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事务管理

2024-05-14

涉外事务管理(精选12篇)

涉外事务管理 篇1

近年来, 随着国内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业的不断开放, 涉外医疗需求不断扩增。大型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医疗设备支撑能力, 成为外籍患者就诊和外籍保险公司合作网络的首选之地。如何从门诊护理管理的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优化接诊流程, 为涉外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大型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新形势下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涉外门诊医疗登记本,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涉外医疗门诊患者资料共152例, 除去登记不完整、信息不清晰的14例, 有效资料138例, 有效率90.8%。

1.2 方法

对患者就诊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科室等进行调查。通过开放式访谈从语言沟通、服务流程、绿色通道、院感质控四个方面进行涉外护理工作相关问题调查, 共访谈涉外护理工作人员41人。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情况

138例调查对象中男性79例, 女性59例, 年龄1~81岁, 平均 (33.8±16.6) 岁, 年龄<60岁的123例, 构成比89.1%。患者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

2.2 涉外门诊患者就诊情况

外籍患者就诊科室中以呼吸科、消化科频率最高, 其次为骨科、妇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 (表1) 。可见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就医需求大。就诊患者的国籍分布显示 (图1) , 主要就诊群体是欧洲国家患者, 构成比44%, 其次是亚洲, 构成比27%。从国籍推断就诊患者语种以英、日、韩语为主。

2.3 护理人员的访谈情况

访谈的41名涉外护理工作人员中, 71%认为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影响诊疗效果;29%认为绿色通道不畅通, 影响患者满意度;24%认为就诊服务流程不科学, 制约就诊时间;14%意识到质控等细节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有潜在医疗隐患。认为这几个方面均存在问题的占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71%的工作人员认为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 护理人员对药品名称等专用英语词汇掌握非常有限, 影响了病情询问及治疗指导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要加加强常用语的归纳学习, 同时医院应加强人才引进, 抓好具备涉外医疗工作能力人才的储备, 组建多语种护理团队。

涉外医疗是特需医疗的一种, 根据特需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医疗流程, 规范涉外门诊接诊流程、急诊接诊流程、预约式就诊流程、门诊-入院衔接流程等, 门诊医技检查流程, 在门诊信息化建设方面开辟优先检查功能, 从信息化叫号系统上给予涉外患者适当的优先权, 顺畅就诊通道, 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绝大多数外籍患者都持有不同的国籍医疗保险卡, 在中国享有保险制度下的免费医疗[1], 因此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涉外患者保险记账交费流程, 为患者提供更快捷的支付流程, 缩短等候时间[2]。

国内研究显示, 外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迫切, 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保护隐私、风俗禁忌等方面, 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技能要求较高[3]。护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患者,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4]。

涉外门诊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和优质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谨遵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切忌因为沟通有障碍而忽视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等, 随意简化护理操作规程。本调查发现, 外籍患者人员构成复杂, 病种多元化。医护人员要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范器械台摆放、器械传递、锐器整理、废弃锐器处理等操作规程[5], 在接诊过程中要注意自我防护原则、无菌技术原则、院内感染原则。

摘要:目的 探讨涉外门诊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涉外门诊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涉外门诊护理工作特点, 通过开放式访谈收集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结果 涉外门诊中以呼吸科、消化科患者最多, 欧洲患者占多数。而问题存在于语言沟通、绿色通道、服务流程、院感质控方面。结论 涉外门诊护理管理对策应从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畅通门诊绿色通道、落实标准化服务流程、加强质控等方面综合考虑。

关键词:涉外门诊,护理管理,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杜平京.特需门诊患者就诊需求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07, 6 (18) :1716-1717.

[2]苏慧.流程优化在涉外门诊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学, 2015, 43 (9) :1188-1189.

[3]王爱玲.优质护理在涉外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21) :79-81.

[4]王博雨.多元文化下的涉外护理领域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2) :277-278.

[5]胡伟青, 吴桂荣, 白建萍.医院船手术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9) :74-76.

涉外事务管理 篇2

1、涉外活动中,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既要热情友好、以礼相待,又要提高警惕,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报收集活动;

2、对外接待要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对外接待活动中,应从实际出发,规定参观区域、路线,有禁区的要明确标明禁区,向参观人员介绍情况不得涉及国家秘密。未经主管部门同意和安排,任何涉密单位不得擅自接待境外人员参观访问;

3、同境外人员洽谈业务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在业务洽谈中,除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外,不得超出或改变洽谈范围,更改洽谈口径;

4、如有境外组织、机构和人员来电、来函或来人了解情况、索取资料时,属于保密部分的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保密部门请示,不得擅自回复,更不得在回复中涉及国家秘密。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确需提供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事先经过批准,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要求对方承担保密义务,所提供的秘密事项应当有文字记录;

5、凡因工作需要,外出考察、学习的人员必须经过审查,并在出国前接受保密教育,出国时不得擅自携带秘密文件、资料、物品等,确因工作需要携带的,应按照国家海关和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6、出国期间应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守我国保密法规,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场合谈论或处理涉及国家秘密事项;

涉外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涉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建议

当今社会是个讯息万变的社会,不断繁荣的国际市场业务存在着高额利润的诱惑,同时也埋藏着各种风险的陷阱。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创新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良好契机,我国的涉外企业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面临着无限挑战。由此,“内部控制”的概念便渗透到了企业活动的每一个流程和每一个环节之中,风险管理的理论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

一、涉外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涉外企业是指根据我国《公司法》和相关外商投资法律的规定所设立的中外合资公司、中外合作公司、外资公司和中外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实施的,以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为核心,通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旨在提高经营效率,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本世纪初,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美国COSO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一理论。它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和一般人员在企业内部共同参与实施的各种制约及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

二、我国涉外企业的风险管控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开发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涉外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随着经营方式和外贸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内部控制问题涌现出来,成为了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视

许多涉外企业在发展之初就遵循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因此导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基础工作薄弱。再加上涉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国家和主管部门,交易环节复杂,风险管控的工作难度大。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对政治风险、外汇风险、商业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主要风险的防范,我国有80%的涉外企业在成立5年之内便面临倒闭的结局。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控组织机构

出于节约成本和人力资源的考虑,我国许多涉外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建立内部控制部门或者风险管理体系。这致使企业各个岗位和环节的权责界限模糊不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程序无法通过系统而专业的衡量来进行缺陷识别和后续改善。

(三)缺乏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持续评估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设置了风险管控部门或组织的企业中,往往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措施,都是以文字性的制度予以规范,表述不够简明通俗。不仅阻碍在企业上下的贯彻执行,还难于在字里行间发掘控制缺陷。并且,在一项新的控制措施替代了旧的控制措施之后,企业存在缺乏对新的措施继续评估的机制。

三、对于涉外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训练和模拟实践的方式,让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指引员工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其次,企业要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自上而下引导企业全员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融入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完善内部控制活动反馈数据和建议,形成风险识别—缺陷修复—执行反馈的良好循环。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监督体系

结合外贸业务的特殊性,涉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特点,按照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的原则来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明确权责和分工。比如,增加对风险较大的海外业务部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独立的审计来配合风险管理的工作等。并且,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通过协调人员配置来缓解内部控制问题。条件成熟时,还可考虑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设立审计委员会等常设机构。

(三)持续对内部控制流程和措施进行评估与改善

企业的管理风险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具有弹性的。因此,内部控制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企业要对内部控制流程和措施进行持续地评估和改善。例如,选用流程图语言替代冗长的文件制度,以更加明晰的方法展现业务的流程和权责关系,提高设计缺陷的有效识别;再者,在用ERP、SAP等系统管理软件代替传统的人工业务流程之后,要持续地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因为自动控制技术本身也存在着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人为的可操纵性风险。只有不断地执行风险评估和缺陷识别机制,才能有效地规避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四、结语

在当今涉外企业的管理中,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运用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考察。但相信,随着对风险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强,对内部控制方法和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探索与应用,科学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必将为众多涉外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良好经营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等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2]赵阳.涉外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3]袁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浅谈[J].商业现代化,2007.17.

涉外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措施 篇4

关键词:海外工程,管理,建筑施工,法律法规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公司和施工队伍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国际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 但同时也显示出我国一些工程承包企业和无需要及时加固的软肋。因此, 如何在发展的国际建筑市场中趋利避害, 是很多从业者一直以来探讨的问题。

1 我国涉外建筑企业和施工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人才, 海外工程项目更是如此。在国际工程管理中, 总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 因而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于不断总结和提高;要求管理人员了解和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并具备对外开拓的思想, 熟悉工程所在国的通用设计规程、技术规范、试验标准等, 了解工程所在国的有关物资采购、融资、工程保险以及财务管理的要求, 掌握国际工程管理原理, 特别是熟悉合同管理 (包括风险管理和索赔管理) 。另外, 这些管理人员还应熟悉并掌握国际通用的软件并具备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

1.2 融资能力不强

融资能力问题是众多涉外工程企业和施工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融资能力是许多国际工程项目投标入围的敲门砖, 而中国涉外企业和施工队伍往往在融资能力上栽跟头。当前的国际建筑市场形势是投资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资本在工程承包市场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BT和BOT项目也越来越多。同时国际工程承包范围也不限于传统的工程施工和安装, 已经逐步的发展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如果我们没有一批融资能力强、国际竞争实力强的工程承包企业, 我们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份额就难以提升, 就不能带动设备、材料的出口, 同时也只能让涉外企业和涉外施工队伍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裹足不前。

1.3 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机制落后

享有国际建筑市场份额的企业一般在国内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同时在国内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其内部普遍盛行经验主义及唯我独尊观念。因此, 企业在选派项目领导干部时更多考虑其施工经验是否丰富, 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国内、国外一片天。到了国外, 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模式, 这种观念自然是行不通的。对于企业职工而言, 大多数人要求出国的动机是认为去国外可以挣大钱, 但对于国外工作环境的艰苦程度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以致于部分人员出国伊始变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另外, 企业有对外经营权, 而在外的项目部仅负责项目的实施, 国外工程项目的管理甚至决策权一般都是归口在国内企业的某一部门, 造成了国外事情国内决策的局面。同时, 负责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部门仅靠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同国外保持联系, 很难全面、真实地掌握国外工程的进展及运作情况, 以致于企业在重大问题决策时, 因缺乏国外工程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经常出现决策困难或决策出现偏差的情况。

开展国际工程, 由于公司管理层与项目经理部在地理上距离遥远, 信息沟通不便;日常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前后方理解不一致, 容易造成决策错误导致项目失控。同时, 海外项目部人员由于远离家国, 加上工作要求高, 时间紧、压力大, 经常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中, 可能造成人员的细想和情绪波动, 给项目管理增加难度。

2 提高涉外建筑企业和施工队伍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加大涉外人才培养、提升人员素质

一个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人才。就国际工程承包而言, 从投标阶段到工程的交付使用,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因而, 通过社会培训、学校教育等方式, 培养出熟悉并掌握国际惯例、国际通用设计规程、技术规范、物资采购、工程保险、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尤为重要。与此同时, 应着力营造和谐氛围,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采用权、责、利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 使每一个人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价值, 创造“人造事业, 事业造人”的共同成长机制, 使每一个人都用富有价值的工作成就来克服不良情绪, 从而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2.2 依托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沟通

在海外建筑市场, 合同时业主和承包商的法律纽带, 防范合同风险和加强合同索赔是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上最终能否反败为胜、取得利润的关键所在。在谈判过程中既要尊重业主方的观点, 充分地表现出对他们的理解, 同时又要据理力争, 根据项目合同的规定, 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数据说话。熟悉并掌握所在国的政策法规, 一个国家的政策法规就是一种游戏规则,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人人都在讲“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如果具体到某一个国际工程项目, 在采用FIDIC合同条件和遵守工程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建设。

国际工程承包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 因而项目有关方极易产生矛盾和纠纷, 需要进行有效并具有艺术性的沟通和协调。值得注意的是, 应充分加强与业主、监理方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沟通, 增进相互理解, 从而达到互信互利。

2.3 解放思想、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仅是各个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 也是各种管理理念的竞争。要在全企业树立竞争意识和正确的管理观念, 摒弃经验主义和“吃老本”意识。

项目管理的不可见属性, 为企业、项目经理部团队的沟通、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应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在项目经理部和企业之间以及项目经理部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 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3 结语

随着中国涉外企业和施工队伍在国际工程承包份额的扩大, 针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多的工程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工程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进行探究;众多的企业也从激烈的工程承包市场中不断总结经验, 培养、造就了大批的外向型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地拓展思路、建立适合企业海外竞争的管理机制。当前, 我国涉外工程企业和工程队伍应借鉴国际先进项目管理方法, 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国际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李玉宝.国际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3]最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实务全书[M].编委会:2006.8.

涉外护理班学生管理思考论文 篇5

涉外护理的学习离不开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完善的涉外护理体系,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中,人文知识的学习都是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人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在涉外护理领域是和涉外护理专业有着同等的重要地位[3]。涉外护理知识领域不仅只是涉外护理专业技能,而且还包含了涉外护理专业外语水平、涉外护理礼仪等[2]。涉外护理的学校可以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涉外护理课程再经过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选择性吸收然后充分利用。比如有点涉外护理院校充分引用了澳大利护理文化、护理专业技能、护理法律、护理心理健康、护理职业实践等多种优质烤成,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占整个涉外课程比例的很大部分。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优秀的人文知识,还能弥补涉外护理教学课程设置的不足,完善了涉外护理课程体系,使得涉外护理课程更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也更符合学生们的自身发展[4]。

3.2构建多级联动服务体系,加大学生实习就业机会

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涉外护理实习就业环境的改善。在学生涉外护理的实际实习就业中,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地与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条件,对于家庭困难或是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到国外实习工作的人员给与适当的帮助,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涉外医院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涉外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要主动搜集他们的信息,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互动,防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流失,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招生制度、培养方案、就业推荐制度等防止制度僵化影响学生出国就业[5]。

3.3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英语教学水平

由于涉外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也使得涉外护理教学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由于学生本身专业能力和人文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单一的,传统的涉外护理教学以及无法满足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涉外护理教学在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和完善。在涉外护理教学管理上,要因材施教,这个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理念要从学生进校的贯穿到学生毕业整个的学生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新生在涉外护理专业能力的水平相差区别不大,这时就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尤其是语言能力的考核,在学生一进校的时候就组织英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班,并开展英语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安排不同的教师,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应安排英语能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涉外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担当教学,使其发展成为整个学校强劲的后备力量。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班级在注重涉外护理专业能力的同时要重点提高学生的涉外护理英语水平,这不仅可以充分地促进学校整体涉外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涉外护理学生质量,改善就业状况,也能充分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使得学校更有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3]。同时学生独立能力较差,性别比例不平衡也应该是涉外教师关注的重点,涉外护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情况,及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提升涉外护理班学生管理水平是一个时间很长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涉外护理院校的不断努力创新,更需要政府的帮助以及社会的支持。涉外护理专业的建设应该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涉外护理教师应将涉外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涉外护理英语、涉外护理德育教育发展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职业意识、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实际的涉外护理专业能力。涉外护理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真心实意地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就业的平台,使得涉外护理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实际需要和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蓝宇涛.国际护理人才需求与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5(6):24-25.

[2]李秋萍,蒋玉宇,林毅,等.护理专业国际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0,6(9):396-398.

[3]孟爱青.高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基本素质训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2):88-89.

[4]王旭.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及改进策略--基于辽宁的实证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18(Z1):107-111.

[5]李雪莉,舒德喜,常彩云,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1,43(24):236-238.

作者:韩明华 王安民 李晓晖 魏春梅 单位: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英语教育论文

★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 护理实践工作总结

★ 实践论文

★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刊物

★ 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论文

★ 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育的论文

★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调查实践的论文

北上广涉外婚恋调查 篇6

广州:中年华侨易与离异女擦出火花 据了解,近年由于广州的外资厂企增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高素质人才来穗发展后,在这里找到了相爱的另一半,在广州开花结果、成家立室,因而,广州的外来媳妇、外来郎正不断增多。

据分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潮头堡,最先接触国外的新鲜事物,当时也出现过涉外“婚恋潮”,以本地女孩嫁往港、澳、台为多,因为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都相通、相似。与此同时,留学也渐成潮流,带来一定数量的涉外婚姻,但是,他们的结婚登记手续不一定在广州办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逢黄金周结束之后,又或是寒暑两假期间,广州的涉外婚姻登记办理数量会有所增加,办理人员称:“来自东南亚、大洋洲的华侨、华人,都喜欢假期期间回来相亲,假如成功,假期过后就来办理结婚登记。如果手续齐备,不必跑两趟,他们觉得更为高效。”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回来相亲的华侨、华人,有部分人为了打拼事业,也延迟了终身大事,他们回来物色伴侣,有不少选择离异女子。这位办理员称:“可能是离异女子与他们年龄相当,有一定的生活历练,对婚姻也有一定了解。”

上海:家庭幸福与是否跨国婚姻无关 杨女士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的丈夫Q是意大利人,他们现在已经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不是刻意找个老外当丈夫。“我姑妈的男朋友就是意大利人,他和我丈夫Q认识,姑妈在观察了Q的品行后,就把Q介绍给我认识。”

结婚后,杨女士和Q相处融洽,随着儿子出生,他们一家就以孩子为中心生活着。杨女士说,有很多人问她同样的问题:和外国人生活是不是很难?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习惯不同?“其实这就是性格问题,婚姻中无非男女这个古老话题,男人女人脑回路的巨大差异,造成各种惊喜或烦恼。生活是否幸福和跨国婚姻没有关系,而是人和人的问题。”

“不管是和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结婚,我觉得夫妻互相尊重很重要。”而这也是第一次见面时,Q给杨女士留下的好印象。杨女士说,Q不会干涉她的隐私,如果她愿意说,Q很乐意听,如果不说,Q绝不刨根问底。“也许这就是外国人的习惯吧。”

北京:用异国距离来见证爱情的坚韧 今年29岁的小吴远嫁美国已经6年了。如今和美国丈夫以及4岁的儿子生活在美国的匹兹堡,每年春节,小吴都会带着丈夫、儿子回中国老家探亲。

谈起这段跨国婚姻,小吴说自己当年年轻胆大,要放到现在肯定不敢结婚了。小吴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为了锻炼口语,小吴通过社交工具找了好几个国外的外国人交流,美国人Jim就是其中一个。2006年大学毕业后,小吴来到北京工作,和Jim熟悉之后两人开始了网恋,Jim来中国旅行时,小吴当起了他的导游,两人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此后两年,两人开始了异国恋,每年Jim都会来中国,两人一起游览了许多地方,同时,小吴在积极办理赴美相关事宜。其间,两人在美国结婚,2009年5月,小吴终于来到美国和丈夫Jim团聚。

如今,小吴在匹兹堡一所外贸公司工作,她坦言,两国的文化有不少差异,相处中需要更多包容。比如生孩子,小吴说,2012年剖腹产子后一周,自己就和丈夫在超市里一起推车购物,完全没有“坐月子”的概念。“而且美国的公婆也完全没有帮忙带孙子的意识,带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所以我产假结束之后就送小孩去了托儿所,我和老公继续各自上班,一直过着三口之家的生活。”小吴坦言,没想到因为爱情和坚持竟然成功了。她建议年轻人遇到真爱不要犹豫,“困难就是用来见证爱情的”。?笪摘自《广州日报》

浅析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发展 篇7

随着全球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饭店需要承接涉外业务。饭店行业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直接决定着涉外饭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壮大。良好的、运转协调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饭店的经营绩效、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直接促进饭店的健康发展。饭店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证明, 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采用切合饭店实际的经营管理手段, 对涉外饭店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认真研究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现状, 分析制约涉外饭店发展的瓶颈问题, 结合我国涉外饭店经营管理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方案, 显得尤为重要。涉外饭店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严谨、合理的操作规范是决定饭店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经营管理是涉外饭店的生命线。做好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 树立品牌意识, 注重名牌的培育是决定涉外饭店经营成败的重要方面。因此, 加强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我国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现状

要做好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 必须要了解我国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现状, 清醒地认识到困扰我国涉外酒店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对照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查找不足和差距,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才能使我国的涉外饭店健康有序地得到发展。

(一) 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适应现代化的饭店经营管理的需要

首先, 我国涉外饭店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没有切实得到转变, 由于涉外饭店接待的顾客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诧异。无论饭店的服务、设施如何完备, 要想达到每个人的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涉外饭店在经营管理上不但要重视硬件建设, 还要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在这个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做的相对较好。如:在英国的饭店经营管理中, 经营管理者非常重视客人的投诉, 将顾客的投诉视为必然的, 真心实意地听取顾客的主张, 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原则, 鼓励顾客说话并现场根据顾客的生活习惯予以解决。而我国涉外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这些理念方面同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其次,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人员在思维定位上还沿袭着我国饭店业传统的管理模式, 驾驭饭店业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相关信息处理的速度较慢, 经常有决策失误现象发生。再次, 不善于接受涉外饭店经营管理新事物, 不注重研究新情况, 缺少饭店经营管理的新知识经营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者对饭店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 对采用何种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游移不定

在我国的涉外饭店经营管理中, 主要存在带资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特许经营模式、联销经营模式、顾问咨询模式等五种经营管理模式。采用何种模式进行饭店管理, 每一种管理模式的优劣等方面,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界定。有时管理模式完全是凭着饭店管理者的感觉和好恶, 今天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明天又觉得那种管理模式较好, 不能结合本饭店的实际, 采取最恰当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经营管理模式之间游移不定, 令饭店其他人员无所适从。或者是固定采用某种经营管理模式, 但对这种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 不能切实落实管理措施, 运营方式、服务规范、管理风格以及质量标准没有依据。并且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在本饭店的经营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也没有通过饭店员工的实践, 往往不是生搬硬套搞得员工和客户怨声载道, 就是受到一定的挫折就全盘否定。

(三)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在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中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须的。利用绩效评估体系掌握和了解员工们的愿景和诉求, 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 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职工的表现是每一个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的必须。如何对员工进行测评, 必须形成体系。而我国大多数涉外饭店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或者是存在错误的测评体系。对于现阶段员工敬业精神测评, 以及员工满意度的测试很难有满意的结果。而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切实提高员工敬业精神和员工满意度的前提和基础。大多数的涉外饭店由于没有结合自生的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绩效评估测量指标和体系, 虽然制定有具体的战略目标, 而且也有愿景, 却搞不清现在饭店的发展状况。本应是促进涉外饭店经营管理水平上的重大举措, 却与涉外饭店的愿景与战略目标失之交臂。

(四) 涉外饭店的各部门之间存在壁垒

由于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活动相对复杂与其它类型的饭店, 导致内部分工越来越细, 部门的设置也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 这种划分对于涉外饭店的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提高涉外饭店的工作效率, 进行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经营管理的细化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容易在各个部门之间产生壁垒。专业化使每一个部门都按照自己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各行其是, 而看不到整个涉外饭店最佳利益。本来是各部门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却因为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过多的经历耗费往往会让涉外饭店经营管理者忽视了顾客的需求和诉求, 从而达不到顾客的满意, 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三、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

品牌资产的培育是我国涉外饭店发展的必由之路, 涉外饭店作为饭店行业的一个特殊存在, 进行品牌资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研究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对指导涉外饭店的科学发展, 提高涉外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同国际先进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接轨是涉外饭店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涉外饭店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 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实现顾客利益、员工利益、企业利益的统一

经营管理理念在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 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着涉外饭店的发展趋势, 因此, 涉外饭店要想做好品牌资产的培育, 首先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实现顾客利益、员工利益、企业利益的统一。很多涉外饭店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 同时, 总结出符合本饭店的经营理念。如:上海市四季酒店的经营理念就是:“提供高福利待遇就会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员工就能服务于高素质的客人, 从而产生高出租率和高房价的双高效益。”这种经营理念是建立在员工高素质的基础上的, 员工的高素质有时通过高福利促使员工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 当员工具备涉外饭店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同时能够为顾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从而达到顾客各方面的满意, 不但提升了饭店的经营管理水平, 而且还提高了顾客的回头率, 增强了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做好饭店品牌定位, 针对市场需求明确饭店经营风格

涉外饭店品牌定位, 经营风格的明确在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中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没有特色和自己独特经营管理风格的涉外饭店在竞争中是没有潜力的。在这个方面, 一些国家的饭店做的相对较好,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英国伦敦北部的一家餐厅, 老板沃索斯是做法国菜的, 为了达到让顾客记住并经常光顾该饭店的目的, 老板沃索斯别出心裁, 想出了顾客随便吃饭并由顾客自主结账的妙招。在菜品上, 该饭店只提供三文鱼和蟹柳, 酒类则提供有葡萄酒。从而形成了顾客自主吃饭、自主结账的独特风格, 生意空前兴隆。绝大多数的顾客都能够公平而慷慨地自主结账, 对过分吝啬的顾客, 老板沃索斯则将其饭钱退回。这样做的结果, 不但饭店没有亏损, 而且净利润比同类饭店高出了5%—10%。这个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 做好饭店品牌定位, 针对市场需求明确饭店经营风格对于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英国饭店在品牌资产的培育上的做法值得我国的涉外饭店学习。在饭店经营风格上, 要突出本饭店同其他饭店的区别, 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在推销自己的时候要采用独特的令顾客记忆犹新并感兴趣的消费方式, 使顾客在心中为自己定位, 用独特的运作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 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涉外饭店的运行机制

一个企业的发展, 最主要的要看这个企业产权关系是否明晰, 法人治理机构是否完善并良好运转, 对涉外饭店而言也不例外。而我国的涉外饭店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 这为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在运行机制上出了道难题。而国外饭店经过成熟发展, 在产权关系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运行良好。例如:英国饭店业得到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在于连锁经营, 跨行业、跟为复杂的跨国连锁成为英国饭店业的主流, 英国排行靠前的50家饭店通过连锁经营的模式控制了三万五千家酒店中一半的营业收入、三分之一的客房总量以及三分之二的利润。这些成果的取得, 无不是明晰的产权关系、完备并流良好运行的法人治理机构的起到关键作用。

(四)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满足各种环境下顾客群体的需求

涉外饭店品牌资产的培育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涉外饭店能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 这是品牌资产培育的基础, 涉外酒店要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 在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使饭店的服务质量上新台阶。

四、对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 分步骤、有计划地做好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策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饭店业的竞争也从单个饭店之间的竞争转为饭店集团之间的对抗, 能否在这次对抗中站稳脚跟, 关键在于涉外饭店如何设计本饭店的经营管理战略。笔者认为, 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策划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首先, 涉外饭店要完善经营管理流程, 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保持竞争优势。其次, 要将流程管理的成果推广到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重要节点。第三, 实现饭店管理的信息化。第四, 不断根据饭店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学调整饭店的经营管理策略。

(二) 建设合理的饭店经营管理人文环境

涉外的经营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企业文化、人文关怀上投入较大精力, 将经营管理作为持续性的、长期的工作抓紧抓好,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以员工激励机制为核心, 尽量为员工提供较为优越的人文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 创造员工进一步培训和晋升的机会, 建立饭店员工参与饭店经营管理的相关机制, 以及团队建设、沟通协调体系, 在饭店经营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建立健全员工考评体系

涉外饭店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饭店的良性运转, 要实现这个目的, 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去共同努力。因此, 建立以充分调动涉外饭店员工工作积极性为核心的员工考评体系非常重要。这个体系的运行, 能够充分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 通过进一步的细化, 实现对员工队伍的绩效管理。

(四)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要立足于顾客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最终是要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在此基础上提高饭店的经济收益。流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对顾客的满足程度, 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益。因此, 涉外饭店的经营管理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 使全体员工明白饭店对员工的期望方向, 强化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美娥.高职涉外酒店管理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2]张艺山, 达如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实习运作模式对国内的启示——以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专学历培养为例[J].科技视界, 2012 (27)

[3]叶晨瑜, 程天矫, 白珍.基于ASK理念的涉外酒店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52)

[4]李娜, 仇盛艳.探讨如何以ESA为理论基础培养涉外酒店人才[J].中国人才, 2012 (8)

[5]王红.中外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

[6]廖茂.经济危机下高星级酒店营销策略[J].酒店现代化, 2009 (4)

[7]赵仁荣.风云半世纪, 饭店五百家—上海饭店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旅游行业协会动态, 上海旅游网, 2006

[8]王焕宇, 赵艳辉.单体酒店的SWOT分析及特色经营发展对策[J].管理观察, 2009 (9)

[9]吴南.金融危机下饭店业发展策略探析[J].经营管理, 2009 (4)

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篇8

一、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类型

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社会的诸多文化时尚和文化变迁迅速涌入涉外高校的认知领域, 形成了校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融合的态势。

1. 时间维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不会亦步亦趋紧跟在社会经济背后,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极易发生冲突。涉外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独特的位置, 校园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又有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诱惑。多元文化裹挟各种因素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 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坚守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 迫切需要高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案例:香港学生A考入内地高校, 入学当天, 她见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兴奋, 称呼男老师为阿Sir, 女老师为Miss, 这让老师们很不习惯, 因为身边的内地学生都是使用敬称XX老师。入学几天后, 辅导员和A同学聊了聊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 并谈到了对老师的称呼, 学生A直言, 在香港学习时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 她不需要为邮件的抬头称谓纠结, 可以直接称呼老师英文名字, 不过对于传统文化, 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她表示以后会和同学加强文化沟通。

2. 空间维度上不同民族、区域文化间的冲突。

民族、区域是作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类型存在的, 换句话说, 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 不同民族、区域文化往往有各自的特性, 这不仅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还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席卷而来, 涉外高校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来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 当然, 也迎来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化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做到既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以开放的眼光、批判的视角, 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 从而推动高校文化的创新, 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某校推荐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A去日本一所大学学习, 日方要求推荐学校给学生出具导师推荐信, 于是王同学请求他的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该老师非常乐意帮忙, 但工作繁忙, 建议王同学自己将推荐信写好, 然后老师在推荐信上签名。于是王同学自己起草了推荐信并请老师签名。然而, 一向严谨的日方在审核申请材料时, 发现这封推荐信是由学生自己而并非老师所写, 于是要求推荐学校做出解释。经过调查, 学校将调查结果告知日方, 但是, 日本大学并不接受校方根据事实提供的解释, 并认为学生A存在欺骗行为。学生A对这一意外事件一直感到迷惑不解。

3. 主体维度上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带来了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样化定位;国家创新系统进入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调整阶段, 涉及到大学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调整以及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的重构;高等教育资源渠道的拓展, 带来了投资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大学高度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 带来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内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差异等等。大学在调整这些不同主体意义上的新关系的过程中, 文化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案例:某校外教老师A, 担任对外汉语专业任课老师, 上课第一天, 他就给学生们定了一个规矩:迟到0分, 上课玩手机0分, 不交作业0分, 抄别人作业也是0分。某天, 外教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们写评论, 班上有个女生在作业的最后加了一句, 试问XX兄 (XX是外教老师的中文名字) ……外教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而这个女生觉得XX兄其实是表示一种亲近, 于是就把两人的对话传到了人人网上, 在外教看来这就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于是, 外教在课上对这位女生说:“请你出去, 我不愿意你上我的课, 如果你不出去我们全班都不上课。”于是就出现了全班罢课的现象。

二、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成因

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化冲突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交际困难, 因此, 分析校园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 也是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重点。高校是自由的王国、学术的殿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多元化特征。

1.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重要桥梁, 它与文化密切相关, 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地区, 甚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主题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出现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沟通。例如,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欧美人偏好分析思维。汉语由大到小表述概念, 写信时地址的顺序是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 而欧美人的顺序则恰恰相反。

2. 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许多观念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日常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活动必然受到观念的支配, 尤其是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说们》中讲到:“在过去的中国社会, 宗族的重要过于人, 因此凡是跟宗族有关的事务, 都不说我的、你的, 而说我们的、你们的。”国内不少的学术类会议交流中也常常使用“我们认为”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欧美人见面打招呼时仅使用“你好”、“今天天气不错”等等, 而不会询问年龄、收入、家庭等个人隐私。

3. 行为规范差异。

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 不同社会规范下形体与声音也有着不同含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在交际时常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或者更坏的结果。在中国, 成年人可以用摸摸头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喜爱, 可是印度文化里, 头是非常神圣的, 不允许被随意触摸;在日本, 居家饮食要尽量弄出比较大的声响, 传达的是对食物的喜爱, 可是在欧美许多国家, 饮食不出声才是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 行为规范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完成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4. 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 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文化, 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 然而, 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涉外高校的师生来自全球各地, 语言的差异性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里, 可能出现没有对应词汇、词汇内涵及外延不一致等现象, 如果不加解释、区分, 很容易造成词汇歧义及语言障碍, 影响文化的沟通。例如, 汉语“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谚语中的“三伏”和“三九”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因为中英文在这方面缺少对应的词汇。

三、涉外高校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策略

校园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化冲突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要从多元文化这一特殊背景出发, 把握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构建新型德育模式, 做好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 推动文化对话与共融。

1. 创新德育理念, 推动全员育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理念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首先,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 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注、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变化, 围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确立“双主体”的德育理念, 不仅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搭建师生同台交流沟通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对话, 确保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 培养学生“自律”的德育理念, 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 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力量, 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等,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水平;最后, 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社会资源的投入, 协同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

2. 凝练大学精神, 加强主题教育。

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 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 大学精神的研究和凝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目标引领、思想引领和路径引领, 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系列活动, 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精神能更好地彰显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同时, 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 发挥各自的优势, 缩小差异, 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 产生文化协同效应。另外, 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 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3. 搭建交流平台, 求大同存小异。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 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内涵, 高校要传承优秀文化, 创造新鲜文化内容, 应该教育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放眼世界, 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吸收借鉴, 而不应该简单地排斥或盲目地崇拜。当然, 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应着力构建良性互动、沟通机制, 加强文化对话与融合, 在交流中引导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促进文化系统的自我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 着眼于为中外学生提供展现青春风采的广阔平台, 邀请各国使节来校交流, 通过金融模拟峰会、商务英语谈判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 全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成为北京高校一张亮眼的国际化名片。

总之,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 积极加强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管理, 既是高校主动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也是优化涉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 只有高度关注校园文化的新变化, 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举措, 才能提高涉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 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4) .

[2]魏江, 严进.管理沟通一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 2008, (3) .

[4]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5) .

涉外事务管理 篇9

一、涉外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政治风险问题。

与国内企业不同的是, 涉外企业的财务决策人在制定财务决策时, 还要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带来的风险问题。政治风险是因东道国发生政治事件以及东道国与母国甚至第三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涉外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它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涉外企业的经营成效, 而且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安全。这类政治风险是涉外企业独有的。

(二) 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问题主要来自于汇率变动风险及外汇管制带来的风险。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 交易风险的发生是因为用外币计价的债权或债务, 因为到期结算的汇率与交易发生时的汇率不同而导致兑换盈余或亏损。而会计风险主要是因为将国外子公司以外币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换算成母国货币财务报表时, 因为交易日汇率与换算日汇率不同, 而发生兑换的损益。经济风险是因为实际汇率的改变影响了两国市场的相对吸引力, 进而影响企业在收益方面以及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致使现金流量发生改变, 进而发生汇率风险。

(三) 资金管理问题。

涉外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涉及资金管理及内部资金流量管理两个领域。

1、涉外企业资金管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个方面。因地域及市场的差异, 涉外企业的现金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当现金余额既定的情况下, 如果将多余资金投资到货币市场中去, 投资多少和以什么币种投资;国际之间应收账款主要产生于国外独立客户的销售, 或对公司内部附属企业的销售, 其主要面临收款速度慢、付款公司支付资金给银行的时间拖延和银行系统的清算时间较长等问题。存货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正常进行所需要的原材料及销售所需货物很容易中断, 优化存货数量及节约存货占用资金难度较大等方面。

2、涉外企业资金流量管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资金转移、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等方面。由于涉外企业容易受到东道国的诸多限制, 其内部资金转移的手续通常较为复杂, 对理财工作造成的干扰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涉外企业的资金筹措管理复杂, 不仅因为选择余地的局限, 还由于涉外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渠道时除需考虑资金的成本率外, 同时要考虑借入币种与未来现金流入币种的配比、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复杂的问题。在营运资本管理方面, 各国通货膨胀率和子公司中间产品来源结构的差异, 使涉外企业难以制定统一的存货政策。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存在和发展, 使涉外企业的信贷管理不仅要体现出单个项目谋求销售份额最大化和降低坏账损失的意志, 还必须反映涉外企业转移资金、避税、回避外汇风险等方面的要求。

(四) 国际税务问题。

各国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税收规则和政策, 而这些规则和政策又可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在特定时期, 各个国家在收益和成本的确认、税种、税率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涉及税收方面, 对于国外来源的收入和利润汇出的税收待遇、双重征税的避免等方面税收政策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涉外企业在多重税收制度下经营,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子公司要根据各国有关的税收规则进行纳税, 有时会出现双重课税的可能, 很容易使涉外企业承担不合理的税收负担。

二、加强涉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政治风险管理。

涉外企业可通过政治风险评估和政治风险控制两方面的业务, 有效管理自身面临的政治风险。

1、政治风险的评估。

政治风险的宏观评估方法大多采用将各国政治风险量化成指数模;政治风险微观评估的核心是分析项目的新产品、业务特点和经营模式, 识别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的特定类型。

2、政治风险的控制。

若是在投资前, 涉外企业可通过回避、保险、特许协定和调整投资策略等方法, 预防性地控制政治风险。若是在投资后, 涉外企业可以采取:有计划撤资;短期利润最大化;改变征用的成本效益比率等方法, 预防性地控制政治风险。

(二) 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的管理。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为提前或延后企业运营资金调整以及进行长期外汇市场避险操作。一般的外汇会计风险的规避主要通过减少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科目。基本上对资产负债项目上的调整是以增加强势货币的流动资产, 以及减少弱势货币的流动资产为主;同时, 减少强势货币的负债以及增加弱势货币的负债。外汇经济风险通过营销、生产、财务三方面进行管理。营销方面主要是调整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改变价格、增加营销的渠道。生产方面主要是降低成本、分散生产地点、减少向货币强势国家进口而转向货币弱势国家。财务方面主要是借入弱势货币, 增加外币借款的种类。

(三) 资金管理

1、建立有效的涉外企业内部资金转移机制。

涉外企业的内部交易是其全球经营活动的内在要求, 在涉外企业总部的高度协调下运作的国际商品交换、服务贸易和资本贸易, 能使涉外企业内部资金的配置更合理、更有效。

2、进行科学的涉外企业投资决策。

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那么这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有内在动因和客观必然性。从财务角度看, 涉外企业之所以做出对外投资决策, 原因在于可以改善涉外企业投资组合的有效性, 即投资项目对企业总体利润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贡献。

3、资金筹措和运营资本的科学管理。

与一般的国内企业相比, 涉外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广泛, 选择余地较大。在现金管理方面, 因涉及到多种货币, 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货币的现金流进行预测, 估计各个币种近期交易的需求量。在现金管理过程中, 现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净额结算的优势明显, 成为区别于一般企业用于改善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四) 国际税务管理。

鉴于各国税收、投资奖励程度及外汇管制等规定的不同, 必须进行必要的税收规划, 合理采取各种避税手段。合理降低税赋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掌握母公司所在国与子公司所在国签订的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避免重复征税;二是利用各种“避税港”来减少企业所得税;三是通过子公司内部转移定价, 将利润由高税国向低税国转移来减少纳税。

(五) 海外投资及融资管理。

涉外企业对海外进行投资的原则是尽量通过子公司所在地各金融渠道的借款, 规避风险, 而且涉外企业从事海外投资后, 一定要事先规划资金回流, 以便还本付息、发放股利或再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陈慧云.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 2005.8.

[2]袁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浅谈[J].商场现代化, 2007.17.

涉外电力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之实践 篇10

项目文件资料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此,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资料管理,对各类文件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系统整理,优化组织,使之成为准确翔实地反映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真实面貌和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总结出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们的项目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自我国入世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近几年来,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外的工程业务增长较快,先后承接了土耳其阿特拉斯项目,越南项目,巴基斯坦等火电项目,采用国际惯用的通用方式,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供应、建筑安装施工、指导试车和生产考核等实行全过程的总承包或部分承包。由于各环节的多样性,档案管理仍按过去仅在资料、图纸外发时留存归档,已不能保证工程档案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反映不出工程总承包过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性,将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一旦涉及工程纠纷,提供不了档案原件,则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笔者就土耳其阿特拉斯项目总包工程的档案管理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资料形成的特点

第一,语言特点。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主。英语是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作语言,如招投标、合同文件、设计图纸、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手册、各类检测试验报告、重大节点完成证明文件以及与业主之间的来往信函、电子邮件、传真、会议纪要等。第二,文本特点。由于承接国外总包工程,除在工程前期、 设计阶段产生大量纸质合同文本、技术资料及图纸等,随着工程的进行,业主与总承包方、分包方、供货方等各方面相互之间利用网络传输电子信息,还产生大量的电子邮件、光盘、U盘等。

此外一些设计变更问题,出现同一名称、同一件号、 同一图纸的多次修改,造成不同版次的图纸多份存在,修改次数越多,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替换频率高的特点。

2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材料归档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第一,人员要求。首先要求企业档案人员了解合同归档内容,形成文件的特点,学习新的知识。从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形成的文件材料文本的特殊性看,国际工程总承包技术文件、图纸多以英文为主,对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档案人员需要学习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专用术语,了解技术资料、图纸规范格式。了解学习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流程,掌握技术资料、图纸的特征等。同时还要了解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总承包内涵,了解本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构架的新的管理体系; 了解文件信息流程,即项目文件资料, 包括从项目投标报价、合同签订到工程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图纸、数据、表格、音像资料等,了解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施工管理、 合同管理、材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组织协调、竣工验收、考核评价等各方面状况的真实记录,为做好各类文件材料的分析归类、系统整理打好基础。

第二,制度保证。制定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档案管理细则 《包括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时间等》,是确保归档文件材料完整性的保证。建立规范的管理系统,明确责任制,促使文件材料形成者重视归档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程序管理,监督、指导各承包单位 ( 分包单位) 将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第三,重视现场。重视完善项目在安装、调试、生产考核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现场记录、来往文电,以及财务支付凭证等重要材料。如会议纪要、承包单位与业主、国内外分包单位之间往来的各类文件、供货商提供的产品设备文件资料、动态反映项目实施进度的日报周报月报、施工技术程序文件、技术检查文件、项目管理文件、验收文件、变更索赔谈判文件等。施工现场文件材料和图纸需明确专人保管,按照一定程序,定期向档案主管部门归档,避免工程完工,档案管理滞后,档案材料无法补救的局面。借阅文件材料和图纸等须严格履行签批手续,管理人员应按期收回借阅的文档,并检查其完好性和真实性。

第四,网络安全。国外总包工程将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有必要设定现场专人管理电子文件。加强网络电子文件传输、动态信息的补充、存储管理。注意文件管理的凭据性、严肃性和服务性,保证文件管理真实、可靠、保证对内对外网络信息安全。

3档案管理的具体实施

土耳其阿特拉斯项目是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贯彻落实中电投集团公司 “走出去”战略第一个海外EPC总承包项目,2011年11月23日,土耳其阿特拉斯项目正式开工, 在工程档案管理方面,紧紧依托工程建设节点进度,本着服从和服务于施工生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现将涉外档案管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涉外总承包项目档案管理特点。

3.1招标文件管理

阿特拉斯项目虽然是海外项目,作为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EPC总承包项目,所有设备均由中国进口。因此,招标工作在国内进行。

3.2合同管理方面

所有设备合同、工程合同、物资及材料采购合同、服务性合同、技术协议、补充协议由PAP软件进行管理,电子版已上传ATLAS项目PAP合同管理模块中,便于项目部人员查询及利用。每份合同均进行了合同评审及会签。分公司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代签合同须有委托书才予以代签,流程与国内相同。

3.3施工图纸管理方面

根据业主要求,每份图纸出图前由设计院项目经理上传服务器,在服务器中建立并上传初步样图。经业主项目负责人批准同意后,再由项目设计经理在服务器中上传并建立施工图,最后出版发至施工现场。需要查阅图纸既能通过纸质版查询,也能通过电子版进行查询。

3.4设备图纸管理方面

项目设备图纸与设备都是通过海运同时到达现场,并经EPC物资部门清关,组织施工单位物资部及EPC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开箱验收,由施工单位物资部按照装箱清单所提供资料填写 《设备资料移交申请单》 移交EPC物资部门, EPC物资部门清点后移交资料室,经专业技术人员及资料室根据合同核对无误后,资料室方可接收设备资料。如发现缺件,由物资部门负责联系厂家补供。

由于海外项目PAP网络版刚开发,存在网络差、开发不全,导致现场资料管理困难。经与各单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EPC收到设备图纸资料后,运用Excel制作分发单, 制作的分发单要求写明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分发份数、具体的图纸资料名称、设备型号及编号,同时须有中英文对照,经主管领导签发同意后,方可发送至各相关单位,同时将电子版上传至服务器中。

3.5文档管理方面

目前,文档管理没有软件,表格由EPC统一发布,施工单位将须报审文件送至EPC,经EPC专业人员及领导签字同意后,返施工单位。签字单位须留存原件至少1份, EPC资料室将处理完成的文档进行扫描,发至相关专业人员及领导,将电子扫描件按文种、专业进行分类保存,通过Excel制作文档目录,便于查找和利用。施工单位管理相同。

3.6设计变更管理

第一,设计方提出的变更。由设计院进行变更,将变更的通知单发至EPC总承包领导及相关专业和业主项目经理及相关专业,经业主项目经理同意批复后,设计院打印纸版,EPC总承包商专业人员及业主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后, 发至施工单位进行。第二,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申请。经设计院同意后打印纸版送至EPC总承包并签字后,再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发至施工单位进行。

3.7供货商资质

内容与国内要求一致。因大多数材料在国内采购,供货商资质几乎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到现场。因此,只有采购部门一个公章,而无供货商 ( 鲜) 公章。

3.8验评资料

虽然管理也是根据DL/T 5210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焊接执行美国ASME标准,施工单位分专业报送ITP计划清单,即 《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划分表》。

3.9竣工档案的质量及归档要求、组卷原则与移交

第一,竣工资料的质量要求: 比国内要求少些,所有资料几乎无印章,一般工程文件邮件由业主项目经理批准,纸质文件由项目现场主管经理一人签字即可。第二,工程档案的组卷原则。根据EPC总承包合同,需要移交业主的资料为: 已批准的图纸电子版,进度,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已批准的图纸,测试过程报告,设备测试证书,运行维护手册,竣工图,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试验报告、质量证明。需要移交业主的文件为: 需与业主进行沟通: 凡中英文对照联系单、报业主的供货商资质、设计变更单、设计修改单、 TIP清单、施工记录、调试记录、部分验评记录、施工图、 竣工图、设备厂家说明书、图纸、合格证、试验报告、检验报告、质量证明文件等。第三,竣工档案装订形式: 竣工档案为活页式装订,既简单,又适用。第四,竣工档案的移交: 设备资料随到随移交,工程资料为机组发电后一个月内按专业进行移交,调试档案应在工程竣工时,乙方应对该部分负责,应使该部分符合合同规定要达到的目标; 以及竣工试验开始前,乙方应按照规范要求向甲方提交竣工文件及操作和维护手册。

3.10现场验收情况

并网发电验收。现场验收只产生验收记录及签证。与国内相比,无验收记录,整套启动后,由国家能源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上网发电,国外项目不太看重168小时试运。

3.11软件管理

统一使用服务器 “File Zilla”,上传文件特别快,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上传、下载。所有图纸、档案全部在服务器中生成,简单、直观,不限制上传文件大小。

3.12竣工图要求

竣工图应按合同约定出图,竣工图编制深度应与施工图的编制深度一致,有变更内容的竣工图,应用云线图圈出更改部位,并标明变更依据文件号,竣工图章使用红色印泥,盖在图标栏上方空白处,编制竣工图总说明及分册说明,叙述竣工图编制原则、各专业目录及编制情况,竣工图应按GB /T 10609. 3的规定折叠,图纸折叠图幅向里, 图标栏应外露,在正式出版竣工图之前,需分册发一套竣工图电子版给工程公司,由工程公司组织审核确认后正式出版竣工图。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由于海外项目没有PAP统一管理软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资料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建议开发海外统一管理软件。第二,现场设备几乎都由中国进口,导致部分厂家提供的安装维护说明书、合格证、图纸全是中文,或者翻译不准确,业主不认识也无法接收,来回催缴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第三,设备厂家的外购件资料份数几乎不按合同要求提供,无法满足业主需求。第四,厂家提供的电子光盘资料内容少于纸质文件内容,有的厂家甚至未提供电子文件,提供的电子文件格式不统一,比较乱。第五,有些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深度不能服务于现场。第六,根据目前到达现场的设备资料情况,根本不适宜过程移交,因为设备资料到达现场比较凌乱,比较分散,同一厂家设备开箱时间不一致,过程移交导致不专业的业主资料管理混乱,如成套设备仪器仪表、锅炉补给水设备、斗轮机设备、带式输送机等, 由于设备购件多,资料也比较复杂,这些资料到达现场后, 资料人员都要经过3 ~ 4天时间才能清点出来,电子文件提供也不全,比较凌乱,难核对,清理出来的资料大小尺寸不一,较难保管。因此,建议公司对设备招标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厂家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付上目录清单,除锅炉和汽机两大主机图纸外,其余要求全部装订成套成册 ( 即活页夹) ,如主变、起备变、保变等说明书及图纸管理方便, 便于查找。同时提供电子与纸质文件对应的PDF电子版本, 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第七,业主要求移交竣工资料份数过多,根据现场实际产生文件份数根本满足不了合同要求。

5结论

中国汽车的涉外初婚 篇11

合资是汽车业绕不过去的一个阶段,从年产量22万辆到800万辆,靠自己关门造车是不可能的

1983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是值得记念的一年。

这一年的5月5日,国务委员兼对外经贸部部长陈慕华,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主持了一场“婚礼”——北京汽车制造厂与AMC(美国汽车公司)的合资签字仪式。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诞生。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家合资企业。对于后来者,也是探索的起点。

“我们就好比是修了一条路,路修好后大家就能走了。”回忆起这个起点,北京汽车制造厂原厂长、合资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任副总经理赵乃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为了修好这条路,中美双方经历了4年半的艰苦谈判。

马拉松谈判

为这场跨国“姻缘”牵线搭桥的是一名叫沈坚白的华裔美国人,他现在是美国友升集团董事长。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他敏感地察觉出中国的大门即将打开。从那年起,他每年都会回国一两次,寻求机会。

1979年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幕不久,沈坚白带着4个美国人飞抵北京。这4个人都是AMC的高层。AMC当时是美国第四大汽车公司,排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之后,主要生产吉普。由于在美国市场遭遇发展瓶颈,多年惨淡经营。

AMC此行的目的是想通过合资办厂,进入中国隐秘而庞大的市场,从而寻找一块使公司摆脱不景气状况的新大陆。

他们先找到了机械部,机械部介绍了北京汽车制造厂。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汽车厂,主要产品是“北京吉普”。“北京吉普”最初是供军队使用的,后来地方上也大量购买,作为县团级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

美国人对北汽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双方第一次坐到了谈判桌前。

1979年的中国,国门刚刚开了一条缝,中国和世界互不熟悉,因而中美双方都心存防备。美国人一下飞机,就感觉“走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铁幕”,对和中国打交道充满了忐忑:有没有危险?还能不能回去?他们把这次远行当成了“探险”。

当时的中国人对外部的世界也所知甚少。赵乃林的一个司机,曾经是朝鲜志愿军,板门店谈判时给中国首席代表开车。他说:“让我开车去接美国专家?门儿都没有!”这种想法在当时普通民众中很典型,觉得“洋人”来中国就是掠夺,是欺负中国人,所以都要防着。

经过一周的谈判,产生了第一份意向书,按照惯例,需要打印中英文版本各一份。但偌大一个北京汽车制造厂却难以找到一台英文打字机,这洋玩意儿在文革时属于要“砸个稀巴烂”之列。最后是从一位老工程师家里借来一部打字机,才完成了意向书的英文本。

第一次会谈后,北京市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报告申请立项。当年,像这样一个项目,要李先念、余秋里、耿飙、王任重、谷牧、康世恩六位副总理分别批示。

赵乃林回忆谈判的这4年半,一共谈了十七八次,每年至少谈三四次,感觉“没有停顿,很漫长”。

建立一个合资企业牵扯到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目标、方式、产品、工资、成本……还有横向配套,编余人员等,但当时中国的体制、政策、管理体系等方面还极不适应这些要求。“那时没有《合资法》,也没规章制度,什么都没有,”赵乃林说,“我们似乎遇到了一道无解的方程。”

“有了矛盾就打报告,但不能直接拍板,大事小事都要请示,没有批示不能谈。好不容易起草了合同,法国雷诺又不干了——AMC曾与法国雷诺达成合作协议,雷诺是AMC的最大股东——觉得怎么能这么便宜卖给中国。美国人又回头去做法国人的工作。”

这场马拉松谈判最终牵动了两国政治高层。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耿飙访美时,美国总统还特意问,和北汽的谈判怎么样了?是不是停摆了?耿飙回国后立刻过问此事。

最后一次谈判是1983年2月。中国代表团由时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的陈祖涛率领,一行12人来到AMC总部底特律。

陈祖涛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这个代表团阵容的规格相当高,包括政府部门的五位局级官员,以及北京汽车业多位有决策力的管理者。半个月之后,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备忘录,商定当年四五月间在北京正式签约。

这道无解的方程式最后终于有了阶段性答案。

汽车合资:挤开的一扇门

“坚持这么久还一直在谈,关键是国家想在汽车行业搞合资的试点。厂子太小了没意义,太大了,像一汽那样十几万人,不敢干。万一弄垮了,就业吃饭都成问题。我们这个厂11000名员工,规模不大不小。”赵乃林说。

北汽大小适中的规模是它成为第一个合资试点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中央高层对要不要发展轿车内部有分歧,因此选择以军品为主的北汽,以生产部队用车的名义合资,遭遇的反对意见会少一点。

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轿车的诞生早于卡车,但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却刚好相反:先发展卡车,因为卡车是生产资料;不发展轿车,因为轿车是资产阶级的象征,是奢侈品。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只有老“上海牌”轿车,加上“红旗”,年产量一共才几千辆。“那时开着上海牌轿车出门,有点跟戴着高帽子游街一样,是奢侈品呀。”赵乃林说。他还记得当时一位国家高级领导人曾说过:“这个东西(轿车)不要搞多了,搞多了会泛滥成灾。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不是这个,还是要搞国防,轿车有一些就行了。”

赵乃林回忆说,那时各大城市满街都是吉普车。原来是70%给军队,30%给民用,后来才倒过来了。改革开放大门刚刚打开,外国人来到中国一看,满街都是军绿的车,感觉中国的战争气氛还很浓。

但是,虽然轿车的发展不被鼓励,官员对轿车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到1984年左右形成了几十万辆官员用车的需求,因此只有依靠大量进口。1981年至1986年进口汽车花费了8.5亿美元,轿车成为国家用汇商品最多的商品之一。

为了呼吁放开对轿车生产的限制,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刚一成立,就向国务院提出报告,要求自己生产轿车。那时担任中汽公司总工程师的陈祖涛为此还与一位地位很高的官员在会议上发生了冲突。当那位官员一再表示“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产物,决不能为它开绿灯”时,陈祖涛忍不住质问他:“你坐轿车吗?”那位官员回答“坐”,陈祖涛又问:“为什么你能坐,别人就不能坐?为什么你坐就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别人坐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那位官员大怒说:“对轿车生产就是要像计划生育那样严格控制,一辆也不准多生产。”

中国在政策上对轿车生产的正式放开是1987年,而此前上海生产“桑塔纳”则是特批,这个特批让上海生产的小轿车垄断中国市场达十数年。

为了获取中央领导对轿车发展的支持,陈祖涛和他的副手——薄一波之子薄熙永,1987年7月专门去北戴河拜访了正在那里开会的中央高层。北戴河会议之后,中央拍板决策,轿车生产开禁。这个门虽然开了,但开得很小:全国只有一汽、二汽、上海三个轿车生产点,一汽生产高、中级轿车,排气量2.0以上;上海生产中级车,排量1.8~2.0;二汽生产普及型轿车,排量1.3~1.6之间。其他的厂一律不许生产轿车。

北汽吉普启示录

在那个国情特殊的年代,北汽成了汽车工业合资之路的探路者。

1983年6月1日,外经贸部批准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总合同和章程,标志着合资公司的正式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103万美元,AMC以专业技术、工业产权和800万美元现金入股,持有合资公司31.35%的股份。中方主要是出厂房、工人、设备,包括供电供水,持有合资公司68.65%股份。

“成立后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国家1983年、1984年对于合资公司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政策,所以合资企业要往前走,处处是障碍。”陈祖涛回忆说。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人员编制。当时北汽一共11000名员工,美方提出人员太多,只要1/3。经过谈判,最后确定留4000人进入新的合资公司,剩下的都被调剂在老厂。“实际上只留了3800人,因为有200个名额是面向市场招聘的”,赵乃林说,“对于人员调剂到北京市还是有一些优惠政策的,合资公司创造的利润,也有一部分分给老厂。”

对于新的合资公司,中央当时没有什么政策优惠,很多权力部门照章办事,如组装车的散件从美国运来,海关征收高额的关税;另外,购买散件的外汇也存在问题。这些导致合资公司一两年之后亏损很大,生产难以为继。

矛盾的高潮是1985年的“吉普风波”,在赵乃林看来,那是合资企业面临的最生死攸关的时刻。

1984年10月,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会特别会议在底特律召开,宣布停止新车联合设计,以引进切诺基为基础,以CKD方式(拆零进口,再组整车)组装,然后逐步实现国产化。对于这个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内部存在很大的争议,认为中国的燃料、路况都不同于北美,北美市场上的好车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但当时中国一些高层领导希望合资企业尽快出新车,所以同意了这个方案,这为日后的“吉普风波”埋下了伏笔。

1985年9月,组装的切诺基比计划提前投产。但高潮之后马上就是低潮。投产之后中美双方董事会分歧四起,美方提出美国专家在华费用太高,要求中方负责房费;中方提议增加职工福利;美方要求将1986年至1988年切诺基的产量分别确定为4000辆、7000辆和10000辆,但中方认为不能保证;而这3年间的投资,中方提出要2.2亿人民币,美方只批准了1.7亿,且要以保证上述产量为前提。

这些分歧还未解决,随之又来了一场外汇危机。

由于当年进口过多,消耗了外汇储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明令严格控制进口车。当时美方已经将1008辆份散件运至码头,准备装船。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拿不到进口许可证,没有进口许可证银行就不发付款信用证,而没有这张保证“货到付款”的信用证美方就无法装船。由于迟迟不能装船,美方不得不为这些大箱小箱的货物租一个仓库保存。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方频频来华谈判,并且借用媒体制造舆论影响。1986年2月,英国《金融时报》以《现金危机打击了吉普企业》为题,美国《商业周刊》以《外汇困难使吉普公司进程缓慢》为题,《华盛顿邮报》以《盛开的中国投资之花凋谢》为题,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

1986年5月,在美国财政部长贝克访华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访美前夕,中美双方举行了一次“特高级”会谈。双方压力都相当大,因为无论是贝克访华,还是姚依林访美,“吉普风波”都是一个议题。

陈祖涛是这次会谈的高级代表。他回忆说,当时谈得很紧张,经常晚饭都在谈判桌上吃。每天谈判的内容都要写成简报,第二天早上八点前一定要送到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以及朱基、谷牧的桌上。他们上班后第一个事就要看这份文件,要批复。

会谈的焦点是美方提出的5年生产5万辆车的产量和4亿5700万美元的散件进口用汇量。经过5天的谈判,最终以中方提出的3年1.25万辆车的产量和1亿2000万美元的散件进口额为基础达成了协议。会谈正式结束时,离美方航班起飞时间已经只有2小时了,协议来不及起草,最后在一位美方代表的提议下,双方四位高级代表分别在八张空白纸上签名,这是一个极大的破例。

“后来北京市出了个政策,在外汇局的监管下,可以在合资企业之间交流外汇。比如说长城饭店,收的都是外币,但他们买菜发工资都要用人民币,所以每个月都要用外币兑换人民币。我这里是需要美元,我们之间就可以互相兑换。”赵乃林说。“最开始合资企业是个孤岛,没有人关心你这些事儿,后来一些相关政策就慢慢出台了。”

合资:绕不过去的阶段

20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中国汽车业的合资,陈祖涛认为,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阶段。

“北汽合资时全国汽车产量只有22万辆,今年是800万辆,从22万辆跳到800万辆,靠自己关门造车不可能。”陈祖涛说。“二汽从建造到生产,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外国人,但生产出来的东西,我到国外一看,落后人家二三十年。”

落后主要在产品质量上。变速器用的是人家30年代的,发动机的马力比国外小很多,安全性能也比国外的车差。

这种质量问题在当年“红旗”小批量生产之后就已经暴露了出来。当年某位高层领导是很钟爱“红旗”的,但后来还是换掉了——他坐“红旗”碰到了两件麻烦事:一次是去机场接人,临到要走了,车却发动不起来;另一次是在安徽,走在路上,车突然抛锚了,他只好坐公共汽车回去。

中国的驻外大使也反映,“红旗”毛病太多。有几次到机场去接外国总统,跑到半道,“红旗”抛锚,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国大使的车飞驰而去,急得直跺脚。

除了质量不过关,生产效率也很低:美国1名工人每年能生产20辆车,中国1名工人一年只能生产1辆半车。

通过合资,中国汽车工业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管理、配套服务,甚至生产环境。以前的厂房,黑乎乎一片,满地是油,容易滑倒。现在的汽车厂是相当干净的,加油、保养、维修等一系列服务也配套了起来。

对于现在关于“合资失去市场”的批评,陈祖涛认为,肯定会失去部分市场,不用市场换技术,谁来呢?不过,对于“失去市场”应该辩证来看,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合资起步时其实也并没有市场,这个市场是先把技术拿来,先把车生产出来,然后再慢慢培育的;二是如果不搞合资,随着改革开放,一定会引进大量汽车,比如说,1984年就进口了40万辆。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任何限制,国外的车却是想进而进不来。因为中国生产的合资车品质虽然差一点,但维修保养方便,后期费用低,消费者更愿意选择。

涉外事务管理 篇12

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涉外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 日常外管及处置涉外案事件任务日益繁重, 参与国际合作、涉外警务活动也越来越多, 所涉及的涉外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来华外国人的数量逐年递增, 其活动范围、涉及领域也不断扩大, 各类涉外的敏感问题、涉外违法犯罪活动日渐突出, 且呈现多样性、复杂化趋势。

一、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工作的特殊性

1.1具有翻译的普遍特点。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同其他翻译一样, 有翻译的共有特点, 即: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是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的桥梁, 都遵守“信、达、雅”的基本标准。

1.2具有行业特点, 其特殊性主要有:

1.2.1翻译的高标准和严肃性。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涉外案事件查处, 在此过程中, 涉及对境外人员的询问、讯问等环节, 是严格的执法过程, 法律的严肃性能否得以正确、有效传达,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质量, 这对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1.2.2政治的警觉性。作为公安民警, 在进行涉外翻译工作过程中, 必须清醒地认清国际形势,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人权攻击等行为, 因此, 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 我们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

1.2.3礼仪性、政策性与纪律性的统一。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文明与礼仪, 同时还要牢记我们的政策与纪律。公安出入境管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因此, 我们必须牢记翻译必须符合国家对外政策。我们要时刻牢记“外事无小事”, 必须遵守纪律, 做到“该说的说, 不该说的不说”,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忘乎所以”, “敞开心扉”, 而永远应当记住“内外有别”, 懂得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的高度政策性和纪律性。

二、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工作的难点

2.1涉外翻译民警警力严重不足, 分布不均衡。

目前, 基层公安出入境部门英语专业民警普遍较多, 但能胜任涉外翻译工作的民警人员较少, 其他小语种涉外翻译民警较英语涉外翻译民警则更少。特别是在处置突发性涉外案事件时, 一旦“外援”未及时赶到, 往往会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酿成不良后果, 影响公安机关和国家形象。

再者, 涉外翻译警务人才分布不均衡, 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省会、沿海城市各类翻译警务人员较多, 边疆各省市掌握与其毗邻国语言的警务人员较多, 如东北三省俄语、朝鲜语涉外翻译警力较为集中, 而内地其他省市, 特别是市、县两级公安出入境部门则没有上述两种优势, 涉外翻译警力普遍较为匮乏, 小语种涉外翻译警力更是凤毛麟角。

2.2涉外翻译警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接受专业、系统培训机会少。

近年来, 各地在录用公安公务、选调生过程中都对外语人才有所侧重, 各地市、县两级公安出入境部门外语专业警力配置局面普遍得到了较大改观, 特别是英语专业入警人员逐年增加, 但学外语专业并不一定能胜任涉外翻译工作。警务人员外语水平有高有低,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翻译水平高的人员甚至不一定是学的外语专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 各地政府、公安出入境部门近年来都较为重视外语人才库建设,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 各地“重建库、轻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提供相关翻译系统培训的机会普遍较少。近几年,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口语交流那么简单, 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并且是在不断实践前提下的大学问, 因此即使是外语专业的毕业生, 如果不是学翻译 (实践) 专业, 又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 也很难胜任翻译工作。

三、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日益繁重的涉外翻译事务

3.1建立警、校联合培训模式, 健全涉外翻译警务人员长效培养机制

当前, 各级公安出入境部门正在逐步完善外语人才库建设工作, 建议以此为契机, 由部或省级公安出入境等相关部门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协调, 统筹专项基金, 建立完善警、校联合培训模式, 对符合条件的外事民警进行定期的轮训, 并建立长效考核制度, 健全涉外翻译人员长效培养机制。

一是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部现有外语人才基础优势, 借助相关高校对其进行专业、系统的翻译培训。二是此举可以大大缓解市、县两级出入境管理部门涉外翻译警务人员不足的局面, 应该说是立足现有基础、着眼长远发展一项有效措施。

3.2涉外翻译民警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对外事人员提出过“三过硬”的要求, 即思想政治过硬, 外语业务过硬, 一般知识过硬。新形势下, 涉外翻译警务人员的外语基本功扎实, 中文写作流畅通达, 熟悉外交礼仪, 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始终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全局观念, 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中领悟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一切行动都要自觉服从国家政治和对外警务交流的需要;强化使命意识, 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思想。

四、结语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 基层公安出入境涉外翻译警务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的特殊性, 既要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 即:懂政治;又要立足基层公安出入境工作实际, 即:懂业务, 同时, 还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 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才能胜任涉外翻译工作, 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翻译民警。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来华境外人员数量逐年递增, 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 (这里主要指市、县两级) 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 在外管业务、涉外案事件查处以及对外警务交流活动中会涉及大量的涉外翻译工作 (这里主要指口译) 。笔者试着结合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工作实际探讨所涉及涉外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和难点, 以及公安出入境部门民警如何在涉外翻译中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公安,出入境管理,涉外翻译

参考文献

[1]、张莉萍, 《实用警务英语口语》,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04。

[2]、宋广益,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外语干部的现状与对策》, 公安研究, 1994。

上一篇:TAC制度下一篇:电力负荷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