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共12篇)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 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 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正因为如此, 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探析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原因, 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作有益的探讨。
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青少年正成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 计算机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新现象。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不可耐地投身到网络中, 过分依赖网络, 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 网络不但吞没了他们的求知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 也吞噬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时光。从近几年的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与立案情况看,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 利用网络实施盗窃、绑架、故意伤害、诈骗、抢劫等传统型的犯罪。
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实施犯罪时提供了伪装空间和便捷的途径。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地址等隐蔽起来, 然后实施犯罪行为。
1.2 利用网络侵犯公共信息安全。
青少年思维活跃, 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快, 由于争强好胜, 青少年常常以黑客身份擅自侵入公共信息系统或侵入国家政治经济及军事等要害部门, 盗取国家机密、商业秘密。
1.3 利用计算机网络制造传播网络病毒。
青少年制造病毒和传播病毒的动机各有不同, 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为了一时之兴、有的是为了打赌、有的是被人利用, 但造成的危害却都很大。我们还清楚记得, 2006年震惊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案”, 该病毒在短短两个月内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案件的几名主要嫌犯的年龄都在20几岁。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特征也有独特性。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不仅和其它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 同时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1.3.1 使用计算机的人群呈明显的低龄趋势。
据调查, 在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约占全部网民的36.4%.而且在青少年的犯罪形态中, 基于网络诱发的犯罪已呈上升趋势。由于网络信息的无序性, 尤其是有害信息的集散地,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的犯罪的“集中营”, 它像一个黑洞, 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深陷其中。
1.3.2 网络犯罪智能性是青少年犯罪的又一特征。
网上经常报到的许多少年黑客同时也是网络技术天才。他们的攻击往往已使得拥有众多网络安全专一家的知名网站和机要部门网站防不胜防。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 愿意钻研, 一般可以较快地掌握网络技术, 并以很快的速度传播, 青少年成为网络犯罪不可小觑的力量。
1.3.3 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传统的犯罪仅限于一时一地, 针对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范围内的不特定多数。网络犯罪则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网络受到破坏, 甚至有可能连行为人自身都无法预计或控制。据美国学者估测, 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每年可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以一已之力而撼动全世界, 青少年很容易被这种浮华冲昏头脑, 而事实证明, 日前发生的全世界性电脑灾难的肇事者人多是青少年。
2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青春期, 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 加上现实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和扭曲, 从而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1 青少年成长中的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产生矛盾, 而在网络中
能找到补偿的空间。
2.2 当前的网络法制体系不健全。
2.3 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
网络上充斥的色情、反动、暴力信息以及充满陷阱、管理乏力的网络聊天室的泛滥为青少年网络犯罪埋下了诱因。一些无序经营的黑网吧也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罪魁祸首。
2.4 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也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一些道德败坏的不法之徒在网上肆意散布色情、暴力等各种影像资料以及网络游戏的盛行使部分青少年过分痴迷其中, 无力自拔, 由于无法支付网络游戏费用而铤而走险。学校在教育中对学生道德教育和网德教育不足, 对差生的消极评价, 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反感和歧视, 导致一些学生自我放弃, 痴迷网络, 在网络中寻找自信和快乐。而家庭教育不当, 对子女电脑监管不严, 甚至一些家长的不良言行也影响了子女。
3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探析
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应采用疏导和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 多管齐下, 多方面开辟途径, 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等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3.1 构建网络文明, 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 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网络文明的建构需要道德自律、法律规制与技术支持这三方面的合力, 即需要道德、法治及技术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网络德育力度, 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正面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提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 满足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通过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来开辟出网络德育的新天地。
3.2 加强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
应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和宣传, 让青少年网民明白在网上的权利和义务, 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做哪些事情是合法的, 做哪些事情是不合法的, 从而使青少年能辨别是非, 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
3.3 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作用。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 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 安全上网, 科学上网, 高尚上网。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 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 提取精华, 剔除糟粕。家长还应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 给他们精神生活的指导。
3.4 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 分化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各级团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多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活动, 可以建立青年网站, 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来吸引青少年的眼光, 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网络讲座、就业指导、交友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 团结和凝聚青少年, 从而使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石斌.网络犯罪[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61.[1]王石斌.网络犯罪[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61.
[2]虞得.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4 (1)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人民法院.袁益民) .[2]虞得.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4 (1)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人民法院.袁益民) .
[3]王道春.网瘾与青少年犯罪[J].邵阳学院学报, 2007, 3.[3]王道春.网瘾与青少年犯罪[J].邵阳学院学报, 2007, 3.
[4]樊春芳.迷恋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4]樊春芳.迷恋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5]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5]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2
一、青少年
网络犯罪概述
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他有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比较了解网络产品的构造、性能、原理,在电脑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
(2)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
(3)网络犯罪高度智能化,具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侦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4)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因而犯罪也就没有很深的罪恶感。
(5)网络犯罪的破坏性强,可以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危害。
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而且还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主观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着迷,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反叛心理,对事物的辨别也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1)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非常迅速,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同时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青少年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公安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2)逆反心理和孤僻心理的影响。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若青少年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康,则容易诱发其人性的‘异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邵雅利、张晓玲:《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2-43页)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
(3)网络犯罪风险小,侥幸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察到罪犯的行踪,侦察人员也难于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罪犯的侥幸心理,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解决措施
作为一种新型的违法犯罪,近些年,网络违法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网络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概括的说,网络违法犯罪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如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欺诈、侵犯他人隐私权、或者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违法犯罪行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科学地划分网络犯罪,认真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现状,对于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诱因
网络空间有害信息,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便捷性以及虚拟性吸引着众多的网民,尤其是众多的青少年。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重要位置。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等,使得许多青少年沉湎于网络,互联网涉黄、涉毒等信息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频频发生,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反观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因沉溺于网络暴力、色情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较多,渲染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网络空间有害的色情淫秽内容等都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目前,“90后”、“00后”犯罪,网络诱因已经成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弱化了青少年道德规范意识,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的虚拟性和失范性,容易使青少年成为“两面人”或“多面人”,产生角色偏离,网络的诱惑,使得其处于失控状态,产生违规违法的冒险心理。如利用互联网黑客手段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上制造谣言,还有一些青少年,受人蛊惑,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等行为,青少年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犯罪的发生,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目前,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过网站或网页,传播违法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传播内容也更加丰富,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不良信息借助网络得以传播,网络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如: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負面影响。由于青少年尚处于青春懵懂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网络的不良或违法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尤其是网络色情信息,具有诱惑性、挑逗性,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许多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青少年,导致一些青少年不仅难以抵抗其诱惑,沉溺于色情信息的浏览,还对网络违法信息再加以传播,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便捷条件,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增加了社会风险和冲突,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时空位置完全脱离,在数字化的环境里,人们用虚拟的身份自由交流,以匿名的形式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所以,在网络上,不仅有些人可以发表不实的言论,还可以通过搜索探知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实施网络犯罪行为。利用网络接收传播违法信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的解决措施
1.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让青少年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道德感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犯罪预防的环节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入手,加强舆论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重点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让青少年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进一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正义感、责任感,不相信、不传播反动言论,上网聊天时语言文明,不浏览“黄色”网站,做到发布信息时内容健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得青少年能够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建立预防网络犯罪的“防火墙”,坚决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2.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主要就是其法律意识淡薄,自律性比较差。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在网络环境下,缺乏正确的引导,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有害信息,不能够自觉抵制,同时,在虚拟的环境下,缺乏自我约束力,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最终导致网络犯罪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还要完善立法,加大依法惩治网络犯罪力度,消除网络犯罪存在的“空白点”,弥补相关的法律空白,最大限度的净化网络环境,整顿网络市场秩序,规范上网行为,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遏制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使其远离违法犯罪。具体而言,应制定出专门的遏制与预防网络犯罪《网络犯罪预防法》,重点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利用网络监控技术,查堵和过滤反动、黄色等信息内容,清除信息垃圾,进行网上监控,积极构建绿色上网通道,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传播,打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网络犯罪有着较坏的影响,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有效防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犯罪防治工作,不仅有利于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一系列综合治理的防范措施,对于多管齐下,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王梦溪.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犯罪问题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论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 篇4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 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 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 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 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侵财犯罪比例大
涉网犯罪与当前刑事犯罪特征基本一致, 以侵财犯罪案件居多。犯罪分子采用盗窃、抢劫等手段, 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在过去一年发生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8起案件全部为抢劫和盗窃案。
2. 团伙犯罪案件多
8起案件中, 只有1起是1人单独作案, 其余7起全部为团伙犯罪, 这些青少年因天天在一起上网而认识, 进而勾结成伙、集体作案, 共同实施抢劫、盗窃等, 涉网案件已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
3. 犯罪年龄小, 文化层次普遍不高, 在校学生比例大
由于迷恋网络的主要是青少年, 所以网络犯罪的主体呈年轻化。该院在一年多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36个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全部在26岁以下, 其中13—16岁13人, 占36%, 17—18岁9人, 占25%, 18—26岁的成年人15人, 平均年龄仅为18.3岁, 未成年人占了6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 只有小学文化的6人, 在读中学生9人, 初中文化11人, 技校和中专 (民办学校在读) 的10人, 都没有职业。令人痛惜的是8起案件中, 有5起是在校学生实施的, 有19名在校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 特别是某厂矿中学的9名初一、初二的学生结伙抢劫案件更是让人痛心。
二、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1. 犯罪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是犯罪的主观原因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 他们涉世未深, 心理上很不成熟。很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 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 缺少法律意识, 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有些学生没钱去抢时, 还认为是好玩, 根本不认为是在犯罪。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 所有犯罪的青少年在案发之后, 无不悔恨难当, 但为时已晚。
2. 一些网吧经营管理混乱, 使部分青少年脱离监管是犯罪的客观原因
有些网吧只顾经济利益, 不顾社会效益, 违反政府关于加强网吧管理的规定, 诱使学生“泡吧”。有些娱乐场所设置“店中店”或“房中房”, 隐蔽性极强, 表面上看不出里面有网吧, 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还有的网吧延长营业时间。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 一上网就沉迷其中, 甚至通宵达旦, 数日不归, 难以自拔, 而严重影响了学业及身心健康。
3.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是引起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幻想、冲动、好奇、模仿, 这既是他们的长处, 又是他们的弱点。在一些网吧, 常有学生在聊天室里, 且神态专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从最初玩游戏到迷恋上网有许多原因。如大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 人生经历相当浅薄, 在家备受宠爱照顾, 但面对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障碍。又如, 社会及家庭因素。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 照料不上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不健全, 父母离异, 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而感到孤独;有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是探究与掠奇心理。青少年的求知、探究欲很强, 而网络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没有国界且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地域的时空里, 孩子们感到无限的自由, 既没有世俗的偏见, 也不会出现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与伤害, 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还有的是沟通与表达情感的需要。通过上网, 双方可以自由平等地互换信息, 敞开心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干扰, 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 且双方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 变得自由而充满创新性。
4. 长期迷恋网络诱发畸形心态, 放纵是造成犯罪的主要思想根源
由于很多青少年思想上并不成熟, 在网络中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模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和游戏, 在思想上放纵自己, 沉溺于游戏人生, 得过且过, 混吃混喝的迷失心态。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他们又不具有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 性情因而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 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 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 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
三、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 由于上网失足使他们自毁前程, 令人痛心。许多犯罪嫌疑人本就是13—16岁的学生, 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 一时冲动违法犯罪, 使他们沦为阶下囚, 令家长和社会都痛心疾首, 即使免于牢狱之苦, 但犯罪的阴影却一生也难以抹去。网络犯罪案件频发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 应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 齐抓共管、积极防御,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 减少社会危害性。
1. 增强家庭内部思想交流渠道的畅通, 使涉网青少年远
现在的孩子总埋怨与父母有代沟, 不情愿与之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基础。特别是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家庭变故, 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等原因使然。因此, 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是家长应不断充实自己, 尤其是对于上网等, 也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二是切忌简单粗暴。轻易地、简单地阻挡孩子上网, 这样容易引起对立情绪。网络有极强的致瘾性, 家长对网落成瘾者不能横加指责, 要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 并且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讲清益处与危害, 鼓励戒除网瘾的积极性, 逐渐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激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 多与社会交往。四是友情加亲情, 善于平等地与他们交朋友。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以满足他的情感上的需要。五是采取措施控制时间, 学着与孩子一起上网, 及时加以引导。
2. 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是引导“涉网”青少年远离犯
一是老师应从学科技、爱知识的角度, 讲清网络上的是是非非, 把学生更多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教育学生要把上网看成是博学知识的一种新途径, 而不是去掠奇。二是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态势, 及时掌握各种不良苗头, 并有针对性地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学校应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 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 开办网络学校, 开设网络课堂等, 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法庭审判观摩等手段, 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医学、法制课、健美课等讲座, 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帮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守法上网, 以此增强青少年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
3. 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防御是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引发
一是要加强管理, 通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管理, 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 严格控制网吧的发展, 强化监控措施, 要全面实行上网实名制, 凭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上网, 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严格对网吧经营者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 让他们经常巡查, 对出现赌博、色情、迷信内容的网吧和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严厉处罚并予以关停。二是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防范举措, 对涉“网”犯罪案件应该严厉打击, 决不手软, 对暴力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案件要从重处罚。三是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 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的消极冲击。
4. 制定相关法规是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必由之
网络引发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从1994年起, 我国就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它们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由于青少年网络犯罪广泛性和犯罪主体低龄化等特殊性,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 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摘要: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 他们涉世未深, 心理上很不成熟。许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 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 缺少法律意识, 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并且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 在案发之后, 无不悔恨难当, 但悔之晚矣。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 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5
杨 青
《江南时报》(2007-01-06 第22版)
继父母离异、电子游戏等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后,不健康的网络又将成为其一主要诱因。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夹杂着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能力相对薄弱的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经过初步统计,我县所审理的青少年犯罪中,所有少年犯罪原因几乎均与网络有关。在审理一起数额巨大的盗窃团伙犯罪时,涉案六名被告人均为未成年人,当法庭问其所盗窃赃物去向时,几名被告人竟异口同声回答“上网”。多数涉网青少年长时间受网络暴力“浸泡”,是与非判断标准混乱,不具备基本法律知识,将犯罪当成儿戏,身陷囹圄才后悔莫及。为此,笔者认为对青少年犯罪中出现的这一特点和趋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首先谈一谈网络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因沉迷于上网而导致犯罪。上网尤其是泡网吧是一种消费行为,作为没有经济收入的青少年来说,只能把各种经济负担转嫁给父母,当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或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这些小“网民”便铤而走险,或偷或抢,导致犯罪。
2、因网恋而导致犯罪。青少年长期泡网吧,沉迷在虚拟世界,同父母交流,参加日常社会交流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或离群索居,孤独感加剧,或情绪浮躁,容易冲动,性格和精神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从情感角度讲,青少年处于情窦初开期,对异性情感交流非常好奇,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间,往往把上网作为精神寄托,一旦现实与网络世界相差甚远,就会诱发犯罪。
3、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导致犯罪。网络游戏设置了许多通过“杀人获得金钱或装备”的情节,因长时间沉迷于游戏的打打杀杀,不知不觉将虚拟世界的暴力转移至现实,把抢劫等暴力犯罪当成网络游戏来玩。未成年人由于自制力、分辨是非能力差,一旦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容易实施犯罪。
针对青少年犯罪中呈现出的这些新情况,反映出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如何积极预防,将其降到最低程度,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老师应当尽快走入网络世界,成为“网民”。在数字时代,家长和老师们面临着的是再次社会化问题,现在的问题不应是让不让孩子触网,而是如何使网上有益的内容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多了解网络知识,在知识层面上多与孩子交流,把握孩子接触网络的动机和心理,从而对其适当引导。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说,网络、数字技术和人类社会任何科技的发展一样,都有两重性。我们不能总是怕网络带给孩子坏的东西。IT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不要用我们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无知而阻碍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网络的使用和发展中加以规范化,带孩子们进入有益的网络世界。
2、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环境。鉴于网吧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大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的国家立法,小到各地区出台的一些规定,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以及网吧设立的位置都作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但尽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件依然屡有发生。因此,对网吧的管理还要下大力气,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黑网吧”的力度,从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与此同时,增加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文化设施。
3、实行立体防范体系,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全社会共同参与,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学校要经常深入社区、家庭要了解学生课外活动情况,配合家庭和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门要全面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教育,学校要努力构筑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淮安市洪泽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盗窃;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网络已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3年7月22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比例高达96.8%,较2011年增长5.4%。9成以上学生家庭拥有手机(92%)、电脑(82.7%)、平板電脑(25.3%)等一至多种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关于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问题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中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
在青少年的犯罪研究中,关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是最为基本的。根据人们的通常习惯是将十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从十一岁开始至十六岁我们称之为少年,十八岁之后则为成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案件,有着特殊的程序和特别的诉讼权利,如不公开审理、由少年法庭单独审理等。因此在中国18周岁是青年与少年的分界线,对于青年年龄的上限法学界通常认为是25周岁。因此,笔者认为文章旨在研究青少年的网络犯罪问题,从网络这一特殊的载体,我们知道14岁以下的人群由于年龄、智力、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主体。因此,关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是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群体。
二、网络盗窃基本概念内涵分析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网络盗窃则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秘密窃取他人密码或者其他手段将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占为己有的行为。网络盗窃是网络经济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主要表现为窃取可以用于支付的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清单等等达到改变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网络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在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环境下,网络已经深入人类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青少年之所以对网络有较高的认同感,是因为在网络中他们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归属感和虚荣心。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征服欲把利用计算机技窃取银行密码非法进入他人的信用卡账户、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修改银行数据库的数据盗窃公私钱款等行为当成他们炫耀的资本。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网络盗窃才能检验他们计算机技术的高低,他们的行为根本不是犯罪。在网络盗窃中不仅是有形财产在受到侵害,网络中的无形财产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青少年的另一新目标。随着网络游戏大量涌入我们的世界,网络中的Q币,新浪u发币、游戏装备等等很多人通过真实货币换来的无形财产也正成为很多网民新的消遣方式。而这些无形财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于那些还没有实际收入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往往为了获得这些无形财产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窃取以满足自己内心强烈的占有欲。
三、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青少年正成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新现象。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投身到网络中,过分依赖网络,成为“电子冰毒”的“吸食者”。网络不但吞没了他们的求知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也吞噬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时光。从近几年的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与立案情况看,我国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其一,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其二,犯罪手段的成人化;其三,采用机器智能的普遍化;其四,作案对象的倾向性。
四、影响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因素分析
之所以网络犯罪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如此之大,其实是由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加上现实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和扭曲,从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青少年成长中的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产生矛盾,而在网络中能找到补偿的空间。②青少年对于新奇的事物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③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④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也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⑤当前的网络法制体系不健全,使得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少法律制约。
五、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方法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分析 篇7
一、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
2009年9月~11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人员到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未成年犯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16~18岁的占61.1%,16岁以下的占38.9%,未成年人犯罪以16~18岁为主,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1]根据2010年《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以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两种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0%和56%,而高中学历的人数只占4%。[2]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并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比较弱,网络游戏中更是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他们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以网络为诱因而引发的盗窃、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已屡见不鲜。世界各地的犯罪研究表明:“初次犯罪的年龄越小,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再次犯罪的次数越多,终止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二、“网上邀约”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
2009年9月上海检察院调查发现,一个名为“上海尊龙名社”的网络社团于2008年6月在某知名网站注册成立,招募未成年人及不满20周岁的青年加入,到2009年1月,该社团注册成员达169人,其中骨干成员18人。检察机关已经查出的尊龙名社成员在全市范围内的涉案共8件,有12名社团成员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据卢湾区检察院未检科的赵从萍科长介绍,本案中涉案的人员年龄都很小,大多是“90后”,有的刚刚成年,有的尚未成年,心智都非常不成熟。赵从萍表示,网上勾结,网下行动,可以称为“90后”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上海市检察院侦监处专家、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针对此案分析:“未成年人网络社团组织文化已渐成雏形,网上结社很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传统的团伙作案不同,“尊龙名社”在每次社团活动前都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属于典型的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纠集团伙实施共同犯罪,导致整个涉恶力量不断增长。检察机关称,除了“上海尊龙名社”,网上还活跃一批如“战堂”、“洪门”、“吴泾”、“大行”、“中兴”等网络社团,会员总数不下两三百名。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倾向于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时空的超越性、网络言论的自由开放性和对后果的不负责任性,使得网络交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青少年网民普遍的交友方式。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大多具有冲动性、冒险性和模仿性,使得他们更容易结伙犯罪、情境犯罪。不良社团不断引诱未成年人加入,从传统的小范围纠集发展到在网络上的一呼百应,实现了“网上吸纳扩展,网下深化联络;网上交流思想,网下共同行动”的虚实结合,社团的行动力和行为效应被快速的“放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上邀约”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角度讲,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犯罪动机的两极化趋势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一种犯罪动机是受非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青少年是为了“哥儿们义气”、“江湖情意”;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追求刺激而猎奇探密;有的是搞恶作剧或是因无聊而突发奇想;有的是为了炫耀实力满足虚荣心;有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等。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动机单纯幼稚,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实施犯罪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其年龄特征相符。根据未成年犯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793名未成年犯犯罪原因的统计中发现,“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33.52%,由于“好奇心”和“为了朋友义气”而犯罪的分别占13.44%和18.66%。[1]另一种犯罪动机则有很强的趋利性。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力支付高额游戏费用,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而实施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甚至是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攫取巨额经济利益。2005年1月4日,我国淫秽色情网站第一大案“九九情色论坛”案告破,警方一举抓获1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其幕后的操纵者是年仅19岁的王勇。王勇将该网站的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利用网络遥控指挥,与我国境内10多个省市区的不法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从事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主要通过会员注册、广告、网络空间出租等方式牟利暴利。因此,带有明显趋利性犯罪动机的犯罪行为应当成为当前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点。
四、高智能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的犯罪,尽管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是在校的学生,甚至是失学青少年,但由于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在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后,能够洞悉网络的缺陷漏洞,运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破坏。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犯罪等高智能犯罪不断增加,应引起学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起非法入侵公众多媒体网络案的主犯吕薛文,就是年仅24岁、只有高中文化的无业青年。1998年2月2日,吕薛文利用手提电脑多次入侵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广州主机,非法获得网络系统管理的最高权限,对该主机系统部分文件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一系列非法操作,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不易发现、不易识别、不易侦破。在网络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作案,作案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可以在任何地点作案,跨省甚至跨国作案;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多人甚至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网络犯罪甚至只需要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实施,犯罪不留痕迹,即使有作案痕迹也可轻易销毁。这类犯罪有目击者的可能性很少,证据难以固定,侦破难度很大。上文提到的“九九情色论坛”案就是我国审理的第一例境内外相互勾结利用境外建立淫秽色情网站服务器作案的典型案件。据公诉机关指控,该网站由19岁的福建人王勇创建,主服务器设在境外,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共有12名,分别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九个省市,这些情况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社会危害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有意或无意的网络攻击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上千万台计算机瘫痪,甚至对全球的网络造成破坏。我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是熊猫烧香病毒案。2006年底,25岁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短短两个月内使100多万台计算机受到感染,上百万个人、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在网络中实施涉及经济利益的犯罪,非法获利很大。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报告,2010年1月~11月,累计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20570个,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6%,这意味着每一天就要处理超过60个钓鱼网站。来自金山网络安全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10个月,平均每天新增的网购钓鱼网站有1500个。在超过4300亿元的网购产业中,有1亿用户曾遇到过钓鱼陷阱,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特别是国防、金融、航运等国家重要部门一旦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的虚幻性使其披上了一层文雅的面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错误判断,反而对它投以“崇敬”的目光。网络犯罪一般不具有暴力性,通常情况下不直接针对公众,其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尤其是黑客犯罪,不仅让青少年看不清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相反的是对黑客犯罪非常崇拜。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危害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 刘桂明, 路琦, 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4) .
试析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篇8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涵, 在法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解释。本人认为要理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涵, 一方面, 我们应该明确“青少年”年龄段的划分。而目前, 对于“青年”“少年”年龄段的界定却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 (“青年”:15~30岁;“少年”:10~16岁) 和在心理学上 (“少年”:10~15岁;“青年”:16~25岁) 的年龄的分段就存在差异。但是大家有一个共识:青少年是生理和心理上逐渐定型的阶段, 是从“趋于成熟”到“成熟”年龄段人的群体。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明确“青少年犯罪”概念。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广义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综上所述, 青少年网络犯罪就是指青少年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构成犯罪的四个要素进一步分析, 犯罪主体是青少年;犯罪主观方面既有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过失;犯罪客体是侵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安全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同时, 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犯罪现象, 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 除具有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的基本特征之外, 它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上网操作能力娴熟;二是犯罪动机简单, 手段凶残、暴力;三是犯罪具有超时空性和隐蔽性;四是犯罪形式团体化、社会破坏性大等。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
从近些年我国网络犯罪案件的立案与侦破情况来看, 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利用互联网进行制造与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对他人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入侵。 (2) 因网络引发侵财类案件。主要有:因迷恋网络游戏而无钱消费, 干起了偷盗抢劫的行当;利用技术手段或以欺骗的方法, 窃取其他玩家的宝物、装备及货币。 (3) 网络诱骗女性, 实施性犯罪, 从事网络色情犯罪。特别是14岁至16岁阶段的被告人性犯罪比率逐渐上升。 (4) 网络诱发暴力犯罪。青少年用网络中的游戏规则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导致了一些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大幅度增长,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复杂原因加以探讨,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其一,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上不断发育, 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生理机能趋于健全, 生活、学习之余仍还有大量剩余的精力、体力, 为他们实施网络犯罪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生理因素之外, 还与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关。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 青少年对法律规范的了解非常不够, 法律意识不仅处于形成之中, 而且还比较单薄, 因此, 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难以有正确的认识和控制。其二,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有些家庭里家人不和睦, 青少年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 因而在网络中去寻求快乐和幸福。即使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很关爱, 但是自己不懂也不愿意学习网络知识, 也就无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 使青少年使用网络缺失家庭的监督。同时, 目前仍然有不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严重挫伤“差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一旦接触网络便会沉溺其中。此外, 人们在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的同时, 互联网上的许多有害信息, 事实上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一个严重的“污染源”。相关网络管理明显滞后, 网吧管理不规范、不健全, 立法体制不完善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性建议
1. 加强对青少年自身的教育
(1) 丰富课外文化生活, 加强课外指导和教育。在家里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 父母经常和子女像朋友般进行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在学校, 老师应多和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特别是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建议学生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请心理老师对他们给予“心理按摩”,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此外, 在正规教育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特殊教育, 充分发挥它们在青少年群体中应有的作用。譬如, 可以利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时间, 组织一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研讨及趣味探索等活动, 以及让青少年宫、文化宫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单位发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2) 加强网络的道德建设, 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网络道德是基于网络的特性对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 基于无害原则、发展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等确定网络行为的道德底线, 其内容涉及对黑客、网络隐私和网络自由等问题的规范和评价, 基于网络行为的动机、手段和结果形成社会对于网络行为的正确反应, 培养网络个体的道德信念, 从而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促进青少年正常社会化, 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强化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更何况, 网络法制观念的普及工作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显得十分滞后, 因此, 应将计算机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国家的全民普法工作中去。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教育阵地, 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法制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充分意识到, 在利用互联网时要遵守法律和法规, 否则, 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这样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增强对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教育。
2. 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氛围
(1) 加强有关网络法制体系方面的建设。我们知道, 无论是对有形的现实社会还是对无形的网络社会的规范, 使之有序化和正常化进行, 法律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 有关我国互联网的法制建设从总体上而言, 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相当缺乏, 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而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的建立, 又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保障。为了使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惩治, 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因此, 根据现实情况, 本人认为要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例如可以在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中适当增加一些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的法律内容, 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不仅要增加网上权益保护的内容, 而且要增加规范网络行为的条款, 并将其年龄范围扩大适用至青少年。除此之外,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加强交流, 甚至网上交易, 我们还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制定和完善有关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法规。
(2) 增强网络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网络执法机构的执法效果, 因此, 本人认为我们必须加快提高网络执法警察素质, 迅速培养一批熟悉电脑技术和具有过硬的侦探能力的“网络警察”精英, 以便于发现和侦破计算机犯罪, 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力度。同时, 打击网络犯罪的涉及面非常广,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成立和完善专门处理网络犯罪的管理部门,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完善其他执法部门与网络犯罪作斗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以便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此外, 鉴于目前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的场所主要是网吧, 而网吧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发生最多的地方, 因此, 有关执法部门首先要对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有关电信运营商严格要求, 违反者严惩不贷。其次要在营运网吧装上网络安全监控软件, 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吧使用有害的网络信息。最后要加强对网吧政策的正确引导,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网吧”, 为青少年上网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 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从社会层面、法律视野和心理学角度等方面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网络犯罪, 使网络与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取得“双赢”的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 同时互联网也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源头。因此, 互联网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本文试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点、原因和预防机制作些粗浅分析, 以期使我国网络法制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陈新林.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B/OL].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5/301676.shtml, 2008-05-15.
[2]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郭开元.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9) :115.
[4]陈兴实, 付东阳.计算机、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对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略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篇9
一是控制性。网络游戏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和小说等娱乐方式, 它的区别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和玩家能直接参与其中。如电影它的情节与结局早就是已经设定好的了, 而网络游戏的玩家则可以在游戏中天马行空。
第二是时间性。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都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如一部电影基本上两个小时就结束了, 不至于使人过于沉迷。但是网络游戏的游戏情节千变万化, 使得玩家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如开宝箱、积累经验值这些方式诱惑玩家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来操作游戏才能得到, 游戏就再也不是娱乐的手段, 而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第三是情节性。由于网络游戏市场潜力巨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前景下, 各大游戏商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均挖空心思在自己的游戏设计中增设各种更具吸引力的情节, 如色情、迷幻场景、顶级装备、赌博机制等, 以求牢牢的吸引更多的玩家继续游戏。
二、网络游戏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 一) 经济层面, 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 但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源自于他们的父母。如前所述, 青少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但是他们的经济能力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对游戏的需求, 很有可能采取盗窃、抢劫等非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 二) 心理层面, 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却相对比较单一, 电视和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在学习之余最主要的娱乐手段。但是由于网络游戏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 青少年的心理尚处于未成熟的状态, 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模仿其中的情节去实施犯罪行为。
( 三) 教育层面, 在目前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均存在不足。学生在学校中基本上只会被告知不能玩网络游戏或者有节制的玩网络游戏, 但是究竟怎样对他们进行监管很少会有下文。学校对网络游戏的教育很多情况下都把其妖魔化, 青少年们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很有可能会变本加厉的游戏。家长对青少年这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语言指导, 究竟自己的儿女在做什么想什么, 很少有父母了解。
( 四) 社会风气。近年来社会上的青年人较之前相对浮躁, 这与我们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不断丰富有关。个别的不良媒体整日在自己的版面上鼓吹拜金、色情、暴力之风。在这样的背景下若青少年能够自如的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这些内容, 那么无疑会有很大的风险让他们迷失自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防治对策
( 一) 笔者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根本之策。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比较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青少年的法制与道德教育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尤其是对互联网游戏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尤为不足。学校和家长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以及网络游戏。
( 二) 以互联网技术手段杜绝让青少年接触不良的影响。自1996 年国际环球网联合会投入使用的“互联网络内容选择平台”的监控软件开始, 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创新、推广、使用有效的网络监控软件以消除网络不良信息。但是我国这方面的软件很少被市场认可, 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这样的软件存在。所以, 应加强对互联网管控软件的更新及推广, 使之更高效的服务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 三) 建立互联网游戏分级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已经被广为接受并且效果良好。试想, 我们怎么可以让一个12 岁的青少年和一个21 岁的青年人去接受同样的成人信息呢? 所以, 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网络游戏分级系统在当前是十分有效的。建立这个分级制度的好处在于青少年们可以避免受到不良成人信息的污染, 防止不必要的诱惑来促使他们犯罪。
( 四) 明确对互联网游戏企业的监管。互联网游戏企业是网络游戏产业的主导, 必须确保它们在一个良心轨道上发展。若经营者一味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道德法制, 那么无疑会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政策应鼓励支持开发者积极设计价值观正确、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 以净化网络环境, 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
( 五) 加快出台有关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立法。少年强则国强, 出台互联网游戏的专项法律的目的就是要增强青少年法律的可操作性, 保障广大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同时科学健康的使用网络游戏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如果在法律的保障下广大青少年可以杜绝沉迷网络游戏, 以科学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游戏, 相信这样不仅网络游戏可以起到一个放松身心的作用, 还可以具有寓教于乐的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纪秋发.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与对策分析[J].青年探索, 2007.
[2]王彩玲.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及防治对策[J].内江科技, 2007.
[3]柳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J].法制纵横, 2006.
[4]许志兵.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J].法制与社会, 2008.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序言
网络文化, 广义上说, 是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的总和。狭义上说, 是指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人的交往活动,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 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1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 我国已有网民9400万人, 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部网民大军的51.7%[2]。毋庸置疑, 良好的网络文化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创新意识, 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发展、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网络文化中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 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过分迷恋会导致网络孤独, 网络中多元化的内容会导致青少年认识偏差, 网络的隐匿性容易使青少年道德弱化[3]。尤其是不良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日益密切, 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二、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 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1.对青少年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色情信息的刺激和诱惑, 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性罪错或性犯罪的病态心理。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软件, 全球每天新增2万多个黄色网站。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的泛滥, 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期的特殊情况, 如果缺乏有力引导, 很容易诱发青少年实施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
2.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 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 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目前全国有4000万网络游戏玩家, 其中25岁以下的用户超过80%。而带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在青少年中不断升温, 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暴力犯罪也不断增多, 还有的利用网上论坛, 结盟犯罪团伙。
(二) 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模式的影响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 65%以上的工读学生, 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 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3]。网络不良文化为青少年实施犯罪提供了行为模式。
班都拉和赫斯通于1961年从事儿童对攻及行为的模仿实验, 他们发现:凡观看成人攻击行为模式的儿童, 有95%在自由游戏中, 倾向攻击行为的反应;其后班氏又与另一研究者劳斯一起比较儿童对影片中暴力行为模式和实际生活中暴力行为模式模仿的效果, 发现媒体的暴力行为模式比实际成人攻击行为的模式更具有产生模仿攻击行为的效果。有学者借用储槐植教授的“犯罪场”理论, 提出“网络犯罪场”的概念, “犯罪场”是指潜在犯罪人与各种背景性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最终促成犯罪发生的机制。在网络犯罪场中, 青少年处在以网络环境为主要背景的各种要素包围中, 时刻接触、感知网络信息, 当诱发犯罪的信息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时, 就会驱使未成年潜在犯罪人做出决定, 实施犯罪行为[4]。这种机制的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暗示、模仿、教唆、激发。暗示, 指不良信息刺激做出接受性的反应。当青少年在网络上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刺激, 很容易不加鉴别地接受, 从而产生暗示效应, 促使其实施类似行为。模仿, 是指人们对客观示范情状做出类似的反应。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环境中将造成自我迷失, 常常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造成角色错位, 从而冲动性地模仿网上角色的行为方式。教唆和激发, 由于网络信息处于严重脱序状态, 缺乏必要的评估定性机制。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网络环境中, 当大量利于犯罪的信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 就会与青少年内心的潜在犯意产生共振反应, 激发其实施犯罪行为。
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打斗等情节, 使一些痴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大受影响, 甚至纷纷效仿。2003年9月, 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 犯抢劫罪的占71%, 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此外, 这100名未成年犯中, 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 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0%, 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5]。
(三) 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数量增长的影响
上网具有隐蔽性, 青少年不需要和他人面对面地交往, 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约束其行为。同时,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具有隐蔽性, 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 目前, 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 而且这1%中, 只有4%会被检控。这使得网上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 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 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 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 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6]。网络不良文化传播的隐蔽性, 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消除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所承载的文化,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政府应该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文化建设, 尽量使优秀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关于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说:“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 他生于其中的风格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 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大小的创造物, 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 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 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 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7]优秀的文化能够开启人的聪明智慧和善良美好的心灵, 能够强化人的社会本能, 而不良文化则会触动人作为动物本性中最为自私、阴暗、虚伪的心弦, 诱发犯罪[8]。
(二) 社会教育对策
1.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应尽快普及网络知识教育, 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 健康运用网络;其次, 要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总结出能为我们教育所用的、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网络道德规范, 编成教材在学校等教育场所进行教授。
2.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应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并建立父母与子女一同学习、相互学习的家庭氛围, 著名的网络妈妈曲兰女士说, “人类文明的百分之九十是以数字方式存在的, 家长首先要认识到这点, 如果你不上网, 你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就是百分之一, 作为现代父母, 应该掌握电脑知识, 最好能够跟孩子一起上网, 这是一种现代沟通方式。”[9]其次, 应特别关注“问题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相对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3.社区教育方面。应注意主流文化的导向, 精选内容, 组织强有力的社区教育, 宣传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 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同时, 要求社区各个职能部门严格规范社区文化市场,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立一个健康、健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应该杜绝校园周围黑网吧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三) 网络自身的预防对策。要加强网络管理, 制定统一、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制度, 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相关的组织管理;同时应注重保护网络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使网络信息免受犯罪分子的破坏、侵袭、利用, 以保障网络的正常、安全运行。我们应该提倡网络注册实名制, 对于一些成人网站, 限制青少年登录, 使得青少年的上网权限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 法律对策
1.刑事立法对策。我国现行刑法虽然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利用计算机进行传统犯罪的规定, 可是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打击网络犯罪的需要。笔者认为, 应该专门对网络犯罪作出规定, 以加强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2.刑事司法对策。
(1) 加强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建设。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处理电脑犯罪的管理部门——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司, 但我国的“网络警察”无论从数量、整体素质方面来看, 都还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尤其是在专门机构建设中居然没有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 这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是十分不利的。
(2)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国际社会在网络中确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在这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 在打击网络犯罪的具体措施行动方面进行充分的合作。各国预防机构信息共享、协调一致, 形成预防网络犯罪的全球网络。
四、结语
总之, 科技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进步, 但是,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而言都是双刃剑。在关注青少年犯罪与预防方面, 我们不应忽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应该发扬网络文化积极的一面, 发挥良好的网络文化的作用, 消除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扈海鹏.网络文化:人的社会性理解的新起点与新挑战.文化研究, 2002, (9) .
[2][5]柴春元.如何预防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检察日报, 2005-8-18.
[3]周伟文, 侯建华.网络改变了什么:青少年的网络生存.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9 (1) :292-294.
[4]徐小媛.传媒暴力的犯罪学解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网.
[6]李薇薇, 张景勇, 张玫.警惕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新华网, 2004-03-04.
[7]李少群.互联网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与青年工作的对策.团情快报, 2000-1-15.
[8][美]R·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 黄欢译.华夏出版社, 1987, 2.
[9]薛静.青年成年犯罪的文化思考.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6)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法律预防
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一些消极因素严重腐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青少年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层出不群,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特點的研究与预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14—25周岁的人以殴打、捆绑、杀害、伤害等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等方式所实施的,侵害他人人身权力、财产权利和社会安全的行为。
1.犯罪年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多集中于14—16周岁,处于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问题时容易诉诸暴力方式,而且近年,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已提前了2到3岁,并且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严重的恶劣情节。
2.犯罪主体以男性为主,但女性主体呈上升趋势
从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主体的性别看,因男性心理成熟度相较女性而言不稳定,但身体素质远远优于女性,故男性犯罪率高于女性。但从近几年发生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看,女性犯罪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暴力事件频发。例如,在广东某中学的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中,七名女同学邀四名男同学殴打、轮奸同班同学,并录制全过程传于网上。
3.犯罪动机冲动,多为突发性案件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动机单一,多为冲动性犯罪。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其人格多具有冲动性特点,在突发事件中易受刺激而失去自我控制力。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暴力行为往往是因琐事引发口角争执进而趋向恶性发展。例如,南京某大学一名学生因不满舍友未带钥匙而起争执进而大打出手致其舍友死亡。
4.犯罪团伙性增强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因自身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单独完成,于是与同学、朋友等形成犯罪团体实施暴力犯罪。一方面增强信心,坚定犯罪意志;另一方面,集众人之所长制定计划进行有效部署,减少犯罪阻力。例如,2009年海口市破获的暴力抢劫、故意杀害等“两抢一盗”犯罪团伙,其成员多为15—25岁的青少年。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成因
1.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青少年生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但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而且精力充沛,倾向于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2.心理因素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与其心理发展不平衡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心理发展水平看,青少年心理特点呈现成熟与稚嫩、精神依赖与渴求独立的多重矛盾。从性格特点看,青少年的性格多表现为敏感、紧张、任性等,青少年在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状态下为了实现自我,做事轻率不计后果。从认知方式看,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不足,在认知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家庭暴力。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下的青少年心理极易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②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青少年或因缺失家庭的关怀与教育,而容易产生病态的心理和性格。③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暴力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为满足物质享受,而实施暴力犯罪。其次,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对暴力文化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促使青少年直接参与到真实的暴力犯罪中。再次,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其感觉无法适应社会时,采取极端的方式实施暴力犯罪。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发生,必须多管齐下,多方面配合。
1.社会预防
社会应当为青少年建立一个文明健康的生长生活环境。首先,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各部门加大力度整顿宣传暴力文化的娱乐场所,在社区建立相关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物质与人文关怀,并引导边缘青少年改变不良行为,与社会接轨。其次,改善就业环境,减轻青少年就业压力。再次,改善社会中的人文弊端。对于因实施暴力犯罪而受处罚的青少年,在其接受改造之后,社会应对其生活、就业等给与平等对待,防止青少年再犯现象的发生。
2.家庭预防
在防治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家长专制和家庭暴力。其次,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再次,家长应尽量保持完整的家庭结构,使青少年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预防青少年接触社会不良文化及形成不良习惯。
3.自身预防
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在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素质。首先,青少年应当加强自身修养,适当控制自己情绪及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应当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犯罪诱惑的能力。其次,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在社会与家庭为青少年搭建平等文明的人际交往平台的基础上,青少年自身应当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形成正常的人际交流技能,谨慎选择交友,避免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当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现状下,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防治工作,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而降低其发生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乔全.未成年人暴力原因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6.1(下).
[2]姚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2):95-103.
[3]从梅.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性因素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青少年网络犯罪 篇12
网络游戏很多时候是以攻击, 以及战斗, 还有竞争这些为主要内容, 这种暴力性的游戏更容易受到广大玩家接受, 而且在游戏中很多是以竞争这种情形出现。而在竞争中都以暴力方式出现, 竞争中也会有团队形式出现, 在网络游戏中让玩家有归属感和团队感, 但是暴力行为在网络游戏中的示范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 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很多网络游戏中能够体现出玩家的心理状态, 对心理犯罪是个暗示, 他们不但是个体暴力, 还存在团体暴力, 这些都在下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类似犯罪, 模仿的这种效益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在电视中以及在网络游戏当中这种被模仿的情况更为明显。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在社会当中模仿能力极强, 而社会经验又很缺乏。在心理上他们都没有独立性, 辨别能力他们都很弱, 外界带来的影响对他们影响和干扰都很大。青少年模仿性非常强, 模仿网络游戏里面的暴力镜头去进行犯罪, 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归其原因, 网络游戏的暴力内容直接又发了青少年模仿暴力去犯罪。
2网络游戏的虚拟性暴力诱发青少年习惯性暴力犯罪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面, 暴力倾向会直接引起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暴力犯罪。而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很多事实或者是行为这些都是虚拟的, 与客观世界的现实性不能融入一体, 是有隔离性的。商业化竞争时代网络游戏同样存在着竞争, 在网络游戏的制作上面以及在网络游戏的经营上面都是一个导向, 在网络游戏当中玩家可以不考虑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肆意的进行攻击, 可以操纵游戏里面的人物角色对游戏中人物的杀死行为, 可以不考虑任何人的约束,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去作出各种行动, 杀死别人却不用承担任何惩罚。在心理上面也没有任何负罪感, 无拘无束。这些都是青少年玩家所要追求的自由, 没有约束, 他们还叛逆, 网络游戏让青少年很容易让青少年混淆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如果他们长期处在暴力的网络游戏当中, 对他们产生很多消极影戏。他们在网络游戏中长期处于暴力角色的体验当中, 如果一旦引入到现实生活中, 还处于这种情绪之下, 很容易触犯法律。在网络游戏中他们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不会产生心理阻碍, 到现实社会中, 这种行为和心理很多会显露出来, 所以说网络游戏的虚拟性能够诱发很多青少年产生习惯性的暴力犯罪。
3网络游戏的费用负担导致青少年侵财型暴力性犯罪
对于青少年而言, 他们在网咖进行消费, 不仅是在网咖里面进行消费, 在很多网络游戏里面同样面临着消费。比如说买点卡以及装备等等, 这些都是网络游戏里面的专有术语。都需要金钱去购买。很多网络玩家为了在网络游戏中玩的出色, 玩的好, 他们还存在着向运营商购买虚拟的装备的行为, 而这些装备的价格更是很高, 为了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升级, 都要不断的向运营商购买升级所用装备, 提高自己的等级, 提高战斗能力, 这些都是荒谬的商品价值, 而且利润巨大, 对于痴迷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来讲, 他们更觉得这些价格物有所值, 他们愿意出钱购买这些虚拟的武器。用来提高他们在网络游戏当中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高英彤, 宫倩, 蔡冬.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趋势及成因分析[D].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2]李立丰, 高娜.独立青少年司法模式的应然废止:以美国实践为摹本的前提批判与经验分析[J].当代法学, 2012 (02) .
[3]李梓菡, 欧阳泓杰, 谢再琼, 许欢欢.基于社交平台的社交类游戏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软件导刊, 2010 (08) .
[4]操学诚, 刘桂明, 路琦, 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04) .
[5]高英彤, 刘艳姝.论软力量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06) .
【青少年网络犯罪】推荐阅读:
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06-15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05-29
青少年学校犯罪06-23
青少年犯罪心理09-17
青少年犯罪问题08-03
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09-13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05-25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09-03
青少年犯罪问题论文10-10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问卷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