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贷款(精选9篇)
涉农贷款 篇1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于2007年开始实行, 据调查,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手工方式编制涉农贷款报表, 其过程比较繁琐。首先需要建立涉农贷款台账, 然后再对台账各相关要素进行多次筛选进而获得涉农贷款分项数据, 最后手工汇总生成。由于涉农贷款涉及金额大、笔数多, 指标项目分类繁杂, 工作量巨大, 错误和遗漏的情况难以避免, 获取的统计数据质量较低。为提高涉农贷款统计数据质量, 人民银行滁州市中心支行决定开发面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
一、系统的设计目标
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在设计时制定了4大目标:一是提高涉农贷款报表的数据质量, 准确性是系统的首要目标;二是提高报表的编制效率, 将手工编制报表的操作过程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化处理替代, 提高了涉农贷款报表的编制效率;三是要求系统的安装和操作简单方便, 适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统计人员使用;四是要求系统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考虑到与涉农贷款相关的报表较多, 并且各种报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要求系统在设计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以便日后系统的扩展或与其他系统整合。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系统。系统以Excel报表为数据源, 采用SQL Server 2000为系统数据库, 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环节, 最终生成农林牧渔业贷款统计表、农户贷款情况统计表、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情况统计表、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情况统计表和涉农贷款汇总统计表等5个涉农贷款统计报表。
(一)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业务需要, 可将系统划分为系统维护模块、报表校验模块以及报表生成模块等3个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 主要用于系统基础信息的浏览、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功能;报表校验模块, 主要负责对报表的校验以及对出错记录的处理;报表生成模块, 主要负责生成5个报表。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1所示。
(二) 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的输入文件是符合一定规范性的Excel报表文件, 经过一系列处理, 最终输出生成的是5张报表。数据处理的详细流程如下所述。
1. 首次使用需对系统进行维护, 填充基本信息
这些基础信息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包括本单位信息管理、下属单位信息管理以及规则表的管理。
2. 对上报文件进行校验
包括数据格式规范性校验和业务逻辑规则校验。数据规范性是指报表中相关项的填写是否符合本系统的要求, 包括报送文件的文件名格式、台账所在的工作表位置、台账记录起始位置等。业务逻辑校验是待校验报表中相关字段之间的制约关系。校验过程中如果有错误, 则不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 直至所有台账记录都符合业务逻辑要求。
3. 合并台账
对上级机构来说, 在校验完毕后, 需要对辖内下级机构上报的数据文件进行合并, 以方便后续的汇总处理。
4. 生成报表
本步骤是系统处理的关键步骤, 主要是负责生成5个涉农贷款报表。
5. 打印报表
将生成的数据写到固定格式的Excel表中, 并显示出来。
(三)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的设计, 系统数据库由本单位信息表、下属单位信息表、规则表、机构代码表、标准表、汇总表、错误记录表等7个数据表组成。这些数据表存放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各种信息, 利用SQL语句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来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 如校验报表、分类筛选数据、汇总生成报表等。
三、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 上报文件简单
系统接收的待处理源文件是Excel格式的原始台账, 是普通的文件格式, 并且台账内部具有统一的规范格式, 具有数据源统一的特点。
(二) 系统的安装和使用简单方便
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语言为程序开发语言, 在安装时不需要安装其他框架。系统使用后, 只需要首次进行系统维护。具体操作时, 只需要经过校验和报表生成2个步骤就可以得到5张报表。
(三) 系统具有规模效应性
当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信用联社下辖机构个数越多, 系统所具有的数据处理功能优势越突出, 也越能显示出计算机自动处理相对于手工编制的优越性。
(四) 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系统虽然主要是针对涉农贷款报表开发的, 但由于其原始台账模板是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统一下发的, 并且校验规则和最终待生成的报表模板与程序相独立。因此, 只要提供不同的校验规则和不同的报表模板, 就可以在该系统的基础上生成其他类似的报表。
四、系统的实施效应
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于2009年12月开始在滁州市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运行, 赢得了各单位统计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获得了良好的效应。
首先, 系统改变了滁州市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手工编制涉农贷款报表的现状, 提高了涉农贷款数据质量和报表的编制效率。
其次, 系统加深了统计人员对涉农贷款制度的理解。系统将《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转化成对应的校验关系, 这要求统计人员填制涉农贷款台账时必须清楚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制约关系, 否则, 台账无法通过校验, 加深了统计人员对涉农贷款制度的理解。
最后, 系统的使用增强了人民银行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人民银行主动开发涉农贷款报表处理系统, 体现了对数据质量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体现了人民银行对金融统计数据的求真、求实。
涉农贷款 篇2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摘录
(1)农村企业支农贷款:填报机构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用于支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特定用途的贷款。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2)农田基本建设贷款:用于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大型灌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等的贷款。
(3)农产品加工贷款:用于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活动的贷款,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纺织加工、木材加工、中医药加工贷款,不包括用以对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深加工活动的贷款。
农副食品加工贷款:用于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制造的贷款。
纺织加工贷款:用于以棉、苎麻、亚麻、大麻、蚕丝等为主要原料进行的纺织活动的贷款。
木材加工贷款:用于锯材及木片加工,木制品,竹、藤、棕、草制品制造发放的贷款。
中医药加工制造贷款:用于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的贷款。
(4)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用于化学肥料、农药、农膜、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等的贷款。
(5)农用物资及农副产品流通贷款:用于农、林、牧、渔业产品收购、调销、储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以及农、林、牧、渔业产品零售和批发活动的贷款。对农产品出口的贷款应包括在内。
(6)农产品出口贷款:用于农、林、牧、渔业产品出口的贷款。
(7)农业科技贷款:用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贷款。
(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用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流通体系设施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贷款。
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及续建配套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邮政和电信等信息网络建设等。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建设,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等。
农村流通体系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建设,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新型营销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建设等。
涉农贷款 篇3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确保涉农信贷投放做到“满需求、广覆盖、达要求”目标。各县(市)联社通过召开动员会的形式,在辖内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广大员工进一步领会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做好涉农信贷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联社的具体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相关工作的开展上来,为做好涉农贷款相关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保证涉农贷款“三个高于”目标的实现,年初,办事处及各县(市)联社均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直接任组长。同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将任务分解到各部室及相关责任人,形成“领导负总责,员工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开展好涉农贷款有关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在工作过程中,各县(市)联社强化对涉农贷款相关指标的监测力度,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严格按照贷款授信评级的有关要求,做细贷前调查,做实授信评级,做优贷后管理。对有贷款需求、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充分满足其贷款需求,坚决杜绝故意刁难、收受彩礼等现象的发生,为涉农贷款指标的顺利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涉农贷款 篇4
1 涉农贷款业务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联
1.1 普惠金融的演化与概念含义
各个国家诸如高利贷形式的非正式借贷活动从早期就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带有剥削性质的高额贷款利率让众多贫困者望而却步。直到1462年, 意大利修道士开展以抑制高利贷利率为目的的正式信贷业务, 并于1515年获得教皇批准可以收取相关费用以维持基本运作, 真正意义上有效地为贫困人口以及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的探索开始了。
18世纪20年代,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创办爱尔兰贷款基金, 该机构凭借捐赠得到的资金为无法担保的贫困农户提供零息小额贷款, 并且利用共同监督机制保证贷款者每周分期还款, 1823年颁布的特别法案将原先这个慈善机构演变成金融中介机构, 允许其收取利息的同时, 吸收需要支付相应利息的存款。由此爱尔兰共发展出300家自负盈亏的贷款机构, 甚至在鼎盛时期贷款服务覆盖了20%的爱尔兰家庭, 但是最终却由于金融压抑失去竞争优势而消亡。19世纪中期德国雷发巽 (Raiffeisen) 与其支持者成立信用合作社, 经过30多年发展在德国获得巨大成功, 从1865年开始, 信用合作社在欧洲、北美等其他一些国家得到扩展, 到20世纪初几乎传入亚洲所有国家, 风行世界, 形成全球性的“雷发巽运动”。
各类实践运动孕育了现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现代模式的小额信贷于20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出现, 1976年小额信贷的先行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乔布拉村创办了全球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 (Grameen Bank) 。它以专业化的方式为当地穷人, 甚至是为妇女提供着无须担保的信用贷款。此外还有拉美的ACCION国际组织 (ACCION International) 以及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 (Self 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SEWA) 等。小额信贷是为自谋生计的穷人提供的无需担保的资金借贷 (Mark Schreiner, 2009) , 通过小额的贷款, 希望克服贫穷和性别歧视对获取金融服务的阻碍, 满足其生活和经营的资金需求 (Rita Hamad, Lia CH Fernald, DeanS Karlan, 2011) 。
20世纪80年代, 小额信贷运动改变了起初的运作方式, 例如印度尼西亚Rakayat银行反对传统为穷人服务的方式, 提倡在维持较高还款率的基础之上, 利用能够弥补成本的利息率获得大量客户并维持长期发展, 这推动了传统的小额信贷运动向微型金融方向转变。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微型金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盛行。微型金融一词最早由世界银行在全球推广, 其发起成立的扶贫协商小组 (CGAP, 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 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微型金融研究和推广机构。一般情况下, 银行的业务均服务于拥有账户和资金的客户, 而微型金融正是为那些因为贫穷无法获取银行账户和提供足够担保的人提供了获取必要金融服务的机会 (Maanen, V.G., 2004) 。微型金融聚焦于穷人与贫困家庭, 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持久的高质金融服务, 不仅包括小额信贷, 同时还有存款、保险以及汇款 (Christen, R.P., Rosenberg, R., Jayadeva, V., 2004、Margarent Rouse, 2012) 。
之后, 在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 普惠金融的概念为人所熟知, 普惠金融是一个将金融服务以可支付的价格传递给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的过程, 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或由金融机构自身组织参与的方式进行 (Shri V.Leeladhar, 2005) 。基本含义是: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 特别是贫困低收入人口, 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有效、全面服务的金融体系 (Brigit Helms, 2006) , 或者说为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像其他与生俱来的权力一样, 人生来就应该被赋予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 而源于一定主客观因素的排斥性金融体系却一直对贫困人口及低收入家庭视而不见。“普惠”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 但是这一理念却有效地推动着平等地享有融资机会和权力, 扩大金融服务准入, 其中信贷支持是其核心内容。因此, 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在更大范围上践行了扶贫的目标。
1.2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
从早期的小额贷款、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到普惠金融的演变, 均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投入, 无论是20世纪之前为抑制高利贷利率而发放的小额贷款, 格莱珉银行为贫困者和弱势妇女提供的无需担保的小额信贷, 还是微型金融时期强调非慈善性质的可持续贷款服务, 均是通过基本的信贷投入实现对金融资源的调节配置。因此, 涉农贷款是普惠金融发展重要、基础的业务分支, 从无偿的贷款提供, 到逐渐确定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率逐渐市场化, 通过资金配置效率地不断提高, 实现金融服务民生的初衷。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 贷款资金的投入也已不仅仅是简单地贷出收回, 而是更加强调通过明确资金投向、提高使用效率, 实现均衡发展 (如图1) 。因为资本逐利的本质使得金融机构贷款的非农化 (金融渠道) , 或者因为价格、投资、税收 (2006年之前, 因为2006我国取消了农业税) 等渠道使得大量资金流出农村, 对投入贷款配置做更多的路径思考和细分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涉农贷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通过提高涉农贷款的配置效率,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2 涉农贷款统计分类与普惠金融弱势化类别的契合
2.1 普惠金融弱势化类别
2.1.1 弱势地区。
对普惠金融弱势地区视角的划分是定义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前提, 衡量标准不仅包含经济水平, 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自然条件、功能定位等维度。在我国, 弱势地区一般可以从地理和城乡这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划分标准具有相对性。地理区域普遍包含三大地带 (东中西部) 与八大经济区域 (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以及大西北地区) 的分类, 相对性建立在省市的比较基础之上, 没有绝对优势与绝对劣势之分;而城乡二元区域基本存在于省市的内部之间, 一般将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界定为农村区域, 划分依据是城乡二者之间的各维度差距。地理区域与城乡二元区域都聚焦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非均质性, 以此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
2.1.2 弱势产业。
普惠金融是支持弱势的金融, 农村相比城市是弱势的, 农业跟工业相比是弱势的, 农民相比城里的多数人是弱势的 (杜晓山, 2014) 。从投入与收益比例高低来说, 农业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确实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 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双重影响的农业, 如果没有国家地方的政策、外源性融资的额外支持, 将举步维艰。除农林牧渔业 (第一产业) 之外, 农村内部的第二、第三产业相较于城市产业发展而言, 也是弱势产业。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发展和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意义, 是金融中介机构非真空运行的前提, 而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包含农村生活、农业服务、流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又如农业科技产业、物流产业等, 均是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金融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产业。
2.1.3 弱势群体。
社会人群可分为六类:赤贫者, 极贫者, 贫困者, 脆弱的非贫困者, 一般收入者和富裕者 (杜晓山, 2006) 。根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 (CGAP) 的意见, 小额信贷服务的对象覆盖极贫者、贫困者、脆弱的非贫困者以及部分一般收入者。从普惠金融的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弱势个体, 其中包括小额信贷服务对象, 其特征是由于受主观或客观的金融排斥, 无法获取全部或部分金融服务, 在获取信贷机会或金融融资渠道享用公平权方面受到阻碍, 贫困是他们的共性, 《2014年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指出, 我国依旧有一半以上的人未被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二是中小企业与小微企业, 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还是在促进就业方面都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但是融资约束问题却长期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金不足限制了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张, 阻碍了基层劳动力向非传统产业的转移, 减慢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弱势地区发展的速度。
2.2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应结合普惠金融视角
早期对涉农贷款的统计, 由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会) 进行, 统计反映的标准、口径、流程各有侧重, 不尽相同。人民银行侧重于“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 对涉农贷款主要是以“贷款投向和用途”为关键项;而银监会以“五级分类”标准, 侧重于跟踪监测涉农贷款质量, 主要涉农贷款数据只有“农林牧渔业贷款”。但是2007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以此对涉农贷款进行全面、完整、系统的统计, 这也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 (朱文胜, 2008)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涉农贷款按照城乡地域、用途和受贷主体进行分类, 对应了普惠金融研究的三个弱势化类别, 即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对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通过金融资源跨地区、跨产业、跨群体的调控, 达到最优效率, 实现相对公平。而对涉农贷款的统计分类, 应和了普惠金融关注弱势、降低贫困的内涵, 对涉农贷款有效地实施发放, 落实了普惠金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因此, 从涉农贷款统计分类的角度提高配置效率, 契合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三个弱势化类别。
涉农贷款按照城乡地域分类, 是涉农贷款按照企业、组织注册地和居民所在地进行的分类, 可分为农村贷款和城市涉农贷款。农村贷款分为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城市涉农贷款分为非农户个人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 均是对弱势地区的信贷投放。这一分类符合普惠金融对弱势地区的划分, 并且契合了普惠金融扶持弱势地区的理念, 不仅可以反映出农村内部的资金投放量, 同时也可以折射出城市对农村的回流资金, 落实“保证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一命题。
涉农贷款按照用途分类, 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贷款、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和其他。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田基本建设属于农村第二产业, 农业科技、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属于农村第三产业, 以此契合了普惠金融对于农村地区弱势产业的划分。
涉农贷款按照受贷主体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个人、企业及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其中企业涉农贷款中包含农村、城市企业贷款, 尤其重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也包括农村、城市各类组织贷款。这又再次对应了普惠金融弱势群体视角下对弱势个体和中小企业的关注。
因此, 涉农贷款统计分类的标准对应了普惠金融关注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这三个视角 (见图2) , 实现涉农贷款三个分类间的有效性将能针对性地提高普惠水平。
3 涉农贷款的重要性与普惠金融宗旨的对应
3.1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协调提升作用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非均质区域发展的公平调节和支持农业提升的重要力量。各区域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金融深化、政治制度四个层面各有利弊。而阶梯式的非均质发展不仅反映在各区域中, 各省市城乡内部之间同样存在着差距, 而涉农贷款的投放将会起到平衡中和作用, 这不仅是各区域间的均衡协调, 也是城乡之间金融配置的平衡。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长期有效投入, 但是资本逐利的本质和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心理使得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倾斜。涉农贷款作为金融支农 (金融支农不仅包括涉农贷款, 还有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经济业务、担保业务等。) 最重要的途径, 调节农村资金倾斜配置的主要方式, 其在解决农村资金短缺方面与财政支农一起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互补作用, 将两者有机结合, 可以解决农村资金外流而导致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现状。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支农 (涉农贷款) 是金融市场主体运作, 绩效水平较高的方式, 能够遵循有偿、循环的原则, 以自主选择的途径, 促进市场观念、风险防范和信用水平意识的提升, 激发内在活力, 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因此, 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国家政府的行政投入以取代市场运作, 外生的金融深化无法消除内生抑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这样农村经济将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宜文、王小华, 2013) 。同时, 财政支农并没有“放大效应”, 借助金融机构特有的信用中介职能, 关注金融资金投放“三农”的规模、质量和比例, 以数倍信贷放大支农效应,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高效的涉农贷款投入对非均质区域的发展起到了较好地调节资金流的作用, 兼顾了效率和公平。而作为农业提升的重要力量, 涉农贷款定向地推动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无论是对涉农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良, 高附加值精品农业的培育, 还是对龙头企业的带动, 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融资效用。农业农村作为普惠金融重点扶持的弱势产业、弱势地区, 涉农贷款的配置效率将从根本上决定了普惠金融的绩效水平。
3.2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对民生改善的帮扶作用
涉农贷款为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信贷融资, 通过激励和引导, 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 扩大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 提高居民收入。亦或者通过调节跨期收入, 平滑消费, 解决借入约束, 以此提高福利水平 (邓坤, 2015) 。因此, 涉农贷款以服务“三农”为初衷,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最终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惠及了农户、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 践行了在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而普惠金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措施, 其最终都将着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 (焦瑾璞等, 2015) 。因此, 涉农贷款配置效率的提高将显著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状态, 从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角度,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回归金融服务的本原, 对民生改善具有帮扶作用。
摘要:在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对涉农贷款业务、统计分类和重要性进行剖析, 以此对应普惠金融的范畴演化、弱势化类别和发展宗旨, 阐释涉农贷款配置效率与普惠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拓展普惠金融理论, 为考察涉农贷款配置情况和普惠金融视角下的信贷投入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涉农贷款,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桂宏, 费凯怡, 成春林.金融服务民生:范畴演化与阶段推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3) .
[2]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中国银行业协会.小额信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4]姚耀军, 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 2014 (1) .
涉农贷款统计口径(仅参考) 篇5
一、出台背景
为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建立了《涉农贷款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并于2007年9月起实施,之后人总行调统司于08年1月下发《关于<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补充说明的通知》(银调发[2008]5号),对制度中的部分指标口径进一步明确。
二、涉农贷款指标解释
(一)根据《涉农贷款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规定,涉农贷款的计算公式如下:
1、涉农贷款=农村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
2、农村贷款=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3、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
(二)指标含义如下:
1、农户贷款:
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农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
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
要点解读:1.1、农户贷款是以承贷主体是否为农户来判断,而非按贷款投向来归属,即只要是发放给农户,无论贷款用途是否用于支农,均属于农户贷款。
1.2、农户的定义。包括:(1)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这里是指居住地);(2)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3)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上述地区)居住在一年以上的住户;(4)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不包括:(1)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2)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
农村个体工商户: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或者是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经法律或者相关部门核准领取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人)登记证书》,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活动的农村住户和虽然没有领取相关证件,但有相对固定场所、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个月以上、外雇人员在7人以下的农村住户。
容易出现的问题:混淆“农户”与“非农户”,主要体现在:(1)简单地以户籍所在地为标准区分,将户籍地位于农村区域的居民户都视为农户,误将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居住在非农村区域的居民户以及户籍在农村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也计入农户,扩大了农户贷款统计范围;(2)简单地以所从事的行业为标准区分,即认为只有
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户才算农户,错误剔除了农村个体工商户,缩小了农户贷款统计范围;(3)未剔除居住在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或未将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纳入农户统计口径等。
2、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农村区域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
要点解读:2.1、农村区域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就我省来说,除厦门市和8个地市城区外,其他县(含县级市)均为农村区域。
2.2、“注册地”是指企业营业执照中登记的住所,对于各类组织贷款,应以各类组织所在地作为区域划分的标志。
2.3、在统计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时,注册地位于县及县级市城区的企业,和住所位于县及县级市城区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基金会等组织单位均应纳入统计范围之内。
3、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
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城市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从事农、林、牧、渔业活动以及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贷款。包括城市企业贷款和城市各类组织支农贷款。城市区域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与市辖建制镇,其中不含市辖市、市辖县。
要点解读:3.1城市区域定义为“地级及以上区域的城市行政区与市辖建制镇”,此处“城市行政区”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行政区划代码中列示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
3.2对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行政管理区按照批准其设立的单位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区域来确定;
3.3对于县改区后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的区域,应界定为城市区域,不应主观判断其经济发达程度将其归属为农村区域。
涉农贷款 篇6
一、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银发[2001]
416号) , 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 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 关注类贷款, 计提比例为2%; (二) 次级类贷款, 计提比例为25%; (三) 可疑类贷款, 计提比例为50%; (四) 损失类贷款, 计提比例为100%。
二、本规定所称涉农贷款, 是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银发[2007]246号) 统计的以下贷款:
(一) 农户贷款; (二) 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本条所称农户贷款, 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农户, 是指长期 (一年以上) 居住在乡镇 (不包括城关镇) 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 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 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 (不包括城关镇) 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 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 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 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
本条所称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农村区域, 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
三、本规定所称中小企业贷款, 是指金融企业对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的企业的贷款。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
款损失, 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执行。
涉农贷款 篇7
一、主要体现
(一) 直接用于农业的贷款占比低, 间接用于农业的贷款占比高
本制度中, “农业”是指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的大农业概念。据统计, 2011年6月末海南省涉农贷款余额676.3亿元, 其中, 农林牧渔业贷款124.7亿元, 占18.4%;农产品加工、流通、农田基本建设等贷款合计58.4亿元, 占8.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及其他贷款合计493.2亿元, 占72.9%。涉农贷款用途呈现非农化倾向。
(二) 个人涉农贷款占比低, 单位涉农贷款占比高
从贷款对象来看, 单位涉农贷款余额623.8亿元, 占92.2%。个人涉农贷款52.5亿元, 占7.8%, 其中, 农户贷款总额51.8亿元, 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7%;农户贷款规模偏小, 且增速低于同期农村贷款15.8个百分点, 农民受惠不多。
(三) 县域地区涉农贷款占比低, 地级城市涉农贷款占比高
从分地区来看, 地级及以上城市涉农贷款余额459.0亿元, 占全省涉农贷款的67.8%。其中, 海口市涉农贷款余额432.4亿元, 占全省涉农贷款的63.9%, 三亚市涉农贷款占3.9%, 其他市县涉农贷款余额占32.2%。涉农贷款高度集中于海口市, 广大县域农村区域金融资源匮乏, 贷款投放严重失衡。
(四) 商业银行直接涉农贷款占比低, 农信社直接涉农贷款占比高
从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结构来看, 商业银行直接涉农贷款占比低, 国开行、工行等机构发放的农林牧渔业贷款、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贷款等合计不到10%, 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及其他贷款占比超过90%。农村信用社的涉农贷款余额152.7亿元, 农林牧渔业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占其涉农贷款的54.2%, 直接涉农贷款占比高, 是县域地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体。
二、原因分析
(一) 制度设计方面的原因
从制度层面上看, 一些涉农贷款统计科目范围和内容过于宽泛, 导致了涉农贷款规模虚增。《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注册地位于“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均归为“涉农贷款”, 导致涉农贷款规模虚增。以海南省为例, 除海口市、三亚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 其他地区都属于“农村区域”。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县及县级市城区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甚至是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贷款均属于涉农贷款。据统计, 这类真正用途不是涉农但按制度被纳入涉农贷款统计中的贷款约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3.0%。
(二) 制度执行偏差方面的原因
从执行情况看, 有关人员的认识和操作误差影响数据质量, 个别机构存在虚报涉农贷款数据行为。根据对全省金融机构开展的统计检查结果, 2011年3月末, 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贷款中, 有55笔非涉农贷款错归入涉农贷款统计, 错误金额占同期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的15.0%
三、建议
(一) 修订完善现行涉农统计制度
一是改变单纯以“注册地”为认定“涉农贷款”的主要标准, 以贷款实际用途为主要判断标准;二是缩小农村区域的定义范围, 重新定义“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将非涉农贷款排除在统计之外。
(二) 加强检查和培训
加大对涉农贷款统计制度的检查力度, 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 对有意虚增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 按照相关统计制度予以纠正和处罚。同时, 加大对涉农贷款统计制度的培训力度, 促使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涉农贷款统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艳玲.涉农贷款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关注[J].吉林金融研究, 2008年2期.
涉农贷款 篇8
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实证分析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 预测喀旗“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增长对涉农贷款需求量。找出涉农贷款在支持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办法。以已往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规律, 预测实现农业经济目标所需要涉农贷款额度, 这种以更新的视角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研究成果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制定增加涉农贷款的相关政策、涉农贷款对象争取和有效利用涉农贷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梳理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 并结合喀旗的实际, 研究喀旗农业经济增长和涉农贷款的相关性。
(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对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 并利用喀旗历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 采用Eviews6.0软件, 定量分析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
(三) 实地调查法
本文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喀旗统计局、金融办、财政局、银行和信用社、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调查和喀旗统计年鉴。
三、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 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
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方面, 涉农贷款形成的直接生产投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能够通过间接的途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涉农贷款形成生产投资情况, 二是涉农贷款带来的农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三是涉农贷款形成的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情况。
同时, 涉农贷款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而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增长能够反作用于涉农贷款。当农业经济增长比较快时, 农户收入增加, 能够及时偿还贷款利息, 对涉农贷款的需求也会增加;而当农业经济增长比较乏力时, 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都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二) 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根据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可知, 涉农贷款的投入数量、涉农贷款的投入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绩效是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见图1。其中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影响涉农贷款支持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 而农村信用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以及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是深层的原因。
四、喀旗农业经济增长与涉农贷款现状分析
(一) 喀旗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喀旗地处内蒙古东部, 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 土地面积3050平方公里, 耕地65.2万亩, 下辖8个乡镇2个街道, 161个行政村4个社区, 总人口34.6万, 其中蒙古族14.5万, 农业人口29万。喀旗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特色突出。以中药材、蔬菜、山葡萄、烤烟、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作物, 其种植面积占全旗耕地面积的40%以上, 以育肥牛、猪禽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初具规模,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形成了“企业带基地, 基地带农户”的格局, 被自治区评为“特色产业示范旗”。
(二) 喀旗涉农贷款的发展情况。
1. 喀旗金融组织结构情况。
对于民族贫困地区而言, 金融供给主体仍然是国有金融机构, 因此国有金融机构的撤并势必会导致民族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体系的缺位。
随着1998年以来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 喀旗相继撤消了建设银行、城市信用社, 金融营业网点由1995年的86个减少至2009年末的53个, 全旗8个乡镇只有1个乡镇保留有商业银行营业所。加之上收基层金融机构的审批权力, 导致喀旗内的金融分支机构的放贷能力有限, 大量的存款资源流出旗域,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2. 喀旗涉农贷款变化情况。
1992-2011年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量逐年增加, 从1992年的3081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30786万元。2009年之后涉农贷款的投入量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 增长比较快, 呈现正增长的态势, 其中2010年增速最高, 为135.54%。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004年后达20%以上。这与访谈中银行负责人提到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机制, 完善对农业的信贷投向”相一致。
3. 喀旗农村信用社存贷变化情况。农村信用社是直接为
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 是服务三农的直接金融纽带。喀旗农村信用社的存款金额和贷款金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 贷款的增加说明农信社在支持喀旗三农发展方面的力度加大, 然而存贷差也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这反映出喀旗农信社对三农仍需要加大信贷支持, 全身心服务三农。
五、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一) 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数量 (X) 作为解释变量, 选取喀旗农业经济增加值 (Y) 作为被解释变量, 对喀旗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对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之后并不影响原来数据的性质, 为了便于实证分析, 本文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 lnX为解释变量 (涉农贷款) , lnY被解释变量 (农业增加值) , 见表6-1。
(二) 计量分析过程
1. 单位根 (ADF) 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大多数都是不平稳的, 然而对不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是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 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做单位根检验, 确保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是变量平稳性检验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本文采用ADF检验平稳性。
涉农贷款LNX和农业增加值LNY都有截距和时间趋势, 因此合理的原假设是两个时间序列的数据生成过程是带有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的单位根过程, 其备择假设是这两个时间序列分别是趋势平稳的过程。
从图2喀旗涉农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图中可知, 涉农贷款和农业增加值这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DlnX和DlnY很难判定是否有截距和时间趋势项, 因此合理的原假设是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DlnX和DlnY的生成过程为带漂移项、没有时间趋势项;带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或者没有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以及没有漂移项、带有时间趋势项的单位根过程。其中是否带有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 本文通过检验其能否通过t检验来进行判断。
2. 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存在, 本文采用E-G两步法利用Eviews6.0软件来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以便确定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根据E-G两步法第一步, OLS (最小二乘法) 回归方程估计的回归模型有:
T统计量 (13.06990) (12.15369)
(1) 统计意义。根据表5-3的回归结果来看, 估计方程的R2很高, 这说明了方程的拟合度比较高, 而且F统计量 (147.7121) 和T统计量 (13.0699和12.1536) 都很大, 都能够通过检验, 因此喀喇沁旗涉农贷款的投入情况能够很好的阐释农业经济的增长状况。。
(2) 经济学意义。喀旗的涉农贷款与农业增加值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涉农贷款 (lnX) 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增加值 (lnY) 将增加0.5237个百分点。说明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但是力度不是很大。
根据E-G两步法的第二步,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EG检验有:
利用Eviews6.0软件得出残差的T统计量为-3.4271, 其绝对值大于1%、5%和1 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2.6998、-1.9614和-1.6066) , 通过了T检验, 拒绝了残差序列有单位根的假设检验, 可以得出残差序列很平稳, 方程并非伪回归, 是协整的, 即喀旗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上述协整检验的结果仅仅知道喀旗涉农贷款投入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并不能够判断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和水平, 因此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进一步确定喀旗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可以分析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增多能否促进农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 从而判断喀旗涉农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鉴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于滞后阶数比较敏感, 因此本文根据AIC准则确定选择的滞后阶数为1。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得到的结果见表1。
本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检验, 从表6-4格兰杰检验的结果来看, 喀旗农业增加值不是涉农贷款的格兰杰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这一原因可能与喀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的低水平经营和发展不平衡有关。这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形成风险共担, 农业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并没有形成对涉农贷款的需求。
然而从表6-3中同样可以看出, 喀旗涉农贷款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论的经济含义是喀旗涉农贷款投入的增加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从估计得到的回归方程中也可看出。也就是说涉农贷款的增加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 涉农贷款的扩张能很好解释喀旗农业经济增加值的变化。即: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加值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三) 计量分析结论
1. 喀旗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且呈现正相关, 即涉农贷款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 喀旗农业经济增长不是涉农贷款增加的格兰杰原因, 然
而涉农贷款的扩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这发映出喀旗涉农贷款投入的增加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的正向作用很明显。但是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张的贡献率很小,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5273%。
3. 从计量分析结果反映出喀旗涉农贷款的扩张在长期内
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支持作用, 涉农贷款的扩张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潜力。喀旗若加大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六、喀旗实现“十二五”农业经济增长目标对涉农贷款的需求预测
根据《喀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喀旗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2亿元, 年均增8%左右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与农业经济紧密相关的涉农贷款。
喀旗实现目标对涉农贷款的需求预测: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5273%, 而要实现8%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喀喇沁旗涉农贷款要保证每年15.17% (1) 的速度增长, 本文以喀喇沁旗2011年涉农贷款数量13.08亿元为基数, 计算预测“十二五”期间喀喇沁旗各年的涉农贷款需求数量, 见表2。
从表2中的分析可知, 喀旗要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目标, 其所需要的涉农贷款在未来几年内每年的增长额都要在2亿元上下, 然而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2009年喀旗涉农贷款数量仅比2008年增加了0.9亿元, 因此根据预测的结果, 喀旗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农业经济增长目标还需要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
七、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度低的原因分析
(一) 喀旗农村信用环境比较差
喀旗农业灾害分布比较广泛 (主要是干旱、和冰雹) , 农业的自然风险导致喀旗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业放贷, 再加上喀旗农村的信用环境比较差 (如:樱桃沟奶牛小区2004年在信用联社60多万贷款, 到2012年以各种理由不还) , 这更影响了涉农贷款投入的持续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贷款对喀旗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喀旗农村的信用环境的考察,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喀旗农业保险的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保险的险种少, 而且农险的承保率比较低, 这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的灾害没有办法化解, 农户的收入更不确定, 这从图4.3农民人均收入也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缓慢发展使得农户贷款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 涉农贷款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
2. 涉农贷款担保机制滞后。
喀旗作为民族贫困地区县域, 市场发育不成熟, 为农牧民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起步比较晚。再加上民族贫困地区受到的政策干扰因素比较多, 本身的资金规模偏小, 即便已经设立的涉农贷款担保机制发挥的作用也受到限制。
3. 农户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喀旗农牧民诚信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进行的生产多数比较分散, 而且很难收集农牧民的信用资料, 这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时缺乏必要的依据;二是喀喇沁旗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
(二) 喀旗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效率低
喀旗处于民族贫困地区, 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落后, 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低下。我国发达地区金融的资产回报率一般在2%—3%之间, 资产费用率一般在2%以下, 但喀旗金融整体盈利能力比较低下, 见表8-1。喀旗占有市场绝对份额的国有银行资产回报率年均仅为0.4%, 非国有金融资产回报率年均0.9%, 综合金融资产回报率年均仅为0.6%, 这远低于发达地区;而同时喀旗金融机构的营业费用呈现增长态势, 资产费用率年平均2.2%, 这高于发达地区。低资产回报率与高资产费用率形成的强烈对比, 更好反映出了喀旗金融经营效率的低下。
金融经营的低效率, 必然结果是机制僵化, 激励措施无力, 贷款方式缺乏创新, 从而不能有效弱化涉农贷款风险, 影响了涉农贷款的回收。
(三) 政府对涉农贷款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作为比较典型的弱势产业, 农业投资风险比较大, 因此涉农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有财政性和政策性。调查得知:政府对喀旗涉农贷款支持力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利益补偿激励机制, 涉农贷款投入的外部环境不利, 因此涉农贷款投入主体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八、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结论
1. 通过分析喀旗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得出喀旗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农业增加值基本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 农村居民收入逐年上升, 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增加, 其差距由1997年的1482元, 上升到了2010年的7422元。
2. 通过分析喀旗涉农贷款的发展情况, 得到喀旗的金融组
织结构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进行撤并, 一定程度影响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涉农贷款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其增长速度有高有低并不稳定, 同时从喀旗涉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来看, 其比重不稳定;喀旗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 其存贷款逐年增长, 但是其存贷款的存贷差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大量的存款资源没有用于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出现“资金漏斗”。存款的外流加剧了旗域农业资金的供需矛盾, 对当地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3. 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 得出喀旗农业增加值与涉农贷款
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涉农贷款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支持作用, 但贡献率比较小, 因此增加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 对于喀喇沁旗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 结合“十二五”期间喀旗的农业经济增长目标预测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涉农贷款数量。
根据预测结果得知, 喀喇沁旗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农业经济增长目标还需要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
(二) 对策建议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喀旗要更好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
1. 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县域涉农贷款的扩大, 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喀旗要强化政府的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如:发展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探索信用联保和担保基金制度以完善担保机制;设定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将信用的差异反映在涉农贷款利率方面以充分体现信用的价值等等。
2. 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建立健全以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有利于涉农贷款数量和质量。喀旗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要真正面向“三农”服务, 提高经营效率。如: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鼓励更多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业务, 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 支持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 允许有条件的县域农村成立村镇银行。
涉农贷款 篇9
“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收入问题。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受到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约束,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地区大都处于资本稀缺状态,农民要增加产出、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而其自身又缺少资本,需要金融支持。 因此,当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能否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涉农信贷资金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多是运用宏观的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和信贷投放如何影响农民收入, 但这些研究仅是从总体上研究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关系,相应的微观实例支撑较少,尤其对西北地区县域的案例研究仍空缺。 鉴于此,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两个指标,利用甘肃省合水县1993—2014年的年度数据,对近年来合水县农民收入与涉农贷款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掌握涉农信贷政策在县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分析涉农贷款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有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变化趋势
合水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既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 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重点县,201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4.13亿元,财政收入3.04亿元,全县总人口17.7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6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 根据已有数据,比较合水县1993年到2014年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二者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率逐年提高(见图1,图2)。 因此,本文假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三、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假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通过以下分析最终确定这一关系。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收集
选取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度量农民收入, 以Y表示,作为应变量,合水县涉农贷款余额来度量涉农贷款投入,以X表示,作为自变量。研究涉农贷款余额(X)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的影响,样本区间定为1993—2014年的年度数据,共22组。 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合水县统计年鉴及人民银行信贷月报。
(二)假设及建立模型
为进一步观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与涉农贷款余额 (X)之间的变动关系 ,对二者均取自然对数 ,根据数据作散点图,可知Ln Y与Ln X呈正向变动关系,可近似描绘出一条穿过散点的直线,即拟合直线,据此,可初步假设Ln Y与Ln 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数据来源:甘肃省县域经济金融数据库、合水县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信贷月报
其中,ut为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三)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判断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的ADF值在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小于其临界值,拒绝单位根假设。 说明这两个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即该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
(四)参数估计及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检验
经平稳性检验可知,Ln Y和Ln X是一阶单整序列,需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利用OLS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用Eviews7.2得到样本回归方程为:
其中et为残差,有
将et看做一个时间序列,即残差序列,同样在Eviews7.2中用ADF检验对其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可以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 Y与Ln X存在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五)Granger因果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对Ln Y和Ln X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取1,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当滞后期数为1时,对于原假设“Ln 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 Y”,p值小于0.05,说明接受原假设概率很小,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Ln X是Ln Y的格兰杰 原因 , 而对于原 假设 “Ln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 X”,p值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 ,表明Ln Y不是Ln X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在涉农贷款增加滞后1期的情况下,Ln X是Ln Y的格兰杰原因。
(六)结果分析:
由Eviews7.2中所得回归结果,得样本回归方程:
2=0.926007,说明涉农贷款余额解释了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60%的变异,样本回归式较好地拟合了总体回归函数。 斜率系数高度显著,t值约为16.24222(原假设为真实总体系数为0),获此t值的p值几乎为0,拒绝原假设。 同理,截距系数也是高度显著的。
因此,由式(1)及以上结果,可将总体回归函数表示为: Ln Yt=20520213+03486094Ln Xt+ut(ut表示随机误差项 ), 方程中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486094﹥0, 说明Ln Y与Ln X同方向变动,因此Y与X同方向变动。 即合水县涉农贷款与合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合水县涉农贷款投入的增加对合水县农民收入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涉农贷款投入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涉农贷款结构中非生产性贷款占比过高。 我们在合水县选取了三个样本村进行涉农贷款结构性调查,调查显示因病、因学、因婚、因房等非生产性贷款占比高达44%,这类贷款属于解困贷款,不但不具备增收功能,相反还加重农民负担,降低了收入水平。
二是涉农贷利率偏高。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理应享受更为优惠的利率,但农民实际承受着比强势群体更高的利率负担,调查显示,2014年合水县涉农贷款最高利率13.5%,最低利率5.1%,平均利率8.16%。 这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住房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汽车消费类贷款、企业生产经营贷款的利率标准,这与农民的增收能力和农业项目的盈利水平严重不符, 农民或涉农企业很大一部分收入用来偿付贷款利息, 成为银行贷款的“打工者”或奴隶。
三是涉农贷款期限不符合农村实际。 调查显示,合水县涉农贷款期限结构中,1年期贷款占73%,两年期贷款占16%, 两年以上贷款仅占11%, 期限设置与农民的增收能力和农业项目盈利周期不符。 农户贷款偿还基于农民的增收能力,用于建房、看病、上学、结婚等方面、10万元以上的大额农村消费贷款,若要农民1年内归还贷款,这显然不符合农民尤其不符合贫困农民的年度增收能力和水平;农村产业贷款的偿还基于项目盈利周期和水平,对于苗木种植、苹果存储等前期投入较大,收益期相对较长的经营者,若贷款期限过短,企业或尚未进入收益期,或年度收入不足一次性全额偿还。 在自身收益不足贷款偿还的情况下,许多农户或涉农项目经营者只能借助短期民间高利贷先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同时申请新贷款,待新贷款到账后再归还高利贷,如此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降低了收入水平。 另外、贷款期限过短,稳定性不强,对贷款的运用和收益均有不利影响。
四是基层乡镇金融垄断问题依然突出。 合水12个乡镇, 其中10个乡镇具备贷款能力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导致信用社在贷款利率定价上缺乏竞争,始终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虽然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要求下采取了降息1-2个百分点的优惠措施,但由于前期利率过高,降息后仍高达9.84%。 同时,由于垄断导致农民或产业项目经营者在贷款问题上没有丝毫话语权,对信用社不符合农村实际的高利率、短期限贷款只能接受。
五是政策性担保能力不强,导致一些贴息贷款项目无法启动。 如2014年,甘肃省出台和实施《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贴息管理办法》, 由省财政对牛羊养殖和设施蔬菜种植贷款给予4%的贴息,该类贷款必须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予以担保,但合水县政策性担保基金全部用于垫付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致使政策性担保基金出现暂时性空缺,无法为该类贴息贷款提供正常担保,导致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业贴息贷款无法在合水启动,因而从事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业的农户或各类经营主体也就无法享受利息贴补。
基于以上结论和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涉农贷款对农民增收的关联度和贡献率:
一是切实降低涉农贷款利率。 利率过高是制约涉农贷款助农增收的关键因素,相关各方应协调联动、采取有效措施将涉农贷款利率控制在与农民、农业承受能力相对匹配的区间。 地方政府要对中央或省上推行的各类贴息贷款项目做好配套,确保贴息贷款项目正常启动、良好运行;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农惠农作用,督促和引导使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利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一般可在实际支付的各期限档次支农再贷款利率上加3个百分点,最高不得超过4个百分点”的要求,即全国832个特殊贫困县最高不得超过5.85%,其他地区最高不得超过6.85%。 涉农金融机构,尤其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要提高利率定价的科学化水平,涉农贷款利率要与当地农民的增收能力和涉农企业的盈利能力相适应,同时要积极践行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主动将涉农贷款利率降一降, 做到让利于农,只有农民富裕了、农业发展了,扎根在农村的农村信用社才能发展壮大。
二是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 建议涉农金融机构根据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对于农民因房、因婚、因病、因学等生活困难而申请的贷款,根据贷款人的还款能力,采取5-10年分期偿还的方式。 对于涉农企业也可将贷款分为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两类,固定资产贷款期限可确定为2-5年,还款可采取先少后多、分期偿还的方式,科学均衡的还款进度既减轻了企业还款压力,也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短期流动性贷款可分为3-12个月不等,采取到期后一次性偿还的方式。
三是打破基层村镇金融垄断,赋予三农更多、更优质的信贷资源。 地方政府要把“引行入乡”作为乡镇“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给予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银行重返基层乡镇、 鼓励现有村镇银行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招引大银行在乡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打破农村信用联社一家垄断的现状, 适当引入竞争,让农村、农民和农业在银行同业竞争中获得选择信贷服务的空间和权力,找到价格更低、更有利于经营和发展的贷款品种。
摘要:通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涉农贷款余额两个指标,在合水县1993—2014年的年度数据基础上,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合水县农民收入与涉农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涉农贷款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度有限,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对涉农贷款如何更好地助农增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