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经济交往

2024-05-10

涉外经济交往(精选10篇)

涉外经济交往 篇1

桂越山水相连, 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 从东至西依次有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8个边境县市 (区) 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河江4省17县接壤。其间共设12个边境开放口岸, 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为国家一类口岸;峒中、爱店、科甲、平而、龙邦、平孟、硕龙、岳圩等为地方二类口岸, 此外, 双方还设有25对边贸互市点。桂越海岸线长1595公里, 广西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与越南广宁、海防、太平、南河等十来个省市隔北部湾相望。

一、古代桂越经济交往

公元968年 (宋太祖开宝元年) 丁部统一安南, 建立“大瞿越国”。在此之前, 这一地区与内地就有经济往来。《汉书》载:“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处近海, 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 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1]《隋书》载:“南海、交趾、各都会也, 并所处近海, 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 故商贾至者, 多取富焉。”[2]越南立国后, “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十二月末, 交州黎志忠遣使来贡, 并献驯犀一……且求互市于邑州。”[3]两年之后, “交州李公蕴乞发人船直趋岂州互市”。北宋朝廷允准开设邕州永平寨 (今宁明县明江镇境) 、钦州如洪寨博易场对越南通商, 在永平寨博易场, 交趾人用“名香、犀象、金银、钱与吾商易绫、锦、罗、布而去。”[4]在钦州博易场, 越南边民“以鱼蚌来易斗米尺布”, 南宋便已“凡交址生生之具, 悉仰于钦, 舟揖往来不绝”。[3]

元朝时期, 虽然当时交趾的陈氏王朝采取封锁政策, 但发展边境贸易是两国边民经济生活的共同要求, 尽管交趾当局进行阻挠, 但两国的经济交流并未因此而中断。据《岛夷志略》记载, 当时越南盛产沙金、百银、铜、锡、铅、象牙、肉桂、槟榔等, 越南商人用这些产品交换中国的绫罗、匹帛、青布、牙梳、纸、铜器、铁器等。《安南志略》记载“中国商舟泛海往来外藩者, 皆聚于此, 以积薪水, 为南方第一码头。”越南许多群众“饮食衣物, 皆仰北客”。

“寸板不许下海” (《明史》卷205, 《朱纨传》) , 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海禁政策。明朝海禁始于明初, 终于隆庆。清廷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 也实行海禁, 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 顺治十二年 (1655年) 六月, 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 违者立置重典”, 清朝的闭关自守,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乾隆、嘉庆时期。海禁期间, 桂越经济交往主要通过朝贡和开关互市的方式进行。“康熙五十七年议定安南贡朝, 旧例三年一贡者, 定为二年, 六年遣使来朝一次者, 定为四年。”朝贡活动使得边境地区“夷贩商人”云集, 一直延续到中法战争。尽管在咸丰三年 (1853年) 到同治六年 (1867年) 的15年间中国南部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使得沟通中越往来的“贡道”严重受阻, 但到同治七年 (1868年) , 清朝基本肃清西南地区太平天国余部的活动, 恢复了中越陆路交通, 越南阮朝仍守“二年一贡, 四年遣使来朝一次”的成规。越南朝贡人员趁朝贡之机, 除了进行贡品贸易外, 还携带商品或商人走私商品到广西贸易, 这种情况史籍多有记载。“安南入贡, 多携私物, 道凭祥, 龙州……有诏禁伤之。”成化十四年, 广西等臣奏称:“安南朝贡使人, 多挟私货营利……”可以说朝贡贸易拉动桂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使得明清两代边境贸易颇为繁盛。

“明时 (南宁) 商务极盛, 曾一度设关与越南互市。”开关互市后“自此内地人民得以出入货贩, 惟是愚民趋利如鹜”。安南国王在给乾隆咨文中也说道:“本国仰荷圣恩, 曲物产短, 特赐开关通市, 自本年正月以来, 商贾骄集, 百货云屯, 国用渐舒。举国臣民皆感颂大皇帝柔远深仁, 处处歌舞。”又“该国 (越南) 另于谅山镇属之花山地方添设铺店, 招徕平而出口之商。”然而由于闭关锁国, 朝贡和开关互市远远不能满足中越两

二、中法战争至1949年桂越经济交往

1862年, 法国强迫越南签订《越法条约》, 标志着越南南部殖民地化的开端, 但未能对越北进行染指, 桂越边贸仍然保持着旧时代原状。1883年, 法国以越南问题挑起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后, 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以下条约:1885年《中法越南条约》、1886年《中法会议越南边界通商章程》、1887年《续议商务专条》、1895年《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其中, 关于中越边境贸易的主要有如下几条规定:一是开放广西龙州、云南蒙自、思茅、河口四处为通商口岸, 若中国货物经越南从其中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 减十分之四关税, 并发完税凭单, 随同货物, 到另一个城市时, 免交进口税。二是中国货物从上述四个地方经越南运到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在边境出口时, 减免十分之四出口税, 发完税凭单, 随同货物, 到达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按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惯例, 恢复进口半税。三是中国货物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经越南前往上述四处, 与出口时, 交纳全部关税, 发完税凭单, 随同货物到边关进口时, 在减免十分之四基础上征收复进口半税。四是在以上四个边境城市设海关、法国领事, 管理商务。五是凡法国商民及法国保护之人运洋货进云南、广西过关者, 按中国通商海关税则减十分之四收纳正税, 其赴中国内地购买土货, 运至边界通商处所出口入北圻者, 按中国通商关税则减十分之四收纳正税。这样, 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经济侵略和开放程度;另一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为桂越边境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桂越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中法战争前, 凭祥原为一村镇, “人烟稀少, 赶圩也不过一二百人”。随后, “外地的一些群众, 亦感于边境生意好做, 谋生容易, 也慕名前来隘口落户……当地黄姓人家, 又在距隘口2公里, 中越边民往来便道的荒山上搭建房六七间, 开设酒访杂货店, 人称风流街。每日到风流街贩运烧酒杂货的越南边民有二三十人次, 日售烧酒1000多斤”。

1896年, 中法两国签订《中越边界会巡章程》, 规定在中越边界交通方便相望之处设立对汛, 负责辖区内的出入境管理。两国边民可由对汛官员会同发给长行过界准单, 入对方境内通商、贸易。中法战争后至1949年, 桂越边境开放程度大大超过战前, 边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龙州是广西西南边境重镇, 法国将大量商品倾销到越南再通过边境贸易转口龙州或广西边境其他圩镇, 最后分销各地。又通过同一渠道运回农副产品。这样, 桂越边境地区贸易以龙州为中心, 参与了国际经济大循环, 促进边境市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 实现了与世界市场接轨。当时, 龙州从越南“进口货多而畅销者为纱布皮、煤油、食盐, 其次则海味、杉木及寻常用品之洋货”, 出口的主要货物是“以糖豆、八角、油为大宗, 黄茸、哈牛皮、木棉花等次之”。从1889年至1932年, 以关平银计, 进口530.75万两, 出口301.93万两, 合计832.68万两, 1933年至1947年, 进口75096.7万元, 出口7437.5万元, 合计82534.2万元。

在抗日战争初期, 桂越陆路边境成为中国西南后方抢运战略物资的国际通道, 桂越边贸也由此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需要外来物质非常迫切, 而东南沿海各港口多已沦陷, 广西陆路边境地区的镇南关、水口、岳好、平孟等地, 成为中越国际交通线的要道, 桂越交往也因此更加频繁。

参考文献

[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1987.

[4]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32-1933.

[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M].北京:三联书店1, 962.

[6]黄雄鹰.近代右江地区对外贸易概述[J].广西民族研究, 1995 (1) .

涉外经济交往 篇2

1. 什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

“女士优先”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女士、关心女士、保护女士、照顾女士,并且还要为女士排忧解难。国际社会公认,唯有这样的男子才具有绅士风度。

当男士给女士让座时,女士不要过于谦让,更不能把座位再让给其他男士,避免尴尬。

2. 国际上有哪些常用的见面礼节?

(1)握手礼。握手是大多数国家见面和离别时相互致意的礼仪。握手既是人们见面相互问候的主要礼仪,还是祝贺、感谢、安慰或相互鼓励的适当表达。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后,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2)鞠躬礼。与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外国友人见面时,行鞠躬礼表达致意是常见的礼节仪式。鞠躬礼分为15°、30°和45°的不同形式;度数越高向对方表达的敬意越深。基本原则:在特定的群体中,应向身份最高、规格最高的长者行45°角鞠躬礼;身份次之行30°角鞠躬礼;身份对等行15°角鞠躬礼。

(3)拥抱礼。两人正面站立,各自举起手臂,将右手搭在对方的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首先向左侧拥抱,然后向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左侧拥抱。

(4)亲吻礼。长辈与晚辈亲吻的话,长辈吻晚辈的额头,而晚辈吻长辈的下颌。同辈人或兄弟姐妹亲吻的话,只能相互贴一贴面颊。

(5)吻手礼。吻手礼即男士亲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吻手礼的接受只限于已婚的女性。男士以右手或双手轻轻抬起女士的右手,俯身弯腰用微闭的双唇,象征性去轻触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

(6)合十礼。又称合掌礼。这种礼节通行于东亚和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或佛教信徒之间。

欧洲人非常注重礼仪,他们并不习惯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的人行拥抱礼、接吻礼、面颊礼等,所以初次与他们见面,还是以握手礼为宜。

3. 如何称呼外国人?

(1)在涉外交往中,一般对男子均称某某先生,对女子均称某某夫人、女士或小姐;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女士,未婚女子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情况的女子也可称作小姐或女士。对地位较高、年龄稍长的已婚女子称夫人。近年来,女士已逐渐成为对女性最常用的称呼。

(2)对于有学位、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其头衔。

(3)对于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一般指政府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其国家情况可称“阁下”,如某某“总统阁下”、“主席阁下”、“部长阁下”等;对君主制的国家,按习惯对其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对其王子、公主或亲王可称为“殿下”;对其公、侯、伯、子、男等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呼其爵位,也可称呼“阁下”或者“先生”。但是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却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对这些国家的贵宾可称先生。

(4)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家、越南共产党等其各种人员都可称作“同志”,有职衔的可另加职衔。

夫人专指已婚女性。夫人称呼之前可以加丈夫的头衔和姓名,而不是夫人自己的姓。

4. 在涉外场合如何进行介绍?

(1)介绍的方式。在涉外场合与初次见面的人士认识,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做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时,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做法都要自然。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2)介绍的次序。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先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先介绍给女士。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会谈桌上、宴会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示意即可。

5. 接到邀请如何处理?

(1)接到请柬、邀请信或口头的邀请,能否出席要尽早答复确认。对注有R. S. V. P(请答复)字样的,无论出席与否,均应迅速答复;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复)字样的,在不能出席时才回复,但也应及时回复;经口头约妥再发来的请柬,上面一般注有“To remind”(备忘)字样,只起提醒作用,可不必答复;答复对方,可打电话或复以便函。

(2)在接受邀请之后,不要随意改动。万一遇到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尤其是主宾,应尽早向主人解释、道歉,甚至亲自登门表示歉意。

(3)应邀出席一项活动之前,要核实宴请的主人、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是否邀请了配偶以及主人对着装的要求等情况;活动多时更应注意,以免出现走错地方,或主人未请配偶却双双出席等尴尬。

6. 涉外活动中入座要注意哪些礼仪?

(1)应邀出席重大的涉外政务、公务、商务活动或隆重的仪式活动,需服从礼宾次序安排。

(2)入座前,预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次。

(3)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忌鲁莽或随意入座。

(4)女性入座时应注意姿态端正并整理裙装。

(5)在条件许可时应从座椅的左侧入座。

(6)入座时如遇邻座是身份高者、年长者、妇孺、残疾人士,应主动礼让或协助他们先坐下。

7. 涉外交谈要注意哪些礼仪?

(1)谈话的表情要自然、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忌与对方距离太远或过近。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或插话。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2)谈话要照顾在场的所有的人。现场有多人时,注意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忌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或仅与个别人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其他人。

(3)交谈时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目光应得体,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忌伸懒腰、看手表、玩物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注视别处等漫不经心的样子或动作。

交谈中不涉及他人隐私,尤其是不问收入、不问女士年龄;主动回避敏感问题,如宗教信仰、人权、当事国的内政事务等;谈话的内容不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根问底;无意中谈起对方反感的问题或发现对方对自己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时,立即转移话题;不批评、议论长辈或身份高的人员。

8. 陪同外国人要注意哪些礼仪?

(1)相互介绍。在初次见到外方人士时,陪同人员应当首先将自己介绍给对方,并且递上本人名片。如果需要由陪同人员出面介绍中外双方人士或宾主双方人士时,我国的习惯做法是:先介绍中方人士,后介绍外方人士;先介绍主方人士,后介绍客方人士。

(2)道路行进。在路上行进时,礼仪上的位次排列可分做两种:一是并排行进。它讲究“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由此可见,陪同人员应当主动在并排行走时走在外侧或两侧,陪同对象走在内侧或中央。二是单行行进。它讲究“居前为上”,即请陪同对象行进在前。但若陪同对象不认识道路,或道路状态不佳,则由陪同人员在左前方引导。引导者在引路时应侧身面向被引导者,在必要时提醒对方“脚下留神”。

(3)上下车船。在乘坐轿车、火车、轮船、飞机时,其上下的具体顺序为:上下轿车时,通常请陪同对象首先上车,最后下车,陪同人员最后上车,首先下车。上下火车时,陪同对象首先上车,首先下车,陪同人员居后。必要时,亦可由陪同人员先行一步,以便为陪同对象引导或开路。上下轮船时,顺序通常与上下火车相同。不过若舷梯较为陡峭时,陪同对象先上后下,陪同人员后上先下。上下飞机的顺序要求与上下火车基本相同。

(4)出入电梯。陪同人员应稍候陪同对象。进入无人驾驶的电梯时,陪同者首先进入,并负责开动电梯。进入有人驾驶的.电梯时,陪同者最后入内。离开电梯时,陪同者一般最后一个离开。若是自己堵在门口,首先出去亦不为失礼。

(5)出入房门。在出入房门时,陪同人员通常负责开门或关门。进入房间时,若门向外开,陪同人员首先拉开房门,然后请陪同对象。若门向内开,则陪同人员首先推开房门,进入房内,然后请陪同对象进入。离开房间时,若门向外开,陪同人员首先出门,然后请陪同对象离开房间。若门向内开,陪同人员在房内将门拉开,然后请陪同对象首先离开房间。

(6)就座离座。陪同者与陪同对象身份相似,双方可以同时就座或同时离座,以示关系平等。陪同对象的身份高于陪同者,请前者首先就座或首先离座,以示尊重对方。

(7)提供餐饮。单独点菜或点饮料时,陪同者请陪同对象先点。上菜或上酒水时,为陪同对象先上,再为陪同者上;先宾后主,先女后男。

(8)日常安排。陪同对象的具体活动日程早已排定,陪同人员无权对其加以变更。若陪同对象要求变更活动安排,陪同人员不宜擅自做主,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执行上级决定。若陪同人员发现陪同对象的活动日程的确存在不足之处,可向有关方面进行反映,但不宜直接与陪同对象就此问题进行沟通,更不宜在对方面前随意发表个人意见。

(9)业余活动。我方所接待的外宾在工作之余,在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进行自由活动。在必要时,我方陪同人员可为之提供方便。若陪同对象要求陪同人员为其业余活动提供建议时,陪同人员既要抱有热情、主动、积极的态度,也要具体考虑我方的有关规定、现场的治安状况以及活动的内容是否健康、合法。若陪同对象要求陪同人员为其业余活动提供方便时,陪同人员应予以重视,既要力求满足对方的合理请求,又要善于拒绝对方的不合理请求。但无论如何,都不允许陪同人员帮助陪同对象在华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

9. 西餐席次如何安排?

(1)女士优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时,主位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2)以右为尊。在排定座次时,以右为尊。

(3)面门为上。面对正门者为上座,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4)交叉排列。男女交叉排列,生人与熟人交叉排列。

10. 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餐巾、餐匙、盘、碟、杯、牙签等。

(1)刀叉的使用:吃西餐时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使用刀叉时,左手用叉用力固定食物,同时移动右手的刀切割食物。用餐中暂时离开,要把刀叉呈八字形摆放,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刀口向内;用餐结束或不想吃了,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地并排纵放,或者刀上叉下地并排横放在餐盘里。

(2)餐巾的使用。将餐巾平铺于大腿上,可以防止进餐时掉落下来的菜肴、汤汁弄脏自己的衣服。在用餐期间与人交谈之前,先用餐巾轻轻地揩一下嘴;女士进餐前,可用餐巾轻抹口部,除去唇膏。在进餐时需剔牙,应拿起餐巾挡住口部。

(3)餐匙的使用。用来饮汤、吃甜品,不可直接舀取其他任何主食、菜肴和饮料。餐匙入口时,以其前端入口,不能将它全部塞进嘴里。

刀是用来切食物的,不要直接用刀叉起食物送入口中,也不要用刀叉同时将食物送入口中;刀上沾上酱料不可舔食;用餐刀切割食物时不要在餐盘上划出声音。

餐巾摆放的位置不同,寓意不同。当主人铺开餐巾时,就表示用餐开始,当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表示用餐结束。中途暂时离开,将餐巾放在本人座椅面上。

11. 宴请外宾时要注意哪些礼仪?

(1)确定规格。涉外交往中宴请的目的有多种,可以是宴请某人,也可以是为某件事宴请。宴请可以采用家宴、小型宴会、大型宴会。时间一般安排在主、客双方均较方便的时候。宴请宾客,不宜铺张浪费。

(2)发出请柬。请柬上应注明时间、地点,以方便宾客。若所选的地点不易找到,应在发出请柬时详细向客人说明。

(3)礼貌迎宾。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迎接。如无法抽身离开,也可安排其他人员迎接。

(4)安排菜单。以本地特色菜为主,可先向宾客介绍特色菜,供其选择;要注意对方的饮食禁忌。

(5)座次安排。安排客人座上首,由主人陪同;一般以主人右方为尊,可以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做适当安排。

(6)致祝酒辞。若双方需要在席上讲话或致祝酒辞,主宾入座后既可发表讲话。一般是主人先讲,主宾随后。祝酒时,主人和主宾先碰杯,人多时也可同时举杯示意。主人或主宾致辞或祝酒时,其他客人注意聆听,以示尊重。

12. 参加涉外宴请要注意哪些礼仪?

(1)掌握出席宴请的时间。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则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普通客人宜略为早些到达,待主宾退席后再陆续告辞。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抵达;在我国则正点或提前两三分钟或按主人的要求到达。出席酒会,可按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到达。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2)举止端庄、吃相文雅。嘴内有食物时,闭嘴咀嚼勿说话;喝汤忌啜,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嘴内的鱼刺、骨头不可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放在桌面上。

(3)忌喝酒过量、失言失态。中外饮酒习俗有差异,对外宾可以敬酒,不宜劝酒,尤其是不能劝女宾干杯。

宴会进行中,如由于不慎遇意外情况发生,应妥善处理。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向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员另送一副。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女士,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由她自行擦干即可,忌自己手忙脚乱地帮助别人,效果适得其反。

13. 参加涉外自助餐要注意哪些礼仪?

(1)取菜适量。参加自助餐的宴请时,取菜要适量而止;盘中食物吃完后再取;取食时按凉菜(冷盘)、热菜(主菜)、点心、水果的次序分盘适量取用,一次取食一盘,忌不分青红皂白取用高高一盘或一次拿多盘。

(2)自觉排队。如取食客人较多,按顺序排队取食,或稍等人少时再取食,忌逆人流取食。

如由招待员分菜,需增添时,待招待员送上时再取;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当招待员上菜或主人夹菜时,可轻声谢绝,或取少许放在盘内;对不合口味的菜,勿显露出难堪的表情。

14. 如何品饮咖啡?

(1)正确端咖啡杯。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把杯子轻轻端起。

(2)给咖啡加糖。先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到咖啡碟的近身一侧,然后再用咖啡匙把糖加入杯中。

(3)搅拌咖啡。喝咖啡前应仔细搅拌,待搅匀后饮用。把咖啡匙放在托碟外边或左边。

(4)品饮咖啡。品饮咖啡不能用匙子舀,匙子是用来搅拌咖啡或加糖的。喝咖啡只需将杯子端起即可,不要将下面的接碟一并托起。

15. 涉外赠送礼品要注意哪些礼仪?

(1)选择礼物。涉外交往的馈赠更多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祝贺、慰问、感谢的心意,因此在选择礼品时应挑选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或为受礼人所喜爱的纪念品、食品、花束、书籍、画册、一般日用品等。事先了解收礼人的性格、爱好、修养,以及所在国的习俗等,因人而异。

(2)讲究礼品包装。国外非常讲究礼品包装,礼品一定要用彩色纸包装,然后用丝带系成漂亮的蝴蝶结或梅花结。

(3)对等平衡。注意送礼双方身份的对等,双方身份和礼品规格要一致。送礼要讲究平衡,有多方外国友人在场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避免厚此薄彼。

送花时应考虑到花的寓意、颜色及数目。最好送外宾所在国的国花及相应的辅花,花束大小应视场面大小及宾主之间的关系而定,花枝的数量以单数为宜,但忌13枝。要注意外方的禁忌。德国人认为郁金香是没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认为荷花是不吉祥之物;菊花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国被认为是妖花;在法国黄色的花被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示;绛紫色的花在巴西一般用于葬礼。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礼品包装要避免把彩带结成十字交叉状。

16. 涉外受礼要注意哪些礼仪?

(1)握手致谢。在参加各种涉外交往中,当接受宾朋的礼品时,应恭敬有礼地双手接过,并握手致谢。

(2)适当赞美。许多欧美人,喜欢别人接受礼品时,打开包装亲眼欣赏并赞美一番。此时,我们可仿效他们的做法,适时赞誉礼品,以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

收到寄来的或派人送来的礼品,应及时复寄一张名片或简函,以示谢意。

17. 涉外交往中的数字、肢体和颜色禁忌有哪些?

(1)数字禁忌。各民族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数字均有一些忌讳,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十分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一数字和日期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在涉外活动中要避开与“13”、“星期五”有关的一些事情,更不要在这一天安排重要的政务、公务、商务及社交活动。日本人忌讳4字,是因4字与死的读音相似,意味着倒霉和不幸。所以与日本友人互赠礼品时切记不送数字为4、谐音为4的礼品;不要安排日本人入住4号、14号、44号等房间。

(2)肢体禁忌。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国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中国,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会跷起大拇指,表示“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想赞赏伊朗人忌伸大拇指。在我国摇头表示不赞同,在尼泊尔则正相反,表示很高兴、很赞同。另外注意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增强感情的表达;但与人谈话时,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应给人含蓄而彬彬有礼的感觉。

(3)颜色禁忌。日本人认为绿色是不吉利的;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欧美国家以黑色为丧礼的颜色;叙利亚人将黄色视为死亡之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土耳其人认为花色是凶兆,布置房间时不用花色;埃及人认为蓝色是恶魔的象征。

18. 涉外交往中常见的宗教禁忌有哪些?

(1)基督教。进教堂要态度严肃,保持安静。在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基督徒一般饮食中不吃血制品。

(2)天主教。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所以,同天主教人士交往时,见到主教、神父、修女不可问他(她们)“有几个子女”、“爱人在哪里工作”等问题。

进入教堂应保持严肃的态度,切忌衣着不整或穿拖鞋、短裤。禁止在堂内来**串、大声喧哗、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打情骂俏、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堂内吃东西、抽烟。

(3)伊斯兰教。接待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特别要注意不要出现他们禁食的食物。穆斯林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此外,还禁食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豺、狼、豹等;穴居的肉食动物,如:狐、獾、狸等;猛禽,如鹰、隼、鹞、鹫、猫头鹰等;污浊不洁的动物,如鼠、蜥蜴、穿Xx等;两栖动物,如蛇、蛤蟆、鳄鱼等;以及豢养而不能吃的动物,如:马、驴、骡、狗、猫等。穆斯林严禁饮用一切含酒精的饮料。对他们是不能祝酒的。

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要面向圣城麦加方向礼拜五次,要注意避开他们朝拜的方向。伊斯兰国家规定星期五为休息日(聚礼日),穆斯林晌午要到清真寺集体做礼拜,即聚礼。如果遇星期五注意安排时间让虔诚的穆斯林做礼拜。

穆斯林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特别是食物。给穆斯林递东西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4)佛教。在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如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们非常敬重僧侣。僧侣和虔诚的佛教徒一般都是素食者。他们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上掠过;长辈在座,晚辈不能高于他们的头部;小孩子头部也不能随便抚摸,他们认为只有佛和僧长或是父母能摸小孩的头,意为祝福,除此就是不吉利,会生病。当着僧人的面不能杀生、吃肉、喝酒等,男女也不能做过分亲昵的举动。在与僧人有直接面对的场合,女士穿着要端庄,不要穿迷你裙等过于暴露的衣着。

(5)印度教。信仰印度教(比如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教徒奉牛为神,认为牛的奶汁哺育了幼小的生命,牛耕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人类,牛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他们不吃牛肉,而且也忌讳用牛皮制成的皮鞋、皮带。

(6)犹太教。犹太教认为唯一可以食用的哺乳动物是反刍并有分蹄的动物,如牛肉,而不允许吃猪肉和马肉。大多数饲养禽类(如鸡、鸭、鹅等)是被允许的,但禁食鸵鸟和鸸鹋,食用的鱼类必须有鳃和鳞,禁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犹太教认为血是“生命的液体”而严禁食用。此外,奶品和肉品必须分开食用。

涉外经济交往 篇3

9·3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也展示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外交往日益频繁。9·3纪念活动之后还会有哪些中外交往亮点?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在框架内提高了经济议题比重后,其融资问题将如何解决?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同俄罗斯正在推动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如何对接?在中俄友好的环境下,两国贸易如何实现新的发展?针对以上热点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

上合组织经贸合作亮点多

《经济》:上合组织在2015年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合作比重,将多项经济议题落到了实处,未来将会继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程国平:上合组织成立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区域经济合作逐渐上升为上合组织内的重要合作内容,并成为与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推动该组织发展壮大的两个轮子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提升双边贸易和发展投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合作平台。

2015年7月举办的乌法峰会,是上合组织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成员国在政治、安全、人文领域的合作,还进一步拓展了框架内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为上合组织实现新一轮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各成员国通过的《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中,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协调了各国立场。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也使成员国人口总数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局限,使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得到了拓展。

2015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规划了下阶段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中方正同各国认真落实元首们达成的共识,以推动上合组织在2016年成立15周年之际取得新成绩。

《经济》:随着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上合组织融资问题如何解决?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筹备情况如何?

程国平:各成员国通过了《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目前各国正在研究各自发展纲要的细节。随着上合组织经济合作范围的扩大,各国正努力推动区域和全球多边合作,以实现和谐发展,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扩大区域间贸易、直接投资和贷款等领域的合作。如何为上合组织区域合作项目融资也成为了各国正在商讨的议题,各国也正就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开发银行商讨可行性。

中俄交往进入新篇章

《经济》:在9·3纪念活动之后,中俄两国合作将有哪些新亮点?

程国平:在9·3纪念活动之后,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及两国发展会进入新的阶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最惨重,为赢得二战胜利、重建人类和平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和前苏联分别是二战期间亚洲和欧洲的两个主战场,两国人民在并肩战斗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于2014年商定,2015年将在双、多边框架内共同举办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警示世人铭记二战惨痛教训,坚决反对篡改历史和美化侵略行径的图谋,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2015年以来,两国元首在莫斯科和乌法举行了两次会晤,推动中俄关系呈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来华出席9·3纪念活动,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举行的年内第三次会晤,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各领域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会涉及哪些具体方面?

程国平:两国会就政治、人文、安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展新的合作。中俄两国的互补性很大。俄罗斯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正在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两国合作具有广阔空间。中俄有20多个协议签署,包括交通、经济等领域,将为中俄两国带来新的发展。

关于能源的协议,两国仍在洽谈,预计9·3纪念活动之后这些协议将会被逐步签署。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7%,按照我国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中国今后每年的GDP增长都要保持在7%左右,中国去年GDP约为10.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2015年GDP增长量会在7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总和。能源合作只是中俄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俄两国除了在能源合作之外,还在航空航天、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等一系列方面有深度合作,并可以继续发掘潜力。中俄政府正在积极对接,优化两国经贸合作的结构,提高两国经贸合作的附加值,双方对中俄关系和各领域合作的潜力和前景充满信心,期待明年中俄两国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

《经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怎样对接?

程国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共同做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对推动地区发展、繁荣与合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俄双方将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确保对接合作尽早取得新进展。

中俄两国元首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机制、设置优先方向、圈定重点领域,及与上海合作组织在对接合作中的作用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商定要发挥好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与现有各种磋商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各项工作。

中俄两国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加大相互支持,除对接和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事务建设外,还将共同维护二战成果,与国际社会一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各项合作,贡献正能量。

涉外经济交往 篇4

一、国贸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的政经济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发展和变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其调整程度与力度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均衡性质也日益明显。这种对国贸经济多样化的冲击和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经济法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跨国贸易极为艰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贸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国贸经济跨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在进入21世纪初的几年来,数字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西方世界经济的再次复苏,国际间经贸合作、交流的日益加深,在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合作模式多样化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增多,并且密切和交往频繁。这里我列举“金砖四国”中的国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角色和自身定位。完成了资本的华丽转身,转变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二是传统的金融领域已经环保、低碳、高新科技成为投资、合作、兴业的热点领域。国际贸易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过程中,源源不断的资本输出和资本注入,都为相对保守的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和国际接轨,与世界同行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难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贸间摩擦必然日益增多并会给国际经贸带来新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更加速度化。

二、全球经济交往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物质、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互动的客观历史趋势。它是伴随着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及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对各国管理商事交往权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保障世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有所加深,国家主权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制约。这就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跨国交易规则来降低经济交易的风险,提升全球降级交往的便易度,从而保障预期收益,也以此为最有效的方式很好的促进了全球的经济交往,提升其意义。全球经济交往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也是全球发展与交流的方向和准则。经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荡涤着金融领域、经济领域的改革和改良。促进了国际民商法的建设、发展和完善,WTO则是最好的例证。WTO的前身,就是关贸总协定,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这一不合时宜的国际贸易法律框架,被WTO所取代,这是一种进步。它能够充分的协调、规范国际间的贸易和商业领域。被视为国际民商领域的“万能法则”也因此加速并激化了全球经济交往的浪潮。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人们成为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有着无法回避的集体命运,全球经济大交往使得社会财富在大量增加的同时财富的集中度也日趋集中。

三、国贸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交往和创新方向

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表现在资源配置发挥到极限,成为优胜劣汰的关键。各个经济体之间,对彼此的依赖和依靠程度高,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国际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在历史上的氛围和环境,并不宽松。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交往是一个从落后到先进,从缺乏诚信到高度文明的商业氛围下转变的一个过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经济贸易区域的一体化是高度开放和互相影响的。全球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逐渐紧密加深往来和沟通。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更大规模和更紧密合作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两者联系主要表现为:经贸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使国贸经济发展和延伸到全球范围,因此也是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国贸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表现,也是国贸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反映着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二者在这种相互促进中体现出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国贸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交往所承受的冲击使得这种格局不断向新的方向迈进,并走在不断创新和探索的道路上。

四、结语

国贸经济与全球经济不断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尤其是在新兴经济热点地区、新型投资领域,从宏观意义上将,能够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国际化表现为一国或地区持续深入的开放本国市场,并对外来投资者不采取歧视性待遇和差别待遇。这是国贸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互动的结果。国贸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交往以及创新方向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长久并不断革新的战略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 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M];.北京出版社;2000

[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涉外商务交往中的见面礼仪 篇5

在涉外交往中,不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在非正式场合同外国友人相见,都应遵守一定的见面礼仪。根据常规,在涉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见面礼仪,主要涉及介绍、行礼、互换名片以及座次的排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将分别对其重要的环节进行较为详尽的说明。首先,是有关见面时介绍的礼节。

在涉外交往中,当交往双方不相识时,有必要通过介绍,使其彼此相识。所谓介绍,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交往双方相互结识,并且各自对对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常,介绍又可分为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等两种情况。

自我介绍,一般指的是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可是应他人的请求而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它的特点,主要是单向性和不对称性。

在涉外交往中进行自我介绍,通常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要注意进行自我介绍的具体时间。它又包括两层含意。一是进行自我介绍时,首先要在具体时间上于已于人彼此方便,这样才会发挥正常,并且易于为对方所倾听。二是进行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把握好所用时间的长度。最好宁短勿长,将一次自我介绍的时间限定在一分钟甚至是半分钟以内。其二,是要注意进行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场合,所作的自我介绍在内容上理当有一定的差别。在涉外活动中自我介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应酬型的自我介绍,其内容仅包括本人姓名这一项内容。它多用于应付泛泛之交,另一种则是公务型的自我介绍,其内容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所在部门、具体职务等四项内容构成。因公进行涉外交往时,只宜采用这一类型的自我介绍。

介绍他人,通常指的是由某人为彼此素不相识的双方相互介绍、引见。主要特点是双向性和对称性。在涉外交往中介绍他人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要注意介绍者的身份。在正式交往之中,对介绍者的身份有着一定的讲究。在外事访问中,介绍者一般应为东道主一方的礼宾人员。在社交活动里,介绍者通常应当是女主人。在多方参与的正式活动中,可由各方负责人将已方人员一一介绍给其他各方人士。第二,是要尊重被介绍者的意愿。介绍者在有意为他人相互引见时,最好先征求一下被介绍者双方的个人意愿。如果贸然行事,会好心办坏事。

第三,是要遵守介绍时的先后次序。正规的做法,是要先介绍身份较低的一方,然后再介绍身份较高的一方。即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先介绍职务低者,后介绍职务高者;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在接待外国来访者时,若宾主双方皆不止一个,则为其双方进行介绍时,要先介绍主人一方,再介绍来宾一方。不过在介绍各方人士时,通常应当由尊而卑,按照其职务的高低,依次而行。第四,是要重视介绍时的表达方式。在介绍双方时的主要内容应基本对称,大体相似。切勿只介绍一方而忘记另一方;或者在介绍一方时不厌其详,而在人介绍另一方时则过分简单。

其次,是有关见面时行礼的方式

在交往应酬之中,与外国人相见时,尤其是与之发生正面接触应酬时,往往要向对方行礼致意。根据目前的涉外活动实践,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与外国友人互行见面礼节时,特别要注意问候的进行与礼节的选择等问题。问候,又称问好、问安或打招呼。它是以语言或动作向他人询问安好,进行致意,是向对方表示关切或友好的一种常规方式。

向外宾进行问候时,有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要慎选问候的具体内容。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人过去常用的一些问候内容诸如:“吃过饭没有”、“身体怎么样”、“正在忙什么”等,在涉外交往中并不适用。一般而言,在问候外国人时,可问候对方“你好”,或者说“很高兴认识你”,“见到你很高兴”。具体问候对方“早安”、“午安”、“晚安”,也是可以的。

二是要注意问候的先后次序。在交往双方相见时,通常应由身份较低的一方首先向身份较高的一方。若同时需要问候许多人时,要以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远,依次而行。当他人率先问候自己时,应立即予以回应。

三是要重视问候的态度表现。在交际场合与他人相见时,一定要主动而热情地问候对方。要真正作到这一点至少要注意以下三条:

第一,一定要面含真诚的微笑。

第二,一定要神态大方地正视对方的双眼。

第三,一定要发出清晰而爽朗的声音。

在涉外交往中,选择何种具体的见面礼节,颇有讲究。对中国人而言,既可以沿用自己的习惯做法,也可以比照交往对象的特殊做法,对其加以模仿。当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拱手礼、举手礼、脱帽礼、注目礼、起身礼等。其中尤以握手礼适用于涉外交往活动。

握手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要专心致志。在一般情况下握手时应当面含笑意,起身站立,用右手与对方右手完全相握后,上下晃动两三下,用力不重不轻,时间大约要三至五秒钟。最重要的是握手时务必要正视对方的双眼,并与对方稍事寒暄。

第二,要留意次序。基本规则是:应由握手双方之中身份为尊的一方首先伸出手来。即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握手时,应由职务高者首先伸手;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当来宾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而当来宾告辞时,应由来宾首先伸手。

第三,要回避禁忌。一是不要戴着手套握手,二是不要戴着墨镜握手,三是不要用左手握手,四是尽量不要用双手与初次相识的异性握手,五是不要在多人握手时交叉握手。再次,是互换名片时注意的事项。在涉外交往时,与外国人互换名片,通常在下述几个方面必须严格地遵守礼仪规范。

其一,是参加涉外交往时,应随身必备名片。按照惯例,在外事活动中,一般不宜主动向外国友人索取名片。然而,当对方主动提议互换名片,率先将名片递送过来,或是我方有必要进行较为周详的自我介绍、在拜访外人员需要经由他人代为通报时,都需要使用自己的名片。因此参加涉外活动前,即应将本人的名片装入专用的名片包,或是放在上衣口袋之中,以供随时取用。

其二,是递送本人名片时,应当彬彬有礼。需要将本人名片递交给外国友人时,应当起身站立,走向对方,面含笑意,以右手或双手捧着或拿着正面面对对方的的名片,以齐胸的高度,不紧不慢地递送过去。与此同时嘴里应当说明:“请多关照”,“请多指教”或是“希望今后保持联络”。同时向多人递送本人名片时,可由尊而卑或近而远,依次而行。其三,是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当毕恭毕敬。当他人主动将名片递给自己时,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恭敬、重视之意。首先要起身站立,迎上前去,中称“谢谢”。然后,务必要用右手或双手并用将对方的名片郑重其事地接过来,捧到面前,仔细默念一遍。最后,应将对方的名片收藏于自己的名片包或是上衣口袋内,并随之递上自己的名片。其四,是参与国际交往时,当熟知名片的特殊用途。在国际交往中私人名片还可以发挥下列几种特殊作用。第一,可以之代替私人书信。第二,可以之代为引荐他人。第三,可以代替送礼时专用的礼单。第四,可以之在拜访时代为通报或代替留言。第五,可以之向亲朋好友通知本人的有关变动。

最后,是座次排列时的规范做法。与外国友人相见时,往往不可避免要涉及宾主双方座次的排列问题。在涉外交往中,会见、谈判、举行签字仪式、进行合影留念时,各自都有自己特殊的位次排列方法。会见,也叫礼节性会晤。它一般所用时间较短,宾主双方仅是出于

礼貌而与对方应酬一番。正式的涉外会见,最好安排在专门的会客室或会见厅之内举行。其位次排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相对式。指宾主双方会见时面对面而坐,便于进行交流。一般应以会客室的正门为准。面对正门的一方为上,应请来宾就座。背对正门的一方应是东道主就座。若宾主双方俱不止一个人,则除主人与主宾之外,双方其他人员均应按照具体身份的高低,由尊而卑,自右而左依次排列在主人或主宾两侧。二是并列式。指宾主双方会见时面对会客室或会见厅的正门并排而坐,可显示双方的平等与亲密。它的具体排列是主人在左,主宾在右。宾主双方的其他人员按照具体身份的高低,依次在主人、主宾的一侧排开。三是自由式。请宾主自由就座。在举行多边会见时,此种方法尤为适用。谈判,亦称会谈。它指的是有关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接触与磋商,就某些性的问题达成协议或者妥协。各类谈判,都有很高的礼仪要求,目前,我国所采用的谈判的位次的排列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相对式。它主要适用于双边谈判。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谈判桌横放,客方面对正门而坐,主方背对正门而坐。二是谈判桌竖放,以进门时面向为准,右侧为上,请客方就座;左侧为下,请主方就座。在谈判时,双方的主谈者应居中而坐,其他人员应遵循右高左低的惯例,依照各自实际身份的高低,自右而左分别就座于主谈者的两侧。按惯例,各方的译员应就座于主谈者的右侧,并与之相邻。其二,是主席式。它主要适用于多边谈判。届时,可在谈判厅内面对正门设置一主席台,其他各方人员均应背对正门,分片就座于主席台的对面。在谈判进行中,各方发言者须依次走上主席台,面对大家,阐述自己的见解。其状况,有如大会发言。其三,是圆桌式。它也适用于多边谈判。在谈判现场仅设置一张圆桌,由各方人员不分座次,自由就座。举行签字仪式,是各约、协议生效的必经步骤,也是礼仪性极强的一项活动。

举行签字仪式时位次排列的讲究是,签字桌横放,客方签字者面对正门居右而坐,主方签字人则应对正门居左而坐。双方的助签者应站立各自一方签字人外侧。其他人员则按职务高低,自左至右(客方)或自右至左(主方)排列成一行,站立于已方签字人的身后。也可以以一定的顺序就座于已方签字人的正对面。在会见外宾时如安排中外双方人员合影留念,一般应请双方人员列成一行,客方人员按其身份自自左至右居于右侧,主方人员按其身份自右而左居于左侧。若一行站不完人时,则可参照“前高后低”的规则,排成两行或三行。

经管学院0801

方洁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篇6

一、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幼儿健康成长,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运用混龄交往的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体验积极情感的机会,为幼儿营造出和谐的交往环境,让幼儿能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同伴相互交流。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幼儿,年幼的幼儿一般会产生恐惧和尊敬的情感,而面对年幼的幼儿,年长的幼儿会产生保护和关心的情感。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是难以从同龄交往中获得的,因此混龄交往有助于丰富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混龄交往在培养幼儿的情感体系方面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2、有助于促进幼儿形成合作观念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合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教师应对培养幼儿合作观念提高重视,帮助幼儿形成团结合作的能力。将混龄交往的方式运用到幼儿教育当中有助于促进幼儿与其他同伴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研究显示,在实施混龄交往时,幼儿之间的交往模式会变得立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相互合作,发挥自身作用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在同龄交往中是难以实现的。当教师设定一项任务时,年长幼儿会作为领导者来指导年幼幼儿,而年幼幼儿会依赖年长幼儿,通过相互合作与分工来增强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增强集体意识

在与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交往时,由于幼儿之间有着相近的心理状态与成长体验,因此彼此之间容易形成竞争或敌对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必然会对幼儿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增强幼儿集体意识造成阻碍。而在运用混龄交往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年龄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年长幼儿会宽容和忍让年幼幼儿,年幼幼儿会依赖和崇拜年幼幼儿,年幼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更容易形成积极情感,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增强集体意识。

二、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中混龄交往的具体策略

1、为混龄交往创造必要的环境

作为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特点来实施混龄交往的教育方式。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幼儿交往,容易产生孤僻、自私的心理特征。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之间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可以为混龄交往建设特定的区域,并确保区域内的幼儿数量处于合理状态,对幼儿年龄的梯度进行科学的划分,建设和谐的交往环境,确保每一批幼儿都拥有多次进行区域活动的机会,避免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过大而影响幼儿间的情感基础,增强幼儿情感交流的水平,将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混龄交往的特定区域内开展各种小游戏,利用游戏来为幼儿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营造出轻松、自由的交往氛围。通过创造和谐的环境来为实施混龄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在实施混龄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推动幼儿交流和合作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来提供多样化的交流方式,确保幼儿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包括图书、拼图和绘画等材料和道具,创建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流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摘苹果”的小游戏,将事先做好的苹果树、木棍、凳子、苹果以及小筐等道具分给各个小组的幼儿,比赛哪一组的幼儿能够摘得最多的苹果。在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会相互合作,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共同完成比赛,这是混龄交往最终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应意识到自身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为实施混龄交往提供有利条件。

3、及时处理好交流中的问题,做好疏导工作

在实施混龄交往的方式时,幼儿之间不仅会产生友好的情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年长幼儿会对年幼幼儿持轻视态度,而年幼幼儿会嫉妒和讨厌年长幼儿。在一些游戏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年长幼儿不愿意与经常出错的年幼幼儿合作,而年幼幼儿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做好疏导工作,对年长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帮助年幼幼儿,并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混龄交往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对混龄交往中的负面问题及时提高重视,并给予有效处理,才能将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推动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混龄交往对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交流机会有助于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为实施混龄交往奠定基础,从而将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小平,陈燕郊.混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

[2]沈爱珍.浅谈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9).

试论教学交往中的生生交往 篇7

关键词:教学交往,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长久以来, 教学活动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即通过教师的教授使学生传承业已形成的灿烂文化和知识瑰宝。这种活动常常是单向的, 即教师——学生, 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随着理念的更新, 特别是知识观、学习观的转变, 人们也开始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有学者认为, 教学应是师生之间以对话、合作、交流为基础的达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交往活动。任何一种教学都是以交往形态而存在, 没有无交往的教学活动。教学交往强调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多向多层次合作互动过程。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 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师生交往专指教与学的互动, 它是生生交往的动力源泉和组织机制, 生生交往则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

一、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

我国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之间的交往, 生生之间则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生生交往与师生交往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在师生交往之中, 又是以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为主导, 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则是微乎其微, 甚至根本没有。可见, 小组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成为实质性的具有交往价值的功能实体。

有研究者对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的构成进行社会学分析, 发现师生交往占绝对优势, 其中师生交往以师班交往、师个交往构成, 师组交往可以忽略不计;生生交往严重不足:根据对28个班级的观察结果统计, 除一个班级的生生交往时间达到31.36%外, 其余均在20%以下。并且有7个班级的生生交往时间为0。即便是生生交往, 也主要集中在个班交往和个个交往上。就前者而言, 学生个体必须经教师许可方能与全班同学交往, 这种交往是静态的、单向的沟通。其角色是规定好的, 是被动的。个体与个体的交往, 也须经过老师的许可, 这种交往的范围很小, 实质也是单向的沟通, 而不是全员、主动的沟通;群体的交往也缺失严重。并且, 有很多交往都只是流于形式, 只是作为教师为了贯彻“教学交往”这一理念的一个组成。说是要同学们自己讨论, 可还没到一分钟便宣布结束。可以说, 这种虚假的交往也处处可见于课堂。无疑这跟我国的教育传统——教师中心相关, 往往注重老师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控制着话语权。

二、生生交往提出的理论基础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生生交往可分为个体间的交往、三人以上小团体的交往、小团体之间的交往、小群体与团体间的交往、个体与团体的交往, 其本质就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提出生生交往, 也正是对同伴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重视的体现。它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建立在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维果茨基认为, 心理机能从低级发展到高级, 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 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高级心理功能的工具——语言、符号, 因此个体在较低级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因为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其中他特别指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它们只能产生于人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维果茨基尤为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而语言无疑只能在交往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维果茨基提倡应该给儿童布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 其中和同伴一起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因此老师要尽量组织、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儿童可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彼此, 这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Das, 1995) 。其主要理念是, 团队里能力稍弱的成员更可能从能力更强的、充当教师角色的同伴的指导中获益 (Palinscar, Brown, & Campione, 1993) 。合作性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认为,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主体性要素在增大, 一方面要求个人在调整利害关系的过程中采取能动的、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方面, 必须有实现这种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 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总之, 在克林伯格看来, 通过交往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许多研究也证明, 同伴交往则是影响儿童发展和适应的主要因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客观世界是存在的, 但是由于个体的经验、对经验的信念等存在的差异会对世界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因此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精神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解释。而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 如果在教学中多注重生生交往, 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事物更完整和丰富的理解, 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生生交往在教学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 但也有差别。

师生关系如亲子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垂直的关系, 其主要是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由于教师的地位、人与人格修养方面的闻道在先,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正是由于角色的预设, 师生间很难达到平等的地位, 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水平关系, 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 平等地接纳他人, 宽容差异, 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 同伴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又很少带有强制性, 因此这种交往是学生自发的、自觉自愿的, 也是十分频繁的, 这种交往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影响力都是不能低估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间的切磋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加速学生的认识进程, 确保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在学生间的彼此交往中, 也有相互间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沟通、志趣的影响、行为的约束, 而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积淀”成学生群体的精神文化氛围, 其中包括学生所认同和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等, 这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思想成熟、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并且也会影响到师生交往。例如, 学生同伴群体的文化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的导向作用。因为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 与教师进行关系活动的并非单纯的个体, 而是身处学生同伴群体的文化成员,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对教师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有关师生关系的价值观念, 指导着学生与教师进行关系活动时的具体行动方式, 从而对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发展发挥着持久且深刻的导向作用。此外, 教学中的生生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 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 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麦克费尔认为, 为了使学生实际地学会体谅别人的生活方式, 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和交流中, 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 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

在教学交往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复杂的联系, 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教学交往系统。作为教学交往这个大系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生交往应得到重视, 因为各个系统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整合,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从而使整个教学交往的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永军, 吴康宁, 程晓樵, 刘云杉.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的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 (5) 36-37.

[2]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7) 4-5.

[3]娄淑华.教学中的交往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博士论坛) .2008, (2) 267-269.

[4]翟莉.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7) 13-15.

涉外经济交往 篇8

一、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引入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1]“就信息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来说,师生双方互为客体,是双客体。”[2]对以上论断,教育界许多人士都表示认同。认同并非代表真理,教学中师生互为主客体交往在哲学和逻辑范畴内自相矛盾,并给实际教学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不仅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历史背景,而且也取决于某一(或某些)哲学观念。”[3]教学中师生互为主客体交往就是源于对“主体”哲学概念的错误理解。“主体”在哲学不同范畴内有不同意义: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而言,“主体”是指运动或属性的承担者,它无所谓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更不涉及互为主客体的问题。“主体不应是受主客体关系规定的实体,相反,主客体关系倒应以人主体的存在为前提。”[4]然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彼此间是相互规定的,各自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意义。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我国教育界把“主体”这个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时,是从后者这个角度出发的,从而得出师生互为主客体关系的论断。从本体论这个角度,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对应存在,师生互为主客体关系无法推演。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5]把教学分解成教与学两个过程,是基于分析和叙述的需要,这是可取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6]师生互为主客体的交往,以“教授”和“学习”两方面来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同时,从“学”这个角度来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这种教学与真实的教学大相径庭。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是不存在的,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学。教与学相互锁定和相互依赖,教与学分离就如同眼睛脱离身体一样,局部失去作为部分的意义。从教学两个独立层面分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实际上仅仅以谁在进行认识活动为依据,来判断谁是主体,而认识的对象就是客体。主体应该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统一,两者并不是割裂开的。因此教学中师生互为主客体关系,在逻辑上站不住脚跟。

正因为人们对师生教学交往的错误认识,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甚至成为教学改革难以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的师生交往(以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为代表)模式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容易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群体是潜在发展中的主体,或者把学生当作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无法走入学生真正的内心世界。这种不对等的交往导致师生彼此不敞开内心世界给对方。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师生交往(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代表)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手段或者工具,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因此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丧失了。总之,无论是哪种主客体交往模式,总有一方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教学都只发挥了一方的积极性,而另一方的积极性则受到压制。

师生互为主客体的教学交往在哲学和逻辑范畴内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给实际教学也带来了消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交往理论日益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师生互为主客体的教学交往受到极大挑战。师生互为主客体的教学交往将走向何方?笔者认为,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才是师生交往的发展趋势。

二、主体间性交往的内涵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凸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主体间性交往是“师生通过交往以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它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致力于达成理解,形成非强迫性意识。”[7]具体而言,主体间性交往具有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主体间性交往是通过“符号协调”,即以语言为中介的行为,其主要内容是语言交往、语言理解。马克思也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他把语言看作是由实践需要决定的,特别是物质生产的需要决定的。哈贝马斯突破了马克思的范围,给予语言更丰富的理解,从而使哲学发生了转向,由批判意识哲学到建立语言哲学。哈贝马斯在主体间性交往中对语言进行了新的阐释,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的,语言不在主体之外。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外壳,而是反映了交往主体双方的思想和意识。交往一方对对方语言的理解,不是抛弃语言环境,撇开对方的需求、愿望、态度对语言的语法等命题形式进行理解,而是理解语言背后的涵义。哈贝马斯在分析语言、交往及其与人类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中,指出语言具有两大功能性趋势。第一,语言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可以通过想象处在他人心目中的自我,而没有必要处于他人的境地,这样就可以停下来反思,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第二,人们参与到他人之间意义的复杂互动中,这本身就会对自身施加压力,使其快速适应他人的期待[8]。在主体间性交往状态中,交往双方是通过语言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说事来做事”(doing something in saying something)。一个语言行为是否能够“做成”,与语言的使用者、话语环境、语言力量等条件密切相关[9]。主体间性交往的双方要充分考虑说话的人、听话的人、时间、地点、语境等多种因素,力争达到语言的本真涵义。

第二层涵义:主体间性交往的实现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哈贝马斯在提出交往行动理论的萌芽阶段就指出,交往行动的产生需要“公共领域”的产生与成熟为基础。“公共领域”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在那里人们可以提出有关公众利益的事务;在那里人们可以提出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而不必求助于传统习惯、教条以及强制力;在那里人们可以通过理智的辩论来解决观点的分歧。”[10]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自身的主体性和他人的主体性的需求出现时,人们才会想到主体间性。因为主体间性交往是对主体性的一种约束,是对对方主体性的一种尊重和张扬。主体间性交往的实现要求不受国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过度干预,使交往双方生活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民主社会里,通过语言实现合理沟通。哈贝马斯把主体间性交往纳入文化生活领域,如果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过度挤压文化生活,那么主体间性交往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主体间性交往必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国社会里,人们的血缘关系意识甚浓,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主体间性交往在我国的实现还需漫长的路程。可喜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群体的分化,中国的民主自由程度逐渐提高,这为主体间性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识。

第三层涵义:主体间性交往强调了交往双方的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往,彼此承认对方是交往的主体,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是“我—你”关系,否定了“我—它”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由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作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这是一种以仁爱相待、互为主体的态度。”“所谓‘我-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外物(包括人在内)当作适用对象的态度。”[11]布伯还精辟地分析,“我-它”之间只有“我”对“它”的作用,而没有“它”对“我”的主动作用,“我”对“它”的活动只是及物动词的活动,“它”没有进入“我”的关系世界。在“我-你”关系中,“我”和“你”相互作用,彼此之间有回应。不仅“我”对“你”有主动作用,而且“你”对“我”也有主动作用,彼此之间对对方的行为和意识都要作出相应的反应。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本质上说,主体间性就是主体性,但它是特殊的主体性,就如意识与自我意识,认知与元认知,批评与自我批评,后者属于前者,但是后者可以监控与调节前者,成为一种由前者外化出来又制约前者的特殊力量和属性。主体间性监控主体性,就会使主体性的发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兼顾各方的利益。只有让主体性在适当范围内发挥,才是主体间性。

第四层涵义:主体间性交往的目的是形成共识,达成理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交往双方不仅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而且理解或者寻求理解对方行为的意义。双方都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和位置上理解对方。主体间性交往具有“直接性”,也就是交往双方不掺杂任何具有意图和目的的中介,不是视对方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为我所用。交往双方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等强加于对方。主体间性交往的意义不是“间接性”的,“间接性”是指将对方看成是一种工具或者视交往为工具,在交往之外寻求交往的意义。如果是那样的话,双方就是对其他东西感兴趣,而不是交往本身。张世英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人仅仅生活在视对方为工具的世界里,靠这种工具生活的人就不是人[11]。在主体间性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他人的观点。恰恰相反,交往双方在原则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对方的意见和行为。当交往一方的意见和观点表达出来时,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对方有差异,就会反省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优越时就会接受对方的观点,从而达成共识。

主体间性交往由于自身的优越性和主客体交往的局限性,使前者代替后者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主体间性交往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从而使师生交往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3) .

[2]张连捷等.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运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 (2) .

[3]崔相录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142) .

[4]苏富忠.论教育主体.教育研究, 1989 (1) :45.

[5]凯洛夫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130.

[6]《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217.

[7]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相互关联.教学与研究, 2000 (8) .

[8]马尔利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27.

[9]蔡曙山.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外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2 (6) :73.

[10]J.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263-264.

涉外经济交往 篇9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 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是马克思原著中一个重要概念, 它作为人类社会变更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 又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范畴,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基石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 把交往与社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 交往范畴的界定

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 可大致归结出两种重要的倾向:第一, 是突出交往的客观物质方面, 把交往看作是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力和成果的交换关系, 这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第二, 是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 (信息符号、知识、情感) 交流、沟通和理解。第三在内涵方面, 也明确地指出了交往的主体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

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人要存在和发展, 必须与其他人交往, 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 从而更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 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属性。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物质交往对物质生产发生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他们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 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没有个人发展和交往活动产生的关系, 就没有整个的人类社会, 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 不过是人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自然的前提, 而人的活动内容和生活的过程, 则要求人必须同他人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二、网络交往的内涵

新兴科学技术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和交往状态, 互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它正以强大的攻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不同维度之中。

网络空间的人的社会交往, 缺乏身体的实际接触, 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互动, 这是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的一个实质性区别。而在网络交往的关系中, 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现实社会的背景的虚拟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阶级划分, 社会成员消除了现实社会的背景, 身份, 和限制。网络交往的这种虚拟性, 彻底颠覆了理性主体的确定身份, 人类个体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变。所以说网络交往学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说, 但是又离不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延伸。

三、网络交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 消除了地界的限制, 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人的发展也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 使人们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自主性。第二是网络的间接性与广泛性。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 突出的一点, 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 带有明显的间接性。第三是网络的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 已经突破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

四、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的联系

网络交往是展示出了人的发展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具有社会属性的特质, 人的交往需要个人的活动, 没有个人的交往活动就没有社会发展的前进。进入21世纪, 人的交往发展为以网络交往为主, 在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凸显。所谓主体性, 即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人是网络交往的主体, 网络社会交往是由人作为载体来实现的, 而人是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统一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也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前提的, 没有个人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演变, 所以说网络交往既是人的发展的进步, 也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指导了网络交往以人为主导的模式。网络交往虽然是虚拟的社会, 但与马克思交往理论说的现实社会又有差别。网络社会的发展部分源于与自然和物质世界相关的运作, 而更多的则来自维系人类的科学、艺术、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巨大信息流。而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更多的关心人类与自然, 社会, 与自身的交往关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人的交往关系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目的的, 而网络社会的发展则更多的是人为载体和以信息为目的的人的虚拟社会, 更多的是人与人的交往, 人与信息的交往。

五、交往理论对网络交往出现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网络交往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交往的发展导致了网上虚拟社会的出现, 使得网络空间概念中的虚拟交往空间和社会空间等涵义进一步强化。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网络世界正在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新模式, 也是社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马克思“把交往发展看成人创造自己真正全面性的物质过程”。可以说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网络交往的发展具有借鉴的作用。他提出的“交往观”就是人存在的理念, 提出的宗旨在于推进、实现人的发展。而网络交往的发展正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建立在平等、自由、开放基础上的网络交往, 最终将获得完整的精神世界生成, 从而造就成有发展, 有创造力、充满鲜活个性色彩的完整的人的特质。

参考文献

[1]http://jpkc.whu.edu.cn/mks/dispArticle.Asp?ID=2067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研资料研究成果库2007-7-17

[2]李丰才 周育国:《交往思想的建构与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交往思想探析》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

涉外经济交往 篇10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

(一)交往行为概念

哈贝马斯把贾维从行为理论角度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社会学运用作为出发点,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行为概念即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及交往行为。目的行为是指“通过在一定情况下使用有效的手段和恰当的方法,行为者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或进入了一个理想的状态”。规范调节行为旨在要求个体遵循群体规范,不允许发生规范之外的个人行为,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戏剧性为是指“互动参与者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对方面前表现自己,行为者自己给他的观众形成形象和印象”。在哈贝马斯看来,目的行为过于强调行为者的自我目的,该行为仅限于行为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规范调节行为和戏剧行为都强调某种共识结构,前者限于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客观世界的关系,后者限于行为者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哈贝马斯看来,这三种行为都导致了语言理解的片面化。交往行为的概念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的交往形式达成理解的一致性,这种交往行为模式将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将理解作为交往的目的。

(二)交往合理性——重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在哈贝马斯看来,解决生活殖民化的途径就是交往的合理性。通过上文对交往行为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强调两个方面:其一,交往的主体性;其二,交往者正确、真实、真诚的沟通,最终达成理解的一致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沟通的有效性的实现必须遵循三个要求:“所作陈述是真实的(甚至于只是顺便提及的命题内涵的前提实际上也必须得到满足);与一个规范语境相关的言语行为是正确的(甚至于它应当满足的规范语境自身也必须具有合法性);言语者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必须言出心声。”简而言之,其必须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及真诚性的要求。理解的一致性要求交往者充分的尊重对方主体性,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从而达成一种共同的语境。

二、中小学师生交往的危机现象

中小学阶段师生交往的独特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相对于其他阶段,中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有着更为完善的体制,并且师生交往行为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范围内,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其二,中学阶段比其他阶段更为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成绩。

(一)师生交往机会不平等

1. 学生职务差异导致师生交往机会的不平等

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普通同学,一方面学生干部与老师的交往范围更为宽广,其交往行为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课堂之外的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生更为频繁。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一般是选拔出来的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更为自信,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更为顺利,间接地促进了师生交往的频繁。

2. 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导致师生交往机会的不平等

家庭背景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交往行为的发生。教师更倾向于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交往,一方面,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其学习条件和周围的环境更为优越,相应的表现的更为优秀。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家长往往与教师之间建立一些学习之外的联系,这就导致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更为的关注家庭背景好的学生。

3. 学业成绩差异导致师生交往机会的不平等

观现阶段的师生交往行为,我们不难发现成绩好的学生远比成绩差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关系密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也更为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冷漠,这种对待学生的差异充分说明了成绩因素已经成为师生交往的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当然此处笔者并不否认成绩是评判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反笔者十分认同将考试成绩是评判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我们不能将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师生交往行为的一个标准。假如成绩的好坏成为师生关系交往行为的最重要标准,那么学生就不再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个成绩标签。

(二)师生交往过程内容单一、形式僵硬

师生交往的内容在认知方面的交往较多,而情意互动和实践交往较少。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师生情感的沟通。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占据主导地位,情感、实践的交往则是作为辅助性工具。师生交往一般都局限于课堂交往的形式之中,范围比较狭窄。师生交往是一个多维度的交往概念。这种多维度体现在:一方面这种多维度的交往要求师生要融入到双方之中,不仅仅要了解对方本身的特征,还要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相关联,综合去考虑交往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求交往双方能够灵活地转换角色,不断组织调控交往行为,以达成理解的一致。

三、中小学师生交往的问题透析

在现今的中小学体制下,师生交往成为体制的工具,师生交往的目标变为学生成绩,交往的内容学科知识占据主导,交往的标准变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这使得交往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师生交往的行为被工具理性所控制是导致交往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

(一)师生交往目标的工具性

师生交往的目标不应该是一个外在的规定性目标,而应该是达成交往理解的一致。而现阶段师生交往的行为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成绩取代了交往的理解一致性,成为了交往的终极目标。虽然成绩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成绩更能体学生和老师的价值,但是成绩好只是良好的师生交往的一个伴生品,而不是终极目标。师生交往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的一致性,理解的一致性形成良好的交往行为,良好的交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好的成绩的实现。

(二)师生交往内容的工具性

当下师生交往的内容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导,情感、实践等方面则是作为辅助性工具。交往内容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交往,而不是一个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交往。师生交往是一个多维度的交往概念。一方面这种多维度的交往要求师生要融入到双方之中,不仅仅要了解对方本身的特征,还要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及主观世界相关联。另一方面又要求交往双方能够灵活地转换角色,不断地组织调控交往行为达成理解的一致。

(三)交往评价标准的工具性

在考试体制下,师生交往的落脚点变成本意一些外在的评判标准,例如学生职务、家庭背景,这就使得工具理性控制了师生交往的行为,从而导致师生交往行为的扭曲。师生交往的标准应该是交往行为本身,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否真实、正确及真诚,是否达成了理解的一致。在考试体制下,成绩成为评判师生交往行为的标准,必定会带来师生交往行为的扭曲。

四、中小学师生交往危机的解决路径

哈贝马斯认为体制和生活世界都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体制是在功能层面上规定人类不同的生活目标和利益趋向,生活世界则是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的行为。考试制度作为一个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只应在其本身的领域内发生作用,师生交往应该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回归交往理性。交往理性的实现依据两个方面:其一,交往的主体性;其二,通过沟通最终达成理解的一致性。

(一)摆脱体制控制,回归交往的互为主体性

回归交往的互为主体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回归交往的人性。这就要求师生交往行为是“鲜活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个体制中的人的行为。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必须保留人性,人性的鲜活要求师与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尊。一个自尊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对其自己的价值有所感受。教师必须对自己身为教师有所感受,这种自我价值的感受并不是来源于教师职业角色为教师生存提供的一种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在于教师本身的精神即教师本身所赋予教师的自我价值。学生对自己身为学生有所感受,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于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来自于在师生交往之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二是从“主体—客体”的行为模式转变为“主体—客体—主体”的行为模式。上文提到哈贝马斯将行为分为四种模式即: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及交往行为。回归“主体—客体—主体”的行为模式,能够摆脱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及戏剧行为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摆脱沟通僵化的模式,回归理解的一致性

全面的沟通交往杜绝以教师为中心的交往行为模式,这种教师控制的交往行为将会导致师生之间心灵的隔绝,以及学生个性的泯灭。师生交往应是一个多维度的交往概念。它要求师生要融入到双方之中,不仅仅要了解对方本身的特征,还要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及主观世界相关联。全面沟通的终极目标就是达成理解的一致性。理解拥有两层涵义:一是理解必须能够处于对方的处境思考。理解并不意味着放纵,也不意味着对某种本质上错的行为的辩解,而是处于对方的境地,以对方的思维来观察和解读行为,然后对其行为做出判定。二是理解蕴含着信任。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出信任的举动之前通常会先考虑后果,常常会考虑如果被骗了该怎么办,并认为被学生欺骗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此,教师在交往的开端就持有怀疑的态度,总是以证据不充分的理由来驳斥学生。其实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是一种因小失大的举动。如果我们选择相信别人,那么也会得到信任的回报,反之,我们选择怀疑别人,那么也会得到别人的猜疑。如果老师一开始就持有怀疑的态度,那么师生关系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只会导致师生交往的恶性循环。因此,师生交往必须以真实、真诚的语言沟通为渠道,在共同的语境中达成理解的一致。

摘要:师生交往就是师与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全面的沟通,并从各自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从而达成理解的一致性。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师生交往机会不平等,师生交往过程内容单一、形式僵硬等现象。本文针对此问题从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摆脱体制控制,回归交往的互为主体性;摆脱沟通僵化的模式,回归理解的一致性。

关键词:师生交往,体制,交往理性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3.

[2]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姚纪纲著.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人学,2002.

[6]徐剑.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D].华东师范人学,2002:46,100.

[7]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08).

[8]李培根.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上一篇:安全下一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