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2024-05-10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共10篇)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1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青少年犯罪”可以查看到许多相关的新闻, 近年来愈发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着实让人头痛。1997-2013年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表显示, 199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达19.92万人, 2008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升至32.2万人, 增长了61.7%。[1]如此快速的增长不仅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而且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1. 青少年拉帮结伙共同犯罪, 具黑社会组织性质

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团伙作案[2], 因为年龄小依赖性较强多半都是由年龄稍大的孩子做头领。对于个人犯罪他们还是心存胆怯的, 毕竟自己思想和体力都相对有限不足以威慑他人, 但是对于团体在一起是便充分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一人领导众人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为16.93%[3]。

2. 青少年犯罪作案不计后果, 手段残忍凶暴

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心浮气躁情绪起伏较大, 由于思想方面相对不成熟, 容易被不良风气影响产生极端心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一般都带有一定疯狂的行为、思想, 手段极其残忍, 对于受害人毫无怜悯之心, 完全不在乎犯罪给自己、社会造成的恶劣后果。

3. 冲动犯罪, 犯案目的简单

青少年一般指14到25岁的人, 而在此期间的青少年正是自尊心和欲望强烈体现的年纪, 由于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 面对非难或者诱惑自控力度小, 易造成冲动犯罪。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 法制教育推广对青少年覆盖面不全

法制教育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校里青少年会对法律有所了解, 形成自己的认知约束自身行为, 但是法制教育对于校外的青少年的教育却是力不从心。虽然中国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仍旧有许多青少年早早从学校辍学在社会上游荡, 年幼的他们正值学习、完善自己的阶段, 在没有良好的学习、法制监督的情况下, 他们就像一块干海绵, 在社会的海洋里吸收一切好的坏的。由于对法律认知的缺失, 缺少分辨善恶的能力, 做起事情来自然考虑不足, 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痛快, 结果断送自己大好的未来。

2. 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教授内容略显枯燥与实际脱节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往往忽视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主要课程的教育学习, 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对于法制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重视不足, 在校生对法律认知不全面。当前的法制教育形式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 教师主要以课本的讲授为主向学生科普法律知识。不仅达不到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 还让学生产生了消极心理。除了课堂上的教授, 在校学生们鲜有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这也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片面。[4]

3. 家庭忽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 家长则是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长对法律法规的淡漠, 体现在父母自身行为不良, 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 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傲娇、蛮横无理的性格, 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一些成长在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 性格发展方面也会有所缺失。大多数青少年罪犯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学习成绩不好, 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 除了教师没有人监管学生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 由于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老师和同学产生距离感, 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 这也造成这些孩子面对诱惑或者挫折不知所措无处求助, 发展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和普及

宣传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 抵抗不良诱惑。作为祖国未来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青少年, 他们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现在的青少年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法制教育的宣传可以多种途径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 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 立志做严于律己、思想成熟的好青年。[5]

校园、街道张贴悬挂宣传海报, 图片、文字相结合吸引青少年;很多的青少年喜欢一些文学读物例如《读者》, 刊物里也可以介绍一些法律知识以及普法小故事, 凭借刊物的读者群体和有趣生动的故事, 青少年们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 也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严酷的处罚, 让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们上网主要就是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等娱乐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向青少年宣传法律知识, 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 面对信息纷杂的网络时刻保持清醒不受人蛊惑。

2. 完善教育内容, 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课堂内的法制教育应更多样化, 教育方法可以稍加调整,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 联系到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 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同学将身边或者听说的事例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 而且帮助大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普法活动, 例如听普法讲座、看普法电影宣传片、参加普法知识竞猜、辩论等,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更有效地宣传了法制教育的重要,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

完善教授内容, 法律教育的课本应定期更新内容, 主体教育内容和法律知识为中心进行拓展, 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案例多为近些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犯罪事件, 要对学生们起到威慑的作用, 从多方面论述违法犯罪将给社会、给自己、给受害人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亦要宣传一些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 与犯罪事件形成对比, 加大学生的感受落差, 让青少年对违法犯罪说不。

3. 突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重要, 家长要抓住孩子健康成长的黄金期, 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智、理智的思想。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 但是不能盲目的溺爱, 自身遵纪守法的同时督促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身为家长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有违法的苗头时及时发现制止。重视对“预警学生”的引导, “预警学生”指的就是在学校犯过错误表现不好的孩子, 在学校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开导教育, 作为家长更要有忧患意识, 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 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乐观地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多和老师沟通, 双方一起努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的学习虽然重要, 但是学校和家长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 当前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说明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发展仍旧任重道远。通过介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列举了一些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强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了解法律、认知法律, 才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近些年经常占据新闻版面,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还不健全, 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良好的自制力, 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简单分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当前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论述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出几点重要举措。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举措

参考文献

[1]徐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1997—2013年的统计数据[J].青年探索, 2015 (06) :46-48.

[2]谢建社, 刘念, 谢宇.青少年犯罪的时空分析-来自广东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 2014 (03) :115-125.

[3]熊谋林, 胡瑶, 张琪, 马丽源, 代亮亮.青少年越轨、犯罪与“社会一体化”预防理念[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 (01) :38-57.

[4]刘小甫.我国未满十八岁青少年刑事犯罪现状的定量分析[J].商, 2015 (15) :247.

[5]王卓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J].赤子, 2015 (06) :87-8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2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2007-12-15 23: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2)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

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全区“四五”普法规划的有关要求,立足本职,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仅以xx区的情况管窥面上的现状。据法院统计,南京市xx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2000年审结刑事案件73件,135人,2001年审结刑事案件112件,196人,2002年1-10月份审结刑事案件79件,120人。以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为例,在该庭审结的211件208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及在校生犯罪的有31件56人,分别占17——18。其中,14——16岁1人,16——18岁5人,18岁以上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6人,拘役5人,缓刑32人,管制1人,单处罚金11人。

可见,我区青少年犯罪面临问题比较严峻,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状况如下: 一是案件集中,以侵财型犯罪案件居多。在校生犯罪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由,其中,盗窃、抢劫案件侵财型犯罪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在31件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等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犯罪占突出地位。自2001年1月至9月,生效判决中的在校生盗窃犯罪案件13件21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43和38;在校生抢劫犯罪案件6件23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20至41,侵财型案件的凸现,充分反映出犯罪在校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崇尚吃喝玩乐,爱慕虚荣的不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在在校生案件中,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伤害他人身体为目的的暴力型犯罪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在审理的3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以上是团伙作案。以往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等类型,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上升,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区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8年以来审理外来违法犯罪青少年17名,占全区查获的全部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的。近年来,全区本地青少年犯罪总人数大体持平,而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显著上升。

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1997年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19名,占已决犯的。1998年以来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21名,占已决犯的。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 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

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干预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青少年 违法 家庭 干预

【中图分类号】D92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5-02

每个学生每天在学校时间只有七八个小时,其他十几个小时和漫长的寒暑假都在家庭的监管之下。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千差万别。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法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二种类型:过分溺爱娇纵子女的溺爱型家庭和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手段惩罚子女的粗暴型家庭。调查中发现,敦煌市2013年至201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17件,涉及到的学生人数33人,有近85%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其中的骄纵溺爱约占半数以上,还有近二成的孩子在家中曾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把他们推出了家庭,逼上了歧途。因此,构建好家庭教育这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重视家庭干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关注不良行为青少年,帮助家庭改善教育功能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从政府层面,应该加大对高风险青少年的关注,帮助和改善家庭的教育功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在优势。政府应在制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时,把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职能部门也要有专人抓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立机构,从组织上保障,配备专干,从人员上保障,做好计划,从经费上保障,形成政府牵头,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等人民团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同时,社区应建立问题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档案,档案应包括目前现状、改进措施、达到效果等,并结合治安管理部门、派出所、学校等提供的信息,建立追踪回访机制,回访要有记录,要分析回访情况,安排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及时做好对高风险青少年的监管。

二、不断完善社区帮扶系统,帮助家长获得有效的家庭教育技能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社区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将逐步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家庭,因此,社区将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职责,其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应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屏障作用。一是开展家庭教育强化培训。社区应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并完善社区家长学校,由社区妇联、计生、治安、教育等科室负责牵头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所有孩子的父母都要在社区接受一定时间的家庭教育培训,领取“父母课堂证”,并以此作为子女入学的前置条件。二是培养社区专业工作队伍。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组织本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心理咨询师、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建立社区青少年服务工作队,成立家庭作坊、家庭教育培训中心、家庭心理矫正中心等服务机构,及时有效地为社区青少年特别是高风险青少年提供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目前,社区文化场所和公共环境,呈现出严重的成人化现象。为此,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开设儿童服务中心、少年宫、少年活动体验坊等文化设施,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生活环境。

三、加大家庭教育帮扶力度,指导家庭如何行动

目前,大多青少年服务机构,提供给家庭教育的服务方式,多以讲座、提供书籍为主,但对那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成长过程中就有诸多问题的家长,比如酗酒、赌博、精神抑郁、有暴力倾向等,普遍没有实际作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首先如何帮助他们自身得以改变以及一些教育孩子的具体技巧。我认为:一是强化青少年法律教育。教育部门要会同公检、司法等部门,根据儿童成长特点和规律,分年段编写法制教育教材,并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让学生全面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二是强化家长的法律意识。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形式,让家长接受普遍的法律知识,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三是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政府应分期分批培训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家庭教育大纲要求,编写简单易读,针对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教材,并纳入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学习范畴,强制家长接受基本的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学习。四是大力向社会购买服务。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专业的社会性组织,通过社会向政府购买服务,发挥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的作用,通过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驻社区和家庭,帮助其解决家庭问题,改善家庭教育功能,降低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风险。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4

研究发现, 当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蔓延趋势, 行为表现主要以抢劫、盗窃、敲诈、故意伤害为主, 手段也越来越恶劣, 其中未成年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2007年上半年, 吴江市由公安机关移送批捕的犯罪案件共616件、1 092人, 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6件、134人, 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约9.1%, 犯罪的未成年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约12.3%。在当前社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正成为当前社会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

1.从犯罪主体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向低龄化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也在向低龄化发展。

2.从犯罪手段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由于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缺乏, 在作案中往往不计后果, 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残忍。而又由于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在实施犯罪中, 也开始转向智能化, 他们的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 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犯罪。

3.从犯罪类型来说, 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调查中我们发现, 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强奸一直排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前几位。

4.从犯罪组织形式来说,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据调查所得,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70%左右是团伙犯罪。青少年团伙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 (1) 青少年被各种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 (2) 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 崇尚江湖义气, 在违法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二、探究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低层次文化娱乐传播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正进行着急剧的变化, 多元化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青少年群体是非观念不是极度明朗, 极易模仿学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暴力影片的模仿, 娱乐场所的经历, 黑社会团伙的崇拜, 网络游戏的痴迷, 金钱观念的变化等等, 都加剧了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倾向于过激方面, 形成错位的人生观, 轻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1, 往年某市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 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 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 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 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 进而结帮拜伙, 走向犯罪的深渊, 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巧取豪夺和伤害, 手段残忍, 令人发指。

案例中这些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交友马虎, 这一切也源于社会的变化, 如今贫富差距拉大, 就业形势严重, 社会正气缺失, 破败文化的冲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幼小心灵。现在一些青少年在社会上结交朋友, 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美其名曰“朋友多了好走路”。他们有的结拜成兄弟或姐妹, 有的则结成帮派, 在社会上横行霸道, 意图用武力解决所有题目, 终极却将自己送进了牢房。

(二) 家庭因素: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人格缺失表现

1.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往往造成青少年性格残缺。

家庭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一旦这样的环境被破坏, 对于青少年来说往往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轻易产生过激行为或性格突变, 甚至终极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没有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数据, 原因比例:父母双亡3%;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17.9%;父母离婚25.3%;母亲再婚11.5%;父亲再婚13.7%;由于工作限制, 父母不生活在一起5.5%;丧母7.1%;丧父8.5%。可以发现, 父母离婚所占比例最重, 其次是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这个时期往往是家庭从和睦到被破坏的骤变过程, 青少年心理上无法承受。由此可见,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大。

2.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青少年心理无法弥补的阴影。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 父母整日埋头于工作, 忽略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忽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 遗失了思想品德最佳教育期, 从而造成了青少年扭曲的世界观、错位的人生观。当前家庭教育主要以以下几种居多:一是由于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 造成教育孩子有心无力;二是由于现在只生一个, 父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三是家庭暴力教育仍然占据一定比例;四是倾斜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父母之心:重学习、轻品德、轻心理。这样的家庭教育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例2, 某地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爷爷砍成重伤, 奶奶砍死, 事后这少年投案自首。少年的爷爷奶奶对于他过分的溺爱, 什么都满足他, 而父母却对他漠不关心, 将他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正是由于父母的从不过问, 爷爷奶奶的宠爱, 他开始在社会上行走, 终于走进了误区。谁也没有想到, 酿成这场悲剧的竟是家长对孩子照顾的失误。

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又一诱因。

(三)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远跟不上新时期青少年特点是外化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说, 社会的变化带动了学校的变化, 学生经常把校外的行为带进校内, 使学校也成了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社会在变化, 而教育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教学班级规模大, 学生厌学题目严重, 激发不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 青春期教育没有展开, 法制教育活动单调, 使得学生精力更多地投进到校外无拘无束的生活,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从而产生乐趣, 忘却良好行为所带来的愉悦, 终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3, 某市王某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 但后来对学习逐渐失去爱好, 喜欢上网, 从而熟悉了一些社会上的混混!新学期开学了, 他成绩退步了很多, 还经常逃课。他与网上熟悉的小青年一起吸烟、饮酒, 并敲诈别人的钱物, 一点都没有犯罪感。后来被捉住了, 送到公安局。

由于学校对应试教育体制观念还没有完全淡忘, 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普遍不浓, 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造成了学生对法律意识淡漠, 身心发展受到限制, 从而轻易走进违法犯罪的深渊。

(四) 自身因素:自身特点往往轻易使青少年误进歧途

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的时期, 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形成健全人格, 年龄偏小, 发展还不成熟, 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不能很好的自控, 轻易冲动, 往往轻易走向歧途。父母的离异、同学的排斥、老师的不屑、亲戚朋友的漠不关心, 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孤僻、内向、反叛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在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下, 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方向, 走上犯罪道路。

例4, 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 竟购买砍刀。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 但由于其心理的特殊性, 往往轻易产生偏激想法, 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三、探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对策

1.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严格实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当前, 中国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鉴戒部分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良好方法, 改善中国未成年人的治理和教育方式, 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加强社会、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促进社会文明化进程。宣传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法制让青少年意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氛围。

3.扩大父母、老师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促进其心理健康。俗话说“小洞不补, 大洞遭殃”, 假如不及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话, 那么有时后果就不堪设想。要让青少年遵纪守法, 最好的对策是沟通,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都应该经常和孩子交流, 扩大沟通渠道, 用感情来疏导他们, 感化他们, 教育他们, 促使其心理健康。

4.加强社区建设, 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青少年离开学校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中度过的, 因此要发挥好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结对子、举办活动等形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5.重视发挥社会群团队组织的作用, 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 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治理上, 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关工委等社会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导和促进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重视群团组织, 依靠群团组织来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 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让三者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共同参与教育学生的重任, 才能托起明日灿烂的朝阳。让我们共同行动, 共同努力, 让青少年走向光明的大道。

摘要: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是青春洋溢、热力迸发、个性张扬的时代, 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的成长, 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而在这个时期, 青少年作为薄弱群体, 是非判别能力差, 轻易被外在美丽而迷惑, 造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或道德观念的急剧下滑, 甚至会触犯国家的法律。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 篇5

一、加强社区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针对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以青少年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宣讲教育,掌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各种互动活动。如:结合“七·七事变”组织青少年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爱我中华,不忘国耻”教育;以“青少年社会活动体验基地”为载体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与认同;通过参与纪念日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和交通、消防、禁毒等十几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取上法制课和其它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以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为依托,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同时结合青少年特点,开展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增强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技能。同时,教育青少年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正确方法寻求法律保护。加强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咨询、测试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避免由于对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而导致失常行为。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教育和引导家长走出溺爱、纵容子女或“棍棒教育”等误区,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把好家庭教育关,守住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社区青少年管理、服务,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有图书室、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基层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书法、音乐、体育等兴趣培训活动。对已完成义务教育,无业在家的青少年,街道要配合家庭、学校、基层组织加强管理和教育,做好帮助教育工作。对外来务工青年,要有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劳动技能、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做到社区中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有人问,思想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对残疾,下岗以及因父母服刑,吸毒而无法获得正常家庭监护的困难青少年,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困有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不良好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制定社区结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矫治其不良行为;同时落实对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学校的素质教育要向社区延伸,要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科普知识,实用技能等培训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就业需求,社区要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开展各种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形展球类运动,棋类竞赛、文艺演出等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需求;要立足社区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评比、表彰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为”联合公安部利用社区各种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向青少年介绍有关毒品的知识,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了解毒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和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的意识。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维权网络和社区维权热线,推行青少年维权工作例会制度,形成维权合力,及时有效地保障青少年的合法利益;通过举办社区青少年自护培训班,训练营、自护学校,帮助社区青少年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律援助等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

三、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加大社区环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 篇6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特征 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希望未成年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然而,令人扼腕痛心的是:近年来,未成人犯罪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经过历时20多天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未成人犯罪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主体分布特征

犯罪主体分布特征:农村的多于城市的,辍学生多于在校生,留守孩多于非留守孩。受教育低的多于受教育高的,闲散未成年人多于非闲散未成年人。

二、犯罪主体的犯罪特征

1.团伙化。几个少年中,往往有一个甚至多个的组织者,怂恿其他的随从人员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甚至十几二十人,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的,有的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有的纯粹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共同作案,或是盗窃、或是抢劫,或是打架斗殴,或是扰乱社会秩序……不一而足。

如,福建特大青少年犯罪团伙“罗源90帮”,就是青少年团伙作案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罗源90帮”16名成员中有9人为1990年后出生。2006年,这个团伙先是在罗源县城关、松山镇从事敲诈勒索、容留卖淫等小规模犯罪活动。为进一步壮大“实力”,笼络、豢养更多成员,团伙主要人员林昌文等在罗源县松山镇以及邻近的连江县透堡镇和马鼻镇等地,分别开设多家地下赌场,并有组织地安排专车接送参赌人员,为参赌人员介绍高利贷等,每天通过抽头方式获利10多万元。2008年后,这个团伙一度发展到20多名成员。“实力”壮大后的“罗源90帮”开始进一步垄断市场、强迫交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团伙还以“借钱”名义,多次向当地的海鲜批发店勒索巨额钱财。直至被我公安机关捣毁。

2.低龄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以前未成年人作犯罪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之间,而近几年则为14至16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在14岁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到了10%以上,出現了“危险的“14岁”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更加危险的“13岁”现象。其中,在校生与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分别占30%和60%以上。

如,一个绰号“十三省”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由13个孩子组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全部是被亲人遗弃而流浪街头的孩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1 由此可见,家长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要负全部责任。

3.低质化。近年来,未成年罪犯中,大部分成员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这些人文化水平低、素质低、法律意识淡泊,他们犯了法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即使经过教育,他们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判刑后,经过政府的教育,才后悔自己触犯了《刑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16岁的刘小超身材瘦弱,说话慢声细语,却是一个10多次抢夺同龄人财物、打伤同学的少年。当他被派出所民警将他抓获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甚至语出惊人,说他也曾被同学抢过,可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而是自己悟出了“道理”:“只有自己也去抢人,别人才不敢来抢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小超是一个法律意识多么淡泊的少年。

4.外籍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不少未成年人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久而久之,部分未成年人就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些未成年人去城里打工,因不堪重负而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就参与了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未成年人,就不得不在社会上浪荡,成为社会的闲杂人员,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如,16 岁的小刘是河南农村人,征得父母同意来到郑州一家饭店打工,但他干了一个月便不想干了,因为,他实在是受不了每天夜里3点就要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的高强度的工作,况且工资又低。他就想到了快速生财之道的方法──抢劫。于是,他就与另一个未成年打工者一拍即合。某天晚上,就带着作案工具,在一个胡同里对一个妇女实行抢劫,没多久就被请到当地派出所。

5.犯罪手段成人化、凶残化。早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多是以敛财为目的,盗窃或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简单犯罪活动,而犯罪手段也只是采用“言语威胁”、“以大欺小”等轻微暴力方式。2而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不再限于以往相对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逐渐显现出成人化、凶残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有一名少年为报复另一少年小王,对小王实施严重的身体伤害,纠集一些同龄人一起殴打小王,并把小王的生殖器割下;比如,有的少年以拍摄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钱财等等。

6.犯罪手段科技化。据中国西藏新闻网国内法制栏目报道:网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网络则是直接改变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利用网络进行高科技手段作案是‘90后’犯罪另一突出的特点。”

如,一名17岁的少年,得用他在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个‘北京彩票预测网页’,发布到网络上,并对外宣称:想要彩票预测的结果,就要先交98元的会员注册费用,如果彩票预测的结果不正确,所有的押金全都退回。结果有不少人受骗。

由此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加强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教育,首先要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做父母的,应自觉努力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子女的成长摇篮。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并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一个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的。家长不能动不动就摆家长的威风,以居高临下的架式说训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对孩子实施暴力。否则,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就会有逃避家庭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特别提醒的是:那些单亲家庭,更要努力尽到监护人的作用,婚虽然离了,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离婚而终止。另外,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俗话说,务极必反,过份地溺爱孩子,就会养成孩子不讲理的叼蛮习性,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事,就容易有过激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建议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多与孩子沟通,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果发现子女行为不规范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发现子女有越轨行为要果断地加以控制和挽救,决不能包庇纵容或怨天忧人。

加强家庭教育,是扼制未成人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礼貌守法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文明礼貌守法的。

2.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许多学生没有法律意识,甚至是法盲。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让学生阅读普法教材,如《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思品课等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二是开法律讲座。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结合省内外、国内外中小学生的热点问题、违法事件等开法律讲座,用现实中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以达到震摄心灵的目的。三是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交往中的磨擦、矛盾、不良的思想苗头等,并将其扼制在萌芽状态,以免发生暴力、抢、偷等违法事件。是对那些后进生,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讲究教育方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改掉不良的习惯。四是观看图片与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影片。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的教育,做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把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赶出校门,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否则,这些学生一旦“流浪”到社会上,那犯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学校是未成年人养成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能够给予青少年进行成功的养成教育。

3.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都有义务与责任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各地的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加强阵地建设,各种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和社会已有的阵地资源,要向未成年人开放,使他们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

只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社会环境净化了、文明了,那么滋生犯罪的温床就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丁敏责编.法律法规汇编·刑法[M].《司法考试口袋书系列》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11,第5页

[2]李松.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凶残化[N].法制日报,2011-04-29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管理研究 篇7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定义

所谓青少年, 在犯罪学中广泛被认为是指在14周岁<年龄<15周, 这个期间的人。青少年, 这个概念包含了两种含义, 即“青年”与“少年”。青少年不只是包括未成年, 还有另一部是成年人。而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 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说, 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 定义其为处于次年龄层的人群实施的按照法律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而广义的概念, 则是指处于次年龄层的人群, 实施的犯罪行为和触犯了治安管理的不合法行为以及违反了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少有单身作案。青少年年龄小, 心理承受能力低, 易怯懦, 多人可壮胆, 克服胆怯心理。

2.青少年有较多严重犯罪, 内心阴狠, 下手严重。青少年们心智都不够成熟, 易受外界刺激, 容易冲动, 很少顾虑以后。

3.青少年犯罪往往无预兆。犯罪的青少年大多生活经历很少, 遇事时考虑不周, 导致犯罪发生无预兆。

4.犯罪不只是无业游民, 也存在在校大学生和一些已经成年之人。青少年这个年龄层, 含有了成年人, 所以在犯罪中不少有成年人犯罪的情况, 而在校大学生, 退学的年龄小孩子犯罪亦是存在。

5.青少年犯罪有二次或多次犯罪的风险。青少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集团, 自然有健康成长与价值观稍有偏曲之分。青少年还处于一个学习和接受能力很强的时期, 他们对外界敏感, 反复犯罪的情况常有发生。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和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设立中心线条, 以此在社会各方各面进行动员, 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其次国家应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的法制教育力量不容小觑, 我们要牢牢把握好这个渠道, 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三, 中小学是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 对于中小学聘请公安、法院、检查、关工委等与此有关单位来学校宣传的做法应加强普遍力度, 给孩子们积极的引导。第四, 可以策划并实施“社区青少年法制普及学校”的建立, 对于一些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闲散青少年或者在城里务工的农村青少年和社区未成年人, 此法可以针对性培养其法制观念。第五, 基础建设需要加强, 为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工作打好基础, 可以试图召开相关会议, 研究解决方法, 部署各方任务, 探讨新策略, 还可以制定相关制度, 落实责任制, 保证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认真负责, 强化工作机制。第六、认真负责, 尽快尽好的完善和出台关于预防工作的相关具体措施并良好落实, 付诸行动。将预防工作放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中去。还有,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如“不应接触事项”, “法律知识竞赛”, “无私奉献”, “团结友爱”等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活动, 让他们被活动积极营销, 拥有健康成长道路。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方式还有很多, 需要社会各界人员对此关注, 认真对待, 积极地为此提意见, 创新, 将此项工作进行到底。

(二) 进行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的积极意义

每一位成功人士, 都是从青少年时代成长起来的, 所以青少年对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早在2001年2月时, 江泽民总书记就意识到了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的重要性, 他从民族复兴的高度, 国运的兴衰, 发表了关于此的谈话, 也进一步向我们阐述了加强强少年教育工作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 对于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预防工作, 就具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这几年来, 青少年的违法和犯罪行为频发, 且呈现上升趋势, 已经在刑事犯罪排名首位。这已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而且相当严重。它是社会三大公害的其中之一, 无论是社会各界, 还是家庭学校, 都对此十分关注, 也都十分不安。那么, 预防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做好关于此的预防工作, 虽有困难, 但势在必行, 因为这不仅关系着青少年自身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是否稳固与和睦, 学校学习环境安宁与否, 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对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维护、社会治安的良好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系数、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想到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遂的历史意义。

摘要:在人们十分关注和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深入调查研究的众多社会课题之中,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已经日益凸显出来。我国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它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以及我国党的各级委员会、政府、群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就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积极地预防措施, 所以违法犯罪预警越发重要。本文就此问题产展开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胡江.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挑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 2014 (6) :103-107.

[2]蔡培潇.新媒体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分析[J].山东青年, 2014 (6) :185-186, 18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8

关键词: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2012年, 广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和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比例, 这两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犯罪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广西青少年违法犯罪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广西有1700多万未成年人, 青少年的范围更广, 且大部分生活在农村, 是不是既往的预防工作做得很完善了呢?笔者通过总结经验, 探究深层的原因, 找到一些目前存在的普通性和典型性的问题。

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

(一) 青少年权益的司法保障有待加强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中, 青年受访者在评价我国目前执法现状时, 选择“公正”的仅占9.1%, 选择“较为公正”的占61.4%, 而认为“不公正”或者“说不清”的分别占18.3%、11.3%。后两项合计表明, 有近三成的青年认为司法的公正性存在问题。广西一直在加大普法力度, 但广西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农村, 普法还没深入到农村。

(二) 青少年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意识尚需加强

为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广西各市、县均建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在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等组织开展如座谈会、调研地方配套法规及实施情况、模拟少年法庭、专家巡讲、法制报告会等活动。这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看一下调查结果:在问及“如果受过侵害, 您会通过什么途径维权”时, 回答“通过法律途径”占46%, “求助于亲戚朋友”占28.9%, “找单位领导”占17.6%, 而“委屈没办法”高达36.2%。看来, 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受访青年不到五成, 而“委屈没办法”占三成以上。青年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 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 一是受“崇礼德、重教化”传统的影响, 在处理矛盾时一般尽可能诉诸社会教育手段, 很少诉诸国家司法手段, 以至于许多青年在某种程度上有惧讼心理。二是专门针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基地开展的活动还停留在表面, 如举办一些大型活动, 还不能开展后续的一对一的长效预防服务, 如专门的志愿者或义工的跟踪服务。

(三) 针对弱势青年群体的法律服务尚有不足

由于传统法制思想和现行立法的局限, 关于青年违法犯罪人员和刑释青年这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权益保护还较少, 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第一, 《监狱法》虽然规定对罪犯的劳动实行报酬制, 但没规定报酬的标准及管理使用, 行刑过程中大多是给予“假定工资”。这样, 服刑人员的劳动所得基本用于包括生活费在内的监狱业务费用, 出狱时一般仅获得回家路费。第二, 由于传统监狱管理习惯使然, 罪犯在监狱里只许规规矩矩, 不许乱说乱动, 使罪犯的自主性受到了剥夺, 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绝望情绪。第三, 刑释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刑释青年的生存状况, 大多较恶劣, 多数犯罪人员谋生能力不强, 再就业困难重重, 没有收入来源。刑释青年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 被贴上“坏人”标签, 这使得他们备受歧视, 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此种种, 都是导致刑释青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四) 司法机关存在的问题

这是全国的司法机关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上面临的共同问题。司法机关由于其职能定位的特点, 决定了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心是再犯预防, 通常的形式如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训诫、“检察官妈妈”、“法官妈妈”的关护体系、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等, 都是长期司法实践的品牌。但是, 司法机关在从事这些工作中遇到了诸多不适。[1]

1. 法律上的角色不适合。

司法机关的主职是执法, 把过多的精力投入青少年教育与犯罪预防, 分散了办案的精力, 尤其在青少年案件高发、专职人员缺乏的情况下, 对案件办理的效率和成效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2. 专业上的不适合。

司法工作人员以法学专业为主, 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的掌握, 对青少年教育和发展的了解和运用, 显然是不系统和浅层次的, 很难真正深入地做好青少年工作。

3. 执法上的不适合。

法律追求的是公平公正, 司法人员过多地与案件当事人接触, 或多或少会受到当事人一定影响, 这将直接影响司法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公正性。

(五) 共青团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广西共青团组织在事前预防和事后预防都做了很多工作,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2010年开始, 广西全区共聘请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领导14000多人兼职中小学法制副校长, 占学校总数的98%以上, 有中小学法制辅导员11000多人。可是, 由于这些兼职领导工作很忙, 大多形同虚设。而法制辅导员仅能一般性地接触学生, 法律专业知识、心理咨询资格、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常被忽视, 不能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当然, 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共青团的疏忽, 是因为少数青少年没机会接受高中以上教育, 又不具备参加工作能力, 整天闲在社会, 形成社会管理青少年的“真空带”和“断裂层”。

(二) 对青少年再犯预防的工作不够深入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下5类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看出, 曾经的未成年犯并不在此范围内, 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事后预防中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根据到广西区女子监狱和少管所调查得到的数据, 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犯出狱后都有再犯的可能性。

二、对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一) 进一步提高青年的法律意识, 加强法制观念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特别是提高青年的权益意识, 一是改变普法重点, 使之能学以致用。有关部门组织青年学法、用法, 力争把纸上的法律权利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权利。二是提高青年进入法律程序的技能。基层组织可以与当地法院协商约定每月一个公众开放日,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组织青年或年轻人自发到法院观摩开庭等形式, 让青年人感受权益保护的过程, 消除一些青年的惧讼心理。三是建立法律咨询中心, 着重在学校内部设点, 实行教育、服务、引导一体化, 帮助青年正确进行法律活动, 处理法律关系,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让司法公正深入人心, 使青年权益的概念深入到司法人员的实际工作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青年权益的保障关系着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程度, 因此使青年权益的概念进一步深入到司法人员的实际工作中, 能更好地促进和保障青年权益的实现。同时, 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 使执法者做到依法行政。把严格、公正、文明作为执法活动的标准, 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制教育, 增强执法者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尊重和保护公民合法的人身、财产权益的良好习惯, 力争在未来的五年, 建立起司法人员、执法人员对案件的终身负责制。只有如此, 人们才会真正相信司法公正。

(三) 制定广西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刑释人员保护的法律。虽然, 目前司法机关和共青团组织都在积极地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 但没有制度化, 有关的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监狱管理局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 在广西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中, 下岗或无业的占28.4%左右, 另外, 有一些农村籍刑释人员在出狱后没有分到承包田, 因生活困难而再度犯罪。[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借鉴浙江省的做法, 制定广西本地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浙江省制定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是我国首部保障刑释人员合法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定, 归正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不受歧视。符合就学、复学、升学条件的归正人员, 享有就学权利, 对申请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或者业余学校的归正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 教育部门应当准许报考。原籍在农村的归正人员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承包田的权利。[3]

(四) 完善刑释人员保护的组织体系, 充实刑释人员保护的具体内容

目前, 虽有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权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 但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刑释人员保护组织。在美国有些城市就建立了刑释人员保护会, 在英国有“罪犯关心与重新定居全国协会”, 加拿大有“犯罪人援助和释放后关心协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性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向刑释人员提供生活救济、房屋居住、职业训练、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 在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建议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置专门机构, 指导、协调各地的刑释人员保护工作。共青团组织应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刑释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使其以良好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如进行法律援助或职业训练等经费募捐与收集。

(五) 完善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制度

为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 应强化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地位。继续完善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制度, 推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计划、教材、时间和师资“四落实”, 不让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形同虚设。要求各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要把法制教育列入课程计划, 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 增强了中小学生对违法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增强预防犯罪的效果。改革学校普法教育传统的上“大课”模式, 推动法律课程进大、中、小学校、进班级, 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4]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上海共青团参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研究——以介入青少年再犯预防为中心[J].犯罪研究, 2008.

[2]施佩琴, 徐烨.关于完善我国安置帮教工作体系的思考[OL].中国法院网.2005年10月12日.

[3]“两劳人员”词在浙江成为历史[J].中国青年报.2002-9-30.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9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 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归纳起来, 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人明辨是非能力大小的影响。分析那些已经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 可以发现:这些人往往是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混乱, 受社会不良影响大, 自己不知好歹;这些人, 接受正面教育的时机比普通青少年少, 而接受负面影响的机会则相对较多。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班主任是教育影响学生的主力军。一个人从幼小到成年, 多数时间在学校, 学校教育的优与劣, 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应该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直接管理学生, 直接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他们经常与学生面对面, 跟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 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更加深远。笔者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 也经常做班主任。有一种经验:十个“调皮”学生, 九个家庭教育出现混乱;“调皮”学生接受社会负面影响更多, 今后违法犯罪的几率相对较大。在家庭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影响难以消除、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时候,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格外重要。班主任教育学生, 好比驾驶员驾驶汽车。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这台“汽车”的方向盘, 并随时对“汽车”加以检修。特别是有的“汽车”在偏离正确轨道、出现危险的时候, 班主任要及时踩住“刹车”, 否则, 就会“车毁人亡”。如果班主任对“调皮”学生的教育更负责、更努力, 这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 将来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否则, 这类“调皮”学生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比较学校教育与公检法教育的区别, 可以简单的说:学校教育是“罪”前教育, 是引导与预防;而公检法教育是“罪”后教育, 是亡羊补牢。虽然二者都不可缺少, 但是, 对青少年来讲, 学校的“罪”前教育比公检法的“罪“后教育要重要得多, 要更容易接受得多。为什么不可以预先把“羊圈”修得更好些, 让“羊”们不再逃亡?所以说, 班主任要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要成为核心力量。

现实中, 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还没有走出学校大门, 就直接走进监狱牢门;有的学生还未成年, 就早早地成为劳改犯。因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不落实, 多少含苞待放的花儿, 就这样早早的凋谢了。这真的让人痛心疾首。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是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二是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没有保护好, 三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没有被高度重视。现在的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许多家长, 对学生不是溺爱, 就是放任不管。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票子、自己的位子、自己的房子去奔命、就是不能有效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学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许多人没有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个别家长甚至把学生往歪路上引导, 他们为了私利, 动起歪脑子, 怂恿学生走上邪路子。因为这些原因, 许多新送进学校的孩子心理问题大, 身上的毛病多。班主任管理的学生较多, 而且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面对一大群有问题、难转化的学生, 班主任在做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他们很难把工作做得更细, 更好。班主任的工资待遇相当低, 低得差不多在做义务劳动,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笔者曾经经历过:把一个学生辛辛苦苦教育管理一整天, 就得到了一角钱;把一个六十人的班级认认真真管理一天, 得到的报酬就买了一包方便面。我拿着方便面, 心里喃喃的埋怨:这怎么能让班主任去积极的工作?许多有能力的老师, 都回避当班主任。现实中, 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 都是力求表面的“风平浪静”, 未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去, 没有用心发现心, 没有用爱置换爱。一些“调皮”学生的“野性”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理性”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他们分不清是非好坏。这些“调皮”的学生, 今后很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很可能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怎样加强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呢?我认为, 首先要领导高度重视。只要领导重视, 没有办不好的事。与学校教育有关的领导, 都应重视学校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的工作, 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劣, 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荣辱, 真的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班主任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专业人员, 他们可以把部分学生潜在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消灭在潜伏期。加强班主任工作, 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捷径, 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其次, 要关爱班主任。要提高班主任待遇, 落实班主任责任, 让班主任更好的为青少年学生保驾护航, 只要班主任有了积极性, 学生就会受益, 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小。第三, 要研究班主任工作。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们, 要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探讨教育管理学生的新方法。要思考学生, 因材施教, 找到学生调皮的核心原因, 采取恰当的对策,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将学生扶上正路, 让学生健康成长,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篇10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党中央的关怀下, 我国正在全社会开展法制建设系统工程、宣传教育系统工程、控制疏导系统工程建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项工程”,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绿色文化空间”。广播电视应如何提供这一“绿色文化空间”呢?笔者认为, 万事人为本,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高其自身抵御能力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强化广播电视媒体功能, 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为主要任务, 办好各类节目, 从正面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一、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净化声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 帮助青少年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会正确地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1、新闻节目

应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 常态报道和深度报道相结合, 加大典型的树立和宣传, 精心营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传媒具有强大的示范、引导功能。广播电视要通过报道现实生活中先进典型的优秀思想和闪光行为, 为未成年人树立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从社会学角度看, 典型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媒体所报道的先进典型身上, 往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这些道德楷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成为未成年人最直观的教科书, 对他们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专题节目

利用各种节目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作、播出广播影视精品。要发挥广播电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讴歌伟大的民族精神、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加强与青少年的互动, 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 可以利用青少年类节目, 增加青少年教育的内容, 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 增强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抵御犯罪的能力。未成年人的判断力、理解力、接受力尚未完全形成, 新闻节目应采用通俗、简洁和形象的传播形式传授道德观念、规范、礼仪、习俗等, 引导未成年人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道德习惯, 科学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 成为向未成年人传播道德知识、提升未成年人道德素养的沃土佳园。

3、公益广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未成年人对社会人物、社会事件、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对各种社会认同对象的爱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亲疏感、信任感, 进而直接作用于其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公益广告恰恰具有强化未成年人社会情感认同的功能, 它在坚持基本社会道德观的前提下, 利用对具有典型性的道德越轨行为的鞭笞熏陶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 强化未成年人对主流道德形态和相应社会规范以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产生认同。广播电视媒体应在广告时段播出适量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 为未成年人提供道德预警, 增强他们区分良莠、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寓教于乐的功能

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与优势, 广播电视媒体要进一步提高现有节目质量, 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层孩子的需求, 多制作、播出符合青少年欣赏情趣的、融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节目影响和引导青少年,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与此同时, 应严格控制含有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 不在节目中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引进节目的管理, 所引进的电视剧、动画片或栏目要有健康的内容和较高的制作水准, 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比例不得过低。

上一篇:涉外经济交往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