察手段。还有些青少年利用高科技犯罪,如利用计算机犯案等。
四、调查探究:青少年犯罪原因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日趋严重,迫使我们不断研究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毕竟,天生顽劣不堪的人只是少数,多数孩子误入歧途还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的断层现象、失衡现象也极其严重,这些现象都对青少年的内心产生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只有挖掘出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防治。
一)、家庭: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诸多矛盾无一例外的开始冲击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不难发现在那些犯罪的青少年当中很多都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给不了孩子完整的爱,会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大量的单亲家庭使大量的青少年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世界观的失衡和犯罪可能性的提高。
二)、教育:知识的重要性确实在这个异常重视中考、高考的时代凸现显出来。现在,我国的学校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衡量学生的好坏只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的教育。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青少年那本就滞后于生理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产生了很多危机。然而在这个方面,学校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当今这个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的时代,在校学生虽然也有极端性的案件发生,但总体犯罪率却并没有上升,青少年在校园里就可以保证较平稳的情况,可是社会中却存在着太多的失衡,以致他们一出校园一下子减少了太多的牵制力,无法管好自己、抵挡不了诱惑以致走向犯罪越陷越深。
三)、不良环境:对青少年来说,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是引起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因受经济或其他因素被迫过早地被推向了社会。为追求优厚的物质享受,从农村进入城市。但是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中,又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利用了这一部分人的无知、幼稚的特质。用金钱诱使组织他们实施犯罪,这便是青少年团伙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信息,暴力,情色,毒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提供某些不良的指导。这些指导使得青少年对此有种不可取的向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青少年犯罪。
四)、挫折: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很多青少年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在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他们原始而普遍的反应。当这种趋
乐避苦的欲望被阻碍时,心理上就会随之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产生对对方或者社会的攻击行为。
五、对策:青少年犯罪防治
犯罪接受刑法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同时也是一组矛盾。由于有“未成年”的庇护,刑罚对他们的威慑不够。根治青少年犯罪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我们应对青少年们进行预防型保护。
一)、家庭方面:一个人从生下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渡过,父母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者,其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对子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欠缺,家庭关系破裂,家长行为粗鲁、野蛮,则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1、巩固家庭结构: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孩子,有关单位、个人、学校、街道都应给予特别关心。
2、改善家庭关系:改善夫妻关系。夫妻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为人父母者,应自遵、自重、自律、自爱、学法、知法、守法,给子女竖立一个遵纪守法,主持正义的良好形象。
3、强化家庭管理:未成年人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任何行为如果失去管理约束,将会走向歧途。
二)、学校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三)、社会方面:全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共青团、妇联、街道等社会群团组织都应极积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挽救工作,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力往往很大,所以,对属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重大诱因之一的“黄赌毒”现象要尽能力加以围剿。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不良书刊,杂志的发展传播,根除那些毒害青少年不健康的文化垃圾。
四)、司法方面:公、检、法三机关在办理青少年犯罪件中,在案件的各个程序,在严格依照刑诉法办案的前提下,充分保障青少年的权利,严格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规,对青少年本着帮助,教育,挽救的原则,本着惩治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的从宽处理,给少年犯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六、结言
经我们小组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是需要社会家庭个人
方方面面去努力的。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方面的教育,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教育。相信在社会上个个角色的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当代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大城市中心城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郑英豪华东政法学院2008-05-09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李文繁华中师范大学2002-04-19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有组织犯罪演变趋势刘忠湘潭大学2004-04-02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及成因与防范对策的思考武玉红 上海商职业技术学院2001-09
附录(问卷及数据分析)
您好,我们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学院人文学工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首先感谢您能抽空为我们填写这份问卷,因为您的答案将对我们产生很大作用。我们这次的主要调查方向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以下是我们的问卷内容,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
1、你身边是否存在青少年犯罪?
A 是(63%)B否(31%)C不清楚(6%)
2、你认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A家庭因素(31%)B学校因素(26%)C社会因素(46%)D其他______
3、你认为哪种家庭教育方式最易造成青少年犯罪:
A.过于溺爱(12%)B.不闻不问(87%)C.严格管束(1%)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市民周围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并有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早上那个青少年犯罪,由于家庭的关系,导致青少年发展不健康。
4、你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是
A.学习成绩差(91%)B.教师素质问题(2%)C.校风问题(7%)D其他______
5、你认为影视作品对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A影响很大(63%)B有一定影响(31%)C无影响(6%)D其他______
6、你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因素是:
A.沉迷网路游戏(82%)B.网聊(2%)C.浏览不健康的网站(16%)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市民认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症候群是在学校成绩差,沉迷网络的学生,这也恰恰是这群青少年罪犯的主要表现,由此值得深思。
7、你认为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A.很严重(100%)B.一般C.很少D其他______
8、你对犯罪的青少年持什么态度?
A惋惜(100%)B咎由自取C反感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了当前市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惋惜,也有一定的重视。也许这种可喜的表现会让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9、你觉得以下哪种方式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最为有效
A.改善家庭、教育环境(24%)B.加强法制教育(64%)C.净化社会环境(12%)D其他______
10、你认为现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判刑程度如何:
A太重,应该轻判B太轻,应该重判C适度(100%)D其他______
青少年犯罪 篇6
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也呈现出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发展的趋势。为深入研究我市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问题,探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势头,从八月上旬开始,市政协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专题调研情况及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这次调研活动由市委办和政协办联合下发了调研方案,市政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有关工作,并于8月14日召开了由各乡镇(办)、市政法委、宣传部、关工委,市公、检、法、司,市教育局、文化局、妇联、团委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座谈会,共同研究确定了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的任务、要求以及调研内容。随后,市政协成立了调研组,相继走访了市公安局、文化局、法院等部门和单位,了解了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调研组还专程到我市看守所、五方乡宁城村、五方初中,通过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及其祖父母、学校教师的座谈交流,多层面的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经历,并听取了看守所民警、学校教师等人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建议。参与这次调研的各成员单位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按照确定的调研内容安排,积极开展各种形式调研活动,及时向市政协办上报调研材料20余份,为形成最后的调研报告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近年来我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总体上看,近三年来,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趋势明显。据市公安局统计,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市共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54起,涉案青少年人员达133人,其中07年9案29人,08年22案41人,09年上半年23案63人。青少年
违法犯罪占全市各类刑事案件的比率分别是5.9%、6.5%、6.9%,每年均以0.5个百分点速增。
从法院受理各类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我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案件数的比率分别是70%、75.7%、77.8%,犯罪人数比率分别是52.7%、56.6%、61.8%,我市青少年犯罪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案件类型主要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
我市青少年犯罪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恶性化犯罪突出。从犯罪类型看,青少年参与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未成年人更是如此。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作盗窃案件起数、人数分别为:2007年3起3人,2008年4起12人;2009年上半年无。抢劫案件情况:2007年为3起11人,2008年5起15人,2009年上半年5起15人。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强奸、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夺、诈骗等犯罪,无所顾忌,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对被害人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之心,行为令人发指。从目前案件类型增幅上看,增势最为明显的是抢劫罪,近几年上升幅度很大,说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劫财型犯罪的严重性。这些犯罪中,作案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例如,今年3月发生在五方乡的宋某(系五乡初中初二学生)等五名学生伙同辍学人员刘某抢劫10元钱一案,五名学生年龄全部刚满14周岁;5月发生在玉泉广场西侧的学生抢劫案,其中熊某、贾某年龄均刚满14周岁,而嫌疑人苗某作案时只有13岁。
二是团伙化犯罪居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是团伙犯罪,一般以纠合型为主。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处于未完全成熟时期,单人作案胆小害怕,加之经常游荡于社会,与一些无业人员纠合在一起,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逞一时之气,或进网吧歌厅,或聚集在一起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或在成年人的引诱带动下参与犯罪。从检察院去年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看,团伙犯罪有25人,单人作案只有1人,而从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仅2009年上半年我市就打掉未成年人犯罪团伙12个,涉案53人(部分人员不够刑事立案,按照治安案件处理),且其发展势头较快。尤其以今年发生的3月30日卫峪乡初中生和4月30日岳庙办小学生伤害致死案件最具典型。
三是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从发生的案件来看,犯罪年龄相对集中在16至18周岁,但15周岁以下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几年来,我市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当中,2006年,14—16周岁的4人,16—18周岁的17人;2007年,不满14周岁的1人,14—16周岁的6人,16—18周岁的20人;2008年,不满14周岁的1人,14—16周岁的5人,16—18周岁的27人;2009年上半年,14—16周岁的8人,16—18周岁的13人。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14—16周岁年龄段为未成年人犯罪发展阶段,16—18周岁年龄段为高发阶段。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已提前了2—3岁。例如,检察院办理的吴某等4人(抢劫城关初中学生1元钱)以及张某等3人(持刀抢劫奶羊1只、山羊2只)抢劫案,嫌疑人均为14周岁。
四是成人化作案方式日渐突出。受到影视、网络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时的作案方式逐渐向成人化发展。表现在犯罪使用的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网络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同时犯罪智能化。有模仿成人作案的心理痕迹,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例如发生在仙峪河道里的张某等3人持刀抢劫山羊一案,就有明显的预谋性质。3人在持刀抢劫之前,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碾碎后放入矿泉水中,让放羊的喝,因其闻出水有异味没喝,三人没能得逞后才进行持刀抢劫。而有的青少年甚至因为刑法有“未成年人犯罪减轻或免予处罚”的法律规定,有恃无恐,借助“年龄优势”故意犯罪。
五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或者是毕业后还没有就业的,这些人闲散在社会上,无所事事,有不少人整天泡网吧,出入卡拉OK厅、游戏厅,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在看守所提审的王某(17岁,犯案时16岁),小学六年级辍学后,在社会上流浪,08年9月,伙同郭某(犯案时18岁)、李某、崔某、王某(17岁)四名社会闲散人员抢劫蓝光学校学生100元。这五名嫌疑人均为早早辍学的社会闲散青少年。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青少年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客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从生理因素来说,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强,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加之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激动和感情用事,以及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寻求精神上的平衡与满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自我意识强,文化素质低,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弱,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感染,容易受骗上当而犯罪;好奇模仿心理和青春叛逆心理的作用,加上哥们意气、报复心理,在不良社区环境和社会诱因的作用下,使得一些缺乏正确引导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逐步向低龄化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家庭的不良环境是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倾向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侧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偏差及片面化教育情况较为严重,而家庭结构的失调、家长的不良言行及教育方法的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家庭经济上贫困使一些青少年失去学习的机会和信心;家庭宠爱、溺爱使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以自我为核心,随心所欲,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使青少年承受了过大的竞争压力,幼小心灵受到撞击和伤害;家庭的暴力的影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和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父母的离异造成家庭不稳定,使青少年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家庭环境和气氛的恶化,家庭教育的失当: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够、沟通不够、溺爱等)
(三)、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学校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学校在教育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经济效益,法制、道德教育方式滞后,内容简单且流于形式,使得青少年错过了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的最佳时期。加之个别教师缺乏对“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任其发展,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强制性和片面化)
4、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会不良文化是现代校园暴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文化市场上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所充斥的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中宣扬的有血性、讲义气、嫉恶如仇、生活洒脱等人物形象,很受青少年青睐,容易诱使青少年进行模仿,个别青少年在一些侦察破案片的剧情指引下完成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一些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及一些灰色民谣、黑话,也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7月29日《焦点访谈》所曝光的“黑帮”游戏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些黑帮游戏充满暴力,内容低俗,以“江湖”、“黑社会”、“黑手党”等“黑帮”情节为主要题材,渲染血腥暴力,严重威胁、扭曲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规范,极易引起青少年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导致短期化行为增加和越轨行为的泛滥,诱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社会违法犯罪团伙的诱骗、教唆、威胁、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侵蚀性。(影视、网络等暴力亚文化及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影响)
5、升学率低、就业难。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太低,而且我市职中的办学水平低,吸引不了初中毕业生前去就读,使部分青少年过早地走向社会;就业渠道不多、岗位不足,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找不到就业岗位,游荡于社会;社会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得这部分青少年产生更不平衡的心理,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6、“齐抓共管”的缺失。(社会治安投入的不足,社会控制成本过低,打击犯罪力度小)目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所谓“齐抓共管”,实际上变成了谁都不抓、谁都不管,既没有问责的制度,又没有问责的主体、程序,多数闲散游荡在社会上的青少年,得不到关爱、教育、管理和服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帮教和转化;对解释后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乏帮教与救助。对于在校生来说,寒、暑假期间,学校管不上,家庭管得少,管不了,又缺少社会相关机构的管理,其中所出现的管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而政府对社会治安投入的不足,社会控制成本过低,所造成的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减小,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因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见及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青少年犯罪的防控体系。
(家庭、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四位一体”)党政部门要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作为创建平安华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夯实责任,建立家庭、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立体防线,共同做好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实行综合治理,全社会共同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其次,要建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监测系统,经常分析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状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实行职能部门包社会成员、单位包职工、学校包学生、家庭包子女的教育承包责任制,社区、村组要分片包干,联系到户,务求实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第三,成立以村组、社区为单位的监管组织,落实村组、社区干部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帮教,扎实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公安、法院、司法等基层单位要主动参加本辖区内监管组织的青少年教育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第四,严格工作绩效考核,实行问责制。对有关职能部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改进家庭教育,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学校建设)搞好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有可靠的基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当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妇联、教育局和中小学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规划,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子女作表率。全社会都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3、突现学校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素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全市各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摒弃“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的错误办学倾向,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要防止歧视“问题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严格控制“辍学生”的同时,认真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将“问题学生”推向社会,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要根据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相关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要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4、加大打击力度,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娱乐场所、网吧的监管、路段巡查、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场馆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健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和管理,解决过多、过滥的状况。对违反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屡教不改的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要全面取缔黑网吧。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市场要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打击歌舞厅内猖獗的营利性陪侍活动;坚决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次,要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地段、复杂场所的巡查力度。落实对特种行业的监管措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宾馆、小旅社,取缔黑旅店。加大对管制刀具的收缴力度和贩毒犯罪的打击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的管理力度,建立市戒毒所,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第三,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网吧、美容美发等各种不良场所。第四,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方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建立德育、素质教育基地,解决青少年的专门活动场所问题,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一些积极向上、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有效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5、努力拓宽渠道,有效解决青少年升学就业难的问题。针对初、高中毕业升学、就业难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尽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增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比例,减少闲散社会青少年,让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在校园生活,继续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扶贫济困教育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之忧,满足他们求学的愿望;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对应届和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劳务需求信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以来,既能减轻社会的承载力,又能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6、不断强化措施,积极探索构建青少年司法保护体系。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7
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第一, 青少年犯罪率高于中老年犯罪率。第二, 在全部刑事犯罪中, 青少年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老年。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所占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中老年犯罪比例则不到百分之三十。
二、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盗窃、抢劫、流氓、伤害、强奸。这五类案件约占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中老年犯罪类型则较为分散:中年犯罪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盗窃等财产犯罪!, 杀人、伤害等人身犯罪, 强奸等性犯罪均占一定比例;老年人犯罪则不多见于人身犯罪。
三、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与中老年犯罪相比,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以暴力性、直接性为主要特征。据统计, 在爆炸、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中, 青少年约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 犯罪手段的直接性、暴力性逐渐向间接性和非暴力性转移, 到老年人犯罪已很少用暴力手段直接进行犯罪活动。他们进行的犯罪大多是非暴力的、间接的。这些与其年龄特征是相适应的。
四、犯罪组织性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大多是拉帮结伙进行, 犯罪团伙是青少年犯罪中最突出的组织形态;中老年犯罪大多是单独进行, 即使有些共同犯罪, 也不像青少年犯罪团伙那样, 以崇尚哥们义气为联结纽带, 而以人身或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互相依存, 也有的是充当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背后操纵者或幕后指挥者。
五、犯罪动因上的差异
从犯罪动机的形成来看,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互感性等特点。家庭、居住、工作、人际交往等微观环境及特定的刺激情境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影响, 要大于它们对中老年犯罪动机的影响。从犯罪动机的内容来看, 青少年犯罪动机大多较为简单, 有时出于满足暂时性需要, 就去偷、去抢。青少年犯罪动机还常常带有游戏性的特点, 大量犯罪是以其过剩的精力和情绪的宣泄为特征的, 青少年犯罪动机内容还容易发生变化, 刺激情境变化了, 动机也随之变化, 因而易导致多方面犯罪。
与青少年犯罪不同, 中年犯罪常常是先形成一定的财产或人身犯罪的动机, 然后有准备、有预谋、有步骤、有理智地进行犯罪活动, 而老年人犯罪的动因则较为复杂。
六、犯罪认知上的差异
从认知水平来看,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常常是较低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表面的、低层次的, 对外部事物缺乏批判性, 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 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省力, 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中较为少见。
七、犯罪性质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篇8
一、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极大。而在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以称为亚文化。犯罪亚文化则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不能等同。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着负面走向极端越轨的趋势,成为犯罪亚文化。我国的犯罪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暴力和色情,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二是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攻击的精神;三是注重拉帮结派,不注重是非。如以游民为中心的江湖文化和当代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文化等均属于犯罪亚文化。
二、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诱导作用。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则是内在因素,二者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各方面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犯罪亚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青少年,使犯罪行为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之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二)犯罪亚文化的扭曲性,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智力支持”。犯罪亚文化的衍生和传播,对青少年犯罪方法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青少年往往以模仿对象而导致“暗示犯罪”。如互联网中的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担忧,他们习惯于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动刀动枪,易产生精神麻木,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发就把刀锋相向,酿成惨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犯罪案例。他们似乎忘记或忽略了现实的杀伤力而沉浸于网络而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亚文化便成了一些青少年的“主宰”,并形成了一套有悖与常人的价值观念,如“出人头地”、“花天酒地”、“哥们义气”、“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等等。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人格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致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犯罪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犯罪起着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腐败的社会现象和暴力的文化倾向屡屡出现。如新闻中过多过细的犯罪事件报道、电影电视中有关色情和暴力的镜头、植入广告生活奢侈的引诱、戏剧文学中性刺激和不良文化的刻画等,无形之中就为青少年提供了污秽的文化环境。随着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熏染,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格变得冷酷无情,常以暴力手段攻击他人,其犯罪性质愈益严重和恶化。
三、祛除犯罪亚文化的影响,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律精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肩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目前情况下,很多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起码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来孩子毕业后会遇到成家立业的问题,这不是学习成绩所决定的,靠的是良好的品质和性格,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家长而言,一是要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学会用优秀的文化知识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按照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二是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在互相交流中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并在分析评价时让孩子自觉克服缺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课堂。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的教育是抵制犯罪亚文化思潮影响,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理性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是要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展览和普法知识讲座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来支配正确的行动。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用高尚的品质对学生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三是要关心后进生和问题生,避免出现歧视现象。有时因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出现偏差。如教师的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使学生变得冷漠孤僻,给学生造成了精神创伤,甚至形成了反社会的倾向。笔者建议,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学习成绩上,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在校表现,并帮助后进生克服不良习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优化青少年文化环境。一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游艺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遏制“文化垃圾”的生产和销售;着力做好禁赌禁毒工作,清除青少年犯罪毒瘤。二是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推广和使用违法犯罪的信息监管系统。三是对那些失范的青少年加以矫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改正缺点。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管、失学、失业现象,避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尽管由于社会转型,使得一些青少年受到犯罪亚文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犯罪,但是,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多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优秀作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成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同时,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无疑是全党全社会的期望,同时是当务,也是职责。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推荐阅读:
青少年学校犯罪06-23
青少年网络犯罪08-06
青少年犯罪心理09-17
青少年犯罪问题08-03
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09-13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05-25
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06-15
青少年犯罪问题论文10-10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08-26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