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2024-08-30

青少年犯罪观后感(精选10篇)

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篇1

我认真翻阅了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违法案例,难免心伤,案例中的犯罪青年几乎跟我们差不多大。本应该在学校享受青春美好时光的他们却在花样的年华踏上了犯罪这条不归之路…

家庭是每个孩子生活的起点,家长则是我们生活学习的最直接启蒙者。现在很多违法青少年的家庭都存在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使青少年在家里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本应该有的温暖。试想,一个整日在家面对父母不和或恶语相向的少年,怎么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所以,我认为家庭和谐对青少年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父母更应该懂得对子女的科学教育,改变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同时家庭成员也要关心孩子,特别要在思想上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孩子心里的烦恼或困惑。更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使未成年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最单纯的温暖。这样孩子才能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想想,一个心理健康,家庭幸福的孩子又怎会价值观扭曲,放任自己去踏上一条不归路呢?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问题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最大关键!现如今,也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孩子们都享受着来自多个家长的溺爱,使很多孩子从小就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也很多问题……这些往往也是青少年误入企图的一个原因。并且,我认为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祸根……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常常对涉世未深,判断力差的未成年人起着导向作用。含有暴力、赌博、色情、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的有害信息乘隙而入,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与思想。以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家人有时也需对孩子的社会交际进行小部分干预,尽早防止孩子误入的歧途。

这些都是我看完案例后的感悟,也更加警醒自己要端正自己的自我价值观,谨慎交友,更要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到学习中来,享受在校园里的最纯粹的青春美好!

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篇2

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第一, 青少年犯罪率高于中老年犯罪率。第二, 在全部刑事犯罪中, 青少年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老年。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所占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中老年犯罪比例则不到百分之三十。

二、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盗窃、抢劫、流氓、伤害、强奸。这五类案件约占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中老年犯罪类型则较为分散:中年犯罪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盗窃等财产犯罪!, 杀人、伤害等人身犯罪, 强奸等性犯罪均占一定比例;老年人犯罪则不多见于人身犯罪。

三、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与中老年犯罪相比,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以暴力性、直接性为主要特征。据统计, 在爆炸、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中, 青少年约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 犯罪手段的直接性、暴力性逐渐向间接性和非暴力性转移, 到老年人犯罪已很少用暴力手段直接进行犯罪活动。他们进行的犯罪大多是非暴力的、间接的。这些与其年龄特征是相适应的。

四、犯罪组织性上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大多是拉帮结伙进行, 犯罪团伙是青少年犯罪中最突出的组织形态;中老年犯罪大多是单独进行, 即使有些共同犯罪, 也不像青少年犯罪团伙那样, 以崇尚哥们义气为联结纽带, 而以人身或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互相依存, 也有的是充当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背后操纵者或幕后指挥者。

五、犯罪动因上的差异

从犯罪动机的形成来看,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互感性等特点。家庭、居住、工作、人际交往等微观环境及特定的刺激情境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影响, 要大于它们对中老年犯罪动机的影响。从犯罪动机的内容来看, 青少年犯罪动机大多较为简单, 有时出于满足暂时性需要, 就去偷、去抢。青少年犯罪动机还常常带有游戏性的特点, 大量犯罪是以其过剩的精力和情绪的宣泄为特征的, 青少年犯罪动机内容还容易发生变化, 刺激情境变化了, 动机也随之变化, 因而易导致多方面犯罪。

与青少年犯罪不同, 中年犯罪常常是先形成一定的财产或人身犯罪的动机, 然后有准备、有预谋、有步骤、有理智地进行犯罪活动, 而老年人犯罪的动因则较为复杂。

六、犯罪认知上的差异

从认知水平来看,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常常是较低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表面的、低层次的, 对外部事物缺乏批判性, 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 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省力, 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中较为少见。

七、犯罪性质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篇3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對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国网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2004,8,27.

青少年犯罪 篇4

09应用心理符樱樱109119148

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1.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是工人,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

2.犯罪的原因:

受父母亲从小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张某形成了爱偷东西的坏习惯,父母的夸奖更是强化了他的行为。上学校时,他的行为和思想也没得到纠正。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看到这里,我想说:其实未成年人是不让进网吧的,是要看身份证的,这也说明了这种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也涉及到了职业道德问题。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原因,使他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3.作案方式

先是独自偷窃,然后是同伙偷窃。主要是在人不注意时,将其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等偷回去。

4,案例的看法

看到这个案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青少年犯罪主要受到父母,家庭,社会,同伴,等的影响。

4.11父母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从小到大,孩子接触最多的还是父母,并且,在孩子0-3岁时,父母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如果,父母传受的更多的是负面的行为和思想,那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将是负面的。我也想到了精神分析所说的“情节”:如果,孩子小时候的经历比如:创伤,或负性事件。那将伴随这个孩子一生,直到情节被解除。所以,父母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榜样。而案例中的父母正上传授了些负性的行为和思想,最终,是孩子误入歧途。

4.12学校的影响

孩子一般5岁就上学了,还有的2岁半就上幼儿园了。此时,老师的影响对孩子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师的教学方式,职业道德,为人品德等又进一步影响着孩子,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案例中的张某,并没有谈到学校,但是,如果,在小学时,老师,发现并及时进行了教育,有可能他就不会误入歧途了。

4.13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网吧的老板发现他是未成年人,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让他进入,也就不会结识了那么多的不良网友。

4.14同伴的影响

可能处于群体压力,也可能处于哥们义气,或是模仿和从众,或是互利互赢。张某应该是互利互赢吧。

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4.21家庭因素

父母要以良好的品行为榜样,以身作则去告诉孩子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且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尽到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22学校因素

加强教师的道德法制教育,是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品德,教学方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4.23社会因素

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喜欢卡通、动漫的特点,将法制宣传知识融于这些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寓教于乐。

4.24法制因素

对已经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实施“浪子回头金不换”工程,这相对于单纯的惩罚而言更有意义。

4.25个人因素

青少年犯罪分析 篇5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o us that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confronting Chinese society is the teenager crime-that is, crime committed by individuals who haven’t come of age.Why it happen?.One reason is tha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our life, people have more sources of entertainment, among which TV is the most popular.However, many TV programs are full of violence and crime.Influenced by these programs, teenagers, who are not mentally mature enough, will follow the examples to commit crimes.Another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on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breakup of more and more marriages.Those teenagers who live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re said to feel neglected and may easily develop bad behavior.Being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weak, many of them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trap of criminals.Families have also experienced changes these years.More families consist of one parent households or two working parents;consequently , children are likely to have less supervision at home than was common i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This lack of parental supervision is thought to be an influence on juvenile crime rates.Although the problem cannot be solved immediatel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ind possible solutions.For one thing, parents and society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young boys and girls.Teenagers themselves should have enough knowledge of law so that they can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趋势, 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从犯罪主体看, 犯罪年龄低龄化。青少年的生理普遍早熟, 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 导致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组织看, 团伙犯罪比较突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 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 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 减少作案阻力, 使犯罪易于得逞。

从犯罪类型看, 暴力型案件增多。青少年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制力, 好胜心强, 容易意气用事。因此, 易犯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等暴力型犯罪。

从犯罪手段看, 呈智能化。青少年视野相对开阔, 其智能也相应提高, 在作案手段上, 一改过去的盲目性、无知性, 出现了智能化、技术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原因, 二是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缺乏协调发展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时期, 心理发育不成熟, 对自身的行为难以把握, 面对挫折和失败, 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 因此很容易感情冲动, 不计后果, 从而发生偏离行为。

2. 思想上缺乏纪律约束、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青少年从小养成了种种不良思想和习惯, 在家中讲究吃穿, 不尊敬长辈, 懒惰、自私、霸道、任性;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自由散漫、恃强凌弱;在社会上横行于市、胡作非为、玩世不恭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法律意识。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教育不当是紧密相关的。具体有以下几种:家庭残缺型、不良影响型和溺爱型。

2. 社会原因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不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拜金主义”思想盛行, 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录像、游戏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不健康因素对涉世不深, 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毒害和腐蚀作用, 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近年来, 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少缺陷, 这是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片面化、闭锁化和差异化。所谓“片面化”是指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 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极差, 在外界不良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所谓“闭锁化”是指学校对性知识教育视为禁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时期, 普遍存在性早熟, 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性知识和道德教育。一旦发现问题, 应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教育矫正, 不应简单借助于“除名”、“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 把矛盾推向社会。这些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上, 无人管教, 往往很快加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行列。所谓“差异化”是指学校应面对全体学生, 好、中、差一起抓, 对那些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学生更应倾注心血, 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学习和上进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 家长从小就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预防不良倾向发生。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 是衔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 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 更不能随意开除。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协助者的角色, 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为青少年就业开辟渠道, 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有工作, 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颓废、堕落的道路。

4.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青少年学校犯罪探讨 篇7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从司法实践来看,青少年犯罪大体有以下特点: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抢夺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向犯罪道路,是由一定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所致。内因上,主要是青少年自身原因,外因上,主要来自家庭、学样和社会三个方面。

1.青少年自身原因

(1)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许多青少年犯因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将社会上正面的东西看成是反面的,而反面的东西则认为是正面的。如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打架斗殴的人是英雄,将吃喝玩乐、“阔少爷”的生活方式看作是自己追求的目标。盲目的崇拜和盲目的追求,导致某些青少年接受了反面“偶像”和不良文化的影响。为了达到他们所谓的“高沿生活”,走上犯罪道路。

(2)道德观、意志力薄弱、心理上不健康

在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的部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意识特别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常因一句话、一点小事吃了亏就图报复,走极端。如某些在校学生会结伙逃学、玩游戏机、泡网吧,当超越消费能力时,他们就会通过盗窃、抢劫、敲诈等非法行为获取钱财。

(3)文化素质较低

成年人犯罪一般是与文化程度成反比,文化水平越高,犯罪率就越低。而未成年人则是两低一高,即小学文盲犯罪率低,高中以上文化的犯罪率也较低,初中生犯罪率较高,在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有75%为初中文化程度。原因是我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文盲几乎没有,而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的较多,这些无工作可干的青少年,整天游手好闲,在心理上比较空虚,好奇心较强的他们,又不甘在家中寂寞的呆着,总想到社会上找点事情干干。他们走到社会上处处感到很新鲜,对很多事物有一种神秘感,法律意识淡薄的他们不管什么事情总想试一下。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趁机拉他们入伙,部分不谙世事的少年便稀里糊涂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

犯罪的青少年家庭主要有表现以下几种:一是残缺型。调查显示,表少年违法犯罪的有24%属于家庭残缺,他们大部分从儿时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些最基本的权益受到侵害,甚至被人为剥夺。不少长期在社会上流浪,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和感染下,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溺爱型。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有些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对其缺点不但不予指正,却当成优点鼓励,导致孩子随心所欲,从小养成了自傲、享乐、蛮横的不良习惯。三是粗暴型。有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时,不讲道理,棒打辱骂,简单粗暴,使子女产生逆反或报复心理,忍受到一定程度而爆发,不少因此成为罪犯。四是放纵型。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思想、学习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最后导致子女犯罪的恶果。

3.学校原因

目前,个别学校和老师还单纯追求高学分和升学率,放松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没有全面推开,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流于形式。而且部分学校教师的素质也较差,鄙视后进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体罚、训斥差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逆反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产生厌烦情绪,不愿去学校,却到社会上去游荡,时间久了就会结交社会上的部分坏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外国一些腐败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们的国家,不同程度的污染青少年的心灵。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金钱万能的诱惑。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使部分青少年产生了追求享乐和高消费的念头。部分青少年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道路。二是社会不良媒体的影响。部分不良网站、歌舞厅根本不顾及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一些不应向青少年开放、传播的东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三是不良群体的影响。青少年基接触了社会上游手好闲或有犯罪前科的不良群体,会在其诱惑或教唆下参与共同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必须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议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全党全社会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现在的青少年将是跨世纪的劳动大军和科技人才队全的后备力量,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全社会必须构建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表少年加强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既是家庭、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教育、挽救、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帮教体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巨大合力,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同时,要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列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把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政法机关执法检查的内容。

(三)要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一是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力求将青少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对有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其次,要认真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置法制教育课,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使他们树立起法制观念的意识……

第三,要办好工读学校和青少年劳教所、妇教所、少管所。

(四)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1.要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3.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4.要加强德育、劳动、生存技能的教育。

(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六)要成立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

四、如何预防校园犯罪

(一)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环境。鉴于网吧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目前在我们国家,从大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的国家立法,小到各地出台的一些规定,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以及网吧设立的位置等都作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但尽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依然屡有发生。因此,如何使这一高科技的产物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我们在网吧的管理上下大力气,从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

(二)加大对出租房屋及宾馆、旅馆的管理力度。许多案件都反映出:个体小旅馆及出租房屋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比如邹等四人强奸案中,曾经有多名男女混居的现象,但均未受到房主的阻止;前面提到的因盗窃被判二年半有期徒刑的少年犯王某和李某,二人也未受过任何阻拦即轻而易举地租房公开同居。同居,甚至是多名男女混居,在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流串作案人员也常常寄居旅、执行所或租住房屋。因此,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刻不容缓。一是要建立出租房登记制度,做到对出租的房屋有帐可查,并对随意出租者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其得不滨,从而扼制住黑屋出租的暗流;二是要加强对旅客证件的审查,对那些证件不全或没有证件的以及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男女共同投宿的,一定要严格控制入住,并及时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三是要加大公安机关的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城我内的出租房屋进行检查,对检查出来的违规、违章者,不仅要进行经济上的处罚,而且要取缔其出租资格。

(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管理。经查,每年学校都有很多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小到迟到、早退,经常旷课。大之打架斗殴、酗酒滋事,严重的有夜不归宿、通宵在校外上网、校宿舍内聚众赌博。其伤痛之悲惨,其教训之深刻,都令我们触目惊心、不可忘怀。学校也及时颁布了多种规章制度、条例,尤其是《校园治安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加大对校园学生的管理。

(四)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的父母、亲友的影响巨大,家庭教育责无旁贷。14至20岁正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年龄段,这时社会对他们影响比较大,比如录像厅里播放的黄片以及个体书摊上的书籍等宣传品。这些黑社会文化浸入了他们思想之中,潜伏着一种犯罪意识与根源。从诸多青少年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身上暴露出一个共性问题,这就是未成年人都很推崇他们心目中的老大,即使自己进入铁窗,还念念不忘老大的恩德,这就反映了黑社会意识对他们的渗透之深。他们为什么易接受阴暗面的东西?其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失控。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或家教不当,过度溺爱等都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不正常心态而失足犯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则为青少年团伙犯罪埋下隐患。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时,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在人生中走得孤独,亲情远离,使他们从孤独走向彷徨,从彷徨走向犯罪。

要从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法律教育,那么就请父母与社会同他们贴心交流,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党、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才能有效加以抑制,使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青少年犯罪概述资料 篇8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笔者对此予以赞同。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预防青少年犯罪计划 篇9

为提高青少年守法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枧槽村2011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一、统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关方针、政策、原则,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保护及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协助配合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和青少年犯罪的滋生地,减少或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基本情况

我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五万余人,重点青少年群体27人,占万分之六不到,情况总的说来比较好。但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家庭的一员,他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和左邻右舍的生活,不可小觑他对周边的影响。通过对辖区内的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排查摸底,我们了解到重点青少年群体中违法犯罪与网络、贫困、文化素质低、家庭异常等情况密不可分。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

人们既然不能离开互联网,那就只能加强对它的监管。首先,加强对黄色网站、诈骗网站等非法网站的打击,网站违法人员的处罚要从快从重。其次,加强对合理利用网络的宣传,青少年喜欢上网,我们就加大在网络上的正面宣传力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最后,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对发现有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者,要处罚得他们不能东山再起。

(二)、加强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2、加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学校应对达到义务

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有所提高,而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并对学生无故旷课行为进行管理和及时通知家长,确保青少年不进出不健康场所和不在不健康场所逗留。

3、加强控流保学力度

对辖区内适学青少年,要有一个完全的摸底,要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对少数经济困难家庭,要加大支援力度,确保青少年能有一个合适的就学机会,决不能因为经济问题,而造成义务教育都不能享受,确保不能剥夺任何一个适龄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权利。

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三)加强共管力度

各部门必须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四、具体做法

1、了解和掌握我街道有劣迹青少年家庭及个人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对劣迹青少年进行因人施教,建立帮教小组和帮教计划,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家访谈心,通过家人、邻居及其它渠道掌握劣迹青少年思想动态和社会交往。

3、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法制讲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益活动,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利用宣传导向通过不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增强青少年抵御不良行为和社会毒瘤侵蚀的能力。

5、以社区为阵地,以派出所为主,综治办配合,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及青少年法制教育联系点,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常识。

6、加强对各内网吧和夜间营业场所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7、对曾今有过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进行接对帮教,每季度谈话一次,帮其早日认识错误,重新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

8、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画报,标语、展板和一些违法犯罪人员的亲口讲述。

9、开展亲情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同乡镇建设、乡镇教育、普法等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局面。

今后,街道团委要进一步规范预防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在继续扎实作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性的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工作,不断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整体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龙山镇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为切实推动全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各项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根据上级要求,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一、建立预防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明确职责,落实人员

根据乡实际情况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构:由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闫义智同志任组长,镇团委书记张韦、镇综治办主任赵志山为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宣传办、文化站、妇联、团委、派出所、中小学、卫生院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工作力度,在预防办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切实为青少年远离犯罪、遵守法纪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

1、将开展法制教育与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育青少年做文明守法公民。

切实配合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照准切合点,将文明礼仪教育同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塑造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的当代青少年良好形象;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法律素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切实加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密切社会、学校、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构建预防网络,开展全方位法制教育。

充分发挥法制校长作用,利用法制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提高守法意识;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教师监督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礼讲法,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切实保障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利用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堂,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耳濡目染宣传守法意识,营造家庭和谐、守法环境。

3、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少年宣传教育活动

要因地制宜的把握学雷锋日、植树日、安全教育日、儿童节、安全生产月、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大规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自护教育。

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变化极其微妙,极易受外界和自身影响,波动很大。要密切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变化,通过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和由任课教师或专职心理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生理辅导,调节引导他们克服各种成长期综合症状,提高未成年人人自觉抵御不健康的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防止因冲动或贪图享受而误入企图。

三、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长效机制,加强沟通、逐步完善队伍建设

建立由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沟通信息,协调、督促、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相关事务。及时对工作出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上,通过预防、挽救、教育感化等方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逐步完善帮扶队伍建设。通过在学校,发挥集体作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帮

流动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 篇10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犯罪 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人口涌现了大城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漂”一族中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有77864971人。他们不仅可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可能是破坏者,通过抽样调查流动青少年犯罪比例占到青少年犯罪总量的67.8%。而流动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流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窘迫是根本原因

根据全国普查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本地人口的收入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上海为例,本地人口的收入高于流动人口39%。工资相对较低的同时,流入地的消费水平却较高,这就造成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生活更加的拮据。

不仅如此,流动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制度以及文化程度等原因流动青少年相对于本地人工作机会较小,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经济上的拮据造成了流动青少年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家庭教养的缺失

都市生活和工业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家庭教养,在物质关系铸造的城市中更多的不是关注于道德教育,而是知识教育或者说是效率。与农村生活不同,家长进城务工,其生活的目的成为了努力挣钱,而农村生活则以生活为目的进行农作,价值取向的变化致使许多流动青少年的家长疲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教导,若是青少年单独进城务工那么家庭教育则更无从谈起。据调查,犯罪的流动青少年的家长47%并不清楚子女的行踪,26.3%的家长并不十分清楚。

家庭教养中另一重要因素是邻里教育。但这与农村中的邻里关系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一般是以同姓或是长期共同居住为基础,而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相对较淡。根据“破窗理论”在不良的邻里环境或冷淡的邻里关系中生活也容易滋生犯罪。

(三)学校教育的世俗化

学校教育是支援社会控制的主要依托,它不仅可以给予青少年知识,也可以控制青少年过早的进入社会。可以说学校是隔绝青少年和社会不良影响的一道屏障,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流动青少年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据统计,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占62.9%。同时,应试教育下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极端忽视,一个好学生也有可能是一个道德白痴或者是法制文盲。而这种学校教育的世俗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本地青少年。

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而,也会使青少年游荡于社会结识不良人群,而且低学历也会影响日后工作机会的获得,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四)亚文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进入城市的流动青年面对陡然增加的信息群无法正确的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是近些年大众传媒对于黄色、暴力等信息的无区别传播影响更为严重,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

除了不良的文化传播以外,流动青少年之间形成的亚文化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据统计,78.2%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68.3%的人是与同伴或者是哥们共同犯罪的,并且26%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为了朋友,流动青少年在本地人群中没有归属感,并且父母子女关系也很容易弱化,此时很多人就会与自己同龄的流动青少年结识,拉帮结派,并且在相互鼓动中实施犯罪行为。

二、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且成本最小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丰富的中国,家庭教育更具优势。但是家庭教育方式必须科学,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中成长的青少年容易模仿类似的暴力行为并且减损父母子女关系,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当青少年进行传统活动时例如学习、运动等时,其产加其他非传统活动例如打驾、犯罪等的精力就会减少。因此家长应当设法督促子女进行传统活动,并且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支援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支援家庭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它与家庭教育不同,其成本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化、集中式的教育制度下不仅应当为青少年提供知识,同时也应当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流动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大公共政策的保障作用

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社会政策如果不尽合理,那么只会激化一部分人的犯罪“积极性”。二元的城乡结构阻碍了流动青少年融入城市的道路,首先户籍制度不仅减少了流动青少年学习就业的机会,也使流动青少年得不到与本地青少年同等的社会保障。虽然现阶段可以采用居住证替代暂住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的尴尬身份,但这一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此同时应当注重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学习就业制度的跟进,消除流动青少年的诸多歧视待遇,真正为其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加强流动青少年的职业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在获取工作时更具有竞争优势,这才能根本上解决流动青少年经济条件差的现状,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上一篇:描写英雄的经典语句下一篇:小狗淘淘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