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2024-05-29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精选8篇)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篇1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网络事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及侵害人身权利的案件不断发生,引起越来越多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等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是由自身特点和一系列外部因素引起的,因此,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治理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重点还是加强青少年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界定

所谓青少年,从字面上意义上理解,包括青年和少年两个阶段的人。世界各地在对青年和少年进行界定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及法律制度的不同,所规定的年龄标准差别很大。我国犯罪学研究中的概念,青少年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因为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是按照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分类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就是指青少年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诈骗、盗窃或者其他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低龄化日趋明显根据第十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犯罪引发的案件无论是受害人还是犯罪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且在校学生占多数,使网络文化呈低龄化趋势。犯罪的领域扩大近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全球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信息危害、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趋严重。在以往的涉案中有黑客学生偷看试卷12名14至17岁青少年盗用一名受害者的网户密码及登记名字来非法上网盗用帐户达17小时;19岁学生利用他人用户掩饰身份,入侵香港电讯网页,令其瘫痪1小时半损失34万上述个案表明了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新领域而且这些犯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犯罪类型,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违法犯罪已成为新的犯罪趋势。

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和高科技性

在“虚拟化”与“数字化”的空间里犯罪行为不留什么痕迹和现场犯罪分子的行踪很难被发觉,即便被发觉犯罪分子便可通过精湛的专业化技术甚至只需一个按纽或数字密码就可将证据全部销毁使得无法取证难以定罪量刑。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的网络犯罪中,能被发现的仅为5~10%,其中就有青少年参与。另外,由于网络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这样导致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手段科技化。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 大多青少年一般具有较高的智力,精通计算机知识,比较了解、熟悉网络产品的构造、性能原理,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急于表现自己的电脑天赋,以进入高设防之网络为荣,不知不觉中犯下一个严重之罪行而难以自拔。

犯罪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严重性

网络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网络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为一些青少年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利用电脑进入高设防区,进行各种各样的网上犯罪,网络自身的缺陷和疏于管理往往成为青少“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入侵电子信箱,此种犯罪十分频繁,这种未经授权访问、利用他人电子信箱,并从中窃取他人秘密,破坏他人既得利益的行为,毋庸质疑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违法行为;侵犯知识产权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也屡见不鲜。有许多上网的青少年将别人享有版权的软件拷贝后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网友和同学,这显然是一种犯罪行为。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侵犯隐私,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等等。结伙作案也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一个主要类型,他们分工配合,形成获取信息、约见网友、实施骗抢、接应销赃一条龙的犯罪流程。青少年的这些网络犯罪行为,又没有考察的现场,这给执法部门侦查、取证带来阻力,使一些青少年逍遥法外,不计后果,无法无天,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社会危害性大,易造成经济损失

早期的黑客多为显示自己高超技术而破坏他人保密系统,而今青少年网络犯罪目标直指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货币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极大风险性,是如今黑客们常常攻击的目标。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种类 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指违反法律规定在网络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贩卖、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行为.2 利用计算机网络侵犯公私财物利用计算机网络侵犯公私财物,是指犯罪行为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进行篡改和破坏,从而达到非法取得和占有或者非法破坏他人 财产目的的行为。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根据我国刑法第286条的规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如1995年,美国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受到25万人的“拜访”。英国少年布里顿“侵入”美国国防不计算机系统,接触到了包括弹道武器研究报告、美国情报部门内部机要通讯材料在内的大量机密,并把部分机密输入了有3500万用户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一些青少年恶作剧,把一些带病毒的文件在网上广泛传播,造成网络通讯堵塞,甚至出现服务器瘫痪。利用计算机网络侵犯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利用计算机侵犯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侮辱或诽谤他人,公然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如2000年6月底期末考试来临之时,一名17岁的高一学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色情照片,把学校三位女 教师的头像组合起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寄给三位女教师,威胁她们必须把期末考试的题目发到她的电子信箱,否则就把这些照片在网上公布。三位教师经过商量后,选择了报警,将该生抓获。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或者进行其他犯罪

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非法获取存储于网络上 国家秘密,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自身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具有一定的特点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青少年好奇心强,对事物的辨别也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在网络中,一旦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 导致犯罪。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对法律知识,尤其是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得非常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外部因素

现行立法还存在不足我国网络发展十分迅速,迄今已拥有1960万网络用户。我国目前对网络管理的立法还没系统化,我国刑法中关于计算机犯罪只规定了几个条文.2 网站经营者不当经营及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网吧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使犯罪的发生有了适宜的土壤。一方面,网吧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无形中给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了方便。学校和家庭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现在的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特别对于新鲜事物,网络不仅是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一种工具,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但网络上存在许多的负面文化,青少年又不能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学校加强网络法规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开始,许多父母对网络的无知,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对网络方面的法规也知之甚少,不能给孩子进行网络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当孩子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行为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样更给了许多青少年可乘之机,最终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成为新代的网络犯罪人。4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负面文化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此外,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并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容易使青少年弱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1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

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加强网络司法,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具有判断行为有效或合法与否的作用,通过这种评价,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青少年的行为的效果。3 组建“网络警察”,规范执法权限目前,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以寻求遏制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有效措施。若发现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要严肃予以处理,形成一种扬善弃恶、扶正驱邪的网络文化环境。4 规范网络经营,加强网络业自律

规范网络经营,就要坚决取缔非法网吧,严厉查处违规经营.,加强对网吧的整顿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还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统一协调网上的信息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要求网络经营者能够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认真作好审查工作,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还应该在行业内部建立网吧协会组织,统一规范经营。

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利用网络的做出努力。应注意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网上污浊内容的危害性,注重引导青少年怎样上网。青少年的好奇心强,越是不许他们做的事,他们越想做。因此,针对青少年上网浏览不健康内容,结合案例他们谈这个方面的害

处;另一方面,对他们多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有远大抱负。在学校,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通过疏导,不仅使孩子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使其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家人还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孩子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应多腾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自己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开展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构筑规范的网络伦理

面对现有的道德伦理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对青少年缺乏约束力的现状,我国在宏观上应该加强网络道德伦理的研究,继承中华民族既有的道德伦理。同时,借鉴国外有关的伦理道德准则,构架中国的网络伦理的理论和制定网络时代需要的、适合国情的伦理道德规范。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计算机与网络的行为准则。一方面,用这些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对违反准则的行为人进行谴责。2 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媒体应对公众进行公共道德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教育,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道德伦理的教育同步进行。要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严厉打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媒体(包括书刊)对黑客问题的描述和报道存在误导,黑客行为的过分渲染、黑客软件的推销和专门网站的建立,对青少年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让我国的青少年懂得,黑客行为是极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3 加强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说到底,防止青少年网络犯罪,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提高青少年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让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把握上网节度,做到既能走进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应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即要求青少年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审视,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继而做出能动性的选择,还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青少年利用信息的能力,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总之,网络社会已悄然而至,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力军,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水平,在网络生活和实践中,青少年要学会判断是非、善恶 ,遵守网络规则,那时网络陷阱、“电子海洛因”(指上网成瘾)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网络社会就会变得文明、高尚,青少年在网上生活也能得到健康成长。我们相信,网络技术将同社会准绳——法律以及人类本性——良知一起,引导我们这个世界走向更加繁荣、更加文明的明天。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篇2

一、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犯罪已经并非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 随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增加, 又不得不引起了法律工作者的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通常有三种类型, 一是网络的不良信息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是青少年以网络为犯罪对象, 如传播网络病毒等;三是青少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工具, 故意或者过失构成犯罪行为, 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 例如以做为黑客潜入某些单位的网站, 窃取商业机密等[1]。

青少年犯罪问题之所以日益引起重视, 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 在数量上, 青少年网民是我国当前网民的主力军, 也成为犯罪行为的主力军。加之网络发展日新月异, 随度远不是我们当前所能控制的。其次是在于青少年本身, 青少年一般判断力低, 法律意淡薄, 对于一些模糊的事情并没有确定的判断能力, 同时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掌握新技术的速度远较成年人快, 加之强大的创造力, 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犯罪的主体。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 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国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建设, 以解决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为青少年构建法律保障。

二、如何对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法律控制

(一) 加强网络法律建设

在当前法律体系中, 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本身就有所缺失, 具体到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的又少了许多,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是对其进行法律控制的基础。众所周知网络发展速度之快, 而象征尊严的法律体系的变化是远不及网络的速度的, 但就目前形势而言, 我们要及时发现漏洞、填补漏洞, 对已经发生的或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法律法规的完善[2]。

(二) 建立建全现有网络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立法向来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 这样的特点是不能试想法律体系管理的。因此, 建立建全现有法律体系, 成为法律发展的必须。例如, 降低刑事责任适用年限, 实现法律的监管。其次, 还要健全罪名体系, 当前有许多法律明目并未被明确列出来, 导致许多“钻空子”现象的出现, 不利于法律的发展。还要适当添加刑法设置, 例如对于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情况, 除了可以限制他们的自由以及罚金外, 还可以增加入限制资格的刑罚。当然, 对于青少年的刑罚要控制在一定量上, 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 也要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 避免量刑过重等情况的发生。

(三) 加强网络警察队伍建设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 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 同时需要有维护这个规范的监督者。网络警察队伍在许多国家都已经出现, 我国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网络警察是一支具有法律常识和网络技术的专业警察队伍, 专门负责处理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犯罪情况。成立专门的网络警察队伍, 首先需要抽调一支专门的警察队伍, 进行网络技术的训练, 只有过硬的技术, 才顺利应对各种技术问题, 即时发现并进行追踪。其次是要加强他们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的普及, 让他们熟悉互联网的各种法律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等。

(四)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被称为“第五空间”, 与领土、领空等不同, 网络犯罪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因此加强国际合作, 是打击互联网犯罪的必须。在国际合作方面, 较为成功的案例是欧盟曾经制定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 成为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的国际刑法公约。加强国际合作, 成为应对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加强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研究的国际合作, 不仅是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及对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的关注, 还能够切实保证网络安全做出贡献[3]。

三、结论

在当今社会, 网络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高于预期, 在这个过程中, 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在与日俱增。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保护伞, 需要对网络犯罪做出新的规定, 实现对网络社会的监管, 并且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 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法律体系建设, 推进网络的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本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研究[J].科技与法律, 2006, 17 (04) :92.

[2]国际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326.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解决措施

作为一种新型的违法犯罪,近些年,网络违法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网络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概括的说,网络违法犯罪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如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欺诈、侵犯他人隐私权、或者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违法犯罪行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科学地划分网络犯罪,认真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对于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诱因

网络空间有害信息,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便捷性以及虚拟性吸引着众多的网民,尤其是众多的青少年。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重要位置。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等,使得许多青少年沉湎于网络,互联网涉黄、涉毒等信息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频频发生,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反观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因沉溺于网络暴力、色情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较多,渲染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网络空间有害的色情淫秽内容等都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目前,“90后”、“00后”犯罪,网络诱因已经成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弱化了青少年道德规范意识,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的虚拟性和失范性,容易使青少年成为“两面人”或“多面人”,产生角色偏离,网络的诱惑,使得其处于失控状态,产生违规违法的冒险心理。如利用互联网黑客手段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上制造谣言,还有一些青少年,受人蛊惑,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等行为,青少年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犯罪的发生,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目前,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过网站或网页,传播违法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传播内容也更加丰富,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不良信息借助网络得以传播,网络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如: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負面影响。由于青少年尚处于青春懵懂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网络的不良或违法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尤其是网络色情信息,具有诱惑性、挑逗性,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许多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青少年,导致一些青少年不仅难以抵抗其诱惑,沉溺于色情信息的浏览,还对网络违法信息再加以传播,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便捷条件,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增加了社会风险和冲突,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时空位置完全脱离,在数字化的环境里,人们用虚拟的身份自由交流,以匿名的形式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所以,在网络上,不仅有些人可以发表不实的言论,还可以通过搜索探知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实施网络犯罪行为。利用网络接收传播违法信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的解决措施

1.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让青少年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道德感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犯罪预防的环节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入手,加强舆论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重点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让青少年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进一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正义感、责任感,不相信、不传播反动言论,上网聊天时语言文明,不浏览“黄色”网站,做到发布信息时内容健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得青少年能够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建立预防网络犯罪的“防火墙”,坚决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2.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主要就是其法律意识淡薄,自律性比较差。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在网络环境下,缺乏正确的引导,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有害信息,不能够自觉抵制,同时,在虚拟的环境下,缺乏自我约束力,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最终导致网络犯罪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还要完善立法,加大依法惩治网络犯罪力度,消除网络犯罪存在的“空白点”,弥补相关的法律空白,最大限度的净化网络环境,整顿网络市场秩序,规范上网行为,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遏制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使其远离违法犯罪。具体而言,应制定出专门的遏制与预防网络犯罪《网络犯罪预防法》,重点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利用网络监控技术,查堵和过滤反动、黄色等信息内容,清除信息垃圾,进行网上监控,积极构建绿色上网通道,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传播,打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网络犯罪有着较坏的影响,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有效防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犯罪防治工作,不仅有利于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一系列综合治理的防范措施,对于多管齐下,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王梦溪.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犯罪问题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篇4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它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的安定,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本文从主观心理、网络安全、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司法完善方面归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道德、法制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

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初探与思考 篇5

【文章摘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有家庭方面的、有学校方面、有社会方面的,当然也有他们自身方面,青少年的生命精神荒原是导致他们误入歧途的重要因素。而这也给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一些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生命精神荒原 思考

【正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有两点:一个是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个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出现了精神荒原,而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消极、阴暗、颓废、虚无、腐朽、糜烂的荒原时,那是绽放不出鲜花的。

二、青少年罪犯生命精神荒原的表现特点及危害

(一)表现特点

1、阴暗性

青少年罪犯的生命精神荒原是与光明相对立的,因而其面貌是阴暗的,是一

种灰色的状态。他们大多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

2、腐朽性

腐朽总是与新生、进步、积极、向上相对立,与落后、倒退、消极相联结。从青少年生命精神荒原的表现形态来看,他们大多是推崇个人主义,以个人的利益至上,因而常是置他人利益不顾,甚至是不惜牺牲侵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非分、畸形的欲望,因而也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对社会的不满性

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一般都是有心理阴影的,可以说他们受到了生命的创伤。因而他们会有对社会的不满性,抱怨社会的不公。这种情绪在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叫人用犯罪的手段去破坏社会的美好及稳定。

(二)、危害

1、使青少年坠入犯罪深渊,走向自毁

青少年犯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走向自毁的过程,犯罪了终就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蒙上不光彩的阴影。

2、污染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被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3、破坏国家形象,影响国家未来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主、自立意识加强遇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愿受约束,成熟感越来越突出,在心理上希望社会、家长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但在经济、生活上却还要依附家长和社会。因此一旦当这些青少年的物质性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容易转移所依附的对象既发生“权威者转移”。根据兴趣、性格等各自组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只要有一人受不良的信息影响有犯罪倾向往往就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

2、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

(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自觉的增强自身素质,成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但是商品经济中的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滋生也使一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他们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在他们眼里认为打架、斗殴、诈骗、耍流氓是“有趣的事”是“光荣的”敢冒险、拼命就是“大英雄”,在多数大犯罪青少年看来大公无私、舍己救人都是虚的。只有一切为了自己才是最实惠的,甚至以此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错误地把犯罪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

(2)法制观念淡薄。虽然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高中、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所以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急待提高。例如,某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机会,采取打、吓等手段抢劫低年级同学的钱。当干警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时,回答是:我还钱不就得了吗?这样令干警目噔口呆的话。还有的仅仅因为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而犯罪,待被抓到后还以为是在开玩笑。诸如此类的事都说明了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二走上了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外界环境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每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环境。青少年也是如此,他们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断成长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其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时的孟母也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不良风气影响小孟子的健康成长而“三迁”的,这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随长辈生活,娇纵放荡。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依然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应付式的,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只是在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还有一些素质低的教师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差生特别是双差生不是及时引导教育而是歧视、放任自流,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走上犯罪的迷途。

3、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境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侵入及我国历史上一些精神文化沉渣的泛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度腐蚀的作用。如屡禁不止的黄、赌、毒;宣扬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泛滥;学校及社区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会因素,据统计,有14.1%的学校附近有不健康书刊销售,有26.1% 的学校附近有录像厅,19.2%的人犯罪是黄色、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毒害诱发导致,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青少年时期性发育逐步成熟,喜欢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如果此时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因得不到节制而犯罪。

四、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1.建立健全针对青少年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责任,加大宣传力度使对青少年的保护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法律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明确规定了人们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或模式。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易受诱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因此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优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等,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力度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良的成长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成长环境得以优化,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下大力度清理文化市场对淫秽色情,宣扬暴力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进行专项整治对校园及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进行坚决取缔。社会各级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演播场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惩。

3.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家庭。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不检点,教育方法不当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佳长要增强法制意识,不做违法事,起好示范作用,同时在生活中要和孩子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2)学校首先要改进教育体制上的弊端,转换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挫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并把这些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以后,才能在家庭、集体、社会中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其次增强教师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对于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危险人群十分重要的。因为道德、法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教师的事。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单亲、失和家庭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引导。

(3)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避免待业青年的无序流动。整日无所事事,衣食无着落,就会导致他们去偷、去抢。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务工人数失衡,造成人员的盲目、无序流动。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因此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各部门及失

足青少年家属,对改造好的青少年,要从生活、工作上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重新感到社会的温暖。

五、思考„

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人在满足自己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超越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对于生命中的那些灰暗、颓败,我们总是在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乐观与豪情是每一个人都向往和憧憬的,当我们在失意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总是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生命的顶峰,与苍天对话。然而,这只是我们的美好希冀与遐想,当我们真正面临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好好的问过自己,究竟能不能顺利的闯过这一关,看清楚真正的自己。看过、听过、感受过生命的起起落落,我突然发觉,一个人的生命有时候竟然会这般脆弱,不曾有过的得意尽欢,也不曾有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切都敌不过自己的意志。

这些处于花季岁月的青少年,原本都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最纯净的空间,他们也曾有过天真烂漫的时光,也曾和伙伴们分享自己的乐趣,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的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真实生活,可是,面对自己的失足,他们的生命印记也开始向另一个世界倾斜。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他们跌倒后的爬起是否能一路顺利?!其实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

贾洛川 《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12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与对策 篇6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与对策浅谈粗浅的看法。

一是家庭教育。一些青少年犯罪与家教不当,环境不好有直接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自流,对子女管教的方式方法不妥,导致子女学业难成,债务累累。张某在市一家私立中学就读,由于平日父母的娇惯,把父母东借西凑的4000元交学费用的钱只交一半学费而自己却留用2000元,用于泡网吧、游戏,几天时间被挥霍一空。有的父母忙于外出嫌钱,长期对子女撒手不管,染上了赌博、打架斗殴、盗窃等恶习,王某因一时意气用事,为帮哥们出口气,将人打成重伤,被判三年徒刑。

二是社会原因,一些行业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父母白天忙于上班、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又无专人组织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教育。有的青少年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一遇可乘之机,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不健康的影视、网吧、书刊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黄色网站、淫秽的录像、VCD、DVD光盘充斥文化市场。这对涉世不深,生理上早熟,心理上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对青少年无疑起到腐蚀作用。据粗略统计,一个学生每年节假日就有170多天,再加上平时业余和很多时间也是生活在社会中,未成年人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加,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例如:王某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看黄色录像,深受黄毒影响,一次看完录像后,在市区一小巷内持刀威胁将一名下夜班的女工q####j。

三是学校原因。歧视差生,有的学校对后进学生往往置之不理,使他们受冷遇。有的甚至借故将后进学生赶出校门,推向社会。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后,常常破罐破摔。在犯罪的学生中,后进学生占85%,忽视德育教育。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并且追求升学率。放松对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致使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是高分,而在政治上是非不分,道德品质很差,一遇到不良环境就走上犯罪的道路。对寄读生的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家长为使子女能考上大学,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升学率较高的学校读书,这些远离父母的学生在外寄宿,家长管不到,学校又不管,有些人在这个自由的小天地里,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据有关资料统计,寄读生犯罪占学生犯罪的60%。

由此看来,对青少年的犯罪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来看,青少年受教育期也是极容易产生问题的“危险期”,而且犯罪是低龄化趋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在办好重点学校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办好普遍学校,尤其是普通中学,改变不合理的快慢班,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道防线”。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法制观念。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分析 篇7

一、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

2009年9月~11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人员到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未成年犯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16~18岁的占61.1%,16岁以下的占38.9%,未成年人犯罪以16~18岁为主,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1]根据2010年《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以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两种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0%和56%,而高中学历的人数只占4%。[2]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并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比较弱,网络游戏中更是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他们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以网络为诱因而引发的盗窃、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已屡见不鲜。世界各地的犯罪研究表明:“初次犯罪的年龄越小,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再次犯罪的次数越多,终止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二、“网上邀约”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

2009年9月上海检察院调查发现,一个名为“上海尊龙名社”的网络社团于2008年6月在某知名网站注册成立,招募未成年人及不满20周岁的青年加入,到2009年1月,该社团注册成员达169人,其中骨干成员18人。检察机关已经查出的尊龙名社成员在全市范围内的涉案共8件,有12名社团成员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据卢湾区检察院未检科的赵从萍科长介绍,本案中涉案的人员年龄都很小,大多是“90后”,有的刚刚成年,有的尚未成年,心智都非常不成熟。赵从萍表示,网上勾结,网下行动,可以称为“90后”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上海市检察院侦监处专家、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针对此案分析:“未成年人网络社团组织文化已渐成雏形,网上结社很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传统的团伙作案不同,“尊龙名社”在每次社团活动前都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属于典型的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纠集团伙实施共同犯罪,导致整个涉恶力量不断增长。检察机关称,除了“上海尊龙名社”,网上还活跃一批如“战堂”、“洪门”、“吴泾”、“大行”、“中兴”等网络社团,会员总数不下两三百名。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倾向于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时空的超越性、网络言论的自由开放性和对后果的不负责任性,使得网络交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青少年网民普遍的交友方式。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大多具有冲动性、冒险性和模仿性,使得他们更容易结伙犯罪、情境犯罪。不良社团不断引诱未成年人加入,从传统的小范围纠集发展到在网络上的一呼百应,实现了“网上吸纳扩展,网下深化联络;网上交流思想,网下共同行动”的虚实结合,社团的行动力和行为效应被快速的“放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上邀约”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角度讲,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犯罪动机的两极化趋势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一种犯罪动机是受非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青少年是为了“哥儿们义气”、“江湖情意”;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追求刺激而猎奇探密;有的是搞恶作剧或是因无聊而突发奇想;有的是为了炫耀实力满足虚荣心;有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等。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动机单纯幼稚,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实施犯罪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其年龄特征相符。根据未成年犯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793名未成年犯犯罪原因的统计中发现,“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33.52%,由于“好奇心”和“为了朋友义气”而犯罪的分别占13.44%和18.66%。[1]另一种犯罪动机则有很强的趋利性。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力支付高额游戏费用,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而实施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甚至是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攫取巨额经济利益。2005年1月4日,我国淫秽色情网站第一大案“九九情色论坛”案告破,警方一举抓获1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其幕后的操纵者是年仅19岁的王勇。王勇将该网站的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利用网络遥控指挥,与我国境内10多个省市区的不法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从事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主要通过会员注册、广告、网络空间出租等方式牟利暴利。因此,带有明显趋利性犯罪动机的犯罪行为应当成为当前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点。

四、高智能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的犯罪,尽管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是在校的学生,甚至是失学青少年,但由于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在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后,能够洞悉网络的缺陷漏洞,运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破坏。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犯罪等高智能犯罪不断增加,应引起学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起非法入侵公众多媒体网络案的主犯吕薛文,就是年仅24岁、只有高中文化的无业青年。1998年2月2日,吕薛文利用手提电脑多次入侵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广州主机,非法获得网络系统管理的最高权限,对该主机系统部分文件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一系列非法操作,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不易发现、不易识别、不易侦破。在网络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作案,作案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可以在任何地点作案,跨省甚至跨国作案;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多人甚至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网络犯罪甚至只需要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实施,犯罪不留痕迹,即使有作案痕迹也可轻易销毁。这类犯罪有目击者的可能性很少,证据难以固定,侦破难度很大。上文提到的“九九情色论坛”案就是我国审理的第一例境内外相互勾结利用境外建立淫秽色情网站服务器作案的典型案件。据公诉机关指控,该网站由19岁的福建人王勇创建,主服务器设在境外,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共有12名,分别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九个省市,这些情况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社会危害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有意或无意的网络攻击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上千万台计算机瘫痪,甚至对全球的网络造成破坏。我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是熊猫烧香病毒案。2006年底,25岁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短短两个月内使100多万台计算机受到感染,上百万个人、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在网络中实施涉及经济利益的犯罪,非法获利很大。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报告,2010年1月~11月,累计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20570个,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6%,这意味着每一天就要处理超过60个钓鱼网站。来自金山网络安全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10个月,平均每天新增的网购钓鱼网站有1500个。在超过4300亿元的网购产业中,有1亿用户曾遇到过钓鱼陷阱,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特别是国防、金融、航运等国家重要部门一旦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的虚幻性使其披上了一层文雅的面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错误判断,反而对它投以“崇敬”的目光。网络犯罪一般不具有暴力性,通常情况下不直接针对公众,其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尤其是黑客犯罪,不仅让青少年看不清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相反的是对黑客犯罪非常崇拜。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危害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 刘桂明, 路琦, 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4) .

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原因对策

所谓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就是指青少年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者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实施的犯罪行为,其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占据了网络犯罪的重要部分,成为网络犯罪的主流。因此,认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但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发数量逐年增加,犯罪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总体而言,我国目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四点:①利用网络侵犯信息安全,未经允许私自侵入公民、组织或国家部门等的系统,盗取信息;②制造、传播网络病毒;③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诈骗、贪污等犯罪;④利用网络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1)好奇、冒险等猎奇心理。青少年的自控力还很弱,在没有他人的监督下,受好奇、冒险心理的驱使,更加上网络不良人士的有意教唆,极易使他们走上网络犯罪道路。

(2)“权利博弈”及自我实现的心理。网络这一平等的平台则为青少年实现自我提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掌握网络技术既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挫败,又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样网络自然就成为青少年权利争夺比拼的新阵地。

(3)泄愤心理。由于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发育迅速,青少年特别容易兴奋,情感丰富、强烈。他们一旦在网上或在现实中遇到不良刺激,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泄愤心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成为网络犯罪行为人。此外,还有叛逆心理,焦虑心理等。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

(1)社会对青少年网络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青少年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如果不能使青少年上网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就还会不断出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

(2)社会对网络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净化。不良信息、网络教唆等都诱导着青少年,有害的网络环境环绕着青少年,这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加上青少年冲动的个性,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的各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各种不良的思想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的等都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旦时机、条件成熟,他们就会按照自己被扭曲的观念实施行为,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青少年网络健康心理的培育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帮助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帮助青少年确立网络道德观念。在青少年学习网络技术的同时,网络道德规范也应被置于同等的地位,不可忽视。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发展。

(4)注重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调适。要帮助青少年克服这种反向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促使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以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

(二)家庭、学校对青少年上网的积极引导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加大家庭监管力度。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进行正确的鉴别。。

(2)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在网络的大时代里,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和增强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发生的可能。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技术对策

(1)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清除网络垃圾,净化网络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网吧,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控制信息源头,严密监控网络入口,对进入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

(2)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我们必须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防范、制止网络犯罪。

(四)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

(1)完善刑事与行政立法,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科学界定,为有效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犯罪还没有详细的罪名,设立与完善相关罪名显得尤为迫切。除完善相关罪名外,还要扩大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范围,另外,还应该适当加重处罚力度,改变刑罚手段的单一性。

(2)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加强网上犯罪技侦力量,提高执法者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

(3)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合作,严厉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由于网络不受国界的限制,网络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国性,青少年网络犯罪就可能成为国际问题。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要加强国家间的司法合作,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规则。

参考文献:

[1]孙景仙,安永勇著:《网络犯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2]黄肃扬,周晖:《网络犯罪及其心理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宋春玲《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与对策》,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6期.

[4]梅传强,李学刚:《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姚林梅,女,(1990.11~)河南信阳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德不孤必有邻600字范文下一篇:一起霍乱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