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2024-12-01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精选11篇)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篇1

定团字[2011] 19号

共青团定安县委员会

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步一加强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订本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是: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实施《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的工作方针,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

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团县委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晓迪(团县委书记)

副组长:符中华于继皓(团县委副书记)

成员:温亚旭(团县委办公室主任)

黄民菁(定城镇团委书记)

符玉婷(新竹镇团委书记)

王录锋(龙湖镇团委书记)

殷承楷(雷鸣镇团委书记)

孙国富(龙门镇团委书记)

李信杰(黄竹镇团委书记)

王辉(富文镇团委书记)

陈垂旭(龙河镇团委书记)

杨静(岭口镇团委书记)

蔡夫雄(翰林镇团委书记)

胡诗泽(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于继皓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结合本镇实际情况联合当地派出所开展一场全校性预防违法犯罪的讲座。监督与落实并

要求上报归档具体开展工作的宣传过程及活动总结资料(照片及文字)

四、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在党政统—领导,下属部门部门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一手抓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党团意识,树立具有爱国主义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手抓改善外部环境,消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团组织和广大教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贯彻《海南省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县、乡预青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与学校各部门共司其职,共负其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有效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

2、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环节,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学校团组织自身加强宣传力度与在校学生家长期联系,充分发挥家长或监护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加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列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法制教育阅报刊、宣传栏等教育服务设施,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班。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德育教育,把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要加强对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管理,对不负责任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及时予以调整聘用。通过“警校共建”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要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这学校现有教育设施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占领“减负”后学生的思想阵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机构。

(3)认真贯彻实施普法宣传工作。学校团委、少先队

组织要采取设立法制宣传栏、举办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开展征文和热线咨询等形式,认真开展以“两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反映家长、社会的呼声,揭露、批评丑恶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舆论环境。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各团组织要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公安等部门继续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把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增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4、认真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学校要牢固树立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在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同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机会和诱因。要切实履行责任,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经验总结

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将本所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具有哪些创新工作特点形成工作总结汇总团县委收档保存及上报。

联系人:于继皓温亚旭

联系电话及传真:63823627

邮箱:tuanweihuanjie@163.com

共青团定安团县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主题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共青团定安县委员会2011年11月3日 印发

(共印发11份)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篇2

(1) 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年龄却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据统计, 在20世纪50—60年代, 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 到80年代增至70%以上, 至今仍居高不下。另据有关数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 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 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

(2) 青少年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未成年人性情容易急躁、激动, 好感情用事, 不善于控制自己, 由于这些心理特点, 形成了其犯罪动机简单、单纯, 有很大的盲目性, 他们考虑的比较简单, 甚至为一件小事就以残忍野蛮的手段将人杀死。如某中学15岁学生杨某, 与同班同学到刘某在教室里玩耍时发生口角, 刘某转身打了杨某的嘴巴, 杨立即掏出裤袋中的水果刀, 向刘的背部刺了一刀, 腹部刺了两刀, 造成刘某重伤的严重后果, 结果杨某被决处有期徒刑三年, 并赔偿刘某人民币15000多元。这种突发性的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感情易冲动, 不善于控制自己, 不计后果, 法制观念淡薄。

(3) 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加, 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 暴力性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 依次排列是:盗窃、抑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盗窃和抢劫, 约占75%左右。 除上述几种典型的犯罪外, 近几年又添了新的犯罪类型, 涉毒、涉枪、赌博、拐卖人口等犯罪日渐增多。同时, 近年来, 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 施暴程度不断加重, 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 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 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据统计, 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

(4) 青少年犯罪手段向团伙化、成人化方向发展, 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幼稚性。

未成年人不管身体发育多好, 力量多大, 胆怯和恐惧是他们首次作案的常见心态。同时, 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作案时心理压力大, 在实施暴力犯罪中, 总担心被害人反抗, 觉得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 所以常常是同学结合, 邻里结合, 患难结合, 校内校外结合。

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2.1 由青少年自身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造成的

(1) 贪图享受, 不思进取, 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是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劳动收入, 如果要去贪图生活享乐, 如去歌厅、酒楼、玩游戏等等都需要钱, 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骗、去偷、去抢, 甚至不惜以牺牲亲情为代价。

(2) 逞强好胜心理。

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 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 容易偏激, 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 分辨是非能力差, 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 偏离正道, 被坏人利用, 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 只为显示自己, 证明自己, 不考虑后果如何。

(3) 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一群体, 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 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 有强烈的求知要求, 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 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 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 再加之自控力差, 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网络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 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 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4) 从众心理。

在群体压力大, 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 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 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 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某地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 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 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 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4.9%。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 连续作案多, 危害广, 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 要打大家一起打, 你吸我也吸。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之天敌”,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 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 不加控制的嫉妒心, 如脱僵的野马, 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 也为数不少。某市青年张某因开歌舞厅不景气, 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 而实施犯罪, 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 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 问其作案动机时, 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 我就非常气愤, 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6) 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未成年人涉世不深, 世界观尚未定型, 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 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 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 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 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 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 对社会不满, 甚至仇视心理, 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 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 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 而故意去犯罪。

2.2 家庭教育不当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来自于问题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一定的影响。2001年10月22日, 在重庆市某区职业中学就读的17岁少女小丽因为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 竟用“毒鼠强”毒死了自己的母亲。此案的发生让人思绪万千, 发人深省, 它启示广大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时下, 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意识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他们对女子的期望十分高远, 希望子女成家成龙, 为自己光宗耀祖。为此, 他们对子女要么骄生惯养, 宠爱倍致;要么严加管教, 粗暴武断。然后他们却不知,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达不到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一旦女子发展不遂己愿, 他们不是甩手不管, 任其自流, 就是恨铁不成钢, 实施棍棒教育, 致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铤而走险。小丽之所以杀死亲母, 成为阶下囚, 就是由于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3 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的冲击、腐蚀是在校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由于经济与文化在发展与规范管理之间的落差, 再加上密集的信息爆炸, 使得孩子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不健康的元素, 这些对于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学校周围边环境也不容乐观, 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网吧、台球厅、美容院等更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此外, 有关调查还发现,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半都是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好坏与违法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 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因为, 学习成绩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持久不懈的刻苦学习,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3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先生说:“中国少年刑事犯罪的增多, 家庭、学校、社会都难辞其咎”。这也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初衷: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家庭防线、学校放线、社会防线。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 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自出生到少年时代的社会, 也是人的可塑性最大时期的生活环境, 也是人在最佳年龄塑造性格的最佳场所, 无论从心理科学或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说, 我们都可以断定, 家庭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因而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也有基础性的意义。所以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把家庭教育放在很重要地位。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通过家长教育时还应对家庭的文化、家庭职业情况有所了解, 家长切不可把学校当成托儿所, 必要时给家长指导, 配合学校, 共同管好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于学校教育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 总是把本阶级的思想有目的、 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并指导他们运用于实际。所以, 一般地说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且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这种主导作用将日益增强。所以, 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整个体系中, 学校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 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学、要懂, 并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社会教育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 所起的作用在诸因素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尤其到青少年走出家庭、学校, 踏上社会以后, 这种作用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起主导性的作用, 由此看来, 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 是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 连成一体的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S].1999.

[2]刘福民.让罪恶远离稚嫩的生命[J].少年与法, 2001, (2) .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

1.针对弱势青年群体的法律服务尚有不足

由于传统法制思想和现行立法的局限,关于青年违法犯罪人员和刑释青年这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權益保护还较少,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第一,《监狱法》虽然规定对罪犯的劳动实行报酬制,但没规定报酬的标准及管理使用,行刑过程中大多是给予“假定工资”。这样,服刑人员的劳动所得基本用于包括生活费在内的监狱业务费用,出狱时一般仅获得回家路费。第二,由于传统监狱管理习惯使然,罪犯在监狱里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使罪犯的自主性受到了剥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绝望情绪。第三,刑释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刑释青年的生存状况,大多较恶劣,多数犯罪人员谋生能力不强,再就业困难重重,没有收入来源。刑释青年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被贴上“坏人”标签,这使得他们备受歧视,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此种种,都是导致刑释青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2.对青少年再犯预防的工作不够深入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下5类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看出,曾经的未成年犯并不在此范围内,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事后预防中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完善建议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制定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刑释人员保护的法律。虽然,目前司法机关和共青团组织都在积极地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制度化, 有关的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监狱管理局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在某省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中,下岗或无业的占28.4%左右,另外,有一些农村籍刑释人员在出狱后没有分到承包田,因生活困难而再度犯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借鉴浙江省的做法,制定本地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浙江省制定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是我国首部保障刑释人员合法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定,归正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受歧视。符合就学、复学、升学条件的归正人员,享有就学权利,对申请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或者业余学校的归正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教育部门应当准许报考。原籍在农村的归正人员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承包田的权利。

3.完善刑释人员保护的组织体系,充实刑释人员保护的具体内容

目前,虽有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权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刑释人员保护组织。在美国有些城市就建立了刑释人员保护会,在英国有“罪犯关心与重新定居全国协会”,加拿大有“犯罪人援助和释放后关心协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性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向刑释人员提供生活救济、房屋居住、职业训练、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置专门机构,指导、协调各地的刑释人员保护工作。共青团组织应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刑释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使其以良好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如进行法律援助或职业训练等经费募捐与收集。

4.完善法制教育制度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 篇4

乡党委、政府历来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高度重视,把预防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综合治理优势,坚持从源头抓起,狠抓具体措施落实。进一步加强我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现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必须站在全面的高度,认清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紧迫感和政治责任感。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治中小学生法制观念

把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作为综合评定学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标,积极指导和督促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要发挥课堂渠道作用,做到“四有”,即: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老师,课时有保障。组织学生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录象、电影,举办法制知识竞赛,开展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乡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每月到小学、初中讲解法律知识,培训好学校法制辅导员,严格考核,以提高其素质。

三、强化家庭教育,做好闲散青少年的引导工作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篇5

我院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立足少年审判工作,注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上取得实效。

一、我院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主要举措

1、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我院审理的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是因为被告人平时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制观念淡薄所造成的恶果,也与普法教育不深入、不全面有关。因此,我院资深法官接受学校的聘请,担任学校从事法制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外法律辅导员,经常性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当前,将我国新修改的《刑法修正案九》《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有关内容作为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未成年人中出现的种种违法犯罪现象,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完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体系。建立以社区街道为主的帮教网络,由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牵头,辖区党政机关、民政部门、公安派出所、青工妇组织、机关工委、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参与组织帮教协会,对区内问题少年进行调查了解,摸底排队,指定专人与之结成帮教对子并签订帮教协议书,勤上门,知动向,不定期谈心,掌握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帮教协会定期碰头,汇总分析形势,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消除隐患。对确已改好的帮教对象应及时解除帮教,让其丢掉包袱,轻装前进。积极努力做好解教和刑释未成年人的接茬教育和就学、就业工作。解教和刑释未成年人的接茬教育对于巩固改造效果,让其彻底告别昨天十分重要。首先街道和单位要建立好衔接紧密、配合默契的接茬教育班子, 于解教或刑释前即与改造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改造情况和目前思想状况,以便制定针对性强的接茬教育方案。其次,改造单位和地方劳动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机会,使其具备一技之长,以便解教、刑释后能投身市场经济大潮,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社会不能歧视解教、刑释未成年人,不仅在就学、就业问题上应一视同仁,提供机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对自谋职业的解教、刑释未成年人,有关部门还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给予照顾,鼓励其自食其力,勤劳致富,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加强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社等部门的沟通,促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部门创造出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影视作品和书刊出版物,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 神“食品”,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社等部门担负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诱因的重任,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着积极作用。督促这些单位在制作和出版各种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时,严格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容,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我院加强与公安、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强化上述部门对音像制品、书摊、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录像室和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督促与管理工作,对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和销售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淫秽物品的厂家、商店、书摊、商贩和播放渲染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的录相室,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查禁和取缔,给予严厉打击,禁止非法音像制品、淫秽书画和其他低级趣味物品的传播蔓延。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还应严格依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严厉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游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前已在中小学附近开办上述场所的,应当限期迁移或者责令停业。通过上述整治行动,彻底铲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和不良因素,还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督促公安机关、文化、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影视、书刊中渲染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恐怖等非法制品、出版物的查禁工作,坚决整治校园周边不良环境,严厉打击和取缔社会丑恶现象。督促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经常向有关厂家、商店、商贩、录相室、电游室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内容,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合法经营。特别是一些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要求经营者设置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醒目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随意进入等。通过这种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不断加大打击和处理力度,能有效地净化社会外部环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篇6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毛泽东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就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最后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 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 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众所周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证。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 紧要处只有几步”, 很富有哲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非常活跃, 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辨别是非观念差, 自控能力弱, 在外界的不良的诱因下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计后果, 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 根据200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统计, 从2000年以来, 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 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 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却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养成教育, 需要从小抓起, 通过不间断的教育、灌输、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恪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使青少年自强自律、自重自爱, 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这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这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希望工程。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1. 各级负总责, 切实重视教育

各级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国民教育。教育局建立由党委牵头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保护网络。切实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常抓不懈, 成立领导小组, 配备专职人员, 由党委一把手亲自负责, 层层签订责任状。

2.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 提高教育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做到了“三个结合一个联系”, 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1) 加强法制教育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五五”普法规划, 以教材为载体, 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 主要学习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处罚法》等。

(2) 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专题广播,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 组织有奖征文, 组织模拟法庭演练, 开办法制宣传园地, 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 让学生送法回家, 与父母共学法, 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 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牢记“红灯停、绿灯行”、骑自行车不准载人规则,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 对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表扬, 弘扬正气。

(3) 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 学校老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 要真正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 学校从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入手, 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聘请医院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 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拒绝各种不良的诱惑。

3.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 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到子女的素质, 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就不容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母过”, 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建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 家长要配合学校, 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不让学生登陆黄色网站, 不打电脑游戏, 不长时间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多学习、少应酬, 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 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注重言传身教, 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 尊重小孩的隐私权,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与学校保持密

一、确立明确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凡事欲则立, 不欲则废”, 明确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目标, 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目标要具有导向性、激励性。

班主任要主动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修改、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中来。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所有目标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内在的动机和需要而不是束缚、控制、约束学生;二是班级集体目标应当与个人目标充分进行有机整合, 符合实际情况, 并有适当的高度;三是目标要求具体化, 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决策参与, 共同制定;五是要求所制定的目标要限期完成并注重绩效反馈, 并及时解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二、加强班集体组织队伍建设

一个没有组织的集体如同一盘散沙, 班集体组织的建设包括组织网络和班级干部队伍两个方面的内容。班集体组织网络包括全班性的 (如班委会、少先队等) 和局部性的 (如兴趣小组等) ;组织网络的设置要灵活,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全体同学中通过民主的方式选出, 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能力, 兴趣和特长, 做到不求全责备, 用人所长;另外班主任要积极培养一大批班级工作的积极分子, 定期从中选出优秀者与班干部进行轮换, 让更多的同学获得自我表现和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使更多的同班级成员得到心理、能力素质方面的锻炼。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干部队伍教育与管理, 确保班干部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班干部队伍建设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选拔;二是加强教育;三是放手使用和锻炼;四是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为集体服务的机会。

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营造优秀集体的氛围

优秀的班集体会有很强的凝聚力, 它像一种无形的磁场把每个成员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 形成一种集体合力。我认为班集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使每个成员具有集体观念, 要让每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集体作出贡献;其次是要让每个成员有集体荣誉感,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在的集体是一个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集体, 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与集体的帮助分不开;第三是要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归属感, 班主任特别注意那些因各种原因游离和半游离于集体之外的成员, 多做思想工作, 把他们重新吸引到集体中来;第四是要创造一种融洽、团结互助的班级气氛。

四、培养正确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切的联系, 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4. 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 优化学生环境

社会各界、各个有关部门齐心协力, 齐抓共管, 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网吧“三室一厅一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 进行必要的清理言行, 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在正确的舆论面前, 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 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 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使之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加速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五、加强班集体思想教育工作

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的整个思想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之中, 这就需要班主任十分重视做好班集体所有成员的思想工作, 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康的心理和性格, 对于班集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的一般原则要求和方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班集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一个整体的目标, 围绕整体目标开展工作;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个体的差异性, 强调工作要有针对性;三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讲究艺术性, 让班集体成员愉快地接受教育;四是强调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想教育工作要细水长流, 充分浸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五是班主任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 不要害怕出现问题, 出现问题是好事, 班主任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

六、培养班集体的民主创新意识

培养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民主创新意识是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因为这种民主意识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是进步的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民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习惯, 这对完善他们的心灵和性格,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民主创新活动来团结、教育学生, 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班集体充满活力和生机, 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成员的民主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诸如班集民主选举、民主评优、民主表决、民主制定班集体工作目标等活动来开展, 当然, 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削弱, 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 使之朝着预定目标前进。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 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要使班集体成员达到共同的既定目标 (教育、教学、管理、成长等) , 班主任要激发每个成员内在的动机和需要, 并且要在成员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 这样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八、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优秀的班集体一旦形成, 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整顿。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析 篇7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认为家庭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故而对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多从父母和教师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则从客观方面分析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成长的不利影响。本文所指青少年包括青年和少年。

一、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父母是犯罪分子的情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反之亦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行为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如果父母是贩毒分子,孩子从小成长在不安定的家庭中,东躲西藏。并且当孩子正需要家长的照顾和呵护时,其父母很可能就已经受到法律的惩罚,此时,孩子就没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必说精神层面上的呵护和照顾。

(二)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每个孩子都想让父母和睦相处,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充当父母关系的保护神。当父母长期争吵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父亲殴打母亲或者两人互相厮打,此时孩子内心的无助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孩子长大后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疏导,很容易复制父母关系的模式,造成恶性循环,下辈人复制上辈人的痛苦婚姻模式。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如果婚姻家庭不稳定,缺乏亲人的关怀和照顾,很容易沾染恶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留守儿童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农村中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城市中关于农民工孩子的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很多孩子被迫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照顾。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和自己的父母感情淡漠。思念父母的时候他们无处表达,他们所拥有的只是过春节时的短暂相聚时刻。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精神上的关爱,爷爷奶奶由于所处时代和其所受教育的影响,只关注到平时的吃穿住行,和孩子缺少内心的沟通。隔代教育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孩子没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应试教育在提供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促使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学校以升学率高为自豪,教师们大部分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教师们也无暇顾及。调皮的学生可能正是由于家庭某些方面的原因,缺少关爱,致使其不愿意专心读書。经调查发现,那些经常打架上网的青少年家庭大多不和睦。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中途辍学,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故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导致师资力量缺乏。教师在现今社会由于工资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是两袖清风。在尊师重教的社会,优秀的人都愿意当教师,而现如今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后选择。教师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优秀的教师队伍数量不多,最终致使家庭不富裕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教育,这样才能在当前金钱万能价值观的社会中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自强不息的秉性,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和科学文化素养,摒弃好逸恶劳的恶习,才能在以后激烈的就业压力中岿然不动。青少年长大成人后收入稳定,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后,社会就会相对更加稳定。(三)、应试教育不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于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关注。应试教育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显然有所欠缺。比如一些大学生不注意尊重室友,为了很轻微的小事和室友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内心中积累的愤怒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压力显然要比其他国家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成长起来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其虽然缓解了一部分的就业压力,但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容易被淘汰。这些青少年在优胜劣汰中被迫辞职后,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很容易为了生存走上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贫富差距太大。我国东西部物质水平和城乡经济水平均差异明显,社会中仇富心理比较严重。很多青少年出生在贫苦的家庭,当其终于长大走出山区后发现很多人过着比他们轻松很多倍的生活,心理嫉妒愤懑,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报复的心态。不难想到,当那些青少年在工地上挥洒汗水,满身污垢时,看到和他年纪相仿的其他人坐在跑车里,悠闲地挑逗着女孩时,他们心中涌起的感觉社会极度不公平的情绪。

(三)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男女比例失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固然有其有利的方面,其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男孩的数量明显比女孩多。每个人都有生理方面的需求,当有一部分男士因为找不到结婚的对象时,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必然会出现。卖淫嫖娼、强制猥亵妇女儿童、强奸类案件固然会增多。

(四)网络上色情视频、暴力游戏甚是常见。21世纪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轻松便利的生活时,其也携带着暴力和色情而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容易抵制不住诱惑沉迷于暴力游戏,荒废学业。严重者甚至模仿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暴力行为,极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曾有一案例即是一青少年在彻夜上网后,故意伤害一名老太太致死,然后对其尸体进行奸污。这些案件的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促使青少年远离网吧,健康成长,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未成年人不得随意出入网吧。

综上所述,青少年在成长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当注意对青少年子女的言传身教。另外,青少年正处于接受知识时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而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同时有关法律法规应当逐步健全,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体系,从而保障青少年顺利踏入社会,达到维护社会安定,提升我国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目标。(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2]白广勇.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爱的缺失及养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成及预防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3]吉朝珑.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篇8

工作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消除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制定本村2011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

村实际情况,成立以居委会主任、驻段民警、老干部和热心青少年成长的村骨干参加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以加强对预防工作的领导,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本村特点的预防工作格局。

二、发挥村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未成人的法制教育

积极发挥村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行村、社会、家庭三结合法制教育机制,坚持以系列的举案说法和法制讲座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是通过举办讲座、看法制教育光盘、以案说法、主题班会、模拟少年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今年暑假期间,我们举办一次中小学生暑期普法学习班,宣讲《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二是

采取评选进步生、吸纳不良行为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

三、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氛围

充分发挥村活动室的作用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紧紧围绕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鼓励和支持村未成年人参加村举办的各项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办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游泳、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群体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内容的文化活动,为广大村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田桥村委会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总结 篇9

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市综治委副主任、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李盛富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部署要求上来,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特点规律,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抓紧抓好,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李盛富充分肯定了普洱市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问题,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落实工作职责,注重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整体合力。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 篇10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特征 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希望未成年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然而,令人扼腕痛心的是:近年来,未成人犯罪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经过历时20多天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未成人犯罪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主体分布特征

犯罪主体分布特征:农村的多于城市的,辍学生多于在校生,留守孩多于非留守孩。受教育低的多于受教育高的,闲散未成年人多于非闲散未成年人。

二、犯罪主体的犯罪特征

1.团伙化。几个少年中,往往有一个甚至多个的组织者,怂恿其他的随从人员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甚至十几二十人,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的,有的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有的纯粹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共同作案,或是盗窃、或是抢劫,或是打架斗殴,或是扰乱社会秩序……不一而足。

如,福建特大青少年犯罪团伙“罗源90帮”,就是青少年团伙作案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罗源90帮”16名成员中有9人为1990年后出生。2006年,这个团伙先是在罗源县城关、松山镇从事敲诈勒索、容留卖淫等小规模犯罪活动。为进一步壮大“实力”,笼络、豢养更多成员,团伙主要人员林昌文等在罗源县松山镇以及邻近的连江县透堡镇和马鼻镇等地,分别开设多家地下赌场,并有组织地安排专车接送参赌人员,为参赌人员介绍高利贷等,每天通过抽头方式获利10多万元。2008年后,这个团伙一度发展到20多名成员。“实力”壮大后的“罗源90帮”开始进一步垄断市场、强迫交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团伙还以“借钱”名义,多次向当地的海鲜批发店勒索巨额钱财。直至被我公安机关捣毁。

2.低龄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以前未成年人作犯罪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之间,而近几年则为14至16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在14岁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到了10%以上,出現了“危险的“14岁”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更加危险的“13岁”现象。其中,在校生与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分别占30%和60%以上。

如,一个绰号“十三省”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由13个孩子组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全部是被亲人遗弃而流浪街头的孩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1 由此可见,家长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要负全部责任。

3.低质化。近年来,未成年罪犯中,大部分成员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这些人文化水平低、素质低、法律意识淡泊,他们犯了法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即使经过教育,他们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判刑后,经过政府的教育,才后悔自己触犯了《刑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16岁的刘小超身材瘦弱,说话慢声细语,却是一个10多次抢夺同龄人财物、打伤同学的少年。当他被派出所民警将他抓获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甚至语出惊人,说他也曾被同学抢过,可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而是自己悟出了“道理”:“只有自己也去抢人,别人才不敢来抢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小超是一个法律意识多么淡泊的少年。

4.外籍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不少未成年人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久而久之,部分未成年人就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些未成年人去城里打工,因不堪重负而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就参与了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未成年人,就不得不在社会上浪荡,成为社会的闲杂人员,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如,16 岁的小刘是河南农村人,征得父母同意来到郑州一家饭店打工,但他干了一个月便不想干了,因为,他实在是受不了每天夜里3点就要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的高强度的工作,况且工资又低。他就想到了快速生财之道的方法──抢劫。于是,他就与另一个未成年打工者一拍即合。某天晚上,就带着作案工具,在一个胡同里对一个妇女实行抢劫,没多久就被请到当地派出所。

5.犯罪手段成人化、凶残化。早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多是以敛财为目的,盗窃或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简单犯罪活动,而犯罪手段也只是采用“言语威胁”、“以大欺小”等轻微暴力方式。2而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不再限于以往相对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逐渐显现出成人化、凶残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有一名少年为报复另一少年小王,对小王实施严重的身体伤害,纠集一些同龄人一起殴打小王,并把小王的生殖器割下;比如,有的少年以拍摄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钱财等等。

6.犯罪手段科技化。据中国西藏新闻网国内法制栏目报道:网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网络则是直接改变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利用网络进行高科技手段作案是‘90后’犯罪另一突出的特点。”

如,一名17岁的少年,得用他在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个‘北京彩票预测网页’,发布到网络上,并对外宣称:想要彩票预测的结果,就要先交98元的会员注册费用,如果彩票预测的结果不正确,所有的押金全都退回。结果有不少人受骗。

由此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加强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教育,首先要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做父母的,应自觉努力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子女的成长摇篮。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并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一个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的。家长不能动不动就摆家长的威风,以居高临下的架式说训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对孩子实施暴力。否则,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就会有逃避家庭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特别提醒的是:那些单亲家庭,更要努力尽到监护人的作用,婚虽然离了,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离婚而终止。另外,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俗话说,务极必反,过份地溺爱孩子,就会养成孩子不讲理的叼蛮习性,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事,就容易有过激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建议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多与孩子沟通,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果发现子女行为不规范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发现子女有越轨行为要果断地加以控制和挽救,决不能包庇纵容或怨天忧人。

加强家庭教育,是扼制未成人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礼貌守法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文明礼貌守法的。

2.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许多学生没有法律意识,甚至是法盲。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让学生阅读普法教材,如《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思品课等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二是开法律讲座。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结合省内外、国内外中小学生的热点问题、违法事件等开法律讲座,用现实中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以达到震摄心灵的目的。三是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交往中的磨擦、矛盾、不良的思想苗头等,并将其扼制在萌芽状态,以免发生暴力、抢、偷等违法事件。是对那些后进生,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讲究教育方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改掉不良的习惯。四是观看图片与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影片。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的教育,做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把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赶出校门,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否则,这些学生一旦“流浪”到社会上,那犯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学校是未成年人养成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能够给予青少年进行成功的养成教育。

3.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都有义务与责任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各地的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加强阵地建设,各种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和社会已有的阵地资源,要向未成年人开放,使他们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

只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社会环境净化了、文明了,那么滋生犯罪的温床就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丁敏责编.法律法规汇编·刑法[M].《司法考试口袋书系列》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11,第5页

[2]李松.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凶残化[N].法制日报,2011-04-29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篇11

由于存在这许许多多的问题, 只有知道造成财会人员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 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因此, 对财会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会计环境探析

1、市场观念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财会人员本身工作和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其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特别在社会体制, 观念转变迅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社会心态、风气、环境, 对财会人员影响极大。

2、硬性法律法规的“软约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首先依靠法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而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则更是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 使其更加胆大妄为。

3、外部监督不力。由于多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 加之分散管理, 缺乏横向信息沟通, 从而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而有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普遍存在监督弱化问题。

4、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从源头杜绝造假的保证。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 个别企业甚至完全处于无序状态。更多的企业则是有章不循, 将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 挂在墙上”, 流于形式。

5、员工素质差, 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不可否认, 我国企业的经营者有相当一部分政治素质不高,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名利思想严重, 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与内审人员, 不具备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旧的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在一些单位长官意志严重, 民主意识淡薄, 形成了一种“臣服文化”, 经济上的超常求量, 迫使会计人员不得不造假而置法律、制度、原则于不顾。

二、心理分析

1、逐利心理。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违法动机, 是贪污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造假者通过贪污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

2、冒险心理。违法者知道要想通过造假捞到好处、并逃避来自各方的监督和检查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 但这种冒险的心理逐步被致富后的快慰和蒙混过关后的侥幸所抚平。

3、机遇心理。财会违法犯罪人员大多是利用职务之便, 认为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场合谋利。

4、从众心理。造假者认为当今社会假账泛滥而被发现的机率很小, 即使被查出, 受到制裁的个人甚少, 反而有不少造假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名誉上得到了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的好处。

5、侥幸心理。财会犯罪人员自认为手段高明, 不会被发现;或是掌握了应付检查的方法, 认为可以与检查人员周旋;或是了解到本单位涉案人员甚多, 即使查出了自己的问题还可拉众人一齐下水, 于是法不责众, 不了了之;或是认为自己后台硬有关系网保护, 查出问题来也是有惊无险。

6、抗拒心理。对待各方的监督检查不在乎, 采取不配合、不合作的策略。“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财会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从根本上消除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来制止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财会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内容是, 爱岗敬业, 廉洁自律, 诚实守信, 坚持原则, 客观公正, 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人员也绝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 面对当前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职业观念, 以赢得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赖和崇敬。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树立“诚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观念。大环境的社会风气涉及到各个行业, 要求广大会计工作者, 在依法办事, 认真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同时, 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自身约束。

3、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 做到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4、法律的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能完全依靠舆论监督来约束, 必须要以法规的形式,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情节严重的, 由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等, 这些都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起了很好的作用。

5、加强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是会计行业组织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管理与约束的途径。尤其是针对那些尚未引起违反会计法律制度, 但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可以通过教育, 吊销证书等方式, 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6、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非学无以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该是一种理智的, 自觉的道德行为, 必须伴随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7、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制定一套更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现阶段, 西方国家的会计水平要高于我国, 不仅在会计准则等方面, 而在职业道德方面, 我们也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 洋为中用。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以减少消极的外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可以少走弯路。只要我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 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 时刻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区分开来, 时刻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就一定能干好会计。

参考文献

[1]、马亚军《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研究》《人民检查》2005年03期

上一篇:办公纸张使用规定下一篇: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调剂名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