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节税

2024-06-21

企业节税(精选12篇)

企业节税 篇1

摘要:税收筹划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是企业经常采用的增加利润的理财方式。然而税收筹划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 如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市场供求的变动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等, 又常常威胁税收筹划活动的成功和企业的利益。一面是提高利润的节税, 一面是降低风险的避险, 企业如何能够通过完善相关机制、进行人员培训以及改善公关工作等途径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平衡点, 是文章重点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节税,涉税风险,利润最大化,平衡

税收筹划不仅是一种资金运筹方式、一种科学的理财行为, 更是一种节税活动。随着税收筹划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接受, 税收筹划不断被进行形式创新和应用。然而, 税收筹划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成, 则给企业带来降低税负成本的收益;败, 则导致企业利益损失的风险。又因税收筹划是游走在税法规定边缘的操作、堪称“与法共舞”, 又是“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活动, 各种影响因素不断变动直接导致了多样的税收筹划风险。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企业积极主动的应对、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决策都可以极大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 如何在节税和避险的天平上寻求平衡, 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是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将从六个方面探析税收筹划中企业实现节税与避险相平衡的途径。

1 保证信息的完备和通畅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也是税收筹划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快速获得尽可能多且真实的已知条件, 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题目。税收筹划的关键是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 而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筹划者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和对税收动向的判断, 获得信息的时间会直接影响企业税收筹划活动的成效。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反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须做到以下两点。

1.1 事前做好充分的信息搜集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决策者决策依据的来源, 工作人员应事前收集好有关筹划主体、税收环境、政府涉税行为等各方面的信息, 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和适度性。保证了信息资源的全面可靠, 可以避免因依据不足而造成决策失误, 打下节税避险的基础。

1.2 时时关注政策动态及市场信息

中央政府的税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具体执行细则会根据发展的需要不定期进行更改和调整, 而税收政策是各企业税收筹划的指向标, 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对一些企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因此, 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动态, 想办法掌握第一手信息, 有助于在竞争对手前面做出反应、抢占先机。另外, 税收筹划有可能涉及企业生产类型和数量的调整, 具体的调整效果最终要依托于市场来实现。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了解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供求情况以及价格等, 能使企业做出最有效的调整, 在节税的同时还可能获得生产上的额外收益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2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质

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 是集法律、税务、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 对筹划者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在税收筹划中, 涉及到对税收政策的选择、理解以及会计核算、资金融通等各方面的工作, 若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不过关, 势必会导致税收筹划中某些分项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而每一环节的工作成果都对税收筹划的成败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增加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开展培训课程并及时验收培训成果, 以保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既节税又避险。

3 依法节税, 不越过法律的界限

税收筹划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有合法性这个基础, 同时是否合法也成为了判断税收筹划是否成功的一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 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进行筹划、坚决杜绝偷税漏税行为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底线。这就要求筹划者不仅要接受系统的法律教育、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 还要对我国的税法有非常全面和精准的了解, 能够准确判断税法的边缘和极限所在, 避免发生打算打“擦边球”却实则越界的情况。其次, 筹划者要区分合理避税和偷税漏税的区别, 坚决抵制利用法律的漏洞来逃税, 不要因侥幸心理和贪图眼前便宜而丢掉了企业和个人的未来。近年来,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税后利润的最大化, 一味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纳税。更有不少企业越过了法律边缘, 走向违法犯罪的路途, 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 得不偿失。

4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中央政府虽有税收政策, 然而因为各个地区税收征管的具体方式存在差异, 所以税务执法机关其实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仅如此, 由于税务执法机关并非企业内部工作人员,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管理状况了解的明晰度低于企业的决策人员, 因此对于企业所采取的税收筹划方案 (尤其是一些贴近法律边缘、容易产生误解的方案) 可能会存在疑虑和误解。为了保证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获得税收筹划方案的认可度,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税务执法机关进行沟通, 了解其工作流程和准则, 同时主动提供其各种所需信息和协助。在执法机关对企业的筹划活动存在疑问时, 企业应积极且正面地向其解释, 使其全面了解本次筹划活动的具体目的和执行情况, 力求达成共识。不仅如此, 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定期的联系, 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其工作的新动向、较早获取第一手消息, 从而可以保证筹划工作大方向的正确性并赢得更多的反应时间。

5 力度适当, 提高风险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

在税收筹划中, 许多企业一味追求金钱利润而忽视了对风险的规避和处理, 以至于风险来临时缺乏应对措施, 或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幸免。其结果是筹划工作大多失败, 损害了企业利益不说还有可能因违法造成工作人员锒铛入狱。而在另一个极端, 一些企业则过于保守, 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采用最保守的税收筹划方案。这样固然安全, 但是效率很低且成本并不一定低, 税收筹划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企业损失了一个增加实际收益、提高竞争力的好机会。因此, 无论节税还是避险, 企业都应追求适度原则。节税时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 时刻注意防范现存风险和发现潜在风险。尤其注意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技术, 比如建立一整套风险提醒和监控机制, 由此来缩短反应时间, 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出最有效的处理。其次, 在避险时也要注意培养筹划者的创新意识, 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不断降低税收筹划的成本, 以求提高筹划活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6 注意保持方案的整体性和灵活性

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提高实际收益。由于企业各个税种比例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税收成本, 因此税收筹划常通过转移税收项目来实现。然而企业众多繁杂的税收项目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其税基是相互关联的, 一种税收的减少可能会引起许多税收的增加, 甚至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多, 税收成本反而变大了。因此, 在税收筹划中要注意各种税收项目之间的关联, 充分考虑一种行为的连带效应, 以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制定出最优的全局性方案。

此外, 由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实际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因此筹划者应注意方案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以便变化发生时可以及时调整方案进行应对。

参考文献

[1]吕建锁.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与规避新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2]尹芳.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4.

[3]乔为刚.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

企业节税 篇2

企业节税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本次调查是通过在企业实习,通过观察和询问导师的方法学习一般纳税人企业办税流程,旨在增强本人的会计实践能力,重点研究了企业节税的一般要点。

关键词:一般纳税人企业、纳税、节税

一、调研背景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增强自己实践能力,培养我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提高会计专业技能,了解企业办税节税的一般要点。

三、调查结果

1.合同作废也纳税

有些企业的领导喜欢签合同,也喜欢变来变去,签了以后发现不行就作废以后重新来过。签了合同要缴印花税,即使合同作废。例如:公司本月签订了合同,申报的时候缴了印花税。领导作废了该合同,不签了,由于印花税已经缴纳,并且不能退还,因此,由于作废合同导致多缴了税。

还有一个是变更合同,如果合同金额增加了,就要补缴印花税,如果合同金额减少了,不退印花税。

所以,如果合同金额一时不能确定,应该先签订金额未定的合同,等到金额确定以后再补充进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多缴税。2.对方违法对方赔

签订合同是对双方的一个法律约束,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方履行了合同,但对方提供的发票存在问题,例如:有一些提供的是从第三方购买的发票、有些是请其他单位开发票、有些购买失控发票、有些直接使用假发票。税务机关查出发票有问题,购货方就要承担责任。对方违规提供发票,购货者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想追究对方的责任,还难以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所以建议企业在合同中加上保护条款:由于对方提供的发票不符合税法规定,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保护条款一方面可以给对方施加压力,一方面如果真出问题了,可以根据合同条款直接找对方赔偿,无需为法律依据烦恼。3.哪些属于开发费

税务政策规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符合条件可以加计扣除。这项政策听起来很简单,但运用起来就会出问题。在会计核算中,我们把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然后将该项费用在税前加计扣除。实际上,政策中的技术研究开发费还包括:用于技术研究开发场地的折旧、设备的折旧、技术研究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由于会计核算中,我们并未单独核算技术研发场地的折旧、设备的折旧,因此,造成企业在加计扣除的时候往往会少了金额最大的项目,造成没有用足政策,少抵扣了一大部分。4.技术入股好处多

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是技术专家,个个拥有专利,将专利提供给公司使用,双方没有签订合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究竟属于何种方式使用。建议老板 社会调查 朱敏

们将技术专利作价投入公司,一方面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减少投资时的资金压力,一方面,作价入股以后,公司可以计入无形资产,可以合理摊消,可以增加成本费用,减少利润,少缴所得税。

这样一个财务、税务都有利的办法却很多企业家都不了解,以致一边抱怨政府征税太狠,一边拼命缴不该缴的税。

5.不拿发票就得多缴税

税务机关实施“以票控税”,企业所有的支出都要取得合法凭证,否则不能税前列支。能够取得合法凭证成了企业节税的重要方法。

有些人不以为然,不开发票对方收得便宜,要开发票对方收得贵,羊毛出在羊身上,结果是一回事。

是不是一回事,看看例子:购买1000元的文具,不开发票给900元,开发票给1000元,相差100元。多给100元,所得税少交330元,少给100元,所得税多交330元。多给100元获得发票,实际上还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人员应该明白:不拿发票就会多缴税。6.吃饭不一定都计入业务招待费

中国是美食天堂,大家喜欢通过聚餐交流沟通,杯子碰一碰,事情就搞掂。税务上对接待客户的费用有限制,因此,税务机关往往将聚餐与接待客人画上了等号。在公司内部,聚餐的原因各种各样。年末,员工大聚会;开会时,各个部门聚会;员工新来,一顿欢迎餐;员工离职,一顿送别餐。这些与接待客户根本没有关系,所以,餐费不一定都是用于接待客户。

所以,平时公司内部的各种聚餐,应该做好记录,归入不同的费用项目,不要一见餐费就作为业务招待费,影响公司纳税。

7.做善事也有讲究

企业对外承担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每当遇到天灾人祸,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家就会热心公益事业,捐款捐物,风险一片爱心。

做善事也与纳税有关。企业对外捐赠的款项和实物,一是可能涉及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因此,在捐赠的时候,要考虑到后面还有税务负担;一是捐赠要合理进入成本费用,还有符合税务上的条件,包括需要通过国家税务机关认可的单位和渠道捐赠。例如:政府机关、民政部门、慈善机构,另外还需要有符合税法规定接受捐赠的专用收据。如果不符合条件,捐赠完了还不能进入成本费用,结果还要纳33%的所得税,这个善事也就做得太大了。8.发票丢了有办法

丢失发票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发票丢了怎么办?发票丢了还能报销吗?公司还可以作为正常的费用开支吗?

发票丢失不用慌张。根据规定,丢失发票都可有办法解决:

专用发票与供应商联系解决,其他发票由对方提供发票复印件加盖公章解决,对方不能提供复印件的,例如:、车票等,可以当事人写出具体经过,公司内部批准就可以解决。丢失发票有章可循,只要办妥手续就不会影响公司的纳税,如果惊惶失措,不能妥善处置,就会影响自己的报销和公司的纳税。9.失控发票是毒药

经常有人打电话、发传真、发邮件来推销发票:本公司尚余少量发票可以对外提供,手续费优惠。说到底,正常经营的公司怎么会有少量发票剩余?不过还 社会调查 朱敏

是有人喜欢找这些发票贩子买进发票,因为手续费便宜。现在专门有人不断成立公司,申请购买发票,然后到处推销发票,公司不缴税就关门了。从他们那里买到的发票都是真发票。这些发票税务机关规类为“失控发票”。现在这些失控发票都在税务机关的网上公布,以“失控发票”虚列成本就属于偷税,企业的损失就大了。

10.沟通多点罚款少点

中国税务规定变起来快如闪电,企业想不出差错实在不容易,出现差错就可能面临处罚。例如:日常的纳税申报,购买发票,发票核销、发票填写等都可能出现差错。一次罚款2000元以下,罚50元也是2000元以下,罚1800元也是2000元以下,基层税务机关在2000元以内有酌情权。对于出现的差错,办税人员首先应该诚恳面对,承认错误,但要分析原因,是因为新政策不知道,还是因为新招人员不熟悉,还是操作不小心等等,将实际原因向税务机关反映,大多数情况下,在日常纳税中的差错都能获得税务机关的谅解,罚款会酌情减少。11.折扣和赠送纳税有区别,合理利用少纳税 例:一件2000元的电器,送一件400元的小家电,合计2400元实际收2000元。如果当赠送,要按2400元缴纳增值税。现在我们重新涉及方案:将两件产品卖给顾客,给予顾客400元的折扣,其中,2000元的按15%折扣以后出售,400元的按折扣25%以后出售,这样,对顾客而言,实际支付2000元,与买一件送一件的效果是一样的,对于商场而言,由于是价格折扣,实际上没有赠送的行为,只要按2000元实际营业额缴纳增值税即可。

有些营销人员认为这样做很无聊。改变方式就符合税法,不改变就要多交68元的增值税,对企业的纳税而言,这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陈立军、刘永泽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小企业节税有门道 篇3

王国华是长江三角洲众多设厂创业的小老板之一,经营着一家装修材料公司。和很多当地的小企业一样,王国华的装修材料公司也是“夫妻老婆店”的模式,由其妻负责经营管理,他本人也经常承接一些装修工程。

原先,王国华每月平均销售装修材料的收入为4万元,装修收入为2万元。缴纳所得税为(60000-2000)×30%-3375(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14025元。对于这样的微小企业而言,王国华感觉税收负担率过高,为此苦恼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国华偶遇儿时好友林鹏,热心的林鹏问起王国华的生意如何,王国华皱起了眉梢,向他倾诉自己的苦恼。林晓苏是一名财会工作者,他详细听了王国华企业的相关情况后,建议王国华和妻子成立两个个人独资企业,王的企业专门承接装修工程,妻子的公司只销售装修材料。

林鹏说,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所承担的税负依月应纳税所得额及适用税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假定收入不变,王国华和妻子每年应纳的所得税分别为(40000-2000)×25%-1375(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8125元和(20000-2000)×15%-375=2325元,两人合计纳税10450元,每月节税3570元。实际税负由23.38%下降到17.42%,税负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

节税也是生财之路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来说,纳税往往是一个难题。税收,对于企业来说,和其他各种费用一样,都是企业的一种支出。偷税,不言而喻,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非法行为,与逃税一样,应受到打击和严惩。而避税则有钻税法空子的嫌疑。但是却有不少的企业由于对税法理解不深,因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对于税法赋予的权利也没能很好的利用,以至于糊里糊涂的多缴了税款。只有节税,可以认为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它又称税收筹划。

节税筹划是纳税筹划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采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采用优惠条款,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合法经济行为。运用节税筹划,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大笔支出,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条生财之路。

一个精明的经营者应该在公司设立前就考虑好如何节约税收的问题。不止一位税务专家说,国内个人节税的空间相对有限;中国以企业税为课税重点,因而企业节税空间较大。首先就要从加强财务管理,只有这样,用足用好税法规定的各项权利。这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基本功。那么,利用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究竟能给我们的创业省去多大的税负?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节税呢?

因行因地因人制宜

在中小企业决定投资之前,应该慎重考虑投资产业的类型、注册地的选择以及雇佣的人员等等,因为有些或许不怎么起眼的因素,也会对最终的税负产生影响。

首先,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税收政策也不相同。在《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例如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婚介等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民政福利企业和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等机构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惠。

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也大有学问,可以选择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中鼓励投资发展的地区进行投资。譬如珠江、厦门、上海浦东等,此类地区的税率只有15%。需要指出的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优惠扩大到全国范围,企业所得税率仍为15%。也就是说,现在只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无论在哪里注册经营,所有小企业都可以享受到15%的税收优惠。另外,某些城镇为了吸引投资,也有类似减低税率的优惠地方法规。这就需要投资者与当地政府商量协调,争取获得最大的地方补贴,减少税率。

同时,雇人不同也可节税。曾经有税务筹划师给财务经理出了一道题:一家10人的管理咨询公司,年销售额预计为1000万元,按正常情况应该缴纳80万元左右营业税,如何做到一分钱的税不缴,又不违反税法吗?他表示只要熟悉税法,善于筹划,有两种方法可以让这家公司免缴80万元的税款。一则按照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安排失业、下岗人员达到30%o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个政策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二则2004年新的税务政策规定:兴办的私营企业安排退役士官达到30%比例的,同样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

投资方式影响税收政策

在中小企业的实际投资过程中,以何种方式投资也决定着最后税负的多少。投资方式一般包括现汇投资、有形资产投资等方式。

如果企业是准备选用自有房屋进行投资,那么可以在采取收租方式和以实物投资参与经营分红的方式中进行选择,比较哪一种方式会明显减低税负。如果采取的是收租的方式,那么企业支付的租金将作为费用计入经营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分红数额减少,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税额都有减少。但是房屋租金收入需要缴纳营业税。有专家建议,在与他人合伙经营时,收租的方式较以房抵资要明智一些。如果采取的是以房屋作价参与经营的方式,那么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较上述方式增加不少,但不用缴纳租金营业税。

如果选择现金直接投资,那么用银行贷款的方法也能达到节税的目的。根据国家规定:以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国家鼓励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可以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

例如有一个中外合资经营项目,合同要求中方提供厂房、办公楼房以及土地使用权等,而中方又无现成办公楼可以提供,这时中方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由中方企业投资建造办公楼房,再提供给合资企业使用,其结果是,中方企业除建造办公楼房投资外,还应按规定缴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由中方企业把相当于建造楼房的资金投入该合资经营企业,再以合资企业名义建造办公楼房,则可免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租赁方式税负有差异

中小企业常常会需要用到租赁,从承租人筹资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那么从税收来讲哪种方式相对的税收负担会小一些呢?

应该说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而言,融资租赁相对税负更小一些。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即“融资租赁发生的租赁费不得直接扣除。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以及安装交付使用后支付的利息等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因此,融资租赁设备可以计提折旧并在税前扣除,而租赁费高于折旧的差额也可以税前扣除。如果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借款来支付的情况下,其利息同样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从另一方面考虑,根据我国《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融资租赁业务,无论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人,均不征收增值税。

企业年终利润分配节税技巧 篇4

1. 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 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 可以逐年延续弥补, 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由企业弥补亏损的方式可以把企业弥补以前的亏损分为企业内部弥补和企业外部弥补两种, 如下表所示:

2. 筹划思路。

企业可以根据税法允许的资产计价和摊销方法, 以及费用列支范围和标准的选择权, 尽量多列可以税前扣除的项目金额, 继续造成企业亏损, 从而延长税前利润补亏这一优惠政策的期限。企业在重组时, 也不妨考虑兼并账面上有亏损的企业, 以达到减少所得税的目的。

3. 案例分析。

例:某工业企业2004年开业, 当年发生亏损30万元, 2005年实现扭亏, 经济效益逐年递增, 企业准备在2009年或2010年进行新项目的投资。

方案一:2009年投资新项目。2010年预计实现利润10万元, 2004~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

根据税法规定, 该企业2004年亏损30万元, 可以用2005~2009年实现的利润进行弥补, 上例中2005~2009年该企业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合计为26万元, 全部用于弥补亏损, 补亏后不需要纳税, 但2010年实现利润10万元, 应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元 (10×25%) 。

方案二:推迟到2010年投资。使得2009年实现利润10万元, 2010年预计实现利润4万元, 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

因为截至2009年企业还有10万元亏损未弥补, 2009年为税前弥补利润的最后年限, 实现的10万元利润可以继续弥补2004年的亏损, 不需缴纳所得税, 则2010年因为投资使得利润减少, 仅需缴纳所得税1.5万元 (6×25%)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方案二比方案一可实现节税1万元 (2.5-1.5) , 企业应选择方案二, 即推迟到2010年进行投资。

二、利用相关政策规定, 合理捐赠

1. 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部分, 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这里的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2. 筹划思路。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捐赠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抵减企业的利润, 从而降低企业的税负。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与影响力, 通常会考虑一定数额的公益性捐赠, 而同样的公益性捐赠数额, 可能因选择的捐赠时机不同而对企业税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企业在进行对外捐赠时, 一要考虑捐赠的数额, 二要根据捐赠的数额规划对外捐赠的时机, 尽量使企业的税负降到最低。

三、利用税率转移利润, 由高及低

为了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纳税筹划。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集团存在两个税率不同的关联企业, 税率比较高的企业就可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关联企业中, 从而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税负减轻。企业所得税法在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企业转让定价的管理。因此, 必须保证转让价格后的关联企业的利润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

四、利用顺序转让股权, 先分后转

1. 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而企业在一般的股权 (包括转让股票或股份) 买卖中, 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 不得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 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2. 筹划思路。

企业节税 篇5

在建筑企业营改增即将拉开帷幕之际,许多建筑企业的增值税负的多少,取决于其能否抵扣进项税金,而抵口进项税金跟增值税专用发票有重要的关系。为了帮助中国广大的建筑企业精通掌握增值税发票抵扣的问题,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10种业务流程中的开票技巧,献给我的忠实读者。

(一)建筑企业收取业主违约金、提前竣工奖、材料差价款和赔偿金的发票开具技巧

1、营改增之前的开票技巧

建筑企业收取房地产开发企业违约金、提前竣工奖、材料差价款和赔偿金依据税法的规定,是一种价外费用,必须向房地产公司开具营业税建安发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0号)第五条规定:“ 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十三条规定:“ 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同时,《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件还规定:“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时,因受让方违约而从受让方取得的赔偿金收入,应并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

根据以上规定,建筑企业收取房地产开发企业违约金、提前竣工奖、材料差价款和赔偿金依据税法的规定,是一种价外费用,必须向房地产公司开具建安发票。

2、营改增之后的开票技巧

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收取房地产开发企业违约金、提前竣工奖、材料差价款和赔偿金依据税法的规定,也是一种价外费用,必须向房地产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业主扣留质量保证金和从工程款中抵扣的水电费用的发票开具技巧

1、营改增之前的开票技巧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第二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根据合同约定,扣留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一定比例的工程款,作为开发项目的质量保证金,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就质量保证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按发票所载金额予以扣除;未开具发票的,扣留的质保金不得计算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十六条的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基于以上法律政策分析,房地产企业扣留质量保证金和从工程款中抵扣的水电费用时,建筑企业必须将质量保证金和从工程款中抵扣的水电费用一起开建安发票给房地产公司开发票。

2、营改增之后的开票技巧

营改增之后,由于质量保证金和建筑企业施工所用的水电费是一部分,所以,房地产企业扣留质量保证金和从工程款中抵扣的水电费用时,建筑企业必须将质量保证金和从工程款中抵扣的水电费用一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房地产公司;如果业主是非房地产企业,则必须向非房地产企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

(三)施工企业与业主已经办理工程进度结算未收到的结算工程款的发票开具技巧

1、如果施工企业与业主已经办理工程进度结算未收到的结算工程款,在工程结算书中明确了未来收款的时间,则等待到今后收到工程款时,给业主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只针对已经收到的工程款部分开增值税发票给业主。

2、如果施工企业与业主已经办理工程进度结算未收到的结算工程款,在工程结算书中没有明确未来收款的时间,则给业主开全额结算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施工企业接受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务人员的发票开具技巧

劳务派遣企业向施工企业收取的全部价款,应全额开具发票,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在同一张增值税发票中分别注明,而且在劳务派遣企业向施工企业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书中也必须分别注明: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五)建筑施工企业租用机械设备的发票开具技巧

1、建筑 公司向工程租赁公司(一般纳税人)租赁建筑设备,则租赁公司给建筑公司开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2、建筑 公司向工程租赁公司(小规模纳税人)租赁建筑设备,则租赁公司给建筑公司开1增值税普通发票。

3、建筑 公司向个人租赁建筑设备,则个人到税务主管当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建筑公司抵扣3%的税率。

(六)营改增后,沙石料的发票开具技巧

营改增后,沙石料很难获得发票,则必须要到当地税务主管当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建筑公司可以抵扣3%的进项税金,否则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金和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当然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到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沙石厂采购沙石料,则可以获得17%的增值税抵扣。

(七)建筑企业售后回租中的发票开具技巧

根据财税[2013]10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试点纳税人提供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

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中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以承租方开具的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第一条规定:“根据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八)项目经理负责制下的发票开具技巧 营改增之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其发票开具往往是由项目经理自己采购建筑材料,材料款由项目经理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然后项目经理凭材料供应商开具以施工企业为抬头的普通材料发票回施工企业财务部门进行报销。营改增后,如果还是按照以上方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则会存在很大的税收风险,具体如下: 第一,项目经理支付材料采购款,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财务报销,犯了“票款不一致”和“三流统一”的 错误,依据国税发【1995】192号)第一条第(三)项规定,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金。

第二,由于采购、货款支付和索取供应商发票缺乏制衡机制,很容易出现项目经理用钱购买发票或向供应支付税点多索取发票回财务部套现,从而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因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项目部材料采购与货款支付相分离,项目部材料采购合同必须由公司法律部门进行审查签订,经相关负责领导审核签字后,交财务部依照采购合同付款给供应商。

(九)给业主是非房地产公司的开具发票技巧

依照增值税法和国税法[2009]113号文件的规定,不动产或建筑物的进项税金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金。基于此规定,如果业主是非房地产公司,例如,是工业企业、城市投资开发公司,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筑企业为以上业主施工完毕,工程结算,收取工程款时,不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开具普通增值税发票。如果业主是房地产公司,则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十)总分包工程中的发票开具技巧

1、四类分包人的发票开具技巧

(1)分包人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则分包人向总包开具建筑业增值专用发票,总包可以抵扣进项税;

(2)如果分包人是小规模纳税人,则分包人向总包只能开具建筑业增值普通发票,总包不可以抵扣进项税。

(3)如果分包人是个人,只能到当地税务部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总包只能抵扣3%;(4)如果分包人是被挂靠的一般纳税人,则总包应向被挂靠方支付工程结算款并向挂靠方索取建筑业增值专用发票。

2、总包人向分包人收取配合费或协调费的发票开具技巧

由于总包人向分包人收取配合费或协调费是基于总包向分包人提供服务而收取的,营改增前必须向分包人开具服务业的营业税发票,营改增后必须向分包人开具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分包人是一般纳税人)或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分包人是小规模纳税人)。

3、总分包人间违约金和罚款的发票开具技巧

(1)总包收取分包人的违约金,则向分包人开具零税率的增值税普通发票;

(2)分包收取总包人的违约金,则必须向总包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总包人可以抵扣进项税金。

个人承包节税有方 篇6

面对这样的条件,张晓首先咨询了税务专家,获得与承包相关的税法知识。税务专家根据张晓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两套承包方案。

方案一:

张晓仍然使用原餐饮企业的营业执照,这其中张晓还有两种选择。

一是不拥有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只获得每月8000元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张晓并不负担餐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而仅就其所取得的工资按工资、 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张晓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000-800)×20%-375=1065元

张晓2005年将应缴纳的税额为:1065×10=10650元

张晓当年税后利润:8000×10-10650=69350元

二是张晓每年向出包单位交50000元的承包费,并享有企业的经营成果,假设当年盈利20万元,则纳税情况如下:

该餐饮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200000×33%=66000元

张晓实际取得承包收入:200000-50000-66000=84000元

张晓当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用)×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84000-800×10)×20%-1250=13950元

张晓2005年税后利润:200000-50000-66000-13950=70050元

可见,对于这种方案,该企业按规定应先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后张晓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属于二次征税。

方案二:

张晓将原餐饮企业的工商登记改为个体工商户。根据规定,张晓可依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是有区别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以每一年度取得的收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实际经营期不满一年的,要将其当年实际经营所得换算成全年的生产经营所得,用以确定适用税率,并计算出全年生产经营所得应缴纳税额,再将这一税额换算回当年实际经营期所对应的应纳税额;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原则上也是按每一纳税年度取得的承包经营所得计算纳税,但对于一个纳税年度内承包经营不满12个月的,应以实际承包经营期限作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纳税。

张晓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200000-50000-800)×10=142000元

换算成全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42000÷10×12=170400元

按全年所得计算的应纳税额:170400×35%-6750=52890元

换算成实际应纳税额:52890÷12×10=44075元

张晓2005年实际将取得的税后利润:200000-50000-44075=105925元

对比两套方案,很容易下定结论,方案二对张晓最为有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投资人在作投机决策之前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情况可行的投资方案,并在对比之下选出最佳方案。

谈高新技术企业的节税技巧 篇7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所得税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我国西部的高新技术企业,执行减半征收的优惠,按7.5%的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还执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减免所得税优惠,还有流转税的减免优惠——比如对其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实行免征政策等。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节税的空间大,只要企业符合条件,就可以坐享其成。

我们把节税的重点放在疑难问题上,比如生物技术企业,他们享受6%的增值税优惠税率,但不允许抵扣。我们通过以下的案例(节税筹划咨询报告),看看如何帮这类企业进行节税筹划。

◎HH公司重复纳税解决方案

针对HH公司存在的重复纳税问题,我们提出了“保持原貌”和“改变原貌”两个解决方案,以期减轻公司税负。

一、企业基本情况

HH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目前拥有A、B、C、D四个GMP生产基地(分厂),各分厂均为非独立法人,不进行独立核算;总部向分厂拨款,分厂通过所拨款项购买原材料进行加工并单独进行成本核算,所生产的产品以内部定价销售给公司总部,由总部统一销售并进行市场费用的核算,如图1所示。

HH公司主要税负情况为:2004年到2006年总部实行“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从2007年开始,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总部7.5%,D分厂7.5%,C分厂15%,A分厂和B分厂为33%;总部及各分厂交纳6%的增值税,但不得进行任何进项税抵扣。

二、存在的问题

1.重复纳税

由于采取“分厂生产、总部销售”的经营模式,每批产品都征收了两次6%的增值税:分厂销售给总部时交6%的增值税,总部对外销售时再交6%的增值税。

重复纳税的原因是:由于总部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享受免税优惠和7.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而外地分厂被征收15%或者33%的所得税税率,为了减轻外地分厂所得税的高税负,就产生了“总部统一销售”、把所得留在总部享受免税或低税优惠的核算模式。但由于产品跨区域内部转移,形成了内部销售行为,依法多出了一道6%的流转税(增值税)。显然,公司是为了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资金管理而不得已而为之,“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没有仔细计算两税的均衡点。

2.内部往来账户“肿大”

公司设有“内部往来”账户,核算拨款和内部销售业务。该账户核算功能如表1:

总部向各分厂的拨款包括原材料采购费用、加工费用及日常的开支(其中采购费比重很大),但内部销售“回收”时却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为结算价格,分厂账面没有或很少有利润,在这种“拨多回少”的往来模式下,内部往来账户每年都有大量的结余,长此以往,账户就会产生巨额挂账,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解决方案

在进入2008年新的纳税年度后,总部和分厂的所得税税率将会统一,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原貌,二是改“分厂生产、总部销售”为“分厂生产并销售”,取消内部销售,减轻增值税税负。

1.保持原貌的建议

公司保持原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的总收入,统一资金管理,但由于内部转移而形成的增值税重复纳税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形下的节税具体措施是:把拨款采购原材料改为由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拨付分厂生产。

目前企业的采购模式是各分厂自主采购为主,统一招标采购为辅,因此分厂在向总部内部销售时,所开发票上的价格为:p-材料成本(c1)+加工费用(c2)+利润(r),则交纳增值税为6%×(c1+c2+r)。

如果改变企业的采购模式(见图2),由总部统一拨款改成总部统一采购后下分发给各分厂,这样分厂在开票时,价格为:P’=加工费用(c2)+利润(r),则交纳增值税为6%×(c2+r),少了c1这一块的增值税。

筹划效果分析:

(1)改变原材料采购模式,直接减少增值税为:材料成本(c1)×6%,具体如表2所示;

(2)减少内部往来款项数额,降低挂账风险。

2.合并纳税的建议

依据现行的税务法规,企业合并纳税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的合并纳税,而不是流转税的合并。根据2003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跨地区经营集中交库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办法》的通知精神,跨地区经营、集中交库的企业所得税按年初分配系数进行划解,有关调库等事宜,年终结算时统一处理。

根据这一精神,在公司所得税税率统一后,总部可将分厂已交纳的税款从总部应纳税额中扣除,将各地的所得税进行合并交纳。

但在这一过程中,牵扯到经济利益在各地的分配问题,需得到各地税务征管部门的认可,这就要靠我们去做公关工作。有时要让一项好的税务政策在实务中真正运作起来,发挥作用,公关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3.改变原貌下的建议

所谓改变原貌,就是改“分厂生产、总部销售”为“分厂生产并销售”,这样取消了内部销售及由此增加的增值税,但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掌控好企业收入和统一的资金管理。我们建议公司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研究。

四、执行本方案注意事项

1.注意政策的变化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重新“洗牌”后,国家对于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按照产品领域来划分,HH公司作为生物技术企业仍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6%的优惠税率交纳增值税,但不允许任何抵扣。所以,我们提出的解决重复纳税的方案可以持续应用。

2.注意税法与征管现实的差异

依据税法规定,产品应按生产成本全额纳税,但在具体的税收征管实务操作中,税务机关还是按发票额征税。也就是说,税法与征管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密切关注以后的征管动态有无新的变化。在我国,税务机关实际上也是把关的机构,作为公司,要主动加强与税务征管部门的沟通,在应用税法保障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应利用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3.化解本方案执行中带来的核算变化问题

HH公司如改由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后,分厂的产品成本核算相应的要发生改变,即分厂的账面上没有原材料这一项了,但这不会影响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分厂的产品成本核算,可以用成本计算单等方式来进行。

4.及时完善本方案

企业节税 篇8

一、土地增值税节税点

国家开征土地增值税的初衷是为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 该税实质上是附加于企业所得税之上的另一种形式的“所得税”, 在全国降低高房价的一片呼声中, 上次的“两会”上曾有代表提议取消该税。为达到调节增值收益的目的, 该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增值率越大, 税率越高, 所以该税种节税筹划的着眼点在于降低土地增值率, 力争适用较低的税率, 甚至能够享受到免征的政策。

1、普通住宅的税收优惠。

税法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之和20%的, 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

笔者曾经负责财务工作的一个房产项目, 一期工程土地增值税清算的结果是:土地增值率18.5%, 税务机关应退回预缴的60万元税款。但假如增值率达到20%以上, 不仅不能退回预缴款, 还需补缴200多万元税款。所以, 企业应充分重视该政策, 在建筑面积设计、销售定价、账务核算等工作中要考虑该项政策, 力争把工作做到前头。

该项政策的筹划常有著述发表, 在此不再赘述, 只是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小区开发既有普通住宅又有非普通住宅或商业, 一定要在成本列支、预 (决) 算、合同签订等方面尽力划分清楚, 否则即使普通住宅增值率达不到20%, 也无法享受免税政策。当然, 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也非常关键。

2、开发间接费用的列支。

开发间接费用在土地增值税条例中的定义是: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开发间接费用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时允许加计20%扣除, 所以企业日常费用开支, 凡符合以上定义的一定要列入开发间接费用, 而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将其列入了管理费用, 没有为企业争取到应有的税收利益。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综合会计和税法的规定, 只将招待费、教育经费、四项小税、总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明显属于总部的费用列入管理费用, 其余费用全部列入开发间接费用, 这样处理在历次税务检查中均得到认可。另外,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税发[2009]31号) 文第二十七条第 (六) 款规定:“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列开发间接费用, 根据此规定建造售楼处的支出不需要列营业费用了, 可以增加开发间接费用。

3、公共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

根据国税发[2009]31号文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 土地成本一般按占地面积法进行分配, 如果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分配的, 应征得税务机关同意。借款费用属于不同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 按直接成本法或预算造价法进行分配。公共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明确规定应按建筑面积法进行分配, 而其他成本项目的分配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可以看出, 以上规定给了企业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 尤其是土地成本的分配。政府出让土地是带着规划的, 事先规划了哪里建商业、哪里建住宅, 而商业占地地价要高于住宅占地, 但地块是整体出让的, 没标明商业占地和住宅占地分别是多少地价。如果按占地面积法进行分配, 显然增大了住宅成本, 减少了商业成本, 具有不合理性, 所以税收规定预留了企业可以采用其他合理方法的空间。企业需要通盘考虑能否享受普通住宅免税政策、不能享有该政策的情况下怎样降低住宅和商业各自的增值率, 通过细致测算后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更符合企业利益, 然后以充分的理由向税务机关提出, 征得其同意后实行。

同样道理, 借款费用和其他成本项目的分配也需认真考虑。

4、变销售为长期出租。

现在多数楼盘地下停车位长期出租, 一次收取最长20年的租赁费,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土地增值税是对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的行为所征收的税。出售或转让应当以办理相应产权为标志, 产权未发生转移就不构成出售或转让。只出租地下车位的行为, 因为没有发生使用权的转移, 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 应按照“服务业———租赁业”项目, 以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照此例子, 如果能变房屋销售为长期出租, 将推迟土地增值税的缴纳, 假如将来取消土地增值税, 企业将获得一笔巨大收益。

5、股东购买土地作价入股。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6]21号) 规定, 自2006年3月2日之后, 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或联营从事房地产开发的, 在投资环节确认收入, 对投资人按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 以该环节征税时确认的收入作为被投资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据以扣除。不再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 (财税字[1995]048号) 第一条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规定。

在财税[2006]21号文出台前, 有人根据财税字[1995]048号文提出过筹划方案, 引起大家热烈讨论, 但不知有没有过实际操作。财税[2006]21号文出台后, 笔者认为大家仍然可以考虑怎样筹划。现举个例子供大家探讨:

李某以个人名义购买土地一块, 购买价1000万元, 李某需交纳契税30万元, 印花税0.5万元, 李某以该土地投资成立万城房产公司 (个人独资) , 评估作价 (售价) 1500万元, 高某需缴纳印花税0.75万元, 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1031.25万元=1000+30+0.5+0.75, 增值额468.75万元, 增值率45.45%, 缴纳土地增值税140.62万元=468.75×30%, 需缴纳个人所得税65.63万元= (1500-1000-30-0.5-0.75-140.62) ×0.2。

万城房产公司接收该土地不需要缴纳契税 (根据财税[2008]142号) , 印花税因计入管理费用不考虑, 公司利用该土地开发普通住宅, 开发成本6000万元, 实现收入12000万元, 缴纳营业税及附加660万元=12000×5.5%, 扣除项目金额10410万元= (1500+6000) × (1+20%+10%) [假设利息不能按开发项目合理分摊、三项费用实际发生和计算扣除一致, 即750万元= (1500+6000) ×10%]+660, 增值额1590万元=12000-10410, 增值率15.27%, 免交土地增值税, 缴纳企业所得税772.5万元[12000- (1500+6000) × (1+10%) -660]×0.25, 李某总的净收益2580万元=12000-1000-30-0.5-0.75-140.62-65.63-6000- (1500+6000) ×10%-660-772.5。

而假设李某以现金1000万元出资先成立房产公司, 再购买土地, 缴纳契税30万元, 印花税0.5万元, 开发成本6000万元, 实现收入12000万元, 缴纳营业税及附加660万元, 扣除项目金额9799万元= (1000+30+6000) × (1+20%+10%) +660 (三项费用计算扣除, 但是不能超过实际发生数750万元, 笔者所在地区的济宁市地税局于2009年12月31日下发的文件[关于印发《济宁市地方税务局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济地税发[2009]79号文) ]中对此有规定, 增值额2201万元=12000-9799, 增值率22.46%, 交纳土地增值税660.3万元=2201×30%, 缴纳企业所得税724.93万元=[12000- (1000+30+6000) - (1500+6000) ×10%-660-660.3]×0.25, 李某总的净收益2174.77万元=12000-1000-30-6000- (1500+6000) ×10%-660-660.3-724.93。

由此可见, 同样投资1000万元, 前后两种运作方式净收益相差405.23万元=2580-2174.77, 根本原因在于以股东投资环节确认的土地收入作为房产公司计算土地增值税扣除土地的成本, 这样使房产公司的土地成本抬高, 土地增值率低于20%, 从而享受免税。

6、筹建费列前期工程费, 而不是管理费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规定, 对开办费的处理, 新所得税法中开 (筹) 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 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 但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

由此可见, 开办费的摊销已不存在税会差异, 企业可一次摊销。工商企业通常列入管理费用, 而房地产行业可根据 (国税发[2009]31号) 文第二十七条规定列入前期工程费, 可以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加计扣除20%的成本。

二、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的节税点

1、将开发的商品房出租, 不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根据 (国税发[2009]31号) 第七条规定, 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 应视同销售, 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 (或利润) 的实现。该内容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1号) 文中该条规定中的“开发产品转作自用固定资产”删除了, 同时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第一条的规定, 可以认为, 企业将自己开发的商品房出租, 不再需要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结合以上土地增值税节税点中的相关分析, 企业将房产变销售为长期出租, 不仅可以推迟土地增值税的缴纳, 还可以推迟所得税的缴纳, 并且能够坐享房产增值, 但需要付出成本资金利息, 而且出租收入需按照12%缴纳房产税, 因此企业需要做出详细的测算, 在综合平衡的情况下作出决策。

2、没有实现销售前的招待费可以结转到实现收入时累计扣除。

房地产行业具有特殊性, 从筹建到开工建设直至实现收入往往过程非常漫长, 前期项目运作花费的招待费较多, 为此国税发[2006]第31号文针对招待费专门做出规定, 允许企业在实现收入之前发生的广告费、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 可以向后结转, 按税收规定的标准扣除, 但结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纳税年度。国税发[2009]31号文对[2006]31号文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没有声明[2006]31号文废止, 但也没有提及这部分内容, 这说明招待费可以结转扣除的规定还是适用的, 只不过扣除标准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而广告费、宣传费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超标准部分可以无限制的结转扣除。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税务部门对前期发生的招待费比较认可的处理是:先做待摊费用处理, 实现收入后再逐步摊销, 最长可摊销到实现收入后的第三年。这样做虽不符合会计制度, 但因为其对报表的影响较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一般不予以调整。

至于计提基数, 按照[2009]31号文有关精神和实际工作中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制, 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售收入可以作为招待费、广告费和宣传费的计提基数。上文提到的济宁市地税局的济地税发[2009]79号对此有明确规定。

3、土地使用税从开具销售发票的次月起停交。

根据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纳税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交纳土地使用税, 《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国税地字[1988]第015号) 文中规定, 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单位组织测定的土地面积。尚未组织测量, 但纳税人持有政府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书的, 以证书确认的土地面积为准;尚未核发土地使用证书的, 应由纳税人据实申报土地面积。

在实际工作中, 房地产企业交纳土地使用税的起点是土地出让合同的签订日期, 不论是否取得土地证, 这符合税法精神。但在房屋售出后, 即使发票开具、房屋已交付使用, 甚至房权证大证已分割, 而土地证因种种原因未能分割,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已不再实际占有土地, 但税务部门以土地证未分割、土地所有权人仍是企业的为理由, 不允许企业停交土地使用税, 显然与税法精神不符合, 这就形成了税务执法的前后自相矛盾。

也有些地区比较务实, 以发票开具或以房权证分割为停交土地使用税的终点。上文提到的济宁市地税局的 (济地税发[2009]79号文) 明确了此问题的处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开发产品, 应当从开具销售发票的次月起, 停止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税法立法宗旨、法条释义、类似判例据理力争, 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4、成本预提。

企业节税 篇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也大, 只有从各个方面减少成本才能缓解竞争压力。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成为每个企业所想的问题。企业所得税是每个企业必须缴纳的, 而这会减少公司的收入, 因此在不违反国家税收法的前提下, 企业可以委托或者自行进行生产投资等经济业务和相关涉税事物的纳税筹划, 以减少应缴纳的所得税,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

从国家方面看, 纳税筹划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促进意义。对我国倡导的集约型经济发展体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为应纳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适用税率X应纳税所得额— (抵免税额+减免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总收入—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各项扣除[1]。

二、纳税筹划的特点

会计在处理纳税筹划的时候, 有如下特点:非违法性、预先性、目的性。

1. 非违法性

纳税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筹划, 是不违反国家税收法律的。虽然纳税筹划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和立法者的意愿是不符合的, 但是纳税筹划的行为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是违法的, 所以也就不构成犯罪, 不会受到处罚。

2. 预先性

纳税人在经营各项活动之前必须将税收成本作为一个必要成本考虑在内, 在对各项纳税事务做好预先的安排工作。相对于其他各项成本而言, 由于纳税行为具有滞后性, 所以必须事先考虑。

3. 目的性

纳税个体通过利用会计、法学、理财等等手段, 去改变纳税行为的原始形式。进而, 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 实现纳税成本的尽量减少, 公司收益的增加。

三、我国纳税筹划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纳税筹划的出现还比较晚, 是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才开始发展的。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探索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鼓励发展“三资”企业。这些企业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纳税筹划也被带进中国来了。导致税收减少, 这也令不少人认识到纳税筹划的重要性;初步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节约成本, 大家越来越重视纳税筹划[2]。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纳税筹划课程, 进入了发展新时期:普遍应用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这一概念, 并广泛普及到各个行业, 一些机构也提供纳税筹划服务, 促进了纳税筹划的发展。

四、对纳税筹划的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新时期的中国, 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节约成本在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税筹划的重要性。下面就对新时期对于纳税筹划提出几点建议。

1. 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

现在法律规定, 存货是以备出售的商品, 或者是为了正在生产中的产品提供消耗品和物料。因此, 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存货。这占据了产品成本的一大部分, 所以这对企业的税负影响很大。存货的多少和销货成本呈正比, 也就是说存货金额越小成本就越小, 这样利润就会增加, 这样所应纳的税额也就越大, 反之, 要是存货金额越大, 成本就大, 毛利就变少, 税负也就随之减少[3]。我国税制法规规定, 存货的发生和计价方式使用实际成本计价, 可以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后出法、个别计价法等五种方法中任选其一。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会得到不同的纳税金额, 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计价方法, 但要注意的是一个计价方法一旦使用, 使用期就是一年, 在这一年内不能随意更换, 必须经过董事会决议后才能更换。

2. 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是可以连续多次的参与其中的, 虽然说其外形基本会保持原物的形态,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 机器的磨损和性能的下降, 都会导致其价值下降。折旧就是在其使用的寿命期间内, 用某种计价方法对损耗额惊醒分摊, 所以说折旧就是把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了。折旧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 (1) 平均法, 所谓平均法就是将固定资产除去可能剩下的残余价值后, 除以可能使用的年数。就得到每年的折旧额; (2) 自然损耗法, 就是依据自然损耗程度折旧, 一般都是前期折旧额较少, 而后期较多。 (3) 加速折旧法, 其中包括了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这种方法和自然损耗法刚好相反, 前期快速折旧, 后期就比较小。 (4) 产量法, 这一方法是根据生产能力折旧的一中方法。在实际选用中,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折旧方法。

3. 充分利用税收临界点

在现行纳税法里, 纳税筹划可以分为, (一) 税基临界点筹划; (二) 优惠临界点筹划。所谓税基临界点筹划, 就是在减少税基上下功夫;优惠临界点筹划, 则是向优惠政策靠拢。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 努力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

五、结语

在新时期的中国, 企业面临着不一样的竞争压力,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舶来品, 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来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充分降低营业成本,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合理合法的筹划,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芳.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8 (4) :114.

[2]魏旭, 王瑞.税收筹划新论[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9 (11) :45.

出租资产怎么节税? 篇10

一、设备资产出租的税收筹划

(一)出租人的税收筹划

[案例1】天宏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一般纳税人,2009年12月10日购入两台价值均为1000万,进项税金170万的设备用于一新产品生产。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及处于市场培育初期,其所生产的产品市场规模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公司决定于2011年1月将其中一台设备出租给远泰公司,租期暂定一年,每年收取租金150万。经过一年技术攻坚与市场开拓,其所生产的产品已被市场认可,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2年1月将设备收回扩大生产。该设备使用年限10年,假定无残值。(不考虑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

方案一:天宏公司将设备直接出租

天宏公司2010年1月购入设备用于生产经营,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根据增值税法规定,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可在购置当期全部一次扣除。因此,购入时的进项税金170万已在购置当期全部进行抵扣。一年后设备转为出租,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一)至(三)项所列情形的(即1、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2、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3、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即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X适用税率。因此天宏公司该业务应纳税额为:

应转出进项税额为:900×17%=153(万元)

设备出租时应交营业税为:150×5%=7.5(万元)

以上合计交税:153+7.5=160.5(万元)

由此可见,在不做任何筹划的情况下这种操作比较简单,但是要承担较重的税收成本。

方案二:天宏公司将设备先出售后回购

天宏公司可以考虑订立两份合同,其中一份约定以900万(不含税)将设备出售给远泰公司,另外一份则与远泰公司约定12个月后以750万元(不含税)买回设备。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购进货物用于(出租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使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该方案对天宏公司税收影响: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为:900x17%=153(万元)

回购时可抵扣进项税为:750×17%=127.5(万元)

实际缴纳增值税=153-127.5=25.5(万元)

节税额=160.5-25.5=135(万元)

可见,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税,相当于以150万元的租金转出进项税25.5万元,这样比较合理。

该方案对远泰公司税收影响:

购入时进项税额为:900×17%=153(万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销项)税为:750×1 7%=127.5(万元)

增值税税负为:127.5-153=-25.5(万元)

远泰公司折旧也按照100万元/年计提,这样其支付的租金150万元在帐上表现为计提折旧100万元和处置该项资产损失50万元,远泰公司实际负担的成本降为124.5万元(100+50-25.5)。

由于该筹划能同时减轻天宏、远泰两公司的税负而不会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因此合作和操作的空间就非常大。

(二)承租人的税收筹划

[案例2]甲公司是专业生产混凝土的一般纳税人,混凝土年生产规模为100万吨,乙公司为混凝土运输公司,为营业税纳税主体。乙公司拥有专业的驾驶员及丰富的车辆管理保养方面的经验,具备该方面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甲公司由于业务迅速增长及缺乏专业车辆管理,其拟与乙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将向乙公司租入混凝土运输车,租期5年,年租金1560万元(运输车辆使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均由乙公司承担),乙公司因此需新购20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价值936万元。由于乙公司资金较为紧张,新购运输车采用分期付款方式,首付30%,余款分24个月付款,月付27.3万元。假定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折旧年限为5年,净残值按1%计算。

现就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提供主体不同,分析对甲、乙公司的影响:

方案一:乙公司提供运输车

根据甲公司的需要,乙公司需配备20部搅拌运输车,单价46.8万元/部,资产价值为936万元。由于乙公司为营业税纳税主体,所购置的资产不享受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抵扣进项税金的政策。乙公司年租金额为1560万元,其所开具的租赁发票需缴纳营业税及附加费为5.5%,年需支付税费为85.8万元(1560×5.5%)。

由于乙公司所开具的租赁发票不是增值税票,因此,甲公司无法进行抵扣。

方案二:甲公司提供运输车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定长期(5年)运输合同(以扣除甲公司购车款后的余额为合同金额),并由乙公司缴交280.8万元履约保证金,甲公司向销货方购入20部搅拌运输车,5年后按净残值(净残值按1%计算)出售给乙公司并退还乙公司缴交的履约保证金。甲公司仍选择按揭付款方式,将乙公司缴交的履约保证金作为首付30%(即280.8万元),实际上未动用甲公司的流动资金,对甲公司现金流未产生任何影响。余款分24个月付清,月支付按揭款27.3万元,在每月支付乙公司运输费中扣除(首付280.8万元在以后的三年中扣回)。

1. 对甲公司税收成本的影响:

甲公司购入运输车进项税:936÷(1+17%)×17%=136(万元)

依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该项固定资产中的进项税金136万元予以抵扣,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价值为:936-136=800(万元)。甲公司提供运输车,固定资产的折旧依法在税前列支,年计提折旧为800×(1-1%)÷5=158.4(万元)。

5年后出售给乙公司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为:800×1%×17%=1.36(万元)

由此计算得出该项固定资产实际抵扣进项税金为136-1.36=134.64(万元)。

由于甲公司付给乙公司的运输款是以固定资产含税价为准,同金额减少计酬总价,故5年内甲公司实际减少成本为实际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金加固定资产净值转让收益,即实际抵扣增值税134.64万元加处置收益(假设本案例处置收益为零)。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运输车仍按方案一由乙公司提供,但甲公司与乙公司签定的合同由租赁改为运输合同,则甲公司据此可抵扣的进项税(即节税额)为109.2万元(1560×7%),节税额比方案二少25.44万元(134.64-109.2)。

2. 对乙公司税收成本的影响:

由租赁合同变为运输合同,乙公司营业税率也由5%降为3%,同时,搅拌运输车变为甲公司购买,乙公司营业额因等额固定资产原值所少开具运输发票而减少税费,年营业额降为1372.8万元(1560-936÷5),年缴交税金为:

营业税及附加:1372.8×3.3%=45.3024(万元)

年节税额为:85.8-453024=40.4976(万元)

乙公司5年节税额合计为:40.4976×5=202.488(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运输车仍按方案一由乙公司提供,但甲公司与乙公司签定的合同由租赁改为运输合同,则乙公司缴交的营业税及附加为51.48万元(1560×3.3%),比方案二多缴税额的6.1776万元(51.48-1372.8×3.3%)。

可见,甲公司与乙公司作为长期合作单位,在不影响乙公司原既有利益的前提下,只是形式上有所改变,即运输车产权暂时计入甲公司名下,使用满五年后处置过户给乙公司,乙公司仍将拥有该运输车的产权。乙公司并由此减轻了本公司的税负,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这是一个双赢的好办法。

二、不动产出租的税收筹划

[案例3]红星公司在A市的闹市区拥有闲置房屋一幢,房产原值为3000万元,因其所处位置特别适合天乙公司作为投资经营场所,于是天乙公司主动与红星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并提出如下两个合作方案:方案一是将房屋出租给天乙公司,每年收取房屋租金600万元;方案二是红星公司以该闲置房屋与天乙公司联营,双方共同以红星公司的名义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房屋的权属没有转移,红星公司通过对该方案充分论证,预计因联营而增加的所得税前利润为600万元。面对天乙公司抛来的橄榄枝,红星公司要做出哪一种选择?(不考虑企业所得税)。

方案一:红星公司将房屋出租给天乙公司

红星公司应缴交税费为:

方案二:红星公司将房屋与天乙公司联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徽省若干房产税业务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3]368号),对于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情况,其房产按从价计征方法征收,房产税按房产原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原值的扣除比例为30%。由于没有收取租金,无需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租金(收益)相同情况下,红星公司由于房屋权属没有发生转移,方案二比方案一税负降低79.8万元(105-25.2),因此,变房屋出租业务为联营业务可降低红星公司税收成本。

移民“两栖”人投资之前先节税 篇11

何先生45岁,北京人,某实业公司兼贸易公司董事长,个人名义下的资产约8000万元人民币,其太太为家庭主妇,夫妇俩育有一子,目前正在国内读高一。对于人到中年的何先生来说,独生儿子的教育问题是这个家庭面临的头等大事,何先生希望全家通过投资移民拿到加拿大身份,让儿子能够有机会在位于温哥华的名校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同时,加拿大环境优美,地广人稀,何先生也非常希望能与太太在加拿大安享晚年。由于目前何先生公司的主要经营都在国内,他打算仍旧在北京工作,而太太则留在加拿大照顾儿子。

根据加拿大的移民法律,投资移民的申请人至少要拥有160万加元的净资产,投资至少80万加元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监管的基金,投资期限至少5年;另外,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曾经成功运作、控制、指导,或至少是管理过一个企业。根据诸上条件,何先生的背景实力完全符合投资移民的资格评估。对于何先生来说,投资移民加拿大是十拿九稳的事情,预计两年之后可以顺利拿到加拿大签证,也就是儿子即将升入大学之时。

众所周知,高福利对应的就是高税收,加拿大的高赋税保障了本国居民能够享受高福利。加拿大政府规定:任何新移民在登陆加拿大后,两年之内必须申报自己所有的海外资产。而且加拿大税制为属人及属地主义, 任何加拿大居民在其他国家赚取的收入,都必须向加拿大政府申报。于是,何先生一家想在加拿大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赋税。由于何太太和儿子之后会居住在加拿大,并享受加拿大的高福利,所以即使何先生本人和自己的公司都还在中国,他依然属于加拿大的税务居民,需要申报财产并缴纳赋税,而这高昂的税赋比例也是何先生决定移民时最为头疼的事情。

移民需求分析

对于何先生这类高资产高收入人士,除了向加拿大政府申报自己庞大的海外资产以外,还需将这些资产每年产生的利润以及在中国赚取的高额收入向加拿大政府缴纳赋税,而政府对他征收的赋税比例也相当之高,可能高达50%,这将成为何先生沉重的负担。因此,万利理财总裁甘洁贞给出的理财策划方案侧重于在移民加拿大后,资产增值后如何避免过重的赋税。与此同时,甘洁贞建议何先生充分地利用加拿大政府允许的各种节税政策如保险、投资退休金基金、离岸信托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何先生一家制定最适合他们家庭情况的理财策略。

何先生现时的资产高达8000万元,考虑到何先生移民之后依旧留在北京工作,所以会将三分之一的资产留在国内,即大约3000万元。由于何先生会成为加拿大的税务居民,每年需就这3000万元资产产生的利润向加拿大政府缴纳赋税,所以我们建议何先生将这3000万元资产大部分投资于公司建设和一些房产,不产生任何现金流,这样就无须纳税了。何先生的公司每年都会分红,但这些分红都须缴纳赋税。因此,建议何先生公司不分红,将这些分红的钱投入公司建设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税,还可以更好地发展公司业务。

何先生的8000万元资产中包括在香港投资的股票、基金、人寿保险及房产,大约3000万元。根据加拿大政府的规定,何先生登陆时必须申报这些资产,而且还需就这些资产增值后缴纳赋税,这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负担。因此,甘洁贞建议何先生在登陆前于香港成立一个离岸信托,将这些股票、基金及房产转到信托内,把资产由个人名字转移至信托公司持有。

如果这些资产申报加拿大政府,按照每年10%的回报率,那么何先生每年需要缴纳的税金大约为10.35万加元。但何先生在登陆前于香港成立了离岸信托,每年的管理费用大约为1万加元。这样一来,离岸信托每年可为何先生节约9万加元的税金,而且还无须向政府申报这些资产,一举两得。

另外,在何先生百年以后,其资产需要缴纳巨额的遗产税。相反,如果将资产转移至离岸信托中,在何先生百年后,加拿大政府是不能对离岸信托的财产进行征税的,也就避开了高额的遗产税。另外,如果何先生经营的公司出现状况,不仅要负担庞大的债务开支,还将影响家人的生活。但是离岸信托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在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或法律诉讼时,不会影响以信托方式持有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家人未来的生活。

剩余资产配置

在保留了北京的资产和成立离岸信托后,何先生登陆时向加拿大政府申报了大约2000万人民币的资产,即317万加元。减去联邦政府投资移民基金的80万加元后,剩余的237万加元则需要好好地进行理财规划。甘洁贞给出的方案如下:

1. 置业

何太太和儿子今后将在加拿大居住,所以何先生将会在加拿大置业,为家人构建一个安乐居,大约花费80万加元。

2. 各种节税福利

(1) 教育基金。考虑到何先生的儿子之后将会在加拿大攻读学士及硕士学位,我们建议何先生将大约20万加元的资产转移至教育基金里,不仅可以负担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还能避免一部分的赋税。 (2)TFSA免税储蓄账户。每个年满18周岁的加拿大居民每年都有5000加元的免税投资额度。投资于这个账户中衍生出来的钱,可以终生不用纳税。所以,应该选择这个账户做高回报高收益高税收类的投资。所以我们建议何先生和太太在登陆后立即开立TFSA账户,在儿子年满18周岁后亦要开立,使用该账户投资一些美股中的市赢率很低的蓝筹股,会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而且无须纳税。这样,何先生每年将会向全家的TFSA账户投入15000加元。

(3) GST 退税收入。由于何太太和儿子在加拿大不工作,而何先生又远在中国工作,所以何太太和儿子在加拿大属于低收入家庭,而加拿大政府会给予退税,大约每年有1000加元的退税金。

3. 考虑未来的养老安排

我们建议何先生将100万加元资产投资于政府的注册退休储蓄RRSP,不仅可以减税,还能保证何先生夫妇俩晚年优质的退休生活。

4. 日常生活的正向现金流

为保障何太太和儿子今后有良好的生活水平,可以采取现金、定存、购买定存、分红型基金、买常年分红的股票等方式来实现。这类金融资产都比较稳定安全,而且兑现能力较快,也可作为家庭的备用金。所以我们建议何先生将剩余的37万元都用作正向现金流。

此外,在何先生一家登陆加拿大后,我们建议全家立即申请健康卡。这张健康卡包含了所有看病、化验、检查、手术等费用,可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加拿大的医疗费用非常昂贵,有了健康卡,才能真正享受到加拿大免费的高医疗福利。

我们为何先生做的理财规划方案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加拿大政府认可的节税政策合理、合法的节税,为何先生每年节约大约25万加元的税金,在资产上达到多元化的配置,均衡投资,降低风险,从而为客户达致目标,享受美好生活。

甘洁贞

万利理财(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国际注册财务策划师,于皇家百圣大学获得高阶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在香港银行业、保险业及私人财务顾问方面拥有18年的丰富经验。曾担任英国独立理财顾问公司香港区主管,为亚洲地区高资产人士及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富规划及管理服务; 其后出任中信嘉华银行总经理一职,负责开拓及管理香港独立理财顾问部门; 此外亦曾担任香港独立理财顾问公司的中国区高级董事,负责拓展大中华投资理财市场,将稳健的理财投资方案推广至中国内地。

如何选择不同销售方式节税 篇12

一、以旧换新销售方式下的纳税筹划

法律依据:以旧换新是指纳税人在销售商品时, 以一定的价格回收相关的旧商品, 以实现促销目的。根据税法规定, 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商品 (金银首饰除外) 的, 应按新商品的同期销售价格计缴税款, 由于销售新商品和回收旧商品是两类不同的交易活动, 旧商品的收购价不能直接冲减新商品的销售额;回收的旧商品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就没有进项税额可抵扣, 销售旧商品仍然缴纳一次增值税, 企业势必多缴税款。

筹划思路:商场、顾客和以旧商品为原材料的电器生产企业 (以下简称“电器生产企业”) 三方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以第三方电器生产企业为代收购旧商品的主体, 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 降低税收成本。

例1:苏宁电器商场开展消费节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销售液晶电视机, 顾客在商场购买一台12 000元的新液晶电视机, 商场可回收旧电视机一台, 折价400元, 新电视机进价成本7 800元 (不含税) 。苏宁电器商场属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17%。

案例分析:按税法规定, 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的, 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

应缴增值税额=12 000/ (1+17%) ×17%-7 800×17%=417.59 (元)

回收的旧电视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以400元不含税价销售旧电视机, 还需要缴纳增值税68元 (400×17%) , 合计缴纳增值税=417.59+68=485.59 (元) 。

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额=485.59× (7%+3%) =48.56 (元)

销售毛利润=12 000/ (1+17%) +400-7 800=2 856.41 (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额= (2 856.41-48.56) ×25%=701.96 (元)

进行纳税筹划前, 商场共需缴税:485.59+48.56+701.96=1 236.11 (元)

筹划方案:改变回收旧电视机的主体, 由电器生产企业以每台400元的价格代收购旧电视机, 直接付给顾客折价卡400元, 在顾客购买液晶电视机时, 抵减现金400元, 商场实收11 600元。

自2009年1月1日起, 因国家取消了销售废旧物资免税和购进废旧物资抵扣10%的税收政策, 废旧物资回收发票不再作为抵扣凭证, 所以原来成立一个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按收购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做法已无纳税筹划空间。但如果商场和电器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合作, 双方签订代收购合同, 规定代收购旧商品的品种、手续费率、交接货方式以及结算办法, 商场按代收购金额的一定比例 (比如10%) 支付电器生产企业代收购手续费, 商场支付的代收购手续费以经营费用列支。月底, 商场开具收据, 电器生产企业收回400元的应收款和手续费收入40元 (400×10%) , 这样筹划, 商场可以避免多缴税款。

应缴增值税额=11 600/ (1+17%) ×17%-7 800×17%=359.47 (元)

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额=359.47× (7%+3%) =35.95 (元)

销售毛利润=11 600/ (1+17%) -7 800=2 114.53 (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额= (2 114.53-35.947-40) ×25%=509.65 (元)

进行纳税筹划后, 商场共需缴税:359.47+35.95+509.65=905.07 (元) , 比筹划前少缴纳税款331.04元。

二、还本销售方式下的纳税筹划

法律依据:还本销售方式是指销售货物达到一定期限后, 将其货物价款的全部或部分一次或分次无条件地退还给购买方的一种销售方式, 这种促销方式主要是针对顾客平时不乐意购买的贵重商品, 如汽车、住房等。这种销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筹资方式, 是以货物换取资金的使用价值, 到期还本不付息。纳税人采取还本销售方式, 其销售额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 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还本支出。

筹划思路:由于还本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 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还本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 还本销售的销售额是比较高的, 所以其税负也比较高。企业可以考虑变换一下形式, 即将还本销售分解为两项业务, 一是以正常价格销售货物, 二是由销货方向购货方借款, 这样企业可以少缴税款。

例2:蓝天汽车销售公司以还本销售方式向某企业销售汽车一辆, 价格为1 000 000元 (含税) , 每辆汽车成本360 000元 (不含税) , 规定10年内每年还本100 000元, 市场上同类商品的售价为500 000元 (含税) , 增值税税率17%。

案例分析:按税法规定, 企业采取还本销售方式的, 其销售额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 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还本支出。

应缴增值税额=1 000 000/ (1+17%) ×17%-360 000×17%=84 099.15 (元)

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额=84 099.15× (7%+3%) =8 409.92 (元)

销售毛利润=1 000 000/ (1+17%) -360 000=494 700.85 (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额= (494 700.85-8 409.92) ×25%=121 572.73 (元)

进行纳税筹划前, 蓝天公司共需缴税:84 099.15+8 409.92+121 572.73=214 081.80 (元)

筹划方案:蓝天汽车销售公司以市场价格销售汽车, 价格为500 000元 (含税) , 同时由销货方向购货方借款500 000元, 假设10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10%, 规定10年内每年还本付息100 000元 (500 000÷10+500 000×10%) , 本息合计共还1 000 000元 (100 000×10) 。

应缴增值税额=500 000/ (1+17%) ×17%-360 000×17%=11 449.57 (元)

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额=11 449.57× (7%+3%) =1 144.96 (元)

销售毛利润=500 000/ (1+17%) -360 000=67 350.43 (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额= (67 350.43-1 144.96) ×25%=16 551.37 (元)

进行纳税筹划后, 蓝天公司共需缴税:11 449.57+1 144.96+16 551.37=29 145.90 (元) 。通过纳税筹划, 可以减轻税收负担184 935.90元。

参考文献

[1].于小磊.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纳税筹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报纸发展现状论文下一篇:三本