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

2024-05-26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通用11篇)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 篇1

为全面了解掌握**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市政协于2005年10月25日起,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和就我市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提建议报告如下:

一、**市近两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和特点

(一)**市近两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

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市共有574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占全部违法犯罪人员(1164人)的49.3%。

1、200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2004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15人,青少年违法犯罪303人,青少年违法犯罪占49.2%。其中不满14岁的1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6%。14至15岁的5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6.8%。16至17岁的69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22.7%。18至25岁的169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55.7%。

2、2005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2005年1-10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49人,青少年违法犯罪271人,占49.3%,其中不满14岁的2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0.3%;14至15岁的4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5.1%;16至17岁的63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23.2%;18至25的13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8.3%。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势头明显。

200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占违法犯罪总数的49.2%,其中14至17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3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4.2%。

2005年1-10月,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已高于2004年全年。

2、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两类侵财案件。

2004年破获盗窃案492起,抢劫案25起,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157起,占整个违法犯罪的30.3%。14岁以下违法犯罪人员1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6.35%。

2005年1-10月20日,破获盗窃案430起,抢劫案22起,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258起,占整个违法犯罪的57%。14岁以下违法犯罪人员2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3.5%。

3、共同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市法院2003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的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57%;2004年为62%;2005年截止到10月份为65%。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未成年人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

4、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集中化。从市法院近两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6、17岁。此年龄段多为未成年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程度,但又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2005年5月破获的一起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案,有犯罪嫌疑人17名,其中16至18岁的就有14人,还有在校高中学生3名。

5、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以在校学生和辍学学生为主,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2004年学生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为68%,2005年截止10月份为45%。

6、未成年人犯罪中男性占绝对主流,女性犯罪较为少见。2004年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件3人;2005年截止10月份为1件1人,案件类型为盗窃、抢劫。

7、单亲家庭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差,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大。如:2004年11月破获的二中学生王皓故意杀人案,就是因其父母离异,心理比较封闭,以致其母亲的一句话使其陷于犯罪深渊。

8、网络媒体上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信息,致使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盲目模仿,造成违法犯罪。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应共同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1、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工作独具特色,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坚持并完善已有的法制教育工作体系。如,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律教育进校院、进课堂,学校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聘请专家作为校外法律辅导员,少年法庭工作向社会延伸,新闻媒体设立少年法制宣传栏目,用形象生动的形式教育青少年等措施,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接受预防犯罪的教育使青少年来约束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 篇2

研究发现, 当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蔓延趋势, 行为表现主要以抢劫、盗窃、敲诈、故意伤害为主, 手段也越来越恶劣, 其中未成年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2007年上半年, 吴江市由公安机关移送批捕的犯罪案件共616件、1 092人, 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6件、134人, 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约9.1%, 犯罪的未成年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约12.3%。在当前社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正成为当前社会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

1.从犯罪主体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向低龄化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也在向低龄化发展。

2.从犯罪手段来说,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由于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缺乏, 在作案中往往不计后果, 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残忍。而又由于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在实施犯罪中, 也开始转向智能化, 他们的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 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犯罪。

3.从犯罪类型来说, 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调查中我们发现, 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强奸一直排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前几位。

4.从犯罪组织形式来说,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据调查所得,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70%左右是团伙犯罪。青少年团伙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 (1) 青少年被各种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 (2) 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 崇尚江湖义气, 在违法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二、探究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低层次文化娱乐传播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正进行着急剧的变化, 多元化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青少年群体是非观念不是极度明朗, 极易模仿学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暴力影片的模仿, 娱乐场所的经历, 黑社会团伙的崇拜, 网络游戏的痴迷, 金钱观念的变化等等, 都加剧了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倾向于过激方面, 形成错位的人生观, 轻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1, 往年某市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 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 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 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 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 进而结帮拜伙, 走向犯罪的深渊, 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巧取豪夺和伤害, 手段残忍, 令人发指。

案例中这些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交友马虎, 这一切也源于社会的变化, 如今贫富差距拉大, 就业形势严重, 社会正气缺失, 破败文化的冲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幼小心灵。现在一些青少年在社会上结交朋友, 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美其名曰“朋友多了好走路”。他们有的结拜成兄弟或姐妹, 有的则结成帮派, 在社会上横行霸道, 意图用武力解决所有题目, 终极却将自己送进了牢房。

(二) 家庭因素: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人格缺失表现

1.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往往造成青少年性格残缺。

家庭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一旦这样的环境被破坏, 对于青少年来说往往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轻易产生过激行为或性格突变, 甚至终极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没有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数据, 原因比例:父母双亡3%;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17.9%;父母离婚25.3%;母亲再婚11.5%;父亲再婚13.7%;由于工作限制, 父母不生活在一起5.5%;丧母7.1%;丧父8.5%。可以发现, 父母离婚所占比例最重, 其次是父母感情不好, 不生活在一起。这个时期往往是家庭从和睦到被破坏的骤变过程, 青少年心理上无法承受。由此可见,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大。

2.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青少年心理无法弥补的阴影。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 父母整日埋头于工作, 忽略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忽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 遗失了思想品德最佳教育期, 从而造成了青少年扭曲的世界观、错位的人生观。当前家庭教育主要以以下几种居多:一是由于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 造成教育孩子有心无力;二是由于现在只生一个, 父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三是家庭暴力教育仍然占据一定比例;四是倾斜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父母之心:重学习、轻品德、轻心理。这样的家庭教育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例2, 某地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爷爷砍成重伤, 奶奶砍死, 事后这少年投案自首。少年的爷爷奶奶对于他过分的溺爱, 什么都满足他, 而父母却对他漠不关心, 将他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正是由于父母的从不过问, 爷爷奶奶的宠爱, 他开始在社会上行走, 终于走进了误区。谁也没有想到, 酿成这场悲剧的竟是家长对孩子照顾的失误。

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又一诱因。

(三)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远跟不上新时期青少年特点是外化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说, 社会的变化带动了学校的变化, 学生经常把校外的行为带进校内, 使学校也成了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社会在变化, 而教育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教学班级规模大, 学生厌学题目严重, 激发不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 青春期教育没有展开, 法制教育活动单调, 使得学生精力更多地投进到校外无拘无束的生活,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从而产生乐趣, 忘却良好行为所带来的愉悦, 终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例3, 某市王某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 但后来对学习逐渐失去爱好, 喜欢上网, 从而熟悉了一些社会上的混混!新学期开学了, 他成绩退步了很多, 还经常逃课。他与网上熟悉的小青年一起吸烟、饮酒, 并敲诈别人的钱物, 一点都没有犯罪感。后来被捉住了, 送到公安局。

由于学校对应试教育体制观念还没有完全淡忘, 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普遍不浓, 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造成了学生对法律意识淡漠, 身心发展受到限制, 从而轻易走进违法犯罪的深渊。

(四) 自身因素:自身特点往往轻易使青少年误进歧途

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的时期, 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形成健全人格, 年龄偏小, 发展还不成熟, 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不能很好的自控, 轻易冲动, 往往轻易走向歧途。父母的离异、同学的排斥、老师的不屑、亲戚朋友的漠不关心, 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孤僻、内向、反叛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在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下, 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方向, 走上犯罪道路。

例4, 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 竟购买砍刀。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 但由于其心理的特殊性, 往往轻易产生偏激想法, 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三、探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对策

1.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严格实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当前, 中国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 鉴戒部分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良好方法, 改善中国未成年人的治理和教育方式, 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加强社会、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促进社会文明化进程。宣传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法制让青少年意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氛围。

3.扩大父母、老师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促进其心理健康。俗话说“小洞不补, 大洞遭殃”, 假如不及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话, 那么有时后果就不堪设想。要让青少年遵纪守法, 最好的对策是沟通,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都应该经常和孩子交流, 扩大沟通渠道, 用感情来疏导他们, 感化他们, 教育他们, 促使其心理健康。

4.加强社区建设, 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青少年离开学校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中度过的, 因此要发挥好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结对子、举办活动等形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5.重视发挥社会群团队组织的作用, 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 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治理上, 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关工委等社会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导和促进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重视群团组织, 依靠群团组织来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 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让三者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共同参与教育学生的重任, 才能托起明日灿烂的朝阳。让我们共同行动, 共同努力, 让青少年走向光明的大道。

摘要: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是青春洋溢、热力迸发、个性张扬的时代, 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的成长, 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而在这个时期, 青少年作为薄弱群体, 是非判别能力差, 轻易被外在美丽而迷惑, 造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或道德观念的急剧下滑, 甚至会触犯国家的法律。

乡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 篇3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特殊的规律,表现在违法犯罪上有以下特点:一是许多青少年贪图吃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抢犯罪。二是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明显增多。由于青少年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有的青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三是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采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四是一些青少年文化水平低,道德品质差;在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寻求精神刺激,骄横放纵胡作非为,公开和半公开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根据**镇近两年来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犯罪其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和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不时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日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主要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使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加之,见钱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定条件和某种物质享乐的诱惑下,心血来潮,寻衅滋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08年6月23日晚23时,杨、王、魏等人在站西路吃夜市,张、付等人骑摩托车路过此地骂了杨某一句,导致群体打架,多人受伤,其中魏某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付某(现役军人)刺伤被依法逮捕。第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障碍。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青少年第一任老师,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人格障碍。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畸形。三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四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五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青少年在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变得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三,学校缺乏给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校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五.五”普法教育、“法律进校园”等普法教育活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了事,有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法盲。加之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填压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还有的教师歧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公开进行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另外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谈心式的教育。今年8月份我县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唐某由于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导致跳河身亡,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第四,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者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还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抱有想试试的好奇心理。还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服心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某些腐朽东西也乘虚而入,许多青少年思想单纯,世界观尚未形成,在社会各种不良因素强烈刺激下,分不清美与丑、是与非,生活空虚,精神颠倒,加之青春期狂躁情绪的驱使,一些青少年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 篇4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

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1、家庭教育。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学校和教育部门所给予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负有检查、指导、考核的管理职能,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责无旁贷。学校应对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有所提高,而不应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法制教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并对学生无故旷课行为进行管理和及时通知家长,确保青少年不进出不健康场所和不在不健康场所逗留。

3、社会环境。一是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4、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02 法专

市政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思考 篇5

青少年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特点决定着其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由于青少年心理结构不成熟、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绕,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够察觉自身的行为欠妥,但在“哥们意气”、“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将错就错。我们知道,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形成犯罪的多种原因实际上是贯穿于犯罪始未的多对矛盾,犯罪的形成、发展正是这些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青少年犯罪而言,这些矛盾具体再现在:迅速发育的生理水平与相对落后的心理水平的矛盾;不完备的独立人格与强烈的独立意识的矛盾;不够强大的智力、体力与强烈的好胜心的矛盾;薄弱的经济水平与不健康的消费观念的矛盾;低下的社会地位与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矛盾;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多重的外界约束力的矛盾等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有:

1、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疗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发展向反面,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一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不知不觉造成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代替行为准则,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3、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互助友爱、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这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客观原因有: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主要不良影响有以下四种表现:(1)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2)家长监护不力。

(3)家庭环境恶劣。如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给孩子心理留下痛苦创伤;(4)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心理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违法犯罪。学校的教育失误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滑坡。

3、社会诱因的侵蚀。社会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一方面,社会不良环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抵诲作用。另一方面,受社会上的小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小群体中,参与结伙打架,偷盗勒索、赌博淫乱等违法犯罪的情况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重哥们义气,经常一起吃喝玩乐,青少年一旦入伙,难以自拔。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积极提倡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努力构筑社会化的防范体系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策略。《未成年人保护法》

违法犯罪活动调研方案 篇6

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调研方案

抬头:

为认真落实县政法委有关“政法维稳工作安排意见”和县总工会有关“积极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要求,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从根本源头上了解安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保持安县的长治久安,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省级平安县”的建设,服务于安县“十二五”规划。特制定以下调研方案。

一、调研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县综治办关于深化平安建设,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和县总工会关于积极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省级平安县”的建设,服务于安县“十二五”规划。

目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次调研从源头上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青少年犯罪细心理特点等内容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形成调查报告,为如何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并通过积极探索与多管旗下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持安县的长治久安。

二、调研方法与步骤

这次调研活动从XX月XX开始,于XX月XX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XX月XX日至XX月XX日):起草专题调研方案,设立调查小组,确定问卷调查试卷;

第二阶段(XX月XX日至XX月XX日):基础调研。深入基层和一线,针对不同青少年人群及家长采取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答卷形式采用青少年答卷,家长补充和提出建议的形式进行,充分占有和获取系统、可靠、详实的基础材料;

第三阶段(XX月XX日至XX月XX日):起草专题调研报告。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题调研报告。

三、调研领导小组安排

此次调研活动的参加范围是:县政法委、县总工会、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团委。调研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团委办公室。

此次调研活动的领导小组:

组长:钟思亮

副组长:赵九州

成员:潘林林、杨梨容、四、调研的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调研小组组长到调研小组指导、检查、督办调研工作,各调研成员应高度重视调研工作,认真撰写调研报告。

2、注重求真务实。各调研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运用问卷、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把这次调研工作抓实。

2011年3月9日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7

摘要:当前,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益为全社会认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根源。预防、减少和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成为社会各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当前的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产生的危害进行了解,然后从青少年自身、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据此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对策,以达到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让我们要时刻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要领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犯罪预备期短,以伤害强奸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2.从犯罪的主体上看:无业少年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在校生比例;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于城镇;从犯罪年龄上看,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多为从犯。

3.从危害结果看:未成年人犯罪蔓延广、网络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纠合性特点,恶性案件较多,其手段残忍,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1.主观原因

(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总的来说,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二)客观原因

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一些前途无望的话;二是不

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三是父母离异的影响,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四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3.学校教育不到位

(1)学校评价体系标准不够科学,引发学生养成许多不良行为。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虽然开展道德教育,但内容和形式都比较陈旧,或者是简单的走形式,根本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在沉重的考试压力和枯燥的道德说教下,一些叛逆性较强的中小学生就以逃学来抵抗,而大学生则以放松乃至放纵来躲避。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取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一味的奉行棍棒政策,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还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有的学校甚至没开过法制课,更有甚者,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不仅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体罚等。这样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加上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表现不良就开除,把孩子推向社会,致使他们没有了管束,破罐破摔,流落街头,结成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常抓不懈,同时应把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各级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达到全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现在,随着立法的完善和社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视,教育部门和一些中小学校和校长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特点开设了法制课,但在有些地方,由于法制观念的淡漠或师资力量的限制,还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据我了解,尽管许多中小学校开设了《法律常识》或其他普及法律知识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本身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学人员致使这些课程只起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作用。有许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课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特别是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联系,因而其法制意识仍处于极端盲目的状态。由于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并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采取了粗暴的方式,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系统的、主动的、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理解水平和身心特点的法律知识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条件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3).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共同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的重要场所。这一点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爱困斯坦曾经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校。”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学校更是对青少年人格、品德、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地方。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手段.它不仅给人们文化知识,更给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唯一能够对广大青少年广泛使用,并影响深远的手段。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青少年形成不

良习惯和参加犯罪活动的诱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充分认识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条件,通过扎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远离违法犯罪,早日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一)从内因解决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育义务。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带动、影响他们。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要严格管教,又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不正常的苗头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严禁他们有不良倾向的发生。

(二)、从外因制定对策

1.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抓。一是要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抓好多方面的教育,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抓道德法制教育;既要抓文化科学教育,又要抓行为准则教育,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道德、法制观念,明辨是非。二是要加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感,切实改进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负责,在善于发现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同时,更要以最大的精力,关心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该满腔热情地、诚恳、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而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更不能随意开除。三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者的角色,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

2.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社会防范措施分为保护性、限制性和控制性预防措施。保护性措施,是一种积极的、疏导性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年的学习、就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需要。具体地说,少年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我们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少年得到学习机会,这样可以把他们的精力、聪明引到正道上,可以使他们丰富知识,提高思想,加强品德修养。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想方设法为少年就业开辟门路,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少年都有工作,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无聊、苦闷、颓废、堕落的道路。社会各方面还应广泛为少年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使他们增进文化知识,陶冶性情,增强体质,而且这也最能吸引少年的兴趣,使他们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集中到正当有益的活动上面来。

3.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防治对策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未成年人本身。未成年人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说在未成年犯罪上,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其犯罪的决定性因素,而客观因素只是其犯罪的诱发因素。

总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是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尽到父母的责任。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四是全面落实对教师的监督,督促教师履行好职责。

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篇8

汇报材料

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职能

团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履行县预青办职责,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各乡镇、县直学校团队组织负责人都纳入小组机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县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团县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今年先后印发“两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创新模式、拓展维权平台,唤起全社会的维权意识

积极提供以“维权、预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援助。与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联合,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律援助的意义,也更为有效地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中小学建立维权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板报、校报,校园电视台、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团队宣传渠道,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宣传。

四、创建法制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法制学校,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并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少年庭、乡镇派出所的专业人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他们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及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和对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

析,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 “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团县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县文化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活动。

六、发挥职能、感化教育,实施贫困生资助制度

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接受均等教育的平台。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入学、缴费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进行保护。团县委充分发挥实施希望工程的优势,今年以来,先后对3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资助,并积极牵线搭桥援建希望小学3所,与县外学校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并积极倡导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与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摸底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51所,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学校32所。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及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办学条件,有力维护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领导机构,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上访信件,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团县委与县法院配合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参与审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对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的案件做到不公开审理,不报告青少年真实姓名,充分保障青少年被告人的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城县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真情助困进万家”扶贫帮困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行动、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违法犯罪演讲稿 篇9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作案团伙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应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避免他们走上崎路。

杭州5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少男少女却因“口角之争”,将一名17岁少女杀害并分尸。8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2人被判死刑,2人无期,1人有期徒刑15年。据了解杭州人陈洁因怀疑相识的陈红在背后说其坏话后发生口角,“理论”中陈洁动手殴打陈红,致使陈红受伤,此事后陈洁一直怀恨在心。于今年2月17日晚上,陈洁约集4名朋友,将陈红骗至钱塘江边,轮流对其殴打。随后因怕陈红报警,5人以恶劣手段致陈红机械性窒息死亡。陈红死后,5人对尸体进行分尸,毁尸灭迹。

令人震惊的是,这 5名犯罪嫌疑人都是“花季少年”,4女1男中,年龄最大的未满19周岁,最小的未满16周岁。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他们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采取犯罪手段也极其残忍。这些犯罪嫌疑人多是高中辍学,文化素质较低,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因此,应对青少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有序、健康的社会环境,塑造健全人格。

2012年4月25日晚自修结束,前往洗澡的初二(5)班女生彭某英与初二(7)班女班长陈某蝶在走廊里不小心擦肩相撞,发生对骂后,陈某蝶挥手一巴掌就向彭某英扇去,彭用手挡开。随后,彭某英先后约了4、5名同班女生来到陈某蝶所住的201舍,熄灯殴打陈某蝶,在再一次殴打期间,陈某蝶负痛从枕头底下抽出了一把水果刀,捅向对方。( )后因伤势严重,且情况危急,彭经抢救约半个小时后,终告不治。

涉嫌捅死同学的女班长陈某蝶采取如此过激行为,其一,她家长常年不在家,母子间的接触机会很少,对子女的教育不到位,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且夫妇俩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文化,不懂法,导致子女放任自流,心智上存在欠缺,行为武断。其二,学校教育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教育和管理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办学方向、治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彭某英等4、5名同班女生思想品德滑坡,才出现群殴同学的现象。

因此,为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体制,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磨炼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解法律法规,维护自我利益,机智勇敢地处置各种困难和危机,培养自信、坚韧和自我调控、约束能力。预防、避免青少年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最后,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青少年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困惑。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汇报 篇10

---1-9月份预青工作汇报

团区委认真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和高检院“一号检察建议”等有关精神和预青工作的安排部署,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创新,依法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平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把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导,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支撑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抓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拍摄并荣登“学习强国”平台,开展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青春心向党”主题团日等活动,筑牢各族青少年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狠抓“网上共青团”建设,传播时代主旋律和正能量,构筑新媒体引领新高地。

二、把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与权益维护,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出发点

一开展“青春守护点对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整合社会爱心资源捐建“红领巾爱心超市”3座;组织港湾心理帮助热线专业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70人次。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和青少年捐赠爱心物资20000余元,实施“高考圆梦”“阳光助残”等项目,仅2019年以来资助大中小学生119人次,发放助学金21.27万元。二开展法律护苗专项行动。结合区检察院打造“润苗小院”区级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建立帮教小组3个,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沙盘游戏、定期家访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及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送去温暖与关爱。三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与违法犯罪法治巡讲活动。进一步配齐、配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落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专题讲座;联合区公安局启动禁毒巡讲及图片展等,2019年以来,举办活动30场次,覆盖青少年20000余人。

三、把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终落脚点

一是联合区检察院与华北理工大学签署《区青少年法学院》合作框架协议,依托高校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二是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吸纳社会组织骨干力量44人,为活动开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四是注重品牌打造,培育“益童行”青少年品牌活动,开展 “暑期1+1”平安公益课堂、“皮影进社区”等特色活动,被新华社、中国青年网及省市媒体争相报道。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动总结 篇11

一年来,我场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坚持以青年为本的工作理念,更加鲜明地树立服务意识,把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从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服务青少年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一是开展有林区特色的青年文化节活动,服务了青年文化需求。着眼服务青年文化生活,团总支通过“五四”、“六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的有利契机,开展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载体开展宣传。不断提升特殊青少年关爱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二是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动。着眼帮助低收入家庭青少年解决就学、就医、就业、生活等现实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进“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关爱行动”。开展了贫困青少年状况调查,建立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动态管理数据库。开展了“情暖冬季”新春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尤其是贫困青少年的现实困难。

三是推进真情服务新居民工作,服务了外来流动青年。深化了外来青年人才俱乐部工作。’青年联谊活动”、报刊书籍赠送和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等,促进了外来青年对我场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和本地青年之间的交流,充实了外来青年的业余生活。开展了外来青工技能培训。通过举办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外来务工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推动他们的就业和创业。完善了外来青年人才俱乐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外来青年人才信息库,不断推动俱乐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充分发挥了俱乐部的聚才、育才、荐才作用,促进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服务了特殊青年群体。深化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依托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自护训练营等阵地,以“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统揽,大力宣传贯彻“两法一例”。加强了青少年权益维护。开展了“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组织青年以电教片、团队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为全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权益保障等各类服务。启动了“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

茂林河林场团总支

上一篇: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下一篇:走山路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