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文化建设(共10篇)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1
涉农企业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 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直接从事农副林生产的企业, 间接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以及农业为中介、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等企业。[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经过历届员工的不断创造和传承, 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涉农企业文化建设承担着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 已经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涉农企业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积极培育特色企业精神, 逐渐形成了一套文化品牌建设体系, 成为员工遵循的共同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支撑力和内驱力, 成为企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 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质量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特色文化六个方面。
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塑造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在长期的经营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
1.1 加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成立文化建设职能部门, 将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作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力。
1.2 建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中, 形成在主要领导重视、各部门分工协作、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管理机制。同时, 结合庆典、特殊纪念日、节日举办主题活动, 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载体, 进一步贯彻企业精神, 使之深入人心, 外化为企业的形象, 提高企业影响力。
1.3 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每年投入专项文化建设资金, 用于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专项奖励机制, 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和优秀成果给予奖励。
1.4 提炼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责和使命。企业要结合实际,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 提炼适应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在经营发展全过程中渗透, 使之内化为员工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员工集体行为、习惯和性格。
2 建设质量文化, 形成风气和氛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
2.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企业要大力弘扬科技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 激励员工研发更符合市场特点的新产品, 节约能耗, 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曾经有些企业不思进取, 不注重产品创新, 逐步使产品品质降低;也有些企业处置商标的使用权时, 不注重监督和保护, 致使原有名牌贬值等。
2.2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助力品牌战略实施。
企业要坚持把质量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 强化质量导向, 培育质量文化, 提高员工的品牌意识, 让优秀的质量文化保证名牌战略实施的成果。我国有不少企业当产品小有名气后不是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 而是“偷梁换柱”, 或以次充好, 结果自砸牌子, 甚至解体倒闭。
3 建设制度文化, 完善规则和程序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企业要围绕发展理念,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形成保证事业顺利进行的制度文化。
3.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制度创新的成果不断内化为广大员工的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产品研发、产品管理、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市场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 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3.2 全面落实各项制度, 保障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 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求师生意见, 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建设内容的认同性, 从而使规章制度顺利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地行为规范, 体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关系, 增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贯彻落实。
4 建设行为文化, 提升内涵和品位
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 是学校企业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行为上的集中表现。
4.1 建立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开发形象系统,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统筹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企业徽章、旗帜等文化形象标识系统, 拓展办公用品类、公共设施类、文化宣传类等应用视觉标识系统设计, 规范、设计相关庆典活动等重要典礼和大型活动的程序和要求。
4.2 规范员工行为方式。
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考核评优办法》等规范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 增强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开展岗位练兵、十佳员工评选等活动, 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4.3 发挥媒体网络作用。
规划与建设企业文化传播体系, 整合内部发行物、内部网站、官方微博及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文化资讯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凸显风格和特色。
环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环境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的重要作用。
5.1 硬件环境建设, 展示企业特色。
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 设计建设别致的人文景观、工作设施、生活条件和形象标识, 积极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
5.2 软件环境建设, 体现企业格调。
用精品文化活动装点文化氛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 以文化活动精品工程为引导, 以项目化运作为方式, 形成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开发和创新企业文化活动项目的文化活动结构和布局。
6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打造品牌和优势
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在传承经营历史文化中, 要更加注重自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风貌。在广泛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企业行业和产业特征、管理服务优势、发展特色等因素, 创造性地进一步提炼文化理念, 创新性地形成文化框架, 使特色企业文化更好地植入人心、“生根发芽”, 使企业文化在促进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营建涉农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搭建科学、系统、实用的发展平台, 将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 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杨敏, 张志耀.企业生态与涉农企业的发展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01.
[2]李显锋.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李长健, 张磊, 阮晓毅.我国涉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以提升涉农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起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涉农企业融资:老问题,新困局 篇2
中小企业融资难,涉农类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对于涉农企业来说,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各种经营农业、服务农村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联系千万农户,衔接三次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有效益、有市场的涉农中小企业逐步发展为有规模的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了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超过70%的城镇就业率,提供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但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占有市场份额较低,尤其是涉农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食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其特点是从业人员多,产品附加值低,资本密度小,而且基本不具备大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管理结构,更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获取足够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
很多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徘徊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下游和末端,始终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走出“融资难”的困境。而由此,这些企业不得不在发展的机遇面前望而却步,融资成了横亘在前面的最大障碍。
企业见证融资难
“想贷款,但缺少抵押物,担保又不好找。”河南省滑县国兴农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黄国兴说,合作社的发展势头很好,但由于这些难题,目前发展所需资金大都由社员集资。
河南津思味农业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勤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而烦恼,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成了他的头疼事。由于流转的土地和企业的厂房不能抵押,每次去银行贷款,他只好采取联保的形式,或者想方设法找朋友的一些资产作为抵押。
“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的共同难题。”河南省南阳市长江渔人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志也亲身经历过融资难的困境。
一份来自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同样反映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多在5万~20万元,而很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前期土地整理、水电基础设施、流转土地等方面的投入就超过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资金需求金额大;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期限一般仍为1年,而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从事种植经济作物、养殖业的主体,生产经营周期多数较长;贷款办理手续烦琐、审批时间长,一些农户反映银行贷款办理手续烦琐,放贷时限较长。据了解,如果手续齐全合规,按照银行贷款审批正常程序,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取资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但实际办理时,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审批一般需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有的则费时更长,农业生产特点对资金需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获得资金,就会错失种养殖时机,如果疫情灾情不能及时防治,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搞过建筑,搬过水泥、跑过运输,当过“羊倌”, 汪其德一路辛苦地走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位置上,因为有几十年基层经历,他对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真切的了解。
“目前国家对农村产业来讲支持的力度还不大,因为农业项目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慢,希望国家在支援农村方面加大投入。虽然在县级层面有支持,但力度还不是很大,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钱。现在农村资金欠缺,涉农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政策性的支持力度小。”汪其德说,“涉农企业带动的人是最多的,能够解决农村很多人的就业问题,略微大一些的涉农企业就能带动上千户农民。但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虽然现在政府鼓励回乡创业,但农业方面最低投入都是上百万元,一旦银行不支持,企业资金断链就直接倒闭。”
汪其德表示,涉农企业融资特别难,即使融到资,成本也比较高。一般的贷款利息是10%,但最后到企业手里面则高达18%,最低也要15%。
融资途径需多元化
业内人士表示,涉农企业融资难,最难的是缺少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不少涉农企业的土地要么属于集体用地,要么属于流转土地,都不能用于抵押;相应地,这些土地上的房屋建筑也不能用于抵押;农机具由于其价值低,能够抵押贷款的金额小,对于企业发展的大笔资金缺口来说效用有限。
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中小涉农企业融资难是老问题,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企业财务报表、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比较差,难以达到银行放贷的条件,这就需要花费比较高的融资成本。另一个原因主要是银行,银行做信贷有一个成本效益分析,中小企业单体小,对银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比较大,回报较小,这影响一般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总的来看,涉农企业贷款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且并非单单发生在这个时候。由于涉农企业资质、信誉相对较差,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等,与大企业相比,他们在贷款上历来就处于不利地位。
还有行业人士这样分析指出,涉农企业融资难,也有政府方面和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必要的保护,缺乏扶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在社会上,由于社会信用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抑制了金融支持的力度等。
那么,究竟如何破解涉农企业融资困局?专家指出,解决涉农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政府与企业两方面都需要增加融资的渠道。
从政府方面看,一是规定商业银行为涉农企业留出一定额度,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有涉农企业信贷部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加大金融体制创新的力度,鼓励成立各类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等,这类银行经营成本较低、形式灵活,与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正好匹配;三是大力发展担保公司,不断拓展抵押品、质押品的形式来使涉农企业较容易获得资金。
从涉农企业自身看,不要把银行贷款作为融资的唯一渠道,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阶段的特点,寻求担保、股权融资、集资、典当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尽力度过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阶段。涉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提升资质与管理水平,及早转型,跃升到更高级的产业与产品上,这样也有助于自己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
新模式破解涉农企业融资难
显然,破解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致力于为涉农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前段时间,为解决涉农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河南省3家涉农担保公司同日揭牌,来共同探索担保服务新模式。
目前,银企之间存在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涉农企业发展要找资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在寻找优质信贷投放对象。而涉农担保公司则可在涉农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将以更加灵活创新的方式,为涉农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河南粮食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筹建项目副组长王松安说。据了解,河南涉农担保公司探索的新模式有:流动资产抵押贷款,企业的存货、商业合同等,都可以作为抵押物,由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贷款主体转移,打通企业与企业主的资产通道,企业缺少抵押物时,可以用企业主的资产进行抵押。
尽管涉农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目前没有明显改观,但不管是企业、政府,还是银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都是有增无减,探索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在22个县(市)开展试点,探索农村金融创新。其中,在试点县(市)开展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金融机构明确将农村土地“两权”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
这显然又是一个新的举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俗称“两权”。如果农民凭借“两权”可以从银行、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可以为急需创业的农民解决贷款的燃眉之急。
“目前‘三农仍属于薄弱环节,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究其原因,源于农民贷款缺少抵押物。所以说,农村金融非常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两权抵押融资就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突破口,不但可以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也可以为急需创业资金的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一位多年在河南农信联社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士分析道。
对于“三农”财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问题,金融研究专家杜坤伦认为,中央一号文件虽然赋予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集体经济股份、住房等财产抵押担保权等权利,可以在一定范围解决涉农贷款时的第二还款来源问题,但这些权利的具体实现,还需要具体的工作机制设计。而工作机制设计必须建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抵(质)押、担保权真正进入农村金融系统。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3
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是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基本条件之一, 实行动态监管并建立淘汰机制, 近几年每年淘汰率达5%以上。此次被淘汰企业主要是经营出现较大问题、主营业务转向或失去“两个带动”作用等原因。
2013年, 全省龙头企业共8 506家, 助农增收带动面达62%以上。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占龙头企业总量的6.92%, 在全国仍处于低水平, 下一步将加大发展力度, 严格实行淘汰机制,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涉农企业;员工薪酬;绩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82-1
涉农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环境决定了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员工绩效管理及薪酬设计是其中的一环。当前,涉农企业的绩效及薪酬管理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合理的薪酬机制是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员工薪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员工为达到增加薪酬所采取的工作态度。涉农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员工薪酬和绩效的关系,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具有激励作用的工资制度。
1 涉农企业的人员结构
当前,涉农企业人员结构主要由四类构成,即根据各岗位的工作性质进行划分,分别为管理岗位、专业岗位、生产操作岗位、后勤岗位等四大岗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主要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各级岗位,如经理、副经理、各部门部长(或经理)、车间主任等;专业岗位主要指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辅助人员岗位,如办公室、财务审计等;生产操作岗位主要指在职能部门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和在生产车间从事生产加工的岗位,如一线生产工人、仓库管理员、设备维修工等;后勤岗位主要指提供后勤服务的岗位,如保安、保洁工、门卫等。各个岗位人员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随着涉农企业不断发展,各类员工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也越明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人员的岗位类型和工作特点等出发,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2 各类岗位的考核模式各不相同
涉农企业管理岗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管理岗位工作内容也比较繁杂,工作质量和数据难以进行准确量化。因此,应根据岗位职责大小、工作能力和在岗情况进行最后考核确定。应注意的是,目前有很多涉农企业以家庭式管理为主,在薪酬确定上要注意公平原则,这在后面将进行分析。
专业岗位应根据其工作的特点进行评定,此类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对复杂,如办公室人员,也是难以进行准确量化考核的,主要根据具体工作完成质量、在岗情况等因素进行绩效管理。
生产操作岗位的绩效考核相对容易,因为这类人员的工作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数量、在岗情况进行准确的量化考核。如果是计件工人,则更加容易确定。
后勤岗位同管理人员工作类似,难以进行准确量化计算,应根据其工作职责、技术能力等级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进行考核。
3 涉农企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发展是各类岗位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处理员工薪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在员工薪酬中引入绩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在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基础上鼓励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到收入分配中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专业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是核心力量,因此,必须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使薪酬设计向一线专业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倾斜。但在关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仍然要兼顾各岗位之间的公平性。管理岗位和后勤岗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专业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企业发展也会失去正确方向,所以,应尽量避免岗位之间绩效工资差异超出合理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在家庭式管理的涉农企业中,如果部分管理岗位的薪酬超出了合理水平,则对其他岗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消极影响。
3.2 充分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
绩效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绩效评价对员工工作表现出的认可,即通过绩效评价向员工反馈如何做好自己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对员工表现的评价使其得到今后提高职位、薪酬或其他回报的信息;二是根据员工工作效率而产生的收入增长,在直观上讲其激励作用是最直观的,也是一般员工最期待的,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最直接奖励;三是员工职位提升的激励,对于大多数涉农企业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激励方法,因为薪酬的提高往往是职位提高带来的。
3.3 建立分类管理模式
涉农企业在进行员工薪酬设计时要根据各类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绩效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绩效应体现出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贡献,特别要重视根据企业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其他岗位员工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岗位和后勤岗位人员要做到优劳优酬,从多方面对工作效率进行考核评价。生产操作岗位人员要根据本地区和本行业劳动力薪酬的平均水平,按照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和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
涉农街道生态建设评价 篇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加深,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继而引发生态城市建设高潮。生态城市体现的是全局概念,具有层次性,包括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街道(乡镇)建设。从街道层面来看,街道主要包括两种,即完全城市化街道和涉农街道(仍存在大量户籍农民和集体土地的街道)。生态街道的考核对象为涉农街道,而完全城市化街道为生态城市考核的一部分。生态街道评价,在申报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是生态乡镇建设指标,没有与涉农街道相配套的指标体系。由于生态乡镇指标过于侧重农业与农村的特点,因此该指标对于涉农街道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另外,目前被评为同一等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涉农街道之间的生态综合程度无法比较。本文根据涉农街道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涉农街道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指标评价模型。
2 涉农街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涉农街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生态街道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级目标、多项因子,因此,不能将所有因素一一罗列。本文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和简明性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参照2007年修订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7]195号),2010年修订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10]75号),根据涉农街道存在大量户籍农民和集体土地、二三产业比乡镇发达等特点,建立涉农街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为涉农街道生态发展综合指数,该目标层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由5个具体指标组成,生态环境子系统由10个具体指标组成,生态社会子系统由5个具体指标组成。
2.2 涉农街道生态评价模型
2.2.1 数据无量纲化。
由于各具体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有实物量、人均量、百分比等不同量纲,且指标层与目标层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同,因此各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进行评价计算,需将其转为无量纲数值。本文主要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指标,即数值越大越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指标,采用(1)式进行归一化;逆指标,即数值越小越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指标,采用(2)式进行归一化。
其中Di为第i项指标标准化后的评价值,Ci为第i项指标原始数据,Xi为第i项指标标准值。
2.2.2 权重的确定。
本文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首先使用德尔菲法,遵循萨蒂标度表将指标层各指标对子系统层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如下判断矩阵,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其中Cij表示对于子系统层来说,指标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
接着采用方根法确定权重,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
···,n),则W=[W1,W2,…,Wn]T即为所求的指标层指标权重值。
在前面的步骤中,已经获得了各具体指标相对于子系统层的权重。各子系统的权重也采用以上方法,遵循以上步骤得到。
2.2.3 多层次评价。
基于以上获得的数据,子系统层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i为第i个子系统层指标的评价值,Di为第i个指标层指标的无量纲值,Wi为指标层指标相对子系统层指标准则的权重。
综上,涉农街道生态发展综合指数M可通过如下计算获得:
其中M为指标综合指数值,Vi为第i个子系统层指标的评价值,yi为子系统层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
本文参照宋永昌设计的城市生态化程度分级标准(表2),以便从整体上来分析评价生态街道的生态建设水平。
3 宁波市江北区涉农街道生态综合评价分析
江北区是宁波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下辖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和甬江街道三个涉农街道。本文以此三个街道为例,根据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各街道生态建设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定量的评估各街道生态建设成果及不足,并做横向比较。数据主要来自《宁波市江北区2011年统计年鉴》、《宁波市江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洪塘街道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庄桥街道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甬江街道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将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20位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打分,将平均值作为指标最后的得分值,根据多层次评价公式,得到各街道的生态发展综合指数及各子系统指数,具体见表3。
宁波市江北区的三个涉农街道根据生态乡镇评价指标体系申报管理,均已获得“国家级生态街道”称号。从表3可以看出庄桥街道的生态社会指数>生态经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这与庄桥街道近年来大力推进村落文化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环卫基础设施等事实相符合,另外,该街道的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较高。洪塘街道的生态环境指数>生态经济指数>生态社会指数,洪塘街道为促进生态产业可持续,加强严格执法,谋求整治途径。甬江街道的生态经济指数>生态社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甬江街道的为发展生态经济,采取了优化经济结构、强化节能降耗的措施。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宁波市江北区三个涉农街道生态化程度存在具体差异,洪塘街道生态综合水平最高,庄桥街道次之,甬江街道最好。
4 结语
生态街道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街道评价需对各生态子系统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了解各子系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往生态街道申报管理实践直接采用生态乡镇指标。本文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分析,建立了生态街道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江北区三个涉农街道为例,对三个街道的生态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体现了该指标体系对生态街道评价的适用性。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街道(乡镇)建设,具有层次性。建立了适用于生态街道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选择宁波市江北区三个涉农街道进行了生态建设综合水平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街道,指标体系,评价
参考文献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6
一、外资并购我国涉农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均GDP上升, 消费结构变化加快, 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 并持续20-30年。目前我国正处于该时期, 消费增长迅猛。发达国家本身的消费市场已经饱和, 因此很多外资不得不扩展海外市场, 而迅猛发展的中国市场让他们看到了良好机会, 外资企业加速并购中国涉农企业, 抢占和控制中国市场,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下表为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涉农企业清单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外商并购我国涉农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
1、粮油加工行业
大豆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农产品。进入21世纪以后, 外资加大了在我国投资建厂的力度, 目前我国具有外资背景大型大豆加工企业的实际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 占国内总量的85%。国内食用油知名品牌多被外资控制, 如嘉里粮油100%控股金龙鱼, ADM参股福临门、鲁花等。外资所占市场份额较大, 仅美国嘉吉集团旗下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此外, 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还控制了中国80%进口大豆货源。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高达3082万吨,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豆农及粮油加工业产业链中的外资垄断趋势日渐明显, 严重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饮料加工行业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饮料乳品市场快速增长, 尤其是果汁饮料行业。美国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截止到2007年11月末, 全国果汁饮料厂商多达4000余家, 而340家规模以上果汁生产企业中, 有113家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外资企业数接近1/3。2007年, 外商企业销售收入占比超过半数, 利润总额占比超过70%。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主要百分百果汁品牌市场占有率中, 汇源以42%的市场份额排名首位, 其中汇源的股东中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持有38.5%的股权, 而达能集团、华平投资、富达国际以及荷兰银行等4家持股合计达到41.05%, 控制权表面上归汇源, 实际上已为外资所掌控。
3、乳品加工行业
蒙牛、伊力和光明是我国乳品行业的三大龙头企业。蒙牛乳业可以说是近年来在我国乳品市场上迅速崛起的典范, 而蒙牛的急速发展与增长, 其实与外资——全球投资集团摩根斯坦利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而蒙牛的成长事实上已对伊利构成威胁, 如果蒙牛收购伊利成功的话, 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外资基本实现对国内两大乳业巨头的控制。另一家乳品企业光明, 经过2006年4月公司股权变动方案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再一次增持光明8.4 5%的股份, 达到20%, 另外两家企业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和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同比例减持至26.56%, 达能股权的增长增加了其在光明董事会中的谈判能力。
4、肉制品加工行业
我为我国肉类加工企业数量众多, 但普遍规模比较小, 生产力水平低。目前, 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的竞争格局大致为, 双汇、雨润、金锣为三家龙头企业, 三者200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60亿元、100亿元、80亿元, 占据肉制品市场80%左右的份额。2006年, 已持有雨润食品集团13%股权的美国高盛纠集鼎晖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联合中标, 出资20.1亿元收购了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另外包括高盛在内共有53家国际机构持有股份的艾格菲 (AGFEED) 在我国“圈猪”布阵, 于2007年收购了知名畜牧饲料企业百事腾的江西和福建分公司及14家养猪场, 在15个省、市、区建立饲料连锁店900家。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产业的不利影响
1、外资并购对农业产业形成战略性控制
总体来看,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与跨国公司相比, 国内农业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差距还很大, 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我国农业企业的方式正在把国外成熟的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压力传导到中国, 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而是要扩大对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把中国的农业产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 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控制。他们改变以往单纯投资农产品加工的做法, 克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产、供、销相互脱节的弊端, 力图把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延伸, 在控制加工环节的利润点的同时, 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 提高外资在各行业的市场控制力, 达到控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目的。
2、外资并购压低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
外资一旦控制产业链, 拥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就会打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由此可见, 若外商大量进口某种农产品, 通过市场价格传导到其他农产品, 从而打压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 或者外资对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链中段控制, 从而压低原料价格, 造成农民收入损失, 抵销了政府在政策上扶农惠农的努力,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以大豆进口为例, 2006年1—4月, 在我国豆农手中积压近5 0 0万吨大豆未能出售的同时, 却进口了798万吨大豆, 导致大豆市场价格下降619%, 豆农仅此损失就达35亿元, 大豆产业减少了340万个就业机会。3、外资并购容易导致我国农业技术空心化和名族品牌空洞化
外资进入中国农业的目的毕竟不是帮助中国农业发展, 而是谋取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外资在并购东道国企业后, 通常会“剥离”当地企业的技术资产和创新活动, 并将这些资产和活动转移到国外, 从而使当地经济失去这些资产和活动所创造的收入、溢出和关联。许多农业外资企业并不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 极少开展研发活动, 而且在华外资企业通过加强股权控制力, 很大程度上封堵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 降低了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即使跨国公司在华设定研发机构, 但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其母国进行, 只将辅助性和次要的技术研发放在我国, 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 使我国农业技术空心化和名族品牌空洞化, 不利于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
4、外资并购易垄断、占领农产品市场
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后, 大量进口经过补贴的廉价农产品, 加工后在国内销售而非出口, 冲击了国内市场, 出现经济“附庸化”和产业“空洞化”现象, 导致农业产业的畸形发展, 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以肉制品加工业为例, 高盛、鼎晖收购双汇和参股雨润食品显示出外资对国内肉类加工业进入预示着这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将发生化, 尽管短期内对于中国整个肉食品加工行业来说, 外资不会形成市场垄断。但是,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 高盛在有了双汇和雨润的肉类加工企业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后, 再收购养殖场就会进一步控制产业链上游, 从而达到控制整个行业的能力。相关报导高盛涉足生猪养殖, 在河南、福建等地收购养猪场, 进一步控制产业链, 以使其局部地区获得价格上的控制力或影响力, 掌握定价权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5、外资并购恶化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并购后外资加强对我国农业下游加工业的控制, 打压国内农产品的价格, 造成农业安全问题。外资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农产品加工环节占据了垄断地位, 也就意味着外资拥有了在产业市场上对上下游厂商拥有更大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其对我国农业的控制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而且, 从目前外资的表现来看, 外资通常是在控制了某种产业的加工企业之后, 在产业链上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继而进行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投资, 这种举措使得农业产业发展态势往往变得比较复杂, 外资在加工业的市场结构会影响或决定其在该产业生产环节的表现。如果外资在某种行业的加工环节形成了垄断, 则容易在生产环节形成垄断或者局部的地域性垄断, 造成政府调控能力弱化。发达国家有可能会以此为要挟, 迫使我们作出政治、经济妥协和让步。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发展, 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始显现出来。外资对我国农业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本文从外资并购我国涉农企业的行业特点入手介绍我国外资并购的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产业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外资并购,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刘冬梅: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1) :69-71
[2]、吕勇斌:外资并购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效应与政策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1) :66-70
[3]、徐燕: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8 (5) :55-57
[4]、王秀忠:谨防外资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兼并控制农产品加工, 2009 (2) :4-5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7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经济规模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下、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强调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至关重要。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可以使企业焕发活力并持续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创新能力弱的企业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其生命力也更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市场同质化、复杂化的进一步加深,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开发新产品,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改善企业的创新模式、如何提高企业效率成为了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样,在农业领域,涉农企业的运营状况关乎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涉农企业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和现实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环境持续向好演化,涉农企业可供选择的技术类型已逐步走向多元化:研发能力强、资金雄厚的少数涉农企业通过逐步设立研发机构,采用自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没有专门研发机构的涉农企业或者通过直接购买国内外技术,或者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与消化吸收的创新路径进行技术创新。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4个行业为例,2006—2014年间我国涉农企业年均量达到13 597家,占同期企业总量的4.27%,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1 354家,占总涉农企业数目的9.96%;R&D内部经费年均支出为553亿元,年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6 053项,年均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 869亿元。由此可见,我国涉农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的积极作用已经不容忽视。那么我国涉农企业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以适应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企业效率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均是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才能回答的科学命题。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创新路径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关于技术创新路径,可分为技术模仿以及技术学习两个方面。就技术模仿来讲,Lin[1]认为发展中国家刻意片面地去追求那些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不适合的前沿技术无法发展本国的经济;林毅夫等[2]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利于经济向发达国家收敛,但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否则会产生学习成本太高而造成公司效率下降等问题;潘士远[3]的研究表明:通过模仿或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减少自身研发带来的时间成本等方法的确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GDP增速,但如果忽略了要素禀赋结构而刻意去引进和模仿则会带来过高的模仿成本,从而难以实现本国经济向发达国家收敛;林毅夫等[4]的研究表明,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收敛的重要途径;孙虹等[5]使用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实证表明,为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应完善投入要素的配置,完善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就技术学习讲,早在1989年Griliches就实证证明了R&D研发与企业的专利数量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研究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的一些文献研究了R&D研发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如:吴延兵[6]51-64运用中国2002年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①及1993—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R&D研发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敬春菊等[7]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数据为样本,使用DEA模型实证证明创新经费的投入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陈虹霁等[8]对比研究了全球顶尖研发企业与中国大中型企业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全球顶尖研发企业的R&D研发投入对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且远大于资本投入以及人力投入的贡献度;同期,龚雪媚等[9]使用我国2000—2008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实证证明加大创新投入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技术效率;曾国平等[10]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对中国1997—2008年3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证明了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王飞航等[11]以2008年我国13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实证检验了R&D投入对生产效率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并认为企业R&D投入不应仅仅局限在资金投入上,还应当优化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是关于外部环境方面,主要是从市场环境角度与制度环境角度考察,如:邓伟根等[12]的研究表明,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则企业技术效率越高;苏东蔚等[13]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验证社会表现较好的企业拥有更高的技术效率。
综上可知,目前关于企业效率方面的研究已经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但研究对象均为工业企业,目前关于涉农企业效率的研究很少,关于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的文献更少。本文正是基于此,运用2006—2014年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与不同涉农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我国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为探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和改造升级技术4种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这4种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的涉农企业效率影响,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对上述科学命题进行实证研究。
3.1 理论分析
技术选择对于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企业以何种技术创新路径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本文将从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以及改造升级技术这4类技术创新路径入手,研究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将这4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细分为两个技术选择维度:技术学习战略以及技术模仿战略。如图1所示。
3.1.1 技术模仿战略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一般来讲,单纯地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种则是通过外商投资以及国际贸易等方式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在引进国外技术时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发达国家出于对先进技术的保护,一般来说不会将核心技术直接输入到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是相对应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时间、资金以及经验等要素的制约,生硬地按照发达国家的要素设置来升级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则会产生很高的学习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极有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涉农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引进)适当技术从而节约成本,最终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则会导致模仿成本过高等问题。相对于单纯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其适应中国涉农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将会增强涉农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企业的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研究假设1: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由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逐步转变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1.2 技术学习战略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相较之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新路径,技术学习创新路径则需要两步完成:第一步是获取新技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配备与新技术匹配的技术人员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造升级。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涉及到R&D研发的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的推动,才能使企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相对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则会面临更多诸如对引进技术的反复摸索以及调试等难题,这要求涉农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R&D经费。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核心是技术研发,盲目地改造升级技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成本提高并降低涉农企业的生产效率。涉农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研发———改造升级”的链式结构,该链条的关键在于涉农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基础在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技术,最终目标是改造升级技术,涉农企业技术研发的过程则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因此如果不具备完善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遵循这一链式结构而盲目地改造升级技术,就会造成技术效率低下。相较之于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以及港澳台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禀赋配置结构更加完善,在改造升级技术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技术人员储备、更多的专业储备,因此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会更加专业,所以单纯选择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路径对外商以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研究假设2: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具有正向关系。
研究假设3: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对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的负面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
3.2 模型构建与样本选择
3.2.1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不仅可以测度观测单元的技术效率,同时还能得到影响技术非效率项的各因素系数及其显著性。由于本文数据为面板数据,因此使用Battese和Coelli提出的专门针对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Yit表示第i个涉农样本企业第t时期的产出;Xit表示第i个涉农样本企业第t时期的投入;β为待估参数;Vit为随机扰动项,服从零均值、不变方差的正态分布,即Vit~N(0,σv2);Uit为技术非效率项,它服从均值为mit、方差为σu2、零处截尾的正态分布,即Uit~N(mit,σu2),且Vit与Uit独立。本文使用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其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由于本文考察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此可以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非效率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TRO、DIGEST、CONSU、UPGRA分别表示涉农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与改造升级技术4种类型技术创新路径。本文还考察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差异,以内资涉农企业为参照变量,引入2个虚拟变量HK与FA,当企业为内资涉农企业时,HK=0,FA=0;当企业为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时,HK=1,FA=0;当企业为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时,HK=0,FA=1。δ1、δ2、δ3、δ4、δ5、δ6分别表示其参数估计值。Wit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0,σ2)。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中涉农样本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或农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的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资生产服务企业,且为涉农大中型企业,即同时满足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300人及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 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计4 000万元及以上的涉农企业。我们根据涉农企业投资主体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3种类型,并选取制造业中代表性较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4个子行业。本文共有108个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为我国2006—2014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
本文经费投入指标选取涉农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K);人员投入指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L),即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该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涉农企业科技活动的人员投入;涉农企业的产出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Y),新产品销售收入直接代表了涉农企业科技活动形成的经济效益。由于不同类型经费支出能较好地代表涉农企业不同类型技术来源,例如改造升级技术经费支出越多,则说明改造升级技术为该企业的主要技术创新路径,故使用涉农企业的经费支出数据来研究其技术创新路径是合适的,因而技术非效率模型的解释变量选取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改造升级技术经费支出。由于涉农企业的各项经费支出对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当期,而统计年鉴的数据均为增量数据,因此对各项经费支出进行存量校正。本文借鉴永续盘存法对各项经费支出进行重新测算,测算公式为:
式中:KR表示存量;ER表示流量支出;δ表示折旧率;i代表观测单元;t代表时间。
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为例,本文借鉴吴延兵[6]51-64的研究方法,将折旧率δ设定为15%;对于R&D基期存量,设所有时期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g,则基期R&D存量可表示为:K1R=E1R(1+g)/(g+δ),假定g=5%,δ=15%,则K1R=5.25 E1R。据此可以得到2006—2014年各样本数据的R&D内部经费存量,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存量使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处理后各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表2为采用Frontier 4.1软件估计得到的2006—2014年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结果。变差系数γ的值为0.777,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样本涉农企业的理论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偏差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项,因此本模型关于技术非效率项的假设是合理的。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327与0.435,由于0.327+0.435=0.762<1,且二者均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所以该生产函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此外在技术非效率函数中,δ2通过检验,且其符号为负,说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有正向效应,涉农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与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δ5与δ6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且其符号为负,说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值均低于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值。
4.2 企业效率测度结果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的效率值显示: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值最大(0.76),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效率值最低(0.50),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效率值居中(0.58)。图2给出了2006—2014年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趋势。从图2中可以看出: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在9年间除去特殊年份外基本处于上升的趋势;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以2009年为拐点呈现右长尾的偏态分布,即2009年以前外商投资涉农企业逐年上升,2009年以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下降趋势则提前一年,以2008年为拐点呈现右长尾的偏态分布。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外商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力度。由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效率以2009年为转折点,且2008年底开始,我国开始逐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推动产业技术方面的实施细则,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为分界点,对2006—2009年与2010—2014年涉农企业效率进行分段研究。
4.2.1 4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表3给出了2006—2009年与2010—2014年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2006—2009年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模型1仅考虑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其变差系数γ值为0.677,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理论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偏差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项,因此本模型关于技术非效率项的假设是合理的。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可知,模型1测度的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212与0.409,二者分别在10%与5%水平上显著,由于0.212+0.409=0.621<1,所以该生产函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此外,技术非效率函数中只有δ2通过检验,且其系数为负,模型1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关系,验证了研究假设2;模型2中加入涉农企业性质为控制变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变差系数γ值为0.689,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稍大于模型1系数γ的值,说明加入涉农企业性质能够增加模型解释力,其测度结果基本与模型1一致,即进一步验证了模型1的结论,表明在加入涉农企业性质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具有正向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2。
2010—2014年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模型3的变差系数γ值为0.709,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设置合理,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557与0.324,资本产出弹性通过1%显著性检验,劳动产出弹性开始不显著;δ1、δ2与δ3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δ1与δ3为正,δ2为负,说明2010—2014年间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效应,而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产生了正向效应,验证了研究假设2;模型4进一步验证了模型3结论。
综合分析4个模型可知,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之和始终小于1,说明该生产函数始终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且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涉农企业正在逐步用资本代替劳动投入,即我国涉农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4个模型均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的正向效应始终都是显著的、稳定的,研究假设2得到了验证。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在2006—2009年的模型1与模型2中均不显著,但其系数值均为负;而在2010—2014年的模型3与模型4中部分显著,系数却变为正。说明随着国家创新型战略的推进,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由不显著的正向效应逐渐转变为显著负向效应,验证了研究假设1。从2006—2014年的整体模型来看,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值均显著低于内资涉农企业;而分阶段来看,尽管模型2与模型4显示其参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符号随着时间变化与整体趋于一致,即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高于其余两种类型企业。
4.2.2 4种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在以上的讨论中,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还将测度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便于不同性质涉农企业准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表4给出了2006—2014年不同性质涉农企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结果:模型的γ值均较大,且都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均是合理的。内资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小于0,这可能是因为该类企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所致;而其资本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资本要素投入过少,其要素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此外,δ2与δ4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影响具有正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效应。外商投资涉农企业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其技术创新路径参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无法判断技术创新路径对其效率的影响;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大于资本产出弹性,δ2与δ4分别在1%与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即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具有正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具有负向效应。综上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和显著的负向效应,而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δ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比较内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δ2与δ4系数可知,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负向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因此综合上述结论,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3。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我国2006—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获得以下研究结论:(1)从整体上来看,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高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高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内资涉农企业2006—2014年的效率均值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分别以2009年和2008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右长尾的偏态分布。(2)涉农企业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少,说明涉农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变;内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均表现出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的特征,而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劳动产出弹性大于资本产出弹性。(3)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稳定的正向效应,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在2006—2009年为不显著的正向效应,在2010—2014年则演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不显著。(4)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与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分别呈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显著的负向效应,且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受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的正向影响大于内资涉农企业,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负向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不显著。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涉农企业应根据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技术模仿战略(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和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曾经对我国涉农企业效率的提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归根到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的技术需要,因此应当逐步减少对其经费支出;相反,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能将引进技术内生于企业之中,有助于企业取得长足进步,从而切实提高企业效率,因此应该适度增加对其投入。
第二,涉农企业应当逐步调整资金与人才比例的配置。随着科技进步,资本对人才的替代不可避免,这会引起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弱,农业领域显然也遵循这个规律。不同于工业企业,涉农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研发技术人员,要求其学历高,或者是经验丰富;而对于一般劳动力,技术含量非常低。正是这样的特征导致涉农企业经常面临高端人才短缺而低端人才过剩的情况,因此引起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逐渐低于资本产出弹性的原因,除了设备对人力的替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比例不合理,或者是增加的研发人员不能满足涉农企业需要,尤其是对内资涉农企业来说,应该加强企业人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双向流动,并提高其激励机制。
第三,不同于工业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政策支持更紧密相关。针对现阶段我国涉农企业面临的问题,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对消化吸收技术予以税收减免;倡导改造升级技术的软环境提升,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加大对初级工人的素质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调整农业行业的外资企业比例,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外溢效应小、与内资涉农企业形成较强竞争形势的外资企业的引入应该审慎抉择。另外,由于我国涉农企业目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国家应该从体制机制创新与项目建设等方面加以支持,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类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影响
最近一些年来, 涉农企业面临着一体化经济和信息的不断发展, 竞争日益加剧, 为保证涉农企业能抢占更大的市场竞争, 应当使其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提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 涉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 然而在管理决策上受到其影响也大大增加。所以, 亟待进一步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1 大数据定义
目前, 专业研究领域尚未对大数据技术的概念进行明确规定, 其中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观点:IT权威研究结构Garther公司对该概念进行界定, 即为在新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信息资源, 并且具有良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NSF对大数据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即为在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构建的丰富且长期性的分布式数据集;麦肯锡对其也作出定义:即为在突破传统数据软件功能的数据集合, 在规定时间内能高效管理数据, 涉及采集、储存和分析数据等。上述对该概念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 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 同时摆脱数据信息的限制, 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掌握, 并用专业化的手段处理数据信息, 在加工处理数据的基础上, 充分展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2 大数据特征
2.1 高速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 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 基于此, 涉农企业在形成信息的同时能高效处理这些信息,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 由于大数据存在高速性的特点, 因而能实现上述现实需求。
2.2 海量化
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即为海量化, 其为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时, 数据存储单位在TB存量到PB存量之间, 但海量化的数据存储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涉农企业的管理决策。
2.3 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显著, 并且大量的大数据符合信息发展的要求, 涉农企业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为内容, 有效存储和处理正常交易期间的所有相关信息;与此通知, 在人机交互期间形成的数据信息能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完成存储和管理, 并进一步构建大量的数据信息库。
3 大数据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3.1 给决策环境带来的影响
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可见在当前环境下, 涉农企业不但能结合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管理决策, 对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和研究, 灵敏地感应市场发展动向, 良好地应用有效数据, 进而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 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应用, 大数据环境下, 涉农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制定、评估和分析决策方案, 进而对管理决策的总体产生影响。当前, 我国逐渐朝着市场经济时代发展, 在当前日益竞争的背景下, 唯有深入应用数据, 涉农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才能协调, 涉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中的数据的价值较高, 其涵盖了准确、全方位的信息, 因而对于涉农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涉农企业应用大数据拓宽了其发展空间, 从调查数据可知, 当前涉农企业现代化管理已经将大数据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尽管当前涉农企业才应用大数据才刚刚起步, 但是已经给涉农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数据能够准确判断有效信息, 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为涉农企业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给决策数据信息带来的影响
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 大数据的存在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技术含量及知识含量的丰富程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大数据带来的最大影响即为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合理分析信息, 能为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奠定理论基础。若涉农企业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 忽视互数据的应用, 则其将丧失大量的市场竞争资源, 流失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 并降低其竞争力。大数据下的数据管理、特点以及形式已经突破了目前前期数据的大量特点, 大数据的数据管理较为复杂, 因为涵盖的内容广泛, 必须通过选取、手机和存储整体的数据等一系列环节, 旨在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 接着进一步分析与概括搜集的数据, 结合涉农企业的现状和实际正确处理数据, 必须对大数据的实时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除此之外, 数据间存在相关性, 数据和数据间具有一定的关联, 唯有如此才能对数据有准确的理解, 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基于知识含量的视角, 由于数据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 这种知识既有行业内部的也有行业外部的, 数据管理工作者应当了解更多的知识, 这一因素对管理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大数据下涉农企业需要的知识更多更丰富, 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中的内容, 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经过上述分析可知, 数据和知识在内部实际上是统一的, 必须视为一体, 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涉农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 唯有保证二者的协调一致, 涉农企业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 其能创新发展模式, 增强涉农企业综合实力, 帮助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3.3 给决策参与者带来的影响
对数据分析师的影响, 当前大数据时代下, 数据分析在数据搜集和分析上的作用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师不但要应用统计分析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还必须整理和总结大量的数据, 能够转换数据, 使其转换成简单的语言以供决策者正确使用数据。然而, 市场中十分缺乏数据分析师, 哪怕部分涉农企业设置了数据分析师, 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变管理决策职能, 大数据的应用转变了管理决策者的制定决策的方式, 传统的决策方式都是借助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知识, 或者借鉴其他涉农企业案例经验对涉农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判定, 基本上属直觉判断, 但是大部分大数据对科学和方法较为重视, 因此和传统决策方式相比更客观, 因而转变了他们的职能, 高层管理者在未使用大数据之前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对涉农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判断, 难以确保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应用大数据之后, 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从涉农企业的现状出发, 进行科学准确的决策。对涉农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而言, 获取数据信息更具便利性, 同时决策水平逐渐提升。在使用互联网和普及计算机的基础上, 科技获得高速发展, 各个领域间更易于融合, 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使得涉农企业内部能实现全员参与决策。
3.4 给决策组织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 必须动员所有成员参与其中, 则涉农企业的决策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 进而逐渐拓宽其范围, 以此重新配置决策的权重, 这对于涉农企业决策组织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包含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还包括分配决策权的问题。由于市场瞬息万变, 能充分凸显出分散决策的作用, 因而便于涉农企业管理制定有关方案。当然, 知识分布和转移成本对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产生极大影响, 若涉农企业领导存在相对统一的知识结构和集中的知识面, 则必须通过集中决策的方式作出有关决策。在分配决策权时, 涉农企业可能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 然而因为涉农企业没有交付给个人制定决策权, 因而在交付的同时, 也未能综合评估这些人的能力和知识, 进而对制定决策的质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通常而言涉农企业中的员工对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越熟悉则存在更多的知识量, 技巧就越熟练, 且判断涉农企业的发展更贴切, 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在网络时代中对应用管理组织模式更为重视, 因为金字塔的管理模式更于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模式, 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 基本员工也能对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充分的了解, 因而管理模式更显著, 同时也会影响决策的分配权。所以, 在制定管理决策时, 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完善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 为制定高效合理的决策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 面对当前的大数据时代, 涉农企业的发展模式获得极大改变, 因而涉农企业必须满足更高条件的, 必须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规律了如指掌, 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积极使用现金技术, 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增强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有效支撑涉农企业正确的管理决策, 进而推动涉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04) :65-68.
[2]黄虹, 宋马林.基于组合计量—数据包络评价模型的涉农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 (01) .
[3]黄河, 朱德琼.大数据时代农村信息服务实证研究——基于贵阳市的调查[J].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4) .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涉农企业;科技创新;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40-06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科技驱动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这一背景下,课题组对四川广元市内的16家涉农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阐述广元市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概括其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类型,总结不同类型科技创新的成效及特点,分析“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样本来源及情况说明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川陕甘三省交汇处,下辖3区4县,森林覆盖率达54%,生态农业基础雄厚。目前,全市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基地2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51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园区1个。至2013年7月,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106家,年精深加工能力可达20万吨。作为一个特色生态农业产区,广元市的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其为典型进行考察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或农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的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资生产服务企业。为了较全面地考虑涉农企业的类型、规模、行业分布、成长阶段等对其科技创新的影响,课题组选择了广元市内的16个涉农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从经营规模看,样本企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12.6亿元,最少的405万元,中间从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适合考察企业规模与科技创新关系。从主营业务来看,样本企业从规模化种养殖,到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再到农产品精深加工,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考察不同经营范围和产业链分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从成立时间看,样本企业的成立时间分布在1991-2012年之间,有助于对比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对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通过半结构化调查问卷以及对企业负责人的深度访谈,课题组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支撑材料。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对样本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系统研究。
二、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状况可以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来考察。一般而言,这些指标越好,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广元市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如下。
(一)科技创新机构设置现状
在16个样本企业中,设立科技研发职能部门的企业有7个,其中只有申达实业公司、福润肉类食品、海天实业等3家公司拥有常设的科技研发部门,其他4家公司的科技研发部门是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设立的,并不是企业的常设机构。另外9个样本涉农企业都没有设立科技研发职能部门,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川珍实业公司、省级龙头企业亚泰油脂公司和大部分市级龙头企业。总结发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涉农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规模较大(以年销售收入衡量)的涉农企业更倾向于设置独立的科技研发职能部门;规模较小、对新品研发要求较高的企业,会选择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设置研发部门;创新需求较弱或无力承担固定科研支出的涉农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采纳和新设备使用过程中,一般会选择科技创新项目外包的形式,委托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提供科技支撑。
(二)科技创新人员配备现状
在16个样本涉农企业中,有8家配备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其中包括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的企业虽然没有设置科技研发职能部门,但也配备了技术人员。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科技研发机构,却并没有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任务主要由企业老板或生产管理人员临时完成。规模较小、技术比较稳定或者从事农产品种养殖、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粗加工的企业,一般都不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在需要时,它们以临时聘请的方式,从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那里获得相关的科技服务。
从科技创新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来看,8家企业的68个专职技术人员中,硕士、本科、大专和高中的比例为9:48:8:3,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是本科生,且只有不到1/3的科技人员获得了中、高级技术职称。从科技创新人员的企业分布来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分布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中,两者占据了68个技术人员中的61人,而且9个硕士都在肠衣和肝素钠生产企业。有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尚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有的省级龙头企业甚至连专职的技术人员都没有。从科技创新人才的产业链分布来看,精深类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人员较多,而农产品粗加工或者以种养殖为主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较少、学历较低。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现状
16个样本涉农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介于0.05%和4.44%之间,有超过50%的涉农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不到销售收入的1%,与2012年农业部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调查结果相似。相比而言,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更低,6个样本企业中只有荣生源食品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4%,其他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都不足1%。相比而言,新建立的市级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一些,6家中有4家超过了1%,其中,钏琰生物科技、天湟山食品和日昇农业科技等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了3%。表明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大型涉农企业相比,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愿意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
nlc202309041643
三、涉农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受制于创新人才缺乏、投入资金不足、创新体制等多种因素,当前我国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较多问题。从广元市涉农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水平不够、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四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水平不够
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涉农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调查发现,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采用新包装、新工艺上,而对新配方、新产品研发相对较少,科技创新低端化态势明显。
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而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家级龙头企业申达实业公司和川珍实业公司为例,虽然它们认为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是创新研发的重点,但目前,申达实业公司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和现代生产线的引进,以应对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川珍实业公司主要以包装新型专利来提高产品知名度,对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研发仅停留在个别品种上。从省级龙头企业来看,除海天实业公司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使得“肠膜蛋白多重解肽技术”和“肝素钠酶解技术”等多项科技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外,福润食品、亚泰油脂等公司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新设备引进和新工艺采取上,尚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核心产品。
对于市级龙头企业来说,科技创新的临时性特征明显,科技成果也有很多的“偶然性”,其科技水平相对更低。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钏琰生物科技公司和果王食品公司为例,他们都是依托高校来完成新品研发和改进工艺,企业自身的研发水平欠缺。其他市级龙头企业,大多直接从市场购买各类科技创新成果,或者模仿同行业大企业的先进技术,科技创新的偶发性特征明显。以壮牛农牧科技公司为例,该公司负责设备引进和产品生产的杨总,原来是新希望集团的设备部经理,2012年连同其他几个中层管理人员一起离开了新希望,合伙创办了壮牛农牧科技公司,生产猪饲料。目前该公司的科技创新方式,主要是借助从新希望集团转移过来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在原料供应商的协助下,对饲料配方进行尝试性改良。整体而言,大部分市级涉农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都只能做到在本地领先。
对于小微涉农企业而言,科技创新能力和需求都较弱,更多是依靠成熟的行业技术进行生产。如刚成立不久的新发农业、雅阁食品等公司,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其科技创新需求相对较弱,虽然也尝试培育新种苗、新品种,但更多的还是利用市场已经成熟的种养殖技术。而成立较早的金山食品公司,作为当地知名的核桃和月饼加工企业,产品配方和市场需求都相对稳定,公司科技创新的市场驱动力较弱,主要是在产品包装方面进行研发。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困难、转化率低是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下面我们把调查的涉农企业分为较大规模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较小规模的市级以及其他小微涉农企业进行详细说明。
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些问题。申达实业集团的副总经理郭春龙指出,在转化过程中,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一些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持续转化。川珍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丁云富认为,即使市场销路没有问题,请政府管理机构和专家对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成分等进行鉴定也会增加成果转化困难,而且政府部门的专利审批环节过多、耗时过久,也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海天实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海生指出,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技术创新,比如精品肝素钠提取和生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流程比较繁琐,企业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生产许可证,阻碍了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此外,一些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如肠膜蛋白多重解肽技术,由于国内尚未有相应的标准而导致暂时无法转化。亚泰油脂公司的副总经理马崇华认为,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转化,而引入的科技在转化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该公司曾经花费大笔资金租赁了降低污染的水洗专利和低温贮存专利,但是这些专利的转化都需要新的机器设备,而且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这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费用效益比不高。
市级龙头企业和其他小微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也存在困难。首先,受制于人才、技术和设备等,企业科技创新过于依赖科研院所和高校,导致一些创新成果理论性过强而难以转化。钏琰生物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虽然有时候专家研发出来的成果不能满足公司的需要,但受制于技术人才和研发资金,他们的新品研发仍然要依靠科研院所的专家和设备。其次,企业科技创新难以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成果批量生产可行性分析,造成一些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果王食品公司的负责人认为,虽然一些新品种能够研制成功,但消费者未必接受,而且公司的生产设备也未必支持,导致成果不能转化。最后,企业科技创新的随意性较强,某些成果不具有市场适用性,企业主动放弃转化。壮牛农牧科技公司,曾与维生素供应商荷兰帝斯曼公司合作,往猪饲料里添加精面粉或其它有营养的物质,结果导致饲料粘猪牙或拉稀而失败。此外,主要从其它机构引进或联合创新的涉农企业,如参延生农产品、荣生源食品等公司,在成果转化时,也面临配方不适用、量产不稳定和企业没有能力转化等问题。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或引进新事物,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但是,调查发现,除个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之外,大部分样本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都较弱,或者完全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不仅表现在前面提到的投入、机构和人才的不足,还表现在企业的科技创新过度依赖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对样本企业研究发现,无论是规模较大、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还是小微涉农企业,其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都亟待提高。
从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来看,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的专家和实验设备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在调查的企业中,除海天实业公司之外的15家样本涉农企业,都没有科研创新所需要的检测仪器、实验设备等,而且科技创新人才也相对缺乏。从市级龙头企业和其他小微涉农企业来看,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小,其自主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弱。钏琰生物科技公司作为市级龙头企业,其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教授和研究生,并且拥有的几项专利都是从科研院所购得;而参延生农产品公司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活动,都交由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四川中医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单位来完成。其他小微涉农企业,新品种的培育也都交由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来完成。样本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情况如表2。
nlc202309041643
(四)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紧密而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但是,从访谈来看,紧密型、实质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虽然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签订了科技创新服务协议,但真正与后者分享创新收益仍然很难实现。例如,果王食品公司与贵阳大学签署的科技创新服务协议规定,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公司将第一年销售收入的2%给予贵阳大学作为创新奖励。按照这一协议,2012年公司应向贵阳大学支付20万元分成收益,但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仅支付12万元。可以想象,如果研发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科研院所、高校等的科技创新奖励更难以保证。
虽然大部分企业采取了科研创新外包的方式,如海天实业、申达实业、亚泰油脂、川珍实业、荣生源食品、钏琰生物科技等公司,但也有一些企业采取了按年向专家付费的方式,每年支付10-30万不等的专家服务费用,如果王食品、参延生农产品等公司。还有一些企业租赁或购买了科研院所、高校等的专利,以图尽快改善企业的科技状况。如钏琰生物科技公司以5万元的价格,从西华大学购买了两个发明专利(保鲜);川珍实业公司以50万元的价格,从四川大学租赁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的5年使用权。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不紧密的原因,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认为,“是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创新过于注重理论性,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总之,无论是用于支付约定,还是租赁和购买专利,公司每年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费用,绝大部分样本涉农企业都没能与合作的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前的各种合作模式,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对涉农企业的适用性,也不利于科研院所、高校等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创新研发。
四、提高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为了改善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率,政府可以针对上述问题,为涉农企业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是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不足是制约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川珍实业、海天实业、福润食品和钏琰生物科技等公司的负责人都认为,技术人才缺乏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经济欠发达,当地劳动力素质较差,有技术、有学历的专业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企业只能通过自己培养来获得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地方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考虑把私营涉农企业列为人才引进的扶持对象,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实施产业链扶持和推动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是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市场接受程度及其效益是当前涉农企业在研发新配方、采取新工艺、生产新产品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为了解决企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必须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首先,政府可以从产业链扶持的角度,鼓励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与当地中小微涉农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结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多种形式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其次,政府可以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出发,加强对涉农企业创新扶持管理,建立网上科技项目储备及展示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共享,设立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为企业开展咨询诊断、制定创新方案服务,举办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开展重点应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三)加强创新成果的认定和保护
对成果的认定和保护是企业不断开展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对创新成果认定的缓慢、保护不力,已经阻碍了涉农企业研发和专利申报的积极性。有很多受访企业,如川珍实业、亚泰油脂、日昇农业科技等公司都认为对创新成果的认定和保护不力,会打消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据介绍,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从准备申请到最终拿到专利证书,需要经过取证、调查等很多环节,一般需要4年时间,周期太长。一些潜在的新型实用技术,只有5年的保护期,在审批缓慢、人力物力消耗较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专利。没有专利,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模仿,不敢大批量生产。很多新型包装专利,在专利申请之初,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很快就被其他厂商模仿,企业失去了申请新型包装专利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及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政府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创新成果的认定和保护,推进涉农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间合作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间合作创新是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目前有很多涉农企业在科技创新时都依赖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加快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紧密合作机制,以有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可以按照“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加快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协同创新联盟。除了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获得科技创新支持外,很多中小微涉农企业更多的是从其它企业获得研发能力和最新技术,如亚泰油脂公司是从陕西荔北油脂机械厂聘请专家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壮牛农牧科技公司则是凭借在新希望公司获得的配方、工艺等经验和荷兰帝斯曼的技术协助完成新产品(饲料配方)的研发和生产。政府一方面可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大型公司获得中小微涉农企业急需的先进技术和配方等,加快技术扩散,另一方面可以鼓励中小微涉农企业加强合作,减少重复科技创新投资。
参考文献:
[1]毛学峰,孔祥智.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
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
[2]田兴国,蒋艳萍,吕建秋.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
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3(1):57-59.
[3]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及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研究[J].农村经济,2008(1):3-6.
[4]张利庠.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7(4):128-130.
[5]黄连贵.过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
的1%[EB/OL].湖南省乡镇企业局网站,http://www.hnai.
gov.cn/new/51741.
[6]中国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EB/OL].
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
201301/P020130121371034286874.ceb.
[7]李仕宝.浅析改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策略[J].农业
科技管理,2013(3):11-13.
[8]陈晓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gzdt/2012-02/
08/content_2061264.htm.
[9]吴林海.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
上海经济研究,2009(1):30-32.
[10]刘同山,张云华.推动涉农企业走协同创新之路[J].中国
国情国力,2013(6):15-16.
(责任编辑:肖训生)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 篇10
国家对农业一直非常扶持、在税收方面给予许多优惠。然而许多涉农企业只会被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在主动学习节税技巧方面比较缺乏。本文梳理了涉农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结合当前形势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对增值税筹划问题作一些探讨
国务院于2008年11月10日颁发了新《增值税暂行条例》。此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也颁布实施。其中对涉农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2)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3)自2008年6月1日起,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4)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涉农企业可在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做一些增值税的筹划。
一、单独核算免税项目以及不同税率的应税项目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不得免税、减税。同时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涉农企业应该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及不同税率的应税项目,以达节税目的。
[例1]某农村供销社销售符合免税条件3的有机肥,销售额为10万元;销售家用电器,金额为20万元。若该供销社销售额未单独核算,则全部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若分开核算,则有机肥免税。一个简单的筹划思路,即可以节约增值税。
二、合理确定内部单位性质
由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利润率较低,许多涉农企业从事的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加工,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该类企业一般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两个部门,合理确定内部单位的性质,对于增值税筹划非常重要。
[例2]山东某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主要生产花生压榨油和大豆油。该公司由农场和加工厂两部分组成。农场设在郊区,主要种植花生和大豆。2011年度该企业植物油销售额为3000万元,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主要是采购的一些机器设备及生产油料的辅料,进项税额70万元,则当年应缴纳的增值税为:3000×13%-70=320(万元),增值税负率达到320/3000=10.67%,税负较重。
针对该类公司的具体情况,可做如下筹划:将公司的两个部门农场和加工厂设置为两个独立的子公司。农场生产花生和大豆,然后将花生和大豆以市场价格销售给加工厂。分设以后,农场销售自产花生和大豆属于初级农产品,免增值税;加工厂从农场购进免税农产品,可以按照买价的13%的计算抵扣进项税,而其他的进项税事项不变。进行这样筹划后比之前多抵扣了花生和大豆的进项税。如当年该公司生产所用花生和大豆市场价格为1800万元,则农场销售农产品免税;而加工厂应纳增值税降为:3000×13%-1800×13%-70=86(万元),节税234万元,税负率降为86/3000=2.87%。
点评:本案例对优惠政策1和2进行组合,有效进行税务筹划,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需注意的风险是农场销售农产品给加工厂时一定要按照市场公允价值进行,不能因为多抵扣进项税而盲目抬高农产品售价,否则税务机关会依据相应法规调整价格并进行相应处罚。
三、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
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施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广大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推动“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个,在各类市场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最快。国家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非常重视,在税收政策上也给予大力扶持,专门颁发了财税[2008]8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具体优惠政策见如上优惠政策4。各类涉农企业可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组建和参与农民合作社,既可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同时也可有效进行节税筹划。
1. 组建农民合作社,享受免收政策
[例3]江苏某从事苗木收购和销售生意的个体工商户王某,2011年从农民收购绿化用苗木150万元,对外销售额为200万元。由于该销售不属于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则需要交纳增值税=200×13%-150×13%=6.5(万元)。而如果王某与当地农民组成苗木专业合作社后再销售苗木,则属于上述优惠政策4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例4]某农机生产企业2011年销售给草莓种植户农机200万元,进项税额为15万元,当年需缴纳增值税:200×13%-15=11(万元)。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若该企业加入或组建草莓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机即可免征增值税。
点评:组建农民合作社无论对外销售农产品还是向合作社成员销售农资均可免增值税,从而降低税负。在向合作社成员销售农资时,农资企业可考虑稍微降低一些价格(降价额低于所减轻的税负),这样做既扶持了农民的发展,更增强了自身产品竞争力,同时也减轻了税负,可谓一举三得。
2. 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的深度合作
农业深加工企业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免税农产品,可以视同从农民手中收购免税农产品享受进项税抵扣政策,而且取得票据更加容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的深度合作。不仅收购初级农产品,而且将简单初加工交由农民合作社处理,将收购环节尽量推后,可实现节税目的。
[例5]山东某芦笋罐头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收购新鲜芦笋经生产线加工后制成芦笋罐头,市场前景较好。2011年,从芦笋专业合作社收购新鲜芦笋3000万元,自己进行清洗、分选、切割等初加工,其他可抵扣的进项税为60万元,当年芦笋罐头销售额为5000万元,则应缴纳增值税为:5000×17%-3000×13%-60=400(万元)。
本案例中,该企业收购的是初始农产品后自己进行加工,而如果将部分初始加工交由农民合作社完成则节税效果不同。假设该企业清洗、分选、切割、腌制发生的工资费用为300万元,企业将该部分初加工业务交由农民合作社完成,即收购初加工后的芦笋,收购价为3300万元。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经晾晒、冷藏、冷冻、包装、脱水等工序加工的蔬菜,腌菜、咸菜、酱菜和盐渍蔬菜等,仍属免税货物范围,各种蔬菜罐头(罐头是指以金属罐、玻璃瓶和其他材料包装,经排气密封的各种食品)不属于免税货物范围。即初加工后的芦笋,仍属免税农产品。这样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变为:5000×17%-3300×13%-60=361(万元),比原先节税39万元。原因在于是企业原先自己支付的工人初加工工资不得抵扣进项税,而支付给农民合作社的加工费计入农产品成本,可享受13%的进项税抵扣。
点评:将简单的初加工交给农民合作社,既为农民多创造了收入,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节税效果,可谓双赢。但需注意的风险是支付给农民合作社的加工费用应与自己加工费用基本相当,否则会增加采购成本。另外,要注意加强农民合作社的初加工质量的控制。
四、关于纳税人的身份问题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并不高。在纳税人身份选择方面,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因为不了解税法,总认为一般纳税人税率高,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低,而不愿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根据新税法规定,2009年起应税销售额超过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工业企业年销售50万元,商业企业年销售额80万元),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即新税法下,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万,必须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否则也得按照增值税税率13%(农产品)或者17%征税并不得抵扣进项税,更不得按照小规模纳税人3%的征收率计算纳税。
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50万的标准,被税务机关通知去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不少企业负责人仍觉得很不情愿,甚至有一些抵触情绪。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真的一定比一般纳税人低吗?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做一分析:
设X为增值率,S为不含税销售额,P为不含税购进额,并假定申请为一般纳税人后适用税率为13%(销售农产品),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为3%。
一般纳税人增值率:X=(S-P)÷S
作为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S×13%-P×13%=S×X×13%
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S×3%
两种纳税人纳税额相等时,即:S×X×13%=S×3%,X=23.08%
即涉农企业的增值率达到23.08%时,作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相等,超过该无差别平衡点时,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更低,而低于该点时,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更低。现实情况是,小型农加工企业增值率通常较低,一般低于23.08%,所以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实际税负更低。此外,还要考虑到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有利于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涉农创意企业05-31
涉农企业安全生产10-16
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05-21
涉农企业的增值税筹划08-11
企业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汇总09-30
涉农网站建设07-11
建设涉农营销专业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的论文06-09
关于涉农社区(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调查报告06-26
涉农贷款07-10
涉农节目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