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

2024-05-21

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通用4篇)

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 篇1

企业所得税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所得税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我国西部的高新技术企业,执行减半征收的优惠,按7.5%的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还执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减免所得税优惠,还有流转税的减免优惠——比如对其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实行免征政策等。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节税的空间大,只要企业符合条件,就可以坐享其成。

我们把节税的重点放在疑难问题上,比如生物技术企业,他们享受6%的增值税优惠税率,但不允许抵扣。我们通过以下的案例(节税筹划咨询报告),看看如何帮这类企业进行节税筹划。

◎HH公司重复纳税解决方案

针对HH公司存在的重复纳税问题,我们提出了“保持原貌”和“改变原貌”两个解决方案,以期减轻公司税负。

一、企业基本情况

HH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目前拥有A、B、C、D四个GMP生产基地(分厂),各分厂均为非独立法人,不进行独立核算;总部向分厂拨款,分厂通过所拨款项购买原材料进行加工并单独进行成本核算,所生产的产品以内部定价销售给公司总部,由总部统一销售并进行市场费用的核算,如图1所示。

HH公司主要税负情况为:2004年到2006年总部实行“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从2007年开始,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总部7.5%,D分厂7.5%,C分厂15%,A分厂和B分厂为33%;总部及各分厂交纳6%的增值税,但不得进行任何进项税抵扣。

二、存在的问题

1.重复纳税

由于采取“分厂生产、总部销售”的经营模式,每批产品都征收了两次6%的增值税:分厂销售给总部时交6%的增值税,总部对外销售时再交6%的增值税。

重复纳税的原因是:由于总部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享受免税优惠和7.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而外地分厂被征收15%或者33%的所得税税率,为了减轻外地分厂所得税的高税负,就产生了“总部统一销售”、把所得留在总部享受免税或低税优惠的核算模式。但由于产品跨区域内部转移,形成了内部销售行为,依法多出了一道6%的流转税(增值税)。显然,公司是为了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资金管理而不得已而为之,“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没有仔细计算两税的均衡点。

2.内部往来账户“肿大”

公司设有“内部往来”账户,核算拨款和内部销售业务。该账户核算功能如表1:

总部向各分厂的拨款包括原材料采购费用、加工费用及日常的开支(其中采购费比重很大),但内部销售“回收”时却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为结算价格,分厂账面没有或很少有利润,在这种“拨多回少”的往来模式下,内部往来账户每年都有大量的结余,长此以往,账户就会产生巨额挂账,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解决方案

在进入2008年新的纳税年度后,总部和分厂的所得税税率将会统一,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原貌,二是改“分厂生产、总部销售”为“分厂生产并销售”,取消内部销售,减轻增值税税负。

1.保持原貌的建议

公司保持原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的总收入,统一资金管理,但由于内部转移而形成的增值税重复纳税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形下的节税具体措施是:把拨款采购原材料改为由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拨付分厂生产。

目前企业的采购模式是各分厂自主采购为主,统一招标采购为辅,因此分厂在向总部内部销售时,所开发票上的价格为:p-材料成本(c1)+加工费用(c2)+利润(r),则交纳增值税为6%×(c1+c2+r)。

如果改变企业的采购模式(见图2),由总部统一拨款改成总部统一采购后下分发给各分厂,这样分厂在开票时,价格为:P’=加工费用(c2)+利润(r),则交纳增值税为6%×(c2+r),少了c1这一块的增值税。

筹划效果分析:

(1)改变原材料采购模式,直接减少增值税为:材料成本(c1)×6%,具体如表2所示;

(2)减少内部往来款项数额,降低挂账风险。

2.合并纳税的建议

依据现行的税务法规,企业合并纳税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的合并纳税,而不是流转税的合并。根据2003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跨地区经营集中交库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办法》的通知精神,跨地区经营、集中交库的企业所得税按年初分配系数进行划解,有关调库等事宜,年终结算时统一处理。

根据这一精神,在公司所得税税率统一后,总部可将分厂已交纳的税款从总部应纳税额中扣除,将各地的所得税进行合并交纳。

但在这一过程中,牵扯到经济利益在各地的分配问题,需得到各地税务征管部门的认可,这就要靠我们去做公关工作。有时要让一项好的税务政策在实务中真正运作起来,发挥作用,公关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3.改变原貌下的建议

所谓改变原貌,就是改“分厂生产、总部销售”为“分厂生产并销售”,这样取消了内部销售及由此增加的增值税,但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掌控好企业收入和统一的资金管理。我们建议公司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研究。

四、执行本方案注意事项

1.注意政策的变化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重新“洗牌”后,国家对于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按照产品领域来划分,HH公司作为生物技术企业仍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6%的优惠税率交纳增值税,但不允许任何抵扣。所以,我们提出的解决重复纳税的方案可以持续应用。

2.注意税法与征管现实的差异

依据税法规定,产品应按生产成本全额纳税,但在具体的税收征管实务操作中,税务机关还是按发票额征税。也就是说,税法与征管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密切关注以后的征管动态有无新的变化。在我国,税务机关实际上也是把关的机构,作为公司,要主动加强与税务征管部门的沟通,在应用税法保障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应利用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3.化解本方案执行中带来的核算变化问题

HH公司如改由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后,分厂的产品成本核算相应的要发生改变,即分厂的账面上没有原材料这一项了,但这不会影响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分厂的产品成本核算,可以用成本计算单等方式来进行。

4.及时完善本方案

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司的高税负,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重复纳税,这些问题仍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来加以调整和完善。尤其是企业要密切跟踪政策的变化,做到反应敏捷、应对及时。

谈消费税的节税技巧 篇2

我国的税收政策把以下四大项产品划入了“特区”, 对其征收消费税:

第一项是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 如烟、酒和鞭炮、焰火等;

第二项是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 如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

第三项是高耗能及高档消费品, 如小汽车、游艇等;

第四项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 如汽油、柴油等。

所以, 对消费税最初的筹划就是:在选择经营项目或产品时, 你进不进这个“特区”。进, 你就要缴纳消费税;不进, 就不涉及消费税。这也是投资人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税的计税基数与增值税相同, 均以不含税价计算税金。但消费税的特殊之处在于, 除了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等部分消费品在零售环节征收外—以零售环节的销售收入 (不含税) 作为计税基数, 其他应税产品都是在生产环节征收—以出厂价 (不含税) 作为计税基数。所以, 我国涉税企业—如酒厂、烟厂以及化妆品厂商等—节约消费税的普遍做法就是“复式经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来经营自己的产品:生产企业以出厂价把产品卖给 (自己的) 销售公司, 并按出厂价计算交纳消费税;销售公司把产品卖给消费者, 不再交纳消费税, 其中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决定消费税的大小。若是生产企业直接把消费品卖给消费者, 就吃大亏了。估计目前我国没有这样“单式”经营的企业了。

消费税的节税思路基本有二:一靠政策, 二靠技巧。其中的技巧除了“分”、“合”两种手段外, 还有比较分析, “择优录取”的决策选择。我们分别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1:包装物周转使用—分开核算, 可以节约消费税

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消费税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应税消费品连同包装物销售的, 无论包装物是否单独计价以及在会计上如何核算, 均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交纳消费税。如果包装物不作价随同产品销售, 而是收取押金, 此项押金则不应并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中征税。

我们用具体的数据算一下。

某企业销售应税消费品 (非从价征收的酒类产品) , 单价100元, 其中包装物10元, 消费税税率为20%。

包装物连同应税消费品销售, 应交消费税为:100×20%=20 (元)

包装物周转使用, 收取押金, 应交消费税为: (100-10) ×20%=18 (元)

包装物周转使用可以节约10%的税金。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些小商店让我们“拿啤酒瓶换啤酒 (加上酒钱) ”, 就是厂家依据相关政策, 让啤酒瓶这个包装物“周转使用”, 节约消费税的一个具体行为。

案例2:通过企业合并, 减轻消费税

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 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不纳税。

依据这条规定, 我们就可以通过企业合并的方式, 把适用高税率的产品转向适用低税率的产品, 节约消费税。这也是针对消费税的一个有效的节税筹划技巧。

某地区有甲乙两家大型酒厂, 都是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甲厂主要经营粮食类白酒, 以当地生产的大米和玉米为原料进行酿造, 适用20%的税率。乙酒厂以甲厂生产的粮食酒为原料, 生产系列药酒, 适用10%的税率。甲酒厂每年要向乙酒厂提供价值20000万元的粮食酒。经营过程中, 乙酒厂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 无法经营下去, 准备破产。此时乙酒厂共欠甲酒厂5000万元货款;经评估, 乙酒厂的资产恰好也为5000万元。甲酒厂领导班子经过研究, 决定对乙酒厂实行收购, 其决策的主要依据如下:

(1) 这次收购支出费用不大。由于合并前, 乙酒厂的资产和负债均为5000万元, 净资产为零。因此, 按照现行税法规定, 该并购行为属于以承担被兼并企业全部债务的方式实现吸收合并, 不视为被兼并企业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 不计算资产转让所得, 不用交纳企业所得税。此外, 两家企业之间的行为属于产权交易行为, 按照税法规定, 不用交纳营业税, 其他各项开支又比较小, 因此甲酒厂的支出不会太大。

(2) 并购可以递延部分税款。合并前, 甲酒厂向乙酒厂提供的粮食酒, 每年应该交纳的税款为:

应交消费税=20000×20%=4000 (万元)

而这笔税款在合并后, 甲乙两个企业变成一个企业, 两个企业的交易活动变成内部两个部门的半成品传递活动, 就不用马上缴纳 (当然, 并不是真的不用缴纳, 而是向后面的销售环节转移了) 。这样, 甲酒厂就通过合并, 延缓了部分税款的交纳, 获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 乙酒厂生产的药酒市场前景很好, 也符合百姓注重健康的主流。甲酒厂合并乙酒厂后, 可以将经营的主要方向转向药酒生产, 而且经过转向后, 企业应交的消费税将减少。由于粮食酒的消费税率为20%, 而药酒的消费税率为10%, 如果企业转为药酒生产企业, 则税负会大大减轻。

以每年的药酒销售额为2亿元计算, 则合并后甲酒厂应交的消费税是:

20000×10%=2000 (万元)

而合并前, 甲酒厂同样数量的销售额应该交纳消费税为4000万元, 两者相差2000万元。而这2000万元就是节约的消费税税金。

案例3:选择税负最轻的加工方式, 减轻消费税

“择优录取”就是选择不同的方式, 获取最大的利益。

甲卷烟厂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烟叶要加工成烟丝, 烟丝消费税税率为30%, 卷烟消费税税率为45%, 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收回委托加工的烟丝后, 自己继续加工成香烟。

甲卷烟厂委托乙厂将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烟叶加工成烟丝, 协议规定加工费75万元;加工的烟丝运回甲厂后, 甲厂继续加工成甲类卷烟, 加工成本、分摊费用共计95万元, 该批卷烟售出价格700万元。

(1) 甲厂向乙厂支付加工费的同时, 要向乙厂支付代收代交的消费税。

按国家规定,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收入= (材料成本+加工费) ÷ (1-消费税税率) = (100+75) ÷ (1-30%) =250 (万元)

甲厂在委托加工环节应交消费税=250×30%=75 (万元)

(2) 甲厂销售卷烟后, 应交纳消费税为:

700×45% (全部应交纳的) -75 (在委托加工环节已经交纳的) =240 (万元)

(3) 甲厂的税后利润 (所得税税率25%) :

税后利润=[700 (收入) -100 (材料成本) -75 (加工费) -75 (加工环节消费税) -95 (继续加工成本费用) -240 (消费税) ]× (1—25%) =115×75%=86.25 (万元)

方案二:委托乙厂把烟叶加工成香烟, 收回直接对外销售。

甲厂委托乙厂将烟叶直接加工成甲类卷烟, 烟叶成本100万元不变, 加工费用为170万元。加工完毕, 运回甲厂后, 甲厂对外售价仍然是700万元。

(1) 甲厂向乙厂支付加工应税消费品时应由受托方代扣代交消费税。其计算如下:

应交消费税= (100+170) ÷ (1-45%) ×45%=220.91 (万元)

(2) 由于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直接对外销售, 甲厂在销售时, 不必再交纳消费税。其税后利润计算如下:

税后利润=[700 (收入) -100 (材料成本) -170 (加工费) -220.91 (消费税) ]× (1—25%) =156.82 (万元)

方案三:甲厂自行加工后对外销售。

甲厂将价值100万元的烟叶自行加工成甲类卷烟, 加工成本、分摊费用共计170万元, 售价700万元。有关计算如下:

应交消费税=700×45%=315 (万元)

税后利润=[700 (收入) —100 (材料成本) —170 (加工费) —315 (消费税) ]× (1—25%) =86.25 (万元)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在各有关生产要素相同的条件下, 方案一 (委托半加工) 和方案三 (自行加工方式) 的税后利润较小, 税负也最重;方案二 (彻底的委托加工方式) 的利润较大, 税负也最低。在相同的纳税环境中, 我们应该选择方案二, 以求税负最低, 利润最大。

合同签订中的节税小技巧 篇3

税法规定, 房产税共有两种计税方法, 一种是从价计征, 另一种是从租计征。从价计征是以房产余值作为计税依据, 即依照房产原值一次性地减除10%~30%后的余值作为计税依据, 其税率为1.2%;从租计征是以房屋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作为计税依据, 其税率为12%。

企业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计税方法下房产税税负的大小, 通过改变所签订合同的性质来改变收入的性质, 从而转变房产税的计税方法, 进而尽可能地减轻房产税税负。

案例分析:信达商品流通企业有大量库房闲置, 打算将闲置的库房对外出租。库房原值共6 000万元, 年租金收入共900万元, 当地政府规定的扣除比例为30%。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将库房对外出租, 其计税依据为租金收入。则:

应纳营业税=900×5%=45 (万元)

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45× (7%+3%) =4.5 (万元)

应纳房产税=900×12%=108 (万元)

合计应纳税额=45+4.5+108=157.5 (万元)

方案二:签订仓储保管合同, 将原来的库房出租改变为提供仓储保管服务, 这样其计税依据变为房产余值。则:

应纳营业税=900×5%=45 (万元)

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45× (7%+3%) =4.5 (万元)

应纳房产税=6 000× (1-30%) ×1.2%=50.4 (万元)

合计应纳税额=45+4.5+50.4=99.9 (万元)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纳税57.6万元 (157.5-99.9) 。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二、节印花税:合同中分开记载经济事项

税法规定, 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加工或定做合同, 若在合同中分别记载加工费金额和原材料金额, 则应当分别根据“加工承揽合同”、“购销合同”计税, 其中, 加工费金额根据加工承揽合同适用0.5‰税率计税贴花, 原材料金额根据购销合同适用0.3‰税率计税贴花, 上述两项税额合计数, 即为合同应贴印花税税额;若合同中没有分别记载加工费金额和原材料金额, 则从高适用税率, 即全部金额根据加工承揽合同适用0.5‰税率计税贴花。

企业在签订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加工或定做合同时, 应当在合同中将受托方收取的加工费金额与所提供的原材料金额分别记载, 这样便能够达到降低印花税税负的目的。

案例分析:A企业接受B企业委托, 负责加工一批办公桌椅, 加工所需原材料由A企业提供, A企业收取加工费及原材料费共计600万元, 其中A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价值为400万元, 收取的加工费为200万元。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合同中记载A企业收取的加工费和原材料费共计600万元。则双方分别贴花=600×0.5‰=3 000 (元) 。

方案二:合同中记载A企业收取原材料价款为400万元, 收取的加工费为200万元。则双方分别贴花=400×0.3‰+200×0.5‰=2 200 (元) 。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双方分别少贴花800元 (3 000-2 200) 。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三、节企业所得税:签订分期收款合同

税法规定,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 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中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 技术转让所得指的是技术转让收入扣除技术转让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企业对于预计本年度技术转让所得会超过500万元的情况, 可以采取递延确认收入的方式来确认转让所得。具体来说, 企业应签订分期收款合同, 将超过500万元的这部分所得分摊到以后一个或多个年度, 从而达到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案例分析:恒信公司2012年12月1日以1 900万元的价格转让某技术, 该技术的转让成本和相关税费为1 000万元。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签订直接收款的技术转让合同。

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1 900-1 000-500=400 (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400×25%×0.5=50 (万元)

方案二:签订分期收款合同。合同约定2012年12月1日收取950万元, 2013年1月1日再收取950万元, 同时1 000万元的技术转让成本与相关税费也相应在两个年度均摊, 即每个年度分摊500万元。则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950-500=450 (万元) , 不超过500万元, 因此2012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零。2013年应纳税所得额=950-500=450 (万元) , 不超过500万元, 因此2013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零。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纳企业所得税50万元。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四、节营业税:分别签订建安合同

税法规定,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装饰业除外, 其计税营业额应当包含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 但不包括由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

企业对于建筑业劳务, 可以分别签订合同, 尽量由建设方提供设备, 以降低计税依据, 从而降低营业税税负。

案例分析:甲建筑公司承建乙厂的一锅炉房, 合同总价款为1 200万元, 其中包括建筑公司从丙锅炉厂购买的锅炉, 价款700万元。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甲建筑公司与丙锅炉厂签订锅炉购销合同, 锅炉由甲建筑公司从丙锅炉厂购买。则该建筑公司应交营业税=1 200×3%=36 (万元) 。

方案二:分别签订合同。甲建筑公司只负责施工, 甲建筑公司与建设方乙厂签订合同, 合同价款500万元;乙厂自行从丙锅炉厂购买锅炉, 乙厂与丙锅炉厂签订锅炉购销合同, 合同价款700万元。则该建筑公司应交营业税=500×3%=15 (万元) 。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少交营业税21万元 (36-15) 。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五、通过合同转换营业税税目的节税技巧

税法规定, 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 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企业通过签订不同性质的合同, 将税率高的“服务业”税目转化为税率低的“交通运输业”税目, 从而达到降低营业税税负的目的。

案例分析:M企业欲将5台大型装卸车以每月40万元的租金出租给N企业, 租期为一年。M企业收取租金480万元。N企业除需支付480万元的租赁费外, 还需从M企业聘用5名操作人员, 5人全年的工资合计为14万元。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签订租赁合同。

M企业应纳营业税=480×5%=24 (万元)

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24× (7%+3%) =2.4 (万元)

合计应纳税额=24+2.4=26.4 (万元)

税后收益=480-26.4=453.6 (万元)

N企业支出合计=480+14=494 (万元)

方案二:M企业签订装卸合同, 由M企业派遣5名操作人员并支付工资14万元, 为N企业提供装卸作业的同时, 收取494万元装卸作业费。

M企业应纳营业税=494×3%=14.82 (万元)

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14.82× (7%+3%) =1.482 (万元)

合计应纳税额=14.82+1.482=16.302 (万元)

税后收益=494-14-16.302=463.698 (万元)

N企业支出合计=494 (万元)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M公司少缴税10.098万元 (26.4-16.302) , 税后收益增加10.098万元 (463.698-453.6) , 而N企业支出额不变, 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六、个人劳务合同签订的节税技巧

税法规定, 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按以下方式确定: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 即每次收入≤4 000元的, 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入>4 000元的, 定率扣除20%。劳务报酬所得税税率的确定:比例税率20%, 但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 实行加成征收。“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 指的是个人一次取得的劳务报酬, 其应纳税所得额大于20 000元。加成征收具体来说, 对应纳税所得额大于20 000元至50 000元的部分, 加征五成;大于50 000元的部分, 加征十成。

劳务合同的合同条款有时定为:甲方定额支付全部劳务报酬, 交通费、食宿费等由乙方自己承担。这实际上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税负。我们可以将劳务合同的条款变更为:甲方承担交通费、食宿费等相关费用, 乙方获取净收益。

案例分析:上海的财税专家庄教授受聘到北京讲授“营改增”课程, 获取报酬100 000元, 相关交通费、食宿费等由宋教授自负, 共需支20 000元。请问如何签订合同能节税?

方案一:庄教授自负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上海一方付给庄教授劳务报酬100 000元。

庄教授应纳个人所得税=100 000× (1-20%) ×40%-7 000=25 000 (元)

庄教授净收入=100 000-20 000-25 000=55 000 (元)

方案二:上海一方承担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相应地支付给庄教授劳务报酬80 000元。

庄教授应纳个人所得税=80 000× (1-20%) ×40%-7 000=18 600 (元)

庄教授净收入=80 000-18 600=61 400 (元)

由此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庄教授少缴税6 400元 (25 000-18 600) , 净收入增加6 400元 (61 400-55 000) 。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注】本文系2012年“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充分运用小微企业财税政策, 促进潍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以及2012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2012RKA07040)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季节性生产企业的节税建议 篇4

而国家税收是根据企业的收入或所得来计算征收的,假如季节性生产企业的旺季盈利(纳税),淡季亏损(不纳税也不弥补),甚至跨了年度,纳税不均衡,那说不定就要吃亏了——这也有违公平纳税的精神和税法的法理。

季节性生产企业如何“不吃亏”?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涉税细节?我们结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的现行政策,来谈一下我们的观点和节税建议。

一、增值税的节税建议

季节性生产企业,除了“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这个经营特征外,增值税的处理与一般企业没有太大差异。减轻增值税税负,也无非从“两头”着手:增加进项税金,减少销项税金,从而少交差额税金。但这其中存在矛盾:一是进项税金并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的,它受供货单位的性质、交易价格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控制,不是“一厢情愿”或“心想事成”的事;二是销项税金也不是想减少就减少的,销项税金是跟着销售价格走的,要减少它,要么你降价——你肯定不愿意,要么你违法——你或许也不敢。所以,增值税的这个“主要矛盾”我们解决不了——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准确计算缴纳税金,但我们可以从“次要矛盾”入手,即从经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人手,来尽量减轻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一)关于进项税金的建议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1.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2.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3.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要到税务局去领票,且要取得农户的身份证号或者复印件)。

4.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要取得专门的货物运输票抵扣联才能抵扣)。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季节性生产企业集中采购的汽油、办公用品、零部件等,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可以进行抵扣;

2.季节性生产企业在每年开工前,若有试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不需要进行进项税金转出,但所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时按照售价计算销项税额。

3.季节性生产企业,由于季节性的原因,特别是用鲜活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发生各种情况的存货损失。依据现行税法,存货的正常损失,其进项税金可以抵扣;非正常损失,则不能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明文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已经抵扣的进项税应予转出。所以,季节性生产企业对生产经营中的合理损耗(一般是指工艺损耗或保管中的自然挥发等合理的自然损耗),要注意收集损耗证据,以免被认定为非正常损失。

(二)关于销项税金的建议

季节性生产企业,除了部分生产、销售农产品的单位适用13%的税率外,其他产品的税率一律适用17%。销售收入乘上税率,即为销项税金,这没有节税空间。但销售收入是由产品售价和价外费用组成的,售价是“硬性”的,而价外费用相对是“软性”的。所以,销项税金的节税点要放在价外费用上。一要剔除那些本不应属于价外费用的费用(比如代垫的运费);二要让一些模糊费用尽量不列入价外费用。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该条款“(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的规定,其实在会计实务中并不好操作。比如甲企业销售货物给乙企业,委托铁路部门运输并代垫运费,当甲企业把运费垫付给铁路部门后,铁路部门依据“哪儿出钱发票就开哪儿”的规则,一定会把发票(抬头)开给甲企业,这就不会出现“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情况;开给甲企业的发票,就是转给乙企业,因抬头不对,乙企业也不能入账,税法对此也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也不会出现“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情况。

税法的规定不好操作,怎么办?对于代垫费用,我们建议采取“一刀斩断是非”的方法处理——让第三家企业代垫这笔费用,比如甲企业找个丙企业给乙企业代垫铁路运费。操作程序是:甲企业请求丙企业给乙企业代垫运费,乙企业给丙企业下达委托付款书,丙企业据此给铁路部门垫支运费,铁路部门的发票抬头开给乙企业,乙企业收到发票后把代垫的运费还给丙企业。乙企业做正常的采购业务处理,丙企业做“借款还款”处理,这就跟甲企业无任何关联,任何税务稽查也不能把这笔代垫运费,算到甲企业的价外费用中去。

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一些“转手”的代收款项,我们也建议采取“一刀斩断是非”方法处理。

归纳起来,季节性生产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取得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海关、运输、农产品代开票等等),同时要采取适当措施,避免进项税转出,以减轻增值税税负。

二、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建议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第十条又明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二)企业所得税税款;(三)税收滞纳金;(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六)赞助支出;(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不得扣除。

季节性生产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要遵循税法规定。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季节性生产企业存在停工期,我们侧重探讨一下停工期间的费用处理以及其他特殊抵免问题。

(一)停工期间涉税费用的处理建议

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其停工期间发生的费用要区别处理:照发的人员工资、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水电费等,应计入制造费用,等开工以后再平均摊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车间设备的日常维修费用,属于正常管理开支,应计入管理费用——生产停工若是非正常原因造成的,那么这些人工费用、折旧费用、水电费用以及设备维修费用等也应计入管理费用。

准确地核算费用,可以减少税务稽查时被剔除的麻烦和风险。但从纳税的角度来说,费用列入管理费用,对企业相对有利。

(二)涉农支出的扣除建议

有些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来自农户,但因农户本身不能提供发票,在“以票管税”的现行征管模式下,这些合理的支出在税前列支就成了问题。建议企业与农户进行交易时,签订收购合同,规范采购手续,征得税务机关同意后,在税前据实扣除。

(三)环境保护等设备抵免的建议

依据现行税法,季节性生产企业若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但享受这种优惠的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了专用设备;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四)亏损弥补的建议

新税法规定,免税收入不用于弥补亏损。所以,季节性生产企业若发生亏损,一定要用应税所得去弥补。

另外,要注意从费用着手减轻企业所得税,比如通过预支或递延等方式,尽可能的将费用计入旺季,减少淡季的费用,就可获得一定的节税效应。

三、个人所得税的节税建议

税法规定,对于特定行业——比如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行业——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采取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计征方式—即“年薪制”来计算缴纳税金。原因是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等行业的工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季节性因素,季度、月份之间的工资、薪金所得差距较大,为平衡这些特殊行业就业人员各月之间工资、薪金所得的税负,对这些行业工资、薪金采取分月预缴、按年计算的方式。

季节性生产企业与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一样具备“不确定性或季节性因素”,工资也可采取“年薪制”发放;同时,工资和奖金要分开发,充分享受国税发[2005]9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比如某员工一年收入48000元,如果30000元发工资(每月工资的适用税率为5%),18000元发奖金(除12个月后适用税率为10%),就能将其税负降到最低。

因为员工尤其是拿提成的员工在旺季的收入比较高,我们侧重讨论一下季节性生产企业旺季高收入员工的节税问题。

例如,某企业实行销售收入与工资收入挂钩的激励制度,来分配销售人员的报酬。一名业务人员当月完成产品销售1000000元,按销售收入3%计提个人的工资收入,该名员工当月取得工资收入30000元。

这30000元如果全当工资发放,则员工应交个人所得税为:

(30000-2000)×25%-1375=5625(元)

如果这位员工报销了5000元差旅费、5000元业务招待费,结余部分当工资发放。则员工的个人所得税为:

(30000-10000-2000)×25%-1375=3125(元)

两种不同的发放方式让个人所得税相差2500元(5625-3125)。显然是让员工先报销相关费用后再发放提成工资有利。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高管人员发工资的方式:先报销费用,再发工资。但这要注意限制“饭票”报销,以免业务招待费超标,增加企业所得税的税负。

链接:

季节性生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实施和地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季节性生产企业以其经营灵活、管理简捷等特点为繁荣发展地方经济起着巨大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场地分散,经营不稳定,给税收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形成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盲区”。

·季节性生产企业特点

1.无证经营。由于来料、生产、加工季节性强,时间短,生产经营不稳定,业主大都不办理营业执照,即使有的在工商部门强制执行下办理了营业执照,也不在税务等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2.现金交易。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量少,一般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对不需用发票的,降低价格,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个人,对需要开票的,在税务机关开张临时经营发票,只就开票部分进行缴税,不开票部分就无从查考。

3.账外循环。由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大部分属个人经营,纳税意识和法制意识比较淡薄,为了逃避各种税费,大部分不设账簿,有的即使设置账簿,也都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账目不全或不实,根本看不出经营情况。

4.位置偏远。为了节少开支,降低成本,企业一般采取资源就近的原则,分布在偏远地区,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5.频繁转包。承包人不断更换,原来的旧欠尚未清回,新的又走马上任,一开一停,不办理任何手续。

·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户底数不清。由于企业不办理营业执照,按照《征管法》规定,税务部门不能办理税务登记,因此无法准确核对管户。

2.税款高低不一。由于不同的管区,管理办法不一,核定税款的基数不一,因此,应纳税额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3.征管力量不足。税收征管改革后,实现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外勤人员相对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监控。

·对策及建议

1.建立执法部门综合治理机构,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特别是对小型加工企业,一定要要求其完善手续,规范经营,否则一律取缔。

2.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打击效果。

3.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

上一篇:建筑节能管理下一篇:数字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